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教师队伍活起来(通用9篇)

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篇1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际运用能力。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想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激活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产生“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效应。然而真正的活动课程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给教师一个活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一个活的学习空间,真正达到活教活学,活学活用。

关键词:活动 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是一种具有渊源思想基础和广泛实践影响的理论主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就曾经强调感性认识和“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由“闻”“见”向“知”的上升和由“知”向“行”的转化。荀子的知行统一观以及后来不断发展的“知行学说”,可以看作是我国活动教育思想的本源。西方教育史上同样存在着活动育人的思想渊源,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几百年间,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教育思想发展线索。这一思想的核心要求重新确立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反对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主张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各种器官,强调儿童的学习兴趣、感性经验和活动价值,重视自然适应教育和活动教育。

活动教学法与其他教学主张的根本不同在于:活动教学将儿童的活动与儿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主动实现的。活动的观点及活动教育的思想对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有何显示意义?实践证明,活动教育的思想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活动教学所主张的解放儿童、尊重儿童、师生平等民主、让儿童在自己的自由主动的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反对强制性教学等等,实际上也正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一、活动课程必须让教师“活”起来。

a.语言环境的丰富与鲜活。

活动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实际操作,强调在实际生活和情景中体验,学生的各种动手能力、生活能力容易受到锻炼。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不仅要有智力活动,而且更要有体力活动。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变化多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更加密切,英语语言教学的立意就更加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性。在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中,为他们创设真实的语言训练环境,让学生刚一开始接触英语就知道语言的交际功能。

b.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学生在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情感、道德冲突以及种种需要解决的难题,这些障碍的克服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实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才能实现。有些学生学单词总是记不住,于是就产生了厌说厌学的情绪。那我们可以把这些单词简单地串成英语儿歌,边唱边做动作,把最难的变成儿童最愿意学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情绪。点滴的成功酒会带给他们无比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

c.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知世界之大,仅闭门修身而不投身于鲜活的世界,最终只能是井底之蛙。活动教学由于其开放性而使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师步入校外社会活动中,开始行万里路,知晓世间各类新事物,新信息,这必将使学生的知识领域不断的丰富,视野不断的扩大,进而从另一角度对学科课程予以补充和完善。由于在校学生与外界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而活动教学的设置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比如说:我在教学商店买卖的内容时,就带领学生去商店进行真实交际,与我们的营业员阿姨进行简单的对答问候。这样一来,我们的英语学习就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由灵活地运用语言,形成真正的交际本领。语言的发展由不会到灵活运用需要一个过程。有了孩子亲身的体验,他们才能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能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

活动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儿童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和交换信息。英语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游戏化、情景化能让儿童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内化,才能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输出信息和接受信息。输出信息所需要的能力必须通过长期大量的接受信息的活动才能逐渐形成。

二、活动课程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1.教学中强调先输入后输出,围绕听力设计多种活动。

a.充分利用语音语调地道标准、录音效果明显、适合儿童、吸引力大的英语磁带。课前两分钟,安排小组“听磁带赛一赛”活动,做一下热身运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且又能使语言高频的出现,增加语言的输入量。等到他们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后,自然而然的就会进行交流。

b.开展自我录音活动。我校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都有语言复读机,这为语言的学习带来了条件。于是我就让他们把课堂中学到的英语知识录入磁带,带回去反复地听,大量地接受语言的输入。等到下一节英语课再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把学到的完全地输出,并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愿意去听,愿意去说,把听说当成一种乐趣,而且学生付出劳动的同时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c.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让一部分好的学生把学到的语言通过表演展现在银屏上,看到同学熟悉的身影,听到学生熟练的英语,可以带动另一部分的学生积极加入。同时也给了表演学生练习语言的机会。

2.说的活动化、游戏化。

在中文环境非常强烈的情况下逼着学生用外语去说,去与人交流,这是十分勉强的。如果将枯燥、单一的语言操练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说,在活动中培养交际能力,那么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难题。这样的结合既可以给学生充分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又可以结合非语言的动作更进一步理解语言承接信息,促进语言的内化。

a.模拟活动。

学生一般都喜欢动动跳跳,模拟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了解了主题,增强了兴趣,加深了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动物单词的时候,让学生模拟frog跳,fish摆尾,cat叫,dog吠,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很快就能领会单词,哪怕是比较复杂的语句,同时一张一弛的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把握,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b.游戏活动。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很短,要让学生一节课40分钟聚精会神地听课,比较困难,教师要合理结合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因为游戏比较具体、形象、直观,与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易为学生喜爱接受。如:在新授完Is it …?后,通过guess: What’s in my bag?的游戏一边进行语言的操练,一边进行交流信息,学生就会被这真实的游戏活动所吸引。这样的活动展示了语言运用的真实环境,可以使学生不断展开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3.教学空间的活动化。

在进行活动教学时,学生和教师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我校先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师生间的语言及情感交流。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座位及活动空间作板块式的分配。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有目的的变换板块。合理的座位设计可以更有利于教学效果。

① Original place链式操练游戏。如开火车、悄悄话、歌曲拌动作等。

② Circle 大组活动。在大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和竞赛活动等。

③ Flower小组活动。由小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和参加竞赛活动等。

④ Triangle走跑游戏。如:Find your friends.⑤ Rectangle角色表演。

在图形变化与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当好示范者、操练的指挥员、练习的监督员和竞赛的记分员。教师要以静制动,以动带静,不能让学生为游戏而游戏。

活动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感到学习一种外语不再是负担。活动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潜力进行了有重点而又全面的开发,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正如费舍所说:注重以孩子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活动,能够使他们积极参与并探索语言的意义和答案。

但在小学英语活动教学中,要使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的控制。学生爱玩,爱表现,爱参与,要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教师应进行有效的控制:纪律控制,时间控制,参与人员的控制,活动气氛的控制等。

2、活动的目的。我们的游戏活动都是根据教学内容中的目标语言进行设计的,活动必须使课堂教学目的明朗化,语言交流简单化,教学形式多样化,并且通过活动增强小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诱导他们去尝试新的语言。

3、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的开放性体现在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座位的改变,活动地点的改变等。

4、活动的创造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应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创造能力。

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篇2

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整个教师队伍在学习求知、工作作风、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取得成绩的同时, 在党建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机制运行、情况反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活动内容陈旧、形式空泛, 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这需要基层党组织从理论储备、形式创新等角度激发党建活力,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以身作则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意义

当今社会,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 政治的分化与重组,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一颇具挑战性的新形势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传承文明, 孕育人才的摇篮,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党的伟大事业的主力军和继承人的历史重任, 高校基层党组织又处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头羊地位, 因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有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形式, 有利于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进一步推动党风、校风、学风良好发展。

三、对策

(一) 学习理论, 让思想“活”起来

1.党建理论, 政治导向力

高校教师集共产党员的政治身份、教师的职业身份和学者的学术身份为一体, 要始终对自身角色保持清醒认识。目前少数高校教师存在自我认识上偏差, 重视学术研究, 轻视党的理论武装。针对这种现象, 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党建理论学习, 以理论为行动指明方向,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强化对中国共产主义的信仰、旗帜鲜明地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

2.师德理论, 人格感召力

在明确了党员身份的基础上, 党员教师还要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能直接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人格品行,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要明确自身责任所在, 注重自己的道德形象和职业形象, 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对学生输入社会核心价值观念, 有意识地参与师生互动, 影响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3.专业理论, 学术研究力, 教学传授力

学术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 也是推进我国学术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教师党员在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 以及做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同时, 要刻苦钻研业务知识, 加强专业理论武装, 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走产学研发展道路。同时, 教师党员要树立踏实、严谨的求知精神, 在学术研究的活动中诚实守信,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严谨治学, 反对学术成果弄虚作假, 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此外, 各高校还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优化科研设备, 加大财政投入, 通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方式,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提升高校学术研究力, 进一步为高校人才培养而服务。

(二) 创新载体, 让平台“活”起来

1.争做教书育人的模范

针对教师的职业角色, 在教师党员中, 可以开展“德教双馨, 求真创新”主题活动, 鼓励高校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模范。在高校教师中可以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 开设党员示范课程, 成立课题公关党员先锋团队等方式, 进一步明确高校教师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的角色和任务, 从而带动高校的科研教学上水平、上高度。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评选“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师德标兵”, “育人模范”等活动, 使每个高校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创先争优活动中, 进一步刺激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在本职工作和岗位上形成“赶、帮、超”的良好风气, 在此基础上, 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向更高水平发展。

2.争做科研创新的先锋

创新是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应主动承担科研项目研究, 探寻学校特色或优势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理论型研究课题。另一方面, 学校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通过开展面向教师或者师生合作的“科技创新”、“挑战杯”科技竞赛, 鼓励教师挖掘课题, 参加科技创新研究, 加强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大科研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科研设备质量, 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另外可以出台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 用于表彰和鼓励教师参加科技活动, 有效提高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鼓励教师争做学术研究的先锋模范, 发挥他们的先进带头作用。

(三) 树立典型, 让模范“活”起来

1.树立个人模范

树立典型是高校加强基层党员党性认识的有效手段。通过各种评优活动, 挖掘党内具有代表性的先锋模范, 利用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加强舆论宣传, 增强其感召力, 带动其余教师党员发挥党员先进性, 争创先锋模范, 为广大师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2.示范工程建设

比如划分“党员示范区”分配教师党员工作负责范围, 设置“党员先锋岗”充分展示优秀党员教师的岗位风采, 设立“党员先锋牌”明确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等, 通过一系列示范工程的建立, 构筑系统的党员建设情况反馈体系, 既带动了全体师生学习进步, 又便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检查。

摘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高校教师党员作为广大党员中特殊的一部分, 是带动学校改革发展,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如何通过创先争优活动有效激发基层党建活力,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现状和特点, 探寻了在高校教师中开展创造争优活动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创先争优,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段建国.孙庆章.叶金魁.积极探索不断实践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10, (3)

[2]张育仓.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建设和谐校园的坚强堡垒[J].延边党校学报, 2010, (2)

让教师队伍活起来 篇3

一、建立教师长效补充、培训机制,

让教师“活”起来

按照国家要求,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编制标准,配足配齐教师。在事业单位招聘计划安排上,应当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在编制额内,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试的方式,每年面向社会招收优秀大学毕业生,并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大力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为各类教育人才建立绿色通道。

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努力解决好区域性缺编和学科结构性缺编问题。加大引进高水平师资的力度,对引进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硕士及以匕研究生、市级以上名师、学科带头人和紧缺学科优秀高级教师,要落实住房、安家费、编制、职称、工资津贴、社会保险、教科研条件等各项待遇。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经费附加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

培养造就高端教育人才,实施阜阳市“1555”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完善阜阳市级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等培养选拔机制,通过设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给予经费资助、开展课题研究、参加业务研修等方式,培养—批专家型教学名师和名校长。争取市级财政对工程实施的支持,各县市区财政也要安排相应资金用于本地教育人才队伍的补充与培训。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让教师“活"起来

目前,财政、人社、编办等政府部门承担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任务,教育部门负责教学业务、党务工作和^事工作等,表面上是全社会多方位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管理体制的僵化及多头管理,使人人有责演变为人人无责,造成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有序开展。

尽管教育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强教师流动、优质资源校带动相对薄弱校等做法,但成效并不理想。在教师调配管理上还存在着周期过长、手续繁杂等问题,具体办理的过程很少考虑到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有些部门甚至只为了方便管理,较少考虑其他部门的方便,以至于教育部门对结构性缺编难以解决,也缺乏有效的手段盘活教师资源。

对于教师的交流和调配,《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积极推行教师“无校籍管理”,实行“国标、省考、县管、校用”,定岗不定人,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据此,人事编制管理改革应合理划分各部门的责任边界:由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校际统筹,动态管理,按需合理调剂使用编制,编办、人事和财政部门只需对教师总量进行管理。同时,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以最大限度发挥编制管理效益,释放教育活力,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三、界定家校责任边界。让教师“活"起来

作为儿童的启蒙教师和终身教育者,培养与训练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及行为品质是父母的分内之事。但薄弱学校的家长,有的不能采取科学的方法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责任,有的暂时或长期放弃家庭教育责任,如外出务工等,导致孩子行为习惯较差、不爱学习、性格叛逆、道德滑坡、价值扭曲。进而产生种种问题行为乃至犯罪。

社会又往往宽容甚至纵容学生的错误,忽略家庭教育的责任转嫁,要求学校和教师以说服教育为主。但是说服、批评教育不是万能的。于是,教师管得严是“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管得松是“不负责任”,令教师进退两难。学校、教师也因此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替罪羊,导致尊重学生要以师道尊严的丧失为代价。

到薄弱学校任教,意味着一方面要多承担部分家长转嫁的家教责任,增加付出却又难出成果;另一方面因责任多于权利,又加大了为家教“背黑锅”的可能性,薄弱学校对教师无任何吸引力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要明确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责任边界,对那些“不作为”的家长,即不承担家庭教育责任或者以某种形式代行家庭教育责任的家长,要让其承担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甚至追究责任;对那些不作为、胡作为、乱作为的教师要实行淘汰制,违反法律的更要严惩不贷。

当前,教育领域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学校与学生、教师之间的纠纷也呈多发趋势,要逐步建立健全师生纠纷制度和学生保险体系,公正地对待和处理师生纠纷,为教师搭建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激发教师流动的积极陛。

四、完善轮岗交流制度。让教师“活”起来

教育部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清晰描绘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如果说硬件的标准化建设是学校之“形”,那么,师资力量则是学校之“神”,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形”“神”兼备。

当前不少地方已试行了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或“无校籍管理”制度,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即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实现教师职务(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完善教师退出机制。这些举措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深入发展,更能让教师队伍进一步增添活力,消除职业倦怠,从而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

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实现在交流中提高,在提高中交流。教师不仅是资源配置的客体,更是可以进行主动选择的主体,如果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就会导致在同工但不同酬的分配体制和刚性流动的博弈中,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低效或无效。

教师流动相当复杂,不是一句话、一项举措就能解决的,更不是一流动就能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而且教师流动,不像行政干部的调动,下行政命令即可,既要考虑到家长、学生、教师队伍稳定等因素,还要照顾到教师群体的地域、年龄、性别、职称、学科结构的均衡性。

总之,促进教师流动尚需同步建立配套政策,拓宽流动渠道,构建起轮岗流动的长效机制,建立教师的“同工同酬”体制,以及必要的流动补偿,让教师乐于流动,如此才能实现美好的教育均衡发展愿景。

让课堂活起来 篇4

自毕业到现在,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已十年有余,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我深深感到: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适应现在社会,要适应现在学生,那么在教学时就应彻底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和枯燥无味的课堂,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我平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让学生乐于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直观演示、巧设悬念等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教学气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篇课文,开课后我便让学生质疑,提出了 “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最让人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互动。现在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可以互动的课堂。在课堂中,我经常会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我们还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和学生一起学习体验!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让孩子在展示中学习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广阔舞台,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让课堂活起来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育教学工作者已经从最初的僵化教学模式,逐步加深了对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实践,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也更为多样化和成熟,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出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以下就初中语文课堂的现状以及改进方式展开详细的叙述。

一、初中语文课堂的现状

语文教学在社会上始终具有争议性,由于其兼具工具性和文学性,使得教学中因应当如何平衡或者更重视哪一种性质产生了热烈的讨论,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女儿的作业》一文的发表,展开了社会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性问题的讨论。

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过于统一,缺乏灵活性

由于我国语文的教学模式过多受苏联教育方式的影响,使得语文教学过程过于理性化和机械化,仅仅体现了语文作为一种语言的工具性特点而忽略了其人文性的特点。而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沿用多年的固定模式教案教法,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特点而适当改变,极其缺乏创新性,也不具有教师的个人特色,当然,也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例如,在学习《金岳霖先生》一课时,有的教师仅仅进行程序化教学,从划分段落到归纳中心思想完全按照“程序”走,语文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过于理性化的思维划分,使得学生并不能从汪曾祺的点滴文字中体会到字里行间流露的对于金岳霖老先生的敬爱之情,体会不到金岳霖老先生纯真率直、具有孩子气的独特人格魅力。教师对于相关教师用书的过分依赖,使得其过于遵循文章分析中的标准化,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差异化,从而扼杀了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思考的机会,造成了不良的教学后果。

2.标准化阅卷使得学生形成僵化性思维

高考中,将语文作为重点考试科目之一,使得学生、家长以及老师对语文学习格外重视,但是,这种由于考试而产生的重视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于迎合试卷的“口味”,而忽略了教学活动本身,造成教学重点上的“本末倒置”。近些年来提出的标准化机器阅卷,更是将语文考试中的灵活性与人文性抹杀得一干二净,成了与数学一般无二的“理性学科”。由于阅卷中对答案的完全一致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完全僵化,成为阅卷机器的“奴隶”。例如,阅读题中学生由于思维理解的差异性,可能会有些许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是合理即可。而标准化阅卷将所有学生的思维统一,所有不同观点一律不得分的政策,使得一部分学生屈服于重压,形成僵化思维;另一部分学生由于阅卷产生的愤忿感而开始讨厌语文学习,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3.写作文成为一种模式,并非情感表达

初中作文作为试卷中分值比最大的一部分考试内容,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和重视缺乏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从客观的写作技巧、高分密集方面进行理论化培养,大多数教师会总结出各种文章的几类模板,所有文章都有自己的“高分套路”,这种套路使得学生完全失去了自己写作的主观性,造成所有的文章都“千篇 一律”,缺乏真实的情感表达,更加违背了“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初衷,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和作文中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产生了极大的束缚。

二、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1.灵活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以上提到的僵化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生以及教师自身进行改变,量身制订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打造初中语文活力课堂。

2.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应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启发和引导,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帮助其更好的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分析阅读《你为什么活着》时,我会问学生“我们是为了金钱而活吗?是为了父母而活吗?是为了为社会作出贡献而活吗?”等问题,通过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逐步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答案,理解活着的意义。

3.情景教学,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其工具性的重视和对于其人文性的忽视,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重大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发展其人文性,在阅读方面,提倡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对文章进行差异化理解;在写作方面,让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注重感性写作而非理性的框架结构捆绑。

怎样让人物“活”起来 篇6

——描写方法的妙用

树木岭学校周唯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在老师和同学的启发、点拨下,明晰思路,把握材料,大胆作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呈现逼真情境。

4.通过讨论、表演、集中修改等多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横向和纵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感知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呈现逼真情境,是本堂课的训练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表演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是世界上感情最丰富的动物。老师用相机记录下了同学们真情流露地瞬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分别用一个字来描述: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特征都是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出来的呢?(明确:从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中)在写人记叙文中,除了通过具体事情的叙述表现人物外,还必须灵活运用描写方法和技巧,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在写人记叙文中,如果能适时地、成功地勾画出人物外形,有时哪怕只寥寥数笔,也对彰显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成功地进行肖像描写,做到鲜活丰满,生动传神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剖析问题:

1.人物形象雷同化现象

很多同学写作文,一写到奶奶就是“深深的皱纹,慈祥的笑容”,一写到小女孩就是“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千人一面”的现象十分严重。

2.面面俱到,形象干瘪

有的同学在进行肖像描写时,喜欢将眼睛、鼻子、嘴巴、身高等等挨个介绍一遍,甚至连眼睫毛都不放过。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人物依然只是个平面的形象,不能抓住人物特征,显得芜杂,人物单调、刻板,难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难以鲜活立体起来。

二.方法点拨:

写出“这一个”――人物的个性化

不同的人物,会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境遇,不同的文化素养,当然肖像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两个长期相处一地的双胞胎,也会由于他们不同的脾气性格而产生肖像上的差异。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肖像描写一定要兼顾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等个性化特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所写人物作细致观察,真正注意抓到所写人物的特征,有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后再下笔。

三.情境设置

• 街头流浪者

我们在平时出门经过的街头,经常会看到很多蓬头垢面,衣衫不整的乞丐,有老人、儿童,也有妇女,有四肢发达的正常人,也有各种伤残人。有的跪在地上向行人不停地作揖,有的趴在路边伸出脏兮兮的双手……有一位作家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这就启发我们:在写人记叙文中,适当的外貌描写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曾经看到过的乞丐形象?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清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明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四.鉴赏评价:

总结式描写法:先用铺陈之笔写出人物的服饰、外貌、神情等,再在最后用一两句简洁的话来概括,起到总结收束,加深印象的作用。前面写了她的头发、脸色、眼睛、装束等方面,细致地刻画了流落街头,对生活极度绝望的祥林嫂的肖像,最后用“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一句总结,加深读者的印象,也透出作者对祥林嫂的深切同情。

①要抓住特征,忌面面俱到。如着重写粗糙的皮肤、干裂得像枯树枝一样的双手、呆滞飘忽的眼神、脏乱枯黄的头发等等。

②除直接描写外貌外,可适当作比喻、对比等手法。(她叉腰站着,像一个细脚伶仃的圆规——瘦、细、长、骨瘦如柴;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小姐扭着腰肢从远处走过来了

③要注意描写的顺序和层次。

④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其他操作方法:

1.扩展式描写法

“这时,我才注意观察起这位热心的老爷爷来。老人和大家谈笑着,在阳光的照耀下,脸上泛着红光,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显得那么慈祥和善。他身材瘦小,背稍驼,但很硬朗,一双枯瘦的手麻利地给客人端水倒茶。”这种描写法最简便,易掌握,也最稳妥,选定好中心,有了第一句的总括,下面的分写就不易离题,初学者可以多练此法。

2细节式肖像描写法:

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对人物这样描写:“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进行细节式肖像描写训练时,也要注意细节的选择,找出那些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动作、语言、肖像上的特点来写。

3导入式描写法及训练:

所谓导入式,就是由声音、眼光等引出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声音可以是说话声、脚步声、叫卖声、敲铃声等等,可以是所写人物发出的,也可以是他人发出的。

“阿――要栀子花、苿莉花……”一缕缕温软悦耳的苏州土音把我从梦中唤醒。……小巷深处走来一个卖花姑娘,她挽着一只精致的元宝竹篮,篮子里从浅到深依次排列着各种花朵。……姑娘打扮普通,苗条而不瘦削,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好像从未见过什么肮脏的东西,危险的东西。

先声夺人,既引人注意,又仿佛在读者的耳畔响起了那么一声清脆悠长的吆喝声。于是,下文卖花姑娘容貌的朴素清纯便也在读者的意料之中了。

三.自导自演

创设特定情境下的肖像描写:

按照合唱比赛时前、中、后的不同时间段表演你的神态和表情,如比赛前的紧张期待、比赛时的精神抖擞、起初听到比赛结果时的欣喜若狂、了解真相后的垂头丧气……请其他同学结合表演运用肖像描写的方法讲一段话。

四.自由空间

同一的人物的面貌会有不同的变化,请同学们将爸妈不同时期的照片翻出来进行对比,描写他们的容貌、神情、服饰变化,前后对比,深化主题。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读一篇成功的写人记叙文,你会感到作品中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面前,深深地打动着你;合上文章,他(她)们的音容笑貌就会印在你的脑海中久久不去。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中的人更是千姿百态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呈现逼真情境,做生活的有心人!

让作业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篇7

关键词:作业设计,童趣性,生活性,层次性,探究性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 如何有效布置作业显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 当前有些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缺乏有效性, 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结构不合理:形式单调, 缺乏创新,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目标不明确:没有层次性, 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3) 缺乏应用:书面作业是唯一形式, 脱离生活实际, 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那么, 如何有效地布置英语作业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英语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作业要富有童趣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The best motive is the student to the material which studies has the intrinsic interest.”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富有兴趣的作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 应让它多一些童趣、少一点枯燥。趣味性体现在内容的活泼, 形式的多样, 真实的情境等方面。例如, 三年级学生在接触big, small, tall, short四个抽象形容词时, 显得比较费劲,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画一个monster, 并用这些词介绍自己创造的“怪物”——“big head, small eyes, very tall, very short…”, 看着有趣的图片, 听着夸张的描述, 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激活学生兴奋点的灵丹妙药。

二、作业要体现生活性

“生活即是教育”, 小学英语教材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因此, 教师设计的作业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 在学习了She is a nice teacher后, 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人、同学或朋友, 用简单几句话描述其外貌和性格等特征。这样, 不仅增强了运用英语的真实性, 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密度, 也扩大了练习英语的机会。

三、作业要注重层次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个体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各类作业“自助餐”, 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套餐”。例如, 在学习了学校功能室的名称后, 教师可设计三种作业:A.设计理想校园, 并进行描述;B.与同伴共同表演dialogue;C.听录音跟读对话, 并选择其中几句对话进行表演。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巩固知识, 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作业要具有探究性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 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思考、去体验、去创造、去实践。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 所学知识无法最大限度地再现。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机会, 指导学生进行有明确目的地探究性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比如, 在学习了Halloween这个大家都不太熟悉的节日后, 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查询万圣节的有关信息, 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五、作业要体现人文性

英语学科在布置作业时, 应综合其他学科及学生的年龄段等因素, 多方面考虑, 体现人文化。过多的作业量会产生负面甚至抑制的作用, 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阴影, 容易使学生对英语丧失兴趣。在日常教学中, 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 让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作业内容应与当天的课堂教学紧密相连, 注意布置作业的质与量。这就需要教师加大备课的投入, 精心设计作业, 从内容到形式, 细致斟酌, 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反馈, 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作业要具有多元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请记住,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可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布置小学英语作业时, 要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的开发。如学了go shopping后, 可以让学生到超市中去寻找英语的踪迹, 当学生们找到safe guard (舒肤佳) , made in China (中国制造) 等大量的英语信息时, 就从另一种渠道体验到了学习和运用英语的乐趣。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乐起来 篇8

一、导入“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学生的思维。所以新知识的引入要“活”。如:我在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追及问题”时,用班里学生的名字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我派王超同学到县城商店去买奖品,王超骑自行车以12千米/时的速度前往。在出发了5分钟时,我忽然想起了王超没有带钱,立即派张达同学骑自行车以15千米/时的速度追王超同学,半路上张达同学给自行车打气又误了3分钟,问张达同学出发到追上王超同学共用了多长时间?虽然此题和以往的题没有多大变化,但把以往题中的“甲同学”“乙同学”换成了班上同学的名字,这就使同学们有了一种亲切感,问题一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同学也有了精神,积极思考,参加了讨论,随着问题的提出开展,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而且进行了多种变式训练,学生们达标率很高。这种从学生熟知的人和现实问题出发,引入教学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利于使学生自然的获得教学知识和技能。

二、形式“活”

所谓形式“活”并不是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是指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强调“恰当”二字,即用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用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用在学生思维的困惑与转折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观,使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激发兴趣,并保持良好的记忆,促进积极思考。如:我在课堂教学时,经常采用分组竞赛法,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增加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用投影仪教学时,有时让学生自己制片,这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做巩固练习时,我还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小老师”面对那些“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生,让他们协助老师巡视其他学生,这不仅使他们看到了自身的价值,还养成了同学们互帮互学的良好风尚。

三、气氛“活”

所谓气氛“活”就是要营造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生氛围。课堂教学中,和谐的氛围是达到良好情绪状态的必要条件。学生置身于其中,才不會感到紧张,沉闷。教师主讲,单向传输“填鸭式”的教学是造成课堂氛围枯燥乏味的主要原因,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活动起来,真正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去想,去说,去做。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在愉悦中获得知识,无形的精神压力也就减轻了。如:我在讲“空间里的平行关系”一课时,让学生观察教室的墙壁、顶棚、地面。找出哪些“交线”与“面”平行,那些“面”与哪些“面”平行。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各抒己见。就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也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到同学们这样踊跃,我又大胆地进行提问:“为什么说他们平行呢?”问题一提出,教室内鸦雀无声,转瞬又热闹起来,众说纷纭……这不仅学习了新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以后立体几何中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作了铺垫。这种学习氛围,使学生不但可以轻松掌握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主动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活”

所谓思维“活”就是指学生的见解要有创新度。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在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提出创造性思维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步入创造的良性循环,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提倡学生在课堂上敢疑、敢问、敢于探索。即使某些很可笑,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我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质疑的勇气,培养他们勇于发现的精神。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没有探索的发问,就没有疑惑的目光,也没有对疑问的回应和解释后的喜悦。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探究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加大难度,设置困境。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以增长学生的智慧。”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单形式ax+b=0时,强调系数“a”不能为0,有一位同学问:为什么系数a不能为零?有的同学回答:“当系数为0时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了。”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再提问:加入a≠0时,方程的解是X=b/a有唯一的解。假如a为0时,又有什么结论呢?这时学生陷入了思考,很快就有了惊人的答案。就这样,我经常鼓励学生,要对创造性活动充满热情,要喜欢出新点子,有新创意。

让学生大脑“活”起来 篇9

让学生大脑“活”起来

――北京市西城区学校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纪实“处处遇问题,时时想问题。人人提问题,问题伴学习。问题靠合作,问题集思维。问题长能力,问题增志趣。问题伴成长,解决大问题。”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等九校自10月以来,在小学生中进行了通过开展“问题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两年多来,九所学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印制了学习材料,开展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问卷调查和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进行了检测统计分析,完成了对小学生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调查报告,各个学校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丰富多样的“问题学习”研究活动。 通过“问题学习”,学生们初步具有了自主的学习态度,较强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了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研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了通过收集信息、提出假设或进行推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实践活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的方法。 让思维活起来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学习” 开展“问题学习”,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展现的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研究解决,从而体验知识的发现与扩展。 课题组组长、黄城根小学校长胡建华概括出课堂教学中“问题学习”的基本模式:在呈现问题阶段,采取创设情景、问题引入的方式,培养问题意识、明确研究问题;在回忆反思阶段,采取提取已有知识,利用过去经验,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求未知;在探究研讨阶段,采取独立探索,合作研究的方式,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学会研讨、学会合作,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概括归纳阶段,采取汇报交流、全体参与的方式,学会概括、表达、评价。应用验证阶段,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创设情境做起。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问题如何呈现,许多教师尝试以以下几种方式: 内容生活化。如二年级语文课“壶盖为什么会动”,当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重现这个生活情景时,重现了瓦特小时候所面对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比较的方式。如自然课学习卵石一课,教师先出示了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头,一块是有棱角的天然石,另一块是卵石。问题是:“这两种的石头是怎样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有什么联系?” 演示的方式。自然课学习“空气的压力”,教师通过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从一个人轻而易举打开两个半球到两个人在有大气压力的情况下拉不开两个半球的事实中惊诧不已。不得不思考是什么力量形成的反作用力。 此外,许多教师还采用了故事化方式,图形的方式,数学的方式,操作的方式,竞赛或游戏的方式等。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有利于揭示问题的特点,提高研究问题的兴趣,从多种角度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 什刹海小学在“问题学习”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敢问”、“勤问”、“互问”、“善问”,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平。 鼓励学生“敢问”。为胆小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大胆提问,建立自信;兼顾能力,分组讨论,同学轮流代表组内发言;师生共同探讨,互帮互问,鼓励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从不敢问到必须问,最终达到了敢问的结果。 鼓励学生“勤问”。在“敢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勤问”的习惯,使学生无论遇到任何问题都要问个水落石出。 鼓励学生“互问”。为了培养互相学习的精神,计算机老师将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有问题先在组内解决,使学生间互相学习,培养了“互问”习惯。 鼓励学生“善问”。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学生多问,并非不假思索地乱问,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多思的基础上勤问,思考后再问,有准备地问,有目的地问,问到点子上,在问中长进,在问中释疑、解惑,这就是“善问”。 在课题研究中,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在“问题学习”的时候,不要急于将争论统一到正确答案上,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同意见的比较和争论,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对错误答案充分的分析,有利于对正确答案的深刻理解。如果把问题分为封闭性和开放性两类情况,则封闭性问题是将答案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而开放性问题或许没有惟一正确的答案,但可能有错误的回答。这类问题的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是要求最多的行为,这类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智能的发挥。 同时,鼓励学生争论和发问。“问题学习”需要安全的`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允许答案的多样化,在研讨和探究中,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最可贵的是对任何答案的质疑,最不值得提倡的是缺乏理解和争辩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争论和发问。经常问:“有问题吗?请你提问。”而不去问:“谁和他的答案一样?同意吗?”以此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怀疑、相信自己、不迷信权威的态度。 让学生动起来课外活动中的“问题学习” 开展“问题学习”的另一途径是使课内学习向课后延伸,使课内学习与课外研究相结合。在“问题学习”中,教师可以用问题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将学习向课后延伸,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学会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研究和解决问题。 开展课外活动中的“问题学习”,一般由教师设计,这里“问题学习”需要解决相对复杂、相对综合的问题,是学生从来未经历的缺少现成信息和经验的问题。教师在进行“问题学习”的设计时,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影视节目、报刊杂志及社会、学校生活中发现含有问题的情境。并考虑:这里有需要解决的比较复杂的问题吗?解决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教师应提供哪些帮助,怎样提供? 活动中的“问题学习”常常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经过比较和评价,最终确定要解决什么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西四北四条小学在“问题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将学习向课后延伸,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搜集信息、利用信息。例如:小学自然课中“水的净化”一课向学生介绍了用明矾和过滤纸净化水的办法。在这里学生只是获得了净化水的知识,但未真正引起对水的关注。在“问题学习”中,老师向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北京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北京有多少水资源,北京一年需要多少水?哪些水能用,哪些水不能用?水的污染是怎样造成的,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还采访了区节水办公室主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更多的有关水的知识,而且还增进了环保意识,学会了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研究解决问题。 不少学校还在学生中开展了“问题学习”活动,在“问题学习”中,同学们选择了许多自己感兴趣又有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如美术教室应如何布置,学校的饮用水离我们有多远,怎样学会花钱,玩什么样的玩具最好,怎样上网学知识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提出问题,还学会了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研究解决问题。 课外“问题学习”增强了学生们利用周边资源的能力。一个学生通过向家长学习,掌握了百分率的计算方法;有的同学为了研究国家保护动物,主动采访国家动物保护协会的主任;有的为了调查哪些玩具适合小学生玩,主动通过家人联系市场调查;还有两名中年级小学生为了研究“学生自理能力”,竟然去采访清华、北大的校长。有的同学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跑了好几个图书馆。一个学生说:“以前,我从不关心新闻,从来不看报纸,自从参与“问题学习”后,我学会了到图书馆借书,学会了从网上查找资料。” 开展“问题学习”还促使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中兴起了“玩暴龙币”的游戏。学生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儿,跪在地上,你输我赢,吵架时有发生。于是,他们在学生中开展了“玩暴龙币好不好?”的调查活动,安排对这个游戏非常有兴趣的学生参加,一个月后,一份调查结果出来了,报告中罗列了玩暴龙币的种种害处,同学们还发出倡议,拒绝这种不良的游戏,从此,暴龙币游戏在校内消失了。

上一篇:观刈麦原文翻译解析下一篇:应急救援演练总结(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