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2024-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课程信息管理系统(通用11篇)

学生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篇1

一、题目: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二、目的与要求

1.目的:

(1)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了解系统开发的需求分析、类层次设计、模块分解、编码测试、模块

组装与整体调试的全过程;

(3)进一步熟悉C++中类的概念、类的封装、继承的实现方式;(4)学会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建立系统的逻辑结构,学会简单的调试技巧和方法。逐步熟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2.要求基本要求:

(1)要求利用C++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来完成系统的设计;(2)进行简单界面设计,能够实现友好的交互;(3)具有清晰的程序流程图和数据结构的详细定义;(4)熟练掌握C++对文件的各种操作。

三、信息描述

有关该系统基本信息的描述(如:学号、姓名、系别、班级和各科成绩等)。

四、功能描述

1.添加、删除

系统将提示用户输入新添加学生的信息;由用户输入要删除的学生的学号,然后调用删除函数,删除该名学生的资料。2.查找

首先由用户输入要查找的学生的学号,系统用查找函数查找,然后系统就调用输出函数。

3.修改

首先由用户输入要修改的学生的学号,然后系统用修改函数查找,显示该名学生的资料,然后系统提示用户输入需要修改的项目和新的资料。4.界面要求

开始登录管理界面、主要提示菜单界面(提示用户执行何种操作)等。

五、解决方案

1.分析程序的功能要求,划分程序功能模块。2.画出系统流程图。

3.代码的编写、程序的功能调试。4.完成系统总结报告以及使用说明书

六、进度安排

此次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或两周,分四个阶段完成:

1.分析设计阶段。指导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问题,明确

设计要求,找出实现方法,按照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这几个步骤进行。

2.编码调试阶段:根据设计分析方案编写代码,然后调试该代码,实现

课题要求的功能。

3.总结报告阶段:总结设计工作,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学生写出需

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的步骤和内容。4.考核阶段。

七、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或课程设计总结

总结报告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详细写出编程步骤)、测试的步骤和内容、课程设计总结、参考资料等,不符合以上要求者,则本次设计以不及格记。

八、参考资料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

学生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篇2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设计内容,探索

1 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 (MIS) 是以人为主导, 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 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 以企业战略竞优, 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标, 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1]。MIS涉及管理、信息和系统3个方面, 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是它的3个基本要素, 它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尤其是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通讯状况, 引起企业重组工作流程[2], 重新分工, 重新进行企业的组织设计等情况, 如何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企业的管理, 如何在管理中有效地利用信息, 这正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 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把它列入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九门核心课程之一, 江苏大学也将其列为精品课程来建设。

2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及实验教学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3], 我们可以从学科、系统及课程三方面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融入现代管理理论、先进的管理思想, 辅助企业进行决策, 并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管理信息系统是边缘性交叉学科, 其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过程中, 它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 理论基础涉及面广, 包括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系统论、信息科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作为一门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讲授中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功能结构图、信息系统流程图等与实践联系紧密, 只有配合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 学生才能充分掌握基本理论与原理。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能力的理论课程, 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培养系统分析方法、系统设计方法与基本技能。实验课程不同于理论课程, 应充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认知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此指导思想下所开设的教学实验,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并不高, 仅仅是结合企业信息系统的实际案例[4], 进行实验操作、课程设计, 掌握信息系统开发技能, 开发小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内容和步骤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 处理的信息量大, 如何通过有限的课时, 强化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及维护, 是实验教学环节着重考虑的问题。

实验教学主要根据教学内容, 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出发, 设计实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定义与相关概念。

通过对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Design, SSA&D) 思想的认识, 进行系统开发。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的运行维护与评价等5大基本步骤。利用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以及企业信息系统与案例, 进行ERP、DSS、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系统的开发。这5个基本步骤中, 可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的主要是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在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通过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分析、过程分析、数据分析, 定义业务流程图 (TFD) 、数据流程图 (DFD) 、数据字典 (DD) , 从而得到子系统的划分, 进一步设计与开发数据库、人机界面等[5]。

根据以上实验教学内容和步骤, 确定了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思想, 即以广泛应用的系统分析方法为主, 并辅以计算机软件工具支持。实验安排上首先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为主, 然后进行MIS案例教学, 最后通过课程设计将全部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串联。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分析、设计、开发一个MIS系统, 并且能够应用和管理, 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6]。

4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的设计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课程, 建立在管理理论与计算机科学基础之上。管理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 根据各个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和知识体系结构, 分为以下实验教学类型[2]:

4.1 演示型实验教学设计

开设一些结合现实、成功运行的演示型实验, 其目的在于增加对问题的感性认识, 通过演示型实践教学让学生知道管理信息系统是什么。一般教师首先演示一个已经开发的系统, 讲解其基本结构、基本功能, 分析其业务流程。然后学生模拟系统用户, 按照系统设定的业务流程, 完成相应的业务, 了解企业运作、企业管理是如何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的, 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结合的。最后, 要求学生书写相应报告, 分析系统功能, 评价演示系统。

我校引进了ERP综合实验平台———U8, 并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 为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验教学环境, 因此能满足不同专业的实验教学要求。通过ERP综合实验平台的演示实验教学, 可以使学生在深入学习和理解MIS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 从管理的思想、软件、系统3个层次理解和掌握ERP如何实现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 如何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如何实现系统的高度集成, 真正将MIS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4.2 案例型实验教学设计

前期的演示型实验教学只提出管理思想和运行脉络, 但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为此我们提出开设案例型实验教学, 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并部分参与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 来剖析系统是如何进化为实用状态的, 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

我们根据课程进度安排了以下几个实验环节: (1) 实地参观项目单位和讨论参观所得; (2) 详细调研; (3) 调查结束后, 各个小组进行分组式的系统设计; (4) 系统原型的实施与评价; (5) 进一步修改与完善[3]。

4.3 设计型实验教学设计

设计型实验教学即为课程设计, 选择某一个企业为背景, 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开发方法, 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

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选择规模适宜的背景企业。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健全、信息载体完整的企业是首选对象。 (2) 实验内容的强度适中, 时间分配恰当。 (3) 任务分配合理。通常以5个学生为一组, 每组提交一份完整的系统开发报告。任务的分配可以采取纵向或横向方法, 其中纵向方法是沿垂直时间轴分配任务, 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子系统的开发;横向方法是沿水平时间轴分配任务, 每个学生完成开发过程中的局部工作。

根据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特色和实验目的的不同, 将演示型实验作为入门的实验, 在刚开课时开设;案例型实验最好在讲授了系统开发周期后开设;设计型实验在课程设计阶段最后开设。

5 小结

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类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是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是实用型现代管理人才的基本知识。学生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 应用于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商务管理、质量管理等信息系统的规划、调研、分析、软件开发、运行管理、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多样性、渐进性、动态性、互动性、多角色参与以及系统性等特点[6], 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 使学生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34-36.

[2]蔡淑琴, 石双元, 汤云飞, 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4) :84-86.

[3]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4-25.

[4]钱大可.经管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 2005 (10) :158-161.

[5]严京滨, 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9) :72-74.

学生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篇3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一0097-01

2005年9月,我省从高一年级正式启动了高中新课程的课改工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自2000年11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来,信息技术课程就由计算机课程正式发展而来,在2002年11又发布了课程标准,在短短的几年中就使得其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新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新的理念,如何保证新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尽可能有宽广选择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如何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结构的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模式、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与考核等问题是广大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以下是笔者在信息素养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信息素养的多元评价机制三方面的一些探索和思考,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1教学思想上要重视

我校是一所苏北地区县级普通中学,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基础差。底子薄。为此我在高一新生入学时详细调查了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现状,调查结果如下:

针对同学们的客观状况,我校从领导到老师从没有抱怨、放弃过。我们而是坐下来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讨论。深入到每个班向学生们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趣味性,让同学们感觉到要主动地去掌握这门学科。实践证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教学方式要多样

新课程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活动的,如果按照要求全部在课堂上完成,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进行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以合作、探究、课后学习等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活动,同时还必须讲实效。教学方式的选择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让学生“动”起来去主动获取知识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笔者在讲到“文本信息加工”时,不是直接去讲课文中的知识点,而是作了一张贺卡,并在上课时说明这是一张同学寄来的贺卡。至于email用法以后还会学习,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这时,大家对于如何制作这样一张贺卡就有了兴趣了。而通过分析贺卡的制作,也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讲清楚了。而同学则既学到贺卡的制作,也学到了应该要学的内容。

2.2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如果有人说学信息技术不用思考,那这个人肯定学不好。而事实上学任何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加工,那么,学到的永远都只是别人的知识,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的背后。

下面的excel题目(如表格1)是我在上“表格信息加工”时用过的一个例子,这个题目没有明确的说明要用到筛选,而事实上它是将筛选和填充相结合的题目。这个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于筛选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再比如讲排序时,讲完了排序的一般操作及注意的地方之后。在上机时给学生出了一些循序渐进的题目作练习,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其中一个题目(表格2)则要求学生按成绩总分排序,再排名次,最后还要重新排成原来的顺序,关键就在最后一个要求,激发学生去思考什么才是原先的顺序呢,如何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为了这一要求需要做什么。

2.3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多种教学模式

新课程中,学生将取代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已经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和帮助。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难题,引导学生发现和了解一些新的学习资源。我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积极、大胆地尝试和探索了多种教学模式,供同行们参考。

2.3.1探索式学习

探索式学习的实施过程是:由教师设置一些适合由学生来解决的问题,通过校园网发布给学生并要求其回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资源信息(如参考文献、网址等)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和借鉴。教师还要负责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问题提供启发或提示式的帮助。这种学习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适合采用这种模式。教师可以就计算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作用、原理及其相互连接和关系等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2.3.2讨论式学习

讨论式学习的实施主要依靠BBS系统进行,其实施过程是:由教师在BBS上建立相应的主题讨论组,学生可以实时地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评论,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于研讨一些没有明确是非标准的话题。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如关于“信息的获取方法”的问题)可以引入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要点转化为一个一个的课题,引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网络和光盘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材料从而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式学习。因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交流观点、发表评论意见的互动过程中,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分析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2.3.3协作式学习

协作式学习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由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协作式学习可以网络为基础,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协作式学习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四种。高中信息技术课“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52'’模块的课程设计部分的教学可以使用其中的一种或综合使用其中的几种教学模式。将一个大的课程设计作业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而又有机联系的部分,参加同一协作组的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负责完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部分。协作式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其实施过程明显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教学评价

目前,不少教师以为评价就是考试或测验。事实上,评价与考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指导思想上。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改进或建议,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在方法和技术上,评价不只是单纯的定量分析,而是发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在主体上,评价的主体不仅是学生个体,而且可以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等;在对象和范围上,评价从知识掌握程度检查,扩大到整个教学领域,包括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等。

信息技术课教学同其它中小学课程教学相比,信息技术课更具有实践性、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和合作性。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以及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以上几方面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种评价方式,供参考。

3.1答辩评价

要求学生把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完成的任务写成相应论文,可以是几个学生为一小组,由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组织答辩。这种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同时鼓励学生间的合作。

3.2操作评价

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学评价更应突出信息技术的特征。可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如基本技术信息技术、设计型信息技术和研究性信息技术等)操作,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是否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敢干、勇于创新等。

3.3“档案”评价

所谓“档案”,它的英语单词portfolio,从语义分析,有“代表作选辑”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导向、诊断、调整和强化中进行。“档案”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为此,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信息技术课“档案”,在这个特别的档案袋中,记录有学生信息技术成果,上信息技术课时对学生的观察所作的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定期展示档案袋内容,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契机,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信息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就要建立科学、宽松和完善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健全评价机制。

4结束语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 篇4

摘 要:“管理信息系统”旨在提高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分析和设计能力,是计算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改革教学模式、拓展教学思维,更新教学方法,在提高教学效果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革;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分析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网络通讯技术、管理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有很强的应用实战背景,深入的理论知识含量,具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实践应用等诸多特点于一身。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感觉学习枯燥,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果并不显著。

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职高专教育下学生情况主要可以概括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缺乏自主性、自觉性,学习情绪化严重;对专业性强的课程兴趣高,实践动手能力强。根据此情况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安排应尽量合理化,以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案例教学法。《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大部分章节的理论性很强,操作性比较弱,内容抽象。因此,为了使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可以将理论内容进行比较、拓展、总结等,并通过举例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其认识与记忆。例如在讲解系统工程的概念及应用时,除了介绍定义及思想外,还将系统工程在我国古代的经典应用的小故事如都江堰建造、田忌赛马穿插在理论内容中,运用视频与图片讲故事内容进行展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系统工程的现实作用。

(二)项目教学法。《管理信息系统》中除理论课程外还包含一部分实训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项目,通过项目的完成巩固理论知识,增加实践能力。教师要合理安排项目内容,监督项目进度,使之与教学相适应。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快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做到学有所用,从而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热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课程实训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项目,如:开发学生管理系统“选课系统”等。学生以3人为一小组,从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模块设计->详细设计,体验一个项目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整个项目的完成贯穿着整门课程重点知识,紧扣理论教学主题,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认知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通过团队合作,既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又提高了彼此的协作能力。图1对课程各个部分典型的案例与项目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

(三)改进考核方式。成绩的评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作为高职院校,我校非常注重学生多方面技能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的学期总成绩不再以期末的理论考试为主。成绩的组成分散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由平时成绩、项目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比例为2:2:6。在平时与项目实训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团队的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都在评定范围内,这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实践证明,以上教学方法已经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优势。通过案例、项目教学法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的事例作为题材,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综合。使课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而考核评定方式的改进更加能准确的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莉蔚.(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37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参考题目 篇5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参考题目 家庭财务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宾馆客房管理系统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 学籍管理系统 教务管理系统 旅游咨询系统 个人通信管理系统 民航售票管理系统 公司销售系统 教材采购管理系统 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 公司物资管理系统 超市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 学生公寓管理系统 食堂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企业供销信息管理系统 网上报名系统 歌曲点播系统 成绩查询系统 图书销售信息系统 校园卡管理信息系统 汽车信息查询系统 超市进销存系统 教室管理信息系统 大学生超市财务系统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 某企业后勤管理系统 酒店客房预定系统 网上招聘信息系统 新闻管理系统 公司人事管理系统 招聘信息管理系统 集团公司工资管理系统 某软件公司设备管理系统 公司商品流通系统 餐厅订餐系统 家庭理财系统

网上旅游信息查询系统 小区水电信息系统 某企业职工信息系统 汽车订票服务系统 某旅游区信息发布系统 医院药品管理系统 学校器材管理系统 某商店物品管理系统 网上报名信息系统 家庭日常开管理系统 某企业财务查询系统 网上财务系统 某公司项目管理系统 汽车销售管理系统 网上图书信息系统 公园售票系统 书城进销存系统 餐厅进销存信息系统 超市后勤系统 商品房销售信息系统 影城票务管理系统 某影城网上订票系统 书店图书借阅管理系统 超市会员管理系统 市场商家信息管理系统 某公司数码产品进销管理系统 某教育集团学籍管理系统 某风景区管理信息系统 农贸市场管理信息系统 某商店商品管理系统 小区便民查询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感悟 篇6

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自然要求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处理能力,加强自己细心、耐心、严谨的处事风格,以适应经济地快速发展,成为更符合企业现代管理要求的会计人。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现在企业中会计工作的内容,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将知识结合于实务。

一、学会计就要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要求学生进行上机实验,经过7、8次的上机实验以及课下的自我学习,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课程的实验总是很复杂,但是又充满章法,有迹可循。每一个实验目的的完成或者说是业务的完成,都需要经过自己一步步的进行。请购单的准确填写是为了发货单和凭证的正确输出。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每一步都要用心去完成,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才能准确无误地完成一年的账目。

二、会计人要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会计人的辛苦只有自己才能品尝的到,尽管只是做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工作量,但是我们依然深深的感受到了会计人的辛苦与执著。每一笔业务、每一个凭证、每一份报表,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尤其当会计人日复一日的完成这些内容,枯燥又不能缺乏细心。会计人的任劳任怨写在每一笔账目中,印在每一张凭证上。

三、会计人的循规蹈矩,遵纪守法

会计人的每一个科目、每一项业务、每一张凭证、每一份报表都是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的,我们遵循着会计准则,遵守着法律法规。会计人经手的每一笔业务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合乎规范的。

学生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篇7

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广泛地代表高职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学习情况,本文中提到的高职学生,以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代表。

1 课程中的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1.1 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用

本文对常熟市教师进修学校一届涉外会计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进行了了解 :第一学期,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一级B)每周开设4节,其他非信息技术课程30节 ;第二学期同上 ;第三学期,FLASH动画制作每周4节,PHOTOSHOP图像处理4节,其他30节 ;第四学期,多媒体每周4节,其他27节。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

以上案例典型的代表了目前非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课课程设置的现状。计算机基础、动画制作和图像处理是目前市场上的基础要求和热门技术。各地方职业类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是按照地方特色及就业需要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偏向专业化,例如 ;理科类学生开设语言类课程例如C语言。美术专业开设平面设计课程,中文专业开设中文排版课程,大部分专业普遍学习CAD软件和PHOTOSHOP软件。除了这些专业软件的学习外,以考证为主的计算机一级、一级B等课程是高职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课程。当然这也因学校而异,有的职业学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只开设一门考证的课程。

1.2 教材选用和课程设置对信息技术能力的影响

高职信息技术课选用的教材一般都由各个学校的相关管理人员甚至是任课教师自己决定,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或者说根本是无章可循。教材的选用存在以下的问题 :

1)信息技术教材出版混乱,增加了合理选用的难度。同一门课程的教材竟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同时教材内容低水平重复,也给选用优质教材带来了难度。教材选用的混乱势必影响课程内容的混乱,教材内容对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参差不齐。

2)教师选用信息技术教材的范围不广,选用教材的信息不够顺畅。目前,教师很难掌握比较全面的教材资料,因为信息技术教材出版多、更新快,而教师的信息来源有限。教师对教材选用的局限性容易造成课程内容与市场的脱节,进而造成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3)市面上关于信息技术的书本基本上以个别软件的操作指导为主,没有系统培养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教材,能力培养较为片面。

2 课程中高职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笔者设计了一份问卷,对象为信息技术课教师,课程涵盖了3D动画制作、FLASH动画制作、CAD设计制图、计算机基础、网络和网页制作、图像处理、数据库等。问卷询问教师在其所承担的课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哪些方面及侧重点。调查的对象是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的32位信息技术教师。发放问卷32份,收回问卷32份,皆有效。对问卷数据统计整理,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每项能力的“重点培养”和“涉及到”选项大部分教师都选择了,说明对学生信息技术相关能力的培养高职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都注意到了。其中,对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一部分教师选择了并未涉及,可能由于上课机房环境的原因。“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懂得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处理”,这一项能力似乎相对较为忽视,更有3个教师选择了“根本没涉及”。教师对于高职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为注重。对这项能力,只有一个教师选择了“不清楚”,其他都选择了“重点培养”和“涉及到”。“达成目标过程中,懂得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处理”和“使用有效的渠道搜索和获取信息”这两项所有的教师都选择了“重点培养”或“涉及到”,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这两项能力有助于高职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把握新信息。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是企业所看重的能力,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们也都意识到了这点。

应该说,大部分高职信息技术教师对于有针对性培养各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是有一定把握的。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是不对高职学生进行统一评价考核的,在避免了应试教育弊端的同时,就业后学生的反馈就成为评价高职教师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高职信息技术教师只有通过自己有限的信息反馈渠道尽其所能地调整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的信息技术能力能更多地适应就业需求。综上所述,来自课程设置的自由、教材使用的混乱以及教师水平及教学反馈的局限性等使得现阶段高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

学生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篇8

信息技术通常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办公软件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比如说,银行的触摸屏,商场的产品目录,我们用的触摸屏手机,医院的影像合成系统等,无处不存在我们的周围。信息技术课在当今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科技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那么,作为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呢?

一、课堂的过程设计很重要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花更多的心思。首先,情境的导入是很必要的。没有情境导入的课堂,就像晒干的丝瓜,无汁无味。但是,如何才能设计出一个好的情境导入呢?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的是: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2.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3.导入要有启发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

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活动必不可少。在设计小组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周全。在设计每堂课的小组活动中,要考虑到活动的可实施性、实用性和乐趣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例如,讲解excel中数据的排序问题,不要上来就讲步骤,这样学生只会枯燥而无奈地接受,根本谈不上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兴趣。所以,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先提出几个问题:哪个学生可以帮老师用最快的速度把全班的成绩表排名次?哪些同学可以用几秒钟找出各科成绩中,分数最高的人?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并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立刻活跃起来,小组讨论如何运用excel的功能将教师交给的任务完成。学生的兴趣及其高涨,每个人都积极地思考并且乐于和同学分享他们实验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归纳,如果不全的话,其他同学补充。并且要做到,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觉得有成就感。于是我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了。同时,一些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和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并且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小组活动中不但学习了知识,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的资源

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会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快速的准备资料。比如,在讲授excel的数据计算时,苦于没有合适的素材作为课堂导入,忽然想到可以试着从因特网上下载一个棋盘小游戏:一个大臣向国王提了一个要求,第一个格里放一粒米,第二个格放米的个数第一个的平方,一共是64个格,你觉得国王能答应他的要求么?学生立刻讨论起来,到底要多少粒米呢?如何计算出数量呢?用什么方法计算数量呢?我发现在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在闲着,都在积极地思考、讨论,还有的学生两三一组,用excel试着去计算,这是他们在主动的寻找解决答案的方法,在我看来,这个枯燥的excel步骤,早已经被他们运用得炉火纯青了。看来,将网络资源运用到教学中,真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也要有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实验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过程。陈旧的实验教学理念,制约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天性,学生只能习惯于在指定的思维套路上按部就班,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未知领域。而探究性实验,却使学生重新树立积极的探索精神。计算机学得好的学生,不见得对机箱内部的构造有足够的认识,要想让他们了解硬件如何组成,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电脑靠什么发出的声音,光有音响,没有声卡可以吗?声卡是什么样的?安装在主板的哪个位置?以此类推,光有显示器,没有显卡,显示器可以正常工作吗?你们见到的显卡是什么样的?显卡的类型都有哪些?什么样的显卡速度更快?这就是一节实验课了。可以给每个学生一套完整的硬件,让他们自己去安装硬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安装。给出规格不同的显卡,让他们自己去比较,不同的显卡,有什么不同的显示效果。教师在实验的过程要有要求,比如让学生按步骤做记录,然后按照记录分门别类的来讨论现象,最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模式,比教师口头的传授要更有吸引力,也更有效。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内容。教师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信息素养。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能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可见,教师有必要在业务上力求长进,努力跑在学生前头,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才能引导他们不断前进,而且是乐于前进。在学校对教师的培训中,我深深记得校长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教师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一盆水”“一池水”甚至更为广之。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篇9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

1、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了解。

2、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正确掌握开发方法,提高程序设计的技巧和水平。

3、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以便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4、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习如何运用会计软件实施会计信息化战略,培养学生电算化实际应用技能,增强实际动手能力。(2)意义

21世纪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今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大环境中,会计人员不仅要深谙会计学的基础原理、掌握会计信息化技术,而且还要学习一些组织观念、行为因素、决策过程和通讯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

本次课程设计,要求我们对财务会计处理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能培养我们严谨的工作态度,缜密的逻辑思维,这能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

1、完成对系统的系统分析任务

2、完成对系统的系统设计任务

3、完成凭证录入程序

4、完成各种核算任务程序

5、完成银行日记账

6、完成现金日记账

7、完成损益表

8、完成资产负债表

9、完成总分类账 10完成凭证查询和修改

10、编写源程序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的开发目标:

会计信息系统是为企业服务的,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是指研制和建立一个经济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其开发目标是: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提高会计信息来源准确性;为企业及上级提供准确及时和全面的各种财务报表;加快财会计划和计算机辅助财务决策工作,促使会计决策科学化,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软件工就是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达到目标。会计信息的开发方法有生命周期发、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化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数据量大、结构复杂、数据处理方法要求严格、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高、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再单纯模仿和照搬手工系统处理信息的方式,会计应用软件也不是单项应用程序的加总,其建立要比单项应用复杂得多。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该采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的开发方法。

五、系统分析

1、系统初步调查与可行性分析

系统开发人员在接到用户开发任务后调查清楚要建立何种规模的系统、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哪些目标、系统软硬件的总体配置方案如何,系统的开发方式。在初步调查基础上考虑骑在经济方面、管理方面、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做可行性分析报告,得出结论和建议。

2、系统详细调查

如果确定了系统分析可行,就要通过召开调查会、访问、填写调查表,参加业务实践等方式对企业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现行会计系统数据流程、数据分析,功能分析进行详细调查。在这一阶段就可以收集出一套可供程序调试用的试验数据。

3、系统分析的任务

系统分析的任务是通过详细调查,完全弄清楚先用系统的情况以及用户对新系统的种种要求,并把它们用规范化的工具表达出来,从而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即把系统分析工作概括为”理解和表达”。

数据流程图是重要的系统方法。它从数据的角度描述原始数据输入系统,经过一系列加工,或分解或合并或存储,最后成为输出离开系统的整个过程。它由数据流、加工、数据文件、数据的源点或终点四种基本成分构成。绘制数据流程图一般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即自顶向下,逐步分解,加入各种详细处理功能,最后得到一套封层的数据流程图。

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程图中各种元素进行详细描述。由数据流条目,文件条目、加工条目组成。数据流条目说明每个数据流的定义、来源、去向及其数据流量;文件条目说明每个文件的数据项组成及其类型、长度等;加工条目说明每一个加工的具体输入、输出的数据及处理方法。

六、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其任务是根据系统逻辑模型,结合会计业务特点和信息技术,进行一系列技术考虑和设计,提出一个在计算机上实现系统目标的实施方案,即新系统的物理模型,以解决新系统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其分为系统结构设计,模块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安全保密设计、处理过程设计。

1.系统结构设计

采用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即将系统功能自定向下,逐层分解,直至不可细分。

2、模块设计

模块涉及操作相对集中,即一个模块只模仿某一方面的功能,以提高系统可用还行。各模块相对独立,降低模块间的耦合程度越低,模块间的相互影响就越小,说明系统分解得越好。要提高通用性,允许修正,减少对汉字的输入。

3、代码设计

代码为事物提供一个确切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使用代码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代码提供了数据的一致性、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系统共同的语言,是人机交换信息的工具。为了便于处理和记录,要对某些处理对象进行编码,如科目代码、客户代码、供应商代码、存货代码、职工代码,固定资产。设计步骤为确定代码对象、考查是否已有标准代码、根据代码对象的性质和处理要求、确定选用的代码类型和编码规则、考虑检错功能、用选用的规则对被表示的对象逐个设计出其代码,编制代码表。设计要遵循唯一性、统一性,规范性原则。

4、数据文件设计

根据所选择的具体数据库系统,依据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进行数据库设计。其步骤为 确定系统需要建立的文件、数据库文件结构设计、设计数据库文件的组织形式,数据库文件的属性。在数据文件设计时,为增强系统安全性应采取一些控制技术,如文件被封设置文件存取权限。

企业凭证库.DBF,其结构如下:

序号 1 2 3 4 5 6 7 RQ PZH ZY KMMC JF DF YE 字段名

类型 D C C C N N N 4 20 20 12 12 12 2 2

日期

凭证号

摘要 科目名称

借方金额

贷方金额

余额

长度

小数

字段说明

5、输出设计

从系统开发的角度看,输出决定输入,即输入数据只有根据输出的要求确定。所以我们要重视输出设置。我们要确定输出内容选择输出设备、介质与输出方式、确定输出格式。

6、输入设置

输入设计是信息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的纽带,决定了人机交互的效率,对系统的质量有决定性的重大影响,因此必须重视输入设置。输入设计原则要遵循最少量、最简单、早检验、少转换的原则,简单而言要便于用户使用。设计时要确定输入内容、确定数据的输入方式和输入设备、确定输入数据的记录格式、输入数据的正确性校验。

五、课程设计总结

学生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篇10

普通本科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文根据作者在该课程教学中的实际经验,提出了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上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的方案.

作 者:杨鹤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64 关键词:普通本科高校   MIS   课程教学  

学生课程信息管理系统 篇11

一、培养抵制不良诱惑的习惯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处处暗藏危机,诱惑系数非常之大。而现今在校青少年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使他们较易受到网络非理性的影响。笔者在上《网上查找信息》这节课时,用5分钟时间给学生自行浏览网上信息。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受网上图片、声音、动画的影响,很容易点击进入网络游戏界面,或者色情图片。除此之外,网络中还有许多诱骗用户输入电话、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隐私信息的陷阱。

为了有效地教育学生抵制不良诱惑,我给学生播放了不良信息对人产生危害的故事视频,让他们深刻认识不良信息的危害;同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专心浏览有用的文化知识上面,认清自己上网的目的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地上网,改正在网上随意点击的不良习惯;还教给学生磨砺意志法、请人监督法等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二、培养慎交友的习惯

通过计算机进行的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有很多优越之处。网络交往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青少年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可以在相互关系平等的状态下,无所顾忌地吐露心声,倾诉成长中所遭遇的烦恼、困惑、孤独和痛苦,找到共鸣和理解。在校园里也经常会听到学生讨论某某去会见网友的事情,虽然见网友不是都会出现坏的后果,但这种失去了舆论监督的新式网络沟通方式,必将弱化道德能力,造成道德取向的迷失。

作为教师,我对学生反复强调一定要清醒认识到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可过于轻率地相信别人。我引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教育学生必须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我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特别是女学生,更应加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三、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

网络社会知识丰富,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宿舍等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已布满了网络的触角。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用鼠标轻轻一点,无意识地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随意地浏览网上丰富的信息。所以要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必须做到有选择的阅读。

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在网络资源中阅读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很多青少年学生能够意识到上网有许多积极的作用,例如可以放松心情、查找所需的资料、增长见识……特别是可以在网上阅读相关科目的知识,资源相当丰富。“网络”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学生和家长不仅可以阅读内容,还可以发表观点、意见,进行交流和讨论。笔者在2007—2010年开展过信息技术专题博客,曾经有200多个学生和家长注册。在博客上,学生可以阅读信息,与家长、教师进行主题讨论,教师还能用“闲侃”的形式答疑、解惑、讲道理。

四、培养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习惯

互联网的语言自由,在带给人类巨量的信息外,还出现了一个新生词汇:“网谣”,即网络谣言,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作为学生,对于网上的谣言识别能力和鉴别能力较差,容易跟风传播,无形中危害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

我除了要求学生网络用语文明、不讲脏话以外,还在全班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要每一个学生都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并且敢于辟谣。

网络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网络是洪水猛兽,而应该站在青少年未来发展的角度去看待网络及网络现象的发展,要引导青少年走进网络、利用网络,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帮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上一篇:关于老城区改造调查报告与关于考察精准扶贫调查报告下一篇:平安企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