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教学心得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主题式”教学心得(精选8篇)

“主题式”教学心得 篇1

音乐活动是学生音乐教育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广泛运用。活动本身就是最受学生喜爱的。在新课程教育指导思想中,也体现、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原则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久而久之,在我们实际音乐教学中,就过多强调了“活动”这两个字——唱歌活动,舞蹈活动,打击乐活动等,与其说是让学生在其中学习,还不如说是让学生在其中玩耍。

由于强调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很多教师在活动中对教学目标、教育指导失去了导向性,更多地任由学生发挥,教师的随意性增大,这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误解,也背离了新课程的指导思想。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并不简单,它蕴涵了更多层次的含义: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活动中,要隐性指导学生学会什么,提高什么或完成什么;活动要能激发学生的潜能等等。一次教学活动的成功,需要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创设才能很好的实现,这里面蕴涵了老师大量的心血与精力,目的就是一个——让学生有目的地“活动”,提高地“活动”,愉快地“活动”。

“以人为本”思想是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征,它提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设条件,让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教师应该改进的是什么?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积累多年音乐教育的一些教学经验,我尝试了“主题式”音乐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有一定主题内容的音乐氛围中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玩”得开心,“玩”得有进步。

一、什么是主题式音乐教学活动

“主题式”音乐教学并非指课程模式转变的主题活动教育,而是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一定的主题性,适当加入具有故事性的内容或情节,使音乐活动变得有情节、有内容、有角色、有情境,从而使音乐教学更拟人,更生动,留给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

以歌唱教学活动为主的活动,体现于歌词中,对歌词进行辅助添加,编成一个简短的情节,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进行歌唱。

在舞蹈教学中,赋予舞蹈动作一定的角色形象或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动作表现,使舞蹈更具有生命力。

在以打击乐活动为主的活动中,赋予打击活动于一定的情境或故事情节,使敲击活动变得更有目的、更生动、更具有持久性。

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加入故事内容,让学生在故事的想象中感受着音乐的变化和起伏,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也使音乐形象更丰富,音乐更具内涵。故事的存在也让音乐更具有吸引力,更富有生命力。通过故事表演,学生感受到的不是单调的音乐,重复单调的动作,它促使学生在情绪、情感、记忆、意志、品质、技能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带动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所以,这样的活动更吸引学生,更具成功性,也更受学生喜爱。

在我们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并非单一的进行某一类音乐活动,它更注重在一个音乐教学活动中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此,这种带有鲜明活动主题的教学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一个隐性教育手段,可以穿插、渗透于多种或多个音乐活动中。

二、音乐活动的主题要具有教育性

1、让音乐活动成为一本活教材

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开展音乐活动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最终收获的又将会是什么?我相信很多教师都知道,学生阶段的学生教育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音乐教育也一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又表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这是最主要的。

在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我认识到,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一种手段,通过音乐起到教育人已成为越来越主要的目的。“主题式”音乐教学活动的就是使这种教育意义更加突出。在一般的故事内容中,都包含一定的寓意,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通过“主题式”音乐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理解和表现出故事的寓意,从而使音乐活动具有教育意义,发挥音乐活动更大的作用。

2、促使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现代独生子女都有着优越的环境,有着无微不至的照顾,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一样养育,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这样培育出来的花朵精致但脆弱,胆子小,受挫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面都比较差。我相信,直接告诉学生要勇敢、要坚强,学生是很难理解和建立的。抓住学生的天性,通过故事,在音乐活动中加入有这些性格特征的角色,让学生去模仿,去探索,去体验,慢慢弥补身上的不足,从而培养、建立起良好的性格。

例如教学歌曲《大鹿》时,引导学生自由组合,根据对歌词的理解,扮演各种角色。依据歌词内容,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设计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角色,表演了在森林里,小白兔为逃避猎人的追赶而躲藏到大鹿家的生动故事。在这个歌曲表演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更促使学生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性格的培养。音乐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尤其,在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表演才能进一步得到体现。而加入主题,是让这种表演更具内涵,更具情感。

“主题式”教学心得 篇2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实施,对策

一、什么是主题式教学

主题式教学,具体来说,是指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教学,属教学策略范畴,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特长,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欲望,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究竟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主题式教学呢?

二、如何实施主题式教学

1.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教学的主题目标

教学主题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和增减,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要兼顾实际的教学内容,不能天马行空。

2. 主题的形式

主题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还可是一个能引发学习者探究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学生日常喜欢的话题来创设主题,如动漫或读物中的人物,如令狐冲、孙悟空等;或当前国家大事件,如近期的“汶川地震”、申办奥运会等;或当地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等。

师:大家看过武侠小说吧

生:看过!

师:武侠小说里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高深的武功。但是有个叫令狐冲的学到的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是在哪里啊?

生:思过崖的墙上

自从看了这个案例后,每次我上到这一节内容时,这个知识点我都是这么处理的,经常想找一个更好的代替,目前还没发现。

3. 根据主题,寻找相应的情境材料。

情境材料的主要来源有:①关注学生和老师本身;②报刊杂志上的各种事例;③广播、电视中展现的情景材料;④图书馆和Internet上的有关资料;⑤实地考察获得的资料;⑥与其他学科相联系;⑦其他途径获得的资料。

例一关注学生和老师本身

《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必修、选修中均有涉及,学生对该内容思想上不够重视,总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如何能够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许多老师提出了很好的方法,我是这样做的:

通过让学生利用网络找自己以及和自己相关的内容,引起他们的兴趣,实践证明这一招很管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超过了我的预期,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二电视中展现的情景材料

在讲解《IP地址》时,正好电视新闻上播放一个人利用网络犯罪,最后被警察抓获的案子,凭借的就是准确的定位其IP地址,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对IP地址的探究欲。具体如下:

近日,社会写真栏目播了一则新闻,有人非法侵入腾讯公司的网络,防止公司的重要资料遭到破坏,公司立即报警,警方接到报案后会同网监中心,很快根据IP地址,在其家中抓获此人……

例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讲解《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这一课时,由于教学内容较为枯燥,课堂气氛容易沉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用成语导入,学生会觉得很新鲜,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

成语导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今天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成语,你能试着说出它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结合语文知识,能说出这个成语的大概意思

教师总结: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准备、有计划,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前面的课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网络的相关知识,对它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之上,就要开始学习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在同学们动手操作之前同样也要有准备和计划,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题一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4.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情境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形成典型的合乎主题的教学情境。

主题式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引导到要研究的主题之中,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必不可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播放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动画、影音,或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言语等,会在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的同时,引发其与已有相关经验的再认,从而对主题产生兴趣和心理的意识倾向性,有助于对主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例一在学习《声音的录入与编辑》这一节内容时,以“我会绕口令”为主题,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用电脑录制自己说的绕口令,既满足了掌握知识点的实际需求,又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一堂纯技术讲授的课。

例二在上《网络的规划与设计》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为某希望小学规划设计校园网,从而将知识点串在这个大的主题当中,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

这是主题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果材料不经过处理,不精心选择,就可能会出现松散或者过于繁复,甚至有碍于主题。

例如在上《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这一课时,我曾经选择了这样的主题——了解星座的知识,本意是想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习如何网上有效地获取信息,结果发现课堂偏离了我的预设,很多学生去研究星座和人的性格关系之类的内容去了。这显然就违背了运用主题式教学的初衷。

主题式教学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交流感染。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进。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生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收益广。主题式教学情境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良好的主题教学情境,以期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5. 解构主题

确定主题后,还需要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和技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主题进行一定的解释说明,或将主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予以探究,此即解构主题,即实现主题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例如:在上《计算机是如何接入因特网的》这一节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五一节到了,回家却发现网络不好上了,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然后我对主题进行解构,分解为以下几个问题:

(1)谁向我们提供了网络服务?——询问是否出现问题

(2)难道线路上出了问题?——检查线路连接状况

(3)还是设置上的问题?——检查IP地址及其子网掩码的设置是否正确

从而串起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一个贯穿课堂的主线脉络非常清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家里的电脑不能上网了,还能小露一手呢!

5.任务驱动,完成主题

主题教学需要高度任务化,教师把必要的课程内容转化为能真实地再现生活的、有丰富意义的任务情境,给学生赋予一定角色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务结果最好以一份能相互交流的“作品”形式出现,则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更有效。当然,“任务驱动”只是一种手段,主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而非“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例如在上《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这一课时,在第二模块,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查找从学校到家的最短距离,通过普通的搜索引擎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需要借助相关专业网站,在一节课短短的时间里绝大多数同学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这个任务实际上并不要求学生完成,我只是想通过这个任务,让学生知道,还有一些信息是常见的搜索引擎无法解决的,这时我们该怎么做,掌握这种方法就可以了,学生完全有能力以后自己去完善,而不应该把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完成任务上。

7. 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可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等方法,但要先由教师给出评价量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鼓励表扬,对成果的评价也应重过程而不重结果。

三、实践与反思

我认为主题式教学能否取得效果,关键在于:主题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或提高某种能力,活动的内容是否与学习目标紧密联系,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能够体现某种目标的达成。

因此,对于主题式教学带来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具体对策如下:

1.主题式教学虽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但不具普遍适用性和唯一性,只是众多教学法的一种,它只是补充而不是替代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对有些简单明了、不需要兜圈子的教学内容,传统的讲授、操作示范等方法不仅可以接受,甚至更合理。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选择,不能为了主题而主题。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主题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主题式教学所强调的回归生活、面向学生经验等理念是正确的,但不可以将该理念与主题的形式一一对应严格地捆绑在一起。

3.主题式教学之任务设计的简繁和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当,确保既不让学生束手无策,也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内容的可调整性和教法的处理上做出合理的安排。

4.主题式教学之课程内容设计,注意既要有个体学习的内容,也要有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的内容,且比例要适当。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主题式教学课堂中,学生难免会接触到很多与主题学习相差较远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对本主题的学习并无太大益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学生在涉猎主体知识与外延知识之间的关系。

6.当主题设计为围绕其他学科的内容时,由于受到课程设计者自身的局限,不可能对相关学科的内容在教学进度、教学深度等方面有适当把握,这样容易影响和干扰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这一点需要注意。

7.借鉴成功的经验,多阅读涉猎一些经典的主题式教学案例,从中汲取营养,可以是本学科也可以是其他学科。

8.丰富和精炼教师的语言:引入、连接、转折等既要自然,又要有吸引力。

四、结论

主题式教学有利有弊,既不是仙丹也不是毒药,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成功之处,有缺陷也在所难免,否则教学就只有一种模式了。只要我们都能本着客观的态度对待它的实施,研究它的特点,教学中注意避免其缺点与不足,取其优点与积极的一面,则主题式教学在进一步得到完善的同时,一定能更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最终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袁顶国,朱德全.论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外延与特征.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项目主题式”教学推进策略 篇3

一、认识风筝:选择主题,培植技术设计欲望

设计是一种“有目地的创作行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通过活动中的一系列思考、讨论、交流产生设计欲望。

1.从生活需求出发,激发设计兴趣

学生在创作和学习时,倘若内容和题材是学生比较熟悉并与他们生活有关,其学习兴趣和效率就会倍增。所以,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服务。放风筝是学生们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于是,笔者把四年级劳技《风筝的设计与制作》和四年级美术《风筝风筝飞上天》这两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我爱风筝”这个项目主题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以任务驱动为契机,明确设计目标

要使学生会设计,教师首先应做实做足课前调查,并对学生的课前调查作指导,使之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我爱风筝”这个项目活动,其目标是让学生搜集各种风筝的资料,了解风筝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有创意的风筝,举行一次放风筝比赛。据此设计了“认识风筝” “巧手秀风筝”“风筝飞蓝天”三个主题活动。在各组设计方案前,引导学生对风筝起源、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风筝骨架的类型特点等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利用网络、书本或向别人请教等途径搜寻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有的把信息记录在摘录卡上,有的以《风筝知识小报》的形式呈现。这样的调查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丰富学生的信息,还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风筝艺术,激发他们对探究风筝的兴趣,从而产生设计的欲望。

二、巧手秀风筝:设计方案,应用技术设计实践

项目主题的设计原则应是题目范围小,切合实际,力所能及。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浅薄,各项技能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设计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如何确立适合自己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从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解决,那就需要教师从中积极发挥作用,变更多的“教”为“引”,为学生的设计提供指导和帮助。

1.适时点拨,突破设计难点

每一件设计都需要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设计的关键环节,采取提问、追问、友情提示、引发讨论等方式,帮助纠正差错,使学生想得更多、更细、更深,帮助学生提高设计能力。笔者从学生初步制定的设计方案来看,发现他们许多细节没有考虑到,如:扎骨架时绑线的方法,两根竹篾条的位置,提线的长度等。如果教师不及时干预跟进,那么“设计方案”这一环节纯粹是画蛇添足。笔者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困惑加以适时点拨,如绑扎骨架,提醒学生线缠多了加重风筝的重量,可以采用“X”形缠绕法固定骨架比较合理;扎骨架,两根竹条的位置,上下比例应该是3∶8,左右是4∶4的关系;提线长度应取风筝面宽度的2倍长最为适宜……这样适时点拨,使学生的设计更规范,又非常自然地帮助学生突破知识、技能上的重难点。

2.作品欣赏,拓展设计思路

在完善设计方案前,教师应呈现各种不同造型、不同材质的风筝范例,引导学生学习评价这些作品,指出作品中的合理性、新颖性以及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并能提出合理化、具有特色的改进举措,形成自己理想的方案构思。首先让学生从作品的外形、材料的利用等方面去对范例进行分析“你准备怎样改制原先设计的风筝呢?”学生大胆构思,努力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设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要完成的作品与先前学到的技术经验联系起来,如在作品的外观造型、尺寸大小、工艺制作、材料选用、颜色搭配等方面去构思作品,画出作品草图并简单说明设计的原则和用途。最后交流各自的方案“你是怎么设计的?听了同学的设想,你觉得可以怎样调整原来的设计?”在师生和生生的智慧碰撞中,学生的设计方案变得更加成熟,考虑问题更全面(见表1)。

风筝的设计

作品

主题菱形风筝合作组梦想组合

工具

及材料美工刀、直尺、剪刀、胶水(透明胶)、颜料、棉线、拷贝纸、竹篾条

制作

步骤第一步绑扎第二步绷线第三步黏糊第四步拴提线第五步美化

注意

事项①找准中心线;②“X”形缠绕法①扎系牢固①先糊再裁;②胶水不能太多①长度取风筝面宽度的2倍长为适宜①待胶水6成干后再上色;②尾线不要太长

表1

三、风筝飞蓝天:实践探索,完善技术设计意识

加工制作是技术思维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设计能力的体现。通过制作过程,将观念形态的图样与被加工的原材料逐渐趋向结合,直到统一,共同转化为劳动的制品,从而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通过“做中学”获得技术知识,产生设计需求,并在不断完善设计的亲身体验中认识技术和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劳动的情感和意识。

1.规范操作,增强技术指导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演示的整个过程中,若能在某些环节上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及时地启发学生,让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能和教师的讲解演示活动相配合,那么这将规范学生的操作,使其正确掌握劳技课的基本技能和技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绑扎风筝”教学为例,当学生基本了解制作风筝所需的工具材料后,教师提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准竹篾条的中心线?”学生说“可用尺子量出它的中心点”,教师随即把小刀刀口支在竹篾条的中心线上,出现了竹篾条左右不平衡,教师及时追问:“竹篾条两边不平衡怎么办呢?”随后又有学生说“在轻的一边缠点胶带加重”,“还可以移动中心线”。这时,教师提醒学生“制作作品要讲究规范操作,竹篾条重的一边可以用小刀修薄,直至两边平衡为止,这种方法更科学”。如此适时点拨,不仅帮助学生获得宝贵的意见和改进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更让学生长智慧。

2.深度反思,调动设计拓展

作品是设计的具体展现,也是学生反思、改进设计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比较,学生容易发现制作时考虑不到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设计,最终在学习他人、完善自己的基础上形成更完美的新的设计。如开展“风筝飞蓝天”主题活动时,教师请学生带着自己做的风筝去操场放飞,孩子们在放飞中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风筝飞上天,而有的却飞不起来?为什么有的风筝在空中“翻跟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风筝靠什么飞上天?怎么才能飞得平稳?为什么有的风筝小而轻飞不上去,而那些又大又重的反而飞得高飞得远呢?这些都是风筝制作的技术含量问题,能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就会发现这是跟风筝骨架的轻重有关,跟风筝尾线的长短有关,还跟风筝的形状、所选取的材料有关。教师这样引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反思,学生由此经历反复思考、交流、改进的过程,对风筝的设计有更多的启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学生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资源,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项目主题式”活动,必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技术意识,他们也就能设计制作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

(注:本文所选课例来自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册主题五《风筝的设计与制作》)

主题式教学案例 篇4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主题式教学案例

城关镇刘湾小学 王宝珍

童诗文本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童诗教学是学生最好的思维发展的捷径;童诗创作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实践活动。把童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充满诗情画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思想情感等,更重要的是诗是人类言的升华、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本文仅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课例,带孩子们去感受诗,想象诗,吟诗诵诗作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二年级学生 学科:语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拾到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的身边还是有无数的活雷锋,读完这首诗歌,我们会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课文,是让学生在感情的朗读中去触摸昨天雷锋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去沿着雷锋的足迹,伸出热情的双手,捧出春天般的爱心。

3、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把读、想象、演贯穿全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演中体会,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感受雷锋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4、教学目标:

(1)知识: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5、教学重点:

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表达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6、教学难点:

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达对雷锋叔叔的敬爱之情。

7、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收集雷锋的资料

教师:《学习雷锋好榜样》磁带、课外书《雷锋的故事》 学生:生字卡片、课前搜集的雷锋资料。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电影《雷锋》片断 板书: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自主发现,合作诵读。(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3)小组朗读,读出诗情。

3、自主表达,深悟诗情。(1)自主朗读,表达收获。(2)教师范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你还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5、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学唱。(2)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哪些方面?

二、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前提,也是最直接简单又是最有效的方法。读诗是一种语言的凝集,古人也就是在不断的读、背中理解其含义并为我所用,创作了无数精华之作的。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进了课堂。一节课下来,觉得诗歌短短的。孩子们读的也很整齐,很流利。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详细的了解。可我总觉的,这不是一节诗歌的学习课,课堂上没有诗歌的韵味,缺少了诗歌的灵气,学完了课文,孩子们对诗歌的了解还很肤浅。于是我又拿起《课程标准》,拿起《教学论坛》;反复钻研教材之后对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了调整,重新进入课堂,执教如下

<教学实录> <一>、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歌曲吗?(放课件:《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雷锋当成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读读课文后面的小资料《我知道》)

2、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到哪里寻找他呢?(板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认识生字:雷、锋

【反思】

设计时,我给大家提供了3月5日纪念日、革命家微冷夫同志的题词等内容,看似丰富没实际上学生觉得很遥远,很生疏,丝毫不起为下文学习的奠基作用。而后边的交流雷锋资料也都是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这些方面的泛泛而谈,花费大量的时间,收效颇低。作调整后吗,由学生喜爱的音乐入手,直接从学生的感官入手介入新课的学习,把雷锋的榜样作用直接展现给孩子们,直入正题,低时高效。

<二>、自主发现,合作诵读。

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仔细比一比,看看本科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每一句话都单独成为一行!生:我发现几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就成为一段(节)!

生:我发现这一课跟以往的课文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中间有空行。师:空行分开的地方,前边是一个小节,后边是一个小节。生:我发现这些句子很好读。

师:那你在比较一下每行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有什么发现? 生:小溪、足迹、哪里、这里、汗滴……他们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字母i.师: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押韵”。押韵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音乐感是不是?

生:我发现文中有些句子很相似„„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像这样的一句话写一行,几句话为一个小节,每句话基本上押韵的文章,我们叫他“诗歌”。你们喜欢读诗歌吗?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告诉大家一些什么事情,相信大家再去细细地读一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反思】:

这一环节在设计时,学生一个个交流完自己跌发现后,我们有针4 对重点进行强调和介绍,忽略了诗歌在表达形式上的特征,导致诗歌这个概念在孩子们头脑中印象不够深刻。调整后,我突出强调了诗歌“改段为节,单句成行,句尾押韵,结构相似”这些特点,让学生很快了解像这样的文本可以称为“诗歌”,印象深刻。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再次读文,用笔画出诗歌里讲到的事情。)生:我读懂了作者在四处寻找雷锋的足迹。生:我读懂了雷锋叔叔在下雨天送迷路的孩子回家。生:我读懂了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老大娘很累。

生:我们找到了雷锋叔叔,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3、引导朗读,读出诗情

师:第一小节里为什么用两个“你在哪里?”你觉得这李英爱怎么读?(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第二小节朗读中,“蒙蒙、泥泞、足迹”你想怎么朗读? 学生练习朗读,并说出感受

师:第四小节中,你为啥把“背着、踏着“读的那么重呢? 生:因为雷锋叔叔背着大娘,路上有很多荆棘,他很累,洒下了许多汗滴,所以要读得慢,读的重。

师:最后一个小节中,为啥又把“四处“读的那么慢那么重呢? 生:四处就是到处,我们找了很多地方很多地方,找到了很多雷锋叔叔,所以要这样读。

师:随后一句话你想怎么读呢?

生:我要读的很高兴。因为我们找到了雷锋,我们知道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师:我们班上有没有需要献出爱心的时候呀?你们在我们班里找到活雷锋了吗?在社区里,你找到活雷锋了吗?在生活中,你找到活 5 雷锋了吗?快来夸夸他们吧!

生:讨论交流并汇报,【反思】

这个环节在设计的时候,我采取了分小组朗读,学生在小组内反复朗读,读的很流利,课时没有细细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情感,华而不实。调整之后,我从学生的朗读入手,引导他们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其中的含义,再用朗读表达出来。既读出了内容,也读出了情感,还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

4、自主表达,深悟诗情。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全诗,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然后高声朗读几遍,想一想你要用怎样的方式跟同学们交流,可以同伴合作。

(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交流感受。)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我想用朗诵的方式给大家汇报我的感受!(诵读第一小节)

生:我喜欢第二小节,我想给大家讲故事来汇报我们的阅读收获!(声情并茂地讲了雷锋送迷路孩子的故事。)

生:我喜欢第四小节,我画了一张画来汇报我的阅读感受。生:我喜欢第五小节,我先给大家朗诵这一小节,再给大家讲一则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反思] 这个环节在设计时,我分为第三个大环节单独处理了。但是同样是朗读,感悟、表达的环节,我认为还是整合在一起比较科学。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上个环节学生充分的朗读之后,让他们在意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朗读感悟,不6 仅形式多样,而且收获颇多。

<三>、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师:雷锋叔叔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点学生读课后“我知道”)

师:在学习课文前我布置大家摘抄雷锋的日记和故事,下面请大家分组比一比,展示展示你找到的内容,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到的故事和日记最精彩!我们现在来开展“雷锋叔叔知多少”交流活动。

(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上台讲故事或读雷锋日记。)评出最佳演讲者和最佳小故事。

【反思】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要深化学生对雷锋这一英雄人物的认识,光靠课文中原有的内容或教师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针对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让孩子们自己讲故事,识英雄。

<四>、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孩子们,雷锋叔叔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我们不光要学习他助人为乐的精神,还可以学习他的哪些方面?

2、再说一说我们身边的雷锋或自己准备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向雷锋叔叔学习。

3、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让学生跟着唱一唱。【反思】

(由于有了前面的对雷锋叔叔的充分认识、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学生都乐于把自己知道的身边的雷锋或自己的真实想法跟大家交流。最后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的跟唱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生)

【全课反思】:

在对诗歌体裁的初步接触中,我抓住了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7 说一说这条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比较、发现、交流,教室最后进行总结,把诗歌的特点简洁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而且初步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内容的感染力、情感的深沉美。

但是课后我还有很多思考:

本课的学习,我只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魅力,尽情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透过文本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

如果把诗歌教学延伸到实践活动中去,继续加深、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搭建起一座从读到写的桥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模仿创作、实验创作,更深一步感知诗歌的魅力,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小手表达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不是更好吗?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我对教学设计做了改进如下:

三、教学改进设计

1、走近雷锋,了解雷锋。(1)播放电影《雷锋》片断(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板书课题: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自主发现,合作诵读。(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3)小组朗读,读出诗情。

3、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你还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4、交流雷锋资料,拓宽学生思维

(1)大屏出示学生搜集的雷锋资料,从雷锋爱学习、珍惜时间、热心助人、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等方面进行交流。

5、课外延伸,学习创作。(1)校园内、社区中、生活中你发现活雷锋了吗?(2)仿写课文,学习创作诗歌。

6、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学唱。(2)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哪些方面? 四、二次实施过程

“主题式”教学心得 篇5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可以有效打破传统的课堂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地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从确定教学主题和制订教学策略两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高中历史;活动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新课程目标给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历史教材的编写以模块为基本框架和以专题为基本单元,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确定教学主题

1.基于课程标准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指每一节历史课都要制订相应的主题,只有明确了主题,教学才有明确的目标。主题的确立并不是任意的,而是要与课程标准紧密地结合起来,无论教学模式怎样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要与课程标准相适应,要时刻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与前提。

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时,首先要熟悉课标要求,即要求学生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因此这节课的主题就是解读共产党宣言、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只有把握好主题,才能保证课堂不跑题。

2.符合学生需求

主题除了要与课标相适应,还要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要充分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的规律。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地位,因此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每一个主题都要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制订教学策略

1.以教学主题为中心的情境创设

历史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情境,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抓住历史课程的特点,创设相应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对于主题式教学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主题。在创设历史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片、录音、录像、影视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将历史情境再现,这种情境具有历史的沧桑感以及历史的厚重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切身地感受历史;充分利用音乐、语言等,营造气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

如在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主题的指导下选择多样的导入方式,如播放音乐《神话》,与此同时电影海报《英雄》播放出来,基于多媒体的导入方式,教师可以对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姑且不管电影以及相应的歌曲与主题有没有很强的相关性,最主要的是通过歌曲、海报让学生联系本节课的主体人物――秦始皇。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2.以教学主题为中心的活动设计

在历史的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样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活动的类型要与课堂内容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通过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如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的主题内容,将学生分成四个代表团,从而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美国政治家的韬略和智慧。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我是制宪会议代表”,分出的四个代表团都有各自的议题,如如何防止专制、保障民主;如何处理南北方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中央、地方的关系;如何处理州与州之间的关系。每个代表团都要行使自己的权利,拿出相应的草案,并通过自己的辩论来赢得他组的支持,然后进行集体讨论,最后投票表决议案。通过这个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3.以教学主题为中心的史料运用

为了更加的充实历史主题式教学,教师要在主题的基础上准备多角度的、多种多样的史料,史料辅助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在选择史料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精当的资料,将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实现一种对话,只有结合主题,才能将史料运用得恰到好处。史料要易记易懂,不能艰涩难懂,从而保持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拿破仑战争”时,教师就可以收集拿破仑的功绩,展现拿破仑的风度与风采以及他的气魄和气势。

历史主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需求,通过主题的确定明确了课堂的目标,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主题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主题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主题式”教学心得 篇6

2.2开展一些化学知识相关的活动:课下或者周末不要让学生一直呆在家里面,他们在家无非就是玩电脑,打游戏。课余时间老师联系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社团,举办关于化学知识相关的课外活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增加一些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把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练习和回顾,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高中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化学学习能力。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关于化学知识的活动,比如说有关化学结构的撕名牌游戏。规则是在两个人身上,分别贴上这个有机物的化学式,另一个人身上贴结构式,其中一个人率先把另一个撕掉则获得胜利。这种游戏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学过的东西进行回顾和复习,加深这部分知识的印象,进而提升化学成绩。

3总结

高中化学课堂应以发展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应建造活跃的课堂,利用主题式的教学,增加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引导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方式和技巧,培养其主动学习化学的好习惯。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主题式教学,端正教师的教学方法,鼓励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利用游戏等多媒体设施为学生的学习课堂增加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新时代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赖丽萍,吴伟丽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4)

[2]朱文燕浅谈初中化学的主题式探究复习[期刊论文]-新课程下旬2015(4)

“主题式”教学法的探索 篇7

“主题式”教学的设计方法是以某个主题作为贯穿一堂课教学内容的主线,把相关知识点的内容巧妙的隐含在这个主题中,其教学理念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主题式”教学的体系结构有点类似于星型网络拓扑结构,主题是中心节点,相关知识点是分节点,分节点必须紧紧围绕着中心节点。我们只要抓住了主题,知识点就不会像一盘散沙。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深认识。

第一,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在“主题式”教学过程中,主题的选取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主题所包含的内容不但有知识点可以拓展,而且要有一定深度,最好能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另一方面,主题的内容也不能超出学生理解的范畴,要尽量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第二,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主题式”教学过程中,老师扮演的角色是引路人,对问题不能讲得过于透彻,相反要适当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从问题的表面现象入手,去探究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教师可以对知识点适当的进行概括,然后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有一点还需说明,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去深究,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让学生去钻牛角尖。

第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该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各自的认知水平上有进一步提高,让学生相互之间协作讨论,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可以分为被动接受和主动学习两种。被动接受大都是教师传授的课内基础知识,而主动学习则以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为主。我们在教学任务安排上要兼顾这两种学习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梯度的教学目标。

第四,对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强调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主题式”教学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应该避免用统一的量化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

下面以“震荡波”病毒为主题,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五步。

1. 引入主题。可以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得出感染“震荡波”病毒主机的症状: 不断重新启动计算机或者莫名其妙的死机; 网速变慢直至无法上网。

2. 了解主题。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震荡波”病毒的基本特征。

3. 联系相关知识点。这个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把书本的基础知识融入到对主题的诠释中,既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也要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以浙教版《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为例,相关知识点安排如表1。

4. 实施梯度教学。教师除了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外,还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群体优势,让优秀学生带动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共同讨论。同时,每个学生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5. 实施教学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学会独立思考,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

通过上面具体的教学过程,我们会发现“主题式”教学就好比给学生开一堂讲座课,围绕着某个主题,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其核心思想体现了内容整合和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例谈高中语文主题式教学 篇8

语文主题教学的主题,可以是一类课文或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提炼出的中心思想或人文主题,也可以是某类语文知识或素质能力,甚至可以是近期学生感兴趣的社会事件或话题。教学形式可以是教师的统领与集中讲解式,也可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由、开放、共同参与式。

一、主题式教学的操作路径

1主题选定

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对于相同类别的课文与知识点,并不全是集中于一起,而是进行了交叉与分割。教师可以对教材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和重组,从一类课文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如将诗歌与文言文集中在一起学习、讲解,就可更好地强化学生对古诗词与文言文的理解;或者可以提炼一个更细的主题,如关于古诗词中“怀古”主题诗词的教学,将此主题之下的相关课文与文学艺术作品集中讲授;也可以提炼语文的知识点主题,如文言文难点、特殊句式等,在此主题下整理相关文言文课文中的语句统一教学。

2材料收集与教学方法

当主题确定后,开始收集相关主题下的材料,材料的收集是双向同时进行的,且是两个“双向”。一是教师与学生同时双向收集主题下的材料,二是双向收集课内教材与课外图书、网络中的资料,如在祖国河山——自然景观主题之下归集到一起的课文有《长江三峡》《肖邦故园》《北方》,还可从课外资料中收集其他国家的“大好河山”,如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尼亚加拉瀑布的人文地理文章等。

将同类的课文、知识点与资料归集于同一主题之下时,采用方法是“求同”,但“求同”是为了“存异”,主题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是对比,认识相同点之后是寻找不同点,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并强化记忆。如必修四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与《鸿门宴》,他们都出自《史记》,同为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传记。但《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话体现两个主人公的个性,《鸿门宴》则通过事件的演绎过程彰显人物的性格,从而以对比认知强化学生对语文的认知水准。

二、古典诗词“别离”主题教学

高中生基本可以把握诗歌的主题,我们可将同一主题的古典诗词作品结合一起,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识,并体味诗词背后的历史、社会与人生境遇、感知。我们选择“别离”主题开展课堂教学。课前要求学生复习与收集“别离”主题的古典诗词,让学生多接触此类主题的古典诗词,达到与教师备课信息的同步。

1求同——主题的导入

面对课前学生涉猎到的大量与“别离”主题相关的素材与认识,在课程导入之时,首先要把大家统一到明确的主题之下,以开启学生对主题的正式关注,这是步入课堂主题教学的第一个步骤。上课伊始,先“求同”,导入“主题”,向学生讲解“别离”主题古典诗词共同的主题背景。教师开场白:同学们现在都用手机、QQ、短信、在线视频,就算相隔千万里,也能“相聚”,对古人生活中的聚散离别是无法真切感受到的。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古代,交通不便、关山阻隔,加之为官、远游、战争和动乱等原因,古人的分别常意味着生离死别、此生再难相见,因此,别离主题的诗词歌赋占据古典诗词的大部分。开场白结束后,让部分学生以朗诵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其收集到的“别离”主题的古典诗词。

2取异——主题的提升

引出差异,是主题的转进与提升,是对“求同”步骤的承接。进一步讲解:“登山千条路,共览一明月。”同一个中心思想的表达,同一艺术主题的实现,往往可以有不一样的表达路径,就如同一个“别离”的主题,一样的旅况、乡愁之下,会有不一样的境遇情怀与艺术表现方式。这是艺术表现的需要,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同学们看以下几首“别离”诗(板书三首诗)。景情交融式:“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带言语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怀远思念式:“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元稹《得乐天书》)。我们今天就来颀赏“别离”主题古典诗词的不同艺术表现方式,它主要有以上的景情互托互寓、言行表达别情和怀远寄思几种类型。

3对比——主题的深入

通过对比深化学生对“别离”主题的古典诗词艺术表现的认知,强化相关知识的记忆。

景情互托互寓。月亮与杨柳是“别离”主题的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景致,我们以它们为代表,来看“别离”主题的古典诗词的景情互托互寓表现方式。如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出川,故乡的山水和明月渐远,令人无限留恋。还有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酒醒后,看见岸边的杨柳,天边的残月,睹物思情,离别之苦再上心头。

以言行表达别情。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是普通的挥手道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均以宽慰、激励及豁达之语话别。

怀远寄思。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的妻子来信询问归期,诗人同盼早归却又归期难定,诗人想念妻子,把对妻子的思念寄托在远去的书信中。

4总结——主题的升华

如果课堂时间充裕,可让部分学生先谈谈此时对“别离”古典诗词主题学习的体会。教师再行总结,总结“别离”主题古典诗词的认知和学习方法。最后总结:相同的文学主题,可有不一样的艺术表现内容与形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艺术规律和技巧,运用于写作与语言表达。同时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求同”完成知识的归类,“求异”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根据高中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与知识结构,加之高中语文的学科与教材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主题式课堂教学,是必要和可行的。主题选择与课前准备是主题式教学的基础,主题的选择应以语文教学内容与教材为依据;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求同”是前提,“取异”是关键,“对比”是目标,通过它们最终深化学生对主题内容的认知与记忆,并体会这种学习方法。

上一篇:团购方案模版下一篇:推理恐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