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翻译课件

2024-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山子传翻译课件(共4篇)

方山子传翻译课件 篇1

张氏

【题解】

陈慥为人豪爽,好饮酒,苏轼在凤翔任职时曾与他交游。十九年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途中遇到陈慥。此时陈慥已成隐士,号方山子。苏轼认为他放弃富贵,隐居深山能够怡然自得,感慨于人世的变迁,为他写了这篇传记,记下了他青年时期的豪气和隐居后的风度。

方山子:即陈慥zào,字季常,号方山子,贵公子出身,终生不仕,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两人过从甚密。光:光州,今河南潢川县。黄: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朱家、郭解:西汉游侠,事详《史记〃游侠列传》(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闾里:乡里。

方山子,光、黄

隐人也。少

时 慕

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 宗:尊奉,尊崇。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驰骋当世:在当代施展怀抱。不遇:不得志,不被赏识。遇,得志,见赏。宗

之。稍壮,折

读书,欲以此

驰骋当世,然终

不遇。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向,发奋读书,想要以此在当世有所作为,却始终无人赏识。

遁:隐居。遁,隐去。岐亭:镇名,位于今湖北麻城县西南。庵居蔬食:住草屋,吃素食。庵,小草屋。晚

乃遁

于光、黄

间,曰岐亭。

庵居

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 晚年就隐居于光州黄州一带,一个叫岐亭的地方。住草屋,吃素食,不与世人来往;抛弃 毁:撤除,废除。

车马,毁

冠服,徒步往来

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

帽,车马,扔掉读书人的穿戴,徒步往来于山中,没有谁认识他。(人们)看他所戴的帽子

方屋:帽顶呈方形。(方屋,形方而突起。)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工所戴的帽子,用彩縠(縠hú,有皱纹的纱。)做成,既高又方。

遗像:遗留下来的式样。谓:称呼。

方屋而

高,曰:“此岂

方山冠

之遗像乎!”

谓之方山子。方顶而且突起,就说:“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式样吗?”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

谪zhé:贬官。元丰三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适:恰好,正好。焉:兼词,相当于“于是”“在那里”。余谪

居于黄,过

岐亭,适

焉。

曰:“呜呼!此 我被贬住在黄州时,(有一次)路过岐亭,正好在那里遇见他。我说:“哎呀,这是

矍jué然:吃惊地注视的样子。

故人

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

问余 所以至此 我的老朋友陈慥啊,为什么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吃惊地看着我,问我到此地的原

环堵萧然:住所简陋,屋内空荡荡的。堵,墙。萧然:空寂的样子。

者。余

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

笑。呼

宿其家,环堵萧然,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又仰天大笑,招呼我到他家过夜。他家里空荡荡的,既:已经。耸然:吃惊的样子。

妻子奴婢皆有

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但他的妻儿奴仆都有一种怡然自得的神情。我感到非常吃惊。

使酒好剑:喜欢喝酒,喜欢舞剑。有:通“又”。嘉佑七年(1060),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陈慥其父陈希亮为凤 翔府知州,因而与陈慥相识歧下。岐下,岐山下。岐山在今陕西凤翔县。

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 我独自回想起方山子年轻时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情形。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见

从两骑: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骑,一人一马为一骑,这里指骑马的随从。挟二矢:携带这两副弓箭。矢,箭,这里泛指弓箭。

方山子从

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

到方山子带着两个骑马的随从,两副弓箭,在西山一带游猎。前方飞起一鹊,他就令随从

怒马:犹策马,激马使其怒而奔跑。

逐而射之,不

获。

方山子

怒马独出,一

发得之。

与余马上论

追逐射鹊,没有射中。方山子独自跃马而出,一箭射中飞鹊。于是就在马背上和我谈论起

精悍:精明强干。

用兵

古今成败,自谓

一世豪士。今

几日耳,精悍之色 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诩为一代豪杰。如今才过了多少日子,那股英气勃勃的神

见:通“现”,显现。山中之人:指隐士。

见于眉间,而岂

山中之人哉!态,依然在眉宇间显现,怎么会是山中的隐士呢!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勋阀,功臣门第。阀,古代仕宦人家大门外立左右两柱,常用来标志功勋,左柱叫“阀”,右柱叫“阅”。陈希亮是进士出身。“使从事于其间”两句:他如果做官的话,现在已经名声显赫了。使,假使。

方山子

有勋阀,当

得官,使 从事于其间,今

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有功勋的家族,应当有官做,假使他做了官,至于今,也应该

显闻。而其

家在洛阳,园

丽,与公侯

等。

是声名显赫了。他的家在洛阳,园林住宅雄伟富丽,其规模与公侯人家不相上下。黄河以 河北:指黄河以北。

有田,岁

帛千匹,亦足以

乐。

皆弃

不取,北还有田产,每年的收入有上千匹丝帛,也足以过上富裕享乐的生活了,但他都放弃不要,独:偏偏。此岂无得而然哉: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独

穷山

中,此岂

无得

而然

哉? 偏偏来到穷山之中,这难道是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

阳狂垢污:假装疯狂,故意涂抹污垢,(表示不愿为人所知)。阳,通“佯”,假装。

余闻

光、黄

人,往往

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人,往往蓬首垢面假装疯狂,但不太容易见到

傥见:偶然相见。傥tàng,侥幸,偶然。

方山子 傥

见之

欤?

他们,方山子是偶然见到的吧?

大铁椎传

魏禧

【作者简介】

魏禧(1624-1681),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宁都县(今江西宁都)人。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方域、汪琬并称散文三大家。

庚戌年十一月,我从扬州回家,与陈子灿同船。子灿时年二十八岁,爱好弄枪使棒,我给他讲授《左传》中的兵谋兵法时,趁机问:“你走南闯北,碰到过奇异之人吗?”子灿向我讲述了大铁椎的事,于是我写了《大铁椎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 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大铁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北平陈子灿到河南去看望他的哥哥,在宋将军家里遇

宋,怀庆青华镇人,工 技击,七省好 事 者皆来 学。人

见了大铁椎。宋是怀庆青华镇人,擅长搏击,七省爱好技击的人都来向他学习武艺,人 以其 雄 健,呼宋将军云。宋 弟子高信之,亦 怀庆人,多力 们因他长得雄伟健壮,所以叫他宋将军。宋将军的徒弟高信之,也是怀庆人,力气大,善射,长子灿七岁,少 同学,故 尝 与 过 宋将军。善射箭,比陈子灿大七岁,小时候同学,因此陈子灿曾经与他一同访问过宋将军。

时 座上有 健啖 客,貌 甚 寝,右胁 夹 大铁椎,重四五十斤,当时座上有个饭量很大的客人,容貌很丑陋,右腋下夹着个大铁椎,有四五十斤重,饮食 拱揖 不暂去。柄 铁 折叠环复 如锁上 练,吃饭以及拱手行礼时,一刻也不放下它。大铁椎柄上的铁链折迭围绕着,象锁上的链子,引之 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 类楚 声,扣其乡 及姓 把它拉开有一丈多长。他很少跟人们交谈,说话象湖北一带的口音。问他家乡在哪,姓 字,皆不 答。甚名何,都不作回答。

既同寝,夜半,客 曰:“吾去矣。”言 讫 不见。子灿 我们同住一个寝室,到半夜,客人说:“我走了。”话音刚落,人就不见了。陈子灿 见窗户皆闭,惊 问 信之。信之曰:“客 初 至,不 冠 不 袜,见窗门都关着,就吃惊地问高信之。高信之说:“客人刚来时,不戴帽子,不穿袜子,以蓝手巾裹 头,足 缠 白布,大铁椎外,一物 无所持,而腰

用蓝手巾包着头,脚上缠着白布,除了大铁椎外,什么东西都没有携带,而腰带中裹着 多 白金。吾与 将军俱不敢问也。” 子灿 寐而醒,客 则 鼾 睡 炕上矣。很多银子。我和宋将军都不敢问他。”陈子灿一觉醒来,客人却已打着呼噜睡在床上了。

一日,辞宋将军 曰:“吾始 闻 汝 名,以 为 豪,然 有一天,客人向宋将军告辞说:“我当初听到你的大名时,把你当作英雄豪杰,然

皆不足用。吾去矣!” 将军强 留 之,乃曰:“吾 数 击杀

而你的武艺全不顶用,我走了。”宋将军竭力挽留他,他就说:“我曾屡次打杀拦路抢劫

响马贼,夺 其 物,故 仇我。久居,祸 且 及 汝。的强盗,夺取他们的财物,因此他们很恨我。我若久留此地,灾祸将会牵连到你。今夜半,方期我 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 曰:“吾骑马 挟 矢 以助战。” 今晚半夜,强盗们正约我到某处决斗。”宋将军高兴地说:“我骑着马带着弓箭来助战。” 客 曰:“止!贼 能 且 众,吾欲 护 汝,则不 快吾意。” 宋将军故 客人说:“不要去,强盗本领强且人又多,我想要保护你,就不能杀个痛快。”宋将军向 自负,且 欲观 客 所为,力 请 客。客 不得已,来自以为了不起,并且也很想看看客人的本领,就竭力请求客人同往。客人没办法,与 偕 行。将 至 斗 处,送 将军登 空 堡上,曰: 就带他一起走。将要到达决斗的地方,客人送宋将军登上一座荒废无人的堡垒,说: “ 但 观之,慎弗声,令贼 知 汝也。” “你只许观看,千万别作声,(以免)让强盗们发觉你。”

时 鸡鸣月落,星光照 旷 野,百步 见 人。客 驰 下,这时,鸡叫月落,星光照着空旷的原野,百步之内能够看见人。客人骑马飞驰而下,吹 觱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 四面集,步 行 负 弓矢 吹了几声觱篥。一会儿,二十多个骑马的强盗从四面拥集过来,徒步行走背着弓箭跟在 从者百许人。一 贼 提 刀突 奔 客。客 大呼 挥 椎,贼 应声 后面的有一百多人。一个强盗提着刀纵马冲向客人,客人大喊着挥舞起铁椎,强盗应声 落 马,马首 裂。众 贼 环而进,客 奋 椎 左右 击,坠落马下,马头也被砸得碎裂。那伙强盗向前包围上来,客人奋力挥舞铁椎左右猛击,人 马仆 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 息 观之,股

强盗们连人带马栽倒在地,三十多人被杀死。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 栗 欲 堕。忽 闻 客 大 呼 曰:“吾去矣。” 尘 滚滚 东 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忽然听到客人大声呼喊道:“我走啦!”尘灰滚滚,朝着东 向 驰 去。后 遂 不复至。方飞奔而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欤?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欤?抑用之自有时欤?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年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大铁椎传》赏析

清初重要古文家魏禧是颇有民族气节的。他早年举家迁居宁都县西北的翠微峰,起先是为逃避明末战乱,求得一方净土,后来则为反清复明。隐居期间,专攻经史,著述颇丰,尤以古文成就最高,“文风凌厉雄健”,“慷慨激昂”。其为人与为文一样,豪放得开,潇洒得起。在《吾庐记》中,他对其弟季子礼“举债冒险危而游”的壮举持赞赏态度,认为季子礼“南极琼海,北抵燕”,“冲危难,冒险阻”是“得行其志为适”,季子礼“举债而饰其庐”也是如此。魏禧本人也曾步下翠微峰,到江淮一带游历,既为广交隐逸之士、明朝遗民,又为筹集活动经费。正因为他终生不忘复明,故康熙17年(公元1678年)清政府开博学鸿词科,打算选拔他去作官,他绝意仕进,托病不就。当时很有资望的李翰林及其好友闵宾连先生不仅尊重他的为人,也很赏识他的文章。王庆麟也深爱其文,盛赞“魏叔子之文,最长人见识。”(王庆麟《书<魏叔子集>后》)魏禧以写人物传记见长,他曾为众多的侠客、高士、君子、烈妇纵情放歌过,他笔下的人物“个个呼之欲出,赫然如立眼前”。(徐起云语)《大铁椎传》是魏禧传记文中独具特色的一篇,他将自身的追求与感慨寄寓文中,让人“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味》)

《大铁椎传》分序文、正文、评论三部分。序文主要交代写作时间与材料来源,其中作者对陈子灿的一句发问“数游南北,逢异人乎?”是传文的引子。这说明作者是喜欢“异人”,特别赞赏“异人”的,也说明他与“异人”具有某些相通性,为“异人”立传能自然地抒写自己的志趣、抱负。

作者在正文的开头部分,有意布设一个又一个迷魂阵,简笔勾勒出主人公大铁椎“异”的种种表现。“健啖”写其食量之异。“貌甚寝”写其容貌之异。右胁之下的大铁椎“重四五十斤”、“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从重量、形状与构造上写其武器之异。“右胁夹大铁椎”、“饮食拱揖不暂去”写其对武器的态度之异。还有“不知何许人”底细之异,“与人罕言语”、“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言谈之异,以及初来乍到时的装束之异,夜半时分的诡秘行动之异。作者定要读者疑团满腹之后才去将疑案一一揭开,让读者睁眼将“异人”的庐山真面目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给人种种神秘感的大铁椎到底是何样人物呢?作者先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揭示其性格特征,将其 5

光彩照人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这番辞行前的内心表白道出了他投奔宋将军的原因,将军“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将军威名远播,雄健有加,他是慕名而来,必有所图的。“皆不足用”的结论绝非轻率作出的,大铁椎考察不全面,论据不充分,判断不准确,就不会当面向将军下如此断语,否则,将军想必也不会允许的。事实上,将军显然是默认了大铁椎的看法。“强留之”便是“固自负”的将军在大铁椎面前无可辩驳、自惭形秽而借以掩饰自己窘态的表现。因此,“皆不足用”一语,既说明大铁椎极有抱负,想寻找真正英雄干一番大事,又表现他有知人之明,豪放而坦诚,足令将军佩服。“吾去矣”三字,语气何其坚决,感情何其沉郁!它交织着大铁椎频频失望于现实而又执著于理想追求的复杂情感,也寄寓着作者对其现实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其矢志不渝、奋发自图的深情礼赞。这里面何尝没有作者自己复明心态的曲折流露呢?大铁椎要离去,有些话是不便明说的,由于“将军强留之”,才迫不得已道出自己的隐秘:“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原来他干的是仗义除暴、劫贼济贫的大事,这种正义之举非有超人的胆识、过人的勇力是绝对行不来的。读者由此可以解开心中一连串疑团,领悟前文所写食量之大、武器之奇乃暗示其有超群的武艺,武器随身携带、片刻不离,是写其高度的警惕性,其言谈之异则是表现其深沉的性格。尽管将军不是自己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大铁椎仍有“久居,祸且及汝”之虑,他对朋友的关心,行事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的大丈夫气慨令人肃然起敬。

将军听说“今夜半”有决斗,摩拳擦掌慨然请战“吾骑马挟矢以肋战”,大铁椎则以“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阻止他。于此可以想见大铁椎与豪贼必定有过多次交锋,对对方的所作所为与人员实力当了如指掌,也足见大铁椎在强敌面前凛然无畏、乐观自信的大将风度。由此想来,一个“止”字便是高度浓缩了作者对大铁椎谙识兵谋兵法、知己知彼、胆识超人的赞赏与钦佩。将军在遭到拒绝后仍是“力请客”。迫于无奈,大铁椎只得带他前去,却是“送将军登空堡上”,并叮嘱“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关心朋友,办事负责的态度令人倍感亲切。

作者深深地喜爱大铁椎,他要让大铁椎永远活在天地人间,活在读者心中。旷野决斗便是作者精心描写的惊心动魄、以寡敌众的一场撕杀,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铁椎的威武雄姿。作者先以“鸡鸣 6

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慨和“奋椎左右击”势不可挡的神威。而威名远播的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也从侧面写出了这场决斗之凶险惨烈、天昏地暗、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应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恶战之中,大铁椎大呼一声“吾去矣”,话音才落,人已溃围而出,眨眼间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行动神速得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这一句“吾去矣”不仅是大铁椎对豪贼的蔑视,写出他挫败众豪贼的阴谋、得胜而去的雄姿,也是大铁椎对将军的告别,传达出对将军好自为之、善加保重的祝愿,更深含着作者对大铁椎寻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实现抱负、施展才能之艰难的沉重叹惋。

读《方山子传》有感 篇2

《方山子传》是一篇写得很别致的传记体文,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偶遇十九年不见的好友陈慥后为他写的一篇传。整篇仔细看下来,像老朋友久别重逢后的情景,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方山子》传不像常规的传,先叙述其人的世系,然后再铺写其人的生平行状。苏轼则别出心裁地先写了方山子的生平,从小写到大,再写到现在,还写了“方山子”名号的由来,此处是顺写。后写作者与方山子在歧亭相遇,倒叙点出方山子姓甚名谁,与自己的关系,然后就回忆起好友十九年前与自己见面时的摸样。最后才道出方山子的俗世身家,并且以“余闻光、黄多异人”映衬好友为人极为少见,意味深长。文章的结构形式灵活,刻画人物也十分到位。

整篇有点闲话家常的味道,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永远都不会忘了自己的抱负和对人生的思考,各种感慨和人生滋味都掺在里面,文章的主要目的——介绍我们的特立独行的方山子隐士的高尚品性,不慕名利、自甘淡泊、超然物外等等,但是我读到第二段中的几个字才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的魅力,矍然、笑和异,一惊、一笑、一异之间让我看到了两人之间的默契和友谊。

苏轼一生虽然成就颇多,但是却是坎坷不断,到黄州这会,苏轼已然有了荣华富贵如浮云的想法,“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也算得上很辛酸了,大约意识到生活大计的危机了,然后就是精神上的抑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凄苦郁闷的心情和高洁的品性一览无余。政治失意,生活艰苦,心中最苦也莫过于此了。至于苏轼豁达和积极乐观的情怀应该是在黄州之后确立的,毕竟没有过磨难何来的看得开,就是在人生中这么艰难的一段日子里,苏轼邂逅了隐居在此的方山子,这不仅仅是他乡遇故知啊,方山子不忘旧情,诚信待客,令身遭厄运的苏轼心头暖暖的。

文中这样写道,“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他们在惊讶之余也伴随着强烈的喜悦之情,完全可以想象两人激动得场景,来个大大的拥抱也不为过了。不过苏轼惊异的是少慕游侠而壮怀经世之志的方山子以这幅形象出现在了山中,十九年前的怒马独出的少年已经不在,方山子矍然的应该是苏轼为何待罪至此了,惊喜„„同时也有着诸多感慨,想起过去的种种和世事变迁,再联想到现况,自然感慨万千,这就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见面的感觉。

老朋友见面自然会叙旧,“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省略叙述的内容,俯而不答仰而笑之间有说不尽的深意,不过方山子显然不是嘲笑苏轼。方山子早年也是十分传奇的,少时羡慕血气方刚,一身侠气的侠士,在乡里算是一个知道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四有好青年了;壮年时折节读书,大约是和鲁迅一样觉悟了,有点弃医从文的味道了,还有了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志向了,不过事不如人愿,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入庙堂之上,晚年的时候当了隐君子。而苏轼则是因为仕途坎坷而流落江湖。一个是早已踏入仕途却被挤兑出来,一个是从来就没有机缘踏入仕途的人,如今两人又在歧亭相遇,正像苏轼在《岐亭五首》其五中所说的“两穷相值遇,相哀莫相湿。不知我与君,交游竟何得”。

方山子虽然立志济世,但他是个心高气傲的君子,不屑于借助父亲的力量上位,不做不过在当时的社会下他仅凭自己的能力没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方山子心中肯定也是郁闷的,不过最后他选择了活得自在,这与他身上侠的品性是离不开的,侠士拓落不羁,但是却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方山子晚年虽然选择了隐居,但是他身上侠的品性没有完全消融,而是与隐水乳交融。他没有像陶渊明那般不理世事,“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从之后他与苏轼在黄州交往的事实来看,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始终有着一份责任感,但这并不影响他处在江湖之间,虽然后来苏轼一再劝他出山,“西方正苦战,谁补将帅缺?披图见八阵合散更主客。不须亲戚行,坐论教君集”并且对他的文韬武略大加赞赏,“臂弓腰剑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但他还是坚持了自己隐居的志向,这一点与苏轼不停述说自己隐居的志向而从未离开过朝廷是不同的,方山子是个很可爱的人。

如今自己的好友驰骋官场大半生却也来了乡野之间与自己喝酒聊天,自己心中曾经的不遇之感在面对友人的贬谪失意时只能化为无奈和苦涩之感,对于友人在官场上摸爬打滚大求取功名的作法他肯定是不尽认同的,但是他是方山子,肯定不会搂着苏轼陪着他大哭一场,也不会说一些安慰的俗话,他们之间不用说太多,一个笑足矣。这笑中有对苏轼不遇的理解,没有同情也没有难过,稍稍惊讶之后便只剩老友重逢的喜悦了,或许这些人生坎坷让他有了世事无常的感慨,但是这些情感在方山子心中微微荡漾之后便烟消云散了,仰天大笑仿佛让抑郁之气喷泄而出,让人领略了方山子的豁达、方山子的不以为意,但是无语胜有语,在这一笑之间最妙的是还可以看出苏轼满满的辛酸与愤懑,方山子懂,苏轼也懂。

老朋友在外面遇到,简单叙旧之后自然要把好友领回家,“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家徒四壁而妻奴尚且自乐,一片和谐欢乐的生活情景,完全可以想象方山子隐居生活的陶然情态,苏轼感到十分惊异也是正常的,十几年前的富贵少年可是十分得意的,“怒马独出”,“怒”字和“独”字烘托出了一代豪士的形象,并且与苏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不潇洒。现在他自愿放弃那些荣华富贵来到山中隐居。这是十分难得的,方山子可以说是现在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但是他不坑爹不炫富,他虽然是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之下没法施展自己的才干,但他绝不是被生活所累被现实所逼才来到萧索的山中的,他视荣华富贵如浮云,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安贫乐贱,并且有一股傲气和一股豪侠之气,方山子的人格是十分卓越的,如此人才放在山中难怪一心为主的苏轼一直“垂涎不已”。

苏轼不认为在中国的贫困山区能够寻得安乐生活,深谙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苏轼也不觉得在消息闭塞的山中就可以让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愤懑消除,自然觉得“异”,苏轼就是苏轼,永远都是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苏轼。看到好友的变化,苏轼感到惊异,他欣赏方山子,“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不过那和他自己说的那些话一样,他只是站在那个世界外面赞许,即使心生向往也绝不会进入那个世界之内。

方山子传苏轼阅读答案 篇3

6、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B

8、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9、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⑵ 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

方山子传翻译课件 篇4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驰骋(chěng)当世(dānɡ)冠服(guān)...B.著帽(zhuó)谪居(zh..C.奴婢(bì)萧然(xiāo..D.两骑(jì)精悍(hàn..

矍然(jù).

宅(zhái).垢污(gòu).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 C.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B.环堵萧然 ..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

C.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使酒:因酒使性。

D.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阳狂:假装疯癫。

4.(2007武汉黄陂联考试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建设中,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___________以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大拆大建,滥用耕地。

(2)60年前,台湾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从那时起,台湾回归中国的事实不容否定,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容___________,更不容挑战。

(3)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___________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___________轻率。

A.防范

B.防止

C.防范

D.防止

置疑 置疑 质疑 质疑

且/失之 但/失之 但/有失 且/有失

5.(2006~2007泰安高三测试)下列各句中,熟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各备课组在备考期间不能孤军奋战,必须团结合作。实践证明,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取得2007年高考的胜利。

B.时隔50年我开始了和平之旅,此次故地重游,望着眼前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不禁觉得耳目一新。....C.来函收悉,您让我前去做学术报告是我的荣幸,但我只能敬谢不敏,还望见谅。....D.当年西部刚刚开发的时候,我们来到这里,很少见到人烟,汽车如入无人之境。而转......眼间,这里就发展成了一个繁荣的小镇。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B.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

C.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

D.为及时征求和收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省统计局日前在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社会调查活动。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B.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9.清代王文儒评此文“隐”字“侠”字是一篇的主脑,下面能够表现出方山子“侠”特点的一组是()

①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②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④著帽,方屋而高 ⑤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遇;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小镇上,过着隐居生活。

D.方山子出身世代功臣门第,他的家原来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在黄河北岸有大片土地,足以让他过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他不慕荣利,放弃了这些而甘愿隐居在荒山里,说明他是一个追求精神上独得其乐的人。

11.下列对本文的评说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给方山子作传,极概括地写了他少年慕游侠,壮年折节读书而不遇,晚年归隐的一生。

B.作者写方山子,突出其不慕荣利,舍弃功名而甘愿隐遁贫贱的性格。

C.作者刻画人物善于运用对比描写。如写方山子少年胸怀大志,豪放自信,晚年虽“精悍之色,犹见于眉宇间”,但“独来穷山中”,已不复有当年的雄心壮志。

D.本文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心情难免郁闷。方山子归隐是由于“不遇”,这一点正与作者仕途不顺相通。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二)(2006辽宁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雨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3.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14.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二、语言运用

15.(2007成都七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一定的方位,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字数不得增减。)

成都平原地处川蜀腹地,北有青铜文化的三星堆奇观,东有龙泉桃花盛会的风景优美,更有西南石象湖闻名全川的白鹭之乡,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西有西岭雪山银光闪耀的气势恢弘,南有一代文豪的东坡故里三苏祠。

16.根据下面的内容,以单句的形式为“悲剧”下一个定义。①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

②悲剧的基本特点是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 ③古代的悲剧发源于希腊祭祀酒神的仪式 ④当时悲剧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

参考答案

1解析:B项,“矍”应读“jué”。答案:B 2解析:A项,“著”通“着”。B项,“有”通“又”。D项,“见”通“现”。答案:C 3解析:B项,环堵:不是指院墙,而是指室内四壁。答案:B

②4解析:“防止”,预先设法制止;“防范”,防备,戒备。“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一般和“不容、无可、毋庸”等表示否定的词语组合;“质疑”,提出疑问。“但”,表转折关系;“且”,表并列关系。“失之”常与贬义词搭配,“有失”常与中性词或褒义词搭配。

答案:B 5解析:A项,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B项,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跟以前不同,全是新的,这里忽略了“听”。C项,敬谢不敏:以自己能力不够为由恭敬地推辞。D项,如入无人之境:比喻作战勇敢,无人敢抵挡。

答案:C 6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B项,表意不明,“三分之二”即可修饰维生素,又可修饰“维生素和矿物质”。C项,“阴雨连绵”与“年久失修”无因果关系。

答案:D

(一)7.解析:B项,遗像:这里指以前留下的样子,今义指指死者的画像、塑像或照片。C项,妻子:这里指妻子和儿子,今义指妻子。D项,从事:这里指担任职务;今义为做某事,参与某种事业。A项,往往:常常,古今同义。

答案:A 8.解析:D项,两个“因”均为副词,于是,就。A项,乃:前一个为副词,于是,就;后一个为副词,竟然。B项,也:第一个为语气词,不译;第二个为语气词,加强语气,表示判断。C项,焉:第一个为代词,他;第二个为兼词,于此。

答案:D 9.解析:②④表现的是“隐”。答案:A 10.解析:A项,“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错,苏轼和方山子是老朋友,没有想到在黄州见到了他。

答案:A 11.解析:C项,“作者刻画人物善于运用对比描写”错,本文没有运用对比描写。答案:C 12.参考答案:(1)方山子也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2)然而他都抛弃了,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由于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13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14参考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的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以及句式的选用。首先要注意方位的排列(或“东南西北”,或“东西南北”);其次要注意句子结构一致,句式整齐(整体结构、局部结构);另外,“更有西南……”应调整为“西南更有……”。

15参考答案:东有风景优美的龙泉桃花盛会,南有一代文豪的东坡故里三苏祠,西有气势恢弘银光闪耀的西岭雪山,北有青铜文化的三星堆奇观,西南更有闻名全川的白鹭之乡石象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上一篇:爱情一二三下一篇:奇异的大事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