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分析论文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域经济分析论文(精选7篇)

区域经济分析论文 篇1

1.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2.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研究。

4.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5.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湖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6.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7.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物流战略规划研究。

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9.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

10.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11.怀化区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关系。

12.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3.某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14.物流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15.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16.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

17.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

18.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9.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区域经济分析论文 篇2

1 北京现状介绍

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建筑, 使古老的北京焕发出更加生机勃勃的神采。每年千亿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既拉动了北京经济的快速增长, 又为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 在朝阳门至建国门, 东二环至东三环一带, 规划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1998年, 市规划局在《北京市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将北京商务中心区的范围确定为朝阳区内西起东大桥路、东至西大望路, 南起通惠河、北至朝阳路之间约3.99平方公里的区域。2000年6月5日, 第76次市政府专题会议决定, 将商务中心区建设纳入北京市“十五”计划。2000年8月8日, 北京市政府第82次市长办公会决定全面加快北京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并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2005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达2827.2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得到高度重视, 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2005年, 根据北京市CBD的规划, 在4平方公里用地面积的基础上, 前期规划建筑面积为1000万平方米, 其中50%是写字楼, 25%是公寓, 25%是商业。据统计, 2005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2.8亿元, 朝阳区高达778.4亿元, 占总量的26.82%, 崇文区、宣武区分别仅为87.1亿元、80.8亿元。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结束, 为北京朝阳CBD及以北地区带来新的商机。纵观, 当北京的交通物流, 现有的5.4万人口客流量的北京CBD存在商业设施过剩的隐忧。在当前趋同投资、重复建设、以价格竞争为主导的背景条件下, 商业设施过剩的隐忧更为明显。

科研院所林立, 高等院校密集, 经济发展迅猛的海淀区, 拥有首都政治和科技、教育、人才优势以及文化、自然地理优势等明显的区位功能优势和资源优势, 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其中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是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 是环渤海地区京津塘科技新干线发展的“龙头”和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2 现如今的问题

从北京现状的介绍中, 我们不难发现, 现如今北京的高科技发展主要集中在海淀区, 高档的商务中心主要在北京的东部, 即朝阳、东城等;繁华的商业街区主要分布在西城;而北京的西部, 例如丰台区主要是一个运输的中转站, 是北京铁路交通的枢纽。北京2010年的区县重新规划, 将8大城区改为了6个: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10个远郊区县:门头沟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平谷区、房山区。如果我们抛开远郊区县不说, 北京的经济发展还不是很平衡, 因为主要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区特别是CBD商务中心地区和海淀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收入就要比一些以运输为主或工业为主的城区偏高。而且很明显能从北京城区间的繁华程度看出其中的经济发展不一致, 像北京的朝阳区、海淀区, 是CBD和先进技术集中地, 像前面介绍里所说的这里的商业设施有过剩的隐忧, 而其他城区很少有商务中心集中地, 相比较而言, 商务中心地区的人均消费和收入都比本市的其它地方高。

我认为这是一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虽然它并没有城乡之间那么明显的差距, 但也是确实存在的问题。

3 对问题的认识

就北京的空间而论, 当然应当首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 以此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从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的观点来看, 经济运行不可能完全平衡的。不同部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增长率, 存在着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对经济整体来说, 不平衡经常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从静态上看, 它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 以较大的部门需求拉动其他相关部门的增长, 并带动整体经济增长。从动态上看, 可以采取不均匀的发展速度, 通过快速增长, 形成积累, 在经过调整, 进一步快速增长。这个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地区经济的成长过程中, 实质上是产业部门的成长过程, 而不同的产业由于条件、地位、作用不同, 增长的势头是不一样的。往往是首先主导产业、主导地区开始, 然后再逐步扩大到其他产业和地区。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地区资源只能选择若干产业、若干地方进行集中的投入。

这种经济不平衡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区域规划, 被称为不平衡增长战略, 又称倾斜战略, 它近十年来被我们广泛采用。当然这种倾斜战略固然有利于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发展, 可较快的提高地区的经济总量。但这种战略也有其缺陷, 就是这种战略模式突出了局部而忽视了整体内部间的联系和内部的协调发展, 削弱了地区总体功能, 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发展, 并未发挥应有的波及效果, 对其他产业、其他地区的发展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相反很容易形成工农业失调、城乡脱节, 落后与先进同在的状况。

4 解决办法

(1) 通过查阅资料, 北京市政府对北京城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多的对策和实施计划。

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 从以新区开发为主转向旧区调整改造与新区开发并重。坚持“分散集团式”布局加快旧城区的改造步伐, 调整土地使用, 改建危旧房屋, 加强政治、文化中心功能,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完善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保护历史传统风貌, 改善城市环境。新区开发的重点将从中心地区转移到各边缘集团。

旧城中轴线的南、北延长线两侧, 主要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用地。中轴北延长线两侧及其北端, 除己安排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外, 要慎重选择合适内容, 建设能代表21世纪中国首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中轴南延长线两侧的工业、仓库区, 部分调整为公共建筑用地。东、西二环路两侧, 主要安排大型公共建筑。

进一步完善位于海淀区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建立科技贸结合的科技市场和科技服务中心。在上地、丰台以及石景山、望京等地安排科技园区。

中心地区内的工厂不再增加用地, 通过调整改造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把不适合在中心地区发展的工厂、仓库和施工基地等设施有计划地迁移出去, 腾出用地发展第三产业或其他公共设施。

边缘集团是市区的组成部分, 要分别不同情况逐步进行综合开发, 安排一定的住宅和配套设施以及部分产业, 分散中心地区建设的压力。在酒仙桥集团的望京新区沿机场路一侧, 安排部分驻华使馆等涉外设施用地。

(2) 个人看法。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这里应该可以说是中国发展最好的地方, 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 是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比拟的, 在北京实施的经济政策也是最先进最适合它的。在此, 我只想对我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我想通过区域经济学的一些原理、知识对北京城市中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我个人一些解决办法。

区域经济学中有“中心转移理论”这一说法, 其主要思想是从总体上坚持梯度理论, 并不排斥一些地区、城市或其中的某些部门、行业可以进行跳跃式的发展, 并不是说不发达的地区永远保持一个衰败的产业结构, 只能处在发展梯度最底层。而是说不发达的地区完全可以主要利用自身优势同时依靠自己的努力, 结合外部环境, 从最低的发展梯度向上攀登, 进入发展梯度的高层, 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当然, 这个中心转移理论是有它的应用条件的:首先, 政治上的稳定, 政府的清正、廉洁, 政局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 重视科技文化的建设;最后, 要有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决策果断、优质高效的政府。

我想应用这个理论, 首先考虑应用条件我们是符合的。所以北京其他相对落后的城区能不能分析自身的优势来积极主动的寻找机会进行发展, 而不是单纯的依靠市政府的帮助。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 它拥有铁路交通的优势, 就可以凭借这一点继续做一些相关行业的发展, 例如前几年刚刚投入使用的六里桥长途客运枢纽, 在为本区的莲花池长途客运站和赵公口长途客运站缓解了压力的同时也带动了新的经济增长, 并且将经济带又向西延伸了。在以运输业为主要发展的同时, 我们可以发展第三产业, 例如在客运站周围开旅馆和以经营北京特色商品为主的商店, 这样可以方便旅客, 还可以带动本区的第三产业。此外, 近期丰台区计划发展丰台火车站, 扩大火车站规模, 一方面为北京西站缓解运送压力, 同时给丰台西南部的发展带来机会。

北京作为首都, 它的经济发展, 是要面向全国, 走向世界, 不断推向新水平的发展, 它应具有相对比较平衡的经济体系, 这是日后发展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张耀辉.区域经济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

[2]刘云峰.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3]张秀生, 卫鹏鹏.区域经济理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区域经济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因子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因子分析法模型构建

1.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将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中,而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那么每一类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

三、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从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省各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这正是影響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缩小区域间差距,协调山东省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是促进山东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发挥济南和青岛市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济南市和青岛市经济综合实力雄厚,是山东省的经济发达城市,起着经济辐射作用。济南在机械纺织、钢铁等优势工业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把机、车、电、化作为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尤其是青岛家电电子、汽车造船、石油化工和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对整个山东的经济发展有很强的影响力。应当充分发挥济南市和青岛市经济辐射和吸引能力,带动周边的城镇的发展实行空间整合发展,充分发挥济南市和青岛市在区域整合中的作用。

2.促进山东省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第一,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第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包括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依托东营、滨州、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加快建设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形成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第三,构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构建完善以济南城区为中心构建北翼德滨、东翼滨淄莱、西南翼聊泰莱三条环形发展轴线,形成“一核两轴三环”增长格局。

3.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首先,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选择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行集中攻关,力争在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特种纤维、核心元器件、关键工艺、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等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其次,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济南、青岛、烟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支持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泰安、威海、临沂、德州、菏泽等建设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支持黄河三角洲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4.发挥各地的地区优势,吸引高科技人才到各地区就业

依托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载体,凝聚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并通过重点发展区域带动发展其他区域;创新人才机制。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选拔任用、评价发现和激励机制,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引进海外人才“万人计划”,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和谐使者”建设工程。(作者单位:1.山东现代学院(筹);2.山东协和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课题《“五位一体”语境下基于能值分析的中原经济区山东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13WF78。

参考文献:

[1]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高璇,建立科学的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体系[J],区域经济评论.2013,(1).87-89;

区域经济分析论文 篇4

摘要: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在历史上曾经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几十年来,因为制度创新滞后等原因致使黑龙江省经济前进的步伐缓慢落后于其它省份。在当前知识经济及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黑龙江省将在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内外各种便利条件,着力发展具有龙江风格的旅游业、绿色生命健康产业、大力扶持微型企业、扩展多种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在中国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过程中,黑龙江省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拥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地区之一。

关键词:黑龙江省;经济;比较优势

一、黑龙江省与我国部分经济增长较快地区进行对比分析

80年代黑龙江省GDP与广东相当,为广东省的1/3,不到广东省的1/4。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3年里,黑龙江省与广东省的GDP差距由1万亿扩大到了2万亿。

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的经济增长也落后于其他两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经济增长契机,单从地理位置上看,黑龙江和辽宁具有相对较强的地缘优势,辽宁省拥有黄金水道和天然良港,成熟航线连接全球,辽宁的私营企业在东三省来看是走在前列的,而且辽宁的私营企业还具有相当的外向性;黑龙江西南有嫩江,松花江南北斜贯穿本省,形成东北部的三江平原和东南部的松嫩平原。

土质肥沃,地势平坦,耕地连片,水源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黑龙江省是全国耕地最多的省份,人均占有耕地7.7亩。农业是黑龙江的一大优势产业,是全国著名的“北大仓”。另外,与吉林省相比,黑龙江具有较好的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资源。这表明,合理利用优势资源,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扬长避短,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指日可待。

二、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区域内主要国家经济合作发展现状

1.在与蒙古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中,在地理位置上,蒙古国的东方省是黑龙江省的近邻,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土壤质量相似。东方省有适合于种植业的(没有被工业污染,且不需要化肥)肥沃土壤.利用这种有利条件,黑龙江省可以在东方省投资或合资建立蔬菜种植场,种植对人身体健康有益的目前在蒙古国还没有开始种植的高级蔬菜。这些无污染无化肥蔬菜除了在蒙古国国内销售外还可以出口到中国,这些产品因为对健康有益,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另外,黑龙江的蔬菜种植专家可以帮助培训种植蔬菜的技术人员。

2.在与韩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中,黑龙江省与韩国的.经贸往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以间接贸易为主。1992年中韩建交后,黑龙江省利用地缘、资源、亲缘等优势,大力发展对韩经贸合作,成绩斐然。自以来,韩国与黑龙江省之间的贸易水平一直呈缓慢发展趋势。,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双边贸易额大幅减少,进入开始出现回暖势头。

3.在与日本的国际经济合作中,黑龙江省与日本的交往历史悠久,早在13前的盛唐时期,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曾经是古代渤海国的首都。

有史料记载渤海国与日本在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有过频繁的往来。据说这一关系一直持续200年之久,今天的日本也是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4.在与俄罗斯的国际经济合作中,中俄两国的贸易增长速度较快,目前中国是俄罗斯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俄罗斯是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黑龙江省是中国对俄出口的最大通道,也是自俄进口的主要通道之一。

三、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一)充分发展旅游业

黑龙江省应充分发挥冰雪、湿地、森林和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集冰雪体验、湿地观光、避暑度假、商务会谈、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在旅游资源方面,黑龙江省山有大、小兴安岭,江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湖有兴凯湖、镜泊湖,还有中国最大的森林生态度假区,大部分地区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是现代人回归自然的难得场所。黑龙江有北极村—漠河,日出点—东方第一哨,世界地质文化遗产—五大连池,还有刚刚回到祖国怀抱的黑瞎子岛,是领略祖国风光的好去处;黑龙江省有珍贵野生国鸟丹顶鹤的故乡—齐齐哈尔扎龙,世界上最大的濒危猛兽东北虎的养殖基地—横道河子东北虎人工繁殖基地和哈尔滨东北虎林园;黑龙江省还有众多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可以借助旅游的机会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民俗风情。

在延边口岸,旅游景区以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近代俄侨、犹太文化、现代北大荒文化、大庆文化、知情文化等基本素材为基础,整合资源,创立龙江品牌特色文化,倾力打造一个代表黑龙江形象、具有浓厚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文化品牌,初步形成以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黑河为重点,机构合理,各具风格,城乡连动的区域文化产业格局。

(二)以发展绿色生命健康产业为特色

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大约是吉林、辽宁两省的2.5倍,牧草地面积是吉林省的2.1倍,辽宁省的6.3倍。在东北亚地区主要农产品中,黑龙江省谷物、大豆产量全区第一位,甜菜、水果产量居第二位,芝麻、花生产量居第三位;此外,黑龙江省是世界亚麻主产区,麻类产量仅次于印度和孟加拉,牛奶产量仅次于蒙古。

黑龙江省有丰厚的没有受污染土地资源,是全国第一个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省份,全省经过认证的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576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38.4%,在中国销售的绿色食品中有1/3来自黑龙江省并出口近40个国家和地区。

今后黑龙江省应坚持走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之路。全面落实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战略,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或和发展绿色农业为重点,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和无公害的粮食、蔬菜、养殖和山特产品开发,种植、加工、质量标准国际化,合作项目国际化,延长产业链,通过实施“打绿色品牌、走特色道路”的发展战略,继续保持绿色食品产业领先地位,并利用东北亚国家市场空间巨大、消费能力旺盛的客观条件,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推广到东北亚。特别是要抓住日本灾后重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引进日本先进农业种植技术,与日本合作种植日本国内市场的农作物,甚至就地建立日本食品加工企业,促进黑龙江省对日本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促进食品加工产业结构优化,改变以往原粮南下、品牌食品北上的黑龙江省农业产值增加值少的不利地位。

(三)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及多种国际经济合作形式

黑龙江经济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民营化”的步伐迈得还太慢,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很低。

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鼓励创办微型企业,发展双边与多边贸易,加强与东北亚区域内各国的经济贸易合作与交流,如,抓住灾后日本重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黑龙江省建立日本食品工业园,有利于促进黑龙江省食品产业向高精、安全、绿色方向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如,从现实看,中俄关系发展稳定,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实现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可以将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相结合,不仅能够带来区域内的贸易增长,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效,从而带动中俄两国经济的发展、促进就业、提高两国人们的福利水平。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是中国粮食、石油、森林、煤炭等战略资源保障区,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提出并实施了“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发展战略,特别是着力打造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哈绥牡东对俄出口贸易加工区,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

在中国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过程中,黑龙江省将成为最具投资潜力、拥有最大发展空间的地区之一。

参考文献:

〔1〕那·图木尔.蒙古国东方省与中国黑龙江省经济合作[C].第四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6).

〔2〕曲伟.黑龙江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1).

〔3〕林珉璟.韩国与黑龙江省贸易现状及展望[C].第四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2011,(6).

〔4〕衣保中等.建立中俄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C].第四届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国际论坛文集,2011,(6).

统筹城乡发展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篇5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对城乡的研究主要围绕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滞后、“三农”问题、结构发展失衡等问题展开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经营城市、总部经济、产业转移、空间模式等创新的视角探讨了统筹城乡的路径和模式选择等问题。关键词:统筹城乡路径空间模式选择

在区域经济学中,城乡是一个极化和计划区域,城市是区域核心,与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腹地形成经济区域,城乡应是一个发展的系统。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中心,城乡之间存在着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城市以其辐射范围内的广大农村地区作为其依托,二者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人员、技术的交流,城乡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重工业发展模式,致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即使农村乡镇企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和城市工业形成合理的分工,表现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同时由于长期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用工制度,使得城乡要素不能流动,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农村资源得不到开发。由于城乡之间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严重分割对立、非良性互动的城乡关系。当前,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我国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阶段(白津夫,2009)。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经营城市、总部经济、产业转移、空间模式等创新的视角,探讨了统筹城乡的路径和模式选择等问题。

一、从区域经济视角分析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从城市经济视角的分析

经营城市的视角。“腾笼换鸟”是经营城市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使一些污染大、效益差的城市工业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到郊区或农村乡镇,企业降低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进而提高效益。腾出来的土地则发展一些

附加值较大的商贸、房地产业,同时可以改变城市老区过于拥挤,环境恶化的问题,而农村工业也可以与城市迁出的企业进行分工合作,实现工业效益提高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双赢。

总部经济的视角。一个企业如何进行部分搬迁到郊区或农村乡镇,从总部经济来讲,一个企业可采用“总部+ 基地”的模式,即将组装加工这种利润空间小的生产车间以基地的形式建立在农村乡镇地区,而把营销、研发、决策等利润空间大的机构以总部的形式建立在城市(高洪深,2006)。农村地区如果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结构升级的机遇,承接其制造基地转移,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增强加工配套能力,是区域经济从欠发达走向发达成熟的重要路径。总部经济这种企业空间组织形式可以实现企业、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

(二)从区域产业发展视角的分析

从产业转移来讲,城市区域在产业发展方面除了对传统产业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以外,另外还要“吐故纳新”,即有的产业要淘汰,有的产业要转移到下一级区域包括农村地区,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发展新的产业,以达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农村区域应依托县城规划区、中心城镇和原有产业基础,利用接受城市产业转移的机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既避免了农村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又促进了城市工商业向集聚区转移,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形成产业集群。

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是朝阳产业,就业量和GDP 增加的空间较大。由于受城市以非农产业为主、农村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同时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同国外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应大大加强。现阶段应优先发展农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发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等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现代农业赋予了农业的多种功能,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休闲、观光、度假为内容,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三)从区域经济合作视角的分析

从区域合作的角度看统筹城乡发展要重视城乡经济合作,城乡经济合作是一

种互惠互利的自愿行为,比较单纯的城市支持农村而言,前者是一种长效机制,更具有可持续性。从合作形式来讲,可引导部分乡镇企业与城市大中型企业专业分工、劳务合作、零部件加工配套,推动城市企业与乡镇企业的合作、联合和重组,组建新的跨城乡的企业。组织形式上可采用虚拟企业、外包制、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等企业间网络形式,制度方面淡化城市企业与农村企业的界限和区别,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张平军,2004)。

鼓励城乡要素对流,实现要素在城乡的优化组合。城乡要素具有互补性,农村有土地、劳动力等廉价资源,但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城市情况则相反。事实证明,城乡要素对流和重新组合,如农民工进城务工,城里人到农村投资搞现代农业,都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相应的配套制度如户籍制度、税收制度、投资准入等都要进行改革,以促进城乡要素对流。

二、统筹城乡发展空间模式的选择。

(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载体的选择

1.中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就我国国情来讲,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也落后于其他很多国家,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过于拥挤、基础设施不足、失业问题严重、治安问题突出,而中小城镇数量少、基础设施落后、乡镇企业不发达、缺乏促进就业和居住的吸引力,难以接受城市产业转移和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当前小城镇建设应按照“科学规划、节约用地、合理布局”的原则,多方筹资完善基础设施和城镇服务功能,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建设工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交通枢纽型、风景旅游型等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体系,增强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就业等方面的能力(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1998)。

2.城乡边缘区(Desakota)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边缘区承担着消除城乡对立、缩小城乡差别的职能。这一区域不仅要承担城市一部分转移下来的功能,如居住、接受城市第二产业转移、教育等功能。还要依靠毗邻城市接受先进技术辐射的优势,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边缘区还常常会完成自身一部分地区的城市化过程。边缘区的发展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城市建设、产业布局等因素,合理控制资源承载力,使空间扩张与资源集

约利用相统一。注意土地利用规划要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协调好农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城市用地与农村用地之间的关系。建立提高边缘区失地农民的保障水平的长效机制。

3.农户集中居住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创新的空间载体。农村农户居住比较分散,土地开发空间很大,借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机会,搞好村庄的规划建设,土地节约效益尚为可观。实行集中居住,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集中居住区条件优越,配套完善,卫生、幼教、安保、超市等社区服务资源丰富,生活方便,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住房条件和社区服务。通过集中居住区建设,可以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城乡空间布局融合、基础设施对接和重要资源的共享。对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住房改革、村庄规模调整以及迁村并点、合村并点等工作,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结构模式的选择

1.增长极模式。该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运用上,主要适用于经济欠发达的区域。该区域在资金技术等实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可重点选择能够培育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城镇,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经济体制,创造有利于增长极发育成长的软环境,产生较高的投资效果。在把城市培育成经济增长极的基础上,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农村腹地发展。

2.点轴(线)开发模式。在一些经济中等发达的地区,一般已经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较为丰富的资源,其工业和小城镇往往围绕某一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交汇处形成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这类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结构模式的选择方面,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线,如交通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各种线状基础设施,其中以交通线为主。再在重点开发轴线上,有选择性地培育增长极,以扩大增长极对农村地区发展带动的广度和深度。点轴发展模式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增长极模式,它不仅能带动城市周围的乡村腹地的发展,还能带动交通干线周围的农村腹地的发展(许鲜苗、宋福忠,2010)。

3.网络开发模式。点轴经过长期的渐进扩散,结果形成点轴纵横交错,形成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复合集聚,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网络。网络开发模式较适

合于经济发达地区,此时通过增长极和轴线的影响,在较大的城乡区域内已经基本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选择该模式有利于城乡之间产业密切联系、要素顺畅流动,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众多面积宽广的城乡融合区,通过城乡融合区的不断演进发展,带动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城市化,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发展模式。

三、区域统筹城乡发展路径和模式选择

在统筹城乡发展路径和模式选择方面,由于不同区域在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根据本区域的区情灵活选择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可能是上述模式中的一种,也可能是上述模式兼而有之。如成都是西部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位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川西平原,区位优势明显,城乡经济较为发达。但具有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矛盾。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根据建设“世界田园城市”的设想和区域发展特点,通过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带动城镇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定位在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方面,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模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很好的模式。

重庆市和成都市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而且大多数农村都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偏远地区,这与大城市小农村的成都市有着诸多不同。在城乡统筹方面,重庆作为一个中央直辖市和西部中心城市,也是一个工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发展功能。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在区域分工的需要,城市主要从事教育、金融、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一些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城乡边缘区和农村地区需要承担一部分重庆市区转移出来的功能,如发展机械、化工等加工工业和发展占地面积比较大的旅游、娱乐等产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根据重庆农村山区较多的特点,发展重视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而四川自贡作为一个有待改造的老工业城市,存在着城市老区过于拥挤、环境恶化、传统工业效益欠佳的问题。在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方面,应注

重城乡和工业协调发展,城市可采用经营城市思想,对传统的经济效益差、占地面积宽、污染大的产业转移或部分转移到城市郊区和乡镇,通过调整城市的工业结构和大力发展房地产、商贸等新兴产业,城市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城市形象得到大力提升。四川自贡作为一个丘陵地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空间载体方面,除了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外,应主要采用农民集中区建设的模式,引导农民由“散居”变“集居”,该市在推动农民集中区建设中探索出的小城镇扩展型、产业支撑型、项目带动型、基础设施带动型、征地安置型等模式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白津夫.保增长要城乡产业发展[J].北方论丛,2009.3

2.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3.张平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城市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8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篇6

关键词:区域差异,AGDP,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

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 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 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 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 增长11.8%。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 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 年均实际增长8.4%。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 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 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 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 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1997年消灭了贫困县, 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 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 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 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AGDP) 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 (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 进行分析和比较, 最后, 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

一般来说, 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 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 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 不可能相互替代。因此,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为了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浙江区域经济差异的情况, 本文采用了极值差率、标准差、相对发展率。

1.1 各地区经济差距

随着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 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里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根据浙江省11个地区的AGDP值, 我们计算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差系数, 结果见表1。

注: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①极值差率=Max AGDP/Min AGDP。

②标准差系数undefined。式中, σ:标准差;Yi:区域i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undefined: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n:区域个数。

从表1中不难得知, 浙江省的AGDP极值差率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 2000年AGDP值最高的杭州和最低的丽水之比为4.05, 2003年缩小为3.71, 到2006年缩小为3.68, 最后到2009年为3.54, 浙江省内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但是, 由于极值差率反映的仅限于最好最差两个地区, 代表性不够。我们采用最能反映总体差距水平的标准差系数, 其变动情况呈现先增后缩的趋势, 但总体差异不大。

1.2 沿海地区的相对发展率

相对发展率能较好地测度各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大区域的发展速度, 反映相对增长量的指标, 表示各区域在某一时间段内人均GDP的变化与该时期内整个区域的人均GDP的变化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 Y2i、Y1i分别表示第i个区域在时间1和时间2的人均GDP, Y2Y1、分别代表整个区域在时间1和时间2内的人均GDP。这里我们的第i个区域指沿海地区, 而整个区域则指浙江省。

从表2可知, 沿海地区的nich值约为2.5和1.84, 也就是说, 沿海四市远远高于浙江省总体发展水平, 其中温州市发展尤其迅速。而非沿海四市除了杭、嘉、绍三个杭州湾地区, 也就是以杭州为中心的城市区的nich值较高外, 其余金、衢、丽、湖四市发展缓慢。这表明沿海与非沿海浙江城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2 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子分析

2.1 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

(1) 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资源是否丰富、交通是否便利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总体格局。自然资源丰富、开发难度低的地区, 投资所获效益就大, 区域整体开发水平就高, 反之亦然。例如, 浙西南山区地形复杂, 交通不便, 技术和人才匮乏, 生产和生活环境较差, 因而影响到资源的开发, 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以杭州为中心的浙北城市群毗邻上海, 属于长三角核心经济区, 这些城市 (杭、甬、越、禾、湖等) 受上海的影响, 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温台地区位于沿海, 海陆交通十分便利, 港口优势十分明显, 经济起步早, 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但是这两个城市的部分县域经济仍十分落后, 这也是导致这两个城市经济至今与杭、甬等城市有一定差距的主要原因。

(2) 产业结构。

库兹涅斯等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即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第二、三产业为主。我国经济学家在研究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时也发现类似的规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温、台、越等地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都较大;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丽、衢、舟等地, 不仅第一产业比重极高, 而且降幅极小或反而上升, 这表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已制约着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3) 观念和体制因素。

相对发达地区人的思想观念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 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较强, 政府的政策相应地较为开放;而在欠发达地区, 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较浓, 市场经济意识不强, 政府部门也较为保守。因此, 导致发达的地区更加开放, 落后的地区更加闭塞。台、温和金华地区原为比较落后的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的人们思想观念开放, 民营企业迅速崛起, 其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4) 社会投资。

投资的多少会深深影响着地区经济。为何浙江省经济如此繁荣?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浙江省位于沿海地区, 有利于吸收海外的投资。外国人在浙江注资, 投资办场, 都推动着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富强。因此, 投资是地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它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模型构建

本研究可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为:

AGDPit=αi+xitβi+μit (i=1, 2, …, N;t=1, 2, …, T)

其中, AGDP代表人均GDP, 这里我们取各年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xit是1×k维解释变量矩阵, k为解释变量的个数, 即5个, 且xit表示人口规模增长, 取人口自然增长率;x2t表示外国投资变量, 取实际使用外资金额;x3t表示产业结构, 取第一产业所占比重;x4t为出口总额;x5t为国内投资变量, 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βi为5×1维向量, N表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 即11个;T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察期数, 即5期。

研究面板数据的第一步是确定检验研究的问题属于哪种类型, 广泛使用的方法是协方差分析检验, 主要检验两个假设:

H1∶β1=β2=……=βN H2∶α1=α2=……=αN, β1=β2=……=βN。

面板数据模型通常通过应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建立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通过eviews软件我们可知本数据的F检验结果, F=48.3F0.05 (10, 41) , 推翻原假设。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比混合回归模型合理。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和被择假设分别为:

H0: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H1: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因为H=20.5Xundefined (3) .结论是, 模型存在个体固定效应, 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建立的模型模型估计如下表3所所示:

根据回归分析实验结果, 我们分别对变量x2、x3、x5进行单位根检验, 此处我们选取LLC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 LLC值为-3.45, P值为0.0003, 则我们拒绝原假设, 认为x2、x3、x5序列是平稳的。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主要结论

人均GDP的大小主要受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个变量的影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产业结构与人均GDP呈现的是反向关系, 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人均GDP呈现的是正向关系。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越少, 人均GDP越高;产业结构越优化, 也就是第一产业比例越低, 人均GDP越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越多, 人均GDP也越高。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对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整和优化, 因地制宜, 在自愿合理的原则下发展各地经济。

3.2 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区域发展。

继续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 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方向, 以市场机制选择和产业政策调控等综合手段,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倾力建设好支柱产业, 积极扶持优势产业, 发展先导产业, 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 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构建结构合理、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有效利用、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特别是第三产业更应该优先发展。

第二, 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 它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通过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 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 建立新兴部门, 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 增强经济实力, 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 加强各经济区域交流与合作。

浙江省目前形成了杭、甬、温三个一级中心城市, 把它们作为中心来培育, 将会进一步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除此之外的八个地级市, 将作为次一级中心来培育。加强各经济区域特别是浙东北与浙西南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 是实现我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郭鹰, 浙江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浙江11个地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经论丛, 2010, (3) :2-150.

[2]陈修颖.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 2009, (2) :29-1.

[3]卓勇良, 吴可人.浙江区域发展的新均衡战略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9, (3) :9-2.

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 收敛分析 篇7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河南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25-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经济有很大的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2.9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9480.46亿元,增长了近120倍。但同时,省内各地市间的经济差异日益扩大。以2009年为例,郑州市的生产总值为3012.86亿元,居全省之首,而济源市的生产总值最低,仅为274.55亿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人均收入、教育、住房以及各项社会福利等差距越来越大,这与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统筹区域经济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相违背。因此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简述

最早是Baumol(1986)从实证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收敛问题,对1870—1979年16个工业国的收敛性进行研究,发现这16个国家具有几乎完美的收敛性。后来Barro&Sala-i-Martin(1997)和Mankiw以及Romer&Weil(1992)建立了著名的MRW收敛性分析框架,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区和省际间的趋同分析上。如魏厚凯(1997)、蔡昉和都阳(2000)以及林毅夫和刘明兴等。但对于省域内部的收敛性问题的研究文章较少,于是本文从实证角度运用收敛性分析方法来研究河南省内的收敛情况。

三、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本文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和地区为基本分析对象,对1978-2009年的区域经济增长收敛进行分析。本文选取的数据来自于《河南改革开放30年》以及各年度统计年鉴。采用的数据为真实人均GDP,以1978年为基期的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了处理,来消除价格因索的影响。文章主要采用真实人均GDP的对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分析收敛过程,这是学术界比较通用的方法。

四、收敛过程实证分析

收敛指的是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随时间的推移趋于下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现趋同。收敛常用的检验方法是:

(lgy lgy

其中,是第个区域时期的人均GDP,是n个区域时期的人均GDP对数值的标准差。如果在年份之后的T年里,满足<,那么称这n个区域其有T阶段的趋同,如果对于任意年份s>t时,那么称这n个区域具有一致的趋同。

由上式计算可得出:河南省人均GDP对数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只反映了各年离中程度的横截面静态指标,将各年的标准差做散点趋势图,可以更直观的观测到连续的变化过程。

图1河南省人均GDP对数标准差趋势图

由上图可知,河南省1978-2009年间人均GDP对数的标准差是反复波动的,表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总体上1978-2009人均GDP对数标准差的变化幅度为正0.0822,变异系数的变化幅度为负0.0121,没有发生收敛。

其次,在1978-2009年间,发生了三次收敛过程。在1979-1983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收敛,这期间人均GDP对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下降了0.1109和0.0190。另外两次是1993-1999年间人均GDP对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下降了0.0721和0.0144,2006-2009间人均GDP对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下降了0.0353和0.064,但较1979-1983年的收敛程度要小。

最后,在1983-1993年间人均GDP对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增加了0.1532和0.0177,1999-2006年间人均GDP对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别增加了0.1221和0.0098。前段时间的发散速度比后者较大。

可见,从1978-2009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经历了收敛-发散-收敛的反复波动的变化过程。总体趋势上人均GDP的对数标准差在逐渐增大。

五、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1978-2009年间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收敛。但1979-1983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收敛;1993-1999年和2006-2009年发生了程度较小的收敛。而1983-1993年和1999-2006年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散。

本文的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分析仅仅是统计性描述和计量测度,对于产生收敛和发散的原因还需要做深层次的经济分析。在今后的发展上,河南省可以加大收入的合理再分配,税收优惠以及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等,尤其是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融合,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

[1]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

[2]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

[3]覃成林,彭玉宝.河南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8).

作者简介:

上一篇:我们班的女汉子作文400字下一篇:陕西省银行从业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