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的航程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飞向太空的航程(通用9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1

一、整体把握: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三、关于练习

一、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 的含义。你还见过什么好的标题?介绍给大家,并就此谈谈标题对于新闻的价值。

设题意图:标题是新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积累、鉴赏好的标题。

参考答案: 参见“问题探究1”。

二、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设题意图:旨在由这一典范的文章了解一般新闻作品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本文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三、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设题意图:一方面梳理课文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一重大科技事件。参考答案略。

教学反思

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飞向太空的电梯 篇2

2009年11月4日,美国西南部,距离洛杉矶100公里的一片荒漠中,一根绳子像印度魔术那样从天而降。它的一头连在1300米高空的一架银白色直升机上,另一头落在地面的卡车上。爬上这根绳子的不是魔术师,而是一个看似简陋的三脚架。离卡车不远的地方,一束看不见的光线准确地照射到三脚架底部的光电池板上。

这里是爱德华兹空军基地(EdwardsAir Force Base),著名的航天飞机降落点。那个奇怪的“三脚架”,也许会是太空梯的前身,在不久的将来替代航天飞机向太空运送物资,而成本只需要它的百分之一,即所谓的太空梯(Space elevator),而在这里进行的是太空梯2010(Elevator:2010)大赛,NASA和美国太空基金会为来自民间的选手们准备了200万美元的奖金。这已经是第四届大赛,终于有选手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幻想的通天之梯

通天之梯并不像圣经中“雅各的天梯”那么神秘。早在100多年前,俄国火箭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设想了一个建在巨塔顶端的“天空之城”。原理和同步卫星一样:从地球上看同步卫星就好像是在天空中静止的(所以电视卫星天线只要对准了一个方向就不用再调整了),这是因为在同步卫星的轨道上,卫星和地球自转同样的角速度时,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刚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于是同步卫星就像静止在赤道上空一。那么,为什么不在同步卫星上放下一条绳索,让是物品或者人顺着这条绳索登天呢?

太空梯的设想提出之后,几乎成为了科幻中太空时代的标准设定。火箭这种喧嚣、昂贵又污染环境的运输方式迟早要淘汰。比如科学作家克拉克在《天堂的喷泉》描述了一个建在赤道岛屿上的“天梯”—在地球同步卫星上绑上一条超级纤维(它几乎没有重量,90%是晶格(见本期辞典)排列得很规整的碳)制成的绳索,绳索的一端朝宇宙伸去,另一端沿着相反的方向从天而降,就像一只把自己的蛛丝梯子旋转地飞快的蜘蛛。运载旅客、货物和燃料的宇宙升降梯,沿着绳索以数百公里的速度上升和下降,90%以上的动力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回收,电动机在起到磁力制动器作用的同时,会作为发电机而产生电能。运送一名乘客的费用仅几美元,运行费用是任何火箭的几百分之一。

但是天梯的问题也很明显:地球同步轨道的高度是35860公里,这就意味着,需要垂下一根3万多公里长的绳子,即使考虑上离心力减重,它的自重也会是惊人的,什么样的材料能承受这样的重量?而且,电梯用什么驱动?总不能在极需要减重的绳子上附带一根巨大的电缆吧?

决胜爱德华兹太空梯

2010大赛就是要去实现这个梦想。它分为缆绳赛和爬升器攀爬赛。缆绳赛比的是谁家绳子重量更轻,强度更大,截至2010年初,最强的绳子长2米,重仅2克,可以承受0.72吨的拉力。虽然它已经很强了,但是只能做成不到1000公里的太空绳,距离真实的太空梯还差1个数量级。

更精彩的是攀爬赛,比谁家爬升器爬得更快,爬得更高。爬升器也就是太空电梯的轿箱,它的能源只能来自地面,靠激光、聚光灯或微波为电动机远距离传送能源—当然不能像以前的航天飞机那样,携带的重量有90%是燃料,否则太空梯就毫无意义。比赛给出的目标是,以5米1秒的速度爬上一根1000米长的绳索。只要在2010年之前完成这个目标,就能获得110万美元的奖金。听起来很容易吧?

但是许多队伍为此奋斗几年,却还没有成功。

2009年的比赛定在11月4日,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一片荒地上正式开始,为了防止激光损坏卫星,特地选择了没有卫星经过上空的窗口时间。有6支队伍报名,但是能到现场的只有3支,其他的都因为赞助商等原因遗憾地退出。萨斯喀彻温大学队(USST)、LaserMotive太空队、堪萨斯城太空海盗队(KCSP)依次出场,展示他们形状和创意各异的爬升器。他们不约而同的使用了激光传输能量,用地面上的激光器对准爬升器上的光电池。这样输送效率很高,但是要对准风中乱摆的绳索上的爬升器,并不是一件难事。

首先出场的是上届冠军萨斯喀彻温大学队。他们曾经创造过1.8米/秒的纪录,但是这次比赛运气不好,爬升器出现马达故障,启用备用马达未果的情况下,不得不提前退出比赛。

接下来上场的是LaserMotive太空队。他们的爬升器名为奥蒂斯(Otis,这是队员取的小名,大名是Dilas),体重4.8公斤,载重0.58公斤,拥有自己的4千瓦红外激光驱动系统,使用高功率激光阵列发出超致密红外光,照射到高效率太阳能电池板上转换成电力。和别的队伍不同,他们使用手动操纵杆指挥激光束,手动操作杆能避免无线电干扰和计算机崩溃的问题。

奥蒂斯首航取得了佳绩:用4分零2秒爬上了900米的高度,爬升均速为3.73米/秒。已经很接近大奖目标了。

最后是堪萨斯城太空海盗队。他们使用的是更强大的8千瓦激光驱动系统。但是在爬上500米的时候,能源开关失灵,功败垂成。他们在最后一天爬上了800米,但是用了整整8分钟时间。

而LaserMotive太空队胜券在握,还希望一鼓作气拿下大奖。队员想减轻重量,冲击5米每秒的爬升速度,结果丢失了一颗4英寸钛螺母。这时队员们又错误的判断能量不够,加大了功率,烧坏了一个直流转换器,最终奥蒂斯卡在了底站。虽然如此,他们也获得了本届大赛冠军90万美元的奖金。

“太空梯的整个装备复杂得难以想象。距离幻想中的太空梯36000公里的高度,900米是很小的一步,但好歹我们又前进了这么一小步。”大卫•巴什福德(David Bashford)说,他是LaserMotive太空队的技术官,“即使没能得到奖金,也能找到赞助商。”LaserMotive太空队有4个赞助商。Brion Toss提供平时试验用的缆绳,奥蒂斯用的光学仪器来自4D Optical,而试验场地一般会在REI和Silver SpringsOrganics。“REI是一个攀岩俱乐部,缆绳挂在人造岩石的顶部,奥蒂斯就那么一路爬过去。REI甚至给奥蒂斯建立了攀岩的档案。”大卫说。

天路漫漫

这次比赛结果已经是一个突破。2005年第一次太空梯大赛,是在一个简陋的办公停车场进行,吊车垂下一根50米的缆绳,7支队伍没有一个爬到12米以上。2006年,取得很好成绩的堪萨斯城太空海盗队的能源来自20个面积为3米×1米的镜面,镜面把阳光集中起来,爬升器上的一个抛物镜面再将其集中30倍,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组上。这个装置比激光器便宜很多。但是即使进步很大,距离真实的太空电梯依然像月亮一样遥远。

太空梯的想法直到1991年才真正引起科学界的响应。NEC公司的日本科学家饭岛住男发现了碳纳米管的材料,它比钢坚硬100倍,重量却只有钢的五分之一。它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一时间,“太空梯”似乎都变得触手可及,各国太空梯爱好者同科幻迷们一起兴奋起来。

美国Sedco公司更是定下了2018年4月建成一座天梯的目标。他们设计的太空梯一头固定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一个海上平台上,另一端连接在一个配重物上,总长接近10万公里,整个系统重约1500吨,但底部对地面的拉力仅20吨,爬升器可携带15吨有效载荷,以200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运行,到达地球同步轨道单程需要7.5天,整个建造过程大约需要2年半,建造和部署费用不到100亿美元。

没多久,科学家们就开始抨击Sedco公司提出的设想,意大利都灵工学院的尼古拉•普格诺认为(Nicholas Pugiono),用于制造太空梯所需要的缆绳,但就目前来说还是不可能实现—纳米管里面原子尺度的缺陷将使这根巨大缆绳的强度降低至少70%。更何况,还得对付太空垃圾的撞击,还要考虑闪电、狂风、云层等自然现象的冲击。另一方面,爬升器本身似乎也会引起太空梯发生摇摆。而缆绳的摇摆,即使很小,也会对爬升器产生影响。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反思 篇3

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按照新闻的结构来整体把握并提取信息概括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点拨。通过图、文、视频,让学生把握新闻主体中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直观生动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史,体会民族自豪感,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第二篇: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一个课时就讲完了。因为市教研所要来听课的缘故,所以本来不会讲的这一课就当做了第一册的最好一节新课。但是,今天我讲的有好些瑕疵。

四班是第一节,由于害怕教研所的来听课,我有些紧张,说话都不利落,声音颤巍巍的。在四班讲课时表情僵硬,语言贫乏,实在是无趣的很。不过教学任务倒是完成了的。

三班忘记展示教学目标,直接跳到飞天梦一节去了。有了四班的前车之鉴,再加上没有了听课的压力,整个状态都比在四班时好,所以课堂气氛比较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四班都没有讲文章的首尾圆合结构。

《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 篇4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1、中国航天人用的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航天界几十年的跨越,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有能力研究建造的载人航天系统,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你认为,他们凭的是什么?

“神箭冲碧宇,神舟傲苍穹,长征通万里,五星映太空”这一诗作,道出了中国航天人的自信。对于一个曾经谱写了长征史诗的民族来说,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六十万公里巡天遨游,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一朝变成现实;十一度春秋卧薪尝胆,无数航天人用默默的奉献铺就了这条长长的飞天路。成功源自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勇气,源自于我们民族底蕴中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不朽精神。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再一次火山般迸发出来。

2、“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而本文主体却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讲述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航天史,为什么?

因为“难能”,所以可贵──因为飞向太空的“航程”历时长久、艰难曲折,并且最终成功,实现了愿望,所以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毅力,也更能表现出民族自豪感。这些背景材料虽然不是最新、最主要、最有价值的信息,但却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部分,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作者的高明深远的立意,也使得此文从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

3、通讯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或问题的较为详尽而生动的报道,被称为“时代传真”。请你以本文为例,说说通讯主要有哪些特点?

详细深入,过程完整──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完整地记叙了“神舟”五号发射的全过程,中间穿插航天史的简要回顾,形成首尾圆合型结构。在一个主题统率下,容纳丰富的材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生动形象、具体感人──对新闻事物的反映,文中通过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表现,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神舟”五号发射的运动状态,不单给人事实,还给人故事、情趣和实感。

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文中在关键处多次运用了议论、抒情等手法,不仅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极大地感染了读者,还增强了文采,深化了主题。

4、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的名字为所有中国人所称道,他也成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应该怎样看待杨利伟这一人物?

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理应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杨利伟应是千千万万个中国航天工作者的代表,他的荣誉是所有航天人的荣誉。我国的航天事业从50年代起步,经过了许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才有了杨利伟的成功。我们在称颂 杨利伟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为我国的航天事业默默耕耘的科技工作者,我们都应该向他们致敬。

5、明朝的万户并没有实现上天的梦想,反而被自制的“火箭”炸死,作者在文中对万户持的是一种什么态度?

《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懂得区别新闻和报告文学

2、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3、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内涵丰富、情感充实的句子

4、学生在学完本文后,能由此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文章大意和主旨,逐步学会阅读长篇幅的文章

2、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教师]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文体就是?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和新闻最大的区别就是?[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学生明确] 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 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学习目的]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投影,加粗]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介绍作者]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投影作者图片]

[解题]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其一,课文讲述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呼就是包身工;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以包身工为题,其实是[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其三,包身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外,它还是一种制度,一种怎样的制度?[提示:是罪恶的还是?]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

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3、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教师总结]是的,罪恶的制度剥夺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开始就被欺骗,后来又被虐待,最后悲惨地死去。他们的一生非常的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草草了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悲惨,这样的苦痛,是当时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万恶的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泪写证。

当时的中国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说在包身工身上,有双重的压榨,是机器、制度的压榨,也是奴隶制度、帝国主义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这样的悲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帝国主义。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读地很仔细,也找到了许多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包身工的这些悲惨事实,也来自于这篇文章。

[提问]现在,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找出的几处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以什么线索串联的呢?

[给予思考的时间,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的。

[提示]只是单纯的叙事吗? [明确]中间还穿插了议论和描写

[教师]为了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

[教师]

解释面:所谓的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解释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可留作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检查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参考答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里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清早起床、穿衣洗漱等方面)

2、点:反复提到的芦柴棒(老板喊她名字、生病的时候)

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触摸她的身体;

还有,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没吃得上饭的包身工、她们争夺马桶等等 [教师]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建议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三、文章除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现在同学们,可以找一找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老板们的对比 包身工与外来工人的对比

比喻: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以及买办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借喻:猪猡、懒虫、机器、罐头、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慈祥”“佳肴”“不假思索地爱上”“文明” “合理”“饲养”

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课文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学习采用。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家乡泉州,有一座让泉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建筑,它伫立在市区的圆盘上,上面有许多的飞天。这就是咱们泉州的城雕。城雕上的飞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飞天,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飞上九重天的向往。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上还有什么与飞上蓝天有关的人和事呢?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 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用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一篇新闻除了导语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分。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还由什么部分组成?

[明确] 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路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教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归纳出来的文章的结构,看看文中交代的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的事件?(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教师]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将宇航与送入太空,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怎么克服的?(提示,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并概括。)

[教师]困难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总算走过来了,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国力会更强,未来蓝天上将会有很多中国人的影子,有很多的飞机上都写着“MADE IN CHINA”

[播放影片]火箭知识、神六起飞

[相关链接] 神舟五号_新闻中心_新浪网.htm 神舟六号专题_新闻中心_新浪网.htm

《星际穿越》飞向太空 宇宙无限 篇6

主演: 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

类型: 科幻/悬疑/冒险

上映日期:11月7日(美国)

自从去年8月派拉蒙和华纳联合宣布了这部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新片在加拿大亚伯达省开机起,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片就获得了空前的关注,翻翻打分网站,甚至还没上映就被许多人早早贴上了满分,而今,《星际穿越》在影迷千呼万唤中始出来。人们对它的期待,更像是急切地等候着来自太空的讯息,而本片的意义也早已超出了一部影片那么简单,仿佛它真的可以将带领人们开启一场探寻真相的旅程,仿佛所有人都已经做好准备,被即将到来的终极真相所震撼。

本片是诺兰自2010年《盗梦空间》后又一原创剧本,由他和弟弟乔纳森·诺兰共同执笔完成。《星际穿越》把故事设定在未来,那时地球气候的剧烈变化已经让全球农业濒于瘫痪,人类面临着迫切的生存难题。马修·麦康纳饰演的主人公库珀是一位天体物理博士,他与安妮·海瑟薇被选中作为拯救人类未来计划的一员,利用他们针对虫洞的新发现,超越人类对于太空旅行的极限,开始在广袤的宇宙中星际航行,在太阳系之外寻找人类未来的可能性。影片最初的概念来自加州理工的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此人曾多次在著名的科学赌局中挫败霍金教授,此次由他担当剧本顾问,不仅为虫洞和时间旅行等科幻元素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更是让本片涉及大量科学概念,黑洞理论、相对论、墨菲定律、引力场将轮番登场,奉上一场视觉和脑力的震荡。

在对科学和人类命运的探讨之外,影片加入了关于父女之间的感情线,自始至终贯穿影片。当年不得不离开孩子们而踏上太空之旅的库珀,与如今长大成人的女儿已多年未谋面,女儿仍穿着父亲的旧衣等待心中英雄的凯旋。另一方面,步入太空的考察队在一步步深入之后似乎有所发现。有意思的是,电影拍摄期间曾使用假名《芙萝拉的信》,芙萝拉正是诺兰女儿的名字,而诺兰在电影拍摄期间也同样未与家中小女相会。在此,电影的内外构成了一种平行的镜像关系。回到这对父女关系本身,这种父女间的追寻关系同时让本片又指向了另一部科幻经典——1997年的《超时空接触》。在完成了影像文本互文勾连之外,本片也引导着人们不禁好奇追问,这一次,这对父女将会如何完成他们穿越星海的接触?

而诺兰自己也提到,本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2001太空漫游》及《星球大战》影响,可以说在精神上继承了前辈们的衣钵。然而事实上,这部影片承载了更多,你不仅会发现以上提到的《超时空接触》,还有《银翼杀手》,你甚至还会发现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斯》的影子。广大的科幻迷们,相信诺兰不会让你失望。

经过《盗梦空间》向人类意识最深处的掘进,这一次,《星际穿越》开启了面向最深邃浩瀚的宇宙空间的拓展,诺兰仿佛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关于“内”与“外”的辩证法。诺兰说,这部电影最终探讨的是人性,作为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人和人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假大空,也许诺兰真正想说的,就在这“内外”之中,你我之间。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点拨。

2、课前准备一系列关于中国航天技术进步的幻灯片,以加强学生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历程,按照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来整体把握文章。

2、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方法,学会拟新闻标题。

3、课型:多媒体教学

4、素材准备:多媒体课件

5、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语

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2003年10月,我国发射了“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一消息激励着万千中华儿女的心。2005年10月,“神舟”六号又一次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让我们再一次为之激动不已。究竟实现这个飞向太空的梦想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探寻。

2、写作背景

2003年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 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3、体裁简介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报道,作者以大量的翔实的材料叙述了中国人近半个世纪的飞天梦想。叙事清晰,语言流畅生动。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特点:

①详尽深入,过程完整。不仅要报道新闻事件概况告诉受众,还要交代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写出完整的过程,让受众明了新闻事件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②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件的反映不能只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

③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从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

4、结构内容

阅读课文,思考:这篇通讯包括哪几个部分?各部分各包哪些段落? 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导语中包含哪些信息?)

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 “神舟”五号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说明了什么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第二部分(第2~26段),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提取重要信息。(在学生找出后进行梳理)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①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②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③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④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⑤“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⑥“神舟”一~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第三部分,结尾。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5、自由讨论 中国的飞天梦想为何能够实现?

(第2课时)

1、回顾梳理。

本文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篇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国人瞩目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

另外,这篇新闻还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2、思考以下问题

⑴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

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⑵本文标题的含义?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3、巩固练习。

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课文的标题就很有特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你还见过什么好的标题?介绍给大家,并就此谈谈标题对于新闻的价值。⑵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联系平时看到的新闻,结合本文,总结一下。就身边发生的事写一篇300字的新闻。

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学会写新闻

首先,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其次,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选择好的标题,例如本则新闻的标题。

再次,注重新闻的结构。例如本则新闻为首尾复合型结构,原因为本则新闻首尾两 部分记录的都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⑶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8

1.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以及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

2、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

2、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突然,横空一声爆响。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许,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与骄傲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写出课文标题)请同学们看屏幕画面,以自豪的神情去回顾我国的航天历程。

(放映幻灯片)

二、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的脉络即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1、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三、解决几个问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州五号”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这篇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用了大量的数字来体现真实性。

3、讨论∶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今天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一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4、谈谈本文的结构特点。

一般的文章可以分为三种结构∶线形结构、网状结构和圆形结构。本文是一种首尾圆合型结构。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州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

课后习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篇9

一、基础知识评价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假jiǎ

暑假

假嗓子 假以辞色

假模假式 B.供gòng

口供

供销社 供认不讳

供不应求 C.角jiǎo

角膜

唱主角 钩心斗角

凤毛麟角 D.冠guàn

皇冠

冠心病 衣冠楚楚

冠盖相望 2.选出错别字最少的一项()

A.趁心如意

行踪鬼秘

鬼鬼崇崇

弱不禁风 B.奋发图强

言简意该

英雄气慨

羽扇纶巾 C.动辄得究

莫不关心

毛骨悚然

刚愎自用 D.事过景迁

前倨后恭

书写潦草

浏览一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________都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________一下。

(3)前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可灾区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________了重重难关,恢复了家园。

A.结余

捉摸

度过

B.节余

捉摸

渡过 C.节余

琢磨

渡过

D.结余

琢磨

度过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C.张成不幸被敌人抓获,投入监狱,虽然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D.一些不法商贩在早已过期食品的包装上略微改头换面,又拿出来出售,必须狠狠打击这种不法行为。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起伏的群山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夜色中。B.我有一个儿子,生活过得很幸福。

C.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很渺茫的。D.今天开会他为什么不来?大概是对我们的工作有意见。6.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B.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C.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D.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二、拓展阅读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从这一年开始,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7.“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国的科学家是如何确定航天发展途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运用

9.我们每天都从电视、报纸等中获得大量信息,这些信息中的很大一部分反映了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飞向太空的航程》反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巨大发展,其实,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许多领域都获得了长足发展。试结合当前热点话题,利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简介我国某一领域的发展情况。

提示:利用图书馆资料、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充分掌握资料,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介绍性的文章。按照发展顺序介绍清楚即可。

参考答案:

1.D(A暑假jià;B供gōng销社;C唱主角jué)

2.D(A行踪诡秘,鬼鬼祟祟;B言简意赅,英雄气概;C动辄得咎,漠不关心;D事过境迁)3.D(结余:结算后的剩余。节余:因节省而剩下的钱或东西。捉摸:摸索,揣测。琢磨:思考,研究。渡:本义为“渡过,过水”。引申为“通过,由此地、此时移到彼地彼时”,度过:“让时间在工作、生活、娱乐、休息中消失”或指“生活了一段时间”)

4.B(A“安居乐业”主语应是人;C“遍体鳞伤”与“全身”重复;D望文生义)

5.D(A.搭配不当。“鳞次栉比”不能修饰“群山”。B.有歧义。C.滥用否定词,不合逻辑)6.D(“三号四号”之间加顿号)

上一篇:经理助理XX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家庭保健计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