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共8篇)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篇1

一、作者介绍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福克纳从小生长在美国南方,年轻时曾在当地邮政局做过一阵不太负责任的局长,后因玩忽职守而被辞退。他游历过许多地方,但最终依然回到美国南方,并且所有的作品都以南方为背景。所以他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整个西方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喧哗与骚动》、《八月之光》等。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艺术上,福克纳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

福克纳的作品。他的叙述辗转于死亡、坟墓与监狱之间,他的文学世界中来来往往的就是那么几个人,他用一种阴郁的情感痴迷于那些人。但是,如果你逼着自己去啃这些文字,慢慢地,你的努力会得到回报。你会从他文字的深处看到,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人类是如何艰难地、坚决地维持着爱、勇气、荣誉、怜悯、自尊、同情、牺牲与希望。阅读福克纳,你获得的不是浅薄的快乐,而是深层的领悟、震撼和满足。

二、解题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获奖致辞,是福克纳在1949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时所作的答辞。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演讲词。然而,由于福克纳本人对语言运用的独特性和精深性,对初学者来说,这篇美文也许颇有些难度。演说时间:1950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是岛屿最多的城市。算上郊区的岛屿,共有24000个岛屿,被称为“北方威尼斯”。

《我弥留之际》(1930)描写农民安斯按照亡妻的遗愿,率全家扶送灵柩去杰弗逊镇妻族的墓地安葬。一路上磨难不断:次子达尔认为尸体已腐烂,应就地处置,于是放火烧棺材,被当作疯子关进疯人院;长子卡什为了救护落水的棺材压断了一条腿;越来越重的尸臭招致来大群的兀鹰;三儿子朱厄尔失去了他心爱的马;女儿德尔欲趁机去城里打胎,却被药房里的伙计欺侮;弱智的小儿子未能得到他渴望的玩具小火车,唯有老爹安斯配了一付假牙并找了一个新婆娘。有人把这部小说称作现代的《奥德修记》,即一部反讽性的史诗,一出荒诞的喜剧。福克纳既嘲讽南方农民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又肯定了他们重然诺讲信义的另一面。在幽默调侃中有严肃庄重的悲剧意味。小说在艺术上也体现了福克纳一贯强调的“实验性”。全书共分59节,每节是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各自从个性视角介绍故事的一个部分。

三、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三百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是有瑞典文学院下属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进行评比的遴选的一项文学大奖,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上一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家。

四、课文研习

(一)齐读第一段

提问:演讲辞要注意针对性,请问,这篇文章,作者讲话的对象是那些人?请用课文原文回答。

明确:“我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献给那些可能正在聆听我讲话的、同样献身于艰苦的文学事

业的年轻男女们。”所以这篇演讲,主要就是他与年轻的文学创作者们的一次精神上的呼唤和交流。

(二)请同学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如何理解“今天的悲剧是一种肉体上的恐惧”。明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无数国家的亿万人们,投入到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灭绝人性的、几乎将人类引人末日的战争中。最后就只剩下了屠杀、仇恨、消灭,为了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也许开始知道的人最后都不知道了。但唯一可以知道的是,西方欣欣向荣的精神文明,人类千百年了建立起来的精神大厦,已化为乌有了。人性中,只剩下了仇恨、绝望、肉体与欲望。

而福克纳却呼吁人们去关注“灵魂的话题”,创造了一个由人类最珍贵的品质,爱与荣誉,怜悯与自尊,同情与牺牲,勇气与希望组成的精神家园。因而从这个历史高度,从这个文学高度讲,福克纳确实是最有资格,呼唤西方世界,再一次“重建家园”的精神大师。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在法国青年的心目中,“福克纳是上帝”

(三)齐读第三段,用课文的原文回答,福克纳认为,值得写作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爱与荣誉,怜悯与自尊,同情与牺牲”。

长期战争的后遗症,肉体的消灭,带来心灵的恐惧,至今不绝。人们停止从事心灵的探索,已经很久了。要建设精神文明的大厦,必须回忆起、延续起过去的美好传统。任何时代的作品都有“爱情”,任何时代的作品,也都有“失败”和“胜利”,但关键是,如果那一个时代的作者,心灵集体变成了一座废墟,集体丧失了人类仅有的、美好的、能够在大众中传播,能引起大家共鸣——即怜悯与同情。并将大众升华到一个更高境界的人性,那么,人的“爱情”,与动物的情欲,人的“胜利与失败”,与动物的厮杀,又有多大不同呢?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福克纳的发言,认为这种创作,只能表示创作者体现出来的人类心灵,处于一种精神的废墟状态。

(四)请同学朗读第四段,其余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在人类学会这些真理以前,他们在写作中会认为自己已经高高在上,并且看见了人类的末日。”

明确:人类没有了这些美好情感,就会在写作中充斥另一种情感,一种狭隘的优越感,民族优越感,或是种族优越感,消灭其它国家的理论,就建立在这种自狂自大的优越感的基础上。所以就形成了二次大战的人类的互相消灭,从而使人们看到了人类的末日。”

2、如何理解“人类不仅仅存在,他还将胜利”?用原文回答。

明确:因为“人类有一个灵魂,一种同情心、牺牲精神和忍耐力的精神”。

(五)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诗人、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明确:“书写这种精神”。

文学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它是把现实世界作为材料,来表现人类精神的完整性。那么,福克纳认为要把现实世界的哪些因素作为材料呢?他点明了,他的文学观念,选择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爱与荣誉,怜悯与自尊,同情与牺牲。” 怎么样在精神废墟的基础上重建大厦,那就是要在这些品质的基础上重建人性,只有人类重新拥有这些精神品质,精神文明的大厦才会自然建成。人类才会从目前的仅仅生存中,走向胜利。”

附板书: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美】威廉·福克纳

解决的问题:号召广大的文学创作者在精神的废墟上,重建西方精神文明的大厦。

作家的任务:书写人类的牺牲精神和忍耐力的精神。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小学即辍学,曾务农多年,也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离开故土,尝试写作。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蛙》等。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11年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

多产且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作家莫言10月11日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外界对他的评价。

1.《卫报》:莫言的获奖对中国具有特殊意义,它帮助中国克服了对诺奖的复杂心态。在中文里“莫言”是不讲话的意思,以此作为小说家的化名,是一个奇怪的选择。“莫言值得注意的不仅是他对中国近代历史富有创造力的写作,还有他对写作这门手艺的献身精神。在90年代中国有个著名的标语‘往前看’(在中国这句话是个双关语,‘前’和‘钱’同音),许多中国作家在成名后搁置小说创作,加入到更能赚钱的行业,比如电视剧和电影剧本的创作等等,在这个发热的文化背景中,莫言能够站出来,承担他的文学使命。他是少数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能够坚守文学的作家。”

2.《华尔街日报》:瑞典文学院终身秘书Peter Englund向瑞典电台表示,莫言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来讲都是独一无二的,并将其与威廉福克纳、狄更斯和拉伯雷相媲美。Englund称莫言的文学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3.美联社:莫言打破欧洲作家的垄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多少有点出人意料。莫言创作的突破是1987年出版的《红高梁》,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了朴实的乡土之爱。在注重感官之娱和生存困境的同时,意在刻画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莫言随心的风格成就了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

4.瑞典皇家学院常任秘书英格朗称,莫言的创作方式独一无二,你只要读半页莫言的作品,就知道是莫言写的。莫言的作品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跌宕,他致力于揭示中国社会的真实。曾将多部莫言作品翻译成英文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表示,莫言与很多同时代的中国作家相比更加“有历史感”。

5.《纽约时报》:在过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莫言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常常采用丰富的想象——动物叙事者、地下世界、神话故事元素——让人联想起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文学成就很推崇,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莫言同时也是中国当代严肃文学作家中少有的畅销书作家,拥有大量的忠实读者。

6.《纽约客》:长期以来,中国有追求诺贝尔奖的“情结”,因此,莫言此次获奖,被中国媒体看做“历史性突破”。7.西班牙《消息报》报道:“莫言的文学作品令我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我们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这位新任诺贝尔奖得主的许多小说都流露出东方化的魔幻现实主义味道。

8.西方评论家对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大加赞赏。汉学家史景迁2008年在《纽约时报》上写道,这部作品“几乎涵盖了这个国家的整个革命时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

9.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教授贺麦晓说,莫言属于文化大革命后开始用新的眼光关注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的一代作家。贺麦晓表示,莫言的作品没有描写社会主义超级英雄,而是充满了具有真正弱点的真实人物,与此同时他把中国农村描写成一个“发生奇妙事情的神奇的地方”。

10.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查尔斯·劳克林的话说,莫言的小说有一种粗鄙的、乡村式的语言,与农村背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但是他还采用了先锋派的想象,使大部分小说有一种神话般荒诞的特质,反映出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对他的影响。

11.俄罗斯外国文学图书馆馆长叶卡捷琳娜·格尼耶娃11日也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对莫言的评价相当客观,将梦幻般的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民间传统相结合,这绝非易事。因此,我们祝福他,并希望俄罗斯读者能尽快读到他的作品。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于2011年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获奖感言这是我的创作《蛙》出版近两年,期间多次接受过媒体采访,许多人也问我这部小说到底写什么的,我说写人,写姑姑这样一个从医50多年乡村妇科医生的人生传奇,她的悲欢离合,她内心深处的矛盾,她的反思与忏悔,她的伟大与宽厚,她的卑微与狭隘,写出她的职业道德与时代的对抗与统一,写的看似一个人实则是一群人。《蛙》其实也是写我的,学习鲁迅,写那个躲在旗袍里的小我,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写他们、写外部事件,这次写自己、写内心,是吸纳心情、排除毒素,揭露社会阴暗面容易,揭露自己内心阴暗困难,这是人之常情。作家写作必须洞察人之常情,但又必须与人之常情对抗,因为人之常情经常制造罪恶。在《蛙》中我自我批判的彻底吗?不彻底,我知道今后必须向彻底的方向努敢对自己下狠手,不仅仅是忏悔而是剖析,用放大镜盯着自己写,盯着自己写也是盯着人写的重要步骤。得了茅盾奖当然是好事,但得了奖则忘乎所以是可耻的行为,必须清楚的知道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好小说还没被发明出来,要把目光往那个方向看,盯着那个在荆棘丛生没有道路的地方,那里有绝佳的风景,那里有伟大的小说在向我们招手。

最后感谢中国,感谢读者、感谢评委,感谢那些批评过我、表扬过我的朋友们。感谢那些用他们的真诚情感不断激励我写作的朋友们!

莫言答白岩松专访:脚踏实地,站在人的角度写作

人民网北京10月12日电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就此电话专访了作家莫言。此时的莫言在采访中表示,已回到山东老家高密,“与父老乡亲在一起,接接地气,了解当下农民的心理状态。”对于获奖,莫言表现得很平静,坦言“没什么可兴奋的。这半个多月来,炒来炒去,我挺麻木的,已经无所谓了。”并透露获奖后,“按照我原来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写作。”

以下为专访实录:

白岩松:莫言先生,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不是很兴奋?

莫言:没什么可兴奋的。这半个多月来,炒来炒去,我挺麻木的,已经无所谓了。

白岩松:您回到高密,是在躲吗?

莫言:一个月前就回来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回来,现在是秋收季节,与父老父亲在一起,接接地气,了解当下农民的心理状态。

白岩松:听到获奖消息时,你就在这块让你走上文坛、给了你声誉的红高粱的土地上,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莫言:这是偶然的巧合,没有任何提前的预想。

白岩松:比奖金更早到的是新闻记者,会不会对他们有些烦了?

莫言:记者待了好几天了。跟他们简单地聊了几句,觉得他们很辛苦,我很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白岩松:您今年57岁,诺贝尔奖在您创作的中间阶段来到,会不会打乱您之前的创作计划? 莫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会接受记者的采访,会有很多社会活动,但很快就会过去,主要是自己的心态,自己不要把这个当成一件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要把这个看得太重。它就是一个奖项,得了这个奖,并不证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个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好的也有很多,得了这个奖我很幸运,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不会轻飘飘的。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不是奖项。能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的、勤勤恳恳的、对土地忠诚的写作态度,我要尽快地从这个态度摆脱出来,赶快写作。

白岩松:您手头正在准备的作品是什么?

莫言:最近手里有很多在准备的,有关于战争的,有关于家庭的,有话剧剧本以及戏曲方面的,有的写了三分之一,有的写了开头,有的在收集素材。不知道先完成哪一个,但肯定会尽快地写。白岩松:诺贝尔奖颁奖词特别强调您是魔幻现实主义,和福克纳、马尔克斯这样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你觉得这是一个定论吗?还是你其实早就想改变它,或者已经在改变它?

莫言:关于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我在1987年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中国作家以及我个人与他们的关系。毫无疑问两位大师对我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写作让我开窍,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写。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一定要尽快地逃离他们,因为我觉得靠得太近的话容易失去自我,我说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山,如果靠得太近的话,自己就被他们化掉了,所以要躲得远远的,离他们越远越好。但毫无疑问他们对我是有影响的,我自己也非常明白。

白岩松:这也正是我问你这个问题的含义,是不是诺贝尔奖的颁奖词是不是其实有点落后于你的前行了?

莫言:我想我最近翻译成瑞典文的一部作品是《生死疲劳》,涉及了魔幻的内容,但是我认为这个魔幻是与中国的民间故事密切相关的。我觉得这个评价也是对的,不能说跟我的创作没有关系,还是表述了我的创作特质,当然如果说要把我几百万字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这么短短的两句话显然是不够的。

白岩松:是不是这块土地是你最该感谢的,不管获得什么奖?

莫言:那当然,即便是不获奖,我也要感谢这片土地,感谢这里的父老乡亲。我生于斯,长于斯,我最早的作品也是以在这个地方成长的经验、亲身经历,甚至很多小说里好多的人物原型都是我的左邻右舍,所以我想没有这块土地,没有这块土地上的我的乡亲们,也不可能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白岩松:其实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概念,可能对于媒体来说万分关注,你的乡亲们呢?你今天听到这个消息有没有关注他们的反应?

莫言:我的乡亲们好像是„„我不能一个个去问他们。我想会有一些人感兴趣,会有一些人知道的,但是也不至于说是特别关注吧。

白岩松:回到这块土地,心里会不会特安静?你每年都会选择一定要回来。

莫言:是,是,是。我觉得这个地方第一它是一个比较小的城市,没有北京那么大、没有北京那么多人口、没有北京那么喧嚣。回来以后我自己躲到一个小房间里面,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写字。白岩松:最后两个问题,莫言先生。您为什么没去瑞典领奖?

莫言:领奖可能要到12月份。

白岩松:之前有来自瑞典的消息吗?

莫言:没有任何消息,没有任何沟通。

白岩松:都是媒体的猜测升华了这个消息?

莫言:我看到网友开玩笑,说我已经出差去瑞典了。

白岩松:有没有想过将近800万人民币怎么花?

莫言:没有考虑过。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篇2

瑞典工业化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 (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 出生于斯德哥尔摩, 因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逝世于意大利西北部海港城市圣雷莫 (San Remo) 的乡村别墅。诺贝尔兴趣广泛, 爱好众多, 他在机械设计、化学、光学、生物学、生理学和文学等方面均有一定建树。1859年诺贝尔的志趣开始转向研究炸药 (尤其是硝化甘油, 后来他关于爆炸物的所有重要发明都是以硝化甘油为基础的) , 1863年他取得硝化甘油引爆剂的专利, 1867年取得达纳炸药 (俗称黄色炸药、安全炸药) 的专利, 1875年取得胶质达纳炸药 (在硝化甘油中加入硝化纤维而制得, 可增强其爆炸力) 的专利, 1887年取得无烟炸药 (又称特种达纳炸药、特强黄色火药, 其燃烧迅速且无残渣, 可用于制造军用炮弹、手雷和弹药等) 的专利。诺贝尔一生获得的技术发明专利多达355项, 他因生产炸药和在俄国经营巴库油田而积累了巨大财富, 被誉为“现代炸药之父”、“炸药大王”和“石油大王”。在个人感情生活方面, 诺贝尔三度失恋, 长期郁闷孤寂, 终生未娶且无子女, 他游历过欧美多国, 被称为“欧洲最富有的光棍汉和流浪汉”。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在法国巴黎签署第三份最终版遗嘱, 决定将其遗产3323.38万瑞典克朗 (当时约合978.3万美元) 扣除很少一部分 (包括赠予亲友和仆人的137万瑞典克朗、缴纳税金和支出处理遗产的相关费用等) 以外的绝大部分3122.50万瑞典克朗 (当时约合920万美元) 捐出设立一个奖励基金 (即后来的诺贝尔基金会, 1900年6月29日由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批准正式颁布实施《诺贝尔基金会章程》, 该章程此后稍有改动, 最新修改版是2000年版) , 每年以此基金投资所得及其利息作为奖金, 平分为五份授予全世界在物理学 (Physics) 、化学 (Chemistry) 、生理学或医学 (Physiology or Medicine) 、文学 (Literature) 、和平 (Peace) 事业方面“在前一年里 (此要求从一开始就未完全照办) 曾经给予人类以最大利益的人”或机构 (限于和平事业) , 以资激励人们努力促进科学、文学与和平事业的发展。

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负责评选;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卡罗琳医学院 (The Karolinska Institute) 负责评选;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 (The Swedish Academy) 负责评选;和平奖由挪威 (1814—1905年挪威与瑞典同存于一个王国, 即挪威—瑞典联盟) 议会选出的一个5人挪威诺贝尔委员会 (The 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 负责评选。1901年12月10日适逢诺贝尔逝世5周年, 首届诺贝尔奖分别在斯德哥尔摩和克里斯蒂安娜 (1924年复称奥斯陆) 颁发。瑞典国家银行 (创建于1668年9月17日, 在瑞典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在1968年建行300周年纪念时, 决定今后每年向诺贝尔基金会捐出与每项诺贝尔奖相同的款项, 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 (自2006年起, 其正式英文全称是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即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 1969年首次颁发, 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选。同一获奖者可以多次获奖。诺贝尔奖一般只授予个人, 仅和平奖可授予1~2个机构或1个个人和1个机构, 且每年每项奖的获奖者不得超过3人。若是三人同时获奖, 奖金分享的方式有二:三人平分;一人一半, 另两人一半。有时候诺贝尔奖要保留到下一年度才颁发, 如果下一年度仍未颁发, 则奖金退回诺贝尔基金会。按照诺贝尔遗嘱的规定, 诺贝尔奖不得连续超过5年不颁发 (诺贝尔和平奖1939—1943年未颁发, 刚好是5年) , 否则就可能会因违背诺贝尔遗嘱而直接威胁到诺贝尔基金会的生存。如果在规定日期 (次年10月1日) 以前获奖者拒受或未能兑取奖金支票, 此奖金将自动退回诺贝尔基金会。曾有过拒受奖金或政府禁止领取的情况, 但获奖者仍被列入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 只注明“拒受”字样。不论何种原因过期未领或拒受者在说明其情况并提出申请后, 可领取诺贝尔奖状和金质奖章, 但不能领取奖金, 因为该奖金按规定已退回诺贝尔基金会。

每年12月10日 (又称诺贝尔日, 即诺贝尔逝世纪念日) 是永久的诺贝尔奖颁奖日 (唯一一次例外是1920年的颁奖典礼于6月1日举行) , 当地时间16时30分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和挪威首都奥斯陆市政厅举行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中所用的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雷莫空运过来, 除和平奖 (由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颁发) 以外, 各奖项均由瑞典国王颁奖, 奖品计有一份写有颁奖词的证书 (奖状) 、一枚刻有诺贝尔浮雕头像和铭文的金质奖章 (由质量约270克的23K黄金制成) 以及一张用以兑付奖金的支票 (早期是支票, 现在的奖金则通过银行转账支付) , 颁奖典礼最后在瑞典国歌声中结束。颁奖典礼结束后, 诺贝尔奖获奖者及其家人将被邀参加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以瑞典王室名义举办的诺贝尔晚宴, 国王、王后和其他重要王室成员将出席, 学术界和社会名流也将应邀出席, 出席晚宴的总人数现在约为1300人。

2 诺贝尔文学奖概况

诺贝尔在遗嘱中要求把诺贝尔文学奖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颁发给“在文学方面曾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最杰出作品的人”。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负责遴选。瑞典文学院是1786年3月20日 (同年4月5日举行正式成立仪式) 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术院的模式而创建的。“The Swedish Academy (直译为瑞典学院) ”的正式名称既未挂“皇家”的头衔, 也无“文学”的限定, 比“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直译为瑞典皇家学院) ”只少“Royal (皇家) ”一词, 因此常被人混为一谈, 瑞典文学院和瑞典皇家科学院是根据其职责约定俗成的汉译。瑞典文学院的基本任务其实并不限于文学, 最初的重点甚至不在文学而在语言学, 主要是为了瑞典语的“纯洁、活力和庄严”。该院共设有18位终身制院士 (首批院士中的13位由国王亲自选定, 其余5位则由这13位院士选出) , 早期传统上的院士多为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文学家只是少数, 且院士中始终有一名法律界权威。自1900年瑞典文学院接受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任务以后, 其功能才逐渐向文学方面倾斜, 越来越多的文学家被补选为院士, 后逐渐超过半数, 作为“文学院”终算名至实归。为了评选诺贝尔文学奖, 从18名院士中选出5人组成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 (The Nobel Committee for Literature, 中文常将其俗称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实际上是不妥的, 因为文学奖的最终决定权不属于该委员会) , 内设主席 (现任主席是Per Wstberg, 1933.11.20—, 他1997年当选为Stol 12院士, 2004年起接任主席职务) 和常务秘书 (现任常务秘书是Peter Englund, 1957.04.04—, 他2002年当选为Stol 10院士, 2009年起接任常务秘书职务) 各1人, 委员任期3年, 可连选连任。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是瑞典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机构, 主席负责初选 (合格提名的长名单和15~20人的半长名单) , 常务秘书负责决选 (5人短名单) , 最终决选和颁奖的决定权属于全体院士。前一年的9月开始征求文学奖提名, 提名于次年2月1日以前必须寄达, 评选结果决选到正式公布, 一般会有几天的时间差。因Stol 15 (女, Kerstin Ekman, 1933.08.27—, 她1978年当选为院士) 和Stol 7 (Knut Ahnlund, 1923.05.24—, 他1983年当选为院士) 两位院士先后于1989年和1996年起拒绝参加文学院的活动, 故今年只有12男4女共计16位评委参加最后的决选投票, 也就是说莫言只要获得不少于9票即可当选。文学奖现大多在10月的第一或第二个星期四 (最迟不得晚于11月15日, 历史上最晚的公布日期是11月14日) 对外公布最终的评选结果。诺贝尔奖所有的评议过程和表决记录都予以严格保密, 保密期至少为50年。

诺贝尔奖已颁发了112届 (1901—2012年) , 本文中除表1以外, 表2~表12只统计分析诺贝尔文学奖的基本情况, 统计数据均截至2012年[1,2,3,4,5,6]。109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按其主要职业身份可初步分为五大类:小说家62人、诗人29人、剧作家12人、哲学家4人 (1908年获奖德国的奥伊肯、1927年获奖法国的柏格森、1950年获奖英国的伯特兰·罗素、1964年获奖法国的萨特, 其中罗素多才多艺, 集哲学家 (思想家) 、科学家 (数学家和逻辑学家) 、文学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 1950年他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竟然从未写过文学作品, 且首次被提名就获奖, 看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也被他哲学思想的深邃和数学成就的超众所折服。著名的“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类型论”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 、历史学家2人 (1902年获奖德国的蒙森、1953年获奖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历史上, 出现过2次拒绝领奖的情况[7,8,9,10,11]: (1) 1958年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因国内强大的政治压力而被迫拒绝受奖 (刚开始他是欣然接受的) , 1987年2月他在国内被正式恢复名誉, 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1988年在祖国得以首次公开发表, 1989年12月9日其长子叶夫根尼在斯德哥尔摩代其领取了31年以前的诺贝尔文学奖证书和金质奖章, 但奖金则不能领取 (因其早已退回诺贝尔基金会) 。 (2) 1964年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得知自己获奖后, 当晚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即刻发表声明自愿拒绝接受, 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说明: (1) 六项诺贝尔奖获奖者共计835人839人次, 其中女性获奖者共计43人44人次, 另有21个机构24次获得和平奖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于1917年、1944年和1963年3次获和平奖,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于1954年和1981年2次获和平奖) 。 (2) 诺贝尔奖历史上2次获奖者仅4人:法国籍波兰裔实验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居里夫人 (1903年与贝可勒尔、居里分享物理学奖, 1911年独享化学奖) 、美国量子化学家及和平主义者鲍林 (1954年独享化学奖, 独享1962年度和平奖)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巴丁 (1956年与肖克利、布拉顿分享物理学奖, 1972年与库柏、施里弗分享物理学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 (1958年独享化学奖, 1980年与伯格、吉尔伯特分享化学奖) 。 (3) 文学奖未颁奖年份 (7次) :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1943年;同时授予2人的年份 (4次) :1904年、1917年、1966年、1974年。 (4) 文学奖延后1年颁奖的年份 (6次) :1915年、1919年、1925—1927年、1949年。 (5) 文学奖女性获奖者 (12人) 依次是:拉格洛夫 (1909年, 瑞典) 、黛莱达 (1926年, 意大利) 、温塞特 (1928年, 挪威) 、赛珍珠 (1938年, 美国) 、米斯特拉尔 (1945年, 智利) 、萨克斯 (1966年, 瑞典) 、戈迪默 (1991年, 南非) 、莫里森 (1993年, 美国) 、希姆博尔斯卡 (1996年, 波兰) 、耶利内克 (2004年, 奥地利) 、莱辛 (2007年, 英国) 、穆勒 (2009年, 德国) 。

说明: (1) 获奖者的国籍原则上以其获奖时的实际国籍状况为准, 双重国籍获奖者两国各按0.5人计算 (2008年获奖者勒·克莱齐奥拥有法国和毛里求斯双重国籍, 2011年获奖者略萨拥有秘鲁和西班牙双重国籍[12]) 。109位获奖者分属于38个国家, 其中前南斯拉夫的获奖者属现塞尔维亚人, 前捷克斯洛伐克获奖者属现捷克人。 (2) 除诺贝尔文学奖以外, 美国获奖者在其他5项诺贝尔奖中均遥遥领先, 在所有诺贝尔奖获奖者中美国籍约占40%, 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美国籍约占75%。 (3) 据说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赛珍珠早在1900年左右就加入了中国国籍, 获奖时具有中美双重国籍, 但因她当时发表了不合时宜的言论 (如批评蒋介石独裁等) , 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拒绝派代表参加当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鉴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是不承认双重国籍的, 故赛珍珠只列入美国籍。 (4) 获奖者按洲际划分的分布情况是:欧洲80人 (其中西欧7国28.5人, 中欧8国16人, 北欧5国16人, 南欧17国15.5人, 东欧7国4人, 欧洲五大区域是完全按照地理位置而非政治地理概念划分的, 1901年首次获奖) , 北美洲14人 (1930年首次获奖) , 亚洲6人 (1913年首次获奖) , 非洲4.5人 (1986年首次获奖) , 南美洲3.5人 (1945年首次获奖) , 大洋洲 (澳洲) 1人 (1973年是唯一的一次获奖) 。

说明:获奖者的出生地 (国家) 以其出生地现归属国为准, 109位获奖者分属于44个国家, 按洲际划分的分布情况是:欧洲77人 (其中西欧7国22人, 中欧8国17人, 南欧17国16人, 北欧5国15人, 东欧7国7人) , 北美洲13人, 亚洲9人, 非洲6人, 南美洲4人。

说明:获奖已逝者的逝世地 (国家) 以其逝世地现归属国为准, 88位分属于24个国家, 按洲际划分的分布情况是:欧洲71人 (其中西欧7国25人, 中欧8国15人, 南欧17国15人, 北欧5国13人, 东欧7国3人) , 北美洲11人, 亚洲3人, 非洲1人, 南美洲1人, 大洋洲 (澳洲) 1人。

说明:获奖者获奖时的年龄未考虑延后1年颁奖的情况。获奖者获奖时平均年龄是64.35±10.25岁, 其中最年轻获奖者 (42岁) 是1907年获奖的英国小说家吉卜林 (1865.12.30—1936.01.18) , 最年长获奖者 (88岁) 是2007年获奖的英国女小说家莱辛 (1919.10.22—) 。

说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主要创作语言种类共25种。 (1) 奥克语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 (又称罗马语族、拉丁语族) 意大利—西罗曼语支, 主要流行于法国南部 (普罗旺斯和卢瓦尔河以南, 卢瓦尔河以北和海峡群岛地区则流行奥依语, 普罗旺斯语是奥克语的一种方言) 、意大利的阿尔卑斯山山谷和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 (2) 意第绪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 全球现约有300万人在使用, 大部分使用者是犹太人。可分为西意第绪语 (德国) 和东意第绪语 (东欧) 两大类, 在以色列已被现代希伯来语所取代。

说明:中国的属相 (即十二生肖) 之说始于东汉, 是古代术数家发明的用于纪年的一种方法, 它是基于阴历 (即夏历) 历法的。为此, 有些出生时间在年初的获奖者需要做阳阴历转换 (共7例) , 否则其属相就会搞错。例如1908年获奖者、德国哲学家奥伊肯出生于阳历 (即公历) 1846年1月5日, 转换为阴历则是一八四五年十二月初八, 故他属蛇而不是属马。

说明:因世界各地存在时差, 获奖者的出生/逝世日期一律以其出生地/逝世地的当地时间为准。

说明:109位获奖者中已逝世88人, 尚健在者21人 (其中最年长者是2007年获奖者、英国女小说家莱辛, 现年93岁;最年轻者是新科获奖者莫言, 现年57岁) , 逝世者平均享年是78.59±9.83岁, 其中享年最短者 (47岁) 是1957年获奖的法国籍阿尔及利亚裔小说家加缪 (1913.11.07—1960.01.04) , 他因车祸意外身亡 (非正常死亡) ;享年次短者 (56岁) 则是1987年获奖的美国籍前苏联裔诗人布罗茨基 (1940.05.24—1996.01.28) , 他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最年长者 (98岁) 则是1950年获奖的英国哲学家罗素 (1872.05.18—1970.02.02) 。

说明: (1) 88位已逝世获奖者获奖后生活年限平均值是14.30±10.42, 其中最短者 (0年, 属于死后追授) 是1931年获奖的瑞典抒情诗人卡尔费尔特 (1864.07.20—1931.04.08) , 最长者 (43年) 是1955年获奖的冰岛小说家拉克斯内斯 (1902.04.23—1998.02.01) 。 (2) 诺贝尔奖历史上仅有的2次死后被追授情况 (指诺贝尔奖评委会在作出授奖决定时已明确知道获奖者已死亡的情况, 在已作出授奖决定但未公布前逝世的获奖者并不属于追授, 例如, 2011年10月3日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加拿大生物学家斯坦曼 (Ralph Marvin Steinman, 1943.01.14—2011.09.30) 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荣获当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但斯坦曼因胰腺癌已于3天前逝世于美国纽约, 此例就不属于追授情况, 因为诺贝尔奖评委会在作出授奖决定时不知道他已逝世了。1974年修改的《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已明确禁止向亡者追授奖项) :1931年10月8日卡尔费尔特被追授1931年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10月12日瑞典经济学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哈马舍尔德 (1953—1961年任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 1905.07.29—1961.09.18) 被追授1961年诺贝尔和平奖。

3 诺贝尔文学奖中的中国元素

美国女小说家赛珍珠 (即巴克夫人, 其父中文名是赛兆祥, 赛珍珠是她自己依据中国习俗取的中文笔名, PearlComfortSydenstrickerBuck, 1892.06.26—1973.03.06) 自小就随传教士父母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南方, 前后约40年之久, 她曾加入中国国籍并自称汉语为其“第一语言”和母语, 她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 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并具有很浓郁的中国情结。1934年她回到美国定居, 同情并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其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国, 是关注中国"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的先驱。1938年她因“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挚史诗般的描述以及她传记文学的杰作”而荣获当年诺贝尔文学奖,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大地》 (1931年, 1932年获普利策小说奖) 。《大地》、《儿子们》 (1932年) 和《分家》 (1935年) 组成其以中国农民命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大地上的房子》三部曲。法籍华裔小说家和剧作家高行健 (1940年01月04日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 祖籍江苏省泰州市, 1987年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 1988年定居巴黎, 1997年加入法国籍) 因“其作品深具普遍价值, 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 为中文小说和戏剧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13],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灵山》 (1990年) 和《一个人的圣经》 (1999年)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斯德哥尔摩时间13时 (北京时间19时)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 (Permanent Secretary) 英格兰德教授正式宣布中国小说家莫言因用“幻觉现实主义” (又译为幻想现实主义、迷幻现实主义、虚幻现实主义或谵妄现实主义, 这是莫言独创的一种文学现象, 其中文译名尚无定论) 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而荣获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国内外评论普遍认为, 此颁奖词写得十分精辟到位 (顺便指出, 国际上魔幻现实主义的英文专业用词是magic realism) 。莫言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 (属于寻根文学, 由五部中篇小说《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组成, 均创作于1986年, 1987年5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 和《蛙》 (2009年12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1年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 (原名管谟业) 是中国本土作家中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者, 他1957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村 (现潍坊高密市夏庄镇平安庄村, 1994年高密撤县设市, 2001年大栏乡被撤销并入河崖镇, 2007年河崖镇被撤销并入夏庄镇) 的一个农民家庭, 是迄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中出生最晚者, 出生最早者则是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德国历史学家蒙森 (1817.11.30—1903.11.01) , 而且蒙森是所有诺贝尔奖获奖者中出生和逝世都是最早者。

4 结束语

本文对迄今所有109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尽而准确的统计分析和归类, 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诺贝尔文学奖及其获奖者概况的了解。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因各种原因而遗漏的世界文学大师主要有左拉 (法国, 1840—1902) 、易卜生 (挪威, 1828—1906) 、马克·吐温 (美国, 1835—1910)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1828—1910) 、斯特林堡 (瑞典, 1849—1912) 、普鲁斯特 (法国, 1871—1922) 、卡夫卡 (奥地利, 1883—1924) 、约瑟夫·康拉德 (英国籍波兰裔小说家, 1857—1924) 、里尔克 (奥地利, 1875—1926) 、托马斯·哈代 (英国, 1840—1928) 、高尔基 (前苏联, 1868—1936) 、乔伊斯 (爱尔兰, 1882—1941) 、伍尔芙 (英国女作家, 1882—1941) 、瓦莱里 (法国, 1871—1945) 、西凯里阿诺斯 (希腊, 1884—1951) 、布莱希特 (德国, 1898—1956) 、阿赫玛托娃 (前苏联女诗人, 1889—1966) 、埃兹拉·庞德 (美国, 1885—1972) 、马尔罗 (法国, 1901—1976) 、纳博科夫 (美国籍俄国裔小说家, 1899—1977) 、卡尔维诺 (意大利, 1923—1985) 和博尔赫斯 (阿根廷, 1899—1986) 等。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斯德哥尔摩时间13时 (北京时间19时)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 (Permanent Secretary) 英格兰德教授正式宣布中国小说家莫言因“用幻觉现实主义 (亦可译为迷幻现实主义、虚幻现实主义或谵妄现实主义) 结合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而荣获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国内外评论普遍认为, 此颁奖词写得十分精辟到位 (顺便指出, 国际上魔幻现实主义的英文专业用词是magic realism) 。莫言 (原名管谟业) 是中国本土作家中第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者, 他1957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村 (现潍坊高密市夏庄镇平安庄村, 1994年高密撤县设市, 2001年大栏乡被撤销并入河崖镇, 2007年河崖镇被撤销并入夏庄镇) 的一个农民家庭, 是迄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中出生最晚者, 出生最早者则是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德国历史学家蒙森 (1817.11.30—1903.11.01) , 而且蒙森是所有诺贝尔奖获奖者中出生和逝世都是最早者。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当今世界文学界的最高荣誉, 其影响力非其他文学奖所能及[14,15]。莫言的新近获奖必将在中国掀起一股关注和研究诺贝尔文学奖的热潮, 唤起公众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并引发世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

摘要: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 现由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和经济学奖 (前5项1901年首次颁奖, 后1项1969年首次颁奖) 6个奖项组成。按其影响力和关注度来衡量, 诺贝尔文学奖已成为当今世界文学界的最高荣誉。本文对迄今所有109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统计分析和归类, 力求全面而准确。中国作家莫言的最新获奖无疑会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并提升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篇3

主位和述位的概念最初是由布拉格学派的马德修斯于1939年提出的。主位指句子开始的第一个成分,是句子其他部分的表述对象。主位后面的部分是对主位的说明,叫述位。在篇章中,通过更换不同的主位而使得表述能够进一步展开的过程叫做主位的推进。随着这种推进,整个语篇的论述开始展开,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意义整体。获奖演说作为演讲词的一种,在公开场合的发表需要通过一定的表达手段,将语言有序组织起来,高效传达获奖者的内心感受。

二、主位推进模式分析

汉语篇章中主位推进模式有几种:平行、链接、集中、交叉、分散、交错。以下将对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辞进行主位推进模式分析,从而把握莫言演说辞的结构铺排特征,进一步深化关于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对语篇连贯性作用的认识。下文中T代表主位,R代表述位。

(一)平行模式

主位相同,而述位不同。如:

这里“很多人”和“我的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主位,但述位都是“分享”,因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色彩,莫言获奖后母亲无法分享的心痛感在看似平淡的阐述中又十分鲜明。例(4)则通过同一述位的使用,着重强调述位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四)交叉模式

第一句主位成为第二句述位,第二句主位成为第三句述位,依此类推。莫言在此次演讲中未采用此模式。主位推进模式为:

(五)分散模式

第二句以后的各句均以第一句的述位作为主位,进行分散性的表述。如:

例(5)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为:

这里“我的听众”在第一句中是述位的一部分,在后两句中,分别担任主位的角色,对前面的述位进行具体阐释,逐层推进,叙述整齐有力。

(六)交错模式

第一、三……各句主位相同,第二、四……各句主位相同,整体上呈交错式发展。如:

(6)一只火红色的狐狸(T1)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T2)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T3)跑没了踪影,我(T4)还在那里颤抖。

例(6)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为:

这里莫言将“狐狸”和“我”交错使用,形成一种叙述上的对比,使当时的场景变化跃然纸上。

莫言本篇演说辞主要以“我”及“我”的经历为核心展开叙述的,其中穿插着对某一述位的展开描述,如对观点“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的复述等。同时,也包括主述位间的对比陈述,清晰地向听众呈现叙述对象间的差异,如“狐狸”和“我”等。莫言对多种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使得其演说层次多样,主题鲜明,内容更充实,叙述结构极其清晰。

三、结语

本文通过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对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辞进行的分析得出,莫言本篇演说辞主要以平行模式为主,主要围绕“我”这一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与话题的展开,演讲主题鲜明,结构凝练,更能体现语篇信息的连贯性。在此基础上,篇章中穿插其他不同类型的主位推进模式,使听众在掌握新旧信息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感受到同一话题框架内语义的集中性,丰富叙述层次的同时,完善篇章结构,使主题推进更易进行,演说本身更具表述个性。

参考文献:

[1]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洪波.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连贯[J].语言文化,2014(7).

[3]朱永生.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4]徐盛桓.主位与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1).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篇4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2、1902年作品 《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

获奖理由:“今世最伟大的慕史巨匠,此点于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3、1903年作品 《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作家、诗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4、1904作品 《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 神” 5、1904作品 《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 剧家、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6、1905年作品 《第三个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7、1906年作品 《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

获奖理由:“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童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 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8、1907年作品 《老虎!老虎!》获诺贝尔文学奖。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

获奖理由:“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诨、叙述卓越见长” 9、1908年作品 《精神生活漫笔》获诺贝尔文学奖。鲁道尔夫•欧肯(1946〜1926)德国哲学 获奖理由:“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 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0、1907年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11、1910年作品 《特雷庇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德国作家。

获奖理由:“表扬这位抒倩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 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至境”。12、1911年作品 《花的智慧》获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剧 作家、诗人、散文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 竒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竒妙地打动了读者 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13、1912年作品 《群鼠》获诺贝尔文学奖。盖哈特•霍昔特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诗人。

获奖理由:“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的出色成就”。14、1913年作品 《吉檀伽利一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主。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 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15、1915年作品 《约翰一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 家、音乐评论家。

获奖理由:“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 的热爱” 16、1916年作品 《朝圣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瑞典诗 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纟己元中所占之童要代表地位” 17、1917年作品 《磨坊血案》获诺贝尔文学奖。卡尔•耶勒鲁昔,丹妄作家。

获奖理由:“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一一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18、1917年作品 《天国》获诺贝尔文学奖。亨利克•彭托皮丹,丹妄小说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对当前丹妄生活的忠实描绘”

•1918年未颁奖。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加上瑞典王室对诺奖基金的不合 理利用,导致资金缺乏!故没发!19、1919年作品 《奥林比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 诗人、小说家。1 获奖理由:“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20、1920年作品 《大地硕果一畜牧曲》获诺贝尔文学奖。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挪 威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获奖理由:“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21、1921年作品 《苔依丝》获诺贝尔文学奖。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获奖理由:“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怜悯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 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22、1922年作品 《不吉利的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 〜1954)西班牙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23、1923年作品 《丽达与天鹅》获诺贝尔文学奖。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 诗人、剧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 神” 24、1924作品 《福地》获诺贝尔文学奖。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波兰作家。

获奖理由:“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25、1925年作品 《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乔治•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一一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 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26、1926年作品《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意 大利作家。

获奖理由:“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 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间題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27、1927年作品 《创造进化论》获诺贝尔文学奖。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

获奖理由:“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28、1928年作品 《新娘一主人一十字架》获诺贝尔文学奖。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 〜1949)挪威作家。

获奖理由:“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29、1929年作品《魔山》获诺贝尔文学奖。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30、1930年作品 《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 31、1931年作品 《荒原和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瑞典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32、1932年作品 《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获奖理由:“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一一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33、1933年作品 《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伊凡•亚历克塞维竒•蒲宁(1870〜1953)俄 国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34、1934年作品 《寻找自我》获诺贝尔文学奖。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说家、戏剧家。

获奖理由:“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5年未颁奖。35、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一一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 概念” 36、1937年作品 《蒂伯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获奖理由:“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 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37、1938年作品 《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

获奖理由:“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38、1939年作品《少女西丽亚》获诺贝尔文学奖。弗兰斯鳴米尔•西兰帕(1888〜1964)芬兰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一一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 一一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40年-1943年未颁奖。39、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丹表小说家、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40、1945年作品《柔情》获诺贝尔文学奖。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智利诗 人。

获奖理由:“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肓而成的抒倩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 渴求理想的象征” 41、1946年作品 《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

获奖理由:“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一一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 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42、1947年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 家、评论家。

获奖理由:“为了他广泛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 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间題与处境” 43、1948年作品《四个四童奏》获诺贝尔文学奖。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 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获奖理由:“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44、1949年作品 《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

获奖理由:“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45、1950年作品 《哲学一数学一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 国数学家、哲学家。

获奖理由:“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童大的作品” 46、1951年作品 《大盜巴拉巴》获诺贝尔文学奖。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 独立的见解” 47、1953年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 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48、1954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

获奖理由:“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 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49、1955年作品《渔家女》获诺贝尔文学奖。赫尔多尔•竒里扬•拉克斯内斯斯(1902〜)冰岛作家。

获奖理由:“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 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50、1956年作品《悲哀的咏叹调》获诺贝尔文学奖。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西 班牙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他的西班牙抒倩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51、1957年作品 《局外人•鼠疫》获诺贝尔文学奖。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哏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 良心的种种间題” 52、1958年作品 《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鲍里斯•列昂尼多维竒•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俄罗斯诗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在当代抒倩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童大的成就” 53、1959年作品 《水与土》获诺贝尔文学奖。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意大利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他的抒倩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54、1961年作品 《桥•小姐》获诺贝尔文学奖。伊沃•安德里竒(1892〜1975)南斯拉夫小说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一一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題,并描绘人 的命运” 55、1962年作品《人鼠之间》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

获奖理由“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 56、1963年作品《“画眉鸟”号》获诺贝尔文学奖。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希腊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卓越的抒倩诗作,是对希腊文化的深刻感受的产物” 57、1964年作品 《苍蝇》获诺贝尔文学奖。让•保尔•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

获奖理由:“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 远影响” 58、1965年作品 《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史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竒•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 一一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59、1966年作品 《行为之书》获诺贝尔文学奖。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以色 列作家。

获奖理由:“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題” 60、1966年作品 《逃亡》获诺贝尔文学奖。奈莉•萨克斯(女)(1891〜1970)瑞典诗人。

获奖理由:“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俩以色列的命运” 61、1967年作品 《玉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危地马 拉诗人、小说家。

获奖理由:“因为他的作品落实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显得鲜明生动” 62、1968年作品 《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63、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法国作家。获奖理由:“他那具有竒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64、1970年作品 《癌病房》获诺贝尔文学奖。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苏联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65、1971年作品 《情诗•哀诗•赞诗》获诺贝尔文学奖。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智利 诗人。

获奖理由:“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66、1972年作品 《女士及众生相》获诺贝尔文学奖。亨利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

获奖理由:“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 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67、1973年作品《风暴眼》获诺贝尔文学奖。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澳大利亚小说 家、剧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史诗与心理叙述艺术,并将一个崭新的大陆带进文学中” 68、1974年作品 《乌洛夫的故事》获诺贝尔文学奖。埃温特•约翰逊(1900〜1976)瑞典作

获奖理由:“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 69、1974年作品《露珠里的世界》获诺贝尔文学奖。哈里•埃德蒙•马丁逊(1904〜1978)瑞 典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 70、1975年作品 《生活之恶》获诺贝尔文学奖。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意大利 诗人。

获奖理由:“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 价值” 71、1976年作品 《赫索格》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索尔•贝娄(1915〜)美国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72、1977年作品 《天堂的影子》获诺贝尔文学奖。阿莱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西班 牙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倩诗的传统和吸取了现在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 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73、1978年作品 《魔术师•原野王》获诺贝尔文学奖。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

获奖理由:“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 昔遍处境” 74、1979年作品 《英雄挽歌》获诺贝尔文学奖。奥德修斯•埃里蒂斯(1911〜)希腊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在认为自由 和创新而奋斗” 75、1980年作品 《拆散的笔记簿》获诺贝尔文学奖。切斯拉夫•米沃什,波兰诗人。

获奖理由:“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76、1981年作品 《迷茫》获诺贝尔文学奖。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英国德语作家。

获奖理由:“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77、1982年作品 《霍乱时期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 〜)哥伦比亚记者、作家。

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 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78、1983年作品 《蝇王•金字塔》获诺贝尔文学奖。威廉•戈尔丁(1911〜1994)英国作家。

获奖理由:“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昔遍性,阐述了今日世 界人类的状况” 79、1984作品 《紫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捷克诗 人。

获奖理由:“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 渴求解放的形象” 80、1985年作品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获诺贝尔文学奖。克洛德•西蒙(1913)法国小说 获奖理由:“由于他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深刻的时间意识融为一体,对人类的生 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81、1986年作品 《雄狮与宝石》获诺贝尔文学奖。沃莱•索因卡(1934〜)尼日利亚剧作 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获奖理由:“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 82、1987年《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获诺贝尔文学奖。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间題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 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83、1988年作品《街魂》获诺贝尔文学奖。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埃及作家。

获奖理由:“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一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一形成 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84、1990年作品 《太阳石》获诺贝尔文学奖。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墨西哥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恒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85、1991年作品《七月的人民》获诺贝尔文学奖。内丁•戈迪默(女)(1923〜)南非作家。

获奖理由:“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禆益” 86、1992年作品 《西印度群岛》获诺贝尔文学奖。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圣卢西亚诗人。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87、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国作家。

获奖理由:“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童要方面。” 88、1994《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获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1935 〜)日本小说家。

获奖理由:“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 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89、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希尼(1939〜)爱尔兰诗人。获奖理由:“由于其作品样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掲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 竒迹。90、1996年希姆博尔斯卡(女)(1923〜)波兰诗人。1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 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91、1997年达里奥•福(1926〜)意大利讽刺剧作家。199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其在鞭笞权威,褒扬被蹂蹢者可贵的人格品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与中世纪 《弄臣》一书相媲美。” 92、1998年若泽•萨拉马戈(1922〜)葡萄牙记者、作家。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童温那一 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93、1999年作品 《铁皮鼓哈圼》获诺贝尔文学奖。君特•格拉斯(1927〜)德国作家。

获奖理由:“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富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94、2000年作品 《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剧作家、小说家。

获奖理由:“其作品的昔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 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95、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者: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

获奖理由:“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 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96、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者: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

获奖理由:“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 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97、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库切(1940〜)南非作家。获奖理由:“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98、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

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掲 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99、2005年获奖作品: 《生日派对*看门人*回乡:》哈罗德.品特(193(f),英国剧作家。获奖理由:以诗和画的创造性,深入表现了人类长期置身其中的处境。100、2006年获奖作品 《我的名字叫红》奥尔汉•帕穆克(1952~),土耳其作家。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在寻找故乡的优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101、2007年获奖作品《金色笔记》多丽丝•莱辛(DoriLessing,1919_),英国作家。

获奖理由:“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 验的史诗。” 102、2008年获奖作品 《战争》作者勒•克莱齐奥 103、2009年《呼吸钟摆》作者:赫塔•缪勒(Herta Miller,1953-),罗马尼亚裔的德国 女性小说家、诗人、散文家。

获奖理由:“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104、2010年获奖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秘鲁与西班牙双童国籍的作家及 诗人。代表作: 《绿房子》、《城市与狗》、《中国套盒》

获奖理由:他“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105、2011年获奖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其代表作:《诗十七首》,成名后陆 续出版了 《路上的秘密》、《在黑暗中观看》等。

获奖理由:“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觖现实”。106、2012年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其代表作有《蛙》《生死疲劳》《丰乳肥臀》 《擅香刑》等

获奖理由:“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 体”。107、2013年诺贝尔获得者:爱面丝•门罗。她的短篇小说集有《我青年时期的朋友》、《你以为你是谁?》(1978,亦得总督奖)、《爱的进程》(1986,第三次得总督奖)、《公开的秘密》、《一个善良女子的爱》、《憎很、友谊、求爱、爱恋、婚姻》、《逃离》 等,2006年出版 《石城远望》是她最新的一部作品集。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108、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获奖作品《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 获奖理由:唤醒了对最难以捕捉的人类命运的记忆和掲露了对人类生活的占领。109、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主要代表

作品有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还是想你,妈妈》,《锌皮娃娃兵》,《我不知道该 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世界文坛最高水准的感人作品,讲述了这个时代的苦难和勇 气。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简历 篇5

19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简历

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崔琦,1939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1967年取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并在此工作了,1982年受聘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任物理学教授.崔琦于198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崔琦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薄膜电子特征、半导体微观结构和固体物理学等.

作 者:本刊编辑部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科技奖励 英文刊名:CHINA AWARD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1998 6(4) 分类号: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篇6

在这所大学发布的声明中,希格斯说:“接受这个奖项令我不知所措,感谢瑞典科学院……我要祝贺所有为发现这种粒子作出贡献的人,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对我的支持。”

希格斯还说:“我希望,这种对基础科研的认可会有助于提升对这种‘没用’研究价值的认知度。”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篇7

分子造机器的灵感来源

机器的发明,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改变生产力的重要一步。各式各样的机器,可以协助我们完成无数任务。几千年来,机器也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表现在机器不仅需要实现某项功能,还要求尺寸小,就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产品,在“瘦身”的路上已行走多年,且仍在继续。而如今分子机器横空出世,或将是制造业史上一场新的技术风暴。

那么,什么是分子机器?所谓分子机器,是指由不同数量的分子所构成,并能在适当的外部作用下,执行不同动作的一种微小机器。它的概念是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赫赫有名的理查德·费曼提出的。早在1959年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费曼就做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预言:“未来,我们或许能用分子制造出含有多个活动部件的机器,这种机器小到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我预言在25年到30年内,这种分子机器会获得实际运用,但最初会运用在什么机器上,我还无法确定。”他所提出利用微型分子制造齿轮装置的创造性概念,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分子机器的灵感来源。

分子机器的最大特点——小

分子机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它们到底能有多小呢?答案是小于纳米级,换句话说,尺寸还不到一纳米。如果这个答案还不够形象的话,那么一根头发丝的千分之一粗细,大概就是它的真实大小了。

由于尺寸很小,因此分子机器所需要的能耗也非常低,仅仅凭借热能和化学能就能轻松地驱动它们。而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蛋白质等有机分子,因此分子机器还可以灵活自如地进行组装。组装的过程也可以由这些分子自己完成,还可以做到准确而高效。

分子机器的诞生

说到分子机器的发明史,的确和诺贝尔奖的三名获奖者息息相关,他们相继为它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第一步:组装

制造分子机器的第一步,是由法国人索瓦日在1983年迈出的,他成功地将两个环状分子连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链状的“交环烷”分子。我们知道,分子中的原子通常会以共享电子的方式,形成分子作用强大的共价键。然而“交环烷”中的原子,却能与分子作用比较微弱、但却相对自由的机械键连结。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分子零件能够像一部真正的机器那样运作,各个零件都可以自如地进行相对运动。再打另外一个比方,这种“交环烷”就像人类的关节一样,可以让肢体灵活地运动。

第二步:转起来

美国西北大学的斯托达特教授接手了分子机器发明的第二棒。他在1991年研发出了一种叫做“轮烷”的东西。名如其物,它的实质就是将一个“交环烷”分子,缠绕到另一个哑铃状的线形分子轴上,从而让它可以绕着轴运转。分子轮轴所引发的进步,就好比人类文明创造出了轮子一样:有了它,我们就可以实现各种轮轴形式的运动。

利用分子轮轴,斯托达特还研发出了一种可以让整体爬升0.7纳米的“分子电梯”,一种充满力量,可以折弯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以及一种利用蛋白质分子搭建而成,可以储存20KB数据的电脑芯片。这些脑洞大开的创造,证明了分子机器领域有着无穷无尽的潜力。

第三步:动起来

“分子马达”的发明,为分子机器的成功问世添上了最后一块砖。它的创造者,是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费林加教授。1999年,费林加设计出了一种看起来很像电风扇叶片的“分子转子叶片”。通常情况下,分子的运动方向是随机的,其逆时针或是顺时针旋转的概率大致相等。但费林加琢磨出了一种精巧的设计,使叶片可以在紫外线脉冲的照射下,持续地向一个特定方向旋转,形成一部稳定可靠的“分子马达”。

利用“分子马达”,费林加在后续的实验中成功地令一个28微米长,尺寸是马达本身一万倍的玻璃气缸旋转起来。那一刻,他完全可以自豪地说:“给我一台分子马达,我可以让世界转动。”接下来,他又利用一台优化后每秒可达1 200万转的“分子马达”,开发出了一部“纳米汽车”,彻底奠定了分子机器的诞生。

小身材大用途

通过上述步骤制作出来的分子机器,别看它们尺寸小,这些小家伙可以像身边的大机器一样工作,甚至实现大机器无法完成的功能。譬如说,凭借它们的小身材,可以来去自由地进入人体,定点围剿那些可恶的病毒,或是向癌细胞发动集火攻击。以往那些令我们束手无策的绝症,很可能在这些小卫士的帮助下被攻克。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分子马达可以与一些化合物相接触,从而构造成一张精密又相互纠缠的网络。当用光源照射分子马达后,它们就会快速地缠绕在一起,通过这种奇妙的方式,光能就可以被存储在分子当中。如果能够将它们重新恢复的话,就可以开发出一种极其微小的光能电池。那时,或许我们就再也不必为手机耗电太快而烦恼了。

回首往昔,当第一架飞机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人们不屑地质疑莱特兄弟:“它们能有什么用处?”没想到一个世纪过去后,庞大的航空业早已是人类交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地,分子机器的发明虽然还只是实验室中的“雕虫小技”,然而假以时日,这貌似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却可能引领一场微观领域的大革命。

你知道吗?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篇8

凭着坚强意志及“够蠢”的傻劲,卡佩奇终培养出“度身订做”的基因改造鼠,令科学家可凭此观察个别基因的功能。

不少实验室现时都采用卡佩基及同僚所创的技术,制造基因鼠,每只售价至少要300美元,但在20世纪80年代,卡佩奇的计划被视为异想天开。卡佩奇当年想改变老鼠的基因,但那时根本全无这种技术。他们向当局申请研究经费,但计划被评为“太冒进”。且大有可能失败,遭到拒绝。

卡佩奇唯有利用其它研究计划的拨款,继续基因老鼠研究。他说:“当大部分人都会放弃时,你要够蠢才能坚持下去。”

这种傻劲及毅力,跟他童年流落街头的经历有莫大关系。他4岁时沦落意大利街头,要行乞甚至偷窃维生,四处迁徙,最后更因营养不良。险些死于医院。

卡佩奇1937年生于意大利维罗纳,适值法西斯主义席卷全国。他3岁半时,母亲因撰写反纳粹诗歌,被当局拘捕,送往德国一集中营。她早料到自己会被捕,老早便把家当变卖,并把钱交给一个贫农家庭,请他们代为照顾儿子卡佩奇。

4岁沦落街头求生

卡佩奇忆述,农家生活很有趣,但好景不常,“不知怎的,钱花光了”。4岁半的他便被迫流落街头,“我不会告诉你我如何求生,只能说我的确违反了一些规矩”。他1997年接受犹他大学访问时忆述,当年他在街上露宿,有时加入童党参与偷窃勾当,有时人住孤儿院,大部分时间都饥肠辘辘,“我当时只一心想着如何求生”。

后来,他因严重营养不良被送入院,但那儿的小孩根本不会痊愈,因为每天只有一碗咖啡和少量面包。走廊挤满病床,没有床单被子,卡佩奇很想逃走。

他说:“他们不给我们穿衣服,保证我们不会逃走。我常常也想着怎样逃走,也试过很多方法。”其母1945年获美军救出后,返意寻子,1年后她在儿子9岁生日当天,在医院找到瘦骨嶙峋的他,并给儿子一套衣服,配备一顶有羽毛的小帽,卡佩奇到现在还保留着那顶小帽。两人一起返回罗马,卡佩奇才得以6年来首次洗澡。

卡佩奇的舅父兰贝格是物理学家,于1946年把卡佩奇两母子接到美国。当时,卡佩奇一句英语也不懂,但上学后他刻苦努力,兼得老师帮助,很快便适应。

在舅父的宗教信仰影响下,卡佩奇本希望修读政治,以尽社会责任。但当他修完政治课程后,便大失所望,“政治的科学成分太少”,遂转攻科学及数学。他于1961年取得物理及化学双学位,6年后更在哈佛取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卡佩奇留在哈佛工作,却感到有点不对劲。他觉得很多学者因为竞争压力大,所以都争相做一些最快有回报的研究。卡佩奇1973年便毅然放弃哈佛的工作,同妻女到落基山脉下的犹他大学做研究。

弃哈佛工作求发展

卡佩奇今年70岁,但却永不言休。“我妻子认为我永不会退休,她想象我将会死在实验室里”。基因技术一直引起复杂的伦理问题,但卡佩奇说:“对我来说,这些问题太专门。并非我要思考的问题。”因为童年捱饿的经历,他更为关心人口膨胀下,如何让所有孩子都能发展。他说:“我们唯一的方向,是要为所有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追逐梦想。”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美国科学家卡佩奇、史密斯以及英国科学家埃文斯,以表彰他们在胚胎干细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3名科学家将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00万瑞典克朗(约140万美元)的奖金。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推荐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06-03

莫言诺贝尔06-18

上一篇:易制爆危化品管理制度下一篇:牵动我的情思初一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