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朗读

2025-0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题西林壁古诗朗读(精选6篇)

题西林壁古诗朗读 篇1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板书: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古诗朗读 篇2

1.简单易用

《题西林壁》学习工具无需使用说明, 简单尝试使用后, 即可顺利操作。教师可在备课或上课时使用;学生可在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时使用;非本年级的学生也可以随时使用。

2.资源丰富

丰富的资源有助于学生全面地学习语文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学习工具信息量大、角度新颖,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了教学效率

《题西林壁》学习工具有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也成功地将与本课有关的课内外知识有机整合起来, 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制作背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只有有所感悟, 有所思考, 才能启迪智慧, 享受乐趣。为此, 我专门设计并制作了适合学生学习古诗的学习工具——《题西林壁》。

学情分析

《题西林壁》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5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写景诗, 又是一首说理诗, 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学习古诗有了一些经验, 掌握了一些方法, 但在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时, 理解诗中哲理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更好地突破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我制作了学习工具《题西林壁》。

● 设计思路

1.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工具的教学设计包括激趣导入、背景介绍、诗文品读、拓展资料四个板块。其目的在于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题西林壁》的兴趣;通过了解诗人生平和创作古诗的背景, 全面地理解古诗;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 品读古诗的内容及内涵, 深入体会诗人想表达的情感, 领悟诗人诗中蕴含的哲理;通过拓展资料, 引导学生品读不同诗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描写,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习工具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学习工具时从以下几方面做了考虑: (1) 为了有效激趣导入, 设置板块一, 提供视频资料; (2) 为了了解诗的背景, 设置板块二、三, 提供文字资料; (3) 为了学习诗的内容, 设置板块四, 提供字句的文字解释、动画演示、视频资料介绍等; (4) 为了拓展知识面, 设置板块五、六、七, 提供名人大家的精彩点评、学生书写的书法作品、录制学生朗读诗文的微视频及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古诗欣赏 (如图1) 。

内容结构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工具的内容结构有七个大板块, 分别是:朗读欣赏、诗人简介、创作背景、诗文品读、作品鉴赏、学生展示、拓展学习。

1.朗读欣赏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采用观看视频、朗读欣赏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整节课的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诗人简介

通过读文字资料和图片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简介。借助文字、图片资料直观地认识诗人, 拉近古代诗人与现代学生之间的距离。

3.创作背景

通过读文字资料和图片了解诗的创作背景和题壁诗的来历。借助文字、图片资料及师生交流, 直观深入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4.诗文品读

(1) 读诗歌, 感知美

此时, 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 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 感知庐山的美。

(2) 明诗意, 理解美

学生先小组合作自学诗歌, 再结合视频学习古诗的大意, 结合教材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集体交流反馈。针对前两行诗句, 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从不同角度观看, 并体会其中的不同。我要求学生放飞想象补全句子, 体会庐山的雄伟奇特、千姿百态,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针对后两行诗句, 则是通过对重点字的理解、师生间的交流和联系实际的教学, 来理解诗人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真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中视野有局限, 而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样理论联系实际, 既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和朗读能力。

(3) 悟诗情, 感悟美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回顾古诗, 这既是一首写景诗, 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行诗句赞美庐山景色壮观, 后两行诗句, 告诉我们要全面正确客观地处理问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整首诗。通过总结, 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朗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只有入情入境地吟诵, 才能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5.作品鉴赏

作品鉴赏包含文学赏析和名家点评, 有更加专业的诗文分析, 有更加精练的大家点评。仅仅是一堂课听教师的诗文分析还是较片面与肤浅的, 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学习古诗, 品读名人大家的点评是有必要的, 只有通过点滴的积累, 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6.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由学生朗诵和书写诗文两部分组成, 也即课前学生录制的朗诵音频和一篇篇俊秀的书法作品 (如图2) 。录制学生朗诵视频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朗诵者是自己本班的同学, 仿效起来会有亲切感, 练习时也会随时找到榜样示范, 不拘于一时地观看学习。展示学生们的书法作品, 可以激发学生写字、练字的欲望, 因为语文离不开文字, 也离不开写字。

7.拓展学习

我在拓展学习板块中, 嵌入视频《望庐山瀑布》, 并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诗人笔下的庐山美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 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另外,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将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艺术布局

整个学习工具以棕黄色为主色调凸显经典文化主题。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正好与古诗相得益彰, 营造出一种清幽典雅的氛围, 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诗的意境。

1.首页

首页的设计以一幅画卷的形式展开 (如图3) , 将一幅庐山美景的图片嵌入到画卷中, 并设置了工具的名称。这样, 学生在使用时, 刚一看到首页就会被庐山美景吸引, 也能直观清晰地了解工具的名称。

2.主菜单 (一级菜单)

主菜单的设计简单明了, 操作容易。将设计的七大板块以竖排的形式从左至右一一罗列, 每个按钮都设计成小画卷的形式, 这正与首页遥相呼应 (如图4) 。

3.导航按钮

学习工具的每一页最下端都有导航按钮, 可以随时选择更换学习板块。导航按钮的位置统一、合理。

每个板块初始页的右上角都有“返回上一级”的按钮, 可以直接返回一级菜单。如果一级菜单中包含二级菜单, 在相应内容结束页的右下角处有“返回”按钮, 可以直接回到二级菜单 (如图5、图6) 。

总之, 在不影响精美的前提下, 将重要内容放置在显示区的明显位置, 让主体更引人注目。整个学习工具虽然内容繁杂, 但不同级别内容风格、界面布局协调一致而又富有变化, 在“大同”中求“小异”, 遵循了“单一时找变化, 变化时求统一”的艺术规则。

评价与反思

本学习工具能够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 操作简单、资料全面、沉浸感强, 不仅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而且便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能够很好地辅助他们完成数字化学习及教学任务, 实现了双赢。反思整个学习工具, 其中还是有不足之处的, 如没有制作每页均可“停止播放音乐”的按钮, 没有设置专门的自测板块等。

幕前幕后

我是一位年轻教师, 教龄才两年。参加NOC活动也是第一次, 自己深知资质尚浅。最初, 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参加了比赛, 但最终却获得了一等奖, 这是辛勤耕耘的回报, 也是对我的莫大鼓励。

回顾整个比赛的历程, 我如今还历历在目。在准备的过程中, 一开始我对这项比赛的形式、内容一点都不了解, 毫无头绪, 好几次几乎就要放弃。但是, 在领导的鼓励、身边其他教师的帮助下, 我又产生了参赛的念头。试想:即使没有入围, 没有获奖, 准备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何不迈开这一步, 试一试呢?于是, 我重新踏上自己的备赛旅途。

日复一日, 我摸索着, 在制作途中反复修改内容和形式, 几经辗转终于制作完成, 成功上交作品。随后, 是漫长的等待。终于, 我入围了决赛, 但面临的却是更严峻的考验。我无数次忐忑地问自己:“全国各地高手如云, 领奖台上能有我的一席之地吗?”

我在准备答辩时, 又遇到了难题——10分钟的时间, 我要说些什么呢?评委老师又会问一些什么问题呢?还好身边有过多年参赛经历的教师及时给予了帮助。自己制作答辩PPT、文稿, 反复修改文稿内容, 思考如何用最恰当的语言介绍自己作品的亮点。经过几日的雕琢, 终于有了一份相对成熟的文稿。

参加NOC活动, 为我的教师生涯增添了一抹亮色, 但成绩只是暂时的, 未来的路还很长, 我将继续耕耘在教育信息化的最前沿, 只要自己还有新的创意要实现, 只要还有新的技术要学习, 只要周围的教师还需要我, 我将不停地探索、创作。

评委印象

北京市昌平区城南中心小学陈颖老师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师, 能用Power Point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学习工具实属不易。Power Point能兼容多种媒体、易上手、普及率高,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得很普遍, 但能制作成像陈老师这样的并不多。

陈老师围绕教学内容《题西林壁》制作的学习工具, 界面美观, 导航目录清晰, 包含的信息量大, 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学习工具的设计思路来源于教学思路, 学习工具内容的选择, 是为配合教学设计而制作的, 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该学习工具采用了多种形式、多种媒体, 从多维度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古诗, 少有资源堆砌的感觉。

Power Point作为一款简单易学的学习工具制作软件, 很受教师欢迎, 希望陈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 带领身边的老师, 深入发掘它的更多功能, 制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来。

经典赏析 题西林壁 篇3

不识④庐山⑤真面目⑥,只缘⑦身在此山中。

【注释】

① 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庐山的北边。西林壁指庐山西林寺的墙壁。题西林壁指(将诗)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 横看:从正面看。

③ 侧:从侧面看。

④ 识:认识;清楚。

⑤ 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西省境内。

⑥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⑦ 缘:因为;由于。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赋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yì)。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历史上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高的大家之一。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不能清楚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我自己就站在这座山中。

【赏析】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五月,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由黄州改迁汝州团练副使。途中,他经过九江,第一次游览了庐山。刚入庐山的时候,他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像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题西林壁》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姿态万千的庐山景色。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为什么不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游山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蕴含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既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因此使本诗读来亲切自然,令历代读者广泛传诵和回味。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篇4

题西林壁①

横看②成岭侧③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④。

不识⑤庐山真面目,

只缘⑥身在此山⑧中。

——宋·苏轼

注释

①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③侧:从侧面看。

④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识:认不清。

⑥只缘:只因为。

⑦身:自身。

⑧山:指庐山。

解读翻译

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山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题西林壁古诗教学反思 篇5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在被贬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后,被庐山的多姿面貌触发诗意而在西林寺的墙上所作。前两行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后两句借景寓理,道出了识人待物的方式方法。

二: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明白诗中的哲理

首先在PPT上要采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在西林寺墙上的古诗,借以明晓“题西林壁”这四个字的意思;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庐山,在图片上辅以文字引导,感受从正面从侧面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借以明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 其次设置疑问:那么庐山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实面貌?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在古诗中找到诗人的答案,借以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藉此,我们基本理解了古诗的大意,但是诗中的哲理有如何让学生明白呢?

我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画杨桃》,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杨桃,看到的杨桃是不一样的。这个道理不正和这首古诗的哲理不谋而合吗!所以在上课前可以先回忆一下《画杨桃》

给我们的启示,引导大家想想:如果苏轼就在我们身边,他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了?然后大家一起去古诗中找找苏轼的看法,借以明晓诗中的哲理蕴意----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试问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常常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感觉呢?引导大家一起思考交流,用生活中常用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样这首古诗的难点就分散到了回忆和体会之中了,方能不知不觉的让大家明白古诗的哲理。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篇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书:变化:岭、峰、不同)

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

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明确:因为每一个角度看庐山,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观赏者会不明确庐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是因为的意思。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③结合这两句诗,谈谈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庐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

道理: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要对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断,不能盲目做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这两首诗的侧重点。

明确: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在诗歌中蕴涵着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人的情感是有极大帮助的。ppt出示苏轼被贬黄州的资料,体会本诗的独特视角。

(五)小结作业

小结: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上一篇:网上银行服务协议下一篇:示范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