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人生的诗歌(共9篇)
【路很长】
路很长
已经走了很久很长
没有看到风光
看不到风景
心很苦,很彷徨
船没有风帆
怎么航行,比死还难受
没有罗盘的船
只能四处飘荡
我是鱼就不要迷恋天空
我是鸟就不要痴情海洋
路漫漫
心灵的风景最浪漫
【承诺】
承诺,不要太相信
一切都是伪装
时间结出了承诺的果实
尽管完美香甜
谁能保证不会掉落
机会,来源于自己的努力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生命是自己的画板
不需要别人来着色
【意志】
意志瘫痪倒下
生命就不在灿烂,屹立
怎能抵挡,秋风萧瑟
严冬的冰雪
昂起头
让意志坚强
让灵魂无比强大
那时,我们还惧怕什么
脚下就会有属于你的土地
有了意志
无论在何方
都会激励你,无数双眼睛跟随你
你会从别人那里,充分认识自己
【跨越自己】
最难跨越的不是山
而是自己
可以欺骗别人
始终无法欺骗自己
向上走的路
最为坎坷曲折
要想保持向上的精神
浪漫的情操
很难,很难
人有悲欢离合
一旦跨越了高山
冲破牢笼
首先:诗词教学不能忽略读,有句老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吼。听着有点想笑,但是静心思考也不无道理。那么,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诗词讲解是不是就是让学生麻木的读呢?非也。读要有目的地读。我的诗词教学一般分四读。一:初读。初读顾名思义就是拿到诗歌时开始的初体验,这一遍的朗读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学生能够准确读出来就好了。二:意读。意读是有求学生能够通其大意的读,虽然古诗词有别于古文,不能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的去理解,但是诗词必需要懂得它的大意,读出它的意思,便于我们能更好的记住它。三:情读。一首诗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传递诗人什么样的心境,这需要我们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出,读中有情,读中有趣,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让孩子们穿越时光隧道与古人有心灵的碰撞。四:悟读。对于诗歌学习,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从教师课堂上获得的感受也不尽相同,所以,这个环节要求他们读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体会就好。也可以让他们课堂上写三言两语的独特感悟。悟中有创新,悟中有新境。曾经我在讲解杜牧的《清明》时,孩子们就读出了不同的感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读他就是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读他就是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读他就是一首曲。还有学生说:它也具备了小说的各个元素: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发生、发展,至于结局,一句“遥指杏花村”,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没有反复的读,何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其次:诗词教学不能忽视作者与背景的了解。以前我在讲解诗词时,对这块介绍的不够,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往往只知道是哪个朝代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现在我讲解作者与背景时要求他们有足够的了解,多了解,多走近,多情感。知己知己,因为懂得心才更近。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诗词有时一个作者不止一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如果我们能深入了解刘禹锡,懂得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更懂得贬谪期间的他,仍然豪气冲天,乐观豁达,浴火重生,成为一个健康长寿的诗人,一个幽默风趣的诗人,一个富于战斗精神和哲学思考的诗人,那么,《陋室铭》中表达的不慕荣利、安平乐道的情怀就不难了解;《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生气与豁达就更能深刻体会。《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更能让我们钦佩。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句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再学刘禹锡的诗,定不是难事。
其次:诗歌的理解语言要形象化,趣味化。如《诗经》里的《召南.野有死麋》原文是: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原诗若是逐字逐句去翻译,不但生硬而且也失去了美感。我们可以把它说成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小伙子在打猎的时候,看中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他就将自己猎到的獐子用茅草包好放在空地上,等着姑娘走过去查看。这女孩果然不负众望地走了过去。接下来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这样一来即便晦涩难懂的诗经,学生们学起来也会感觉轻松,愉悦。也有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道出了另外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在林间劳作,她看见一只被白茅草包裹好的獐子,以为没人要,正想捡来着,失主出现了。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她和小伙子认识了,彼此有点意思,小伙子就约她下次再见,并许诺送她一只鹿……有了故事,有了趣味,诗词教学定会化难为易。
最后:诗歌的欣赏离不开联想与想象。我们大家都知道诗歌的创作离不开联想与想象。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诗人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又由天上的街市联想到街灯,又充分运用想象想到了天上的牛郎织女。诗歌的理解也不能缺少联想与想象,有同一诗人自身作品的联系,到不同诗人类似作品的联想,再到作品本身言有尽意无穷的想象,这都对我们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有着事半功倍的帮助。当我们为柳宗元一贬再贬义愤填膺时,我们可否想到了同时被贬的刘禹锡,我们是不是也能联想到在众多文人中有着相同经历的他们。何时何地为何文,联想学习,比较学习,让我们学会总结归纳法的同时有了对文人与诗歌更多的了解。还记得在教李商隐的《锦瑟》时,学生们对诗歌的主题有着太多的困惑,“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为谁惆怅为谁流泪,陷入“牛李党争”生不逢时的李商隐一次次被误解,于是乎沉醉于爱情,一首首情诗带着诗人浓烈的情感,淡淡的忧伤破茧而出。然而爱情路上也是荆棘丛生。妻子,道士,宫女....诉说着风流,也诉说着忧伤.于是乎,有人说是悼亡之作,有人说是伤己之作,也有说是为情人所作。也许,只有李商隐知道自己的内心。我们不需要拘泥于一个明确的答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当作是李商隐似的伤感隐语。更多的故事画面在我们小读者的想象中。
在困难面前,人应该拥有那么点精神,不论是不怕牺牲,还是大无畏精神,这些都是面对困难时应该具备的条件!
人要拥有那么点精神,这样一来才可以在困难面前昂首挺胸的走过。“先成人在成材”——虽然你不是一个聪明,脑子灵活的人,但是,最重要的是先成人,因为人的品格与精神比什么都重要。当初,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名誉,不知多少英雄好汉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这样英勇无畏,大智大勇,就是为了保全我们祖国那不可丢失的尊严。
人——要拥有那么一点精神,这,不时想做就可以做到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就想闻一多先生一样,“说”了就必须“做”,但是“做”了不一定“说”的精神,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个人要想做一位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就要把自己塑造完美。我的语文老师就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有了进步,就应该更努力,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当然,一样的道理,人要想有益于社会,就应当拥有那么一点精神。
曲折的延长,一望无际带着肪动的鲜活
小时候,梦想着踏往尽头的边缘猎奇风景
兀自痴望闪亮的铁轨做着天真诗情的梦
懵懂少年,终把梦想装进一只背包,浪迹天涯
列车嘎哒嘎哒载着各式的人生奔赴远方
尽头永远没有边缘
天涯咫尺,咫尺又天涯
时光磨平背包的棱角
铁轨上依旧默默浸染着春夏秋冬
青春肆意地绽放,长长的人生旅程尽情变换精彩
过往的情愫,凄冷的站台,泪笑着一场又一场的别离
青春结伴,别离的笙萧,拥抱只能留下记忆的感伤
旅途中嘈杂的寂寞,心倦了,不再奢望尽头
驻足,揽几许风情入怀,演绎人生的更迭
梦想遗留在梦里,理想扎着风帆当作童话珍藏
孓然独立……
旅途的背包磨砺的沧桑沉旧,取出厚厚的风尘
把所有风情,所有记忆装填其中,珍留
首先是心理平衡机制。当诗人处于逆境,倍感艰难困苦时,他仍能怀抱一种高于一时得失、甚至高于个体生命的理想,使得当下的痛苦可以忍受,使生活可以继续下去。这种价值可以是个体树立的人生理想。比如李白《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论今天我有多少“难”,但总有一天我会成功地达到自己追求的境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麻烦、挫折甚至恐怖,有的人怨天尤人,有的放弃努力,但对李白来说,无论生命的旅途有多“难”,他总是相信有理想在召唤,只要努力前行,就会走出眼前的困境。再如刘禹锡的诗:“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贬谪他乡,归家无期,正是人生悲哀的时刻,但诗人想到的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己的处境虽然不好,但生活中、世界上还有更多顺利、美好的人和事,我们不可因自己的不如意就失去希望,牢骚满腹。所以诗人能“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种理想也可以是一种超个人的整体利益。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危难之际,诗人不得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但他明白,任何个人都难免一死,如果自己的死亡具有拯救祖国的意义,那么自己就应该舍身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虽然诗人的肉体死亡了,但其一片丹心必将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不但充分体现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也反映了他的人生观:死亡并不可怕,只要死有所值。一般地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高于个体理想的价值,通常是国家民族的利益和伦理节操之类的文明准则。
其次是心理安慰机制。生命有限,自然永存;人间充满不平,山水风月却永远在抚慰着心灵,中国诗人善于在永恒的自然中获得精神安慰。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短促的人生不免离别,但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一轮朗月把两地的亲人联系起来,使彼此的心紧贴在一起。“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兄弟分离,固是痛苦,但我们共享明月的清辉,虽天各一方,却能心心相应。明月成了兄弟二人情谊的见证。这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都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在普照世界的明华中淡化个人生活的缺失。应当说,这种以豁达乐观化解人生遗憾的方式还是比较直接的。在古典诗歌中,还有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就是在消逝中寻找永恒。朱光潜先生在解释钱起《湘灵鼓瑟》时说:“‘曲终人不见所表现的是消逝,‘江上数峰青所表现的是永恒。可爱的音乐和奏乐者虽然消逝了,而青山却巍然依旧,永远可以让我们把心情寄托在它上面。人到底是怕凄凉的,要求伴侣的。曲终了,人去了,我们一霎时以前所游目骋怀的世界,猛然间好像从脚底下倒塌了。这是人生最难堪的一件事,但是一转眼间我们看到江上青峰,好像又找到一个可亲的伴侣,另一个可托足的世界,而且它永远是在那里的。……青山永在,瑟曲声和鼓瑟也就永在了。”“凄清寂寞的意味固然也还在那里,但是尤其要紧的是那一片得到归依似的愉悦。”②这种方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有表现。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对酒听歌,轻松安闲,但又是一年过去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一切依旧的表象下,晏殊分明感觉到生命已经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不禁发出“夕阳西下”的喟叹,由此表达了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然而,虽然“无可奈何花落去”, 花落春逝,但毕竟还有“似曾相识燕归来。”在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中,却又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去年在此安巢的燕子不又翩翩归来了吗?对于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我们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其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因而生活不会变得一片虚无。人生易老,生命终有终结之日。人们年纪一大,往往难以避免消极低沉,但晚年的苏轼却唱出一段豪情:“谁道人生无少时?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青春已逝,但人生还有机会,正像门前的流水一样,生命虽然在消逝,但还会有转化、有新的机遇。宗白华先生在分析古典艺术时,指出了这种“无往不复”的人生观和美学观,认为中国人对于空间和生命的态度不是正视的抗衡、紧张的对立,而是纵身大化,与物推移。中国诗中所常用的字眼如盘桓、周旋、徘徊、流连,哲学书《周易》所常用的如往复、来回、周而复始、无往不复,正描出中国人的空间意识。“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加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韦庄诗云:‘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储光羲的诗句云:‘落日登高屿,悠然望远山,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以及杜甫的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都是写出这‘目击者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精神意趣。”③
最后是心理超越机制。这就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把种种痛楚、焦虑和苦闷化作一幅图像来欣赏。在解释艺术现象时,哲学家尼采提出:“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神话恰好要使我们相信,甚至丑与不和谐也是意志在其永远洋溢的快乐中借以自娱的一种审美游戏。”朱光潜先生由此引申出,苦闷的呼号变成庄严灿烂的意象,霎时间使人脱开现实的重压而游魂于幻境,此即尼采所说“从形相得解脱”(redemption through appearancc)④。这一点在古诗中也有鲜明表现。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宦途失意,羁旅穷愁,客怀离绪,而又恰逢秋雨绵绵,秋夜漫漫,遥夜难眠。这是怎样的一种难堪啊!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在凄凉之地恰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笔锋一转,由今天的离别和悲哀,写到盼望他日的会合和欢乐:什么时候我们在家中的西窗之下,剪烛夜话,谈论我现在的处境呢?诗人通过时间的变迁(何当)和空间的殊异(巴山、西窗),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写出了他与妻子共有的盼望。虽然这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足以让人沉浸在幸福之中了。沈祖棻解释说:“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已经摆脱了使自己感到寂寞、苦恼或抑郁的生活环境以及由之产生的这些心情之后,事过境迁,回忆起来,往往既是悲哀又是愉快的,或者说,是一种掺和着悲哀的愉快。一方面,在回忆中,不能不想起过去那些不愉快的一面,而另一方面,则那些终究是属于过去的了,现在的愉快才是主要的。”⑤思念是痛苦的,如果我们能有一种超越精神,把刻骨的思念当作一种经验来回味、欣赏,就能从痛苦中走出来。
从上述这些古诗中,我们看到,诗人之所以能以微笑承受苦难,以平静对待逆境,平安度过人生的种种不幸,在于他有一种高明的人生智慧。“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个“最高”,不是空间位置的高,而是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世界的信念,以及由此而来的心理防卫和调节机制。现在的中学生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人生观,生活在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之下,对于困难、挫折没有心理准备,小有不利或稍遇麻烦,就很容易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会作出一些恶性行为。鉴于此,如果我们能在教学古典诗歌时,有意识地启发他们从中领略一些生活的智慧,对建构健全人格与和谐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尽管在讲解这些古诗时,我们没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美学和心理学的分析,因为那是中学生难以承受的,但作为教师,我们要对这种心理机制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做些适当的提示和必要的发挥,积少成多,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学生们也会有所感悟的。
————————
注释:
①庞朴:《三极:中国人的智慧》,《庞朴文集》第4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页。
②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丐尊先生》(1935年12月),《朱光潜全集》第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95、397页。
③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1949年3月15日),《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40—441页。
④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朱光潜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77页。
⑤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9页。
我知道,
这世界上有很多事,
不可以勉强;
就像,
当初的我和你一样。
受过那么多伤,
你告诉我说,
要自己一个人扛;
其实我一直,
心疼你柔弱的肩膀。
那些儿时的梦想,
我们从来不曾遗忘;
也记得你红着脸对我讲,
长大后会做我的.新娘。
多年以后岁月沧桑,
我们都不再是当初模样;
你有你的主张,
我有我的梦想。
人生如梦时光忧怆,
月缺难圆天各一方;
多少曲终人散人走茶凉,
多少缤纷五彩诱惑难挡?
生命里的故事总无圆满,
只有饮下一杯烈性的酒;
于清寂的夜,
想得多难免会累
太在乎难免会苦
承载的多难免会垮
放不下难免会痛
得到的难免会失去
能不想时尽量不去想
不需要在乎的尽量放下
不能承载的尽量不去担当
该放弃的尽量不去挽留
能得到的尽量学会珍惜
学会洒脱的面对
学会乐观的包容
学会勇敢的担当
学会坦然的接受
痛了不说,学会自己承担
苦了不说,学会自己担当
爱了不说,学会对其理解
恨了不说,学会对其包容
我们要的就是爱的过程
我们要的`就是错的经历 痛了不说,学会自己承担
苦了不说,学会自己担当
爱了不说,学会对其理解
恨了不说,学会对其包容
我们要的就是爱的过程
我们要的就是错的经历我们要的就是累的洒脱
我们要的就是苦的成长
没有不败的花朵
没有不落的夕阳
没有不老的青春
没有不要代价的成长
鸮鸟生翼飞入了黑夜的森林,无法寻找美丽和温柔,
忧愁墓地埋葬了死人必死的罪恶,忧愁不悔改的心。
冰冷的星星流血的月亮,狂风暴雨撕扯秋天里的.一
棵树,忧愁枯枝负载的痛苦渴望春天。
流动的灯火捧出了,明媚妖娆脉脉含情。
生命复活,鸽子飞翔。
相思的脚步,蜜蜂带走了一朵朱红色的吻,
蝴蝶痴迷在花海里。
浪花吻着船头,没有忧愁,拥抱而纠缠。
一只船载满叮咛和眷爱,在激情的大海上,
微笑着浮泛前进,阳光温暖。
忧愁一只只迷途的羔羊,走出旷野的孤独。
忧愁一只只羔羊来到青草地溪水旁,
不再饥饿不再干渴,人生
没有寒冷的冬季。
牵手红花袄绿裙子,炊烟袅袅捧出香甜,
不再忧愁,激情燃烧的岁月,
烈火与干柴的誓言,将肉体和灵魂
在燃烧,照亮
扎根在这里的生活,活得越久,越有敬畏之心
对于它,我更喜欢。取决于幻觉的深度
活过了千百个黄昏,笑里藏刀是多么容易
为此,身体不得不卸下一小块肋骨
把躁动不安,酸楚,织成鲜红的锦缎
在无数岁月面前,怕把一些事情说透
这虚飘的诗行,泛滥成堆
只为祭奠日渐枯萎的欲望
倾听灵魂的人,早已消失在云端里
幻觉中,我变成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交出了灵魂和肉体,看到了痛彻心扉的美
闭上眼睛,抚摸着前尘往事
身上已洒满了佛的欢喜
作者|张云香,笔名:浪漫之秋
公众号:西南当代作家杂志
★ 情诗歌
★ 品茶品人生优美诗歌欣赏
★ 朋友情诗歌
★ 好心情诗歌
★ 三峡情的优秀教学设计
★ 雨过添情诗歌
★ 情染四季诗歌
★ 话中秋情诗歌
★ 菊优美诗歌
【点滴人生的诗歌】推荐阅读:
感悟人生点滴的情感语录06-22
人生的虚空诗歌09-14
我的教学点滴谈06-04
人生哲理的诗歌摘选09-11
生活点滴的字作文06-12
我对教育的点滴思考09-13
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点滴06-15
生活中的点滴幸福作文06-20
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点滴体会07-05
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点滴做法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