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祥先进事迹(精选7篇)
李文祥同志是濮阳市范县人,1925年5月出生,1947年参军入伍,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解放军第28军83师247团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平潭岛等战役,荣立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各一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6年,他转业安排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1962年,他响应国家支农号召,主动要求回家乡务农,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
3月31日上午,在省人民会堂举行的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范县人武部政工科科长周玉陶、范县白衣阁乡副乡长杜晓玲、范县民政局干部刘朝庆、李文祥同志的女儿李金英、濮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锋5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李文祥同志的先进事迹。现将有关内容摘发如下,以飨读者。
永不生锈的军功章
这些天来,我一直被深深地感动着,而最让我震撼的,是省委卢展工书记看望老英雄时亲手打开的那个已经发黄的小布包,里面一枚枚军功章,见证了老英雄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辉煌。
1948年9月20日凌晨1时,是济南战役发起总攻的时刻。济南城西的永镇门是李文祥所在83师247团2营6连的主攻方向。伤亡很大,连长迅速收拢人员,决定组织“敢死队”进行强攻。“共产党员站出来!”连长话音刚落,齐刷刷地站出六七名战士。“李文祥,你不是党员,不能参加!”李文祥一听急了:“连长,别看俺不是党员,打仗俺可从没含糊过!”连长批准他加入了“敢死队”。李文祥迅速推起装有炸药的独轮车,城门被炸开了,我军7个主力纵队冲进城内,攻下了济南。这次战斗,李文祥荣立二等战功。
在李文祥的记忆里,永远无法抹去的一幕,是淮海战役中的鲁楼阻击战。经过3个多小时生死阻击,阵地上只剩下指导员蔡同田、李文祥和已经被子弹击中胸部的范县同乡马士华。“同志们,后面的战斗将会更加残酷,我们要随时做好牺牲准备。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指导员蔡同田说。“指导员,再过两天,就是俺17岁生日了,俺恐怕是过不了„„这个生日了„„”马士华断断续续地说着,便身子一歪,倒在了战壕里。眼睁睁地看着战友倒在自己身边,李文祥失声痛哭:“士华,俺的好兄弟,等革命胜利了,俺一定好好给你过一回生日!”这次战斗,李文祥消灭了30多个敌人。1949年2月,渡江战役即将打响,在长江边上,指导员与李文祥的一番对话,使他毅然下定决心,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6月15日晚上,在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役中,李文祥带领全班担负炸碉堡任务。李文祥扛起10公斤重的炸药包,一跃而起,拉着了导火索,敌人的碉堡顷刻间轰然倒塌。这次战斗,上级为他记一等战功。
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李文祥无比珍视地将一枚枚军功章悄悄收藏起来,包进了小布包,这一包,就是半个世纪!
今年2月24日,李文祥长期战斗过的老部队领导专程赴范县看望慰问已经87岁高龄的老英雄。部队的同志将83师《师史》递给李文祥,翻开英模名录说:“李老,这里边还有您的名字呢!”看到当年牺牲的战友名字时,老人又一次泪如雨下:“战友们,你们要是还活着,该多好啊!”
黄河岸边写忠诚
1956年,时任副连长的李文祥,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在福建,李文祥与美丽善良的闽南农村姑娘陈宝珍喜结连理,小两口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
1962年,党和国家发出了党员干部回乡支农的号召。单位召开动员会后,李文祥第一个报了名,咬破手指,按下了鲜红的指印。就是这一按,按出了他50年的另一番人生境遇;就是这一按,按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当年7月,李文祥带着妻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从此,在福建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的花名册里,少了一名干部,而在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多了一个农民。当时的北街村,到处都是盐碱地。这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汉子横下一条心,他说:“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两年时间,原本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小麦的低产田,全部种上了水稻,产量也增长到400多斤。
稻改成功后,大家联名推荐他连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文祥婉言谢绝:“我年龄大,文化低,还是让年轻人干吧,我做好配合就行啦。”就这样,他由村支书到副支书,由民兵连长再到生产队长,最后成为社员,“官”越做越小。
在李文祥的生活中,我们不能不提他的妻子陈宝珍。这位当年美丽清纯的闽南姑娘,如今已经年近八旬,50年过去了,陈宝珍老人早已和这里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街村村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因为拿不起路费,这么多年,她只回过一次福建老家,还是卖了一头猪换来的路费。
李文祥,这位曾经驰骋疆场的特等功臣,这位半个世纪以来默默无闻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共产党员,很普通,普通得在他走过时,你都记不住他的背影;但却很伟大,伟大得在他面前时,需要仰视才能领悟他的境界!
英雄隐功50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牵挂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的生活和待遇问题,先后于1979年和2001年两次对优抚对象进行全国性普查。几十年来,为了掌握准确情况,县民政局对优抚对象曾进行过12次核查。在这些普查、核查中,李文祥的辉煌历史始终没有任何记载。1993年,范县对全县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进行排查,寻访人员到李文祥家里了解情况,李文祥拿出的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党费证。2009年,范县民政局开展了“红色记忆·追忆英烈”活动,广泛收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英模资料,李文祥老人在他填报的表格中,对参加的各种战役和家里的困难,一个字也没填。
十几年来,民政部门对前来反映生活困难的每一名优抚对象,都进行了登记。可是,在我们的登记册中,一次也没有出现过李文祥的名字。
几十年来,他把一枚枚军功章悄悄地藏在了小布包里,把信念深深扎进家乡的土壤,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本该享受的各种待遇。
“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辗转来到范县,专门为李文祥落实待遇。“李文祥同志,组织已经决定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请你回福建工作,不用在农村受苦了!”听到这个消息,李文祥十分激动:“没想到,这么多年了,组织还惦记着我呢。”随后他平静地说:“我在农村这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再说,我是队长,村里的群众也需要我。要是大家都去富的地方,穷地方没人来,那不就更穷啦?!”
关键词:康有为,《我史》,李文田,碑学
李文田与康有为是岭南碑学史上备受关注的重要人物。
李、康二人是广东同乡, 二人对岭南碑学均有十分重要的贡献, 是岭南碑学变革思潮中的中坚力量, 李比康年长24岁, 在康有为进京上书之前两人在广东素有交往, 但康有为在其《我史》中却说李文田因其进京不谒而独挟前嫌, 不但两次阻其上书, 而且还在科举考试中将其“降至二等”。我们从其他的史料中发现对李文田的评价却是“屡典试事, 类能识拔绩学, 士皆称之”, 事实到底是如康有为所说, 还是另有别况?其中透露出来的有关信息, 对研究这两位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岭南碑学有所裨益, 因而应予以关注。
一、李文田乞归奉母时康有为曾学其门下
据吴道镕为李文田撰墓志铭的墓志铭记载:
同治十三年六月 (1874) 疏言臣母年七十余, 京师道远, 不便迎侍, 乞解职归养, 许之, 光绪八年丁忧, 十年服阙, 十一年入都 (1885) , 起原职, 仍直南书房。
也就是说李文田在同治十三 (1874) 年至光绪十一年 (1885) 一直在广东侍奉老母。其中在光绪三年 (1877) “粤水患北石角围西大路围皆要卫, 公先后督修两围堤, 审形势, 排众议, 堤成, 积数十年, 屹然为西北江保障”。此事至今还被传为佳话。另外, 在这期间还受广东总督刘坤一委托, 担任应元书院的主讲, “奖植士类, 如恐不及”。李文田时任主讲的应元书院是专门培养科举人才的书院, 由布政使王凯泰于同治八年 (1869) 创办, 由书院提供经费和肄业的地方, 以帮助举人参加会试。应元书院前期效果比较明显, 设立后的第一个会试年 (1871) 院中便中试九人入翰林者五人, 还有一个状元梁耀枢。到了第二个会试年, 即1874年, 应元书院又得进士十二人, 其中谭宗浚还夺得榜眼, 光绪丙子 (1876) 恩科会试, 应元书院又出了进士九名。另外, 应元书院的经费在广东也是最充足的, 王凯泰在《新建应元书院记》中说:“书院经费二万余金, 发育生息, 又岁岁拨公费二千余金, 其用可足, 其事可久也。”在这中情形下, 来应元书院求学的士子络绎不绝, 当时的康有为, 也是其中的一员。但是, 此事在康有为《我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 只是在光绪七年 (1881) 时说:“日读唐宋史为课, 补温北魏宋齐梁书, 兼涉丛书传记经解。读宋儒之书, 若正谊堂集、朱子全集尤多。”后来我们在陈伯陶《李文诚 (文田) 公传》中的一句话或许能为我们找到答案, 这句话写自李文田卒后, 其曰:“先生 (李文田) 於是岁春典礼闱, 南海康有为获售, 康於座主不执弟子礼”。在康有为看来, 经历了李文田“阻其上书”和会试将其“降至二等”之后, 已不再把自己当做李文田的弟子, 而在变法失败流亡日本时所写的《我史》, 更不会将自己曾为李的弟子一事写入其中。
二、康有为《我史》中的李文田
康有为《我史》中曾三次提到李文田, 且全是诋毁之言。首先是康有为光绪十四年 (1888) 第一次上书时, 其言受到李文田的阻挠, 《我史》曰:“许 (应葵) 、李 (文田) 交攻, 故翁 (同龢) 不敢上。时乡人许、李皆位侍郎, 怪吾不谒彼。吾谓彼若以吾为贤也, 则彼可来先我, 我布衣也, 到京师不拜客者多矣, 何独怪我?卒不谒, 故见恨甚至也。”康有为认为其光绪十四年 (1888) 北上上书, 托他人代上, 言李文田因其不谒而力阻之, 后上书不达。其次是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康有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得二等最后一名, 其也认为是李文田在中作梗, 曰:
越日发榜, 中进士第八名。本拟会元, 总裁徐桐以次篇‘优优大哉, 礼仪三百, 威仪三千’, 题文分‘天、地、人、鬼’四比, 恶其太奇, 降第五云。殿试、朝考皆直言时事。读卷大臣李文田与先中丞公宿嫌, 又以吾不认座主, 力相排。殿试徐寿衡侍郎树铭本置第一, 各阅卷大臣皆圈矣, 惟李文田不圈, 并加黄签焉, 降至二甲四十八名。朝考翁常熟欲以拧元, 卷在李文田处, 乃於闷、錬、等字, 加黄签力争之, 遂降在二等。
第三次提到李文田便是其参加完科举考试之后, 于光绪二十一年 (1895) 五月, 欲再次上书光绪帝时, 其言再次受到李文田的阻挠:“时孙家鼐长工部, 颇相慕, 友人多劝到工部递, 乃於五月十一日到工部递之, 孙家鼐而为称道之词, 许为代递, 五堂皆画押矣, 李文田适署工部, 独挟前嫌, 不肯画押。”以上三次提到李文田看似前后相关, 并且全因李文田独挟前嫌故意阻挠, 先是李文田不满康有为进京不谒, 其次是李文田在殿试和朝考时, 故意将康有为将至二等, 最后是李文田再次力阻康有为上书。此事不只在康有为《我史》中提及, 在其他史料中也多有记载, 如张伯祯的《南海先生传》、徐勤的《南海先生四上书杂记》、梁启超的《康有为向用始末》等。然而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史实, 确实值得推敲。因为除康有为外, 以上几位作者全是康有为的弟子及门生, 其文章中基本直接照搬康的《我史》, 或是其意思的扩展, 根本不能作为证据。
笔者查阅了一些其他的史料, 发现确实有“阻其上书”和“降至二”其事, 如陈伯陶《李文诚公传》中曰:“朝考先生抑置二等, 授工部主事, 康失望, 乃为万言书, 求堂官代奏, 先生复抑之, 使不得上, 康遂南归。”但是事件的起因是否如康所说就值得再去审视。查清史稿李文田传, 曰:“文田学识淹通, 述作有体, 尤谙究西北与地, 屡典试事, 类能识拔绩学, 士皆称之”, 从其传来看, 李文田并不是以官位出名, 而是以学术为士林所敬, 许多名士都出其门下, 而且李文田为人向来耿直, 为官忠荩勤勉, 敢于直谏, 其会不会仅仅因为康有为不谒而数次阻难, 就值得去思考了。另外, 在封建社会, 科举考试在录取士子时, 严格按照儒家圣道的标准来衡量和取舍, 因此, 新派人物的言行和举措就会受到主考官的排斥, 但是数次主持考试的李文田却思想比较开明, 其中光绪二十一年乙未 (1895) 会试时欲提拔维新人士梁启超便是一个例子:
科场会试四总裁, 按中额多寡平均其数, 各定取舍, 畸零则定为公额。数百年相沿, 遂成故事。乙未会试, 徐桐为正总裁, 启秀、李文田、唐景崇副之。文田讲西北舆地学, 刺取自注《西游记》语发策, 科场莫知所出唯梁启超条对甚详。文田得梁启超卷, 不知谁可, 欲拔之而额已满。乃邀景崇共诣桐, 求以公额处之。桐阅经艺, 谨守御纂, 凡牵引古义者, 皆摈黜不录。启超二场书经艺发明孔多异说, 桐恶之, 遂靳公额不予。文田不敢争。景崇因自请撤去一卷, 以启超补之。议已成矣。五鼓漏尽, 桐致书景崇, 言:“顷所见粤东卷文字甚背绳尺, 必非佳士, 不可取;且文田袒护同乡, 不避嫌。”词甚厉。景崇以书示文田, 文田默然。遂取启超卷, 批其尾云:“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其对未能提拔维新人士梁启超还深感内疚一事足以说明, 即使在封建科举考试的背景下, 李文田的思想也并不保守, 其对有才华的士子, 不论是否是维新人士, 皆拔之。另外, 在当年的科举会试中担任主考的徐桐, 对于考试士子“文义之谶诡, 词语之驳杂者, 概置弗录”, “而后去其窳陋, 拔其英华, 义理务以澄澈为宗, 辞气务以渊茂为贵, 无陈无剽, 质有其文。由是命之声律, 以觇其涵养;试之经策, 以验其博通”。更何况,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之前曾上疏陈大计, 请徐桐代奏, 但结果却是“三诣徐桐之门, 不见”, 并被徐桐“斥为狂生”, 所以康有为把会试“降至二等”的原因都归结于李文田独挟前嫌, 确实属康有为一家之言。在当时科举取士的背景下, 由梁启超的事件可以透露出, 李文田将康有为“降至二等”恐另有别情。
三、二人的书学思想不谋而合
从康有为及李文田的书学思想上看, 二人的思想更有相通之处, 都对于新兴的碑学思想大肆推崇, 并且还身体力行的去实践。李文田书法宗北魏, 楷、隶、行皆善且功力深厚, 在康有为写下《广艺舟双楫》的同年, 李文田应端方之邀, 在广州也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题跋》, 其曰:“文尚难信, 何有于字!且古称右军善书曰‘龙跳天门, 虎卧凤阙’。曰‘银钩铁画’。故世无右军书则已, 苟或有之, 必其与《爨宝子》、《爨龙颜》相近而后可。”在当时碑帖论战的情形下, 以其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 其言对“碑学之兴, 乘帖学之坏”的情况的形成, 无疑起到了莫大的推动作用。同时, 李文田也注重碑帖拓片的收集, 其在江西学政任上得宋拓秦篆《泰山刻石》及马氏小玲珑馆旧藏宋拓《西岳华山庙碑》, 为世罕有, 故将其藏书楼为“泰华楼”。陈永正先生在《岭南书法史》一书中对李文田的书法成就颇多赞誉, 认为清中叶学者阮元虽然创有“北碑南帖”一说, 但阮元所倡导的碑学在广东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粤中帖学名家吴荣光晚年所书, 也只是略参北碑笔法而已, 直到李文田出, 广东的碑派才正式形成。平心而论, 李文田的书艺还未臻一流, 但在碑学思潮中, 却起到了一流书家都不能起到的作用。而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一书中, 对阮元所首倡的、包世臣所鼓吹的碑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提出“尊碑”之说, 极力推崇汉魏六朝碑版, 主张以雄强刚健的碑学书风来取代靡弱的帖学颓风。因此, 《广艺舟双楫》成为晚清最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 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书风。康有为又以此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他早年学王、欧、颜、柳、苏、米等帖, 中年力学北碑, 最得力于《石门铭》。他把碑帖笔意相糅, 用以写行书, 不避粗率, 雄风大气, 有虎踞龙盘之势, 被人们尊为“康体”。其二人在推崇碑学上的不约而同, 也间接的体现出二人思想上的一致性, 而善于提拔名士的李文田, 更不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数次阻挠康有为, 这再次对康有为《我史》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四、对康有为《我史》再审视
通过以上推论, 我们不得不对康有为的《我史》重新审视, 茅海建在其《康有为与他的<我史>》一文中, 对《我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其认为:“在一些历史的关键时期, 如‘公车上书’, 托人保荐、密谋政变等等, 康有为确实在作伪, 且康党会将相关的记录系统化, 使之不相矛盾。”读到这里, 我们对《我史》中关于李文田的记载重新回顾一下, 首先是李文田因其进京不谒而阻其上书, 其次是科举考试李文田挟前嫌而降至二等, 再次是李文田主持工部而再挟前嫌再阻之, 除此之外, 康党关于李文田也全是同样的记载。这不也是“康党将相关的记录系统化, 使之不相矛盾”的手段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原大地,历来英雄辈出,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元素和基因,造就了河南人大局、大仁、大义、大气的品性。
李文祥,又是一位中原儿女的优秀楷模,摩顶放踵笃行一生坚守的信念。李文祥,又是一个大写的河南人形象,胼手胝足持续书写着英雄不老的传奇。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李文祥之所以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在于他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李文祥之所以能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共鸣,在于他坚守“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信念,牢记“是党的人,到哪儿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信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的铮铮誓言。
李文祥老人,他既是一个普通的人,一生只有普通的个人 ‘要求’;又是时代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有着并不同的个人追求。我们要学习他忠诚党的事业,一心向党的坚定信仰;学习他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学习他廉洁自律,无欲无求的道德境界,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
“听了李文祥老人的事迹后,我脑海中首先浮现出“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十个字。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李老舍生忘死,浴血沙场,当革命胜利后,他又服从党的安排,不计名利,卸甲归田。他的这种爱国精神、英雄精神、奉献精神是推
――李文荣同志的典型材料
依安县第一小学
李文荣同志的主要事迹
无悔的选择
她是一位很普通的女人,像一棵草、一棵树,更像一泓平静的湖水,一条潺潺流淌的山泉,既有小草和绿树对大地、高山的眷恋和执着,又有湖水与小溪一样的清澈与透明。她热衷于党的教育事业,用生命之火谱写了共产党人壮丽的人生。构成了她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就是依安县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李文荣。
选择——无怨无悔
人们常说,人生就是选择。是的,李文荣之所以能在17岁这多姿多彩的年华里踏上三尺讲台,便是一次选择,一次无悔的选择。
1977年毕业于克山萌芽学校的李文荣,由一名稚气未脱的女学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那一刻,庄严地改写了她人生花季的历史,从此,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便永恒的选择了她。上班的第一天,她没有更多的炫耀,和普通的教师一样,在老教师的呵护下、在孩子们的企盼的眼神中伴着鲜花登上了三尺讲台。从此她更坚定了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决心。一封信念坚定的入党志愿书便从这位年轻的教师手中郑重递交校党支部。为了教好学生,她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积极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虚心求教,把寒暑假充分利用起来,多次自费去外地进修学习,她边实践边摸索,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精华,更新教学方法。课堂上她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游戏,变生硬的讲述为有趣的提问,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教师五年级数学大讲赛中,获全县第一名。她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结构严谨科学,提问巧妙恰当,教学手段先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取得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她所教的班级连续多年在学校、县里成绩抽查中均名列第一。
她不但教好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一名班主任,她不但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她培养的学生不但成绩优异,而且品行兼优。她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寒来暑往,八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党没有忘记这位扎根教育、矢志不悔的好儿女,在震耳欲聋的宣誓中,李文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列,从此为她以后的成长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五月,纪检委缺一名文书,组织部决定在教育系统中物色一位三十岁以下工作出色的女党员,李文荣被选中了。县直机关,工作条件好,工作负荷轻,轻松、悠闲的工作环境令人羡慕,可李文荣却在大家的不解、猜疑中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耕耘——不倦不辍
一九九0年二月,她被任命为一小副校长。这时她如鱼得水,一头扎进了教学管理工作中,有人说她壮得像头牛,有人说她犟得像头牛,因为她把牛的精神完全融入了教学工作中,每天早来晚走,深入教研组指导教师备课,亲临课堂听课,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关键之处亲自做示范,她指导的语文课《海底世界》,数学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倍的应用题》先后荣获市一等奖,在李文荣的言传身教下,一小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较快,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决,1990年、91年学校每年学生递增人数达百余人,班级人员均超过60人。为了不负家长厚望,为了让社会放心满意,李文荣高瞻远瞩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文化水平上下了功夫,她率先垂范,带头自学文化知识,九三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获得大专学历,在她的影响带动下,学校三十名教师中有近二十人参加了高函学习,该校 教师大专达标率位于全县之首,师资力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身受家长、社会好评。她本人专科毕业后继续参加本科的函授学习,在哈师大中文毕业后,又在东北师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班结业。
一九九二年三月,李文荣被任命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她的人生坐标上又加重了砝码。作为年轻的领导者,她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勇于创新、大胆开拓,一小学区地处县城中心,学生家长多数是上班族,学生三点钟放学无人管理,基于这种状况,李文荣同领导班子商议决定在放学后对学生实行看护,直到家长下班为止,课后看护,解决了家长后顾之忧;而后,她又从学校实际出发,创办了校园食堂,此举不但方便了学生而且为资金短缺的学校增加了许多收入。以上几项重大举措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同,其他学校纷纷效仿,现已在全县普及。
每天清晨第一个到校,傍晚最后回家的李文荣,十几年如一日,她从没休过一个星期天,一个节假日,在她的意念中,根本就没有“休息”二字。当别人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之时,她仍在岗位上不停地思索工作。一九九四年春天,这位壮实如牛的校长病倒了,由于过度的疲劳,超负荷的工作使她过早地换上了多种疾病。家人和亲 朋好友时常埋怨她说:放着轻松的工作不干,偏要自己找罪受,每当这时,她都会发自内心的说:“党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志愿,今生从教,我无怨无悔。”
奉献——不计得失
一九九六年李文荣被教委调到依安艺校工作。这项工作在别人看来算是清闲的工作,可天生工作狂的她脑海又不停地思索了,我县艺术教学工作一向薄弱,既然领导把我放在这个位臵上,我就要把它干好,不能因为自己身体不好而耽误了工作。就这样她在“零”的起点上开始了二次创业。
艺校是新组建的学校,一没校舍,二没师资,三没生源,这样的校长如何当,况且自己又是门外汉,于是她顶着重重阻力开始了艰难的工作,在教委领导的支持下,决定把实验小学和六小作为临时性授课教学点,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她在自己业务不熟的情况下,多方了解、咨询,决定聘请我县在艺术方面有一定威望的老师授课,由于授课费不高,人们对此不予了解,聘任工作有一定困难,于是李文荣便亲自登门拜访,她的诚心打动了老师们,师资确定了,下一步就是生源。她召开各校主抓艺校校长会,向她们讲清当前形势,让她们动员好本校学员,就这样,通过她的积极努力,艺校班终于开课了。李文荣深入教学第一线,实验、六小两头跑,由于领导管理到位,教师授课认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家长、老师由不了解到认可最后到支持,艺校班越办越兴旺了,三年来先后培养特长生近千人。其中美术、书法作品先后在市、省、国家及国际比赛中获大奖,音乐、乐器、独舞、独唱在市“三独”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艺校录制的专题片“小荷才露尖尖角”受到社会的好评。李文荣又一次成功了,她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从不服输的李文荣,以超人的智慧和才能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创造了一项项佳绩,教育事业需要这样有胆有识、敢想敢做的工作者。一九九九年八月在教育内改刚刚拉开序幕之即,她被任命为依安县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上任后严峻的问题便摆在她面前,教育内改形势严峻,环境、人员都很陌生,如何打开僵持的工作局面,一向笑容可掬的她紧锁双眉,领导内部团结协作,发动群众公开考核。主意拿定,说做就做,虽然领导职数较少,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领导监督、群众公开选举下,成立了职工代表大会,领导教师在公平合理的竞争中进入了自己新的岗位,由于领导工作到位,竞争合理,学校内改工作 进展顺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迈过一沟,又遇一坎,她又面临新的难题: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教学设备亟待更新,十几万元的债务急于还清。面对困境,她虽然着急,但不灰心,不气馁,她常说:该做的事不管困难多大也要做。学校厕所年久失修,雨季使用危险性较大,李文荣来校后,便把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多方求援,终于得到款项便立即动手修建,可由于包工者偷工减料,致使厕所质量较差工期延误,她拒理力争,为学校挽回重大经济损失。李文荣常以陶铸的话自勉:心底无私天地宽。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来校短短几年间,修建近二百平米的自行车棚一个,瓷砖花坛21个,购臵桌凳五百余套,完成了幼儿园规范化建设,修建了校墙、平整了操场、美化绿化了校园。
抓外部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校之长,虽然工作头绪繁多,但却从未忽视教育教学工作,亲自挂帅进行师德讲座,先后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教育改革讲话、教师师德修养等多项内容,在教师思想素质提高的同时业务素质必须提高,二者相辅相成,她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在狠抓教师“五功、六能”等常规工作 的同时,经常深入班级听课,并多次选派青年教师到省、市学习、取经,并鼓励教师多写经验论文,为提高自身业务奠定坚实基础。
奋斗——执政为民
在奋斗与求索面前,她一刻也没有停歇过,她深知,一名党务工作者为党利民永无止境。在2005年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她首当其冲,走在活动的前头,认真钻研党的建设性理论,积极落实上级党委工作布署,特别是在查摆阶段,她勇于解剖自己,并积极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为支部顺利开展先进性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小的老师们说:“李书记执政为民,一心扑在事业上,在她心里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她自己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为有这样的好书记而自豪。”的确,她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用共产党员人无私的情怀续写着她执政为民的人生坐标。
严慈相济,体恤部下是她的又一特征。
一九九九年冬天,我校退休教师牛殿金老师老伴病故,还未相识的李文荣协同领导班子成员在百忙中到家中看望,并帮助牛老师料理了丧事,感动得牛老师老泪纵横。二000年春节期间,我校取消坐班的赵淑平老师儿子结 婚,没有告诉校长信儿,那天李文荣儿子正好过生日,可当她从老师口中得到消息后,急忙赶到饭店,赵老师握住书记的手不知说什么好!
多少年来,她就是这样,教师家里的婚丧嫁娶、大事小情,她都挂在心上。
第一小学的每位老师都深为李文荣感动过,退休的赵淑萍老师的孩子结婚,老教师花丽艳的丈夫病重,李书记第一个赶到她家中看望;老教导主任李波得了尿毒症,需要输血,她毫不犹豫的献出200CC鲜血;青年教师国忱搬家,李书记亲自到场忙上忙下;青年教师郑伶、马丽红教学经验不足,李书记就不厌其烦地手把手的教……在第一小学只要是一提起李书记的为人,没有一位不挑大姆指的,她们深为有这样一位好领导、好知己、好姐妹而骄傲和自豪。
在第一小学,每天第一个走进校园的是她,最后一个走出校园的还是她,她用鼓励和希望的笑脸相迎每一位走进校园的师生,她又用安慰和谢意的笑容送走每一位归家的师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每天都是这样周而复始,甚至在年三十晚上她都要在学校和值班的教师一起吃年夜饭。一次她的儿子问她:“妈妈你每天早出晚归整日忙 于工作,是不是把我们都忘了?”李文荣笑着安慰儿子:“妈妈是党的干部,你是党的孩子,我们能有今天是党给的,我们应该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师们的心坎上。”
一个人当她把青春与情感、热血与才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一片沃土,奉献给她所衷爱的教育事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她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呢!
收获——硕果累累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一小连续七年在教育系统评估中荣获教育、教学前三名,几年来,先后获省“注题”实验先进学校、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市“德育科研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级“绿色学校”、市“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市“创新理论与实践”先进单位、市“公安机关先进单位”、市“文明学校”、市“合格小学”、并连续七年荣获市“五比五看五争当”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她本人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中国精神”读书教育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市教改先进工作者、市优秀教师、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省、市少儿文化先进工作者、“九五”期间跨世纪合格校长、市校务公开工作先进个人、市“廉政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校长、市“帼国建功” 先进个人、县“三八”红旗手、县政府模范工作者等三十多项荣誉。她撰写的论文先后编入《中华现代教育》和《中国教育管理精览》、《中国百科专家学者经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当代创新人才》、《当代中国科教文集》等著作中,发表在《黑龙江教育》上。
面对荣誉,她笑得坦然,因为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它是对以往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鞭策。
型事迹
从小,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人名教师。两年前,我怀揣着梦想,参加了全省2014年教师招聘考试,有幸被选拔录用,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希望,乐此不疲”,这是我从教的信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在教育这条光荣的战线上奋斗了两个春秋;从一个懵懂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教师,这其中,有过欢笑,有过泪水。当然,我的快速成长,离不开香口中学老师的教导,离不开语文组教师给我的指导,更离不开香口中学领导对我的栽培。这两年里,我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业余时间,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新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严格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平等教学,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一、爱岗敬业,默默奉献
今年三月份,学校组织我校青年教师到六郎乡梁家川教学点观摩学习,我从那六位年轻的教师中学到了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他们的安贫乐道值得我学习,值得弘扬。自那以后,我发奋我也要做这样的老师,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致敬,在山区放飞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坚持做到勤恳敬业,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领导的信任。教学上本着“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教他们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工作中,对自己严格要求,本着一丝不苟的态度,教学以实为本,育人从实际出发。深信只要踏实肯干,定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同。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为了促进教学工作,我十分注重自身学识水平与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经常自觉去听课。只要自己没课,我都会抽时间去听优秀老师的讲课,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课余时间,有什么不懂的,教学上存在的疑惑,我都会去问我的导师,共同探讨,一同解决。我还常常主动要求主讲公开课,邀请导师和同学科老师参加听评课,通过讲课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讲课后还一起评课,找出自己的不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在心里经常告诫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作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我认为:治学先治
人,凡事德为先。每学期一开学,我会抽时间与部分学生谈心,做好工作笔记,建好问题学生档案,特别是对“差生”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寻找他们身上蕴藏的闪光点,以找到教育的着力点。
三、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并力求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前一段时间,在我们八
(三)班,出现了一部分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作为八
(三)班的班主任,于是我深入了解这些调皮学生,我发现这些淘气的学生多数是因父母离异孩子寄居在爷爷、奶奶家里,受到老人的宠惯或是父母做买卖,无暇顾忌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其养成了自由散漫,懒惰涣散、不求上进的习惯。其中有一个叫黄先钦的男孩因父母离异从小由奶奶照顾,娇惯成性,经常课间打骂同学,就连班干部也不大敢管他,许多淘气的学生对他都有惧怕感。于是我抓住这个可乘之机,首先找了这个男孩亲切地与他交谈,表扬了他上课积极发言、关心班级等优点,帮助他树立了自信心,消除了自卑感,同时又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协助班干部管好那些较淘气的同学,他听了之后,感到非常吃惊,并对老师说:“老师,你这样看得起我,我一定好好干。”从那以后,他不但自己不随便打闹,而且经常监督本班的男同学,遇到同学之间发生口角,他就马上加以制止,从此班上打架骂人的现象逐步减少了,班风班纪明显好转。
四、善于思考,勤于练笔
在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热爱教育宣传,兼任学校通讯员。课余时间,我充分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勤于练笔。对学校开展的活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思考等,我都整理成文字,配上图片,反复琢磨修改,通过网络向郧西教育信息网、十堰教育信息网、湖北教育信息网等教育媒体发稿,既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写作水平,也推介宣传了香口教育形象。两年来,先后有200多篇稿件在省、市、县级教育宣传媒体发表,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褒奖。
李先生在读私塾期间, 对民间文学就有了爱好, 同时注意搜集民俗资料和研究民俗, 有意把四川全省的地方志收全, 并整理汇编有关民俗的记载, 从此开始了他由买书而藏书的生涯。在初期经商的过程中, 李先生也买进了一些旧书, 但主要是向白象街商务、中华等书店订购《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和一些新出版的书, 如《呐喊》、《彷徨》、《华盖集》、《语丝》、《莽原》等。
抗战爆发后, 外省人在重庆开设旧书店, 品种繁多。在米花街古玩店, 李文衡先生收藏了第一部明版书——《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首一卷, 元马端临撰, 明刻本, 半叶十三, 每行二十四字, 白口, 左右双边。此书前有嘉靖三年“御制重刊文献通考序”, 序前刻有“马贵与先生纂辑, 梅野石渠阁藏版”等字。此本经傅增湘朱笔校勘。在马端临序后有“乙丑七月二十六日据元刊初印本校毕藏园主人”, 朱笔题识一行。与馆藏映旭斋刻本对比, 版式行款字体都相同, 只是封面有微小区别。是否是书版易主而封面有改变, 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此书存世版本极多, 《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统计就有清武英殿刻本、明嘉靖冯天驭刻本、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后至元五年余谦修补本、明正德十一年至十四年刘洪慎独斋刻本、明胡震亨辑明崇祯十六年朱彝叙刻本等。李先生收藏的这个就是明嘉靖冯天驭刻本。
抗战胜利后, 李先生在上海大量购买古籍。在传薪旧书店买得嘉庆刻本《士礼居丛书》, 此丛书共二十种一百九十三卷, 清黄丕烈编, 清嘉庆道光间黄氏士礼居刻本。此后, 传薪旧书店老板徐绍樵又为其购得多部明版书和珍稀的四川地方志, 如《明永乐泸州志》、《青神县志》。据《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统计, 《青神县志》全国仅两家收藏有这部书, 一个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青神县志十一卷, 清王承爔纂修, 乾隆二十九年刻本;另一个是天一阁文物保管所的[嘉靖]青神县志七卷, 明佘承勋纂修, 明嘉靖三十年刻本, 九行二十一字, 白口, 左右双边, 存三卷 (卷一至卷三) 。李先生收藏的这套是光绪三年刻本。在收购古籍的同时, 李先生还着手购买古籍目录和参考书。在南京萃文书店, 李先生购得百余种目录书籍, 其中还有缪荃孙藏书的售价底册, 并买下了缪荃孙藏书中的元刊《礼经会元》四卷, 宋叶时撰, 明刻本, 晓霞题识, 十行二十四字, 白口, 左右双边;明覆宋本《唐刘随州诗集》十一卷;稿本《陈氏易说》四卷;冗研斋抄本《茅亭客话》十卷;明影宋抄本《诗品》三卷;严可均手抄本《通玄真经》十二卷。
1948年冬, 港商开始四处收购古籍。为了不让古籍外流, 不让民族文化遭受损失, 李先生开始与港商争相购买, 先后买下《六书统》;段刻《史记索隐》三十卷, 唐司马贞撰, 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乐书》二百卷, 宋陈暘撰, 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本;《乐府诗集》一百卷目录二卷, 宋郭茂倩辑, 元至正元年集庆路儒学刻明修本等十余部元版书。《六书统》二十卷, 元杨桓撰, 元至大元年江浙行省儒学刻元明递修本, 八行大字十字小字双行二十三、四字不等, 黑口, 左右双边, 版心上有大小字字数, 下有刻工姓名。此书前有倪坚序, 末有杨桓自序和其门人刘泰后序, 这些都是抄配的。书末有“三年八月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余谦补修”一行, 倪坚在序中称“桓子守义奉朝檄往江浙刊父书”。据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记载:“题:奉直大夫国子司业杨桓考集并序。又, 至大元年翰林直学士三山倪坚及国子博士刘泰序。刘序谓朝廷特命驰驿往江浙行省刊版印书, 以广其传, 则当时甚重是书也。《元史》本传谓其所着诸书, 推明许氏之说, 而意加深;然后人议其所论“六书”, 喜出新义, 不宗古训。惟以夙工篆籀, 全书皆其手写, 故世特重之。卷末有“元统三年八月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余谦补修”一行。据此可推断出李文衡先生购买的这部也是元统年的, 不知什么原因被剜去了这二字。此书经清道光年间刘氏味经书屋, 黟山李氏娱园等收藏过。
来青阁书店杨寿祺先生还为李文衡先生买得一部宋刊巾箱本《名公增修隋书详节》二十卷十三册, 宋吕祖谦辑, 半页十行, 行二十字, 黑口, 左右双边, 左栏外标小题, 眉上标事由, 黑双鱼尾。中题隋几卷, 中余每年及史臣曰俱标黑地白文。前有世系图、地理图, 目录各卷次上有盖子。全书三百五十一页, 图二页, 目录六页, 总计三百五十九页。卷中徵、恒、匡、慎、敦等宋讳字缺笔。书中有“荃荪”、“云轮阁”、“吴兴刘氏嘉业堂藏”、“海虞邵氏珍藏金石书画之章”等印章。“海虞邵氏珍藏金石书画之章”是清末民初邵松年的藏书印章。从这些印章可知道这套书经缪氏艺风堂、刘氏嘉业堂等大家收藏过, 递藏关系非常明了。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郋园先生全书》认为:巾箱本之名, 不始于有刻本时也。晋葛洪集《西京杂记》二卷, 序云:“刘子骏《汉书》一百卷, 无首尾, 始甲终癸, 为十袟。袟十卷, 合为百卷。今钞出为二卷, 以裨《汉书》之阙。”尔后洪家遭火, 书籍都尽。此二卷在巾箱中, 尝以自随, 故得犹在。嘉定间, 从学官杨璘之奏, 禁毁小板。近又盛行……近世所传各经, 宋版最小者有不分卷《九经》, 见《天禄琳琅后编》三……一为《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二十卷, (宋刻十行本, 行二十字) 高三寸半, 宽二寸, 见《缪续记》。
另据缪荃孙、吴昌绶《嘉业堂藏书志》记载:名公增修标注隋书详节二十卷 (宋刻本) , 唐特进魏徵撰。此为《十七史详节》之一, 巾箱本。小字, 每半页十行, 每行二十字。卷首有隋世系、地理两图。宋讳惟“徵”字缺笔。标注要略于上, 左栏外记篇名、卷第、页数。卷省作“朏”, 或作“已”。乃书坊假托名流为之, 弇陋实甚。宋人史书详节, 惟石壁野人所撰精美绝伦。虽是书坊假托名流之刻本, 但由于时间久远, 根据善本书的三性原则的历史文物性, 此书也是非常珍贵的。李先生在回忆文章中, 只说了买此书时, 是以页数论价, 到底花了多少钱, 先生没有详细说明。李先生在其回忆文章中, 特别提到他购买郑振铎先生《纫秋山馆行箧书目》全书的过程。1948年冬, 韩士宝为李先生拿来《纫秋山馆行箧书目》, 并告知郑振铎先生亟需旅费, 愿以书目中的书出让。李先生毫不犹豫, 当即照数全收。这部分书包括了《湖乡分志》稿本, 明红格抄本《天运绍统》, 不分卷, 明朱权撰, 明抄本。浙江图书馆藏有明天启元年梁鼎贤刻本《天运绍统二卷》本、明万历刊《万首唐人绝句》、嘉靖刻本《小四书》、崇祯十竹斋刻本《牌统孚玉》等。
这部分书还牵出了书林中的一则故事。黄裳看到郑振铎的书流出, 感到很可惜, 想筹款为其赎回。他好不容易东挪西借, 把借来的“小黄鱼”、银元换成金圆券, 于吃晚饭时分赶到书店, 不意币值日市暴跌, 书店拒售了。一麻袋金圆券像豆腐掉进灰里, 再换回金条银元还款已成妄想。一不做二不休, 他就干脆拿这些钱买下了十几种书。事后才知道, 郑卖的只是他舍去的次品。而黄裳为此次善举欠下的债务,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偿清。但他绝不后悔, 始有“一时豪举哄传书林”的佳话。1956年, 黄裳先生来到枇杷山的重庆图书馆, 再次见到了这批他想购买却终未成的“纫秋山馆行箧书目”时, 感到非常意外与激动。他认为《西谛书目》早已印行, 这批书目如作“外编”增附其后, 就像《天一阁书目》之有内外编一样, 是可行的。
黄裳先生认为的“次品”, 李致忠先生却认为该书目所列明刻本213种, 元刻本2种, 明抄、稿本12种, 这可能为国内仅有的。由此也可看出, 郑振铎先生收书之精, 非一般可比。
李先生还讲述了他购买明范氏卧云山房抄本《北堂书抄》的经过。这套书原来是傅增湘老先生的藏品, 上面有藏园老人印章, 《藏园群书题记》也记载了这套书:《北堂书抄》一百六十卷, 明抄本, 棉纸, 墨格, 十一行, 行十八字至二十一、二字不等, 版心下方有“卧云山房”四字。原缺第十至三十, 又一百四十八至一百五十五, 凡二十九卷, 取明钞蓝格别本补完。收藏有“李氏任舆藏书之印”, 又“任舆”朱文圆印。卷尾有宝康跋, 盖其家旧藏。傅增湘先生统计认为, 《北堂书抄》流传在世的存本不下十种, 单写本就有江浙间的荛圃、渊如、月霄、小米、铁桥和傅先生自己收藏的两种明抄本。
傅增湘先生是四川江安人, 李先生因此照价买回。傅增湘先生所收藏的清代四川重庆籍举人的殿试卷也在后来捐赠给了重庆图书馆, 与李先生所买的这套《北堂书抄》也算是傅增湘先生藏书的一个小聚。
与老教师座谈共谋发展之路
李文祥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亲爱的同志们: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值此重阳佳节之日,我们诚挚的邀请在座的各位老同志回校聚一聚,在这个充满温馨、充满喜悦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叙友情,缅怀难忘岁月,感受发展成果,憧憬美好未来。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里,我谨代表北票市桃园中学全校师生向各位老领导、老教师、老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福!也通过你们向你们的家属表示诚挚的问候!对你们一如既往地关注学校发展,关心教育事业,支持学校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同仁,九校合一以来,桃园中学继承和发扬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保稳定、促和谐、谋发展。我们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论是在教育质量、创新管理、环境建设,还是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成立一年来,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去年九月初,继省教育厅张厅长、省教学中心领导来校调研后不久,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朝阳市委书记陈铁新、市长王明玉,北票市委书记马国泰,市长谢卫东等有关领导亲临我校视察,并为我校成立竣工剪彩。上级领导走进教室、宿舍、食堂和教师、学生亲切交谈。详细询问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并勉励全校师生以 新校园建设为起点,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办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向全朝阳地区乃至全省一流寄宿制学校的目标迈进。随后,朝阳市老干部代表团、北票市副县级以上老干部代表团,北票市人大全体领导班子,北票市四大机关及各大局局长、乡镇党委书记参观团。印度、新加坡等国际友人代表团,法库县县长及有关领导来校参观指导…….当领导们看到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管理井井有条,师生精神面貌朝气蓬勃,非常高兴,在热情鼓励的同时,又为我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成为我校教育发展的原动力。
二是:学校成立一年来,办学条件不断优化。大家知道,桃园中学是去年九月初刚刚成立的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它由北票市周边九所初中合并而成。年轻的桃园中学,沐浴着北票市教育大发展的春风,成为我市集民族教育特色和优质教育资源为一体的现代化学校。现在,我校拥有教职工401人,学生2580人,设有60个教学班。学校占地6.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塑胶操场2.48万平方米。拥有3栋教学楼,3栋宿舍楼,一栋实验楼,一栋食堂楼,以及一栋高标准的体育馆。学校设施齐全,初步实现了“数字化校园”,即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教学评估系统,校园安防系统,以及“校园一卡通”系统。随着我市“双高普九”工作的全面推进,市政府投资450万元,配备了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等专用教室各类器材。现在,我校拥有微机284台,生机比达到8.5:1。拥有40个多媒体教室,占班级总数的66.7%。“班班通”广播网实现校园全覆盖。教学资源库存量在300G以上,能获取县级5000G以上的共享资源。购置图书5.8万余册。学校已成为北票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全,条件最好的现代化初级中学。如今的桃园中学,高楼矗立,操场宽阔,环境宜人,实力雄厚。这里已是教师展露才华的理想舞台,更是培育英才的肥田沃土。
三是:学校成立一年来,创新管理成就斐然。九校合一后的桃园中学,其特点是教师多,学生多,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目光中,我校从体制管理入手,果断采取了年部特色管理模式。
我校把七、八、九三个年部分成六个学部,每个学部设有领导小组,学部领导小组由学部校长、主任、教导处组成。负责主持本学部的教育教学工作。学部内部纵向对比,学部之间横向对比。实现了管理的分层化、系统化。各学部根据本学部特点认真履行本学部的重点工作。六个学部的管理既相互促进,又共同提高。从而实现了学部管理的有序性、科学性。
同时学校成立了学部工作检查领导小组,对六个学部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小组主要成员分别来自各学部,这样在学部工作检查量化中有利于汲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检查量化结果及时公布。推动了学部工作的开展。
学校为了强化管理,采取了符合学校实际的一系列创新性措施。诸如:错时下课;错时就餐;错时打水;错时就寝。提高了管理质量。科学管理创设了优越的育人环境。广大教师
爱岗敬业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明显增强。各学部学生遵规守纪,认真学习,成绩上升。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四是:学校成立一年来,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我校现在任教师343人,本科以上学历为248人,比例为72.3 %,教师胜任率达100%。45周岁以下专任教师均取得计算机合格证,完全达到省级标准。
学校整合后,我校建立了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践行—取他山之石,丰富自我。开展“学习——培训——研讨——实践—反思——创新”的师培活动。现学校科研立项国家级 1项,省级3项,市级 8项。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实现了“人人有专题”的目标。
同时,学校建立了学习制度,各年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理论,贯彻落实教师工作“十不准”和“五条禁令”提倡文明办公,文明施教。全校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一年来,学校推出公开课百余节,参加评课教师300多人次,写出授课反思材料百余份。有3名教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有72名教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
五是;学校成立一年来,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学校一年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已经在各学科教学中普遍应用。我校制定了《课改实施方案》。要求教师树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探究”的“人本”理念。有效利用现代化手段,推进教学工作深入开展。学校领导深入教研组和老师一起研究教学工作。开展备课、听课、评课活动。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设施的先进化,特别是电子白板教学的推广,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精彩。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知识,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各种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校的蒙族班教学是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我校设有9个蒙族班,蒙族班按省颁课程计划开全学科,开全课时。使用教材为东北三省义务教育初中蒙文教材。蒙语班教师用双语教学。我校还承担了辽宁省蒙语文基础教育教研中心的国家重点课题的子课题——“民族学校校园建设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网络时代教师素质要求的研究”.学校集中了全市初中全部蒙语生。经过努力,学生成绩提高很快。上学期期末,我校初
一、初二各年部在期末考试中,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好成绩。
一年一度的中考,它既是学校形象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学校教育实力的集中体现。这对于我们这个刚刚成立的桃园中学,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今年的中考中,我校以其辉煌的战绩而载入我校历史扉页上。具体表现在:
我校九年级付佳林同学,以691.8分的好成绩勇夺全市中考状元。我校有33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全市前百名,其数量名列全市城乡初中之首。
大家知道,考取全市前百名人数,历来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它更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回想去年未合校前九所初中,考取前百名人数合计是16人。而今年,在报考学生总数与去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考取的人数却是去年的两倍之多。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桃园中学具有雄厚的教学实力。
经统计,我校初三两个年部共考取一高公费生:220人。二高公费生:185人。三高公费生:158人。考取三所高中公费人数全部名列全市前茅。我校完胜2012年中考的事实,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六是:学校成立一年来,我们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大方向。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以“打造北票市基础教育强县”为动力,为使我校“各项管理”严而有序,“双高普九”全面推进,“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特色立校”品位提升。尤其是在 “减负”工作中,我校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并卓有成效。6月下旬,北票市人大领导莅临我校对“减负”工作进行调研,对我校“减负”等各项工作的开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票市“双高普九”工作会议以来。“双高普九”迎检工作就在我校全面展开。作为“双高普九”必检单位,全校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软硬件建设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最终在9月中旬省检查团“双高普九”验收中,我校“双高普九”高标准一次性通过。
各位同仁:以上是学校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说句实在话,今天我们能有如此丰厚的回报,正是因为昨天你们辛勤的付出。我们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浸透了你们的汗水和心血,学校的一砖一瓦都铭刻着你们献身教育事业的功劳,在你们身上,我们学到了无怨无悔、克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学到了真诚坦荡、相互尊重的待人哲理;学到了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良好作风。
【李文祥先进事迹】推荐阅读:
李文海在政协七届三次全会上的讲话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