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实验报告单(精选8篇)
实验名称 通过活动体验关节的作用 实验目的 体会关节的作用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回形针,豆子,小口瓶 实验步骤:
1、绑住食指关节,然后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腕关节和指关节,然后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4、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动作,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结论 如果没有关节,身体就会变得僵硬。关节还有缓冲的作用。
学科:
科学
班级 :
四年级
时间: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
姓名
班级 四年级 组次
实验时间
科目 科学 实验内容 制作骨骼模型 所需仪器名称及数量 剪刀、硬卡纸、胶水 实 验 过 程 及 步 骤 1、在硬卡纸上描画人体骨骼。
2、用剪刀仔细剪出所画人体骨骼。
3、用胶水粘贴,制成模型。
备
注
实 验 结 果 人体共有 206 块骨骼,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3 个大部分。
教 师 评 语
签字
****年**月**日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
姓名
班级 四年级 组次
实验时间
科目 科学 实验内容 小车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所需仪器名称及数量 秒表、小车、尺子、钩码
实 验 过 程 及 步 骤 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确定起点和终点; 2、分别挂 2、3/4 个钩码,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
3、实验反复做几次; 4、计算并比较。
实 验 结 果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其他因素不变)
教 师 评 语
签字
****年**月**日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
姓名
班级 四年级 组次
实验时间
科目 科学 实验内容 研究摆的快慢
所需仪器名称及数量 不同的摆、量角器 实 验 过 程 及 步 骤 1、做一个摆,并明白一个来回算一次; 2、用摆线 30 厘米的摆实验,测量 15 秒可摆动多少次?(多做几次,摆角要不同)
3、用摆线 15 厘米的摆实验,测量 15 秒可摆动多少次?(多做几次,摆重要不同)
4、记录、比较摆的次数。
实 验 结 果 摆的快慢与摆重、摆角无关,与摆线长度有关
教 师 评 语
签字
****年**月**日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
姓名
班级 四年级 组次
实验时间
学生实验报告单
科目 科学 实验内容 研究力的大小 所需仪器名称及数量 弹簧秤、钩码、苹果、小刀 实 验 过 程 及 步 骤 1、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2、将钩码挂在弹簧称上; 3、等指针静止时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5、用弹簧秤分别测量苹果、小刀。
实 验 结 果 被测的力不可超过弹簧称标定的最大数值。
教 师 评 语
签字
****年**月**日
学校:
姓名
班级 四年级 组次
实验时间
科目 科学 实验内容 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 所需仪器名称及数量 标准弹簧、钩码 实 验 过 程 及 步 骤 1、固定弹簧的一端,测量长度; 2、在弹簧下分别挂 1、2、3、4、个钩码,测量弹簧的长度; 3、记录、交流。
实 验 结 果 在弹性范围内钩码越多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教 师 评 语
签字
****年**月**日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
姓名
班级 四年级 组次
实验时间
科目 科学 实验内容 研究减小液体的阻力
所需仪器名称及数量 不同形状橡皮泥、洗洁精、透明塑料瓶、秒表、鲸或海豚的形体照片
实 验 过 程 及 步 骤 1、把橡皮泥分成大小相同的几个小团,分别捏成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和椭圆形; 2、用线绑住这些模型,同时放入有洗洁精的瓶中,比较下沉速度; 3、记录、交流。
实 验 结 果 流线型物体能减小摩擦力。
教 师 评 语
签字
****年**月**日
学生实验报告单
学校:
姓名
班级 四年级 组次
实验时间
科目 科学 实验内容 研究降落伞 所需仪器名称及数量 线段、金属夹、手帕、牛皮纸、塑料袋、剪刀、秒表 实 验 过 程 及 步 骤 1、每组准备两个伞面面积不同的降落伞(利用实验材料制作); 2、将降落伞在同一高度下降(多做几次,载重要不同); 3、用秒表记录降落伞从下落到触地的时间; 4、用伞面面积不同的降落伞重复上面的实验;’ 5、记录、比较; 6、交流、汇报。
实 验 结 果 伞面面积越大,降落伞下降速度越慢;降落伞载重越大,降落伞下降越快。
教 师 评 语
签字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实验是小学科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实验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有效组织与开展的几点思考。
一、做好课前预习
预习在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习活动本身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需要提前接触与熟悉。作为自主学习的尝试, 预习是学生在学习前按要求对教材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有关科学课的预习, 有人认为会影响学生的好奇心, 限制学生的思路, 阻碍学生科学思维最大限度的发展。但在有些科学实验教学中, 必须做好课前预习及相关准备。苏教版三年级“观察土壤”这课中, 学生如果课前预习, 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土壤特点, 并且带着自己的一些疑问, 如为什么土壤颜色不同、味道不同、手感不同?课堂上带着疑问去学习, 学生反而更有探索精神, 学得更有激情。苏教版六年级“看星座”中, 若不在课前做好准备, 没有多次观察夜晚的星空, 课堂上就只能看些图片资料等, 与学生的生活脱节, 很难建构自己的星座知识。总之, 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更会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及探究进取的精神。
二、引发实验假设
科学创新起始于大胆的猜想, 实验假设在实验学习中非常重要。没有适时、适度的猜想假设, 会直接影响实验的成效。要引导学生依据不同的情况形成假设。假设可以来自于细致的观察,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中纸团为什么不湿的实验, 学生在教师示范实验时, 通过对纸团已经埋入水里却没湿这一现象的观察, 进而提出不同的猜想。之后再让学生亲手做一做, 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中, 有的学生会将纸团弄湿, 而有的却不会, 让学生分析寻找原因, 培养探究精神。有的假设来自于教师的一步步地深入引导,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固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中, 在实验前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想:黄豆、绿豆、玉米粒三类物质混合后体积会有变化吗?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 (变大、变小、不变) ?你是怎样想的?最后还可以拓展:若在其中添加混合入水以后的变化呢?在这一步步的猜想过程中, 学生发现异常现象时, 就会主动反思实验过程, 探究问题原因。总之, 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的形成与演进需要教师事先做好精心预设及充分准备。
三、引导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 设计实验模型, 明确实验方法和步骤, 观察实验现象, 收集、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案。它是科学实验中的重要一环, 是学生形成实验技能的重要阶段。实验设计是让学生能够想象出自己在实验中怎么去做, 说出自己在实验中应如何动手去做, 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技能。整个小学阶段, 科学课中实验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时, 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实验设计,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假设, 再据此假设提出实验方案。有的实验设计可直接从实验目的出发,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热的传递”中, 设计活动方案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可根据“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问题, 经过分析得知:要研究热在固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一要有热源, 二要有传热的物体, 三要设法观察热传递的现象。这三点确定后, 教师请学生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设计实验, 教师对学生构思中的问题适时鼓励点评并引导学生根据事先准备的器材, 设计出经济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还可以将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相结合加以进行。如苏教版四年级上“雨的形成”中,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什么是雨, 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比较水蒸气的凝结与雨的形成的异同, 学生认识到雨的形成与水蒸气的凝结只有一个不同, 那就是雨的形成中, 要有水珠不断从上面掉下来。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构建一个雨的形成的实验模型, 再进一步分析实验中的变量, 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很多, 不管哪种实验, 教师都要适宜地做好引导工作, 让学生设计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指导实验操作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学生的自身的实践操作活动。但在小学科学课中, 很多分组实验是在小组成员间共同合作完成的。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 实验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重点、难点及操作程序步骤的把握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与分析总结。在确定好实验设计后, 首先, 要做好实验分组与实验中的任务分工。实验中科学地分组分工, 是学生合作的前提, 也利于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 提高学生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为了使组内集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还要在组内选出一名组长;为了避免少数优等生主宰整个小组甚至全班学习的情况, 在组织合作学习时, 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小组长”“记录员”“操作员”“观察员”等, 并采取轮换制, 可以定时间轮换, 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不定期地轮换。其次, 实验前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确保达到实验目的。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 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 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 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 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 甚至时常偏离主要的观察目标。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观察花”的分组实验中, 解剖花以了解其结构时, 有的学生就把注意力转移到花的其他方面去了。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小动物”中, 找小动物也会变成了玩耍。所以, 实验前一定要明确要求, 以促进专心认真及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观察植物的种子”中, 要引发学生对不同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手感等多方面的差异作出全面观察。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热如何在液体中传递”中, 要着重引导学生观察木屑在热水中的运动方式, 通过对其运动路线进的观察而达到说明热在液体中以对流的方式进行传递的目的。
五、提升实验总结
关键词:旁白;科学认识;提示
“旁白”是书籍中较为常见的内容,其在高中数学教材中也有着不小的比例。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基于新课改的精神,把握新课改的本质,在教材中设计了旁白,通过旁白实现了对正文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同时增强了数学学习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而高中教师往往忽视了旁白的作用,也没有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旁白,也就没法发挥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效力。因此,为了落实新课改精神,为了把握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的精髓,众多教师对教材中的旁白开始研究。
基于此,本文在此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旁白进行科学认识,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旁白能够对特定的知识进行诠释
从本质上说,书籍中的旁白往往是对正文内容的解释和引申。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旁白,同时也具有这种作用,其能够对特定的知识进行讲解,以此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材第53页中的旁白就是针对利息中的复利进行的解释,其明确地写到:复利是把前一期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利息的一种计算利息的方式。
如果没有对白,学生就无法对复利进行了解。这就极其容易让学生觉得教材中的内容无法被理解,甚至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现实生活脱节。而通过教材中的旁白,学生就能够对复利的意义进行理解,其所起到的作用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通过旁白学生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旁白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效性,进而引导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探索欲。
二、旁白能对学生进行提示
同时,苏教版在高中数学教材中设置的旁白内容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提示,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为学生归纳更好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材第67页中的旁白指出:在比较不同底的对数值的大小时,如果不能直接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来比较,那么可以通过中介值间接地比较大小。
该旁白是针对本页中例二所给出的,例二的例题正是比较不同底的对数值的大小。由此可以看出,该旁白给了学生提示,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对数值的比较。
通过旁白,学生不但学会了一种更有效的对数值大小比较方法,更关键的是这种方法对学生起到提示的作用。首先,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够被运用在对数值大小的比较上,还能够运用在其他方面,这就能够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多思考、多探究,寻求更高效的解题方法。
其次,教材通过旁白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即逐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经过旁白的提示后能够发现,利用中介值进行对数值大小的对比不但高效而且正确率更高。此时,学生经过思考后可以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因此,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创新意识,为了能够寻求更高效的解题方法,学生就会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逐步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旁白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另一方面,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通过旁白能够引导学生对数学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
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拥有很多类似的旁白,例如,正切曲线拥有哪些主要特征?你能使用余弦线做出余弦图像吗?向量的数量积满足结合律吗?
这些旁白都是提问的形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难看出,这些提问都是建立在课本基础内容之上的,能引导学生对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
通过旁白,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一方面,学生对提问产生一定的兴趣,进而怀着一定的热情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这就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旁白能够让学生对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也能够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这对于学生未来的高数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在人教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其内容更能够反映当代的教育理念。旁白作为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点,其对于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众多高中数学教师正视教材中的旁白部分,努力发挥其功能和效力,才能够真正贯彻新课改的要求,促进高中数学教学的全面提效。
参考文献:
[1]刁仁峰.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的科学认识[J].考试周刊,2013(85).
[2]董入兴.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旁白”的几点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07).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2.1 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2.5 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 想知道,爱提问。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2.1 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2.2 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2.能够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2.找出几个物体平衡的方法。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2、能从吹泡泡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知识和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二、教学准备:肥皂水、洗涤剂、甘油等配制吹泡泡的液体,塑料吸管,铅丝或铁丝。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科学是……”
二、新课
1、教师提问:当你听到“科学”一词时,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或画下来,并作说明。(学生写或画,教师巡视)
2、学生把写的或画的“科学”向全班作说明。
3、阅读给小朋友的一封信。
4、看爱因斯坦的图,并读他的名言。(1)有谁知道爱因斯坦的故事?(2)他有什么功绩?
5、看书本上第2、3页的卡通画。(1)他们在做什么?(2)这幅画中哪里有科学?
(3)你认为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有科学?
6、阅读并观察书本第3页上半页的内容。(1)让学生自己说出内容。(2)有谁知道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三、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吹泡泡。(1)比一比谁吹的泡泡最大。(2)想一想为什么别人吹的大?
(3)在吹泡泡的过程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提供材料,学生游戏,并且观察提问)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吸管、肥皂水、灯泡、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什么是科学?
3、你知道哪些有关科学的名人名言?你又发现了哪些科学?
二、新课
1、老师出示灯泡,问:(1)这是什么?
(2)有谁知道是谁发明了灯泡?
2、介绍爱迪生:(1)学生介绍。(2)老师补充。
3、教师提问:我们吹泡泡和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成功率、外形、色泽等方面进行比较)
4、完成书本上第24页的表格。
5、游戏:
(1)你带来了哪些好玩的东西?老师可以让你玩五分钟,但有个条件,每人必须要从玩玩具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2)开始玩玩具。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当堂解决。
6、观察书本第6页:(1)什么是科学?(2)蝴蝶的外形?
(3)教师小结:这是自然科学,不能胡编乱造,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三、巩固
1、请每一位小朋友观察身边的事物,然后提出几个有关科学的问题。
2、完成书本上第74页表格。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单元目标: 科学探究:
1.2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2 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 分析与解释之“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 交流与质疑之“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5 结论与拓展之“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3.2 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科学知识:
1.1 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1.2 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1.3 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2.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3.概括小动物的特征。4.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1.从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2.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3.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4.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教学准备:各种生物、纸、笔、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物体可以分为哪两种?
2、什么叫生物?
3、生物包括什么?
二、新课
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就要寻找生物,看谁知道的多?
2、揭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3、教师提问:(1)你知道哪些动物?(学生回答:牛、马、羊等)(2)你知道哪些植物?(学生回答:松树等)
(3)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颜色等,为什么都叫它们为生物呢?(有生命)
4、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1)学生讨论。(2)学生汇报。(3)老师总结: a、生物都能长大。b、生物都需要营养。c、生物都能繁殖后代。d、生物都要吸收水分、阳光等。所以,我们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
三、实践活动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1)学生寻找有生命的动植物。(2)做记录。(3)汇报结果。
(比一比,谁寻找到的多,懂的多。把找来的生物记录下来,不知名的画下来)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
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纸、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生物包括什么?
2、你知道哪些植物?
3、你对这些植物有什么了解?
二、新课
1、教师出示带来的各种植物。
2、教师出示书本上第11页图片,问:(1)你认识这些植物吗?(2)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4)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3、揭题:“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4、仿述:
说说自己家里的花、草、树木有什么特点?用语言和图画描述一下。(如书本第11页)
5、观察书本上第12页。
找出桃树和向日葵的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
6、比较 不同相同
1、叶子形状不一样。
2、每年种的次数不一样。
3、果实的大小、形状不一样。
4、茎的粗细不一样……
1、都有根、茎、叶。
2、都有花、果实。
3、都有种子。
4、都需要阳光和水……
三、对书本上第13页内容进行讨论
1、任意选图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完成第75页的活动记录表,看谁找的最多。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3、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2、观察书本第14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 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2)都有两只耳朵。(3)都能繁殖后代。(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1)吃的食物不一样。(2)大小不一样。(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4、植物 动物 人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二、教学准备: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动物?;;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相同点:(1)都是生物。(2)都会生长。(3)都需要水、阳光。(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
(1)兔子会运动。(2)兔子有血、肉、骨。(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观察书本上第18页。(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老虎和松树(2)鱼和水草(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1)人是动物吗?(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人会制造东西
第三单元 生命之源————水
单元目标:科学探究:
2.1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
2.2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
3.1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淡水只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及土壤中,淡水资源时有限的。
3.2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3.3 了解水毛细现象和表面扩张现象。3.4 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3.5 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1.1 想知道,爱提问。1.5 愿意合作与交流。
3.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3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4.1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教学重点:1.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2.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各种性质。3.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4.淡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现象。
教学难点:1.想各种办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2.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处的空桶中。3.认识表面张力。
4.分析数据,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缺乏。
1、生命离不开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臵。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情感、态度与日俱增价值观: 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植物、动物、人体离不开水的资料;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三、教学内容
一、教学引入: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你,小草……;因为有你,……;” 提问:你们猜猜这首诗中赞美的是谁?
为什么水使小草变得嫩绿,使鱼儿游得欢畅,使地球变得美丽? 归纳总结:水是生命之源。
二、生命离不开水
1、提要求:生命离不开水的事例很多,每人在小组内说出10个,把本组的共同观点写在或画在白纸上。
2、学生讨论。
3、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老师补充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感受并比较植物体内的水分
1、请学生出示各组的水果。
2、启发学生想办法挤出水果中的水分,确定使用一至两种办法进行活动。
3、告知学生挤水的目的。学生挤水分前要求每种植物的量大致一样
4、学生汇报结果(哪种植物中的水分多和哪种植物中的水分少)和感受。
四、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分吗?
我们喝的牛奶含有多少水?
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面条、*肉、鸡蛋、鱼又含有多少水分?
2、学生猜测或查阅资料回答。
3、学生和老师再补充其它食物含水量的数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们吃的食物里面都含有大量的水分,补充我们人体活动的需要。
五、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提问:怎样知道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呢?
2、学生讨论:小草放在什么样的容器中?怎样把小草固定?怎样保证容器中的水是小草喝的?
3、学生设计实验装臵。可以用试管,也可以用小玻璃瓶代替。
三、布臵作业
课后观察小草喝水的情况,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2、观察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学会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学生准备: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描述水。
导入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这普普通通的水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吧!
1、教师出示一杯水,说:“这是一杯普通的水,请你们利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可利用的物体,观察这杯看似熟悉的水,希望你们有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下来。也可以画大星、小星来表示你们的大发现和小发现。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巡视,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水,并在适当的机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水被溅出、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
4、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从多种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5、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可将重点词语板书,并强调我们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水的性质。
6、各组比赛:找出六种液体中哪一杯是水,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最科学的方法:一看、二闻、三尝。教师强调: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二、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教师问:“同学们,喝过糖水吗?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吗?制作糖水的过程中,你发现过什么现象?”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
3、教师请学生带着“方糖在水中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实验,想想用哪些方法可以证明方糖在水中已经溶解。
4、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到小组内倾听,并启发学生思考多种方法证实方糖已在水中溶解。
5、学生汇报。
6、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体、液体、固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7、请学生谈谈对溶解的理解。
8、学生动手实践:做一杯快餐汤,教师可提醒学生:除了用学具外,还可以
9、用其它调料,比一比,哪一组做的汤最好吃。
10、学生谈本组做汤的方法,品尝效果外,还要谈谈新的发现。
三、布臵作业: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第二课时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1、认识毛细现象。
(1)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水的一些性质。今天,我们继续观察、实验,认识水的其它性质。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到底往哪里流?
(2)老师说明实验要求: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真是这样吗?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4)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5)教师小结:科学上把水沿着缝隙往上爬或四周散开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2、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导入:刚才实验,我们发现水往高处爬的奇妙现象,其它水还有更神奇的地方,不信,大家试试。
(2)教师讲解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要求: 每次滴一滴水,记住水溢出来时,一共多少滴? 要从各个角度观察硬币上的水。先猜测,做好记录,再实验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水溢出硬币前,水的前面呈什么形状。(4)学生汇报。
(5)教师讲述:水的表面张力有多大呢?让我们继续实验。强调:杯中的水一定要满;曲别针或小钉子要从杯边缘慢慢放;先猜测,再实验。
(6)学生分组实验,并试着对现象做出解释。
(7)给学生一个问题:让瓶盖停在水中间。这是一个拓展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
(8)给学生一个问题:让瓶盖停在水中间。这是一个拓展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动脑想一候、动手试一试。
3、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收获和感想。
3、家乡的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利用科学思维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表达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3、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我国缺水城市的统计图、本地水污染的资料及图片。提前调查学校附近的水域,选择已被污染的水域带领学生考察。调查计划表,配好的四种污水:洗衣粉水、洗头液水、洗涤剂水、肥皂水。
学生准备:自带1-2种洗涤用品,记录本,彩笔。
第一课时
1、导入阶段(1)教师提问:“关于家乡的水,你知道哪些事情?还想知道哪些事情?”学生可能说出一些有关家乡水的事情,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如:家乡的水是怎么污染的?喝了污染的水,人会得什么病?污染的水对植物、动物有多大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把众多问题归类,确定几个小专题。如: 家乡水状况 污染水对动物的影响 污染水对植物的影响
污染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 水污染的原因
(3)按对问题的兴趣或家庭距离的远近自由分组,并给本组起一个富有个性的名字;自荐或推荐组长。
(4)在组长的带领下,全体组员共同制定调查计划表。(5)各组汇报调查计划,其它组提出意见或建议。(6)师生共同修改、完善调查计划。
2、调查阶段
(1)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考察学校附近的污染水域,寻找污染源。建议用摄像机或照相机记录污染的场面,学生还可以带瓶子,取些污染的水做样品,观察其颜色、气味……
(2)在小组长带领下,学生访问有关专家或家长、教师等。建议带录音机录音。
(3)小组成员到新产品阅览室、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以上活动,教师一定要强调注意安全。
3、整理阶段
(1)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析、处理、加工有关资料,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汇报。
(2)组内各成员确定自己的汇报内容和形式,教师到各组倾听,教师给各小组提出汇报内容和形式的建议。
第二课时
4、汇报阶段
(1)教师导入:“经过同学们的大量调查研究,你们对家乡水资源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现在请各小组汇报。”(2)各组采用演讲、图片、图画、录像、实验等形式汇报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其它同学认真倾听,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评价汇报组的表现。争取形成互相交流、互相激励的氛围。
(3)教师小结: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真是很惊喜。短短几天时间,你们收集了这么多的资料,充分说明家乡水资源的缺乏和污染状况,你们真的很棒,教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为家乡的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后记:
4、地球上的水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知识与技能: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
了解淡水在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大自然中的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
学生准备: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三、教学过程: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或课件,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如果能拿出图片就更好了。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阿根廷有位专家打了一个比方……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2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所有的水”、“ 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事例。(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活动步骤,还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粉笔写或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汇报发言。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高浪费水的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三年级学生水平有限,只能提出常见浪费水现象和简单的节水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
(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的小尖兵!
四、布臵作业
1、体验活动:把家里自来水总开关关掉,既不做饭,也不冲厕,体验全家人究竟能忍耐到什么程度。
2、用大号可乐瓶装水,量一量并算一算,你家一天大约用多少升水。
3、收集或自编一个节水的广告词,做成宣传单或循规蹈矩告示牌,贴在或插在适当的位臵。
第五单元 常见材料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研究纸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
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5.3我们穿什么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3)小组汇报。(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5.4玻璃和陶瓷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3)小组交流。(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5.5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一、情境导入。
1、通过课件演示动画片创设情境。请说说看了后有什么想法?
2、揭示课题:《材料的使用与环境》。
(有关环境保护的动画片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1、关于材料的使用与环境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由被动探究变为主动探究,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1、检查学生收集材料的情况。
2、让学生观察自己所带的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试着分类。
3、小组合作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4、交流、评价分类的结果。
5、让学生在电脑上给物体分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活动和交流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不同材料有具体的认识。让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科学的自信心。)
四、认识材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1、指导学生到网上去查寻有关资料。
2、交流各组收集的图片资料。
3、讨论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
4、讨论我们能为减少白色污染做些什么
5、垃圾分类小游戏。
五、知识的延伸。
1、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网址。
2、鼓励学生课外探究问题。
早晨到校时,观察太阳的位置,上科学课前和放学时再去观察一次。
在同一地点:左手握拳,举到和眼睛一样高。然后拳头一个接着一个叠上去,直到拳头刚好遮住太阳。计算一下拳头数,这就是我们测量的太阳高度。2.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早晨,在校园里找一个物体,给它的影子做上记号。下课的时候再去画一画。用橡皮泥把铅笔垂直固定在白纸上,确定好南北方向,每到课间,画出阳光下铅笔的影子,并在影子的顶端记下当时的温度和时间。3.制作简易的太阳钟。
(1)选择一个有阳光的地方,在地上垂直插一根小棍。当你的手表达到某一整点时,就在木棍的投影处放一块石头作为记号,并把时间记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牛顿钟”。(2)用卡纸、指南针和硬纸板做一个更精确的太阳钟。
a.在半圆形的卡纸上画上刻度。
b.把一块三角形的硬纸板竖直粘在印有刻度的卡纸上。c.根据三角形纸板的投影,就可以判断当时的时间。
4.玩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5.观察转动的地球仪,当中国、日本是白天时,美国、加拿大是黑夜,埃及、西班牙是清晨,夏威夷海岛是黄昏。
6.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在早上收看,德国中午收看,澳大利亚在下午收看。7.光的行进:
(1)准备3张带有小孔的同样大的纸板,把它们固定在一个平面上,使三个小孔成一条直线,在另一侧放一个纸屏。(2)用手电筒照小孔,光投在纸屏上。
结论: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8.用红外线手电照装满水的玻璃杯,看到水中有一条红直线。9.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我们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1)照镜子,看到镜子中的像上下一致,左右相反。
(2)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角度,发现夹角越小,镜子中的影像越多。
10.凸面镜成正立、缩小的像,凹面镜成倒立的像。
11.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
凸透镜的作用:放大、聚光、成倒立的像。凹透镜的作用:缩小、散光、不能成像。12.制造彩虹:
(1)A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盆,并设法将它固定。B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C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电筒位置,直到看清彩虹。(3)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你也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13、在圆盘上涂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快速旋转圆盘,看到七色光混合成白色光。
14、把红、绿、蓝三种颜色涂在圆盘上,旋转后看到白光。
15、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彩色图案,发现彩色滤光片只能透过同颜色的光。但透过红色滤光纸,看到的绿色是黑色的。
16、磁铁的性质:可以吸铁,磁铁上不同部位的磁力不同,磁极的磁力最大,磁极可以指示南(S)、北(N)方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17、研究磁化现象:A用磁铁的一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20次以上。B把磁化后的缝衣针插在小块塑料泡沫中央,放在水面上,观察它的指向。
18、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假设:与电池节数有关。节数多,磁力大,节数少,磁力小。实验设计:不变的因素,导线粗细、绕线圈数、铁钉粗细 改变的因素:电池的节数
实验结果:1节电池吸回形针5个。
2节电池吸回形针10个。
19、改变绕线方向和电池的正负极可以改变电磁铁的南极和北极。20、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看到石灰水浑浊了,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21、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测肺活量:
(1)吸一口气,然后尽你所能吹大一个气球,气球的末端用线绑紧,使它不漏气。
(2)请一位同学测量气球最宽处的周长。(3)周长越大表示呼出的气体量就越多。
22、做彩色水点实验。
(1)用水笔在吸水纸上画出不同颜色的圆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的种类。
2、学会做滚小球的试验。
3、完成活动手册。教学准备:
图片,小圆球,一块棉布,一个斜坡。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科学家吗?(指名回答)谁来说一说你们知道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做什么的?你们想不想成为科学家?
板书课题:小小科学家。
二、学习新课
1、读一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出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
2、教师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
3、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
4、学生玩玩具。
5、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
(1)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一边玩玩具,一边提问题。(要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
(2)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进行记录。
(3)在全班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三、总结
同学们每人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使我们懂得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想的事做得事里就会有科学。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2、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大胆的想象提高学生们的想象力。
2、设计绘图,让学生们提高自己的画图能力。
3、上台解说,对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好处。
4、通过看课件,让学生们知道什么是工程师。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们大胆想象,但在上台解说是出现害羞,胆怯。但在老师们的鼓励下还是成功解说。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同学们,快来,快来。
2.教师带同学们观看课件,同学们讨论。
A.工程师(老师扮):同学们好!(老师好)我要考考同学们,工程师是什么工作的呢?
B.教师指导同学们认真观察课件,说说工程师是做什么的。(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先加以小结)
你看到了什么,能把所见所想说出来吗?
教学意图: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为美术教学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激发同学们联想,唤起同学们以往的生活积累。
二、尝试活动,老师布置作业,给同学们一周时间让他们画出自己未来家园。
A.老师帮助能力差的同学们共同制作。
B.对制作好的同学们进行再引导再创作使画面更丰富。
己的作品讲给同伴听。
2.同学间相互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参与指导,并有意识的指导个别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
3.教师带领同学依次参观作品。
四、伴随“我是小工程师”歌声本次活动结束。
3、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参观科学教室,实验室说出于普通教室有什么区别。
2、小组合作做比较“水”的多少的试验,初步的感知试验的必要性,在试验中明白那些行为是对的那些行为是错的。
教学准备:三种量杯、水、抹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参观科学教室,实验室。
1、组织学生参观科学教室,提问: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有什么不同?
2、认识实验室,选择物品进行试验。
教师选择好测量水的多少的三种量杯,把学生分组带到试验台上,小组合作进行试验。
3、教师讲解实验物品的注意的事项,教给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试验完指一名学汇报。
三、小结内容:上好科学课,是需要试验来证明的,今天我们参观的科学室、实验室都是为了我们上好科学课而准备的。
4、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1、知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
2、初步了解视觉、听觉、触觉形成的原理,能用语言正确表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人体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亲历感觉器官产生感觉的重要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师:鲜艳的色彩、诱人的飘香、悦耳的旋律,这些是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感觉到的?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教学探究
1、认识感觉器官及其作用 活动一:出示下面物体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探究观察
师:我们把眼睛称为视觉器官。活动二:分组实验——闻气味
师:下面我们开展分组实验,请同学们打开瓶盖,你闻到了什么气味?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闻气味的方法。(示范闻气味)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有毒气体对我们鼻子的伤害。
生闻气味
师:你用了人体的什么器官? 生:鼻子
师:我们把鼻子称为嗅觉器官。活动三:分组实验——尝白糖水
师:请同学们拿出烧杯装的液体,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什么味道?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尝的方法。(示范尝味道)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有毒液体对我们的伤害。
生:尝到甜味。师:用到了什么器官? 生:舌头
师:我们把舌头称为味觉器官。活动四:分组实验——亲历皮肤产生痛觉
师:请同学们拿出牙签,刺你的手,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疼痛
师:是什么感觉出来的? 生:手 生:皮肤。
师:我们把皮肤称为触觉器官 活动五:课件播放音乐
师:这段音乐好听吗?你的什么器官听到的? 生:好听,耳朵听到的。师:我们把耳朵称为听觉器官。教学小结
师:我们人有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等感觉器官。眼睛称为视觉器官,鼻子称为嗅觉器官,耳朵称为听觉器官,舌头称为味觉器官,皮肤称为知觉器官。
5、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感官的作用,学会保护感官。
2、知道一些事物可以用感官来判断。教学过程:
一、探究人的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活动一:认识耳朵为什么能产生听觉
师:出示耳朵解剖模型结合课件图,介绍耳朵的结构,耳朵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组成。
师:鼓膜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和结构)(学生做鼓膜振动模拟实验)师:播放鼓膜振动模拟视频。生:薄膜随喂喂的声音而振动。
师:鼓膜就是一个感受器。正因为有了这个感受器,所以我们的耳朵才能够感觉到声音。
活动二:认识其他感觉器官产生感觉的原因
师:依次出示其他感觉器官图,学生找出各自的感受器。生找出感受器 小结:
师:刚才的研究发现:感觉器官之所以能够产生感觉,是因为它们有相应的结构。如鼓膜是听觉感受器、眼球是视觉感受器、嗅觉神经末梢就是嗅觉感受器、味蕾是味觉感受器、痛觉神经末梢和冷觉小体等是知觉感受器。所以我们人的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周围的事物。
活动三如何保护我们的感觉器官
师:刚才我们的研究表明:感觉器官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那么你知道各种感觉器官可能会出现哪些毛病呢?出现了毛病,对我们的生活会造成哪些影响呢?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
生讨论交流
老师总结保护眼睛的方法:、不在光线过强、过暗的环境下看书;、不在晃动的车船上看书;、不能直视光线过强的发光体;、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持与书本一尺的距离;、不能过久的接触视屏(电脑、电视),做到劳逸结合 师保护耳朵的方法:
防噪声、防进水、防揪打、不挖耳。。。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1、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
2、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借助工具观察)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认识工具
三、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7、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
1、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升思维的准确性与扩散性。教学准备:
1、已认识各种脚印。
2、课件:ppt画面八幅。(见附图)
3、教师侦探卡(大),学生侦探卡人手一张,笔。(见附图)
4、侦探奖章若干。教学重点:
学生根据案件中提供的三条线索,调动多种感观进行观察、记忆、判断,分别找出三条线索的答案。
教学难点:
在得出的三条线索的基础上,运用推理等手段,找出真正嫌疑人,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1、点击ppt画面一:鸡大婶开商店。
师:鸡大婶开了一个百货商店,商店里的生意可好了,来买东西的顾客非常多。一天的生意忙完了,客人都走了,鸡大婶经过仔细的计算,算出店里应该还剩下这些商品。
2、点击ppt画面二:商品清单。
二、进行侦破。
(一)猜测。
1、师:那少了的1罐蜂蜜,2块蛋糕会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有人拿走了。
2、师:到底可能是谁拿走的呢?白天店里还拍摄到了一段录像,一起去看看吧!
3、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可是这些都是你们猜出来的,光凭猜行不行,怎么办呢?想 想警察破案需要找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找线索。
4、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侦探,一起去找线索吧!
三、观察书中图画,找出原因
1、教师指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图画中的现象,指名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平时的生活中现象来解释,要说的有所依据。
四、看书猜猜猜。
五、小结内容:今天我们做了小侦探,学会了推断,找证据,得到答案,希望同学们以后做生活的有心人,继续你的小发现。
8、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学会讲述故事。结合身边的事例说出自己的发现。
通过学习知道生活中也存在暗箱,对于暗箱的作用有所了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准备:听诊器、空盒子,圆珠子。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
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合作看图讲故事。指名来讲故事。
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指名来回答)
二、习新知
教师讲解: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开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这就是暗箱。
让学生试着举例说明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暗箱。
三、手做实验,猜猜小珠子的位置,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理由是什么? 教师指导看图27页,并进行相关的讲解。玩游戏“我是小医生”
小组成员之间用听诊器来分别听听同伴的心跳,感受当医生的乐趣。
四、课堂小结
树叶变黄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秋天“落叶”的自然现象。②掌握叶形书签的基本特征,进行装饰。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欣赏讨论中,了解秋天“落叶”的自然现象。②研讨书签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路。③在创作表示中,提高审美设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秋天的落叶自然现象发生兴趣,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五、教学要点: 了解树叶变黄的过程,通过收集,观察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落叶图”。
创设问题: ①这是哪个季节?从哪里看出来?
②秋天的落叶为什么会飘落下来?为什么会变黄和红呢?
3、渗透科学知识,解释叶子变黄,变红和落下来的原因。
(二)、探究活动。(把收集的树叶进行排序,把变黄的过程贴在白纸上)。落叶可以用来干什么?
展示同学作品,在欣赏讨论中研讨贴的对不对。、发明表示。(设计制作书签)
作业:设计一枚实用的、美观的叶形书签,图案要适合外形。
2、同学分组制作书签。(播放音乐)
教师辅导同学完成。
四、小结课堂。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
1、区分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工物。
2、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人造物。
3、交流更多的用自然物搭建人造物的事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较自然和野外娱乐场景的不同的。出示游乐场游玩图片,交流游玩的心情与体会。
提问:游乐场哪些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如:滑梯、摩天轮、各种玩具,建筑。在野外你看到的景物与游乐场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自然景物。揭示自然物与人工物的概念
自然物: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如:山脉、河流、树木、等。人工物:是人类开采、创造,运用自然界中的物质。找一找,区分自然物与人工物。
1、看书33页,找一找,说一说。
2、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四、动手搭建一自然物
1、小组合作完成。
2、上台交流展示。
3、评价,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自然物,人工物,说来说你都知道有哪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看看图片,说说你都在哪见过这些物品,它们可以干什么?、初步了解自然物与人工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树木:可以净化我们的空气,美化我们的环境。也可搭建房屋、制作桌椅等。羊毛;制作毛线、毛衣、衣服等 铁矿石:冶炼钢铁、制造汽车。
举实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自然材料制造物品的例子。看图片了解还有哪些自然与人工结合的产物。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用书。
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自然物与人工物结合的产物,这都要感谢我们的社会,社会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创造了便捷。以后你们长大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2.通过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提高的团结协作、探究学习的能力。3.通过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教学,学生养成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片展示法、小组探究法等。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已经将学生分为衣食住行四组,并让每组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过渡:我们之前已经让大家课下收集相关的资料了,现在请每组的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各自收集的结果,我们大家一起来看我们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衣的变迁
第一组学生展示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以及90年代以后的服饰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教师提问:那么,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服从款式到颜色有什么特点呢?改革开放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我们以前的生活水平低下,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提高,这都表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布票”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当时20世纪50年代初物资比较匮乏,为保证人人能买到基本生活用品,对紧俏物资采用发票证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二、食的变迁
【过渡】“民以食为天”,“吃”的变化也很大。究竟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后,教师继续提问: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第二课时
一、住的变迁
【过渡】人们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二、行的变迁
【过渡】安居才能乐业,人们穿的好,吃的好,住的更好,工作的劲头就更足了。生活也就更加有滋有味了。闲暇之日呼朋唤友出去走走。节假日你们外出时,都乘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现代生活的交通工具,之后请第四组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改革开放前的交通工具图片。通过对比,学生直观感受交通工具的变化。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展示城市交通堵塞的图片,请学生为改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开辟新的公交线路、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提升市民素质等等。树立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的健康生活,并且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小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社会,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团结。
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轮子的演变,培养幼儿联想、推理能力。[教学准备]:课件、自制轮胎车。[教学过程]
一、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引起学生对轮子的注意。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同学们,你们好,老师知道今天要和同学们见面,骑了一辆自行车飞快的赶了过来,同学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跑这么快吗?”
“对,因为它有轮子,轮子在哪儿呢?” 请学生找一找自行车的轮子。(提醒学生注意脚蹬处的齿轮。)
二、通过和轮子玩具玩游戏,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的作用。
1、轮子玩具,体验轮子带给来的乐趣,知道生活中常见有轮子的物品。
“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轮子玩具,大家可以尽情去玩。” 幼儿玩玩具。这些玩具上面都有什么?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有轮子?
2、二次玩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
“刚才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够,现在再去玩你刚才没完过的,注意观察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行动。”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尽情发言。
引导学生发现轮子的异同。(异:大小不同、材质不同、有的有齿,有的没有齿……同:都是圆的,都能转动。)
3、认识轮子家族的成员——齿轮、滑轮及在生活的应用。
“刚才小朋友发现了有齿的轮子,(出示齿轮)它的名字叫齿轮。” 他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学生发言。看课件了解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滑轮。
4、把能滚动的轮子、有牙齿的轮子、能滑动的轮子送回家。
“轮子玩具在这儿太拥挤了,老师给他们安一个宽敞的家,(出示三张轮子图片)这是辆滚动轮子的家,这是有牙齿的轮子的家,这是能滑动的轮子的家。(依次张贴)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把它们送回家。” 学生按照图示将轮子分类。
三、通过“以前没有轮子”这个问题,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和轮子的演变。
1、推理想象没有轮子的世界,感受没有轮子的局限。
“刚才小朋友见到了很多轮子,假如生活中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让学生充分发言。
2、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看来轮子的作用还真不小,老师告诉你们以前真的没有轮子,那轮子是怎么演变来的3、教师小结。
一、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优点
(一) 实验图像优点多。
苏教版教材的颜色更丰富, 不再是人教版教材中的黑、白、粉红三色调, 多数图片都是实物拍摄, 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就添加了6张图。用图片比较生动直观, 适合传递具体、形象的事物, 增强了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具有启发和教育功能, 尤其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美的感受, 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而且图片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实验的正确现象与规范操作, 比如部分焰色反应 (特别是钾) 在高中实验室很难做出一个理想的效果, 而新教材增加了图片, 使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实验图片更直观地了解现象。
(二) 实验数目、种类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旧版高中高一化学教材中实验共有38个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共有8个, 另外还有5个选做实验 (由于实验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 很多学校没有涉及) ;新教材高一化学必修1共有实验51个, 其中观察与思考 (演示实验有27个, 活动与探究 (学生实验) 有24个。 (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10个实验, 其中观察与思考3个, 活动与探究7个。 (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20个实验, 其中观察与思考10个, 活动与探究10个。 (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7个实验, 其中观察与思考2个, 活动与探究5个。 (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4个实验, 其中观察与思考12个, 活动与探究2个。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探究为中心, 还增设了学生实验设计方案课题, 我们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 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掌握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以及科学的研究态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旧教材很少涉及实验的探究性, 大都是教师的演示性实验, 学生的参与性大打折扣, 课堂上学生就好像是观众, 看着教师在讲台上表演, 表演到精彩部分的时候给点喝彩和欢呼, 整个实验做下来, 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实验的乐趣, 只能瞪大眼, 干着急。在新教材中, 实验已经成为课堂的主导, 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 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 活跃了学生思维, 开发了学生潜能, 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 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 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
(四) 实验编排更合理, 效果更明显。
在旧教材中学生实验基本上是在学习完新课知识后, 以巩固知识、验证性质为目的安排设置的。学生一般是在学完本章知识以后再去做这些实验。这时, 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 认为实验结果就一定要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和书上不同的现象, 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而不去深入地探索实验与理论不符的地方。教师也无从发现实验中的问题, 不能及时改进实验, 从而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已经学过这些知识点,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再感觉到新鲜和陌生, 因此就没有了成就感, 从而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做实验的兴趣。而在新教材中实验成为课堂的主导, 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究物质的性质, 学生的潜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得以挖掘和体现。
(五) 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新教材对部分实验做了改进, 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比如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 旧教材用电解槽, 而电解槽透明度不高, 学生难以观察到现象;新教材用U型管代替了电解槽, 使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和氯气的产生。
(六) 部分实验注重了环保意识。
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 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技能、探索化学奥秘的场所。然而, 化学实验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因此,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渗透“保护我们的地球要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新教材部分实验体现了这个原则。比如必修1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 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装置中也添加了尾气处理装置。
二、苏教版高一化学实验的缺点
(一) 环保意识并没有全面贯彻。
新教材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没贯彻环保观念。比如在电解实验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中将阳极产生的氯气用氢氧化钠吸收, 但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就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而且生成的氯气未作任何处理, 直接逸散到空气中, 对学生可能会造成危害, 并污染环境。有关氯、溴、碘的实验都没有考虑挥发造成的危害。再如铜和浓硝酸的实验中, 由于采用是开放的装置, 二氧化氮易泄露污染环境和危及师生健康。理论上可用封闭的装置来完成实验, 防止二氧化氮外泄, 从而控制污染。但多少学校有封闭的装置?即使该学校有封闭的装置, 如果多位教师同时上这一课该如何解决?在现实中又有多少教师会使用封闭的装置呢?
(二) 该改的没改。
新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和旧教材完全相同, 并没有对旧教材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比如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氯气的实验装置, 在使用旧教材时练习中很多题目会讲到用一个倒置漏斗防止尾气处理的倒吸问题, 但新教材的实验依然没有改进。又如潮湿氯气的漂白作用, 新教材中的图片和旧教材一样用鲜花做实验材料, 但鲜花被漂白的速度非常慢, 我们做该实验一般都是前一天处理鲜花, 而且鲜花也不能完全被漂白 (课本中的图中的鲜花也没有完全被漂白) 。再如钠的性质实验中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燃烧, 结果只在石棉网上看到黑糊糊的一块斑, 很难看到黄色的过氧化钠产生。如果将该实验改成:把钠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中燃烧, 这样燃烧的过程学生可以很清楚地观察, 并且燃烧后生成的过氧化钠有一部分粘在玻璃管上, 学生可以较好地观察到它的颜色。或者把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效果也不错。
(三) 莫名其妙的更改。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让教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必修2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 旧教材中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 但新教材将该实验中的无水乙醇浸入50℃的热水中, 教师都不明白课本这样更改的目的, 而且这使实验变得繁琐, 结果不少教师上课做实验时依然采用老教材的实验。部分教师猜测这样改的目的是使乙醛挥发, 使气味的变化更加明显。但通过实验对比发现这样更改作用并不明显, 因为乙醇的气味把乙醛的气味给盖住了。希望编者以后改进实验时最好在教参中加以说明。
(四) 失败的改进。
新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更改是完全失败的, 更改的结果是使实验无法实现。比如氯气的性质实验2, 旧教材将金属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中加热再放入氯气中。该实验操作简单, 现象明显, 但缺点是玻璃匙很多学校都没有, 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对该实验做了改动。新教材描述的是先在集气瓶中放一团玻璃棉, 再将两小块钠放在玻璃棉上, 立即通入氯气, 结果根本就没反应。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自己的原因使该实验无法实现, 但后来在我市的一次公开课上我们询问了其他学校的教师, 发现没有一个学校能将该实验现象做出来。这就明显地说明该实验的更改有问题, 而且玻璃棉到底是什么, 大家也不清楚。旧教材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装置图, 比较繁琐, 而新教材中改成了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两瓶干燥的氯气中。改动后的实验操作简便, 但在布条的选择上有困难, 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而且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来看, 布条的褪色也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1) 新教材是完全建立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对于一位只有几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会出现很多问题, 所以我建议编者能从新教师的角度出发, 对课本的实验中的描叙尽量详细, 即使由于版面的原因课本不能很详细地描述, 也要在教参中说明。
(2) 对于一些实验希望编者从普通学校的普通实验室出发, 实验设计时尽量做到仪器要求简单、设备要求简单, 并能统一提供实验材料, 以减轻教师负担 (比如布条的问题) 。
(3) 2009的新教材和最初的新教材比较有部分改动, 说明编者发现了新教材存在缺点, 而发现缺点并能改正缺点的最佳人选就是教师, 所以希望编者在改编时能向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征求意见, 使新教材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正福.苯酚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03, (02) .
[2]柳捷, 马胜利.一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化学课[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03, (04) .
1.我细心收起了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了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毕淑敏:《我的五样》,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
我不是水手,也从未有过海上遇险的经历。提起“战胜风暴”这个话题,除了传闻,也就只剩下从小说和影视作品中获得的一丁点儿感性认识了。风暴到来的时候,帆船极易被刮翻沉没,这时的关键,就是尽快落帆,掌稳船舵,并力划桨,冲出险区。在风狂雨骤,白浪滔天的险境中,帆一时落不下来,甚至需要砍断桅杆,毁弃樯帆,船才能保住。记忆里好像从未听说过一遇风暴就升帆的事。建议作者把“帆起桨落”改为“帆落桨起”或“落帆起桨”。
2.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柯灵:《乡土情结》,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
这句话应该是民谚吧,我的家乡也有类似的说法:“金角落,银角落,比不上自己的穷角落”,“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家狗窝窝”。例句中的“金窝银窝”比喻有钱人的家,或者是离乡别井之人建立在异域他乡的富裕家庭。谚语说那些富家都不如自己的穷家。现在,作者写出来的文字给人的感觉不是以家比家,而是以富家(“金窝银窝”)比自己“家里的”一样东西(“草窝”)。“家里的草窝”是表示领属关系的偏正短语,“草窝”不再比喻“家”,却成了“家里的”什么东西了。这样比较,令人费解。倘若将“不如家里的草窝”改成“不如自己的草窝”(“自己的草窝”是偏正短语,即“自己的穷家”)或“不如自家草窝”(“自家草窝”是同位复指),表述可能就比较清楚了。
3.“至少,也还可以提出一个比较易行的建议: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吧,不论你的工作你的专业是治国平天下还是宇宙地球,是争夺冠军还是清理厕所,是花样无穷还是数十年如一日,你总可以读点名著,看点名画,听听音乐戏曲,赏赏名山大川,用人类的文化、祖国的文化点缀丰富一下自己的局促的生活吧,用艺术的与自然的美丽来补充一下抚慰一下自己的平凡的日子与难免有时感到寂寞的灵魂吧,这比孤芳自赏自恋自迷强得多啦。”(王蒙:《人生三境》,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必修五》)
《人生三境》立意高远,语言活泼,发人深思。遗憾的是提出对待“俗境”的观点时,这段文字却出现了两个问题——残缺与模糊。
“不论你的工作你的专业是治国平天下还是宇宙地球……你总可以……”是一个条件关系复句。在“不论”这个关联词语管辖的成分中,并列短语“你的工作你的专业”是主语,三个“是……还是……”充当谓语。第一个“是……还是……”有两个选项:前一个选项 “是治国平天下”,没问题;后一个选项“还是宇宙地球”,跟前面的选项一比对,动词残缺了,意思不清楚。你的“工作专业”“是宇宙地球”?这算什么问题呢?能让人听明白吗?估计作者以为前面有“治”与“平”两个动词,这儿可以承前省略了。其实想得不对。因为,从语法角度分析,“治”与“平”分别支配一个宾语“国”与“天下”,跟“还是”后面的成分是搭不上关系的;从意义方面推敲,不管是“治”宇宙地球还是“平”宇宙地球,说法都不妥当。所残缺的可能是“探索”之类的动词,“探索宇宙地球”的奥秘。
“不论……你总可以……吧”应该是一个表测度、商榷之类语气的问句,可我们找不到问号。不但没有问号,作者一连说了两个“……吧”(前面“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吧”不算,那是表号召的),还都是用的逗号!很难看清那个“不论……你总可以”管到哪个“……吧”。语意模糊,层次不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如果作者的意思是让“不论……你总可以……”一直管到“用艺术的与自然的美丽来补充一下抚慰一下……寂寞的灵魂吧”,那就必须把“寂寞的灵魂吧”后面的逗号改为问号,同时删去“……自己的局促的生活”后面的语气词“吧”。如果作者的意思是让“不论……你总可以……”管到“用……丰富一下自己的局促的生活吧”,那就必须把“局促的生活吧”后面的逗号改为问号。揣测作者有可能是前一种想法。
顺便提一下,“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吧”,按说话的目的和用途分类,属于祈使句。作者已经用了表达祈使语气的助词“吧”,最好把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或感叹号。这样,层次可能会更清楚些。在“自己的局促的生活”与“自己的平凡的日子”中,两处“自己”后面的结构助词“的”,均可删去。“难免有时感到寂寞的灵魂”说成“有时难免感到……”似乎要顺畅一些。
4.“前不久,文学给予我们的好奇、那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还记忆犹新。好像历史发展到今天来了一次突变,社会再也没有留给文学一次机会,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精神的高原都在走向沉寂、陷落。作家、艺术家、美术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建筑学家、植物学家,几乎所有的学人和专家都走向了一个共同的处境。这对于那些一直外向,靠广大读者、观众簇拥着往前走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而言,竟是相当尴尬的。”(张炜:《精神的魅力》,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必修五》)
“前不久,文学给予我们的好奇……吸引力还记忆犹新”是个病句。“记忆犹新”的意思是过去的事情留在脑子里的印象至今还很清晰,就跟新近发生的事一样。“犹”,即“还”。作者在这个成语的前面又加上一个“还”字,就成了叠床架屋,画蛇添足。删去赘余之副词“还”,文句就比较清顺了。
下面的一句话,则犯了“苟简”的毛病。“这对于……一部分知识分子而言,竟是相当尴尬的”,句中应该用“毕竟”的地方,作者贪图简省,只用了一个“竟”字。“毕竟”作“到底”或“究竟”讲,通常用来强调原因或事实。例如:“他毕竟刚来(强调原因),情况不明。” “这口子上虽有一条小裂纹,毕竟是清乾隆时的珐琅彩菊花纹橄榄瓶呀(强调事实)!”文章正是强调那些一直“靠广大读者、观众簇拥着往前走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而今处境“相当尴尬”这样一个事实。而“竟”作为副词,它的含义跟“毕竟”完全不同,是表示出乎意料的意思。那一部分人“相当尴尬”,并不在意料之外; 随着“精神的高原都在走向沉寂、陷落”,一部分长期“靠广大读者、观众簇拥着往前走”的知识分子处境“尴尬”,那是必然的,在意料之中。
另外,这段话中“艺术家”“美术家”“建筑学家”概念并列犯了逻辑错误,艺术的门类有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等,“美术家”“建筑学家”是从属于“艺术家”的,应该删去为是。
在一般情况下,以上提到的这几类小问题不讲也无伤大雅。但这些文章既然已经选进教材,而教材面对的是莘莘学子,名人的范文理所当然成了他们学习的样板,这就有必要把问题提出来商榷一下了。编辑们说,选文是“力求文质兼美”的(见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致同学》),课本编辑就有必要请作者自行改掉文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帮助他们认真修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选文做到“文质兼美”。
【苏教版科学实验报告单】推荐阅读:
苏教版小学科学下册06-07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卷10-01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11-06
【DOC】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0-10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06-14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测试题07-12
苏教版初中化学07-03
苏教版四下习作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