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精选10篇)

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 篇1

司发通[2001]019号

第一条为规范司法鉴定许可证的管理,保障司法鉴定机构依法开展司法鉴定工作,依据《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司法鉴定许可证》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依法获准设立和执业的凭证。

第三条司法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是司法鉴定许可证的管理机关。

第四条《司法鉴定许可证》由司法部统一制作,司法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依管理职能分工分别核发。

第五条禁止伪造、变造、涂改、出租、出借、抵押、转让和故意损毁《司法鉴定许可证》。除司法行政机关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扣留、收缴和吊销《司法鉴定许可证》。

第六条《司法鉴定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正本为悬挂式,用于司法鉴定机构在其执业场所公开悬挂。副本为折叠式,用于年检、量证收费以及其他用途。

第七条《司法鉴定许可证》正本载明:机构名称、机构住所、法定代表人、机构负责人、鉴定业务范围、发证机关、发证日期以及证号。

第八条《司法鉴定许可证》副本载明:机构名称、机构住所、法定代表人、机构负责人、注册资产、鉴定业务范围、发证机关、发证日期、证号,司法鉴定机构变更登记情况,司法鉴定机构检验情况,司法鉴定机构受处罚情况。

第九条《司法鉴定许可证》的编号方法由司法部统一确定。《司法鉴定许可证》的证号为七位数:第一、二位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司法部代码,代码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四位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地区代码,代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确定;第五、六、七位为司法鉴定机构代码,代码由发证机关确定。

第十条《司法鉴定许可证》有效期为六年,期满时由原发证机关换发。

第十一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许可证》实行检验制度。检验合格的,由发证机关加盖检验印章后方可继续使用。

第十二条《司法鉴定许可证》如有遗失或者意外损毁,司法鉴定机构应当立即向发证机关申请挂失,并依照规定申请补发。

第十三条司法鉴定机构变更登记事项的,应当持《司法鉴定许可证》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第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因停业、解散或其他原因终止执业的,应在办理注销登记时将《司法鉴定许可证》交回原发证机关。

第十五条本规定由司法部负责解释。

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 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食品流通许可行为,加强《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食品流通许可的申请受理、审查批准以及相关的监督检查等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在流通环节从事食品经营的,应当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第四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食品流通许可的实施机关,具体工作由负责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机构承担。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许可管辖分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决定。

第五条食品流通许可应当遵循依法、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的原则。

第六条食品经营者应当在依法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后,向有登记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工商登记。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不得从事食品经营。

法律、法规对食品摊贩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七条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的,食品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应当依法办理。

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经营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食品经营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立即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不再符合食品流通许可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食品流通许可。

第八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流通许可证》审核发放和监督检查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许可机关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二章申请与受理

第九条申请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

(一)具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二)具有与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三)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四)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第十条申请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食品流通许可申请书》;

(二)《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

(三)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场所的使用证明;

(四)负责人及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身份证明;

(五)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设备、工具清单;

(六)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经营设施空间布局和操作流程的文件;

(七)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文本;

(八)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规定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委托他人提出许可申请的,委托代理人应当提交委托书以及委托代理人或者指定代表的身份证明。

已经具有合法主体资格的经营者在经营范围中申请增加食品经营项目的,还需提交营业执照等主体资格证明材料,不需提交《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复印件。

新设食品经营企业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该企业的投资人为许可申请人;已经具有主体资格的企业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该企业为许可申请人;企业分支机构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设立该分支机构的企业为许可申请人;个人新设申请或者个体工商户申请食品流通许可,业主为许可申请人。申请人应当在申请书等材料上签字盖章。

第十一条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所提交的材料,应当真实、合法、有效,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人应当对其提交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负责。

第十二条企业的分支机构从事食品经营,各分支机构应当分别申领《食品流通许可证》。

第十三条许可机关收到申请时,应当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并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

(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许可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由申请人在更正处签名或者盖章,注明更正日期;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当场告知时,应当将申请材料退回申请人;属于五日内告知的,应当收取申请材料并出具收到申请材料的凭据,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五)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了全部补正材料的,许可机关应当予以受理。

许可机关受理许可申请之后至作出许可决定之前,申请人书面要求撤回食品流通许可申请的,应当同意其撤回要求;撤回许可申请的,许可机关终止办理。

第十四条许可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决定予以受理的,应当出具《受理通知书》;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三章审查与批准

第十五条食品流通许可事项包括经营场所、负责人、许可范围等内容。

食品流通许可事项中的许可范围,包括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经营项目按照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两种类别核定;经营方式按照批发、零售、批发兼零售三种类别核定。

第十六条许可机关应当审核申请人提交的相关材料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以及本办法的要求。必要时,可以按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其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材料审核和现场核查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

进行现场核查,许可机关应当指派两名以上执法人员参加并出示有效证件,申请人和食品经营者应当予以配合。现场核查应当填写《食品流通许可现场核查表》。

第十七条对申请人提交的食品流通许可申请予以受理的,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许可决定的,经许可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第十八条许可机关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应当出具《准予许可通知书》,告知申请人自决定之日起十日内,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作出准予变更许可决定的,应当出具《准予变更许可通知书》,告知申请人自决定之日起十日内,换发《食品流通许可证》;作出准予注销许可决定的,应当出具《准予注销许可通知书》,缴销《食品流通许可证》。许可机关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应当予以公开。

许可机关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应当出具《驳回申请通知书》,说明不予许可的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九条许可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许可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第四章许可的变更及注销

第二十条食品经营者改变许可事项,应当向原许可机关申请变更食品流通许可。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改变许可事项。

第二十一条食品经营者向原许可机关申请变更食品流通许可的,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食品流通变更许可申请书》;

(二)《食品流通许可证》正、副本;

(三)与变更食品流通许可事项相关的材料。

第二十二条食品流通许可的有效期为3年。

食品经营者需要延续食品流通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许可机关提出申请,换发《食品流通许可证》。

办理许可证延续的,换发后的《食品流通许可证》编号不变,但发证年份按照实际情况填写,有效期重新计算。

第二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的许可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已作出的食品流通许可:

(一)许可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的;

(二)许可机关工作人员超越法定权限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的;

(三)许可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定程序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的;

(四)依法可以撤销食品流通许可的其他情形。

食品经营者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和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取得食品流通许可,应当予以撤销。

依照前两款规定撤销食品流通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不予撤销。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机关应当依法办理食品流通许可的注销手续:

(一)《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且食品经营者未申请延续的;

(二)食品经营者没有在法定期限内取得合法主体资格或者主体资格依法终止的;

(三)食品流通许可依法被撤销,或者《食品流通许可证》依法被吊销的;

(四)因不可抗力导致食品流通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五)依法应当注销《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五条食品经营者申请注销《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应当向原许可机关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食品流通注销许可申请书》;

(二)《食品流通许可证》正、副本;

(三)与注销《食品流通许可证》相关的证明文件。

许可机关受理注销申请后,经审核依法注销《食品流通许可证》。

第二十六条食品经营者遗失《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应当在报刊上公开声明作废,并持相关证明向原许可机关申请补办。经批准后,由原许可机关在二十日内补发《食品流通许可证》。

第五章许可证的管理

第二十七条《食品流通许可证》分为正本、副本。正本、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副本式样,以及《食品流通许可申请书》、《食品流通变更许可申请书》、《食品流通注销许可申请书》等式样,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一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食品流通许可证》及相关申请文书的印制、发放和管理。

第二十八条《食品流通许可证》应当载明:名称、经营场所、许可范围、主体类型、负责人、许可证编号、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及发证日期。

第二十九条《食品流通许可证》编号由两个字母+十六位数字组成,即:字母SP+六位行政区划代码+两位发证年份+一位主体性质+六位顺序号码+一位计算机校验码。

《食品流通许可证》具体编号规则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食品经营者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后,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食品流通许可证》正本。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对食品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

(一)食品经营者是否具有《食品流通许可证》;

(二)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符合经营要求的,经营者是否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潜在风险的,经营者是否立即停止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告;需要重新办理许可手续的,经营者是否依法办理;

(三)食品流通许可事项发生变化,经营者是否依法变更许可或者重新申请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

(四)有无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流通许可证》的行为;

(五)聘用的从业人员有无身体健康证明材料;

(六)在食品贮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有无确保食品质量和控制污染的措施;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二条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对食品经营者建立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对食品经营者从事食品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经营者签字确认后归档。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办理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时,应当按照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的有关规定,审查《食品流通许可证》是否被撤销、吊销或者有效期限届满。对《食品流通许可证》被撤销、吊销或者有效期限届满的,登记机关按照有关规定,责令其办理经营范围的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第三十三条许可申请人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食品流通许可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流通许可。

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流通许可。

被吊销食品生产、流通或者餐饮服务许可证的,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经营管理工作。

食品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三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许可,擅自改变许可事项的;

(二)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食品流通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食品流通许可证》的;

(三)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交虚假材料申请或者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

(四)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流通许可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主动消除、减轻危害后果,或者有其他法定情形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

第三十五条食品经营者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三十六条食品经营者在营业执照有效期内被依法注销、撤销、吊销食品流通许可,或者《食品流通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应当在注销、撤销、吊销许可或者许可证有效期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变更登记或者办理注销登记。

第三十七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建立食品流通许可档案。

借阅、抄录、携带、复制档案资料的,依照法律、法规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有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修改、涂抹、标注、损毁档案资料。

第三十九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加强与同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的工作联系,及时通报食品流通许可有关信息。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条食品经营者在本办法施行前已领取《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原许可证继续有效。原许可证许可事项发生变化或者有效期届满,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提出申请,经许可机关审核后,缴销《食品卫生许可证》,领取《食品流通许可证》,并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监督检查。

对《食品卫生许可证》继续有效的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及本办法的规定,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一条实施食品流通许可所需的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预算。

第四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 篇3

关键词: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8-0080-02

Management of Pollution Discharge Permit in Nanjing City

Chen Ming et al.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njing 210013,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charge permit management in Nanjing are firstly introduc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discharge permit management are also analyzed. Furthermore,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Nanjing;Discharge permi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八项基本制度之一[1]。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对污染源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工业污染源环境管理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落实总量控制制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2]。

1 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历程

1.1 历史背景 1988年南京市政府发布了《南京市污染物排放申报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市成为全国35个和江苏省首批实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的试点城市。同年南京市环境保护局相应成立了“排污申报及排污许可证”领导小组和技术组,并给12家重点排污企业核发了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安装了污水排放流量计。1991年全市发放排污许可证企业数90家,1998年全市发放排污许可证企业数达283家。1989年以来,南京市一直将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的工作纳入企业厂长(经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对重点企业按证排污情况进行严格考核。2000年后随着企业厂长(经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取消,排污许可证考核工作也随之取消,排污许可证仅限于核发,没有考核,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相对被弱化。

1.2 工作现状

(1)管理办法。2011年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江苏省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2015年10月江苏省环保厅印发了《江苏省排污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试行)》,目前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主要按照上述两个办法执行。

(2)管理层次。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由市环保局总量处统一组织,具体分为市、区两级管理。市环保局负责市直管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区、县环保局负责辖区内非市直管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

(3)管理内容。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实行总量和浓度双重控制,管理因子兼顾水、大气污染物和噪声。

(4)管理程序。发布申领通告—企业提交申请—管理部门受理、审核—发放排污许可证—发证后管理及年度考核。

2 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管理的存在问题

2.1 缺少统一的审核细则 2011年发布的《江苏省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主要给出了排污许可证申领颁发、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2015发布的《江苏省排污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试行)》对排污许可证申领范围、控制指标、实施机制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并统一了全省的排污许可证正、副本及申请表等相关文书格式。但是,上述两个管理办法中均未给出统一的审核细则,在具体审核过程中,特别是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量的核定上,没有统一的审核原则,审核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容易产生不公平的现象。

2.2 管理信息技术手段落后 南京市已开发了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实现了排污许可证的网络发放工作,企业网络申报,环保部门网络审核并发放排污许可证。但是,排污许可证审核过程中,需要与环境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排污申报数据、企业生产状况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相互参考验证,目前系统设计较为简单,尚不能支持上述数据之间相互验证,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此外,现有系统仅仅解决了排污许可证发证的问题,尚未与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结合,现有系统很难达到对污染物总量的有效管理。

2.3 缺乏系统的管理手段 目前,南京市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相对比较独立,工作主要集中在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年审等,与其他污染源管理制度的关系相对比较松散,如何将排污许可证制度作为政府环境监管的执法依据、企业环境行为的守法文书、公众环保监督的参与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 南京市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的对策

3.1 制定相应的审核细则 针对目前没有审核细则的现状,尽快制定相应的审核细则,对排污口进行规范化管理,特别对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及总量给出统一的核定原则,制定统一、规范的审查核定程序及工作流程,使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有据可依。

3.2 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 结合全市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对现有的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进行优化,与排污权交易数据进行接轨,数据做到实时更新,利用系统对每个管理区域设置总量控制目标,强化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结合环境信息公开,将排污许可证的审核发放、文本内容等信息进行公开,提供便捷的公众监督渠道,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管。

3.3 出台系统性的管理手段 以排污许可证为污染源管理的核心和主线,整合现有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总量控制等污染物管理制度,充分整合已有的政策,通过排污许可证实现对排污单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相关跟踪监督制度、办法的制定,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流程。

4 结语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一项环境管理基本制度,在发达国家已有诸多良好实践,被作为污染源管理体系的核心[3]。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推进,对南京市的环境管理、污染防治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俊峰.浅谈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J].环境科学导报,2011,30(5):18-20.

[2]杨晓静,任志忠,宁平.云南省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思考[J].环境科学导刊,2009,28(3):42-45.

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 篇4

第一条 为依法规范司法鉴定人执业行政许可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浙江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和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申请司法鉴定人执业,应当符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浙江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和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

第三条 申请司法鉴定人执业,应当由拟执业的司法鉴定机构向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司法局(以下简称市司法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司法鉴定人登记申请表》。

(二)申请人的下列身份证明材料:

1.身份证;

2.专业技术职称、行业执业资格证书;

3.学历证书;

4.符合特殊行业要求的相关资格;

5.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经历证明;

6.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及业务成果等证明材料;

7.由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出具的无刑事犯罪证明和档案所在人事部门出具的未被开除公职证明;

8.未达法定退休年龄的申请人提供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劳动(聘用)关系证明或者其他证明材料,已退休的提交退休证明。

(三)司法鉴定机构与申请人之间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

(四)兼职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应当提供所在单位同意其兼职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书面意见。

(五)申请人提交的只在一家司法鉴定机构执业的声明。

(六)2寸近期正面蓝底免冠彩色照片2张。

(七)登记机关认为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四条 申请人应当提交申请材料的原件。专业技术职称、行业执业资格证书、身份证、学历证、退休证等可以提供复印件,但应当将原件提交市司法局审验。

第五条 申请人应当详细、如实填写《司法鉴定人登记申请表》,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六条 市司法局收到申请人报送的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出具材料接收凭证。

市司法局应当认真、全面地审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经过审查,认为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依法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要求的,应当在《司法鉴定人登记申请表》相关栏内签署意见、加盖公章,上报省司法厅审核。

市司法局应当核对申请人提交的相关证件、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核对无误的,应当在每份复印件上签署“与原件核对无误”的意见,并由经办人签字或者加盖印章。

第七条 市司法局在审查过程中,认为需要调查核实申请材料有关情况的,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有关的证明材料,也可以指派两名以上持有行政执法证的工作人员进行核查。核查的情况应当形成书面材料附在申报材料中。

审查后,市司法局应当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法定条件、提交的材料是否真实齐全出具审查意见,并将审查意见和全部申请材料报送省司法厅。

第八条 省司法厅自收到市司法局报送的申请材料后,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并向申请人制发《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制发《行政许可补正材料通知书》,当场或者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五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申请人按要求补正的,予以受理,向申请人制发《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

(三)申请事项明显不符合法定条件或者申请人拒绝补正、无法补正有关材料的,不予受理,向申请人制发《行政许可不予受理通知书》并说明理由,同时告知申请人救济途径。

第九条 省司法厅应当自收到市司法局报送的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予以审核,作出是否准予执业的决定。

经审核符合条件准予执业的,应当向申请人制发《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并自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申请人颁发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

经审核不符合条件不准予执业的,向申请人制发《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并在决定书中说明理由,告知申请人救济途径。

第十条 司法鉴定人变更执业机构,应当与原司法鉴定机构办理终止或解除合同手续,并办结业务、档案、财务等交接手续。

第十一条 司法鉴定人变更执业机构,应当通过拟转入的司法鉴定机构向所在地的市司法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司法鉴定人变更执业机构申请表》;

(二)身份证;

(三)申请人与拟转入的司法鉴定机构之间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

(四)《司法鉴定人执业证》;

(五)申请人原执业机构出具的无业务遗留问题证明;

(六)2寸近期正面蓝底免冠彩色照片1张;

(七)登记机关认为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十二条 司法鉴定人申请减少执业类别,应当通过其执业的司法鉴定机构向市司法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司法鉴定人变更登记申请表》;

(二)《司法鉴定人执业证》;

(三)2寸近期正面蓝底免冠彩色照片1张;

(四)登记机关认为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申请增加执业类别的,除应当提交上述材料外,还应当提交本规程第三条第二项2-6的材料。

第十四条 司法鉴定人在《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使用期限届满后,需要继续执业的,应当在使用期限届满三十日前通过执业的司法鉴定机构向市司法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司法鉴定人延续登记申请表》;

(二)本规程第三条中除第一项外的其他材料;

(三)司法鉴定机构对司法鉴定人的年度考核材料;

(四)司法鉴定人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

第十五条 司法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司法厅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一)本人依法申请终止司法鉴定活动的;

(二)司法鉴定机构自愿解散或者停止执业的;

(三)《司法鉴定人执业证》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四)与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解除合同或者聘用期届满不再续聘的;

(五)所在司法鉴定机构注销或者被撤销的;

(六)本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注销的情形。

司法鉴定人应当向市司法局上交执业证,不交回的,由省司法厅予以公告注销。

第十六条 申请注销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司法鉴定人注销登记申请表》;

(二)与所在的司法鉴定机构劳动关系届满终止或解除的有关材料;

(三)《司法鉴定人执业证》;

(四)所在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无业务遗留问题的证明。

司法鉴定人死亡、丧失行为能力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提交鉴定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的证明材料;解除合同而司法鉴定人未及时提出注销申请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在市以上报刊刊登解除合同的公告。

第十七条 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遗失要求补证的,应当先在省级以上报刊刊登遗失声明,通过执业机构所在地的市司法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补发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申请表》;

(二)刊登遗失声明的报刊;

(三)2寸近期正面蓝底免冠彩色照片一张。

第十八条 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因损毁影响正常使用要求换证的,应当通过执业机构向所在地的市司法局提交下列材料:

(一)《换发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申请表》;

(二)破损的《司法鉴定人执业证》;

(三)2寸近期正面蓝底免冠彩色照片一张。

第十九条 司法鉴定人变更登记申请的有关审查、核准、换证的程序和期限,按照本规则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办理

第二十条 司法鉴定人执业证延续,补发、换发执业证的程序和期限,按照本规则第八条和

第九条规定办理。

第二十一条 司法鉴定人执业申请以及变更、注销、延续申请实行网上申报,申请人在提交书面申请材料的同时进行网上申报。具体按照省司法厅《关于律师和司法鉴定行政许可实行网上申报的通知》(浙司办〔2007〕20号)要求办理。

补发或者换发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不需要网上申请。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的申请材料一式两份。

省司法厅和市司法局分别建立司法鉴定人执业档案,对申请人的执业申请和变更申请等材料装订成册,及时整理归档。

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 篇5

发布机构:中心办公室 发布时

间:

2007-03-16 信 息来源: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

中心 总则

1.1 为了规范锅炉安装改造单位(以下简称安装改造单位)安装改造许可评审工作,根据《锅炉安装改造单位监督管理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规定要求,特制订本细则。

1.2 本细则规定了锅炉安装改造单位安装改造许可评审的程序、内容、方法和要求。1.3 本细则适用于锅炉安装改造单位安装改造许可的评审。安装改造许可评审程序

安装改造许可工作程序包括:约请、评审、证书的批准颁发。2.1 约请

2.1.1安装改造单位接到受理机构发出的受理通知书后,对照《锅炉安装改造单位监督管理规则》要求进行自查,符合条件后,即可约请我所进行实地条件的鉴定评审,并签 订鉴定评审委托协议。2.1.2约请时应提交以下资料:

(1)《特种设备安装改造许可申请书》;(2)向受理机构申请时提供的申报材料;(3)受理通知书;(4)自查报告。2.2 鉴定评审

2.2.1 鉴定评审前,安装改造单位应按《规则》要求进行自查,自我评价合格后,向我所申请进行实地鉴定评审。

2.2.2 鉴定评审由我所组织进行,评审组由有关专家组成,评审专家从评审专家库中

随机抽定,评审员数量根据安装改造单位实际情况决定,一般不超过4人。审查时间根据安装改造单位的规模大小,一般为2~3天。

2.2.3 评审前,评审组长应按评审要求制定评审计划,评审组应将评审日程与安排、评审组成员名单等向受理机构备案,并在一周前将评审日程通知到安装改造单位。2.2.4 评审组按《规则》的规定对安装改造单位进行检查和安装改造检验,审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 核实单位资质、安装改造设备、检验试验设备及人员状况; ⑵ 审查质量手册和相关文件; ⑶ 审查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 ⑷ 审查相关的技术资料;

⑸ 对锅炉的安装改造质量进行检查和试验。

2.2.5 评审工作程序包括:首次会议、巡视办公现场和相关部门、分组审查、审查组内部会议、评审沟通、末次会议等。2.2.5.1 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是评审组全体人员与企业的负责人员及企业有关部门负责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会议,会议由评审组组长主持,会议一般安排如下内容: ⑴ 双方互相介绍人员;

⑵ 评审组长说明评审的依据、主要内容、方法、程序和要求; ⑶ 企业有关人员介绍企业简介、质量体系及自查情况等; ⑷ 企业负责人讲话。

(5)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代表讲话。2.2.5.2 对企业的初步巡视

首次会议之后,在企业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评审组对企业的有关部门、办公地点、资料档案室、仪器设备室等作初步巡视,以便对企业概况、安装改造能力及质量体系运转情况等有初步的了解。2.2.5.3 分组审查 ⑴ 审查一般分三个小组进行,分别对安装改造单位的基本条件、质量体系及产品质量进行审查,审查项目详见附件1:锅炉安装改造单位安装改造许可现场评审记录。⑵ 各小组应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安装改造单位相关责任人员进行沟通,并作好“不符合项记录”(详见附件2)。⑶ 出现以下任一种情况,则构成不符合项:

a)单位、人员及设备条件未达到《规则》要求; b)质量体系文件未按照《规则》要求制定;

c)质量体系现状未按质量体系文件执行,即现状不符合文件规定; d)体系运行结果未达到预定的目标,即效果不符合目标; e)锅炉安装改造质量未符合相关标准要求。2.2.5.4 评审组内部会议

分组审查工作结束后,评审组应召开内部会议,交流审查情况,对审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讨论,确定“不符合项报告”(详见附件3)内容。2.2.5.5 评审沟通

评审组应向安装改造单位负责人、技术质量负责人通报“不符合项报告”内容,并征求意见,如无异议,双方确认签字;如有异议,安装改造单位可向评审组出示否定证据,评审组可根据其解释的合理性和出示证据的有效性确定是否对“不符合项报告”进行修改。

2.2.5.6 末次会议

参加末次会议的人员基本与首次会议相同,末次会议仍由评审组组长主持,会议内容主要有:

⑴ 评审组长全面介绍评审情况,宣读“不符合项报告”;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和建议。

⑵ 企业负责人讲话,并就评审结果表示态度。

(3)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代表讲话。末次会议结束后,评审组应将“不符合项报告”交由安装改造单位。2.2.5.7 评审报告

评审结束后,评审组组长应及时将评审情况写成书面鉴定评审报告,评审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⑴ 安装改造单位基本情况;

⑵ 安装改造单位申请安装改造许可级别; ⑶ 评审依据; ⑷ 评审情况; ⑸评审结论; ⑹不符合项报告; ⑺评审组成员名单等。

在评审结束后十五个工作日内,我所应将鉴定评审报告(一式三份)分别寄送给安装改造单位、受理机构,本所存档一份。2.2.5.8评审结论

评审组应根据评审情况做出书面评审报告,评审报告结论分为:符合条件、需要整改、不符合条件。

1)符合条件:指符合所申请锅炉安装改造许可证级别、品种范围资格的各项条件和要求。

2)需要整改:指基本符合所申请锅炉安装改造许可证级别、品种范围资格的各项条件和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经短期整改,能达到要求的情况。3)不符合条件:指不符合1)或2)的情况。

评审报告结论为需要整改或不符合条件的,评审组应书面通知安装改造单位。评审结论为需要整改的企业应在六个月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报告书面报评审机构,由评审机构核实确认,符合《规则》要求的,评审报告结论应改为符合条件。六个月内未完成整改的企业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则》要求的,评审报告结论应改为不符合条件。2.3 换证

2.3.1《安装改造许可证》自签署之日起,四年内有效。持证企业如需在有效期满后继续持有《安装改造许可证》,应在有效期满前六个月向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书面提出换证申请。逾期未提出换证申请的,《安装改造许可证》在有效期满时自动失效,企业被视为自动放弃。

2.3.2 换证的约请、评审程序与取证相同。

2.3.3换证审查除按取证要求进行审查外,应按《规则》要求对下列内容进行重点审查: ⑴ 安装改造许可证有效期内锅炉质量保证体系运转情况; ⑵ 对锅炉安装改造有关法规和标准的执行情况; ⑶ 4年内是否发生过安装改造质量严重责任事故; ⑷ 所安装改造的锅炉是否超出许可证批准的范围;

⑸ 是否存在将承接的锅炉安装工程转包给其他无相应资格的单位; ⑹ 有否安装改造《规则》第十五条规定不得安装改造的锅炉; ⑺ 现场检查锅炉产品质量情况; ⑻ 考察用户服务情况和用户反馈意见。附则

3.1 对安装改造单位提出保密要求的处理

3.1.1 在审查中,安装改造单位应将要求保密回避的原因,以书面方式向受理机构和我所提出申请,待批准后,方可以回避审查。

3.1.3 安装改造单位未按以上要求提出回避申请,而拒绝评审组审查的,评审组可终止审查,并及时报告受理机构。

3.2本细则由宁波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中心负责解释。3.3本细则已报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处备案。3.4本细则自2006年01月01日起试行。

本信息已访问:1015 次

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 篇6

一、项目名称

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许可

二、审批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8条;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第39条;

(三)《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令第58号)。

三、申请条件

(一)中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申请许可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投资者或投资一方应当是以第三方身份,依法在国内专门从事检验鉴定业务3年以上的独立机构;

2、注册资本不少于相当35万美元的人民币;

3、具有与从事检验鉴定业务相适应的检测条件和技术资源;具有固定的住所/办公地点、检测场所和与相应规模;

4、具有符合相关通用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申请许可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外方投资者应当是在其本国独立注册从事检验鉴定业务3年以上的合法机构;

2、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中方投资者或投资一方应当是以第三方身份,在国内专门从事检验鉴定业务3年以上的独立机构;

3、注册资本不少于35万美元;

4、具有与从事检验鉴定业务相适应的检测条件和技术资源;具有固定的住所或办公地点、检测场所和跨国经营能力;

5、具有符合相关通用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办理单位

受理机构: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审查机构:国家质检总局

五、审批程序

(一)申请 申请设立中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应当向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提出申请。

申请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中资检验鉴定机构为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的大型企业的,经其主管部门同意后,直接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

中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申请许可应提交的材料:

1、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申请文件;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机构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3、住所或办公地点、检测场所的使用权或者所有权的证明文件;

4、检测条件、技术能力材料;

5、质量管理文件;

6、以第三方身份依法在国内从事检验鉴定业务3年以上的证明;

7、投资各方的资信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8、法律法规及国家质检总局规定的其它文件。申请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中方投资者向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和商务主管部门提出设立申请,经初审合格的,报送国家质检总局和商务部。中方投资者为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的大型企业的,经其主管部门同意后,直接向国家质检总局和商务部提出设立申请。

申请设立外商独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应当向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和商务主管部门提出设立申请,经初审合格的,报送国家质检总局和商务部。

申请设立外商投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的,应当向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和国家质检总局提交下列材料:

1、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申请文件;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机构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3、投资各方签署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检测条件、技术能力材料;

5、质量管理文件;

6、住所或办公地点、检测场所使用权或者所有权的证明文件;

7、投资各方在本国提供检验鉴定业务3年以上当地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的证明;

8、投资各方的资信证明、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文件。

(二)受理 受理机构根据申请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

(三)审查与决定

受理申请后,受理机构按规定对申请材料内容进行具体审查,并对申请单位的办公场所、检测场所以及与其从事检验鉴定业务相适应的检测条件、技术能力等进行评审。审核机构依法做出准予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

(四)变更与延续

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发生合并、分立或转让股权等重大事项的,应当重新提出申请;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涉及《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资格证书》事项变更的,应当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换发资格证书。

《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资格证书》有效期3年。期满要求续延认可的,申请人应在有效期满前3个月内,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后,换发证书。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应当在每年5月30日前向所在地直属检验检疫局和国家质检总局提供上一的业务报告、财务报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年检情况报告,年审报告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资料。报送的资料应当真实、完整、准确。经审核合格的,由国家质检总局在其机构资格证书副本上加盖年审专用章。

(五)注销

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破产、解散和关闭的,应当向国家质检总局办理注销资格证书手续。

六、审批期限

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检验检疫机构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检验检疫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检验检疫机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内。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

七、收费标准

专家评审费按规定收取。

八、审批结果

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 篇7

1.1 森林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规定:

“森林资源, 包括林地以及林区野生的植物和动物。森林, 包括竹林。林木, 包括树木、竹子。林地, 包括郁闭度0.2以土的乔木林地, 疏林她, 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林地, 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 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根据该规定的精神可知, 森林资源是以多年生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以森林环境为生存条件的林内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生物群落, 它具有一定的生物结构和地段类型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系统。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 在进行科学管理及合理经营条件下, 可以不断地向社会提供大量物质产品、非物质产品及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

森林资源按其物质形态可分为森林生物资源、森林土地资源以及森林环境资源。 (1) 森林生物资源。包括森林、林木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资源。 (2) 森林土地资源。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等。 (3) 森林环境资源。包括森林景观资源、森林生态资源等。因此, 森林资源是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综合体。

1.2 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是不是商品, 有没有价值是林业经济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核心问题。

森林资源的价值与价格这一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1.2.1 资产与资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第三辑中, 对资产的定义是:

“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因此, 资产具有3个重要特征: (1) 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 (2) 为某一特定个体所控制。 (3) 资产可以用货币来计量。

1.2.2 资源与资产资源与资产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资产, 首先必须是一种经济资源, 资产与资源分属不同的管理范畴。

两者的物质内涵具有一致性。但又有显着的区别。 (1) 资源揭示财富的物质属性, 主要以实物管理和数量管理为基础;资产要揭示财富的经济属性, 目标是对资源进行经济补偿或价值实现、以价值管理为核心。 (2) 取得的方式不同。资源的取得或者是天然形成的, 或者是人的劳动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而资产的形成可以有3种渠道:一是由人们认定渠道, 将一些资源作为资产;二是由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创造的;三是由买卖、租赁等产权交易实现的。 (3) 作为资产的资源, 具有法律上的独立性, 资产总是个体者的资产, 主体对其具有控制权。 (4) 计量单位不同。资产应能够以货币计量, 而资源主要以实物单位计量。

1.2.3 森林资源资产森林资源资产是在现有认识和科学水平

条件下, 进行经营利用, 能给其产权主体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资产的分类: (1) 按其形态可划分为林木资产、林地资产、森林景观资产和森林环境资产等。 (2) 按经营管理的形式划分为公益性森林资源资产 (如防护林) 和经营性森林资源资产 (如用材林资产、经济林资产、薪炭林资产和竹林资产等) 。

2森林资源和林业管理理论基础

加强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管理是基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 对具体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管理的抽象与概括, 同时又反过来指导一般管理规则的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 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至今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尽管如此, 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却是相一致的。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是一种立足于环境和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 而是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它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 必须通过经济增长提高当代人福利水平, 增强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 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部分。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 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 采取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可持续的。因此, 可持续发展要求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 必须反省使用资源的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特征的经营模式, 实施在可持续前提下的经济发展。环境退化的原因产生于经济活动, 其解决的办法也必须依靠于经济发展。

2.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环境

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 同环境相协调。它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 进行经济建设、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 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条件的, 没有限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使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 必须通过转变发展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如果经济决策中能够将环境影响全面系统地考虑进去, 这一目的是能够达到的。但如果处理不当, 环境退化和资源破坏的成本就非常巨大, 甚至会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栗而适得其反。

2.3外在性所谓外部性, 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超越于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主体以外的外部影响, 即不通过价格机制反映的影响, 进而会产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成本中的社会成本。外在性可分为正的外在性和负的外在性。

3森林资源管理的行政许可制度

实践证明, 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中心, 重采轻育的传统的体制和理念, 是使采育比例失调, 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 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森林资源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是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 它的优劣直接激励或制约着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 对森林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在明晰落实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前提下, 实行森林资源资产价值量与实物量的综合管理, 实现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补偿, 科学的管理模式的构建, 是使森林资源资产走上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道路, 促进我国林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

3.1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经济性管制经济性管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个体在价格、数量、进入和退出等方面的控制。具体到森林资源和林业实行的经济性管制, 主要是行政机关行政许可。

林权证制度:林权证是依法经人民政府登记核发, 由权利人持有的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法律凭证。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 林权证式样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林权证书中详细记载了地块范围、面积、林木蓄积量等山场情况和森林资源状况, 明确了林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拥有者、地上森林或林木所有者、地上森林或林木使用者等权属内容。当权属中任何一项内容发生变更时, 如林地使用权依法发生流转等, 需要依法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依法持有了林权证, 权利人就拥有了该林权证记载范围内的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人民政府颁发的林权证, 不仅是森林、林木权属的法律凭证, 而且也是林地权属的有效法律凭证。

3.2森林资源和林业的社会性管制社会性管制, 依据植草益对社会性管制的定义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

促进节约用地的一些措施

焦雨坤李宁 (齐齐哈尔市地产管理所)

摘要:节约建设用地有许多措施, 本文主要从用地标准及规化、建设用地利用率、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等方法, 论述了促进节约用地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节约用地利用率机制

0引言

我国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稀缺, 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 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础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促进节约用地的一些措施:

1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1.1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 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 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 核减用地规模。

1.2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 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 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1.3 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

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节能集约用地的要求, 加快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尽快出台新修订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市规划控制标准, 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 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

1.4 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 抓紧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

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 重新审改现有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凡与土地使用标准不一致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 要及时修订。要采取先进节地技术、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桥隧比例等措施, 降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工用地和取弃土用地标准。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 对超标准用地的, 要核减用地面积。今后, 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开展涉及用地标准并有悖于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达标评比活动, 已经部署开展的相关活动要坚决停下来。

2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 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2.1 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各地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

上, 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 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展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 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处理好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 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2.2 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 坚决无偿收回, 重新安排使用;

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 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 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

2.3 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适宜

开发的未利用的地做出规划, 引导和鼓励将适建设的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地, 对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 以及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使用的原划拨土地, 应依法及时收回, 重新安排使用;除可以继续划拨使用的以外, 经依法批准由原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的, 按市场价补缴土地价款。

2.4 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 在符合规

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 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 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 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 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

2.5 鼓励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状况、

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 加快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工作。凡土地利用评估达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 确需扩区的, 可以申请融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 或者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国家级开发区, 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3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 健全节约用地长效机制

3.1 深入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要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 及时调整划拨用地目录。

今后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 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 (产业) 、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要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 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其他建设用地应严格实行市场配置, 有偿使用。要加强建设用地税收征管, 抓紧研究各类建设用地的财税政策。

3.2 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储备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 并将现有未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储备。

储备土地出让前, 应当处理好土地的产权、安置补偿等法律经济关系, 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 缩短开发周期, 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土地前期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 按照有关规定, 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实施单位。经过前期开发的土地, 依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出让。

3.3 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土地出让前要制订控制性

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方案, 明确容积率、绿地率和建筑密度等规划条件。规划条件一经确定, 不得擅自调整。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 督促及时开发利用, 形成有效供给, 确保节约集约利用每宗土地。未按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 不得发放土地证书, 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证书。

3.4 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工业

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 (包括配套的办公、科研、培训等用地) , 以及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 都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城市规划、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制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 拟定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内容, 作为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严禁用地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协议圈占土地, 通过补办用地手续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3.5 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

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经营性用地的, 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 重新依法出让。

3.6 优化住宅用地结构合理安排住宅用地, 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

供应住宅用地要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 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 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森林资源在林业经济的发展中是最根本的基础性资源, 它的优劣直接激励或制约着我国林业的发展。

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 篇8

依法行政,认真审查,提高管制水平与管理效率。2015年,对于列入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管制清单的许可申请,安全与管制局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要求予以审查,有效维护出口管制许可的严肃性、权威性。去年以来,为维护国家安全,安全与管制局参照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管制标准,对三类军民两用无人机实施临时出口管制措施,并对部分无人驾驶航空飞行器和高性能计算机实施出口管制,依法对上述物项的出口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根据无人机临时出口管制措施和公告以及修订的核两用品清单及时调整许可系统,保证许可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认真做好行政审批改革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2015年,按照国务院审改办的要求,安全与管制局积极配合做好行政审批改革各项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报备行政审批服务指南和审查要求等工作。9月21日,商务部下发《商务部关于做好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管制许可工作的通知》,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的基础上,切实优化审批流程,实现高效便民理念。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积极便利两用物项和技术合法贸易,加强对企业的服务。一是积极完善出口管制部际会商机制,加强与出口管制相关单位的联系与协调,共同破解决工作难题难点。二是对信誉好的企业出口实施“通用许可”,方便正常合规贸易,并开展通用许可检查并提出整改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守法自律意识。三是不断升级完善出口管制政务平台各项功能,提升行政公共服务能力。2015年,安全与管制局从地方和企业的诉求出发,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功能,开通预受理和预审查咨询,便于同企业就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审批结果全部实现电子化,申请企业可在网上查询办理进展和审批结果;开发灵活统计查询和固定报表功能,不断加强出口管制数据统计分析。通过做好电子政务平台升级改造,实现便于企业申报、便于许可管理、便于汇总分析的目标。

积极开展多双边出口管制交流,加强与国外对口出口管制主管部门的联系。2015年安全与管制局开展了广泛的对外出口管制交流活动,如赴美举办第三届中美出口管制许可官员研讨会,在成都举办第三届中美战略贸易商品转移分析研讨会,开展核两用物项技术识别手册翻译项目,参加了欧盟出口管制研讨会,中国沙特出口管制交流,中国古巴生物技术合作交流会,NSG技术专家组会,中国与德法英出口管制部门交流等。上述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进出口许可证证书管理规定 篇9

12月22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主持召开第58次部务会议。

会议听取了条法司关于对《进出口许可证证书管理规定》和《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制度进行修改的情况汇报。

会议认为,随着我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进出口许可证发放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1999年12月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印发的《进出口许可证证书管理规定》(外经贸配字〔1999〕第87号,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有关内容已与现行许可证管理工作不相符合。会议强调,为完善进出口许可证证书的管理制度,加强对进出口许可证证书的管理,确保发证机构在工作中有法可依,对《管理规定》进行修订十分必要。

会议认为,商务部会同工商总局、版权局、知识产权局共同颁布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商务部、工商总局、版权局、知识产权局2006年第1号令,以下简称《办法》)自2006年执行以来,对我国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同时,根据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有必要对《办法》进行修订。会议审议通过了《管理规定》(修订稿)和《办法》(修订稿)。会议还研究了其他工作事项。

司法鉴定许可证管理规定 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

2012 年 第 1 号

修订后的《进出口许可证证书管理规定》已于2011年12月2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1年第58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2年3月5日起施行。原《进出口许可证证书管理规定》(外经贸配字〔1999〕第87号)同时废止。

部 长:陈德铭

二○一二年二月四日

进出口许可证证书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各类进出口许可证证书(以下简称许可证书)的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许可证书是指由商务部监制完成且尚未发放的各类具有许可进、出口性质的证明、文件、原产地证书等。

第三条 商务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以下简称许可证局)受商务部委托,管理各类许可证书,并监督、检查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商务部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以下简称特办)所属进出口许可证签发机构(以下简称发证机构)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

第四条 发证机构对许可证书的管理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并指定专人承担具体管理工作。

发证机构应建立许可证书的内部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

第二章 许可证书的征订

第五条 为提高许可证书的使用率,发证机构须认真核算下一的许可证书需求量,合理上报征订数量。

第六条 许可证书的征订分为征订和补充征订。

许可证书一般一年集中征订一次,特殊情况下可安排多次集中征订。商务部每年10月下发通知征订下许可证书,发证机构按照通知要求填写《商务部进出口许可证书需求量报送单》(见附件1,以下简称报送单),并报许可证局。

征订后如仍有不足,发证机构应至少提前20个工作日向许可证局提出补充征订申请,并按要求填写报送单,并报许可证局。许可证局审核后,根据核实情况予以补充或调剂。

第七条 发证机构上报报送单,须同时在商务部空白证书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空白证书管理系统)中填报相关征订信息。

第三章 许可证书的印制与发运

第八条 许可证局本着科学规划、确保用证、节约高效的原则,统一计划、合理安排许可证书的印制工作。

第九条 许可证局应按照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的相关要求,通过规定程序,从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印刷厂中选择质量信誉好、技术力量强、证书安全有保障的印制单位。除许可证局委托的印制单位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许可证书。

第十条 许可证局负责监督印制单位按其提供的许可证书样式、数量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印制各类许可证书。

第十一条 许可证局根据发证机构报送的各类许可证书的征订数量,结合印制单位实际库存量、发证机构实际使用量、剩余量等情况,制定许可证书印制与发运计划。

第十二条 许可证书一般一年集中印制一次。集中印制数量不能满足实际发证需求的,许可证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安排追加印制。

第十三条 每批次印制完毕,许可证局应组织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许可证局负责在空白证书管理系统中进行入库登记。经检查不合格的许可证书,印制单位应及时销毁。

第十四条 对征订的许可证书,许可证局应在征订通知规定的时限内发运至各发证机构。补充征订的许可证书,应自收到报送单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发运至相应的发证机构。第十五条 许可证局确定发运明细后通知其委托的发运单位组织发运,发运后发运单位应在空白证书管理系统中进行发运登记。

第四章 许可证书的验收与保管

第十六条 发证机构对许可证书实行专人、专柜、专库统一保管。

第十七条 发证机构须在收到许可证书当日组织现场验收。验收工作应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同时在场,按货运单数量认真清点无误后予以签收,并填写《商务部进出口许可证书签收单》(一式三份,见附件2),签收单应于次日寄送发运单位和许可证局,签收单须存档三年。

第十八条 发证机构在验收许可证书时,发现有单证不符、包装损坏和许可证书缺失等情况,应立即封存,作出书面检验记录,由验收人员及主要负责同志签字后连同检验记录报许可证局处理。

第十九条 发证机构在验收许可证书后,应将检验无误的证书及时存入专用库房,并按证书的种类、箱号、流水号分类整理,有序存放,同时在空白证书管理系统中进行接收登记。第二十条 存放许可证书的库房须具备防火、防潮、防盗等安全设施。库房、专柜的钥匙须由专人负责保管。库房内不得存放其他物品,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库房。

第五章 许可证书的进、出库台账登记与使用

第二十一条 发证机构应建立各类许可证书的进、出库台账登记制度。

第二十二条 发证机构原则上应分设许可证书保管人员与许可证书领用人员。

第二十三条 领取许可证书时,保管人员和领用人员应同时在场对许可证书逐一清点,并填写《商务部进出口许可证书进、出库台账登记表》(见附件3,以下简称登记表),经保管人员和主要负责同志签字后方可使用。登记表应由许可证书保管人员妥善保管。

第二十四条 领取许可证书时,如发现有缺号、错号、纸张缺页、流水号不连续、无防伪标记等印制错误,应立即封箱,报告主要负责同志,并对检验情况进行书面记录,由保管人员及主要负责同志签字后,连同该箱许可证书一同报许可证局处理。

第二十五条 发证机构在启用各类许可证书时,须在空白证书管理系统中进行使用登记。

第二十六条 对印制错误且已发运到发证机构的许可证书,发证机构应退回许可证局,由许可证局按废证予以登记处理。

对库存期间因火烧、水浸、蛀蚀等造成许可证书损毁的,发证机构应立即书面报许可证局,并将受损证书按废证予以登记处理。

对打印错误和签发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未领取的许可证书,发证机构应予撤销,并按废证予以登记处理。

第二十七条 对在保管、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证,发证机构须在空白证书管理系统中进行废证登记。

第六章 许可证书的调剂与遗失的处理

第二十八条 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或特办之间不得擅自相互借用各类许可证书。特殊情况下,确需临时借用许可证书,须由申请使用方向许可证局提出书面申请,许可证局审核并协商双方同意后统一安排调剂,并在空白证书管理系统中登记调剂信息。

第二十九条 同一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设立的延伸打印终端间的许可证书调剂由该商务

主管部门自主安排,并在空白证书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登记。

第三十条 许可证书在仓储、运输、保管、使用过程中发生遗失的,相关部门均应立即将有关情况书面报许可证局。

第七章 许可证书的核查

第三十一条 发证机构每季度应对许可证书进行清点核对,核查许可证书的种类、数量等出入库登记与实际使用情况是否相符。

第三十二条 发证机构发现许可证书出入库登记与实际使用情况不符的,应立即查找原因,追究相关责任,采取必要防范和整改措施,同时书面报许可证局。

第三十三条 发证机构应于每年一月底前填写上一《商务部进出口许可证书使用情况登记表》(见附件4),并报许可证局。

第八章 许可证书的销毁

第三十四条 对因改版而过期的空白许可证书,发证机构须在《商务部过期空白进出口许可证书封存/销毁登记表》(见附件5)上登记,经主要负责同志审核无误后封存。

新版许可证书启用当年,经报上级主管部门分管负责同志批准,旧版空白许可证书按保密文件销毁规定予以销毁,并在《商务部过期空白进出口许可证书封存/销毁登记表》上如实登记。有关销毁的请示签批件及销毁清单须留存备查。销毁情况报许可证局。

第三十五条 发证机构应将废证在《商务部进出口许可证书废证封存/销毁登记表》(见附件6)上登记,经主要负责同志审核后封存。废证保存期为两年。

保存期满的许可证书废证,经报上级主管部门分管负责同志批准,按保密文件销毁规定予以销毁,并在《商务部进出口许可证书废证封存/销毁登记表》上如实登记。有关废证销毁的请示签批件及销毁清单须留存备案。销毁情况报许可证局。

第九章 检查与处罚

第三十六条 许可证局对发证机构执行本规定的情况定期组织检查或抽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考核范围。

第三十七条 许可证局对发证机构检查或抽查内容包括:

(一)发证机构许可证书内部管理制度制定与执行情况;

(二)许可证书的征订、验收情况;

(三)许可证书的保管及专库、专柜的安全措施情况;

(四)许可证书的进、出库台账登记情况;

(五)许可证书的使用情况;

(六)过期空白许可证书和废证的封存/销毁登记情况;

(七)按规定在空白证书管理系统进行登记的情况。

第三十八条 对未执行本规定的发证机构,许可证局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对不执行本规定造成许可证书丢失、被盗的发证机构,商务部将按照《进出口商品许可证发证机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由商务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2012年3月5日起施行,原《进出口许可证证书管理规定》(外经贸配字〔1999〕第87号)同时废止。

附件:1.商务部进出口许可证书需求量报送单

2.商务部进出口许可证书签收单

3.商务部进出口许可证书进、出库台账登记表

4.商务部进出口许可证书使用情况登记表

5.商务部过期空白进出口许可证书封存/销毁登记表

上一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方案下一篇: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