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三国志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学经典 三国志(通用9篇)

国学经典 三国志 篇1

我在日夜啃读着本书时,感受也很深刻。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贤相”化身诸葛亮,“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刘备则被塑造成了一个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的仁君典型。什么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什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什么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死于五丈原。这些情节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在我脑海里回放。

读完这本书,我思绪万千,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感谢母亲给我生命,感谢老师无怨无悔的教我知识,更感谢我的祖国这么强大,有这么好的条件,让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这里,我暗自发誓,我一定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了一定要关心亲人,帮助同学,孝顺父母,感谢老师,感恩祖国。

国学经典 三国志 篇2

一、动画体验, 在看一看中欣赏国学的故事。

幼儿园里, 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的儿童, 他们的年龄小, 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还很难接受。国学内容简短却富含意义, 此时, 动画的功能就非常重要, 它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 具有直观、形象、运动的表现特点, 能够满足幼儿在这方面的要求。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这节课中, 我先播放了一个视频:哥哥和弟弟去买绿豆汤, 结果只剩一碗了, 哥哥要让给弟弟喝, 弟弟却让哥哥先吃, 怎么办呢? 动态的故事吸引了幼儿观看, 幼儿也积极动脑, 想办法让兄弟两人都喝到绿豆汤, 可以你喝一口我喝一口、可以分成两碗喝、可以一起喝。不论幼儿的回答是什么, 他们都通过动画感受到兄弟之间的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是多么的美好。在古诗《望庐山瀑布》中, 我播放动态的瀑布, 幼儿看后, 都发出赞叹声, 一下子就感受到瀑布的美, 也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意思。

可见, 动画将国学中所要表达的内容、意境、语言统合在一起, 以生动有趣的画面展现出来, 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更好地掌握、理解所学内容, 使他们思维积极、想象丰富, 促使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朗诵体验, 在说一说中巩固国学的内容。

人之初, 性本善……简简单单的三个字, 幼儿很容易记忆, 但是一味地朗诵枯燥无味, 只有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 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让朗诵国学变得更美、更有趣。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这节课中, 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 分句朗诵:每一次分句学习“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幼儿都一起朗诵一遍, 巩固所学的内容; (2) 集体朗诵:整体学习后再集体朗诵, 感受这节课的整体性; (3) 分组朗诵:采用切西瓜的方式分成两半朗诵, 分男女生朗诵, 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4) 表演朗诵:先请大班的哥哥姐姐朗诵, 小班的弟弟妹妹欣赏, 再交换表演, 增强幼儿朗诵的自信心。通过这样几种形式的朗诵, 幼儿巩固所学, 感受到朗诵的快乐。

除了课中我采用的方法外, 还有很多有趣的朗诵方法, 如一个接着一个朗诵;用歌曲的形式朗诵;击鼓传花的朗诵;做操朗诵等。在坚持诵读的基础上, 配以独特的文艺活动, 使幼儿把诵读同各项多彩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幼儿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陶冶情操, 在玩中愉快地记忆国学, 更易于接受。

三、动作体验, 在做一做中理解国学的含义。

《弟子规》、《三字经》、古诗中都包含许许多多的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可以用动作演绎, 幼儿动一动, 既激发兴趣, 又把抽象的内容变成形象有趣的动作, 体会到国学的含义。只有在快乐的氛围中, 幼儿才能认真主动地学习。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中学习“兄道友”时, 说明:兄长见到弟妹, 要主动握手。大班的哥哥姐姐非常乐意和弟弟妹妹握手, 在握手中, 幼儿体会到兄道友这三个字的含义;学习“弟道恭”时, 小班的弟妹向大班的兄长们鞠躬, 表示敬意, 使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到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学习“兄弟睦”时, 双方互相拥抱, 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学习“孝在中”时, 教师扮演父母, 用大拇指夸奖幼儿, 表示兄弟和睦了, 父母就会开心, 会表扬你们做得非常棒。简简单单的动作融入学习中, 让幼儿在动一动中感受到所学内容的含义。

国学中有的字对于幼儿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比如恭、睦等字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动作的方式体验字的含义。语言课中, 动静结合的方式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高幼儿的说话积极性。

四、游戏体验, 在玩一玩中感受国学的内涵。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学习形式, 丰富多彩的游戏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与稳定。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 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国学课程也不例外, 游戏能使幼儿轻松愉快地吸取语言经验, 感受语言的快乐。

在混龄《弟子规·兄道友》这节课中, 我设计了一个剥橘子的游戏环节, 让幼儿在动手和品尝中感受本节课的含义。我提问:“今天老师给每一对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带来了一个橘子, 一个橘子两个人怎么吃呢? 请你们讨论一下。”幼儿说:“我是哥哥, 我剥橘子给弟弟吃。”另一名幼儿说:“我也会剥橘子, 我要和姐姐一起剥橘子。”在分享的过程中, 幼儿都开心地剥着橘子、吃着橘子, 感受兄弟姐妹一起分享的快乐。我问:“橘子甜吗? 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幼儿纷纷表示很开心。分享橘子这一活动加深了幼儿对兄道友的理解。

在国学课程中加入游戏环节, 激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幼儿对所学内容的涵义理解。游戏为语言活动服务, 教师所设计的游戏围绕语言教学目标展开,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学经典选读 篇3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国学教育之国学经典语录篇 篇4

一个成功的职业人,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技术和良好的外在形象这些显性条件,更需要具备优良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条件。在这些条件中,隐性条件则是影响和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高度的重要条件。

山西蓝海汽修学校在做过硬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员的内在修为。学校将国学经典语录教育引入学校,国学经典语录包括做人篇、做事篇、学习篇和感恩篇等。通过对国学经典语录的理解和学习,争取让进入蓝海汽修学校的每一位学员既学到了专业汽修技能,又学会了做人、做事和感恩。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8.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2.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13.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14.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15.三思而后行。——《论语》

1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18.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1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2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

2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22.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2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24.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2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31.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34.学不可以已。——《荀子》

35.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36.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三国志》

37.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

38.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黄睎

3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0.差之毫厘,缪以千里。——陆九渊

4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42.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4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44.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4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46.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4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国学经典与教育 篇5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躲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聪明精华。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气力。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四位教师的培训讲座中,引用了《论语》的很多内容。《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以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孔子以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孔子以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须先发展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孔子以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律,而要通过教育引导实现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规矩,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气力,收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同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尽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作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亲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进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年龄》等“六书”,是孔子所使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练习,“六书”偏重于文化知识,属于文的范围。

总之,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等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从教育内容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初步完整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容发展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重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

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年龄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进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方针,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式,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混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孔子教育家胸怀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明善化。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孔子被后代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代教师学习的楷模。《论语》中很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代为师者莫大的启示。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孔子夸大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孔子主张遇事要善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题目,避免继续出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作用。孔子以为,道德准则和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起约束作用,因此,需要克制自我。善于自克是道德修养的标志。

孔子以为,现实中不存在不出错的圣人,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过错,并以为,过错被别人发现,是自己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把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条件条件。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君子何”(《论语?子路》),充分说明了身教的重要性。的确,假如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以及学生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他和学生有深厚的友谊。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存,做到了“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孔子对学生布满期看,他说“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这里包含了青年人超过老年人、学生超过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观点。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孔子以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2.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3.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4.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5.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

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6.老实谦虚

孔子以为知识题目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还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以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孔子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不凭空猜测,不尽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当对题目的研究还不充分,没有把握做判定时,应当存疑,不可想当然。要做老实的人,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孔子提倡谦虚好问。他本人做到了“每事问”(《论语?八佾》),以为这是求知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学生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们大多能做到谦虚好问。

《论语》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载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非常丰富,认真研读《论语》,温习具有方法论因素的格言警语,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营养,对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进步教学艺术都不无裨益。通过学习,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逐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由于国学文化一直贯串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进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实在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假如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专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实在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假如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这些道理也都写在国学里面,让现代人可以了解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幸福之本。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的规定为依据。认真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实践,构建师生美好的精神家园,凸现学校办学特色,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优秀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二、活动目标: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熟读成诵之中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家庭、社会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道德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共创和谐社会。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

4.发掘发展潜能。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经典诵读致力于“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使诵读者获得终身发展的最

本质的源泉、最持久的动力和最核心的生命潜能,获得坚强的意志力、可贵的创造力和鲜活的生命力,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5.推进素质教育。读经诵典,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奠定终生发展的基础,培养语文特长,丰富“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个性扶特长”的办学思想;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形成乐学乐读的良好氛围,加强“勤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校风建设;发扬优良传统,利用师资优势,形成“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

三、活动安排:

1.确定内容:语文老师借助教材,接合班上实际情况确定一段时期的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指导学生读熟。并安排好领读学生。

2.诵读时间:

(1)请语文老师抽出几节课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次课前几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

(3)学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诵国学经典,立自信品质 篇7

自信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 自信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品质, 需要国学的熏陶感染。 为了让诵读经典之风浸漫校园, 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领略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从经典之作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陶冶性情品德, 内立自信魂本, 我校从2012年9月全面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把经典诵读作为树立学生自信的源泉活水, 让学生一进腾飞小学的校门, 就能接受国学的熏陶, 从而丰富知识, 拓宽视野, 塑造良好品行, 为自信人生奠基。

一、营造氛围, 打造诵读文化

我校根据校园面积窄小的现状, 着力打造精致 “园林腾飞”, 立足文化精神层面, 对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等进行精心的规划, 着重打造“一台、一角、一亭、一园、一苑”文化, 初步呈现自信特色氛围。

穿过飞檐斗拱的自信亭, 来到国学经典园, 沿着石头小路, 曲径通幽, 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鼻而来, 《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国学精粹, 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芒, 坐在石桌上, 淡淡的桂花香扑鼻而来, 品鉴民族精品, 别有一番趣味。

来到教学楼, 走廊上的 《论语 》、《诗经 》、《千字文 》、《经典名言警句》等, 伴着缕缕书香, 沁人心脾。 下课了, 学生站在走廊前, 低声吟诵着国学, 欣赏着自己的书法和精美的美术作品, 经典的气息在学生中氤氲着, 自信在心里逐渐萌芽壮大。

每间教室, 在“诵经典, 树自信”栏里, 学生每个星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我, 优秀的作品在无声地说话, 榜样的正能量在传递。

课余, 自信台里、国学经典园里、自信角前, 桂花树下, 棋艺苑里学生感受着经典文化、自信文化的精髓, 汲取着国学文化的智慧, 良好的品行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

二、“三读三背”, 保障诵读落实

(一) 健全机构, 加强领导。

为保证诵读活动的顺利实施, 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 各处室人员、语文教师为组员的领导机构。 每学年开始, 学校召开经典诵读专题会议, 拟订实施计划、方案, 落实目标任务, 指导工作实施。 以班级为单位, 成立若干实施小组, 参加实施的教师每学期制订计划, 研讨、交流实验方法与成效。

(二) 明确主题, 把握方向。

学校经典诵读的活动主题是:诵读国学经典, 内立自信魂本。 主题以“经典”为根, 为自信之树提供营养之液, 使其茁壮成长。

(三) 三读三背, 强化落实。

1.“三读”———经典诵读之花姹紫嫣红

晨读———每天早晨, 迎着第一缕柔和的晨光, 踏进校园, 红领巾广播站播放《诗经》、古诗等经典美文, 让人沐浴在经典的阳光下, 轻松愉悦;走进班级, 每位学生都捧着经典诵读书, 琅琅的读书声荡漾在校园的每一寸地方, 有的班级读 《三字经》, 有的班级读《弟子规》, 有的班级读《论语》, 声声入耳, 汇成一首首动听的交响乐。

午诵———每天中午, 放学了, 长长的路队, 散发出国学经典的魅力, 学校要求, 排路队时, 路队长要带领大家背诵当天的国学经典。 “悠悠路队行, 朗朗诵读声”, 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暮吟———傍晚, 许多学生三五成群, 或在国学经典园里读着《二十四孝故事》, 或在自信亭里静静地读书沉思, 或在班级走廊里欣赏经典名言警句和学生的作品, 夕阳西下, 披着金色光芒的学生, 就像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儿在迎风绽放。

2.“三背”———经典诵读之叶郁郁葱葱

为了进一步保障经典诵读的落实, 学校制作了《经典诵读检测表》, 每生一张, 要求每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由小组长组织组员背诵, 并且要填写好经典诵读检测表。 个别学困生由老师负责抓落实, 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背好国学经典, 开启自信人生。

坚持校内外相结合, 做好家校联系工作。 期初, 每个家长都能发到一张《家长经典诵读检测表》, 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要跟家长背诵, 并且根据背诵情况填写“优秀、合格、争取合格”等等级, 家校联手, 形成强大的合力, 推进经典诵读的落实。

每个学期期末, 根据每一位学生经典诵读检测背的记录情况及平时的诵读表现, 评选班级诵读之星, 推选学校经典诵读之星, 召开表彰大会, 进行集中表彰。

三、课程支撑, 推进诵读落实

为进一步推进诵读的落实, 学校在2012年秋季编写了第一套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共三册, 黑白本。 2015年秋季, 进一步完善教材, 印制彩印本的教材。

新教材精选内容、古今结合。 精选了课标规定的古诗词70首、《三字经》、《弟子规》、《诗经》、《论语》、《千字文》、《经典名言警句》。 还精选一些现代的优美诗词, 如儿童诗诗《笋》、现代诗《我爱这片土地》、冰心诗集等。 在教材最后附上两个内容:一是国学小知识汇总, 二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推荐的小学生阅读书目。

新教材分类整合、图文并茂。 对古诗词、经典名言警句进行分类整合, 古诗词分成13个篇章, 如一年级有 “祖国真美”、“月亮之诗”、“咏物抒情” 等篇章, 二年级有 “童真童趣”、“惜粮爱民”、“传统节日”等篇章……经典名言警句也进行了分类, 分为“爱国篇、诚信篇”等18个篇章。 新教材每首古诗词都有精美的插图, 其他国学力求图文并茂, 帮助学生自读理解。

新教材章章小结, 融入艺术。 新教材每个章节有小结, 凸显章节目标要求, 还加入一些书法欣赏、作者简介, 实现书法艺术、作家简介的完美融合。

学校规定, 每周二下午的第二节课为经典诵读课, 通过探讨, 逐步总结出经典诵读课的模式, 努力实现经典诵读课的“三个结合”:一是与书法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时, 融入名家书法欣赏, 了解古诗词原文的篆书、隶书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仅掌握国学知识, 还提高书写能力;二是与群文阅读相结合, 如三年级的古诗词都是春天美景, 就可以运用语文学科群文阅读的策略, 进行统整, 梳理出群文教学目标———欣赏春天美景, 了解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 了解借景抒情等表达方式;三是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从经典诵读书内延伸到课外阅读, 进行大阅读观教学。

为进一步保证诵读课的教学质量, 学校开展了随机质量检测, 实现经典诵读教学质量检测与语文学科质量检测的结合。 在质量检测试卷上, 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按原文填空等, 如二年级下学期随机质量测试题, 父母呼______父母命_____。

四、付诸实践, 提高诵读实效

每学期, 学校都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或知识竞赛, 或诵读表演, 以赛促练, 学生们爱经典、乐经典, 在经典诵读中汲取民族精华, 在经典诵读中茁壮成长。

(一) 与德育工作相结合, 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 我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 在“经典”的引导下, 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 学校以经典诵读为载体, 开展经典诵读手抄报比赛、经典诵读黑板报评比等, 让学生博览群书, 以睿智正德、提高品位。 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少先队建队日等节日活动, 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把经典诵读融入实践活动中, 外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 我们欣喜地看到, 通过诵读经典, 规范学生的行为, 讲文明、守纪律的行为蔚然成风。

(二) 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们将经典诵读与新课程有机结合, 用新的教学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赋予古老的文化更多的新的内涵,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在开展“知识竞赛”、我的经典诵读故事征文等活动中, 我们发现学生通过诵读经典, 课外阅读面在拓展, 语文学科的习作能力在提高,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在提高。

国学经典 三国志 篇8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 篇9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理解“国学”的含义,体验学国学的欢欣和喜悦,掀起小学生学国学的热潮。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具有古典特色的音乐。

2.准备孔子画像、将教室布置成古代书塾环境。

3.相关的孔子及其弟子研究学问的课件及孔子游历各国讲学的课件。

4、孔子格言课件

三、活动形式:班会形式

四、活动时间:2010年5月13日

五、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内容:

1.欣赏古典音乐,营造气氛。

2.全体学生以古典方式向孔子画像敬礼,以示尊崇。3. 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做学问的课件,引入情境。

4.学生活动展示: ⑴ 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⑵“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⑶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⑷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5.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6.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名言。七.活动过程:

(一)课前欣赏,营造氛围:播放古典音乐。

(二)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国学作为中华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可分为经、史、子、集、蒙五部。学习国学,对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作为国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国学,不能不提孔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向我们的先辈以古礼祭拜。(礼毕)

主持人: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下面我们大家就和老师一起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在一起做学问的课件。

(三)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做学问的画面,(播放课件)

主持人:多麽浓厚的学习氛围,多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们一起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学习国学的乐趣。

(四)学生活动展示:

主持人:从幼儿到少儿阶段,相信我们同学一定诵读了许多国学中的经典书目,如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伴着书香,请同学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吧。1.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

(弟子规三个字一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内容较长,全班同学以接龙的形式每人诵读四句,生生互动,感受国学之美),2.“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主持人:的确,《弟子规》内容丰富,包括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人、学文七部分。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弟子规诵读的感受,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具体过程如下: A.全班交流资料。每组选派代表上台交流资料及故事。

B.小组内交流收获。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说说你学习了《弟子规》以后理解了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继续努力。C.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弟子规》中经典语句情景表演 3.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主持人:国学经典内容很多,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我们以比赛的形式背诵。(两人一组进行比赛,激起学生的热情,同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国学。)4.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主持人:前边我们对国学经典进行了精彩的诵读与表演,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与探究。在此基础上对所掌握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翻唱,将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挑战。

(五)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不但国人争相学习,即使是外国人也在争相学习中国的国学经典。看,孔子坐着马车和他的弟子们已经走出国门到各国游历讲学去了。(播放课件)

(六)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格言。(出示课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结束语:

同学们,人生成长离不开精神生活,只有我们的身体长大了、知识增加了、精神丰富了,才是真正意义的成长。愿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不忘祖训,继承传统美德;让国学伴着书香随我们远航!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理解“国学”的含义,体验学国学的欢欣和喜悦,掀起小学生学国学的热潮。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具有古典特色的音乐。

2.准备孔子画像、将教室布置成古代书塾环境。

3.相关的孔子及其弟子研究学问的课件及孔子游历各国讲学的课件。

4、孔子格言课件

三、活动形式:班会形式

四、活动时间:2010年5月13日

五、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内容:

1.欣赏古典音乐,营造气氛。

2.全体学生以古典方式向孔子画像敬礼,以示尊崇。3. 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做学问的课件,引入情境。

4.学生活动展示: ⑴ 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⑵“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⑶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⑷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5.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6.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名言。七.活动过程:

(一)课前欣赏,营造氛围:播放古典音乐。

(二)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国学作为中华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可分为经、史、子、集、蒙五部。学习国学,对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作为国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国学,不能不提孔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向我们的先辈以古礼祭拜。(礼毕)

主持人: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下面我们大家就和老师一起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在一起做学问的课件。

(三)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做学问的画面,(播放课件)

主持人:多麽浓厚的学习氛围,多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们一起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学习国学的乐趣。

(四)学生活动展示:

主持人:从幼儿到少儿阶段,相信我们同学一定诵读了许多国学中的经典书目,如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伴着书香,请同学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吧。1.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弟子规三个字一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内容较长,全班同学以接龙的形式每人诵读四句,生生互动,感受国学之美),2.“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主持人:的确,《弟子规》内容丰富,包括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人、学文七部分。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弟子规诵读的感受,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具体过程如下:

A.全班交流资料。每组选派代表上台交流资料及故事。

B.小组内交流收获。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说说你学习了《弟子规》以后理解了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继续努力。C.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弟子规 》中经典语句情景表演 3.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主持人:国学经典内容很多,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我们以比赛的形式背诵。(两人一组进行比赛,激起学生的热情,同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国学。)4.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主持人:前边我们对国学经典进行了精彩的诵读与表演,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与探究。在此基础上对所掌握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翻唱,将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挑战。

(五)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不但国人争相学习,即使是外国人也在争相学习中国的国学经典。看,孔子坐着马车和他的弟子们已经走出国门到各国游历讲学去了。(播放课件)

(六)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格言。(出示课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下一篇:养老院员工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