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创新形式

2024-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课堂创新形式(精选9篇)

初中语文课堂创新形式 篇1

------我的语文课堂形式的创新

塔畈中心小学叶小飞

今年我担任了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几年来的实践,对小班化语文教学也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我深知,为了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最优化,必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思想和小班化教育理论,根据小班教育的特点。开学以来我也做了些尝试,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课前要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教会孩子收集、查找资料和运用资料。学生在开展某项活动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生学习每篇课文前,都要学生花时间自己查找资料,做好生字卡片。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有人认为,主动探索的学习只适合于高年级学生,不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看法。低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探索的兴趣和愿望,只不过要为他们设计适宜的活动方式,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尽管他们的知识少,但已经有各不相同的学习积累。另外,学生学习的渠道很多,如电脑、课外书、父母的帮助都有利于他们进行活动。于是,我针对孩子不同的生活经验,区别不同的课型,课前准备,课中引导,课后布置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方法。当学生尝到了甜头,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的时候,学生加工提炼材料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并将这些好的习惯保持着。每周一的阅读课上,要学生摘抄一点好词好句一周交流一次,认真的学生加以表扬,激励学生多看书。

2、多形式多途径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还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途径和方式。低年级的课文图文并茂,学生很喜欢。因此,如有的课文,让学生演一演;有的课文,让学生讲一讲;通过续说课文,让学生编一编;通过每周的日记,让学生写一写。总之,在教学相长活动中,注重根据教材实际,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增进了学生对文学的鉴赏力,使我们的孩子表达、交流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为正确、合理使用语言文字,提高实践和运用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3、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能力,朗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学生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的提高,主要途径就是范文的内化。因此,我积极探索读中悟、悟中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感悟、意会、借助收集材料,想象其情景,从而积累语言。首先,针对低年级小班学生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我借助色彩明快的图画、头饰、动画、声像等手段,在愉悦的情景中去欣赏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意境美。我第一次读的目的是读准读通,第二次读的目的是读中感悟理解。第三次读则是熟能生巧,拓展思维。

4、展开联想,拓宽渠道,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学中求广,滚动学习,举一反三,学一组带一串,学一篇读几篇是小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途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仿写,时而续

编课文,时而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展开联想,发挥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中,我先做了课件让学生观看不同的黄山奇石,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样子,自己再编一块奇石,学生有的编了“双狮抢球”、有的编了“龟兔赛跑”等等,学生们的思维得以尽情驰骋,学生通过再造想象,写作能力得以提高,听、说、语言组织能力得以发展,课内知识得到有效延伸。这样一来,学生既能活跃思维,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很好地提高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5、教师要变换角色,以学生的身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耐心的倾听,全身心的投入。“平等对话”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走到孩子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理解、学会欣赏,成为孩子们的真心朋友。师生的共同实践活动,既是增进彼此感情的良好途径,更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要树立时时、处处有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扩展学生实践的时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跳”出课堂,才会具有生命力。在上《秋天来了》这篇课文前,我带领学生到大千公园去观察,在课上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感受到的说一说,学完课文后,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练习:大自然中的秋天美丽无比,只要你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肯定会有不少的收获。因此老师让你们利用星期日与家人一起去郊外走走,喜欢画画的小朋友把你找到的秋天画下来,喜欢说的就说给爸爸妈妈听,喜欢写的人还可以用几句话连贯地写成周记。这样的作业对

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各自发展自己的特长,同时将知识寓于有趣生动的实践活动中,学得有趣扎实。这节课,学生从课前找秋天,课上说秋天、到课后画秋天,写秋天,其实就是一个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过程。

6、宽松的情感氛围,构建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小班化教学中,如在学习生字时,我总是说:“谁能来带读?”“谁能来教教小朋友,这个字怎么记?”遇到难题时,我总是说:“谁能帮老师想想怎么办?”每当这时,教室里总是小手林立。因小班人数少,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满足每位学生当小老师的愿望。这样在老师及时随机的表扬中,小老师们的自信心更强了,学习积极性更高了,知识掌握也更牢固了。特别是那些学困生,他们也多想展示自己啊!让他们来领读,他们可乐了。

初中语文课堂创新形式 篇2

一、背景激情

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所写的内容与现在的社会已经相隔甚远, 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 如作品所创作的背景、作者所处的年代、作者的身世背景等, 学生是无法从书本中直接去了解的, 所以在导入时, 恰到好处地为学生补充这些背景材料, 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例如在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时, 考虑到文中对邓稼先的生平并未作过多的描述, 因此, 我为学生补充了课文的背景资料, 向学生展示了邓稼先这位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 为学生走进文本, 进而去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 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而打下基础。

二、故事引趣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有趣的故事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与新知识相关, 有故事情节的资源, 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 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

例如, 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时, 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以书信的形式呈现的, 学生难以了解到较为全面的信息, 必须为学生补充关于作者及相关内容的资料。而关于圆明园这一历史上耻辱的一页, 我觉得适合以故事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拉开序幕。当我讲到火烧圆明园这一催人泪下的史实时, 很多学生都被这段心酸的往事深深地打动了,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也因此知道了作者雨果, 他虽是位法国作家, 却一样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尊重人类文明创造, 从而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由此体会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三、设疑激趣

中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 对任何事情总想追根究底知道个原因。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心重的这一心理特征, 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 设置一个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悬念来导入新课,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例如, 在学习《伟大的悲剧》这一文时, 教学一开始我就以故事的形式, 简要地向学生们叙述了课文的大致内容, 从这五位勇敢的南极探险家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 到无限失望地登上归程, 再到他们无奈地走向暴风雪, 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当我说道:“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到底会不会饿死或是冻死?到底有没有奇迹会出现呢?带着疑问正式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这时, 学生们个个都是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通过设置学生们感兴趣的疑问, 不仅调动了学生追根究底的求知欲, 也为学生理解这一幕悲剧的伟大, 深入理解文本做好铺垫。

四、多媒体添趣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 能集图、文、声、视频等一体, 以形象、直观的优势刺激学生的感官, 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 不仅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收授教于趣之效, 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成长的烦恼》这一课时, 我为学生播放了视频《家有儿女—我叛逆我存在》, 通过观看剧中人物的故事, 再结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谈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以这样的形式导入新课, 不仅体现了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 也能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去对待生活中的烦恼, 陶冶其灵魂、完善其人格。

总之, 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 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彩导入, 为顺利地进入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奠定基础,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华晓燕.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归纳[J].文教资料, 2011 (5) .

初中语文课堂师生交往形式 篇3

关键词 师生交往 提问导读 讨论交流 质疑释疑 作业指导 态度交往

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的交往活动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无论是语言交往,还是非语言交往,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为目的,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程度,实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为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

一、提问导读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似乎是古代老师的最高境界。 说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时时,不能包办代替,不到他自己想努力弄明白之前不要去启发他,他要是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帮他举例。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也是课堂上师生交往的最常见的方式,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因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时掌握反馈信息,提问的设计应以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冲动、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使学生从外部到内部都调动起来,进入“愤”、“悱”的状态。

现行的九年制初中语文教材比较通俗易懂,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后,一般都能读得通,读得懂,因而在课堂上讲读时,应该少一些疏通性的提问,要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把问题设计得具体、精当,在关键的词句上设问引读,指导学生品味感悟,从而避免把教学形式从传统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的现象。

二、讨论交流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的活动。”因此,我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揣摩、品味、欣赏文中的语言,做一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而 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是开放式教学的最好体现。讨论交流是全方位、多方位的,既有教师和单个学生的交流,又有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采用这种形式,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的感情,在愉悦适宜的教学情境中大面积、高效率的训练学生的多种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同学之间平等竞争、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及教学相长的目的。

三、质疑释疑

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古希腊斯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对于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或教师的讲授提出疑问,通过师生们的共同探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能使教师及时获得信息反馈,使教学的进行更有针对性。

四、作业指导

课堂作业是对学生认识水平的检测和教学效果的检测。现在的教学,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尽量把部分作业安排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无论是书面作业还是口头的朗读、复述、背诵作业,教师都能巡视指导作业,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并当堂给予评价,或面批一部分作业,写上几句富于激励作用的评语,当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时,能及时提醒全班注意,便于提高作业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学生而言,能得到教师的当面指导,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看到教师的批发,能及时得到鼓励,获得成功的满足,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同时能迅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为继续学习扫清障碍。

这样,师生间以课堂作业为纽带,也使教与学的信息相互传递、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同时,师生的感情也从中得到了交流。

五、態度交往

“态度”是指人的举止表情,态度交往是伴随说话时以人的动作、神态表情的变化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 梅拉别恩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一条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其中教师的神态举止对教学的影响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新的科学——动觉学。初中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不够强,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来配合有声语言,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和蔼的微笑,会给学生以温暖;亲切的目光,会形成和谐的气氛;恰到好处的手势动作,会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微微皱眉是表示学生动脑筋思考;听了回答轻轻点头,表示肯定与赞许;而慢慢摇头,则说明尚有疑问,是鼓励学生再继续思考……

有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散文《春》时步履轻快地走进教室,表情轻松而欢快,板书轻快而灵动,立刻将学生带进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可见,教师的神态举止同样可以传递信息,沟通师生的感情,增强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创新形式 篇4

摘要: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现状如下:师生均在意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

视;教学活动严重缺乏激情;教学形式僵化陈旧。针对这一现状,应当在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采用创新性策略,才能使学生对这一语文基本技能有扎实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朗读的重要地位;师生共同发掘朗读的乐趣,燃点激情;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开拓多媒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创新性,策略

一、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的教学现状

听、说、读、写是语言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四个重要方面。语文作为初中教学中的主干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长期以来,语文以说、读、写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实践中得以重点推广。

在新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影响下,说和写的能力,因为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范围较广,较易和生活学习相结合,在新课程课堂上得到了较多的重视,投入的教学资源也相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朗读作为最基本的语文技能,反而面临着逐步边缘化的局面。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存在着以下尴尬现状:

1、师生在意识上没有引起重视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被忽视,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部分教师与学生均没有在意识上对该项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提及能力培养,每每想到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以及能力提高目标时,也以说与写为主导。因而在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教学效果又难被有效量化考核的情况下,朗读教学环节往往被忽略跳过。这种倾向看似迎合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实际上却与之背道而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每一个单元最后均有诵读欣赏、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栏目,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且处于重要地位。无论是教师抑或学生都应该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2、教学活动缺乏激情

教学活动是激情的迸发,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互通。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师生出于对朗读的忽视,进而导致在朗读教学中缺乏激情与热情。以苏教版为例,教材中提供了不少绝好的朗读教学材料,如慷慨激昂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古意盎然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等。这些出彩的材料都在教师毫无感情毫无起伏的语调中读出,学生又怎么能从这些如同嚼蜡的示范朗读中得到感情的熏陶与鼓舞,进而发现朗读的魅力呢?而学生的兴致不高,必然对教师的积极性造成打击,由此导致整个教学活动都处于激情缺乏的鸡肋状态。

3、教学形式较为陈旧

朗读教学因为其性质本身的局限性,教学形式比较单

一、陈旧,相对于说、写能力培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朗读教学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扮演着传统的角色。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还处于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原始状态,这种沉闷枯燥的教学方式只能导致朗读教学在语文大家庭中日复一日地枯萎。

二、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笔者结合理论分析与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创新性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重新强调朗读的重要地位

意识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弊端,首先必须在教学中重新强调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主要从横向知识结构上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流利准确的阅读是良好交际口语的基础和保障,在朗读中锻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给以人强烈的语言构造印象影响,左右着学生的写作内容和语言运用艺术。因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重视朗读对横向语文能力的基础性影响作用。在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入朗读教学作为前置基础环节或者穿插环节。通过教学板块的互溶让学生重视朗读。

比如说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把有感而发作为写作环节的内容,诵读环节的材料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有感而发”这一写作概念时,应该引导学生翻看诵读的材料:《赤壁》的内容是什么?读《赤壁》的时候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不少学生对诗歌主旨有着较强的领悟能力,却对“感觉”如何“发”成文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激情的朗读。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沛的感情朗诵,让学生在文字中感觉到情感的奔流,自然也就对“有感而发”这一写作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 燃点学习激情

朗读一方面是对字词发音、句子组织、段落理解等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检验和回顾,另一方面也是情感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社会化人格的关键环节。因而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燃点朗读激情是最大的教学目标。

结合苏教版的教材编排,适合师生进行互动式朗读活动的材料大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饱含感情的诗歌散文,如古诗词中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现当代散文中《春》等。另一类是轻松幽默或者情节性比较强的散文小说,如《皇帝的新装》等。对于前者,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材料的感情特质,以饱蘸感情的朗读感染学生,根据具体材料的长短和题材,引导学生自主形成单人朗读、二人交替朗读、多人轮换朗读、集体同步朗读以及领读-跟读、单人朗读与集体朗读相结合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朗读方式,通过感情的倾注,形式的变换,让学生体会到情感类文章的诵读乐趣。对于第二类文章,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课本剧编制,分角色朗读等等,把欢声笑语带到朗读教学课堂,让学生的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了解和掌握语音、语调的变化和以及词汇的选择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形成语言特色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为口语交际与写作打下基础。

3、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 开拓多媒体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朗读教学停留在教师领读示范,学生跟读模仿的单一状态,形式较为保守。作为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朗读教学内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过往比较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较为贫乏的教学设备有关。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丰裕,教师们只要转换思路,一样可以把朗读教学做得像口语、写作教学一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对于教师而言,要把朗读教学做活,首先要摒弃朗读教学是冷门,只能用简陋教学设备的错误想法,要大胆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引进到朗读教学中去。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的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等方面的作用,使朗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苏教版课文《七律·长征》为例,作为毛泽东革命诗词中的重要篇章,其磅礴的气势和丰沛的革命激情是不言而喻的。在讲解时不能仅限于修正字词和领读跟读的朗读教学模式,而应充分利用影视资源,加深学生对这一革命史实的了解;利用革命歌曲等资料,唤起学生的革命激情,增强对革命精神的感悟;还应利用朗诵伴奏带来烘托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感情带到最高点并得以释放。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创新朗读教学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只有从意识上强调朗读的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师生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并结合朗读教学活动实际开拓多媒体教学方式,就能最大限度克服朗读教学中的弊端,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 卫春兵: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科学,2009(06):149.【2】 夏幸:了不起的五分钟——初中语文课堂上演讲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206.【3】 陈海兰:关于初中语文的自主、探究、创新教学的尝试,考试周刊,2008(02):

23-24.【4】 张卫芹:初中语文评价内容多元化浅探,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5(01):

初中语文课堂创新形式 篇5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我校也投入到教学改革的大潮,开展了符合我校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的语言,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如。如何让每位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语文交流活动中,使他们得到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去克服学生学习的消极被动情绪?如何去把语文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有效而实用的解决方法。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改教育理念。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从激发学生主体性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能改变以往课堂上的“教师讲——学生听”和“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和单向的刻板教学方式为学生间互动、师生间互动的多元和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多向交往,除了师生交流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更多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了小组就近组合和任务驱动组合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一、小组就近组合:

小组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人左右。这种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堂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也便于开展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适宜。小组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议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小组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因此,为达到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使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在班级开展合作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就近组合的合作自主学习的活动可以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是预习课文、查阅词典,也可以是思考问题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比如,举行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评价各小组的团体成绩,并将其作为小组成员个人成绩的组成部分。教师还应注意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二、任务驱动组合: 任务驱动组合是指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的合作学习组合。任务驱动组合学习一般以2~6人为一组。这类组合一般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小组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任务驱动组合学习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小组学习的时间上可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在教学生如何“培养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时,教师可让小组学生共同讨论,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并指出其优劣,讨论交流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努力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开展任务研究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比如,教学“不要写错别字”后,开展找错别字活动,要求学生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上找错别字,到报纸、杂志上找错别字等;教学“正确使用字典和词典”后,开展查字、词典比赛,要求学生制作词语卡片等;教学说明文时,要求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运用学过的说明文写作知识写一篇介绍植物的说明文。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利用课外时间分头查阅资料和互相讨论,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语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小组交流时,教师要发挥好导学的作用,并要适时地引进竞争机制,对学生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制定了柔性的学习目标,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较好体现了因材施教、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师生一道探讨,形成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新课改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把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人数较多的班级,处理好二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关系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科学有效地合理分配。

2、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在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因不清楚要干什么而乱作一团的局面,这会令教师措手不及。因此,每次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教师所提的要求要有梯度,在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要随着学生合作技能的熟练,逐渐增加要求。

3、引进竞争机制和激励性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对于组内成员来说,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但对于组与组之间来说,还必须有竞争。只有建立“组内是合作,组间有竞争”的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对于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初中语文创新作文教学初探 篇6

课题实施方案

单位:河北祁州中学时间:

《初中语文创新作文教学初探》课题实施方案

2007年10月,我们认真总结了以往作文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研究了作文教学改革总的趋势,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现根据市教育局的要求,特制定本课题组研究与实验的实施方案如下:

一、研究和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

1、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大方向,切实提高全体同学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

2、努力将“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计划纳入到学校的教改工作计划中,把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3、贯彻执行市教育学会的相关工作要求,完成市教育学会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研究和实验工作的总体目标。

1、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社会为载体的三维式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引导评点,学生关注社会,在师生共同积累、吸收、切磋和扩充的写作训练中努力拓展作文教学的思维空间,尽快形成“大语文”的教学理念,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2、继续组织好中学生作文大奖赛、优秀教研论文评比、优秀教学案例评评比等教育教学活动,并开设写作教学系列讲座,吸引和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同学参与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队伍中来。努力打造出一支基本功扎实,有一定教研教改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热心文学创作,有一定写作基本功的青少年文学才骏。

3、编写有关写作教学的教材教案。

4、切实提高全体同学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使我校的作文教学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5、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到课题申请结题时,每个同志都要有相关的教研教改论文、论著发表或获奖。

三、研究和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1、争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要努力将课题研究与实验的计划纳入到学校的教改工作计划中。要指派专人负责,要有明确的分工,要将课题研究的贡献与浮动工资分配、年终考勤考绩相联系。

2、实行子课题研究贡献评分制度。对参与子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的全体同志采取量化评分的动态管理模式,以激励全体同志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做出更大成绩。

3、走出去,请进来,虚心请教,广泛交流。我们将利用一切可能的各种机会,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师生走出校门,加强交流,拓宽视野。

四、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经费来源。

1、我们将采取学校支持一点,自己想办法筹措一点的办法解决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经费问题。我们学校是一所年轻的普通中学,各方面的基本建设开支较大,学校的财力有限。但从学校校长到各职能处室的相关领导都十分重视教研教改工作,愿意为课题研究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另外,我们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同学也愿意各尽所能,为课题研究工作做一份贡献。

2、努力开源节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我们要充分调动参与课题研究的广大师生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努力不花钱就办事或者少花钱多办事。还要利出版发行校刊校报的机会通过各种渠道筹措一些研究和实验工作的经费。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 篇7

一、努力实现三个创新

1.教师内涵的创新

敢于角色创新, 由“教师向教育家转变”。“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 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 学生学”的误区。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 大运动“孜孜乐教”, 教师照本宣科, 架空教材, 成了教材的奴隶, 为教而教的机器, 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 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 是严重违背教育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 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 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 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械型的教师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创新。

2.教学模式的创新

由“课堂讲授型向指导策划型转变”。利用好定向、自学、答疑、检测、自信, “五环”教学模式。孔子曾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 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不放心”。大到篇章, 小到字词, 全是老师说了算, “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 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 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 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 课上谈味道, 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影, 随课成形”, 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 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 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 当然准备必须充分, 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创新

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 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 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 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 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 让他们下水自己游, 告诉要领, 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 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 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完善

1.完善教学系统及反馈体系

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 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和“后进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坚决摒弃“大锅饭”平均主义, 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 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 个个有动力, 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吗,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中, 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 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 考试成了教师的指挥棒, 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 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 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 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 由看谁的课讲得好, 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的透, 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最完善。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落实

语文学科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 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思、动手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 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有机结合, 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 精心设计,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 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 洋洋洒洒口干舌燥, 学生听课埋头笔录, 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 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得到落实。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做好一个”导”字, 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 做一个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 做一名出色鲜活的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 这是老师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 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效率。当然, 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 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摘要:从努力实现三个创新、进一步做好两个完善、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落实三个方面, 就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进行探讨。

初中语文课堂创新形式 篇8

一、诵读式教学,读中思索,读中感悟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滋润和熏陶。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传统而基本的教学方式,注重读中思索,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运用,深化理解。教师不能忽视诵读教学,而需要将传统与现代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给学生朗读(诵读)体验机会,让语文课堂传出清脆悦耳的读书声,焕发勃勃生机。

如教学《春》时,引导同学们自选方式,自由诵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梳理文本结构与顺序,总结课文描绘的几幅春景图,体会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这样,不用过多讲授,通过自主诵读,学生能够深切感知与体会文本内容,强化自学意识与能力。再如教学《沁园春·雪》时,运用听范读、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朗读活动,让同学们读中感悟,读出词味,把握诵读的诗词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形式多样朗读活动,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突显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动起来。

再如古诗词复习教学,教师可组织诗词背诵对抗赛,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根据所提要求背诵所学诗词。于是,学生踊跃参与,难分胜负,语文教师可适当提高背诵难度,比如背诵描写四季的古诗词,背诵赞颂梅花、荷花等植物的古诗词等,或者小组相互提要求,诵读应对。这样,可促使学生主动而积极的复习回顾所学古诗词,巩固深化。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仿写,体验吟诗作对的乐趣,培养创造能力。

二、交流式教学,自由表达,多向互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话关系,比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作者之间的对话等。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必须处理好这些对话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将自己置于绝对支配地位,实行灌输式教学,课堂则缺少民主氛围,对话的渠道就会被阻断。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式学习,懒得思索,缺乏质疑精神与创造意识,也影响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变得像尽义务一般。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难以体会到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知识的喜悦,师生互动甚少,无法碰撞思维火花,课堂僵硬死板,教师教的疲惫,学生学得“痛苦”,收效甚微。实际上,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通过交往,师生之间才能相互反馈,传递信息。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交流互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与展示的平台,让智慧火花在交流互动中尽情开放。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可组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让学生畅所欲言,碰撞升华,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个性化的反应,如对课文中自己特别喜欢的内容做出独特的阐释,或者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具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作者、文本进行比照,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可开展交流课,让学生相互评价,进一步完善自我。如开展日记交流课,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日记,相互欣赏与评价。学生自由建立小组,组员相互分享,交流点评。课堂上,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起引导作用,学生是活动主体。比如每组评选推荐几篇优秀日记,被推荐者在讲台上有感情的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点评提问,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同学们积极发言,争当评委,多方面点评,既促进了师生交流,也让学生在点评中发掘他人写作优势,学会借鉴,并在聆听他人评价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完善,提高鉴赏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三、表演式学习,释放潜能,体验领悟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尤其是课文学习,若要真正领会文本意境,领略语言艺术魅力,感受人物特点,体会文本思想感情,最好的方法是置身其中,换位思考。其中,表演式学习是常用方法,包括角色朗读、角色表演、现场模拟等等,站在文本角色角度,品味体会,加深认识,把握情感。如教学《端午日》时,作者描绘了非常精彩的赛龙舟的场面,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朗读相关段落,体会当时的场景。而后小组合作,表演赛龙舟场面,请三组学生扮演赛龙舟的选手,并选出带头人,剩余组员则锣手、鼓手;其他学生则当观众,看看哪组能获胜。这样,可让学生入境入情,更好的理解文中所描绘的场面。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分析论文 篇9

摘要:文章基于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创新写作题目,提升学生写作兴趣;加大阅读培养力度,夯实写作基础;培养学生以观察生活来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善于模仿优秀文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依旧使用传统的作文教学形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拓宽教学思路,探索出适合作文教学现状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提升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新写作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作文学习的助推器,有吸引力的作文题目对于学生的写作兴趣具有较明显的助推作用[1]。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程度来设计有针对性的作文题目,使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例如,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题目,此阶段为学生从童年到青少年的过渡阶段,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作文题目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例如,教师可以把题目设置为“追忆童年趣事”“放飞自然,追逐生活”等一些表达美好生活的题目;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已经历了一年多的过渡期,作风稍成熟。因此,题目可以设计成“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等;初三学生思想上会略显成熟,在遇到问题时会有自己的主张,并且这些主张也在不断地深入,此时题目可以设计成“感恩”“成功的因素”等。同时,教师在拟定题目时,还应根据时代需求创新题目,使学生不仅能回顾学过的知识,还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加大阅读培养力度,夯实写作基础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且由于初中生的生活范围有限,如果学生的阅读范围狭窄、写作兴趣不足,对于写作就会产生倦怠心理。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写作的理论及技巧就会产生理解困难,从而导致找不到写作的方向,出现极大的写作焦虑现象。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要素,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式,因此需要教师加强阅读教学的力度。首先,教师需要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语文写作中能更加条理清晰、主题突出地完成写作。同时,在语文阅读的实际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根据题目及大纲设定问题,然后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找寻问题的答案,这样可以保证阅读具有针对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回顾总结,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重点标记并记录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及段落,保证对学生的再次阅读起到强化作用,这些对于学生的写作都有积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积极指导学生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细节,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写作,把真情实感融入写作中,这样才能提升写作能力[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观察和积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一个五味杂陈的调味瓶,学生要对此拿捏得当,做生活的主导者,并且把这种生活的体验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综合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可以利用作文来对生活进行文字反馈、总结。教师要在作文指导中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提升其观察生活的兴趣及观察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获得独特的体会。同时,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开阔学生写作的思路,不断提升中学生写作的能力。

四、善于模仿优秀文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虽然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色,但综合优秀的文章来进行分析,就会得出其主线都有一定的规律可言,这些主线就是围绕写作中心进行素材的组织并从中突出写作的主题,但写作教学没有固有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中其手段具有多样性,如果教师不能深入了解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方式,写作教学就可能出现混乱。因此,在进行文章的写作教学中,对于摘要大纲等的教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已有的优秀文章作为模板,在进行大纲设计时突出主题,不能随意漫谈。初中生天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美好的诗句及语言,学生应当首先体会其中的美感,从而在原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深入理解整篇文章,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上一篇:初三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个人下一篇:二十四节气大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