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教学心得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教学心得(通用12篇)

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教学心得 篇1

语文四要素:听、说、读、写中,阅读能力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基础,也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能力。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和记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了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教学大纲”所没有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由此可知,小学生熟练掌握阅读能力尤其是课外阅读的能力十分重要。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趣引导,热爱读书

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他的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而当他做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时,却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只有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我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我们开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而主要在于从中获取生活信息,满足个人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小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更加努力去做被赞许之事。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朗诵、猜谜、讲故事等比赛;还可以开展一些读书心得、读书经验交流会,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项“课前讲故事”的活动,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前与大家分享自己读到的好故事,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不多。很多学生的课外书籍大多是《作文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小学生同步作文》之类的.作文辅导书。而这都是学生买来模仿写作文用的。只有少数学生有《十万个为什么》、《天天都有新童话》、《天天都有新寓言》、《故事大王》等书目,此外,还有一些卡通连环画。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少。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肯定没有,放学后不是被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占去,就是由于处理不好学习、读与玩的关系,白白地浪费了时间。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发动全班同学积极捐出自己的藏书,由专人负责保管、借阅。

其次,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从有限的时间里挤出一些来供课外阅读用。比如,每天中午从吃午饭到下午上课有一个半小时,我就让学生每天中午抽出至少半小时的时间来读课外书。这样一来,既扩大了阅读范围,也保证了足够的阅读时间,增加了阅读量。

当然,我所说的大量阅读并非是毫无选择地盲目阅读。小学生年纪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阅读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意义的读物。

三、授人以渔

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尽管阅读有一定的量,但是阅读收效不大,不是读了就忘了,就是读后无所知,无所获,或者是一知半解。该怎么半呢?首先,阅读时备好《新华字典》和一本“摘录本”,生字生词查字典,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做到“不动笔墨不成书”的习惯。牢记“初读――细读――精读”三部曲。一个阶段后,就回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其次,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如学习《赤壁之战》、《田忌赛马》再读《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就能从课外书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也可在上新课前去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如在学习《月光曲》前,先从课外书籍中去查一查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这样既激发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课内教学内容的理解。

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教学心得 篇2

1 语文课堂必须是语言形式训练的课堂

从本质上讲, 语文教学就应该是民族语的教学, 而要落实语言教学, 形式训练无疑是最佳的选择。长期以来, 很多语文教师都热衷于把语文课搞得花枝招展, 热热闹闹。由于缺乏起码的语言形式训练意识, 都是在致力于语言形式传递的东西, 而完全忘记了“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 “工具”的根本属性是“运用”;我们之所以设“语文”这个学科, 就是为了进行“语文教学”, 进行“语文教学”, 就是为了“教”学生“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如果将“语文”比作汽车, 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开汽车”。

这次阅读教学大赛, 很多课例在加强学生对语言形式的训练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这次竞赛,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既有人教版教材内容, 又有西师版教材内容, 既有记叙文, 又有议论文, 还有诗歌、文言文。而这16堂课, 没有一堂课不在关注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掌握。他们也在理解课文中的人物, 课文中的事理, 课文中感情, 但他们的教学没有了教师的声嘶力竭的讲解, 没有了学生戴上面具对课文中的角色表演, 更没有对例如“我为什么不用国旗换面包”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而是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 让学生反复诵读、体味, 让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去感受, 去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 确立“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 让学生学研读文章本身, 而不是接收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说他们自己要说的话, 而不是让学生说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不是让学生用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就要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 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

2.1 积极参与, 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从小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只有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有好习惯, 才有可能学好语文。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 使自己的态度、情感发生变化。可以说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必不可少。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2 有效参与, 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方式不同, 情感活动的形式各异, 意志活动的强弱不一, 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不一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打破常规, 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 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去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 要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的同时存在, 要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教师可先把问题抛给学生, 问题一旦抛出学生便从问题出发, 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分析能力 (即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 完全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当中得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千差万别的表现, 都反映在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这恰恰是有效参与的体现。

江津区向阳小学余继宏执教的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9课《浪漫的点地梅》, 以视频播放《青藏高原》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 读课题《浪漫的点地梅》, 学生来兴趣了, 在素称人类禁区的雪域高原, 常年天寒缺氧, 四季冻土封固, 怎会有点地梅凌寒怒放, 还“浪漫”得起来?此时, 没有谁不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的。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认为最快的最好的方式读课文的1-13段, 解决自己心中的那份好奇, 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在这样的渴望中去读课文、找句子, 学习一定是积极有效的。

2.3 三维融合, 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过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 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 既获得了知识, 又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 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 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感受过程中。

进行有效对话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篇3

一、创设和谐、乐学的情境

教师应该创设和谐、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就是要解放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以积极的心态去读书、去思考,去对话,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感,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學生的阅读实践。”

二、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多次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教师本人就应该善于阅读,特别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如教学“画山绣水”时,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这实际是学生和文本初步对话的过程;再让学生做一个小导游介绍桂林风光,这是学生与文本再次对话后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是对话的深入;最后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并提出对课文的质疑,这实际是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意境做深层次的对话。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的预设和生成

传统的教学过多关注预设,较少关注生成,课堂上,教师不愿意将文本意义的最终裁判权下放给学生,学生只能去配合教师的“对话”设计。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是“生成性”,对话的结论主要在对话过程中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预备课中能遇见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况且初中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活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能做出个性的解读。“凡是意识到自己作为读者而担当了不同身份的学生都能更好对文学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把信任的筹码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阅读,扭转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被动局面,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对话教学的主体。

总之,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只有在阅读中进行有效对话,才能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而实现各自的主体性价值。

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素养 篇4

提高语文素养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瓮安县第四中学

吴逢军

摘要::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作用。重视阅读教学是丰富精神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技巧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方法,重视阅读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丰富精神生活,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

一、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习惯

初中教育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语文教师应当给学生留足、留够自由阅读的时间,那种“视课外阅读为异端”,“唯教师课堂是从”的观念必须放弃。语文教学应当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阅读应当更加突出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内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借助工具书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能利用网络等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各种资料;语文课堂当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使学生在自主阅读时自我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并把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方式转化为阅读策略,形成从自身感悟和总结出来的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并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二、培养学生相关的阅读能力

1、培养判断力

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2、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

向学生推荐某一精彩文章;语文课堂出示有关“话题”让学生即兴写作短文,收阅后摘其优者,在以后的课堂上让学生朗读以示鼓励,影响全班,营造氛围。如果教室有网络和多媒体,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甄别能力。让学生从“倦学”变为“乐学”。

六、培养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技巧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有章可循的,考生在做课外阅读时,如果抓住了文章的题目,就能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整体。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主题,如课外短文《月是故乡明》一文,从题目入手分析,可推测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应是借描写明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说明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说明的对象或对象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从题目可推测出文章说明的对象应该是中国石拱桥,说明的中心是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如何把握说明的中心内容?考生可沿着题目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一定要注意总说性的语段、过渡性的语段,通常在这样的语段中能找出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或句子。

议论文的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论述的话题或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谈宽容》、《说天才》,这些题目是作者要议论的问题,即论题。《宽容是一种美德》、《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这些题目是作者对“宽容”和“天才”的看法,即论点。由此可见,论题包含着论点,以论题为线索去分析,就能快速找到论点。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读 者》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 第二期

(2)、《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沈丽芹.、2008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 篇5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难点所在,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耗时多、见效慢、收益少的一项教学任务,怎样做到低耗高效,我们也在不断研讨。

学校“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这一课题的提出让我们忽然眼前一亮,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以作者写作文章的思路为统帅;以大量阅读、主题感悟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思路。即“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教学法。

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它可以看作是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客观标志。与作文水平密切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和感悟,没有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无意识地把这两者割裂开来,造成作文教学指导上急功近利、事倍功半的现象。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把阅读感悟紧密结合,注重由仿到创,循序渐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题的研究,使阅读、感悟与作文相沟通、相联系,从阅读感悟文本内容入手,训练学生自我表达,从说到写,变传统的“师授作文”为“自能作文”,融作文指导、起草、修改、讲评为一体,实施高效的作文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理念,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交际工具为我们服务。但无论是知识的接受还是思维成果的传达,都必须借助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的语言能力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读、写是不能丢弃的法宝。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不就是数学上的应用题吗?如果孩子掌握住了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无论里面的数字如何千变万化,她们还是能够根据思路解答出来。如果我们把每一篇课文都当做一道典型的例题,不仅仅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学习课文中某些人物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怎样掌握住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与别人交流为自己服务,让他们成为会阅读、会表达、会写作的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依靠教材文本所提供的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

想通这一点,阅读教学时,学生阅读课文除了从文字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外,还存在一个从思想到文字、从内容到形式的逆向思维。第一步,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步引导孩子来琢磨文章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来说,你让他以课文为例仿写作文,我觉得就像给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副拐杖,有了依靠,有了拐杖,写起作文来至少心中有了一定的层次。“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以精心上好每节阅读教学课为主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阅读教学与仿写训练相结合,使阅读感悟、复述表达、仿写作文三项结合,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如何使课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呢?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审题立意,学习写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每篇课文当成习作的范例,出示文章题目,学生先进行审题,假如你是文章的作者,你会怎么来写这篇课文,你准备确立什么样的中心?又选取什么样的材料突出文章中心?

学生从中学会审题立意,了解文章的中心和选材,感悟作者分别运用哪些材料来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详略及过渡衔接的,文章的开关、结尾有什么特点等,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审视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写作方法,从而领悟写好一篇文章的写作技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学习新课文总要围绕课题提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通过审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我们教学的每一步,常常紧扣写作,使学生每走一步,都有写作上的收获。如在讲课文《索溪峪的“野”》这样层次分明的课文,教师这样引导: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老师让你写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你准备怎么写?学生确定写作内容,有些学生说写写家乡的沙澧公园,有学生说写写暑假游览过的名山大川,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我接着问,在这篇文章中你准备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选取哪些内容?有学生说:我想表达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我先写景区的位置,再写有哪些美丽的风景,以及游玩的感受,还有学生说,我准备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重点介绍哪些风光。这时,我就顺势引导;“同学们,你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写作思路,非常好,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在游览了索溪峪后,作者是怎样写的,他在选材上,表达方式上和我们有哪些不同。”就这样,在学习课文一开始,就将阅读课文写作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每一课都这样,从审题立意入手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文是就能把握好中心,在选材上能做到为中心服务。

学习完一篇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后回顾学习开始时自己对课文题目的审题、立意、选材,想一想哪些地方自己做得好,值得肯定,在表达方法上哪些还需要多向作者学习。

就这样,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仅积累了文章中优美的词句,感受了索溪峪的风光,更关注了作者先概括,后具体,抓住事物特点,运用联想、想象表达感受的写作方法。为仿写作文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法 仿写训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唯一的途径就是多写。与作文水平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是例子”一说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体味情感,明意悟情,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听和读),运用语言(说和写),训练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而阅读课堂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知识要在训练中获得,情感要在训练中体验,理念要在训练中感悟,方法要在训练中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写什么,如何写,怎样让写作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

(1)以课文写作方法的特点为指导进行仿写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学生习作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自由的窗户,提供了一个自由驰程的舞台和空间,孩子们通过这个舞台,把自己的思想可以尽情地表达出来。但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想提笔就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难度确实很大,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写作,头脑中即使有语言,有内容去表达,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内容怎样用语言组织起来,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课文的学习就给他们提供了范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拐杖。明确了目标,拄着拐杖走路,尽管语言并不十分成熟,但他们能掌握这种写作方法,也能模仿这种写作思路,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如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桂林山水》,学生就可以仿照课文写写《可爱的校园》《美丽的森林公园》,学习了《蟋蟀的住宅》,就走进大自然,像作者一样展开想象,写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子,等等,有了课文作者的示范,学生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就扫除了畏难情绪,降低了写作难度,使孩子的感情随着语言自由飞扬,孩子们表达的灵感在笔尖喷涌。智慧的源泉就会在课堂上大放异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2)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进行写作练习

我们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品,许多课文读后有的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有的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这些课文内容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寻找写作点时,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写一份保护地球的倡议书,有的学生说,我想以地球母亲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诉说我的痛苦,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还有学生准备从地球上即将濒临灭绝的物种的角度向人类发出自己的呼吁。学生们各种各样的写作切入点令我感到惊叹,看来,只要我们结合所学课文内容,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写作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作文练习就不会无话可写。(3)巧用标点仿写

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往往让读者余有未尽,引起读者遐想的空间。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巧妙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及习作的训练。如:课文《唯一的听众》第11自然段以省略号的形式出现,省略了原文的内容,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当“我”从妹妹的口中得知老人不但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时,回顾老人陪我练琴的过程,我的心灵引起了怎样的震动?请结合课文内容,将“我”此时的心情写下来。这样,既进行了心理描写的写作训练,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多得。(4)选取名段仿写

名家名篇名段往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一生的影响。为使孩子终身受益,我们常常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潜移默化让他们加以运用。如《少年闰土》一课中两处有关闰土外貌的描写,刻画了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课后,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描写身边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只写特征,不写人名,然后集体评改,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这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使学生学会了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外貌描写的方法,避免了以往学生写人物外貌时千人一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为他们以后习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的课文中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这些都为我们进行片断练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5)理解课文 续写故事

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戛然而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有效的资源让课文为写作服务。如《穷人》课文作者将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使我们为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所感动。课文结尾以桑娜拉开了帐子结尾,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拉开帐子后,渔夫看到了什么?桑娜怎样向渔夫说?第二天,孩子们都醒了,渔夫和桑娜会怎样向他们的孩子说,再后来,一家人的日子过的如何?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课文。这样,既补充了课文内容,为孩子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又丰富了情感,深化了课文的主旨。(6)教改诗词 拓展思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首首流芳百世的诗篇是中华文化的典范,它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改学古诗词的舞台和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和语言。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古诗词这一奇葩,激发他们学习优秀诗文的兴趣,并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通过多次琢磨,反复思考,大胆尝试把我校潜心钻研的“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这一课题的做法与古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诵读、歌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感,并能把这种水到渠成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想象思维、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语言得以锤炼,所学内容得到巩固升华。每册书中的古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画面,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孩子们通过这个舞台,把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拓展成300-600字左右的文字尽情地表达出来。

巴金说,只有写,才会写。美国作家海明威说,当写得越多的时候,才越懂得怎样写。就这样,我们把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习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仿写、续写训练,每学期每位学生的习作训练达到30次左右。

鲁迅说,文章怎么写,我不知道,但一切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就说明着怎么写。鲁迅都不知道文章怎么写,我们语文老师能知道吗?但鲁迅告诉我们,读大家的作品就能懂得怎样写,也就是说,多读才会写。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见,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不阅读,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徒有想象而已。与作文水平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为学生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学生在作文时才能够尽情表达。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外阅读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写作打下基础,我们学校在课程的编排上,每周专门安排两节课时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两节课上,学生可以看自己从家带的课外书,可以从班级图书角进行借阅,也可以到新华书店在学校所设的读书俱乐部进行借阅,多种阅读渠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书可借,有书可读,每学期,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必读书、选读书,要求学生能讲述书中人物、大概内容,能谈谈自己的收获,每天坚持课外阅读半小时并作好阅读记录。每月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交流会,可以全班同读一本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也可以推荐一本好书,交流读后感等。为了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们利用家长会、校信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家长配合老师工作,做好督促,将每天半小时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们还通过评选阅读明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这样,有效的引导再加上一定的激励措施,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大量的课外使学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词汇,陶冶了情操,潜移默化的学习了写作方法,使阅读与写作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篇6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可以说,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阅读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感,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从而更好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让学生读懂,深刻理解

确定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从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出发,遵循初中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从而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兴趣。

理解深刻是从内容感受、认同、内化的角度考察的。课文是个例子,是学习的载体,是教学对话的凭借,但文本的读懂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读懂这个基础,后面的训练扎实与情感激荡都无从谈起。读懂包括文本整体内容的理解,还有具体的字词句段的理解。读懂有大体的了解,还有深刻的理解。好的阅读教学课,是一定要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的。

二、让学生读好,达到三级指标

让学生阅读文章,不能满足于“读懂”,将内容理解,还要涉及用声音来传达语言文字形式,将语言用声音来活化,这就是读好的问题。“读好”的标准按课程标准要求是三级:一正确,二流利,三有感情。这其中最高级的状态就是读出文章意蕴,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仲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视朗读训练的,通过以读为主甚至以读代讲,辅之以阅读对话,从而“披文入情”。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请看“够了”一处的朗读训练:这里,教师在让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体验传达出这种感觉;学生没有读出应有的自信感,教师进行鼓励并提示,学生再试;教师示范,并让学生跟着读;在大力鼓励进步的基础上,请一学生读,这个学生读出了较好的状态;最后师生协作联合朗读,读出那种自信、坚定的语感。五个步骤,层层推进,使朗读训练达到较高的层次。

三、语言学习与运用,训练扎实,情感激荡

训练扎实是从语言文字学习、运用乃至积累的角度考察的。阅读教学是绝对要强调语文基本功的习得、语文素养的生长的。基本功的习得必须借助于训练来达成,语文素养的生长也是在训练中累积、沉淀和滋生的。当然人文性语文和观照学习自主建构的视野下的训练是不同于传统的机械训练和形式训练有素的,是自主性、浸润性、熏染性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一样须强调落实的,不能飘浮,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阅读教学是训练包容性最强、最大的教学,要落实好这方方面面是不易的。

说话训练是阅读教学频率最高的训练,串讲串问或问答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教师的问题,那不是一种有效的说话训练,只有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整理,整体性地、条理性地表达,才是较为有效的说话训练,并且是交际式的说话训练。在这一课中,对话式的说话训练是非常出色的。

情感激荡是从语文人文性和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角度考察的。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不是纯语言学习课,语文课语文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味儿、人情味儿。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要激发情感、荡涤心灵、升华情意、熔铸人格的。但这种情感的酝酿、生发、激荡、震撼,绝不是脱离文本的声嘶力竭,也不是对文章词句浅尝辄止的矫揉造作,它蕴藏在文本的理解过程中,孕育在词句理解、朗读、说话等训练之中,但要通过教师巧妙的启发、唤醒、诱发、激扬。推向更深入,使语文的训练推进得更扎实。

四、语言积累,语感积淀

成功的一堂阅读教学课,总是在上述几个方面之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进行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积淀。

仲老师在《船长》这一课的教学中,语言积累与语感积淀是交融的,对于积累而言是“浸润性”的,对于语感的积淀与生成是在理解深刻、训练扎实、情感激荡过程之中的。比如在阅读理解“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这一自然段时,阅读活动是自主的,教学状态是对话的,有的说读出了“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有的说读出了“考虑事情非常周密”,有的说读出了“他很了不起,连灾难都要听从他的指挥”,还有的说读出了“哈尔威船长的威严”,这些同内容的理解,更是语感的领悟,同时,那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如排比式短语“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消化”了,融入到他的语言结构中了,也就积累了。

尤其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人们透过阴森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教师独具匠心地让学生在情境下写作,然后由师串生对构成“呼唤”与“应答”,“呼唤”者撕心裂肺、如泣如诉,“应答”者情真意切、毅然坚定,构筑成一个撼动心魄的情境,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心灵洗礼中,语感也随之浸染、生成。

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教学心得 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创设一定的内容情景, 结合口语训练, 达到强化学生思维的训练目的。

例如, 我在教学《都市精灵》一文时, 课前给学生播放三门峡黄河公园白天鹅的生活图景视频, 通过直观的画面了解白天鹅的生活及给三门峡市民带来了欢乐, 让学生明确白天鹅已成为三门峡这个城市的“精灵”, 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又如在教学《枣核》时我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 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 更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朗读教学是主线

《课程标本》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 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朗读成为铺设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1.教师尽量运用真情范读。如果学生仅仅听教师播放录音, 他会觉的那是遥不可及的, 而教师站在课堂上深情并茂的范读消除了这种距离感, 学生对老师的模仿就是潜移默化的。我毕业起, 就一直主持学校及市镇上的文艺演出活动, 在教学中利用自己的特长经常为学生范读、领读, 并利用机会配上音乐让学生欣赏课外诗文。这样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都让学生融入了一种传统文化作品的美感氛围之中。

例如, 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 我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 学生就会被文章的美景所陶醉, 就会被文章的优美语言所吸引, 范读能在无形中指导学生的朗读, 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教师尽量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文本, 尽量创设情境。通过丰富的材料、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的朗读, 包括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重音、语速、语气、语调、感情等。

例如, 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要求学生一边朗读课文, 一边想象情景, 指导他们哪些该读重音、如何把握语速、如何读出气势和感情,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读着读着, 有的神情严肃, 他们有的攥紧拳头, 体悟到一拳比一拳更猛, 一句比一句读得更有气势。一遍一遍的朗读, 学生们读得有味, 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通过朗读, 学生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鲁智深嫉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辉形象, 而老师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个环节就可以略去, 既节省了教学时间, 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说话训练是关键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 就是平常说的话”, 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中, 要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创造学生说的机遇, 安排学生说话的空间, 让说话在语文课堂中闪亮登场, 让说话训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之中。

1.坚持课前讲演。每堂课的前的“3 分钟”, 要求是人人参与, 按座号轮流上台演讲, 每课一人。讲演的内容不拘一格, 可以讲故事、说见闻、谈感受、评社会、议他人、演小品, 校园生活、家庭经历、社会现象都可以成为说话的内容。事实证明, 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

2.鼓励大胆发言。初读课文时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 在学生朗读之后, 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内容的初步了解和看法, 老师万万不能越俎代庖。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感知, 又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3.倡导合作交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三个重要标志, 在阅读教学中, 往往要求学生小组合作, 探讨问题。这样, 在小组合作形式的组织下, 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讨论看法各抒己见, 进而理解了内容, 领悟了感情主旨。

例如, 我在教《幽径悲剧》时,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愚氓灭美”问题:它仅仅是为藤萝而悲痛吗?作者决心怎么做?问题一出, 学生热情高涨, 气氛顿时活跃来, 学生结合相应内容, 各抒己见:有的说藤萝是时代的悲剧, 有的说藤萝被毁说明国人素质太低, 是民族的悲剧……这样, 在愉快合作交流中, 学生由浅入深的领悟了作品的主旨-即藤萝的悲剧, 不仅是它自身的悲剧, 也是人的悲剧, 也是民族的悲剧, 更是时代的悲剧。

4.品味语言, 模仿创作。新课程尤其重视语感训练和片段练笔。例如我在教《阿里山纪行》时, 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家乡景物, 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描述, 让学生描述美景, 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再次感受阿里山的美, 巩固抓特征描景物的写法, 同时也突出了教学重点。

总之, 我们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注重朗读教学, 提倡说话训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语文阅读教学走进生活, 走向实践, 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目的。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本》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 生活有多广阔, 语文就有多广阔, 让学生更多的接触生活中的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近年来, 我积极地参与学校推行“五步阅读教学法”课堂模式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训练。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朗读,训练

参考文献

[1]吕玉东.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4 (08)

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教学心得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现状 优化方式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训练思维,提高能力,开展审美教育的最重要方式。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对初中语文课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体验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彰显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外乎两个:一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另一个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理解、记忆和速度。阅读首先要读得懂,记得住,其次要读得快。写作能力除了要比较准确的表情达意,书写性灵外,首当其冲的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符合中考要求的作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与阅读有很大的关系,高质量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长久以来语文教师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存在着许多弊端。反思新课改以来的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应探寻优化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就目前閱读教学的现状而言,还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当今青少年阅读退化。主要表现在:①、阅读量少。②、阅读所占时间少。③、阅读的品味下降。其次,当前的阅读教学也存在着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贪多求全。无论是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教材,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对象,语文阅读教学必然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正音解词,分析句段,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手法及语言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②、讲解分析繁琐不堪。教学内容不论难易,总是从头到尾的分析,处处不放心。③、学生主体意识缺失。虽然新课改明确规定,课堂学生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读书时间少,揣摩语言时间少,语言训练时间少,独立思考时间少,这就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因此加强阅读教学,优化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二、优化阅读的策略

怎样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优化方式,而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向45分钟要质量。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1、优化阅读,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才能善求”,有了兴趣,才有阅读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阅读兴趣的养成,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保障。但是,兴趣不是天生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来刺激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中,要善于激发而是的学习兴趣。比如,激情导课、设疑导入、故事导入等,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兴趣盎然的阅读学习。

2、优化阅读 创设情境

心里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情绪进入课堂,而情绪又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也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化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途径,因为创设情境能变“死”为“活”,化“静”为“动”,把知识直观展现,有效渲染气氛,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丰富想象,引发联想。

3、优化阅读 改进手段

现代心里学认为,青少年认知和感知事物,是一定的过程和规律的,它往往由从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到抽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并产生消极倦怠。另外,中学课本里选择的文章许多都是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关系或国度的关系,学生很难体会作者的真正情感,而这些又是教学的重点、难点。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目前科技全面进步的情况下,这也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方式方法。这其中的多媒体教学尤其得到了语文老师的青睐。利用多媒体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呈现,直观形象,鲜明生动而备受学生欢迎。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传媒资源的独特价值。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常常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教师应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体,以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在课文导入以及作品赏读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真实生动的视频等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沉浸在美妙的语言世界。

4、优化阅读,加强朗读

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却常常忽视了读这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自己语言,这就是好的语感的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只有反复朗读课文,才能深入理解课文,才能读出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发掘学生心灵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动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5、优化阅读,强化训练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反馈教学情况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计。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减少客观题的比重,增加主观题。在保证基础知识巩固练习的前提下,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拓宽学习渠道,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现在,市场上的书籍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替学生把好书籍关,精心挑选那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书籍,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另外,也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摘录妙词佳句,做好读书笔记,把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读书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9

从教五年,一直带的是中高年级的语文,突然之间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才发现,给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多么重要。从最简单的阅读习惯上着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知识、思想方面的水平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其具体内容主要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以,首先要改掉学生唱读,学会有感情的读,在读的基础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我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训练:

一、让朗读贯穿课堂

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要求学生充分的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重要过程和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1、教师真情范读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听朗读录音的时候,他会觉得那很好,可是离他很远,似乎那是遥不可及的,而老师站在课堂上深情并茂的朗读消除了这种距离感,老师的朗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茅盾的《白杨礼赞》时,老师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学生就会被文章的美景所陶醉,就会被文章的优美语言所吸引。他们不由自主的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范读能在无形中指导学生的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要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在头脑中浮想鲁提辖和镇关西的精神风貌,然后指导他们哪些该读重音,指导他们如何把握语速,指导他们如何读出气势和感情,经过指导,教室里沸腾起来,读着读着,他们有的推出拳头,有的拍手叫好,有的神情严肃,一拳比一拳更猛,一句比一句读得更有气势。一遍一遍的朗读,学生们读得有味、有声、有色、有形、有神、有情。通过朗读,学生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辉形象。、教师创设情境,提倡多种形式朗读

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他们的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如采取自由朗读,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对学生的朗读都要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人人都乐意去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如在教学诗歌时,就安排诗歌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就能更好领悟诗的感情;在教学《愚公移山》、《卖油翁》、《戴震难师》等课文时,就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更好感受人物形象。

二、让说话闪亮登场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说话教学。

如果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创造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说话的空间,让说话在语文课堂中闪亮登场,那么,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大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上一层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那么,说话应该怎样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说话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根据文本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在学生朗读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尽量让学生多说,让多个学生说,并让学生评议。这样的回答,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又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如我在教《小巷深处》时,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按下面的句式说话:这篇课文讲了一个 的 故事(要求:从不同角度概括)。学生说出的内容有: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盲目收养弃婴的故事。一个小巷深处的故事。一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2、探讨问题,对话交流

“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积极探讨、研究问题,这样在小组合作形式下,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问题,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会各抒己见,他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他们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悟了作品的主题。

如我在教《白杨礼赞》时,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它是不平凡的树,有的说它有力求上进的精神⋯⋯ 我接着问:它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方面?有的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平凡,有的说它有不平凡的外形,有的说它有不平凡的内在气质。当我再一次要求学生品读第八自然段,大多数学生说∶是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在愉快的对话交流活动中,学生们不知不觉的领悟了作品的主题。在探讨问题中持之以恒的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既能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又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品味语言,谈感受

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词汇训练。我在现代文的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在课文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这样,学生在领悟语言的魅力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如我在教《囚绿记》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有位学生说了喜欢“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因为作者在这里用了排比句的形式,表达了对绿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深深的爱意。有位同学说喜欢“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因为这句话表面上赞扬“绿”“永不屈服于黑暗”,实际上作者借“绿”抒发了自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三、加强写的训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写”的训练,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改写、续写、写读后感等,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如我教《白杨礼赞》时,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仿照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方法,描写一种树的外形特点。教学第八自然段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整篇课文讲完后,又要求学生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注意了从段到篇的过渡。教完《捕蛇者说》后,要求学生把封建社会与当今社会进行对比,写一篇读后感,从而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教学心得 篇10

阅读是学习各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之一,更是人们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从根本上讲,阅读能力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综合。因为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是教材中的,教材是学生获知识的重要途径。若单靠教师的讲授,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能正确理解书中字、词、句的含义,当然也弄不清化学的基本概念,更谈不上领会和学习更深的知识。而且,学生的学习是终身化的,学生单靠掌握一点课本知识,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将学习终身化,必须会读书,必须从各种书中获自己所需的知识。

笔者就多年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做法,整理成文,供同行们参考。

一、根据所设置的情景,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全文。

在每一节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集中精神,用2—4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新课内容。学生完成阅读以后,教师提问内容中的一些,学生只需要或多或少回答出知识,然后,教师顺势从情景中进入教学。

二、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避免脱离实际,走弯路,没有目的,没有针对性,不掌握方法的做法。因此,指导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易懂概念,独立读

对过去已经学过的内容,或生活中熟悉的知识,采用先读后议的方法。如:《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些内容让学生阅读后掌握其主要知识点,联系生活知识进行简单的应用。如燃烧、分子、溶液等概念,教师可以给出提纲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这样学生就能顺利地读懂教材,学习到一定的知识。

2、基本概念,着重读

指导学生阅读,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抓住关键。在化学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中,要对关键的字词深入体会,准确理解,教师要把分析讲解与学生的阅读相结合突破这一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让学生观察实验,总结出现象和结论。然后,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找出概念中“化学反应”“质量总和”“相等”“参加反应”这些关键词。教师则根据学生找出的关键词,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着重阅读,一方面使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了语言训练,消除学生的疲劳,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概念、原理的学习中理解更准确、更完全。

3、重点、难点,反复读

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让学生反复去读,直到理解为止。如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中“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很绕口,学生也分不清“一种碳原子”“其它原子”“该种原子”。这些词语需要在教师的知道下学生仔细的阅读,并进行比较,对照教材反复分析,这样学生才可能理解和应用它们。

4、相似知识,对比读

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发现知识点繁而多,并且容易混淆,做题时常常将知识点弄错。如学习分子、原子、元素三个概念后,做题时不知什么地方该用那个概念。为了消除这种思维混乱,可以让学生将三自、者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并能将新旧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深化理解,准确掌握知识。

5、课外知识,选择读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石,是学生跨进这门学科的导航器。但是,要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学会课外阅读。与化学有关的课外知识很多,假如全部将其阅读,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必须学回选择有用、有趣的知识阅读。

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教学心得 篇11

【关键词】比较阅读;文本细读;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30-02

【作者简介】蒋晓美,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江苏扬州,225009)副校长,高级教师,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比较阅读是围绕一定目标,将一组内容或形式相同、相似的作品进行多角度比较,从而拓展思维、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阅读方法超越了“篇”的局限,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通过与课内、课外的多篇文章进行纵横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文本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和方法体系,达到触类旁通、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的理念。

长期运用比较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还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基于此认识,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先后进行了同作者、同主题、同一类型人物及不同表达方式的比较阅读实验,下面结合案例,从上述四方面介绍比较阅读的具体运用。

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比,体悟作品风格、作家情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作,教师若能引领学生比较阅读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更多地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思想特点,并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例如,比较阅读杜甫的《望岳》和《春望》两首诗,就会发现:两首诗虽都是五言律诗,都写景抒情,都涉及“望”字,但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诗作风格均不相同。《望岳》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写于开元盛世,他壮游经过泰山,虽并未登山,只是望到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便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流露的是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而《春望》是作者身处安史之乱时期的作品,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一年,在目睹长安沦陷萧条零落、思家情切的情境下,写下此诗。两首诗中并未直接出现“望”字,但都围绕“望”字着笔,虚实结合地写景抒情:《望岳》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展望(登上绝顶的壮志),整首诗展示的是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豪放风格;而《春望》诗的前四句写了诗人的“观望”,其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后四句则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展示的是诗人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样的比较阅读,不能只是告知学生答案,必须让学生反复朗读诗句、集体讨论内容、个性体悟情感,才能在文本细读中,引领学生知人论世,加深对文章主题、内容、情感的理解,同时也能拓展思维,在比较写作风格中,学习构思技巧,迁移语文诗歌鉴赏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同一主题不同作品之比,感悟题材组合的个性魅力

教材中相似题材的课文不少,若以比较的视角来解读它们是件很有趣的事。不仅可以发现某些规律,更可具体感悟选文的个性魅力,算得上“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第四单元是“动物世界”,该单元向学生介绍了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金龟子,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大熊猫等动物。阅读这些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些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唤起学生对动物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也能学到科学小品文用拟人等文学手段传播科学知识的说明方法。

这组说明文学习可用多种比较阅读法,以《松鼠》一课为例,可以先投影《辞海》中对“松鼠”的介绍文字和课文文字对比阅读,体会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语言的不同:《辞海》客观介绍,直接将特点告诉读者,其目的是告诉读者有关的知识;课文用拟人化的描写,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松鼠是讨人喜爱的动物,生动有趣。再调整《松鼠》一文的段落顺序,让学生比较、体会说明顺序。学生很容易发现课文是总分结构,第一节与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可进一步修改第一节的顺序,追问“和原文比,哪一种顺序更好呢?”这时学生就会发现“漂亮”是外貌,“驯良、乖巧”是写其习性和性格的,这是按事物由外而内的特点安排说明顺序的。再设计“删除最后一节”的讨论:前文都是写松鼠的漂亮、驯良、乖巧,结尾却介绍松鼠的繁殖、习性和有用的价值,前后文风不相吻合,不如去掉。经过比较讨论,学生知晓:结尾是补充说明松鼠“讨人喜欢”的内容,是出于说明文全面介绍的需要,是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这样的层层比较阅读赏析,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说明顺序的安排需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和文体特点。

三、相似的人物形象之比,辨悟人物刻画的细微差距

相似的人物之间,也会因人物的身份、所处的环境及时代不同,而彰显出不同的个性。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自然就能辨悟出人物刻画的细微差距。

例如,《将相和》《晏子使楚》中的蔺相如与晏子,在与强国的交往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能否用“机智”概括两人的特点呢?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同为“机智”,两人的表现方式却不同:蔺相如将和氏璧撞向柱子,是因为赵国比秦国弱小,要维护赵国的利益,只能以死相拼,他的机智体现在勇敢无畏;而晏子使楚,面对楚王的侮辱,以退为进、语带双关、不卑不亢地回击,因为齐、楚都是大国,他的机智表现在敏锐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语言技巧上。这细微差距可从细节描写、语言描写中辨悟出来。

四、异乎寻常的表达之比,彻悟语言运用的独特之妙

好文章常有异乎寻常的表达,而这种表达大多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敏锐的观察力。如果常用“比较”的眼光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或许能从中捕捉到文本潜在的信息,发掘出文本的价值。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梁衡的《夏》的结尾写“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有学生认为本课前文多处写“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结尾不妨改成“金黄的夏季”,更能前后照应。我便让学生分组讨论到底是“黄金的夏季”好还是“金黄的夏季”好。最后大家细读前文内容,还是赞同作者的用词,因为这样的表述体现了夏季这个承前启后的收获季节像黄金般金贵。这样的文本细读比较,通过通俗、准确的词语赏析,能让学生在领悟语言运用的独特魅力之后,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正是我们阅读教学所期待的效果。

好的比较阅读应回归到文本细读,注意精选材料和比较点,着力于提升语文素养。但是也不能为比较而比较,比较阅读要想达到预期目标还需遵循实效性、发展性的原则,即“精选材料——找出最佳配对,去繁取精——筛出最佳比较点,示范方法——比出最佳”思路。

比较阅读能让我们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比较阅读要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文素养。事实上,教师拓展课堂容量,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从一篇课文引向一组文章,能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提高赏析、思辨能力,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宋燕晖,齐静.比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J].小学语文,2011(07).

[2]官正华.比较: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J].辽宁教育,2014(13).

[3]蒋晓美.语言·情感·语境——散文文本细读的三个角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10).

进行有效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教学心得 篇12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1.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 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 采取“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 进一步规范图书角的建设, 令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 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面墙壁, 都浸润着文化气息, 飘溢着浓浓书香。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以下简称“我校”) 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 每天中午都有一节阅读课, 我每天都进班指导。每周四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 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2. 培养阅读兴趣, 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 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才能开发心智, 主动去了解、研究, 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 提高读书能力,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 以读诱导法。孩子不爱课外书, 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 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 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

阅读课上, 根据学生特点, 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 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经典名著, 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戛然而止, 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 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 以身示范法。古语道:“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 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 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 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 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 赏识激趣法。“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 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 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 发现其“闪光点”, 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我校开展的“阅读考级”,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 同时积极开展“书香少年”“书香班级”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 传授读书方法, 让学生会阅读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 发展多种思维,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四种: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 是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 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 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 要集中注意力, 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 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 作注释, 写评语, 做到读与思共, 思与读随。

4.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是为了不教”,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具体做法如下:

(1)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 避免散乱, 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 以备补充资料。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 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 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 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2)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 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 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3)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 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 画线打重点号, 也可以边读边思考, 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 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 及时写自己的感受, 促进理解消化, 提高表达能力。

上一篇:遂川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下一篇:鸡蛋番茄紫菜汤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