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社区教育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社区教育(精选8篇)

中学社区教育 篇1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认识归认识,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们并没有按照新的大纲去要求自己,只是一味的停留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从内容和态度上进行根本的变革。所以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在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实施教学策略,增强美术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上都没有很好的解决。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提高

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把人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式。但是经过我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的中学美术教育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守旧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但是,目前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处于旧式的绘画性为目的的模式上,追求更多的技法训练,应付检查。为了追求升学率,强制性的把成年人的教学模式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对着范本临摹而度过一堂课。这种指导思想与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违反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导致了学生个性扭曲。这种现状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具体而言,这种以绘画性为目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直观性、系统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碍于创造想象和视觉记忆发展及中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缺乏对对象本质特征的分析和审美概念的表达,是一种被动刻板的教学模式,结果是仅有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趣,而大部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收获甚微。

二、社会各方面对美术教育有偏见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在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的名言。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的音乐、体育、美术被称为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美术是“不务正业”,既耽误学习又浪费钱财,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是正路。还有些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我的孩子将来不做画家,不考美术院校,学美术有什么用?有这种思想的家长可能即使发现孩子有美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也不会给予支持,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美术本身就是一种高消费。笔墨纸砚,颜料工具等开支比较大,即使将来考上美术院校,相对较高的学费也令许多平民阶层的家庭难以承担,只能望“美”兴叹。有些学生即使对美术有兴趣和天赋,也因得不到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看不到出路,只好放弃。

三、学校与教师方面的不重视

学校方面,不能及时摆正美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在“升学率”决定一切的风气下,只抓主科教学,把美术教学放在了无足轻重的地位上。有些学校虽然想开设美术课,但是,碍于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缺乏,使美术课不能顺利开展。教师方面,有些学校的美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比如语文老师教授美术课,或者数学老师教授美术课等。中学教师的工作量本来就很繁复,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充实自己的美术知识,专业水平可想而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一些学校班主任拥有很大权力,班主任为了自己班级的学生能够在主科的各类考试与考

核中取得佳绩,大部分时间美术课不是被其他学科占用,就是作为活动课。无情占用学生的美术课,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感受美术的魅力,接受美育的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许多家长和老师还是把孩子是否能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来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主要标准。他们的观念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心中萌生了一种印象,那就是美术无用论。另外,我国现在中学班级人数众多。有的学生自控力比较差,管不住自己。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得不到同步发展,而在课堂上处于看似乖巧,其实是茫然而置身事外的状态,从而逐渐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

五、当前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思维被死死的限制住了,因为它违背了孩子们的发展需求。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有自己明显的特点。特点一,自我意识发展明显。

自我意识是青少年对自己心理的认识和评价。所以这时期的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不愿受成人影响。但是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偏偏要让孩子们知道只有学好要参加考试的科目才能取得好的人生这样一个观点。这无疑是对那些爱好画画和搞小发明的同学的抹杀。特点二,广泛而浓厚的兴趣日趋增强。兴趣是指主体对某一特定客体所产生的心理动力倾向性的积极态度。特点三,意志发展日趋坚定。相对而言,儿童的心理意志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是非自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认识范围的扩大,少年逐渐具有了克服心理阻碍、自觉调控心理活动、以便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品质这就是意志。这个时候就剥夺了孩子们视觉欣赏和创作的热情,那么以后要再培养就难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形成了坚定的意志,那就是其他不重要升学最重要!

六、提高当前中学美术教育质量的方法

揭露问题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对现在的中学美术教育说三道四,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现在的孩子的处境,为了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基于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学美术界和社会各界应积极探索中学美术教育规律,重视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充分认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探索各种可行的途径和方法,拓展美术教育功能,促进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第一点,就是要提升美术在学科中的地位。第二点,教学方法的革新。第三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中学社区教育 篇2

人文教育主要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即通过人类在认识自我、解决物我关系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意识形态, 使人具有感悟人生, 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自觉地提升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及其知识能力的教育。人文教育内容的主要价值问题, 其实质是人性的教育。它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 并把对人生意义的升华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可见, 人文教育是相对自然学科教育而言的。

科学教育是以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科学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把握科学本质, 养成科学精神, 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 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 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良社会文化的教育。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 在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在科学教育中因其重要的基础性而有着深远的意义。

简而言之, 科学教育重在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而人文教育则关注人的道德培育和精神教育, 二者各有侧重。但从本质上讲, 科学与人文本来是有机结合、无法严格分割的知识整体。所以, 在经济社会, 科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 反映了社会发展对科学与人文交汇结合的需求。

二、物理教育为什么要融入人文教育

众所周知, 古代的人文科学比较发达, 自然科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系统, 因而古代教育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就不难理解了。到了近代, 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迅速发展, 推动了几次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 同时也推动了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和分工。于是, 教育业逐步倾向于专业化,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出现端倪。毫无疑问, 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物质富裕, 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的威胁不再像以前那样巨大。可想而知,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技术的发明与创造, 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也带来了人口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正是因为自然科学对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显现出无比的重要性, 使得各国更加重视自然学科而轻视人文学科。

科学是以物为对象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 人文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人文精神强调人的本质, 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 关注人的权利、价值和人类的命运。其中, 人的本质是理解的基点。正是科学教育忽略了对于人的关怀, 所以才导致了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人文教育正是以对人的关怀为中心的, 所以我们目前的科学教育应该与人文教育进行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物、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物理教育应该努力吸收人文教育的知识与精神, 并以人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在这种理念下, 我们的中学物理教育也应该朝着融合人文教育的方向发展。

三、中学物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不难理解, 物理教育中的科学主义不在于过分重视科学及其意义和功能, 而在于狭隘地强调了科学的功利性价值, 从而忽略了科学的人文价值。换言之, 只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 而并未对其危害性加以深入探究和有效规避;只注重渲染物理学家对物理知识体系的贡献, 而忽略他们对社会与人类命运的关怀不周等。举世瞩目的1986年4月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和2011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后的福岛核辐射造成的危害, 无不说明科学进步也伴随着灾难。如果不加匡正, 这种科学教育会让学生因已拥有物理学应用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感性认识, 不断助长他们只从功利性认识物理学的自然倾向, 而会逐渐削弱物理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事实上, 中学物理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如物理学思想和方法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深远影响, 物理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 人们对事物理性的怀疑和批判, 科学研究中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平等开放精神, 科学家崇尚正义追求高尚的情操等, 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四、中学物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的要素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基础。教师是学生灵魂的雕塑者, 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导师。因此, 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不可替代的, 其言行往往是学生效仿的模范, 这是一切书本知识无法比拟的。有了这个基础, 才有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

教学与生活联系是关键。物理学起源于生活实践, 而现行的中学物理教育却忽略了这一基点, 使教学基于物理模型, 成了抽象的表述且远离现实生活。这样的教育, 学生当然没有学习热情。为此, 中学物理教学着实要抓住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这一关键, 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价值的同时, 真正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物理学的终极目的。

突出教学主体是基本要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营造情境, 建立起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自由辩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要求教师鼓励学生间相互协作, 尊重不同意见, 培养合作精神。

找准美育价值的切入点。事实上, 中学物理中的美育无处不在。物理中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 具有简洁、对称、统一的特点。但是, 物理中的美因其不具备显性, 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深入挖掘, 并找准切入点实施美育。如力学中力的平衡、电磁学中的电磁感应等, 都蕴涵着美。

渗透物理学史不可忽视。教师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物理学史的适宜渗透, 教育学生深切感受物理探索的艰辛与曲折, 了解相关物理知识的发展历史, 体会物理学家的独立和创新精神等人文要素。

(通渭县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中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 自然科学如何渗透人文教育这一问题, 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中学物理教育应该怎样融入人文教育?本文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内涵及关系, 物理教育为什么要融入人文教育, 中学物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中学物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的要素等四方面进行了阐述。

社区教育中学习资源信息化探究 篇3

关键词: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4-0026-03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迅速老化、又迅速更新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的落实、学习型社会的建立都有赖于社区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和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和全新的发展空间,我们理应把握开展社区教育的关键环节,探寻实践途径,创建信息化社区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利用信息技术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要求,对开展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研究价值。

一、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内涵

在AECT1994定义中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具体包括支持系统、教学材料与环境,甚至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祝智庭教授将“与技术过程相关的应用服务”引入到学习资源的概念范畴中并提出:学习资源是指可资学习之源,包括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软件资料和硬件系统,广义上也包括一切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人、财、物。[1]根据以上对学习资源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指的是:在社区范围内,保证社区教育正常进行并可能应用于整个社区教育活动中的所有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总称。

物质资源是指与社区教育有关的实体,如学习场所、设备、媒体、图书等。这是社区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最基本的前提。由于社区教育的形式、途径的多样性,对物质资源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

人力资源是社区范围内可以开展社区教育的各类人员的总和,这里的人力是从社区教育开展主体的角度来说的。从整体来看,社区内成员都是社区教育的受益者和开展主体。但是,从一般意义上讲,高层次人才,既包括文化程度高深人员也包括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是社区教育开展的主要力量,利用好这类人力资源是社区教育得以顺利实现的基本人力和智力支持。

信息资源作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一种类型,它在具备自己个性的同时,也必须具备作为教育活动的一般要素,其中重要的要素便是教育内容、社区内关于人文知识、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都是社区教育的信息资源。

根据学习资源的概念本文认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社区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并将社区内原有的学习资源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使之满足信息时代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二、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可行性分析

理论研究日渐完善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下面我们从理论和技术的角度探讨一下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可行性。

1.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

终身教育理念在20世纪末开始兴起,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行,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形成一种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潮流。社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终身教育,同时社区教育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社区教育为学校、家庭、社会搭建起了桥梁,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学习就离不开学习资源,终身教育理念倡导我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找到学习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终身教育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人们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策略、方法,并进行自我评价,这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最优化的学习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

2.网络学习的兴起

网络学习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2008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网络教育的使用率为18.5%,用户量达到4669万人。[2] 网络中存在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习者选择,便于学习者“随时随地”进入网络空间进行学习,为学习者提供多种个性化的学习模式。这些学习模式非常方便社区成员在生活、工作之余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网络学习与社区学习还存在一定的价值联系——以人为本,能够对学习者个体需求给予关注与满足。

3.硬件设施的支持

城市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的日渐完善,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营造了良好的实施平台。现阶段许多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2.53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19.1%。从2002年CNNIC开始宽带上网的统计以来,宽带网民数发展迅猛,时至今日,中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2] 社区宽带网可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视频点播、可视电话、视频会议以及电子商务、网上办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服务。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和社区宽带网接入到居民家里,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有条件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开展信息化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具备。

三、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具体内容

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对社区教育中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可行性做了分析,根据其内涵,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社区教育设备配套

物质资源的建设是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基础环节。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如社区中先进、可靠的网络系统(电视网、电话网、互联网)富有潜力的社区学习物质资源。

社区内物质资源的信息化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以社区学校、俱乐部、图书馆、文化馆等部门为站点,在其原有的设施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投入信息化的设备,如电脑、网线、多媒体等硬件,借助专家优化升级软件配置提高软件性能,形成社区学习资源中心。另外依据社区的规模、教育资源和其他相关条件,建立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文化俱乐部等学习中心。以这些中心基地为站点,辐射社区各学校、居委、企事业单位家庭及社团,形成社区教育物质方面的学习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固定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资料。

第二方面,家庭作为社区的基本组成单位,其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平即代表了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调研社区内家庭的物质资源配置现状,对拥有电脑、多媒体、有线电视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家庭,整合其原有资源配置、优化有互联网接入方式及其软件配置。对于缺乏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的家庭社区可就其状况鼓励其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并适当的予以资助或是减免。而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社区可实行普及政策,为社区的每家每户安置必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例如电脑、网线、有线电视等等,从而完成社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

2.充分利用社区人力资源,服务于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信息化

人力资源作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实施者。社区教育是一项群众性较强的社会活动,仅仅靠有限的专职教育工作者远不能适应社区居民对教育活动的需求。发动和依靠社区有识之士尽其所能参与其中,对于搞好社区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区教育的人力资源包括专职、兼职的教师,教育活动的策划者,信息技术的支持人员,以及社区中愿意为教育活动作贡献的居民。社区居民各司其职,各有所长,他们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发展的源动力。社区工作者作为社区教育的学习资源,他们在社区教育中扮演着社区工作者的身份,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是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的基础要素。当然其中部分人已经掌握了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能力,这部分人将在培训中作为模范积极带动其他成员的发展。只有社区工作者的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得到加强,他们才能合理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及硬件设施开展学习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建设社区学习资源网,实现信息网络化

社区学习资源网的建立是实现社区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必然,也是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信息化的最重要步骤。社区学习资源网的建立不仅能够实现社区内原有的学习资源数字化,使其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发行、传播,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社区外部的各种资源,有助于学习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社区学习资源网的建设需要社区工作者综合社区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的状况,网络上的学习内容都是应社区成员的呼声而设立的,与社区成员的日常生活、工作紧密相连,涉及面广,浅显易懂,为社区居民的学习服务。

为建立社区学习资源网,实现信息网络化,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建设学习资源网

从学术的角度考虑,社区学习资源网的内容可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大类,这些资源来自社区机构或网络本身,社区机构可提供的学习资源已在前面论述,这里将简单叙述。社区学校和社区专业人员拥有大量的学术性资源,尤其是社区高校、社区图书馆、社区内的研究机构。社区内的医疗保健机构、俱乐部、活动中心、博物馆等部门拥有大量的非学术性资源,例如保健知识、历史趣味知识、旅游外出常识等等。这些部门中有部分学习资源是已经信息化的,可直接放到学习资源网上供社区居民学习,对于未经信息化的学习资源,社区工作者可对其进行收集整理,经过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使其成为社区学习资源网的一部分。

(2)利用网络化支持工具

在网络化环境下将用到很多工具,网络环境下的支持工具可分为:搜索工具、通讯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搜索工具,网络中的各种学习资源通常经由搜索获得,因此搜索工具非常重要。搜索工具包括,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主题目录。通讯工具如聊天室、BBS(电子布告牌)、B1og(博客) 、Wiki等。知识建构工具如网络课件。

(3)信息化方式及注意问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学习资源设计,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学习资源的设计应体现个性化的特征。[3]在建设社区学习资源网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网络中的学习材料从媒体表现形式可分为文本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在使用这些学习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合理搭配,人性化处理。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面向老年人的页面设计应简洁,字体大一些,多用图形图像类直观易懂的学习材料;针对自制力和理解力较强的成年人学习资源可多用部分文本类的学习材料;面向未成年人的页面设计就要采取多样的学习资料类型,视频和动画类的学习资料不仅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易于他们的理解学习。另外对于不同的学习资源可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学术性资源在设计的时候就应注意语言要严谨,页面要简洁;呈现非学术性资源的页面要丰富多彩,体现休闲特色,例如在页面背景加入音乐,使人们一边享受音乐一边浏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在建设社区学习资源网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在信息结构上合理设计外,还需要有效的导航策略,不然学习者容易迷失方向。在多媒体资源库中,可充分利用有助于学习者尽快获取信息的导航设置。设置导航的方法通常有:检索表单、目录索引表、帮助页面、线索、导航条、书签、通过框架结构设置动态导游图等。另外,资源库还要有上传功能,这样用户手中的好素材就可以随时加入到库中,丰富资源库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08,7.

[3]齐丹,王洪录.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资源设计[J].中小学电教.2004,(2):62.

中学社区教育 篇4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目前拥有初中三个年级16个班,师生900余人。学校在区教体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创人民满意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特别是在收费方面,我校严格执行文件规定,严格规范教育收费行为。

一、学校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重视情况。

学校收费涉及到千家万户,事关社会稳定大局,我们学校高度重视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学校成立了规范教育收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每期开学之前召开规范教育收费工作专题会议,对该项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在开学阶段,将鄂价费相关文件精神,0收费政策及其它与学校相关的惠民政策在师生中广泛宣传,使每个教师都明确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内容,让每个学生及家长明确收费项目的标准,制定了治理乱收费的制度和措施。学校把规范教育收费行为作为行风建设、创人民满意学校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为此,学校与全体教职工签订了《严家坳中学教师教育收费承诺书》。

二、执行学杂费、书本费政策情况

我校将教育收费作为一项重要的校务公开内容长期公开于校务公开栏内,并公开了举报电话,使学校收费进一步公开化、规范化、制度化。现执行的是鄂价费相关文件规定的0收费政策,即免交学杂费,书本费。

三、其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情况

在各种服务性收费中,学校坚持收费前宣传、公示,收费中严把标准、程序,未发生强制性收费和学校教师从中谋取利益行为。

根据相关规定,学校严格执行收费标准,2010年春,我校代收抄本费生平10元。我校禁止教师诱导或暗示学生订阅教学辅助材料、课外读物等资料,对教学辅助材料严格控制。根据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规定,各年级各学科每学期只能预订一份省教研室编写的与教材配套的《课堂作业》作为教辅资料;《课堂作业》的发行,实行市场化运作,教师在学生中宣传,学生提前一学期预约,当学期在安大校园超市刷卡购买。

学生校平险在大力宣传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家长自愿投保,学校不强制学生参加保险。保险费由保险部门派人收取。

在推行国家“学生奶计划”工作时,我们坚决按规范程序操作,即宣传—,预约征订—业务员来校收取费用—学校组织发放。

在收费工作中,我们做到了:严格执行收费政策,收费实行明码标价,项目公开,无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无自行提高收费标准和扩大范围的收费行为。收费前,除了公示外,我们还以给学生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将收费项目、标准告知家长,让学生家长在回执上签字。

四、学校经费管理使用情况

学校在经费管理使用上,严格执行《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校长一支笔审签制度和教代会民主理财制度。各项经费都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校财局管。各类款项坚决做到专款专用,绝不移做他用。学校规范办学行为,不开设各种类型的特长班、兴趣班,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校实行勤俭办校,厉行节约,把有限的经费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没有乱发奖金、补贴、津贴、实物,没有用公款组织教师旅游现象。

学校教师工资由县级统发,财政部门按时足额拨付公用经费,未出现截留、挪用、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搭车收费”现象。

以上是我校规范教育收费工作自查情况的真实反馈,我校继续坚持收费公示制,走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发展之路。

中学教育 篇5

说到这个话题,首先我认为中国的中学教育很成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也许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话,他们会说,西方的教育制度一定更好。我的理由如下:

1、经济层面,三十多年来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拥有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这归功于我们先进的中学教育体系;

2、社会层面,中国的中学教育极大的培养了人的竞争意识;

3、科教层面,以数学、物理、化学为主的中学教育体系为学生的后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更具有可塑性。

一个真实故事:1981年,美国人发现在世界中学生数理化竞赛上,中国的中学选手经常排前三名。为弄清原因,一个美国教育代表团就到中国来考察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考察团的结论十分惊人。专家几乎一致认为,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水平,特别是中国学生的数理化等科目的水平远远超过美国学生。中国的学生的学习时间远多于美国,课外作业,练习的数量和质量也都远远超过美国学生。考察团忧心忡忡的报告说,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改变,二十年后美国的科技大国的领先地位就要让给中国了。几乎同一时间,中国发现美国的科技水平很高,得到诺贝尔奖金的学者很多,就派了一个教育代表团去考察美国的大学教育。考察团的结论也很惊人,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认为美国的大学教育比中国有很大的有优势,美国大学的科研水平很高,教育注重启发性,教师同学生有很多互动,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强的创新精神。考察团忧心忡忡的报告说,如果这个趋势得不到改变,二十年后中国的科技水平同美国的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

三十年过去了,美国的教育体制没有改变,中国的教育体制也还是老样子。可是两个考察团的预言都没有变成现实。美国的先进科技依然领先,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没有被美国进一步拉开差距。专家的语言都没有实现。为什么?其实美国考察团只看了中国教育比较好的领域,就是中小学的情况,而中国专家只看了美国教育比较好的一部分的情况,就是大学的情况。为什么美国同中国比,大学比中国好而中小学不如呢?这是管理制度的问题。很明显的是,我们同美方相比我们的中小学的教育体系和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的共同的特点是:竞争激烈。

中国有大学统一考试,并且淘汰率较高,能否考上学对中国人前途的影响很大。在激烈的考试压力下,中国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理科科学的学习水平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大约平均水平比美国同年级学生高两年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学生因为很多时间都在学习,参加社会活动很少,社会知识比较差。

美国没有大学统一考试,一般而言进入大学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大学入学的考试竞争不激烈,就业压力也不大,所以美国中小学的为大学入学考试或为就业而学习的气氛不算强烈。平均书本学习时间较少,所以美国中学毕业生的数理化等理科科目的平均水平远低于中国学生。但因为美国学生的课余时间多,可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所以社会知识,动手能力都很强。

这样看来,在中学教育体系方面,中国的长处重要得多。数理化这些费时费力的科目是需要从小打好基础的。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这些,以后在进入大学或工作后再加强也并不太晚。而一个国家中小学理工基础太差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国家的总体科技水平。

中学教育学 篇6

“新编本”共分为四编18章。第一编中学教育导论,为理解教育、中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树立正确教育思想,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编论述中学教育过程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第三编讨论中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第四编中学教育的研究、评价,探讨创建素质教育示

范性中学的努力方向。

“新编本”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广度,又突出实践应用功能,有助于提高中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专业化水平,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是培养、培训中学教师的公共课“教育学”的最新教材,亦可作为教育行政干部、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研究中学教

中学生物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7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陈至立在《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谈到:“知识经济发展强调劳动者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2]在如今竞争愈演激烈的社会中,教育者不能再仅仅教授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将学到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中学阶段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发育逐渐成熟,对外界事物具有好奇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发明创造的潜能。当前对中学生创造力的已在多学科中进行,但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的研究较少。生物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是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的很好素材。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及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在生物课堂上进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为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1.中学生创造力的一般特征

林崇德 (1999)认为与儿 童的创造 力相比 ,中学生的 创造力有如下特点:(1) 中学生的创造力不再带有虚幻 的、超脱现实的色彩,而更多地带有现实性,更多的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情境激发的;(2)中学生的创造力带有更大的主动性 和有意性 , 能够运用 自己的创 造力解决 新问题 ;(3 ) 中学生的创造力更成熟 [3]。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结构特点不同,因而在不同学科中进行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可以从人文、情感 、听说写等 方面进行 培养 ,在政治方 面对学生 创造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进行。生物科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研究生命的起源在于进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发现自然奥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中学生物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现状

生物学与生命息息相关,改革后的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能够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生命的美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我动手能力,以及勤于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并没有得到重视。因为生物在初中是副科,不参加中考,课时比其他课的课时少,有些学校为了抓升学率,就把生物课的时间给了其他课, 这导致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上课时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知识的传授上,并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也不会考虑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缺乏主动性的情况下, 不能把知识熟练掌握升华,更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目前中学生物课堂比较单一,老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甚至出现“满堂灌”的情形,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听老师讲从来都不动大脑思考问题, 考试的时候就把老师认为是重点的内容背下来应付考试, 本来学生有想法或是有创造性也被扼杀。具体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种。

轰炸式:老师生物教学中不组织学生合作式学习,也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新现象的发现及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但是老师为了赶进度,不尊重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将知识直接讲授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真的听懂和理解知识。课后也不能及时听到学生的信息反馈,教师也不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视为容器而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接受主体,这样学生的创造力被活生生地浇灭了。

训斥式: 有个别教师把自身的上位放在学生位子之上,以教训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学,完成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心情更不会考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挫伤了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压迫式:中学生压力比较大,他们刚刚从小学升到初中,要学的科目增多,学习任务也越来越严重,他们对初中的生活不习惯,认为生物课不重要,于是上课的时候就睡觉。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会考,把考试重点画出来,让学生背,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考试的任务而学习生物。这些现象造成教师错过了对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3.中学生物学科及学生特点

生物课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它涉及面广,包括生物科学、生物 技术及生 物工程等 多个专业 ,涉及制药 业、医疗业、环保业、农业等多方面问题,是对整个自然生命进行探究的学科,让学生掌握生命的奥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对生命产生了好奇心学生才会开动思维探讨生命。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属于儿童—少年期,心理从幼稚向成熟过渡[3]。一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二是独立性和依赖性等的特征、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的特征”[4]。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不同发展阶段特征错综复杂性, 导致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的动摇性和可塑性很大,同时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其后续的身心发展[5]。

4.中学生物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方法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性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同时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策略。根据学科及学生特点, 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中学生物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1更新教师观念

传统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6],老师是主体,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只是起指导作用,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不是要老师强迫式地学习,开动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思考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老师不能只是满堂灌,而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师可以拿出时间和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4.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 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培养学生思考、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学生应该多开动大脑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说什么就什么,要多想想,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自然界中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生物现象进行设疑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讲植物的叶时介绍“植物为什么吃荤? ”;讲鱼类动物时,提问为什么鱼类会“死不瞑目”、“鱼鳃真的是苦的吗? ”;讲解两栖动物时,介绍“青蛙的舌头为什么长在口腔的前端? ”“青蛙为什么只能看到运动物体而不能看到静止物体? ”等等,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4.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尤其是在实验课上,有目的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如在讲授《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中各种细胞器的制作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有效指导,从多方面考虑选取适合的材料,比如经济、环境、材料的易获取、稳固的效果,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选用橡皮泥或浅蓝色的彩色纸片,还可以建议他们两种材料都做,看那种材料做出来的效果好,进而选择出最适合的材料。如选择彩色纸片可以用剪刀把彩纸剪成小纸条,对小纸条折叠成内质网的形状,把折叠好的彩纸用固体胶固定好,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可以用红豆种子代替, 这样我们的内质网就做好了,同时对学生提问, 对内质网知识点掌握不全的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愉快地完成细胞器的制作,同时培养了动手能力。

4.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通过学生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官协同作用,手脑并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程度大大提高。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由学生自由合作动脑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及变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总结得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实验分析较好的鼓励学生写成创新小文章进行投稿,当学生尝试到成功的愉悦后,会更努力地学习和研究。

4.5树立平等宽容的师生观

树立平等宽容的师生观, 有利于形成师生和学生之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智力活动情景;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创造因子出现最佳活动状态———表现出勇于探索、质疑问难、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出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直觉敏感、产生灵感的智力状态。现代师生观认为: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人格上师生应该是平等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上得到了尊重, 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和学生心灵的交流,用个人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之情[7]。

总之,在新课改倡导下的新型教学活动中,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当代社会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年轻一代能否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本研究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及成效,根据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结合生物课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方法,从而让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以后的生物学习中得心应手,走上社会后也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

中学社区教育 篇8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美育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但当时只是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引自《教育大辞典》艺术条目)。把审美教育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陶冶美的思想情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作用。审美教育的设施可分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三大范围。以下就学校美育方面来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如何去开展学生审美教育的培养: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有关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美学又被一些人叫做审美学,在美学领域里的美育又被称为审美教育,所以,很多美学家们大都认为,美术领域里的艺术审美是审美实践的核心内容,艺术教育(中学里的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中心环节。中学审美教育就是在总结美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艺术”的新理念,主张要从审美的高度审视艺术教育,要把艺术教育提升到审美的高度,力求达到“审美”与“艺术”的有机统一。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必须纠正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的错误观点,艺术固然比较集中比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但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社会美,作为审美教育的内容,其作用是不应低估的,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共同纳入美育的范围,把三者结合起来,而艺术教育在三者之中自然承担首当其冲的作用。

一、明确中学美术课审美教育的根本目和任务

我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

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

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美育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明确中学美术课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要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有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条文进行剖析,并结合中学美育的任务,将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内容作如下概括: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2、审美情趣的培养。 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校园风景的写生,可以激发学生对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是无可非议的。如校园风景的写生,可以激发学生对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 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来培养学生对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三、明确审美教育实施的手段

并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处理教材方面,中学美术课本要以《大纲》的精神为指导,既要注重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又要突出审美教育的主线,要打破了过去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基础为主的技能训练传统,要强调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的教材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1、贯彻审美性原则, 把审美教育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到美术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即要求教师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辅导课外美术活动及教学总结,都应该注意给学生传授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认识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

2、把审美教育同思想教育和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陶冶美的思想情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作用。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下工夫。例如:(1)利用好欣赏课这一环节,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 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潛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2)利用好色彩课这一环节,在美术课中我们可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3、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探索中学美术教学审美教育之路。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生的审美知识水平相对较差,应多角度、多元化向广大学生传授审美知识和审美技能,全面提高美育教学水平。

上一篇: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探讨下一篇:关于世界遗产导游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