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精选10篇)
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残联在第三次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宏伟目标。康复事业关系到残疾人的切身利益,是残疾人就学、就业、脱贫、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大力推进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让康复进社区。但是,农村社区的康复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困难多。我就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提出加强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一、王江泾镇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
王江泾镇是嘉兴的北大门,北接江苏盛泽,南临嘉兴市区,20xx年实现生产总值XX.X亿元。全镇有行政村XXX个,社区居委会7个,总人口79XXX人。至20xx年全镇办证残疾人1XXX人,占总人口的XX.X%,其中肢体残疾人XXX人,占残疾人总数的XX.X%;听力残疾人XXX人,占XX.X%;语言残疾人7人,占XX.X%;视力残疾人XXX人,占XX.X%;智力残疾人110,占XX.X%;精神残疾人XXX人,占XX.X%。年龄在18岁以下残疾人XXX人,60岁以上残疾人XXX人,处在劳动年龄阶段的残疾人XXX人,占残疾人总数的XX.X%。
全镇现有农村社区康复指导站XXX个,有专职康复指导医生或指导员XXX人,大部分康复指导站都依托所在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从实施社区康复工作以来,共实施白内障手术30例,普及型假肢装配人数7人,听力障碍佩戴助听器XXX人,聋儿康复训练人数5人,目前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肢体残疾人XXX人。经统计,目前有需要康复服务的残疾人人数105,其中肢体残XXX人,脑瘫7人,语言残XXX人,智力残XXX人,视力2人。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残疾人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镇社区康复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来源少,主要是向上级残联申请,康复工作的经费没有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预算,各级财政对残疾人康复工作资金投入偏少。由于经费有限,社区康复指导站硬件设施不完善,人才队伍层次较低,除田乐社区康复指导站有较完备的康复器材外,其它的指导站康复器材较少,有的仅能提供咨询服务。二、社区康复工作、康复知识缺少广泛的、有深度的宣传。农村社区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三、康复治疗基本上是以狭义的治疗后康复为主,尤其是仅仅把非医疗性的器械训练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等作为一项社会服务项目。四、缺少有效的社区康复的评价机制。对社区康复的有效性、针对性还没有建立一套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康复工作的深入开展缺少有效的依据。二、加强农村社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康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各级政府要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投入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的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在农村地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加大基层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农村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农村社区没有一个康复网点,许多残疾人想康复而无处康复。而有的地方有康复服务网点,但基础设施落后,提供不了应有的服务内容,只是虚有其名罢了。由此可见,要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网点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起码要先为他们提供一个必要的康复场所和较为完备的康复器材。完善的康复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最基本条件。只有具备这个条件,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才能有效的、全面的展开。
(二)加快农村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康复服务的水平。
康复工作是一个全方位、多学科、深层次的技术问题,需要方方面面的技术人才。农村地区缺少专门的康复人才,不能够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内容,所能提供的康复服务与残疾人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要提高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康复人才队伍的建设。XX%的残疾人的康复服务主要是在社区内进行的,要依靠农村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立一只有社区领导、卫生人员、社区志愿人员、残疾人家属等参与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的基本队伍。同时,医疗卫生部门、残联康复机构应针对不同的康复内容,加紧培训农村社区康复的技术人员。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社区康复服务的水平。
(三)加强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建设,促进社区康复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农村社区康复工作是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农村社区康复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是残疾人参与社区康复的积极因素,也是促进社区康复的可持续性发展关键。目前农村社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康复人才匮乏,造成社区康复工作的层次低、手段少、能力有限,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强,仅仅能满足一些简单的功能训练和咨询服务,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残疾人参加到社区康复中来,能够提供的服务离残疾人的需求有较
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第2页
大的差距。社区康复要在完善现有功能障碍康复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康复服务的能力,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有效的康复服务,真正提高残疾患者的功能水平,使患者重返社会,担负起他们能承担和应承担的社会职能。
(四)加强康复工作的宣传,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残疾人康复工作在社会上,甚至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中并不是都很了解和熟悉,特别是农村残疾人对康复这个概念的认知程度非常有限,大部分人还未听说过,更不知道康复与到一般医院看病有什么不同。这就需要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工作;让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知道康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依托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康复指导站、志愿者组织、民政、慈善、托养机构以及残疾人家庭等社会力量开展康复知识、康复服务的宣传,了解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技术指导,形成人人都有康复意识的环境。
(五)建立农村社区康复工作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康复工作有效开展。
为使农村社区康复工作有效开展,要建立三个方面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从完善康复工作体系的角度,对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及服务网络建设,政府、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的工作职责与内容的评价考核。二是结合现实工作状况,对各类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就最具代表性的康复服务内容的评价考核。三是综合反映残疾人及其亲友在掌握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实现全面康复和对康复服务满意度的评价考核。通过建立评价考核机制,促进康复工作有效开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区作为社会基层组织越来越成熟和完善, 社区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实施, 低收入群体补贴的发放, 企业下岗人员、离退休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的安置, 计划生育、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都列入了社区工作范围。而社区档案正是在社区一系列工作中直接形成的, 对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些记录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是社区管理、社区发展、社区完善的真实写照。因此, 做好社区档案工作是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重要体现。
1. 加强宣传, 提高社区档案意识。
首先, 向社区领导宣传。社区档案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较为复杂的工作, 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要积极向社区领导宣传社区档案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在社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提高社区领导的档案意识, 使其加大对社区档案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其次, 向社区内全体人员进行宣传。社区档案承载了社区内所有人员、企事业单位、组织的信息, 与每个社区成员息息相关, 因此, 要积极向社区群众宣传社区档案的重要性, 使社区群众知道可以通过社区档案有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 加强领导, 建立档案管理机制。
一是社区应成立社区档案规范化领导小组。每一个社区可由一位副主任具体负责档案工作, 形成街道综合档案室———科室 (部门) ———社区委员会三级档案管理网络。上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对社区进行年度检查或考核, 促进社区档案工作顺利开展。二是社区档案管理部门应把握社区工作重点, 循序渐进地构筑社区档案管理体系。在社区建设的起步阶段, 要深入基层, 对社区的企事业数量及其性质等基本情况、居民成分、就业比例、文化结构、治安状况等进行摸底调查, 力争对社区档案管理现状掌握清楚;根据调研情况, 对社区档案资源予以分门别类、综合编目, 使社区档案建设初具规模, 为制定整个社区档案管理规范性标准奠定基础。从社区档案工作的实践来看, 社区档案应该不少于以下七类:社区组织、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材料;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人民调解方面的材料;计划生育、妇女儿童工作材料;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工作方面形成的材料;老龄、优抚救济工作形成的材料;爱国卫生方面的材料;便民利民社区服务事业开发管理形成的材料等。三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不搞一刀切。条件好的社区可以有专门的档案室, 采用密集架管理档案, 应用计算机存储和检索社区档案, 打印档案目录, 实现社区档案信息化管理;而条件一般的则可根据实际在用铁皮柜保管档案, 以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对社区档案进行定期收集归档。
3. 加强督导, 规范档案管理。
行政档案管理部门要紧跟社区发展的步伐, 在街道、乡镇的支持下, 及时跟进, 做好社区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他们学习了解《社区档案管理办法》, 掌握档案整理的技能。二要根据有关规定指导每个社区制定符合本社区实际的社区档案分类方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档案装具要使用国家标准卷盒, 使社区档案的整理、保管做到规范统一、符合标准。三要督促社区档案人员注意日常工作中各种文件材料收集的达到完整, 不仅要收集本社区在党政管理、社区服务、文化教育、治安、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活动中产生的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经验介绍、登记表、统计表、合同、协议书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还要收集好国家、省、市、区颁发的有关社区管理、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及其他社区优秀的管理经验材料, 为社区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为社区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四要及时对社区建档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针对社区建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促进社区建档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加强服务, 搞好档案利用。
社区是直接服务社区居民的群众组织, 社区档案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是体现社区组织服务职能的有效工作手段。因此, 社区在开展档案工作时, 可以将此项工作进一步延伸到居民家中, 上门帮助居民建立家庭档案, 这样, 一方面可以帮助居民对家中的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 拉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对有些家庭保存的利用价值大, 而其又无法妥善保存的档案可以代为保管或者进行征集, 丰富室藏。同时, 要拓展社区档案服务层面, 为社区“三个文明”建设搞好服务;充分利用社区档案内容多、范围广的优势, 维护三个文明建设服务。比如, 通过建立下岗职工档案和低保档案, 了解和掌握社区人力资源情况, 为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 缓解社会压力, 为社会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5. 加强培训, 提升档案人员素质。
一、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村干部认为承包到户以后,集体没有多少钱可管,村级经费也只够正常开支,不会有什么问题。从思想上对村级财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财经纪律的学习和运用,放松了对村级财务的日常管理,未能很好的处理相关问题,从而使农村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现象。
2.执行财务制度不严格
收入不入账、体外循环、私设小金库现象严重。一方面以支代收,坐收坐支现象严重。一部分村主要干部将自己所收取的村集体收入不及时存入指定的金融机构而自行开支,年终用白条或发票和工资抵扣。村集体和农户的内部经济往来,不通过现金,而直接进行内部抵销,坐收坐支现象较为严重。另一方面,账款一人管。有的村书记包揽了会计、出纳一职,一人说了算,村书记的口袋成了财务室,报账员、出纳员形同虚设,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报销不使用正规票据,手续不规范
村级支出必须要有正规有效的可报销支出票据,按财务规范要求审批人是村书记和村主任,经手人是谁签谁,每张票据经理财小组审核盖章后,才能准予报销。但在目前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票据只有审批人,而无经办人、证明人;有的大额票据只有审批人、经办人而无证明人;有的票据既无审批人,也无经办人、证明人;有的没有符合规定的正式发票,而用白条入账。造成报账员报账时票据不能通过审核,无法入账。
4.财务公开不到位,干群关系激化
一些村组财务公开透明度不高,未起到群众监督作用,引起广大村民的不满。部分村财务公开质量不高,公开不及时,公开的内容不全面,存在弄虚作假、避重就轻现象。能见“光”的事情就公开,否则就不公开。有些财务公开表述不清、条理不明,与账面不一致,村里小金库的收支和账外账的情况从来不公开,千方百计躲避上级检查和群众监督,使群众无法了解真实情况。
5.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监督
部分村民主理财小组不健全,没有按照规定程序推选理财小组成员,多数村的小组成员由村干部直接任命,不是由群众民主选举产生,缺乏民主监督的代表性。他们从未真正行使过理财权利,履行过理财义务,对村级管理听之任之,不能代表群众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的作用。村民主理财专用章和小组成员的私章由村书记或报账员保管,村干部自己花钱自己审查、直接盖章,致使民主理财小组不理财,难理财,形同虚设。
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1.提高村干部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广泛开展党的宗旨教育、警示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切实解决村级干部思想和观念上存在的问题,督促他们自觉端正思想,切实加强廉洁自律意识,把加强财务管理放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村民合法权益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探索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着力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民主理财观念不强的问题。
2.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一是会计机构设置。农村财会人员要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推选,预备人员经镇农经部门考核后任用,要保证财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独立性,选用专业过硬、道德品质良好的人担任财务工作。村干部不得兼任会计或出纳。二是严格财务审批制度。对资金的支出和报销必须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审批制度。特别是大额的支出一定要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三是严格按照会计规范规定进行财务处理,完善审批程序,对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坚决不能入账。
3.切实提高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
通过选举产生以群众代表为主的民主理财小组,能真正代表群众,对财务公开活动进行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有权对村集体的账目进行核查,在发现村集体财务问题时有权提出处理意见并及时上报有关情况,商议出解决方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财务监督工作中去,及时组织民主理财活动,定期参加相关财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协助村委会建立合理的财务制度。
4.落实财务公开制度
要严格执行财务公开制度,在公开财务信息时,要做到及时且内容完整,正确反映村级财务的全貌,便于村民及时了解村组财务状况。特别是每月的财务收支情况、大额资金使用、干部报酬、水电费、招待费等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列项公布。村干部、财务工作人员要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对会计资料进行仔细核查,注重民主理财会议的决议,财务公开的内容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讨论,一致同意后才能公开。财务数据公开后要采用一定的形式对群众反馈的意见进行收集,对财务公开暴露出的问题,负责人员要及时处理。
5.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
采取各种措施对村班干部和财务在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采取各种形式,提高村级财务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努力培养一支业务精通、素质优良、敢于负责的财会人员队伍。争取尽快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落实贯彻到村一级,同时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使农村财会人员管好家,理好财。
6.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定期开展财务审计
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保證农村稳定、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应提高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审计体系。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一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作风扎实的农经队伍,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监督,并根据村民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整审计策略和方法,对存在问题的村组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处罚。
一、钟埭街道残疾人事业
发展的基本状况 钟埭街道现有残疾人900多人,占全街道总人口的 2.1 %。其中语言残疾的 68 人,智力残疾的 72 人,肢体残疾的 682 人,视力残疾的 67 人,精神残疾的 78 人。近年来,在开发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以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为目标,把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提高残疾人参与、共享作为街道残联工作的第一任务,通过建章立制,密切协作,积极配合,抓重点,攻难点,开展了大规模的残疾人帮扶工作。
1、残疾人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就业是残疾人实现自食其力,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为切实抓好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率,街道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培训,强化就业服务与指导,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实施税收减免和优惠扶持政策,依法推行按比例就业。全街道有7家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人就业425人,占街道残疾人总数的40%左右;同时抓好按比例就业工作,钟埭街道大小企业有500多家,街道残联克服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等困难,按照《按比例就业实施办法》,对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核对,促进企业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为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开辟途径,共安置残疾人就业约300多人。
2、残疾人基本生活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做好特困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将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困难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目前,钟埭街道有129户(138人)残疾人家庭落实低保,占街道低保户的40%。对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开展“爱心”助学结对活动,街道残联认真组织、牵头落实市有关部门及街道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结对助学,每年落实助学结对10多户,资助资金1万多元,帮助贫困残疾家庭子女实现受教育的权利。对因病暂时遇到困难的残疾人家庭给予临时救济,去年街道共发放残疾人家庭救济款45人次2万余元,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解决了残疾人实际生活中的燃眉之急,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和温暖。同时做好残疾人托养所工作,目前街道有8名孤老残疾人寄养在托养所,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3、残疾人扶贫脱贫工作进一步巩固。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钟埭街道高度重视残疾人帮扶、脱困工作。针对农村残疾人缺技术、少信息的情况,近年来,钟埭街道会同农技部门开展了各种残疾人种养殖业培训班,向残疾人传授畜禽养殖、蔬菜种植和花卉苗木栽培技术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使他们通过一技之长实现脱贫致富。针对农村部分残疾人年龄偏大、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实际情况,街道残联积极扶持、巩固发展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通过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扶持、销售上帮助,目前全街道有三个扶贫基地,共安置残疾人22名,通过扶贫基地使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达到自食其力,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
4、残疾人危房改造妥善落实。钟埭街道把改善贫困残疾人住房条件纳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扶贫建房”、“安居工程”等项目,通过调查摸底实地走访,对经济来源少缺乏劳力、房屋破旧的残疾人家庭落实“安居房”改造,在经济上采取“上级部门补一点、街道财政拨一点、村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筹资办法,为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近年来,已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0多万元,有 10 户贫困残疾人通过危房改造搬进了新居。
二、存在的问题
1、残疾人就业困难。与一般健康人相比,残疾人由于生理上的障碍和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在就业、参与社会、适应竞争环境和抵御风险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就业与再就业难度很大,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必须依靠社会救助。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福利企业吸纳残疾人的能力萎缩,存在福利企业有意无意地虚报或多报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的情况,使部分福利企业在没有承担相应安置任务的情况下,仍然享受了优惠政策。部分单位对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工作认识不足、不配合,没有上升到执法的高度去履行义务,存有抵触情绪,有些单位既不安置残疾人又不缴纳保障金。
对当前农村学校课题研究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新一轮的课改活动在各地搞得轰轰烈烈,各种围绕新课标的研究课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毋庸置疑,深入的研讨活动,浓郁的研究气氛,对广大教师全面领会新课标精神,正确把握教科研方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当前农村学校围绕新课标开展的课题研究工作存在一些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一、研究课题重功利,轻内需。“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广大学校领导的共识,同时,学校教科研工作也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各级领导都普遍高度重视。于是,围绕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总课题,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行动,出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局面,但是,在数以百计的课题中,许多只是为了评优、评先进,还有是教师为了评职称而立的,很多的农村学校课题立项缺少上级部门的指导,没有从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着手,没有从课堂教育的矛盾冲突中选题,没有成功的教育经验的依托,科学性、可行性都值得探讨,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带有明显的急功近利的色彩。同时,教科研的选题反映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也制约着研究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中小学教科研的基本任务是解决中小学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教育实践”是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的主要源泉,也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尤其在“走进新课程”以后,教育理念的巨大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择善而从,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趋势等无不是课题选择的“源头活水”。但是目前学校和教师在教科研选题上“跟从”别人的多,加以创新的少,课题选择缺乏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众多课题并无太多差异,有特征、有个性的少,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的多。如“自主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等课题遍地开花、大同小异。或者“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惟独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其实,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是具有“校本”、“师本”倾向的,必须就学校及教师本身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归类,找出共同特点,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修正、提炼,去伪存真。二、究课题重成果,轻过程。教科研的实施,是一个从假设到验证、再到推广,或者是调查研究、经验概括、实施推广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实践中的探索,注重的.是过程中的实效。目前,教科研活动中追求“形式主义”的太多,主要表现在:1、重视了“方案”和“报告”的撰写,而忽视了实施过程的历练,方案和报告写得尽善尽美,“理论”、“原则”叙述详之又详,而具体操作过程避重就轻,蜻蜓点水。2、重视开题及结题时的“轰动场面”,而无视实施进程的厚积薄发。开题及结题时,专家云集,嘉宾满座,经过几次的展示活动后,积累了一些资料,特别是形成了论文集,结论往往是“该课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平时大量的研究工作往往被搁置一边,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偏差却常常轻描淡写,甚至遮遮掩掩。3、课题更换频繁。为追求所谓的科研成果,许多知名的学校课题研究都搞“短平快”,当一个课题结题后,新的课题又上马了,教师刚刚从研究活动中得到的教学体验已不再适应,角色又要进行转换。诚然,以上做法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专家指点确实能保证课题实施的规范性,名师引路又能确保少走弯路。但教育关系到的是人的成长,一个课题的实施乃至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更需要自身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练的过程,哪怕是实施中的失误与偏差也是很宝贵的研究成果,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剥茧抽丝,于细微之处见功夫,而且,由于农村学校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教师无法适应不断变换的课题,往往被牵着鼻子走,课题研究也只能是走过场。因此,在专家论证、名师指导后的“操作过程”、“自我练兵”是万万不能忽视的。课题研究只有扣住“研究内容”,抓住内在联系,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才能使教科研方案的假设及成果的呈现珠联璧合,浑然一体。三、研究课题重展示,轻推广。在课题研究中,重视物化成果,忽视“推广辐射”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是关注“过程实施”,很多学校也喜欢大规模、大动作,通过大型公开展示,不惜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聘请导师来校“指点迷津”,希望能让老师茅塞顿开,快速成长。不少学校在一个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挑选优秀教师进行2至3次的公开展示活动,试图通过活动证明课题研究的价值,论证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的合理性,然后顺理成章地结题。即使是这样的活动,也往往局限于几所所谓的“项目学校”,很多的学校只能是看热闹的旁观者,出现了重城市、轻乡村的现象。然而,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从事的主要是“应用性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并在应用中再进行研究、改进和发展,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课题“研究”并不是主要为了结集论文、展示成果、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积淀经验、形成反思,提升理念、形成规律,并加以总结、推广,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特别是农村学校,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从名校名师那里汲取,教师可以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启迪,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许多好的课题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可是最多经过2至3年时间便宣布结题,而农村的教师刚刚摸出头绪,刚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却不得不因为不合时宜而中断,投入所谓的新的研究中去。这样的课题研究,社会效益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既浪费了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又打击了许多教师的教科研积极性,可谓得不偿失。总之,广大农村学校应该是课题研究最广阔的天地,课题研究应该植根于农村,植根于广大农村教师,有关部门应该要进一步重视课题研究实效,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教科研培训,落实农村学校课题研究计划,带领广大农村教师一起投身课改,让他们共同体验课改的喜悦,享受课改的成果,这样才能达到课改的真正目的
※※※残联:
※※※社区2010年康复工作继续以《※※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实施方案》为指导,严格按照《方案》要求推进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建设。现就※※※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制定如下:
一、康复工作原则
2010年残疾人康复工作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原则。坚持将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融入社区建设之中,以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同步发展为原则。坚持建立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社区残疾人协会为纽带、社区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工作机制,以人为本,服务残疾人,将残疾人康复工作作为社区残疾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指导社区残协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完善康复组织
社区残疾人康复小组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在社区残协指导下开展工作。康复小组积极配合社区居委会做好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对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做到“五清”、“五落实”。即家庭状况、经济状况、残疾状况、康复状况、基本需求状况清楚;走访、帮扶、培训、安置、服务工作落
1实到位。密切同残疾人的联系,协调有关方面帮助解决残疾人康复需求,为残疾人提供具体有效服务。
二、形成服务网络
康复工作形成“三个网络”。即助残志愿者服务网络、残疾人专职联络员网络、社区康复网络。建立社区残疾人志愿者队伍,广泛吸收热心残疾人事业、关心残疾人的社区公众参加助残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助残志愿者队伍,在社区残疾人协会的统一组织下,为残疾人提供帮扶服务;设立残疾人专职联络员,社区残疾人专干任专职联络员,加强残联、协会、残疾人之间的联系。及时做好社区残疾人康复人口入户需求调查表,并一一进行登记,对有康复需求训练与服务的残疾人建档立卡。
三、提供帮扶服务
广泛动员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机构,针对残疾人特点和实际情况,适时安排残疾人参加市、区相关部门组织的康复培训。积极鼓励、支持、协助社区内个体、企事业单位在辖区内开设康复机构,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发挥社区残疾人协会作用,发动和组织社区助残志愿者,在社区内开展康复。结“帮扶对子”,帮扶措施详实具体,责任到户到人,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帮扶服务。及时做好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并按表里的要求分月进行记录。
四、开展社区康复
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社区残疾人协会、其他各类组织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就近、就地为残疾人提供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的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及时了解、掌握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并建档立卡;组织指导残疾人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训练;普及和宣传康复知识,推广残疾人科普读物,并对残疾人进行心理健康康复治疗,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勇敢面对生活。开展残疾预防,建立并实行儿童残疾发生报告制度,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在社区无法满足的康复需求,应及时向其他康复服务机构进行转诊或转介。
1 开展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是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的客观需要。
社区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 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 作为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消防工作, 能否有效地开展, 并逐步与社区整体建设相适应, 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区公共安全。这就要求广大社区在新形势下, 应重新认识其职责和义务, 充分发挥其小社会的作用, 将消防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做到与社区文化、教育、环境、卫生、治安等工作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评。只有这样才对于有效预防火灾、保卫国家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它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是时代的需要。
1.2 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是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的客观需要。
当前, 我区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在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增加,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步提高, 家用电器走进千家万户, 居民家庭用火、用电、用气量逐年增多, 家庭装修采用大量可燃、易燃材料, 增加了家庭火灾的荷载, 稍有不慎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 只有开展大力社区“防火墙”工程建设活动, 发动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消防活动, 才能有效增强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提升全社会消防安全素质, 为推进全区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营造良好氛围。
1.3 开展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消防安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 随着辽阳市“五大发展战略”的快速推进, 我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广大群众对消防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与日俱增。因此, 社区消防组织健全不健全、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不建设、各类消防安全制度落实不落实、日常消防工作做到好不好, 将直接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 因此加强社区消防建设, 强化城市社区消防基层管理, 明确社区消防管理和服务职能, 帮助居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消防问题势在必行。
2 开展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实践问题
2.1 经费资金保障机制不完善。
《消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落实社区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消防设施, 器材的配备和维护, 组建志愿消防队等, 建立完善社区消防监督管理制度, 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金保障。但从目前工作开展情况来看, 由于各地财政收入不平衡, 致使多数社区“防火墙”工程建设所需经费未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社区消防工作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 造成社区消防工作口号响, 成效低。
2.2 基层消防组织不健全。
《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公安部61号令) 等, 都只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做了笼统的规定, 而对社区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等均未明确。以目前掌握的情况看, 全区社区虽然建立了消防组织机构, 但是由于缺乏法律层面支撑, 致使部分社区组织机构形同虚设, 没有形成层层制约的组织机制, 个别地区虽然把消防安全组织挂在墙上, 单在实际操作中, 有名无实。
2.3 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很多社区新建、改建、扩建中未能将市政消防给水等公共消防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有的虽有规划但未能有效实施, 使其欠账较多, 给灭火救援增加了难度。二是公共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保障不力,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 致使维护保养不到位, 如消防设备及消防管道出现腐蚀、生锈, 阀门无法启闭, 水泵不能及时启动, 消火栓不出水等现象。三是未能按照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 设置公共消防器材配置点, 配足配齐灭火器材。大多数社区灭火器的配置甚少, 少数社区即使配置了, 也是量少质差, 甚至失效过期, 以致不具备扑救初期火灾的条件。
2.4 群防群治工作机制不完善。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 忽视了对社区尤其是居民住宅区的消防安全管理, 普遍认为社区火灾面小、点小, 容易扑救, 不会造成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政治影响, 从而使社区消防工作成了盲点。二是三级管理不到位。公安派出所三级消防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区民警缺乏消防专业知识, 不知道如何开展消防监督检查, 要么不检查, 要么检查不出问题, 难以适应社区消防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三是检查考评不到位。未能按照社区“防火墙”工程建设达标细则认真进行考核, 致使检查流于形式, 督促考核不到位, 造成社区消防管理工作不到位。
2.5 社区志愿消防队伍的建设参差不齐。
一是社区志愿消防队伍不健全, 未按要求组建, 未配备基本灭火装备, 不能发挥志愿务消防队伍应有的作用。二是社区志愿消防队伍有名无实。有的, 虽然按要求组建社区志愿消防队伍, 但受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的影响, 志愿消防队伍很难开展日常演练及火灾扑救工作。
2.6 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杯水车薪。
一是消防教育培训的主体还是消防部门的一家力量, 多数情况下还是消防部门分批对广大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四个能力”建设“明白人”培训, 未能真真形成全员培训全员提高的良好氛围, 教育的师资力量和层次严重不足。二是部分社区居民的整体消防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自防自救的能力差, 有的居民对消防一无所知, 不会使用任何灭火器材, 缺乏在火灾情况下自救逃生的知识和技能。受培训时间、内容等因素, 目前培训只能靠动员来培训, 群众自发参与率较低。三是基层派出所对社区消防工作的监督、指导模式存在偏差, 没有把消防宣传和开展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对社会消防工作只停留在防火检查、隐患整改等粗略工作, 而对社区消防工作全局没有把握。
3 强化社区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应对策略
3.1 进一步完善社区消防工作资金保障机制。
消防工作说到底是需要经济支持的一项工作。没有经费的投入, 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单靠公安消防部门、基层派出所和广大社区工作人员空喊, 只能是望火兴叹。因此, 应因地制宜、因情施策保障社区消防工作资金, 一是要大力争取各级政府对社区“防火墙”工程建设的投入, 主要用于社区的消防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二是要积极协调辖区社会单位建立社区“防火墙”工程建设帮扶机制, 确保社区日常消防工作正常运转;三是积极采取社会捐赠、公益广告支持、保险公司赞助、公民自发投入、政府财政补贴等形式拓展其它经费来源渠道, 确保社区消防建设的顺利实施。
3.2 进一步加强社区消防组织网络建设。
一是推动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把社区消防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依托社区居委会成立有居委会主任任组长的消防组织机构, 确定消防安全责任和和消防安全管理人, 确保社区消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二是要配备社区消防安全专 (兼) 职管理人员, 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三是派出所民警要充分发挥派出所辖区熟悉的优势, 实行辖区民警对社区消防工作的分片包干。消防部门药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沟通取得支持, 建立消防大队、街道办、居委会、社区、居民之间五位一体的社区消防网络格局。
3.3 进一步加快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一是及时提请政府制定保障措施, 在做好社区规划的基础上, 相应做好消防基础设施的配套规划, 加大社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 切实将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 解决好消防水源、消防通道、防火分隔等问题, 从根本上提高社会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二是加强社区内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和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 建立社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基金, 不定期对社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进行维护保养, 落实管理责任, 实行专人定期检查维护保养, 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有效发挥作用。三是积极督促每个社区要设置公共消防器材配置点, 配足配齐灭火器材, 社区内的多层居民住宅楼内应适当配备灭火器、水带、水枪等器材, 保证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
3.4 进一步夯实社区群防群治工作基础。
一是切实提高对社区消防“防火墙”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并将社区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内容, 明确工作任务、目标、要求, 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 同时加强考评督导, 注重考评结果应用与先进典型推广, 落实奖惩措施, 确保社区工作同社区治安、文化、教育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二是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推动街道办事处建立行政负责人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消防联席会议制度。督促社区及居民委员会确定消防专、兼职管理人员制定楼宇“居民防火公约”, 建立基层火灾综合防控体系, 在社区构筑起火灾防控“防火墙”;三是坚持“网格化”排查隐患机制。继续以街道和社区为基本单元, 逐级细化“网格”, 明确责任人, 组织消防、治安、公安派出所全警参与, 发动居委会基层力量, 分片包段, 拉网检查, 形成全民围剿隐患的强大攻势, 杜绝失控漏管现象发生。四是督促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落实消防管理责任, 定期开展防火检查, 消除火灾隐患, 营造平安和谐的消防安全环境。
3.5 进一步加快社区志愿消防队伍建设。
一是落实人员物资保障。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社区要组织一支具有固定人员、经费保障、设施齐备、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志愿消防队伍。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 实行专人负责的管理模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配备手抬泵、简易消防车等必要的灭火装备, 使之成为保护本单位及邻近单位消防安全的中坚力量;二是拓宽发展模式。积极招募专 (兼) 职社区消防员, 强化社区志愿消防队伍, 切实解决社区志愿队伍名存实亡、有名无实等问题, 进一步完善农村灭火救援体系, 不断提高扑救火灾事故的能力。同时加强对社区专 (兼) 消防人员的业务培训, 教火灾预防知识、教火灾扑救技能、教消防宣传方法, 真正把社区消防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扑救初起的战斗队、消防安全的监督队、消防知识的宣传队和为民服务的志愿队。
3.6 深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一是设立消防宣传阵地。在每个社区内的醒目位置悬挂消防宣传牌, 在社区内主要交通路口设立固定消防知识宣传栏, 在每个单元入口处设置防火安全知识告示牌;制定居民防火公约;二是建立消防宣传队, 利用社区活动室、社区文化站等场所开展消防宣传。三要加强公安派出所在日常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宣传作用。将宣传工作纳入公安派出所日常监督管理的工作议程, 并对公安派出所分管消防的民警进行集中培训, 切实发挥其在日常工作中的宣传作用, 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氛围。四要积极探索社会化消防宣传工作新模式, 着力发展壮大消防志愿队伍, 将消防志愿者作为社会力量纳入到社会化消防宣传工作中, 广泛深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五是强化消防站对社会开放。定期接纳社区群众来队参观、学习、体验消防, 开展火场逃生演练, 使其增强对消防知识的了解。公安消防部门还可以通过开通消防热线服务, 定期接待群众的消防投诉和咨询, 运用百姓喜闻乐见、形象直观的形式, 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
摘要:消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安全事业,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需要综合发挥各方面的作用。社区消防是指利用现有社区的组织机构, 建立社区消防网络, 发挥管理服务功能, 实现社会消防自治, 共同预防火灾的发生, 形成一个新的社会化消防管理格局。社区消防工作旨在通过各种体制、手段、方式等要素来落实管理社区消防的特定目的, 提高全民消防素质和城市整体抗御火灾的综合实力, 推动城市的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本文就依托“防火墙”工程建设, 结合本单位辖区实际状况推进社区消防工作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具体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防火墙,社区消防,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依法治火——全省公安消防部队《消防法》宣贯会在杭召开1998-09-15.
关键词:社区;建设;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社区建设与管理提供组织保障新模式
社区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基層组织,新型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开展的怎么样,有没有生机和活力,直接体现出社区基层党组织有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靠上抓,班子成员包片抓,党小组成员重点抓的“金字塔”型领导体系。二是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模式。进一步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按党员居住区域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有一名小组长牵头负责具体事宜,在此基础上,按照“上下联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整体推进”的工作要求,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运行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从上到下进行理顺,确保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指导、协调、服务、监督等作用。
二、完善社区网络建设,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为社区建设与管理搭建电子服务新平台
一是全面构筑技防网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社区加大技防投入,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的居民小区安装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努力实现重点路段、道口和区域视频监控的全覆盖。二是搭建电子政务平台。社区应通过建立局域网、门户网、政务公开系统和网络舆情处置等电子政务平台,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政务信息,发表个人意见。
三、创新管理,整合队伍,提升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新水平
一是推行网格化管理。本着“条块结合、优化组合”的原则,针对不同情况,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片,在每个管理片中挑选思想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居民担任信息管理联络员,配合楼长、居民小组长、调解员、保安员、社区干部、社区民警、街道包社区干部开展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形成由街道、管区、社区、片区、楼(栋)长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二是整合社区联防队员。投资建立社区联防基地,将原先分散居住的联防队员集中居住,实行军事化管理。结合联勤队伍的网格化管理,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布局,形成“社区保点、联防巡线、治安志愿者参与”的大巡防格局,大限度地把治安队员放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和社区主干道,提高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
四、帮扶救助,文化育人,丰富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新内容
一是完善帮扶救助体系。建立社区慈善、老龄等一系列帮扶救助体系,为社区弱势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义工帮扶等救助。二是搭建文化育人新载体。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步伐,按照“一居一组一特色”的工作要求,成立社区巾帼文明宣传队、秧歌队、锣鼓队、健身队等社区文艺队伍,引导居民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让社区在活动中发现、培养文艺人才,带动社区群众文化深入发展,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以人为本,优化环境,精心打造环境优美幸福和谐新社区
一是建立信访联动机制。本着“小事、大事不出社区,问题解决在基层”的维稳工作思路,建起机关指导、社区解决、信访部门协调的信访联动工作机制,将社区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前预测,深入排查,超前介入,主动化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置在萌芽状态。二是改善人居环境。结合青岛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街道争创全国卫生乡镇等有利时机,对部分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强化社区物业公司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对社区脏、乱、差等卫生死角,开展集中治理,彻底解决居民反应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同时结合创城工作,对城市社区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拉网式综合整治。
六、几点启示
我们在建设幸福和谐宜居社区过程中,不断创新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互利共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加强组织领导,是创新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治本之策。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好坏,与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执行力密切相关。基层社区党组织以创先争优为目标,把强化组织领导作为提升执行能力、创新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治本之策来抓,每年用1/3以上的时间在社区调研,把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一线。同时选优配强社区干部,并通过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依法治居能力和为民服务本领,使街居干部的工作由被动型、应付型、任务型向主动型、服务型、创新型转变。
2.强化源头治理,是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基础之功。
影响社区平安和谐的主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社区在加强干部管理、提升干部为民服务本领的同时,制定完善了规范社区两委干部行为的《七项制度》,从而有效地规范了社区干部的从政行为,夯实了基层政权建设的根基。在此基础上,街道帮助指导各社区重点抓了“一会、两组、八公示”。各社区成立居民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财务收支、税费收缴、征地拆迁等八个方面的情况定期在政务公开栏里进行公示,接受居民咨询,有效地防止了干部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一、构建三大康复网络
为了夯实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街道基础,街道着力构建广覆盖的助残康复网络。
1、康复管理网络融入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制定了《江湾镇街道“创建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街道”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主任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任务融入和谐社区发展,工作任务分解到街道相关科室及社区卫生中心、派出所、社区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了“定岗、定员、定时”的管理模式。定岗,根据年度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根据各科室、各单位工作重点,制定岗位职责,实施目标管理;定员,明确社区康复措施的岗位责任人,逐一落实管理服务队伍;定时,根据社区康复工作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康复主题活动。形成了街道主导、社区单位协同、齐抓共管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工作局面。
2、康复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平台。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构筑融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助残康复平台。为改善残疾人活动康复条件,今年专门辟出1100平方的场地,建立集社区阳光之家、残疾人活动室、残疾人治疗护理为一体的的残疾人之家。目前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工作已完工,近期将启用,至此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服务平台在江湾镇街道全面建成。
3、康复指导网络深入助残工作各个领域。成立由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牵头,卫生中心、康复、教育等有关机构专业人员参加的社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依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对卫生中心6名社区医生和3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康复服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心理沟通、言语训练、上门调查”等康复知识的培训,带动了一批社区康复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结合“送康复服务上门”,组织社区康复需求调查专题培训;结合养护工作,进行了养护调查数据库管理培训;结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开展了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做到了学以致用,在助残康复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实施四项康复工作
近年来,江湾镇街道持之以恒地实施四项康复行动计划,把助残康复工作做到残疾人心坎上。
1、举办“阳光行动”――温暖智障人士。从20xx年开始,街道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在新市南路建立了100平方米的.“阳光之家”。目前68名16—35岁的智障人士在这里参加培训,街道为他们成立了智障人士腰鼓队、舞蹈队、图画小组、编织小组、英语小组和兴趣小组,丰富智障人士文化生活。在去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社区接待期间,“阳光之家”学员与特奥代表团成员们共同开展了文艺联欢、体能训练等活动,充分诠释了特奥运动的深刻涵义。
2、“照料行动”――关怀精神病残疾人。为了使精神残疾人在康复期有良好的康复环境,街道创建了“温馨护理站”,承担帮助患者定时服药、开展精神护理、与家长联系沟通的职能。护理站制定作息制度、康复内容,建立学习园地,开展卡拉OK、户外文体等活动。经过“照料行动”,实现了护理站学员们零肇事的目标。街道组织表演的配乐诗朗诵――《温馨护理站,幸福的港湾》,在参加上海市精神病防治中心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报材料
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县人民政府
**县位居浙江省中**,东临**,南连**,西接**,北靠**,总面积平方公里,分16个乡镇,2个农管处,642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其中残疾人数28000多人,持证人数6300多人。”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要求,以”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为抓手,从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热点、难点入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了分工协作的组织管理网络,完善
实用的社区康复训练网络,基本形成了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水平。现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政府重视,目标明确
(一)统筹兼顾,把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为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县委县政府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县”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对残疾人事业、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和具体要求。
(二)突出重点,把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我县被确定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培育候选县后,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残疾人社
区康复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并将创建工作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将创建活动摆上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县政府还及时出台《关于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的实施意见》(缙政办发[2010]30号),并召开了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动员大会和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创建要求。
(三)健全组织,专门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府办、民政、卫生、残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卫生、民政、残联工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四)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
县委县政府在相继出台《**县扶助残疾人实施办法》(缙政令43号)、《**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缙政发[2008]64号)、《中国共产党**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委[2009]52号)等文件基础上,出台一系列关于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及康复保障体系、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等细化配套政策,在全力推进残疾人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保障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全力推进。
(五)落实经费,为创建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近年来县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根据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县三类地区工作标准,县财政一次性拨出230余万元用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建设,每年按照我县覆盖人口安排一定的社区康复工作经费,为康复需求调查、建档立卡、购置康复器材、人员培训、组织宣传、专职委员和康复协调员的工作补贴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部门配合,措施得力
(一)抓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管理者队伍建设。在健全康复工作管理网络的基础上,我县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管理人员进行了系统专业的培训。对各乡镇分管领导进行康复工作有关政策要求、原则、内容的培训,对各乡镇残联理事长和人民医院分管康复工作院长进行康复工作业务培训。
二是强化康复员队伍建设。为做到残疾人社区康复全覆盖,我们整合资源,聘请56名乡镇卫生院骨干医生为镇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员,聘请642名村医为残疾人社区康复员,在明确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员和康复员职责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康复理论和实务集中培训,培训后考核发证,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员和康复员。
三是强化康复协调员队伍建设。实
行康复协调员上岗资格证制度,去年7月份,我们请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领导和专家对67名乡镇残疾人康复协调员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村康复协调员的培训由各乡镇组织。采取分期分批的办法,利用农闲、晚上时间学习,保证每年不少于40学时的培训时间,并按规定组织考试。
三支不同层次的康复工作者队伍保证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正常运作。
(二)抓制度建设
为使残疾人社区康复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县全面推行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制度化管理。
一是统一县六大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乡镇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站和村(社区)康复室建设标准。乡镇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和村康复室按照”九个一”标准建设,即:有一块牌子、一个工作室、一批康复指导医生、一套工作制度、一张康复服务指导网络图、一套康
复设备、一套康复知识普及读物、一套康复工作登记表、一套康复档案资料。
二是建立常态化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考核和奖惩机制。县残联和卫生局明确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目标任务、服务要求并召开会议部署落实,定期不定期组织考核检查。各乡镇根据要求开展规范化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
(三)抓网络建设
一是抓管理网络建设。各乡镇设专人分管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成立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领导小组,全县642个行政村配备了社区康复协调员。
二是抓社区康复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成立县康复技术专家组和社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依托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康复中心开展技术示范、人员培训、知识普及、咨询转介等工作。各乡镇卫生院均成立社区康复技术服务领导小组,明确两名专(兼)职康复指导员和多名社区康复员;在有条件的50个行政村设置康复室,并配置了康复器材;
全县安排残疾人康复活动场所50处,其中有两个康复站开展农疗、日间照料等康复活动。此外,根据**地处山区、村落分散等特点,我们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家庭配置康复器材和无障碍设施,开展个性化服务。
(四)抓设施建设
县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按县级康复中心标准建设,开展专业的康复门诊治疗。康复中心配有康复治疗师、医师、针灸理疗师及护士等医护人员;开设了住院部、门诊、针灸、理疗、推拿等服务项目,拥有病床18张,专门设置了TT、OT功能训练场,对中风偏瘫、截瘫、脑瘫病人进行全面康复训练。整个康复中心总营业面积近1000平方米,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残疾人康复中心的成立将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县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带来便利和实惠。全县16个乡镇、2个农管处的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实行标准化建设,配备了适用的残疾人康复器材,康复指导站设置率达到100%。建立
了50个村残疾人康复室,每个康复室均配备残疾人康复器材。根据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的不同,政府免费为适配有需求的残疾人配备基本康复辅助设备。
(五)抓基础建设
一是开康复需求调查。为了把社区康复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让残疾人得到贴心、实惠的康复服务,首先,我们充分利用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发挥全县642名村康复协调员熟悉各行政村基本情况的优势,调查填写了9285份残疾人基本情况表和康复需求表,康复需求筛出率占全县总人口数的%。再由各片村医、康复医生根据残疾人康复需求分别进行康复治疗和指导。据统计,全县共建立了7855份康复服务档案,对残疾人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规范档案管理。示范县创建工作量、面广,涉及的部门、单位相当多,档案整理任务非常繁重。县、乡(镇)两级残联牵头,按《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检查验收评分表》内容要求,划分总目录,以政府重视、管理网络、经费保障、服务网络为主要内容,对各部分进行对照,按要求将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分门别类装入档案盒,在每个档案盒里专门配有目录清单,使人一目了然,便于查阅。
三是开展业务培训。我们在邀请省残联领导和专家对乡镇残疾人康复协调员进行培训的同时,由县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组织实施对社区康复技术人员即乡**复技术人员、康复指导员和各康复点村医的培训,负责制订培训计划,确保乡**复技术人员、康复指导员每年接受不少于60学时的培训;由各乡镇卫生院负责村医的培训,每年不少于40学时,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三、宣传到位,服务到家
(一)开展媒体宣传
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相关政策和专业知识,而社会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又不甚了解,残疾人、残疾人亲属康复意识不强。为此,加强宣传,利用各种媒体打造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宣传平台至关重要。我们首先召开各类会议,大力表彰各类优秀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及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广泛宣传残疾人事业,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其次,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结合”爱耳日”、”全国助残日”、”聋人节”等残疾人重大节日,向社会宣传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重要性,普及残疾人康复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和残疾人亲属对残疾人康复知识的知晓率。
(二)编发宣传资料
目前为止,县残联已编印《残疾人相关政策法规》3000多本(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浙江省残疾人保障条例》、《中国共产党**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扶助残疾人实施办法》等内容),《残疾人康复知识手册》10000多册,印发《**县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知识手册》32000余份,编发《**
残联》简报十四期;发行《**残联》报两期;在《今日**》报上报道宣传我县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的消息10多篇,广泛宣传扶残助残社会风尚和残疾人社区康工作相关内容,努力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主动上门服务
为高标准高质量提供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我县建立了康复指导员与康复员一对一指导、康复员与残疾人一对一服务,康复协调员与残疾人一对一服务制度,全程指导、全程服务、全程跟踪。县康复技术指导员深入基层,组织社区康复指导员、康复员、康复协调员,入户进行残疾筛查和功能评定,动态掌握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掌握基本情况后,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指导员和康复员制定各类残疾人康复方案,开展康复治疗、护理、心理咨询、功能训练,并深入残疾人家庭指导,开展健康教育和培训,普及康复知识;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站为各类有需求的残疾人建立了康复服
务及转介记录档案,进行分类管理、跟踪服务。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员,负责残疾人功能评定、制定训练计划、鉴定训练效果,康复员在康复指导员的指导下开展康复训练工作。对轻度残疾人及其亲属进行一年不少于六次康复训练指导,对重度残疾人进行每月一次入户、每次不少于一小时康复训练指导与服务,每次服务后及时做好服务指导记录。
(四)康复器材进家庭
残疾人最大的愿望是能用最少的钱,以最方便的方式享受到最多最好的康复服务,有尊严地生活。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要长效推进,最关键的是要有能满足广大残疾人需求的优质服务。为此,针对我县地处山区、村落分散等特点,因地制宜条取各种措施,多种康复服务形式齐头并进,确保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保证康复效果。除统一在村康复室安装康复器材外,对偏远自然村的残疾人,我们送部分适用的康复器材到残疾人家中安装,同时进行相应培训和跟
踪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舒洪镇舒洪村的洪新艳,由于三岁时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导致右手、右腿功能障碍,肌肉萎缩。针对此种残疾情况,县残联专门为洪新艳家安装了一套P-DHQ-A滑轮吊环训练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洪新艳感觉手臂和腿的肌肉比以前有力多了,效果非常好。
四、几点体会
(一)党政重视,是做好康复工作的前提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我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从一开始,县镇两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政府主导,强化保障,全力推进,使康复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政策、有资金、有队伍、有网络、有平台,为创建工作常态化,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良性运行提供了充分而全面的保障。()同时,根据我县农村残疾人占绝大多数,农村残疾人社区康复面临更多困难的实际,将康复工作重心下移,镇村联动,夯实工作基础,形成
主体在乡镇,重点在社区(村),基础在家庭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格局。
(二)部门协作,是做好康复工作的基础
社区康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过程中,必须既重视部门职责分工,充分发挥部门创新精神和主观能动性,又强化部门通力协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政府公共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共享,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快捷运行。如我县卫生局主要做好乡**复指导员和村康复协调员的师资培训工作;县残联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创建工作,进行各项业务培训,指导各类残疾人康复工作台帐的建立;各乡镇政府在县相关部门的指导配合下,统筹协调辖区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基础坚实,均衡发展,全县所有乡镇都轰轰烈烈地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三)统筹规划,是做好康复工作的保证
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要长效推进,最关键的是要有能满足广大残疾人需求的优质社区康复服务。为此,我县特别重视康复资源布局和整合的科学规划,特别重视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特别重视建立健全县、乡镇、社区(村)三级康复服务网络,特别重视康复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和规范化服务,建设一支素质过硬、高效务实、乐于奉献的康复工作者队伍,提高社区康复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广大残疾人人人享有真正就地就近、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康复服务。与此同时,建立常态化的社区康复工作考核和奖惩机制,使全县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走上高效长效运行的轨道。
今后,我们将按照省里、市里的要求,在全县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开拓进取,进一步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保障全县残疾人特别是广大农村残疾人人人享有优质的
【对农村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11-11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看法05-25
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07-13
八卦社区残疾人社区康复站职责和工作制度10-22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06-23
彬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与思考09-11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19
谈谈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做法11-20
浅谈农村小学管理的几点看法09-24
农村饮水几点思考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