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精选12篇)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 篇1

——**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提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援助功能,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形成促进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工作目标

2008年底前,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劳动年龄内(除在校学生外)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就业率达到96%以上,基本无“零就业”家庭。

三、具体措施

**社区现有劳动能力人员2475名,其中失业人员632名,正常使用中的有70人,低保12人,残疾15人,困难家庭10人,实际失业的有73名.**社区结合本社区实际,实现充分就业工作全覆盖,特制定以下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社区党委、居委会高度重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成立了由社区主任担任的“社区充分就业”领导小组,定期开展就业工作碰头会议,不断完善就业工作覆盖面。同时社区建立了岗位信息联络员队伍,由社区各行政小组长、在职党员、在册党员,各类志愿者队伍组成。及时收集岗位信息。其次,将完善社区的各类制度,建立失业人员调查建档制度,困难失业人员跟踪服务制度,失业人员安置承诺制度。以各类规章制度的完善,提高了社区充分就业服务水平。

(二)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服务社区失业人员

社区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服务目标,根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充分就业工作,做好政策的宣传引导者,对社区内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充分利用社区的宣传栏、黑板报、网站、电子屏幕和就业援助员深入失业人员家庭等多种形式,宣传积极向上的就业志愿,使失业人员正视自身条件,积极就业。对社区居民开展劳动就业政策宣传,并组织专门人员为居民解答有关再就业政策方面的问题和咨询。同时积极做好《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室与失业人员互通信息的桥梁作用,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积极向街道劳动保障部门反馈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三)以送岗位服务上门,扎实推进充分就业活动 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在社区内积极开发各种公益性就业岗位,充分利用复兴南街个体老板多的特点。通过建立灵活就业组织和兴办服务实体、组织家政服务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创造一批社区就业岗位,利用街道网络信息库,获得信息后立即通知失业人员,促进社区内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同时加强与社区内各类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掌握各用人单位空岗信息,同时,建立用工需求信息库与求职需求信息库。通过社区保障室协调对号入座,从而达到在本地区内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目的。积极配合街道做好定期劳动力专项招聘会,为辖区内有需求的失业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四)以援助在身边活动,达到优质服务稳民心 结合社区志愿服务特色,由志愿者协办员定期走访失业人员家庭,对“零就业”家庭重点关注,及时了解掌握失业人员的就业意向和生活状况,对有困难的失业人员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积极配合街道劳动保障机构为失业人员,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组织推荐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都参与到积极的就业准备活动中。对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指导其参加开业培训,并积极宣传各项涉及开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及时全面地掌握社区内就业困难与家庭生活困难人员的实际情况,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低保”人员的认定工作,对生活困难、急需就业的人员,要给予即时就业安置,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

对社区内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定期进行摸底调查,摸清楚社区内各类失业人员底数。对社区内未就业群体进行排查,找原因、想对策。排查可采取电话排查与走访排查相结合的方式,有记录、有台帐,准确详细建立一人一档,全面掌握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等各项基础动态信息的收集,为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充分依据。建立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台帐,实行动态式管理办法,按时上报情况。并对灵活就业人员进行登记和认证管理,帮助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提高他们的就业稳定性。

(五)以帮扶落实服务,实现共享促就业

社区将在区、街道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再就业援助活动(包括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就业宣传、就业互助,以及小规模的再就业招聘活动等)。通过社区的文艺进社区,服务活动进社区进行宣传,及时将就业信息、就业政策信息送到社区失业人员手中,最终实现由被动式就业服务向主动式就业服务的转变,由一般性、普遍式就业服务向自助式、个性化就业服务的转变,由依赖政府帮助就业向自谋出路、互助就业的转变。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 篇2

松柏朗村是东莞市大朗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占地总面积2.25km2, 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位于大朗镇中心区的西南部, 毗邻东莞市松山湖高新科技生态工业园, 处于东莞市几何中心和穗港经济走廊黄金腹地, 是东莞市政府规划建立的生态旅游开发区和高科技工业园区。该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 总户数967户, 居民9135人, 其中本地户籍人口4135人, 非本地户籍人口5000人。改革开放以前, 松柏朗村属于典型的一元化农业生产结构, 广大村民主要依靠种植水稻和荔枝等农产品维持生活, 每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 工业收入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后, 松柏朗村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全村现有企业543间, 外商投资企业多达23间, 内资企业12间, 个体户518个 (内资企业中, 没有集体企业, 有2间村民投资企业, 10多个本村个体户) 。据统计, 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800万元, 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值16042万元, 集体总收入1303万元, 纯收入516万元。村民当年人均收入近35000元, 其中集体分配收入4146元, 个人务工收入14400元, 私人物业租赁收入15600元, 农业收入几乎为零。

2 松柏朗村劳动力就业平台建设情况

2.1 创建农民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主要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 松柏朗村的外源性经济和民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村里土地绝大部分被征用, 耕地日渐稀少, 广大农民陆续“洗脚上田”, 逐步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 并转向二、三产业。同时, 村委会和村民分别投资兴建了一大批出租厂房、商铺和宿舍, 基本上形成了以出租物业为主导的社区经济结构模式。

伴随着“村改居”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 松柏朗村农民彻底蜕变为新型的城市社区居民, 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民身份告别, 依靠务工创业、出售土地和出租物业等经济活动获取收入。松柏朗村过上了富裕的市民生活, 却有许多主动失地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创业条件和就业技能, 不得不“被失业”在家, 游离于工厂企业大门之外, 不断地分享着村组集体经济福利, 养成了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要求集体分红只能增不能减的“搭便车”社会心理, 把农村集体当成“土围子”, 被人戏称为“新农民贵族”。而且村中两极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一些村民赌博的恶习也有所抬头。这种状况, 不仅浪费了社区人力资源, 增加了集体经济的负担, 也阻碍了社区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必将影响到东莞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为了让社区农民能够及时转化就业, 走向全面发达富裕道路, 松柏朗村根据2006年5月26日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自主创业, 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的实施方案》通知精神, 于2006年正式建立了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

2.2 劳动力就业平台建设情况

松柏朗村社区失地农民就业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 建成之后, 村委会指派干部专门负责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管理工作, 履行本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职能, 并为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配备了2名专职工作人员, 提供了150多㎡的办公场所, 划拨专项资金10万余元装修了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办公室, 配置了空调、电脑、电话、传真机、打印机、办公桌椅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办公用品, 定期与不定期召开村民座谈会或上门访问和电话回访等活动, 向村民们宣传就业政策、接受失业登记、求职登记、招聘登记、培训申请等活动, 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便民服务。

同时, 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建立了与市、镇就业管理网络联网的社区局域网站, 健全了就业管理“市-镇—村”三级网络系统, 向广大村民和社区居民定期和不定期地滚动发布就业政策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和劳务市场信息等。专门为40~49岁之间的妇女和50~59岁年龄段的男性开展了“岗位信息进家入户, 重点帮扶的‘4050’”项目计划, 在积极组织他们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帮助他们联系工作单位和协助申领工资差额补助等。并与镇人力资源分局沟通和辖区内企业的合作, 在本社区内定期和不定期地集中举办企业招聘会, 创建“村民车间”、“巾帼工厂”和“青年见习基地”等, 为本村失业者、尤其是失业妇女、待业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专门的就业岗位和职业训练场所。

针对本社区公益性服务系统的要求设置优抚岗位, 优先招录本社区村民上岗工作, 如做村保洁员、治安员和市场收费员等。配合镇人力资源局在社区内举办“村民职业技术培训班”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学习班”, 聘请相关专业的技师为村民传授实用职业技术, 聘请职业培训师为本村户籍大中专毕业作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扶持村民上项目搞创业, 组织村民申领无息创业贷款, 支持失业青年兴办工厂商店, 帮助本社区村民自主创业。把每月的10日定为“就业服务咨询日”, 由村组干部及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集中作专场劳动就业政策宣传与就业问题咨询服务活动, 同时利用节假日, 如国庆、春节、“三八”妇女节和“五一”劳动节等作专场就业服务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

3 劳动力就业平台的主要工作成果

3.1 转变了村民就业观念

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在建立初期, 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十分困难, 经过几年的宣传教育之后, 村民逐渐由过去被动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变为主动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 村民日均咨询访问量也有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2010年几十人, 广大村民的劳动就业观念已经发生明显转变, 逐步扭转了依靠村组集体分红的思想, 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工作, 依靠自己双手劳动、勇敢投资和智慧创业为家庭创造收入。

3.2 提高了村民职业能力

根据市劳动局和镇劳动局的要求, 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 对本社区的失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 开展了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先后开设了电工、焊工、美容、美发、电脑、家电维修、制冷空调、点心制作、粤菜烹饪、保健按摩和创业知识等多个职业技能培训班, 累计培训劳动力和大中专门毕业生达500多人次。仅2009年培训的文员、清洁工、包装工、装配工、保安员等就达300人次。培训合格率均在95%以上。

3.3 解决了村民工作问题

几年来, 通过向村民传递招工信息、举办社区劳务集市、提供公益性服务岗位、向辖区内企业推介村民就业、与厂商合作建立“村民车间”、“巾帼工厂”和“青年见习基地”等途径, 直接或间接地为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截至2010年5月, 在本劳动力就业平台办理失业登记152人, 推荐和安排就业累计500多人, 其中妇女和“4050”村民均占九成以上。先后解决了102位因政府“禁摩”而失业的摩托车司机的工作问题, 指导和辅助30位本村大中专毕业生上岗就业。目前, 全村户籍劳动力2605人, 已经上岗的有2403人, 就业率已达92.3%, 提前实现社区“充分就业”的目标。

3.4 村民创业带动了就业

在东莞市委市政府青年创业项目支持政策指引下, 本社区服务平台主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商业银行, 先后为吴汉平、刘健华、张敏玲等11位有创业能力但缺乏投资条件的村民, 办理了由市政府提供的无息“创业贷款”, 累计放了贷款达88万元, 指导和帮助村民上项目搞创业, 新办加工厂8间, 商店3间。创业带动劳动力就业达68人, 其中本社区村民23人, 外来工45人。

3.5 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

村民通过再就业成了“上班族”之后, 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白天在工厂劳动, 晚上跟同事一起喝茶跳舞, 社会接触面扩大了, 谈话内容改变了, 接收信息量增多了, 眼界大大开阔了, 思想认识水平也提高了, 过上了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 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3.6 落实了政府就业政策

本社区劳动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协助政府相关部门, 每年至少办理了150多位村民的中专毕业生企业岗位津贴、就业困难人员工资差额补助和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补助, 有效地落实了东莞市政府就业促进政策和“创业东莞”发展规划。

3.7 缓解了企业招工难题

辖区内的企业招聘使用本村劳动力, 一个重要优势是村民上班距离近, 工作稳定性强, 职业流失率低。因为村民就近上班工作, 可以在自己家里食住, 企业会节约许多经济成本,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的“民工荒”所造成的招工难问题, 尤其是国际金融海啸期间, 广大在职村民为所在企业做出了非常大的劳动贡献, 真正实现了劳资双方的互利双赢。这也是一件非常出人意料的利好事情。

4 劳动力就业平台面临的工作困境

4.1 不劳而获的思想仍然存在

部分村民,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 贪图闲暇与追求安逸, 不愿意劳动的思想根深蒂固, 长期不学习、不工作、不投资和不创业, 彻底扭转这种社会心理, 工作难度大, 任重而道远。加上农村流行重男轻女思想, 男人在家庭中经常被骄贯, 只在外面做事, 不做家务劳动, 妇女需要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的家务劳动。这种情况, 既影响了男人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了妇女快速进步, 阻碍了妇女平等地参加学习培训和上岗就业, 对开展社区劳动力转化就业工作十分不利。

4.2 工作期望值过高

部分村民就业观念严重滞后, 他们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一直抱有“等、靠、要”的思想, 总是期待社区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安排再就业。尤其是部分刚毕业大中专毕业生, 只愿做公务员不想进企业, 只愿做“白领”职员不想当“蓝领”技工, 没有丰厚薪水待遇宁愿在家待业“啃老”的思想非常顽固, 使社区就业平台的工作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而且, 一些村民自身技能素质虽然比较低下, 但是对就业岗位的预期要求却很高, 不愿意接受艰苦脏累的工作岗位, 上班经常借故请假, 喜欢挑剔和“跳槽”, 不加班不谦虚不学习, 造成本村劳动力使用费用偏高效益偏低, 许多企业曾拒绝招请聘用本地劳动力, 要做通厂商的思想工作也非常艰难。

4.3 就业技能与合作性都较差

部分村民自傲为“老莞人”阶层, 对外来工有歧视心理, 不愿意与外来工合作劳动, 常与外来工或厂方发生矛盾, 影响其在辖区企业中广泛上岗就业。许多“4050”村民年龄偏大, 文化素质偏低, 家庭负担偏重, 缺乏新兴行业的职业经验, 转行转业跨度高难度大, 成为市场就业竞争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调整过程, 需要投入的时间比较长, 人力物力比较大, 教育转化工作异常复杂, 且很难取得理想的职业训练效果。

4.4 缺乏制度保障

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规范, 缺乏系统的政策规划指导, 更没有专业性的就业培训指导人才, 使得现实劳动力转化、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比较混乱, 缺少规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常常是摸着石头过河, 依靠经验做事, 主观性、盲目性和风险性时常出现, 故无法保证工作目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5 搞好劳动力就业工作的主要对策

5.1 制定符合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需要的法律法规

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基层劳动力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提供系统明确的法律规范, 给予基层劳动力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及时正确的指导和支持。不定期地邀请各级政府领导为村民做报告, 及时沟通和传达相关的就业政策和信息, 并聘请专家学者对村民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以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 且经常组织在职村民和失业村民的座谈会, 相互交流经验, 彼此取长补短。

5.2 加快对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和社区组织, 应加大对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 尤其是要加快引进和培养专业性的就业培训指导人才, 强化和提高当前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工作力量, 尽快建立和健全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服务网络体系, 劳动力失业登记系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跟踪服务系统和劳动力转化就业跟踪服务系统, 做好劳动力就业平台的规划计划和监督管理工作。

5.3 增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

各级政府、社区和大众媒体, 大力开展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 提倡劳动创业致富, 提倡男女地位平等, 提倡公平合理竞争, 提供尊重知识爱惜人才, 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倡按劳取酬和按要素贡献分配等, 关心所辖区域的弱势群体, 积极帮助有特殊困难的村民和外来工解决实际问题。

5.4 出台一系列可行的奖罚制度

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约束与激励机制, 严厉打击和处罚违法违规违纪行为, 积极鼓励和表彰为劳动力就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厂商、企业家、培训教师和社区工作者, 大力宣传和扶植自觉接受职业培训和自谋职业的先进劳动者, 以及通过自主创业吸纳失业村民的带头人和投资者等。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 利益、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驱动, 促进了东莞市的大量农用土地改为工业用地, 许多村完成了村改居、村民就地变市民的过程。为了村改居后失地农民就业和再教育问题, 东莞市大朗镇松柏朗村村委会针对区域内主动失地农民的特点, 积极创建劳动力就业平台, 让这些主动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就业, 接受自我认同的身份转变, 以社区为单位教育主动失地农民丢弃依赖村组集体经济福利、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搭便车”心理, 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新型城市社区居民。

充分就业社区是怎样建成的 篇3

以人为本,开展就业“跟踪”全程服务

“要是没有社区,那段时间我们都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毛塘路社区居民刘新平每每说起自己的再就业经历都会显得有些语无伦次。刘新平和妻子王丽原是广西第一机床厂的职工,2005年5月,该厂破产倒闭,666名职工沦为下岗工人。帮助这666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成了毛塘路社区最紧要的工作任务。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毛塘路社区迅速成立了就业帮扶小组,想方设法帮助这些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而家住毛塘路社区的刘新平和妻子王丽便是社区帮扶对象之一。因夫妻俩同时下岗,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也一下子陷入了困境。喜欢京剧的刘新平,以前每天吃完晚饭,总要到社区娱乐室唱上几段京剧,可自从夫妻俩同时下岗后,就再也没有去过。用他的话说“肚子都填不饱了,哪还有心思去唱啊”。刘新平着急,和他一样着急的是社区里的劳保专员,那段时间为了他们的事情,鞋子都快磨破了,嘴巴也快说干了,终于把夫妻俩同时安排进了辖区凯金大酒店,一个当上了保安,一个做了保洁员。夫妻俩同时下岗,又双双同时上岗,这在毛塘路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安置工作中也是首例。这几年,毛塘路社区不断探索和创新,对下岗失业人员采取分类管理、先难后易、大龄优先、残疾特困优先的管理模式,做到了辖区内下岗人员底数清、下岗原因清、家庭状况清、就业愿望清、就业结果清、工作表现清等“六个清”,对下岗职工做到关心走访到位、帮助教育到位、培训指导到位、安置就业到位、跟踪走访到位、协调管理到位等“六到位”。随着社区4050人员台帐、优惠证台帐、社区服务网点台帐、离退休人员台帐、公益性岗位台帐、创办微小企业台帐、劳务输出台帐、培训人员台帐等“八种台帐”和再就业走访记录、零就业走访记录、洽谈会记录、典型记录、工作计划记录、培训记录、日常工作记录、会议记录、送岗位记录、政策宣传记录等“十项记录”的建立,毛塘路社区基本实现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实现结合社区实际进行分类管理的就业再就业模式,实现对就业再就业人员的跟踪管理和全程服务。

双向承诺,保障100%的就业推荐率

“只要你有就业愿望,社区100%能帮你推荐就业。”这是社区对辖区居民的承诺。对拥有7000多社区居民的毛塘路社区来说,敢作出这样的承诺,没有过硬的底气是不行的。毛塘路社区这过硬的底气来源于何处?来源于其推出的社区与用人单位双向承诺的就业安置与管理模式!

2008年底,毛塘路社区在全市91个社区中率先推出社区与用人单位双向承诺的就业安置与管理模式,社区与用人单位制定“双向承诺协议书”。该模式是,用人单位向社区承诺优先录取社区推荐的失业人员,社区向用人单位承诺对推荐人员的思想品质、家庭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确保推荐人员服从管理,积极工作,使用人单位对社区推荐的就业人员放心,达到长期聘用,继续接受社区推荐失业人员的目的。

社区的真诚感动了用人单位。2009年4月桂林福达传动有限公司一次性接收社区下岗失业人员45人,2009年7月桂林正菱第二机床公司一次性接收社区下岗失业人员78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桂林国际电线电缆、漓江纸业、福达传动有限公司、正菱第二机床公司等30多家用人单位与毛塘路社区签订了“双向承诺协议书”。截至2010年底,毛塘路社区共推荐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71人次,社区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做到了100%的就业推荐。

挖掘资源,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拓展思路,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求发展。”七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柳炜林局长如是说。毛塘路社区在再就业安置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社区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拿证、后就业”的工作方针,及时调整再就业培训工作的方式方法,将过去以街道为单位统一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的模式,改为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组织,分小区包干,分小区管理的模式。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意愿,通过与培训学校签订培训协议,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截至2011年3月,社区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已达600余人次。通过培训,帮助43名“4050”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在“两江四湖”、市容、交警协管员、计生协管员、图书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上岗,帮助6名下岗失业人员争取到了小区门卫保卫工作,帮助31名下岗失业人员在社区内开办理发店、修理部、小卖部、米粉店等社区服务实体。并通过小额担保贷款资金援助诚信润滑剂厂、壹参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桂大机械加工厂等企业,帮扶12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扶贫帮困,建立“爱心”求助体系

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社区大龄下岗人员温大龙当时的境遇是再确切不过的了。女儿因患骨髓瘤半身瘫痪,为给女儿治病,已花光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以前,家人还能靠温大龙的一点工资和妻子在社区开缝纫店的微薄收入免强度日,温大龙一下岗,生活的重担就全都压在了妻子的身上,那段日子夫妻俩终日以泪洗面。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们的实际情况后,马上在社区上下奔走,仅用1个星期便筹集捐助款2万余元,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他们身边。2009年10月,毛塘路社区正式成立了由社区书记任组长、委员为成员的帮扶领导小组。采取“一帮一”、“一对一”的帮扶措施,社区党支部、社区团支部及辖区部分企业组织党员和团员在社区开展对孤寡老人、特困户等困难群体的爱心帮扶。“爱心”求助体系建立一年多来,已为社区困难家庭儿童买书包、买学习用具,为特困家庭送生活用品共计6000余元。

搞好建设,打造高效优质服务平台

2010年12月8日,毛塘路社区举行“一网一册一示屏”社区服务揭牌仪式,率先在广西范围内建成数字、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创新再就业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更新服务手段,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来做好新形势下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是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的迫切要求。为适应新形势需要,由政府投入近15万元,在毛塘路社区率先进行“一网一册一示屏”试点。“一网”指的是毛塘路社区便民服务网,它是融组织、卫生、民政、社会保障、计生、综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事务受理网站。“一册”是指针对不会上网的居民,社区把党建、计生、社会保障、综治等10项服务内容印制成册,方便居民对号入座,寻求服务。“一示屏”则是专门设立户外的LED显示屏,主要播放社区公告、政策法规、招聘、技能培训、文化娱乐等信息,方便居民学习、培训和娱乐。自数字、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投入运行以来,社区已成功联系60多家用人单位在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帮助辖区有就业愿望的居民成功就业23人次。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 篇4

您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柳背桥社区党委、居委会对您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感谢您们对本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进行指导和讲评。

石桥铺街道柳背桥社区,坚持以就业服务站平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网络用工信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扶持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入本地的农村劳动力及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使社区就业工作实现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为社区和谐,为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现就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基本概况

石桥铺街道柳背桥社区座落在兰花村13号附1号,东至百合社区;南与巴国城相望;西至柏林社区;北与石新路社区交界。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主要以原钟表厂和现在的中建厂家属区为主,下设11个居民小组。目前社区户籍人口5625人、流动人口3052人,总劳动力3982人,其中城镇劳动力2793人;农村劳动力1189人;4050人员109人。居民已就业1347人;非经济人口1418人;未就业25人;无劳动能力27人。就业率达98.97%已完成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指标,实现了社区充分就业。

二、促进社区充分就业的主要措施

在石桥铺街道社会劳动保障所的指导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安置一人,稳定一家;安置一户,稳定一方,”的指导思想和“急民所急,想民所想”,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目前取得明显效果。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供组织保证。

柳背桥社区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纳入全年社区工作总体计划,2010年3月成立了柳背桥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站长由居委会主任担任,配有保障员和招聘的专职工作人员,添置新电脑3台、传真机、复印机等硬件设施。建立健全了工作职责、流程、制度等,使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得到了有力保障。2010年5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担任组长,就业站、社区干部、居民组长、部分单位代表为成员。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促进了充分再就业工作的落实。社区党委坚持把再就业工作与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作为服务居民、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深入走访、建立台帐、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夯实基础。

为了全面掌握社区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社区创建领导小组与6月17日召集党小组长、居民组长、居民骨干代表、全体社区工作者等35人,在社区小会议室举行创建工作启动培训会,共同学习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相关文件,重点宣读了社区创建充分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和计划,明确了具体职责,分工和完成的时间段。对如何上门登记?采取哪些有效方法?谈了一些实际技巧,骨干们心中都有了底。我们坚持每月深入居民区、楼院走访了解社区内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状况;走访了解就业困难对象的下岗失业时间、年龄、家庭生活来源、个人特长、家庭成员情况、居住场所、就业愿望等方面的详细情况。调查走访的基础上逐一建立再就业援助登记、失业人员台帐等基础资料,使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状况、择业意向、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做到了“四清”,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建立健全了各类台帐、表册,并将收集的资料录入微机,实行了动态管理,从而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夯实了基础。

(三)、大力宣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失业人员就业。

1、坚持就业宣传与创建活动并进。社区共制作宣传横幅12幅;

新增固定宣传栏板块10张;宣传橱窗4个;开展大型就业活动四次,其中三次为社区自己举办。特别是利用6月23日社区服务日,在石新路鑫泰铭居前开展就业促进活动和11月11日在社区市民学校组织的就业指导及现场招工活动,共成功推荐就业人数21个,包括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等。

2、开展就业优惠政策专题宣讲会。按照北部新区安排,我们与9月2日下午2:00在社区市民学校组织了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单位代表及有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代表,共计76人参加的就业优惠政策宣讲会,对下岗职工就业、自主创业、4050人员就业等享受优惠政策、以及就业咨询等解答,受到代表欢迎。社区就业站还推荐11名失业人员参加街道社保所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社区利用国庆文艺演出、工会、老协组织在10月份的活动,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推进了整个创建工作更深入进行。

3、大力挖掘岗位信息,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充分寻找社区用工资源,9月9日社区居委会与辖区强斯公司、好汉体育用品厂、力伦达公司等10个单位签订了用工信息协议。结合街道社保平台和辖区及友邻社区收集的空岗信息158条,就业岗位数200余个,先后在社区用工信息栏进行了公示。11月22截止共登记求职人员83人(实际失业人员38人),职业指导87人/次。特别通过社区网上“博客”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满足了不同失业者的需求,促进了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措施、组织帮扶、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1、积极开展对困难就业对象的援助。社区就业困难人员的主要原因,一是年龄偏大;二是文化偏低;三是劳教释放人员单位不敢要。我们把这些失业人员例为“一对一”帮扶范围,在正确引导他们参加社区和街道组织的现场招聘会外,积极通过多方关系为其帮助就业和自主创业。例如:兰花村15-5-3号,义建华;男;现年40岁,原钟表公司下岗职工,企业破产后,四处打工,由于用工单位短期用人,经常失业。经过11月11日社区就业指导会后,他在辖区泰和锦苑物管找到了保安工作。

例二:侯鲜;49岁;男,住兰花村12号2-2号,系钟表公司破产企业职工,XX年买断工龄,从事货运。因效益不好,回家照顾病危母亲(近月母亲已去逝),自己到社区登记求职。社区按照其要求多方推荐无果,后通过社区党员徐远国介绍到华宇当车管员,因自己父亲病重放弃工作,最近社区又介绍他到附近的协信彩云湖当保安,长期值夜班,月薪900元,他本人非常满意这项工作。

三、赖德明,男;52岁,妻王来兄35岁,住兰花村200号系零就业家庭。因以前做生意失败现待业在家,急需工作养家糊口。经社区几次推荐不是年龄大就是文化低,单位很难接纳,就业工作站特邀其参加就业优惠政策宣讲会听课,使他顿然醒悟,决心自主创业。在我们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准备办一个摩托车维修站,现正在筹备中。妻王来兄在我们的积极帮助下9月份在石桥铺一家快餐厅上了班。

2、就业指导与现场招工相结合,实现再就业。

柳背桥社区为推进创建工作深入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对象就业,11月11日上午在社区举办了“就业指导专题讲座暨推荐就业会”,吸引到38名求职者光临。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主讲了这次就业指导。

1、阐明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目的和意义。

2、学习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

3、如何以良好的心态去应聘工作。从就业的“三要素”谈到“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直到树立自谋职业思路,用自己所长去做力所能及之事。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交流赢得阵阵掌声,使到会求职者感慨万分。会后高新区保安公司、泰和锦苑物管、好汉文体用品厂等5家用工单位也到场招工,整个活动达成意向性协议9人,圆满完成既定任务。有力的推进了社区就业工作。

3、开发社区就业服务项目,解决就业岗位。在加强宣传就业的同时,社区在福源来路口与街道共同开办了水果副食品就业便民摊点,解决了租住辖区农民工和少量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使28人有了岗位。社区居委会还利用流动人口协会成立了6人的家政服务队,开展对居民的上门服务。社区根据不同求职者的需求分别给予职 业指导和援助、岗位信息援助、技能培训援助等,引导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激发求职动力,实现再就业。

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最大的亮点是:通过社区网上“博客”向辖区失业人员宣传就业优惠政策和发布各种收集到的就业信息,以供有就业愿望的居民参考。对就业困难对象开展“一帮一”长效帮扶机制,积极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工作以各种活动形式宣传、促进再就业工作。如:国庆、工会、老协活动等。

今年通过努力11月22日截止共成功推荐就业36人,其中包括就业困难对象2人;4050人员12人;农民工10人。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失业证45人;办理再就业补贴7人。目前社区无零就业家庭,各项创建工作初见成效。

三、今后工作思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源”不断开拓新思路是我们为辖区居民实现充分就业的重大责任。

1、加强队伍建设。我站工作人员将继续努力加强自身培训,提高素质,认真学习劳动保障的各项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加完善,保证充分就业社区的长期稳定性。

2、全方位收集岗位。为了社区居民生活更加稳定富裕,我站将继续为居民寻找更好的工作岗位,加强与街道就业保障所、周边社区、辖区单位紧密联系,同时尽量寻求沿海发达城市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层次的岗位供居民选择。

3、提高培训档次。依托街道社保所和周边职校对社区居民进行长期培训,尤其是计算机、营销、管理等,让居民向高级人才转变。

4、把就业工作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如: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社保、医保、用工纠纷等工作,解决好就业人员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重点放在就业困难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上,特别要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家庭和睦,做到边工作、边学习、边提高。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 篇5

创建充分就业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的有效载体,黎苑社区为响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全市争创充分就业社区。制定方案措施如下:

1、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提高黎苑社区就业率 加强对外联系,广泛收集信息

(1)、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完善企业空岗报告制度。黎苑社区专管员定期到辖区企事业单位进行走访,对本辖区各类企业进行摸底数登记造册。

(2)、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刊物等新闻媒体,收集职业供求信息。

(3)、加强与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联系,广泛收集异地用人信息。

(2)、通过与劳动力市场联网,收集信息。

(3)、制定不同规模招聘洽谈制度

黎苑社区每季度前二天举办小型洽谈会,不定期举办中型招聘洽谈会之后,对未招满岗位和未达成用工协议的求职 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哪些岗位供大于求,哪些层次的劳动 力就业困难,从而分析出劳动力的供求状况并做出预测预报。

2、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

(1)、协助劳动保障部门和街道做好《再就业优惠证》、《就业服务卡》的申领和发放工作。

(2)、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对象和城镇其他失业人员享受到规定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对社区内的劳动者享受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热情提供咨询和帮助,并负责向有关部门反映。

3、强化基础管理

(1)、规范做好领取《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服务卡》人员、就业困难对象、灵活就业人员的认定工作。

(2)、积极开展劳动保障政策宣传活动,黎苑社区设立专门的劳动保障宣传栏,及时刊登新政策,对就业困难对象能够入户到人宣传讲解政策。

(3)、对辖区内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排查,摸清其家庭状况、失业原因、择业愿望、技能水平、培训意愿、就业去向等基本情况,全面掌握各项基础信息。

(4)、建立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对象、灵活就业人 员、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基本情况和就业服务台帐并定期更新,实行动态管理。

(5)、及时上报就业再就业统计数据和工作情况。

通过这次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活动。黎苑社区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门工作方案和工作总结。使黎苑社区的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总体就业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6)、就业再就业的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达到70%,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持《再就业优惠证》、《就业服务卡》人员91%以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对象100%以上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在2006年中有1人或者有2人实现了就业,在2006年这一年中推荐5家组织就业实体,在小额担保贷款的初审推荐工作中,我们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在初审过程中共淘汰2名不合格审请人员,在参与欠款追索工作中,我们以打电话、到家中回访的形式积极参与追索工作。对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我们积极主动安排合适的工作,因我们的努力使社区内没有因就业问题出现上访事件或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

黎苑社区社保站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 篇6

我社区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更好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高举以人为本服务旗帜,确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观念,提高社区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社区劳动者充分就业。结合本社区实际,特制定本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巩固创建成果,要在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在开展就业援助服务,促进失业人员充分就业上有新的突破。要对照创建标准,从健全制度、完善台账、规范管理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地做好创建的各项工作,确保创建目标的圆满完成。

二、摸清底数,健全台账,建立失业人员动态管理机制,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建立健全申报登记制度、入户调查制度、访谈制度、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全面了解掌握社区内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状况,及时掌握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情况(特别是“零就业家庭”状况)。做到人员底数清、就业愿望清、培训意向清、岗位需求清、家庭情况清。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基础台帐,并根据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更新。

三、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促进失业人员充分就业,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重在实效,切切实实解决社区内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以创建为载体,全面落实区政府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发挥政策优势,鼓励和引导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发挥社区优势,开展社区就业援助,定期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家庭,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就业愿望与要求,建立就业帮扶工作网络,实行分片包干,分类指导,落实帮扶工作责任‎制。按照“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发现一户,发现一户帮扶一户,帮扶一户稳定一户”的要求,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基数归零。积极配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向就业困难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组织推荐他们参加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组织到积极的就业准备活动中来。

四、加强宣传,营造创建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创建工作的有关政策和主要内容,使社区内失业人员都动员组织到创建活动中来,形成人人关心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发挥社区优势,广泛收集招聘信息,利用社区网站、宣传栏及时进行发布,使失业人员不出社区也能就近就便找到工作,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 篇7

稿件来源:北京劳动保障网 发布日期:2007-12-03 字体大小:【大】【中】【小】

今年以来,海淀区劳动保障局全面推进就业工作,不断改善民生,积极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加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帮助2万余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60%,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1%以内,确保了全区就业形势的和谐稳定。

[成效篇]创建工作硕果累累

今年,海淀区劳动保障局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为抓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就业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大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力度,制定出台了《海淀区关于进一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意见》,在巩固原有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成果的基础上,启动了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村、充分就业街道三个创建工作,经过街道自评,区劳动保障局实地检查,有221个社区被评为充分就业社区,13个村委会被评为充分就业村,3个街道被评为充分就业街道。221个充分就业社区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90%,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92%,13个充分就业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率达92%,全部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工作]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全面展开。继去年海淀区率先在全市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以来,今年该区将创建工作全面铺开,启动社区、村、街道三个层面的创建工作,明确了充分就业村的创建标准、目标,提出了充分就业街道的创建要求,今年又有192个社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已占全区社区总量的39%,13个村委会成为首批充分就业村,3个街道成为全市首批充分就业街道。此外,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载体,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通过实施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援助措施,帮助1149户零就业家庭中的1345名劳动力实现了就业,保持了全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初见成效。去年,海淀区出台了《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八个配套政策(简称1+8文件)。今年以来,“1+8”政策在全区得到了有效落实。一是在北部新区开发建设中,根据用工需求对上岗前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定岗培训,为征占地单位或其他新区建设项目提供了合格的劳动力,目前已有近3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二是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政策进一步完善。今年海淀区继续出台了零就业家庭就业补助政策,调整了“4050”人员灵活就业补贴政策,完善了公益性就业组织管理和公益性就业岗位统一调配制度,加大了对就业特困群体的帮扶力度,长期失业人员得到重点援助;三是建立健全就业资金管理制度。制定了就业再就业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继续加大就业资金的运行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就业资金管理使用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逐步完善统筹城乡就业制度。一是在坚持管理体制、政策扶持、资金保障、服务标准“四个一样”的统筹城乡就业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动态管理服务制度,包含求职登记、动态分类管理、定期联系、就业状态报告、就业服务信息传递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惠农政策普遍覆盖。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资金补助力度,今年共有143家用人单位安置本区农村劳动力8611名,财政补贴1222万元;215名农村劳动力在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就业,财政补贴130.8万元;三是服务手段不断改进。建立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准确掌握了全区农业人口情况和农村劳动力基础信息动态情况,为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依据。

——不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创业扶持方面,积极创建创业实训基地,开展创业对象创业意向调查和创业项目征集,制作创业项目展板,做好创业项目推介和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方面,建立空岗信息采集制度,多方开发就业岗位,建立街道、镇乡就业协作制度,定期举办各类招聘会;成立了非公职介联盟,整合地区公共就业服务资源与社会服务资源,搭建人力资源新干线,在全区建立起统一服务标识、统一规划管理、统一信息配送、统一服务标准和统一服务流程的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将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实时配送给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提供了高效快捷的人性化服务。

——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今年以来,区劳动保障局广泛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培训。结合辖区实际,创新培训形式,大力推进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截至目前,有7734名失业人员参加了再就业培训,3539名农村劳动力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有1.8万名外来农民工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大力开展企业在职职工培训,3.3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迎奥运职业技能竞赛”,有1.1万名企业职工接受了在职职工培训。此外,积极发挥“创业促就业”的就业联动效应,对自主创业的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引导更多的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走上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

[特色措施]探索新模式 创新新形式 丰富新内容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在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中,做到明确目标,责任清晰;严格考核、综合评价。区劳动保障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创建目标和考核标准,建立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对评审合格的,授予年度“充分就业社区”称号。

——夯实基础、完善制度。重点完善和强化了社区平台的基础建设和服务功能,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实现了办公现代化、信息网络化、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街镇社区基础工作建设达到“五统一”,即平台建设标准统一、基础台帐统一、工作流程统一、基础数据库统一和业务培训统一,开创就业助理服务模式,实现了“一门受理、入户访问、全程协助、跟踪服务”。

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海淀区劳动保障局依托街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挖掘公益性就业岗位,成立了街、镇再就业协作组织,对有求职愿望的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匹配推荐、职业测评等为一体的“一条龙”承诺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广转岗适应性培训、岗前培训、创业者培训,积极开展了职业介绍和以“实现就业一人、帮助解困全家”为主题的零就业家庭解困行动。加大社区就业岗位开发力度,陆续开发了家政服务、小饭桌、社区保安、停车管理等服务岗位。

——开拓创新、注重特色。一是统筹城乡,拓展服务。为帮助辖区内广大农村劳动力、农转工人员实现就业,在7个乡镇80个村委会全部建立了就业服务站,在29个街道全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站,为广大农村劳动力提供包括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等服务;二是发挥特色,创新服务。结合区域特点,投资100多万元,在29个社保所投资安装了LED大屏幕,建立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网”,为大学生提供集就业培训、工作实践、职业规划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三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街镇、社区在创建过程中,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如马连洼肖家河社区创新服务模式,推行“五项制度”,提供“三式服务”,为失业群众排忧解难;甘家口街道花园村社区承诺,对辖区内有就业愿望、不挑不捡的失业人员,在一周内为其推荐就业岗位等等。

[今后工作]完善政策 实现良性互动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为此,海淀区劳动保障局提出要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发展中研究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思路,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要把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开展《就业促进法》的宣传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现行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政府财政投入的保障机制,强化政府依法促进就业的责任。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将就业政策宣传到企业、社区和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促进就业工作不断发展。

调整完善现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增加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研究制定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加大农转非等边缘性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研究制定基层就业服务组织考核奖励办法,对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街道镇乡社会保障事务所、社区村就业服务站,根据不同标准给予表彰和奖励,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失业登记和就业管理制度,实现就业需求的全面覆盖。

[经验介绍]中关村街道社保所 发挥优势 拓宽就业渠道

“回顾我的创业之路,有辛苦,也有喜悦,但最让我欣慰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了十多名和我有同样经历的失业人员重新实现再就业。”家住中关村街道知西社区的咸秀启高兴地说。咸秀启曾是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的失业人员,在社区就业服务站的帮助下,他参加了社保所举办的创业培训班,开办了自己的筑通物业公司,并被评为2006年海淀区再就业明星。

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中,中关村街道社保所不断创新思路,广开就业渠道,今年以来,辖区共有1120名像咸秀启这样的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31个社区中已有29个社区实现了充分就业。

为做好此项工作,中关村街道社保所健全组织机构,结合地区特点,制定了“三三三二”服务方案,提供“三上门”、“三优先”服务,“三上门”即为每一位就业困难人员建立了动态管理台帐,并实行优惠政策上门、职业指导上门和就业岗位上门。“三优先”即就业困难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 篇8

2014年保持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方案

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正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通知》(渝委办[2007]37号)和《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通知》(合川府发[2007]12号)精神,不断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充分发挥社区保障工作机构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不断拓展社区就业渠道,推动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积极帮助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按照2014年重庆市合川区充分就业社区复查的要求,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自工作职责

年初这区成立2014年保持充分就业社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社区党委书记郭汉军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社区主任明亚萍同志担任;成员由朱明英等5个委员担任。同时明确领导小组中人员各自的工作职责。通过召开保持充分就业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多宣传政策、多研究工作、多制定措施。

二、加强日常业务的信息化处理

根据《重庆市合川区就业局关于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使用有关问题的通知》(合川就业局发[2009]3号)要求,全面提升城乡社保平台信息化服务水平,切实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搞笑、便捷的就业服务。按时间向群众提供用工信息查询平台,并向群众提供就失业登记、职业介绍等系统服务功能。使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率100%。

三、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

以保持充分就业社区工作为总目标。具体工作目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就业率要达到95%以上。新出现的城镇“零就业家庭”消除时间不超过20天。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中劳动能力的未就业人员比例控制在25%以下。登记失业人员中,无连续失业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员。全面完成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70人,下岗职工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40人,其中“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对象在就业70人。未出现城镇“低保家庭”失业人员就业。收集空岗信息210条,办理求职登记140人,求职成交105人。组织推荐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85人,组织推荐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15人。

四、采取得力工作措施

1、对辖区内失业人员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社区内各类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愿望等基础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成立动态管理监控组织、开展动态管理工作,力求动态管理到位。适时更新“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情况展示牌”内容,随时发布招聘专栏信息和政策,每周更换“今日岗位”。公式发布专栏做到规范整洁。

2、开展一次有组织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宣传活动。宣传内容为再就业小额贷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SYB创业培训补贴、免费公共就业服务、低保就业补贴、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

3、积极开展就业促进活动,开展2次的不同主题的就业促进活动,建立就业、培训、服务“三方合作”制度并开展实际工作。开展一次有组织的社区现场招聘会。

4、依托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大力开张社区就业服务,充分挖掘社区就业岗位,使社区失业人员基本实现就业。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就业渠道畅通,自主创业环境宽松,社区内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作用。组织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培训或接受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开发一批社区就业岗位,建立空岗信息,及时提供给求职人员。建立就业跟踪服务制度,定期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家庭,跟踪了解其就业再就业情况,积极做好下去内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工作。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 篇9

——中桥社区2007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情况汇报

中桥社区位于苏锡路东侧,中南路以南,紧邻中南新村,中桥三村,新村占地面积17.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住宅楼80幢,164个门楼,居民2844户,总人口7530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约800余人),其中登记失业的人数为313人,大龄失业人员占20%,零就业家庭有2户,就业和再就业任务艰巨。近年来,我们中桥社区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目标,按照市、区劳动保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认真做好解决居民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居民就业率达到82.1%以上。特别是就业困难对象,大龄就业的人员就业率达到了87.4%,零就业家庭每户再就业比例达到了100%,使社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就我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主要做法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我社区充分认识到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为确保这项工作正常开展,我们加强组织领导,把“创建充分就业”工作作为社区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工程,由社区主要领导直接抓,专职劳动保障协管员具体抓,其他条线配合抓。做到组织领导管理重视到位,建立健全“创建充分就业”工作机制,制订工作职责制度,完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电脑台帐和纸质台帐,及时、准确掌握本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就业人员情况,我们针对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变动性较大,社区劳动保障协管员通过电话联系、不定时走访下岗失业人员,遇到不配合的人员,就通过从邻居、亲戚等摸清情况,及时上报,做好信息更新,及时统计做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电脑台帐资料,及时认真做好登记下岗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

二、宣传政策,促进就业。

我们围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这项中心工作,按照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利用社区的黑板报、画廊等宣传阵地,进行对充分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发布各种招聘信息,让社区失业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到就业方面政策和各种就业信息。并利用走家访户的时间,上门为需要就业的居民宣传就业方面政策和 1 就业信息。在广泛宣传劳动就业政策宣传的同时,我们结合本社区实际制定可行的办法,认真落实工作措施切实解决居民就业问题。目前社区内登记下岗失业人员313人,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人员127人,共有111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我们把就业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就业困难人员上,其中大龄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掌握技能薄弱,还有的干脆没有特长,工作比较难找,对于这类对象,我们一方面积极推荐失业人员参加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另一方面关注收集需要年龄偏大,技术含量不大的岗位的用人单位,积极利用发挥社区综合咨询服务平台,多渠道拓展就业范围,及时为大龄失业人员牵线搭桥介绍工作。如48岁的大龄困难人员宋章云通过社区发布的招聘就业信息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广泛宣传和政策的落实,促进了社区就业工作新发展。

三、重视培训,推动就业

我们社区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一方面积极引导社区失业人员参加各种适合自己并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培训,年内完成失业职工就业指导培训 58 人,通过培训使下岗失业人员充分了解了关系其切身利益的劳动政策,为他们再就业提供了指导。推荐5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了职业培训中心举办的技能培训班,使他们掌握了一些技能,为能重新走上新的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采取各种方式,宣传政府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推荐 3 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了市妇联举办的千名困难妇女就业创业培训班,为他们以后的创业之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自办经营,中桥二村137-302包示巾大学毕业后,因专业不对口,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自办装璜饰品商店。二村116-504号严玛理大学毕业后自办创业一家制造企业,生意红火。失业人员包树铭开办了一家室内装璜商店,现在生意做的非常好,取得了创业的成功,被我社区评为创业先进。并在党总支换届选举中,当选了社区党总支委员。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 篇10

劳社办字[2006]78号

发布时间:2008-07-08来源:

内蒙古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通知

内劳社办字[2006]78号

各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满洲里市、二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发挥社区在就业再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就业再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全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根据2006年自治区劳动保障工作要点,决定在全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重要性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是城镇的细胞,社区就业工作是城镇就业工作的基础。社区实现充分就业可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因此,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因此,我们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落实新的积极就业政策的有效载体。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给予的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再就业援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都要通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来实现。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可以促进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建设,同时,为进一步落实新的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益、巩固就业成果的重要基础。社区劳动保障平台通过建立各类台帐,实行实名制服务,可对辖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状况了解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全面巩固就业成果,提高就 业服务质量和实效。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就业,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也充分认识到做好社区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树立了一批社区就业工作的典型。但我们清醒看到,当前社区就业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我们要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为切入点,进一步促进社区就业工作,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更好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深入开展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行动,稳定就业局势。

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主要内容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指以社区为单位,通过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一系列措施,使各社区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者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社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90%以上,失业率低于所在盟市的平均水平。

(二)对本社区就业困难对象底数清,并建立了完善的援助制度和援助计划。对有求职要求和劳动能力的“4050”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三)社区内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并对零就业家庭建立了跟踪调查制度,实施动态管理。

(四)建立详实的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台账。认真作好下岗失业人员的求职(失业、就业)登记、统计和管理服务工作,详细了解掌握本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龄就业困难人员情况,建立台账。做到五清:人员底数清、择业意向清、技能状况清、家庭情况清、就业去向清,并及时上报就业再就业

各项统计数据和就业工作情况。

(五)构建社区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有效地开展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申请和社会保险接续等就业服务。

(六)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1、开展政策宣传。设立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宣传栏,并能够深入辖区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家中宣传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

2、落实各项政策。符合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都能享受到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七)组织辖区失业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对有就业愿望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率达到95%以上。

(八)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做到了“六个到位”。

1、机构到位。当地政府已下达文件,建立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落实了编制。

2、人员到位。每个社区要有1—2名以上专职人员,专职人员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3、经费到位。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经费纳入了当地财政预算,使经费有切实保证。

4、场地到位。社区劳动保障机构有方便人民群众的专门的服务场所。

5、制度到位。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建立健全了工作制度,使各项管理服务有章可循。要实行多窗口衔接,“一站式”服务和内部管理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将工作和服务制度上墙公示,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树立良好形象。

6、工作到位。积极开展各项就业服务工作,较好地完成当地政府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下达的就业和再就业目标任务。

(九)社区就业服务制度完善,符合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基本要求。

(十)社区没有因就业问题出现群体性上访事件或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

三、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评估办法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评估认定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自治区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及考评办法,并加强对各地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指导。具体评估认定以盟市劳动保障部门为主,由各盟市根据自治区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细化评比标准和考评办法。

每年11月底,各地社区劳动保障平台通过自查,向旗县区劳动保障部门报送参评申请报告。旗县区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逐一审核,符合当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的,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盟市。盟市对参评社区进行评估认定,确定充分就业社区名单,同时报自治区劳动保障部门备案。自治区劳动保障部门对盟市上报结果进行检查,并于次年6月底前公布全区充分就业社区名单,并颁发充分就业社区证书。授予充分就业社区的,由盟市予以表彰或奖励,奖励办法由各地自行制订。

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进行。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由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具体组织实施。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按充分就业社区标准组织创建。各地要加强对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建立工作情况报告制度。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主动向当地政府报告,并及时与自治区沟通,确保该项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三)各地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充分就业社区、特别是对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中成绩突出的予以扶持和奖励。

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榆树底村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总结 篇11

榆树底村位于隆化县韩七公路旁,距隆化县城30公里,距乡政府7.5公里,南与本乡那碾沟门村相连,北与荒地乡接壤。全村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3651亩,山场面积27286亩。本村共有7个自然村,23个村民组,有农户730户,总人口2910人。自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以来,我村按照创建总思路,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为民惠民工作。

一、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了充分就业村工作小组,由村书记担任组长,村主任担任副组长,各居民组组长为小组成员。分工负责,促进了充分就业工作的落实。

二、抓“基础性”工作,为再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做好本村失业人员调查摸底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掌握本村就业状况,重点掌握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状况,通过上门走访的形式,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想法。

2、实施再就业援助。重点帮助村内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对未就业人员找原因,想对策,积极动员、鼓励村中能人带动输出,介绍失业人员到企业工作。

3、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协助乡劳动保障站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对象和其他失业人员都能按规定享受到就业再就业政策扶持。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总结 篇12

充分转移就业乡镇创建工作作为今年基层人社工作的重中之重,海州区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把此项工作作为目前推进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的具体行动,力争完成创建工作的各项指标任务。新坝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具体做法有: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新坝镇专门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就业乡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科学安排,促进农村劳动力异地输出;通过开展农村创业培训、创业宣传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力扶持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带动更多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是狠抓队伍建设,强化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要求,加强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跟踪走访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管理服务事项,规范服务标准,完善服务流程。镇、村劳动保障工作站还加强劳动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就业信息发布和劳动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了镇、村信息网络资源共享。

三是夯实工作基础,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新坝镇根据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工作的部署,进一步摸清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就业状况、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培训意愿等情况,进行登记注册,发挥了镇、村(居)两级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的作用。

上一篇:市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关于实施《航道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