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大自然教学反思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验大自然教学反思(推荐12篇)

体验大自然教学反思 篇1

1、能正确辨别并寻找出野菜。

2、体验参与野外活动的快乐情绪。本来今天的活动是挖野菜,但是考虑到安全问题,不能到园外去,所以就近选择了幼儿园的的草坪、山坡等地方,那边长满了马兰头,马兰头也是野菜的一种。我还记得,我们每次散步活动或者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小朋友们就会发现很多马兰头,那时,他们就会蹲在地上研究了。

今天,终于有机会了,天气虽然有点热,但是小朋友的兴致可高兴了。这是我们第一次挖野菜,在活动室认识了马兰头后,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草坪上。但是43个人怎么挖呢,都堵在一起,根本不行,都跟着老师也不行,于是,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为头,小篮子由小组长保管,当他们拿到小剪刀时可开心了,一分完组,他们就开始占领领地,跟着小组长一起,大家找找、剪剪,很开心。不一会儿的时间,每个组长手里的篮子里都装满了马兰头,我发现这时候的他们可团结了,大家聚在一起,努力地剪着,深怕自己一组落后了,不时地还去看看别的组的进度,有了竞争意识。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觉得孩子们还是很喜欢这样的活动的,平时一直在教室里集体活动,在室外活动的机会比较少,而且现在的孩子,到野外去的机会更加少,不像以前,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挖野菜的经历,现在的孩子几乎是没有的,缺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但是今天我仍然觉得很遗憾,没有带孩子到田间去挖野菜,我想,如果去了田间,孩子们的兴趣会更高的,活动的气氛肯定会更好。

体验大自然教学反思 篇2

设计一按“感知全文, 获取信息———选读部分, 理清要点———精读一段, 赏析语言”由大到小的思路设计。在上完后, 有几点值得反思。

1. 大海捞针, 无的放矢。

感知全文, 获取信息部分, 让学生读完课文后, 查找与物候相关的信息。这个要求过于宽泛, 缺少指向性, 使学生犹如大海捞针, 随意抓摸, 完全没有顺序可言。

2. 断章取义, 割裂文段。

一篇文章是有一定的内在顺序, 尤其是一篇事理说明性很强的科普文。我按照一篇、一部分、一个段落来讲解, 完全把文章割裂了, 不仅破坏了文章原本的整体性, 而且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如“选读一部分”的内容是在7—10段, 而“选取一段精读”却在第一段。这个跳跃性很大, 学生完全被牵着走, 不能从整体上对文本有合适的赏析。

3. 隔靴搔痒, 深入不够。

科普文章是为了普及一些科学现象或者科学道理, 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这些知识, 才算是真正学会了。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可是我在“理清要点”环节, 只是让学生简要概括影响物候的要素, 然后就让他们分析这几个要素是否能调换。学生能从每段的首句迅速找到相应的答案, 但对于具体的内容了解多少呢?比如, “纬度”是如何影响物候的?作者列举很多的例子来说明这点, 但如果不让学生读完文章内容后自己说一遍, 他们是很难理解纬度为什么会影响物候。

在对设计一的反思基础上, 我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方案。相对于第一个设计方案, 有几个变动。

1. 长驱直入, 开门见山。

这是篇科普文, 科学性较强, 所以可直接用问题导入:“什么是语言?大自然怎么会说话?”即舍弃一般散文的煽情, 而是简洁扼要, 开门见山, 让学生一开始即感受文本的不同, 且带出第一板块内容。

将了解信息与赏析语言相结合。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何为大自然的语言。在学生于第一段查找到相应的信息后, 赏析本段优美的语言就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 从而既解决了对概念的掌握, 又将语言赏析环节一并完成。

2. 紧扣文本, 由表及里, 学以致用。

本文的一大难点是将那些蕴含着大量科学信息的枯燥语言掌握内化。因此我在“理清说明顺序”这一环节增设了一个问题和开展了“学以致用”活动。增设的问题为:“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物候的吗?”为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必须将文本读透、吃透, 再联系自身的知识积累, 最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能清晰表达出来, 就是对文本知识充分掌握了。“学以致用”环节不再像设计一那样通过图片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受什么影响, 而是让学生自己说说这些图或者古诗蕴含着哪些物候影响因素。为什么?通过这个环节的考察, 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影响物候的因素, 进而理解文章为何如此安排, 理解课文的思路。

设计二虽然有了大的改进, 课堂效果也不错, 但是仍然有需要改进的部分, 如:

1. 问题不具启发性。

如对文本信息的掌握, 在辨明了什么叫做“物候”“物候学”后, 还要让学生了解其他相应的信息, 于是我设计了“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 但这个问题非常大, 学生往往无法回答。我这就犯了和设计一样的毛病:无的放矢, 使学生不仅没有思考的方向, 而且不能遵循老师的设想, 推进教学过程。后经修改, 改成了:“课文还为我们介绍了物候哪些其他内容?”这样结合课文内容学生更有目标, 且老师也能相应小结。

2. 课堂容量偏大。

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没有让问题具体而深入, 如在第一段精彩段落品文赏析的鉴赏中不透彻。在学生能指出哪句美并说出相应的评价后, 老师应立即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的韵味美。可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 我在这一环节显得过于匆忙, 显然没有注重学生的所获, 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纠正。后经反思, 我认为可以将内容分成两个课时, 联系新旧知识, 将内涵挖透彻, 尽情展现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我们可以以经验教学, 也可以常教常新, 让自己的思路在不断地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 学无止境, 思而进取, 我选择后者。

摘要:学无止境, 思而进取, 教师可以以经验教学, 也可以常教常新, 不断反思进步。作者围绕理解课文内容、赏析优美语言和理清文本的说明顺序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大自然的语言》进行了两个教学设计, 设计二是在设计—反思基础上的调整和修改。

《亲亲大自然》教学简录与反思 篇3

1.欣赏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2.观察大自然,初步了解大自然的景色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3.亲近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

4.热爱大自然,初步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ppt格式),准备四张大白纸。

2.学生完成课前小任务:

(1)观察校园里哪棵树最“胖”、哪棵树最高;闻一闻校园里哪种植物最香;用脚(最好是光着脚丫)踩一踩水泥地和泥土,比较有什么不同。

(2)搜集表现四季景物的图片或照片。

活动过程

一、任务反馈,激趣入题

1.课前小任务反馈。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的小任务都完成了吗?先说说校园里最“胖”的树吧,谁找到了?

生:学校里最“胖”的树是传达室对面的第一棵树。

师:你是怎么测出来的?

生:我是用手臂去抱校园里的每一棵树,然后比较出来的。

师:你真棒!能说说拥抱小树时的感受吗?

生:小树好乖,我测量的时候它们一动不动。当我一个人抱不住的时候,就和好朋友乐乐一起抱,真好玩。

师:大家同意贝贝的答案吗?(同意)谁找到了校园里最高的树?

生:校园里最高的树是教学楼后面的第三棵树。

师: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我是用眼睛观察树顶,一棵一棵比较出来的。

师:你真聪明!接下来,老师想知道谁发现了校园里最香的植物。

生:小花园里的月季花最香。

生:玉兰树上的花最香。

……

师:看大家的表情,校园里的花香还真是挺让人陶醉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说说踩在水泥地和泥巴地上的不同感觉吧!

生:水泥地硬邦邦的,还有点凉,泥巴地就软多了,不过踩了几脚后就把我的袜子弄脏了。

(学生哈哈大笑)

师:是吗,看来是土地伯伯喜欢你跟它亲密接触,所以特地送给你一点纪念品哦!

2.小结:同学们,这次小任务完成得不错,每个同学都观察得很仔细,都和身边的大自然进行了亲密接触。接下来,我们一起去发现大自然的美,好吗?

[反思]孩子们大多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对大自然的理解还很模糊。课前小任务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自然生物也像人类一样有生命。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这次任务很感兴趣,也从中感受到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快乐。

二、走进四季,感受自然之美

1.秋天美不美。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生:秋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树叶变黄了。

生:大雁往南飞。

生:树上的叶子开始往下掉,落得满地都是。

……

师:看来你们都是秋天的小使者,观察到了这么多秋天的变化。那么,你们觉得秋天美吗?

生:美,因为只有秋天才能看到金黄的叶子。

生:秋天不美,树叶落得到处都是,清洁工可辛苦了!

师:老师喜欢你们的直爽,能说出自己对秋天的真实感受。现在,大家一起来看看老师眼里的秋天,好吗?

(课件展示秋天的景色,老师配旁白:果树上挂满了红的、黄的、绿的果实,丰腴饱满,色彩艳丽,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水果的香甜;金黄的落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舞姿是那样轻柔曼妙,好像生怕惊动了小草们……)

师:你们喜欢这些美丽的景色吗?

生:喜欢。

师:这些景色是由哪位大画家“画”出来的呢?对,是大自然这个神秘的大画家“画”出来的。大自然不仅把秋天“画”得五彩缤纷,还把每一个季节都打扮得各有各的美丽。同学们,请把你们找到的四季风景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四季美景展。

生:这是我过年的时候在岳麓山拍的照片,树上还有白白的雪,像童话世界一样。

师:冬天的岳麓山真美啊!请你把照片贴到写着“冬季秀”的大白纸上吧!

生:瞧,春天的公园里,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树也发芽了。

师: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指导学生贴图)

生:这是夏天的荷花图,还有蜻蜓在上面跳舞呢!(上台贴图)

生:这是我前几天在校园里拍的,围墙上的爬山虎也变黄了,可是我觉得很好看。(上台贴图)

师: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的四季美景,我们干脆一起来贴图,好好欣赏一下吧!别忘了仔细观察,在不同的季节里,大自然的景色发生了哪些变化,每个季节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贴图、欣赏、交流)

师:大家发现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了吗?一起来说说不同的季节美在哪儿吧!

生:冬天的树叶都掉光了,但是如果下了雪,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所以我最喜欢冬天。

师:说得很好。不过冬天也有不落叶的树,看这张照片,松树的叶子就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绿……

生:春天,天气暖洋洋的,百花盛开了,树儿草儿都变绿了。

生:夏天,树木都长得很茂盛,荷花开了;秋天,瓜果成熟了,小松鼠也出来找松果吃了。这两个季节都很美,我都喜欢。

……

3.小结:四季的循环变化是一种自然现象,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不同的美,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丽景色,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变化。

[反思]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老师引导他们搜集图片资料,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资源共享,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回忆、欣赏、发现、感受,由此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也初步感受到了四季的特点。

三、再一次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过渡语:其实,大自然里的朋友数不胜数,除了小树、小花、小草,还有动物朋友们,我们的校园里就有不少小动物,有谁知道?

生(纷纷说):蜗牛、蚯蚓、蝴蝶,还有小鸟……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都是大自然里的朋友。现在,老师就要再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走走,观察一下大自然里的朋友,向它们问个好,好吗?

生(兴奋地):好!

(师提示学生问好的方式可以是对天空、小鸟、树木花草问声好,也可以是和它们“握握手”,如轻轻捏一捏树叶、摸一摸泥土,但是用力不要过大,免得弄伤植物,然后强调活动安全,带着学生来到小花园里。)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深呼吸,闻闻大自然的味道,多么清香……再看一看蔚蓝的天空,多么晴朗……现在,赶紧和你喜欢的大自然朋友打招呼吧!

……

[反思]在校园的小花坛边,我和孩子们一起结束了本堂课的学习。在轻松的呼吸和愉悦的参与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回归大自然的快乐之情。孩子们也在我的引导下进一步观察着自然生物,寻找有趣的发现,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效果真不错。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市天心区铜铺街小学)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 篇4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真的是美妙无比的。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森林里演奏手风琴;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喜欢玩打击乐器;动物也是大自然的歌手,在快乐地歌唱。这些熟悉的声音围绕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相伴,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这些声音,让这些声音通过语言文字的意象传达给我们与平时听觉上不一样的奇妙感受。文章谴词造句生动,修辞手法多样,是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极好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却让孩子们理性地去分析“什么声音美妙,怎样美妙?”一句一句拆开来,揉碎来,那种美妙还能降临孩子心间吗?一句一句单独来看,也能感受到声音的妙处,但是惟有把声音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感受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每一片叶子不同的声音,微风的轻柔,狂风的雄壮……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感悟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篇5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时,考虑到文体以及本文特色,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一些常见的说明的方法;难点设置为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围绕这两个核心展开。课堂本来就是无法完全预测或掌控的,一节课结束,有些地方超乎想像的顺利,有些地方却不尽人意,可以说有得有失,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较以前的公开课有所进步的方面有以下几点:首先,课堂环节较为完整。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到检查预习情况,再到整体感知,接着深入研讨、突破重难点,最后拓展练习,课堂小结,整个过程较为完整,而且从前到后逐渐深入,符合认知规律;其次,整个课堂各环节衔接较为流畅,也注意到了各环节之间是需要恰当的衔接语言作过渡的。在刚走上讲台时,只知道上课按照备课时设计的,将各个环节走到就行了,不用管其他,后来才发现这样处理下来将课堂分解得支离破碎,不再是一个有机整体。现在经过有意识的训练,已经可以用恰当的语言将每个环节之间做一个自然的过渡,使整个课堂自然流畅;再有,就是能够较好的把握课堂节奏,提高了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此次公开课避免了以前出现的课堂节奏前松后紧的状态,时间把握上也刚刚好,这方面有所进步。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此做以下反思。其一,在

进行教学设计时弱化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只是考虑到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忽略了学生应是主体,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解决,进而准确把握文章。所以今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该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避免本末倒置。其二,教学过程面面俱到却没有讲透彻,未能将知识深化为能力。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这是一篇说明文,所以就想通过梳理说明文的要素来处理这篇课文,但却忽视了课时容量过大,就会导致知识点讲不透彻,尤其是语文课,点不透彻就没办法将知识转换为能力,这节课就出现了这种问题,面面俱到却处处蜻蜓点水,点到却为点透。通过各位老教师点拨,我自己也进行了反思,今后教学中不应该只盯着一节课,想每节课都按某种格式套路讲,应当从整单元着眼,将知识点分化到一单元的每节课,将每个知识点细化、深化,争取将知识当堂转化为能力,落实语文的语言交际功能;其三,课堂平淡无奇,没有亮点。反思起来,这节课我只顾着梳理知识点,平静如一滩死水,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也没留有让学生或教师展示风采的空间,所以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课堂应有吸引人眼球的地方。课堂中,教师既要预设亮点,也需要运用教学智慧,把课堂中的即时生成转化为教学亮点,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篇6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

科普性文章教学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的应该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

根据以上理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弄清文中出现的几种大自然语言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去揣摩文章结构和写作顺序。同时,结合整个单元的安排意图,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联系前面两首古诗中阐发的道理及“学与问”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新审视,从而把对“学习”一词的认识再提高一个层次。

体验大自然教学反思 篇7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 教学内容和方法往往流于形式, 内容单调重复, 方法缺乏新意,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令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高中女生, 上体育课时存在无精打采, 畏难情绪较大, 请假较多等情况。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降低, 最后还可能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心理。经常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而讨厌体育课的被动局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 将体育游戏与本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促进体育教学, 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中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练氛围, 探索一种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教学模式。

二、教材分析

快速跑作为田径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是锻炼学生速度素质的重要手段, 其最大的特点是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快的速度, 完成一定距离的运动, 而这又要求人体的运动器官、内脏器官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大强度的工作。经常进行一些跑的练习, 对内脏器官、神经和肌肉系统的协调性及提高机体在无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是学生体质测试的内容之一。但由于平时练习强度大, 学生对跑比较乏味, 经常出现出工不出力的局面, 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选择各种游戏进行教学。自主学习、游戏等教学方法, 不仅能发挥健身强体的作用, 还能培养学生思考、学会合作、解决困难的能力。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案例过程

这是一节校内的教学公开课, 学生是刚接手的新生, 在开学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学习学校的自编健身操, 而快速跑内容是第一次授课, 为了让学生掌握快速跑的动作, 我采用了多种练习方法, 可是在练习中, 始终有学生不感兴趣, 心不在焉, 东张西望, 有的三两成群, 追逐打闹, 有的在下面嘀咕老师什么时候能去自由活动呀?看到他们满不在乎的样子, 加上下面有许多听课的教师, 我又生气, 又着急, 但看到他们打闹起来那么开心, 我不由自主地想, 为什么不让学生在快速跑中“玩”起来呢?

想到这儿, 我灵机一动, 立即整队, 并没有批评那些学生。

师:你们这么喜欢两三个人一起玩, 那么我们就两个或者三个作为一个整体来跑步吧, 不过小组赛的最后一名的组内两三个同学要背第一名的组内两三个同学回起点。

(学生在开始思考了)

生:老师两三个学生一起怎么跑呀?

师:你们开动自己的脑筋思考, 肯定会想出很好的方法。

(这时学生的练习兴趣倍增, 在小组进行议论。)

我按学生的身高、体重进行分组, 并规定了两个人一起的跑法:第一组让两个人手拉手跑, 第二组让学生“两人三足”跑。

学生都不想输了去背人, 为了取胜, 跑得很卖力, 而且要开动脑筋, 找到最合理的配合方法去跑, 教学效果不错。

我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规定三个人为一个整体, 让学生自己商量跑的方法, 这样学生就能一直保持较高的练习兴趣。

学生一边思考三个人的跑法和三个人的配合, 每个小组还认真练习, 怕自己的小组输掉。

学生练习了几次后, 还在想如何用新的花样来跑。

我问学生:你们玩得高兴吗?

(大部分学生都说高兴, 满头大汗也不觉得累, 学生显得意犹未尽, 其中一些学生在讨论谁输得多, 谁赢得多。)

我便趁机问学生:你们说说为什么会输?怎样才能赢得多呢?

(学生发言积极, 有的说我们没有配合好, 有的说我们步子太小。)

我对他们的发言做小结, 接着问学生:你们说说三两个人一起跑和一个人快速跑有什么区别, 一个人怎样才能跑得更快呢?

有的说, 几个人一起跑步子迈不开;有的说我们一起跑不好摆臂;还有的说一起跑, 频率提不上去。

我肯定了他们的发言, 接着说:“那么一个人做快速跑时, 注意步频要快, 步幅要适中, 摆臂要到位, 两腿蹬地, 趴地要积极。”我接着做了两次示范。学生看完后就问我:“老师, 我们练习吧, 我们知道怎么跑了。”看到学生好像一下子都懂了, 又这么积极, 这么主动地想练习, 我高兴极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想跑得更快, 有意地延长步长或者提高步频, 但是效果不好。我趁机解释, 其实在实践中, 二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超过一定限度。步频太快影响步长, 步长太大又影响步频。因此, 每个人都应根据个人特点和跑的距离选择合理的比例是确保达到理想速度的关键。在我的介绍下, 学生在接下来的个人快速跑练习中, 对动作要领掌握得比以往要快, 比我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案例反思

1.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 怎样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快乐地学呢?

本节课中, 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在学生三、两成群追赶打闹中得到启示, 一改常规教学中快速跑练习的单调、沉闷, 通过以两人或三人为整体开展跑的活动, 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到快速跑的动作要领, 这种有益的教学尝试我觉得值得发扬。

2. 随机应变, 深化认识。

课堂上, 学生时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 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给予引导、启发,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思维, 又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

3. 将学生的兴趣、需要放在首位, 创设情境, 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练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触动。体育课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可以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学习, 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活动感兴趣, 才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否则活动的效益就难以提高。忽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就难以奠定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这一堂课的实践证明:在一堂课中, 教学内容和方法如果流于形式, 内容单调重复, 方法缺乏新意, 那就会使学生对本课产生厌恶之情。要改变传统、单一、枯燥、被动、重复的体育教学方法, 就必须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只有在创新与实践中加强对学生适应能力、意识和才能的培养,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体育教师如何创新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实践中积极、主动地锻炼, 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呢?

体验大自然教学反思 篇8

一是滥用表演。表演是“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形式之一,符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理念都适用于课堂表演的,是否要用表演,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滥用表演,场景一个接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看似把主动权全都给了学生,课堂“活”了;实则本末倒置,滥用表演造成的繁华背后,只能是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未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认识得到升华的缺陷。

二是教师成了旁观者。诚然,新课改下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教师不应忘了自己课堂引领者的身份。如果教师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为由,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无视纪律和知识性错误等问题“视而不见”,就会步入“体验式”教学另一个误区。如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谈谈对西藏的看法时,就不能进入不加引导的 “畅所欲言” 体验情境,以防学生中出现“西藏从清朝才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西藏可与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要尊重达赖的言论自由权”等知识性的错误时,教师未能及时更正,成了一个“旁观者”。这明显有悖于教育原则。

三是重情境轻知识。从表面上看,教师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在体验中发展积极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认识。而事实上,如何使情境与知识有机结合,很多教师未能合理拿捏。如在教学“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用反映秦、汉、清历史电视的几个片段,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美的享受,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如果忽视了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他辉煌成就,不对知识进行梳理,中华文化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显得零碎、空洞,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 “体验式”教学应如何通过组织体验和引导反思,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促进自我成长?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体验。

一、注重情感体验,实现以情促行

新课程理念认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只有学生真心感受、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品质和习惯。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要重视情感教学,以情育情,以情换情,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使教与学、知与行实现共振。

例如,笔者教学“父母的爱”时,先安排一个小品情境——《父母真唠叨,烦!》。通过小品情境的催化,学生纷纷讲述起他们与父母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烦恼和矛盾。接着,笔者又给学生讲了一对盲人夫妇保护孩子的感人故事——《泥石流之后》,并让学生用心倾听因这个感人故事而创作的歌曲《天亮了》。在故事和歌曲的感染下,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笔者趁机让学生谈感悟,自然地得出结论:与父母的爱相比,平时的一些矛盾太微不足道了,我们要用心去发现、挖掘、体会父母的爱。学生的情感如潮水般地涌动,纷纷讲了父母很多令自己感动的事情。最后,笔者说:面对如此爱我们、照顾我们的父母,我们对自己以前的某些行为是不是感觉很惭愧、内疚呢?我们应如何用行动来回报父母呢?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情感体验,学生能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与父母的矛盾,从内心深处培育他们热爱父母、理解父母之情。

又如,在讲“子女的义务”时,笔者选用一则电视广告,其大意是:年迈的父亲独自在家。一天,儿子带着许多礼物来看望父亲;看见儿子,老人心里乐滋滋的。但没多久,儿子有事走了,老人的失望之情顿时产生。突然,门铃又响起,儿子推门进来,说:“爸爸,今天我哪儿也不去了,在家陪您。”简单的画面,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人间的亲情。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归纳出:作为子女不仅要在经济上对父母尽赡养扶助的义务,还应在思想上、精神上关心父母。通过这样的情感的教学,能使学生既学好知识,又明白事理,更内化为学生自觉

守法的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设问题情境,唤发探究激情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也包括对问题的思考体验。当然,问题情境创设,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营造生动的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财产属于谁”这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体验和探究问题,笔者首先出示了一个案例——《都是学习机惹的祸》。大致内容是:八年级的学生A把父母买的价值千元的学习机,以400元钱低价卖给了同学B;学生A的父母知道后把钱还给B,要求拿回学习机,但是B不肯;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问题才得到了妥善处理。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支持谁的做法,为什么?如果你是老师打算怎么处理?学生纷纷发言,学生甲:“我支持B,因为他是用钱买的,合法交易。”大部分学生附和。学生乙说:“我支持A父母,因为学习机是父母买给A用的,A没有权利卖,所以父母有权利拿回。”在“假如你是老师打算怎么处理?”的环节中,学生也是各执一词,双方谁也说不服谁。笔者及时作了引导,说:“我们看上去合情合理的事情,是不是也一定合法呢?等我们学了‘财产所有权后再来作判断,看看认识是不是有所改变。”

当笔者组织学生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辨别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后,再让学生重新来探究刚才的问题,学生的热情更足了,因为他现在有法律知识做依据,陈述起来也更具说服力。有的学生说:“我支持A的父母,因为学习机是父母买给A用的,所有权属于父母,不属于A,所以父母才有处分权,A没有处分权。”也有学生说:“法律上对我们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有限制的,对于价格比较大的物品我们未成年人不具备交易能力。”还有的学生说:“用钱卖的就一定合法吗?比如我们低价去买赃车,本身就是不合法的行为……”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和生活经验相互辩论后,一些错误认识自然得到了澄清。问题情境既能使学生积极寻求办法帮助别人,也能从同伴中学到了很多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助人自助”,达到了“体验式”教学的目的。

三、体验生活资源,增强责任意识

思想品德课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的,适当开展专题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德育观认为:生活资源与学生之间距离较近,易产生亲切感;运用生活资源恰当地进行教育,更容易内化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善于从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提升他们的内心感悟,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在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时,笔者在课前课后开展研究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成立四个调查组:水体污染组、大气污染组、垃圾处理组、生态破坏组,调查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水体污染组为例,要了解家乡水资源及水污染情况,调查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分析水污染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以及本地对水污染治理情况。课堂上每组都展示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可谓触目惊心。课后,笔者又让学生自主成立小课题研究组——环境护卫小组,用行动宣传和保护身边环境。对本地生活资源的体验让学生了解家乡环保存在的问题,明白关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已迫在眉睫,增强了学生的环保自主意识,激发学生做环保志愿者的强烈热情。

又如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变化,笔者把班级学生分成几组,利用双休日,按照“改革成果”“百姓生活”“象山经济”等专题让学生去参观、访问、考察,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写出参观见闻、体会、感想,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内心中更体验到了党的政策正确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的真切情感,增强建设美好家乡的强烈责任意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使思想品德课鲜活、丰满,多姿多彩,达成实实在在的“体验”。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篇9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课文字词学习、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

1、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虽然这篇文章用了60分钟,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学生都很轻松的在进行对话交流。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用激情感动学生。

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创作的灵魂,一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动,教师必先感动,教师要先吃透教材,达到对课文的整合与拆分的境界,寻找课文的美点、焦点与学生交流对话,课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教学反思参考】大自然的声音 篇10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了“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介绍了风、水、动物的声音。

因此,我以“大自然有哪些声音”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小组汇报时,我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水的声音”,抓关键词、重点句进行朗读、体会,然后观察发现“顶针”的句式,“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当然“顶针”这样的术语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只能让他们去发现句子的结构特点“前一个句子的末尾成为下一个句子的开头,自然连接”,进而有规律地背诵。

另外两个自然段我采用扶、放的过程,“风的声音”侧重对比的写法,“动物的声音”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都是展示了声音的魅力,我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美国:感受自然体验社会 篇11

美国幼儿园的不同种类与年龄范围

在美国,6个月大的孩子就可以送到正式的学前教育机构——日托(一般称为daycare)里面去了,2岁前的日托大致分为婴儿班(Infantclassroom,0~1岁)和小小班(toddler classroom,1~2岁)。也有一些小型的家庭幼儿园(familydaycare)可以招收这个年龄的孩子。家庭幼儿园由于结构较小,多为混龄,里面的孩子由6个月到5岁不等。无论是日托还是家庭幼儿园,都是私立的性质,美国真正的公立教育从5岁开始。针对2岁之前幼儿的日托和家庭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照顾孩子,适当地加入一些行为规范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比如自己吃饭、喝奶、和小朋友轮流玩玩具等。3岁和4岁的孩子可以加入日托里的学前班(preschool classroom 1&2),为进入幼儿园作准备,学习日常的行为规范,也包含一些初步的教学知识(字母、数字等),同时锻炼孩子的集体活动能力。有些公立学校也为3~4岁的孩子设有类似的学前班(称为pre-kindergarten),为孩子5岁上公立幼儿园(kindergarten)完成过渡。除了公立幼儿园以外,有经济条件的家长还有可能为学龄儿童选择教会学校、蒙台梭利学校以及其它形式的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对于5~18岁的孩子完全免费,教学质量由学校所在社区的经济状况和人口素质决定。私立学校则面向社会招生,学费较高,师资水平和学校环境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除此以外,由于在美国有学前和学龄儿童的家庭里,全职妈妈的比例要比中国高出很多:根据披尤调查(Pew Research),2014年全美全职在家的妈妈比例达到29%,比1999年的23%增加了6个百分点。因此有很多孩子在上公立学校以前并不会到其他的学前教育机构去,而是全年在家由家人照顾,和兄弟姐妹一起成长,接受家庭教育。

美国3~6岁孩子们的暑期活动

暑假学校

在美国的公立学校,暑假的时间大概从6月中旬一直到9月初。对于已经在公立学校上学的孩子们来说,学校会提供几个星期的暑期学校。暑期学校的课程丰富多彩,通常包括数学、语文、手工、科学自然、阅读、运动等。家长们一般会根据自己孩子的兴趣为他们选课。暑期学校与学校里平时的课程安排相比,重点不再是学习知识,而是对于生活技能的锻炼。很多暑期学校的课程并不是全天,需要家长在下午安排好孩子们学校以外的活动。右边的图片记录了美国某公立学校在夏天的时候开展的以“学习意大利”为主题的暑期课程,内容包括意大利的人文、建筑、城市、地理、食品等。学校暑期课程的每日时间表大致如图所示。

夏利营

每到夏天,很多社会机构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主要是以玩和体验为主。有单周的夏令营,也有多周的夏令营,每周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主题,比如画画、陶艺、游泳、体操、球类运动、自然科学、乐高、机械工程、社会参观、远足等。看看这些照片,您能猜出孩子们的这些夏令营都是什么主題吗?(游泳、美术、舞蹈、园林、厨艺。)

主题活动

对于在12个月的日托里上学的孩子们来说,暑假的时候每个班的老师会根据季节特点设计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左边的表格是某个日托的教师为3~4岁的学生制定的暑期教学计划内容之一。

家庭度假

夏天是美国家庭举家度假的最好时间,一项2012年的调查显示,有58%的美国家庭选择在夏天度假。有孩子的家庭,有的选择离家很近的国家公园,有的选择略远一点的热门景点,还有的出国游览世界胜地。家庭度假不仅开阔了视野,舒展了心情,也能增进亲子感情,改善家庭关系。孩子们可以将浏览过的地方用各种方式记录下来,在开学以后与老师和同学分享(比如日记、照片、展板等),提高表述能力和动手能力。

露营

美国有很多露营地(camp ground),大多处于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区,里面有很多露营的设施。暑假里很多家庭会带孩子去露营,他们有的自己支起帐篷,在郊外的夜晚数星星,也有的住进自家的房车或营地的小木屋,在草地上烧烤,充分享受大自然。

夏天同样也是玩水的好季节,这个年纪的孩子对各种各样与水相关的活动都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自家带有游泳池,有的到社区游泳池和体育馆,还有的跟着家长开车到海边。一些社区游乐场设有喷水设施供孩子们玩耍。还有些小河可以供人划船、垂钓。许多家庭夏天相约来到水边,大人烧烤,孩子们戏水。他们自带吃的、喝的,在水边悠然地野餐、晒太阳,直到夕阳西下才回家。

在家里

暑假的时候如果待在家里,又会有哪些活动的机会呢?除了可以利用家里的资源,创造类似于日托和夏令营的某些主题活动,或是到图书馆借阅儿童图书和电影碟片,写下读书和观影笔记,到社区的游乐场和自然景区游玩,增进与家人朋友的感情以外,做家务和做社区志愿者是两种很有美国特色、强调在锻炼自己的同时奉献力量给他人的社会课程。

在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哈佛大学学者的一项调查研究曾经得出以下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另有专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暑假,当孩子们比平日里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的时候,家长们会按照孩子的年龄和兴趣安排家务劳动给他们。

如果考虑做社区志愿者,大一点的孩子暑期的时候会在图书馆、敬老院、社区中心等地方义务劳动,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帮助一些非盈利组织宣传募捐活动,或是通过销售亲手制作的小手工、小饼干来筹款。

图书馆

美国的各个镇都设有免费的公立图书馆,里面有大量的藏书供各个年龄的读者阅读。在暑假的时候,很多图书馆有鼓励孩子们阅读的活动。比如,读到多少本书以后,图书馆就可以送孩子一张免费的餐券和公园门票。有的学区还专门列出书单,推荐暑假阅读参考书目,建议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年龄需要进行阅读。左图是美国某图书馆的儿童活动室以及他们为幼儿园小朋友所提供的暑期读书单。

体验大自然教学反思 篇12

2012年笔者有幸在英国布莱顿大学 (University of Brighton, UK) 接受为期12周的培训, 零距离地体验了英国式的语法教学。笔者现对国内语法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

(2) 语法教学的现状。

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英语、学习语法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了全新、更高的要求。它明确指出, 此次改革要改变英语课程中过分强调语法与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倾向。目前, 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法课多以“教师刻板地讲规则, 学生生硬地记规则、机械地做练习”的模式呈现出来。在实际的语言交际活动中, 他们不能把所学的语法灵活的运用。

(3) 教学案例的设计思路。

本文所选案例是英国布莱顿大学的Gary教师给我们上的一节语法课。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为, 利用图片, 谈论“可能性”的各种表达方式及开展虚拟语气的语法教学课。

(4) 案例分析与思考

[教学情境再现]

Gary在白板上展示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 旁边的文字说明她家住伦敦, 要去苏格兰度假。图片的下方, 一次出现不同的出行方式——坐飞机、坐轮船、开车、骑车、步行、搭便车。看图说话的内容一目了然:一个老奶奶要去苏格兰, 谈论多少费用和多长时间, 我们根据所列出的信息进行两两对话, 对话的模式为:“What will it cost if she goes by...?”、“How long will it take if she goes by...?”。先是飞机, 然后是轮船, 接着是开车、骑车、步行、搭便车。正说得热闹, Gary打断了我们, 提醒我们, 就老奶奶的年龄和身体状况, 哪些出行方式是可能的 (probable) , 哪些是不太可能的 (less possible) , 还有哪些是不可能的 (unlikely) 。适时Gary给出表达“可能”及虚拟语气的各种表达方式。在Gary的启发下, 我们和同伴对六种出行方式进行了可能性分类并运用不同的语气进行陈述。大家饶有兴趣地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对话。而Gary穿梭于学生中聆听、点拨、点评。

[分析与思考]

Gary打破机械单一的语法授课形式, 巧用图片, 创设了情景境, 激活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巧妙地使枯燥的语法教学, 转变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 学生在图片设定的情景中体验到运用目标语言的乐趣。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输入的过程, 也是检测的过程、输出的过程。教师可以检测学生相关语言能力, 发现学生使用相关结构时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必要的点评。在这个过程中, 语言更接近生活, 所以就赋予了语法结构实际意义, 使其所具有的交际功能这一作用得以发挥。“拄着拐杖的老奶奶从伦敦到苏格兰度假”的情景是假设的, 但是学生运用语言是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 是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描述, 这是个准交际活动。在运用目标语法的过程中, 通过思考、交际得出了语法规则, 又在有趣的情景中加深了对其用法的理解, 起到了巩固语法规则的作用, 实现了语法输出的自动化。

(5) 反思

1) 利用图片, 巧设情景, 力求语法教学和交际任务相结合。教师要选择图片, 挖掘其涵盖的语法知识及其内在的语言内容。内涵丰富、主题突出、有针对性的图片能为教学提供合理的情景, 是操练目标语法的很好的资料。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兼顾语言的形式与意义, 要求学生用目标语进行交际任务时还得兼顾语言输出的准确性。这样, 语法教学与图片相结合,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也能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 依托情景, 设计角色游戏role play, 感悟语法。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及生活经历造就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信息库, 人与人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差information gap。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这种信息差, 让学生进行信息的有效的互补, 那么教学任务就可能完成。Role play游戏的真正目的也就在于此。比如, 在教学现在进行时, 教师可以设计role play游戏——A给B打电话, 约B一起吃饭, 讨论时间。游戏中要突显语言焦点——现在进行时。在与同伴的两两对话中, 大家你来我往, 利用将来时的各种表达, “What are you doing on Monday?”“I am going to...?”“Are you free on Tuesday?”“...”几轮对话后, 最终约定吃饭时间。游戏中大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大家不满足于机械的操练, 都竭尽所能用各种表达, 将将来时演绎得生动有趣。

(6) 结束语。

直接呈现语法, 机械、刻板的操练, 无疑是耗时、低效的, 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但是, 通过图片、role play等形式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发现语法并灵活运用, 在情景中、在交际中, 内化规则, 必将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程建平.中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地位的变迁及思考[J].基础英语教育, 2007 (3) :3-5.

[2]束定芳.中国特色外语教学改革探索——江苏华南实验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纪实 (2009.5-2011.1)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上一篇:2018-2019音乐备课组计划下一篇:《皇帝的新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