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_教案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_教案(精选9篇)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_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2.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3.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层层分析得出结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场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学习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继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反抗外辱的优良传统。教学重点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基本史实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2、比较《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认识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首先引导学生复习:近代以来列强发动过哪几次侵略中国的大规模战争?结果怎样?(1840—1842、英 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美俄 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1895中日甲午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2、通过这几场战争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对中国实行了军事、政治、经济的侵略,还有文化上的侵略,传教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列强在中国圈占土地,建立教堂、网罗教徒,以传教为名收集情报,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权益,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侵略。无恶不作,中国人民对此痛恨之极,不断进行反抗。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从而挑起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板书课题

下面先来学习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义和团运动

二、耻辱浩劫——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

(讲授: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由农民、手工业者组成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将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迅猛发展起来,于1900年春,发展到京津地区。)

2、识记:八国联军——“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3、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侵华战争首先在哪打响的)

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侵略军人数:2000多人,西摩尔(英);进攻路线:大沽——天津——廊坊;中国人民的抗击:廊坊阻击战;结果:侵略军狼狈败回天津。

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侵略军人数:2万人;进攻路线:天津——北京;结果:7月攻陷天津,8月攻陷北京;

4、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外逃西安,并在途中下达了对义和团的斩杀令,希望以此换取与侵略军的和谈。)

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问:还有哪一次农民运动的命运和它相似?——太平天国运动;)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对此教师首先指出:联军在攻陷北京后,设联军司令部,对北京实行各国分区占领,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四人一小组讨论,回答)指导学生阅读小字观察插图后找出: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烧、杀、抢、掠)

小结:“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就连侵略联军也毫不掩饰地供认:“北京今已成为强盗世界”。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承认:“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

5、学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同学们有何感想?(师提示,生答)

总结归纳:①.八国联军侵华是人类历史上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②.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显示了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反抗外侮的光荣传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

更深切地体会到:落后必定挨打。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自己、为祖国而努力。

三、《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条约签订的时间、代表和意义。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①《辛丑条约》的内容(讲授补充)经济

赔款4.5亿两白银

政治

严禁人民反帝

军事

拆炮台,驻兵要地

外交

划定使馆界

②通过比较了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及体会《辛丑条约》的影响:《辛丑条约》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从签订国家、赔款、土地、其他、影响来比较

归纳: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虽然这一条约没有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等条款,但却提出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等,表明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侵华的新特点,帝国主义全面掠夺的本质也暴露无遗,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四、总结

复习巩固知识,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

五、作业

1、《100分闯关》

2、《填图册》

3、完成课后练习

4、预习新课

六、板书

(一)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 1、1898年活跃于山东

2、“扶清灭洋”的口号 3、1900年春,发展到京津地区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1)

1、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2、侵华过程

大沽——天津——廊坊

攻陷天津——攻陷北京

3、暴行:烧、杀、抢、掠

(三)、《辛丑条约》(1901)

1、主要内容:经济

赔款4.5亿两白银

政治

严禁人民反帝

军事

拆炮台,驻兵要地

外交

划定使馆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_教案 篇2

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略中国。2.过程

①日军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被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②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这一年农历甲午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③退出朝鲜: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④黄海大战

a.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

b.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不许出海迎敌。c.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⑤进攻中国

a.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b.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朝鲜海域。

【易错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丧失了制海权,主要是因为:清政府腐朽。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①内容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记忆方法:割赔开厂。②影响

a.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b.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d.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e.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f.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易错点】《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问题】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相互勾结,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极大鼓吹对扩张;战前日本制定了所谓“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问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后,成为亚洲强国,大力推行“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决定中日战争势必发生。

②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③中国封建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④朝鲜农民起义是导火线。2.影响

①负面影响:即《马关条约》的影响。②正面影响

a.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真正觉醒的开端,改革成为全社会一一致的呼声。b.孙中山开始建立革命团体,发动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c.清政府开始进行改革,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始得以实施。d.清政府决定编练新军。

【易错点】《在《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哪一项?原因是什么?

1.最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2.原因:这主要要从资本主义本身发展阶段去考虑。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决定其对外侵略相应进入新阶段。《马关条约》签订于19世纪末,这时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这就是“新阶段”的含义(即帝国主义要求的是资本输出和侵略瓜分世界)。

同时,这一项也是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特征的变化。列强利用这一条,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工业”,以便直接利用中国的原料与廉价劳动力,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这一项也是对中华民族工业(或说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最为不利的一项。

【易错点】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的发展趋势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易错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到国外市场倾销,获取利润。2.资本输出: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润对国外的贷款和投资。【问题】结合日本的地理、历史状况分析日本富有侵略性的原因?

1.地理:日本是岛国,多地震,资源短缺,市场狭小,因此日本统治者从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就强烈意识到,要发展资本主义,就必须对扩张,掠夺邻国的土地和资源,建立独占的销售市场。日本的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和朝鲜。

2.历史: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许多武士出身的改革派成了新官僚集团的重要成员,封建武士道精神和资本主义的侵略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了穷兵黜武的扩张特征。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力量弱。

2.客观原因:日本实力强大,准备充分。

3.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政府清政府打不过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力图瓜分世界,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反分中国的狂潮。

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加深。

③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问题】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易错点】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带有盲目仇外的弱点。【易错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是: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直接目的。3.过程 ①发动战争

a.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b.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②顽强阻击

a.在廊坊附近,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顽强阻击八国联军。使八国联军退回天津。b.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③攻陷北京

a.八国联军增派兵力,1900年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b.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④妥协投降

a.慈祥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

b.慈祥太后在途中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4.结果: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①内容 a.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b.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c.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海岸线的战略要地。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记忆方法:改兵民禁赌。②影响

a.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b.“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c.清朝腹地京津地区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d.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e.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f.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易错点】1898年,义和团运动得到了一部分清政府官员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它:以打击西方侵略者为主。

【易错点】《辛居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至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易错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主要是指: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易错点】最能反映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易错点】清政府已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易错点】导致清政府在历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问题】了解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人民反抗上的共同点,认识到它们逐渐勾结在一起。【问题】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力量弱小。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没有统一的指挥。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或说没有先进阶级领导)4.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帮助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

【问题】在屡遭侵略的封建社会后期,农民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依然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的阶级局限性,不能制定科学的革命纲领,其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证明,农民阶级不可能自已解放自己,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华在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苦难同时,对封建自然经济解体所起的积极作用,认识到这是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之上的客观进步性。【问题】列强在不同历史时期侵华目的、侵华特征、侵华方式的变化 1.侵华目的的变化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两次鸦片战争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②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以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列强进行资本输出和企图瓜分中国领土的必然反映。2.侵华的基本特征

①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②从战争的影响来看,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一次比一次严重。3.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②甲午中日战争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问题】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问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近代不平等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幸封建社会的形成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二.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三.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四.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问题】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从割地看

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

②《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2.从赔款看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②《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3.从开放的通商口岸看

①《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马关条约》又增加了新的条款

日本可以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这是前所未有的,它加剧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_教案 篇3

思考与判断:为什么说日本发动这场甲午中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一、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时间:1894年7——1895年2月

2.背景: 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制定了“大陆政策”,利用朝鲜爆发起义,挑起战争 3.经过:主要战役及民族英雄(1)丰岛海面之战(2)平壤战役——左宝贵(3)黄海大战——邓世昌(4)旅顺、大连战役(5)威海卫战役

4、结果:中国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1)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个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2.《辛丑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1)内容: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名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2)影响: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3.义和团与清军爱国将士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 【难点突破】

1.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此题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例1]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领土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解析]不同时期条约的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的侵略方式主要是对外进行商品输出。而《马关条约》签订时的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输出。

[答案]D 2.列举19世纪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最主要影响。

(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指的是清政府将所有的国家主权都丧失殆尽,但依然又保留了政府机构,完全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答案]C

3.如何评价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1)这个口号是在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势下提出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化,即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2)局限性:“灭洋”具有盲目排外,“扶清”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施展种种阴谋手段的警觉,最后上当受骗,被清政府所出卖,成为义和团的一个沉痛教训。[例3]下列结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本是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进行分析、评价。此题可用排除法来解决。D项的迷惑性最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扶清”却不能反映当时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一组主要矛盾。

[答案]D 【小结】

学习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今天,我们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这样,先辈所受的屈辱和所流的血泪才是有价值的。也只有如此,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发展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

【教学反思】

历史教育应该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体现现实性、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本设计就是试图在探究性方面作出尝试,突出史学"学以致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方法。讨论围绕一个大的中心:如何避免被动挨打的局

面?让历史告诉未来。贯穿一条线索:控诉—>反思落后的原因->接受教训->树立正确的观念->确立正确的策略和方法;设计了两大问题,展开研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4

管理学院

摘要: 1900年(清光绪26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入侵中国所引发的战争。八国联军的行动,直接造成义和团的消灭,以及京津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11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而引发的日俄战争。

键词:八国联军

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清军 辛丑条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国际地位因此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而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战争起因: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瓜分中国。

(1)慈禧与洋人之仇

1898年,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变法维新,因与保守派对立而失败。慈禧压维新运动,软禁光绪帝于瀛台。各国同情维新派,协助康有为、梁启超逃离中国,而慈禧欲废黜光绪帝,但因遭各国反对而不敢付诸行动,令她怀恨在心。加上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纷纷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也增长了慈禧的仇外情绪。

(2)义和团起事

义和团,又称“团匪”,为山东省学习神功的团民组织,为山东巡抚毓贤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教会之用。后由外国所迫,派袁世凯到山东取缔,团民逃到北京城外涿州各地。当时,慈禧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竟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怂恿慈禧借助义和团排外。慈禧太后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但刚毅竟向慈禧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因此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入北京城内勤皇。团民则沿途到处杀害洋人、教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

(3)联军进犯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罗斯帝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利坚合众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郡王爱新觉罗·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

5月28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大日本帝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

1900年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6月12日,义和团与清军董福祥、聂士成部联合作战,切断侵略军与天津的联系。6月14日至18日,侵略军被义和团群众包围在廊坊、落岱、杨村一带,面对用近代枪炮武装的侵略军,义和团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爱国热情,打死打伤敌军300余名,西摩尔溃不成军,被迫沿北运河退回天津,义和团粉碎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4)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坚决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名。正当战事激烈时,守将罗荣光不幸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在此前后,日本使馆书记生在前往永定门接应西摩尔联军时被清兵当作间谍处死。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行凶被守军击毙。

(5)21日,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闯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义和团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董福祥率义和团一部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毙伤俄军500余名(一说112人),数度占领车站。张德成率义和团及清军一部围攻紫竹林,以“火牛阵”踏平雷区,冲入租界。聂士成部清军坚守城南海光寺一带。7月9日八里台一战,聂士成身中7弹,腹破肠流仍坚持战斗,直至血竭而亡。14日,联军付出伤亡900余人(一说882人)的代价,并发射毒气炮后,攻陷天津。8月4日,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次日,进抵北仓,受到清军马玉昆、吕本元等部及李来中所部义和团顽强阻击,再次施放毒气,才攻占北仓。但联军付出死伤635人(一说400余人。其中日军近300人)的代价,毒气炮(“列低炮”)也被击毁。13日,联军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

(5)14日,北京失陷。

次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联军入城后,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转往外地坚持抗击侵略者。西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发布彻底铲除义和团的命令。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派兵四处攻城略地,扩大侵略。9月,俄军在侵占秦皇岛、山海关同时,集中庞大兵力,分五路对东北地区实行军事占领。10月中旬,德军统帅瓦德西率兵3万来华,攻占保定、张家口等地。但法、德联军在侵犯井陉、娘子关一带时,受到清军刘光才部的顽强阻击,付出重大伤亡后败退。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劫,无数村镇沦为废墟,天津被烧毁三分之一,北京一片残墙断壁。连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也供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大肆抢劫,清宫无数文物珍宝被洗掳一空,大批群众残遭杀戮。

义和团运动发生后,列强各国都乘机对中国出兵,进行大肆掠夺。消息传到俄国,沙皇政府认为是侵略中国的大好机会,除积极参加八国联军之外,1900年7月16日,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居住在海兰泡的数千名中国人几乎全部被俄军惨杀,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国侵略军又先后将江东六十四屯居民万余人赶至黑龙江边枪杀或用斧头砍死,剩下的被赶入黑龙江淹死,只有极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国军队占领齐齐哈尔;9月22日,占领吉林,28日,占领辽阳;10月1日,进入盛京(沈阳)。俄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1900年11月,俄国胁迫奉天将军增祺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企图把军事占领合法化。俄军利用军事占领的机会,大肆掠夺中国东北的金矿、煤矿和森林资源。(6)《辛丑条约》的签订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后,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正式向外国列强求和。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又加上比利时王国、荷兰王国、西班牙帝国、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签字。1901年9月7日,总理外务部事务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和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战后条约《辛丑条约》

(7)《辛丑条约》内容

《辛丑条约》共有12条正文和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4.5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列强可以在北京驻扎防守使馆的卫队,并在京榆铁路沿线包括山海关在内的12个要地驻扎军队;至少两年内禁止中国进口军火和制造军火的材料;(4)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的安全,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办赞助过义和团运动的“首祸诸臣”,在外国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6)中国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并指定皇族亲贵担任外务大臣。总理衙门改组的外务部。

(8)《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

(9)战争的影响 ①战争给中国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为终。八国联军封锁街道,逐户进行抢劫

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这样巨额的赔款是紧接着《马关条约》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亿两之后,可谓雪上加霜。中国这时战争不断,内忧外患,早已国库空虚,国民总产值低落,要付清4.5亿的战争赔款只有分期偿还,并且还向有关各国银行借债还贷用以支付赔款),被称为庚子赔款。为了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中国财政。赔款共分39年才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翻一倍多,也使得中国在后来的几十年中的经济跌入低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翻不了身。

《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比较特别,列强要求赔款4亿5千万两,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用意就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又被要求一律停止科考五年。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更加凋敝,人民生活更加贫困。中国因而彻底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文化方面。联军占领北京后,对北京皇城、衙门、官府大肆抢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国珍贵文物、大量的文史资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乐大典》)和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西山以及圆明园)的失窃、破坏,损失无法估计!其中仅嵩祝寺一处,丢失镀金铜佛3000余尊,锦绣制品1400件,铜器4300件。就连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铜缸上面的镀金,也被侵略军刺刀刮去,至今刮痕斑斑,这也是联军劫掠北京的铁证。《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1403—1408)210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以遭破坏,后来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里,1900年被八国联军大肆损毁丢弃,甚至将《永乐大典》书册用于修建工事之用;《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360位学者编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种古籍,共79309卷,全书共7套,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时毁坏一套,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毁册数万。翰林院内收藏了许多珍贵图书、孤本、宋版书籍、文史资料和珍贵书画,八国联军把藏书抢掠糟蹋一空。直到现在,伦敦、巴黎的博物馆里还有《永乐大典》等许多当年被抢掠去的图书和文史典籍。

三.政治方面。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国家主权。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权臣抬头,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八国联军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后来美国为了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向清政府减少了约1千万两白银的赔款。退款主要用于中国向美国派遣公费留学生,清华大学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国的两次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因此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其中英、日、荷三国将庚款余额修改偿付办法。这一方面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另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弃。《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还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战争给东北亚的影响(10)积极的影响: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二.战争也引起了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在战争中,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及朝鲜利益上矛盾的激化升级,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对远东局势来说,1900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的本质。

三.战争给各国的影响

1900年,澳大利亚各殖民地政府响应英国召唤,协同八国联军北伐中国。在此期间,澳大利亚联邦宣告成立。因此,中国之战不仅是澳大利亚殖民军的首次亚洲之战,更是澳大利亚联邦的首次海外军事行动。

1899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风起云涌,迅速占据各国媒体的主要版面。但对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六个英属殖民地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即将水到渠成的联邦成立。经过多年的政治角力后,1900年3月,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代表齐聚伦敦,进行联邦成立前的最后磋商,联邦宪法草案随即于7月份提交英国议会审核。此时,北京形势迅速恶化,作为列强中的带头的老牌帝国,英国此时面临两难选择。远东局势糜烂如此,为维护英国利益和权威,其势不能不出兵,但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此时却无兵可调。因为英军的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南非,正在那里与荷兰人鏖战,史称“布尔战争”。

布尔战争也牵扯了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向南非投放了两千五百人的常规部队和三千五百人的民兵。作为英国最为成熟的殖民地之一,印度军队也已被大英帝国调往世界各地,以填补英军主力开赴南非后留下的防卫空虚。此时东亚告急,英国只能转向其它殖民地(或类殖民地)挖掘军事潜力,连刚刚组建不久的威海卫“华勇营”,也被征召前往京津地区参战,与香港军团、新加坡军团及若干印度军团一道,组成英军主力,参与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和北京的战斗。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的唯一“白肤色国家”,是英国所谓的真正子弟兵。英国政府征询了澳大利亚各殖民地的意向,各殖民地政府痛快地表示,只要“祖国召唤”,他们将立即派兵参战。多国联军纷纷来华作战,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英俄之间、俄日之间、英法之间等国在华既得利益矛盾凸显,暗流涌动。

备注: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日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由印度人组成,还包括香港及威海卫华人)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组成),奥军五十人,意军五十三人。

参考文献:《新理念中国历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ISBN 962-948-193-6(中文).(11)对战统计

①时间: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② 地点: 大清帝国

③结果: 八国联军胜利,签订辛丑条约

④参战方: 大清帝国 义和团

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德意志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

⑤ 指挥官 大清帝国:慈禧太后 联军:爱德华·西摩尔(英)阿尔佛雷德·冯·瓦德西(德)

⑥ 兵力: 约160,0000名义和团士兵 联军:49,2550人 500艘军舰 ⑦伤亡 义和团:约15,0000人 联军:6000人

(12)启示之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落后就要爱挨打。只有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之二:凝聚民族精神。民族存亡关头,我们万众一心

战争,被我们记住的不仅仅是伤痛、悲惨、哀怨,更有抗争、胜利、尊严。我们经历了落后挨打的耻辱,我们更证明了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课是第一单元最后一课,起着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义和团顽强抗争的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进一步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英勇抗争的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考点衔接,竞赛达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填写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形势图,辅助讲解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内容我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填空,上课更正答案后再逐条进行讲解以加深印象。

2、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通过《辛丑条约》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分析各条款给中国和人民造成的危害,后通过史料呈现,学生结合史料分析、合作探究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设计;学教练案的设计;多媒体课件;展台的熟练操作。

学生准备:按要求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小组内作业互评;小组长推荐优秀作业;搜集、整理资料,主要围绕“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英勇抗争,有关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的诗歌、顺口溜”等;认真阅读学教练案中的史料。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考虑到历史学科离生活实际较远,枯燥乏味,知识性强等特点,我采用情感激趣法和史料分析法,创设情境、呈现史料来帮助学生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形象、直观的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并采用讲练结合法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训练考点。

六、学法指导:

根据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但兴趣不稳定、逻辑思维日趋发展,又需借助感性材料支持等特点,采取自主学习、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师生、生生互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七、板书设计

第四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赔 款 战败 八国VS中国

2、东交民巷

《辛丑条约》

3、严禁反帝

4、拆、驻

完全沦为 从本节课的重难点出发,我采用“框架归纳式”板书,可以将重点知识清晰的展示给学生,以求达到重难点突出,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的目的。

八、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3分钟)

1、配“战火无情”音乐出示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图片,并进行讲解,意在生动、形象的帮助学生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从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悲愤交加的进入课堂教学,以初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

2、出示时局图,提出问题: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时局图反映了什么?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谈一谈你的感受!用这张图片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本课内容,我依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简明扼要的设计了三个目标,课前引导学生依据学教练设定的学习目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目标中的关键词进行标注,在课上齐读目标。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才能走向成功!

三、学习新课

活动

一、基础知识,预习展示(自主学习,小组评价,作业展评)(8分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学生反馈学教练案上的课前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2、将小组长推荐的优秀作业展示、更正、讲解、评价、课件展示

3、重点对辛丑条约的内容、影响点拨指导。

通过在学教练上独立完成课前预习任务,意在把课前预习这个环节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小组作业互评,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通过作业展评,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书写习惯。

活动

二、拓展延伸,能力提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情感升华)(10分钟)

这一环节,我精挑细选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历史资料,围绕本课重难点设计了四个问题,学生通过有感情阅读史料,小组合作、分析探究史料,轻松愉悦的解决问题,突破难点。通过谈启示、提建议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 的道理,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通过归纳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体系,达到承前启后的目的。

活动

三、考点衔接,知识运用(课堂练习,达标测评,自主完成)(8分钟)

这一环节,我从基础知识、能力提升、题意创新等角度结合历年中考真题,对学生进行课堂达标测评,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活动

四、课堂反思,知识小结(独具匠心,反思小结,自我提高)(10分钟)

课堂反思环节,我试图打破常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方式,来反思本节课的收获。课堂的尾声我搜集了与本课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一首顺口溜引导学生读快板的方式读出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九、作业布置

围绕本课内容我精心设计了两项作业:通过完成课本24页自我测评,使学生清晰准确的把握本单元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第5-6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篇6

一、义和团运动

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

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5、结果: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见课本第21页。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2、主要侵略罪行:①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②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①赔款白银4.5亿两。②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坼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④划定使馆界。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注意:重要问题(1)、《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锁,请你结合《辛丑条约》主要内容,谈一谈该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答:①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② 清政府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③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国主义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④ 在北京设“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2)、西方某历史著作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如果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一观点你赞成吗,请结合史实,写一篇50—150字的辩论稿。答:这一观点不对,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正义行为,英国殖民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决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发展水平很高,资产阶级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工业原料,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3)、《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有道理。通过《辛丑条约》,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国主义的军事监督和武力控制之下:按条约要求,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使清政府官员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守土官长”,慈禧更是对洋人言听计从。这些均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说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毫不为过。

第6课 洋务运动

一、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二、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三、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

四、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五、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

六、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1、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目的:武装军队 ①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是中近第一个兵工厂,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近代军事工业(见书第28页);③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个交通企业,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见书第29页插图)。

2、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辅助军事工业)①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中近第一个轮船公司。②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中近第一个钢铁厂)见书第29页。

3、筹划海防,筹建 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奕訢创立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见书第29页插图。

5、设立翻译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七、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八、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性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_教案 篇7

灵武三中:谢振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了解八国联军入侵的史实,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列强历次侵华战争的比较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通过比较历次战争签定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敲诈勒索。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难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和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三、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参与式教学法。

四、学具准备:

八下《历史与社会》、中国革命史书、八年级上册历史填充图册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然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师板书课题,生阅读课文3分钟)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生思考: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生阅读后尝试回答)

一生上台板书:可能是为了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教师给予高度鼓励)。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3)经过:

一生叙述: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打伤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数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向天津逃命,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假如义和团所用军备是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将全军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0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沦陷。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众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学生课下准备的资料和课文结合起来的叙述的)

请同学们具体分析一下,为什么说“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补充指出:义和团所面临的敌人过于强大,不仅有本国封建势力的“围剿”,还有八个穷凶极恶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进攻。而义和团又是以落后的斗争手段和武器同先进的、强大的敌人作战,再加上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提不出科学的斗争纲领和口号,所以最终导致失败。生小结: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4)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出户外”(学生史料结合口述)。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学生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清政府的官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大量珍贵的文物和各种珍贵的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损失达4万多册。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叙述的)

3、焚烧:法军把一群逃难的人逼进死胡同后活活焚烧,北京大街上尸骸枕籍,满目断壁残垣。(生结合课文口述的)

二.《辛丑条约》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各国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学生搜集历史与社会书得出的)

1、签订的时间:1901年

2、签订的内容:(学生全体参与归纳)

经济上: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一生向老师提出异议:老师您常说历史就得体现真实,为什么以前老教材上是本息共计10亿两,本教材上是本息共9.8亿两)。

政治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个别学生没有了解清楚政治和军事内容,师作简要提示)

3、危害:(一生回答,另一生补充)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9.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学生齐读课本23页最后一段

(2)、学生参与讨论课本23页的“想一想”

(3)、你知道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吗?学生齐读课本23页的“每课一得”

练习:

1.全体学生动手填写课本24页的“自我测评”(可能有学生在《辛丑条约》的赔款数目一栏直接填9.8亿两,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2.学生思考解决课本24页的“材料阅读”,教师补充。

学生小结本课:通过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节课,使我们知道,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地抗争,但中国仍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但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也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反馈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师提示几个关键字:开始陷入、加深陷入、大大加深陷入、完全陷入)。估计学生能独立完成此题。

六、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课,我们师生课下积极参与、配合,用了近三天时间的准备,课堂上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教师适当作点拨,整堂课的学习气氛较好,我自认为真正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了。但问题依然存在:如学生在作反馈练习时就出现了困惑,师提示了开始陷入,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生问我:“什么开始陷入?”。当我说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后,旧中国开始沦为„„我话没说完,好多学生就明白了。这节课后让我明白,只要课下师生多参与准备,课上师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效果是不错的。这更加激发我采用参与式教学法。

板书设计: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

1、入侵的目的: 可能是为了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3)经过:

(4)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疯狂的

2、劫掠:凡银钱、钟表、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

3、焚烧: 二.《辛丑条约》

1、签订的时间:1901年

2、签订的内容:

经济上: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

政治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0_教案 篇8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人教版)》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

周明学 2011、9、14

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课背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加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②欧美亚许多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如德意统一、俄1861年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列强重启战火。1890年代:中日战争。1900年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纪年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国号纪年,黄帝纪年,公元纪年等。甲午属于干支纪年。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大陆政策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和开放性,加上日本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急于对外扩张,制定了就近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1847侵台,侵华之始,1876《江华条约》,侵朝之始。1887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提出将中国分成六块,标志大陆政策完全成熟。(2)朝鲜:东京党起义

1894年东京党起义,清政府应邀出兵帮助镇压,日本不请自来。三合一镇压下去。为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借口和机会。

2、经过:(1)爆发:

1894.7.25 日本在丰岛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丰岛海战。1894.8.清对日宣战。丰岛海战:

又称“牙山海战”,清增兵朝鲜,遭日舰偷袭,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一仗,日舰从此取得朝鲜海面的制海权。海军在国土安全上的主要作用就是掌握制海权,制海权的丧失,舰队就会成为一堆漂浮的废铁。

(2)阶段:

①第一阶段(1894.7~9)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走 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

主力尚存,未定最后胜负 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②第二阶段(1894.10~1895.4)

辽东战役;一路——朝鲜→鸭绿江→九连城(聂士成)

二路——花园口→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局:

(1)军事上失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标志性建设成果毁灭)(2)外交上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马关)

①内容:

一批工厂:在商埠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合法化,免收内地税)二亿白银:军费赔偿(7年内8次付清)

三块土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台湾是我国最大岛屿,包括台湾本岛和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等附属岛屿88个。此处为何将“澎湖列岛”单列?系日方提出,恐中国签约后,临时将澎湖列岛划出台湾省,或并入福建省。《开罗宣言》也是并列提出。)四口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②危害:

《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依据:割地赔偿最多)a割地:

破坏了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b赔偿:

加重人民负担;三年财政总和;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清政府大举外债。c开埠:

进一步深入内地 d开厂:

掠夺中原料、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特点: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④反响:

a三国干涉还辽:

实质:反映了俄日矛盾;反映了列强在华既勾结又斗争的关系。勒索:3000万两“赎辽费”。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政府放弃,民间反抗)

台湾保卫战:1895.5~10.最后一战:台南

义军领导:丘逢甲、徐骧 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c公车上书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

义和团运动兴起。义和拳→义和团(“团”:地主组织的地方武装“团练”。意义:取得某种合法地位;规模有所扩大。民团:保家卫乡,政府认可),反洋教斗争→反帝斗争(“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爱国性质,局限性:放松警惕、盲目排外),山东→直隶→京津,大量进入京、津,约10万人。

2、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保护侨民

3、经过:(1)占领天津(2)占领北京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4、特点:

(1)突发性:

不似鸦战、甲午战争蓄谋已久。(2)清军和义和团主战的愚昧性:

围攻使馆50天。按国际惯例,使馆的安全,就由驻在国政府负责。德国公使被杀。三国使馆被焚毁。中国“野蛮”之名遂成。

(3)清对外宣战,未指明何国;列强未向中国宣战,不承认战争状态,未断交、撤使

清宣战原由:收到十一国要她归政的假情报,向十一国宣战,太后成为历史上最勇敢的女人。

5、罪行:

烧杀抢掠。

6、结局——《辛丑条约》的签订:

1900.8.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近代中国首都三次为敌国占领(1860、1900、1937)。西太后和光绪帝带领部分王公大臣逃往西安,此后联军一面镇压义和团,一面筹划与中国“议和”,订立新的不平等条约。在逃跑途中,太后命庆亲王奕匡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为议和大臣。“议和”谈判长达一年多时间(主要是列强内部在惩办“首祸”、“赔款分配”等问题上的分歧),于1901年9月7日,与十一国公使签订《辛丑条约》。太后满意批准了条约:一不要归政;二不要割地。(1)内容:

①赔款:4.5亿两白银,每个中国人一两,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庚子赔款”。②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并驻扎军队,界内中国人不准居住(驻军权)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便于海上运兵直抵北京。④惩办参加反帝的官吏,或革职、或处死;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2005年春季高考题,最能反映工具论。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六部时,吏部为首。外交部长为中央政府的首席部长)

通过条约改变一个国家的国家机构(名称、地位),在中国不平等条约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外交史上也是罕见的。

(2)危害:

依据教材四点。(3)影响:

①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在华的代理人

《辛丑条约》未追究慈禧太后的责任。光绪仍然是囚徒,慈禧太后仍然垂帘听政。②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依据:

条约中的2、3、4、5点,尤其是“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这一条。条约表明,清政府已完全向帝国主义屈服。二鸦后,清政府只是开始成为工具。当时,清政府内部出现顽固派、洋务派,前者排斥外来先进事物,主张寻机将外国人逐出中国,后者主张承认不平等条约,但也讲求“自强”。皆极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而《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内部不再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区别,整个统治集团都失去了与列强进行抗争的信心,甘于做帝国主义“以华治华”的工具,革命党人曰“洋人的朝庭”。

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鸦战后开始沦为,此处完全进入。④此后的反清斗争客观上具有反帝性质。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 篇9

(一)单项选择题(23×2分=46分)

1、19世纪末,我国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兴起于(D)

A、湖南B、江苏C、东北D、山东2、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持光绪帝逃往(C)

A、成都B、重庆C、西安D、广州

3、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发生在(C)

A、广东地区B、江苏地区C、京津地区D、两湖地区 4、1900年6月中旬,身居廊坊城的居民可能看到的现象是(C)

A、虎门销烟B、关天培抗英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的清朝皇帝是(C)

A、道光帝B、康熙帝C、光绪帝D、慈禧太后

6、日本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都得到的权利是(C)

A、开埠通商B、割地C、赔款D、驻兵

7、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实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C)

A、各国使馆林立 B、某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C、居住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有外国军队

8、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关于它失败的原因和影响众说纷纭,你认为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出尔反尔B、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C、因为蒙昧迷信而失败D、没有起到阻止帝国主义侵略的作用

9、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改为“招抚”是因为(B)

A、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B、清政府想利用和削弱义和团

C、清政府想扶植义和团D、清政府想改变义和团

10、下列条约中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是(D)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1、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C)

A、镇压义和团运动 B、保护清王朝统治 C、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D、迫使清政府妥协

12、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D)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3、义和团直接将斗争的矛头指向(B)

A、清王朝B、帝国主义C、地主阶级D、中外反动势力

14、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作为八国之一的“奥”是指(A)

A、奥匈帝国B、奥地利C、澳大利亚D、澳门

15、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中,“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脸”的战斗是(B)

A、大沽口之战B、廊坊之战C、紫竹林之战D、老龙头之战16、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亲眼目睹了八国联军暴行的联军统帅是(C)

A、华尔B、戈登C、瓦德西D、西摩尔

17、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最多的是(D)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8、1900年夏,联合组成八国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的国家不包括(D)

A、英、法、俄B、德、意、奥C、美、日D、葡、荷

19、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C)

A、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B、农民反封建运动

C、农民爱国反帝运动D、农民反帝反封建运动

2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B)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B、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C、遭到中国军民英勇抵抗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21、义和团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A)

①清政府的镇压②八国联军的围剿③内部派别的斗争④领导者的骄傲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2、1902年北京东交民巷法国使馆正在举行一场舞会,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D)

A、东交民巷内各国使馆林立B、英美两国大使携夫人应邀参加舞会

C、使馆门口有法国军队把守D、使馆外中国小贩在大声叫卖

23、义和团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B)

A、清政府的腐败B、民族危机加深C、自然灾害严重D、教会势力猖獗

(二)多项选择题(6×4分=24分)

1、在近代,有英国参与的侵略中国的战争是(ABD)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2、近代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其中攻入北京的有(BD)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此评价正确的是(ABC)

A、反映中国人民反帝、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B、有利于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C、“灭洋”里有盲目的排外性,“扶清”使人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

D、该口号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然是错误的4、义和团与清军共同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役有(BC)

A、威海卫战役B、天津保卫战C、廊坊战役D、大沽口战役

5、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革命运动包括(AB)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6、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常常要对历史要素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下列史实中相关联的是(ABD)

A、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割占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B、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上一篇: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下一篇:心理专业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