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报告模板

2024-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田野调查报告模板(精选8篇)

田野调查报告模板 篇1

-------------隐藏在环境背后的争端

王佳宁 10033007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

摘要: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怎么去解决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要,然而,隐藏在环境背后的其他社会问题也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矛盾冲突随之而来,到底什么成为矛盾冲突的导火索?

关键词:环境矛盾冲突利益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其中,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大,污染面积广。在矿区大气,水体,土壤普遍受到污染。因此,了解调查矿区环境和污染的现状并采取预防措施和治理的措施,保护矿区环境,阻止矿区环境恶化趋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矛盾”就是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长将这个法则称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的时候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的非常清楚了,就能更好的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在内蒙古自治地区除了畜牧业外有很多的第二产业和而第三产业推动这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其中钢铁和金属矿业已经称为内蒙古自治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牧区与矿区的矛盾和冲突也日益凸显,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然而,这个问题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始终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

在这里不得不重新提起美国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的群际冲突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群体成员的群际态度与行为,群际的利益冲突导致群际冲突。其中群体利益就是“群体安全的真实或想象的威胁,一种经济利益,一种政治优势、一种军事重要性或其它”由此可见,“利益”是决定群际之间产生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利益”会涉及到多个方面。引起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矛盾的主要有由于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交往障碍,以及民族偏见和民族歧视等,这些都是历史所遗留的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的因素,到了近代社会并且一直到现在由于大量的移民也是产生矛盾的因素其中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而对牧区造成的不良的环境问题也是矛盾冲突的因素之一,并且不断的上升。

李晓霞在对新疆维汉竞争于合作的调查中提到“利益”也是影响民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她说:“共同的利益往往不一定导致民族团结互助,进过实证研究利益多会引起族际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对家乡的调查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使矿区与牧区产生矛盾冲突的不仅仅是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是隐藏在环境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污染赔偿和占地赔偿。

一、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白音诺尔铅锌矿”蒙文译为“美丽富饶的湖”它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的北部,是北方少见的大型金属矿区。1979年建矿,到目前为止已有30年的历史了,其中

汉族人口占70%蒙古族占30%,大多数人都是这周边地区的汉族人口,他们是年轻的时候来到矿区进行建设,然后在矿区安家在这30年间和他们的子孙形成了现在这个小具规模的城镇,他们主要以上班为主,每月都是拿矿上的固定工资来维持生计,由于矿区的土壤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没有人务农。标准的八小时工作制,但是让人们的工作并不轻松,四个班时不同的人倒班上,比如第一批人是八点上班,下午四点下班,第二批人就下午四点上班,凌晨十二点下班,第三批人则凌晨十二点上班,第二天早上八点下班,就这样三批人轮流二十四小时进行生产,直到每年年终的时候他们才有十几天的休息时间。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采选、冶炼、机器加工制造配套成龙的现代化大型矿山。矿区现在有两个采区,两个选厂,一个提升运输工区,一个铅冶炼厂等六个主体生产单位,有变电所、水暖站、运输车队、质检中心、跌路转运站等配套机构。矿区现以整合当地资源为依托,不断延长企业发展的链条,二期投资一点八七亿元,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果。

蒙古族本来就是一游牧为生,听当地的蒙古族老人讲在矿区还没有开发之前,这里每年都是草木茂盛,而且赶上雨水充沛的年头可以供两三个大队牧民的牛羊繁衍生息,不用整体迁徙,就在这一个地方就能过好几个春夏秋冬。随着第一支勘探队的到来,陆续的开始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直到今天能看见的山全部被炸药炸的面貌全非,山被削平掏空,平地被废渣堆成小山,清澈的河水被尾矿砂污染成暗绿色看不见水底还散发着刺人的气味。蔚蓝的天空变的乌烟瘴气,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夏天的时候草长得高不容易看见埋在草下面的垃圾,等到冬天的时候,枯草上面挂慢了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都被倾倒到离生活区较远一点的草地上,老人说看了好不心疼,也想找汉人去理论一下,可是汉话说不好,也不知道应该找谁才有用,又没有文化,汉人还很霸道,找了也没有什么改进。自己家的儿子也在矿上上班,怕领导给小鞋穿!也就这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过来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牧区的一部分牧民也会选择到矿区上班,主要是上班的收入比较稳定,不再是靠天吃饭,要是遇上大旱或者是雪灾的年月一家人也能有吃有喝,不至受冻挨饿。虽然和汉族人的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一样,但是都不会影响上班,都是买体力的活,一样能干好,日子长了汉话也学会了不少,生活也算越过越好!但是这一部分牧民仍旧是归当地政府管理,政府与矿区协商由矿上出钱政府为这30%的牧民盖起了整齐的砖瓦房,70户牧民住进了宽敞的瓦房,每一户人家除了三间房子外还有一个四分地大的院子,院子里有圈养牛羊的敞篷,不少牧民家现在都在自己家院子里的小园子力种上一些常见的蔬菜,每当刚刚进入夏天的时候就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汉族人生活的很大影响。但是,他们仍旧喂养牛羊,他们仍旧拥有国家分给他们的草场,只是数量相对以前变的少了。

1、草场污染治理费

2011年的6月25号在矿区的行政楼下面聚集了200多牧民,他们要求矿区对被污染的草场进行治理,并且强烈要求矿区对他们进行经济赔偿。随后几天就发生了武装特警与牧民之间的暴力冲突事件。

乌云琪琪格,女,蒙古族,访谈时间2011年7月20日,访谈地点 乌云琪琪格老人家。在一个牧民的介绍下笔者找到了在发生暴力冲突事件那天受伤最严重的琪琪格老人,在她的家里了解到整个事件的起因因和经过。初次看到这个瘦小的老人很难想到她会和什么“冲突”“暴力”这一类的词联系到一起。到老人家里后,老人很热情的把我们让到屋后,倒上热气腾腾的奶茶,端出自己家做的奶豆腐,听着她用不怎么流利的汉语和我们交流,一会汉语一会蒙语,黑瘦的老人的脸上似乎还有没有从事件中平息的恐惧与愤怒。

笔者向老人说明来意后,老人在座位上颤颤巍巍的站起来不多一会拿出了她在医院排的片子和脑CT图片,还有医院的检查结果。她的丈夫一个颧骨很高很高的蒙古老人一言不发的站在琪琪格老人的旁边。老人眼睛里含着眼泪哽咽着像笔者叙述事件的起因和经过:“其

实,我们很早就找过矿上的领导,希望他们能把我们这片的草场好好的治理一下,毕竟这是我们生活唯一的经济来源,我们家就一个女儿,世代都是靠着草原吃饭,可是,最近自己家的牛羊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突然暴死,以为就自家牛羊这样,原来不止我们这一家,后来大家在一起分析来分析去可能是和牛羊吃的草有关,牛羊吃了大量的被污染的草,矿上的选厂和冶炼厂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尾矿砂,由于我们这个地方一到春秋和冬天风就特别的大,矿上的沙子漫天的飞,那些有毒的尾矿砂就被刮到牧民的草场里,大量的草库伦都被沙子掩埋,春天牛羊吃了、死了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因为这件事牧民多次找到矿区领导,但是,最后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最近,在离咱们这很近的西乌珠穆沁旗发生了牧民被轧死的事情,蒙古族人都起来反对这件事,我们其实也想借着这件事想把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就在6月的时候咱们嘎察的牧民差不多都去矿区行政楼下面去找领导,想讨个说法,可是几个带头的牧民被留下后就把我们都送回来了,还威胁我们说要是我们还不走就把我们抓起来!到了晚上,那几个被留下的牧民回来后说矿上已经把污染治理费给政府了,和他们已经没有关系了,每年30万的污染治理费,我们根本一分钱也没有看到,而且环境根本没有得到什么治理。几十年得钱到底哪里去了!为什么牧民连一分钱也没有看到!他们越想越生气,第二天就找到了白音乌拉镇政府,可是政府又把责任推到了环保局,这样一来二去,那都不承认钱被拿走了,我们都是踏踏实实的牧民,每家都有牛啊羊啊的,跑来跑去的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日子还过不过啊!可是就这样跑了一个多月却什么结果也没有,就这样我们一气之下就把在我们这附近的矿区生产用的供水井给停了!让他们再生产!让他们再污染!看他们没有水怎么办!”老人说到这里!笔者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牧民和武警的冲突事件!他们把矿区生产不可缺少的水井停!停上一天,矿上就会损失上亿的资金,何大何小啊!到底那笔钱到哪里去了?老人又接着说:“我们把水井停了,每家出一到两个人一起去那里看着,不让汉人把锁打开!两个小时一换班,从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1点多的时候!正好换到我去那里,刚到那就儿就看到,有好多的车,是警察的车,还鸣着笛闪着灯,十多个车朝这边开了过来,不一会就开到离水井几十米远的地方停了!下来了好多穿警服的警察!他们都带着面罩,左手拿着盾牌,右手拿着好像是黑色的棍子(电棍),前面一个穿着便衣的人,手里拿着一个话筒(扩音器),那些人排着队就朝着面走了过来,拿着话筒的人,冲我们喊说什么我们已经犯法了,叫我们马上打开水井!我们站在那里还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那些穿制服的人都已经走了过来了!拿话筒的人喊了一句‘冲啊’穿制服的人就过来把在场的所有牧民都围住了,开始又拖又拽!连打带踢,我一个大老婆子怎么能禁得起这么折腾,就感觉被人拽到了然后就有一股很呛人的烟钻到心里,钻到脑子里,脑袋特别的疼,眼睛也疼,接着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老人说道这的时候用衣服的袖子擦了擦脸上的眼泪,一旁一直沉默的蒙古老人满脸愤怒的说:“什么警察啊,警察不是打坏人的吗,我们安分的老百姓也要打吗?什么‘冲啊’我只有听见红军打日本鬼子的时候才喊‘冲’呢!四五个穿制服的人打一个个手无存寸铁的牧民!他们还是不是人!打一个都黄土埋半截的老婆子!他们是牲口吗?”老人一边说,一边骂!愤怒的像草原上要复仇的草原狼!笔者在当时围观的人中了解到老人中所说的很呛人的白色的烟原来是特警队投放的烟雾弹。琪琪格老人的老伴儿话音刚落,进来一个穿着水泥厂工作服的中年妇女,老人说着就是他们的女儿,在新建的水泥厂上班,出事那天女儿正在上班,听到消息后马上就跑去了,老人的女儿在我身边坐下说道:“你说说,那些人怎么那么狠呢!那家的孩子不是爹妈样的,那么大岁数的老人也打,小年轻的也打!只要被围住的牧民或轻或重都被打了!我跑过去想把妈妈扶起来,被一个人拽住不让我进去,警告我会挨打,我说里面有我妈妈他才松开我,我在来的路上看见在离出事不远的地方的一个小低洼站着一排穿的很好的人,都是一副官样!有几个是我们到行政楼下找领导的时候见过的,还有几个是在白音乌拉政府找领导的时候见过的!这是什么领导?藏起来看着老百姓挨打吗?”老人的女儿越说越激动,后来也哭了起来,满肚子的委屈一下子都说了出来。

笔者还了解到,被打伤的牧民到当地的医院就诊的时候医院拒绝为他们看病!牧民只好到离矿区几百里地以外的镇医院看病!可是镇上医院只为牧民打一些根本没有什么作用的葡萄糖、盐水等。事情发生的两个星期以后牧民每个人得到了200元得污染治理费,矿上用黄土掩埋了裸露在外面的尾矿砂,嘎察里的每两户牧民政府为他们盖了一个盛垃圾的地方!还给嘎察配了一辆翻斗车和一辆铲车说是用来清理垃圾,最后请了乌兰穆旗的文艺团在牧区举行了一场那达慕大会。

这样的解决方案让笔者匪夷所思!如果从建矿10年以后开始计算,每年矿区给牧民30万的污染治理费,到现在为止20年得时间600万的污染治理费到底哪里去了呢?牧民根本就没有得到这笔钱,环境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这么一大笔钱到底做什么用了呢?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下,谢里夫的群际理论核心内容又一次很好的诠释了这次民族冲突事件,经济利益同样是引起民族冲突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实例引起人们对在这方面对民族关系的重视和研究,在矿区和牧区交界这样一个复杂的地理环境下,各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冲突潜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的矛盾并不是在一天之内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在不断的加深,在某个条件的驱使下爆发。在上述的事件中,到底什么才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是被破坏的草场?还是因为吃了被污染后死去的牛羊?都不是!是拿比巨大的不知道去向的污染治理费。笔者在与当地牧民交流的过程中,有80%的牧民是想在的到自己应有的那笔治理费后息事宁人的,有20%的人是在得到应有的那部分钱后,依旧坚持要求在将环境彻底治理改善后,要给他们保证接下来不在受到环境威胁,坚决要求自己的草场环境得到长久保障。然而,这一小部分人的态度能否真正的得到认可和接受他们的权利能否得到真正的维护?

这次冲突事件,直到笔者在调查结束后,仍旧没有结束,牧民不满意政府或者是矿区行政单位的解决结果,笔者了解到,他们仍旧要继续上访,直到得到自己合理的赔偿后。

在这样巨大的经济利益前和严重的矛盾冲突中,环境似乎显得那样的无辜!矿区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牧民以环境的被污染为借口来获得经济赔偿,到底那一方才是环境真正的治理和维护者?那被污染的环境到底到什么时候的到真正的解决?

就这个问题笔者找到了矿区环境的相应管理的领导,他说矿区的环境治理一直是很棘手的问题,但是在环境方面矿区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环境治理方面,尤其是在对尾矿砂的治理上。由北京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总院设计等级为四级尾矿汇水面积为0.78平方千米,山沟长度为1.6千米,沟底平均坡度为0.069,目前堆积32米,干滩长度为120米。前期采用堆石坝,后期采用上游法尾矿堆坝。这样的设计是污染的程度大大的降低,但是仍旧是不可避免。笔者亲自到了两处较大的尾矿坝,今年虽然采取的是用泥土将尾矿砂掩埋的方法来阻止砂子的漫天飞舞,但是,灰绿色的砂子还是清晰可见,而且会有很大的刺激性气味。

除了矿区生产产生的大量污染外,不可忽视,也是每天显而易见的矿区居民生活垃圾同样严重的污染这环境,这样的污染不仅仅只局限在他们的居住地点,也严重的污染这牧民的草场。

矿区居民人口多,居住集中,有着整齐规律的房屋排列。然而他们的生活垃圾却却在街道上!房屋的后面!暂时没有被占用的空地上随处可见!比方居民冬天生锅炉后的煤灰、夏天烧炕的煤灰、做晚饭后的废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垃圾袋等等。每到夏天难闻的气味开始蔓延!笔者在问到这个问题是,负责环境的领导是这样解释的,矿区将生活环境垃圾处理承包给个人,每年矿上会付给承包人20万元钱来作为环境治理的费用。其它的事情和处理的结果他们会在年终的时候得到他们的环境处理汇报。

笔者了解到这个生活垃圾处理的承包者,是一对在矿区居住很多年得夫妇,夫妻俩一开始再铅矿经营了一家规模中等的酒店,现在又承包了一个沙石厂。原来生活垃圾清理并不是

他们唯一的工作或者说经济来源。他们购买了承装垃圾的车并且雇人处理生活垃圾他们并不是每天都清理垃圾,而是几个星期或者是更长的时间清理一次,他们同时会采取用土将垃圾就地掩埋的方法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然而在冬天的时候仍旧能看到漫天飞舞的各种颜色的垃圾袋!而且能看到在牧草上挂这的各种垃圾!这并不是小问题。很多牧民因为这件事情曾找到矿区居民,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其实,这又何尝不是矛盾冲突的因素呢!

2、草场占地赔偿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笔者家乡附近有几个大型的煤矿,一直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像白音华煤矿和霍林河煤矿,他们所产的煤远销各地,在另一方面也给予内蒙钢铁事业的大力发展。然而,要想把这样的黑色资源运出去,交通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地政府在上级的指示下修建了超载路,专门供运煤的大车进行运输。这看来是一件非常造福百姓,并且十分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事情。可是,矛盾也随之而来。

张某 汉族个体司机访问时间2011年7月29日访谈地点:白音华煤矿

“拉煤,累是累可是也很挣钱,以前路不好走,来回用的时间长,煤虽然拉的少但是仍然能够挣钱,现在超载路修好了可是每次拉煤却根本就不挣钱了。超载路限制每辆车每次运煤的吨数,交警差的相当的严,如果不超载根本就一分钱不挣,甚至有的时候还赔钱,如果那次超载被交警抓到,损失就更严重,除了要交罚款外,时间也被耽误在路上。有的时候为了躲避交警,许多大车会连续几天停在某个地方不上路。在后来,大车司机们商量看能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便道,这样每次就能多拉点,多挣点钱。没办法我们只好在牧民的草场上走,我们也不白走,答应给他们钱,这也有十几年了,可是谁想到今年他们再路上挖了很多的坑,摆满了石头,一定要向我们要这几十年的占路费。为了这件事,我们好话不知道说了多少,蒙古人认死理,怎么也不同意,我们来硬的,谁知道他们更狠,你要开车走,他就躺倒你车轱辘底下。刚躲过那些交警,又来了一帮这样要钱的。”

在上面的交谈中,在一次看到因为利益导致的矛盾从冲突,拉煤司机也是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占用牧民的草场,笔者对便道的宽度进行了粗略的测量,宽只有5米多,仅仅只能通过一个大车,如果有两个大车相向而行的话必须的有一个大车停下来,先叫另一个通过,大车司机们没有太多的侵占牧民的草场,与他们几千亩的草场比起来其实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地现在正在修建铁路,中铁局是按每亩地一万元对被占草场牧民进行赔偿的。要是按这样的价钱计算,这路被大车司机走就不划算了,所以牧民就要求大车司机从新对他们做出赔偿!

田野调查报告模板 篇2

笔者首先考察到“跳加官”的表演方式已然发生了改变。过去,“跳加官”有两种不同的演出方式,分别为正剧演出前和穿插于正剧演出中,“给人加官的戏一是在戏班到一地演出第一场戏时上演,二是当地豪绅显贵看戏时上演,在开演前或演出中间上演。”又如《中国戏曲志·广西卷》“演出习俗”条[3]:

开台演出前,要跳“女加官”,向主家和看戏的官绅、商贾祝福恭贺。“女加官”系由班中主要旦脚浓妆艳服,舞扇花,挥方巾,舞步登场。亮相后,作整装、洒水、扫地、抹桌、挂画舞蹈。舞毕,以“某某大人加官晋级”;“某某夫人富贵荣华”,“某某商号财源广进”,“某某老爷富贵双全。”等条幅,走向台口和左、右台角,向观众展示,躬身行礼。顿时,鼓乐齐鸣,表演舞蹈者舞步入场。受提名者赠送“红包”,放鞭炮答谢(也有赠送题字的镜匾或绸匾)。接着,班主或检场师傅,以司仪身份,手捧封包、礼品,伴随跳加官演员出场谢赏。旦角将礼品向观众一一亮出,每亮一件,司仪即向赠礼人高喊“某某调子班全体同人向某某大人谢赏。恭祝大人吉星高照,步步高升”……有时在正戏演出中,如有观众赠礼上台,亦须临时穿插跳“加官”。

此次“妈祖文化艺术节”中表演的跳加官只作为开场例戏见于正剧演出前,具体表演过程如下 :

演员头戴官帽,脸戴加官面具,身著大红蟒袍,手中并不执笏,在有节奏的伴奏中以鹤步徐徐步入舞台,背对观众朝前方躬身一拜,后转身面对观众并走向前至舞台左边,右手抚鬚,稍稍抬头朝天看,伸出右手食指朝天上指,寓意“指日高升”,再伸出左手抚鬚并伸出食指朝天上指,接着再次伸出右手重复同样的动作 ;然后以右手作写字状,点点头,抚掌连拍三下,此时节奏开始加快,演员转身步至舞台后方中央,弯腰拿起写着“财源广进”的竖条幅,面向观众展示,展示后招手示意另一演员走出来接过条幅,立于舞台上 ;如此再三,共展出三张条幅,分别写着“财源广进”、“万事胜意”和“一帆风顺”,待最后一个演员将条幅展出后,加官抚掌连拍数下以示欢喜,挥手示意举着条幅的三位演员退下,待他们退下后,加官再随之退下。整个表演过程仅五分钟左右。“跳加官”之后的表演则是《仙姬送子》,然后是正剧开演,正剧开演过程中并未见插演加官戏。这一次的“跳加官”演出不再刻意为某某人物表演或是高声大喊“给某某先生加官”。

过去专为某人表演的“跳加官”不仅可以穿插于正剧中,也可置于正戏演出前,这就不担心会破坏正剧演出而又能讨好某观众赢得额外的赏钱了。既然如此,受邀在沙头村表演的梧州粤剧团完全可以选择在开场时的“跳加官”里附上从前“某某大人加官晋级”的戏码,然而这一情况并未出现,我们可以以此推断出专为某观众加演“跳加官”的演出方式似乎正在,或者说已经被摒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之外。

第二,“跳加官”的宗教功能已然淡化。得以延续数百年,久演不衰,“跳加官”的身上向来具备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庙会戏‘跳加官’,是表示对神的敬意……演员在神像前专门为神跳‘加官’,成为祀神仪典的一部分。”[4]同时,“跳加官”还具有很强烈的“加官进爵”的祈福功能。打开《中国戏曲志》诸卷,关于“跳加官”的条文大多提到,表演者手中持有牙笏,这是“官”的一大象征。在表演时所使用的条幅也多半为“指日高升”、“当朝一品”、“加官晋禄”等短语,始终未偏离“加官”这一主题。但是回顾本次梧州粤剧团所表演的“跳加官”,寓意“指日高升”的舞蹈表演程式虽然仍旧沿袭下来,加官手中却不再持有象征“官”的牙笏,而条幅的的用语也焕然一新,变成了“财源广进”、“万事胜意”和“一帆风顺”,在这里,祈祷“加官”的用意就不那么明显了。我们不得不说,“跳加官”已经不再是实际意义上的跳加官。

第三,“跳加官”的现实地位明显下降。这里既指其在剧团中的地位,也包含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从前的“跳加官”,频繁地特意为某某大官、乡绅表演,无论是正戏开演前作为开场戏,还是暂停一切正剧演出而插演,但凡表演时检场人或者戏班班主高喊“某某老爷加官(步步高升)”之类的祝福语,“受祝贺者,要向戏班赠送红封和礼品以示谢意”[5],多了这一层与观众的互动,“跳加官”的演出实际上为戏班带来了很多额外的收入,过去甚至有“一场加官半台戏”的说法。因此,其在戏班中的地位自然很是重要,否则也不会屡屡中断正剧演出加演“加官”。此外,由于承载着观众趋吉避凶、渴求官位晋升的心理,这一表演也深受百姓喜爱,其既为戏班带来实际利益,又迎合百姓观众的心理,过去的“跳加官”在戏曲表演舞台上实际享有很高的现实地位。然而这一盛况已难以在现今的演出中窥见一斑。本次沙头村表演的“跳加官”,整个过程只用了五分钟,表演程式也极为简单,演出时长与频率都较过去大为缩短。因此我们说“跳加官”在趋向衰落一点都不为过。

附表 :

在历史巨轮的推动下,任何事物之所以发生变化,必然有其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跳加官”也逃不开这个法则。简而言之,“跳加官”发展至今所产生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是主要的推动力。而戏剧自身内部的改良,也同样影响“跳加官”的变迁。

首先,封建宗族社会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分工细化,谋生的手段变得多样化。从前的“跳加官”深深扎根于中国封建宗族社会的土壤中 :“对于一个在激烈的竞争中反复进行各种变动的宗族来说,很显然,立刻就能带来直接效果的‘加官晋禄’(科举合格)(使本族内出现晋官得爵者,从而使本族处于凌驾其他宗族之上的政治、经济优势。)封建宗族社会中浓厚的官本位思想是促使“跳加官”活跃于舞台上的主导因素。”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在中举后不仅身份地位大大抬升,生活条件也由此大为改善,因为中举后就有了跻身官场的资格,也因此,“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 ;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6],足以证明,“官”能够给人带来多大的现实利益,这就不难理解,缘何从前人们会如此喜爱戏台上上演“跳加官”了。但是在现今社会,人们追求生活富足安逸的途径不再局限于科举和做官,促使大众对“加官进爵”的渴求不再那么强烈,因而不再重视“跳加官”表演中关于官位晋升的寓意。

其次是政治体制结构变化,观众群体地位平等化,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势必会影响到这个含有特权意味表演活动。“跳加官”植根于封建宗族制度中,除了开场演出时指向全体观众为全体观众表演外,还会有选择性的指向某一观众另外再演。而今在平等观念的带动下,剧团或者观众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抗拒“跳加官”专为某人演出、专门恭贺某人的做法。演出场所观众区的革新也体现出平等观念在现今已被大多数人接受,“改等级分明的池坐、官坐、兔儿爷摊等观众席为统一规范的排坐。在新式戏院内,观演关系趋于民主、平等,渐渐消除尊卑观念。”[7]这实际上是一种进步,是戏剧越来越关注观众群体,愈加适应时代进程、适应观众需求的内在表现。

我们将目光投放于“跳加官”变迁的外部环境,当然也不能忽视其产生变化的内在推动力。“跳加官”今天不再穿插于正剧中,不再频繁表演,缩短演出时间、精简舞蹈动作程式,都是戏剧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例戏一直以来都被看作仪式剧,带有宗教色彩,其情节设计和人物情感表达都远不如正剧那么充实饱满,只能算是正餐前的开胃小菜。然而却被戏班寄予厚望,一台戏中不惜敷演多次甚至十几次,不免有喧宾夺主、鸠占鹊巢之嫌,不时的打断正剧演出,极有可能破坏正剧在舞台上营造好的情境和情节的连贯性,还会干扰观众看戏听戏的兴致。现今将“跳加官”规范在正戏演出前表演,并简化舞蹈程式,缩短演出时间,将主要时间让位给正戏,是较为合理的。

小结

“跳加官”自诞生以来,历时三百余年,回溯过去,它曾经深受宠爱,反观现今的变迁,不得不说是置身于新时期新社会新环境中被迫进行的改良,在尴尬中求生存。诚如李跃忠所言 :“‘戏曲危机’已是人们的共识,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对它的冲击,也有人为的、政治的原因等,其中产生、形成于农耕社会的,为农耕文化服务的戏曲,其社会功能不能满足、适应今日之俗民的要求,当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之一。”[8]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跳加官”由广受青睐发展到渐被冷落,若要挽救,变是必然,不过如何使之在变化中既要保留特色,又能与时俱进适应观众需求获得观众认可,以期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则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摘要:从清初直至近代,“跳加官”曾经是戏曲舞台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戏曲表演历史长河里渐趋成为一项带有宗教祈福色彩的民俗活动。然而,随着封建宗族制度的土崩瓦解和政治结构全面变革,例戏“跳加官”不再承担起“加官进爵”的宗教祈福功能,加之戏曲表演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跳加官”的表演方式和表演过程都有了很大变化。

亲历田野调查寻访皇家茶园 篇3

这种滋味,来自云南大地,具体说,就是来自一座座普洱茶山。普洱茶山,是普洱茶的根基。进入普洱茶山,是普洱茶根基的探秘之旅,是普洱茶文化的寻根之旅,是澜沧江中下游环境生态的体验之旅,是当今都市人回归自然故乡的休闲之旅,是现代另类生活的时尚之旅,是强身健体的低碳之旅。

这一次,我们对普洱茶山关注的触角更加敏感细微,完全以田野调查的亲历方式,带你走进一座座眼前鲜活存在的茶山:布朗、班章、易武、景迈、南糯、困鹿、板山、昔归、无量、哀牢……我们试图用亲历者的深度体验,为读者呈现一张普洱茶山活着的多维旅游地图——茶山晃荡学,就是怎么玩茶山的学问。

造访拥有千年万亩古茶园的困鹿山,你要像神勇的阿凡达那样来一场旷世旅行。

午时进入困鹿山寨,天气有了变化,云层遮盖天幕,遥远的困鹿山顶白雾缠绕,平静神秘。这里居住着世代种茶、爱茶、护茶的哈尼人家,整个寨子14户农户54口人,寨子里生长着400多棵有400多年的过渡型古茶树。寨里实施了农户认养古树的保护方式,困鹿山古茶园附近居住的村民,每个家庭都认养了几株古茶树,从4棵到20余棵不等。农事劳作而外,他们还要护理古茶树。我兴奋地跑过去抚摸,树也仿佛像智慧老者伸过手来,顿觉时光流转,灵息吹拂。茶树在寨中,人在茶树中,清香袭人,鲜氧扑鼻。

而在寨子对面,生长着上万亩野生型、半栽培型和栽培型古茶树群落,总面积达1022亩。是目前宁洱县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茶树群落。据考证,树龄最大的在2000年以上。很多人都知道,其中一棵古茶树已经被著名演员张国立认养。

说到茶,不能不提刚刚徒步穿越困鹿山的第一站宽宏。清朝时,每到采摘春茶的季节,官府就要派官兵进驻宽宏村的大茶林,监督茶叶的生产和制作,并把制好的人头茶、七子饼茶等通过马帮运送到皇宫里去。昔日的皇家古茶园,如今变成了寻常百姓的房前屋后的林地。

这个农闲日,按本地的习惯,包谷种下地,水稻插入田中,茶叶已经采摘,就没有什么更多的活了。我们走进一户泥墙青瓦人家,向女主人讨上山的饮水,村民们向我们涌来,好奇地打量着我们。和这里其他村民一样,他们的穿戴非常朴素。人群中有一个83岁的老婆婆、采茶归来的少妇、驼背的看牛老倌、精壮的山里汉子、可爱的孩子们。热情的女主人把家中用蜜蜂泡的包谷酒也拿出来招待我们:“喝了这种酒,爬山就更有劲头了!”社长也过来和我们寒暄。我们马上改变了自己亲自穿越困鹿山的原定计划,让社长做向导,他欣然同意。

稍作休整,继续前行。一路上,两边山体长满绿色植物,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沿山脊前行,映入眼帘的是密密层层的林莽,连绵的山峰交相迭翠,羊肠小道蜿蜒崎岖,没入林莽深处。不远处,还可看见依山体走势潺潺流动的山涧,巨大的朽木横亘其间,清澈的流水在树木的掩映下忽隐忽现。掬一捧山泉喝下,满腹清凉快活,劳顿瞬时烟消云散。天空下起小雨,我们贴着山壁缓慢地前行。前边是雾锁林荫景致,四周的山林如刀削斧劈,好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将我们团团围住。

山谷的流水多了起来,能听见哗哗的水声。走过架在河上的枯木,仿佛进入另一个舒适的世界。但是,世外桃源也处处有陷阱:一不小心,黏糊糊的蚂蝗把你的鲜血当作美食饱餐一顿,荨麻的叶子也能把你的手擦得火辣辣的痛。

海拔上升,山路越来越陡,树木由阔叶林向针叶林过渡。我们来到了困鹿山的山麓,山麓的左边是凤阳乡地界,杂草随风飘舞,右边是把边乡的地界,一眼望去,幽深的林莽占据视野所及的地方。杂草和林莽形成鲜明的对比,好像墨水从白色宣纸上泼流而下。这时,漫天的大雾潮水般涌来。雾是浓的,山风猛烈,雨水冰冷。但我们已经顾不上这么多,尽情地享受着人间仙境的景致。大家狂奔着,呐喊着,欲与云雾共交流。有人高声大叫,有人唱歌,高兴过后,大家纷纷合影留念。

乌拉泊古城田野调查报告 篇4

班级:历史12-1班

学号:20120201202 姓名:王少红

摘要 乌拉泊古城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南郊约10公里处的乌拉泊湖畔,经考古调查、历史研究已确认乌拉泊古城即为唐代轮台城。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两度出塞,长期来往于西域轮台北庭之间,留下了大量的边塞豪放派优秀诗作,传递了当时轮台城(今乌拉泊地区)的自然风光、军事战况、区位价值和城内结构等大量信息,成为研究该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关键词

岑参 轮台 区位价值 地理环境 古城结构

一、岑参的两度出塞

岑参,南阳(今属河南省)人,生于公元715年,父亲早逝,自幼从兄受书,“能自砥砺,遍览史籍”二十岁到长安,以文求仕,结果“云霄坐致,青紫附拾”《感旧赋》的愿望很快破灭。此后十年,他漫游与河朔、邯郸、冀州、匡城、大梁等地。三十岁举进士,但是政治上依然郁郁不得志,“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天宝八年(749年)岑参毅然投笔从戎,到安西节度使幕僚掌书记,开创前程。但两年多的边塞生活,并未遂愿,他又回到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年已四十,再度从军,跟随封常清赴北庭,任节度判官。至德元年(756年),他又出任伊西、北庭节度副使。这次出塞历时三年多,扩大了生活领域,领略西北的山川形胜,广泛接触了边塞各社会阶层人民的生活、风情习俗、文化艺术,亲身经历了边塞战争。这三年成了岑参一生中诗歌创作最丰富的时期,写下了大量气势磅礴、丰富多彩的边塞诗。

二、乌拉泊古城与唐轮台

(一)汉轮台天山南,唐轮台天山北

汉轮台和唐轮台本非一地,一在天山之南,一在天山之北。自汉武帝时起,汉朝在和匈奴的争夺战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并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但当时匈奴贵族在天山以北还有较大的势力,西域都护府在前汉时只能设在龟兹和焉耆之间的乌垒地区。直至后汉,经过班超等人的努力进一步削弱了匈奴的力量,西域都护府才由乌垒移驻龟兹,但天山以北仍未建立起牢固的根据地。再者此时的轮台位于焉耆、龟兹中间,从轮台东过渠犁经楼兰玉门关直达长安,是一条便捷的丝绸之路,又是受匈奴威胁较少的大道。所以在天山以北匈奴猖獗,时时袭击汉朝在西域的统治的情况下,轮台作为屯田积谷以备敌之所,既保证通向中原汉朝的道路畅通,又要供给军政人员给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汉时的轮台只可能在天山南,不可能在天山北,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经过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至隋唐时,北方游牧民族中,突厥成为中原王朝的主要敌人。从公元6世纪中叶(552年)形成突厥政权,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后,583年就分裂为东西突厥。这样,突厥的分裂使唐统治者所面对的北方敌人就不如匈奴之于汉朝那样强大,所以在唐初贞观四年(640年),唐在西域门户伊吾设西伊州,这样唐初已在西域的东部、东南部有直接的治理,变羁縻州为州县制。贞观十四年,唐在今吐鲁番地区置西州,设安西都护府。显庆二年(657年),平贺鲁,置昆凌、濛池二都护府,隶安西。显庆三年(658年),都护府治龟兹,统安西四镇。长安二年(702年),于贞观十四年驻天山以北吉木萨尔一带的阿史那贺鲁部投降唐时所置的庭州改为北庭都护府。自此,天山以北自巴里坤至乌苏一带都由唐直接治理。这样,唐与两汉时形势完全不同了,唐不仅在塔里木盆地有了巩固的根据地,在天山以北也建立起了根据地。而且,对于西突厥的威胁,首当其冲的也在天山以北,所以设立北庭都护府后,唐不仅在都护府设有重兵,并且在天山以北一线都分设有哨兵和军队。

另外,观之当时西域交通,从吐鲁番盆地和伊吾通往北疆有三条道路:一是从哈密往北至巴里坤;一条是从吐鲁番往东北经七角井向北穿越天山至金满;还有一条从吐鲁番向北经达坂城至轮台。从三条地理通道上说,金满在今吉木萨尔地区,蒲类在今巴里坤周围地区,轮台应在今乌鲁木齐地区。

即汉轮台天山南,唐轮台天山北。

(二)乌拉泊古城即唐代轮台城

1.进一步从唐代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看,可有力地证实轮台城只可能在今乌拉泊地区。唐朝进入西域地区的丝绸之路中道是走伊吾、吐鲁番盆地西去龟兹、疏勒或在别迭里山口西行,通向天山北麓的丝绸道一般说都是通过天山的山间道路进入北部草原,再向伊犁、碎叶西进。根据天山中的通道看,自古起自然形成了6条通道:(1)从伊吾通向天山以北蒲类西行;(2)从伊吾经七角井西北越天山至木垒、北庭西行;(3)从吐鲁番越天山他地道至北庭;(4)从吐鲁番经白水涧道至轮台城;(5)由龟兹经黑英山越天山至乌孙;(6)由阿克苏向北越天山冰达坂至昭苏盆地夏台。但是只有从吐鲁番向西北走白水涧道至轮台城才是最平坦,足水草,通车马的道路。且该地地势较高、开阔,南控乌鲁木齐南山山口,掌握交通枢纽,是比较理想的屯兵戍守之地。再者古城附近又有乌鲁木齐河和大片可耕地,有发展成为农业区的潜力。

2.乌拉泊古墓群的发现,把乌鲁木齐近郊区历史确凿地引向了2000多年前的古代。之后考古出土了大量陶罐、陶瓮、莲缘方砖、钱币等物,也将乌拉泊古城的历史确切定位于唐。

3.岑参曾在《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中述“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亦崔巍”,可见自唐轮台至交河城一日之间就可到达。“胡俗”即行途中不间停,驴死弃驴,马死弃马,顺风行路的习俗。自乌拉泊的唐轮台至吐鲁番城西10公里的交河城为156公里,在阳历九月的唐轮台地区白天可长达11小时,如有良驹、乘顺风,一日之内完全可以到达。以上说述也可有力证明岑参的西域诗中所指的轮台的确切地址就是在今乌鲁木齐市南郊的乌拉泊古城。

三、乌拉泊地区的自然特征

(一)轮台的区位价值 1.交通枢纽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中写到轮台“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表明轮台与天山南麓有路相通。《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诗中说“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表明轮台和交河之间有路相通。综观其他诗作及当地实况,可以得出轮台北连碎叶路,东北通庭州,西北连碎叶,西连白水涧道交河城,南越山通裕勒都斯和焉耆。这样,轮台显然位于十字路口,地处交通要冲,是庭州境内的重要交通枢纽。

2.贸易中心

《新唐书·西域传》焉耆条载“开元七年,龙懒突死.....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沿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贡,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其中,“北道”系指天山北麓,北道的征税地点设在轮台,是与前所述轮台所处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轮台也是庭州辖境内的贸易中心之一。

3.战略意义

《新唐书·地理志》轮台条载“有静塞军,大历年置”。按北庭都护府在开元三年中官三军,即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到大历时又在轮台至静塞军,表明轮台与上述三军所在地一样,应该是一个军事重镇。

(二)轮台的地理气候环境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尽管唐代在中国2000年的历史上气候属于温暖湿润的时期,但当时轮台作为西北边城,气候依然严酷,闻之骇人,尤以酷寒、多雪、严风的气候特征显著。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中写到“闻说轮台路,年年见飞雪。春风不曾到,汉使亦来稀”;《走马川》中生动地写到九月轮台已是“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亦有“三月无春草”,“四月犹自寒”的苦寒再现。另外,在地理环境上,“走马西来欲到天”写出了轮台极西的地理位置,“平沙万里绝人烟”,“平沙莽莽黄入天”真实地记录了轮台满地黄沙的苍凉场景。

四、乌拉泊古城内部结构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古城城墙夯筑,略呈方形,方向10度。古城内有内外城,外城东西长约五百米,南北长约450米;城墙基宽五至六米,残高四至十米左右。城四面均有半圆形瓮城门残迹,东城门在东城墙中部偏南,残宽约八至九米左右。西城门在西城中部偏南,大致与东城门相对,残宽约十米。南城门约在南城墙中部,残宽近二十米。北城门有两个,一在西边,略开在西子城北墙中部;一在东边,略开在东子城北墙中部。因外城北城墙与东西两个子城北墙合一,故上述两个城门实际上是东西两个子城的城门。在外城墙外面均有马面,东和北城墙马面保存情况不好,形制不清。西城墙在城门北有八个马面,马面宽约七至八米,马面间距三十至四十米左右;城门南面马面残毁,形制不清。南城墙马面在城门西有三个马面,马面宽约十米,马面间距五十或七十米不等;城门东面有四个马面,马面宽约十四米,马面间距三十或五十米左右。此外,在城墙四角还残留有角楼台基,台基略呈方形,每边长约十米,残高与城墙相同。据现场观察,外城墙外面附近有一圈地势较低洼,或许为护城河的遗址。外城内北半部有两个相连接的子城。西子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三百五十米,东西宽约二百五十米。西子城北墙即外城北城墙西半段,西墙即外城西城墙城门以北一段。南墙偏东有城门,略与北门相对,门西残留一个马面。东墙无门,北半部残留两个马面。在东和南墙相交处有角楼台基残迹。东子城略呈正方形,每边长约二百米。东子城北。墙即外城北城墙,西墙即西子城东墙北段,东墙即外城东城墙北段。在南墙中部有一瓮城门残迹略与北门相对,残宽约七至八米左右。

城内地面上遗迹不多,仅在外城东城门向西约百米处有一圆形夯土台基,残基直径约二十米,残高约一米。在东西两个子城相接处偏南有一水塘,直径约二十米,深不足一米。此外在东子城北墙下尚有几座房子遗迹,从构筑形式上看似为近代建筑。

五、高岑对唐边疆扩张的态度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高适

唐代诗人中,高适和岑参都曾两度出塞,亲历西域生活,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结实的生活基础,因而在诗作中更加为内容的丰富和感情的真切。也使二人成为边塞诗派的两位杰出代表,诗史上以“高岑”并称。

高岑边塞诗中,因其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虽有错误地歌颂李唐对少数民族所发动的不义战争,但就其总体来说,主要是歌颂那些制止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确保畅通中西交通要道的各项政治和军事措施。“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高适《蓟门行》),对于统治者这种炫耀武力,致使“边兵若刍狗,战股成尘埃”(高适《答侯少府》)的严酷事实,诗人是持谴责态度的。他还曾给祖国的边境描画出一副平静、繁荣、融合着民族友情的美好蓝图:“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榆关夜不,塞口长萧萧。”(《睢阳酬别畅大》)。这也正如岑参在《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诗中所写的:“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为争得一个没有战乱、和睦安定的边地环境而感到庆幸。但在当时纷至沓来的各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纵横交织的社会现实的时代背景下,要使边地长期保持和平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诗人的一种美好愿望。参考文献:

戴良佐《庭州纵横》新疆人民出版社发行,1999年10月版 孟凡人《北庭史地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4月版 苏北海《西域历史地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版

(日)松田寿男著 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1987年4月版

田野调查方案(一) 篇5

以大理市银桥镇古马久邑村为例

一、调查地点和对象。

地点:大理州大理市银桥镇古马久邑村。该行政村隶属大理市银桥镇,地处银桥镇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大理市3公里。东邻洱海,南邻下鸡邑,西邻大丽路,北邻阳波。辖1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929 户,有乡村人口3685人,其中农业人口 3675 人,劳动力 232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 1044 人。村支书、村主任:杨腾雷 电话:***

对象:马久邑村村民

二、调查日期和时间长短

调查日期:12月—2月。调查时间主要在寒假期间,具体时间要等村中有人结婚之前跟村主任联系。到达调查点后,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具体调查时间和具体活动安排。

三、调查人员的组成

摄影1人、记录4人、当地村民向导一人。联系人:杜丽花 摄影:朱林坤

访问记录:杜丽花、杨辉、李梦晓、陆春香 财政与后勤:陆春香

四、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了解大理马久邑婚宴文化。

意义:了解婚宴文化的传承,了解大理白族婚宴文化与人文风貌的联系。

五、调查地点的典型性

大理州马久邑婚宴实行宾主为宾客每家备一桌饭菜。邻近宾客无论到与否,宾主都会把预备的饭菜送到宾客家。

六、调查的主要内容

大理州马久邑白族的婚宴文化

(1)、婚宴的传承(2)、村民对婚宴的态度(3)、从婚宴中体现的人文风貌(4)、为民族对白族婚宴的看法

七、详细的调查提纲。

(一)婚宴起源、传承

1、请问你知道你们这样的待客方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2、这样的晚宴方式有什么渊源?

3、与以前相比,现在有那些改变?

4、是你们自己一直保持着这种方式还是政府曾提出过要求?

(二)、本民族对子婚宴的态度

5、你是否思考过你们待客的晚宴与别的地方不同?

6、你觉得你们的待客晚宴方式好吗?

7、与别的地方相比你觉得这样的晚宴有哪些优点、缺点?

8、如果这样的婚宴慢慢汉化,你会怎样感想?

9、相比较让酒店包办与自己家中以传统的方法办婚宴,更愿意选择哪种方式?

(三)、婚宴体现的内涵

10、你觉得这样的婚宴方式主要表现些什么?

11、这样的婚宴方式主要传承着那些传统美德?

12、还有别的哪些方式来表现这些传统美德?

13、对一家人一桌婚宴的方式你们有什么看法?

14、你们办婚宴都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你觉得这样的方式好吗?与你们办婚宴的方式相比较,有什么优点?

15、它主要表现了些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四)、食物的传承

16、婚宴中哪些食物是必须有的?他们各自都体现哪些特别意义?它们是什么时候流传下来的?

17、信任是否需要吃一些特定的食物来庆祝新婚?如果有是哪些食物?他们各自体现什么意义?

18、这些有特定意义的食物流传至今是否有所改变?是怎样改变的?

八、自己具备的条件以及前期准备。

自己具备条件:有熟悉的人在马久邑,自己是大理本地人参加过多次白族婚宴。

前期准备条件:1.摄影设备、录音设备、照相器材。

2.生活用品:御寒衣物、防晒物品、照明设备、常备药品。

3.笔记本、调查记录本和调查日记本。

九、详细的经费计划和调查路线

调查经费:去一次的往返车费300元,吃住每天60元,参加婚宴的礼品每次100元、预计3次(共300元),其他开支500元。共计5500元。调查路线:昆明直达大理,大理车站到马久邑。

田野调查提纲及方法 篇6

一、调查主题与内容

1.各地方现有各种民国以前的建筑、碑文 建筑所在地点(乡镇、村寨名称)、保存情况、建筑或碑文照片、碑文全文抄录、建筑的性质、归属、保护情况。建筑的类型(祠堂、寺庙、民居、桥梁、城墙、营盘等)2.各时期各家族家谱族谱

家谱族谱的名称、归属者、传承情况、照片、全文抄录或复印、相关历史事实的考证。3.各地方手工技艺

主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医药、乐器、陶瓷、生化、防护几个方面。

饮食:主食、肉类、酒类、酸类等加工方法和工具、储藏方法和器具、蒸煮方法、过程和器具、食品的配比方案、进食方式和器具;特别注意酸类食物的选料、加工方法、程序和储藏。茶叶的栽培、采摘、酿制工艺流程。

服饰:服饰原料麻、棉、毛、丝的选择、加工,剪纸、纺织、印染、刺绣、裁缝、银饰。各种款式、不同年龄的服饰。

建筑:民间建筑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方法和技巧、结构与装饰、使用功能与文化蕴意。贵州多山多石多水也多木材,故有石板房、吊脚楼、鼓楼、风雨桥、四合院、水上建筑,相关制石工艺、制木工艺颇有特色,急需详细调查。

医药:药物名称、采集、制备、配方、适应症及服用。

乐器:弦、管乐器,丝、竹、土、金等器材的开采、制作,乐器与乐理。

陶瓷:陶土选择与配置、陶窑、制陶工具与技艺、陶器种类、形态、纹饰、釉料与配方。防护技艺:防腐蚀、防虫、防潮、防漏、防水、储藏、保鲜等,相关的工具、原理和技术要领。

4.各地方人物访谈

对象是本村、本寨、本单位、本街区有一定影响的人,访谈内容包括人物的姓名、年龄、性别、民族、生平、主要经历、业绩(是否获奖、是否有作品、是否有出版的书籍等)。5.节日、信仰、风俗习惯

各地方节日(节日名称、何时过节、过节的经过、内容、主要的活动仪式)信仰(名称、时间、内容、主要的活动仪式)风俗习惯(独特性、民族性)6.口头文学

传说、故事、谚语、俗语、谜语等,调查相关的内容、流传情况、文化意义。7.所在地区的各种社会现象

过新年、盖新房子、旧房拆迁、赌博、游玩、家族活动、娱乐活动。就一种现象进行描述、记录并附录照片或录音。

二、任务和要求 1.摄影方面

真实、全面、全过程、全方位。如条件和时间允许,根据调查的需要,摄制一二个主题片。2.文字记录

文字表述尽可能全面、详细、准确,尤其是对有关的时间、地点、人名、特定名称、术语、习俗等要很具体。

(1)可以自制调查表格,如问卷、文物登记表、民族文化事项登记表等,各项必须认真准确。

(2)访谈速记,尽可能写清楚谁说怎么说,配合录音完成。(3)私人日记,个人的各种各样的感受体会。

(4)调查日志,要求每人都必须完成,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内容、讲述人情况、收获、新认识及存在的疑问或教训等。

(5)注意取样,取样时要保证标本的典型性和纯洁性。3.调查专题报告

调查结束后,立即着手整理调查资料,运用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自然科学等的原理、理论、方法对材料作综合分析,提交比较系统的文本。调查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1)调查起因、目的、经过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族、人口状况等的说明。(2)调查内容的逐项介绍和理论分析,包括具体的文化事项、表现形式、文化关键领域、文化主题、文化语境、社会背景、历史渊源等。(3)主要收获和新认识。(4)理论性思考。

三、调查方法与访谈技巧 此次调查需要采用观察、参与观察、个别访问和实测实录等相结合的方法。方法上要坚持“六到”。

眼到:眼观六路(即空间上的上下、里外、前后),观察讲述者和旁人的言行举止、态度表情,迅速捕捉到文化的独特现象。

脚到:善于走山路,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楼上楼下。心到:随时保持好奇的心灵,这是什么?怎么是这样?做什么用?为什么在这里?怎么来的?与别的有何不同?

口到:不懂就问,想到就问,问讲述者,也要问别的当地人(男人、女人、老人、中年人、小孩),还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

耳到:听当地人在说什么?关心什么?听不同的人说不同的事,听同一个人说不同的事,听不同的人说同一件事。要注意辨别文化的同质异形和同形异质现象。

手到:摸一摸,实际感受,采集标本,准确填写标签,记录绘图,摄影,录音。访谈技巧:

1.要善于引导讲述者与你对话,营造良好和谐轻松的交流氛围。

2.要围绕中心议题提出问题,思路一定要清晰,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善于避实就虚和避虚就实。

3.忠实记录访谈内容,包括讲述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语气,讲述的场景、在场的人的不同反映等,不加任何个人的主观判断。4.问题不能太宽泛,要有针对性,尽可能不让人不屑一顾或答非所问,如果出现此种情况,不要急于打断别人,更不要责备,可以寻找适当时机转入正题。

田野调查对民族教育研究的意义 篇7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人类学以及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具体内容是到现场实地考察研究, 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故也称 “现场调查法”。现代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成熟的标志就是田野调查方法的成熟。而人类学的中心内容, 是以研究他文化已有的民族志和实地现场田野调查为基础的, 从而达到对他文化的深入了解。要找到民族教育的根基, 我们需要对该民族的社会和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的。

2 田野调查的基本原则

其一, 价值中立原则。我们前往田野现场调查中唯有保持价值的中立, 把自己放在一种客观冷静的角度去观察和收集资料, 才能让我们更本真的了解当地文化以及避免陷入当地社会关系中。其原则更强调的是在调查中应竭力抛弃已有的理论框架, 去有目的性地收集符合自己结构框架的资料。

其二, 整体论原则。整体论含义是将文化放置于此时特有的时空条件下从大局观上进行详细的理解, 从可以避免由于只从某种单一视角而导致片面的观点。那么怎样在田野调查中把握好 “整体论”, 需要注意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性, 要想对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要素与现象的准确详实的理解, 唯有把其放置在 “整体论”的联系性中才是可取的, 这对于我们进行民族教育研究, 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三, 文化的相对性原则。在人类社会中人类文化共同体有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组成, 多样性是文化的重要特点,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展开田野调查的过程中, 给文化贴上标签“先进”与 “落后”是不可取的, 这样做会导致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变狭隘, 更不利于我们看展民族教育研究。因此, 我们进行田野调查要秉持文化的相对性原则, 处理好民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把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释放到最大。

其四, 发展性原则, 在人类社会, 教育是特有的产物, 随人类社会进步而变化, 并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有其不同的特征相符合, 民族教育同样, 甚至在社会制度的变迁、各种文化相碰撞、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作用下, 程度更为剧烈, 给人类展现的景象也是复杂而多变, 此时的教育已非彼时的教育。我们要把握文化所处的背景, 充分了解时代赋予它的新变化, 手机第一手真实的资料, 细察现代民族教育的实情, 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描绘民族教育的鸿伟蓝图。

3 田野调查对民族教育研究的意义分析

3. 1 田野调查属于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 民族教育研究在田野调查下, 拥有了独特的研究视角, 从教育的角度有助于我们来认识和帮助弱势群体。民族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少数民族群体, 长时间以来由于各种因素, 比如政治、经济和地理等, 少数民族群体一直是社会强烈关注的弱势群体。

3. 2 田野调查有着跨学科、跨文化和实践性特点。民族教育的研究当然属于跨学科的研究, 需要民族学和教育学的知识综合起来。民族教育也具有跨文化特点,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民族教育研究应该在一般教育共同的问题基础上, 还要探讨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在实践性特点上, 指的是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特定人群的实践行为, 并且拥有强烈的地方性和适应性特点。在田野调查的范式下, 我们民族教育研究者需要走出书房, 走出固定学科, 走进田野, 走进多元文化学科, 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运用田野调查对民族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跨文化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 可以进行相互补充。

3. 3 质疑和反思现有民族教育理论, 也是田野调查所体现的。目前, 我国的民族教育理论还是处于一个建构发展的阶段。理论的完善, 是一个既需要借鉴参考, 又要不断质疑反思以及重新构建过程。原有的民族教育理论, 已无法适应现在民族教育实践。这种非常滞后于现实情况的理论要改进, 需要思考新的理论,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质疑和反思的眼光看待一切。笔者认为, 我国的民族教育理论大多停留在普通性的认识和对历史资料的收集, 多年来其发展非常缓慢, 创造性的新思想新理论更是少之又少, 特别是对特定区域民族的教育研究深度和广度的缺乏, 导致对各民族教育之间的差异性的认识极为有限, 因此无法对民族教育进行有效的指导。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方法上的保守, 而且过分倚重文史资料不注重实地调查, 文史资料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同样缺少验证。应该看到随民族社会变迁, 过去的研究结果会陈旧, 不能反映当前的状况, 也会受当时研究者主观性的影响, 所以对文史资料进行实地考证是必要的。民族学研究注重深入实地对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语言文化等的考察, 能反映民族的教育状况, 但也是浅层次的, 而且除非民族学研究者有着扎实的教育理论, 否则他们去揭示民族教育的规律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 教育理论的研究者, 缺乏田野调查的技能, 第一手资料获取困难, 对民族教育发展动向不能及时掌握, 故对理论是否适应实际, 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无从知晓, 使间接反馈回来的信息质量降低, 这必然会影响理论创新的过程。民族教育理论应以服务于民族教育实践为旨归, 这也是对理论进行质疑与反思的依据。

摘要:在教育研究中, 科学主义研究的范式出现越来越多的缺陷, 渐渐占主要地位的是注重体验, 强调定性与整合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研究范式。民族学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就是源于其范式, 这种方法对于探寻民族教育的理论与反思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族教育,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郑茸, 贾红杰.田野研究及其对教育科研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07 (2) .

[2]孙振东.从实求知:民族教育田野研究的方法论原则[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3]施爱东.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J].西北民族研究, 2006 (1) .

[4]孙杰远, 徐莉.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田野调查奠定灾后重建基石 篇8

灾区研判——处理好高技术与田野调查的关系

进入灾区后首先可以通过北京渠道拿到的,是各种遥感解析和判读,并号称可以提供给中央作决策支持。但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马上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误读、误判、漏判现象是十分惊人的。分析下来,一方面判读者对这个地方的原始状态并不熟悉,这里山高、谷狭、沟深,地形复杂,震前也是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各种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缺乏历史积累的判断往往新旧难辨;另一方面,大面积的塌方和滑坡在大多地段几乎形成垂直断面,图上无法判断,大量遗漏。最后真正对临时安置选点和灾后重建起到现实指导作用的,是四川地调队经过一周左右大量艰苦田野调查所提供的数据。以汶川为例,此县原有地质灾害点160处,震后新增3590处,其中直接威胁县城安全的新增危害点达79处,而图上判读全部点加在一起不足100处,看来迷信高科技害人不浅。

同样依据地形图做出的建设适宜性用地评价也综合了若干种常规数据判读,但结论却与现场情况大相径庭。貌似可用的地段往往处于已有地质灾害或潜在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之中。这反映出一个深层面的问题——随着高科技手段取代传统田野调查,在现实中引发了“双刃剑”现象,正在形成对传统田野调查的忽视。“办公室地质师”、“办公室规划师”大行其道,位高权重,人威语重,而脚踏实地的“田野地质师”、“田野规划师”人微言轻,默默无闻。这种趋势其实在近年城市规划教育和职业活动中已有体现,只不过这次表现出的后果更严重,甚至误导决策会危及生命!“读万卷书”在信息时代并非难事,但“行万里路”已使许多的人望而却步,这样成长起来的规划师将令人堪忧。

临时安置——协调好时间、速度与工程常识、系统组织能力

以活动房的方式分三批安置城镇居民,一开始就有个十万火急的时间表,在现实中这份时间表面对诸多挑战。选定场地对汶、理、茂三县而言十分困难,仅严防次生灾害一项就否定掉2/3以上的最初选址。场地平整压实后,采用C15#和C20#砼局部固化才能铆固活动房的基础,稍有工程常识的人都知道砼初凝到可以上人要三天,基本牢固要七天,在实际操作中汶、理、茂地区除少量用原运动场和已有固化地面的废弃料场、废弃国企原址、甚至道路路面当临时安置场地外,其余新征用地尽管日夜赶工到6月3日也还没有一块可以达到最低限度的场地安置标准。

活动房的安置绝非有场地、带安装队上来就干这么简单,现场遇到的问题很多。拆房子问题:汶、理、茂多数房屋大震不倒已属奇迹,但不倒之房多为危房,安置点周边或邻近危房如不及时拆除,在余震中将危机四伏。我国建房力量庞大,拆房能力很小,专业队伍奇缺。汶川县拆房成本现为20元/㎡,随着市场意识复苏此价格还会上涨,而且私房和已购商品房震后处理政策迟迟不能出台或草率行事,都会引发群体事件。此地山多平地少,不拆,临时安置已很困难,更谈不上灾后重建。还有运力问题:从交通运力角度讲,汶、理、茂均没有摆脱“孤岛”状态,主要交通线均存在大量塌方不断的路段,落土、飞石不断,其通行能力不足震前的1/20,“余震不足惧,行路如赌命”已成生活常态。三县均无水泥、钢材、防水材料等储备,场地处理、灾民自救自建均材料奇缺,通往成都的最短线路可能数年都无望打通。所有县对外交通通道“瓶颈”路段少则几处,多则十几处,长达数十公里,尚无可预期的完全通畅前景,随雨季到来反有严重恶化的可能。

还有用地问题:除茂县县城城址用地稍有宽松,尚有些可用外,汶川、理县已无后备可建设的土地资源。至于乡镇多临江、背崖、沿路,民众无处安置,仅考虑学校和卫生院的临时安置也有半数乡镇无地可选,如打耕地的主意更会引发严重后果。以汶川为例,全县耕地106,800亩,受灾90,000亩,其中灭失(滑坡后不存在了)40000亩,严重受损(滑坡导致无法安全耕种)48,000亩。以当地农业生产能力(大约每亩土地需要1/3个劳动力)计算,则意味着已经产生大量的因灾失地农民。如果进一步占用耕地解决临时安置则情况会恶化,所以,异地安置,甚至生态移民计划应紧急启动。从这些可以看出临时安置和灾后重建都有系统统筹的问题,不能偏重一方,不能条条块块各管一块,这样难免顾此失彼,甚至自相矛盾,难收实效。

民族文化的传承——以人为本 生存为先

上一篇:粉红色的回忆作文下一篇:培育创新文化,构建创新型企业(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