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法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精选9篇)
角色扮演法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物学是医学院学生的一门基础课,教材中有许多难点知识,学生对其不易理解.如何让学生较易学习和掌握难点内容,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呢?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关键.因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笔者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中,角色扮演法收效甚佳.
作 者:郭继红 Guo Jihong 作者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河北秦皇岛,0660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8(6)分类号:G424.1关键词:角色扮演 教学方法 医学生物学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沟通技能,双语教学,临床实习生,课程设置
双语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专业课程思想、内容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双向交流能力[1]。所有口腔医学临床专业的学生在第五年都会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接诊病人。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强,在中国接受口腔治疗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据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及外籍人员达1 020 145人,其中居住时间3个月以上者共计916 391人,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都开设有针对外籍人士的口腔诊所。另一方面,由于欧美口腔分科体系不同,中国又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在接诊外籍患者时,对其文化背景的了解、诊疗前的医患沟通显得尤其重要。
虽然我院临床实习生基本上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具有良好的公共英语基础,但专业英语还停留在课本和考试、初读文献资料的阶段,为了提高临床实习生接诊外籍人士的沟通技能,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我们尝试将以提高沟通技能为目标的角色扮演法融入临床实习阶段的双语教学中,以期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为双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武汉大学2001、2002级口腔临床医学专业五、七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总人数为74人,其中五年制学生28人,七年制学生46人,男女生比例约为1∶1。
1.2 方法
在一个学期中共开展了12次“双语角色扮演法教学课程”,实行学生自愿参加,每次课时为2 h,邀请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日本、英国、荷兰及香港等)留学经历的老师或外籍教师参与,首先以讲座形式介绍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宗教、习俗等背景知识,同时包括该国或地区的口腔医学教育及医疗体系。然后将同学分成小组互相扮演医生与患者,用英语练习医患交流的常用语句与对话,每次确定不同的主题,如接诊初次就诊患者、沟通治疗方案、诊疗过程中、回访复查等等。
在每次课程结束后对参与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于“角色扮演法”双语教学方式的反馈意见。12次共收集到有效调查问卷76份,调查内容包括“此课程是否有必要开展,此课程对专业学习是否有帮助,此课程开展频率,此课程可包含的内容以及对于此课程的建议”等五个方面。
2 结果
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68.4%的同学觉得有必要开展“角色扮演法双语教学课程”并且表示支持,1.3%的同学觉得没有必要开展;37.5%的同学认为此课程对专业学习非常有帮助,59.4%觉得帮助不大,3.1%觉得没什么帮助。通过问卷我们还发现,同学对于讲演人所去过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及当地口腔医学发展现状比较感兴趣,并且希望学校能聘请外教配合角色扮演法双语教学的实施。
3 讨论
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从医者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和培养国际化交流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医学院校推行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医学生在临床上可能会接触到不同国家的患者,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所以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应该有别于专业英语课,让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接诊与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词汇、交流方法,以及各种医学相关文化,这也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根据两种语言在教学用语中的使用比例,双语教学可以分为缩减性、保持性和添加性双语教学3种类型。目前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具有明显的添加性双语教学的特征,用外语教授部分或全部课程,优化外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好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成为双语人才[2]。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早在1989年就在《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与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3]。现在国内大多数医学专业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是授课模式比较单一,很多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都只会阅读文献而不能用英语与病人进行顺畅的沟通交流,不能体现学习英语的真正价值。能够熟练地与外国患者交流可以扩展我们的接诊对象,使之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患者。高效的医患沟通技能需要经过学习和培训,运用模拟病人(simulated patient)方法进行培训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进行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较好方法[4],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仅仅是模拟了特征性的病人,而实际上病人病情是复杂的。另外模拟病人的招募也很困难,培训模拟病人需要高昂的费用及大量的时间。与之类似的角色扮演法(role—play)则是一种有效且易行的方法,两三个人组成1个小组,在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之后,通过扮演病人和医生表演一个就医的场景。它可加强学生对所学疾病的认识,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最基本的沟通技巧,如病史采集、获得信息等,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5,6]。
我院五年制本科和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的双语教学分3个阶段进行: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公共英语必修课,并且要求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设置公共英语口语必修课,提高听说能力[7];四年级设置口腔专业英语课程;在第五学年,口腔临床实习生重点是诊治患者,从理论迈出实践的第一步,仅有少量补充内容的理论学习,此时双语教学出现空白。由于口腔诊疗花费较大,单病就诊次数多,疗程长,使医患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初次接诊过程中与患者良好有效的沟通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加患者对诊疗建议的接受程度,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绪,而且可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如何使双语教学贯穿始终从而提高口腔专业临床实习生的双语交流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继续推进医学类院校双语教学的实施,切实落实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我们针对接诊患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教学实践,尝试将“角色扮演法”加入双语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如何同外国患者交流。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可以看出,临床实习生已经意识到良好的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同时对于提高自身的双语技能有着积极的态度。大部分(68.4%)参加者认为“角色扮演法”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不无裨益的,但是仍有30.2%的学生对开展此项课程存在疑虑,认为可有可无,还有1位同学(1.3%)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开展此课程。总结原因为:(1) 医患的双语交流沟通未能得到包括医学生在内的社会广大群体的充分重视;(2) 医学院校并不具备完善的针对学生双语交流的相关课程及师资设备;(3) 医学教育模式的压力使得临床实习阶段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双语教学。
以本调查研究为基础,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尝试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将角色扮演法双语课程纳入第五年的生产实习阶段,课程设置为每周1次或两周1次,一次2个学时,主要内容根据实习科室确定一系列主题。在每次课程开始之前,要求参与者查阅围绕主题有关的参考资料,准备角色扮演法的相关事项。在课程进行中,要求一名教师在场,观察课程过程并且指出学生在医患交流沟通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此课程的设置以每个实习阶段为1个周期,每周期结束后,立即进行试点调查,根据试点的反馈,对课程进行调整,最终可将此项沟通技能的训练作为临床实习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提高外语专业口语的同时也增加了沟通技能的训练。
参考文献
[1]李俊伟.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3):14-15.
[2]WAGNER J,BADWAL D.Dental students'beliefs about cul-ture in patient care:self-reported knowledge and importance[J].J Dent Edu,2008,72(5):571-576.
[3]王毅峰,殷亮,刘随意,等.医学生临床实习沟通技能的现状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61-464.
[4]LANE C,ROLLNICK S.The use of simulated patients and role-play in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o August2005[J].Pat Edu Counsel,2007,67(1):13-20.
[5]HANNAH A,MILLICHAMP J,AYERS K M S.A communi-cation skills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dental students[J].J Dent Edu,2004,68(9):970-977.
[6]YOSHIKO T,MILGROM P,COLDWELL S.How do U.S.and Canadian dental schools teac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J].J Dent Edu,2002,66(11):1281-1288.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 采购实务 教学方法
采购实务是一门技术性、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编制物品采购计划、采购渠道选择、采购招标投标、采购谈判、采购议价、签订采购合同、采购成本核算、采购员招聘等多个业务环节,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的特点。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教材理论知识,进行市场调研、业务联系、谈判、争议处理等多种业务。这些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除了讲解相关的理论和规范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模拟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因此,角色扮演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角色扮演法在“采购实务”教学中的作用
1、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采购实务”课程与现实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一门很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如果只是单一的讲授灌输,师生之间没有双向互动,很难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死记硬背、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角色扮演法是一项讲求参与性的活动方法,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获得较高的评价,学生一定会充分表现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所有课程面临的共同问题。“采购实务”课程具有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这并不表明该课程没有理论内容或者说理论教学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重要。实际上,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该课程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学会采购合同的制作与签订、采购谈判策略、采购成本核算等实际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能系统地学习相应的规则和理论依据,能从理论上正确指导实践活动。因此,如何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角色扮演法要求学生选定角色进行情境模拟,使繁琐的理论与单调的实践相互融合,能大大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注重分析与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知识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学生将来的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远比课堂复杂得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传授给学生已经成熟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及分析和探索问题能力的培养。角色扮演法由于让学生独立解读角色、扮演角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探索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大量角色扮演情境没有唯一确定的程式,可以给学生开放的思考和讨论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在角色扮演过程中,需要角色之间的配合、交流与沟通,因此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自我表达、相互认知等社会交往能力。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单一传授现成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将来踏入社会更有持久的竞争力。
二、“采购实务”运用角色扮演法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前期设计是角色扮演法成功的基础
如果没有精湛的设计能力,角色扮演最后可能流于形式,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角色锻炼提高机会。一次成功的角色扮演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角色分工、角色扮演步骤,精心准备角色扮演材料,如广告牌、文件、票据、名片等,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使角色扮演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角色扮演法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前期设计,这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2、处理好角色扮演法与讲授法的关系
角色扮演是讲授法的补充和完善,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切忌把角色扮演与讲授法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在学习某一章节内容时,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包括需要重点明确的基本理论观点、角色扮演的目的、角色分配、各具体角色的职责等;其次要给学生个人充分的准备时间;最后进行角色扮演并总结。由此便把讲授、角色扮演、分析总结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讲授更加充实饱满、富有针对性。
3、教师要把握好引导与参与的关系
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教师由传授者变为组织引导者,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是角色扮演进程的调节者和良好课堂气氛的管理者。有时候学生对自己所要担任的角色手足无措,教师要加以鼓励和点拨;有时候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偏离了自己的角色,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有时候学生拘泥于某一环节,影响了角色扮演情景的进程,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醒。总之,要充分发挥角色扮演法的优势,学生和教师之间必须共同配合、共同提高。
4、协调团队配合与个人表现的关系
有些角色扮演活动是以团队合作为宗旨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度的突出个人的情况,一旦一个人表现得太富于个性,会直接影响团队整体的合作性,教师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在采购人员的招聘角色扮演中,招聘团队由一名采购经理、一名人力资源主管和一名采购员组成,他们要相互配合,为企业招聘到合适的采购员。教师应该明确三个人的角色分工,要求三人在企业招聘指导原则下进行分工协作,完成招聘任务,避免某一角色太过强势,淹没了其他角色。
参考文献
[1]肖武岭 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刘英 季方萍 角色扮演法在成人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02,(5)。
同位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生物学上经常使用的同位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即H、N、C、S、P和O等的同位素。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必修1P40简答题)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詹姆森等在豚鼠的胰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被标记的亮氨酸出现在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囊泡中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由此发现了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外排。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然后进行两组对比实验:一组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提供H218O和CO2。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分析出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部为O2,第二组全部为18O2,有力地证明了植物释放的O2来自于H2O而不是CO2。
3.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生成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等把单细胞的小球藻短暂暴露在含14C的CO2里,然后把细胞磨碎,分析14C出现在哪些化合物中。经过10年努力终于探索出了光合作用的“三碳途径”——卡尔文循环。为此,卡尔文荣获“诺贝尔奖”。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
32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再让被35S、P分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经离心处理后,分析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场所。此实验有力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DNA的半保留复制
1957年,美国科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坦尔用含15N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使之变成“重”细菌,再把它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提取DNA进行密度梯度离心,根据轻重链浮力等的不同,就分出新生链和母链,这就证实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性。
6.基因工程
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中,采用了DNA分子杂交技术。将转基因生物的基因组DNA提取出来,在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上用放射性同位素作标记,以此为探针使之与基因组D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导入受体细胞中。
另外,还可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不同的是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的是mRNA。
7.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如P)、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作探针,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样本上的遗传信息,从而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用在植物有机物的运输研究过程中。
摘要:文章围绕逻辑推理法,探讨其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实践策略,具体包括利用逻辑推理法进行概念教学;利用逻辑推理法优化知识结构;利用逻辑推理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利用逻辑推理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逻辑推理法;生物教学;生物学思维
逻辑推理法是指依据已有的材料,按照逻辑思维的规律形成与研究材料相关的概念,并因此作出判断和推理的方法,传统的逻辑推理通常包括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三种推理方法。教师在利用逻辑推理法进行生物课程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逻辑推理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生物学科的学习任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利用逻辑推理法进行概念教学
生物学中的概念主要是描述所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将这一概念推广到更多同类对象的研究中。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所学生物知识内容的概念,才能对这些知识有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教师要想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就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记忆所学知识的概念。教师在进行生物学概念教学时,可以利用类比推理法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对比、推理,从而使学生高效地完成生物学概念学习。类比推理是指研究的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有相似,通过对比推理得出他们也存在其他相似属性的推理过程。类比推理法从对个别对象的观察研究开始,再推及至更大范围的同类对象研究中,其推理过程和方法与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方法十分相似,因此教师可以将类比推理法融入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利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推理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
二、利用逻辑推理法优化知识结构
生物学知识繁多且复杂、内容抽象,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难以理解和区分的知识内容,这一问题不仅导致学生无法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而且导致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水平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逻辑推理法中的归纳推理引导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进行比较、分类、分析、概括,进而优化其生物学知识的结构。归纳推理是指从个别知识开始分析,由此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过程,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推理过程。教师可以在生物教学时引导学生主动根据所获得的材料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分析、概括、整理,以此得出与其相关的知识结论[2]。学生在这一推理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加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能对所学知识框架有更清晰的理解。教师利用逻辑推理法中的归纳推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优化,可以让学生夯实生物学基础知识,有助于他们以后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
三、利用逻辑推理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
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生物学知识进行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要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教师可以在生物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将逻辑推理法中的演绎推理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引导学生从生物现象出发进行推理,进而得出相关的知识概念或结论。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的现象或前提出发进行推导,由此得出具体的概念或结论的推理过程,这一推理过程十分严谨,教师可以将其用于生物计算问题的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演绎推理了解所得生物知识结论的由来,这样他们就能对所推理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利用逻辑推理法中的演绎推理进行生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同时也能使他们逐渐形成生物学思维,学会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四、利用逻辑推理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逻辑推理法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研究学习某一生物对象,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进行研究,学生在实践推理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地巩固所学过的生物理论知识,而且能在推理方法的引导下更好地将其运用于实践探究中,进而完成实践探究学习任务。教师在利用逻辑推理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学习时,要对学生的推理方法和过程进行点拨、指导,对于学生在推理学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要及时引导他们,保证学生能够通过逻辑推理法学到更多科学、有用的生物学知识,让他们更好地完成生物课程学习,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生物知识水平和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逻辑推理法在生物教学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生物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教师在利用逻辑推理法教学时要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教学方法中的不足,进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也要学会将逻辑推理法与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以保证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生物学知识水平和思维逻辑能力。
参考文献:
[1]滕达.在生物计算问题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方法[J].考试周刊,(2):151.
学号:20*** 评分: 导师签名: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学科,新技术和应用条件的不断出现,为检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时代并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分子生物学是以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分子生物学技术即建立在核酸生化基础上的一类研究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检验中,同时也逐渐渗入数理科学、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研究内容也从DNA鉴定、扩展到核酸及表达产物分析,技术不断进步为微生物检验、肿瘤诊断及评估、遗传病诊断、兔疫系统疾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和创新思路。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蓬勃发展形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样品中核酸水平
PCR[1]技术是目前应用较广泛和成熟的临床检测方法,在法医学、常见传染病、性病、寄生虫和优生优育等领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对肝炎病毒的早期诊断。1.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也称为基因探针技术,利用核酸的变性、复性和碱基互补配对的原理,用已知的探针序列检测样本中是否含有与之配对的核苷酸序列的技术,是印迹杂交、基因芯片等技术的基础。目前基因芯片技术可广泛应用在肿瘤基因表达谱差异研究、基因突变、基因测序、基因多态性分析、微生物筛选鉴定、遗传病产前诊断等方面。另外,现已获得一些微生物的全基因序列,包括百余种病毒,多种细菌(流感嗜血杆菌、产甲烷球菌及实验室常用的大肠杆菌等)和一些酵母等。因此,将一种或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全部或部分特异的保守序列集成在一块基因芯片上,可快速、简便地检测出病原体,判断侵入机体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等),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2.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SNP)技术
在人群中,个体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性,称为基因多态性。基因多态性位点普遍存在于人的基因组中。如果在某个家庭中,某一致病基因与特定的多态性片段紧密连锁,就可以用这一多态性片段作为一种”遗传标记”来判断家庭成员或胎儿是否携带有致病基因。目前认为基因多态性是个体的”身份证”,因此,基因多态性分析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群体遗传学研究、疾病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疾病遗传机制研究、肿瘤易感性研究、个性化用药等诸多方面。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技术为临床检测提供了依据。SNP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变异,在人类DNA多态性中,SNP约占90%。SNP是指在基因组内特定核苷酸位置上存在两种不同的碱基。SNP与RFLP和STR等DNA标记的主要不同在于:它不再以”长度”的差异作为检测手段,而是直接以序列的差异作为标记。由于SNP是二态的,易于自动化批量检测,易于计算机分析结果,因此SNP检测已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连锁分析及关联分析、肿瘤的杂合性缺失研究、疾病遗传机制研究、个性化用药研究等诸多领域。尽管SNP检测在搜寻疾病基因方面有潜在的价值,但实际应用中却比人们想象的要难得多,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筛查,才能建立可靠的SNP分析图谱。3.microRNA是潜在的临床诊断工具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分布广泛的小的非编码蛋白质的RNAs,其功能是负调控基因表达。在正常组织中,miRNA转录,加工,结合到靶mRNA的互补位点,通过抑制蛋白翻译或是改变mRNA的稳定性来抑制基因表达,维持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死亡的正常进行。不同miRNA的分布有组织特异性,因此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miRNA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成熟miRNA水平下降可能是由于miRNA生物合成的任何步骤的缺陷造成的,而这最终将导致不适当的miRNA的靶蛋白的表达。最后的结果可能导致过度增殖、侵入、凋亡的减少、不能正常分化或者去分化,引起肿瘤的形成。最近的证据表明,miRNA突变或者异位表达与多种人类癌症相关,miRNAs可以起到肿瘤抑制基因或者癌基因的功能。目前已知的miRNA中,大约50%在基因组上定位于与肿瘤相关的脆性位点,这说明miRNAs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mir-125b一1,线虫lin一4的同源基因,在染色体的1lq24脆性位点,在很多乳腺癌、肺癌、卵巢癌、子宫癌病人中有缺失。若能确定多种肿瘤的miRNA表达谱特征库,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肿瘤。由于miRNAs可以从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的样品中分离出来,这使得miRNA表达谱特征库建立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用特定的miRNAs表达差异图谱,还可以用于预测病人的预后。另外从治疗的角度,miRNA表达谱可能为临床上确定一个治疗方案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二、蛋白组学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体全基因组序列的解析,特别是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的完成,基因组学研究重点不可避免地从结构基因组学转向功能基因组学,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蛋白质组学正研究成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柱。蛋白组学是在基因组学之后又一组学,其发展之迅速,是由于其能够较为全面的考察蛋白层面的表达情况,有利于获得各种蛋白、多肽因子等信息从而对相关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2]。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是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挥功能的特定蛋白质群体,从而揭示和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与基因组相比蛋白质组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虽然可以通过PCR、基因芯片等方法显示生物体的基因水平,但mRNA水平(包括mRNA的种类和含量)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蛋白质的表达。由此可见,对一个机体而言,基因的数目是恒定的,而蛋白质的种类和数目在生理和病理等不同条件下,其表达也不同。若能获得与某种疾病相关的蛋白水平的差异表达信息,将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有力依据。1.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它类似于基因芯片,是将蛋白质点到固相物质上,然后与要检测的组织或细胞等进行”杂交”,再通过自动化仪器分析得出结果。这里所指的”杂交”是指蛋白与蛋白之间如(抗体与抗原)在空间构象上能特异性的相互识别。例如免疫芯片,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芯片,它在临床分子诊断学有着明显的发展潜力,如肿瘤标志的检测、不同激素的测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多种自身抗体或抗原的检测和超敏反应中多种过敏原的筛查等。
2.液体芯片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根据探针标记和色谱分析的原理,液体芯片飞行时间质谱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磁珠部分即液体芯片部分;飞行时间质谱仪部分,用于获取磁珠捕获的蛋白质质量和含量,根据不同质荷比的蛋白质在长度一定的真空管中飞行所需时间不同,被测定的蛋白质以一系列波锋的形式出现,并由此绘制出待测蛋白的质谱图,可发现各样本间的蛋白质表达和含量的异同。
液体芯片一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利用磁珠俘获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体液中低丰度特异蛋白或多肽,经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和软件分析,建立由两者差异表达蛋白或多肽组成的质谱图模型,用于预测未知样品的归属。液体芯片飞行时间质谱技术主要用于从复杂体液如血清、血浆、尿液、唾液或脑脊液、组织裂解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一方面,该技术能够在生物液体中检测指示特异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模式或生物标志物谱,另一方面,该技术还可以鉴定单个的生物标志物候选物。在哈佛大学女子医院、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所、麻省总医院、贝勒医学院等世界一流医院和医学研究所中,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卵巢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脑胶质瘤、头颈鳞癌、膀胱癌等的早期诊断研究中。应用该技术可协助诊断多种遗传性代谢紊乱疾病,如各种氨基酸代谢失常血症,包括胱氨酸尿症、瓜氨酸血症、酪氨酸血症、超苯丙氨酸血症、精氨酸缺乏症、精氨琥珀酸尿症和各种超甲硫氨酸血症;短链核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异戊酸血症、丙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戊二酸血症和其他各种有机酸代谢失常疾病等。由于液体芯片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具有准确度高、快速、高通量、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分辨率高、检测费用低等特点,是极具潜力的临床肿瘤早期诊断工具。
三.分子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完成,蛋白质组计划也已经启动,基因序列数据、蛋白序列和功能数据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传统的生物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数据倍增的要求,生命科学需要更快捷、更准确的自动化的生物技术,而生物芯片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生物芯片(biochip)的概念虽源于计算机芯片但不同于计算机芯片。狭义的生物芯片即微阵列芯片,主要包括cDNA微阵列、寡核昔酸微阵列、蛋白质微阵列和小分子化合物微阵列。分析的基本单位是在一定尺寸的基片(如硅片、玻璃、塑料等)表面以点阵方式固定的一系列可寻找的识别分子,点阵中每一个点都可视为一个传感器的探头。芯片表面固定的分子在一定的条件下与被检测物进行反应,其结果利用化学荧光法、酶标法、同位素法或电化学法显示,再用扫描仪等仪器记录,最后通过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而广义的生物芯片是指能对生物成分或生物分子进行快速并行处理和分析的厘米见方的固体薄型器件。生物芯片技术是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具有重大的基础研究价值,又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前景。经过十多年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已日臻完善,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因其具有技术操作简易、自动化程度高、检测目的分子数量多、高通量等特点,为“基因组计划”时期基因功能的研究及科学及医学诊断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临床检验医学方面,生物芯片技术已经被应用于病毒、细茵的检测自身兔疫性疾病的兔疫标志物的检测。遗传性疾病的检测及肿瘤免疫标志物的单一检测及其联检等方面。甘志远等[3]通过呼吸道斑点试验芯片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体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等优点,是临床呼吸道病毒感染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使用生物芯片具有操作简单、信息量大、节约试剂、减少误差、诊断快速的特点。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筛选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的的诞生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高通量、高效率的肿瘤学研究手段[4-6]。五.分子生物纳米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1.纳米科学技术是20世纪末期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通过直接操纵和安排原子、分子创制新物质,纳米技术与医学相结合,促进了基础医学研究技术的完善、临床诊断技术的革新及治疗水平的提高[7]。通过应用纳米技术,在DNA检测时,检测方法更加简便、快速、准确。美国NASA Ames Center for Nanote Chnology与中南大学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作,将碳纳米管用于基因芯片,样本需要量低于1000个NDA分子(传统DNA检测的样本需要量超过106个DNA分子);需要的样品量更少,可免去传统的PcR扩增步骤;结果可靠、重复性好、操作简单、易实现检测自动化[8]。免疫分析加上磁性修饰已成功地用于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异生质,如药物、致癌物等的检测。将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固定到纳米磁球表面,并以酶、放射性同位素荧光染料或化学发光物质为基础所产生的检测与传统微量滴定板技术相比具有简单、快速和灵敏的特点。霍美俊等[9]利用抗体偶联的靶向磁性纳米颗粒,同时具有可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周围特异性富集和磁颗粒可在交变磁场下感应升温的双重功能,将其作为磁感应热疗的靶向介质,有望研制出病毒感染性疾病磁感应热疗的靶向介质。为寻求一条快速诊断EV71病毒感染的新方法,纳米细胞分离技术的出现有助于解决生物医学中快速获取细胞标本的难题。应用纳米免疫磁珠检测早期肺癌患者循环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可监测肺癌的转移情况。2.六.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检测应用中的问题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细胞、组织或器官功能紊乱,归根到底是核酸、蛋白等分子水平表达异常,由此可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临床检测是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必不可少的工具。但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对临床样品的处理有较高要求,而且对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要求,这就涉及到从标本收集、处理、检测和分析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为此,我国已制定了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临床监测,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一定困难,例如与核酸相比,蛋白和多肽作为生物标志的一个优势是它们能够很容易的在血液、尿液和其他生物体液中找到。这些类型的样品很容易获得,并代表了含有丰富的具有潜在信息的生物学信息分子。但从研究手段方面来说,蛋白质研究技术比核酸技术相对要复杂和困难,不仅氨基酸残基数量多于核甘酸残基,而且在蛋白质组研究中没有一种方法象PCR那样能迅速扩增目的片段,这样对于丰度低但功能重要的蛋白质很难进行大规模的研究。miRNA虽然是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它们与疾病的相关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信随着基础研究对miRNA不断深入的认识,miRNA必将成为临床检测中的手段之一。七.参考文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2010级护理大专2班~5班共23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全部为高考统招学生, 学制3年, 均为女生, 年龄18岁~21岁 (19.31岁±0.15岁) 。随机分为两组, 2班、3班为观察组, 共113名, 4班、5班为对照组, 共119名, 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基础课成绩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学内容
选择由孙建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卫生部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老年护理》。观察组选定本教材中的某些章节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选择的内容为课程的重点或难点且适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内容。如老年人的健康评估、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老年人用药护理、老年期常见问题和疾病的护理, 如糖尿病、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等角色扮演的内容。
1.2.2 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观察组采用角色扮演法讲授, 具体操作:向学生提供课程内容的教学计划, 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协商, 确定进行角色扮演的内容。 (1) 课前准备。编写脚本:教师编写、学生编写教师审阅2种形式完成。前面章节的内容如老年人健康教育的评估、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脚本由我们课题组编写, 课程中间及后面的内容分配给两个班级学生分别进行编写, 每组编写不同的脚本, 因为是两个实验班级, 因此编写的脚本有两个版本,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2周~4周交给老师审阅, 最后敲定脚本。角色分配:以小组为单位, 每个组7人或8人, 组长1名,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性格特点, 合理分配, 鼓励人人参与, 角色包括1名或2名护士、1名病人、1名或2名家属, 2名或3名观察者。角色练习: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观看相关视频进行课前排练。用物准备:根据情境内容准备相关服装、道具。 (2) 教学实施。学生在充分准备后, 分别扮演老年人和护理人员, 在扮演过程中穿上相关服装、并使用相应的道具, 在表演过程中其余学生进行仔细观察。教师在观察的同时做好相关记录, 如知识性的失当或错误, 暴露出来的不足等。指派一名同学对表演进行录像。 (3) 角色扮演点评。角色扮演完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先由小组长总结角色扮演的感受和启发, 再引导其他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完自评和他评, 最后由教师对表演进行点评, 提出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 对该课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1.2.3 反馈评价方法
(1) 理论考核。课程结束后组织相关的理论考核, 两组使用同一份试卷, 由同一老师阅卷, 满分100分。 (2) 采用问卷调查法, 自制问卷调查表, 对观察组发放角色扮演教学法评价表, 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评价, 包含10个条目的内容。发放调查表113份, 回收113份。有效收回率100%。
1.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
3 讨论
3.1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优势
《老年护理》的教学侧重于理论讲解,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加之该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之前学过的专业知识有一些重复和交叉, 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顺应护理教育改革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研究选择部分老年护理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教学法, 结果显示具有如下优势。
3.1.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和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容易造成学生疲劳, 对知识产生遗忘。角色扮演需要动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器官的协作[2], 使学生积极主动, 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 根据心理学的记忆规律, 这种多感觉通道联系和积极思维的学习方法, 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抵制遗忘。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表演欲, 使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角色扮演让学生有机会亲历亲为,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面对一些未知的挑战,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角色扮演是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 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需要与各方人员如“家属”“病人”“同事”等进行沟通, 对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要进行分析、解决。角色扮演法是运用表演、讨论、点评、归纳总结等各种形式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课前调动学生查阅资料、构思剧情、设计场景、编写脚本、角色排练。课中学生互相合作, 认真表演, 踊跃参与, 积极讨论, 课后积极思考、记忆知识。在过程中拓展知识, 在参与中提升能力, 因此对学生的沟通、团结协作能力、评判性思维都得到较好的锻炼[3,4,5,6]。
3.1.3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学生体验到老年人的躯体及心理感受, 有利于学生从老年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激发和增强对老年人的同理心, 同时也亲身体验了面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护士”角色, 对护士的临床处境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护理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强化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增强了职业责任感, 提高了职业素养。
3.1.4 促进老年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课题设计的核心特点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符合现代教育的教育理念。而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对教师在课前必须熟悉研究教材内容, 设计编写出难易恰当符合实际的课堂脚本, 在组织角色扮演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还必须有能力制造一个气氛活跃、生动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 因此教师需加倍努力, 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角色扮演法教学, 教师既担当了编剧又担当了导演, 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意义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因此对教师的能力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角色扮演, 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亲历与验证。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下, 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智能的统一, 符合现代学习观, 使学生达到想学、会学、学得好[7], 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使教与学相长。
3.2 角色扮演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虽然观察组77.9%的学生赞成此教学方法, 但也有22.1%的学生不赞成, 认为此方法费时费力, 加重了学习负担, 提示角色扮演教学法总体效果尚可, 但也存在不足。因此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 教师课前要对所授课程领悟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要充分准备, 周全考虑, 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重点难点突出, 不要为了演戏而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第二, 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多鼓励和支持那些参与积极性较低、不善于表达、性格内向的学生。第三, 由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不一样, 自学能力也强弱不等, 有时难以模仿老年人或疾病的特征, 扮演的效果不够逼真, 影响教学效果, 介于此现象, 需要建立一套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 内容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储备、分析推理和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 并纳入总评进行考核[8]。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较大的优势, 弥补了长期灌注式教育导致的学生主体精神和主体性的缺失, 实现了师生的良好互动, 有利于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 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218.
[2]李银红.情境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当代护士, 2008 (1) :93-94.
[3]廖娟, 聂黔辉, 方晓华, 等.角色扮演法对在校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27 (7B) :2160-2161.
[4]李冬宁, 李伟, 杨文秀.角色扮演教学法在高职护理《护士人文修养》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27 (3A) :657-658.
[5]费鸿, 郭佳.角色扮演法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27 (7A) :2014-2015.
[6]李小平.岑慧红, 肖爱祥, 等.基于情景的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科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5) :81-82.
[7]杨翔宇, 高静, 吴晨曦, 等.角色扮演法在老年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 2013, 23 (3) :318-320.
【摘要】中职护理教学注重实践操作并将此作为基础。在心理学中,将角色扮演引入课堂授课中,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并且强化了实践操作,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限制。文章研究了情景角色扮演法在中职护理实践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同时提出将角色扮演应用到医学课程实际中,以使其更好地在医学教学中推广。
【关键词】情境扮演法;中职护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180-02
近些年,情景模拟逐渐成为一种标准的护理教育方法,该教学方法形式多样,角色扮演法是其中一种。角色扮演最早由莫雷诺提出,这种方式让人们暂时处在他人的社会地位,同时结合基于这种位置,按照所需方式和态度做事,以提高认识社会角色和发挥自身的作用,更有效地落实自己的角色义务。角色扮演法优势很多,在教育、管理、医疗等领域均有较高应用价值。中职护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缺少学习动机,这种理论抽象难懂使他们丧失热情。为此,笔者尝试在中职护理实践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简单地作以下个人的陈述: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文章随机选取了重庆市的某所中职院校二年级的365名学生,其中,女生人数345名,20个男孩,年龄在13-17岁之间,平均年龄小于15.01岁。学生都学习了中职护理的相关基本知识知识,如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角色扮演情景由该学校和重庆某医院共同编制。
1.2方法
1.2.1课前准备工作
根据各班学生的现状,课前由课代表负责这项工作,6-7人自由结合组成小组,各班级各10组。结合教学大纲,对中职护理实习课程学习分成4个小时,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的实践基础上分成3个学时,每班由一名主讲教师担任,同时配置2~3名授课教师协助授课。
1.2.2具体实施将情景学习和角色介绍放在首位
首要要求主讲教师把护理科对护士基本要求讲解给学生,如,和病人沟通技巧、言谈举止等,接下来集中进行情景学习,分成两个情景阶段,情景阶段一,病人入院,需要护士为病人家属做指导,劝解病人入病房。情景二,病房中出现了突发事件,需要护士果断处理,同时将病人的病情详细阐述给病人,告诉学生角色扮演使用的原理和方法,在组成小组中,其中一人扮演病人家属,病人一人,观察者一人或者两人,配置一到两名护士,结合角色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所有角色扮演时间控制在5到10分钟,中间出现差错,要立即停止,然后重新开始角色扮演。第一轮角色扮演结束后,观察者对观察情况,如沟通技巧的使用和沟通的内容等作出总结。然后,小组成员改变自己角色,替换扮演病人家属、病人和护士。
1.2.3通过问卷调查实施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认识。发出的365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经过筛选,有效调查问卷363份,回收率99.45%。主要围绕学生对角色扮演法作用的认识调查角教学效果。发出问卷365份,回收365份,有效问卷363份。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应用软件SPSS18.0进行统计学处理,以率(%)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性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中显示得出,学生对教学扮演比较喜欢,能认识到自身沟通的不足,提升了医患沟通能力,与应用角色扮演法前相比,差异性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扮演比较喜欢,能认识到自身沟通的不足,提升了医患沟通能力,与应用角色扮演法前相比,差异性较为明显。由此可见,角色扮演法用于中职护理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大价值,有助于中职护理教学效率,值得在中职院校课堂中应用,并通过互联网、校园板报等方式加以推广。
4 讨论
4.1中职护理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和灵活性
传统护理教学方式固定,课堂授课多围绕教师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在大中专院校占很大比例,其中很多学生喜欢角色扮演这种模式。在中职护理实践授课中,学生小组在不同情况下扮演不同角色[1]。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独立学习知识,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角色扮演这种护理教学模式较为喜欢,这是一种自主性较强的学习模式,生动而形象,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事实上,中专生具有较小的年龄,对独立思考和自我完善,上部成熟,虽然喜欢角色扮演,但也倾向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授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考虑学生实际,基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计划调整情节和使用材料,有效运用到角色扮演准备中。
4.2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助于记忆
中职护理课堂教学以实践操作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更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知识学起来形象而生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住疾病各护理要点。和传统机械化的知识记忆不同,角色扮演法应用到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角色扮演中的学生普遍提高了思维能力,形成了积极的态度,角色扮演开始前,学生要阅读教材,还要获得大量的课外书籍来扩充角色扮演,这些充足的准备工作,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正确分析和归纳问题。在解读角色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患者在接受治疗和护理中产生的特有心理,巧妙地将发生的各种障碍护理点给记住,不同于原有的教学法。这说明了角色扮演的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4.3开展多元化效果评定
鉴定评价体系的建立很重要,为医患有效沟通提供有效保障,所以将其用作评价依据。吸收有关角色扮演中的有效成分,建立了三层评价标准:显效、有效、无效。其中,显效:医患有效沟通,患者主动配合护士,取得了良好的医护效果;有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和患者沟通;无效:表明学生不敢和患者沟通,或者用语不当,惹怒了患者。借助这种评估,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对比其他同学,发现自己的差距,以此不断努力,继续提高;使优化的角色扮演法和临床护理有效整合,并付诸实践中推广,以更好地应用;再者,在应用角色扮演法时,还应加强课堂实践效果,以不断提升中职护理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磊. 角色扮演法在高职五官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4.66-67
[2]杨玉洁.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96-97.
摘要:为提高医学留学生教学质量,结合留学生教学现状,将TBL教学法应用于医学留学生细胞生物学全英文教学。从建立学习小组、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后评价等方面来实践TBL教学模式。并从建立教师队伍、做好课前准备、课堂氛围等方面总结TBL教学经验。同时对TBL教学法在留学生细胞生物学全英文教学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总之,TBL教学方法在留学生全英文教学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TBL教学法医学留学生细胞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a)-0012-03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international students,combine th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application of TBL teaching method in intern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in English teaching of cell biology.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establishing learning group,the process,the evaluation to practise TBL teaching mode.And through teaching experience such as set up teachers team,do the pre-class preparation,creat teaching atmosphere to summary TBL teaching.At the same time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TB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teaching in cell biology.In conclusion,TBL teaching metho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Key Words:TBL teaching method;Medical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ell biology
当今世界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国与国之间知识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入。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留学生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教学研究也成为了各高校一个崭新的课题。南华大学于2010年开始扩大留学生教育,主要招收巴基斯坦,索马里等亚非拉美国家的留学生。留学生的扩大招生提高了我校国际声誉,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留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重要的桥梁课程之一。在留学生细胞生物学全英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本学科担任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运用TBL教学模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留学生和同行的一致认可。本文就本学科运用TBL教学模式进行医学留学生细胞生物学全英文教学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TBL教学模式
2002年,美国Oklaboma大学的Larry Michaelsen等正式提出TBL(tea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1-2]。这种以团队学习为特色的全新教学策略为缓解新生人数剧增,节省师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了很大作用。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加拿大,TBL已被广泛接受和采用[3-4]。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TBL教学法变填鸭式教学为主动协作式的教学模式。它将有着共同学习目标的学生作为一个团队来教学,教师将这个团队分为几个小组,教师提前将教学内容告知学生,学生据此进行课前准备。TBL教学模式包括小组讨论、小组汇报、集体讨论、教师点评等过程[5]。TBL模式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得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并且通过学生之间互相督促、互讨论,积累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TBL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通过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教师也从中受益,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6]。
我校留学生教学现状
由于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我校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大不相同,相对来说他们更为自信、独立、活跃。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与教师具有很好的互动,在授课过程中可能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解,提出问题与教师、同学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医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国内已经接受过一定医学教育,而有些学生基础知识的缺乏,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一些留学生随堂提出的问题常常涉及到与其关联的其他课程的知识点甚至临床问题,涉及面广,因此彼此间掌握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差异较大。此外,虽然他们的英语口语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难于理解,因此中国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我校医学留学生教学采用全英文授课,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精通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用准确、流利的英语讲解专业知识。我们在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语言交流问题。其次就是如何处理留学生医学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填鸭式被动的教学方式给他们授课,不仅课堂的教学进度不容易控制,而且留学生会感到厌烦,教学效果会很不好。根据留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TBL教学法应用于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留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这对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今后留学生的教学积累宝贵经验。TBL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3.1 建立TBL学习小组
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授课教师要向留学生详细讲解TBL教学目的和具体方案,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根据留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将留学生分成若干由4~5名学生组成的TBL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轮流负责组织本组同学查询、讨论、记录等工作,并及时反馈本组成员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授课教师根据每次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两个情景问题,于课堂教学前两周左右发给各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根据情景问题立足于教材,借助图书馆、网络资源等收集相关专业书籍及文献资料,进行组内的分析讨论。各小组要将讨论结果进行概括性总结,并制作成简单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汇报。
3.2 教学实施
细胞生物学教学由小组讨论、小组汇报、集体讨论、教师点评等几个基本部分组成。小组讨论在课前进行,各学习小组根据授课教师布置情景问题进行组内的分析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制成多媒体课件。小组汇报是由各学习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对问题进行汇报,汇报完毕后,若有遗漏,本组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每个小组汇报完成后,其他各小组同学如有疑问或不同意见可当场进行提问,汇报小组要对所提问题当场一一作答,持有异议的其他小组也可以采取相互辩论的形式说服对方。可以说小组汇报和集体讨论几乎同时进行。在TBL教学实践中,教师点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授课教师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学生的组内讨论,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集体讨论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更深入了解知识点。所有小组汇报完成后,指导教师应对学生争论的焦点问题、疑难问题进行学习指导,并提出对问题解答的多样性,帮助学生自行归纳出每个问题相对全面的答案。最后,教师还应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补充学生遗漏的知识点,最终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以完善学生认知结构,使其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3.3 教学后评价
TBL教学后,各小组应根据汇报后的讨论情况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修改多媒体课件进行存档。修改后的多媒体课件发布内部网站上供所有同学学习。同时,指导教师要对本次TBL教学进行总结,召开留学生座谈会及发放问卷调查,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TBL教学的经验与体会
4.1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全英文教学教师队伍
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全英文教学的关键。目前南华大学生物科学系中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教师很多,但具有长时间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的却很少。多数教师在全英语教学的开始,多少存在理论教学照本宣科、依赖课件,临床教学运用术语不准、解释问题不清等现象,无法达到良好的沟通。对此,生物科学系通过参加英语教学培训班、观摩其他专业全英语授课、预讲和试讲以及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英语运用能力。目前,我系已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全英文教学教师梯队,为顺利开展医学留学生细胞生物学教学奠定了基础。
4.2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应用TBL教学法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课前要做大量的教学方案制定、教学资料整理、教学案例收集等工作,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授课时面对的是几十个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医学基础的留学生,留学生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各不相同,这更要求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要及时应对学生所提出的观点。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内容涉及到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内科、外科学等课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提出很多纵向和横向知识的问题,随时需要授课教师用专业知识予以点评。例如在学习线粒体这一章节时,我们给学生准备的情景话题是:线粒体具备有哪些方面的功能?学生分组做的汇报涉及到三羧酸循环、母系遗传、衰老以及肿瘤发生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授课老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不仅要准备线粒体的结构和半自主性等细胞生物学内容,还要准备生物化学、遗传学、病理学、肿瘤学、内科学等课程相关内容。对于医学生而言,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治疗等涉及到各门医学基础课程,而且各门医学课程之间又是相关联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掌握与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相关的一些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才能设计出典型、合理的讨论题。同时,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分组讨论中可以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3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目前留学生教学采用的是小班单独授课,每班人数在30人左右。因此,充分利用学生人数少的有利条件,运用TBL教学法的同时,加强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也正好迎合了留学生喜欢思考、气氛活跃的特点,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可建立了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思维系统处于最佳运动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7]。除此之外,授课教师另外可以借助手势、表情活跃课堂气氛,融趣味性、艺术性于授课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避免枯燥、呆板的教学局面,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留学生们非常独立自信,善于思考,乐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特别是在学生汇报和集体讨论环节。无论学生观点是否正确,老师都应予以鼓励。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环节。
4.4 TBL教学法在留学生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教学法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只是听课、记笔记,被动学习,师生间、同学间几乎没有交流互动。学生通过听课仅仅理解概念,获得了教学内容和要点,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TBL教学法则不同,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要点后,同学以团队为载体,进行课前预习和准备,在课堂上通过小组汇报、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多方面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TBL教学法更强调团队创建和应用,达到充分挖掘每名学生的潜力[8]。
TBL教学法在留学生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好评,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发现TBL能够激发留学生对细胞生物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资料收集、查找和预习及PPT的制作等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对于大一学生医学纵深能力的拓展也有很大帮助。在讨论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TBL教学法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法的学科界限,融合各个学科内容于医学疾病中。通过学习与讨论,使学生学习更具主动性、趣味性,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空前提高。TBL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展望
尽管目前TBL教学法在我国的某些院校逐渐开展起来,也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好评[9]。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首先TBL教学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准备教学资料,要求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进一步提高,要求教师的知识面更广阔,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达到这些要求课堂讨论效果将大打折扣,这将对整个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对学生面言。分组时可能会出现小组搭配不当,会造成小组间成绩相差较大。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依然做不到人人都积极参与。再次,在与教学内容相关问题设计的把握上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斟酌和改进。因此,TBL教学法在留学生细胞生物学全英文教学中的的效果评价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追踪,才能从多方面评价其有效性[10]。
传统教学法是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科分化和交叉增多,使得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医学留学生的培养方案也在逐渐完善,如何提高留学生教学效果,让医学留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更牢固、更全面、更有效地掌握医学知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TBL教学法在留学生细胞生物学中的实践结果表明,TBL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留学生的教学中存在诸多弊端,而TBL作为新兴的教学方法值得在留学生教学中推广并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角色扮演法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角色扮演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探究12-14
角色扮演教学09-07
辅导员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扮演02-06
角色扮演面试题06-07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心得10-13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浅析10-04
政府在劳资纠纷中的角色分析11-21
角色造型设计教学大纲06-15
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论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