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俄国十月革命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二历史俄国十月革命(推荐7篇)

高二历史俄国十月革命 篇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版)要求学生“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

宁领导的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我认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过程”要求学生能简述就行,不要求掌握;“理解”则要求学生必须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所以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则是教学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在下学期已掌握了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大部分

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这次执教所用的是八年三班的学生,他们学风良好,历史素养好,思维活跃。所以知识大多以问题串呈现,让学生自我解答,只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这样有难度的安排小组讨论。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自己对课标的解读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通过模块一“俄国人民之苦”的探究,使学生了解俄国二月革命发生的原因。

2、通过模块二“俄国人民之怒”,掌握二月革命的目的、结果、性质。

3、通过模块三“俄国人民之争” 的探究,了解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掌握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

4、通过模块四“苏俄人民之喜” 的探究,掌握十月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情感目标:通过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拓展延伸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认识领袖人物能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教学重点:1、十月革命胜利初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巩固措施

2、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和十月革命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即‘材料引领——问题驱动——引导分析——组织讨论——精讲解惑——获取新知’来组织教学,将丰富的的历史资料(如记录片片段、图片、资料等)呈现出更大的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设置疑问,放手让学生讨论,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获取新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学法:为了更好地理解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概括分析法:如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背景时,引导学生从二月革命前和二月革命后两方面进行概括,掌握多角度看问题的分析方法。

2、引导自学法:组织学生课前预习,借助导学案训练学生自我设计问题,解答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符合新课程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

3、比较归纳法:如在探究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从性质、任务、结果、作用等归纳,进一步理解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

六、评价设计

1、整个课堂采用激励式评价。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接力比赛等活动,对学生的参与、能力进行适时评价。

2、对十月革命的过程开展“我做解说员”活动,让学生相互间评价;

3、对整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由组长进行评价。

七、教学过程:主要有六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国际歌》,欣赏歌曲同时思考问题:这首歌曲的名称是什么?与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

【在欣赏歌曲联系相关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情绪。】

(二)了解学习目标【明确目标,更好地激发学习动力。】

(三)探究新知 :主要进行四大模块的探究。

1、探究模块一――俄国人民之苦

展示:材料一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列宁

问题(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场战争?

材料二:一战期间俄国工人罢工情况

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 1914.8---12月 68次 3.5万 1915 1000次 54万 1916 1500次 100万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农业失去了将近一半的劳动力,大量农田荒芜,粮食产量剧减;战争也让俄国大量企业倒闭,经济濒于崩溃;民众饥寒交迫。工人、农民、士兵和知识分子对沙皇政府深恶痛绝,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问题(2) 三则材料都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后,老师点拨: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然后总结:俄国在1861年改革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由于改革不彻底,经济发展缓慢,处于帝国主义的落后地位,本想通过一战摆脱困境,结果一战反而加剧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新的革命—二月革命。

【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以更好地理解二月革命的原因。以完成知识目标一。】

2、探究模块二——“俄国人民之怒”

(1)出示问题:二月革命的目的、时间、结果、性质各是什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一段:

学生自主探究后强调:由于无产阶级政党不够成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

(2) 展示:材料

?政府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协约国签订的协定。 —— 临时政府的宣言

问题:从材料中你能看出临时政府有着怎样的主张?它保护谁的利益?

【将问题具体化,以完成知识目标二。】

(3)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①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②两个政权能长期并存吗?为什么?

总结:此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顺应民意,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围绕三个问题由浅到深展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十月革命的原因,突破难点。以完成知识目标三、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3、探究模块三――“俄国人民之争”

(1)你问我答:观察图片《列宁回到彼得格勒》,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解答。

总结:列宁的回国,受到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使人民看到了希望。他在演讲中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的口号。一场新的革命即将不可避免的发生。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为下面的探索做好情绪调动。】

(2)看视频:《俄国十月革命》剪辑片段

同伴合作探究:起义的时间、领导者、指挥部、主要参加者、结果、性质各什么?

高二历史俄国十月革命 篇2

1.理解并掌握俄国十月革命和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线索。

2.能够再认再现:《四月提纲》、苏维埃政权、《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色佛尔条约》、《洛桑和约》、“华夫脱运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新宪法、大清洗运动等基本概念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相对落后的俄国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正确认识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

4.掌握十月革命胜利的进程和苏维埃政府采取的革命措施,认识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5.掌握共产国际成立的条件,正确认识共产国际的性质以及推动东西方革命力量联合的桥梁作用。

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及其负面影响,全面评价斯大林的历史活动。

[阶段特征]

本单元的断限是从19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到20世纪代。涉及的历史事件有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从总体上反映了一战后初期东方世界的概况。

1917年-20世纪20年代世界历史的显著特点是十月革命引起了深刻的震撼,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一起融汇成一股新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深刻地震撼着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1.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接着又取得了保卫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胜利,并不断探索经济建设,先后实行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三十年代中期,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2)在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下,德国、匈牙利先后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形成了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历第一次社会主义高潮。德国十一月革命由北向南推进,基尔港水兵起义揭开序幕,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建立把革命推向高潮。柏林工人起义和巴伐利亚共和国建立是德国共产党力图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努力。由于德国共产党不成熟等原因,十一月革命最终失败了。匈牙利革命的特点是无产阶级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深刻教训,由于

社会民主党叛变和协约国武装干涉而失败。

(3)在十月革命和战后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共产国际应运而生。共产国际在组建革命政党,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时代

(1)由于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新时代,由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发展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冲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心,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后方。共产国际在东、西方反帝斗争中起了桥梁作用,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东方民族解放运动配合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为反帝斗争的同盟军,打击了资本主义体系与殖民体系。

(2)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造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十月革命又为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亚非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亚非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涨的新局面,呈现出多种类型和不同发展道路的新特点。

[重点难点]

1、俄国的十月革命的特点

(1)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小城市武装起义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2)十月革命采用的是武装暴力夺取政权并取得胜利的形式

(3)它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4)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2、苏俄政府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原因

(1)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没有一支可以作战的军队进行自卫战争,这是决定苏俄必须签订割地赔款和约的最主要的原因。

(2)经过三年多大战的破坏,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苏俄的武器、粮食等战略物质极端缺乏。

(3)苏维埃政权正在建立之中,国内反革命破坏活动十分猖獗,迫切需要早日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争取一个和平喘息的时机,以便巩固政权,壮大红军,恢复经济,聚集力量,做好反侵略准备。

(4)广大人民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困苦不堪,他们厌恶战争,渴望结束战争,要求和平。

俄国十月革命教案 篇3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世界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对我国的影响巨大,同时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取得成功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熟悉俄国革命的进程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掌握十月革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提供革命前沙皇俄国的状况的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俄国爆发革命的前提条件;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总结俄国革命的进程;

◆通过对新生苏维埃政权措施的分析,指导学生探究苏维埃政权的性质,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通过对苏维埃政权措施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革命或国家建设的方针政策要符合本国的国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进行。

三、说教材重点与难点

根据新课改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以上分析及本课的特点,确立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新生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四、说学情

由于在初中课本中已经学过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对于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高一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历史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但总体上来说,历史知识的储备和认知水平仍然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进行点拨、启发和矫正。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所以,本课在运用传统教学法的同事,更多的运用课堂讨论进行授课,特别是在重难点的问题上,要精心设计一些讨论题,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究,本课主要运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讲解法:增加新课容量的同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演示法:运用多媒体的辅助,展示一些书本上没有的图片资料,更直观展示教材内容,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引发学生自己探究;

◆讨论法:根据大纲和重难点,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与老师互动,以此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实践学习法:组织学生自己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写出对本课学习的心得和认识,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总结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六、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显示一张列宁头像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图片中人物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他一生中主要做了什么大事呢?”

学生回答......

以此来导出今天的新课内容俄国十月革命。

实施目的:用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新课标目标下要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来的目标。

2、教学过程

◆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显示俄国革命前相关状况的资料、图片: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讲稿) 篇4

历史,我们一般理解为过去发生的事情。比如,老师刚刚走进9班的教室,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它就变成了历史。因此,我们常常说历史是无法改变的,因为我们永远也不能回到过去。但是我们对于历史的叙述和解释却是可以改变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候,蒋介石在我们的宣传中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反动头子,但是现在呢,我们对于蒋介石的评价就积极了很多,甚至民间出现了很多民国粉丝。所以,胡适先生认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通过对历史进行特意的剪裁,使之为政治服务。这样一种历史是一种为尊者讳的历史。虽然它也有它的价值,但它是背离我们历史记录的初衷。而历史推崇的是秉笔直书,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真。而我们今天讲述的十月革命,恰好就是一段经过特意剪裁的历史。它有意隐去了一些关键性的历史信息,甚至还有部分并不符合历史实际。这也是我在备课过程中比较痛苦的地方,当我了解的越多的时候,我越发不敢去讲解这样一堂课。

今天我尝试着去讲解一个更为真实的十月革命,当然也只能是尽量真实。而真实讲述的价值在于,当你更真实地了解十月革命,你才会更加理解苏联这样一个国家,更加明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遭到非议。所以我把这堂课的副标题定为,以求真为诉求的一堂历史课。下面我们开始学习。

说到十月革命,我们就必须从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帝国说起。这是1866年的俄罗斯国家版图。而在1867年,俄国将最东部的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俄国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占整个世界面积的六分之一强。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远远落后。1905年,在日俄战争中,拥有广袤领土的俄国连日本都打不赢,我们可以看出俄国它本身的虚弱。俄国已经成为了帝国主义链条上最为薄弱的环节。这里的帝国主义实际上是列宁提出的一个概念,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帝国主义阶段过后,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了。所以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阶段是一段矛盾的多发期。

俄国作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为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活方面,劳动人民生活困苦,各种矛盾十分尖锐。又因为俄国加入一战,战争的巨大消耗和战争形式的恶化激化了本来就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不仅仅是下层民众、包括资产阶级、军队士兵都对沙皇十分不满,革命一触即发。在1917年3月,也就是俄历2月,工人和士兵一起推翻了统治沙皇制度,二月革命胜利。二月革命的胜利,要归功于工人的反抗和军队的倒戈。军队倒戈也说明当时的沙皇俄国确实不得人心。

二月革命胜利以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情况。一个是叫工兵代表苏维埃,苏维埃在俄语中就是会议的意思。所以我们翻译过来,就是工兵代表所组成的一个政权组织。显然,这样一个组织是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组织。另一个书上称之为临时政府,主要由资产阶级组成,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而在这样两个政府中,工兵代表苏维埃占据着优势地位。因为当时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是支持临时政府的,所以临时政府握有实际权力。关于工农代表苏维埃,它主要由两个左翼政党组成。分别是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其中在社会民主党中,又分为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在俄语中即为多数的意思,孟什维克是少数的意思。但实际上,当时的孟什维克才是真正的多数。而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其实是少数派。就是这样一个少数派在列宁的带领下居然最终获得了政权,确实要佩服列宁的政治天才。而临时政府获得的苏维埃的支持,就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派主流的支持。

当时整个俄国社会的迫切要求有三,一个是土地,一个是和平,还有一个就是召开立宪会议,来决定国家的前途。通过诉诸于民意,使国家政治生活走上民主化进程。因为之前,不管是苏维埃还是临时政府,他们的成立都没有经过民意,而是基于当时的特殊情况建立的。

在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他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纲”,要求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权力,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之后发生了七月事件和十月革命。七月革命后,书上说,由于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其实并非如此,七月事件后,临时政府进行了改组,大量的社会主义者进入临时政府。二月革命之后,俄国历史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的历史。这里的社会主义不仅仅包括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也包括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

但是列宁还是决定在1917年俄历十月发动武装起义,通过武力夺取了政权。整个夺权的过程非常顺利,实际上它更像一场政变。在推翻了临时政府之后,布尔什维克马上组织召开苏维埃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如下。

布尔什维克输掉了这次选举,而且输得很惨。其惨况还不在于得票少,而在于这是在它当权的情况下组织的选举。它没有理由、而且的确也并未指责这次大选有甚么舞弊、贿选一类的污点。列宁最终选择了通过武力的方式解散了立宪议会。布尔什维克控制的苏维埃仍掌握国家权力。列宁用武力解散议会的方式激起了其他党派的强烈不满,尤其是其他的社会主义政党。俄国爆发内战,经过4年的战争,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最终击败对手,完全掌握了对国家的控制。

在俄国二月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步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俄国自身发展的原因,各种矛盾激化,使得社会主义这样一种比较激进的政治主张有了生存的土壤。俄国最终由一个社会主义政党或者一个社会主义政治同盟进行执政,应该是一件必然的事情。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整个发展的方向都是召开立宪会议,通过诉诸民意,使国家走上正轨。这一点,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开始也不反对。而在布尔什维克输掉选举之后,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布尔什维克通过“一月剧变”这样一种武力方式,排除了其他党派参与政治的资格,选择独自掌握国家权力。

高二历史俄国十月革命 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是落后的具有军事封建色彩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3.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

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状况,及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探究十月革命对俄国、世界的影响与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情景再现、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2.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重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命胜利的世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直观观察法、资料分析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去年是中国“俄罗斯年”,今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这也是两国关系最佳状态。回顾中俄关系,可谓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沙俄时代对中国的侵略;十月革命给中国以方向;中苏的兄弟情谊与交恶;中俄的战略协作关系……回首这一切,不禁更让我们关注这个和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同行了近半个世纪的邻邦的命运,这一切应该从十月革命说起——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板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板书:

一、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教师提问:我们上历史课时,每学习一件历史事件,首先必须分析它的背景。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俄国的史实有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工业革命以后,俄国进行了1861年改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特征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教师讲述:20世纪初期的俄国,充满了动荡、危机,酝酿着革命。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偶然的,而是国内国际形势的历史必然。

国际形势: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垄断和竞争的交互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经济大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这极大地有利于革命。此外,帝国主义时代的资产阶级走向全面反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有利于革命的到来。

因此我们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分析归纳一下俄国国内具备了哪些革命的条件。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但是这个国家却没有像英、德、美国那样快速发展,只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同学们想一想:俄国的落后和革命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当时俄国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既要依靠沙皇政府的庇护以求得发展,又因实力不足而处于对西方强国的依赖地位,不够独立。上述政治经济状况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即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多媒体展示:

教师讲述:当时的俄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革命最容易在最薄弱的环节打开缺口。上述两方面情况,构成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客观历史条件。

教师提问:俄国革命还具备哪些主观条件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由于俄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错综复杂的矛盾,极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形成。俄国无产阶级深受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俄国工人阶级开展斗争比西欧各国晚,受机会主义危害较小。经过1905年革命洗礼,俄国工人运动已处在国际工人运动前列。俄国无产阶级有农民作为自己的同盟军,从而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更为重要的条件是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

教师简要介绍列宁,着重点放在列宁理论上: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资本主义相对不很发达的国家和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关于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策略原则,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上述三点俄国革命出现的历史条件,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唯一具备成熟的革命条件的国家,其它国家或是主观条件不具备,如德国;或是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如英、法、美。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革命有没有关系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上的两幅图片,指出一战有利于革命的成功。

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广大人民群众最希望的是和平、土地和面包等基本生存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加上俄国在战争中失败,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沙皇统治日趋虚弱,资产阶级也左右不了局势,各种社会矛盾都集中到沙皇专制制度上。在国际上,有力量镇压俄国革命的英、法、德三国正厮杀得难解难分。

正如列宁所说,“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

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二月革命是什么性质的?

学生回答: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教师讲述:二月革命后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但掌握实际权力的是临时政府。苏维埃得到武装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的支持,管理国家事务,但是,在苏维埃中占多数席位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社会主义革命,他们支持资产阶级成立了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是主要政权,只是一时还没有掌握镇压工农革命的武装。

到底谁掌权?针对两个政权并存的复杂情况,列宁回国后发表的《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因为武器在人民手中,列宁认为可以和平地剥夺临时政府的权力。但是,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板书:

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多媒体展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形势图

教师讲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战争政策使国内局势不断恶化。10月,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确认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决定在近期举行起义。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在列宁亲自领导下,从11月6日晚开始到8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

教师向学生展示有关十月革命的图片。

时间:1917年11月

起义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主要参加者:工人、士兵

主要特征:在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结果:取得了胜利,到1918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列宁在十月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①《四月提纲》为革命指明方向;②为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③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④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了捍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根据以上介绍,我们可以把这场革命的过程简单概括为:“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板书:

三、伟大的开端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书回答,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

学生回答: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学习之思中的内容。

教师讲述:《和平法令》使国家和人民免于战争,《土地法令》掌握了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农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

教师补充:与德国签订的和平条约即布列斯特和约,结束同德、奥集团的交战状态,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由于红军刚刚建立,无力抗击德军,没有实现《和平法令》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苏维埃政府被迫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条件,丧失了大片领土,但赢得了巩固政权的宝贵时间。一战结束,德国战败,丧失的领土被夺回。

教师讲述: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了人民支持,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代表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了。十月革命永载史册,它的历史意义重大而且深远。

教师提问:十月革命对俄国有什么影响?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教师讲述: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教师提问:十月革命也具有国际意义,它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为什么这样说?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述: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它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它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

教师补充:十月革命还是世界历史的界标,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课堂总结: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前,1917年3月爆发了二月革命,革命的结果是产生了两个并存的局面,但政权却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政权所掌握。在1917年11月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高二历史俄国十月革命 篇6

在《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的教学中,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方面,我认为基本做到了:

1、正确理解教材,事实就是地分析学生情况。

2、图片、文字资料等历史素材相互配合,使本课教学内容得到了一 定程度的延伸和拓展,构建了合作探究、开放交流的历史课堂。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或提问,或引导,或小结,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同学都能做到发言,整堂课上,学生的言谈贯穿始终。

4、对教学重点难点或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强化。

但在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方面,有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比如:

1、没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2、根据课堂上不可预知的学情,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时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没有做出取舍。

3、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没有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没有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而是更多关注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完成。

高二历史俄国十月革命 篇7

[学习目标] 1.辩证地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意图。2.了解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3.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一、背景 1.必要性

(1)17世纪末,西欧各国迅速发展,俄国闭塞落后;(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2.可能性

(1)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权;

(2)彼得一世的欧洲之行使其深谙国际形势。深化探究

材料一 17世纪末,俄国只有21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中央政务由按沙皇意愿设置的几十个部门负责,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地方的“督军”权力广泛,往往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士兵一面当兵,一面还从事手工业和做买卖。文化教育受教会控制,学校数量很少。全俄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总人数的23.6%。思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

答案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时代的要求。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迅速,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其落后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材料二 彼得一世热心向西方学习,他派代表团去西欧各国考察,学习西欧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聘请技师和专家,引进各种先进机器设备。彼得一世也曾乔装打扮随同前往,他在荷兰认真学习造船技术,还拿到了毕业证书;在英国,他参观了科学院和牛津大学,拜访了大科学家牛顿;回国后,彼得一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步。思考

材料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彼得一世为了改变俄国落后面貌,热心学习西方文化。[概念解读] 1.征兵制:符合一定条件的国民(通常指达到一定的年龄),就必须有从事军职的义务。2.重商主义:强调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出口大于进口)所能获得的财富。是封 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重点精讲] 如何辩证地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意图?

(1)他的改革有改变俄国落后面貌、跻身于世界强国的一面,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但是他的改革又有服务于侵略扩张的一面,改革是为了打通入海口,扩大疆域,而这又不利于欧洲的稳定。

(3)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二、措施

1.军事改革: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发展海军。

2.经济改革: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工厂主有权向贵族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将原来按户收税改为按每个男性农奴征收“人丁税”。

3.政治改革: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直属沙皇;地方各省设总督,直接听命于沙皇;废除旧贵族凭出身和血统享受高官厚禄的特权,为其他阶层有才干的人开辟了谋职升官的门路。

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推行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和文明生活方式;派遣留学生;建立学校;强制教育;聘请外国人;戏剧社会化;习俗西欧化等。深化探究

材料一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代表,国家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对外贸易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本国,通过金银积累增强国家力量;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即一方面以高关税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输入,以防止金银流出;另一方面,以政府补贴鼓励输出,换取金银流入。——《经济研究参考》

材料二 金钱是战争的命脉。——彼得一世

材料三 彼得一世设立新权力机构——参政院,以取代领主杜马。参政院成员大多为非名门贵族代表,由彼得一世亲自指定。思考

(1)材料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内容。

(2)材料二说明彼得一世在改革中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一政策的客观进步性?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答案(1)重商主义。金银是财富的标志和国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获得金银的手段是发展对外贸易并保持贸易顺差,必须通过国家干预以保证贸易顺差。

(2)为了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内容: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重视发展海军;进行经济改革,鼓励私人开办企业;推行重商主义;提高国家收入;满足军队经费的需要。

性质:俄国的工厂是通过购买农奴来充当劳动力的,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依然是农奴,所以彼得一世的改革巩固的是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只是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并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是沙皇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但改革受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也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客观上促进了俄国工商业的发展。[重点精讲] 如何理解彼得一世用允许购买农奴的办法来发展工场手工业?

(1)由于俄国落后于西欧国家,为了鼓励发展工场手工业,彼得一世允许购买农奴作为劳动力。

(2)从其作用和影响来看,此政策为手工工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但从俄国长远发展来看,由于此政策的实质是进一步加强农奴制,所以对俄国经济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归纳总结] 彼得一世改革的特点有哪些?(1)移植西方文明,全盘西化。(2)未触及俄国落后的根源——农奴制。(3)用残暴的手段推行改革。

三、影响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1)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2)推行改革的手段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3)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4)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

(1)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2)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3)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化探究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俄国的手工工场大有增加,俄国的贵族开始建立手工工场,手工工场中广泛使用农奴劳动。——《世界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列宁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手工工场大有增加”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理解。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鼓励兴办企业。

(2)“独特”——既学习西欧先进技术、教育体制,又保留并强化落后的农奴制。以专制甚至粗暴残忍的手段去推动俄国的进步。[结论理解] 如何理解彼得一世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2)阻碍:①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

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③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名师点拨] 尽管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它毕竟是封建王朝推行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生产关系,因而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规律总结] 那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改革,推动着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

1.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观条件之一是()A.落后的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B.莫斯科、土拉等地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 C.俄国在对外战争中打败了瑞典和土耳其 D.彼得一世亲自到西欧考察,积累知识,聘请人才 答案 D 解析 注意限制语是“主观条件”,要从事件的主体方面寻找。

2.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针对上述问题改革的内容有()A.鼓励商品出口 C.废除农奴制度

B.推广平民教育 D.建立新式海军 答案 D 解析 题干的要求是“面对浩瀚的海洋”而进行的改革,因此,A、B两项不符合题意,而C项是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故选D项。

3.有人说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主要是因为()A.封建国家政权大力发展工场手工业 B.封建国家政权积极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D.可以依靠国家力量开拓海外市场 答案 C 解析 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消除国内割据势力,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下列对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俄国国力大大增强

B.为俄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C.使俄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D.奠定了俄罗斯帝国的雏形 答案 C 解析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

5.1721年,彼得一世被授予“祖国之父”称号,其直接原因是()A.推行改革

B.在北方战争中取得胜利 C.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度

D.从此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原因”。A项与时间不符,C、D两项不符合史实。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普希金

材料二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说法反映了俄国历史的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2)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普京为什么佩服彼得大帝?

答案(1)崇尚武力、研究近代化、农奴劳作、对外扩张成为欧洲强国。彼得一世立志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积极引进西方文明;允许企业使用农奴;进行对外战争。

(2)彼得一世改革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成为欧洲强国;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促进了俄国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解析 第(1)问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和结合史实进行论证,语言要简练。第(2)问要注意普京是站在俄国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对彼得一世改革进行评价的。

[基础达标] 1.下列关于17世纪末俄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B.当时瑞典和芬兰分别在北方和南方控制着俄国的对外通道 C.俄国当时的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 D.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A、C、D的表述都符合历史事实,错误出现在B项,当时控制俄国南方出海口的是土耳其,而不是B项中的芬兰。2.下列有关彼得一世改革措施的描述,错误的是()A.在中央设立最高权力机关参政院,直属沙皇 B.引进西欧的文化教育体系,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C.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D.以温和、文明的手段推进改革 答案 D 解析 面对重重阻力,为了保证革新措施的顺利实施,彼得一世不惜使用野蛮、暴力的手段推进改革。

3.彼得一世说:“金钱是战争的命脉。”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①鼓励私人开办企业 ②工厂主可以购买农奴充当劳动力 ③按照欧洲方式改造俄国军队 ④实行重商主义 A.①②④ C.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考查彼得一世改革的措施。解题关键是明确题干的实质是考查经济措施,③不属于经

B.①③④ D.②③④ 济改革内容。

4.彼得一世在法令中规定:沙皇陛下就是专制的君王,服从于他是上帝的旨意。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事他不该管。沙皇的周围,只能有顾问和圣旨的执行者。这反映出彼得一世()A.强迫农民服役 B.强制农奴劳动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进西方文明生活方式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题干的核心是指沙皇的专制,D项与材料不符;A、B两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C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专制,符合题意。

5.彼得一世统治时期,税种繁多,有婚礼税、服装税、过桥税等等。彼得一世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满足军队的军费需要 C.维护统治的需要 D.发展经济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题目所给选项都是彼得一世增加税收的目的,但最根本的是维护其统治。[能力提升] 6.“给我20年,还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我不生气!绝不生气!俄国最需要的是海域。”关于彼得一世生前创造的奇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使俄国取得北方战争的胜利 B.使俄国成为欧洲的强国 C.使俄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D.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答案 D 解析 彼得一世的改革在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的基本性质属于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并没有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7.彼得一世改革在客观上体现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A.推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推行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加紧了海外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案 B 解析 商品经济是促使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8.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帝和俄国的彼得大帝都善于吸收新鲜知识。与康熙帝相比,彼得大帝改革的突出特点是()A.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统治 B.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C.采取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发展 D.发展农业,改革土地政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康熙和彼得作为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不尽相同,彼得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采取政策鼓励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B、D三项二者基本相同。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彼得一世热心向西方学习,他派代表团去西欧各国考察,学习西欧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聘请技师和专家,引进各种先进机器设备。彼得也乔装打扮,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随同前往,他还在荷兰的萨尔丹和阿姆斯特丹造船厂认真学习造船技术,还拿到了毕业证书;在英国,他参观了科学院和牛津大学,拜访了大科学家牛顿;在造船厂,他也认真学习了造船理论„„回国后,彼得一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推动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以下是反映彼得一世厉行改革的两幅图片

强迫行人剪胡子 彼得大帝审问太子阿里克谢(油画)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在这方面,他还有哪些做法?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这些做法? 答案(1)问题:彼得一世为了改变俄国落后面貌,热心学习西方文化。(2)问题:彼得一世为推进改革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做法:强迫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去国外学习;将参与叛乱的保守势力近卫军全部处死;判处受保守势力怂恿的太子死刑;残暴地对待农民等。

评价:这些做法显示了彼得一世推行改革的决心,保证了改革的成功;同时也说明了彼得一 世的残暴。

上一篇:大雾优秀作文下一篇:无偿献血宣传周启动仪式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