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分层级管理的效果
建立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分级进阶管理体系,以业务能力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护士职称、工作年限与学历水平等要素,分为N0-N4五个技术级:
㈠N0级(试用期):从事护理工作1年以内的护士,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㈡N1级(成长期):从事护理工作3年以内的护士,具备独立分管病情稳定患者的能力。
㈢N2级(熟练期):从事护理工作6年以内的护士,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及护师,具备独立分管病情较重患者的能力,参与临床教学和管理工作。
㈣N3级(骨干期):从事护理工作10年以内,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职称的人员,具备独立分管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能承担临床教学和专科指导等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外科护理工作除了负责住院患者工作外,还要负责急门诊救冶工作。共配备护理工作人员18名,排除轮班5名,实际13名。年龄20~44岁。职称: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11名。工龄:>8年4名,5~8年3名,2~4年6名,<2年5名。班次:主班(8:00~12:00;15:00~16:00) 1名护士,主要工作是接待新患者及处理医嘱(平均每天有8~10名患者办理入院手续);中班(12:00~15:00) 1名护士,主要工作是更换输液(40~50例患者)、接待手术患者(平均每天有3~4台)及处理急门诊外伤患者;护理班(8:00~12:00;14:00~17:00)主要做好本班次上的所有护理治疗工作;小夜班(17:30~01:00) 1名护士,主要工作为晚间护理及所有的护理治疗工作;大夜班(01:00~08:00)1名护士,主要工作为晚间护理治疗工作及晨间护理。其工作模式为功能制护理管理模式。
1.2方法
1.2.1改变工作时间及人员安排
A班工作时间为07:30~15:00,人员安排为护理组长(主管护师)1名,初级护师1名,注册护士2~3名。P班工作时间为14:30~23:30,人员安排为护理组长(主管护师)1名,初级护师1名,注册护士2~3名。N班工作时间为23:30~07:30,人员安排为注册护士1~2人。帮班工作时间为08:00~12:00和14:00~17:00),人员1~2名。
1.2.2划分护士层级
根据护士职称、工龄、入科时间、综合能力分5个层级。
1.2.3分层级选拔组长任用
将护理人员按岗位分为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共4个层次的管理架构。责任组长应具备条件:护师以上职称、工龄大于5年、入科时间大于3年、综合能力强,通过民主推荐、理论技术考核后择优录用,共评出责任组长3名,试用期3个月。
1.2.4工作职责
重新制定每层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责任组长有行政管理权限,负责沟通协调,可根据需要对本班工作人员进行调配,属本班护理质量负责人,组织与指导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主持护理查房,解决疑难问题,按计划落实对本组护理人同的培训。责任护士属本组治疗护理的具体执行人,服从上一层人员的领导。同时在责任护士中再进行选拔,选出综合能力相对较强者主要负责抢救护理工作,综合能力较弱者主要负责留观患者的护理要作。合理安排人力,在工作繁忙时段增加人力,各班均由责任组长负责。辅以分层级奖金激励机制,各层级奖金相差15%。
1.2.5实施方法
经过护理部统筹规划,制定方案,组织讨论,统一认识,对常规工作重新梳理,制定标准,班次改变(时间和人员改变),对各班人员的职责重新定位,根据相关内容,各自安排个人及家庭的事宜,熟悉新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开始实施。
1.2.6效果评价
调查实施前后患者、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士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并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
1.2.7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患者、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士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均提高,见表1。
2.2护理质量分层级管理及连续性APN排班模式实施后护理质量得以提高,见表2。
3讨论
3.1 APN连续排班模式
APN连续性排班减少了交接班的次数,提高了工作效率,均衡了资源,增加了薄弱环节护理人员的上班人数,使其符合患者的需要,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实现老新接合,实行传-帮-带,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减少意外和风险的发生,减少超时工作,使护士能有更多的支配时间。
3.2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
分层级管理模式改变了原来由护士长“一手抓”的局面,形成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的护理队伍。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有效的沟通,使患者、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P<0.01)。同时,在各班组长的带领及协调下,充分发挥了小组团体作用,调动了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改变了服务意识,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服务[1]。责任组长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其化解在萌芽阶段[2],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医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3分层级管理模式的实施提高了护士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
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各级护士需求得到了满足,提高了护士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P<0.01)。低年资护士因临床实践经验不足,常担心遇到问题自已难以解决,责任组长的设置为她们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努力方向。分层级管理模式为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提供了用武之地,使其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和体现[3]。并得到相应的报酬,在物质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从而提高护士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
3.4分层级管理模式及APN连续性排班的实施提高了护理质量
表2结果显示,各项护理考核指标均较实施前提高(P<0.01或P<0.05)。APN班次的连续性改革,解决了繁忙时段人员不足的问题,保证了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层次和职责的分明,护理质量控制由原来终未控制变成流程控制,落实了科室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即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将质量控制部分权责下放到责任组长,由责任组长负责当班护理质量控制,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任护士也能及时得到反馈,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得其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了流程质量控制,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4]。
APN连续排班和分层级管理模式在笔者所在科应用后,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例如:作息时间和饮食的改变,竞聘机制,护士层级如何定位更公平、公正、合理、客观等,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继续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罗月英,吴锦梅,饶楚梅,等.责任护士竞争上岗的做法与体会.护理管理杂志,2008,8(2):52-53.
[2]李畅,唐永平,关纯.设立ICU护理组长的做法与体会.护理管理杂志,2006,(6):36-37.
[3]曹晶,写瑶洁,李玉乐,等.护理管理者对实施护士分层次使用的态度及思考.护理管理杂志,2008,8(6):3.
【摘要】目的:分析护士分层级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上的效果。方法:选择来自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本院妇产科护理人员与病患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期间护理分层管理模式运用前后护理人员业务质量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估情况变化。结果:在护理人员业务质量评估上,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了解情况和实操能力均优于实施前;满意度从实施前的66%提升到实施后的94%。结论:护士分层级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妇产科护理人员业务质量,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护士分层级管理;妇产科护理管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14-02
护士分层级管理主要是将护士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合理化分配利用,从而提升护理工作的操作效率,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护理质量的提升,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也会显著提高,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来自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本院妇产科护理人员与病患情况进行分析,其中护理人员为32人,评估患者为100人。患者中年龄范围为18-53岁,平均年龄为(34.6±3.2)岁;其中小学文化者23例,初中文化者43例,高中文化者23例,大专及以上者11例。护理人员中年龄范围为18-53岁,平均年龄为(30.7±4.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为2例,主管护师为3例,护师4例,护士22例。将病患分为实施前和实施后各50例,两组病患在基本情况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1.2.1建立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系统
由副主任护师成立专项管理的督导培训队伍,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项督导、培训、考核,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完善分层级管理制度的细节执行管理规范。对护理人员的理论与实操能力进行培训与相应考核,同时针对考核结果来对护理人员的开展层级选拔工作。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定时的监督,同时将临床问题进行反馈总结,对层级管理制度、流程进行完善、调整,让护理工作更加的流畅、规范,有利于实际情况的开展和护理质量的提升。定期进行情况的总结,临床工作分享交流,让护理团队的执行能力最高的贴合临床实际需要,甚至将临床护理工作得到预见性的准备。
1.2.2分层级管理设置与工作安排
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资历进行分级界定,从护士长、护士小组长、高级护理、初级护理,同时按照級别对护理人员进行工作任务的分级量化、规范,保证各级人员在工作上能够充分展现自身能力,同时做好相关工作的整体配合,保证护理工作之间完好的协调,没有缺漏,而护士长则对整体的工作进行统筹管理。
护士长主要统管整体护理人员资源的调配,督促和协助护理人员做好护理临床工作,对整体的工作任务做协调安排;护士组长对整个护理工作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保证整体工作方向的明确性、准确性,协调各科室资源的协作;高级护士主要与护士长配合做好病患护理计划的协助工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全面评估;初级护士主要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的执行,覆盖到患者在院期间全程的护理具体执行工作。
排班上,从传统的二班制度改为三班制,避免了二班制强大的工作压力,让护理人员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减少疲劳工作而引发的护理质量下降,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工作热情。
1.3评估观察
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和实操的考核,以及对相应时期对应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两项考评均为100分,满意度调查中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5分为基本满意,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将护理与患者调查评估结果经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来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来检验,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在护理人员业务质量评估上,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了解情况和实操能力均优于实施前;满意度从实施前的66%提升到实施后的94%。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讨论
随着临床医疗工作的不断深化发展,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要求,不仅是医疗团队对医疗效果的自身要求,同时也是外在患者因素的要求,只有护理质量管理不断提升,才能更好的提升临床医疗质量,减少因医护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护患纠纷,特别是在当下护患关系较为敏感的情况下,管理合理规范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降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服务意识上的缺陷,从而提升护理工作专业意识,提供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逐步完善临床护理整体工作质量。在服务态度上,护患沟通能力较为突出,大多数是护患纠纷都与临床护理工作的沟通不完善、不当所致,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对于患者心理评估和沟通技巧的能力培训。临床护理管理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疏漏和管理的局限性,因此采用分层级管理可以将所有工作进行明确分工细化,而后让所有工作都有相关人员进行负责,采用最合适的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可以提升护理质量的专业性。
本研究中,在护理人员业务质量评估上,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了解情况和实操能力均优于实施前;满意度从实施前的66%提升到实施后的94%。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可提升临床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护理理论与实际操作水平,从而降低护患纠纷,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西宁,赵自力,连初秋,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106
[2]周宪群,顾培钰.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医院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38-3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共55张床位, 护理人员14名, 护士长1名, 护理秘书1名, 专业护士2名, 普通护士10名;主管护师3名, 护师7名, 护士4名;年龄19~43岁, 平均28.6岁;工龄1~5年5名, 6~10年2名, 10~15年5名, 15年以上2名;学历中专1名, 大专4名, 本科9名。
1.2 方法
1.2.1 构建层级管理机构
将我科人员按层级管理模式分为2组, 分别由2位具有较强组织能力和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组成, 主要负责制订全科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 内容及注意事项, 按层级对低年资进行培训。
1.2.2 层级分组
按“能力优先”原则, 合理设置岗位, 使用护士, 形成阶梯式护理队伍;按学历、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水平和个人能力分层级上岗。分组结构图, 见图1。
1.2.3 层级分工
护士长全面负责科室护理管理工作, 协调、监督、检查护理质量等, 护理秘书协助护士长工作及病区宣传工作;护理组长在护士长的领导下工作, 指导中年资及低年资护士工作, 做好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制订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 内容及注意事项, 按层级对低年资进行培训, 执行难度大的护理操作, 负责本人所管的患者的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年资护师在护士长及组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 负责本人所管的患者的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 指导低年资护士进行工作, 对患者从入院、住院各阶段进行全面评估, 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规范、标准化, 保质保量完成工作[2]。
1.2.4 评价指标
采取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控制标准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文书、健康教育、护理差错缺陷、患者满意度及护士的专业知识进行评价;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了解落实情况。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3。
注:P<0.05
注:P<0.01
3 讨论
3.1 护士分层级管理的重要性
以往传统护理工作模式没有根据护士能力, 职称及资质进行分工, 各班护士各自完成工作任务, 对患者缺乏延续性、整体性护理。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 根据护理岗位履行不同工作权限、职责, 责任明确, 组员既分工又合作, 增强了护理团队建设的凝聚力。针对我科各班人员配置不均衡, 中班和夜班单班制, 护士疲于工作, 负荷大, 难高质量完成护理工作等问题, 实行护士分级管理, 新老搭配, 中晚班加强制, (由中年资护士加强, 并对护理工作质量把关) 大大提高低年资护士的工作能力, 提高了病区护理工作质量, 做好“三好一满意”工作。
3.2 护士分层级管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由护士长—组长—高年资护士—中年资护士—低年资护士层层把关的护理质控模式。保证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 每位护士都有简要交班记事本, 护士将病员每天的病情、心理、治疗记录于简要交班本中供下一班人员参考, 能够很好的为患者提供全程的、连续性的护理。调查结果显示,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后, 在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文书、护理差错陷等各项护理工作质量较实施前明显提高 (P<0.05)
3.3 护士分层级管理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从表2实施前后护士专业知识考核成绩进行比较中可以看出护士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都有提高。
3.4 护士分层级管理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层级管理, 其核心任务就是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 给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3]表3实施前后满意度问卷比较显示, 满意度由93.5%提高到99%。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 实施分层级管理划分层级, 确定各层级护士岗位职责, 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比较, 实施前后护士专业知识考核成绩进行比较, 比较分级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结果 14名护理名员经过分层级管理后护理知识较以前有所护高;科室各项护理质量考核指标明显提升, 增强了护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未发生任何护理投诉及护理差错事故。结论 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分层级管理,低年资护士,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方芳, 程云, 周剑英, 等.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2) :114-117.
[2]林海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10 (27) :1836-1838.
【关键词】分层分组管理;优质护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524-02
国家卫生部确定“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以来,对护士综合素质、服务态度、护理质量及操作水平提出了 高、更全面的要求,我科5月份被医院确定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后,将护士素质、技术要求、护理岗位职责与护士的分层管理有机结合,按职上岗、分层培训、弹性排班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近两年的时间,护理质量得到很 的提高,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保健科现有床位28张,配护士14名,护龄5-10年以上的3名,护龄3-4年的4名,护龄2-3年的2名,护龄2年以上的4名,不足2年的1名。
2方法
2.1制定培训计划 按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要求,结合科室护理人员层次结构及科室特点制定培训计划;按各层次护理人员素质制定培训目标及培训要求;由技术及经验丰富的人员成立培训考核小组,负责理论及操作技能的考核;科室培训层次为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
2.2护士分层次使用特点及方法 采取分层分组管理,实施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立体管理框架,护士、医生、患者为一组管理的工作形式,科室护士分二组,分组固定一名责任组长两名责任护士,每组床位14张,每名护士不超过8张床位。实行24小时责任制,采取弹性休息排班方法。交班后责任组长带领指导本组责任护士完成患者的护理、治疗等。每组护士按不同资历、能力进行组合,排班时注意人员层次的合理搭配,确保护理、医疗质量安全。
2.3制定各层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2.3.1护士长岗位职责
在护理部主任领导和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根据护理部对全院护理工作的目标管理、工作计划,结合本科实际情况,制定本科护理工作计划。对复杂、疑难患者的护理或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要亲自参加实践。有计划地提高本科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辨证施护能力与各项操作技能,促进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组织本科开展护理科研,培养专科护理科技型护理人才。负责组织科室考评,确定责任组长、责任护士、辅助护士的人员定编,弹性排班、全面护理质控,并负责科室护士的绩效工资核算。协助护理部负责本科护士的轮换和临时调配。
2.3.2责任组长岗位职责
负责对责任护士及辅助护士进行临床技能和工作水平指导,对分管小组的患者落实全面整体连续性全程护理,掌握患者的病情,熟悉患者“九知道”,检查护理措施及医嘱落实情况,负责本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检查,评价患者基础护理到位情况、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情况,危重患者及时观察、护理到位,并随时记录检查。
2.3.3责任护士岗位职责
根据医嘱完成分管患者的常规治疗护理,按护理级别护理到位,随时评价护理措施及护理计划,熟知患者九知道,指导辅助护士工作。
2.3.4辅助护士岗位职责
国家注册护士资格,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及健康教育内容,规范完成50项护理技術操作,基础护理合格率达90%,工作主动,做到护士“四勤”。
2.4绩效工资分配
绩效工资分配按岗位系 与工作绩效考评相结合,实现多劳多得责、权、利的相对统一。
3讨论
3.1每层次护士的培训目标明确,护士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合作性增强,提高护士学习主动性、合作性、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在工作中结合临床实践完成学习,强化培训效果。督导护士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培训计划内容,以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3.2在护士分层次管理下,责任护士在责任组长的指导、帮助和协调心下工作,对本班负责。规定护士必须进行“五查五看”,接班责任护士负责“五查五看”和进行病人床边的具体交接等工作,助理护士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等,有问题及时报告责任组长。由于分工明确,有上级护士及时反馈和指导,使下级护士迅速成长。
3.3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护士长根据护士完成的护理工作量、质、患者的满意度及危重患者护理人次进行绩效考核,将能够完成对危重患者的护理动作为专科护士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激励各年龄段护士支持优质护理服务,从而使护士由被动执行医嘱到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3.4因层次管理责任明确,在住院患者得到优质护理保障的同时,护士的工作价值得到体现,从整体上提高了各层次护士的临床技能、协调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及沟通能力。拓展了护士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为今后专业护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闫怡静.医院护理人员配备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4):295.
[2] 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5.
[3] 张朝辉、李小叶.护士分层次培训在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27.
关键词: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现代医院
护理质量是反应医院医疗质量的最基本反映,良好的护理质量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分层级护理模式是一种区别于常规的护理模式的新型护理模式,将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应用护理管理措施,进行日常病房患者的护理[1]。本文选取了现代医院的部分患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不同的护理模式,以此观察最终的护理质量差异,为临床护理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依据。现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1 基线资料
随机在现代医院中选取150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实验对象,并分为两个小组,一组进行常规护理模式,称为对照组;一组进行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称为观察组。其中,护理人员共有15名,均为女性,在实施该研究之中,护理人员未有任何变化和调动。
观察组:患者有男37例,女38例,年龄在50~77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65.66±5.23)岁。
对照组:患者有男38例,女37例,年龄在50~76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65.75±5.22)岁。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值大于0.05,可以进行良好对比。
1.2 方法
一组进行常规护理模式,称为对照组;一组进行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称为观察组。
常规护理模式:按照医院常规的护理流程进行患者的护理,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等。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是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组,并进行相对应的护理管理方式,以此开展护理措施[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个小组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其中,护理质量以0~100分为护理标准,分数越高则代表该种护理模式有优越性;护理满意度人数及百分比形式越高,则代表该种护理模式有优越性。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实验患者的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用%表示不护理满意度情况,以(n)%形式表现,使用卡方进行数据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用t进行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两组实验小组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 实验结果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88.12±3.33分)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3.33%)与对照组相较,明显较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
3讨论
据相关的调查显示[3],在医院工作中,主体人员以护理人员为主,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及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管理模式可以发挥出不同护理人员的擅长之处,为患者提供较为安全、舒适及高效性的护理服务。在现代医院中,应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层次(学历和工作年限等)进行相对应的管理方式,并干不同的护理工作,这才有利于护理团队的发展及壮大。本文中实施了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将所有的护理人员依据不同的学历、工作年限和职称等西层次进行分组安排护理人员,其中,包括一级护助人员、二级执行护理人员和三级责任护理人员。
他们的护理工作分别为对患者进行基础性的护理工作、指导一级护助人员进行护理,并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生活护理和无创技术护理,而三级责任护理人员则责任重大,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对各类有创进行治疗及相对应的处理。每一级的护理人员选出一个护理组长,并要求工作年限要求。护理组长需要定期参加各种对疑难病例护理的讨论会,并指导、监督小组内人员对护理工作执行的情况,并总结出护理实施情况及经验。
根据本文的数据表明,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88.12±3.33分)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3.33%)与对照组相较,明显较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也由此说明了,与常规的护理模式相比,对患者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是有其可行性及优势性的。
综上所述,在现代医院中,对患者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肖友爱.院级护理操作培训员在二级综合医院分层级培训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下旬刊),2015,0(7):170-171.
[2]沈国美.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现代医院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6~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480例, 均为在该院儿科进行临床护理实习的实习生。其中本科学历36人, 大专学历54人, 中专学历390人, 学生年龄18~23岁, 平均年龄 (18.2±2.6) 岁。将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平均分为两组, 根据不同的带教方法指导两组实习生进行临床护理工作。其中临床带教过程中采用层级带教的作为观察组, 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27人、中专学历195人;临床带教过程中采用传统带教的作为对照组, 本科学历18人、大专学历27人、中专学历195人。两组在学历、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带教方法
(1) 传统带教:护理实习生在进科第1天先由护士长进行集体入科培训, 交代本科室日常工作、规章制度、常见疾病、专科理论知识及专科操作技能等。集体培训结束后由护士长分配带教老师, 带教老师均为随机分配各组责任护士。带教方式主要为一对一的师徒式, 对儿科基础和专科理论与技能进行讲解和示范, 对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随时讲解。 (2) 层级带教:入科后同样进行集体培训, 方法同传统带教。集体培训结束后根据实习生的学历水平安排带教老师, 其中大专与本科学生由在班组长带教, 中专学生由一般责任护士带教。 (3) 带教内容:带教内容分层级:n1级:儿科基础理论和技能;n2级:儿科专科理论和技能;n3级:综合素质, 包括临床思维、护理管理、科研教学、有效沟通等能力。中专生掌握n1级、n2级, 大专及本科生掌握n1级、n2级、n3级。
1.3 评价方法
(1) 实习生出科时, 对大专及本科生, 进行相应的临床护理考核, 考核指定1名住院患者, 让学生自主进行病史的采集以及相关体格检查, 根据临床诊断, 提出初步的护理诊断, 同时, 根据护理诊断进行相应的护理评估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护患沟通、安抚患儿及家属等, 同时进行适当的床边健康宣教, 让患者及家属熟悉本院的常规治疗及护理制度。此外, 考核还需要重点考察实习生书写护理病历的能力, 考察内容包括本科室常见疾病的诊断、护理流程、护理问题以及护理措施等, 考核时间为1/2 h。 (2) 对所有大中专实习生采用科室自编问卷进行考核, 考核问卷内容主要包含临床操作、基础理论、应急、沟通能力及服务态度等10项目, 每项目为1分, 优秀为10分, 良好为8分, 一般为6分, 分数越高, 表示评价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种带教方式在中专实习生中的比较
经过最后考核, 可以发现中专实习生中, 观察组理论成绩及操作技术成绩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28, 37.12, P<0.05) , 见表1。
2.2 2种带教方式在大专、本科实习生中的比较
经过最后考核, 可以发现大专、本科实习生中, 观察组理论成绩、操作技术成绩、专科技术成绩、综合素质成绩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1, 43.66, 0.69, 11.65,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临床护理学科的进步, 以及医院整体护理的发展, 都需要有一支层次高、技术精、素质好的临床带教队伍[3]。随着国内外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 目前国内外的医院对护理人员的临床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因此, 教育出一批基础理论扎实、临床技能操作熟练的护理毕业生就成为了各类护理学院的教学目标[4]。以往临床护理工作中, 我们对于不同学历的实习生往往采用相同的临床带教模式[5]。但是, 在长期的临床带教结果来看, 传统的带教模式存在以下几点不足[6,7]: (1) 由于学生学历、年龄差别较大, 带教老师无法因人施教, 临床带教中进行相关知识讲解时, 不能掌握难度及重点, 导致一些中专实习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2) 临床带教的内容比较随机、散乱, 缺乏系统性。鉴于此, 目前在该院儿科的临床带教中, 改变了传统的带教模式, 引入层级带教概念。与传统带教比较, 层级带教有以下各个方面的优势[8,9,10]: (1) 因材施教:根据带教老师与实习生学历水平进行不同的带教选择, 制定符合实习生自身情况的学习, 将带教内容、带教计划和出科考核均分层级管理, 在不同层级适当安排不同自主操作时机。 (2) 循序渐进性教学:根据不同学历学生及儿科教学大纲的要求, 制定了相应的基础到专科、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使系统的培训计划得以付诸于实践, 彻底改变了过去的培训措施制定多而落实少的现象, 使教学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3) 激发积极性:临床带教工作中, 应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心鼓励他们, 让学生对自己的临床护理工作产生信心。 (4) 自我价值培养:在儿科的临床带教中, 对于中专学历的实习生, 主要培养其基础护理能力, 而对于大专、本科实习生, 重在培养其专科护理、临床思维能力。 (5) 带教老师经层级培训, 使各项操作技能规范化, 明显提高了师资素质, 护生能学到规范的工作方法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一段时间的层级带教, 我们对不同学历学生进行了相关考核, 对比了传统带教模式下学生的成绩。结果发现, 无论中专生还是大专、本科生, 其成绩都有明显的提升, 中专实习生, 重点培养其理论以及技术能力;而在大专、本科实习生中, 不但培养其理论、技术能力, 同时培养其专科技术以及综合素质能力, 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进行不同层面的带教, 使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上所述, 儿科实习过程中, 采用层级带教对实习生进行临床带教, 可以显著培养实践能力、调动学习和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带教法。因此, 层级带教可作为各级医院临床护理带教的一个新型模式选择,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惠萍, 区秀凤, 区秀丽, 等.层级带教在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 :158-159.
[2]沈琼, 余艳.层级培训在消化内科新护士带教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3) :222-223.
[3]黄丽萍, 曾秀群, 黄耀球, 等.护生对不同层级带教老师教学效果的评价[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 (6) :76-78.
[4]李秋, 温小红, 李权辉, 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层级式核心能力培训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2) :56-58.
[5]谭晓青, 曾丽, 伍玉玲, 等.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层级管理对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2) :13-15.
[6]邓苏娟, 李园珍.层级培训在手术室新护士带教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11, 33 (18) :2857-2858.
[7]任敏陶, 陈美珠, 赵桂芬, 等.层级培训在心血管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10) :1504-1506.
[8]刘嘉, 安菊芳, 陈釥, 等.产房分组分层级排班模式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1, 11 (7) :516-517.
[9]王晶茹.浅析分层带教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2012, 31 (36) :254-25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外科、内科40例护士为研究对象, 均为女性, 年龄19~44岁, 平均20.55岁;护龄1~23年, 平均6~10年;学历:本科及以上4例, 大专26例, 中专10例;职称:主管护师4例, 护师6例, 护士30例;婚姻状况:已婚15例, 未婚25例。以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实施为分界点, 实施后调查60名医生, 实施前调查60名。两组医生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后调查117例患者, 实施前调查105例,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管理模式的构建
根据护士的护龄、专科知识和技能、学历、职称、实际工作能力、性格特征等急性综合评定。分成4个责任组, 每组设置护士长1名, 责任护士1名, 护士2名。实行护士长领导下的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护士长指导当班护士工作, 解决技术难题, 负责病房管理。责任护士带领护士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康复指导工作, 确保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2]。护士负责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 仪器的日常维修和保养。护理人员按层次由高到低分别给予不同绩效分配。
1.2.2 实施方法
采用弹性排班的方法。护士长上行政班, 实施责任班相对固定, 大小夜班双班制[2], 严格实行8h在岗, 24h负责制。增派早晚班次, 加强晨晚间护理的人力, 保证晨、晚间基础护理质量。11:00、17:00主班有半小时的就餐时间。根据收治患者情况, 合理调配人员, 在排班时实行新老搭配, 在患者最需要护士的时间段增加护理人员, 如连班、节假日。每天医护人员一起交班后, 责任护士随本组管理医生一起查房, 带领指导本组的护士一起完成本组患者的护理、治疗、各项检查、健康指导等, 并负责本组患者的护理质量[3]。
1.3 评价指标
(1) 满意度:根据我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标准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 制定统一的护理质量考察标准, 对患者、护理人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2]。 (2) 护理质量:采用护理质量评分、被表扬次数、投诉率来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患者、医生、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分层管理后, 护士的满意度、医生的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比较
施后的护理质量评分、被表扬次数、投诉率显著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护理质量不仅关系到患者的转归, 也体现了整个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但就目前而言, 护理人员相对紧张, 护士的工作压力较大, 一般处于超负荷工作状况, 过大的工作量使他们疲于应付。长此以往不仅护理质量难以保证, 而且也可能导致可能积劳成疾、心理不健康。护士分层管理的模式, 明确各岗位职能, 逐级管理。这种管理方法本着因材施用的原则, 激发了每位护士的进取精神, 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每位护士的管理能力。护士分层管理后, 患者有了固定的护士、医生, 各组医护人员相对固定, 加强了护患沟通, 有利于缓解患者及其家属手术和住院带来的及早和恐惧的心理, 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 提高了护理满意度[3]。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护士分层管理, 通过一进步健全监督机制, 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控制, 合理利用护士, 逐步完善患者的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 确保了患者的护理质量[5]。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护士的满意度、医生的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护理质量评分、被表扬次数、投诉率显著优于实施前。
综上所述, 护士分层护理有利于护士的合理利用, 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控制,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高华, 何国平.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7) :77-78.
[2]朱淑静.护士分层分组管理模式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0, 24 (32) :2984-2986.
【护士分层级管理的效果】推荐阅读:
护士分层级管理09-24
专科护士的培训与管理11-20
护士长的管理策略与艺术10-28
新护士管理制度06-10
临时护士管理制度07-22
护士分层次管理方案07-26
机动护士管理制度10-21
护士长和护士长的区别05-29
护士节写给护士的感谢信09-27
5.12护士节赞美护士的诗歌朗诵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