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日本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日本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1

浅析日本农业产业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进程,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了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世界范围内区域性冲突加剧的同时,区域性的合作也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日本互为周边国家,同属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十分有限的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关系,对各自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日本战后崛起于亚洲和世界,在农民家庭经营基础上,成功地在短期内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更给我留下了思考。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和阐述的观点,对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妥善解决农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对日本农业发展的过程与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日本农业的发展概况,主要包括日本农业的发展过程与特点。然后,论述了日本农业现代化及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的一般理论、日本农业产业化与日本农业面临的问题等。最后,阐述了日本农业产业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主要包括中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的必然选择以及日本农业产业化对我国的启示。

浅析日本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2

商业竞争情报作为竞争情报的一个分支, 其核心内容是对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主要涉及环境监测、市场预警、对手分析、策略研究、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和商业秘密保护等多个领域情报服务体系的建立等[1]。我国正值经济转型之际, 商业竞争情报处于萌芽阶段, 存在商业竞争情报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企业的商业竞争情报观念不高、商业情报收集方式不够专业等问题。而日本商业竞争情报体系的成功在世界上有目共睹,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商业竞争情报体系及其特点, 探讨其对我国商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启示。

1 日本商业竞争情报体系介绍

日本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 除了其精湛的制造技术, 优良的产品质量等因素外, 与日本重视“情报”的观念也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曾提出“情报立国”的政策就足以见出日本对情报的重视程度。在日本的情报活动中, 尤以商业竞争情报 (Competitive Business Intelligence, CBI) 突出。日本有一套成熟的商业竞争情报体系, 其中包括国家机构、半官方的行政法人、非政治性的社会团体以及以商企一体的综合商社和以企业方式运作的综合研究所等。在这些机构企业的参与下, 使日本的企业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的情报信息, 为企业的决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将日本的商业竞争情报体系更好的介绍给大家, 本文将日本的商业竞争情报体系依据机构的性质分为以下四个不同的类型 (表1) 。

1.1 国家层面的商业情报机构

日本政府重视商业竞争情报的发展, 设立了一系列的机构承担相关的情报服务、人员培训、宏观指导等职责。其中位于日本商业竞争情报体系最顶端的就是日本经济产业省 (MITI) 。日本经济产业省是由政府组织并大力支持的综合性的情报机构, 在2001年进行了重组之后, 共设置了13个部门。其中产业技术环境局、商务信息政策局、经济业政策局等机构在积极进行国际交流收集情报的同时还负责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 而小企业厅、专利局等机构则针对中小企业开展相应的援助、情报以及咨询服务[2]。这些服务包括商业服务和公益性服务, 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自行选择。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JETRO) 是在MITI支持下设立的独立行政法人性质, 致力于促进贸易和投资的政府机构。其主要的任务是促进日本的进出口贸易, 加强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往来和对日投资。通过其在海外设立的73个办事处还有不定期的组织日本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会, 广泛地收集世界范围内的商业情报, 并将收集的情报以数据库的方式供企业查询[3]。另外其下的亚洲经济研究所主要针对东亚 (尤其是中国) 东南亚进行一系列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的研究, 给日本的企业进行贸易和投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情报。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JST) 也是独立行政法人性质的政府机构。JST担负着“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重任[4], 组建了研究开发支援综合目录数据库 (ReaD) 、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 (JDrean) 、JST研究成果数据库 (J-STORE) 以及日本科学技术信息集成系统 (J-STAGE) 等多种网络情报知识平台, 利用JST简洁便利的检索系统, 使用户能够在相应的平台中快速查找到需要的情报信息。

1.2 地方层面的情报机构

除了国家层面设立相关的情报机构外, 日本的地方政府也设立了以中小企业情报中心为代表的地方商业竞争情报机构。中小企业情报中心向中小企业提供会展信息、订单处理信息以及各种贸易信息[5]等情报服务。此外, 各地方政府还在海外设立事务所。至2013年3月为止, 日本共有28个府县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其中, 在沪办事处最多, 有20个;其次为辽宁省大连的7个和香港的6个。这些事务所为日本区域中小企业提供我国经济情报、市场调研信息, 同时促进了日本中小企业和我国企业的经济的来往。

1.3 企业层面的情报机构

企业层面的情报机构主要是指综合商社和综合研究所。综合商社是日本所特有的, 集金融、贸易、信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商业组织, 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跨国公司。综合商社有超强的情报信息收集能力, 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办事处、子公司、贸易、投资等方式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世界各地的商业情报。对于收集到的情报, 各大综合商社的情报部门再利用这些情报信息开展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 如信息编译、咨询, 以及竞争对手及其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品种、价格的动态分析等[6]。以日本第三大商社“伊藤忠商社”为例。伊藤忠商社在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大约117个办事处。其中在中国就有17个之多, 这17个办事处从南到北遍布香港、广州、厦门、武汉、上海、青岛、北京、大连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7]。这种办事处分布格局使得伊藤忠商社能够实时关注中国经济市场的动态, 快速的为与其相关联的企业提供中国市场的商业情报。

此外企业层面的商业竞争情报机构还有综合研究所。综合研究所为日本的企业提供经济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情报和咨询服务。以大和研究所为例, 大和研究所是大和证券的子集团, 其主要的业务就是对国内外的经济、市场、社会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研究预测, 给企业提供市场管理金融等方面的咨询服务[8]。

1.4 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是由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性经济组织组建的日本民间的社会情报团体。这些商业竞争情报的社会团体是非盈利性、非政治性的社会组织, 类似于“联盟”的形式。它们拥有众多会员企业, 其中不乏佳能、东京电力、丰田等大型企业。它们代表会员企业, 尤其是中小会员企业的利益。这一点从日本商工会议所的使命 (促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互相补充、协调发展, 创造适应时代变化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体系[9]) 中就可以看出。这些社会团体作为企业的代表向政府及其他团体反映企业的意见, 在推进有关政府的政策和全国性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此外以日本商工会议所为代表的社会团体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组织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积极推进会员企业的海外贸易、投资开发等经济活动, 并通过这些经济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情报, 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2 日本商业竞争情报体系的特点

2.1 以政府为主导的成熟的商业竞争情报体系

通过上节详细介绍, 我们可以发现日本商业竞争情报已经形成了一个从上至下的成熟的情报体系结构。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 纵向上从地方、社会团体到企业等层面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情报体系, 横向上各层面之间各个组织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 日本商业竞争情报体系是一种以国家政府为主导, 官商共同参与并享其成果的模式。在这个体系的作用下, 使得日本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又为各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商业情报资源。

2.2 商业竞争情报意识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

日本商业竞争情报的企业、机构对商业竞争情报的重视程度很高, 着重培养员工的商业竞争情报意识。以伊藤忠商社为例, 新员工都要接受岗位培训, 这其中就包括情报技能的培训。在海外办事处的员工大都有搜集情报的任务, 每个员工都身兼信息员的职责。在这种培养方式下, 员工普遍具有较高的的情报意识, 使商业竞争情报单位收集、分析、整合情报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另外日本政府及也极其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建立了国家“产业安全学院”和“研究开发战略中心”两个人才培养基地, 加强对竞争情报活动中高级人才的培养[10]。通过加强商业竞争情报意识的普及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不断为日本商业竞争情报注入活力, 使日本商业竞争情报保持在世界领先地位。

2.3 多元化的商业竞争情报服务方式

日本商业竞争情报提供多种服务方式, 如信息咨询、发行出版物、数据库查询、会员制情报服务等。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就为中小企业提供世界范围内各种展销会信息查询的服务。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网站主页上有一个专门的“网上展销会”数据库 (J-MESSE) 。用户可以通过不同分类方式 (按行业、国家地区、每月排名、最新加入等不同标准) 进行查询。J-MESSE对每一个展销会的主题、主办方、PR、上届概况等信息都进行了详细的统计, 使用户很容易对展销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此外, Business Matching数据库提供各行业生产委托、代理合作的相关信息, 为需要生产委托及代理的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3]。

中小企业情报中心除了以上的服务方式外, 还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将提供给中小企业的产品和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整合到一起, 为企业提供一套详细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一站式的服务, 不仅为企业提供了需要的情报产品, 还可以使企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从而使企业的管理运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多种服务方式并存的日本商业竞争情报体系, 为企业提供了丰富而详细、专业而针对性的情报服务, 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4 以辅助中小企业为主的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

日本虽然没有直接有关商业竞争情报的法律, 但是商业竞争情报在其他的法律中都有所体现。在日本有中小企业宪法之称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中规定, 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创业, 为中小企业提供情报和进修机会, 消除资金的供给障碍等[11]。这就规定了商业竞争情报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向中小企业提供商业竞争情报及服务。在《中小企业支援法》中, 对各地方的情报机关在中小企业支援中的职能和作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此外在《中小企业等协同组合法》对合并重组联合中涉及的情报资源共享等都有所涉及。以上法律规定说明日本从法律上对中小企业享受情报服务给予认可, 使中小企业获取商业情报服务合法化。

3 日本商业竞争情报体系给我国的启示

目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 现有的商业竞争情报工作虽然已经有一个初步的发展, 但仍然处于萌芽阶段, 尚未形成健全的商业竞争情报体系。一些企业意识到竞争情报的重要性, 配备专门人员从事商业竞争情报的工作, 但是专门的竞争情报部门尚未形成规模, 且竞争情报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亟需提高。借鉴日本商业竞争情报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 可以思考出如下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发展思路与措施。

3.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健全的商业竞争情报体系

目前来看, 我国没有专门的统管商业竞争情报等竞争情报的政府部门, 从事商业竞争情报的机构零星存在于高校研究所以及从事咨询服务的企业中。而且各机构之间缺乏联系、沟通, 使得信息不够灵通。建议中央政府设立国家级商业竞争情报部门, 对国家经济发展态势进行监管对经济趋势进行预测;各省市县分别建立商业竞争情报体系, 主要面向国内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省市县级商业竞争情报体系, 上下级之间可有业务上的指导关系[12]。同时加强与高校各公司的情报部门及从事竞争情报服务的公司之间的联系。另外中央政府应建立全国性的商业信息数据库, 及时为企业提供商业信息, 实现商业信息的共享。

3.2 加强对企业商业竞争情报意识的普及以及人才的培养

我国商业竞争情报意识较以往虽有提高, 但从总体来说普及程度不够。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商业竞争情报的意识, 仍然用一些不规范的方式获取情报, 且情报的真实性和新鲜度没有保证。这就需要企业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这些可通过大规模的媒体宣传、信息咨询、形势报告、集中培训等方式实现[13]。另外, 对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企业可加强同政府与高校的合作。各级商业竞争情报部门为企业提供商业竞争情报的研修班和相关培训, 指导企业掌握, 正确运用商业情报的搜集方法;同时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一方面从高校引进人才, 另一方面让员工进高校继续深造。高校也应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 与企业做好互动, 让学生进企业实习,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提高学生质量[14]。

3.3 促进商业竞争情报机构服务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各级商业竞争情报体系应促进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以我国现有的公共图情机构为例。作为我国公共情报机构主体的图书馆情报机构提供的服务以技术查新和专利情报检索服务为主, 而提供专利地图、技术路线图、技术监控等深加工的技术情报产品的还很少[15]。因此, 图情机构应在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完善自身的服务方式, 如向中小企业提供电话咨询、现场服务及更深层次的服务。除此之外, 各服务于企业的商业竞争情报机构, 可以提供一站式的服务、24小时值班联络制度、首问负责制等多种服务方式, 全面快捷的为企业提供商业竞争情报。

3.4 加快完善以中小企业为受惠对象的竞争情报法律理论

当前我国并没有商业竞争情报相关的法律和相关政策。但是为了规范各商业竞争情报机构的职责、工作内容, 机构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保护我国经济主体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等。应当在《中小企业促进法》、《专利法》、《反垄断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出更为详细具体的法律, 为商业竞争情报提供法理基础。

日本职教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3

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较多,主要包括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门学校三类。此外,还有公共职业训练机关以及大企业内训练机构等,也提供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面向大众的专修学校

日本在推广职业教育终身化和社会化过程中,专修学校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专修学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等专修学校,招收初中及以上学历者,开展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第二类是专门学校,招收高中及以上学历者,进行专门技术教育;第三类对招生对象及入学资格没有统一规定,可为各年龄层的各种对象提供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目前全日本有3000余所专修学校,超过60万人就读。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急需大量技术劳动者,大众也迫切要求接受教育,职业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主要机构就是专修学校。作为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专门机构,专修学校为日本各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当时的日本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国内已经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进入专修学校学习的主要是高中毕业生或愿意继续在某一专业领域深造的人。这些学生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80%。专修学校已与大学、短期大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三条渠道。

根据专业教育的实际需要,日本专修学校设置有专门课程、高等课程以及一般课程,规定教师须具有与此相应的学历和教龄方可任教:专修学校(大专层次)毕业,从事该专业的教学、科研或有关技术工作,且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满6年以上者;大学毕业2年以上,短期大学及高等专门学校毕业4年以上,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或有关技术工作者;取得硕士学位者。

为满足社会需求,日本的专修学校设置了多种学制,其中2年制最多,学生人数占71%,此外还有从1年、1年半直到4年半的多种学制。学校每年招生2次,分别在4月和10月开学。灵活多样的学制让考生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从而扩大了职业教育普及的范围,使人人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终身化

自从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以来,日本便将其作为本国教育改革政策的主导思想。为保证终身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日本建立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高度职业能力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促进中心等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在社会化方面,除了日本教育管理部门,企业、雇主组织等社会机构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决策。如全国专门学校情报教育协会、日本就业指导协会等团体还通过提供就业情报、制作就业期刊等方式支持职业教育。

2005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和内阁府联合召开会议,并于第二年出台了一项“职业教育综合计划”,包括三部分:一是以小学至高中学生为对象的“新职业教育计划”;二是主要以大学生、研究生为对象,培养有高度专业能力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升计划”;三是“无固定职业者再教育计划”。整套计划不仅照顾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而且重视不同社会部门间的合作,强调教育部门与劳动雇用部门和产业界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在该计划的推进过程中也得到加强。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开放”,日本职业教育机构也利用其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很多专修学校开展面向社区的讲座,为广大居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它们还与企业界共同举办普及新兴科技知识的展览会,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等。

职业教育的新趋势

2007年,日本进入“大学全人时代”,即报考大学的人数开始低于大学计划招生总人数,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这一背景下,选择既在专修学校也在普通大学接受教育的方式开始盛行。一部分在大学或短期大学完成大学教育的日本学生纷纷到专修学校,以提高实用技术技能;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为毕业后能立即就业,在就读本科期间同时就读专修学校。

日本就业指导协会理事蔌原信一表示,眼下企业非常注重“即战力”,即毕业后不进行上岗培训就能迅速投入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持有“专门士”(即在一定专修学校修完专业课程所获得的称号)资格的毕业生更容易得到企业的青睐。而为获得“专门士”,如“税理士”(从事税务的人员)、“簿记士”(从事初级会计工作的人员)资格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大学课堂上很难掌握,因此专门提供这些资格培训的专修学校受到欢迎。同时,由于企业同样关注未来发展和企业文化的传承,求职者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也不可缺少。如此一来,想要同时拥有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日本大学生只能选择双管齐下。

在日本,专修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一直比不上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但现在差距已大大缩小。比如,目前刚刚参加工作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月薪平均在20万日元左右(1美元约合90日元),而专修学校毕业生也能达到17万至18万日元。对此,东京都武藏野市高等专修学校就业指导部部长高田一男认为,日本的学历社会热度正在慢慢消退,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多注重人品及能力。他说,“专修学校的学生们无论素质还是能力已同普通高校学生不相上下。例如我们学校,大部分人还是抱着要掌握一门技能的想法来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家长也认为,拥有一门技能能给孩子带来光明的前途。”

对我国职教发展的启示

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对我国构建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正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置于与普通高教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和各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我国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主要还是以普通教育为主,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与大学本科间缺乏联系,高职与中职缺乏联系;二是,面向社会的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力度不够;三是,学制不灵活,民间参与少,如此便抑制了高职的健康发展。

构建灵活的高职办学形式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将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终身教育的完整连续统一体已成为世界性趋势。我国的职业院校可以鉴于日本的专修学校,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如面向初中毕业生的专门课程、面向高中毕业生的“高等课程”及面向社会其他各类人群的“一般课程”,以适应社会不同人群的求学需求。“一般课程”对于扩大高职的教育面、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般课程”可以相应设有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在职进修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岗位培训、短期就业培训等,学制也可灵活多样,以满足各层次人群的素质提高与工作转换的需求。

浅析日本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4

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紧密连结的体系。

美国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首先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组织体系;其次是100多年来逐步形成的法律法规体系;再次是完善的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美国农业产业化走在了世界前列,领导了农业一体化的方向。

(一)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工综合企业;二是工商企业;三是农业合作社。美国的食品加工业已是各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

1、农工综合企业。农工综合体是把农业生产本身同农用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或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过程的若干环节,纳入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融合为一个企业。综合体实行统一核算,形成完全垂直一体化的综合经营。在综合体一体化经营的基础上,几个相互连接的生产环节被置于单一所有权下,由同一个指挥中心管理和协调,实行类似流水作业的工作程序。

2、工商企业。由私人工商企业与农场主签订合同,通过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以直接的业务往来向农场主提供服务,通过合同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系,从而把产供销统一起来,原有的工商企业和农场仍保持各自的独立地位不变。合同制在战后成为私人公司与农业结合的一种主导类型,在目前实现了一体化经营的农产品的产值里,合同制部分占75%。

3、农业合作社。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单个农民出于自身产销利益的考虑,自发组织起来的互助合作经济组织。美国合作社主要有四

种类型,分别是生产、销售、购买供应和服务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在美国农村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在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美国农业产业化政策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农业政策转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主,通过稳定农产品价格、扩大财政对农业支出、增加对农民补贴等多方面措施,在有效促进美国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增强美国农业竞争力的同时,农民收入保持了稳定增长。美国农业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

1、生产支持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对多数农产品生产都给予支持,具体支持方式和程度随产品不同而有所差异。法律规定享受政府直接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的农产品,对有些农产品虽没有补贴规定,但如果出现灾害或其他特别情况,也常常会得到政府的支持。

2、对外贸易支持政策。由于美国农产品30%以上都依赖于出口,所以美国农产品出口一开始便着眼于全球市场。2002年的农业法曾要求农业部制订一项农业外贸长期战略,明确美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机会,确保不同部门的资源、项目和政策相互协调。

3、农业政策性保险。美国普遍实行国家对农保险提供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美国是世界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其农业保险制度也相当发达。美国的农业保险是以农作物保险为主,目前,可保作物种类和参与率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美国农业产业化管理体系

美国的农业产业化职能在农业部,它包括农业行政、农业财政、农业金融、农业计划、农业政策、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农产品商业信息、农产品出口。

1、确立农产品市场交易标准。农产品市场交易标准旨在把各种假冒伪劣商品排除在市场交易之外,使农产品运销加工企业能够更好的经营,为农业生产部

门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同时,为了履行其监督执行的职责,农业部不仅在部机关建立了相应的主管机构,而且在全国各地维持了一支庞大的现场工作队伍。

2、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农场主由于力量分散,经济实力弱小,往往成为垄断行为、不公平竞争行为和其他商业欺诈行为的牺牲品。美国国会先后通过若干法律,对垄断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将非股份制、非盈利性的合作社从反托拉斯法中豁免出来。为农产品运销加工企业确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市场交易环境,为入市交易的经营者规定了经营行为标准,进而保证农产品运销加工活动的有序进行,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

3、提供各种服务。美国农业部是美国政府第一大管理机构,它既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参加者,又是协调者。作为参加者,它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系统向农场主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作为协调者,它又利用自己的独特地位与身份从总体上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序运行提供保障

美国农业产业化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除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之外,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有许多好的经验可供借鉴。

(一)必须形成强大的法律保障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立法和制定保护农业的政策,推进农工商一体化。目前,美国国会已经制定了几百部有关农业的法律,使农业在产、供、销各个环节都得到法律的保护,形成了完善的产业化政策体系。二是进行执法监督,联邦政府、州政府、私人企业每年约花费数十亿美元用于农业的执法和监督;三是通过立法稳定农业的投入机制,使对农业的投入有法律保障。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

美国农业立法人员促使美国政府把农业教育、研究、技术推广作为重要职责,形成了极有特色的“三位一体”的体系,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许多国家所效仿。这个体系有三个特点:(1)州农业大学同时承担教育、研究和推

广三项任务,使三者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为农业生产服务;(2)推广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县政府以及个人共同负担,其中州政府负担50%左右,教育、推广、科研机构均可申请农业推广经费,每年的研究推广计划由基层向上申请,推广站提供的服务应尽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3)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由农业部、州农业推广中心、县农业推广站组成。推广部门每年印发大量的科技资料,免费提供咨询,上门辅导和解决农民提出的问题。

(三)加强市场化的调控机制

美国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几乎都是采取了市场机制,真正做到了用经济的手段管理经济。政府一般不直接对农场主发号施令,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市场解决不了的,如环保、科研、农业生态等涉及全社会共同发展的领域。美国农业的宏观调控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专门的政府调控职能机构,政府农业部门对农业的管理非常专一,种子、农药、植保等等都有专门机构、专门的政府官员去专门管理,通过政府部门的严格执法来保护农民的权益不受侵犯;二是有充足的财政支持,政府实行农场主“自愿”的农业计划,并用价格、信贷、补贴等手段予以有力的配合,从而实现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四)实现城乡和谐的发展目标

日本农协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篇5

【摘要】:本文在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下回顾了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随着成本的升高,效益的下降,我国农业进入了明显的转型期#作为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之一。农业组织的滞后已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东亚经验证明:农协组织是小农经济条件下实现产业化,现代化有效的组织载体,日本等国农协的发展经验对我们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农协;农业合作组织:启示

正文:

一、日本农协的概况与分类

(一)日本农协的概况

日本农协是“农业协同组合(Japanes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JA)”的简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实行农地改革,将大地主所有的大量土地无条件地分给农民,从而确立了战后日本农业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然而,由于分散经营,加上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经营的弊端相继显现出来,表现为生产上的盲目性、供求关系失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均得不到保证,实质上就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为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1947 年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协的特殊地位。在不到3 年的时间里,各地的基层农协都建立起来,全国成立的基层农协有4 000余个,99%以上的农民都加入了农协组织。

(二)、日本农协的分类

(1)从经营范围角度,日本农协分为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两种综合农协是以某一个地区为依托,由一个地区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组成。综合农协对组合员的农业经营和日常生活进行指导,综合农协实行的业务不是以特定的农业生产部门为对象,而是实行综合性的采购、销售、信用、互助等业务。它的业务几乎包括所有的农业部门,经营范围极广,涉及生产生活的一切领域。满足农户在生产生

活上多方面的需要,这比较适合日本农民进行多角度经营的现状。专业农协是由

特定农业生产品种的生产者组织的生产合作集体。主要业务是进行所需生产资料的采购和农产品的销售,并对业务进行指导。专业农协只限于某种特定的农业

部门或品种,而不限于区域。在日本农协中,综合农协是主流,专业农协也叫专

门农协,其组合员也可以参加综合农协。

(2)从筹资来源角度分,日本农协分为投资农协和非投资农协投资农协是合作

成员拿出资金,共同承担业务活动各项责任,共同进行合作业务活动,综合农

协即属于投资农协;非投资农协是参加并利用农协设施的成员,不出投资金,其

业务活动的经费是依靠向合作成员征收款项和收取手续费来维持活动。投资农协

和非投资农协的区别在于投资农协可以实施办理在农协法中规定的所有业务;而

非投资农协不可以实施办理储蓄存款和互助业务。

二、日本农协的组织结构

日本农协全称为“日本农业协同组合”,其前身为1900年建立的“产业组合”,重组于1947年。战后,于1947年颁布的《农协法》,规定重建后的日本农协以“提

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目的,是法

制化的由农民自主的合作组织。农协所“从事的各项事业应最大限度的为组合员

做贡献,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实践证明,日本农协作为农民的合作组织,在组织农民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购买、金融、共济、技术经营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农家是家属经营的基本单位。而且在日本,农协基本上将所有的农家都组织

了起来。在近百年的实践中,日本农协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地方性组织和全国性

组织在内的完整体系,自下而上按地域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市町村层次、都

道府县层次和全国层次。

基层以市町村等行政区域为单位组成农协。以基层农协为团体会员组成都道

府县级组织,以都道府县级农协为团体会员组成全国一级的组织。这两级组织按

其所经营的业务不同分为两大系统,即主要从事指导业务的“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简称全中)”和主要从事经济事业的“农协联合会”系统。日本农协在全国

层次还有从事出版文化活动的家之光协会,从事信息文化活动的新闻联及各种全

国专门联合会。

全中是农协的综合性指导机关,主要任务是对下一级农协的组织、业务及经营进行指导,协调各联合会之间的联系和调节纠纷,就农协和农业政策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三、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现代农业受消费者的需求驱动,新科技革命和市场化影响,派生出很多相关联的产业。生产资料供应、食品储藏、保鲜、运输、分割、精深加工、批发零售等产业不断涌现,农业的产前、产中与产后形成了越来越多的阶段或环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市场化、专业化和商品化使得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同时他们承受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也逐渐加大,收入预期上的不确定性也增大。在这种形势下,务农劳动者通过何种方式来获取或分享初级产品进入二、三产业后的增值利润? 如何减少他们的市场风险呢?伴随着我国加入WTO,上述农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将越来越突现,加大对农业部门的支持力度已经势在必行。然而,同“硬件”相比,我国农村和农民更迫切地需要包括技术、文化、经营理念和组织体系在内的“软件”支撑,特别需要采用有效的经营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农业商品化、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始产生并稳步发展起来。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萌发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至中后期,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萌发阶段。80年代初,获得了经营自主权的农民在独立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农业科学技术。为适应这种要求,农村出现了第一批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技术服务组织。它们着重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研制和开发,多以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的称谓存在。

(2)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实行市场调节。农民对产品的生产及其相应的产前、产后服务提出了要求,从而开始出现一批具有一定科技水平同时又具有产前、产后综合服务能力的专业协会。这一时期的专业协会在技术协作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服务内容,以能人或专业大户牵头为主,但专业合作组织的形式还比较松散。

(3)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进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阶段。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起来,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目前,全国农村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40多万个,其中规模较大、管理较好、活动比较规范的有十几万个,占总数的10% ,分布在全国各地和各个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办方式多种多样,组织形式相对紧密,协会的活动内容也逐渐拓宽,既有技术合作,又有供销、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合作,甚至出现劳动联合、资本联合相结合的新型合作关系。

四、日本农协的经验给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启示

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是我国实现农产品经营、理顺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日本农协的经验对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如下几点启示:

(1)农协是一个整体 日本农协是集指导、经济、金融、保险、医疗等5大功能为一体的,是统一核算的经营实体,维持其正常运转的财源主要来自于金融及保险。而我国上述五大领域被不同部门分割,并自上而下地形成了利益集团。因此,我国的产业化只是停留在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的阶段,而与此紧密相关的金融、保险及医疗卫生等,至今仍很难纳入到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来。从我国农村具体情况出发,现阶段,至少应把乡村级合作组织与供销社的衔接工作做好,真正使之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支柱。然后再考虑将乡村及农村合作基金与信用社间的关系理顺,使其在性质上充分体现出是农民自己的组织。

(2)农协是准政府组织 日本农协是政府授权兴办的,又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成长壮大,为政府办实事。当农民与政府发生矛盾时,农协站在政府一边,为政府做工作,成为政府的得力助手。而日本的分级建制的体制,又使政府能多渠道倾听农民的意见,对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了确保农协组织的有效运行,政府每年拨款10亿日元补贴日本农协中央会。我国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有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济功能分散,且缺少上下统一的系统性。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向上表达的渠道不畅。这两个问题能否真正解决,关键在党和政府。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党和政府今后应该在研究基层党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化的关系处理上,要体现既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又能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地位的作用,使他能把农民群众(即合作化社会)的意见通过合理

渠道随时反馈到党和政府部门,弥补分散小农政治行为弱小的弊端。

(3)农协是依法成立的 日本农协的管理体制比较健全,有一个比较完善规范的法律体系。自1947 年颁布《农业协同组织法》以来,日本政府又迅速颁布了《农业协同组织财务处理基准令》等12个附属法令,对农协的发展给予了法律保障,我国去年已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化法》,但还需整套法规来规范各种社会和经济关系,依法保护合作社及其社员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资产收益不受侵害。

(4)农协是渐进发展的 日本农协经过一百多年循序渐进的发展,才形成了现在的局面,在日本的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急功近利是中国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化进程的最大教训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条件下,如何对以往的组织形态进行改造,使农民有组织的进入市场,适应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需要,是我们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以渐进的意识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 1 ]章政.现代日本农协.农业出版社, 1998

[ 2 ]山口正彦等.日本农协———由农户组织、农民管理并为农民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1

[ 3 ]朱国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江海学报,2005(6)

[ 4 ]徐瑜清,张云静.日本农协及其对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的启示.农业经济, 2004

(4)

[ 5 ]李显刚,石敏俊.日本农协的作用与启示.中国经济导报, 2002(10)

[ 6 ]梁晓明.日本农协的经验研究及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 2002(4)

浅析日本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6

作者:张颖 时间:2011-03-30 浏览次数:189 次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的范畴,而且日本有着百余年的义务教育经验,日本农村的教育属于全国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现行的全国义务教育制度一样,实施9年制义务教育。对日本农村义务教育一些有益经验的吸收,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开展。

一、日本农村现状及农村教育的地位

目前,日本的农业教育和农村教育课题的实施已渗透到农村产业和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日本农业中兼职农民占有很大一部分,全职农民占有的比例非常低。如同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情况,日本在此之前就存在农业兼职的人员,那些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一举成为城市的农民工,而在农村则雇佣劳动力进行农活。这些兼职农民的农作物大部分是自给自足,家庭的收入中,农作物所得销售金额所占的比例极少。另外,在农村,完全脱离农业劳动的家庭也在不断地增加,形成了靠农业为生的农民家庭和非农业从事家庭混居的现象,甚至有些地区农村人口极度减少,而在以从事农业为中心的核心地区,形成了一个个独创的地域,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以农业经营为主的生产组合和公司组织的法人机构,农业所得大幅度地提高,形成了新型的农家。农业经营企业化展开,在农村,和中小企业家共同经营企业的农民数量也在不断地涌现。为此,农民学习经营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地提高,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成为现代农村的一道风景。教育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手段。与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关系相比,农民居住的绿色生态更显优势。此外,由于城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的关心,使得把守食品安全的有机农业运动也在不断地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许多新的交流渠道。把农业作为新型职业渗透的城市居民也在不断地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完全没有农业和农村生活体验的,那些在城市成长的年轻一代,被农业的魅力所感染,纷纷选择与农业有关的职业,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长。在新一代的就农者中,从农家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在学校毕业后直接就农的人极为少见。即使在那些农家,他们也是走出农村,先去体验一下都市的生活,然后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活动。农村教育,在城市和农村的新型交流的展开2010.6281中,形成了所谓农家农业后继者教育的框架模式,由此确定了其在国民教育中的位置。因此,在称为义务教育的学校教育中,如何进行农业和农村的教育,一边重视农业体验学习等教育实践,一边试行农业教育。同时,把农业和农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自由选择。在日本,国立的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中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也是很少的。在农业职高,扎根于地域教育实践,学生们可以自主地为自己设计好研究课题,然后进行相应的计划研究,毕业后,未必就限于从事农业活动。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去农业以外的行业就职,然而,在城市生活后再次意识到农业的价值而从事农业活动的例子也有。从把农业职高的教育作为人生学习起点来看,农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农业后继者的教育,和多数的农村青年毕业后在农村生活的时代以及现代社会中多数的农村青年毕业后去城市生活的时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农业后继者和新型农业从事者中,农业教育同样在国民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作为日本农村学校经营基础的地域教育

在日本,农村小学一年总的学习时间设定为110个学时,实践以农为主要对象的教育。由于近代学校的形成,农村村落共同体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城市贫困地区相比,日本农村学校教育的普及正在不断取得进展。形成了日本学校和村落共同体或村町区域互相依存的特殊局面。学校成为了地域历史文化的中心地。如,在农村,有学校运动会还有地区运动会。这就形成了与村落共同体互相依存,地区活动仪式和学校活动仪式相结合的学校体制。

此传统在以农林渔业为生产的地区,从明治时期以来就一直行事,学校已经成为该地区的支柱。特别是在偏远的地区,国家和地方自治体的教育模式被抛弃的并不少见,而当地居民靠自己的力量积极提倡建立学校。在日本,近代以前江户时代的农村,就有同武士、平民、僧侣、神官、医生等人开办的平民教育机构,即寺子屋,从19世纪30年代起大量增加,直至明治时代为小学所代替。寺子屋是专门为平民子弟开设的初等教育机构。教育内容重视实用,主要进行读、写、珠算等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知识、技能教育。儿童通常六七岁入学,学到十至十三岁开始当学徒,学习年限一般为四五年。寺子屋的经营管理者和教师绝大多数是农、工、商或医生等平民百姓。经营者在江户、大阪、京都等大城市多数是中层程度的商人;在农村和渔村,大部分是村长村吏等。寺子屋在日本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治维新后,日本普及小学,无疑是和幕府末期寺子屋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直至后来的乡校,乡校设在乡村,一般是在幕府或藩的许可、监督和保护之下,由幕府、藩直接管辖,对武士子弟和平民子弟施以初等教育。有藩主及其亲族出钱资助创办的;也有民间热心教育事业的办学者办的;或由民间知名人士开办。教学内容主要是读、写、算,特点是重视道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介于藩校和寺子屋之间的教育机构。这种由政府监督设置和帮助的、面向本地各阶层民众的教育机构,显示了江户时代学校教育机构中公立因素的增长,成为近代公共教育的萌芽。到了明治时期,明治维新运动推行“学制令”,地区居民的学校设施充实意识非常强,地区居民自筹资金办校,当时的大部分教育费用并不是由政府负担,而是由乡镇村的团体或居民来负担的,由此可见民众对教育的重视。以农林渔业为生的地区居民,开设了可以学会掌握读书、计算的学校,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农村,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小学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的场所,也是成年人接受各类培训或进行扫盲的学校,很早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小学校已作为农村农余时间补习的学校而被利用起来了。所以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学校已担负起各种各样的农村实用教育。

在一些被国家遗忘的偏僻地区,他们靠当地的共有财产以及一些捐助款,靠自己的力量办学,虽然设施非常简陋,但他们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一些穷乡僻壤地区仍然建有不少学校。在明治后期实施的学校统合制度,使得学校作为地域居民的组合而存在下来。

当地居民可以申请创办私立小学,他们只需向县厅(相当于中国的省政府)提交设立认可申请书,纳入统一的管理,由当地政府部门和村会的学校统合部门进行督查。根据当地住居民的捐款数,进行学校的建设和教员人数的确定,学校成为了当地居民的共有财产。所以,在日本的很多偏僻的山村和孤岛都建有自己的学校。例如,在日本南部鹿儿岛的孤岛之一的冲永良部,就是该地区最贫瘠的地区,该地区自筹资金建立起自己的小学校。该学校在明治6年,只是由两间简陋的家庭住所建立起来的,总共只能容纳十多名学生;到明治10年,改为四间茅草房,校操场不超过20坪;明治15年,学校的学制发生了变更,并具有了完整的教学设备,成为了当地行政公认的设备齐全的正式小学。

日本战前的学校制度采取的是拔尖课程和普通课程同时进行的双轨制度。大正时代开始寻求的是日本农村教育的实施及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2010.6282以农村副业措施和自耕农创办的地域振兴措施为代表的地区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校里,广泛开展以青年为对象的夜校实业补习教育,培养地域性人才。

三、日本农村小学校具有特色的农业教育

在日本,农村的教育除了传统的教科教育外,还积极地导入了具有农村特殊的农业、传统的民众文化教育。综合学习时间除了传统的地域教材指定的课程教学外,还配有适合当地农业特色的实践教育。比如有些山村组织了绿色少年团,体验山村的林业资源。这些绿色少年团的成员由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全体学生参加,定期实施体验学习,并由当地的共有林业部门和地区公民活动中心积极协助,这项活动已成为当地小学校区的一项传统。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自主性,同时还要向学生们收取一定的会费,由校方的学年主任负责。

学校培养地域性综合人才已经成为今后学校教育的一大课题。当地的传统地域文化和长辈的口传文化已经在地域文化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地域的特性。作为向孩子们传递声音的老人会,也担负起了地域文化教育的任务。地域的小学教育综合学习时间也渗透到了地域文化、地域特色和地域体验的学习计划中。很多地区开展了具有农村综合特色的实践活动和地域人才活用教育计划。根据地域教材的学习,孩子们认识到了农业和粮食的重要性,整个学习过程日渐系统化。体验学习不光是出汗等体力上的活动,更多的是认识的全过程,形成了人的能力开发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地域和家庭的协力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事前号召协力,不光靠教师,还要依赖地区的有学识之人共同出力献策,制定授课计划,进行具体指导。

孩子们的学习更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学校开展实际指导,培养孩子们在友好团结,集体主义的前提下,展开互助学习、竞争意识的培养,班级团体中实行共生、共学的理念。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学习的一部分而展开,定期组织农村学生和城市孩子进行交流互访活动。地域性的各种活动和学校运动会等活动互相结合,这一活动自战后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地域中,孩子们的父母和学校的教师之间会加强联系,他们不仅参与学校的活动,有时还参加全国性的农村特色知识教育活动,比如参观牧场,了解牛乳生产;参观蔬菜基地,了解大棚种植;参观茶厂,了解茶叶采摘和制作过程等等。

四、日本农村教育模式给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从教育规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基本做到了县有重点高中、职业高中或农民中专,乡镇有普通初中、农民文化技校等,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规模适度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和网络,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但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许多农村教育的内容不同程度上脱离了经济、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农村地方特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的生活脱节,农村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造成农村教育在培养农村试用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了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农村人口质量和农村地区生产力的提高。

针对以上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借鉴日本一些既定的财政转移制度和公立、私立学校分离制度,从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把财政的支付重点放在提高教师工作待遇方面,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充分允许利用现有的社会力量办学,拓宽办学渠道。其次,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城乡教师间的交流,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可以参照日本的做法,建立以县为单位的城乡教师定期轮岗制度(每3到5年轮岗一次)和进行定期的交流。再次,在加强农村学校基础建设的同时,搞好农村义务教育后阶段的升学和就业工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学习日本的工作分派体制,对农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向用人单位推荐。最后,参照日本80年代后期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和教育体制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学生个性和技能的培养,从而为农村培养全面应用型人才。参考文献:

[1]李琳.日本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过程及其相应政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于洪波.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浅析日本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7

关键词:日本模式 动画产业 精品 融资 协会 产权

一、引言

2014年0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动动漫游戏等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民族品牌。”动画产业在制作上需要有较强的科技支撑,产业运作需要高度市场化的平台支持。在当前我国动画产业发展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借鉴国外动画市场的成熟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对加快我国动画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日本动画产业的模式分析

(一)打造艺术精品,引领产业发展

动画产业是一个为人们提供精神产品的产业,挖掘动画的艺术特点创造艺术精品,就成为引领动画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日本动画产业早期缺乏精品艺术水准不高影响力不,21世纪前后,日本动画界开始关注产品内在的的艺术魅力,倾力打造人们喜闻乐见艺术精品。在此过程中,以动画片为代表的动画产业在艺术上产生了质的飞跃。200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日本动画片《千与千寻》获得了金熊奖,2003年又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这一系列国际性大奖的获得,标志着日本动画产业已经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得到国际动画界的高度认可。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日本动画产业做大做强,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础。

(二)实施组织创新,提高融资能力

开发动画产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其中融通足额的资金成为动画前期创作的重要工作。以前,日本动画公司主要通过预售版权进行融资,这种产销分离式组织结构难以从根本上满足资金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动画产业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吸引了更多的不同行业的投资者的目光。日本动画企业审时度势,开始引入以制作委员会为主体的融资模式。该融资模式以动画制作企业为核心,联合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大型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资共同体。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为开发动画产品提供了充足的创作资金。

(三)组建行业协会,服务产业发展

日本动画行业以大量中小企业为主体,在经营中需要一个反应行业共同诉求、维护行业整体利益的共同体。在政府鼓励支持下,日本成立了一系列动画行业协会。这些协会有的是纯粹的民间组织,有的具有官方色彩。但无论是哪种组织,其功能都是为协会内的成员提供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协助企业开发动画制作新技术、为企业收集国际国内市场信息、向国内外发布动画企业最新产品信息、开展动画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推进动画产业人才的人才培育和开展国际动画交流等。协会主要依靠收取会员的会费维持运营,为动画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重视产权保护,激励产业创新

动画企业拥有的主要是无形资产,极易发生侵权现象,因此,日本动画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格外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缺乏产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能力,或者是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往往会采用外包的形式请专业性产权代理机构全权办理。二是有一定规模的动画企业,往往成立专门的产权保护部门,由自己的专业人员直接经营动画产品的权利取得、保护、许可等知识产权业务。目前,日本动画知识产权保护关注的重点已经从国内转向了海外国际市场。这其中日本政府积极参与,协助动画企业参加一些国际性的知识产权会议、谈判和调查,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丰富动画内容,提高艺术水准

当前,我国动画产业在技术支撑方面已经具备较高水准,但动画产品的灵魂—动画内容和艺术水准还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丰富动画内容,一是要拓展题材范围,冲破以往选题仅仅局限于传统神话、民间传说的局限,更多的开发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画选材。二是提高艺术水准,在发挥动画作品教化功能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作品的趣味性和情节表现。事实证明,只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精心设计故事情节,努力提高艺术水准,是我国动画产品开发必须关注的重点。

(二)形成整体产业,拓展融资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动画动画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限于行业内部。资金来源的封闭性,一方面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剧了企业面临的融资风险。我国动画企业应该积极扩展融资渠道,围绕产业链打通上游出版发行渠道,积极开拓下游衍生品相关渠道,吸引产业链内更多企业进入到动画产业中来,形成融多种企业共存的整体产业模式,为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与此同时,进一步丰富衍生品开发模式,吸引和促使相关企业真正融入到作品开发中来,为动画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充裕的资金。

(三)发挥政府作用,组建行业协会

目前,在我国动画企业数量众多,但长期处于为小而散的状态,缺乏能够表达行业诉求的协会性组织,而活跃的行业组织应该是当前我国动画产业生态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应该充分作用,支持、协助和引导动画企业成立全国性和区域性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粘合剂的作用,让行业协会成为行业整体利益的代言人。

(四)严格执行法律,加强产权保护

产权保护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动画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其产品一般表现为极易被人模仿的各种动画形象。在我国,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案件执行难以让人满意,动画领域存在较多侵权现象,严重挫伤了动画企业开发创新的积极性。在今天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已经得到强化的条件下,加速建设和严格执行有利于动画企业产品开发的知识产权体制和有关法律法规,就成为各级政府促进动画行业健康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海波等.日本动画产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 2008(4)

[2]蔡亚南.日本当代动画产业模式及启示[J].东岳论丛,2014(3)

上一篇:质量保证协议书客户下一篇:以转身为话题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