七年级上册语文检测题

2025-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检测题(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检测题 篇1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5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须臾自诩吞啮霰.

弹yīng惩liè趄桀ào戏xuè

2、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改正。(4分)

园箍()寅夜()蹑嚅()下留无耻()怜闵()诡杆()畏栖()初试重负()

3、补充完整下列词语。(3分)

万俱静____乱不堪按____不住人听闻大不道肆无忌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4分)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B、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

C、猫一溜烟似的稀里哗啦地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

度蜜月。()

D、他的衣服,简直太美了,太美了,太美了。()

5、下面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隆冬: 冬天最冷的一段。乔装打扮:精心打扮自己,使自己显得很漂亮。B、跳踉:跳跳蹦蹦,跳跃。如诟如詈:像指责又像辱骂。

C、鄙薄:卑鄙,恶劣。横行无忌:行动蛮横,毫无顾忌地做坏事。D、重典:很厚的字典。不速之客:未被邀请突然到来的客人。

6、选出下面说法无误的一项:()(2分)

A、《农夫和蛇》选自《伊索寓言》,这部作品集的主要内容是以动物为主的小寓言,相传为阿拉伯被释奴隶伊索所作。

B、《皇帝的新装》是德国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童话作品。C、《盗草》是现代作家田汉编写的京剧《白娘子传奇》的第七场。

D、《最后一片叶子》的体裁是短篇小说,作者欧·亨利,美国人,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

7、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A、红光中学的全体团员没有不参加绿化校园活动的。B、一进入会场就看到许多面彩旗和一片欢乐的歌声。C、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厚的印象。

D、我们班同学将来都希望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8、下列几句话中应依次填入的一项词语是()(2分)

(1)这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织出人类想得到的最________的布。(2)“这布是_______的!精致的!”大臣们都附和着。(3)“这样,皇帝就在那个________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4)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_______的骑士们来了。

A、美丽富丽华丽高雅B、美丽华丽富丽高贵 C、华丽美丽富丽高雅D、华丽富丽美丽高贵

9、仿句: 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从“大树”、“鲜花”、“果实”中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与前一组句子构成意思相近的排比句。

句子:假如生命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点嫩绿;(2分)假如生命是一棵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如生命是一朵鲜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默写、填空:(10分)

①停车坐爱枫林晚。②晴空一鹤排云上。

③《登高》一诗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的句子是。④四面边声连角起,__,.⑤《天净沙 秋思》中点明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其中“天净沙”是,“秋思”是。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9-22题。(10分)

第二天,医生对休易说:“她已经脱离危险,你成功了。现在只剩下营养和护理。”

这天下午,休易坐到乔安西的床上,织着一条根本用不着的蓝色羊毛披,已经无忧无虑。她伸出只手连人带枕头搂着乔西。

“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宝贝,”她说,“贝尔曼先生得了肺炎今天死在医院。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看门人在楼下房间发现他难受的要命,鞋子和衣服全都湿了,摸起来冰凉。谁也猜不着他在又是风又是雨的夜晚上哪儿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灯笼,还亮着,又发现楼梯搬动了地方,几支画笔东一支西一支扔着,一块调色板上调了绿颜料和黄颜料,现在你看窗外,乖乖。墙上还趴着最后一片藤叶。你不是奇怪为什么风吹着它也不飘不动吗?唉,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在墙上又画了一片。”

11、文段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文中刻画的中心人物是谁?(2分)

12、同样是肺炎,为什么贝尔曼只病了两天就死了?试分析其中的原因。(2分)

13、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谈谈你的理解。(3分)

14、从休易的话语中,你发现贝尔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24-27题(10分)

这位善良的老部长因此就来到那两个骗子所在的屋子里去了。他们正在空空的织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部长想,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求他走近一点,同时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他们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吗? ——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织工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非常满意。”“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这些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就这样做了。

15、归纳节选这一部分的内容。(2分)

16、第四段中的两个“决不能”有什么用?(2分)

17、这位老部长诚实吗?为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18、选段两次写到老部长把眼睛睁得特别大,这两次描写,分别反映了老部长当时怎样的内理活动?(3分)

(三)、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4分)

人与人

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修检站,一个女工接待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个巴黎全知道他,奇怪的是,这位姑娘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您喜欢看电影吗?”他禁不住问道。“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

她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您可以开走了,先生。”他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

“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那么,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来的嘛。” 车子行驶得很好。

“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一陪我了,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看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为何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而是没有像一些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地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

他沉默了。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他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小姐,谢谢!您使我想到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价值,好,现在让我送您回去。”

19、电影明星洛依德第一次禁不住问修车女工“您喜欢看电影吗?”的目的是什么?(2分)

20、电影明星第二次向修车女工“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2分)

21、这篇短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2分)

22、篇短文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至少答出2个)(2分)

23、修车女工说:“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这句话是设问,还是反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3分)

24、电影明星洛依德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这里的“浅薄与虚妄”指什么而言?(3分)

三、写作。(50分)(任选一题)(1)题目:越长大,越要求:

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个(如写诗歌,则不能少于16行); ③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2)“人间自有真情在,爱心暖如三春晖”。在我们的生活里,有着父子之爱、母女亲情,也常见邻里间和睦相处,亲友间真诚相待,同学间友谊真挚,师生间情感依依„„请截取你熟悉的一段生活,以“真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答案:

一、1、yúhān xǔ nièxiàn膺惩趔趄桀骜莴苣戏谑

2、、圆夤嗫流悯桅葸释馋荒髑煞

3、籁 凌 捺 骇 逆 惮

4、拟人反问比喻反复

5、B

6、D

7、A8、B

9、、语句通顺,比喻恰当即可给分

10、秋天春天冬天夏天

11、“播”应改为“拨” “憾”应改为“撼”

12、聊斋志异三国演义

13、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③与自用而不用人者,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④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曲牌名,题目 秋思之祖

(二)20. 语言描写贝尔曼

21.年老、体弱,又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乔安西画最后一片藤叶,致使病情加重。

22.(1)因为“最后一片叶子”拯救了乔安西的生命。(2)因为这片叶子是贝尔曼追求了四十年,等待了二十五年的艺术结晶(3)这片叶子是贝尔曼人性的象征。它融入了贝尔曼的爱、善和宝贵生命,成为了真正不朽的杰作。

23、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一个人,理由回答何其合理即可得分(开放性的题目)

(三)24、写了老部长看布的经过。

25表现了老部长为了官位和自己的私利,不得不说假话。

26不诚实,他不敢面对事实,因为他怕丢了官,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揭露统治者,特别是皇帝的愚蠢、昏庸。

27、第一次是说他很惊讶的样子,因为织布机上根本什么都没有。第二次是说他认真的样子,竭力想看见布料。

(四)28、洛依德认为自己是电影明星,整个巴黎都知道他,对姑娘见到他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而感到奇怪。

29、电影明星洛依德认为姑娘不应对自己冷淡,表现了他的浅薄。30、记叙、描写

31、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32、反问。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不管你是从事何种工作,有多大的成就。

七年级上册语文检测题 篇2

2012年初, 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 2013年,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语文教材开始改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新教材的修订有详细的说明:其修订原则为落实2011版新课标要求, 吸收合理化建议, 实现平稳过渡。修订内容主要是:框架微调、阅读单元的调整 (撤并单元、调整次序) 、课文调整、增加写作内容、减少综合性练习、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以及课后练习的调整。

与2001版的初一语文教材相比, 新教材删掉了10篇课文, 分别是: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 (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周国平的《人生寓言》 (《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 、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静夜》) 。

新增加的10篇课文分别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魏巍的《我的老师》,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 马及时的《王几何》, 贾平凹的《风雨》, 《短文两篇》 (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 , 选自《礼记》的《虽有佳肴》, 纪昀的《河中石兽》, 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此外, 有三篇课文有所改动, 分别是:《散文诗两首》中的冰心的文章, 《论语》有关孔子的分量明显加重了, 《古代诗歌四首》删除了第五首辛弃疾的《西江月》。

而且, 以往的写作融合在“写作与综合性学习”中, 新教材有了单独的写作板块, 每个单元明晰了写作的主题。同时, 文言文的分量也加重了。整个初中阶段必考增加了11篇古诗词, 这传达了注重古文化的信息。

旧版语文教材的开篇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而新版调整为莫怀戚的《散步》, 从单元上来说, 由以前的人生体验转而为家庭亲情。第一单元讲亲情, 第二单元讲学习生活, 再到自然美景、人生体验, 新版教材由浅入深,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新教材的章节顺序更接地气, 编排更紧凑, 主题也更集中。

二、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的总体变化

总体而言, 课后题的变化很大。题目的数量、问题的设置, 以及提问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

就题量而言, 题数有所增加。从原来的47个问题增加到62个问题, 增幅为32.91%。应该说, 这个增幅是新课改以来, 增幅最大的。新教材的题数大概有2到5个, 课后题中, 4道题的课文最多。而旧教材一般是3道题, 少数课文是2道题。

就问题的改变量而言, 绝大部分问题有所改变。而且问题的改变不只是单纯的问法的变化, 而是直接删除原题, 另改新题。其中, 第11、16、17、23、29课所有问题全部更改, 只有3、24、30课没有题目的更改。

同时, 还更改了一些题目的表达方式。

如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的第一道课后题:

由“朗读全诗, 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 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探究一下, 诗中的‘海’与‘山’, 蕴含着什么意思?”更改为:“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 往往另有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诗中的‘山’与‘海’有怎样的内涵。”

从表达来看, 教材对题目的叙述更生动了, 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 更改了刻板的表达。同时, 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要求, 即“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具体意象的提问表达上, 也按照了文本的先后顺序, 不再按照意象的表达深意。

三、认知维度下的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

笔者此次选用的认知领域分析工具是以安德森为首的10多位学者对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完成的新分类。新分类采取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 本文采用了其中的认知过程维度的六个分类, 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采用这套分类工具, 是因为布卢姆主编的1956年版《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认知领域》已成为上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而事实上随着实践应用问题的不断产生及学习心理学的发展, 当年的编写专家和学者们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修订和扩充, 所以经过多次讨论, 于2001年由安德森等人主编出版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Objectives》一书, 此书中分类体系相对1956版分类体系在结构和内容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相关要求, 新旧教材课后题在认知维度上有很大的变化。

由上表可知,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9.03%,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0.32%,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45%,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23%,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17.74%。即, 考查以“理解”为主, 其次是“记忆”, 在“创造”方面也有很多提及, 之后是“应用”、“分析”和“评价”。

在旧教材中, “记忆”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7.66%, “理解”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38.30%, “应用”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6.38%, “分析”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4.26%, “评价”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0%, “创造”这一分类所占比例为23.40%。

分析比对可知, 在“记忆”、“理解”、“应用”这些分类中,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变化不是很大, 但总体考核数量上升。而“评价”分类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相反, “分析”、“创造”这两个分类则有所减少, 特别是“创造”这一分类, 减少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 从认知维度的6个分类来看, 新旧教材的课后题在命制时, 都以“记忆”“理解”“应用”为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其中,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以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的提法, 是第一次出现。很明显, “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分类在新教材中也有新的体现和要求。以朗读为例:

如第十一课《春》的第一道课后题:

老教材的设题方式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背下来, 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设题意图十分明显:通过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 细心品味, 入情入境。

而新教材的设题方式是:“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 语气要逐渐加重, 表达盼望的心愿, 欣喜的情怀) ’……”

很明显, 与旧教材不同, 对于朗读及背诵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 而且给了示范。新教材对于很多篇的朗读做了详细的界定, 有一些文章甚至做了示例和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到,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 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同时,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命制时, 虽然就单纯的“分析”这一分类的题目减少了, 但分析的深度和分析后的表达要求提高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也明确提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 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与之前的“课程标准”相比, 增加了“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要求, 很显然, 就中学生而言, 简单的分析能力是应该具备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 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 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评价与鉴赏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且有利于学生们发现美, 感受美。

如第十四课《秋天》的第一道题:

由“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想想写景次序, 再背诵全诗”改为:“全诗共三节, 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画, 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学语文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感受美的一个过程。而所谓的评价就是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评价包括了核查 (有关内在一致性的判断) 和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所作的判断) 。尤其要指出的是, 并非所有的判断都是评价。实际上, 许多认知过程都要求某种形式的判断, 只有明确运用了标准来作出的判断, 才属于评价。所以, 根据新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当中就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美, 如何评价一个事物的美丑。当然,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开篇第一页, 前言中就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是2013版新课标新加的一段话, 体现了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而评价和鉴赏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键之关键。

四、2013 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后题变化的分析

1.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性质时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版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例如, 新教材的课后题中的评价类题目, 既有对文章内容及语言表达的评价, 也有对文章中的人物、与课文相关的社会现象的评价。再如创造类题目中, 既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从课文内容出发进行的作文和口头的训练, 也有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作些讨论或辩论。可见, 新版教材在编写时, 在着眼于培养学生各项语文能力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题目设置注重整体把握和整体感知

练习题注重整体感知是由认识的基本规律决定的。“认识发展遵循这样的基本顺序:首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 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 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 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新教材的课后题与课文整体的联系更加紧密, 减少了句段的训练, 更加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领悟。通观新教材的课后题, 理解型题目是练习系统的重点, 所占比重超过40%。这其中, 整体理解课文的练习也占了较大的比例, 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思想感情, 说明性的练习中, 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并且, 熟读课文或朗读课文这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活动, 在这版教材中几乎每课后都会出现, 这一分布充分反映了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把握的特点。

在旧教材的课后题中, 还存在着诸如理解词语含义、造句、理解文章结构、划分段落之类的练习题, 它们无疑是从局部来分解课文, 使学生陷于繁琐的知识训练中而缺乏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在新教材中大有改观, 上述的练习几乎销声匿迹, 代之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包括理清文章思路, 概括文章要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而对字、词、句以及一些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则是从文章的语境出发去揣摩的。

3.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教材的课后题在编写时,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由原来的单项训练变为了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新版教材的课后题中有许多结合课文阅读而进行的片段写作, 它们或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感而发, 或要求学习文本某种特点进行创作, 给了学生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 创作之前, 学生必须要对文本有所了解, 这就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促进了读写的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谈到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时说:“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 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 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在旧教材中, 有一些练习只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 固定呆板的选项没有给学生一点自由思维的空间, 否定学生自主选择判断能力。而在新版的教材中, 很多课都有课文情节复述、故事内容概括、针对文章中心的讨论、对文章中事件人物的评析等题目。这是新教材中对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大胆尝试。

4.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应是一个自动、自愿、自觉的活动, 能否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决定其学习效果, 决定其能力的形成与否。同时, 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有主人翁精神, 即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 对问题的理解有自己的主见,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旧教材的课后题就自主精神而言, 是不够的。而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就大量地出现有趣的实践动手题、拓展应用题以及多元开发的问答题。而这些都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实践中学语文,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5.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新教材的课后题中, 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培养学生个性。除此,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题中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多元的、开放的、答案不确定的、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去完成的题。一些文章比较鉴赏题答案也是不拘一格的。

由于时间仓促,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在编著2013年5月第3版的七年级上册教材时出现了一些编校问题。当然, 教材出现错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不应该的。但是, 新教材的课后题从整体来说是更适应学生发展和进步的, 是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的, 也是符合认知维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等.语文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王苗苗.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与练习”部分分析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七年级数学期中检测题(二) 篇3

1.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 1 + 1 = 0 B.- 2 - 2 = 0 C. 3 ÷ = 1 D. 5= 10

2. 关于单项式 - ab说法正确的是().

A.系数是 - 1,次数是1B. 系数是1,次数是0

C. 系数是 - 1,次数是2 D. 系数、次数都是0

3. 下列图形中,不能折成无盖长方体盒子的是().

4. 在1,2,3,4,5中,使得代数式(x + 1)(x + 2)(x - 3)(4 - x)(x + 5)的值为零的数有().

A. 5个 B. 4个C. 3个 D. 2个

5. 一个三棱柱,它的侧棱长是6 cm,底面各边长都是3 cm,那么这个三棱柱的侧面面积是().

A. 18 cm2B. 36 cm2 C. 54 cm2D. 72 cm2

6. 给出五个数: - | - 1|, - ( - 1),( - 1)2, - 12,( - 1)3,其中值等于 - 1的数有().

A.2个 B. 3个C. 4个D. 5个

7. 用计算器求边长是17的正方体的体积时,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A. B. C.D.

8. 如图1,一个体操运动员在镜子前练习基本功,那么她在镜子中的像是().

9. 无论x取何值,代数式ax2 + x - 3 - 2(x2 - bx) - 5的值始终为- 8,则a、b的值分别为( ).

A.2、B. a、-

C. - 2、D. - 2、-

10. 用12 m长的铝合金做一个如图2所示的窗框,如果窗框的横档长为x m,那么这个窗子的面积是( ).

A. x(12 - x)m2B. x(6 - x)m2

C. x(12 - 3x)m2D. x6 -xm2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 在太阳系中的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水星白天的温度高达427°C,夜晚温度低至 - 170 °C,则水星表面的昼夜温差是___ °C.

12. 列代数式非零有理数a、b的倒数和,可表示为____.

13. 在n边形的某一边上任取一点(不与顶点重合),把这点与其他各个不相邻的顶点依次连接,则可以把n边形分割成____个三角形.

14. 一个正方体盒子的每个面上都写有一个字,分别是:我、喜、欢、数、理、化.其表面展开图如图3所示,那么盒子上与“我”字相对的面上写的字是____.

15. 有理数a、b在数轴上如图4所示,则四个数a、b、 - a、 - b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____(用“<”连接).

16. 已知|x| = 4,|y| =,且xy>0,则 的值是____.

17. 如图5一些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堆成的几何体放在桌面上,现在要把露在外面的每一个面刷上油漆,则刷漆的面积一共是____.

18. 1766年德国人提丢斯发现,太阳系中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遵循一定的规律,如表1:

那么第7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是天文单位.

19. 图7是某月的日历,现用一矩形方框在日历任意框出4个数 ,请用一个等式表示a、b、c、d之间的关系: .

20. 一旅游团来到某旅游景点,看到售票处的公告栏如图8所示.当旅游团人数为n人(n>10)时,该旅游团门票费用为 元.

三、解答题(共70分)

21. (16分)计算:(1)15 - [ - 2 + ( - 20 + 4)] - ( - 5);

(2) - 1× (0.5 -) ÷;

(3)(- -) × ( - 24) + ( - 2) ÷ × ( - 4);

(4) - 9 + 5 × ( - 6) - ( - 4)2 ÷ ( - 8).

22. (8分)化简下列各式:

(1)6a - (3b - 5a) + 2( - a + b);(2)x2 + x - 3 - 2(x - 10 + x2).

23. (6分)图9是由几个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每个小正方形内的数字表示该位置上堆的小立方体的个数.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24. (6分)有一道题要求先化简,再求值:17x2 - (8x2 + 5x) - [(4x2 + x - 3) - ( - 5x2 + 6 x + 2 008)] - 3,其中x = 2 008.张明杰在做题时把“x = 2 008”错抄成“x = 2 800”,但是他的计算结果仍然是对的.你说这是什么原因?

25. (6分)如图10是一个正方体,将它的所有表面涂上黄色油漆,然后按上面的线锯开,成为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设三个面涂有黄色油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a,两个面涂有黄色油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b,一个面涂有黄色油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c,没有任何一个面涂有黄色油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d.

(1)写出a、b、c、d的值.

(2)试把a、b、c、d各用一次,用所学的运算符号及括号连接起来,组成一个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值为 - 10.你组成的算式是:____.

26. (8分)一群蚂蚁在争夺一块食物,它们抬着食物互相拉扯.假设食物向左移动的路程记为正数,向右移动的路程记为负数,食物连续7次被移动的路程(单位:cm)是: - 2, + 6, - 8, + 9, - 10, + 12, - 7.

(1)食物最后停留的地方距离原地多远?

(2)食物第几次移动后距离原地最远?这个最远距离是多少?

(3)假设食物每移动1 cm,这群蚂蚁一共要消耗a个单位的能量,那么这群蚂蚁一共消耗了多少个单位的能量?

27. (6分)任意写一个十位、个位数字不相等的两位数(个位数字不为0),把它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对调后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再把这两个两位数相加.最后的和始终是哪一个整数(1除外)的倍数?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吗?

28. (6分)我们把分子为1的分数叫做单位分数,如 、 、 ,…,任何一个单位分数都可以拆成两个不同的单位分数的和,如= +,= +,= +……

(1)根据对上述式子的观察,你会发现= +.请写出□、○所表示的数.

(2)进一步思考,单位分数 (n是不小于2的正整数)等于+,请写出△、☆所表示的式子,并对n = 10时的情形加以验证.

29. (8分)康乐公司在A、B两地分别有同型号的机器17台和15台,现要运往甲地18台,乙地14台.从A、B两地运往甲、乙两地的费用如表2.

(1)如果从A地运往甲地x台,请完成表3中的空格.

(2)请用含有x的代数式表示总运费.

七年级上册语文检测题 篇4

一、积累与运用(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感慨(kǎi)孤僻(pì)卜问(bǔ)嘈杂(cáo)B、赞誉(yù)绰号(chuò)尴尬(gà)

笃志(dǔ)C、溢出(yì)黑痣(zhì)威慑(niâ)窥见(kuī)D、狡诈(zhà)劝慰(wâi)须臾(yú)绽开(zh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模模糊糊 疲惫不堪 小心翼翼 不求甚解 B混为一谈 恍然大悟 花团绵簇 美不胜收 C宽弘大量 独具慧眼 蛛丝马迹 一字不漏 D整装待发 洗耳恭听 鸦雀无声 得意扬扬

3.下列语句中加粗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5分)

A、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一直鸦雀无声的大厅里,随即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B、我们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C、连云港的山山水水神奇瑰丽,花果山云雾缭绕、林木苍翠,苏马湾海天一色、白帆点点,真是美不胜收!D、为保卫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游览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5分)

A、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这位建筑师的独特设计和出色业绩,已被有关单位采用。C、在本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将与美国队争夺冠亚军。D、近几年,他记录下来的文字大约有600百页。

5.对下面句子有关修辞方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5分)A、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的珍宝之一。(比喻)

B、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他,怎么会不愿意和他亲近呢?(反问)C、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排比)D、什么时候,我能在见见我的蔡老师呢?(反问)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文学如泉,越品越见 ;文学如茶,越品越如 ;文学如酒,越品越感。在文学的陶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份雅致;少了一份世故,多了一份纯真。A.醇厚 幽香 清冽 B.清冽 醇厚 幽香 C.醇厚 清冽 幽香 D.清冽 幽香 醇厚

二、古诗文默写。(每空3分,共42分)

1、,可以为师矣。(《论语》)

2、《论语》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语句是:。

3、三人行,。(《论语》)

4、,仁在其中矣。(《论语》)

5、名著导读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初学到了、等神通。孙悟空的兵器原是大禹治水的,又唤,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后皈依佛门,唐僧为他取名。

二、现代文课内阅读(20分)

(一)阅读语段并回答下列问题: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1、语段甲处应填____;乙处应填____(5分)A、糊里糊涂B、迷迷糊糊 C、模模糊糊D、稀里糊涂

2、引文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是:()(5分)A、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B、对话描写 心理描写

C、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D、对话描写 肖像描写

3、下列对划线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一项()(5分)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B、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

C、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加亲切。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换使用,这样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下列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狡猾”一词贬义褒用,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淘气孩子对老师内心世界的洞悉)B、“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句中“接近”和“爱好”的位置可互换,换后也能很好地抒发“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C、“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D、“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我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三、文言文课内阅读(20分)

1、下列加黑的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5分)

A、学而时习之(时常,时刻)B、不亦乐乎(通“悦”,高兴)C、不逾矩(规矩,规范)C、传不习乎(传授)

2、解释句子:(5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选文中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是:。课文中谈学习兴趣的句子是:。(4分)

七年级上册语文检测题 篇5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B.启C.桀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下列帝王中,能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有①商汤②周文王③齐桓公④晋文公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5.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

B.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

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

6.西周的都城在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安阳C.陕西长安  D.河南洛阳

7.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8.下图反映的是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处于第二等级的是

A.诸侯B.卿大夫C.士D.国人

9.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841年C.771年D.公元前770年

10.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C.分封制   D.禅让制

1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13.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司母戊鼎②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③它上面铸有497个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长金文④它的名称是四羊方尊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4.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D.召集诸侯会盟

15.决定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1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走向统一  B.战争频繁C.诸侯争霸  D.王室衰微

17.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有

①铁农具的使用与普及②牛耕的使用与推广③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④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8.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C.商鞅变法  D.管仲改革

19.下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

①都江堰②青城山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④曾侯乙墓编钟

20.右图人物是

A.屈原  B.李冰C.扁鹊  D.韩非子

21.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B.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词。

C.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出望闻问切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沿用。

D.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是曾侯乙墓编钟。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的`思想

A.孔子B.墨子C.孟子D.庄子

2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A.仁B.义C.理D.信

24.韩非子的思想是

A.“兼爱”和“非攻”B.“民贵君轻”C.“无为而治”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5.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二.读图题

26.读下面地图,回答问题。

①战国七雄是指  、 、 、 、 、 、 。

②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发动战争的目的主要是  。

③列举三个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④列举列举六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三.问题探究

27.战国中后期秦国成为最强大国家.回答

①秦国强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③商鞅变法使国家强大了,那为什么还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

④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处死,可商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这是为什么呢?

⑤你认为商鞅为变法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值得吗?为什么?

七年级上册语文检测题 篇6

(共100分,60分钟)

一、下列各题均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入下表中。

(每小题3分,共30分)

1、进入初中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这个新起点主要指()

A.新环境B.新同学C.新老师D.自身成长的新起点。

2、要把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我们不应该()

A、各尽其力,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建设添砖加瓦

B、各自努力学习,不为班务事所扰

C、自觉遵守班规班纪、校规校纪,敢于同违纪行为作斗争

D、团结协作,互助前行,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一个令人羡慕,引以自豪的班集体,关键应有()

A、“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同学关系B、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并不懈努力

C、你争我夺互相攀比的竞争意识D、各尽期所能发挥所长的奉献意识

4、进入初中后,学习情况变了,科目增多,老师讲课的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样了,面对这些学习中的不同感受,我们在学习上要

A.依靠家长的辅导B.多买复习资料和参考书

C.做学习的管理者D.一切听从老师安排

5、一位高考状元在介绍自己学习经验时说:“如果你早晨起床后头脑不清醒,那你就不要跟着别人一起背单词;如果你觉得多做一点习题对你有用,那你也可跳进题目的浅海去遨游一番。”这段话的含义是

A.早晨背单词,学习效率不高B.学习要敢于创新

C.要注意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

D.只有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6、造成很多同学学习时间不够的原因有()

①做事拖拉,事情越积越多②制定的目标不切实,不能实现就心烦意乱③没有制定学习计划,做事太随意④没有权衡应该优先做哪些事情

A、①④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学习的快乐在于()

①了解奥秘后的满足②发现进步后的快乐③攻克难题后的自得

④艰辛探究后的幸福⑤展望未来时的希望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8、小张同学说:“在新班级中我熟悉的人很少,每当与同学在一起或上课被老师提问时,我怕同学们笑话,总觉得心跳加速,两腿发软,声音发颤,结果一句话也说不上。”请你为他出出主意()

①要充满自信,坚持“天生我才必有用”

②避免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

③转到其他班级或学校

④丰富自己的知识

A、①④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提高学习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课前认真预习②只学课本知识,不学课外知识

③课后及时复习④用尽休息时间

A、①④B、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10、右边漫画“差生宣言”中的同学()

①发现了自身的潜能

②对自己有清醒认识

③没有学会享受学习

④没有学会自主地学习

A、①④B、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二、情境分析(38分)

11、遇到下列情境,你会怎么做?(12分)

情境

你的做法

进入中学大门,成为一名中学生,既感到很高兴,但又感到孤单。

转学到外地,那里课本不同,讲话口音不同,老师讲课方法也不同,感到很苦恼。

高高兴兴地去学校,但发现所读的学校并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

12、(14分)小学毕业后,小军兴高采烈地来到中学读书,不久,便有了很多的不如意。

老师讲课和小学大不一样,就是不想听课。

这么多的功课,我该学哪一门呢?

作业得C级,被老师批评,都怪老爸,不帮我查作业!!

(1)上幅漫画反映了小军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3分)

(2)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为小军解决问题开出至少“三味药”。(6分)

(3)请说说你在初中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新问题,并告诉大家你是如何面对的?(5分)

13、进入初中,科目增多,难度加大,老师讲课的方法也变了,学校、家长对同学的要求也高了。有的同学很快适应了初中学习新的特点,而有的同学不适应这种变化,于是逐渐变得厌学,甚至逃学、经常违反校纪校规。那么你通常对“学习”是如何理解的?是享受,是痛苦,还是……说说理由。(12分)

三、请你辨析(16分)

14、某中学安排了艺术节活动周,七年级(1)班的同学满怀期待,热烈地讨论开了。

A:这活动听说要计各班团体总分呢,我们要加把劲!

B:有舞蹈、合唱、小品、独唱、乐器比赛……活动真多!我参加独唱。

C:太好了,我的特长可以发挥了!

D:有什么好高兴的,不就是一个艺术节吗,我才不参加呢。

E:那怎么行,这是集体活动,大家都应参加。

F:唉,我又不像你们那样有什么一技之长……

(1)你赞成上述哪些同学的观点?为什么?(8分)

(2)哪些同学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他们应怎样做?(8分)

四、活动与探究(16分)

15、在一次主题班会上,老师让大家做活动——集体绘画,老师要求全班同学参与,到黑板上画画,要求是每人一笔,大家共同完成一幅美术作品。于是大家轮流到黑板上画上了自己的一笔,最后黑板上出现了一幅无人能理解的“抽象”作品。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老师让大家想办法怎样才能完成一幅真正的作品。经过讨论,同学们拿定了主意……,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绘画,黑板上出现了一幅乘风破浪的航船。

(1)老师让同学体验这个过程是为了给大家启示:怎样才能建立一个好的班集体。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2)我们都生活在班集体中,请写出你们班至少2个优点。(4分)

(3)指出你所在的班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并对此提合理化建议。(6分)

初一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共100分,60分钟)

一、下列各题均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入下表中。

(每小题3分,共30分)

二、情境分析(38分)

11、①消除孤单,需要我们结交新的同学、新的伙伴。

②尽快熟悉新的学校,尽快熟悉新的同学和老师,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向同学学习当地的口音,尽快熟悉各科老师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③学会发现学习生活中的乐趣,渐渐喜欢这个学校。

(注:答案仅供参考,学生的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2、(1)小军还不能适应中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时间很紧张,不知道怎么合理安排;作业做的不够好,还不习惯爸爸不检查等。

(2)“三味药”: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时间等。

(3)略。(注:学生的答案符合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切实可行即可)

13、学习,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因为学习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刻苦努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发现自身的潜能,获得一种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三、请你辨析(16分)

14、(1)我赞成上述A、B、C、E同学的观点。

因为:①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贡献给集体的建设时,班集体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出彩虹般迷人的色彩;②这些同学都意识到这是一项集体活动,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特长,为集体增光。[注: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学生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我不赞成上述D、F同学的观点。他们应重视这次为班集体争荣誉的机会,增强集体凝聚力,找到自己的位置,挖掘自己的特长,锻炼自己的能力,为集体增光。[注:学生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四、活动与探究(16分)

15、(1)首先,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了共同的目标,就有了团结奋斗的动力。其次,还需要每个同学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最后,还需要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每点2分)

(2)言之有理即可。

七年级上册语文检测题 篇7

初中地理教材 (广东地质版 (在我校已使用了三年多, 回顾起来, 感触颇深。该教材不论从知识呈现到教材框架结构, 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正文部分文字简洁而概括, 结论性论述表达清晰而不繁杂;每节都有“潘博士”栏给出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原理、结论性知识点;“活动”栏目充满每一章节;地图、地理插图、地理景观图、统计图等图表海量纷呈, 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和地图是地理第二语言的特点;“知识之窗”分布每个章节。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材, 让学生倍感亲切。

尤其是活动内容更是比比皆是、形式多样。据统计, 仅七年级上册“活动”内容就有64个, 全书仅104页, 平均不到两页就有一个。数量之多, 方式之丰富, 可操作性之强是以往版本教材少有的, 这是一大鲜明特色。据调查, 每班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活动”内容恰到好处, 让他们课堂充实有事干, 他们很喜欢。那么, 为什么教材要编写这么多的活动内容呢?附:

从七年级上册 (广东地质版) 的教材结构上不难看出, 教材中“认识地球与学用地图”部分可以说是整个初中地理的最难点, 初一学生对此很难弄懂, 恰巧它又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准备知识;而“陆地与海洋”部分和“天气与气候”部分同样是基础、准备知识, 也是难点, 学生对许多东西难以弄懂。可以说这册书在初中地理中是最重要又最难学的;编者大量编入活动内容, 几乎涵盖了整个重点、难点内容, 让学生以参与活动的方式去完成这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做到“活学”“乐学”。同时, 也使学生在学中“动”, 在“动”中学, 可见编者想学生之想、用心良苦, 因此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要求。因为全新的教材, 本身已蕴含了丰富的新课改气息。

二、开展活动教学, 推进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呢?从近几年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 新课改核心不外乎是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求知识, 自主创新、培养思维能力。

作为地理教师, 也必须适应新课改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求新途径,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设计方面, 就要充分研究学生, 寻求新学法、新教法, 切实改变“满堂灌”的现状;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 教师少讲精讲, 课堂就能变得活泼、轻松、愉快、高效, 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盎然。这是因为, 教材“活动”内容已充分体现出几个方面的功能:落实基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难度、突破教材难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活动”板块的这些功能, 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呢?

三、充分发挥“活动”板块功能, 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1. 通过活动教学, 落实、拓展知识, 丰富学生视野

2. 通过活动教学, 可以降低知识难度, 突破教材难点

【案例】课本18页活动2:演示昼夜更替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上手电筒照地球仪图, 完成 (1) 、 (2) 、 (3) 、 (4) 、 (5) (3分钟) , 让他们明白:因为地球不透明且为球体产生了昼夜现象, 再由于地球自转运动, 使乌鲁木齐待会儿就随地球由夜晚转入白昼, 所以昼夜在不停地更替。这比单纯由教师讲解效果更好, 抽象的难点变得迎刃而解, 学生对此印象深刻。教师将教材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3. 通过活动教学,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案例]在学“世界人口问题”时, 教师指出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这成为世界人口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呢?可以结合81页活动1、2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后自己得出结论:世界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世界人口增长过多过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活动实施:首先让学生读图5.5“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然后抢答, 由一学生总结并补充完善。最后, 将全班学生分成4大组进行辩论:“人口多好, 还是人口少好”, “住乡村好, 还是住城市好”。每两个组选一个辩题进行, 用时6分钟。要求学生阐明不同观点和理由, 并举例说明。这样, 世界人口问题的教学, 基本上就可以由学生自己看书和辩论来完成, 根本不用教师多讲。充分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 通过活动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地理能力, 参与课题探究的能力

[案例]课本22页活动4:课外小实践, 观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活动实施: (1) 选择一个晴天, 带学生到操场旗杆处, 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放学5点钟三次观测旗杆影子的长度?并录入表格。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写出一天中旗杆影子长短变化产生的原理。 (2) 要求每个学生从3月到12月份, 每月选一天晴天的中午12点, 观测学校操场旗杆影子长度、方向。填入《太阳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记录表》, 根据观测数据写一篇“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观测报告, 来阐明影子变化的原理。通过这个活动,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小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七年级上册语文检测题 篇8

1. 在下列实数中,是无理数的为().

A. 0B.-3.5

C. D.

2.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a3·a4=a12

B. (a3)4=a7

C. a4÷a=a4

D. (2a3)3 =8a9

3. 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A. (m-n)2=m2-n2

B. (2x-1)(2x+1)=2x2-1

C. (3x-y)2=3x2-6xy+y2

D. (2a-b)2=4a2-4ab+b2

4. 如果多项式y2+ky+4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k=().

A. ± 2B. 2

C. ± 4D. 4

5.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 (a+2)(a-2)=a2-4

B. a2-b2+7=(a+b)(a-b)+7

C. x2+4x+3=(x+2)2-1

D. 4a2-1=(2a+1)(2a-1)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1)如果∠A∶∠B ∶∠C=3 ∶ 4 ∶ 5,则△ABC是直角三角形;(2)如果∠A+∠B=∠C,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3)如果三角形三边之比为6 ∶ 8 ∶ 10,则△ABC是直角三角形;(4)如果三边长分别是n2-1,2n,n2+1(n>1),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A. 1B. 2

C. 3 D. 4

7. 如图1,观察(1)、(2)、(3)的变化规律,则第(4)个图形应为().

8. 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CA⊥AB,若AB=3,BC=5,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A. 6

B. 10

C. 12

D. 15

9. 在等腰梯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这5种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为().

A. 1B. 2

C. 3D. 4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10. 如图3,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

11. 计算:a2·a3=,(-xy2)4=.

12. 计算:(x-2)(x+4)=,a+b2=.

13. 分解因式:2ax-4ay=2a.

14. 若a2=5,b4=10,则(ab2)2=.

15. 一根新生的芦苇高出水面1尺,一阵风吹过,芦苇被吹倒向一边,顶端齐至水面,芦苇移动的水平距离为5尺,则水池的深度和芦苇的长度分别是

.

16. 如图4,△ABC沿着BC方向平移到△DEF的位置,若BE=2 cm,则CF=.

17. 如图5,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将△PCD绕点C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后与△P′CB重合,若PC=1,则PP′=.

18. 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12 cm,那么对角线BD=cm,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

19. 如图6,照相时为了把近处的较高物体照下来,常常保持镜头中心不动,使相机旋转一定的角度,若A点从水平位置顺时针旋转了30°,那么B点从水平位置顺时针旋转了.

三、解答题(共63分)

20. (12分)计算:

(1) 2a2·(-3a)3+5a5.

(2)-2a·(3a2-a+3).

(3) (-3x+y)(3x+y).

(4)2a-b2-(-2a)2.

21. (6分)因式分解:

(1) 4x3-16xy2.

(2) a3+6a2+9a.

22. (7分)作图题:将图7方格纸中的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后,再将三角形绕点O逆时针旋转90°.

23. (8分)如图8,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过点C作CH⊥BD于点H,∠DCH=30°,求∠OCH 的大小.

24. (8分)如图9,在梯形ABCD中,AD∥BC,BE∥CD,△AEB的周长为24 cm,DE=6 cm,求梯形ABCD的周长.

25. (7分)当a为何值时,(x2+ax+1)(x2-3x+2) 的运算结果中不含x2项?

26. (7分)图10所示的一块地,AD=12 m,CD=9 m,∠ADC=90°,AB=39 m,BC=36 m,求这块地的面积.

27. (8分)正方形的4条边相等,对角线也相等,所以正方形是一个“主要线段只有两种长度的图形”,请画出两个具有这样性质的图形,并加以说明.

上一篇:我国安全生产月主题下一篇:公司发展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