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德育论文(精选9篇)
本篇《2019初中生物教师德育总结》是由为大家提供的,还为大家提供优质的年终工作总结、工作总结、个人工作总结,包括党支部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财务工作总结及试用期工作总结等多种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点击查看更多详情>>>
相关推荐:总结|实习总结|个人总结|学习总结|工作小结|党支部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
不管是新课程,还是老课程的培养目标,都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由此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在我的初中生物教师德育工作总结中有一些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因材施教。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的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 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日常的知识分析中。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教师的语言的表达、板书设计、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影响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认真欢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
三、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意识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生物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德育教育,课程资源
学校是进行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笔者根据初中生的年龄、思想和心理特征,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尝试提出了初中生物课堂开展德育教育的新模式—————创建情境式的“德育环境”, 全面渗透“德育内容”, 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 科学地、生动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博爱宽容的完善人格,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及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 简要分析如下:
一、激发学生情感, 创建“情境式”德育环境
从本质上讲, 德育就是做人的工作, 升华人的情感。因此, 针对中学生情感丰富的特点,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 让学生真正地感动, 在情感体验中, 经历动机的冲突, 情感的激荡, 认识的升华。
例如在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事迹时, 笔者通过创设情境, 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笔者讲了一段小故事:袁隆平凭借过人的胆识研究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只能种植一代, 每年必须购种, 而原种只掌握在袁隆平的水稻研究所里。因此, 有人曾对袁隆平教授说:“只要你带几粒原种去美国, 立刻就会成为亿万富翁。”而此时袁隆平坚决地回答:“如果外传, 就会使我国的原种资源流失。中国有十几亿人口, 粮食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要, 再说我是中国人, 我的事业在中国, 我的价值在中国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听了这段话, 学生们情绪激昂, 议论纷纷。从他们的表情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二、挖掘课程资源, 全面渗透德育内容
学科德育必须以学科教学的知识内容为载体,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不是在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额外添加的, 更不是喊口号和牵强附会式的枯燥说教。德育内容是蕴含在朴素的生物学原理之中的。新教材中寓有大量的德育因素,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 把德育教育适时、时时的贯穿渗透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和激励, 完善他们健全的人格, 实现“德智并育”的目标。
第一,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生物学科中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自然界, 生物的体色与体型表现出与生存环境协调一致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样的奇特现象令很多成年人都困惑不解, 甚至产生迷信思想, 更何况那些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中学生物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学生解开这些谜团, 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以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和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
第二,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教材中介绍的我国生物学发展史、生物学成就和生物科学家的事迹, (如:1965年, 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 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1992年我国成功地研制了乙肝疫苗并投放市场;1993年研制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1995年抗虫基因棉培育成功;1997年, 成功培育出了乳汁中含有治疗血友病药物蛋白的转基因羊;2001年, 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绘制人类基因图谱等等。)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从而树立起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理想,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 培养学生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 环境问题已是目前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环境保护要从每个人做起, 从身边做起。初中生物新教材十分注意渗透环保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只重视过渡的开发利用而忽视环保、可持续发展, 是目光短浅、无知的危险的表现, 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启发引导学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观。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实践参与型”德育过程
新课标十分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是有情感、有思想、有各种意志品质的人, 他们觉得自己成为“大人”了, 不愿意总是去被动地接受老师提出的条条框框。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尊重学生的人格, 变填鸭式为疏导式, 要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把德育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人只有在感到自己是独立的主体时, 他才会感到自己的责任和权利。
在新课改实践过程中, 结合生物学科的内容特点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 通过真实感受和亲身经历, 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重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在身体迅速增长, 知识迅速积累, 智力迅猛发展, 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很成熟, 是一个在教育上比较困难的时期。尤其是两性之间的相处, 已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天真无邪。有的学生开始注重衣着打扮, 有的学生留长发染彩色, 有的甚至偷偷喜欢异性同学。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切忌大惊小怪, 更不可粗暴干涉。生物教师定要担负起对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 通过德育教育实践, 笔者很欣喜地看到了学生的变化, 尤其是学生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态度与方法。以前学生看问题, 看的多是阴暗面, 一开口一动笔就是不正之风, 以批评家、评论家的姿态出现, 有的学生则干脆置身事外、袖手旁观。但现在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以主人翁、建设者的姿态去研究问题, 用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试图改变现状。可见, 落实德育主体, 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主体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 对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2]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5
[3]《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4]罗家英.论德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教育资源网
关键词:如何 初中 生物 教学 渗透 德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會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据这一要求的提出,在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学科中的渗透,有利于”整体育人”,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作为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如何较好的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实施德育
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我在准备生物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着力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如:我在准备第一堂教学内容‘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的时候,大量的查阅并运用了以前积累的一些有关生物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例子,涉及到农业、工业、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还例举了我国关于生物方面的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生物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等,并且把这些资料串联起来制作成比较有趣且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课件。在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组与组之间再交流、补充,这样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较好的完成了德育渗透。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多钻研教材内容,努力创新,找到教材中德育的较好切入点,同时,平时也应该注意多从杂志、网络等渠道收集、积累一些资料,以备在需要时用。
二、研究学生渗透德育
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也有采取渗透的方式。德育的渗透也要讲究方法:
教师应该针对初中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方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千万不可以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如:在学到“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一开始,我在一(2)班上的时候我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给他们上了一课,在上课的过程中,不断的给他们灌输‘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带动我们身边的人一起来共同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园’,一堂课下来,我发现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后来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认知特点,给他们准备了《快乐的大脚》这一影象资料。在另外三个班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手段:我先给他们播放了这一资料,然后用了较短的时间把教材内容梳理了一下,大部分时间留给他们自由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自我感受,自我体会。我发现效果真的截然不同:其它三个班的学生在看了这一资料后,讨论非常积极,一个个都发表了自己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决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对这一资料片的观看,很自然的渗透了德育。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上一顶德育“帽子”,我们要针对学生年龄段的特点,讲究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应用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变实施,注意创造良好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德育教育。
三、走出课堂加强德育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因此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德育渗透的唯一途径。我们应该在日常性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加强随机引导,强调思想升华。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而对于我们初中生物教学来说,进行德育教学时,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外出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德育得到有效延伸。这样能够更灵活,更贴切地实施德育,让学生自主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有利于”整体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对于我们生物教学来说,教学对象是活的,教学内容也是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更是活的,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无论课内、课外都要自然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生物》(课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郭小凤
也许这是一个老掉牙的课题,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各方面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这又是一个需常抓不懈、深入探究的课题。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物学科,不象有些学科那样,德育教育内容显露在教材的文字之中,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德育内容的教育。事实上,生物教材,尤其是初中部分,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或是人体部分,都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只要我们努力去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内容,就能有机地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既接受了知识教育,又受到了德育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要提高民族素质和凝聚力,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上,我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资料。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说明我国是研究和利用植物最早的国家。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比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他的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称为“东方
医学巨典”。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等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我国地处寒、温、热三个气候带,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如全世界高等植物有30余万种,我国就有3万种,居世界第三;我国鸟类有1100种,超过欧洲鸟类的总和,也远比美国、苏联的种类多;全世界的虎有9个品种,我国就有4个亚种。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并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知识,使我国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国的野马、高鼻羚羊等十几种珍贵鸟兽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也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通过这些材料的穿插,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二、立志成才教育
成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工作的归宿。立志是成才的基础,青少年正是立志的重要时期,教学中,通过介绍生物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事例,引导他们树立远大抱负,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人类做出贡献。重点介绍了李时珍不顾世俗偏见,不做举人,二十七年如一日,爬山涉水,不畏艰险,“搜罗百草”,“访采四方”,终于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巨著,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从小热爱大自然,神学院
毕业后放弃当时人们崇尚的牧师职业,随“贝格尔”舰,历经千险,环球考察五年,历时二十二年写成《物种起源》,科学阐述了生物的起源,被马克思称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补充了费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以及青霉素的发现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青霉素的发现不仅拯救了千千万万肺炎患者的生命,使医疗事业跨入一个新时代,而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革命,使人类寿命由40岁延长到65岁。又介绍了解放初期,许多老一辈生物学家如植物学家钱崇澍、钟观光、蔡希陶等为振兴我国生物科学事业,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并在困难的条件下,为祖国做出很大的贡献。大量实例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生物学在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科学对人类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从前辈科学家那里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感召力,激发着同学们从小树立向科学家学习,探索自然奥秘,揭示生命本质,力祖国添光彩,为人类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德育教育内容之一。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学内容,去分析、讲解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来阐述哲学原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如一个植物体表面看来并没有位置上的移动变化,但它每一个细胞、组织、器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变化,完成着发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从而揭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
生,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由低级----高级。通过讲解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阐明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等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让学生理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内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学生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在这样的讲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会了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四、科学实践教育
德育教育是“知”与“行”的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它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既从感性入手,又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亲身实践,必将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德育效果。如通过分发各种种子让学生课后分组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又从中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指导学生观察中了解和掌握的氮、磷、钾无机盐缺乏时植物出现的病症及抢救措施,对学生及自家生长的不良花卉进行及时“抢救”,初步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挂牌”,“悬挂鸟巢”以及走出校门进行“爱鸟周”、“环境保护宣传”、“植物资源调查”等活动,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生物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只要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就可以充分运用,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学以致用的科学品质。
教书育人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它关系到年轻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必须是学生易于接受的,而不应是生搬硬套的说教。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教师的形象和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平时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使学生信其言、听其行。在授课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激起共鸣;如讲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时,教育学生要爱护树木,植树造林,不攀枝摘果;实践课上要互相谦让,爱惜实验教材,节约水电等等。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现如今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学生物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生物学是反映生命的发生、发展、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当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我认为要在生物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要从三个方面来入手。
一、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德育渗透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但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忽略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渗透。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1、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因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但同时,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既为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在课本中提到的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面对已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曾说说:“外国人能做到达到,我们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要做到!”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且激励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2、思想品德教育
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3、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
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
二、引导探究,重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随着学生年龄和智商的增长,他们个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在他们自身品德的发展与提高上起的作用愈来愈大。教师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的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的更顺利,更有效。初中生物中有很多学生实验,大多数都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所谓探究,就是首先要面对实际问题,然后实事求是,并大胆作出假设,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探索研究。这个过程有利于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进行德育教育。
1、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2、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3、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4、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渗透德育工作计划
陈维黎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起着主导作用。在各个学科中都蕴含着德育材料,尤其是生物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在生物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生物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生物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生物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二、在生物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
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生物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生物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生物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生物活动
高中生物的主要课程目标是“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 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树立创新意识,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因此, 在新课程背景下, 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范畴更广, 内涵更丰富, 实施途径更多样。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两个模块的德育目标为例, 提出教学建议, 供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参考, 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教师能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有机融合, 创造性地使用和挖掘生物教科书中优良的德育素材, “润物细无声”地将德育渗透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渗透于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 参考《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 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专题》六个模块内容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 有关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德育范畴如下。
(1) 通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和实验、实践活动, 理解生物学“结构和功能”、“进化与适应”的思想, 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同并逐渐养成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 通过生命活动规律的学习, 加深对生物学相关原理和学说的理解, 体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 了解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 以及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乐于参与生物学探究活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3) 通过“活动”和“探究性学习”,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参与社会活动和个人决策的过程中。
(4) 通过对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性成果的介绍和分析, 养成乐于将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的习惯, 自觉地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用生物学技术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5) 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逐渐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本质。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 尊重科学, 但不迷信科学, 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高中生物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 必修 1《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共同性的观点。
(2) 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3) 认同生物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4) 认同生命运动的发展规律,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5) 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 认同科学发展中先进技术的作用, 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 增强社会责任感。
(8) 关爱生命,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 结合实例理解不同生物细胞的物质分子组成大体相同;通过“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和“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 [2]进一步验证生命的物质性, 从而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的观点。
(2) 通过“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 认同细胞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利用模型、模式图分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模拟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并进行展示和交流;收集“克隆羊多莉的诞生”, “变形虫核质分割及重组实验”等资料进行讨论分析, 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明确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认同细胞部分与整体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的观点。
(3) 收集“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 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 理解科学过程与本质, 养成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观。
(4) 通过“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等的比较学习, 认同生命活动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 通过“酶的发现过程”和“光合作用发现史”等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认同科学知识是不断修正和变化的观点, 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 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实例分析, 探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认同科学对技术和社会的促进作用,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 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挂图、自制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 学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并通过“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 [2]认识到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与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认同生命运动的连续性以及生命运动过程中, 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8) 通过“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的资料”“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2]等活动, 制作墙报或开展学术辩论等交流方式, 关注生物知识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形成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关注健康的科学生命观, 认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观念。
(二) 选修 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关注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认同疫病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体会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 关心生活的环境状况, 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 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2.教学建议
对应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 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 结合实例 (艾滋病、非典、H7N9禽流感等) 讨论对病原体污染的认识过程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过程, 认同“预防胜于医治”的公共卫生政策。
(2) 通过“活动:调查当地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流通状况”, [3]认同绿色食品, 关注食品生产的安全问题, 关注健康, 关爱生命。
(3) 通过“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应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及应用”, 关注生物技术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4]
(4) 讨论“器官移植”“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问题, 关注生物科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认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的正、负面影响, 增强社会责任感。
(5) 结合“避孕的原理和方法”, 关注生殖健康, 形成正确的健康观, 提高社会责任感。
(6) 结合日常生活现状, 讨论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污水处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讨论生物资源的消费抉择等问题, 逐步形成和发展生态文明观。
(7)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探讨危害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一种病虫害的优化防治措施”“探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探讨PM2.5的成因危害和预防”等等,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分享, 丰富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感性认识, 认同生物科学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辩证关系,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结语
本文中“德育范畴”和“德育目标”仅列出高中生物学科德育的要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结合高中生物学具体学习内容渗透德育。
“教学建议”属建议性质, 旨在抛砖引玉。立德树人, “德”字为先;立德树人, 师德为范;立德树人入心为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智慧, 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实际, 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 充分挖掘生物学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探索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及当地的教育资源, 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以取得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9.
[2]吴相钰, 刘恩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3]吴相钰, 刘恩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命运。但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存在,而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给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所以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贯彻以德治国的迫切需要。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在教育各环节的渗透。”[1]这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教师不仅要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德育教育的重任。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进行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是生物教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生物教学中针对德育渗透所做的探索和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学科切入法
有效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德育教育只有以知识为载体才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在备教材的同时,备德育教育工作,着力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融会贯通,使德育教育工作附着有物。如:我在讲“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2] 时,首先让学生查阅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方面的相关资料,在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当同学介绍我国珍稀动物——麋鹿之后,我提出“从麋鹿的消失到麋鹿的回归,你有什么感受?”这一开放性问题,有的同学说:“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我感到很自豪”;有的同学说:“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有的同学表示“对偷运者和八国联军入侵、屠杀和掠夺的憎恨”;有的同学还表示“只有祖国的强大,才有麋鹿的回归”……于是我又因势利导,继续追问:“作为零零后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同学都表示要努力学习,为建设强大的中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贡献一份力量。在学生热情被调动起来之后,我又号召学生动手制作一期以“保护篇”为主题的生物手抄报,既使学生知识和情感融合时附着有物,又培养了学生发散的思维模式。可见只有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情感引导法
一般来说,情感、信念支配道德行为,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情感特点,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初中生中存在抽烟、酗酒和性无知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例如针对学生“抽烟、酗酒”问题,我从生物学的角度让学生观察正常人的肺和吸烟人的肺、正常人的肝脏和酗酒人的肝脏之后,再讲吸烟、酗酒的危害,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吸烟、酗酒的危害,更容易接受教育,从而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又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但是学生对性知识却很模糊,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所以我在学生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2]时,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性教育知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学生对性的无知与困惑。同时根据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时期,突如其来的生理、心理变化,使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面对这些问题我又开展了以“青春期卫生”为主题的知识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其今后健康的生活和学习铺平了道路。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珍惜自己、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的思想意思。
三、实践锻炼法
初中生物教学,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外,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延伸。
例如在组织学生采集并制作动、植物标本活动中,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也体会到物种的多样性,感受到人只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理解了和谐发展的真谛,学会了尊重、关爱和珍惜。又如,在组织学生开展植物的种植活动中,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植物的形态特性,以及生长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真正体会到农民的辛苦,理解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在探索和研究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成功之路,德育教育工作在各学科、在教育各环节渗透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生物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大通县东峡民族中学
耿金龙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议
大通民中
耿金龙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指出目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完善。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给学生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走在世界生命科学的前列,以及“我国两位博士后移植小草抗旱基因培育旱稻获得成功”等科研成就,向学生说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占居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刻苦钻研生物知识,树立远大目标,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品质、高产的蔬菜粮食品种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已于2007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发展等。通过介绍,使学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学生乐学,成绩自然会提高。
二、适应社会,提高学生团结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一个班集体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班的成绩,一个好的班集体卫生、纪律、成绩等各个方面都会很好,我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通过蚂蚁群体生活、蜜蜂群体生活等学生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对于整个种群直至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这些简单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可以说明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成绩。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适合于大自然,同样也适合于人类社会,现在很多学生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上进心不足,导致学习劲头不足,长期以往,必将使贫穷的人更加贫穷。在讲述自然选择学说时,我适当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强调只有学好习才能在社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学生意识到,不学习就不能在社会立足,有了这种危机感,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乐学,自然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三、排除不利的干扰因素,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当今社会,早恋、抽烟、喝酒、上网等许多不良行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这需要教师适时地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美国通过国家级法律文件把性教育加入教育内容中,希望从中培养学生全面的性健康认知能力,而在我国,相关的文件还很少。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熏陶,青少年不仅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青少年的性价值取向却不断模糊,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越趋薄弱。中学生物有有关青春期教育的知识点,教学中往往一闪而过或忽略不教以及让学生自己阅读的现象却不少,学生不能从正规的途径获取性知识和正确健康的性心理,就容易发生问题,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学生成绩。所以,在学习“生殖和发育”以及“动物激素”时,我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一些性教育知识,让学生在了解青春期发育特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对性的无知与困惑,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除此之外,我从生物学的角度给学生讲吸烟、喝酒的危害,发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改掉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提高了学习成绩。
【初中生物德育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措施探讨论文09-13
初中生物教学毕业论文格式11-18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07-19
初中生物病毒06-18
教案初中生物07-12
初中生物竞赛07-23
初中生物研修日志11-10
初中生物教师心得12-09
初中生物说课稿06-06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