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能交通的论文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智能交通的论文(精选8篇)

关于智能交通的论文 篇1

那是一次暑假,我和姐姐、爸爸妈妈一起去散步。突然,在一个红绿灯的路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有一辆大货车在向左转时不小心撞到了一辆载有一名幼童的摩托车。这辆摩托车直接翻倒在地,看着那一名大人和那名幼童鲜血直流,就像水往高处直流下来,永不停止似的。我连忙问爸爸:“爸爸,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吗?”“嗯,是的……”我心想: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在路上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不文明的交通行为,例如:在路上与同伴追逐、嬉戏、打闹。这样,是非常容易引起交往事故,只要驾驶员稍不留神,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事。在放学的时候,有的人为了早点回家,上车时一直拥挤、插队,一不小心还会出现踩踏事故等……这些交通事故真是惨不忍睹啊!因此,这一起交通事故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提醒广大百姓应遵守交通规则,不违反交通规则。

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是我们社会的公德。因此,我们应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公民。让我们把交通规则牢记心中。

优爸点评:小作者以这篇文章提出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文章语言严谨,事例的叙述比较到位,详略得当,说理也很清晰。小作者以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作为首段,开篇点明主旨,随后用一起发生在身边的交通事故作为事例,直接描写现场的惨状,直击人心,相当有冲击力!随后,小作者趁势列举了日常生活中一些不文明、不守规矩的行为,用一个个事例说明不遵守交通安全容易引发事故的观点,对人们提出相应的提醒,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文末,小作者恰当总结,再次发出呼吁,强调自己的观点,整篇文章就很完整!

小作者:黄雅珊

指导老师:陈永坚

关于智能交通的论文 篇2

1 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及必要性

许多国家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 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我国对ITS的研究应用起步较晚, 但发展处于蓬勃上升趋势。科技部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中设立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项目, 截止2009年底, 全国已有390个城市主干道实现了交通信号智能控制。

我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发展迅速, 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 城市的扩张面积和机动车保有量成倍增长。中国城市交通的特点是混合交通, 目前自行车拥有量超过1.8亿辆, 如果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提高, 随着混合交通条件的不断恶化, 城市交通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越来越严重。

2 智能交通在我国的应用

智能交通在我国城市中的应用逐步普及, 目前在诸多城市中北京和广州走在我国前列。

2.1 北京

2.1.1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北京市通过在城市交通多源异构数据特征分析与融合技术、分布式异构多系统集成技术、基于GIS的预案化指挥调度集成技术, 构建了以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八大系统为核心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体系框架。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交通指挥现代化、管理数字化、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 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城市交通相关信息, 为北京提供优质的交通条件。八大系统为:

①智能化的交通指挥调度系统;

②现代化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③扩展完善道路交通实时动态信息系统;

④改造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⑤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综合集成系统;

⑥建设宽带通信综合业务网;

⑦建立交通管理无线通信系统;

⑧建立智能化通信网络安全保障系统。

2.1.2 停车诱导系统应用试点

该分课题研究建设目标是首先建立6个以上区域性智能停车诱导系统, 极大改善以上地区的交通状况, 然后再逐步向全市推广。

2.1.3 先进公共交通系统

据“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调查报告”显示, 北京城市居民选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是56%, 远远高于其他方式。可见, 公交需求在北京是非常大的。但公交拥挤, 候车时间长, 公交信息少等毛病却制约其迅速发展。公交公司很早就成立了信息中心, 发展并完善了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智能型公交”这个概念是近几年才逐渐引进的。

北京市智能公交系统的研究和应用集中体现在5个方面:

①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②乘客信息服务系统;

③电子支付系统;

④交通需求管理;

⑤智能车辆自主控制。

2.2 广州

广州市智能交通系统运作,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广州市智能交通建设发展规划的研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 得出具有操作性强、可实施的广州市智能交通 (ITS) 建设的总体规划。

2) 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城市交通控制和视频监控的基础上, 主要研究视频动态交通信息采集、路边停车信息, 以及数据处理、网络信息发布和交通违章数字记录等方面。

3) 广州市1997年在全市开展实施了路桥“一卡通”不停车收费推广工程, 并于l999年1月1日系统投入使用, 到目前不停车收费车道累计车辆通过2000万次。

4) 在公交公司使用了公共交通综合管理系统, 该系统使用VB开发工具建成, 有局域网和城域网两部分, 以中心数据库为核心, 集成了公交企业常规管理的l3个系统, 是一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实时性强、操作方便的公共交通MIS系统。

5) 全线通 (OMN, TPAS) 移动信息管理系统, 主要是面向交通运输和物流业的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利用CDMA技术开发的基于卫星的双向通信定位系统, 只要在卫星覆盖范围内, 对任何移动目标都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控, 提高运输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6) 集装箱货物信息管理在黄埔集箱公司及码头使用。该系统通过电子报文的传输后交换、规划、组织和控制货物集散、配载、中转、储运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流通, 达到加快化货物流转速度, 降低运输顾本的目的。

7) 广州市共用信息平台是整个ITS信息组织过程中的信息枢纽, ITS各子系统将信息传递给平台, 平台将数据按照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处理及信息发布。

3 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的ITS实施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方便交通出行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随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统一协调力度差, 缺乏统一部署, 各省和地区内、各部委内自成体系, 缺乏应有的衔接和配合。

比如各省或地区建设的一卡通或不停车收费系统, 没有统一标准互不通用, 因此一旦全国联网, 必将导致重大损失和浪费。此外, 我国交通运输体制仍属条块分割状况, 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 人为的造成了技术标准不统一、各自为战的状况, 十分不利于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

因此, 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智能交通建设领导机构, 建立健全相关标准规范, 有效整合行业资源。目前世界范围内智能交通技术发展较好的国家都设有国家级的智能交通领导组织, 这些组织担任统一制定国家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等, 并实现ITS技术和保障产品的通用、兼容和互换, 减少了资金等浪费。我国应建立国家级的智能交通技术领导机构, 以整合行业资源, 促进全国智能交通技术的协调发展。

2) 没有明确规划和管理, 技术水平较国外仍然有差距。

我国ITS在有关部门各自研发中, 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框架体系方案, 管理混乱, 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我们应当通过全国智能交通领导机构来制订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 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 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此外, 我们应加强与ITS先进国家的交流学习, 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脚步。

3) ITS的应用必须适合我国国情

我国的ITS应用环境与国外有很大不同。一方面, 城市的不断扩大使智能交通设施的安装和使用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比如, 不断膨胀的城市规模与不断变化的路网结构使得基本信息缺乏完整性与准确性。发达国家的城市一般比较稳定, 路网结构基本确定, 只需应用新技术即可。而在我国, 随着城市化的到来,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加之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 智能交通是不能完全解决交通问题的;另一方面, 非机动车多, 混合交通的特点使得ITS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非机动车流是我国交通流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外不同, ITS专家们在开发ITS技术和研制ITS产品时, 还要兼顾步行者、自行车驾驶者等无车族的利益。由于我国混合交通的特点, 使得很多在国外应用的良好的系统到了中国, 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功效。所以, 我们在引进外国技术时, 一定要适合中国的特点, 不能完全照搬。

4) 必须提高公民交通素质

我国公民交通法规意识淡薄, 交通违规行为非常普遍, 严重阻碍了ITS的效应发挥, 因此, 只有加强公民交通法规法律教育, 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智能交通系统的功能。

4 结语

智能交通虽引入我国才短短几十年, 由于其在交通控制方面的优越性, 已取得了很大成效。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缓解交通压力方面也初见成效。但是, 智能交通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资金与人才支持, 我们相信, ITS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贺国光.再谈ITS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4.

[2]尹宏宾, 徐建闽, 徐亚国.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思考[J].国外公路, 2004 (4) .

[3]刘勇, 吴勇, 周芳.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 (ITS) 发展的探讨[J].交通标准化, 2006 (1) .

[4]陈宇伟.广州市智能交通建设现状与展望[J].广东公安科技, 2005 (4) .

关于智能交通的论文 篇3

关键词:人工智能 人体智能 初级智能

1.人体智能到底是一种什么现象。

如果有人能够清晰的回忆起自己幼儿状态的想法以及行为,是不是感觉到很可笑?

人类初升后,首先寻找的是自己熟悉的气味,再就是听到的第一个声音。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人。当三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后,婴儿便会对他形成完整的依赖,否则就是彷徨。接着再是触觉和味觉第一次和外界的亲密接触。这五种感觉,生命本能行为所带来的五种感觉,就会成为婴儿初升的智力开启原点。可以这么说,智力是因为生命的本能所开启的,拥有智力原点的大脑并没有思考的功能,大脑这时候的功能仅仅是作为信息存储的器官。大人喂养婴儿,教导婴儿学说话,学走路,婴儿在这一系列的学习中,会把这一系列的声音,影响,味觉,嗅觉,触觉存储起来。记住,婴儿这时仅仅是把这一系列的信息存储起来,并没有学会思考。思考是如何形成的呢?

当婴儿吃东西时,嘴唇,口腔,牙床,舌头,咽喉,鼻孔就会对食物进行‘冷热,软硬,味道,气息’等相关信息进行存储,食物能不能进食的第一次判断,并不是由大脑来形成的,而是由这一系列感官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判断的。大脑仅仅是把这一系列感官的信息存储起来。婴儿吃东西是胃部传来饥渴的感觉,胃部就会向大脑提交进食的指令。在这一指令的前提下,后面的一系列进食动作指令,就会形成一个指令集。如果婴儿进食过程中是睁开眼的,便会把食物的影像变化与进食系列感官采集的信心结合起来,并在进食指令集下形成系统的信息库。当下次进食相同的食物时,大脑就会根据眼睛与鼻子采集的信息与上次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对比,判断食物能否食用。当婴儿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进食时,感官便会把N次的分析提交大脑存储,大脑会把这些信息判断对比,并串联起来,根据这些信息的使用频率,把这些信息分作不同处理等级,综合并且分級存储,同时把处理好的信息下发到各个进食过程中所用到的感官,形成条件反射。这一进食系统的完成,就是大脑形成的第一个逻辑智力。这一套逻辑系统的启动条件便是胃部传来饥渴感觉,也就是向大脑提交进食的指令,这一指令便是开启进食这一套逻辑系统的启动条件。此时,婴儿大脑的智力——进食逻辑,开启了第一步,大脑由单纯的存储迈出了开启思维的第一步,也是形成灵魂的第一步。

人体是由无数的细胞形成的。细胞要生存,需要能量与各种元素,并且要防御外部破坏,所以细胞组成了人体各个部分不同分钟的器官。当细胞需要营养和能量时,便会向负责这一功能的器官系统提交指令,最后指令层层传达到消化系统,并且向大脑提交进食指令,第一逻辑进食指令集启动运行,那么进食逻辑指令集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固定条件循环模式。

2.初级智能的实现

下面我们再谈大脑的其他智力系统的形成。这要从细胞开始说起。细胞在进化工程中,记录了生命形态的记录,就是DNA。细胞根据这些信息成长并组成人体各个器官。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分工,依照自己的思想工作,这就是生命本能。器官工作的时候,因为分工阶层的不同,指令层层上传,最后达到大脑,大脑这时候并不能处理这些信息,只能存储汇总到大脑深层。大脑深层的信息汇总后,再传递到大脑表层,大脑表层开始处理这些信息,处理后的信息再回馈到各个器官,各个器官再接受并处理大脑下达的指令,把处理结果再次汇总到大脑深处,于是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人体各个器官处理的各种信息,依据使用频率的不同,整理出工作的侧重点。人体细胞的能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人体只能根据这些侧重点来选择进化的形态。例如,喜欢锻炼的人,人体细胞活力就充足些。喜欢动脑的人,大脑处理速度就快些。放在电脑上来说,就是数据处理的优先级。

具体器官又是什么作用呢?如果询问大多数人,我们对于世界是如何认知的,他们肯定回答是眼睛。这不能说不对,应该只说对了一部分。上面说过了,对于一件事情或一件物体的认知,是通过一系列协作,形成的指令集,指令集调动一系列相关的信息进行对比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结果。所以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五种感觉上面的。举一个例子:我们把相同粗细,长短的几根棉线染成不同颜色,来研究人是如何对他们形成正确判断的。我们首先知道了什么是棉花,棉线是由白色棉花组成的,组成的棉线大小不相同而已。我们知道了棉线的形成过程,那么判断一根不熟悉的白色线是不是棉线,光凭眼睛是看不出来的,经常的判别方法就是,眼睛观察,和棉花是不是一个色泽。综合上面所有论述,计算机能够把一系列物质,物体,行为事件等等信息全部综合起来形成逻辑判断,那么这个计算机就拥有了初级智能。但是这个初级智能依然是一段程序,并没有形成思维。

上面所说的计算机能够模仿出来的初级智能只是具备了学习功能和具体时间对等应对方法,并不具备思考能力。例如,你要问他人要如何吃饭。初级智能会把所有针对这个问题所知道的答案告诉你,如果采用了水泡法,计算机会把答案采用率最高的显示在第一页。如果计算机具备人体的吃饭功能,它会把拍在第一页的方法作用到自己身上用来进行吃饭的行为。所以说那些数据再庞大,也智能称为初级智能。

3.小结

关于维护交通秩序的通告 篇4

一、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将依法、妥善处置,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群众的合法利益。公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各种问题,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解决,依法有序地进行。集体表达意愿的,应当通过书面材料或选派代表反映。

二、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借口干扰、阻塞道路的正常通行,扰乱交通秩序、危害交通安全。对实施上述行为的,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广大群众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对扰乱交通秩序、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做到不参与、不支持、不围观,并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和公安机关发现、制止不法分子的破坏活动,恢复正常交通秩序,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特此通告

关于实行交通管制的通告 篇5

特此通告

校园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关于交通安全的知识内容 篇6

交通平安学问要点

1、平安横过道路

上学、放学和外出活动,我们几乎每天要在道路上行走。走路要保证平安,这里面的学问可多着呢!有不少行人,由于没有把握好平安横过道路的要领,结果丧身与汽车轮子底下。

横过道路时,要选择有人行横道的地方。这是行人享有“先行权”的平安地带。在这个地带,机动车的行驶速度一般都要减慢,驾驶员也比较留意行人的动态。在没划有人行横道的地方横过道路,要特殊留意避让来往的车辆。避让车辆最简洁的方法是:先看左边是否有来车,没有来车才走入车行道;再看右边是否有来车,没有来车时就可以平安横过道路了。

横过道路不走人行横道,任凭乱穿,或者在汽车已经接近时急匆忙过道路,都是非常危急的举动。

2、乘车

乘坐公共车辆,应当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留意交通平安。

候车时,应依次排队,站在道路边或站台上等候,不应拥挤在车行道上,更不准站在道路中间拦车。上车时,应等汽车靠站停稳,先让车上的乘客下完车,再按次序上车,不能争先恐后。上车后,应主动买票,主动让座给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或怀抱婴儿的乘客。车辆行驶时,要拉住扶手,头、手不能伸出车窗外,以免被来往车辆碰擦。下车时,要依次而行,不要硬推硬挤。下车后,应随即走上人行道。需要横过车行道的,应从人行道内通过;千万不能在车前车尾急穿,这样很担心全。

3、道路不是嬉戏场

道路是为了交通的便利而建筑的。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交通非常繁忙,假如我们随便地在道路上玩耍、嬉戏、追赶,把它当作“嬉戏场”,放学以后在道路拉开“场子”踢足球、打羽毛球,既阻碍车辆的通行又会被车辆撞伤,是不允许的。在人行道上跳“橡皮筋”、跳绳、踢毽子,会给行人的通行带来困难,是阻碍交通的。在道路上追追打打,车前车后乱穿,甚至相互扔石子,这就更简单出事故了,另外一些同学,由于不懂得在道路上玩耍的危害性,甚至在道路中间拦车、追车、扒车和向汽车投掷石块,以此为乐,这是最最危急的举动,一旦被车撞倒,后果不堪设想。

道路不是嬉戏场所,不能在道路上玩耍。我们要相互提示,大胆劝阻,当一名维护交通平安的“宣扬员”。

4、避让转弯车辆

当汽车的方向灯一闪一闪时,告戒人们,汽车要转弯了。我们应当留意避让转弯车辆。

现代汽车的转向,都是依靠前轮来转向的。随着前轮的转动,汽车车身也渐渐转变方向。汽车转弯时所占用的空间往往大于车辆固有的宽度。前轮行驶的轨迹不与后轮的轨迹重合,也就是说,前后两只轮子不会走在同一条弧线上,而是有肯定距离差别的。这就是汽车转弯的“内轮差”。由于这种“内轮差”,使汽车转弯时,前轮可以通过道路的某一物体,而后轮却不能通过。

懂得了汽车转弯的基本原理后,我们在道路上碰见转弯的车辆时,不能靠车辆太近,不要以为汽车的车头可以过去,就没有事情了。其实假如你离转弯汽车太靠近,就很可能被车尾撞倒。

家长须知的交通平安学问

(1)车钥匙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2)四周如有车,牵着孩子的手

(3)停车后确保孩子离开车辆

(4)确保车道上没有玩具

(5)即使车停在家里也要确保上锁

(6)汽车启动前确保孩子与车辆保持平安距离

(7)孩子乘车请使用儿童平安座椅,不要坐副驾驶位置

孩子步行出门要告知他们的交通平安学问

(1)走人行道

(2)外出要有可信任的大人伴随并时刻留意

(3)过公路前和过公路时要留意观看两边

(4)横穿公路肯定要走人行横道

(5)要当心停着的车可能会突然启动

(6)穿越车道要停下来多看多听

(7)穿简单被观察的衣服

(8)过公路时要用心收起手机和电子嬉戏

孩子骑车要告知他们交通平安学问

(1)尽可能限度靠右行驶,并与交通流量保持同向

(2)佩戴平安头盔可以降低头部受伤几率

(3)穿反光衣,为自行车安装反光器材

(4)遵守交通灯指示及其他交通规章

(5)不要穿可能被车链夹住的过于宽松的衣服

司机需要留意的交通平安学问

(1)即使没有发觉行人,在人行横道、停车场、居民区也要减速慢行

(2)留意人行横道上的行人,遇到孩子穿越人行横道,等他完全穿过后再启动

(3)遇到孩子从校车下车时,完全停车为孩子让路

(4)启动车辆之前,观看车辆四周和车后的状况

(5)不要试图超越停在人行横道前的车辆,由于你很可能无法发觉穿越公路的孩子

(6)不要在开车时使用手机、吃东西,或者做其他会让你分心的事情

关于人工智能的浅析 篇7

计算机自从诞生以来其发展迅猛快速, 且运算速度已经超越了人脑的运算速度。目前计算机科学的研究领域已有多个分支, 而人工智能 (Artifical Intelligence) 作为一种前沿学科在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中那是相当热门。人工智能 (ArtificialIntelligence) , 简称AI, 最初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它是由计算机科学、控制论、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前沿学科。

“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 是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尼尔逊教授这样定义人工智能。简单来讲人工智能就是智能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进行判断、推理、学习、解决问题等相关活动, 即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

人工智能作为二十世纪的三大尖端技术 (空间技术、能源技术和人工智能) , 同时也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的三大尖端技术 (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 。

1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自古至今, 人类一直根据社会文明发展和当时的技术条件, 尝试着用机器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从而提高征服大自然的能力。在我国古代也有对机器的相关记载。《墨子鲁问》——“公输子 (鲁班) 削竹木以为鹊, 三日不下。”即是指鲁班用木材做成一种会飞的木鸟, 内设机关, 能在空中飞行, 被机器人专家称为古代机器人。这说明古代人就已经有了人工智能的想法。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在13世纪初RomenLuee发明了通用逻辑机;到了17世纪有了B?Pascal (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 的机械加法器;而后G?W?Leibniz (德国数学家、哲学家) 在此基础上制成了能四则运算的计算器;接着, Boole (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 提出了代数系统, 即在计算机上广泛应用的布尔代数。

人工智能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可大致分为起始期、兴起期、稳定期、高峰期。

1.1 起始期

20世纪50年代, 人工智能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机器定理证明、跳棋程序、LISP表处理语言、神经元网络计算机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有相应的成果, 但由于当时过于重视求解的方法, 而忽略了知识本身, 因此在这一时期也存在着些不足之处。

1.2 兴起期

自从1956年夏季那次历史性的聚会后, 人工智能这一以研究如何用机器来模拟人类智能的新兴学科正大步的向前迈进, 随着DENDAL化学质谱分析系统、MTCIN疾病诊断和治疗系统、Hearsay-11语言理解系统等专家系统的出现奠定了人工智能的实用性, 1969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更是标志着人工智能已得到国际的认可。

1.3 稳定期

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神经网络国际会议在美召开, 使得在神经网络上的投资大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出现, 提供给了人工智能新的研究方向, 使得人工智能从曾经的单个智能主体研究开始转向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 让人工智能有了更多的实际用途。

1.4 高峰期

进入21世纪以来, 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由于理论的飞速发展, 因而人工智能技术在具体应用上如鱼得水, 已经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卫星智能控制, 到机器人足球比赛, 再到智能家居机器人, 等等, 都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工智能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机器模拟人脑, 人工智能一直处于技术创新的前沿, 近年来更是呈现集中爆发态势。当前以智能搜索、深度学习、云操作处理等为代表的大规模联网应用已经成为信息通信技术引人瞩目的重要方向。近年来美欧相继启动的人脑研发计划, 力图打造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促进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发展, 预计将助推信息通信技术乃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生深刻的革命性变化。

2 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及反思

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脑的神经生理智能而言的。人脑的神经生理智能通常称为智慧, “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 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表现出来。”人工智能的实质是把人的某些神经生理智能赋予机器, 让机器模拟和代替人的某些智能, 并利用这些有一定智能的机器帮助人类征服大自然。

人工智能发展到目前, 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理解自然语言、机器人学、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等。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开展最早、成就最多的领域,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专家系统创造了新的手段, 专家系统的成功打破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沉闷局面, 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例如运用专家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 模拟医学专家诊断、治疗疾病的思维过程编制的计算机程序, 它可以帮助医生解决复杂的医学问题, 作为医生诊断、治疗的辅助工具。机器人学, 顾名思义即是模拟人行为的机械, 它历经三代发展, 至今已能完成各种环境下的任务, 它是当前智能化领域发展较为先进的, 例如, 图像识别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 聊天机器人等;人工神经网络, 是在研究大脑的奥秘中得到启发的, 人工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神经元相互连接而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

人工智能除了在以上提到的领域中有发展, 在其他领域上的应用也是相当广泛, 其中值得一提的更是赋予人工智能“情感”。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某些机器上赋予“情感”之后, 可以把他应用到教育、医疗、服务等行业领域。在教育方面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就曾引入情感模式和个性特征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Lisetti等研制了一种可以利用多模态情感识别病人的状态, 从而为医生提供简明而有价值的信息;卡内基梅隆大学发明了一个机器服务员Valerie, 他是利用一个可以转动的屏幕向人提供类似于天气、方位等问题。百度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并将其应用在语音、图像、文本识别, 以及自然语言和语义理解方面, “等于 (机器) 有了眼睛、耳朵、嘴巴”;而这些仅仅是富有情感的人工智能在应用领域中的冰山一角, 人工智能情感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

虽然对人工智能情感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 然而在带给我们惊喜和利益的同时, 也由于情感在人工智能上应用的复杂度, 人工智能对情感的控制并未能如人类对情感控制般得心应手, 若是赋予人工智能上的情感不恰当, 就可能会伤害到人类, 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例如就有这样真实的案例摆在面前, 1978年日本一家工厂的机器加工中突然系统混乱, 将一名正在作业的工作人员送到钢刀下, 酿成悲剧。而在影视作品当中也不乏有类似的题材, 例如《机械公敌》讲的就是美国某公司开发了一种高智能机器人, 从保母、厨师、快递、遛狗到管理家庭收支等等, 简直是无所不能, 甚至随着使用量的增加, 该种机器人开始充当起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角色。虽然人类在生产该类机器人时遵循了所谓的“机器人三大安全法则”, 但是该类高智能机器人自行破坏了这种规则, 最终反过来控制人类, 使得人类社会陷入了危机。

虽然《机械公敌》讲诉的仅仅是个影视作品, 但是如果某些研究者受到利益熏心, 将人工智能运用在不正当领域当中, 又或者人工智能技术落入不法分子的手中, 被他们用来进行反对人类和危害社会的犯罪活动, 这一切将是不可想象的。人工智能技术, 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发展的同时也应顾及到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切事物均是经由量变再到质变的一个过程, 人工智能技术同样也不例外,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人工智能从最初的简单模拟发展到现在具备逻辑推理能力, 这足以证明人工智能已发生质的变化。人类开发一种新的科技技能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为人类社会服务。如今, 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也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更加智能化的高度, 虽然在此同时有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但只要控制好, 一切朝着正轨继续研究下去, 或许能够有重大的突破, 甚至可以改进不足之处。

3 结语

发展至今, 人工智能已然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人工智能将迈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其功能、其应用都将得到空前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将更大程度上的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夏洁云.初探人工智能.职大学报.2004年第2期.

[2]高燕飞.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福建电脑.2010年第10期.

[3]李俊平.关于约束人工智能情感的思考.科协论坛.2013年第01期 (下) .

[4]郦全民.科学哲学与人工智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第2期.

[5]沈国桢, 石银保.论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进步的作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关于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考 篇8

一、“微循环”不畅是交通拥堵的主要症结

北京的社区和单位外围大都用砖墙或栅栏封闭;没有围墙的社区和单位周边也有绿篱、草地、花池和路牙等与周边道路隔离,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大部分建筑也都有围墙或栅栏,周边的绿化通常由较低的金属栅栏、修建的花池、隔离桩或种植的绿篱等围起,将街巷两侧的建筑与道路截然分开,造成社区、单位和街巷周边几乎没有用于停车的场地,使大量车辆只能停放在路边,挤占道路资源,影响其他车辆正常运行,加剧交通拥堵。这种各自封闭、划地为牢的做法,使城市内部成为一个个孤立的“死结”,互不连通,无法形成城市交通的“微循环”系统。

由此发现,在北京出台的28项“治堵”措施中,有一个重要因素被忽视,即:传统的城市建设思想已不适应现代“汽车社会”发展的需要。土地空间被无序分割、占用,使用功能单一,缺乏合理的整体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与不断增长的机动车用地需求形成突出的矛盾。“微循环”不畅,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症结。

二、解决交通拥堵的根本措施

交通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车辆和道路及其辅助设施。产生交通拥堵的原因无非是人多、车多、路少。但是,人多、车多是现代大都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世界城市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口规模大且富裕人口相对集聚,汽车的拥有量远远高于一般城市,这是不可逆转的,即使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就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中“完善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这一项措施为例,就是很难实现的目标。

北京作为环渤海区域的中心城市和全国人民的首都,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经济发展水平会更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CBD东扩”、各种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都在实施中,就业机会更多,这成为大量外埠人口进京包括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口来北京寻找机会的主要推动力。

面对“屡设屡破”的人口规划控制目标,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长规模已经严重超过政府控制预期,今后就能控制好人口的增加吗?看看北京新提出的人口调控措施就能找到答案。新的人口控制措施归纳起来就是按人群分类管理:对于户籍人口,将控制进京指标,也会有近70万的旧城区人口向郊区疏解;对于非京籍的外来流动人口,逐步取消暂住证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主旨是“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相关政策突出一个“管”字,一个“控”字。对这些措施深入分析会发现,“控制进京指标”只能减缓人口增加速度,不可能不增加人口数量;“70万的旧城区人口向郊区疏解”对于2000万的人口数字微乎其微,而这些去郊区的人回城区上班反而增加了交通压力;“取消暂住证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对人口的增加与减少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没有“居住证”就不能在北京了吗?显然,“证”是管不住人口增加的。

而且,从“世界城市、以人为本、首善之区”等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上看,以“管”和“控”的方法限制人口增加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总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文理念”,会加大“北京人”与“外地人”的心理隔阂,这是北京最不应该有的“首善之区”形象。因此,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应该调整聚焦点,把从“人口管控”向城市自身规划和建设结构转移。

另外,与世界其他大城市相比,北京的城市规模、人口数量都不是最大的,交通干路、支路从数量到质量总体上也是很好的,道路宽度也堪称世界一流。为什么别人没这么拥堵,我们却成为“首堵”呢?这要从自身找原因。认真观察会发现,北京的城市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建筑密度大,周边没有足够的停车位,“微循环”不畅,车辆不能被有效分散疏解。因此,解决矛盾要采取有力措施对城市进行全面改造,疏通“微循环”,挖掘街巷和建筑周边的停车资源,把“路侧”停车转移到被围墙、栅栏、绿地挤占的空间内,让道路更好地发挥“交通”功能而不是停车功能。

(一)拆除围墙和违法建设

围墙、栅栏、隔离障占据城市大量公共用地,使本来可以公共享用的空间成为集团、单位私有,不仅使城市更加凌乱拥挤,“微循环”不畅,也是滋生违法建设的土壤,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障碍。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就应该下决心彻底拆除围墙、栅栏及其内部的违章建设,“还地于民”,有效拓展城市可利用空间,让每座建筑之间连通起来,形成如人体毛细血管一样完整密布的“微循环”系统,这座古老的城市肌体就会充满活力,再对原来只供内部使用的空间进行统一合理规划,吸收路边停放的车辆进入这些空间,使道路更加开阔、通达,拥堵的道路会有一个明显的改观。如果再结合环境治理、改造,“开放式、一体化、平坦无障碍”的街区和道路建设,就更能彰显北京新貌,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到环境优美怡人、交通便捷顺畅的全新的北京生活。

(二)改变绿化方式

绿化是一个城市建设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城市绿化除了追求面积和品质外,还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社会需要。

1992年,国务院在《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中提出,“城市绿化规划应当根据当地的特点,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以方便群众为原则”。北京的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运行和人们生活最突出的矛盾,涉及生活在此的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道路两侧的绿化更要充分考虑以满足交通需要为主,遵循“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

nlc202309010836

大量修建的路侧花池、栅栏、隔离带等完全违背了这一原则,越来越突显出其背离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拆除路侧花池、栅栏、绿化隔离带等影响车辆通行和驻停的一切障碍物,腾出更多的土地给机动车,把城市绿化的重点向生态、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节约型城市绿化”转变,这应该成为今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绿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尺度。

节约型城市绿化主要包含二个方面:一要按照资源合理、循环利用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的环节上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资源,减少能耗。要以比较少的人力物力和土地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力求达到用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搞好城市绿化。例如选择不同的植物品种进行绿化,其生态效益是明显不同的。据有关资料介绍,树木和草坪的投入比例为1∶10,而产生的生态效益比却为30∶1,相同面积的树木制氧能力是草坪的几十倍。树木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热量、降低噪音等方面也比草坪强20多倍。草坪的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费用要5元左右,也大大超出以树木为主的绿化管理费用。很多地面修建的花池或围栏内栽植一年生草本花卉,费用就更高,这都和“节约型绿化”的思路格格不入。

北京发展到今天,各种“城市问题”不仅显现,而且已给生活在这里的人带来切身困扰。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人类之所以要营造城市绿化,就是希望能够寄托一种在城市生活中兼得自然山林之乐的绿色理想,而这种理想应该以回归自然为最高目标。在发达国家城市绿化中,生态主义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整个绿化过程之中,形成了一种尊重自然、倡导物质的循环利用、场地的自我维持和节约、发展可持续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在本来平整的土地上修建花池、护栏、隔离带等,不仅是一种浪费,更是对自然生态和审美视觉的破坏。因此,绿化植物的选择应该以树冠较大的乔木为主,不仅生态效益高,树间还可设停车位,这应该成为北京城市绿化的重点方式。

二是立体绿化。就是以建筑物或构筑物屋顶的绿化和建筑物或构筑物墙体、道路栏杆、立交桥、高架桥桥体等处垂直绿化,以“垂直挂绿”、“屋顶铺绿”等形式,增加有效绿化面积。不仅能节约土地资源,而且可以净化空气,降低扬尘,改善局部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有关资料介绍,屋顶绿化能使屋面夏季温度下降20~40摄氏度,室内温度下降4~6摄氏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节省空调50%的用电。在北京降雨条件下,屋顶绿化平均可截留年降水量的43.1%。在拓展城市绿色空间、美化生态景观、改善气候环境和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立体绿化是城市发展的生态补偿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效应,它也是市中心地带最廉价的绿化形式,因为不占用大面积土地。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每一寸土地都应该用在城市发展最需要的地方,立体绿化正是可以满足城市绿化的同时又可以大量节约土地资源的最佳途径。

三、减轻北京交通拥堵的建议

(一)对全市进行一次全面普查

摸清所有街道、社区、单位围墙(栅栏)、违法建筑等情况;摸清公共区域的围栏、路障、影响交通的设施等情况;摸清绿化用地、浪费土地资源的绿化方式及可用来做停车用地的情况。

(二)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法规

在普查基础上组织制定规划,制定相应法规,先从清理公共区域、制定新的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着手,增加停车位,为“治堵”迈出第一步,然后逐步规划拆除所有围墙和违法建设。然后对全市城区进行彻底改造,分区、分期拆除所有影响交通的不合理建设。

(三)规范停车收费

乱停车是造成交通拥堵重要因素之一,而停车乱收费是造成乱停车的直接根源。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摸清停车收费有多少是正规的、多少是“黑收费”,“正规的”和“黑收费”的钱都去了哪?到政府手里的有多少?政府每年为治理乱停车和日常管理付出的费用又有多少?得到的这部分钱与治理乱停车用的人力物力财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对政府的财政有多大意义?

其次,要清楚社会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守法者无成本,违法者有成本”。如果不遵循这样的原则来管理社会,就一定会是乱象丛生,停车乱收费和高收费就是违背了这样的原则。政府管理的目标是让人们在指定的场地按划好的线停车,这样才能保持交通和城市运行秩序,按这样的规则停车是遵章守法行为,而对守法者收费就是让守法者付出代价和成本,这是一个悖论,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要守法?自然哪不收费哪有地方,车就停哪,这怎么能不乱?虽然对乱停车有处罚,但执法力量不足,力度远远不够,违法成本与守法成本比还是太小,因此也不可能有效果。降低停车收费,就是尽最大努力挖掘场地资源,把所有能用于停车的地方都规范划线。依法线内停车免费,对违法不按线停车者实行高额处罚,使守法者无成本,违法者高成本,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理乱停车问题。

(责任编辑:赵静)

上一篇:生物实验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转变观念 快乐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