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共6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篇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这里所选编的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些诗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 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错 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红线来贯穿,学生必大有思想和情感的收获。

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 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 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 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可供教学时参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是诗的国度,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 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 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 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诗评家吕进说得好,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 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 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风雨》《在一个地铁车站》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 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 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这是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 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鸡声茅店月,人迹 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 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 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 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 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有赠》中的“旅客”“行囊”、《风雨》中的“风雨”“舵手”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 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 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所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情感,可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

教学背景分析

1.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毛泽东的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是传统的,在这一点上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有本质的区别。形式上,传统诗词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性强,因此本课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使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适当介绍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欣赏时不必字字对照,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 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这些都不能 讲得太落实,否则就变成了政治图解而不是文学鉴赏。

3.要注意扩展阅读。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学生并不陌生,但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毛泽东,学生未必十分清楚,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风采。

4.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欣赏这首词,以诵读为主,兼以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第二课时进行扩展阅读,有条件的可把这节课上成毛泽东诗词、书法欣赏课。一定要预先布置学生作一些准备,教师当然更应有所准备。教学目标

一、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开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二、领会这首词用词精当、描写生动、想象丰富、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作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特点和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教学难点

词的常识和本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一、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开阔的意境和磅礴的气势;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二、领会这首词用词精当、描写生动、想象丰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导入 1.词的常识

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有把词称为“诗余”。词的特点是长短句,长句长达十一字,短句短得仅一字,因此又称之为“长短句”。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早期的词一般只有词牌,没有词题。到了宋代,作者为了表明词作的意思,常在词牌之下,另外加上词题,或者写上小序。

词根据篇幅大小有小令、中调、长调(慢词)之分,根据段落多少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之分,根据词的章法有开头、过片、结尾之分。双调的词分上下两阕(片),上阕的起始为开头,下阕的首句为过片,下阕的最后为结尾。1.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湖南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桔子洲,面对生机昂然而绚丽多姿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联想到 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和革命前景,心中诗潮如涌,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这首革命事业初创时代的这首词,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色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 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同时,通过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励着革命同志发扬当 年激流勇进的精神,肩负起革命的领导重任,来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

二、学习

1.教师范读全词。

2.教师讲解、提问;学生听讲、答问、读词。课文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眼前湘江深秋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祖国的沉浮。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哪些是抒情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主要是写景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抒情的。)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句的大意是:在这深秋的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滔滔的湘江流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即深秋,秋深了就有寒意。湘江,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南的海洋山,长817公里,流经长沙,向北流入洞庭湖。橘子洲,即水陆洲,在长沙市西湘江中,南北长约二里,东西宽约一里。(学生读上阕)

描写湘江深秋的景色,为何要写这三句呢?(这开头三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还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以诗人为主体,以江、洲为背景的艺术画面,突出了诗人沉思遐想的形象,既为全词定下了壮阔的基调,也照应了下阕的“百侣”,为“忆往昔”埋下了伏笔。)(学生读上阕开头三句)

作者“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了由山、林、江、舸、鹰、鱼等“万类”购成的绚丽多姿、生机昂然的秋色图。)

(学生读上阕四至十句)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看”领起的七句的意思是:远望群山层层枫林,霜后的枫叶一片火 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上,无数船只竞相疾驶;仰望蓝天雄鹰在广阔的长空展翅高飞,俯视鱼儿在清澈的江水里自由自在地来回游动。宇宙间的万物在这美好的深 秋季节,都在竞争向上,蓬勃发展。(学生读上阕四至十句)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很多。红遍:指岳麓山区枫林茂密,经过霜打,处处变红。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透、极、与“遍”互 文,都是副词。争流:争着行驶。长空:广阔的天空。浅底:水清澈见底,显得浅,不是真的水浅。万类:万物。霜天:秋天。

这里,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红霞似火的枫叶,又 有清澄碧绿的江水,还有点点疾驶的白帆,对照鲜明,色彩斑斓,生气蓬勃。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目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 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这里描绘秋色图时,作者用词精当、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大家共同鉴赏。(学生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写“山”之多。)“遍”(写“红”之广。)“层”(表现树林层层叠叠。)

“染”(描绘岳麓山枫叶经霜变红,如同染色般的美丽。)(学生读“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漫”(“满”之意,写出了江水漫溢之状。)“透”(写江水清澈碧绿。)“百”(写“舸”之多。)

“争”(写江面上千帆竞发景象和力争上游的气势。)(学生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击”(形容雄鹰展翅飞翔的矫健勇猛。)“长”(形容天空的广阔。)

“翔”(用鸟儿在空中盘旋的姿态,来描写游鱼在清澈的江水中轻快自如的神态。)“浅”(写出水的清澈见底。)

“竞”(概括地写出了世间万物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情状。)

诗人写景,景中寓情、情中言志。我们欣赏作者描绘的秋色图,透过诗人笔下的“万类”可以感悟到诗人的澎湃激情,特别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化实为虚的概括,为下面直抒胸臆奠定了哲学基础。(学生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请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我们怎样理解这三句的含义?

(诗人在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至于“主沉浮”是“谁”,则在下阕过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等句子中去探究。)

下阕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诗人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学生读下阕)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大意是: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在这橘子洲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学生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来:携,同;来,助词。峥嵘:原是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是特殊、不平凡的意思。岁月:时光,日子。

这里,诗人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这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曾”和“忆”,表示从上阕的重游“橘子洲头”,转入到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既是对开头“独立寒秋”的照应,又是对下阕铺陈“同学少年”、“峥嵘岁月”的总提,更是对“谁主沉浮”的含蓄回答。这是词过片的通常作用。)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忆”领起哪几句?

(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七句)

(学生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七句的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 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用激昂慷慨、富有战斗性的文章来鼓舞群众,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恰:正当,正值。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云:“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注释说:“挥斥,犹放纵也。”就是意气奔 放,意气风发的意思。方:正当。江山:一般代称国家、天下,这里泛指天下国家人事。激扬:激励昂扬。《后汉书。臧洪传》:“洪辞气慷慨,闻其言者、无不激 扬。”这里用作动词,指文章写得慷慨激昂,用以鼓舞群众。

这七句是对“忆往昔”的具体抒发。描写了“同学少年”的战斗风貌和英雄气概。显示了词的气势磅礴,激越高昂,达到高潮。

这里抒发理想志向时,作者用词精当、富有表现力。请大家共同鉴赏。(学生读“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遒”(表现了“书生”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的精神。)(学生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茂”(写出了“同学少年”的革命朝气,富有远大理想,风采焕发,才华横溢的气概。)

(学生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表现了“书生”蔑视敌人,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情壮志。)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豪迈气概和磅礴气势。(学生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三句,虽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全词的结构精巧,以“立”为写景抒情的起点,从“立”到“看”,从“看”到“问”,从“问”到“忆”,把祖国的锦绣河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联系起来,把眼前 的自然景色与往昔的革命活动联系起来,抒发了“主沉浮”的革命抱负,表现出敢于斗争的革命豪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读全诗)

(请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全诗的意思)

(句意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湘江岳麓山区上的重重迭迭的枫树林,经过霜打之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 湘江水面,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争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干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 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用激昂慷慨、富有战斗性的文章来鼓舞群众,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 船只。)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三、作业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和下阕中的“忆”在词中所起到什么作用?(《沁园春·长沙》上阕中的“看”,领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几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 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下阕中的“忆”,领起“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描写了我国 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英雄气概。)

2、找出《沁园春·长沙》上阕和下阕中直接、间接点出深秋的词语。

(《沁园春·长沙)中上阕“独立寒秋”的“寒秋”点出深秋之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红遍”,和“尽染”两词,突出了秋色之深。》 1.背诵全词。

2.梳理、补充词的常识。

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特点说明(300-500字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篇2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篇3

【启动模式:朗读与议论】

师:拿到教材,大家有没有发现书薄薄的,但很好看?先看封面,左上角是什么?

生(齐):编钟。

师:对,战国编钟。音乐,穿过几千年悠悠传来,涤荡我们的心灵。再看封面下面部分,是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的是以后要学到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再打开课本的目录,我们以后的大概十个星期时间要学习这样的几个专题——“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看到了么?

生(齐):看到了。

师:我们先来看“向青春举杯”。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就跟“青春”话题有关。题目大致是这样的——有人说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这是自欺欺人,没有什么是不朽的。高考作文命题并不神秘,原来考的就是我们高一入学时候学的第一个专题“向青春举杯”。所以,课本可要学好了,是吧?

生(齐):是的。

师:这个专题的学习方式,编者也做了提示。看到了吧?是什么?

生(齐):活动体验。

师:什么活动?大家猜一猜?

(众沉默)

师:把课本打开到第三页看一看,看看什么方式?

生(齐):吟诵青春。

师:诵,就是朗诵,那什么是吟?“吟”跟“诵”那个境界更高啊?

生(齐):吟。

师:吟!啊,多好听啊!吟是有节奏地读出来,吟诵,就是我们不仅仅是有声音地朗读,还要有节奏地朗读。下面我们就一起吟诵青春。课前,大家对《沁园春·长沙》已经预习过两次了,我们也进行了检查。到现在为止,大家已经都会默写了,尽管个别字还不准确,但是都已经背得了。不过背诵和吟诵还不是一回事,吟诵要求有节奏、有声音地朗读出来。那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在此基础上每一个人准备挑一两个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吟诵。

(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既然是活动体验,大家就要充分地去体验。刚刚大家朗读得不是很热烈,不是很有激情。再给大家半分钟时间准备。

(生放声朗读)

师:好,时间到,谁先来吟诵青春,吟诵自己喜欢的句子?谁先来?

(一男生首先举手)

生1:是后面的,下阕的。

师:嗯,下阕的,开始读。

生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生齐鼓掌)

师:读得怎么样?你来评价一下。

生2:慷慨激昂。

师:慷慨激昂,评价蛮高的,所以大家都鼓掌了。(面向男1)你读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感觉?

生1:慷慨豪迈之情洋溢在胸腔之内。

师:好,请坐!谁再来?(等待了一会儿)嗯,有请!

生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嗯,怎么样?自己觉得怎么啊?

(生鼓掌)

师:朗读的时候,你眼前出现了什么?

生3:就是觉得眼前浮现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画面。

师:这个画面,你愿意表演出来吗?

生3:好的。

(生齐鼓掌)

师:可以到讲台这儿来吗?

(生3跑到讲台,生再鼓掌)

师:你现在就是青年毛泽东,你就站在湘江边上,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画面,你能不能通过眼神、动作把画面形象地表现出来?

(生齐鼓掌。生3沉默)

师:眼神,还有这个头动,头怎么动?

生3:朝上和往下

师:好,你来试试。

(生3表演后,生齐鼓掌)

师:嗯,你刚刚说,朝上看、朝下看,其实就是“仰视”和“俯视”。一仰一俯,一上一下。好,你既然已经表演了,而且大家很肯定。那不妨再奖励你机会,让你多表演一些。

(生笑)

师:作者现在站在湘江边上,你看到了哪些图画?刚才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还有什么画面?

众: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能看到“万类”吗?这是总体概括。他能看到的画面还有哪些?在什么地方?

众:前面。

师:对,就是前面的几句。前面还写了哪些具体的画面?

男2:湘江北去。

师:湘江北去,嗯,这个是可以看到的。

男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师:嗯。你提到“看”这个字,我想提一个问题——“看”到的具体画面有哪些?当这个“看”字正式出现的时候,它实际上应该不应该包含上面的内容?

众:不应该。

师:那么这个“看”包含哪些画面?能不能一个一个地把它说出来?

众:万山红遍。

师:然后?

众:层林尽染。

师:还有么?

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师:还有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对“看”的内容进行总体概括,是不是?一个“看”字引起了下面的一系列的画面。那么“看”这个字,在诗词当中,我们称它是什么字?

(无人回答,都小声嘀咕)

师:叫“领字”或“领起字”。它领起了下面几个句子?

(有人说六句,有人说七句)

师:应该是“六加一”句,七句。(面对生3)这七句的画面,我能不能请你把它整个演示出来?你有表演的天赋,刚刚的仰视、俯视很不错!我来读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你可以“看”了。

生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边吟诵,边表演)

师:嗯,他扮演得最像的还是最初的那个“仰视、俯视”,那个头动得很准确。前面的那个“万山红遍”应该怎么看?还是停留在刚刚“鹰击长空”的视角上吗?“鹰”是小的,所以眼睛去看它的时候,应该是聚焦的。然后再看到水里的“鱼”,眼睛还是聚焦的。所以,在“鹰击长空”之前,眼睛要不要聚焦啊?

生(齐):不要。

师:前面“看万山红遍”,应该怎么看啊?

生(齐):到处看。

师:应该放开眼光,扫视吧。“万山”不是“一座山”啊,是无数的山。“看万山红遍”,视野开阔,好像万物都能看到,是吧?“万山红遍”,这个“红”是一大片吧,“红遍”,哪一个字很传神啊?

生(齐):“遍”。

师:一片红,江山一片红,“万山红遍”,所以目光要放开来。然后“层林尽染”,目光依然是要散开来的,山上的树林是一层一层的。“尽染”,哪一个字很传神?

(有人说“尽”,有人说“染”)

师:“染”好,“尽”也很好,说明染的程度怎么样啊?

生(齐):深,广。

师:“染”的程度怎么样?很深吧,到处像是染过了一样,什么颜色啊?

生(齐):红色。

师:秋天,霜打后,有一种树,容易变红,那是什么树?

生(齐):枫树。

师:枫树,枫林。停车坐爱——

生(齐):枫林晚。

师:霜叶红于——

生(齐):二月花。

师:“枫林”,“红于二月花”,是红色的。那你(面对生3)能不能再表演一下,面对“万山”,把这七个句子再表现一下,包括眼神、手势、头的转动,大家来看看他有没有进入角色。

(生3表演后回到座位上,生齐鼓掌)

师:刚才,他的视角调整非常好。“看万山红遍”的时候,他的头扬了一下,然后“漫江碧透”的时候,他的头呢,又低了一下,那么他为什么要调整这样的视角呢?你说,为什么?

生4:因为江在地上。

师:江在地上,在什么地上?“万山”,高于江面的那个群山。“层林”,也是在山上吧,所以这个时候他调整了一下,视角就有了层次,上、下。另外,这个山上的水,从距离的来讲,哪个近,哪个远?山远……

生:水近。

师:所以,江是近的吧,江就在眼前,江的远处就是山,对不对?

生4:嗯。

师:好,请坐。那么,大家有没有看到这幅画面的一个构图?“漫江碧透”,是水面,所以要平视,所以头要从看高处边城看低处,但是也不能低的太过,俯视,仰视。然后“漫江碧透”,这里哪一个字用的好啊?

生(齐):透。

师:透。“碧”是什么颜色啊?

生(齐):绿色。

师:哦,绿色。“碧透”,“透”,是如此的碧绿。大家发现,如果要把这个图画出来的话,色彩怎么样?

生(齐):鲜艳。

师:很鲜艳,怎么看到它鲜艳的啊?

生(齐):“红遍”“碧透”。

师:哦,红的和绿的,进行了对比。刚才是“层林尽染”,现在是“漫江碧透”,红绿相映,相映成趣。“百舸争流”,“百舸”,船多不多啊?

生(齐):多。

师:这里哪一个字用的好啊?

生(齐):争。

师:争,竞争。我请同学们综合起来把这个句子来欣赏一下。刚才这位同学(面对生3),已经向我们表演了一下,大家现在看看,画面很美,那么“美”在何处?来,请你把刚才分析的内容总结一下。

生5:先看远处的山,万山,然后到山上的树,层林。然后呢,看到江中的船,争先恐后的行驶,然后一转眼看到了天上的鹰,然后呢,低下头来看到了水里的鱼。

师:还可以更概括一点。

(又请一位同学)

生6:由远及近。

师:哦,由远及近。还有呢?

女4:由高到低。

师:由高到低,由上到下。还有没有啦?

女6:没有了。

师:好,请坐。谁来补充?也用四个字,有节奏,好听一点,谁来说一说。

(举手)

生7:红绿相衬。

师:嗯。还有没有啦?你请坐,谁再来说一说?

(举手)

生8:动静结合。

师:动静结合,怎么看出来的啊?

生8:“百舸争流”是动态,“万山”“层林”是静态的。

师:说的对不对?对的呀。你看红遍群山、层林是不动的,静态的。然后呢,“百舸争流”,一下子动起来,那么下面的画面是什么?

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师:刚才有一个动词“争”,这里的动词是什么?

众:击。

师:击,还有呢?

众:翔。

师:你看这个“击”,肯定有力量。“翔”这个词通常用于什么对象?

众:鸟。

师:现在是写“鱼翔”,词人把这个特点移到鱼的身上,说明鱼怎么样?

众:游得快。

师:鱼自由自在,毫无阻碍,是不是?所以作者最后来了一个总结,万类霜天竞——

众:自由。

师:那么这所有的画面组成起来,具有什么特征?你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写山,写水,写江水上的船,写天空中的雄鹰,写水里的鱼,概括起来,都有什么特点?来,你说。

生9:生机勃勃。

师:怎么看出来的啊?作者有没有点出来?

生(齐):竞自由。

师:很好,请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几句读一下,体味画面之美。

生(齐):“看万山红遍……竞自由”。

师:下面,我们继续吟诵青春。好,谁再来?

生10:“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师:你为什么选这一句来吟诵?

生10:这一句是作者有感而发写出来的。因为当时的他们,大好的青春还在,诗人心中想着要干出一番事业,不平凡的大事。

师:这首诗是写的什么时候?

生10:1925年。

师:嗯,写于1925年。那么诗中的这些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写的是什么内容?写的是他在湘江边上回忆过去的生活,过去读书时的场景,也就是跟你们这个年龄一样大时的场景。这个场景,其实也有一个字,把它领起,哪个字啊?

生(齐):“忆”。

师:跟上文的哪个字一样?

生(齐):“看”。

师:那么“忆”这个字引起了下文的多少句?

生(齐):十一句。

师:十一句,就到管最后了。想一想,到底多少句?那么最后一句,好像有另一个词来领起,哪一个字啊?

生(齐):“记”。

师:既然有了一个“记”了,说明前面的“忆”的内容和它一样不一样?

生(齐):不一样。

师:“忆”引起了多少句?

生(齐):八句。

师:这就准确了。这八句你很喜欢,你能不能跟同学们解释一下,当年的这些同学们,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生10:具有爱国情怀。

师:哪里看出来的?

生10:“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师:嗯,这是第一个特点。还有什么特点?

生10:“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就是淡泊名利,就是蔑视达官贵族。

师:嗯。你能不能再说说,他们这班人还有什么特点?

(生10思索、沉默)

师:好,你先坐下去,再想一想。有没有人来补充?好,你来。

生1:“指点江山”,用自己写的文章来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然后对天下负责。

师:他们是知识分子,他们用笔,用文章,用言论来号召天下——你有补充吗?其他人有补充的吗?他们这些人,这班同学还有什么特点?抱负有了,责任有了,还有什么特点,要抓住一些句子来看一看。

生10:“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说明这帮年轻人比较有才华。

师:嗯,报国要有才。前面还有一句话,点得更清楚。

生(齐):“风华正茂”。

师:“风华”是什么意思?风采和才华。这表明当年的那帮同学有才华,有担当,有抱负,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

生(齐):是。

师:你再来朗读一下,把你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10朗读“恰同学少年……万户侯”后,众鼓掌)

师:请大家继续吟诵青春。

生11:我喜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每读一遍,我的心胸就开阔一次。

师:你能顺便说说“谁主沉浮?”

生11:毛泽东。

师:大家看看对不对。

生12:除了毛泽东,还有“同学少年”。

师:哦,原来是当时的一帮同学、一代有才华、有抱负、有担当的青年人立志以后“主沉浮”。从上下阕的内在关系来看,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给出了答案。下面,请继续吟诵青春。

生13:我特别喜欢词的最后句子“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吟诵后,生鼓掌)

师:为什么特别喜欢?

生13:“击”字用得好,显示出与风浪搏击的力量,如果是“游”,就失去了力度。还有,击水时激起的波浪,竟然使飞舟停滞着,这种夸张更突出“击水”的气势。

师:欣赏得太到位了!我也很喜欢最后的三句。设想一下,没有最后三句,下阕就会是什么结果?

生13:整个下阕就显得直白,而安排了这三句,就显得形象、含蓄。

师:是的,形象、含蓄。对上阕提出的问题“谁主沉浮”的回答,既有直白的回答,也有含蓄的回答。特别是在文本的最后,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其实,我们写文章也要讲究结尾含蓄。下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的实际生活,也选取一个典型的画面或镜头,来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众议)

师: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远大抱负,我们不是经常说要“做21世纪的主人”“做时代的弄潮儿”吗?这实际上就是“主沉浮”的问题。为了使大家有一个写作的标准,我们定位为仿写。写三句,也以“曾记否”开头,然后仿写两句,总字数不变。

(生仿写)

师:写好了吧。下面我任意抽取两位同学的仿写答案来交流交流。

(两个同学分别抄在黑板上后)

师:先看第一位同学写的:“曾记否,到岱宗攀岩,气势磅礴?”岱宗指什么?

生(齐):泰山。

师:“攀岩”如同“击水”,这个镜头很生动,很典型,写出了青年人的时尚和活力。惟一的遗憾是,不押韵。谁帮他修改一下?

生14:精神抖擞。

师:反应很快,这就押韵了,也写出了攀岩时的气势。再看第二位同学写的:“曾记否,登山顶眺望,手拨浮云。”写登顶眺望,特别是“手拨浮云”,反应了青年人的精神风貌。不过也不押韵。怎么修改?(见大家没有反应后)能否这样修改:“曾记否,张手拨浮云,眺望山头?”

(生齐鼓掌)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仿写,从内容上来看,都很不错。其实,能够体现当代青年人朝气和活力的典型镜头,还有很多,比如“曾记否,高歌一曲,放声在层楼?”“曾记否,到操场赛跑,拔得头筹?”“曾记否,诗歌朗诵赛,独占鳌头?”怎么样?

生(齐):好(鼓掌)。

师:献丑了!刚才都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典型的场景或镜头,这些场景或镜头也能够形象、含蓄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最后,请单学号的同学吟诵上阕的最后三句,请双学号的同学吟诵下阕的最后三句。

(吟诵后下课)

(记录整理:季通宙 南京师大实习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篇4

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悟诗歌情感和主旨。

2.充分朗读及至成诵,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美、音乐美、画面美。

3.分析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从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第一部分

【探究一径】

【主问题】诗品见人品,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见出毛泽东怎样的人格魅力?

1.这首词的内容就是以诗人的活动为线索来展开的,找出表现线索的动词并加以赏析。

2.朗诵全词,诗人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画面?请分析这些画面塑造出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情调悲凉低沉,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却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请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其人格魅力。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 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营造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2)“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柳亚子与毛泽东的交谊及诗词唱和》(百度文库)

3.“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请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相关素材。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沁园春长沙》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gé)         飞翔(xiáng)        遒劲(qiú)     呜咽(yè)

B.橘子(jú)         廖廓(liáo)          漫江(màn)     急燥(zào)

C.携手(xié)       沉疴痼疾(kē)          遏制(è)         苍茫(máng)

D.峥嵘(zēng)     沁园春(qìn)            砥柱(dǐ)       姓曾(zēng)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挥斥(奔放)方遒        指点(教导)江山         漫(满)江碧透

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鹰击(搏击)长空

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文字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中流击(打击)水        峥嵘(不平凡) 岁月      岁月稠(多)

3.对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解说正确的是(      )

A.使动用法              B.名词活用一般动词

C.意动用法              D.名词做该句主语

4.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二、课文探究检测   熟读这首词,回答5~8题

5.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6.“看”字统领的语句主要有                                  ,这些语句为读者提供了      、      、      、      、      、    六个意象,这些意象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组合成一幅            、              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尤其是一个“      ”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

7.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      ”,该字主要统领了

几句,这几句从        、        、        三个方面写中心意象           ,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8.有人说,《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意趣。请你举例印证这种说法。

三、课外提升训练

9、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        (1分)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10. 比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毛泽东词“犹有花枝俏”和“俏也不争春”中的两个“俏”字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毛泽东在词前加引语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必修①第一单元第1课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立、看、怅、问、忆

2.上片运用了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和游鱼等意象,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的意象,描绘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表现了诗人参与革命事业的雄姿英发和壮志凌云的豪迈气概,以及诗人激流勇进的自信和决心。

3.诗人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是一位奋力改造旧中国的革命斗士,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和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虽身处革命的暂时逆境,但诗人怀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横扫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必胜信念,因此仍能不畏险阻,奋发进取。这就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精神境界的崇高美。

【对应检测】

1.C (A项“舸”gě。B项“廖”-“寥”。D项“峥”zhēng。)

2.B  (A项“指点”-评说。C项“侣”-同伴。D项“击”-拍击)

3.C  (把……看成是粪土)

4.B(毛泽东的词应属于现代诗歌。)

5. D (“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起曾一起战斗的战友)

6.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群山,树林,碧江,百舸,飞鹰,翔鱼;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竞”;

7.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精神风貌、活动、志趣;同学少年。

8.从词的上阕由“看”字所总领的七句诗,可以体验到树林染上了红色,秋水碧绿清澄,水面千帆竞发,雄鹰翱翔长空,鱼儿轻快游动,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了生命的壮美和力度。

9.(1)长短句(诗余)(2)D

(3)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10. (1)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本是托梅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虽然“已是悬崖百丈冰”,但“犹有花枝俏”--中国共产党就是傲霜斗雪的梅花。就是那俏丽的“花枝”。“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鲜艳夺目,馥香迷人,但从不以此而骄傲,只是充当报春的使者,让人们感到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到来,实际是让人们看到社会主义前景是光明的,胜利一定会到来。

(2)宋代词人陆游咏梅词的愿意:陆游在梅中所见到的是那些“寂寞”、“愁”、“苦”、“零落”还“香”,这是封建社会失意士子寂寞感伤、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流露。而毛泽东所咏之梅则是悬崖一枝独俏,傲对百丈冰,报春不争春,梅子笑东风。意境豁然开朗,充满活力、斗志。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反其意”,一反陆游那消极的寂寞感伤、孤芳自赏为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之深意。

惜缘

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 练习 篇5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百舸 孟轲 沉疴 枝柯 ....B.怅惘

蚊帐

苌弘

伥鬼 ....C.峥嵘

狰狞

挣扎

风筝 ....D.寥廓

城郭

敦厚

淳厚 ....【答案】C 【解析】A.gě,kē,kē,kē。B.chàng,zhàng,cháng,chāng。C.都读zhēng。D.kuò,guō,dūn,chú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反腐倡廉的活动一开展,全市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B.王阿姨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D.这位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答案】A 【解析】A.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B.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使用对象错误。C.峥嵘岁月:峥嵘,高峻,引申为超越寻常,不平凡。形容不平凡的年月。D.风云人物:指在社会上很活跃,很有影响的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广泛传播,使橘子洲美誉广传,蜚声中外。正是这种自然天赐和历史文化的凝结,使橘子洲成为长沙的“瑰宝”,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B.梁羽生特别喜欢毛泽东的诗词。他曾回忆道:“解放之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毛泽东诗词,只有《沁园春·雪》一首。只此一首,已足以令我们为之倾倒。”

C.教育部一开始推行汉语四、六级考试,马上就有人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吗?

D.巴金晚年创作的《随想录》,是对周遭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大胆揭示,温雅中蕴含着庄严的愤怒。

【答案】D 【解析】A.主语残缺,删除“由于”。B.句式杂糅,应该删去“为之”。C.搭配不当,“改善”不能和“弊端”搭配,可将“弊端”改为“现状”。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瓦莱里在《人与贝壳》一文中说:“无知是一种无价之宝,______________。你随意翻阅一部字典或编纂一部辞书,便会发现每一个字都遮掩着一个无底洞。你把问题投进洞去,充其量也只能激起一阵回声。”

①有的人则由于不知如何利用它而任意荒废 ②然而绝大多数人却将它任意处置

③我们应该在那些自认为最了解的领域内探索自己的无知 ④这真是天大的错误 ⑤有的人通过学习破坏了它 ⑥人们本应珍惜它的一点一滴 A.③②④①⑤⑥

C.⑥⑤①②④③

【答案】B 【解析】⑥句的“珍惜它”承原文“无价之宝”,“本应”引出下文②的转折,⑤①是上句“处置”的表现,④指出上述做法的错误,并提出建议③。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5.上阕写景是从哪些角度着手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角度:上阕写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②作用: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6.具体说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句由景及事,由今追昔,忆昔生情,承转过渡十分自然。开头两句,总写往事,承上启下。“曾游”点明故地,“百侣”与上文“独立”相对应,由上文写“我”与自

B.⑥②⑤①④③ D.③②①⑤④⑥ 然风景转到“我”与“百侣”群体的往昔生活。“稠”是对作者青年时代长期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的提炼、概括,把畅快、充实、丰盈的往事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视野胸襟开阔,感情深沉飞扬,把读者导入一个新的境界。

7.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是本首词重要的写作特点。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抱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面对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作者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②表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胸怀抱负。

二、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9题。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8.概括本诗歌写景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抓住“故地”的“新颜”来写,描摹了一幅欢快而充满生机的画面。9.“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抒发了自信、豪迈、乐观的壮阔情怀,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1题。

虞美人·枕上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①【注】 ①离人影:也作“离人泪”。“离人”即杨开慧。

10.上阕所写的“愁”是____________之愁,“数寒星”透露出作者__________的情怀。【答案】离别 寂寞孤独

11.浅析下阕中“残月”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篇6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25812003】

①严肃查处各类严重违纪案件,充分彰显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激发出我党激.浊扬清、反腐肃贪的强大正能量。...②入春的大观园,春草萋萋,杨柳依依,桃花吐蕊,流水浅浅,游人置身于这秀色可餐....的春景中,恍如回到了红楼之中。

③德国是希腊最主要的国际债权国之一,经历过两轮失败的救助行动后,给病入膏肓的....希腊继续提供资金援助的做法在德国十分不受欢迎。

④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⑤“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⑥有人多次为邢台灾民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A.①③⑥

C.①②③

B.②④⑤ D.④⑤⑥

D [①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②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③病入膏肓: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比喻事情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④积羽沉舟: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细微的事物积累多了也可以产生巨大的作用。不合语境。⑤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此处褒贬失当。⑥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导学号:25812004】

A.设想一下,如果大陆一个省区的旅游系统像台湾那样反复出现恶性事故,社会舆论向该省区根本交代不了,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

B.7月25日,华为公布了2017的经营业绩,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0%,达到了2 455亿元,超越2016年同期30%的增长。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秦玥飞的选择与成就为当代大学生择业指出了一条宽广的大路。

D [A项,主客倒置。应是“该省区向社会舆论根本交代不了”。B项,搭配不当。“超越……的增长”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幅”。C项,成分残缺。“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前加主语“汉语”。] 3.选出下列语序排列正确的一组()①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 ②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③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 ④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⑤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⑥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A.③④①⑥⑤② C.③⑤②④①⑥

B.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②⑤④③⑥

C [可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所给的这几个句子,由“优良传统”我们不难发现,②④两句是紧挨着的,且②句在前④句在后,这就很容易选出C项来。然后,我们再看C项所提供的句子顺序,若符合逻辑,就可判定它是正确选项了。] 4.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甲)我校团委决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我爱祖国”演讲会。(乙)您是著名演讲家,对演讲颇有研究。(丙)现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们的活动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

A.(甲)C.(丙)

B.(乙)D.(丁)C [“做出认真的指导”不得体,不能对邀请对象提这样的要求。] 5.毛泽东的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脍炙人口。某班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后举行了“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要求: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突出结束语的特点,要带有总结性;其次,要恰当地引用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以突出这次朗诵会的主题;最后,语言要连贯并富有激情。

【答案】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导学号:25812005】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1949年3月23日上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60多年的实践证明,____①____。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____②____。今天,我们党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____③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处应填60多年所取得的成绩怎样;②处由“还没结束”可知应填“还在继续”之类的话;③处承接上文“今天”一词,填与②处相类似的内容。

【答案】 ①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②还在继续 ③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7.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导学号:25812006】

《欢乐颂2》是一部都市女性情感剧,因为它选取了五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所以还原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受到观众的喜爱。编剧通过角色的现实性刻画探讨社会转型期的女性如何寻找人生航向、如何生存与进步等问题,剧中不少台词措辞犀利,直戳现实,必然在各大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这部剧必将最大限度地扩展电视剧在不同传播媒介上的影响范围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①选取了五个女性形象未必完全还原了当下的社会现实。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应首先根据表示推断的词语“必然”“必将”,找出表示推断的句子,再参照①句的形式改写即可。

【答案】 ②台词措辞犀利,直戳现实,不一定就能在各大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 ③这部剧未必能最大限度的扩展电视剧的影响范围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二、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8~9题。【导学号:25812007】

浪淘沙 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声形并茂,气势磅礴。

B.上片前两句,一为俯视,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

C.“秦皇岛外打鱼船”回应开头一句的 “幽燕”,点明时间,又与题目相照应。D.“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取自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作者用精练的问句写出来,化实为虚,以简驭繁,真乃神来之笔!

E.词的下片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 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最后两句总结,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BC [B项,“俯视”错误,应为“仰视”;C项,“点明时间”错误,应为“点明地点”。] 9.“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孟德当年的雄姿。你是怎样理解“挥鞭”一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曹操的《观沧海》,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咤风云的豪情。“挥鞭”则是这一豪情的体现。

【答案】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蕴藉丰富的动态意象,作为片段过程,它概括了人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作为瞬间动作,它显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勇武的性格特征。写出魏武的豪气、豪情万丈的英雄风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醉翁操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③②

①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E.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如“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两句,也是以声写声。

CE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朝吟夜怨”的“吟”字并非是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E项,“商声”“羽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 11.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词的上阕描绘了山谷空寂、明月皎洁、山风轻拂、夜露润物的美好景色,醉翁在这样的情境中弹奏的乐曲清琅、圆润,响彻空山,令词人向往这种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下阕主要是抒情议论,醉翁的啸咏与流泉相应,醉翁逝去了,流泉仿佛在早晚幽咽,词人借山有时光亮、水有时回转与自己对醉翁的无尽思念对比,表达对醉翁的思念之悲。

【答案】 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

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导学号:25812008】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败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句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整首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CD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A项,“早春季节”错,从诗题“四月五日”和诗句中“送春”可知,应是夏始春余。B项,“败落的荷花”错,根据生活常识,荷花败落在秋季,诗中“残红”当为落入水中的桃花等。E项,“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句也浓墨重彩”错,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且用词造句清新自然。] 13.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分析诗歌抒发的感情,要抓住诗中的意象。本诗通过写诗人寻壑经丘忙于送春和对“残红”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由“官闲”“卷帘旌延竹色”“杯酒纳山光”“转午”可以看出诗人和友人在一起把酒言欢的闲适,写出了闲适之情。由对眼前美景的描绘和诗人不急于回城的自白,可见对友人、对美景的眷恋之情。

上一篇:作业心理学下一篇:怎样写好描写景物的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