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教育随笔(通用8篇)
教育随笔: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幼儿的天赋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爱好、特长也是不同的。如果老师总是将目光停留在幼儿的缺点上,幼儿就很难树立自信心,往往会灰心丧气、怕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对自己的缺点更加焦虑。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指导。要帮助幼儿看到自己的优势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优势项带动自己的不足之处,取得进步。
敏敏小朋友是位性格非常开朗的小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她接受新知识非常快,画画也画的不错,经常有一些小朋友围着她。但是有时她也十分顽皮,会带头不遵守纪律。这时,我就会跟她说清道理,并请她做老师的小帮手,帮助老师。一段时间后,敏敏真的成了老师的小帮手了。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现状和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上无法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由于父母关爱和管教的缺失,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受到侵害最多的群体,很多悲剧性的现实在不断上演。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必然问题。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相关保障制度,如户籍制度、教育改革管理制度等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管教,这些老人的教育水平都不高,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进和优化的对策和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导和根本,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政府要将农村儿童教育纳入国家、各级政府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要将农村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政府为指导,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其次,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监管和社会团体帮助为辅,国家政策强制管理为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如户籍制度、城乡教育均衡化制度等等。
2.强化各级政府政策协调工作机制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放在儿童生存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在儿童留守还是随迁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应该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确保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均衡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另外,还要推动相关的公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民工回家的成本。在农民工聚集的区域建立城乡教育交流基地,促使农村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教育,并且促进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教育工作的衔接,提高农村教育的业务水平。
3.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工作
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各级培训工作中加入农村教育培训内容,不仅要对家乡的相关教育意识和教育实践能力进行培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老一辈的人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养能力。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采取强制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育培训的力度和效果。培训工作的重点不是提高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知识水平,而是要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儿童在学习、心理和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学会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并且能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寻求正确的渠道,强化他们的监管能力。
农村儿童教育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和个人思考的重要内容。强化国家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各级社会力量,强化监护人的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其中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农村社会问题的重要体现。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社会上讨论的重要话题。基于此,就留守儿童角度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农村儿童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3-27.
[2]郝志瑞.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5.
[3]李湘祁.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94-195.
关键词: 儿童视角 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新课标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在教材、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上都要求教师积极研读新课标的教材,积极以儿童的视角感悟教材中的核心内容,结合当前的生活实际及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思想品德现象,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课前讨论、多媒体等授课方法进行教学。
一、教材中的儿童逻辑分析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积极研读思想品德教材,根据当前的教学情况,以儿童视角积极分析教材中的儿童逻辑,以此抓住教学重点,改善效率低下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高年级阶段,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应该积极利用新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积极以学生的思维逻辑方式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放弃以往“填鸭”的教学模式,确定教学重点,减少教学目标的设定数目,增加教学目标的设定精度,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积极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整个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路与逻辑方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近,同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模式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逐渐使整个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工作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二、发现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儿童世界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环节,也应该成为儿童快乐世界中的一部分,教育素材本身是不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本身也是枯燥的,如果将教材以另一种形式(视频,漫画等)呈现出来,则学生会变得很感兴趣,在整个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儿童世界的多彩性和丰富性对于提升教学成果,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很大。如果教师认真研读现在的思想品德教材,则不难发现,死板的理论知识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丰富有趣的漫画,简洁且符合学生特点的语言,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积极寻求生活中的素材,并以符合儿童的方式呈现出来,师生积极交流,在快乐中提升,事半功倍。
儿童世界对各种现实的现象充满好奇,总是在不断探索、观察和发现,这种思维特征也是思想品德教学应该紧紧围绕的中心,仅仅依靠说教的方式教学,一味追求教学指标的要求,就会出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厌学等情况,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总的来说,在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教材,积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找准儿童视角的切入点,能够使教育教学事半功倍。
三、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儿童文化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的切入点要正确,同时要符合儿童的思维逻辑,尊重和接纳儿童的文化及行为方式。无论在授课内容的备课过程中,还是在讲课过程中,都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方式,这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的熏陶,接受教材中的观点。符合儿童的文化观,最多的是体现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尽量进行案例教学,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由浅入深,积极引导,这样能够逐渐改变学生对于课程不感兴趣的现状,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生动形象的案例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当成主人公,逐渐进入学习气氛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阅读儿童文化读物,做到准确定位,准确理解并应用儿童世界的思维,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影响学生的思维及课堂行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理解儿童的世界,在教材的理解,教材的组织、备课及授课的过程中,以儿童文化作为教学切入点,做到精准定位,高效教学。
四、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对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影响甚大,以儿童视角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要求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设备,开展多种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积极开展教学讨论,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在教学设备上,不能仅仅依靠板书,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多运用漫画、动漫等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大耳朵图图》、《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的片段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活动上,应该适当增加思想品德教学实践的频率,经常组织“绿色小分队”等公益活动,以公益活动的形式告诉学生应该遵守的社会秩序,这要比在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更加具有教育意义。
五、结语
综合以上观点,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儿童的视角切入教学,教师尽量多地接触儿童读物,认真研读教材,使用多种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适当增加教学实践的频率,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向着教学目标靠近,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卢玮.新媒体环境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D].吉林大学,2014.
[3]郑志亮.如何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J].学周刊,2013,14:24.
贵州省遵义市第二十四中学 李吉勇
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更是浇灌心灵的甘泉,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对每一名学生的包容之心。由于我校地处较贫困农村地区,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离异家庭不断涌现,单亲家庭逐渐增加。对于这些留守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教育爱”。
2007年4月2日,星期二,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受同事之托,我收了一名本不该收的学生,因为他曾被人们称为“问题学生”--“网吧少年”Y同学。
第一次见到他时,他耷拉着脑袋,一幅不想与人沟通的样子。
由于我事先已从委托人那里了解到他是一名“已经近两年没有上课,心灵已高度扭曲,成天泡吧的‘网吧少年’”。因此我改变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不对他作任何要求,只需他向我说明“到我们班来做什么并怎么做”就行了。当他说“我保证不影响课堂纪律,上课我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睡觉或写日记”时,我深感问题比较严重,但还是答应了他,同时强调“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他也很爽快的答应了。我和他的第一次谈话在和谐的气氛中结束了。
不出我所料,当天第四节课他就和我们班年轻的数学科教师发生了冲突,他气冲冲的走出了教室,并准备离校,中午一点我就找到他,进行了我和他之间的第二谈话,我耐心的讲解了我们班的纪律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以及管理习惯,并分析了这件事的是是非非,并声明我并不责怪他们师生俩,只希望他不要义气用事,回教室上课,一切问题我来解决。结果他听了我的话,回到了教室。下午放学后,他终于向我敞开了他封存已久的心扉,给了我第一份礼物--题为《明年花开谁复在》的作文。
明年花开谁复在
2005,呐喊;2006,伤逝;2007,彷徨。
对于2005年夏天之前所发生的一切,我处于失忆状态。2007年,彷徨,过后会发生什么?一切都是未知数。2005年,我呐喊我会考上复旦大学,2006年,我伤逝自己的年少轻狂。2007年,我彷徨,我不能平息心与心之间两种想法的争论。
我觉得我应该是莎士比亚剧中的主角,可上帝注定我这一生都充满悲情色彩。
曾经的豪情壮志在电脑前算得了什么?过去的也就过去了。
我不晓得检查在每种类型的人眼中代表什么?是学生眼中的苦痛?家长眼中的耻辱?还是老师的万般无奈?我不晓得检查在每种类型的人眼中有什么意义。是学生眼中的刻骨铭心?是家长眼中的无地自容?还是老师说的“汝子不可教”?
我们真的好不想犯错,我们真的难受。
恨我生在中国。
我恨中国的一切。
我恨它教育制度太苛刻,我恨中国发展太保守,甚至恨中国人的自私、无知。
打骂,偷懒,算错么?只能怪中国人与人之间不信任,只能怪我们桌子上有读不完的书。
和我一样,读书就是个悲剧。
我听人说,一辈子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幸福。
然后,我就信以为真。我去工作,去挣钱。太累了,去做个什么所谓的游戏职业玩家。我换来的是什么?仅有的那点工资?我想哭。如此卖力工作,客人白眼,老板责骂,值么?打了两年职业玩家,拿到世界冠军了?付出两年的青春,值么?
我只想以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方式活着。
我不希望在我呐喊未果又黯然伤逝之后再彷徨。
我想重新给2007年下一个定义。
我不想读书,不想工作,不想做一切事情。现实是多么丑陋,你再努力,你终究比不过上帝。
我不觉得我所想的和曾经做的是错的,我不觉得我们都错了。
现实逼迫我们做过许多事,想想就忘了。2005年我去上海,曾经沉迷于那里的都市风光,我迷失过,认为现实太美好。我去过杭州,我在西湖边徜徉,从雷锋塔眺望,觉得世界就在我的掌握之中。我又错了,我又看到城市的迂腐的肮脏,我看到世界很丑。
我曾经被人称为“讽刺学者”,我有讽刺么?这是事实。
其实,我们真的没错,我们只是以自己的方式活着。
其它的,我们一无所有。
明年花开谁复在?
人过境迁,世事无常。
通过他的这篇作文我发现,他比我想象的要好,最起码他愿意和我交流,更主要的是他写作水平不一般。于是我就动员全班同学来帮助他,告诉同学们:Y同学本来是非常优秀的,只因在两年前受到打击,缺乏家庭温暖和他人的理解才变成这样,现在我接收他进我们班,是想抓住这次机会来奉献我们的爱心,证明我们九(6)班不但是学习好,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和谐、充满爱的班集体。
接下来的几天,不管Y同学做什么,哪怕是他上课不听,甚至和老师顶嘴,同学们还是热心的帮助他,激励他上课听不进就写作。两天后,他就向我展示的他的第二部作品《悲剧人生》,同时也向我更进一步的敞开了他的心扉。
悲剧人生
个人篇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小时候,带着已能贴满一面墙的奖状的骄傲,我天真的以为活着真好。我甚至觉得,我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慢慢的,我看到社会竞争如此残酷,挫折困难来得如此之频繁,我却如此不堪一击。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孰对孰错?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孰轻孰重?现实让我无奈做出选择,选择之后,才觉得更加无奈。
人生如戏。
我是个演员,我努力地扮演好自己饰演的所有角色。我佯装笑着,我刻意地、极不情愿地为你歌,也为你泣。我不是主角,你更不是。我们只是在演绎悲剧的小丑。
人生如歌。
我是个歌手,我用音乐诠释人生的真谛。从上海滩的纸醉金迷,唱到战线上的英雄儿女。我想唱,唱到莎士比亚故居,让世界听得到悲歌。我们悲,为人生而悲,却悲得异常壮烈。
我是个悲剧。
友情篇
我善意地对待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我对任何人报以信任。
得到一个朋友需要千千言万语,失去一个朋友仅在三言两语之间。我不需要太过惦念,我遵循顺其自然。千金易寻,知己难觅。昔伯牙子期,留给我们悠悠琴声,好留给我们恨不同生,但求同死的千古绝美。忆马克思恩格斯带来的不仅是旷世巨著,还带给我们纯洁友情的点点怀念。因为在这个充斥着贪婪和自由化的社会,再好找不到真正的友情。情同手足势不两立?社会在飞速前进,也就前进到了朋友最后成敌人的状态。知音何求?悲剧人生,求一知己谈何容易?我的悲剧人生呵!我失忆,我对你们本就不该怀念,我情愿把虚伪的友情当作一种罪过。周围尽是陌生,仅有的那一两个可以有共同语言的人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
木桌上笔刻的小人欲哭无泪,窗户上裂开的缝像要对我们诉说什么,听着,听着,有点累了。
友情是个悲剧。
生活篇
好像成天无所事事。越来越颓废,越来越堕落。偶尔写几首歌,即使歌词多积极向上,我也不能摆脱现实中的阴影。一首歌,唱到不厌其烦,又有谁来倾听?歌词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呵!起初,[与歌被当作是不务正业,再后来,词里一旦带有情爱样的字眼,就被认为是想入非非,他们不懂,他们只知歌词是用来唱的,不知道歌是灵魂的洗礼,不知道歌是情感的表达。可悲乎?我觉得我好脆弱,我不断地锻炼,我整日在田径场上飞奔,我成天在篮球场上忘记了自己地投篮,然后不进,运球,突破,最后到投进。我觉得这种感觉真好。我喜欢翱翔,然后,篮球好成为禁忌品,随之而来的书,一本又一本,足装满几箩筐。可悲呵!人的生活只能是与书而伴,与墨相依么?我的天,我们不能拥有自己的喜好,仅仅用来娱乐的喜好么?可悲呵!
生活极可悲,它足心摧毁人的灵魂。看着那一串扭曲的音符,让它尽情的放任自我,让它告诉世界生活是首悲歌。带着两次骨折的右臂和疲惫的身躯,我向生活投降,我被你打败了。
生活是个悲剧。
事业篇
事业是什么?不知道。但我知道事业不是一个月的杯水车薪,不是貌似穿着工作服,却在深思未来是否就是这样。事实就是这样,学历和文凭主宰职场的一切,有多少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到头来却是一场空。这样的职场,浪费了多少人才,击碎了多少人的希望,残酷的现实。
或许在虚幻世界比较好。
当我在真正成为CS玩家之后,我才发现这里更残酷。平日刻苦训练,为的就是在WCG的总决赛,但是有多少人,有多少人能像WNV一样代表中国去赢得世界冠军?这样的世界冠军又被谁认可?又有多少人了解CS,了解WCG,了解中国电子竞技?悲哀,为中国的电子竞技悲哀,嘴上说的非奥项目其实就是闲得无聊然后消遣的方式。在这样的状况下,这条路能坚持多久,又能走到多远?WNV,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电子竞技世界冠军,背后是尴尬,是辛酸。
中国的电子竞技,只能像热带国家参加冬奥会,可望而不可及。我的WNV梦,我的世界冠军梦,倾心浇灌了两年,丝毫没有可以实现的迹象。
上个月,我们战队解散了,曾经的荣耀,曾经的辉煌,曾经为遵义市电子竞技带来历史突破的骄人战绩,又有几个人记得。曾经的dell8115沾满灰尘,曾经的IO1、1渗透汗水,曾经的hell2承载着不能估计的重量,曾经的A90,从这里面听到的是为中国电子竞技的悲泣。
我把曾经朝夕为伴的游戏装备送人了,还有那张2006年的WCG选手证,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我做的这一切,好像只能让我以后的记忆丰富一点,其它便没什么。
事业是个悲剧。
人雨果的《悲惨世界》里,我们应该读到点什么?世界总是那么悲,让人生这本来应该积极、快乐的剧本变成一出悲剧片。
悲剧人生,何时结束?
读了上述内容,我万千感慨:对于一个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对于一个对家庭、对社会缺乏信心的学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他营造和谐的土壤。
因为对他有了全面的了解。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号召全体同学与我同道向他播撒爱的阳光。通过每天近10次的师生交流,通过同学们时时刻刻的集体活动,Y同学很快就感受到了我对他的关爱,同学们对他的接纳和关心帮助,他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主动的听课,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了。当我正准备向黄校长汇报我的工作,证实我收Y同学没错时,黄校长却面带怒气的在校门“迎接”我。
那是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因为要去替学生保管生活费,所以我老早就向学校走去。没想到黄校长居然比我还早。
“黄老师,你这么早就来了!”
“早!你看看你收的学生,要不是我早点来,明天学校就会有个大新闻,你自己去看看吧!”
我知道一定是Y同学出状况了,我快步奔向九(6)班教室,发现Y同学正站在教室门口,穿着一件白底蓝花衬衣和蓝底花色短裤,打着一条便携式黑色领带,脚上是一双“人”字型拖鞋。
“李老师,我知道看见我这样会不高兴,刚才黄校长把我训了一顿,你能听我解释吗?”
由于早有心理准备,再加上他刚才的话语。我已毫无怒色。
“那就到我办公室去,我慢慢听你解释,免得同学们误解。”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听他这么一问,我顿时明白过来。
“你在想你妈妈,是吗?”
“是的,自从发生那件事后,我妈妈就离家出走了,至今没有音讯。我虽然恨她,但也想她,这是我保留的她给我的唯一一套衣服,可以让我穿过今天吗?我保证哪儿都不去,明天一定换,行吗?”
听了他的解释,我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说实话,要不是他的提醒,我完全忘记了那天是母亲节。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作为班主任还能说什么?只能面带悦色的说“行!”
有了这个插曲,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母爱对孩子的重要性。我发动全班同学来关心他,只有发现他什么异常,及时向我汇报。从此,当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同学们会及时向我汇报,我就带去饭馆吃饭,聆听他的诉说。当他心情平静下来时,我就会说:“希望你放下包袱,给你的父亲打个电话。”知道他最怕过周末,为了让他在周末不孤独,要么邀请他去我家共进餐,要么在学校陪他。终于把他父亲请到我们的饭桌上,消除了他对父亲的敌对情绪。
通过近两个月的共同生活,通过近八十天的交流与沟通,他在最后一次模拟考试中,他写出了优秀的的作文《在困难面前》。
在困难面前
人生就是一场战役。有胜利时的喜悦。有失败后的丧气。我们要学会,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自信,无畏无惧,努力克服它。
以下是我最近的习题精选。
已知:在家,深夜,累了,还差三道几何题。
求:是否该完成。
解:我不行了,做了N道题了,现在思绪混乱,手指发麻,该休息了。
答:睡了,明早做。
批阅:三道题就可以摧毁你的毅力?今天差三道,倘若明天、后天也差三道呢?或许再思考一会儿,就可以得出结论呢?
批阅者:爸爸。
反思:三道题,摧毁我的毅力?太小看我了,大大小小的题做了无数,区区三道,何足挂齿?今天剩一点,明天剩一点,会堆多少啊?
订正:做一道,我就学到一点,我不能养成拖拖拉拉的毛病,而且,像我这种天才,指不定三两分钟就把它拿下了。
已知:晚上七点半,一大堆衣服没有洗,想去看《同一首歌》,找了个手痛的借口。
求:是否该把衣服洗完。
解:如果卫生间有台电视,那该多好。明天再洗吧,电视错过了可就没了,再说,那儿还有一大堆干净的衣服可以换,不用那么急。电视,对我来说,是天大的诱惑。
答:先看电视,衣服一会洗。
批阅:把洗衣服比作中考,和看电视相比,现在最重要的是什么?既然决定考重点高中,那你该做什么?电视哪天不能看?中考一生有几回?
批阅者:妈妈。
反思:现在中考最重要,我的重点高中梦,就靠它了。我得好好学习班,等上了高中,我再高高兴兴地看电视,要禁得住诱惑。
订正:于是我回到卫生间洗衣服,电视好象开得很大声,我听到那首歌: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
看到他的转变,使我觉得我收留他是对的;看到他不断上升的成绩,我觉得80多天的工作没白费。就在当年的中考中,他以445分的中考成绩进入本市的重点高中。就在几天前,他给我发来信息。说想来我家看看我,说要不是我当年那么爱他,他不会成为贵州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今年已经大四了,特别想我。
这就是“教育爱”给我带来和教育硕果。
作为教师,我更深知:和谐的环境,不仅能塑造出学生美好的心灵,还可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早在2003年,我就接了一批学生,如果以家庭环境和学生基础为标准来衡量,这班学生是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全班50名学生中,缺乏家庭温暖的有48名。 父母不在家的“空巢学生”有25人,单亲子女有5人,父母单方在家但近似“空巢学生”有13人,还有3个学生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呢;在学习基础方面,不识拼音的有28人,写不出自己家庭成员的名字的有35人,最简单的记叙文都不会读的有36人,只有11人能写出流水账式的记叙文。了解到这些,当时我真的想放弃。可这又不是我的个性,随即就想:这就好比农民种庄稼,不可能种子籽粒不好就把它扔掉、分的责任地贫瘠抛弃不种,只能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运用科技变贫瘠为肥沃,幼苗就能茁壮成长。为了尽快改变学生,我查阅大量的书籍,学习最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借鉴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将“教育爱”贯穿我工作的始终,尽力给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千方百计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尽力去挖掘他们的潜力。
首先,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我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上我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共同探讨,共享成功的喜悦;课外我是学生活动的亲密伙伴、知心朋友,和学生交心,和学生们一起玩耍、嬉戏。如和学生们打球、瓣手腕,向学生们谈自己儿时的经历和感受。
其次,在班级管理方面,我积极推行班级民主自治,制定班级民主自治制度。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委,再通过班委民主选举班干部,民主讨论制定班级管理细则,师生共同制定班公约,引导、激励学生去处理班上的一切事务。
再次,在日常行为规范问题上,我始终为学生作出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须首先做到,请学生监督;学生犯错误要严肃处理,教师犯错误更得认真对待。比如在当年开学不久就有这样一件事:我因不知情错怪了一名学生,致使他倍受委屈,想退学,当我知情后,我立即家访,诚恳的对学生当面道歉,使他激动地回到学校,随后我又在班上当全体学生的面向他公开道歉,此时此刻同学们报以雷鸣般掌声,此同学也热泪盈眶。因为我的那次公开道歉和后来的主动弯腰捡垃圾,率先垂范使我和学生之间成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最后,在学生心理问题处理上,我多来年来可以说是身兼数职。有时是学生的慈父,给予他们无私的父爱;有时是学生的长兄,帮他们排忧解难,分担他们的痛苦;更多时候是他们的心理医生,为他们洗涤心灵上的污垢,把他们从过去的阴影中引领出来,使他们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对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既希望自己有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更希望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环境我们教师不能给他们,但给他们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应当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学,更应该使青少年不再厌学,不再计较个人得失,不再难与他人相处,不再心怀仇恨,不再……
教育爱是什么?就是培育和谐的土壤,就是播撒慈爱的阳光。因为和谐是学生心灵的营养,学生只有在和谐的土壤中心灵才有可能得到健康成长。
李吉勇
随着政策的开放,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规模已达23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乐港镇乡镇府的关公委专门制定了一项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的计划。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各级人大代表带着学习用品及衣物亲自送到一些学校及幼儿园中的留守儿童手里,让孩子感到除了父母之外,社会上还有人关心着他们。让他们好好学习不再自卑不再孤单。尽管如此,这也是杯水车薪。
因为这只是一时的感动而已,还是不能完全解决孩子的实际生活与思想感情问题。我个人认为一时的感动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只有长时间的付出与实际的行动才能解决并感化这些留守儿童,防止他们走上歧途,让他们与正常的孩子一样一边学习一边快乐的生活。
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全校184人,留守儿童就将近100人了。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大概可以归纳为出以下几种类型:(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这几种类型的孩子通常会出现学校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品德不佳;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等多种突出的问题。所以,我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的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益。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而且再加上外面的书本与我们的不同,最好是在外读书的在外考试不须回原籍地参加考试。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我建议可以放在老年活动中心中设立,因为每个村子里都有老年活动中心。我们还可能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为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在屋里听着小朋友报幕的播音腔,妹妹说他们长大后回过头来看这段录像带,一定会觉得是黑历史。哈哈。事实好像真是如此,长大后回过头去看很多事情,真的是满满的黑历史,可那是自己无可复制的童年啊。无论多黑,那也是无可替代的一段回忆。
童年离我们真的是挺遥远的一个词了,距离最后一次过儿童节竟然已经过去了10几年了。当小孩的时候,总是期待长大,总是羡慕那些20几岁的大哥哥大姐姐,青春又自由,那时候总觉得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忙,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才能够长大,长大了一岁就很开心。谁知道后来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一年,一个转身就已经10多年。
距离那么久远的事情,很多都已经不记得了。就算记得也会觉得不真实,分不清是真实发生过还是自己添加过滤镜的回忆。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当事隔经年后再回过头去看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版本。极力去回忆,我还是想不起,任何让我觉得深刻的记忆。多可惜,那时候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那时候的很多东西也丢失了,旧照片也极少,想来真是有点遗憾。
多记录生活,无论是用文字还是用照片都好。那样回过头去看自己的过去,不至于一片空白。所以,我挺庆幸那些年在社交软件上那么聒噪的自己,至少现在我能了解到自己的青春期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作者:沙子
一、基于儿童的运算教学目标分析
在我国近百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计算一直是重要的学习内容。随着数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计算教学的内容有增减过, 熟练程度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1978 年起提出删减“过繁计算”, 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应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 提倡 (鼓励) 算法多样化”, 并强调“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十年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增加了核心概念“运算能力”,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 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无疑地, 基本运算以其实用价值性和基础价值性, 使其始终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对运算教育价值的不同诠释也带来了不同时期对运算教学的目标要求。
很显然, “运算能力”的提出更强调学生要在学习运算的过程中经历理解算理、探寻算法的过程, 因为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 才可能达到以合理、简洁的运算解决问题的目标。教师对运算教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经验和学习需求, 不以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目标, 而是既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方法, 形成技能, 更要在感受算理、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提升能力, 帮助学生收获快乐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师还应注意在运算速度以及正确率方面准确把握要求, 不能过高或过低地要求学生, 也不要以结果性指标过早地在教学过程中用来监控所有学生。
二、基于儿童的运算能力发展策略
基于对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研究, 围绕儿童学习的基础、需求和认知规律提出以下几方面发展学生运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 调动经验:帮助儿童“有感觉”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基于生活经验的学习是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因此那些来自生活的问题或实例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运算的价值, 更有助于学生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运算本身。
1.“举例子”带来的豁然开朗。
在计算教学中, 对算法的探寻和对算理的解析是教学重点, 常常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 进而理解新知识。例如, 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编题, 于是出现了“0.8+3.74=”, 对此题的分析是揭示“小数点对齐”这一算法的好时机。但为了让学生有机会调动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验, 经历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过程, 教师先让每个学生自己试做, 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道理。
师:你们以前做过很多加减法题, 无一例外的都是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 可这道题为什么不末位对齐呢?
生:整数的末位是个位, 末位对齐也就是个位对齐了。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是相同的, 所以不能末位对齐。把小数点对齐, 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如果不把小数点对齐, 而把末位对齐的话, 十分位的8 就和百分位的4 对齐了, 相加之后肯定就不对了。举个例子说吧, 比如买两样东西, 一个是0.8元, 另一个是3.74 元, 如果把末位的8 和4 相加, 就是用8 角加4 分, 那肯定不对了。即便得到12, 既不是12 角, 也不是12 分。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举例子”的好方法, 虽然是简单的方法, 但却揭示了深奥的道理, 让大家豁然开朗。看似和整数加减法不太一样的“小数点对齐”其实和“末位对齐”一样, 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 而相同数位对齐背后的道理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对算理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算法, 并为在多种算法间建立联系奠定基础。
2.“估一估”引发的反思调整。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感到, 学生在进行小数运算时错例会明显增加, 有时是失之毫厘, 有时却是差之千里。而学生面对这些错例常常是“毫不察觉”,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小数比整数更复杂, 学生对小数运算更不容易“有准确的感觉”, 小数乘、除法更为显著;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小数运算的意义理解不深入, 对结果缺少预估 (或预判) 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机会感受“先估后算”的价值。例如在进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时, 当出现“22.4÷4=”后, 教师不急于引导学生探究算法, 而是先引导学生“估一估”结果会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生:20÷4=5、24÷4=6, 因此22.4÷4 的结果一定比5 大且比6 小, 应该是5 点多。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计算和分析, 进而分析算理, 探寻算法, 同时也验证“估”的结果。
有了“估一估”的第一印象, 学生能够对一个小数除法的计算结果有个初步的、粗略的判断, 这将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在小数运算中, 小数点的处理是难点之一, 而“估一估”的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主动调整因点错小数点而出现“差之千里”的情况。因此, 强化“先估后算”带来的反思与调整, 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算法的有效策略, 更是学生不断丰富运算策略, 提升运算能力的抓手。正如林崇德教授指出的那样, 儿童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能力, 就是通过他们认知活动的实践, 不断发现和解决这种矛盾, 从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 借助直观模型:引导儿童“找方法”
直观模型指的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操作材料和直观材料, 如小棒、计数器、长方形、数直线等。在计算教学中, 直观模型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重要方式。这一点基本可以贯穿小学阶段的所有运算教学。
1.借助直观模型, 探究算理。
在计算教学中, 算理比算法更“隐蔽”、更抽象, 学生要分析算理就需要对算法做出解释, 这通常需要一个情境使算理得以外显。学生在认数过程中所借助的直观模型就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认识小数时, 教材中提供了正方形、数线等直观模型 (如下图1 所示) , 学生能够将直观图形与小数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教学时, 就可以借助直观图进行算理分析, 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够直接相加减 (如图2) 。
在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教学时, 还可以继续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的累加过程 (如图3) 。类似地, 在小数除法的教学中, 可以借助图清晰地呈现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的个数, 以及平均分的过程 (如图4) 。
这些直观图的使用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有助于学生在认识小数的基础上, 自主迁移经验, 探究小数运算的方法和道理。让“看得见”的图形来帮忙, 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需求, 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规律。
2.借助直观模型, 巩固算法。
除了在探寻理解算理、归纳运算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发挥直观模型的作用, 在巩固算法的练习中也值得不断借助直观模型, 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提升能力。例如在“小数加减法”一课的练习环节中, 教师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竖式运算方法的基础上, 设计了“小卡车该停在哪儿”的活动, 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 帮助学生强化对运算方法的掌握, 以及对算理的理解。
师:竖式中的被减数已经写好了, 减数放在了小卡车上, 卡车停在哪儿合适呢?
(课件出示:卡车自右向左行驶)
师:停在这里行不行?
生:不行, 因为小数点没有对齐。车得继续往前开, 直到小数点对齐。
师:载着第二个加数的小卡车已经准备出发了。
师:咦, 怎么没停?卡车司机有问题:“12 没小数点, 怎么对齐呀?”
(课件出示:卡车自左向右行驶)
生:12 的后面有小数点, 卡车需要倒回来。
课件根据学生要求进行动态演示, 直至小数点对齐。
生:这下可以计算了, 结果等于12.43。
形象的动画演示支撑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直观理解和辨析, 进而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运算方法的掌握。总之, 在运算教学中, 充分发挥直观模型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运算道理, 更准确地掌握运算方法,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更灵活地解决问题。
(三) 沟通联系:促进儿童“有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的运算通常是分在不同册、不同单元中进行的。例如四年级下册学习“小数加减法”单元, 五年级上册分别学习“小数乘法”及“小数除法”两个单元。这样的安排, 必然使得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地面对同一种 (或一类) 运算。然而, 运算能力的培养只依靠不同方法的“分头操练”是不够的, 还需要适时地将这些不同的方法“集结盘点”, 以建立联系,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1.沟通概念, 建立知识网。
不同的运算有不同的方法, 学生学习每种运算时都是分别进行的, 然而不同的运算背后是否有相同的道理呢?在对比中强化算理, 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算能力。例如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小数乘法计算方法后的一节“小数乘法练习课”上, 教师设计了两次对比的辨析活动。
第一次对比: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两步的对比
师:请你计算0.12×3.4=, 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小数乘法就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12×34=) , 再给积添上小数点 (从右数出3 位) 。
师:看来, 小数乘法在算的时候都会有个整数乘法做“隐形替身”, 那同一个整数乘法都能给哪些不同的小数乘法做“替身”呢?它们的运算结果有什么相同, 又有什么不同?
分析:这些小数乘法都是由一个替身算出来的, 结果也都可以根据408 变化而来, 但又不完全相同。它们计数单位的个数是相同的, 都表示408 个“什么什么……”但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有的表示408 个0.1, 有的表示408 个0.01, 还有的表示408个0.001……
师:由此可知, 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中第一步“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其实算出了乘积包含计数单位的个数, 而第二步“再给积添上小数点”就是在确定积的计数单位。
第二次对比: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对比
师:这个整数乘法除了可以做小数乘法的“替身”, 在整数乘法中, 是否还可以发挥“替身”的作用呢?
生:尾数带0 的乘法吧, 因数末尾有0 的乘法, 我们通常就先不看末尾的0, 算完之后再添0。例如120×3400=, 我们通常都不用“末尾对齐”的方法一层一层地算, 这样太麻烦了。可以先将因数末尾的0“甩出去”不看, 算完之后再添上。
出示:
师:同学们都更欣赏第二种算法, 很显然它更简洁, 但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呢?
学生结合实例展开分析发现:当我们将120×3400看作“12×34”这个“替身”的时候, “先不看因数末尾的0”其实就是改变了因数的计数单位, 只算12×34 得到的408 是乘积计数单位的个数。至于乘积应该是408 个什么?那还得看因数的计数单位:10×100=1000, 所以乘积应该是408 个1000, 就要在408 的后面添上三个0。
这样的小数乘法练习, 帮助学生在初步掌握算法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 在对比中沟通联系, 挖掘核心概念, 在“回头看”的活动中构建知识网。这个知识网的获得离不开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这本身就是运算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2.沟通运算, 建立方法网。
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法则通常是不同的, 教学时也是分别进行的。因此, 常常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是“独立的”“不同的”和“不能混淆的”。其实, 看似不同方法的背后却都藏着相通之处, 值得学生去发现和感悟。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 教师设计了两次平均分的活动:第一次是将7 支钢笔平均分给2 人, 怎么分?用算式表示。学生列式是7÷2=3……1。第二次是将7 元钱平均分给2 人, 怎么分?用算式表示。学生想到将7 元钱平均分给2 人, 每人可以先分到3 元, 剩下的1 元换成10 角, 每人就可以得到3 元5 角, 也就是3.5 元。算式是7÷2=3.5。于是产生了都是7÷2, 为什么商却不同?学生发现分钢笔, 剩下1 支就不能再分了;分钱, 剩下的1 元可以换成10 角继续分。
在接下来学生自主探究“11÷4=”时, 先以“1”为单位分有剩余, 化小计数单位继续分, 这种让余数“变得更碎”的方法, 其实是在变小余数的单位。计数单位小了, 计数单位的个数就增多了, 就可以继续平均分了。以“0.1”为单位分又有剩余, 那就继续化小计数单位接着分。此时, 便有学生在思考, 如果分的结果总是有剩余, 总也分不完怎么办?其实, 他已经预见了循环小数的出现。这样的对比活动, 有效地建立起了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整数除法中从高位除起, 即先平均分较大的计数单位的个数, 分后有剩余就化小计数单位与低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分, 分了还有剩余就继续化小计数单位接着分……直到分到以“1”为单位, 即分到个位为止, 即便有剩余也不再分了, 就当作余数“留在那里”。而小数除法只是接过了整数除法的“接力棒”, 打破个位的局限, 继续化小计数单位接着分下去而已。看似不同的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竟然是一回事儿, 方法与方法对接, 在儿童的心中织起了一张富含联系的“方法网”。
这是一个将算理与算法相融合的教学过程, 学生始终借助对平均分的认识以及对数概念的理解进行尝试和探索, 进而慢慢感悟、发现计算方法。这种通过沟通建立起的“方法网”, 有助于学生更充分地理解算理, 并抽象出算法。
三、基于儿童运算能力培养的教学建议
着眼于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结构性的认识, 把握其深层次的内在关系, 其次需要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 注重“算理”与“算法”的贯通
运算教学从低年级就开始了, 算理的分析与算法的掌握伴随运算教学始终, 两者总是交错进行、相互促进的。因此, 无论是哪个学段的教学都应注重算理与算法的纵向贯通, 使每部分的学习都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接。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运算形成贯通式的理解, 这是形成运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 注重“概念”与“运算”的联系
数的运算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它与数的认识紧密联系。学习数概念时, 应突出对计数单位、十进位值制等核心概念的深入领会, 这是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运算学习的坚实基础。
(三) 注重“新课”与“练习”的并重
运算能力的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 不断感悟, 不断提升。教学某种运算方法的新授课, 必然承载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任务, 此外, 与运算相关的练习课也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契机, 不容忽视, 需教师精心设计。“算理不能只是第一节课前半段的事情, 要在初懂算理的基础上得出规范的计算程序, 以后再懂其道理, 乃是正常认知过程。”
(四) 注重“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对接
数学知识是一个充满了联系的系统, 运算教学亦是如此。因此, 教师在进行每个具体运算内容的教学时, 心中既要有“短期目标”也要有“长期目标”。具体包括课时目标和单元目标的对接、单元目标和运算领域总目标之间的对接, 还包括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对接……当然, 教学中总会出现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 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在运算的难度和速度方面提出合理而适度的要求, 同时还应在总目标下为学困生留有发展的空间, 允许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慢慢赶上大家, 不让运算成为儿童数学学习的“绊脚石”, 让儿童在运算中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这也是实现知识“短目标”与育人“长目标”之间的有效对接。
总之, 在儿童形成数学概念和掌握运算法则的过程中, 各种认知系统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需求, 准确把握知识结构, 创造性地设计充满联系的教学内容, 儿童将会在运算的世界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 收获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曹培英.跨越断层, 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六——运算能力 (上) [J].小学数学教师, 2014 (3) .
[2]周玉仁, 杨文荣主编.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林崇德.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 1981 (3) .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儿童;道德教育
从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古代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德育;在近代,德育和体育、智育、美育等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历史上,道德教育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7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洛克认为培养绅士应首先进行德育;18世纪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完善的道德品质,成为“真正善良”的人;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养成品德;20世纪永恒主义教育代表的倡导者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道德教育推动人性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整个教育发展史上人们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身心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儿童道德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施中,人们通常将外在的社会目的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将课堂教学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将道德知识的掌握作为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由此造成了儿童道德教育“空”、“假”、“大”的现象。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社会诸多问题进行“否定”和“批判”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主张平等、对话;注重良好情感的培养;倡导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一、儿童道德教育的目的——使儿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最终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强调以社会为本位,注重人们对规则的遵守和权威的服从。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儿童道德教育强调应将儿童培养成“合道德”的人。这样的德育目的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道德应该是儿童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儿童的自主精神在道德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非常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儿童道德教育的主体应是儿童本身。基于此,儿童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的人不但会遵守相应的社会规则、维护合理的社会秩序,还会追求主体内在精神的发展,让儿童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儿童道德教育的途径——日常生活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存在很多弊端,其中从教育方面来看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脱离,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在道德教育中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儿童道德教育面临的最主要的困境就是道德教育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脱离,人们往往将道德教育的场所定位于学校课堂的理论说教,而忽视日常生活中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由此造成了道德教育对儿童的影响“课堂+日常生活=0”的现象。
道德从其本性来说是实践的。首先,马克思哲学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得以产生的基础是物质生活。其次,道德是在人的相互交往中产生的,没有人之间的交往就没有道德。正如爱尔维修所言“如果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孓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了。”道德的实践本性要求应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因此,应使道德教育的场所从单一关注课堂的道德理论转变到关注儿童日常生活中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和家长应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在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儿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道德的人。
三、儿童道德教育的重点——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人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因自身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作为德育主体的人不是一种静止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相互统一,是儿童道德教育的主体,儿童道德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和儿童的活动。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儿童道德教育中都存在“知德”必然“行善”的误区,儿童道德情感受到人们的忽视。在中国,从先秦时期的“以理节情”到唐汉的“以理抑情”,再到宋明理学的“以理灭情”,使得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在总体上呈现出强烈的推理倾向。五四新文化運动使得“道德不在情欲之外”的道德观被大力宣传,但由于传统道德观念和西方工具理性的影响,情感性道德观念仍未从真正意义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际的道德教育中仍以道德知识的接受为主,忽略道德情感的培养。从现行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道德投入”与“道德产出”存在明显的失衡,就其原因主要是道德教育中存在明显的重理性知识传授,轻道德情感培养的倾向。重视人的情感培养的后现代主义认为道德教育中应关注到人的存在,道德应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的,道德教育中应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道德教育中应注重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让儿童真正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
参考文献:
[1] 冯雪红. 关于对我国教育中德育地位的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117~120.
[2] 戚万学等著.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7).121.
[3] 乔建中等著.道德教育的情绪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70~76.
【儿童视角教育随笔】推荐阅读:
儿童教育随笔12-26
新闻视角07-03
历史多维视角12-19
汉英翻译视角转换10-14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简爱》06-04
从功能语言学视角分析06-15
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05-31
从基层视角看税收管理创新06-24
梁漱溟视角下的中国文化06-07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优秀800字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