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精选9篇)
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广大残疾人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作为大学生,高教园区则是我们的小型社会。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我们有时候会无视他们,但是他们很希望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残疾人比健全人有着更强的自尊心,他们需要的关心不是同情和施舍。和谐社会,是每一个人的和谐,助残,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助残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业。这种帮助就像是春天里的出芽,给他们无私,给他们最值得留恋的。就比如说高教园区为他们提供的一些基础设施。这些公共便民设施不仅是针对残疾人,而是为了便于社会有需要的公民使用的,给各种需要的人群带来便利和关怀。
这一次的调研活动,让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走出校园,了解校园周边残疾人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既可以提前认识社会,也为今后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在了解周边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后,我们可向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完善社会对残疾人的保护政策,使他们生活更舒适。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不是什么巨大的工程,但却能够使残疾人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减少他们的自卑心理。
残疾人事业是阳光的事业,爱心的事业,文明、进步、崇高的事
无障碍设施应该是能保证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的,而在城市建筑工程中设置的配套服务措施,以扩大弱势群体的行动范围,使其能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其中包括无障碍通道(路)、电(楼)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通讯,信息交流等其他相关生活的设施。
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相比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晚、起点低,而且差距较大,同时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如人们无障碍意识不强,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没有很好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不够系统、规范,使用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等等。但经过这十几年的努力,无障碍设施建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有着显著成绩。多数城市的干道、主要商业街、广场、医院等建筑,程度不同地建设了无障碍设施;城市住宅小区的无障碍设施也开始起步。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商业、服务业、公共设施,娱乐场所的出入口,应设有方便残疾人行走的坡道,城市道路的十字路口,人行横道的路牙处应设坡道,主要商业街、人行横道、公共车站应铺设盲道。主要商业街,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应设有方便盲人行走的交通音响信号,市区道路中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路面应防滑,并设上下两层扶手栏杆。住宅、宾馆内应有残疾人可使用的房间和相应设施,公共厕所内应设残疾人专用厕位。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的停车场应设残疾人车位并有明显标志。自行操作的电梯内,应设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按钮和扶手栏杆。各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在出入方便处应设有残疾人使用的轮椅席等。
就以调查地长沙市为例,我们在走访调查时可见,市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较周边地区完善,但在我们集中调查的三处地方,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地点1,火车站站前广场及公交车站。调查时间:2010年1月23日。无障碍设施设置情况:此处人行道均设有盲道,宽度基本符合要求,但有两处路牙未设坡道,有5处出现盲道中断。观察:此处人流车流繁忙,此路段上的人行盲道基本被自行车或汽车所占用。在我们的2小时观察中没有发现残疾人的出现。
地点2,步行街。调查时间,2010年1月24日。无障碍设施设置情况:人行盲道的宽度基本符合要求,但有多处缺损,有4处中断。观察:步行街入口处有路墩,但间隔宽度不足轮椅通行。人行盲道大都被小贩占用,一些自行车也停放在盲道上,步行街人流庞大,但没有残疾人的出现。
地点3,平和堂。时间,调查实践2010年1月25日。无障碍设施设置情况:商场入口处没有坡道,有直上的电梯,卫生间没有残疾人专用间。观察:人流多,商场入口处的门的设置能满足乘轮椅者的进入,但是附近没有设置坡道,店内直上电梯一般被用作了观光梯,人多拥挤,卫生间有设坐厕,但设计宽度不够轮椅进入,也没有设扶手,甚至被占用作杂物间,不能满足乘轮椅者的需求。
2 长沙市残疾人心中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情况
其实,我们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在长沙这座城市里,为残疾人设置的公共设施较少,甚至许多建筑根本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的需要。就在我们的调查中,一位45岁的下岗工人就表示,“虽然我很渴望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但出行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困难重重。下地道,上天桥,即使有家人的帮助,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坐公车,轮椅几乎是上不去的,而打出租车,长期下来也负担不起。所以除非必要,我都不愿意出门。”回想我们平日在街上,的确是很少看到残疾人的身影,但其实,在我们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有近87%的残疾人是愿意出门的,却总是由于出行条件太恶劣,而几乎都选择放弃出行,蜗居家中。且在我们所听到的声音中,大多是抱怨和叹息。
作为普通大众,我们许多人平时根本不会留意到残疾人的出行有多么的困难,一条条普通的路却是危机四伏,充满羁绊,一栋栋高耸的大楼却成了阻碍。我们根据调查所反映的问题,总结出残疾人在日常的出行中一般会碰到的情况。
肢体残疾人乘轮椅出行,即使在有陪伴者的情况下仍会遇到许多困难。楼层的防盗门的宽度较窄,轮椅经常摩擦到门的边缘。出了小区,上人行道,人行道路牙没有设缘石坡道,不方便乘轮椅者进入人行道,因此,改走单车道,但车辆来往比较多,推着轮椅十分不便。要过马路,地道和天桥没有设坡道,根本上不去,而过马路的路口处却常常摆了路墩,路墩间的宽度并不够让轮椅通行,往往要绕远处找方便的路口过马路。而公交车的脚踏板并不是与马路平齐的,因此根本无法把轮椅推上车,而且很多公交车并没有轮椅位,几乎每一次都只能坐出租车。而乘出租车,要将轮椅折叠起来,费时费力,很多情况下,出租车司机会拒载。而银行或邮局等机关办事处并没有设坡道,轮椅根本上不去,而且这些办事处常会忽略设置轮椅者专用的低位柜台。而需要上厕所时,大部分公厕里面都是没有设置扶手、坐式马桶等残疾人专用的设施。一些商场、酒店的门是旋转门,轮椅经常会卡住。
而对于视力残疾者或听力残疾者来说,小区里一般是没有盲道的,只能使用盲杖,人行道路牙处未设缘石坡道,视力障碍者上人行道会因此而磕倒。盲道经常会出现宽度不一、多处缺损、中断、被自行车或汽车占用、止步块不规范或未设坡道等情况。地下通道或天桥所设的扶手应有上下两层,而且光滑度也不符合要求。人行道口,马路交叉口并未设音响交通信号灯。公车经常会忽略为视力残疾者提供预报站服务或为听力残疾者提供电子视频报站服务。
就我们采访的残疾人都表示,平时若非必要出门办事或上班,他们一般都会减少出门,但和普通大众一样,他们也是有社会生活的要求的,他们一样渴望参加文化娱乐生活,锻炼身体,到各个地方感受美丽的风光。而现实情况却是去步行街、商场购物都变得奢侈,往往他们的活动范围只局限于一些人少的风光带、小区公园,而为他们配置的娱乐健身设施更是少之又少。
但同时,大部分残疾人都表示,近年来,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是有目共睹,服务于残疾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相比起以前,他们更敢于出门了。虽然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进程仍十分缓慢,但他们都感到社会各方对此项事业的态度和看法都在改善和提高,相信很快残疾人的出行会变得越来越便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越来越多残疾人的身影。
3 结言
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关注生产、生活设施方面的人性化建设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无障碍设计对建筑和环境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广大残疾人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物质空间。二十余年来,这一设计主张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体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趋于合理、亲切、人性化。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的特殊群体生活的重要设施。完善的城市无障碍设施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和谐社会的一种体现。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或许简简单单的一个坡道,对普通大众来说只是小小的方便,但它却肩负了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与健全人一同享受社会物质文明成果的重任。我们可以看到,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国家政府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迅速发展,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也为推进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投入了巨大的努力。
但不可否认,我国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许多问题都有待解决。由于起步晚,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社会各界人士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认识仍有待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监督力度有待加强,道路、交通及建筑物无障碍建设及已建工程进行无障碍改造进展缓慢。特别是在一些老城区内,无论是城市道路还是建筑物,无障碍设施的覆盖率相对较低,改造难度也大。而且,从整体上看,无障碍设施建设缺乏规范化、系统化。大中小城市之间、东西部之间以及大城市中心区和郊区、县乡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而且,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同时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力度也不够。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不只是国家政府的事,而是需要调动起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取得全社会的广泛关心与支持,形成重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氛围也变得至关重要。可见,我国的无障碍建设事业仍任重道远。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09年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
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衡阳师范学院2009年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重点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涉及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省级项目《对躯体残疾人的出行心理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研究(以长沙市为微型案例)》)
摘要:本文从课题小组调查所得出发,概述了当前长沙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探讨了在残疾人心中,长沙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残疾人,无障碍设施
参考文献
[1]朱光远.谈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J].现代城市研究,2005(10):22-26.
[2]吴小刚.我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思维误区[J].宏观管理,2005.2:53-55.
[3]建设部等.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S].1989.
一、调查样本
中残联2007年下发的《全国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考核办法》明确规定,各镇、社区、村级残疾人协会中应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或协商推举方式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主要从事残疾人工作。文件中明确了专职委员设立层次分为3个:1、镇残疾人专职委员;2、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3、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本文调查样本涉及残疾人专职委员包含有镇残疾人专职委员21名,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22名,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518名,共计561人。镇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条件、待遇及工作要求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工作地域有所差别,镇级专委是负责全镇残疾人工作,社区专委负责本社区残疾人工作,村级残疾人专委属于农村松散型管理方式,选聘条件和要求相对较宽泛,待遇只是有少许工作补贴。以下调查将镇及社区专委按第一层次对待,将农村专委作为第二层次予以描述和分析。
二、专委队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选聘标准低,合适人选难
2007年至2011年两个层次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均执行年龄要求女18-50岁、男18-55岁;文化程度要求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残疾状况以能胜任工作的残疾人为主,智力残疾人亲属、精神残疾人亲属可占20%的比例。56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中年龄不满足条件的有86人,文化程度不满足条件的有127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有23人,属于残疾人的有523名,占93.2%,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属有38名,占6.8%。年龄和文化程度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基本都分布在村一级。残疾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尤其在郊县,郊县农村更为突出,完全按照选聘条件选聘,比较困难,这种现象不止在本县,其它区县情况基本类似。根据这些现实情况市残联相继对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条件做了部分修改,2012年文化程度由原来的高中及以上修改为“高中及以上,优秀的残疾人可放宽至初中文化程度”;年龄要求女18-52岁、男18-57岁。2013年在文化程度方面再次修改为“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特殊情况下,确能胜任此项工作的残疾人可放宽至初中以下,但不能超过选聘总人数的5%。2014年年龄方面男女均调整至60岁,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友不超过选聘总数的10%(此比例和中残联保持一致)。2015年乡镇(社区)及村及共选聘的残疾人专职委员554名,其中第一层级36名,第二层级518名。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属共22名,占3.97%,55-60岁的有89人,占16%,50岁以下337人,占60.8%,年龄最小的20岁,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有392人,占70.8%,最高学历大专,有2人,小学文化程度有11人,占1.99%,从2006年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开始至今,人员中的残疾人以三、四级肢体残疾人为主体,2015年肢体残疾的专职委员有435人,占78.5%。
2、工作待遇差,身份尴尬
残疾人专职委员的设立是借鉴了各地政府解决下岗职工中“40、50”人员而设立公益岗位的意见,初衷是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但是在近几年的运转中充分显示出专职委员地位的尴尬。主要表现在身份尴尬和待遇尴尬。就社区和镇残疾人专职委员来说,他们工作地点在镇政府或者社区,但是属于没有编制的额外人员,不属于公益岗位,更不是有编制的吃财政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由镇残联聘任,与镇残联签订工作合同,由镇或社区进行考核,但是工资却是由县残联发放。村级残疾人专委属于村级管理残疾人工作的专职人员,是聯系残疾人的纽带,但是不属于村委会人员,没有任何公职身份,地位尴尬。关于待遇方面,镇及社区残疾人专委的工资由市残联和县残联按照一定比例从保障金中列支,标准由市残联和市财政统一制定,尽管从2006年的680元增加为2015年的1260元,但是仍属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与其他岗位比较明显偏低,目前由人社部门审批设立的公益工资为1500元/月,缴纳社保;工会设立的工会专职委员工资为1900元/月,缴纳社保;人社局设立的社保协理员工资为1700元/月,缴纳社保;残疾人专职委员工资待遇最低。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每月工作补贴在设立初期为50元/月,2014年调整130元/月,其中80元由市残联和县残联承担。50元属于省残联下发的补贴。除工资待遇偏低外,工资发放不及时。镇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每半年发一次工资,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补贴年终一次性发放。2015年已进入7月,但是专委工资市残联下拨部分还没有到位,无法发放,对残疾人家庭生活影响很大。待遇低还表现在社会保障没着落,残疾人有后顾之忧。从2007年设立专委以来,专委一直没有纳入社保。在各地不断的呼吁下,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保障明显偏低。从2013年开始,每个残疾人专职委员得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是国家规定的基本参保标准,2015年养老保险为每人每年农村100元、城镇200元,医疗保险农村为85元、城镇为180元。以上补贴仅适用于自己缴纳居民、农合农保人员。
对于专委中的下岗职工个人以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保的每年需缴纳7000-10000元的社保费用人员无任何补贴。根据调查,即使享受以上微薄补贴的人员也只占到残疾人专职委员总数的一半,13年享受养老补助的有223人、享受医疗补助156人,14年享受养老补助的有280人、享受医疗补助214人。因为多数残疾人专职委员不是低保户就是重度或中度残疾人,国家已经给他们减免了费用,有的是村子集体缴纳,他们自己不需要缴纳就可以享受。
由于待遇低,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稳定性受到了严重挑战。在工作中途不断流失。调查初期有561人,现在在岗的为554人。尤其是镇及社区专委由于工作强度大,文化程度要求高,待遇偏低,人才流失严重。2009年在岗人数为43人,现在实际在岗36人,根据选聘标准,镇及社区专委每3年选聘一次,只要考核合格可以连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残疾程度轻、有较高文化基础或一技之长的人员将这一岗位作为工作过度,没有长期扎根的思想,致使镇及社区专委形成了年年流失、年年招聘、年年培训的怪圈。而对于部分残疾程度较重、年龄偏大、考核评定不高的专委,由于没有新生力量补充,也无法更换。明显的影响了工作。
3、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是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以残服残、助残”,但是由于残疾人自身在身体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社会地位方面、生活状况方面等与健全人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以致于在帮助、服务其他残疾人时有种种欠缺和不足。鎮及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由于所处的工作环境及身边同事的影响,在经过专业的培训之后,残疾人政策法规掌握的较好,特别是与残疾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保障方面的政策了解的较透彻,能很好为残疾人服务,办公自动化应用也相当熟练,可以娴熟的将基层的一些状况反映到残联组织。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长期身处农村,自我了解有关政策的渠道狭窄,即便是参加残联组织的专门培训,接受较慢,应用不太灵活,虽然也参加有关办公自动化的培训,但培训之后没有设备,所学技能也逐渐生疏,很难为残疾人服好务,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传声筒”都做不好。比如残疾青少年、儿童的康复,凡是有康复潜力的残疾孩子在救助年龄内全覆盖,均可参加免费的康复训练或进行手术矫治,尽管每一个基层单位都有残疾人专职委员,但是还有失去救助机会的孩子。
三、一点建议
1、改善待遇,录用较高文化素质的残疾人进入专职委员队伍
随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优秀的残疾人进入专门的特殊教育高校学习,有些残疾人在普通高校学习,这些残疾人学成毕业后进入社会,同健全人平等的竞争工作岗位,难度较大。如果提高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资待遇,并且缴纳社保,那么不仅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问题,而且这支队伍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将会增强。
2、引入激励机制,解决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是将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工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基础性工资,一部分作为绩效工资,根据个人工作业绩予以发放,改变了原来吃大锅饭的现象,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二是引入了淘汰机制,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评议,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考核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对于群众评议较差的人员进行约谈,对于连续2次考核等级为基本合格人员予以解聘,这项措施提高了残疾人工作者的责任心。
3、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工作计划
一、信息采集的目的建立和完成残疾人数据库,全面掌握残疾人的基本状况,为政府发展残疾人事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残疾人提供有效服务。
二、信息采集的对象
全区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年龄、性别不限。
三、信息采集的主要内容
1、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身份证号码、婚姻情况、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2、工作状况:具体工作及工作单位;没有工作的原因;
3、社会保障情况: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状况;
4、残疾类别、等级、残疾人证号;
5、家庭成员及监护人情况;
6、残疾人家庭经济状况;
7、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
8、残疾人按比例安排就业的情况。
四、参加信息采集的人员
参加信息采集的人员主要是镇、街道残联,村、社区残协有关人员和残疾人专职委员。
五、信息采集的工作方法
采取进村入户形式,逐镇、街道,村、社区进行。
六、信息采集具体工作步骤
各镇、街道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时间2天。
1、联系接洽:准备动员大会和各项材料。
2、召开动员会议、培训填表方法、提出工作要求、熟悉工作内容。
第二阶段,时间10天。
1、各村、社区开展调查,填写表格。
2、残联工作人员下村、社区指导表格的填写工作。
第三阶段,时间10—15天。
1、残联工作人员到各村、社区对已经填写好的残疾人表格进行审核验收,对不完善的表格进行核实完善。
2、对未定级的残疾人进行评残定级。
3、对重度残疾人进行集中鉴定。
4、残联工作人员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全镇、街道各类经济组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情况进行集中审核登记。
七、有关要求
1、加强领导。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前瞻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信息化建设的进程,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也影响残疾人能否及时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影响调查人员的形象和威信。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形成上下一致、协调发展的局面,才能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按时高效地完成调查登记的任务。
2、规范操作,认真填写。信息采集有其严格的要求,能否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填写表格,是直接影响到信息采集工作的质量和成败的问题。参与调查填表的同志,必须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待工作,任何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态度是坚决不允许的。
3、做好宣传,稳定民心。调查中要主动宣传调查登记工作的目的、意义,消除群众中的疑问、想法,反对承诺、许愿,吊高群众的胃口。对群众的合理要求,要认真填写,对无理要求,则要耐心解释,讲明道理,圆满完成调查登记任务。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基层残疾人群众文化活动的方针政策,遵守文化活动的有关法则。
二、关爱社区残疾人,动员和吸引残疾群众参加体育的锻炼、竞赛、娱乐等活动,扩大残疾人文化活动队伍。
三、定期组织社区内的残疾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和鼓励残疾人向健康有益、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
四、制定残疾人文体活动计划,确保每月活动不少于2次,制定相关活动的落实措施,保证活动达到实效。
五、保障残疾人活动有场地,为残疾人活动提供必备的无障碍设施,器材等。
六、做好辖区内优秀文化体育残疾人的登记工作,并将有特殊专长的残疾人上报区残联。
七、做到每次活动的方案、图片、宣传信息等资料归档规范、完善,并利用各种媒介对相关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王俊伟
一、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定义及指导思想
“两个体系建设”是指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两个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坚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坚持将残疾人“两个体系”纳入国家总体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予以优先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重点保障与特殊扶助相结合,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坚持资源共享,充分依靠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服务;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理论研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构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目前我街道“两个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街道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工作情况:近年来,我街道残疾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市残联的正确领导和精心组织及具体指导下,按照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把建立健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我街道残疾人工作的重点。建立健全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的服务体系。针对不同需求的残疾人群体,突出城乡统筹,完善残疾人公共服
务政策,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服务。其主要做法是:
(一)在构建两个体系建设上力求“全参与、普实惠”
市委、市政府、市残联对我街道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非常重视,把涉及全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放在“口中”,抓在“手上”。市政府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在制定全街道“十二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中,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出台了街道残工委工作职责与议事规则。把残疾人工作列入全街道目标管理范围,做到了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重大难点工作领导亲自督办,使我街道残疾人工作在全市有位子,有影响。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想做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残联协调”的工作思路,单靠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单打独斗,无法形成气候,难见成效。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社会化的工作方式,依托政府各职能部门,采用“大合唱”方法解决残疾人相关问题。为此,几年来,紧紧依靠街道残工委组成部门,充分发挥他们职能作用,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统一部署,协同配合,做到了残疾人运转有序。贯彻实施《山东省残疾人优惠待遇规定》,使盲人及下肢残疾人解决安全出行问题。出台针对聋人的优惠服务,为落实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相关规定,会同教育部门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对进入高中、大学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给予一次性助学补贴或奖励。有力推动了农村残疾人的扶贫工作。近两年,通过采取“帮、包、带、扶”及项目带动等多种形式,扶持贫困残疾人,配合市残联通过各种形式的走访慰问,为残疾人送去了价值达10多万元的物资,解决了部分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在处理来信来访过程中,做到领导到位、承办人到位、与信访人接触到位,受到市委有关部门的好评。
(二)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力求“低门槛、广覆盖”
突出完善和落实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即“三保一救”),扩大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的覆盖面。
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在城市,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做到“应保尽保”,并适当降低门槛和提高低保金标准。在农村,力争每一位残疾都群众享受“农低保”,保障了农村特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城镇残疾职工都参加了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残疾人个体户、个体就业残疾人和其他残疾居民也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农村,抓住国家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
度的机遇,大力推行“新农合”、“新农保”制度。降低门槛,规范收费标准,努力扩大“新农合”、“新农保”人员的比重。特重残疾人免缴即保,其它部分由财政担负,调动农村残疾人参保的积极性,使这项“投钱少、保障高”的利民项目在我市得以大面积实施。残疾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健康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所缓解,受到了广大农村残疾人的普遍欢迎。
在社会救助方面,突出把残疾人专项救助列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在确保城乡困难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的基础上,扩大残疾人社会救助的专项政策措施。不断扩大我市农村特困残疾人的救助范围,提高他们的救助标准,使“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保障。
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让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充分就业。近几年来,以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和省相关文件精神为契机,挖掘就业岗位,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促进残疾人就业和福利企业的发展。街道创建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一处,每年鼓励两名以上的残疾人自主创业。
(三)在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中力求“高标准、严要求”。
将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大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政策措施,探索社区康复、基础设施、无障碍
环境等服务领域更好的方法措施,形成长效的发展机制,使残疾人享受到更均等、更公平、更便利的公共服务。积极开展康复服务。整合社区卫生资源,加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根据中残联关于《地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不断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我街道在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时,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屋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在旧城区改造中逐步增加无障碍设施,做到逐步改造和完善,对新建的城区公用设施、公共建筑均修建盲道和坡道等无障碍设施。街区各商业街两旁等都铺设了盲道,给残疾人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受到了广大残疾人的欢迎。
积极发展残疾人服务业。优先发展重度残疾人急需的托养服务、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的生活照料、残疾儿童早期康复与养护等服务项目,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业,使之成为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加强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提高服务残疾人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所)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推动各级公共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服务,在残疾人能力评估、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方面为各类残疾人服务。
三、本人对做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工作面宽量广,需要我们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不断去思考与探索。为此,结合我街道残疾
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扩大低保户的覆盖面,提高低保户的救助标准。针对重度残疾人户、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的困难家庭,街道残疾人享受正常人的低保条件外,应在农村低保工作中设立“残低保”,降低农村残疾人享受低保的门槛,尽量做到应保尽保。让政府对残疾人的支持更直接、更具体、更实惠。
(二)整合危房改造等各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的社会效益。在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中,残联系统每户给予资金补助太少,危房改造难以见效。民政、扶贫办等政府部门的资金相对雄厚些。为此,应整合几个部门的资金,加大对残疾人困难户的资金投入,切实解决残疾人的特殊困难。
(三)出台“40”、“50”这一年龄段的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40”、“50”年龄段的残疾人再就业难度较大,他们在原单位下岗多年,社会保险金断交多年,再就业单位又不愿续交保险金而拒绝其再就业。即便同意就业,但劳动待遇偏低,劳动强度大,造成就业工作难以稳定。为此,国家应出台这方面的优惠政策,解决这类人员的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
(四)将精神病人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减轻精神病人的经费负担。从我街道精神病人的康复情况看,精神病人住院时,国家政策给予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政策规定精神病人不能作为就业安置对象,精神病人无法纳入养老保险范围。精神
病人虽然享受免费住院照顾,但其生活费、营养费等费用无法解决,给精神病人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在平时救助中,将精神病人列为救助对象,纳入社会救助工作范围,保障他们的生活。
(五)制定残疾人服务业的服务标准,完善残疾人社会服务的行业管理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残疾人生活不断改善,城市与农村各类残疾人服务业发展较快,社会参与投资的热情较高,如何去规范他们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标准,建立监督管理和工作绩效的评估机制,是摆在我们各级残联的面临的新问题。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成立条件,行业管理政策应尽快制定,方便基层对残疾人服务业的管理。
近年来,我街道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新的探索,有一些新的思路、新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残联的关心和支持,离不开我街道各界的浓浓爱心与帮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离上级的要求还做得不够,特别是与先进地方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级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各项残疾人工作,使我市残疾人事业再写新篇章。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残疾人,无障碍建设
高校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不仅在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而且也是重要社会公共资源。 尤其在服务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图书馆是展现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2年末发布数据统计,全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5。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应该享受到去差别的社会资源。高校图书馆为残障读者服务有自身优势,一方面, 高校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 尤其是大量的馆藏资源, 为读者查找文献资料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一方面,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图书馆工作人员和义工可以有效获取和满足残障读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文献资料和周到的服务。
一、加强高校图书馆无障碍建设的几个方面。
(一)设施无障碍
一是通道设施。首先,在馆外显著位置悬挂无障碍标志; 馆门口应有供轮椅进出的坡道;馆内地面上应铺设有盲人引道, 方便盲人读者到达图书馆内的各个部位;电梯应标识盲文字符。二是借阅环境。首先, 馆内阅览室内应提供适合肢残人士使用的低位借书柜台和可调节高度的阅读桌;开放式书架的间距能够保证轮椅自由活动;其次, 为视障和听障读者设置专门的阅览室, 提供盲文书籍、盲文点读器,为聋哑读者提供有中文、英文及手语字幕的光盘观看光盘。四是卫生设施。卫生间设计应符合无障碍的要求。地面铺设防滑砖,厕位要安装座式马桶, 和固定扶手;洗手池高度适合肢残读者使用, 两侧安装扶手。
(二)信息无障碍
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的、方便地、 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1]2002年,联合国在第二个“亚太残疾人十年”活动中通过的《琵琶湖千年行动纲要》 中明确提到,要优先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解决残疾人困难,是残疾人跟上全球信息化、通信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联合国发出的号召,原信息产业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几部委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举办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至此, 中国开始重视残疾人在获取信息上的便利性和重要性。[2]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无障碍建设上,主要集中表现在为残障人士提供馆藏图书资料和无障碍网站的网络建设两个方面。为了满足不同类别残障读者的需求, 馆藏文献资料的采购要根据残障人士的爱好和兴趣,有针对性的采购特殊教育、康复、就业、心理学等方面的资料;提供盲文书籍、有声读物、 口述影像,以及网络数字化资源服务。
(三)服务无障碍
一是图书馆要立足自身,广泛宣传,既要加强对内宣传, 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又要采取多种宣传手段,通过主动进入社会区宣传和网络传播等宣传,让更多残障人士了解图书馆为残障人士提供的服务资源和利用方法,无障碍,就是树立图书馆要为残障人士配备专业工作人员。二是图书馆要配备专门馆员为残障人士服务。所谓专门馆员,不仅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还要掌握与不同类型残障人士沟通的方法和专业技能,如掌握手语、 盲文及各种专业设备的操作等。三是志愿者服务。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行动起始于1996年,福建省图书馆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一支自己的志愿者队伍[3]。高校图书馆同样承担着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既是传播无差别知识的文化场所,又发挥着关爱弱势群体,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文化职能。 同时,高校完全具备推进志愿者服务残障人士的有很多先决的条件和优势。在高校选拔帮助残障人士的志愿者,应主要从学生群体中选拔那些有爱心、有耐心,懂得或掌握与不同残障者交流方法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并采用多种帮扶方式,如一对一的助行服务,上门送书服务,电话咨询服务等帮助他们。
二、高校图书馆无障碍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校图书馆无障碍设施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1999年修订后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才正式包含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但由于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4] 一是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施行双轨制;因此,一些普通高校图书馆人为,面向残疾人读者的比例较低, 无障碍建设可有可无;而美国通过立法手段和个性化、多样化服务制度,有力保障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如1973年 《康复法案》(Rehabilitation Act) 中有名的反歧视条款以及1990年《残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简称ADA) 中无障碍条款的出台, 为高校开展残疾人服务奠定了法律基础。二是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以满足残疾人在家通过数字图书馆获取图书资料。
三、推进高校图书馆无障碍建设的措施
1. 国家应该加大高校残疾人教育的投入力度,在资金、 人员培训上优先保证残疾人学习和受教育的权利。
2. 相关部门要加强图书馆无障碍设施的监督和管理, 使建筑物符合相关法律和技术标准。
一是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共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340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中西部铁路、农村公路、内河航道、中西部支线机场等项目投资安排,明确资金补助标准,及时下达投资计划,加强协调和监管工作。推出了2014—2015年全面实施的交通重大工程包,共涉及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等交通重大工程203项。经有关方面共同努力,2014年全年新开工铁路项目66个,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项目20个,普通国道“瓶颈路段”项目21个,水路项目12个,支线机场项目9个。
二是着力推动铁路建设。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确保铁路投资稳定增长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了铁路投融资改革和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协商会议制度,召开协商会议、专题会议和联络员碰头会进行工作调度,协调解决工程方案、资金筹措、征地拆迁等重难点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协调将征地平衡方案的审核推后至建设阶段完成,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通过“零条件”受理、加密会议审议、加快审批速度等方式,切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新开工项目审批核准工作。同时,加强对社会投资铁路项目跟进督促,每月监测统计,动态掌握进度情况,加大协调力度,推进项目建设。到2014年底,全面完成了铁路建设投资、项目新开工和投产新线等目标任务。
三是统筹协调北京新机场前期工作。按照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的原则,国家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牵头负责的北京新机场建设领导小组协调作用,协调部门、地方、企业及军方,解决涉及军事设施迁建、工程建设、综合交通规划、临空经济发展、空域条件保障等重大问题。组织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完善北京新机场噪声影响防治措施,经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4年12月26日,北京新机场正式开工建设。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综合交通网络发展迅速。一方面是规模再上新台阶。到2014年底,总里程达到481万公里(不含民航航线和管道),接近“十二五”规划确定的490万公里目标。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46万公里。沿海港口(含长江南京以下港口)2116个,沿海港口(含长江南京以下港口)深水泊位2052个,内河高等级航道1.27万公里。通航的民用运输机场202个。管道输油(气)里程11万公里。共有21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总里程超过2800公里。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枢纽地位普遍得到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是结构日趋优化。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铁路干线和国家高速公路运输能力快速提升,2014年底,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58万公里,位列世界第一,高速铁路服务范围覆盖28个省区市,实现网络化运营。高速公路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干线机场加快建设,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进一步加快,民航服务人群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和农村公路通达水平不断提升,交通普遍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与周边国家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客运快速、货运高效的运输系统。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全力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领域改革各项工作。
一是力争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梳理“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未实施项目、区域规划内交通项目及其他现实需求迫切且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提前做好筹划和安排,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中西部铁路、城际铁路、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和普通国道“瓶颈路段”、内河高等级航道、新建干线机场等新开工重大项目相关工作,继续发挥我委牵头的协调机制作用,指导落实征地拆迁、资金到位、社会稳定等工作,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郑州至万州铁路、石嘴山(蒙宁界)至中宁公路改扩建、香格里拉至丽江高速公路、江苏南京以下12.5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
三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管好用好政府投资的同时,创新投融资模式,进一步研究细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用好铁路发展基金平台,扩大铁路建设资本金来源。积极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土地立体综合开发,为社会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创造良好环境。
疾人组织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促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市~~自治县残联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是当前残疾人事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根本改善残疾人状况,实现残疾人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高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把残疾人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解决在基层,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给残疾人,使他们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历年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组织建设,切实建立健全残疾人工作的组织细胞,把残疾人事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充分体现残疾人组织 “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现将我县的基本情况和几点体会向参会的各位领导同志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辖3镇12乡,总人口34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18.1万人,占总人口的58.71%。有各类残疾人9109人,残疾人占总人口的2.8%;其中,听力残疾1578人、视力残疾1674人、智力残疾1388人、肢体残疾2428人、精神残疾62人、多重残疾1979人。近年来,在省、市残疾的帮助指导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我县残疾人事业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2001年被省残工委评为实施“贵州省视觉第一中国行动”
先进单位;2003年被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全国扶残助残先进县”的光荣称号;2003年被省残联、省体育局被评为“1998-2002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省残联、省信访局被评为“全省残疾人信访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5月我县选送6名残疾运动员参加全省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取得5枚金牌,3枚铜牌的历史好成绩;同年9月17日我县推荐马厂乡旗山村一级伤残军人陈志坤同志荣获“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唯一奋斗奖的称号,分别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亲自接见和充分肯定。
二、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机构建设,是促进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基础 为了加强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的领导,县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制定学习、工作长效机制,把做好残疾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自治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县委、县人民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轨道。
~~自治县残疾人联合会至1990年底组建以来,经过15个春秋的艰苦历程,现拥有670平方米的残疾人综合服务办公大楼,2005年4月县委、县政府为县残联配臵一辆现代越野车,购臵了8台电脑,大大改善了办公条件,为履行“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人民政府下发了镇党办通字
[2003]40号文件和镇编办发[2003]02号文件,给予县残联机关内设机构设臵两个职能股(室),即:办公室、综合股;三个直属自收自支正股级事业机构,编制8人,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2人;为了加强党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县委常委会议决定,于2005年3月在县残联成立党组,下设党支部1个,充分体现了县委对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今年10月换届选举,县残联党
组书记被选为中共~~自治县第十届委员会侯补委员,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县委、县人民政府将发展残疾人事业写入~~自治县“十一五”规划纲要之中。
根据《中国残联章程》和《〈中国残联章程〉贵州省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报经县委组织部同意,15个乡(镇)成立残联组织,于2003年在县残联的指导下,按《残疾人协会章程》各乡(镇)分别召开了残疾人代表大会,选举乡(镇)政府分管领导任残联主席,选举专职理事长,县财政每年拨款8,000元解决15个乡(镇)残联办公经费各600元,确保了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制定了一套比较规范的规章制度,促进各乡(镇)积极开展残疾人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做好残疾人工作,关键在基层、在农村,因为我们更多的服务对象都居住在边远村寨。为此,我县为了更好地开展残疾人事业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服务面,于2006年初相继成立了城镇4个社区残疾人协会,344个村级残疾人协会,明确专职残疾人委员,县财政捐款85,650元解决了残疾人专职委员每月20元的工作报酬,调动了村级(社区)残疾协会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积极促进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的事业心。由此,我们充分认识到基层组织是保证,经费是开展工作的保障。这一举措,不仅调动了农村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的积极性,而且加强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目前我县已初步形成县、乡、村(社区)三级残疾人组织网络,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有序健康的发展。
2006年初,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推动下,各级残疾人基层组织充分履行职责,想残疾人之所想,急残疾人之所急,切实转变工作作
风,在乡(镇)残联、村级(社区)残疾人协会的积极配合下,我县残联党组、理事会组织工作人员分别深入15个乡(镇)现场办公,为各村级(社区)组织到乡(镇)人民政府集中的贫困残疾人进行面试简化申办手续,免费为他们办理《残疾人证》。截止今年10月28日,历经七个月的时间,已免费为农村4789名各类贫困残疾人办证。这一行动不仅深受残疾朋友及其亲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而且为进一步了解全县和各乡(镇)、村(社区)残疾人的数量、结构、致残原因及康复、就业、教育等状况,同时还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残疾人档案,并掌握了各类残疾人的不同需求,有力地提高了为残疾人服务的针对性。例如:根据调查残疾人状况和需求,我县较好地完成了彩票公益金危房改造项目,为全县67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户实施了改造;2006年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划拨40000余元为1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继续进行改造;2006年又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划拨50000元为4789名持证贫困残疾人缴纳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切实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残疾人真正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三、充分发挥种类残疾人协会的职能作用,拓展就业渠道,服务社会 根据邓朴方主席提出的“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中更加活跃,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社会中更加活跃”的要求,我县残联按照《残疾人协会章程》,于2006年初分别成立了肢残人、聋人、盲人、智力残疾人亲友、精神残疾人亲友五个专门协会和县残疾人文体协会,并建立健全各协会的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协会工作会议,虚心听取各协会的意见和建议。例如:今年4月盲人协会建议由县残联创办一个盲人按摩服务中心,县残联党组、理事会积极采纳建议,并外出考察学习,在省、市残联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10
月12日正式成立了~~自治县盲人按摩服务中心。盲人按摩服务中心的成立不仅解决了我县历年推荐培养的4名盲人按摩者就业问题,而且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就业服务的平台,让他们参与了社会生活,笑对人生,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心愿,并为许多病患者解除痛苦。目前该盲人按摩服务中心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兴隆,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不仅得到更多人的尊重、而且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然而也提高了残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助残志愿者是扶残助残爱心的使者
今年3月,我县积极协调团县委、妇联等有关部门,共招募了235名扶残助残志愿者,志愿者来自各方,有教师、医生、机关干部、农业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企业员工等,为他们建立健全志愿者档案,志愿者已成为我县扶残助残爱心的使者。例如:我县残联在县城超市设臵四个固定“爱心”募捐箱,几个超市经理积极涌跃申请成为“扶残助残”志愿者,自愿管理“爱心”募捐箱,愿为发展残疾人事业作贡献。例如:今年10月15日第23届国际盲人节供销家电经理郭承林,不仅为我县残联搞庆祝活动支助一切活动经费外,还捐赠3000元作“扶残助学基金”,帮助贫困残疾儿童圆上学之梦;扶残助残志愿者顾友光同志创办了贵州黄果树石木创意残疾人福利厂,他积极主动为残疾人办好事,除免费为10名残疾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石木雕刻技术培训外,还免费解决吃住。值得一提的是,顾经理不仅为马厂乡双下肢重度残疾人苗族青年吴光举免费培训木艺技能外,还热忱接收他到石木创意厂就业,并为他购臵价值500多元的轮椅车赠送给吴光举,以方便行动,发挥他在贵师大学到的电脑技术。当吴光举上班的第一天
他表示:一定努力工作,发挥特长,愿与顾经理一起艰苦创业,感激顾经理的恩情;残疾人遵守法律法规,履行义务,乐观进取,笑对人生,立志“四自”精神。例如:我县马厂乡旗山村一等伤残军人陈志坤发扬身残志坚、奋力拼搏的精神,经过了17年的资本积累,自筹资金50余万元,从贵阳回到家乡旗山村建了2000平方米的“荣军养殖场”,养猪300多头,还成立了养殖协会,并吸收部分残疾人到协会中来,帮助他们致富。陈志坤这一举动,不仅将带动当地残疾人自强不息,寻找致富道路外,还为健全人树立了发家致富的楷模。为此,今年10月17日陈志坤同志被国家评选为“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奋斗奖唯一获得者,得到中央、省、市残联领导的亲自接见和颁奖。
【残疾人基础设施建设】推荐阅读:
残疾人康复设施01-07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规范06-10
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调研报告10-24
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工作计划要点12-22
残疾人入托07-17
残疾人创业11-30
残疾人阅读服务07-22
残疾人教育工作10-25
走进残疾人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