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准则新旧比较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府会计准则新旧比较(精选8篇)

政府会计准则新旧比较 篇1

①存货发出计价

原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准则: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

②借款费用

原准则:不能计入存货成本

新准则:符合条件的可以资本化

2.《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①规范的范围

原《投资》准则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且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新准则仅规范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和短期股权投资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

②权益法的应用范围

原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

新准则: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短期投资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核算。

3.《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①规范的范围:新准则分离出部分固定资产由《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范。

②新准则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弃置费用因素。

③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

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④利息

原准则:不考虑购买固定资产延期付款的折现和利息问题;

新准则: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格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以外,应当在信用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④摊销

A、摊销方法

原准则: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确定的期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新准则: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B、摊销年限

原准则:摊销年限为预计使用年限、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有效年限三者中较短者,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

新准则: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

C、残值

原准则:无形资产摊销时不考虑残值;

新准则:考虑残值。

⑤减值:原准则允许转回;新准则不允许转回。

⑥新准则增加了至少每年末对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未来经济利益消耗方式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进行复核的规定。

5.《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的非货币性交易;

新准则:未明确排除企业合并中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②计价

原准则:

A、企业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B、如果发生补价,支付补价的,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收到补价的,应按公式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应确认的损益(公式略)。

C、除收到补价方按比例确认一部分收益外,不确认其他利润或损失。

新准则:

A、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B、交换不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C、以上两种情况涉及补价的,直接用补价调整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用象原准则那样分配补价。

6.《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利润

原准则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计入当期损益。

7.《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不涉及债务重组、建造合同、所得税、保险合同、终止营业、租赁、企业重组、环境污染整治等项目引起并由其他会计准则规范的或有事项。

新准则:建造合同、所得税、企业合并、租赁、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或有事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②新准则明确了:

A、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待执行亏损合同和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

B、未来经营亏损不能确认为预计负债。

8.《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①商品销售收入计量

原准则:收入应按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或双方接受的金额确定,即计量采用名义金额。

新准则:

A、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收入金额,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显失公允的除外。

B、合同或协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商品销售收入金额。

C、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

②提供劳务收入

新准则明确了混合销售(销售商品同时提供劳务)时的处理方法:能够区分的单独计量;不能区分的作为商品销售处理。

9.《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追加资产的建造

原准则:无规定

新准则: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作为单项合同:A、该追加资产在设计、技术或功能上与原合同包括的(一项或数项)资产存在重大差异;B、议定该追加资产的造价时,不需考虑原合同价款。

10.《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

①规范的范围

原准则:不涉及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和房地产商品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借款费用。

新准则: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房地产商品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借款费用适用本准则。

②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原准则:固定资产,不包括房地产商品开发企业作为存货管理的房地产。

新准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

③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借款范围

原准则:专门借款

新准则: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

11.《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①租赁开始日

原准则:企业应当将起租日作为租赁开始日。但是,在售后租回交易下,租赁开始日是指买主(即出租人)向卖主(即承租人)支付第一笔款项之日。

新准则:指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租赁条款作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

②融资租赁承租人租赁资产入账价值及未确认融资费用

原准则: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通常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但是如果该项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

新准则:

A、在租赁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将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长期应付款的入账价值,并将两者的差额记录为未确认融资费用。

B、取消了“如果该项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的规定。

③承租人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

原准则: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计入租赁资产价值。

④融资租赁承租人应收融资租赁款及未确认融资收益

原准则: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出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

新准则: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⑤未确认融资收益/费用D的分摊

原准则:

A、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

B、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在与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结果无重大差异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等。

新准则:

A、承租人分摊未确认融资费用时,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B、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

⑥新准则取消了原准则“超过一个租金支付期未收到租金的,应当停止确认融资收入,其已确认的融资收入,应予冲回,转作表外核算。在实际收到租金时,将租金中所含融资收入确认为当期收入。”的规定。

12.《企业会计准则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①追溯调整法

新准则增加了“不切实可行”的规定: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从可追溯调整的最早期间期初开始应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

②差错更正

原准则:

A、包括本期差错和前期差错;

B、前期差错划分重大和非重大差错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新准则:

A、仅规范前期差错,且不区分重大和非重大差错;

B、采用追溯重述法改正前期差错;

C、“追溯重述不切实可行”时的处理方法类似于追溯调整法“不切实可行”的规定。

13.《企业会计准则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股利或利润分配

原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由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所制定利润分配方案中分配的现金股利(或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应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中单独列示。

新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以及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不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负债,但应当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14.《企业会计准则31号——现金流量表》

新准则与原准则没有实质上的变化。

15.《企业会计准则32号——中期财务报告》

新准则增加了以下规定:

①基本的和稀释的每股收益应当在中期利润表中列报。

②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各中期财务报表项目时,对项目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中期会计计量与年度财务数据相比,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但是,企业应当确保所提供的中期财务报告包括了相关的重要信息。

16.《企业会计准则36号——关联方披露》

新准则:

①关联方关系扩大到包括

A、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B、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

C、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间接地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

②母子公司关系披露的层次:母公司、最终控制方、对外公开提供财务报表的最低中间控股公司

③关联方发生交易披露,取消金额或比例选择,要求企业必须披露交易金额

政府会计准则新旧比较 篇2

2006年2月15日, 包括1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的会计准则体系崭新亮相, 这是一套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具有极强的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体系, 对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产生重大影响。从新旧准则比较来看, 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重大调整。

1、修改会计目标

旧准则主要强调会计活动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 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会计目标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有用,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这种会计目标的指引下, 财务报告的目标也相应调整。新会计准则认为:企业财务报告必须为报告使用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这种目标的调整, 使得一切财物活动方向更明确, 能够保证优势资产获得最大效益。

2、修订基本准则

此次修订仍未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将“财务报表概念框架”主要用于指导准则制定机构的制定工作而不作为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 而是坚持已被我国理论和实务界所接受的做法———将《企业会计准则》定位为基本准则。这样不仅有理念的特点, 而且是调整企业会计行为的基本规范。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 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 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 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此外新准则的名称被修改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突出强调了会计准则的地位, 条文内容也做出了较小的变动。

3、完善会计一般原则

旧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有12项, 国际上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新准则充分体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思想, 将旧准则的“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体现其实质内容。同时还对12项原则进行了适当调整:将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会计基础在总则中进行了规定;将历史成本原则在新增的第九章“会计计量”中进行了规定;取消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其内容体现在具体的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标准中;根据我国会计实务发展和国际上通行惯例的要求, 新增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旧基本准则规定的其他各项原则的内容进行了适当补充和完善。这些修改和调整都是坚持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 是一种明智也是必然的选择。

4、调整适用范围

旧准则要求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都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这是要求所有外商投资企业都向有关部门编制财务报告, 统一、全面管理。从实际操作来看, 管理范围过大, 政策实施过程中困难多;且从成本-效益原则的角度来看, 没有必要直接审查所有境外企业财务报告, 所以新准则做出了合理的调整, 删除了旧准则的上述规定, 编制合并报表的具体要求在《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长期股权投资》等具体准则中规定。

5、重新定义会计要素

新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做出重大调整, 主要是因为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新会计准则依此报告, 摒弃了许多旧概念和旧名词, 还引入了很多国际准则中的新概念,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比如在收入确认条件上, 坚持权责发生制原则, 体现谨慎性原则和收入成本配比原则;首次引入金融工具的概念、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等, 同时兼顾了实施新准则的突破性与稳定性。

6、计量基础的变化

旧准则只是在一般原则中对历史成本原则作了原则性规定, 但这种计量基础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历史成本计量使得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 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 忽视未来现金流和价值, 无法满足现代企业财务决策要求……新基本准则取消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的地位, 把权责发生制原则改为了记账基础, 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引入会计准则中, 为新形势下企业的财务活动提供规范的指导, 业务核算能够提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 突现其财务信息的决策辅助功能。

7、变革合并会计处理办法

新的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这种理论的改变直接带来实际操作的相应变化。在合并报表的定义上, 新准则基于“控制”概念进行定义, 强调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的理念, 更关注实质性控制, 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 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 这就增大了合并的范围, 并且消除了原先一些对于规模以及特殊行业的限制性规定, 从而使得合并财务报表能够真正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

二、变革会计准则的意义

新会计准则内容涵盖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会计计量属性和财务报告体系等内容, 较原基本准则有较大的完善, 可以说此次会计准则的变革是中国会计史上的里程碑, 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宏微观的利益和决策选择, 无论是对企业、投资者, 还是审计人员、政府部门, 其影响都是巨大的。

1、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新准则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引入许多国际上通用的概念, 除极少数事项外, 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 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所以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被看作是我国政府有效地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血脉所推行的卓有成效的战略决策之一, 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步, 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都将发生重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会计准则在本质上实现了国际趋同,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这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所以在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同时, 还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 不断修正具体实施细则, 为应付例外事件制定应对措施, 保证财务活动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2、解决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矛盾, 实现了会计与税法的分离

在新会计准则之前, 企业名义上按照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活动, 但事实上因为会计制度比较具体、明确, 可操作性强, 所以更多企业执行的是会计制度, 而忽略了作为执行规范的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将准则与制度的内容很好地予以结合, 融为一体, 消除了两者偏废其一的可能性, 为企业财务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导, 同时在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不一致或不协调的时候, 明确规定根据会计制度计算、调整, 解决了会计与税法不统一带来的业务处理上的麻烦, 提高了财务决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3、对财务风险的双刃剑作用

新会计准则通过规范确认条件和制定严格的记账方法等规定, 使得企业财务活动操作性较强, 减小了主观臆断的空间, 有利于财务稳健和风险防范, 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但同时, 新引进的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概念, 如公允价值等, 因为还没有形成程序性的确定模式, 许多企业可能借此理论和实务的磨合期而采取不正当手段, 操作数字游戏, 套取不当得利, 违背新准则制定的精神和目标, 长期内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稳定和可比性, 失去决策意义, 增加财务风险, 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已经为我们的财务活动构建了明确的理论和实务上的框架,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正确运用新会计准则是企业上下全体人员甚至政府相关部门一直在探讨、研究的问题。从不同的相关主体来讲, 我们应采取的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首先, 微观上讲, 新会计准则的理念和做法与现行会计实务有着较大的差异, 对会计职业判断增多, 企业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 放眼国际, 参加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 逐步学习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完善知识框架, 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活动对知识层次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其次,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作为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影响主体, 企业必须转变观念, 接受新的会计准则体系, 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做出决策, 及时调整旧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制定出企业自身的会计政策, 同时扩大在世界范围内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以稳定和增强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

此外, 作为主要的推动者———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 必须制定既严谨又灵活的政策指导和行政指令, 调动财政资金做好新旧准则转换的基础工作, 发挥宏观调控的优势, 扶持企业会计政策的变革。同时, 严肃市场秩序, 规范市场行为, 对借此扰乱市场经济、损害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予以严厉惩罚;对突出的业绩先进者及变革的积极响应者给以奖励, 调动全社会合理采用新准则的积极性, 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逐步实现与国际准则的接轨。

摘要: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的, 是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既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又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有继承也有发展、创新, 本文就对新旧会计制度做些对比, 为企业恰当运用新会计准则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会计准则,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王亚男:新旧会计准则比较浅析[J].中国农业会计, 2008 (5) .

[3]崔文勇:企业财务管理如何顺应新会计准则实行刍议[J].现代企业文化, 2009 (9) .

[4]张玉华: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影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

[5]饶景丽:探讨我国企业新会计准则的革新[J].现代服务中国科技信息, 2008 (24) .

[6]黄怀泽: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J].企业导报, 2009 (4) .

新旧准则下借款费用比较 篇3

关键词:新准则;借款费用;比较

一、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借款费用的概念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以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二)借款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确认计量借款费用时,是否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1、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构建或者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借款费用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时,才能开始资本化: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2、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借款费用,应该区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如果该借款费用属于筹建期间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然后在开始生产经营当月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如果该借款费用属于在生产经营期间、为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

3、在资本化期间内,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包括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资本化金额的确定:为构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出专门借款部分的资金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以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利率计算确定。

二、新旧会计准则的相同点

(一)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条件没有发生改变

即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只有在构建或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并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才可以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在此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

(二)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条件没有发生变化

即当构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以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

(三)借款费用的披露内容没有发生变化

即在新旧两种会计准则体系下,借款费用的披露都包括两部分内容: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当期用于确定资本化金额的资本化率。

(四)借款费用的定义没有发生变化

在新旧两种准则体系下,借款费用的定义都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和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

(五)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的条件基本未发生变化

在旧会计准则体系下,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资本支出已经发生,包括为构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而发生地支出;借款费用已經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新准则中对借款费用的规定延续了旧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三、新会计准则中借款费用发生变化的内容

(一)借款利息资本化的金额的计算不同

在旧准则体系下,每一会计期间借款利息的资本化金额等于至当期末止构建固定资产发生的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资本化率,也就是说利息资本化金额的确定要与发生在所构建的固定资产上的支出挂钩。而在新准则下,借款费用的资本化金额分为两部分:因专门借款而发生的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扣除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化条件的资产支出挂钩;企业为构建或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的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

(二)计算借款费用扣除项目不同

在旧准则体系中,在计算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金额时,并没有考虑扣除专门借款用于暂时性投资所获得投资收益。而在新准则下,则要求企业在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时扣除其用于暂时性投资所获得投资收益。例如,在计算当期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应予以资本化的金额时,要用全部借款费用减除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的金额确定。

(三)辅助费用的资本化

在旧准则下因安排专门借款而发生的辅助费用,如银行借款手续费、承诺费等,属于在所构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予以资本化。如果辅助费用金额较小,也可于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而在新准则下,则取消了根据重要性原则将金额较小的辅助费用予以费用化的规定。

(四)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发生变化

在旧准则体系下,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只限于固定资产。而在新的准则下,对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有了新的规定,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它不仅包括企业的固定资产,还包括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比如建设周期超过一年的房地产存货等。

(五)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发生变化

在旧准则体系下,可以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仅限为专门借款,即为构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并不包括流动资金借款等其他借款,如企业为建造固定资产而暂时占用的短期借款。但是在新准则下,这一规定有了新的变化,可以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为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即为构建或者生产某个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的专门款项和占用的其他款项,在符合条件时都可以资本化。这一变化能够更加确切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比如企业并不能在任何时点都能够借入中长期借款,而是在更多情况下借入短期流动资金,并且把借入的流动资金用于建设固定资产,如果不对其形成的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就不能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

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新旧准则衔接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借款费用确认与计量上,因新旧准则之间的差异而对有关财务报表项目的影响金额在首次执行日,均不再追溯调整。

首次执行日后,企业新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即如果按照原准则规定计算的、计入已经完工固定资产或者在建工程等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相当于新准则的规定而言少资本化了借款费用的,不再追加资本化金额,也不调整有关资产、损益项目。

参考文献:

1、朱同明.借款费用准则国际趋同与国内监管政策的适应[J].财会研究,2009(3).

2、龙天明.浅析新旧借款费用准则的运用差异[J].现代经济,2008(10).

3、林慧.议新旧准则中关于《借款费用》的差异[J].铜业工程,2008(3).

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与思考 篇4

【摘要】 本文重点对新旧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归纳 总结 了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 分析了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的意义,对会计准则的变化进行了思考,从中发现新准则较旧准则而言的有利之处,了解新准则的实施对当前发展的重要作用,希望能对业界有所帮助。新准则体系完整,填补了很多制度上的空白,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无论对企业还是投资者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我国 会计准则 比较 思考

2006年2月15号,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共颁布了39项会计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并规定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构成。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旧准则, 新会计准则强化了企业、投资者和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它立足中国实际,适应经济发展,必定对我国的会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与旧的会计准则相比,新准则从基本会计准则到具体会计准则都作了较大的改动。

一、新旧会计准则的比较。

(一)新基本准则和旧基本准则的比较

1.适用范围比较 原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外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新准则调整为“本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

2.新旧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比较

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另外,新准则中的基本准则部分新增了会计计量的规范内容。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新会计准则修改的重点。财政部为此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由于公允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在我国的运用比较谨慎。而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考虑则比较侧重公允价值的应用。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交易等方面均谨慎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决策的信息。

(二)新会计准则中具体准则与旧具体准则的比较 1.新旧会计准则关于存货的主要变化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新的存货准则中取消了旧准则中关于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第一,因为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企业发出存货的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存货的流转情况,会造成存货的实物流与成本流相互脱节。第二,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从长远看来,取消后进先出法,可以使企业更加真实的反应存货的流转情况,以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

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例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下降。核算存货加工成本时,旧准则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新准则则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

(2)关于存货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

原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相一致,不允许将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即某些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也可以将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计入存货的成本。

这一问题将由修订后的借款费用准则予以规范,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新准则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以及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算等方面的规定与国际趋同,同时减少了企业的会计选择,增强了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在新《借款费用》准则中,扩大了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如果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其购建或者生产,应当予以资本化;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可以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这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并且,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费用也允许资本化。

2.新旧会计准则中投资分类方法的比较

旧准则投资方法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新准则把投资分为:交易性证券投资、持有到期投资、权益性投资三种。旧准则对投资中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进行确认,并分期进行摊销,以调整投资收益,如果是负的股权投资差额就应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确认为商誉,该商誉不进行摊销,如果是小于则直接收减留存收益

3.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方法的比较

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概念,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则的使用范围,在资产减值迹象判断上,新准则比现行制度要求更加明确,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也更具有操作性。并且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使用做出了限制性规定,强调一但使用公允价值就停止历史成本价值的帐务处理。同时由于使用公允价值所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可谓是新旧准则中减值准备部分差异最大的地方。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发生变革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准则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可收回金额为协议销售价格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针对利用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

4.新旧会计准则中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新旧会计准则1号20号差异比较 篇5

最近在帖子中看到,有同学因为面试时被问到新旧会计准则有何变化而被难倒,被面试官内心鄙视这个中级职称是如何考出来的。我看了很感概,替这位同学不平也替其惋惜。惋惜他平时没有太用心去学习新政策的变化。但面试官不能因为那位同学没有回答出来,就全盘否定他的所有业务能力更怀疑别人证书的真实性,这就有些过了。

由于新会计准则是从201月1日实施,在此之前考试的教材沿用的仍然是原先的会计准则。虽然会计人员有后续教育。记得上海2007年和的后续教育,主要讲解的就是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内外资所得税合并后的新政策内容。不过估计上课的同学前学后忘。虽然在实际操作中会引用新的政策和准则,但要他系统的回答别人,估计很多数人会卡住。毕竟,很多人只是在工作中有意识的用到某些知识点,并没有想过要去系统的整理出一套思路来,然后还得系统得回答别人,更何况38项具体准则涵盖了多少行业,平时大家又实际用得到多少呢?。

政府会计准则新旧比较 篇6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6-6-13 9:48:00 点击:1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在购买时便将其定性为出售获利,主要有交易性股票投资、交易性债券投资、交易性基金投资和交易性权证投资等。比如,在二级市场购买的为了赢得收益的股票、债券、基金和权证等。2007 年为了和新准则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新增加了一个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取代了原来的短期投资,二者在会计核算中既有相同又有相异。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

1、企业在购买该资产时便将其定性为出售获利,且是短期就将其出售,应该是不超过1 年的。

2、这项资产在取得时就有能够获取公允价值的活跃市场。

3、该资产因为是短期内就将其出售,所以在其持有期间是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满足条件

1、在购买时便将其定性为短期出售。

2、有客观证据显示企业是采取短期收益方法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和集中管理。

3、是财务担保公司金融衍生工具的一部分,在其中被划分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不能获取公允价值的权益工具相关,但是不包括需要通过交付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

四、准则介绍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和23 号》分别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上用交易性金融资产取代了以往的短期投资,并对金融资产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规定如下:金融资产的划分要适应企业经济业务的要求和特点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1)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另外,根据准则要求,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如果已经把某项资产划分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则该项资产便不能再划分到其他类资产,同时其他类已经被划分好的资产也不能再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二)具体解析各个会计核算期间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短期投资会计分录的编制

1、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在旧准则情况下,资产的买进按获取时的实际成本计入短期投资账户,包括购入时的买价、税金、经纪人的佣金和其他费用,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被投资单位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计入应收项目核算,如“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科目。新准则情况下,公允价值为其初始确认金额按公允价值借记该科目,根据重要性原则所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而不是直接计入成本,对买价中所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增加“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按所支付的货款,贷记货币资金的三个子科目等。

2、在持有该金融资产期间,旧准则情况下,对于被投资单位所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所支付的利息,不确认投资收益直接冲减“应收股利”、“应收利息”或者直接冲减投资成本(此种情况主要适用于资产出售时)。新准则情况下,对于被投资单位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被投资单位一次付息、分次付息的债券投资所得的利息收入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确认为投资收益。

3、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旧准则情况下,在成本法、市价法与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采用了第三种对其进行期末计价,即公允价低于购入价时(减值)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而当高于购入价时则不作会计处理。在新准则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价,当市价高于其购入价时,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当市价低于购入价时,则作相对的账务处理。

4、处置该资产时,旧准则情况下,短期投资卖出价格与买入价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当卖出价格高于买入价则贷记“投资收益”,反之则借记“投资收益”。在新准则情况下,按卖出价格,增加货币资金的三个子科目,按该资产的买入价格,减少交易性金融资产,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同时将刚开始计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结转出来,增加或减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或减少“投资收益”科目。(表1)项目 新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

旧准则(短期投资)

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包括证券的买价、购买后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息,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期末计价 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变动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

出售 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的公允价值与其初始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五、例题分析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甲公司于2004 年5 月20 日购入乙公司股票500 万股,每股1 元,其中0.01 元为已宣告发放但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用银行存款支付的各种交易费用为6 万元。

旧准则:

借:短期投资501 万应收股利5 万贷:银行存款506 万新准则: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00万投资收益6 万贷:银行存款506 万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收益的确认1、2004 年6 月20 日,乙公司分派现金股利,甲公司收到上述已宣告的股利5 万元。

旧准则:

借:银行存款5 万贷:应收股利5 万新准则:

借:银行存款5 万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5 万2、2004 年7 月15 日,乙公司分配现金股利2 万元,7 月31 日甲公司收到分配的现金股利。

旧准则:

借:银行存款2 万贷:短期投资2 万新准则:

借:银行存款2 万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 万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计价

1、股票跌价:2004 年12 月31 日(资产负债表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488 万元。

旧准则:在旧准则情况下,短期投资账面成本为501 万元,而该资产此时的公允价值为488 万元,下跌了13 万元,固提取减值准备13万元,分录如下:

如果短期投资发生减值,则要提取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但如果短期投资增值则不作会计处理。

短期投资出售收入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或损失。取得成本 按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入账,交易税费(如持有期间购买后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税金、佣金、手续费等)发生时计入投资收益。税金、经纪人的佣金和其他有关费用。

获得收益 股利或利息,确认为投资收益。借:投资收益13 万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3 万新准则:在新准则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成本为500-5=495 万元,而该资产此时的公允价值为488 万元,下跌了7 万元,故提取减值准备7 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 万表1项目持有期间获得收益出售新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

取得成本期末计价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7 万

2、股票涨价:2004 年12 月31 日(资产负债表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522 万元。

旧准则:不做会计分录新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成本为500-5=495 万元,而该资产此时的公允价值为522 万元,上升了27 万元,即为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7万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7 万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

1、部分出售:接上述例题,股票跌价情况下,2005 年5 月20 日,企业将该股票300 万股出售,所得价款为320 万元,款项已存入银行。

旧准则:在旧准则情况下,300 万股资产的成本为300.6万,因为提取了7.8 万元的减值准备,所出售的收益为320-(300.6-7.8)=27.2 万元,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320 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7.8 万(13/500×300)贷:短期投资300.6 万(501/500×300)

投资收益27.2 万新准则:在新准则情况下,300 万资产的成本为495/500×300=297 万,因为提取了7.2 万的减值准备,所出售的收益为320-(297-4.2)=27.2 万,同时还要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到投资收益里面去,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320 万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2万(7/500×300)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297 万投资收益27.2 万同时:

借:投资收益4.2 万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2 万

2、全部出售:接上述例题,股票跌价情况下,2005 年5 月20 日,企业将该股票500 万股全部出售,所得价款为520 万元,款项已存入银行。

旧准则:在旧准则情况下,500 万股的成本为501 万元,因为提取了13 万元的减值准备,所出售的收益为520-(501-13)=32 万元。

借:银行存款520 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3 万贷:短期投资501 万投资收益32 万新准则:在新准则情况下,500 万股的成本为495 万元,因为提取了7 万元的减值准备,所出售的收益为520-(495-7)=32 万元,同时还要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到投资收益里面去,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520 万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7 万贷:交易性金融资———成本 495万投资收益32 万同时:

借:投资收益7 万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 万

(五)部分出售股票以后,继续分配现金股利

1、若股票的公允价值低于成本。接上述试题,部分出售300 万股票,2005 年12 月31日,乙公司继续分派现金股利,每股0.9 元。

旧准则:在旧准则情况下,短期投资成本为501-2-300.6=198.4 万元,剩余股票的市场价值为200 万×0.9=180 万元,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户的贷方余额为13 万-7.8 万=5.2 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投资收益13.2 万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3.2 万新准则:在新准则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的账面价值为500-5-297=198 万元,而此时剩余股票的市场价值为180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的借方余额为-2-7+4.2=-4.8 万元,则需要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成本为180-(198-4.8)=-13.2 万元,即减少13.2 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3.2 万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3.2万

2、若股票的公允价值高于成本。接上述试题,部分出售300 万股票,2005 年12 月31 日,乙公司继续分派现金股利,每股1.2 元。

旧准则:市价高于成本价值,仍然按照成本价值198.4 万元作为入账价值,故不需要调整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会计分录如下: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5.2 万贷:投资收益5.2 万新准则:新准则情况下是需要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需要变动的账面成本为1.2×200-(198-4.8)=46.8 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6.8万贷:公允价值变动收益46.8 万

六、结论

从上面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做出了改变,二者各有其利弊,旧准则情况下资产的成本一直处于变动的情况,不利于企业查看其历史成本,但却体现了它与时俱进随时间变化。在资产取得时不易体现出投资获得的利润,但是从侧面却反映出这种做账的方式不利于企业篡改利润,有利于体现真实性。在期末计价时,旧准则短期投资发生增值时不作会计处理,不利于反映企业资产价值,但却不会像新准则那样使企业利润增加,在短期投资持有期间对利润总额产生影响。在资产进行处置时,旧准则在股票公允价值高于成本时,仍然按照成本价值入账,不利于反映企业真正的收益,而且在各个期间收益还是亏损,也没有考虑时间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新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比较 篇7

旧会计准则中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可见,任何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行为均属债务重组的范围,这就难免被存在债权债务的关联公司利用,进而操纵利润。

新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定义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是指债务人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导致其无法或者没有能力按原定条件偿还债务。债权人作出让步,是指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者将来以低于债务重组账面价值的金额或者价值偿还债务。新准则中,债务人发生困难是债务重组的重要前提,而债权人作出让步是债务重组的重要特征和条件。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更具操作性。

二、新旧会计准则中债务重组计量基础的比较

旧会计准则规定,债务人直接将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与所放弃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或股份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定为债务重组收益或损失;债权人则是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收到现金资产或者受让股权的入账价值。

回顾债务重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998年发布的债务重组准则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后,由于当时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其成为部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之一。2001年改公允价值为账面价值,从而避免了企业对公允价值的滥用,使会计信息更具真实性。但这一规定违背了一致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国际会计准则难以协调。

首先,当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时,债权人是将债权的账面价值与收到的现金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而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却只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而不考虑债权的账面价值与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实际价值的差额。这显然是对同一类会计业务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违背了一致性原则。

其次,在旧会计准则下,很多企业进行的债务重组债权人都是作出了让步,也就是说,在以非现金资产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资产的账面价值一般都是低于债务的账面价值。而旧会计准则同时规定债权人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致使所接受的资产价值提高了很多,违背了谨慎性原则。即使期末可以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但若非现金资产或受让股权的实际价值与债权账面价值差额过大,债权人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债务重组损失,而并非资产减值损失。把债务重组损失转移到资产减值损失中去,歪曲了会计事实,易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误解。同时,作为债权人企业,在期末计算应交所得税时,税法又会对资产减值损失加以调整,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会加重债权人企业的税负。

新会计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基础的同时,允许债务人将在旧会计准则中计入资本公积的债务重组收益确认为营业外收入,能更客观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点的资产状况和一定时期的盈利状况,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但公允价值计量只是在形式上约束了会计主体,实际上仍然会被利润操纵者利用,成为粉饰利润的工具。因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公允价值的运用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都不成熟,确定公允价值的前提,即“活跃的市场”不存在。因此,要随时取得任何资产、投资的公允价值是件困难的事情。其次,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监管跟不上,上市公司在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进而操纵股价方面有很大空间,股票价格不能客观地代表公司价值。最后,公允价值要求专业的财务人员通过市场信息,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判断。但许多上市公司正是利用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存在的若干问题在债务重组上大做文章,以少量资产抵偿大量债务,致使“公允价值”实际并不公允。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获得的总收益由两部分组成,即债务重组收益和资产转让收益。用公式表示是:债务人在债务重组中获得的总收益=债务重组收益+资产转让收益=(债务的账面价值-重组标的公允价值)+(重组标的公允价值-重组标的账面价值)=债务的账面价值-重组标的账面价值。可以看出,拔高非现金资产或股权的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而言,只是债务重组收益和资产转让收益此消彼长的问题,对总收益无影响。至于总收益中多少属于债务重组收益、多少属于资产转让收益,公司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公允价值”来调节,这就为关联企业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笔者认为,新会计准则应明确公允价值运用的前提条件是可靠计量。另外,通过加强对关联方交易的约束也可以使关联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强。

三、新旧准则中债务重组损益会计处理的比较

旧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主要是避免上市公司利用之前的允许确认债务重组收益这一规定来操纵利润。但这一改变并不能真正达到目的。因为资本公积可以用来弥补亏损,这样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只不过是通过“资本公积”科目结转了一下,最终还是充当了利润。另外,如前所述,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时,债权人是可以确认债务重组损失的。作为债权人的盈利企业与作为债务人的关联企业利用这一方式进行债务重组时,债权人把重组损失计入损失,从而减少企业当期利润总额,由此少交所得税。而债务人企业由于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不会增加企业利润,也不会增加所得税负担,但是增大了企业资本。因此,关联企业之间完全可能根据避税需要,进行债务重组,从而使关联方企业既增大资本又少交所得税。另外,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发生的重组损失不能计入债务重组损失,必须计入资产价值中,债权人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弥补这个损失。例如,债权人可能通过与债务人的协议,将正常的债务重组变为附加条件的债务重组,如附带条件,要求债务人购买自己的产品,这样债权人不仅能够减少实际的让步损失,还能使减少的这部分损失正当地变为账面利润。

新会计准则允许债务人将债务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也允许债权人将债务重组损失确认为当期损益,计入“营业外支出”,这避免了以上在旧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债权人营业外支出的同时,债务人也确认了相同金额的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这种让步在旧准则下产生的避税效应消失,从而避免了旧准则下关联方企业利用债务重组借机偷逃税款的可能。另一方面,新准则关于债务重组损益会计处理的规定大大减少了会计处理与税法处理的差异,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但是,正是由于允许债务人企业确认重组收益,也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留下了空间。随着营业外收入的确认,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一旦债务被全部或者部分赦免,则可能大大提高其每股收益。同时,由于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尚不完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评估等方式人为提高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而影响当期损益。

四、新会计准则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坏账准备的核销问题

政府会计准则新旧比较 篇8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运用及比较

一、前言

随着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发布,使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对完善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化建设,提高资本在市场运行中的效率,推动我国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标志着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建立一套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能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具有统一性的关键是计量选择以历史成本为原则,再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

二、会计准则公允价值概论

1.概念

公允价值是一种新的计价方法,是在可观察市场价格时,对公允价值进行认定,这时的价格即是公允价值。当市场价格不可观察时,则运用计量技巧对市场价格进行估计。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不是唯一的标准,它包括了可实现的净价值、重置成本、评估价格以及现行市价等多个标准组成。其特点是从公平交易的市场中得来,是通过参与市场交易活动双方对市场信息充分考查所达成的共识。因而公允价值既是市场信息的体现,也是企业经济利益的真实反映,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营、偿债以及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市场决策。

2.区别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在把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金融工具以及非货币性的交易等都运用了公允价值。首先,从计量属性方面看,与旧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相比,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扩大,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与级次,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要求。虽然在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广泛,但与国际相比,公允价值的使用条件,只能在满足其运用条件的事项与交易中才运用,同时在新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对会计要素计量时,都会采用历史成本为基础而引入公允价值;其次,从使用范围方面来看,公允价值的运用虽比旧会计准则运用要广泛得多,但与国外的使用范围相比,使用范围还是较小。

三、以债务重组分析比较新旧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1.债务人如何处理

在新会计准则中规定,重组债务的债务人账面价值和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差额,认定为债务重组的利得,计入本期损益,旧准则则规定,债务人必须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和转非现账面价值以及相关税费总和之差额,确定为资本公积。

2.债务人如何处理

新会计准则规定,债权人须对受让的相关非现金资产按公允价值记账、入账,重组的债权在账面上的余额和受让的非现金公允价值之差额认定为债务损失,计入本期损益,而旧会计准则规定,债权人须照重组的债权账面价值当作受让非现金入账价值。现以非现金资产的清偿债务处理为例,进行比较:

根据1998年的会计准则,2011年1月,甲公司销售材料给乙公司,其含税价格为15000。2011年3月乙公司出现财务困难不能按合同进行债务偿还,后经双方协商,甲公司同意乙公司以产品抵债,乙公司产品价格为10000,其增值税率是17%,产品的成本费用为8000元,甲公司未对债权做坏账计提的准备,乙公司也没对产品存货做跌价计提准备。根据旧会计准则之规定是以账面的价值作计量基础,进行债务重组时,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借库存商品13300,应交增值税进项1700,贷应收账款为15000。乙公司的账务处理则为:借应付账款15000,贷库存商品8000,应交增值税销项额1700,其他资本公积为5300。对于债权人来说,收到的债务以低于账面价值进行存货清偿债务时,以其账面价值作为基础对入账的存货价值进行确认,对存货之间的差额不作重组损失;对债务人来说,存货的价值比重组债务低也不作重组收益,而作为资本公积计入。

根据2014年的会计准则运用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在债务处理的过程中,甲公司的账务处理方式为:借:库存品10000,应交增值税进项额1700,债务重组损益3300,贷:应收账款15000。乙公司的账务处理为:借:应付账款15000,贷:应交增值税销项额1700,主营业务收入10000,重组利得3300。借:主营的业务成本8000,贷:库存商品8000,对于债权人来说,收到的债务以低于账面价值存货进行债务清偿时,根据重组债权账面价值和接受存货之间差额作为重组损失。对债务人来说,则把重组债务账面价值高出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3300元的差额确认为重组利得,应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把债务清偿的非现金,公允价值差额2000元作为销售,根据企业新会计准则进行处理。

由此可以看出,在会计准则下,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会计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企业的本期利润,如若公司要进行利润操纵,在不运用公允价值的情况下,也可把债务重组业务分解成公允价值,然后出售资产,以所售资产的现金来对债务进行清偿,也可达到运用市场公允价值达到操控企业利润的目的。所以说,是否运用公允价值不是企业操控利润的主要因素,也不能因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操控利润而对公允价值进行否定,重要的是企业应当增强会计监管职能。

四、结论

在2014年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更新,把我国会计准则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对企业应用会计准则,进行财务信息的披露以及资本市场监管等产生重要作用,运用公允价值能充分体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反映企业经济实力,对于企业决策起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发展加快,把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方式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维护投资者、社会大众利益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季秀杰.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12(06)

上一篇:我有一个梦想想象作文下一篇:主题演讲比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