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宽严相济(通用10篇)

宽严相济 篇1

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专题调研报告

南通市院研究室:

根据市院《关于报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调研报告及相关案例的通知》精神,我院由研究室牵头,会同反贪局、公诉科、侦监科、控申科、人监办等业务部门,就“进一步对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问题”展开专题调研,现将我院去年以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贯彻省院《关于全面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 推进和谐江苏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的做法与经验

1、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我们与公安等部门紧密配合,突出打击重点,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严重刑事犯罪,坚持从重从快的方针,做到快速审查起诉,并建议法院从重处理,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紧迫问题,确保一方平安。去年以来,我们依法对衣立等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快审快结,并依法向法院提出从重处罚的量刑建议。积极探索“简易案件流程提速”工作机制,建立快速处理轻微刑事犯罪案件工作机制、分类审查机制和专人审查制度,与法院、公安联合印发《关于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的实施意见》,继续实行简易程序和推行普通程序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共适用简易程 序295件,简化审案件121件,“两简”案件占到提起公诉案件的94%。,实现了案件繁简分流,提高了诉讼效率。

2、轻微刑事案件宽缓化。在办案中,坚持依法办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区别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的原则,对轻微刑事案件和未成人犯罪案件进行轻缓处理,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犯罪嫌疑人认罪悔罪表现好、被害人谅解等符合相对不起诉条件的轻微刑事案件,依法行使不起诉权,体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去年我们根据可操作性原则,制定对交通肇事案件相对不起诉的标准和条件,进行一定的宣传报道,对社会公开,严格不起诉的条件,经院检委会讨论通过了《关于交通肇事犯罪轻缓处理的意见(试行)》,对交通肇事案中同时具备“过错较小、赔偿积极、认罪态度好、有自首立功表现、得到被害人亲属谅解”五种情形的19名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诉决定。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3、积极推行检调对接工作机制。我们不断完善检察工作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最佳结合点,进一步拓展检调对接的内容和范围,实现检察机关与调处中心化解矛盾的良性互动。办案中,我们大胆借鉴恢复性司法理念,对轻微刑事案件,在征求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和解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今年共对41名符合不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作出了不起诉决 定,在这41件案件中就有35件是通过检调对接双方达成民事损害赔偿协议并当即兑现,双方达成和解。在今年不起诉的41件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双方均达成和解,所有被不起诉的人员中,无一人重新犯罪,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我们应本着从宽处理的指导思想,将控告申诉信访、轻微刑事案件所涉民事赔偿部分、民事行政案件执行和解等纳入检调对接的范畴,实现法律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2007年,我院成功办理检调对接案件87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教育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是公诉部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未成年人和在校生犯罪,我们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积极开展帮教工作。为切实做好青少年维权工作,我们摸索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办理方法,成立青少年犯罪主诉检察官办案组,并配备一名女同志,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今年,我们对7名初次犯罪、犯罪数额较小、有一定悔罪表现的未成年人和在校大学生,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给这些一时失足的青少年以重新做人的出路;继续与法院少年法庭联手开展“圆桌”审判方式,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做到件件出庭支持公诉,件件进行庭审教育,寓教于审,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结合。对于被判处缓刑的未成年犯,我们还经常与他们及其监护人取得联系,落实长效帮教措施。同时,我们还加强青少年 犯罪的预防工作,对案件中涉案的未犯罪处理的未成年人,我们主动通知或主动上门对这些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进行警示教育,令其以他人为鉴,防微杜渐,防止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培养良好的习惯;警示家长对子女严加管教,注意管教方法,确保子女走上正路,防止他们滑向犯罪的泥淖。今年以来,我们先后对涉案而未作犯罪处理的21名未成年人及其家长进行了警示教育,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这些家长的普遍欢迎。

5、敦促嫌疑人投案自首。2007年,以多种方式敦促职务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对于主动到检察机关投案自首或经敦促投案自首,如实交待问题、积极退赃并自愿接受处理的,依法或建议法院依法予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对经检察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单位或家属后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均视为自首。对犯罪数额不大、有自首立功情节、认罪态度好、积极退赃,一般不采取拘留、逮捕的强制措施。对情节轻微的,可视情况作出不起诉决定。敦促投案自首缓解了线索匮乏的矛盾,有利于查明犯罪事实。同时也有利于拓展侦查思路,可以由嫌疑人提供相关证人配合侦查工作,有利于赃款赃物的追缴。通过敦促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使犯罪嫌疑人真正从内心悔罪,有利于证据的搜集与固定,简化犯罪的处理程序,减少翻供翻证现象,提高司法机关的效率。同时也使侦查期间的羁押有效减少,到法院时判处缓刑的机会增加,体现了诉讼经济 的原则,减少了改造罪犯的成本。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侦查阶段就认定投案自首的犯罪嫌疑人均没有翻供翻证现象,无一上诉。

二、存在的问题

1、公安、检察、法院三家对于严重刑事案件、轻微刑事案件、宽严要素以及宽、严节度的把握上有时存有认识上的分歧,从而不能有效一致的做出符合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精神处理。高检院关于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规范性文件只解决了检察环节的提速,有待解决侦查、审判环节与之相配合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建议上级检察机关迅速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统一认识,共同出台规范性文件,或者建议同级人大常委会将院制定的适用宽严相济的相关意见上升为地方性法规。

2、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赋予检察机关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对于在侦查、公诉环节作终结诉讼程序处理的轻微刑事案件,在执法标准尺度的掌握上要予以规范统一,防止滥用。实践中,从严打击在刑法规定的框架内能够较好地把握,但从宽到什么程度,什么情况下从宽,因个案不同,不容易把握。建议上级院参照法院系统的量刑指导规则或者量刑指导意见制定出台规范检察环节的指导性规范性文件,防止宽大无度,放纵犯罪。

3、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施,将使得相当被告人不到羁押场所服刑而进入社区,同时也使得相当一部分犯罪嫌疑 人不被交付审判而被作不起诉或者不作为犯罪处理而撤销案件。这就带来对于这些人员如何给予后续帮教的问题。社区矫正制度目前只针对监外服刑人员,而对于在侦查、检察环节宽大处理的人员的帮教并未纳入其中,也没有相应的较为完备的工作机制,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典型案例

外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张某涉嫌盗窃罪不捕案。(1)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张西汉,男,16岁,家住安徽省泗县草沟镇张集村二组,通在通州市先锋镇打工。2007年3月4日中午,张某乘同宿舍代某在外吃饭,宿舍无人之机,从代某床上的钱包内窃取代某农业银行信用卡,当日下午利用先前知道的密码,到先锋镇信用社自动取款机上取款人民币5000元,3月5日又取款人民币1800元。同年3月6日被刑事拘留,3月13日提请我院审查批捕。

(2)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效果。接到案卷后,承办人及时提审犯罪嫌疑人进行主证复核,在提审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认罪态度较好。在案件讨论过程中,大家认为张某虽然构成犯罪,但他是未成年人,而且认罪态度较好,有悔罪表现,如果认为他是外来的,在本地无取保条件,就机械地批捕、判刑,那么他今后的人生之路是很难想象的,这样做体现出来的只是法律效果,而不能体现较好的社会效果,这不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我们正在着力 构建和谐社会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某系未成年人,且未造成被害人的损失,也取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表示不追究其刑事责任,根据高检院有关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可以通过其他强制措施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无逮捕必要,我们依法作出不予批准逮捕决定,从而较好的保护了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以上报告,不当之处请指正。

通州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宽严相济 篇2

两种观点孰是孰非,人们莫衷一是,各自都有一定的拥趸: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虎妈”“狼爸”对孩子“寸步不让”,但更多看到的是家长对孩子“循循善诱”,即使孩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也能控制自己。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几乎一边倒对学生的宽容和正强化,个别校长甚至要求教师蹲着和学生说话,绝大多数教师也是经常把“爱”挂在嘴上,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的实质就是鼓励和赞美。

如果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一个最简单的分类概括,可以视之为“宽”“严”之别。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客观地看待教育过程中的“宽”与“严”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生存价值的体现,因此从理论上说,所有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领导与下属、富豪与乞丐、教师与学生等,概莫能外。但是,如果因此否认人与人因社会地位和分工不同而导致的“不平等”,显然也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还必须赋予教师在不伤及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必要的教育权利,甚至包括除体罚以外的适当的惩戒手段,否则教育过程将难以进行。当前不少教师慨叹学生越来越难教,或者只教书不育人等,概因教师失去有效教育手段,忌惮使用批评、处分、剥夺荣誉等方法伤及学生人格等原因所致。

其次,“宽”与“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宽”的气氛相当浓厚,如孔子师从老子,但是并没有全盘接受老子的思想,齐国开办的“稷下学宫”更是百花齐放。唐代韩愈在《师说》中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实质也是强调师生平等。自南宋以后,特别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立论依据后,“师道尊严”主导了社会风尚。纵观两千年中国教育,更多地强调“严”字当头,甚至对于未来的帝王也不例外。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僵化的师生关系与当时的社会实际脱节,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提出了“尊重学生的人格”的新要求,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失之于“宽”的教育理念也越来越多地显现出不足和缺陷,极少数学生甚至对教师生命安全形成威胁。在此背景下,“宽严”之争亦顺势而起,如何顺应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师生关系进行更为精确的定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再次,无论是“宽”是“严”,都要因人而异。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史,“宽”与“严”都是有效的教育手段,也都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因此本质上二者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要因人、因时、因地、因性而异,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学生都有丰富而独特的个性,不是一个模板刻出来的,对于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样的成绩,抑或同样的错误,都应该使用有针对性的表扬或批评方法,才能有的放矢。孔子在回答子路和冉有“闻斯行诸”这样一个相同的问题时,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就是因为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性格有充分而准确的了解,因此不同的回答对子路和冉有都有很强的指导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亦“宽”亦“严”的教育方法,从而增强教育的有效性。离开活生生的学生,空谈“宽”与“严”的对错,似乎毫无意义。

宽严相济 培育良才 篇3

【关键词】高一新生;班主任工作;宽严相济

一、问题的提出

近日,偶读刘墉的短文《菩提树》。菩提树由于在那个城市很少见,人们为了保护它,从小就为它支撑了木架,并拴上了铁丝。但随着树的成长,铁丝渐渐地嵌入树皮,最终扼杀了树的生命。

由此,笔者想到自己的学生。高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学生在学习态度、思想品德、纪律观念、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方面能否朝好的方向发展,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整个高中阶段能否健康成长。因此,为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成才,我们常常煞费苦心地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这就像给小菩提树拴上了铁丝一般。学生们慢慢地学乖了,明理了,殊不知,所有的这一切却桎梏了学生的成长,学生都变得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了。

反之,我们就能大撒手,让他们任意行事,我行我素了吗?当然这也是不可取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上有“一条简单而明智的真理,这就是:你向自己的学生提出一条禁律,就应当同时提出10条鼓励——鼓励他们从事积极的活动”。对于任何一条规定都不能让学生认为是对他们的禁止,而应让他们理解为行动的号召,是在鼓励和帮助他们在善良的土地上站稳脚跟。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宽严相济,做到约束与自由并存,规章与自律同在。同时要让学生理解,约束应是一种自觉行为,而不是负担。

二、宽严相济的班集体建设策略

1.严字当头,抓入学教育,严格开端

首先,养成严格的纪律。高一学生告别初中母校考上高中,每个学生都带着抱负和理想,希望和追求,雄心壮志,打算在新学校有个好表现,得到老师的赏识,同学的赞扬,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对新学校的一切都有新鲜感,但对新学校还不够了解,也不知怎样做才能适应新环境、新要求。因此,要抓住这个契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光荣校史,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成果,带领学生熟悉学校环境;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学生一入校就实行严格管理,提出严格要求,加强严格教育,进行严格训练,要求严格遵守,违反严肃批评,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严是爱,松是害”、“严师才能出高徒”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有序的生活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有效教育目的。

其次,严格做人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教做人的道理。高中阶段,更要明确做什么样的人,遵循做人的原则。像《守则》、《规范》中的内容,都要求每个学生能做到,发现问题,严肃批评,及时纠正,全面教育,不落一人。

2.诱字明理,抓心理疏导,诱导引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对于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教师给他们多一丝微笑,少一分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点指责;多一层尊重,少一些约束;他们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信。

对高一新生从严要求,无可非议。但学生毕竟年龄还小,知识水平、心理和生理状况都还没完全脱离孩子气,况且每个人都有得到尊重的需要,因此,对学生必须抓心理诱导。教师不能简单粗暴,老是板着面孔强制学生守纪,不能一味责备、训斥学生,更不能单凭一句闲话,一次不守纪律就视为调皮生,一次考试不理想就说是学差生等等。以强制和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只能说明教师的无能,或把学生教成驯服的羔羊,或逼他们带着不满,从紧张、回避走向欺骗、反抗。

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喜爱学生,信赖学生,平等真诚地对待学生,要在诱导沟通上多下功夫,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到友爱和尊重,才会乐观而自信,才能“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才会变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蓬勃的创造力。

在班级管理中,对待那些有“特点”的学生,笔者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启发、引导、鼓励,解决学生心理矛盾,消除心理障碍,减轻心理负担,使他们正确对待他人和自我,消除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或畏手畏脚、无所适从等心态,从而激发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达到自主、自律的目的。

3.活字出效,抓评价方法,激活潜能

“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育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的确,一则蕴涵真情又恰到好处的操行评语,是指引学生前进的航标灯,激发潜能的催化剂。

学生在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的赞赏和认同。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善于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做出及时、中肯的评价,使学生认清自己的水平和位置,找准努力的方向,为自己的发展承担起责任。

笔者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课堂常规评价、成长记录评价、学业成绩评价、才艺特长评价、奖励性评价(如奖励象征物、奖励某项活动的主持权、奖励课上的优先发言权等)、惩戒性评价(如惩罚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完成一项调查工作或办一期黑板报,惩罚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同学做一回小老师,惩罚发言不积极的同学向老师提几个问题,惩罚不喜欢社会实践的同学完成一次学科专题活动的主持任务,惩罚学业考试成绩低下的同学编写几个章节的知识体系等)。灵活多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宽严相济,真正焕发了学生的青春活力。

有人把教师称作“辛勤的园丁”,既然是园丁,我们就要用自己灵活的双手,为学生修剪“枝杈”,就要像对待那被保护的菩提树一样,随着树的成长,及时把铁丝放一放,直到将铁丝和木架都撤掉。只有这样,小树才能“成材”,学生才能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班华,王正勇.高中班主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覃川.今天怎样做教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宽严相济传知识,无声细雨润心田 篇4

——土建学院蔡明兮老师申报教学奉献奖先进事迹材料

蔡明兮(1957—)男,副教授,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近28年,一直默默无闻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之上,用知识播种,用汗水浇灌,用爱心滋润。他先后为本科生主讲《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分析力学》、《工程力学》、《矢量与笛卡儿张量》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泛函分析及变分法》,为博士研究生讲授《广义变分原理》;指导本科学生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指导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长期担任“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湖南省大学生力学竞赛”指导教师,开展培训指导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近10年来,为让年轻教师获得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学历,增强科研能力,他主动承担超额的教学任务,每学期都要开设四至五门课程,年均工作量超过800标准课时,超出普通教师一倍多。

他所承担的课程多次被评为学校教学质量优秀课程,参加省级教研教改计划项目一项,主持或参加校级教研教改课题多项;主编《材料力学》教材一部;1999年获华中电力开发奖教基金三等奖;1999年被聘为原电力学院第二届教学质量督导专家。2010年被聘为土建学院兼职辅导员;2011年被聘为长沙理工大学力学协会指导教师。

“让力学变得易学些”

蔡明兮老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未名湖畔四年的求学生涯,在追求真理精神的熏陶下,他积累了扎实基本功,掌握了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力学课程是出了名的“难”,学生们都非常畏惧,对学好它们缺乏信心。在力学专业的教学中,蔡老师一人就承担了15.5个学分的课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消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他的第一堂课总是从生活开始,他会用力学的观点去解释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如用力学公式推算出足球运动员贝克汉姆为什么能踢出势大力沉,弧线精准“香蕉球”;迁徙的大雁为何时而排成“一字”时而排成“人字”飞行(头雁形成的湍流区可以有效减 小飞行阻力);皮肤粗糙的鲨鱼为什么和表皮光滑的海豚都是大海中的游泳冠军(粗糙改变水流,减小形状助力形成摩擦阻力,提高行进速度)等。他会给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让学生知晓钱院士就曾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回归祖国后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有趣的实例,激发了学生对力学的兴趣,也让学生明白了力学的价值。他常对学生说:“力学是基础学科,但你们要坚信力学能在工程实践中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这些智慧金言让学生学会如何从零学起进而通往力学知识的宝库,也为专业的巨大价值感到骄傲与自豪。

正因为“难学”,所以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格外注重学生的力学思维和方法的建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将“难学”变得“易学”,帮助学生完成从应试到知识获取的能力转变。力学课程中公式非常多,而教材基本上是直接给出,大多数学生采取的方法都是记公式、背公式,做题套公式,这样显然效果不会太好。因此,蔡老师就花大量的时间和篇幅去推导和讲解该理论形成的历史、成立的条件、适用的范围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导致可能的错误,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其真正地理解并能在正确的条件下运用。云塘教学楼的黑板上就曾留下了他讲解《理论力学》所画的受力分析图和运动图;留下了《材料力学》中杆件的拉压、弯扭组合变形图;留下了悬臂梁转角和挠度的1、2,2、3,6、8的口诀;也留下了《流体力学》中关于纳维斯托克斯公式的详尽推导;再配上他那俏皮生动的话语,学生们享受着课堂教学的美妙。一位由他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就曾这样总结蔡老师的教学:“他的指导最重要的是让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思考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考虑事情也更有条理性。”正是有了蔡老师的持续的鼓励和科学的教法,力学不再是横亘在学生面前那道难以跨越的坎,他指导过毕业论文的学生中就有五人先后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

“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力学”

力学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大到宏观的天体和常规物体,小到微 观的分子、原子都是它的研究范围,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蔡老师一直致力于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力学,享受力学给生活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美好,他从2011年起就受聘担任长沙理工大学力学协会指导教师,义务为学生举办讲座,告诉他们力学是什么,它的形成和发展,在近代工程中应用,用力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何学好力学。

始于2003年的湖南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广受学生欢迎,至今已举办了六届,蔡老师一直负责组织或参与组织我校参赛学生的培训与指导工作。竞赛培训每期都长达两个多月,全是利用周末时间,一天讲理论,一天做习题。辅导课的时间与平时不同,一节课就要上90分钟,有时为了能让学生得到完整的解答,中间不休息也经常有的。现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张亚同学清晰记得那次培训,天气格外炎热,和平时一样,蔡老师已经早早地在教室中等待大家,为了能让坐在后面的学生听清楚,他关掉了讲台上方的风扇;临近中午天气更热了,当时他正在给学生讲一道关于圆盘复杂滚动的问题,恰巧中间下课时有同学问了一道类似的题目,蔡老师随即把该题抄在黑板上,先让大家独立思考,然后学生提出自己的求解方法,最后他再帮大家理清求解此题的思路。为了让过程更加清晰明了,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进行了严密的推导、演算,可最后求解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有所出入,到底哪个是正确解呢?这让原本就十分严谨的蔡老师变得越发认真起来,他不厌其烦地从头到尾把题目再次讲解一遍,结果还是一样,并且过程有理有据的,不存在任何漏洞,最后他很肯定地说参考答案是有误的。这时,蔡老师已经是汗流浃背了,可他全然不在乎,大家也被他这样的执着精神所吸引,早已忘记过了下课事情,这也导致他错过了从云塘返回金盆岭的校车。学生们那天就看见蔡老师头顶炎炎烈日到南门搭了一班702公交车回家。后来学生们问起此事,他笑了笑说:“你们经常坐702,我可是第一次坐呢!”桥梁工程2008级的肖敏敏同学也曾有这样感动的经历,那天下午第八节课后他去找蔡老师问一个关于“理论力学的运动学”的问题,蔡老师用了很长时间详细地给他讲解了一遍,但他还是没懂,看着学生的尴尬样,蔡老师笑着说:“没关系,这是你运动学这块基础没打好,等我讲了完了你回去看看教材!”随后又讲解了一遍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可是时间都已经是晚上7:00多。

在蔡老师他们和参赛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的竞赛成绩稳步上升,2009年“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我校曾广忠同学获得了全国二等奖,也是湖南省赛区的唯一一个二等奖;2010湖南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取得了辉煌成绩:全省21个单项和综合一等奖中,我校获得了11个一等奖……

“亦师,亦友,亦是父!”

“亦师,亦友,亦是父!”这是已毕业学生送给蔡老师的评价。蔡老师在课堂上会营造活跃的氛围,学生们可就对问题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大家一起探讨,有时因为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一致而争辩,但思维碰撞的结果却是让学生对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课间经常与学生们谈文学、历史甚至人生、婚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作业和考试的过程中,他从来都是一丝不苟,曾有一位同学,平常跟蔡老师非常熟悉,他感觉《理论力学》考得不好,一出考场就给蔡老师发邮件,希望放他一马,但邮件如泥牛入海,他只等到47分的结果,那一刻他有些怨恨这个顽固的老头。令他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他却收到了蔡老师发来的邮件,鼓励他要利用假期好好复习,知识点都重新学习,真正掌握,他照做了,顺利通过了开学的补考。

50多岁的他依旧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完全无障碍沟通。他通晓数学、力学、计算机和英语,他甚至还教过数学、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编程,能够翻译英文书籍;他和学生一样玩QQ,把空间弄得比学生的都漂亮,他还建立了一个QQ群,把学生们都加进去,方便与他们的交流,有时候,他还会通过空间去了解学生们在想什么。

他与2009级学生一起去农家乐游玩,亲自下厨给孩子们做几道可口的饭菜。饭后,他便拿起麦克风唱起了淳朴的民歌,与学生们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周末时光。他还同系里老师一道带着2010级、2011级学生去植物园赏花,与学生们交流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各种思想困惑。他还在毕业晚会上为即将离开母校的学子们倾情演唱,当他登上舞台的那一刻,台下的学生就情不自禁的站立起来,大声呼喊着:“蔡老师,我们爱您!”这也成为毕业晚会上令人记忆最为深刻的一幕。

蔡老师最自豪的一句话是:“我教过的学生大部分能在毕业后十年、二十年还能记得我,此生足矣”。还记得2009年蔡老师带队去西安校参加全国周陪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决赛时,1993届的张建宏执意要携全家全程陪同以谢师恩。他爱 教师这个行业,他爱他的每一个学生,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不曾放弃;当然学生也爱他,爱他的亲切,爱他的幽默,爱他的敬业,不管天气多冷,他都会比学生先到教室;爱他的学识渊博,爱他的多才多艺,他声音洪亮,唱歌特别好听,还记得学生做桥梁结构模型时就一边听他唱歌一边做,做起来特别开心,特别有劲;爱他年轻的心态,在师评网上有学生这样评价说:“发现老师懂得好多啊,不但教我们知识,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我们。大学老师就应该这样,以自己的魅力来让学生信服……”;“是位很负责的老师,不拘泥于学校的教学形式,教给学生的是真才实学”;“我们老师真的是个人才,他从来不在乎名利,在他身上学到的绝不仅仅是课本上的东西”。

宽严相济 篇5

审判实践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贯彻情况的调研

作者:陈杨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8期

【摘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党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科学判断犯罪态势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所作的新思考、所提的新理念。认真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本文笔者现结合三年来的审判实践谈一下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认识和感受。

【关键词】宽严相济;特点;司法实践

一、2009年至2011年三年来的适用刑罚的概况

2009年全年共判处罪犯180人。其中,10年以上有期徒刑6人,3至10年32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78人,判处管制、缓刑、免予刑事处罚和并处罚金(以下简称免刑)的64人。180名罪犯中,未成年人24人。

2010年全年共判处罪犯了197人。其中,10年以上8人,3至10年的38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80人,判处管制、缓刑、免刑和单处罚金的71人,未成年人28人。

2011年全年共判处罪犯了238人。其中,10年以上10人,3至10年的45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98人,判处管制、缓刑、免刑和单处罚金的85人,未成年人36人。

二、三年来适用刑罚中存在的几个共性特点

(一)严重刑事犯罪和适用重刑的案犯所占比例较低,而适用较轻刑罚的案犯了比例较高从统计数字来看,2009年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38人,占全部案犯了的21.1%,而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监禁刑罚和管制、缓刑、免刑、单处罚金等非监禁刑罚的则有142人,占78.9%;2010年二者的比例为23.4%和76.6%;2011年二者的比例为23.1%和76.9%。三年来的平均比例为22.5%和77.4%,基本上达到了1比3.5的比例。

(二)未成年人案犯了的比例居高不下

2009年判处的未成年案犯了有24人,占全部案犯180人的13.3%,2010年为28人,占14.2%,2011年36人,占15.1%,三年来,平均比例为14.2%,即每7名案犯中有超过1名未成年案犯。

(三)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监禁刑罚的案犯人数接近于被判处管理、缓刑、免刑和单处罚金非监禁刑罚的案犯数量

2009年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有78人,而同期被判处管理、缓刑、免刑和单处罚金的有64人,2010年两项数字为80和71,2011年为98和85。

三、如何在司法实践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作为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其轻刑化和非监禁化的贯彻落实应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立法层面,另一个是司法层面,在立法领域对宽严相济政策的贯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大量的努力工作。笔者现仅就在司法层面的贯彻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必须加强宣传和学习,使广大刑事司法人员全面树立宽严相济的司法理念,这是正确贯彻这项政策的基本前提

我们知道,刑事政策要想充分发挥作用,就必须被彻底贯彻到司法行为中,而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司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首先形成统一的司法理念。在确定宽严相济司法理念时,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犯罪观,特别是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刑罚的目的。宽严相济司法理念影响下的犯罪观就是犯罪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经济、文化等等社会背景,它将长期客观存在,不可能被彻底消灭。而刑罚的目的只能是通过履行和教育的方式来控制犯罪,它并不是为了惩罚报复犯罪之人,以达到消灭犯罪的目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确立这样一种科学的司法理念,宽严相济的刑罚及其他刑事司法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消灭犯罪,它只能最大限度地通过教育和改造罪犯来实现预防和控制犯罪,将犯罪的影响控制在和谐社会能容忍的最低限度内,能够保证社会可持续健康地发展即可。

(二)在当前审判实践中,应用实体刑法时,要始终坚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对那些轻微犯罪,要大胆适用管制、缓刑、免刑、罚金等非监禁刑种,同时完善这些处理方式的具体执行形式,以确保感化、挽救和真正教育这些涉案人员,使其今后远离犯罪,成功回归社会,而不应当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如规定缓刑适用比例等,来限制非监禁刑种的充分适用。要严格、准确把握从重打击的那些犯罪范围,并毫不手软地加以打击,以体现刑罚的震慑效果。总的来说,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过程,应当是探索“宽和”的刑事政策的实现方式。我们应当在确保“罪刑法定”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并利用现有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资源,来推进司法活动中的非犯罪化、轻刑化和非监禁化的实现。例如,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的《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第2项规定,盗窃公私财物虽然已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但情节轻微,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

(1)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的;(2)全部退赃、退赔的……。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仅体现在实体刑法上,更应反映在程序活动中,特别是应当贯彻在司法活动的各阶段,而不应孤立地存在某一阶段

在侦查阶段,宽严相济政策要求只有对于所犯罪行严重,且主观恶性与人身危害性较大的被追诉人,才能适用较长的侦查羁押期限或较严厉的强制性侦查措施,而在我国当前的司法实

践中,拘留、逮捕强制措施的适用率畸高,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尽快加以改变。在公诉环节上应加大适用不起诉制度的力度。不起诉制度很显然是宽严相济内涵之一的“非刑事化”精神在公诉阶段的体现,由于其重视刑事法的教育和预防功能,念念不忘制度化原则,在世界范围已成为一项普适性程序制度。因此当前我国对不起诉的适用率过低的现状应尽快改变。

威德相济成语 篇6

【解释】:威:威力;德:恩惠;相济:相辅相成。威力和恩德交互施用,相辅相成。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干闻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相济,而后王业成。”

威德相济 成语接龙

【顺接】:济世之才 济世匡时 济世安人 济世安民 济世安邦 济世救人 济世救民 济世爱民

【顺接】:拔刀相济 表里相济 彬彬济济 不存不济 材优干济 恩威并济 恩荣并济 刚柔相济

【逆接】:草木知威 打下马威 奋武扬威 赫斯之威 狐假虎威 狐藉虎威 狐虎之威 虎狼之威

班主任宽严相济的管理艺术 篇7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班主任,宽严相济,管理艺术

笔者多年以来一直是高中班级的班主任,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 笔者深知管理高中班级的不易。既需要照顾学生的感情, 符合学生的要求, 同时也需要高效率, 高质量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因此, 高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需要宽严相济的管理艺术。笔者将对“高中班主任宽严相济的管理艺术”在本文进行深入的分析, 以供广大的教育同仁参考借鉴。

一.高中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

1. 高中班级日常事务的严格化管理

在高中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中, 需要严格化, 规则化, 具体化, 这样才能高效率, 高质量地完成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具体而言, 所谓的规则化, 就是将班级的日常事务给学生们交代清楚, 制定严格的, 详细的规则制度;所谓的具体化, 就是指班级日常事务应该具体到每一件班级的小事上, 避免空、大、泛;所谓的严格化, 就是指严格按照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规则进行办事, 形成学生遵守班级条例, 班主任严格要求, 公平对待的班级事务管理现状。

2.高中班级日常事务的宽松、人性化管理

学生们在高中学习任务重, 学习压力大, 学生的精神十分疲惫, 神经十分紧张。在班级日常事物的管理过程中, 如果班主任一味地严格管理, 实行“军事化”、“监狱式”的管理, 无疑会使学生紧张的神经更加脆弱, 疲惫的身心更加疲惫。为此, 笔者认为, 在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中还应该体现出宽松, 关怀, 温柔的管理元素。表现在班主任对学生言语温柔, 幽默;对学生的过错包容, 体谅;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做到公平处理, 尽量使其友好和解。

3.宽严相济结合管理的艺术

可以说, 在管理高中班级日常事务方面, 宽与严缺一不可。过于严格, 则会使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隔阂甚大, 学生畏惧班主任的“残暴”, 不能使学生心生敬畏, 尊敬之感;过于宽松, 则无益于高中日常事务的管理, 会导致班级事务的松弛, 班级纪律的散漫, 学风的涣散等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所以, 高中班主任应该具备熟练游走于严与宽之间的管理艺术。不一味地严格要求, 同时也不一味地放手不管, 随之任之, 应该既放手, 又管理, 把握好合适的度, 体现高中班级宽严相济的管理艺术。在第一个阶段, 班主任应该表现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 关怀, 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做铺垫。

二.高中班级学习状况管理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高中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也考验着班主任的管理能力。目前学生在高中求学, 其个人目的, 家庭目的无外乎上一个好大学。作为班主任, 当然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 努力的方向。此外, 班主任还应该培养学生们正确、科学的学习观, 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等。这些, 都蕴含在班主任对高中班级学习状况的管理内容中。

中国有一句俗话说得好, 叫“兵熊熊一个, 将熊熊一窝”。此话虽然不雅, 但用于此处, 笔者认为再恰当不过。因为, 根据笔者多年以来的工作经验, 很多班级学风差, 班级学习成绩差, 是整体, 扎堆儿的现象, 很少出现一个班级既有成绩特别好的一些学生, 同时还有成绩特别差的一些学生的情况。而一些班级的升学率高, 则是这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考上好的大学。这些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决定班级的学风好坏, 纪律好坏很大程度在于班主任管理的好坏。班主任在管理高中班级的学习事务方面, 应该一手严抓, 一手宽抚。既严格要求学生努力学习, 毫不松懈, 稳步提高其成绩;同时也温柔, 细致, 幽默化管理, 帮助学生总结良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 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高中班级学生的针对性管理

在高中班级的管理中, 除了整体上宽严相济, 控制大局以外, 还需要针对个别学生采取专门的方法。这是因为, 在一个班级中, 往往总会有学习能力差, 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存在。或者, 会存在个别调皮、闹事的孩子。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作为高中班主任的方法是, 先宽后严, 换句话说, 一开始的时候先不急于管理, 先看看情况, 熟悉一下学生的性格, 套路。等到有了足够的把握以后, 再全力出击, 严格管理。在第一个阶段, 班主任应该表现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 关怀, 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做铺垫。宽严相济的管理艺术适用于高中班级的一般管理, 针对特别情况, 作为高中班主任应该灵活应对, 冷静处理。这才是一个合格高中班主任能够“玩得转”的奥秘所在。

沟通也要宽严相济 篇8

上文作者谈到沟通中的几对辩证关系,我认为从沟通的方式和内容来说,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也要宽严相济,这也是一对必须把握的辩证关系。

首先,宽严相济符合教育辩证法。马卡连柯说:“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应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他把尊重人与要求人看做辩证统一的教育基本原则。正因为热爱并尊重学生,才对他提出各种要求;也正因为对学生严格要求,才反映出对他的真正的关怀和尊重。这个“教育辩证法公式”与我们通常说的教育要“宽严相济”相通。没有严格的、正面的要求,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是人类教育活动的特有本质;但是对教育对象失去了信心与希望,不尊重他,也就不会有对他的正面的要求。我们在沟通过程中,既不要持那种貌似温情实为迁就的消极态度,也不要一味严酷,咄咄逼人。

其次,从心理学原理来说,“严”是促使学生跨入“最近发展区”的适当的压力,而“宽”才是把学生带到“最近发展区”并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的动力。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以“最近发展区”的期望情怀对学生多多施以柔性的教化。这柔性的教化就是教育中的“宽”。对学生的错误,仅用纪律来管理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柔性的教化,即老师的理解、原谅和开导、帮助。在沟通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错误。学生犯了错,只要他认识到错误并予以改正,我们不但不处罚,还要赞扬他勇于改过;但认错后再犯同样的错就要严惩,这是教育中的“宽中之严”。

再次,把握沟通的宽严辩证关系,教师要内化师德师风。宽容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为师者的一种美德,一种修养,其核心是对学生理解、信任和爱。严格是教师的职业态度,“教不严,师之惰”。教师不仅对学生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而且自身要嚴谨治学,提高业务素质。

严爱相济教书育人[范文模版] 篇9

江陵县实验中学杨成班主任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又细致的工作,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成长和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爱好、特长各有千秋,要想把他们组织成一个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班集体,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做班主任工作十多年以来,我深深体会到严爱相济、教书育人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首先教师要爱学生。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植根于爱是处好师生关系的奥妙所在,老师必须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在学习上、品德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热心关怀,当好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爱是最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就在于她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崇高的使命感。如果一个老师没有使命感,就不会教育好学生,不会为学生着想,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

其次爱要有度。教师爱学生不是整天和学生泡在一起,带着他们玩,这样当时玩得痛快,觉得你是最好的老师,可等他们长大后因所学无几,一事无成时,则会由爱变恨,遗憾终生。教师要做到爱而有度,爱而由格。过了度,出了格,师生关系就会出现偏颇。一方面会使师生关系庸俗化失去原则性,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关系紧张,甚至对立。这两种偏颇都会导致教育失败。因此,老师的严格要求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细心的疏导。要做到:①.因时而导。即抓住有利时机,在学生可以接受或易于接受的时候进行疏导。②.因人而导。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切忌千篇一律,笼统处理。③.因事而导。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也不要无限上纲,任意联系。教师只要掌握好爱的程度,学生就会觉得老师严而可亲,敬而生威。

最后严爱相济,教育为主。一味的慈爱,时间长了,会使学生感到老师软弱无能,管理不严,以致失去自我约束,甚至行动随便,纪律涣散。所以,爱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发现学生有缺点,应及时批评指出,并给予其改正的机会。即使学生一时不接受批评,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也还是可以理解的。对学生表现出的任何不良习惯,应及时纠正,不能迁就,更不能撒手不管或放任自流。教师不能和学生“斗气”,更不能歧视学生,该关心时就应该关心。

宽严相济 篇10

[关键词]检察机关;宽严相济;工作机制

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了更好地贯彻六中全会精神,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措施,包括制定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见、完善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程序、推行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措施等,要求检察机关正确运用检察职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其中核心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归纳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明确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指导思想及应当坚持的原则

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就是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实行区别对待,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统一,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互补,宽严有度,对严重犯罪依法从严打击,对轻微犯罪依法从宽处理,对严重犯罪中的从宽情节和轻微犯罪中的从严情节也要依法分别予以宽严体现,对犯罪的实体处理和适用诉讼程序都要体现宽严相济的精神。

二、明确了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中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意见

主要内容有:一是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和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以及依法严肃查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二是在检察工作各个环节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意见,包括严格把握“有逮捕必要”的逮捕条件,慎重适用逮捕措施;正确把握起诉和不起诉条件,依法适用不起诉;突出立案监督的重点;在抗诉工作中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等。三是几类特殊类型的案件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意见,包括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轻微刑事案件、初次实施轻微犯罪的人员等应当依法从宽处理,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犯罪案件应当坚持惩治少数,争取、团结、教育大多数的原则等。

三、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和办案方式

主要有八项措施:一是进一步健全检察环节贯彻“严打”方针的经常性工作机制。二是加强侦查机制建设、提高发现和查办职务犯罪的能力。三是推进办案专业化,建立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工作机制。四是依法正确适用简易程序和简化审理程序。五是改革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案方式。六是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强化化解矛盾的工作。七是完善对监外执行、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机制。八是完善办案的考核评价体系,改进考评办法,保证依法正确适用不批捕、不起诉,改变不适当地控制不捕率、不起诉率的做法,实现办案数量、质量和效果的有机统一。

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长期以来在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实践证明,社会急剧变革过程中所带来的刑事犯罪高发的客观现实,决定了不坚持严打方针,就难以有效地控制住社会治安局势,就难以有效地遏制住刑事犯罪高发的势头。但是,从刑事犯罪发展的规律来看,严打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单靠严打不可能完全抑制犯罪、减少犯罪,而且随着严打斗争的持续进行,严打本身的边际效应也在递减。因此,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调整并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犯罪分子区别对待,当宽则宽,该严则严。

第二,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当前,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已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政法机关已经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社会、维护稳定,转变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开放环境中主要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维护稳定,政法机关所处的执法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法机关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执法环境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清醒地看到这些变化对执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不失时机地调整刑事司法政策,既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又要对具有依法从宽条件的依法从宽处理。

第三,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最终体现立法宗旨、实现司法价值的客观要求。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们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刑事政策。对于严重刑事犯罪,该从重的要坚决从重,该判死刑的决不手软。但同时,对于具有法定或酌定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情节的罪犯,无论其罪轻罪重,是否属于严打对象,都要一视同仁,该兑现政策的要依法予以从宽处理。如果因为严打而不兑现政策,就会导致犯罪分子丧失对国家法律的基本信任。只有审时度势,坚持宽严相济,才能产生积极的、正面的社会效果,也只有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的有机统一。

第四,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稳定的最高境界。在强调坚持严打方针的同时,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既有力地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又充分重视依法从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比如,对未成年人犯罪、初犯、偶犯,主观恶性较小的,应区分不同情况,在法定处罚幅度内从轻、减轻处罚或判处缓刑;对于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不大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可以探索实行社区矫正;对于法律、政策不明确,可捕可不捕、可起诉可不起诉、可判可不判、可劳教可不劳教的,应根据具体情况,着眼于从宽处理。这样做,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严重犯罪,有利于挽救失足者,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抗,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第五,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我国优秀法治思想的历史继承和延续。当某一特定时期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或者某一类型犯罪行为较为突出,抑或执政当局为满足一定的政治需求时,就会选择在法律所赋予的空间内有针对性地调整对犯罪的打击重点和打击力度,更好地维护社会良好秩序。这种法治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尚书》的《吕刑》中就有记载:“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就是说刑罚的适用,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轻重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根据不同时期犯罪的不同情况,应当依照形势的需要,制定出不同的刑罚。同样,只有正确执行轻重不同的刑罚,才能有区别有针对性地适当用刑,起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我国唐朝“贞观之治”时期提出的“慎刑”思想,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肃反”运动中“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方针,2001年以来发动的“严打”运动,都是随时代发展灵活运用刑罚政策的典型范例,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正是沿袭这一悠久法治思想,且根据我国当前形势所需而提出的一项崭新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以往刑事政策相比,更注重刑罚适用的均衡和统一,更注重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将刑罚的犯罪矫正和救治功能放在了更高的地位,以科学和明确的内涵指引司法实践活动向更高、更广的领域迈进。

【宽严相济】推荐阅读:

上一篇:宁静致远的诗句下一篇:迎接冬天的大雪作文5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