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精选9篇)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 篇1

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案件防范水平,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是贯彻“稳健经营、稳步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省联社成立以来,对构筑风险防范长效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内控风险防范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发生的部分案件来看,仍存在制度执行不力、内控制度不落实和对基层机构管控不到位现象。笔者结合检查调研情况及工作实际,从分析制度因素入手,提出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建议和看法。制约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因素 部分农村信用社合规文化建设滞后。一是部分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业务素质不高。部分会计主管、信贷专管员是从过去的内勤主任、信贷主任转换而来,新生力量、业务骨干较少,会计主管、信贷专管员人选的选择余地不大,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的只能降低标准任用,造成了会计主管、信贷专管员配备先天不足。二是对内控管理作用的错误认知。有些联社的决策者对内控管理的作用重视不足,没有将内控制度作为规范和约束经营行为的手段,片面强调以业绩论英雄,忽视内控制度的执行,甚至把业务发展与加强监督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强化内控管理会增大经营成本、影响工作效率、制约业务发展,致使部分联社内部管理让位于业务发展,内控管理松弛。三是对内控管理建设的错误认知。有的管理者把内部控制的建设仅仅理解为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单纯地认为只要做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履行了内控职责,忽视了内部控制是一种在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机制,已有的制度仍停留在墙上贴、嘴上说。四是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大多数会计人员在实践中仍停留在做到“账证、账账相符”等规章制度要求的表面,未随着业务内容的复杂化,风险因素的增加,提高对风险的认识。五是合规文化建设滞后。部分基层信用社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的现象仍然存在,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问题仍较突出,部分联社即使违规操作行为少些,也是处于一种“被动合规”的状态。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治理现代化的产物,是一个涵盖内容全面的体系,包括操作制度与治理制度、业务流程与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与人员分工三个部分。一是制定工作制度与治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制度在操作上有缺陷,缺少上下沟通,上级联社在制定一些新制度时没有充分考虑下级联社情况,缺少必要的调研程序;下级联社对新制度调研、征求意见不认真对待,具体情况不及时向上级联社反映,上级联社不了解。部分县级联社未根据上级联社规章制度以及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联社内控制度,以致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滞后性。如新系统已经上线,但相关制度尚未完善,运作上带有盲目性。有的旧制度已无法执行与兑现,出现制度“白条”现象。由于权限过度上收,县级联社在制度管理上有弱化倾向,在工作制度的落实上,不少县级联社未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制定内控治理制度,有的直接将上级联社规章制度、内控制度作为本单位的内控制度;有的操作制度不细化,个别环节管理上出现制度真空。二是制度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落实到岗位环节不协调。部分县级联社存在着岗位职责不清、责任模糊等问题,具体业务中,经常按管理人员理解或按习惯进行操作,一旦违规,岗位之间互相推诿。三是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不一致。控制制度内容过于简单且相互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甚至存在前后不

一、相互矛盾的情况。有些制度过于概括和条文化,难以为具体流程提供实际指导;有些制度偏重于强调责任,缺乏必要的程序控制;有些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的检查,使一些基本制约最终难以有效落实。内控制度体制存在缺陷。一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上级职能部门对下级部门或单位负有监督、指导、检查的职责,在内控制度建设上也不例外,且职能部门对条线业务和工作比较熟悉,对制度规定和岗位分工的原则要求比较了解。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职能部门在内控制度方面参与不够,有时出于部门利益和自我保护意识,职能部门在内控制度建设时会有所保留,很难做到将具体业务管理要求完全转化为严格规范的内控制度。这种保护往往导致内控管理上的部门制约环节的不足。二是自律监管效率不高。部门自律监管是各级联社内控管理的主要方式,但存在业务监管条块割裂、监管资源分散严重问题。由于各项业务分属不同部门,各部门的监管人员仅对所处部门负责,条块分割降低了监管效率。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对基层联社的激励约束机制大多数侧重于业务经营指标,而与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往往是出现了重大风险或已造成资金损失时才给予处罚或者在考核时“一票否决”。有的由于对干部的内控管理水平缺乏刚性考核,对个人业绩的评价缺少内控能力的硬约束,导致人们对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默然视之、麻木不仁,久而久之必将形成风险隐患。

制度执行力有待提高。一是制度执行随意性。部分员工纪律制度观念淡薄,业务操作中不能严格按规章制度和流程操作,以习惯代替制度。二是制度执行上的盲从性。有的员工或是碍于情面而违规操作,或是按照上级要求、暗示而不敢按章办事,以服从代替制度,从而导致如审贷分离等内控制度被扭曲而失去应有的约束力,致使信贷风险加大。三是硬制度、软执行现象普遍存在。工作中,普遍存在制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如 “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屡禁不止,屡查屡犯,越权放贷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真正的审贷分离制度。四是监管与查处未落到实处。部分信用社主任忙于日常事务,即使到营业室检查业务,也是走马观花,只看报表,不查账据;只听汇报,不作调查;只盘钱,不盘人,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部分联社的内部检查监督部门、内审部门未能切实履行职责,致使一些违章违纪和风险隐患等问题虽经多次检查仍未被发现。有的甚至对严重违规问题视而不见或隐瞒不报,客观上助长了一些人肆无忌惮地违规违纪。有的信用社在问题暴露之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查明原因,进行纠正,而是隐瞒不报,搞“内部消化”。

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不够明晰和统一。目前,内控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内控制度执行程度如何衡量、实施内控保障应具备哪些条件等,还缺少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规定。内控制度大都由职能部门依据自身所经办的业务特点来制定,措施出台实施前缺乏充分的论证。内控制度在部门与部门间缺少责任制约关系,各部门在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标准的掌握上不统一。各基层单位由于对各职能部门所制定的内控制度理解程度不同,执行程度和效果也相差较大。

信息系统对内控管理支持不足。一是缺乏统一的跟踪式信息反馈渠道。如信贷决策和信贷管理中出现了问题和风险的苗头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反馈,常常是风险形成了,造成了资金损失才被发现,错失了补救良机。二是缺乏统一的现代化内控信息交流方式,有的基层单位对决策管理制定的内控信息向上反馈不够及时、全面,使得决策层不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疏漏。

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建议

增强内控意识、营造内控环境、培育合规文化。一是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增强内控意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长期以来固化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充分认识到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没有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的内部环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效益,切实摆正加快发展与风险控制的位置,正确处理业务经营与坚守制度的关系,确保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让信用社管理者与员工理解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法规的意义,清楚不遵循制度后的应有惩罚,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树立“内部控制不是内控制度的简单组合,而是业务经营过程的有机组成”的理念,使全体员工明白内控制度的落实寓于业务经营之中的道理;注重道德约束,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培养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使员工对内部控制有自觉认同感。三是培育合规文化,推进合规风险管理。让合规意识深入人心,形成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工作氛围。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准确理解监管意图,实现由“被动合规”向“主动合规”的转变,形成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的良性互动。坚持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与培育合规文化并重的原则,推动合规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发展。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 篇2

一、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决定“重大事项”还不能完全通过企业自主“集体决策”

《基本规范》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标志,他是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必然在完全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才能良好运行。我国步入市场经济时期较短,市场化指数还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国有企业或多或少都留有计划经济的影响,而有的影响对企业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内控要求“重大事项均由集体决策”,企业的战略规划、高管任命、担保、重组等行为,对企业来讲不能说不重大。以企业为主体,按市场化规律进行集体决策,符合企业最大利益,但现实更多的表现为政府指示等非市场化的外部控制。因此短期内“企业重大事项均由集体决策”还很难实现,虽然随着外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形式上的表现符合这一原则,而实质上并未完全由企业自主的通过“集体决策”实现内部控制。因此,内控体系的建设和执行,从开始就存在不适合他生长的土壤,只有不断的改善环境,加快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加速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按市场化规律经营,内控才能更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会扭曲内控的“特殊授权”和“常规授权”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你没必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企业成员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但影响较大的还是内控的“特殊授权”和“常规授权”。领导本身就认为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他有绝对的权威,他的意识里没有“特殊”和“常规”,“特殊”的可以“常规”,“常规”的也可以“特殊”;即使白纸黑字的把“常规”和“特殊”挂在墙上,时间长了,领导和职工还是都弄不清什么可以“常规”,什么又可以“特殊”,结果是只能跟着领导走。职工对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与不顾,只是惟命是从,唯权是从,习惯了“领导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工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使内控体系建设的非常完善,但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内控的执行还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

三、《基本规范》更多的是理念、要素、结构,他的落地难度大,评价难度大

可以预见,《基本规范》的贯彻难度要大于《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甚至会超过《会计法》和《公司法》。因为《基本规范》更多的是理念、要素、结构,而其他法律法规具体操作层面的事务较多。在贯彻过程中,其他法律法规只要熟悉掌握,主观上积极贯彻执行,短期内就可达到要求,而《基本规范》则不然,你就是深知他的内涵,也很难良好贯彻执行,况且,《基本规范》的理念、要素、结构的理解掌握本身就存在较大难度,需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阅历和个人素质。做不到这一点,只是条条框框的简单组合,执行的效果不大。至于内控执行的好坏,深层次的东西更难以掌握和评价,评价也只能停留在表层。

四、企业所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盈利水平的高低影响内控的执行质量

客观上,企业所处行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盈利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工作重点不同,这种工作重点注定企业某个时期企业阶段性的最佳选择,然而内部控制是全面的控制,它的控制范畴涵盖“鱼和熊掌”,要求既要捡“西瓜”也不要丢“芝麻”。

当前,冶金原燃料资源紧缺,价格高位运行且处于不断波动中,质量日趋下滑,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生产。这时最关键的是要将物资采购到位以维持生产,此时,合同签订、化验、计量、结算等环节可能不能常规化,但这种非常规正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以变应变”的灵敏反应,他可能对内控的原有流程产生冲击,这种冲击也是非常规性的,此时,我们就不能说企业违背了已有的控制系统。单位产品盈利较强的企业,产量最大化是企业的最佳选择,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环节,也是企业的最大风险所在。在使产量最大化的同时,可以偶尔打破其他控制,产生经营风险,此时企业越需要内部控制,需要内部控制的深入贯彻执行,需要不断的识别风险并揭示这种风险。

五、业务指导体系尚需完善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企业有中国企业的特点。诸如中国企业的战略、价格、计量等方面无疑是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在业务应用指导上,应对这三部分单独出具的指导规范。企业的战略方向是决定企业生存和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即使其他控制的非常出色,但战略的失误,也会使其他良好的控制付之东流。企业战略的制定与企业家的个人气质和魅力息息相关,但战略制定上企业更需强调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集体决策,形成良性的控制规范。再如,企业面对日益多变的市场,面临资源短缺和产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能源和主要原材料可能处于卖方市场,而产品销售又处于买方市场。这就决定价格成为了企业较为敏感的因素。因为原料处于卖方市场,会使企业只关心原料库存而忽略价格管理,而又因产品处于买方市场,由于市场价格的经常性波动,加之信息不对称,会使定价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价格的制定客观与否只凭少数人的责任,价格制定的合理与否,缺少考核,由此会导致个人的营私舞弊,致使价格的管理缺乏控制。再如,计量不单是计量专业的问题,它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它牵涉到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分析,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分析和经济责任考核,还与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密切相关。当前,中国企业的计量普遍存在问题,对计量的规范不但是计量工具的精确性,这里人的因素更加重要。他强调的是内部相关的工艺产品是否需要计量,怎样计量,怎样使计量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六、大力宣传和实施针对性培训,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和控制文化是内控的贯彻的关键所在

控制文化和控制环境是规范实施的基础,控制环境有着十分具体的表现形式,但控制文化具有的无形因素较多,是企业多年形成的气质。控制文化和控制环境的形成关键在于高管、财务及审计等人员,这些人员能从线和面而不是点状的去熟知企业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当前迫切需要在企业高管、财务和审计等关键人员中大力宣传和实施针对性教育,让他们知道规范的目的是什么,以提高他们实施规范的主动性。宣传和教育初期靠企业自身是不行的,媒体和政府要大力宣传引导,要同法律法规同等重视。

在企业贯彻规范,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期望在短时间内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管理水平也不能立即有较大提高,内控实施要有计划性。首先要在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中对本身的行为进行控制,以此带动高管、财务和审计人员予以重视,并贯彻执行。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这个层次不重视、不贯彻,不成为内部控制典范,就很难在其他机构和员工中执行。再者,内部控制执行也不要贪大求全,要依次推行,否则企业会对现有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上有非常大的变动,对企业传统的行为和管理观念会有较大触动,有些人甚至会产生对立情绪。规范对企业可以说是比较理想的控制行为,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企业都不会完全执行控制规范,企业体制、规模和人员素质等众多因素,完全执行做不到。但是关键性的控制会跨越企业体制、规模和人员素质制约,具有执行的普遍性。还有,分层次执行,可以给员工一定的时间,使他们逐渐培养规范思维,提高规范所需要的必备素质,这样才能在更大层面上加以推行,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 篇3

2010年05月21日 13:53:43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自“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实施以来,农村信用社严格按照规定,认真落实执行,有效防范风险,加强信贷精细化管理,切实规范贷款资金支付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了一些不足,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存在的不足

㈠信贷管理系统与贷款资金“实贷实付”要求不匹配

农村信用社现行的信贷管理系统是2006年12月开始运用的,在信贷管理系统中,除综合授信贷款、循环资金贷款两个品种支持客户在限额内多次提款申请要求,其他贷款品种不支持客户多次提款申请,与“实贷实付”要求不匹配。如某个人客户办理房地产抵押贷款60万元用于生产经营,此次提款申请30万元,但信贷系统规定农户经营贷款必须一次性出账60万元,造成提款金额与立据金额不一致,事实上违背了“实贷实付”的要求。

㈡贷款资金支付审核与贷后管理脱节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资金支付审核岗位设置在风险部门,支付审核岗主要负责辖内委托资金支付审核。支付审核岗往往凭客户与信用社签订的支付协议、提款申请、交易合同等凭证独立行使支付审核权限,对贷款资金支付后的实际用途与提款申请要求是否一致,贷款资金后续使用是否符合贷款用途等情况无法监控和监督。

㈢客户存在虚签交易合同套取贷款资金行为

在现实的贷款资金支付审核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客户因贷款用途不符合规定,但为了套取贷款资金,往往与同类型客户虚签交易合同,套取贷款资金后,再将资金从对方交易账户上划转到个人或企业在他行开立的账户,挪用贷款资金,逃避监督。

建议和思考

㈠建议上级联社尽快改进信贷管理系统

建议上级联社尽快根据“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和贷款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的要求,尽快升级、改进信贷功能模块,让所有贷款品种符合“实贷实付”的要求,切实规范信贷管理系统与贷款资金的支付行为。㈡强化贷后管理,严控贷款资金使用

贷后管理人员应严格落实贷后管理的相关规定,严格监控客户资金的使用与其经营运行情况是否匹配。一是要吃透贷后管理的主要内容,找准切入点,达到步步深入的目标。贷后管理的主要内容除贷后检查外,还应包括账户监管、风险预警、贷款风险分类、贷款客户档案管理、问题贷款的处理、贷款回收等内容;二是规范贷后检查的内容、检查报告的格式,并按业务类型、品种、担保类型、五级分类结果等细分贷后检查的重点、方式和频度,确保贷后检查不走过场,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贷款投放后,要对所有可能影响贷款的因素进行持续监测,并形成书面报告,重点监测的内容至少应包括贷款用途的使用情况、项目是否正常,客户的法律地位、财务状况是否发生变化、贷款的偿还情况、抵押物的价值和质量情况等,持续监测的目的在于强化风险预警,高度关注和防范当前复杂形势下的各种风险。

㈢学习贯彻落实贷款新规

一是要迅速组织全员代表认真学习“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明白出台贷款新规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是信贷、会计等重要岗位人员要对贷款新规进行系统的学习,对“实贷实付”及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测算参考等重点方面进行分析;三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对全部客户经理进行培训,深刻理解贷款新规的要义和内涵,增进了对贷款支付管理及全流程管理的理解;四是对照贷款新规,及时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合同文本及业务流程等,为全面执行贷款新规夯实基础。同时,加强与客户沟通,分批组织不同规模的社企座谈会,让客户全面了解“贷款新规”的要求,既防止客户流失,又为新增贷款按“贷款新规”发放管理提供保障。

㈣加快贷款新规执行,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道路的思考 篇4

一、吸收存款是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银行,实现资金流动性、盈利性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不吸收存款,单纯靠银行极其有限的自有资本作为营运资金,则银行业是很难扩展的。我省农村信用社存款突破2000亿,是我省农村信用社不断强大,不断成熟的标志。但可喜的背后,我们更应该思索潜在的危机。

就全国而言我们**经济相对比较落后,无可厚非金融业就相对不发达,对于我们信用社来说有喜有悲。

1、喜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地利,在我省范围内,信用社基本上可以说是活跃在农村市场中唯一的金融机构,有垄断的倾向。农村可以说是作为我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市场,其存款量虽没有城市规模大,但也不容忽视。再加上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萎缩,国内经济生活将要发生一定的改变,大量农民工辞职、失业、返乡,再加上国家对农村土地实行“流转制”,大量资本将会涌入农村,新一轮的农村圈地即将发生,农业生产规模化必将在农村兴起,外来的农村市场必定是新型宠儿。另一方面不难发现我们信用社农村散户存款多为一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相比较其它商业银行,散户多以活期存款为主,流动性较强,这就提升了信用社存款的稳定性,这样优质的存款在其它商业银行,是靠提高利率的金融理财产品获得的,尽管吸收的数量较大,但成本相对较高。

天时、人和,正直信用社改革,有政策的扶持,信用社在融资资本市场上具有明显优势,一些中小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个体工商户能够受惠于我们信用社,不言而喻也就相应地有利于存款地吸收,这在我省农村信用社存款数量中应占有相应的比例。

2、悲的是我们应该看到金融机构对有限的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张、争夺。去年省银监局已批准在我省万荣县和怀仁县筹建村镇合作银行,打破农村信有社在农村市场独霸一方的格局,二级城市的争夺更是有增无减,除国有四大银行以及邮政储蓄在我省二级城市、县级区域设立分支机构,中信银行现进军吕梁地区,光大银行在阳泉正在筹建设立支行,交通银行已在晋中设立了支行,并进一步扩张。这就使我们信用社想到曾经一度时期农行在农村设立营业所,给信用社带了的巨大冲击,我们要以引以为鉴。由于前几年我们信用社发展缓慢,人员老龄化,服务质量较差,服务意识较弱,电子化程度不高,网络银行更是一片空白,我们应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加快步伐,逐步改善,提升自身优势,发挥潜在优势,去应对这场争夺战。

二、贷款是银行资本运作最主要的手段,存贷差是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专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逐年增加,就我们信用社而言,由于发展缓慢,中间业务基本上没有,更不能谈投资等其它项目,收入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这就要我们加强内控制度,搞高贷款质量,降低风险。

在我们信用社贷款中,存在着历史包袱,不良贷款比例所占比重较大。不良贷款问题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一直是个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尽管我们也采用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五级分法,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但我们却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获得全部的信息去分析贷款,去发现隐形问题,贷款五级分类只是一种量性分析法,看到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实际中如果我们把1998年的一笔贷款收息贷本,转成2008年的新贷款,表面上不良贷款降低了,但实际上存在隐形的问题,风险是不能逃避的,但可以避免,我们可以重新认定,计提其呆账准备,来化解风险。

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就是贷款问题,贷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对于我们信用社来说更应该加大关注力度。不能光看每年我们的盈余是多少多少,为了弥补和抵御已经得到识别或隐藏的信用分险,我们应该严格计提专项准备金,加大计提力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计提的方式不能以平均方式计提,应严格划分,例如美国,正常类0~1.5%,关注类5~10%,次级类20~35,可疑类50~75%,损失类100%,可以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严格划分,重新认定,严格计提,而且在这一基础上计提比重再有所提高,以确保银行的经营处在稳固的基础之上。

三、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不能只停留在靠存贷差。中间业务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它是一种无风险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在股份制商银行收入中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在金融业比较发达的西方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将近50%。而我们信用社网络

系统不建全,全省各地信用社都没有实现通存通兑,更何况全国,在加上金融人才短缺,没有任何金融产品,人员素质又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在金融市场争夺中处于劣势。

这就需要我们去想办法,去学习,例如在我们省多数农村有信用社,而没有电信营业网点、网通网点以及移动网点,村里的老百姓需要赶好几十里路去城里办理,我们可以加强合作,去代理收费,以获得手续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你走在城市的街上,你会发现银行网点跟饭馆一样到处都是,怎么去吸引顾客,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①提升员工素质,在其它商业银行,员工的薪水跟业务水平挂钩,经常进行员工业务水平比赛,这就是一种吸引顾客的内在措施;②改善营业网点硬件设施,当你进入其他一家商业银行网点,你会感觉到整个营业厅宽敞明亮,给人以舒适的感觉;③另一方面可以搞一些活动,比如每年给予存款5万元以上的客户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来加强宣传,吸引顾客,以社会效应来刺激经济效益。

金融产品方面,如小额信用贷款,是我们信用社的一种主打产品,我们可以以信用卡的方式去办理,向其它商业银行一样,专门成立一个小额信用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既使顾客办理感到方便快捷,又有利于加强风险的管理,以此减少各网点的风险。金融产品很多,需要我们培养一支金融团队,不断地去创新,去适应金融市场,去满足顾客的需求。

提高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水平的思考 篇5

提高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水平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妇女参政议政做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内容,对此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曾先后做出过明确的指示和精辟的论断,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党的十六大关于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论述,对提高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水平展现了更加美好的前景,无疑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求我们必须有效地提高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水平。

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原创: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妇女权益保障机制日趋完善和落实,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广大女性已逐步实现了从弱者形象到向更具有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强者形象的转变,尤其是广大农村的妇女,她们越来越多地走出传统的樊篱,家庭的束缚,主动地带融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参与到村屯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的过程当中,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日益突出的贡献,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广大农村妇女们的普遍存在的特有优势正逐步得以显现。

一是具有准确地代表广大妇女意愿的优势。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列宁也说过“女工的解放只能是女工自己的事情”。在传统社会,由于社会人为堵塞了妇女社会参政议政的路径,迫于生存的压力,她们只能靠婚嫁满足吃穿住的需求,而现在则发生了根本变化,妇女不在是旧社会的“附拥品”和“内人”,做为“半边天”,她们有权力参与社会的一切活动,也只有她们的积极参与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广大妇女的意愿,更加具有代表性。

二是具有客观全面的领导优势。妇女们普遍具有的坚韧的性格和细腻的思维以及对事物深入的洞察力造就了妇女领导干部在领导工作中,对事物的把握分析能力,更具有客观全面性。尤其在处理干群关系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她们更具有理解他人、处事稳妥、益于沟通的优势。

三是具有带动村户经济发展的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农业生产对妇女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大批男劳力从土地劳作转向外出打工,长年生活在本乡本土的人群中,妇女的比例不断扩大。为此,发展村户经济中,妇女逐步成为“主角”,充分发挥好妇女的群体功能,调动她们参与和投身于村务管理活动中,加强她们彼此合作和交流,必将对村户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面对实际,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妇女参政议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合协的因素。

一是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女性在旧社会以前一直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家庭的禁锢,“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相夫教子”象一道道枷锁,使妇女参政议政简直成为“天方夜谭”,可到如今这种封建残余思想并没有从一些人的头脑中完全剃除。“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热情和信心。

二是社会接纳认可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但凡女性领导者都要承担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责任,往往要有双倍仍到几倍的付出。她们在承受内在压力的同时,一般还要承受来自外部无形的压力,女性领导者的魄力和强干在一些人眼里被认为是“张扬”甚至“另类”,一些农村工作的“女强人”因此而遭到无端的排斥和贬低,轻视女性的声音随处可闻。

三是妇女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偏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根据调查显示,城乡女性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占,的女性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文盲率仍占到。尤其是农村妇女,她们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由于素质低的原因,导致了她们中的大部分,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影响了她们在经济生产中的作用的发挥,从而也影响了她们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水平的对策

世界形成了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十六大又敲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鼓,这一切要求我们广大农村妇女要有所作为,积极参与到改革发展的洪流当中,勇敢地支撑地“半边天空”。结合近两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妇女干部的培养和任用,为妇女参政议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党还应特别加强妇女群众的工作,原创:注意吸收妇女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入党”,“党必须用很大的决心培养提拔妇女干部,帮助和鼓励她们不断前进,因为她们是党的干部的最大来源之一”。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村两委班子建设中,十分注重始终女干部的培养和任用,做到平时有重点地培养,提拔有重点地考虑,选举有重点地宣传,测评有重点地关注。通过努力,我们村连续余年保持了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以上的比例。村民代表和村民自治组织妇女达到了的比例。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 篇6

为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走过场,不成为形式,而是无缝落地,不断完善,取得成效,并成为一种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北京市国资委提出了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评价促落实,以评价促完善, 以评价促效果的新思路,在督促各监管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同时,同步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课题研究,力求建立一种科学、完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用于评价各监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的效果,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全面实现控制目标。这一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目前已基本成型,将在测试检验和完善的基础上,于2015年5月31日起应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

下面,笔者结合课题研究情况,对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含义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评价,也就是指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财务年度)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或水平而进行的评价活动。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达到或超出了一定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即合理的保证水平),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如果评价结果低于一定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企业的内部控制就是无效的内部控制(张先冶,戴文涛1)。

从动态角度看, 内部控制是一个设计、执行、评价和整改的循环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 评价起到了枢纽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 需要经由评价判断合理性和有效性, 找出存在的缺陷; 然后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进入整改环节。内部控制正是在这样的循环机制下实现其持续改进的功效(池国华, 关建朋, 乔跃峰2)。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对于这一有效性,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可以有不同的描述。

(一)从控制过程角度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分为设计有效性和运作有效性。

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内部控制程序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是指在内部控制设计有效的前提下,内部控制能够按照设计的内部控制程序正确地执行,从而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从控制目标的角度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分为合规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资产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报告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合规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企业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进行违法活动或违规交易。

资产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产流失。

报告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防止、发现并纠正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

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及时为董事会和经理层所了解或控制。

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相关的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董事会和经理层及时了解战略定位的合理性、实现程度,并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建设思路

目前,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不太多, 研究思路也较为零散,如何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统一的、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探索。我们通过总结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定量评价和过程导向相结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思路,以此指导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

(一)定量评价

通常的内部控制评价,是从缺陷的认定入手, 根据缺陷的性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是一种定性的评价方法。我们则采用定量的评价思路, 设计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含指标体系的分层设计、每层的具体指标,以及最底层指标的评分标准等,同时结合选择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含最底层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高层指标的权重分配、 指标评分值逐层汇总的具体计算方式等,实现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量化反映,从而使对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二)过程导向

当前一些中介机构的内部控制评价是采取结果导向的评价方法,即以企业的经营结果和是否发生违法违规事件等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们则注重过程评价,从内部控制体系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两方面来评价,评价方法包括审阅法、抽样检查法、实地观察法、穿行测试法等方法, 注重评价程序和过程,形成完善的评价底稿,从而保证了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可验证,有说服力。

四、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我们根据各企业的通用流程和控制点,以及各行业企业的专用流程和控制点,建立了通用指标和行业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通用指标设计

根据内控规范体系的内容,考虑到不同企业在规模、业务复杂性上的差异,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结合北京市国资委的监管要求,在财政部颁发的18个应用指引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分解和增设,将安全生产从社会责任中单独出来,将资金管理分设为货币资金管理、筹资业务和科技业务三个流程,并增设了关联交易等几个流程,最后选定了26个业务流程。我们结合18个应用指引的序号和称谓,26个业务流程分为控制手段类6个,依次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安生生产、社会责任、企业文化;控制活动类11个,依次为:货币资金管理、筹资业务、投资业务、采购业务、资产管理、 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控制工具与手段类9个,依次为: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关联交易、行政综合事务、反舞弊机制、日常监督、专项监督。

我们对于通用指标的构建程序是在选定了26个业务流程后,组织学术界和实务界专家对流程进行论证,主要从业务流程的选用、设计有效性标准、 执行有效性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了论证。经过论证改进后,我们选择了几家北京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进行试点测试,发现了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进一步突出了可操作性。经过试点测试后的修改完善,形成正式定稿的通用指标体系。

通用指标体系共计涵盖26个流程中的241个设计有效性控制点指标和397个执行有效性控制点指标。在通用指标体系中,对于每一个业务流程, 我们列示了管控要求、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检查方法等内容。设计有效性指标编号以X字母开头,按顺序依次编号;执行有效性指标编号以Y字母开头,按顺序依次编号;指标描述用一句简洁明了的话语列示了每个指标的关键内容,采取是否的问答式问题,易于理解和操作。

(二)行业指标设计

我们对于行业指标的构建程序是“企业调研- 指标抽取-专家论证-企业测试-修改定稿”。北京市国资委根据监管需要,将50家监管企业分为了八个行业:制造业、建筑施工、商贸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农业、投资、市政公用。如对投资行业,我们组织调研小组对三家北京市国资委监管的投资型企业集团进行了调研,充分了解投资型企业的主要特点、高风险领域、重要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和控制环节,针对这些情况,增设了行业特殊的评价指标。其后,组织学术界和实务界专家对流程进行论证,主要从业务流程的选用、设计有效性标准、执行有效性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了论证。 经论证改进后,我们选择了几家投资型企业进行试点测试,发现了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进一步突出了可操作性。经过试点测试后的修改完善, 形成正式定稿的行业指标体系。

五、企业内控评价方法选择和运用

(一)内部控制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综合评价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定性方法,它是一种归纳推理方式的评价方法,多是采用综合咨询评分的定性方法确定权数, 然后对无量纲后的数据进行综合,如调查法、专家评分法、Delphi法、加权评分法等。这类方法有较强的人为干扰,有失评价对象的客观性。第二类定量法,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方式的评价方法,即根据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各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数,如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这类方法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但由于忽略了指标本身的重要程度,有时确定的指标权数与实际不一致,另外同样的指标体系在不同的样本中确定的权数也可能不同。第三类是组合评价法,这里所说的组合评价法不局限于定性与定量的结合,而是以评价对象的具体特点而进行的方法组合,可以是纯定量方法之间的组合,纯定性方法之间的组合,也可以是定性与定量方法之间的组合,如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基于以上方法优缺点的比较,我们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运用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我们设计了五个层面的指标评分:三级指标评分(通用和行业单一控制点指标评分)、二级指标评分(通用和行业单一流程指标评分)、一级指标评分(通用和行业全部指标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评分)、 综合指标评分(通用和行业全部指标综合评分)和全指标评分(企业内部控制综合评分)。评价过程中,首先采集最低一级指标数据,并通过判定最低一级指标的优劣隶属度,得出其值及评判结果;随后,计算该指标对上一级指标的贡献程度,即权重; 第三,采用矩阵数乘的方式,得出上一级指标数据的优劣隶属度,评价值及评价结果,直到得出全指标的优劣隶属度。下面以三级指标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三级指标是指控制点指标,包括通用流程中的控制点和行业流程中的控制点。我们设计的评价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取了开发评价软件的方式进行,除最末级指标外,其他级次指标的分值均由评价软件根据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自动生成。为此,我们仅对三级的设计有效性指标和执行有效性指标进行评分。

1.设计有效性三级指标评分标准

对于设计有效性末级指标而言,其评价可划分为“存在性”和“合理性”两个层次。例如通用流程 “组织架构”中的第一个设计有效性指标“X01-01是否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等”,从理论上讲,该指标有两层含义, 其一是该企业是否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董事会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等,即存在性;其二是该企业关于董事会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等的规定是否合法、 合规、合理,即有效性。考虑到各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均是依据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进行的,为简化评价程序, 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减少因评价人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仅对“存在性”展开评价。若企业不存在该项业务,可不对该指标进行评分,即保持评价得分栏的默认状态,将评价得分栏置空;若企业存在该项业务,只要在书面文件中有相关规定,就得1分,否则得0分。

2.执行有效性三级指标评分标准

对于执行有效性末级指标而言,应按照抽样规则对其进行抽样评价。抽样数量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讲解》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实施意见》的规定执行;抽样方法主要通过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穿行测试法和实地查验法来统计数据;在指标度量上,对所评价的代表执行有效性的三级单项指标,均采用抽样检查结果代表责任主体执行该项企业内部控制规定的遵循程度, 取值范围为0~1,均为正向指标,即取值越大表示效果越好。实际评价得分值按照实际抽样合格率来表示。同时因三级指标众多,且皆为“是否”问题, 答案唯一,因此固设三级指标在相应二级指标中的权重均等。

六、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创新

我们设计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点: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创新,实现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通用指标与行业指标相结合

虽然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10年4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内容、评价程序、评价报告等进行了规范,但完整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尚属首创。我们在考虑企业通用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尤其注重企业的行业风险特征,开创性地对企业独特的行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创新,实现了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法与人工分配权重相结合

模糊综合评价法,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但该方法仅能解决指标评价分值的逐层汇总,不能有效解决各级指标的权重分配问题。我们结合实际需要,将各三级指标、各一级指标的权重视为均等,按不同原则给二级指标和综合指标分配权重,从而找到了一种用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适当方法。

(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组织创新,实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

对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既是企业管理层为有效防范风险,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利益相关方(如投资者、监管机构、银行机构等)对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关注的需要。我们的研究成果为企业提供了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的自主评价机制,也为相关利益方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状况提供了外部评价机制。

(四)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具创新,实现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手工抽样和软件测评相结合

我们开发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软件,内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量,实现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高效化;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软件可以用于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统计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

(五)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成果应用的创新,实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管理和外部监管相结合

我们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一方面可促进企业自身加强内部控制,另一方面可为北京市国资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提供依据和参考。北京市国资委根据监管需要,可组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予以公示或通报。

总之,开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工作。首先,对于企业本身,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可以检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效果,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其次,对于作为“出资人”的国资委,为其了解监管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管目标,完善国资监管体系,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依据本课题得出的评价结果,不仅可以单独应用于国资委对于监管企业以及企业集团对于下属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评价及排序,使不同企业的评价结果在合理一致的基础上具有可比性,而且也可以和国资委其他监管体系如董事会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评价、财务总监考核等实现相互融合和有效补充,共同构成完善的国资监管技术方法体系。第三,对于其他利益相关方,可以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为参考,衡量企业管理现状和风险程度,谨慎做出是否供货、确定何种信用政策或是否给予信贷等决策。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 篇7

随着金融电子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村信用社上机业务不断增加,如何控制计算机系统风险就成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计算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信用社应用计算机处理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除了检查电脑所产生的结果,而且还要深入检查电脑处理资料的过程,包括内部控制的评估,系统程序逻辑的检查,所记录信息正确性的检查,系统输入、输出的检查等,使审计人员可以深入了解电脑运行及信息处理过程,电脑输出的可靠性有了保障,审计水平、质量大大提高。具体讲,农村信用社计算机内控制度审计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设计开发的审计

1、开发系统应当和业务系统分离,程序员职能在开发系统工作。业务用机不得用于项目开发,不得含有源程序、编译工具、连接工具等工具软件,不使用与业务无关的任何存贮介质。

2、系统管理员不能兼任柜面及事后审计等工作,不能参与相关软件开发。参加过应用系统开发的人员,不得担任相应系统的管理员。

3、启用新的应用软件,应当按规定手续移交系统维护人员安装业务系统,并做好日志记录。

4、重要应用系统应用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信用社应当立即报告本级计算机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做好详细记录,经领导同 1

意后,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检查、修改、维护。

二、管理工作的审计

1、执行规章制度的审计。对信用社执行规章制度情况进行审计,主要是检查信用社应用计算机后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建立完善机房的各项管理制度等情况。包括岗位责任制是否严格分工、互相制约;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以及能否有效执行等;是否遵守上机规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如:是否坚持双人双锁管理机房,是否做到人走时退出操作画面,操作员是否在自己的密码下工作,有无在别人的密码下操作等违规现象。

2、保密措施的审计。对信用社计算机应用保密措施进行审计,主要检查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密性,上机人员是否遵守保密规定,认真保管好自己的代码和密码,并依情况不定期地变动密码,以防密码泄露;是否执行业务处理的保密制度,未经允许是否按规定不向他人公开数据文件和程序。同时还要检查是否按规定进行软件管理,按规定临柜作业机器中不允许装有业务处理源程序等。

3、档案管理的审计。对信用社计算机档案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保证档案资料的完好性,应检查每天日终处理按规定复制的文件副本、拷贝的磁盘、磁带和各种打印帐表的正确完善;并检查是否按要求专人负责、异地保管,且保管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三、物理环境的审计

对信用社计算机物理环境的审计,主要是检查机房是否建立健全并执行了机房管理制度,供配电系统、空调系统、机房装修是否符合

技术要求;是否有防火、防水、防鼠、防静电、防电击、防盗、防电磁干扰等防护措施,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清洁度)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坚持了卫生制度;机房内有无危险性、腐蚀性、有毒性和强磁性物品。同时检查计算机的通讯网络系统,对数据传输是否有备份线路,以防止通讯系统的物理故障或自然灾害对金融计算机系统运行的损害和破坏。

四、业务核算管理工作的审计

1、检查输入、输出数据是否正确可靠,处理是否完整。检查帐务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一致性,检查事后监督能否正常发挥作用,特别是对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要进行必要的核对。

2、检查凡要求输入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的会计业务事项,是否均有合法的会计凭证或者根据经业务主管人员盖章的书面通知办理,是否存在输入无凭证的数据及非法操作,以及凭电话或口头通知进行输入数据的情况,严防违法行为,以维护信用社信誉。检查时应注意通知开销户、增减利息积数、调整利率、冲正错账、修改计息帐号等涉及修改帐户信息的业务,是否经会计主管人员签字盖章后输入机器进行处理。所有会计凭证是否坚持按序时记帐的原则输入计算机。

3、对冲正存、贷款记帐串户的凭证,应检查原误记帐户是否对应相符,计息的存、贷款帐户的串户冲正,是否相应调整了计息积数,误记帐户的原因除看错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4、检查单位存款帐户开户手续是否完备,是否符合要求,审计有无内外勾结非法利用单位开设的存款帐户进行投机倒把、索贿受贿

等犯罪活动。

5、审计有无违法帐户(即信用社内部人员为营私舞弊而私设的假帐户)。对其审计方法是:根据开户必须提供的证件以及分析该帐户的存、取款的具体情况,审计有无利用违法帐户进行贪污存、贷款和利息以及套取现金、转移或占有他人储蓄的假帐户。

6、检查是否加强凭证、业务印章的管理。

7、检查是否加强结息管理,坚持按旬、月、季核对积数、利率、计息标记,是否坚持结息前检查,结息后复查。

8、检查业务处理的整体性,未经允许是否存在擅自修改数据和程序的现象,以防止信息破坏,防止操作失误,保护磁存贮设备中的数据和程序,防止复制资料和非法输入数据。

五、操作运行的审计

1、开机与日终处理检查。每天营业前和营业后的日终处理,是计算机业务处理的主要内容。审计部门应安排既懂业务又懂操作的人,定期到各上机点检查此类操作。检查的内容应根据各自系统的情况而定,通过审计和检查可防止作弊行为和减少由误操作而带来的损失。

2、操作运行合法性、准确性的检查。业务操作无论作弊和失误,都必然与计算机操作密切相关,非法的操作势必会引起事故的发生。为此,应临机检查业务操作的合法性、准确性和有无非法更改作业文件。在这里可以采用计算机对计算机审计的方法:

①利用运行中的应用程序,在修改分户账、总帐、计息帐号、利

率、利息区分等信息的程序中加上复写修改前后内容至某文件(审计文件)的功能。则在运行这些修改信息程序时,其修改前后内容就自动记录至该审计文件中,这个文件就是审计检查的依据。

②开发与原程序进行比较的审计文件,它反映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该文件可以将非正常业务和正常业务作业的异常结果编辑打印,并能自动记录下人为修改帐务信息的经过和变化部分,以备检查,还能自动检查作业运行过程是否合法。

③在程序内编制使用系统资源的限制,以限制使用某程序、某设备的范围,从而达到审计控制的目的。

3、按照业务审计的目的和流程,编制特定的计算机审计程序,然后监察并记载计算机运行情况,检查其安全薄弱环节。

六、业务数据的审计

1、检查备份数据(分户账、日结单、日计表、总账等)与机内储存数据是否相符,机内各分户账轧平总余额与总账余额是否相符。

2、模拟计算机工作过程,用手工进行某天帐务处理,并将手工处理结果与计算机处理的结果核对。

3、在应用系统副本下运行业务数据。根据某月底或某结息日数据文件,然后利用每日软盘备份上流水账(其各科目日结单可与当天传票数据核对,以证实是否相符),采用故障恢复手段,利用流水账恢复分户账,重作日终处理。依此下去核对10天或月末各种数据(如余额、积数),并可与临柜机内数据核对。也可在审计部门微机上重新进行计息处理,然后抽查一些账户核对,从而有效地控制计算机犯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 篇8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农村信用社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通道,现代企业对人事管理的要求与农村信用社相对滞后的人事管理矛盾凸现,主要表现在:

1.职工思想和精神底蕴黑色扩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可以肯定的说,在这场中国史无前例的经济转轨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经受住了考验。但也不可否认,在少部分人中,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利益的思想弱化,利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在不断的滋生和蔓延,携款潜逃、监守自盗、内外勾结作案时有发生,作案手段越来越恶劣隐蔽,金额越来越大,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原因,主要是忽视职工的思想治理和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流于形式。

2.员工培训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目前,从农村信用社人员结构看,已经开始呈现年龄断层,老一批员工是农村信用社的中流砥柱,工作经验丰富,但学识理论水平不高,新近招聘的员工,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工作经验不足,从业务素质上看,专业技术单一,特别缺乏计算机、法律、综合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从文化结构上看,与业务素质相脱节,尽管农村信用社员工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部分人为取得学历而学习,造成专业不对口,业务素质仅限于应付业务。导致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激励机制不足,缺乏与之匹配的职工业务技术衡量标准和分配制度;二是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和培训

1制度。目前的培训,对培训的内容、对象、时间均没有系统的计划性;临时培训多、以会代训多而且时间短,与业务没有直接联系的理论培训多,实际操作综合性的培训少,培训内容与业务发展相脱节;三是教育投入渠道单一,要么集体全额出资,要么个人全额承担,不能有效地调动职工学习积极性。

3.人本管理错位。一是制度管理与人员管理错位。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完善,农村信用社制度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制度的纲性特点明显,且细致入微,对职工的规范作用和制约力度不断加大。但问题呈现和案件高发的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以贷谋私,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常规稽核很难发现,待问题暴露为时已晚。就其原因:主要是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丢开了人这个决定性因素,往往是解决了事件的现象,本质却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干部与职工管理错位。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干部与职工这一对矛盾中,干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理好职工,首先要治理好干部,然而,在现实的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中,却把职工作为管理的主要方面,甚至出现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问题,对职工中发生的问题往往是声色俱厉,面对干部身上发生的问题,却是避重就轻,结果是干部管理不好,职工管不了。三是人事管理错位。表现在:过分地强调个人的业务能力,而忽视人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根本性的问题,重才不重德,导致案件高发状态不减,信用社巨额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

4.后备干部储备机制缺乏。一是缺乏衡量后备干部明确的标准;二是用工上的“瓶颈”,导致后备干部资源缺乏;三是缺乏对后备干

部的考核机制。

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社事业的发展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笔者认为:现实的对策,就是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农村信用社人事管理,充分调动职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整体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进程。

一、加强和改进农村信用社政治思想工作方法

准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性,是开展农村信用社政治思想的基础。因此,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政治思想工作的超前性、针对性、规律性、准确性、渗透性、灵活性、持久性等特性,既要制定长远的目标规划,又要有近期工作方案,要坚持系统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牢牢地把握员工思想脉膊,及时发现员工各种思想问题,并予以解决,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激励、鼓舞作用。

建立政治思想工作机制,是开展农村信用社政治思想工作的保障,要建立“一把手”责任制和“一岗双责”责任制,把政治思想工作层层落实到人,从上至下形成一个政治指挥系统。同时,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及办法,防止政治思想工作形式化、片面化,保障政治思想工作顺利开展。

正确引进激励理论,是开展农村信用社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环节。要通过采取目标激励、强化激励、行为激励、感情激励、典型激励、竞赛激励等激励方法,充分激发员工内在潜力,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员工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功有所奖,自觉而努力地工作。

二、建立员工岗位培训机制

要根据农村信用社员工结构、文化结构和岗位结构等要素,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培训教育远景规划。把职工培训与职工个人工资晋级、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奖金所得紧密挂钩,充分调动职工主动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培训中,要注重分门别类,对操作型人才侧重技能培训,使其迅速提高和掌握业务操作技能创新能力,掌握计算机使用和维护,加速电子化进程;对领导决策型人才,侧重提高政策、决策水平、组织能力、开拓创新、竞争能力的培训;对中层管理干部,侧重于提高处理复杂性事务的能力,进行多种综合能力培训。在培训方式和方法上,要坚持长短结合,岗位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脱产与业余相结合。在教育投入上,要根据员工学业,采取集体、个人按比例分摊,对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员工可提高集体出资比例,降低个人分摊比例,鼓励其学习;对学习培训不认真,得过且过的员工,要降低集体出资比例,加大个人分摊比例,鞭策其加强学习。

三、以人为本,强化内部管理

首先,要建立健全干部、职工人事考核制度,要根据岗位定职责、定目标,可半年实行考核一次,进行综合测评,考核采取本人述职、群众测评、个别谈话、百分制考核、稽核审计等形式,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作为续聘、解聘的依据。辅之开展优秀干部、职工评选活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其次,大力推行干部交流、职工轮岗和重要岗位强制休假制度,通过定期交流和每年强制休假,消除干部职工侥幸心理,隐患事故于未然。

第三,全面推行岗位竞聘上岗制度,打破原有的用人框架,真正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转变“上面要我干”为“我自己要干”的思想,进一步调动人的主观能力作用,为信用社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四、建立健全后备干部管理机制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水平的思考 篇9

市场营销管理工作要从影响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影响要素分析入手,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市场营销工作中确立管理的要点,使市场营销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质量和水平。通常市场营销理论认为影响市场营销的要素主要可以分为:

1.1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是指与具体企业的具体市场营销工作相关的环境和因素,例如:市场营销的客户、营销管理的对象、企业供货单位、企业市场营销商、企业员工等要素都可以划分在微观环境中。微观环境对具体的企业和具体的市场营销过程会带来直接影响,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管理市场营销行为离不开对微观环境的利用、改变和管理。

1.2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市场营销宏观环境是指规范和控制市场营销活动的社会、自然等综合性因素,例如:市场营销的法律基础、经济条件、城市发展状况、文化底蕴、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历史等方面都可以划分在宏观环境中,管理好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失去对宏观环境的管控,则会造成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的困难,甚至出现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制约。

1.3影响企业市场营销的市场环境

企业需要在市场中锤炼才能够获得发展的可能,市场营销活动更离不开对市场波动的把握和市场方向的掌控。市场环境可以给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可能,新出现的市场趋势和市场资源能够使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范围和活动层次扩大、加深。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又可能形成对市场营销活动的负面影响,大量的市场营销投入难于得到有效的回报,反而出现对企业核心业务和竞争力的制约,影响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2企业制定市场营销规划的主要步骤

企业制定市场营销规划必须强化主要步骤和重点环节,进行市场营销管理需要结合步骤和环节展开基础性和重点性的工作,这样才能使市场营销规划进一步合理化和科学化,市场营销管理工作才能变得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有价值。

2.1分析市场的需求

制定市场营销规划和设计必须立足于市场研究,市场营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要尊重市场的现存状况和发展规律,尊重消费者习惯和认知层次,从更广泛的市场潜能挖掘入手,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做到对市场现实、市场发展的全面认知,避免对市场需求不足给企业带来的市场营销压力,也避免对市场需求过高估计给企业带来的运营负担。

2.2评价市场的机会

在千变万化的市场波动和变化中存在大量的市场营销机会,企业把握这些机遇实施市场营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使企业取得更大的市场营销效益和市场收益。作为市场营销管理者,应该善于对市场机会的分析,以企业发展目标作为切入点,正确而科学地评估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机会,使市场营销与市场资源、企业目标与市场变化、营销管理与市场环境做到有效整合,使企业真正把握市场机遇,通过市场营销活动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形成加速和跨越式发展企业的真正机会。

2.3选择企业的市场目标

市场目标是市场营销活动的中心,管理市场营销的重点在于企业市场目标十分突出和明确。要做到市场营销有专门的市场客户群体,通过管理市场营销扩大客户群数量,整合整个市场的不同需求,进而实现对市场的占有和扩展。市场营销活动要在目标群体的需求基础上,把握市场特点、消费者目标和企业资源等环节,必要时采取细化和分化的策略,将市场作为市场营销管理的重点,提高市场营销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企业提高市场营销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对策

市场营销管理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和管理职能的核心部分,提高市场营销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要符合市场要求,具有企业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市场营销设计,形成合理的市场营销方案,做到对市场营销管理的完善化和系统化,从组织和结构上确保市场营销渠道符合企业长期发展与市场经济竞争的基本要求。

3.1提高市场营销设计的水平

高质量的市场营销手段需要科学、扎实的市场营销设计作为基础,是衡量市场营销管理水平、评定市场营销管理质量的前提。做好市场营销管理就应该从设计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入手,探寻市场营销方案和设计与企业实际,市场营销方案和设计与市场体系的深层次关系,在结合企业战略发展和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对市场营销设计和规划进行反复研讨,重点突出市场营销对未来市场的预测,突出市场营销对目标的确立,突出市场营销与企业战略发展的关系,突出市场营销设计的合理性,使市场营销更加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也能够适应企业现实性任务的达成。

3.2完善市场营销的管理和组织机构

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长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进行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完善的管理和科学的组织机构。要在企业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中对市场营销管理工作留有必要的空间和资源,为市场营销管理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特别在企业制定出市场营销规划和方案后,企业决策者要根据市场营销的设计进行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的调整,加快市场营销方案的落实,提供给市场营销活动最大的支持。在市场营销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对营销采用差异性调整的措施,例如:当市场营销任务紧迫时,可以设立临时的机构和部门为市场营销工作创设良好的内外条件,从而使营销人员得到全面支持,在优化企业人才、资源、资金的基础上,高质量地进行市场营销的各项工作。

3.3优化市场营销的渠道与路径

市场营销需要畅通的渠道和便捷的路径作为基础,提升市场营销管理质量必须对营销渠道和路径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市场分析、规划设计、自身实力、个性差异等环节,要把握营销路径的特点,尽量满足上述环节的要求,力争使营销网络和营销平台的构建做到普及化、体系化和合理化,做到以点带面、以线扩区,既方便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又能有效降低市场营销过程中渠道、网点和路径带来的损耗。在优化营销过程中还应该重视战略性伙伴的建设和培养,要建立符合企业特点垂直营销网络和平台,同一地区、同一渠道的营销路径要做到优化组合,形成区域范围内有重点、有质量的市场营销骨干网络和渠道,提升市场营销的运行与运转效率,提升市场营销管理的质量。

4结语

市场营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应对市场波动和竞争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挖掘市场营销的潜力,完善市场营销的方案,健全市场营销的机构,经营市场营销的渠道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向内挖潜的重要推进和手段。后续研究者应该在客观看待本研究的分析与建议的基础上,要将企业市场营销的创新发展重点放在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总结两个环节,不断创新市场营销的形式,在结合相关企业与行业特点的前提下,推进市场营销水平和质量的迅猛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光玲.如何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水平[J].企业研究,2011,(22):109-111.

[2]刘新旭,李根.如何完善企业市场营销的管理过程[J].企业研究,2013,(16):134-135.

上一篇:学生在校期间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建党89周年七一表彰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