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村道路建设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辽宁省农村道路建设(精选8篇)

辽宁省农村道路建设 篇1

——从公共文艺入手,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始

(2007年8月)

摘要:本文以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为题,简单分析了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现状,并重点对阐述了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注意点,最后结合自己三年来在辽宁地区的农村调研分析,在文末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政策性建议,以供辽宁省的相关政府部门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精神文化

文艺

一、农村精神文化现状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高度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与此孛行的是农村发展的滞后甚至倒退。非法宗教活动开始抬头;黄、赌、毒等社会丑恶沉渣泛起,老无所养,老无所乐现象日益严重,等等诸如此类的“病毒”因子导致农村社会的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我们苦思冥想如何才能使农村社会从恶性循环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我们发现“病毒”因子之所以得以存活并泛滥,是因为人们的精神空虚,即而误入歧途,所以要解决好农村社会的问题,必须先治其精神,做好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件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做好城乡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村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还比较滞后,突出表现在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文化设施落后甚至一无所有,城乡文化发展水平相差悬殊。这不仅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制约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对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做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中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去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化?是我们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者本人对新农村建设问题有过三年的调研和思考,曾先后进入鞍山,海城,岫岩,台安,吉林四平,彰武等地的十几个农村调研考察,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体系,对于辽宁省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便是其中之一。

如何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文化,我认为首先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从公共文艺入手,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开始。

农村的精神文化水平反映了农民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惯以及幸福感等多方面的重要信息。提高农村的精神文化水平,就是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生活习惯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指数。

上世纪七、八年代以前,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多为组织性和群体性的,如集体看电影,看戏,参加集体文艺活动等,在集体的组织作用下,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反映出的农民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农村整体精神文化水平较好。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集体生产向家庭生产转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对集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急剧下降,精神文化生活以个人和家庭组织为主,主要是看电视,打牌,闲聊等,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陷入急剧单调之中,并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两者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丰富的公共文艺活动可以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即而提高农村社会的精神文化水平。所以说,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应从公共文艺入手,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开始。8 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不在于为农民提供多少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在于为农民提供挖掘和创造本土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条件和资源。

纵观全国各地的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我们发现很多地方把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简单的看成给农村多送几支慰问演出团,给农民多放几次电影,等等,而且做的是冠冕堂皇,自我陶醉,却没有考虑,送出去这么多的文艺之后给农民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应,能多大程度促进当地的精神文化建设?有的地方政府毫不谦虚的在报子上登出:“这样的节目好啊,好多年不见了”等农民的“心声”来炫耀自己的政绩。农民看到文艺团或放映队大张旗鼓的来自己家门免费演出,首先是新鲜,再者是气派,还有就是免费的,农民看了当然会叫好,但这能说明解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吗?这样的送文艺赠送能解决得了农民的一时胃口,能解决得了农民一世的胃口吗?这样的举措无异于扬汤止沸,况且这样的送,又能送得了几次,送得了几处,巨大滚雪球似的运作资金又将从何而得?

解决饥民温饱问题,只给他一碗饭却不给他种子又怎能解决他们的温饱?同样,要解决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又岂能单靠送几支文艺慰问团就可以解决的呢?所以说送文艺不如种文艺,送文明不如创文明,我们应该给农民送去“种子”,提供“沃土”这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这“种子”可以是一种文艺形式,可是一个文艺节目,也可以是一位文艺老师,总之,可以作为农民文艺学习的人和物都可以看为“种子”,这“沃土”可以是一个文艺广场,可以是一个文艺设备,也可以是一种争先恐后比试才艺的活跃气氛,总之,可以为农民开展公共文艺活动带来方便的物品和环境都可以视为“沃土”。

我们大学生支农队伍在下乡调研过程中,都有一个与农民一起联欢一起表演节目的内容,而且每次都开展的非常成功。我们下去的大学生也几乎都是五音不全,没有特出文艺才能,但又为何能成功的开展文艺联欢呢?原因在于我们是送“种子”供“沃土”。

首先我们是精心的准备我们的文艺节目,而且努力发掘村中的文艺能人,并请他们“出山”,再者我们的文艺节目不要求多么的正规(这正规其实代表了城市的文艺模式),我们力求保持农民自己的文艺模式。最后我们的文艺联欢是全民参与的,从小到刚会走路的孩童大到花甲的老人,我们都竭诚欢迎。也即我们将文艺的主体放在农民自身,我们只作为一个引导和催化的媒介。

我们的文艺联欢的成功不仅表现在我们一起与村民联欢时,所营造的快乐氛围更表现在我们走后,农民们继续保持和发展了这样的文艺联欢。

拿我们这次下乡目的地——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四堡子乡鸡冠山村东,西烧锅地屯来说,在我们来之前,村民没有任何的文艺活动,一到晚上整个屯子陷入沉寂之中。我们来之后,开始挖掘村中的文艺能人并邀请他们和我们一起联欢,地点设于我们寄宿的村民院子里。刚开始时村民们也都比较害羞不敢上台表演,但随着我们的鼓动,越来越多的人亮出了自己的绝活。有独唱的,有合唱的,有拉二胡的,有扭秧歌的,也有演小品的……其中不乏愚教于乐的好节目,虽说大家的手艺都不太正规,但大家玩的都很欢,而且有些村民为了第二天能表现好,回去之后竟和自己的老伴练习到深夜,这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由此看出村民们的文艺热情是非常高的。连续几天的文艺联欢给村民们留下了很多欢乐,在我们临走之即,他们也表示要继续将文艺联欢搞下去,我们不由得为之高兴。

再拿我们去年下乡目的地——吉林省四平市犁树县郭家窝堡村来说,我们为他们选出了文艺能人,由他们组织村民开展每晚(天气适合的情况下)的文艺联欢,自我们走后他们的文艺联欢一直继续着,而且文艺节目越来越丰富,参与的人员始终不减,甚至外村的村民不惜千里来取经学习,整个村庄的精神文化水平由此得到很大提高。

我们大学生下去没有为村民带去多少,多好的文艺,只是作了一次引导和催化,但结果却是村民们自发组织了自己的文艺联欢,并使其得到了继续保持和发展。这说明广大的农民朋友对群体的公共文艺活动是非常喜爱的,他们也完全能够自己承担角色,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水平。

但我们也发现农村中没有合适场地和一定的基础设施成了村民开展公共文艺活动的限制因素。我们在郭家窝堡选取的“文化广场”是村中十子路口处的一块露天空地,面积不大而且地面凹凸不平,尘土飞扬。“文化广场”的简单设备(灯泡、外放和电源)都是暂时和村民借的,短时间村民可以承担,但长期以往将难以承受。在彰武县四堡子乡东、西烧锅地屯选取的广场是农户的院子,问题也同样如此。如果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为农民解决此类问题,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的自发文艺活动,农民现今的不良精神文化生活将得到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将由此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所以综上所述,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不在于为农民提供多少文化产品和服务,而在于为农民提供挖掘和创造本土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条件和资源。希望有关政府部门在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上能为农民多送点“种子”,多提供“沃土”。12 不能将国际的,城市的文化产品及其模式作为农村文化产品及模式的模板,要尊重和支持农民自己的文化创造。

只有农民喜欢的文化产品及其模式才是农民所需的,外界的高级文化产品及其模式固然是很高雅和优秀的,但其有着特殊的消费人群,不一定适合农民的需求。相反农民自发自演的通俗节目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电视的荧屏节目,这一点可以从我们每次下乡与村民成功的文艺联欢得到证实。虽然农民通俗的节目内容和模式比不上荧屏上的精彩和正规,但却是村民自发自演的,大家玩在一起笑在一起。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突出自己的政绩,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提出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如要求着力打造普洱茶原生态大型舞蹈诗《溶化的玛瑙》,佤族舞蹈诗《司岗里》,以哈尼族叙事长诗为载体的歌舞剧《洛奇洛耶·扎斯扎依》等一批优秀作品,这种完全是不切实际的。抓优秀文艺精品固然是对,但是没有必要拿城市或其他地方的文艺精品来约束自己,艺术是来源与广大群众的,而不是来于几部优秀作品。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和支持农民自身的文化创造,吸纳和鼓励农民自发创造的各种文艺产品及其模式,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13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农民素质提升。

和谐新农村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在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上要抵制一些不良的文化因素,使他们消失在萌芽之中,同时要在广大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中赋予积极健康的文化因素,最终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对辽宁省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建议

积极推进新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基于以上几点认识并结合作者本人对辽宁省部分农村的深入调研分析,现作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1、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加快、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于辽宁省农村的实际情况,可实施“文化广场”千万屯工程,即在每个屯的适宜地点建设相应的简易文化广场,(简易文化广场一般用水泥硬化地面,配以灯泡,外放即可,总投入不超过3000元/屯,有条件的村或屯可相应提高档次)供村民开展业余文化活动。

2、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分子(每个乡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屯选出适当的文化骨干分子,用于组织和引导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扶持一批优秀农村业余文化团,建立相应嘉奖机制,使农民自发文化团体得以蓬勃发展。

3、挖掘和传承积淀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之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二人转,扭秧歌,小品是辽宁地区广大农村的优良文化基础,应当继续发展和创新,并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一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传播。

4、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培养、引导、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文化鉴赏品位,扩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消费群体。

5、积极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鼓励青年志愿军和应届大学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活动。可重点支持一批先进的高校支农社团协同参与新农村精神文化的建设,因为他们教一般的下乡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和成熟的下乡经验。

四、结束语

辽宁省农村道路建设 篇2

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其体系内容

(一)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界定

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共识基础上, 一国或地区政府提供的, 该国或地区全体公民普遍享有的包括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在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则更加强调保护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而言, 对于村域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的界定, 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仍然是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第二, 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第三, 服务的内容主要围绕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生产、生活展开;第四, 服务的目的是通过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社会生活条件, 更好地实现农村和农民的利益。

(二)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

我们通常所说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它主要由供给主体、对象、内容、方式以及供给协调机制、决策机制和法律架构等7个方面构成。供给的主体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供给的对象即服务的接受者主要是农民;供给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与农村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公共服务, 目前农民迫切需要的主要是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社会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通讯、农业技术支持、基础医疗、农村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务。

二、辽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自2011年以来, 辽宁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能否认的是, 现阶段我省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农田水利、交通、卫生、文教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环境较差的问题。

(一) 辽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1.交通不畅阻碍物流能力的提高。从对我省部分农村地区交通条件的实地调查来看, 交通条件普遍较差。乡、村级的公路普遍存在着路面狭窄、等级低、路况差等问题。这些情况导致辽宁农村地区物流能力较低, 农民辛苦耕作的成果往往因交通条件的恶劣而无法及时运出, 不仅影响了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 而且还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这种落后的交通条件已成为制约现代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

2.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从农业发展的传统角度看, 优良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是保证农作物优质生长的必要条件。而当前我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现实情况是:有效灌溉面积仍然较少, 缺乏沟渠排水设施, 水利基础设施简陋、面对旱涝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这些情况的存在必然阻碍农民增收, 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二) 辽宁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

近些年, 由于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乡、村文化站及一些休闲文化设施也开始大量地投入建设和使用。但这些公共服务的供给相对广大农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而言, 还体现着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的双重不足;而且由于农村各级领导和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 使得农村文化服务的供给和资金投入出现随意性和不均衡的突出特点。

(三) 辽宁农村公共卫生环境较差

首先, 农村居民饮用水大多是农村集中式供水的出厂水经消毒后提供的, 其消毒率较低, 而且农村居民大多没有饮用开水的习惯, 所以导致因饮用水质的问题而产生的患相关疾病的患者较多。其次, 农村卫生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农厕的问题。虽然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将旱厕进行改造, 但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普及率和使用率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也导致农村肠道传染病的传播, 为提高公民身体素质设置了障碍。最后, 在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和污水的排放上。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偏低, 仅达到17.3%, 大量的垃圾被随处丢弃;生活污水被肆意排放, 并最后流入池塘、河流等地域,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公共卫生环境。

三、财政支持辽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体制改革不到位, 影响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辽宁省于2010年3月调整了省市财政管理体制, 新体制运行后, 将原来省级税收共享收入全部下划为市、县固定收入。虽然通过改革扩大了省财政向市以下财政的倾斜力度, 为我省市、县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环境。但不能否认的是, 财政体制改革还不到位, 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

1.“投资型”财政体制导致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仍然是投资型的, 偏重于经济领域支出, 对公共服务方面投入较小。近些年来,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虽然增加了社会发展领域的投入总量, 但是, 在经济领域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比例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财政投资的重心依然是经济领域。这种财政投资结构必然导致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不足。

2.“分税制”下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事权、财权不匹配。我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 辽宁乡镇财政也相继实行分税制。分税制的实行源于要在理顺各级政府, 尤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权事权的基础上, 规范财政收入分配关系。但客观上, 分税制造成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尤其在目前情况下, 辽宁省乡镇财政体制的实行很不规范, 财政支收不合理, 财政资金缺口压力很大, 一些乡镇政府的财力捉襟见肘, 在保证公务人员的工资和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营外, 很难有足够的支出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二) 基层财政困难, 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1.乡镇政府财力不足直接导致其对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 政府行为运行的能力取决于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个财政困难的政府往往寸步难行。辽宁农村基层政府财政收入不足直接导致其对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据调查, 在辽宁1001个乡镇中, 可支配财力在1000万元以下的达到总数的79%, 凸显了辽宁省乡镇财政能力的薄弱。辽宁省乡镇政府脆弱的财力, 使其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保障、文化设施建设及教育投入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等问题。

2.财政供养人口过多, 削弱了乡镇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虽然,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精简政府工作人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我国政府机构仍然存在着机构庞大、部门设置过多、人浮于事的问题。就辽宁的乡镇来说, 由于基层政府事权的不断增多, 政府办事机构和人员仍然不断地膨胀, 这使得乡镇政府将有限财力用在了财政开支方面。

(三) 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运行缺乏体制保障

2007年, 我国已经对农村税收进行改革, 各级政府相继对农村公共服务项目加大了投资力度, 逐渐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 农民积极参与的公共服务建设新局面。但是, 至今为止在财政投资运行方面仍然缺乏完善的保障体制。目前乡镇财政普遍遭遇财权过小、财政压力过大的问题。这种事权、财权间的过度不匹配, 使得基层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时往往感觉力不从心。此外,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缺少配套政策支持, 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比如免除农民的相关税收问题, 如果减免税收, 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必然受到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偿还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因此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政策保障体系中缺少约束政策的扶持。

四、辽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财政对策

(一) 明确政府财权事权划分, 落实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责任

事权和财权的不匹配, 使得辽宁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存在较多的问题;为此, 应掌握好财权与事权的分配力度, 适当地将财权下放, 让基层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平衡,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基层政府的积极性, 也能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

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往往都通过立法, 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义务。这样做, 不仅可以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划分提供依据, 避免各级政府相互推卸公共服务责任, 而且也有利于地方政府合理预期财政支出量的大小, 稳定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辽宁不同层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划分, 也须明确界定税收的归属, 数额较大并且较为集中的税收应上缴给中央政府, 数额较小且较为分散的税收则应归属地方政府, 以保证地方政府有一定的收入来源。规模较大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要由中央政府拨款出资建设, 那些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服务投入则由地方政府承担, 明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各自职责与任务, 才能有效降低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只有这样,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才能得到迅速发展。

(二) 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支持体制

现阶段辽宁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困境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可持续的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支付体制。以前的财政体制导致农村各方面支出比例不协调, 缺乏公共基础设施和相关的技术支持, 很难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上级部门没有做到兼顾城乡的统筹发展, 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 农民难免会产生负面想法。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城乡差距日益增大,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随之扩大。由此, 农村财政支出的可持续化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 在政府方面要不断完善社会基础保障体系, 并且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其次, 政府要对农村的教育加大投入, 使农村的义务教育不断提高, 达到均等化水平;再次, 政府农村卫生体制建设要下大力气, 着重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最后, 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加大投资扶持力度,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为农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保障。总之, 政府加大对农村财政持续投入的力度, 完善公共服务政策, 逐步达到农村公共服务财政体制建设的目标。

(三) 改善基层财政困境, 保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国家基层财政收入日益紧缺, 加上基层财政支出分配不均衡, 导致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缺少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到位。不合理的财政支出导致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量的不足、供给效率的严重低下、结构失去平衡, 所以不合理的财政支出也是导致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日益增大的原因之一。上级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基层的财政支出, 认真审视农民的需求, 从改变农民的基本生活状况入手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同时提高农民组织化与素质化的程度, 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多元化供给, 为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更多的途径, 进而重新构造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摘要: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 辽宁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存有问题, 农村公共服务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较落后。经过实地调研, 文章总结了辽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并从财政支持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辽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的薄弱问题, 进而从财政政策支持方面对加强辽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辽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策

参考文献

[1]纪忠义, 王周超, 王纯明, 李景洲.辽宁农村卫生环境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4 (9) :124.

[2]张亮亮, 屈辉.大力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J].华章, 2011 (08) :180.

辽宁省农村道路建设 篇3

关键词:农村数字校园;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61-04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的有关“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精神和要求,引导和规范基础教育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辽宁省教育厅和省电教馆开展了“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经过近四年的建设与发展,辽宁省的优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县级市以下的农村地区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为接下来广泛推广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数字化的教学应用和数字化的管理使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一、辽宁省农村地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

1.分布情况

如图1所示,在辽宁省首批百所数字校园建设中,辽宁省农村数字学校的建设数量占到整体的21%左右。首批示范校中有农村数字校园示范校18所,其中有小学8所,中学8所,九年义务制教育一体校2所。在全省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带动下,农村数字学校的建设不仅可实现各示范校独具特色的优质发展,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深度发展,而且还可不断提升各示范校的办学品质,对农村学校的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努力方向。

如图2所示,受省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限制,辽宁省各市农村数字校园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从整体区域上来看,尽管辽西地区的农村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数目最多,但是建设的质量远没有辽东和辽南地区高,辽北和辽中地区的农村学校在首批示范校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从单个地级城市来看,大连地区的农村示范校较其他城市要相对较多,虽然沈阳地区的农村学校没有被列入到首批示范校中,但是其农村数字学校发展还是非常迅速的。辽西地区的锦州市和阜新市是首批农村学校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区域。

2.建設现状

(1)管理领导机制

如图3所示,辽宁省首批农村示范校都建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小组,并且分级分层地建立了具体的职能机构,以及对信息化管理校园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详细的工作部署。该小组的建立对各个农村示范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及教育信息化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学校领导小组会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讨,指定并推行符合各示范校自身发展特色的各种相关数字化校园建设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积极推行全校范围内的教学信息化培训、应用管理和教学等工作,解决处理日常数字化校园运行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教学实践应用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2)信息化基础环境设施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离不开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各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不懈努力,首批农村示范校不仅达到了带宽为10Mbps的最低网络接入标准,而且部分学校还接入了百兆以上的光纤,甚至有部分学校实现了校园区域无线网络覆盖的基础信息化环境建设。同时,各学校教师的计算机使用基本实现1:1的配备标准。农村学校“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校校通的建设达到100%,班班通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达到了90%以上。除此之外,各示范校的网络教室、自动录播教室以及多功能教室建立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如图4所示,平均每所学校有3个网络教室、1个自动录播教室并同时配备1个多媒体教室。尤其是多媒体教室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独计算机和投影设备的配备,而是融合了录播系统、电子交互白板以及多功能触摸式查询机等一系列综合设施。

(3)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培训

各农村数字校园示范校对教师信息化的培训都非常重视,主要采取校本培训、外请专家讲座和外出学习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实施,如图5所示。学校除了通过寒暑假集中组织教师到市级示范校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相关培训之外,还会组织部分教师到其他区域或省市示范校进行实地参观学习。2015年,通过省教育厅启动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0名县区级管理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升,约6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测评工作,这为农村地区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各农村示范校鼓励教师进行自学,并且积极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尤其是辽宁省农村各学校特岗的设立,使更多更加新鲜的大学师范毕业生加入到农村教师队伍中。基于这些毕业生的信息素养与技能,使一线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利用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4)数字化教学管理

数字化校园平台能够对学生、教师和其他各类公共数据实现电子化的全面调控与管理,全面推动和提高一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如图6所示。首先是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的建立,既方便观察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状况,又在学生学籍发生变动时能够完全详细地掌握学生之前的学习状况。其次,教师成长档案系统的相应建立,为教师的个人职业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分析数据和基本状况分析,对教师的自我提升和教学反思也提供了有效途径。最后,日常教学运行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是将课程表、课时计划表、工作计划等教学管理档案和教师备课以及相关课件内容全面实现电子化,以便于教师和学生的查阅和共享。

二、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

1.学校之间资源共享、教师沟通交流相对薄弱

通过几年的建设,各农村学校都建立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校本课程以及相应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并以网络为平台开展校本研修,让本校教师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和交流。但是农村学校在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上还存在相对分离的状态,一些学校的网络平台只对自己学校的教职工和师生开放,阻碍了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因此各学校应设立相应的开放板块,将一些资源开放给其他学校。同时,也应设立相应的交流平台或渠道,让各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这既有助于各学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研修,同时也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2.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尽管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融合到各科教学中的益处,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还是经常被其他所谓的主科课程所取代。有些农村学校对信息技术的课程定位就是简单的学生网络聊天、玩游戏等活动课程,甚至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并不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出身。因此,在各农村示范数字校园学校已经配备相对完善的硬件设施之后,迫切需要安排相应的专业教师来进行专业化的信息化教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知识技能应用,从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和学生信息素养两个层面来全面提升和发展。

3.家校之间的沟通存在隔阂

家校之间的沟通不畅是阻碍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城市学校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建立单独的家校沟通渠道,但在农村学校的应用实施中就会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农村学校虽然也已经设立了类似于“在线留言”、“校长信箱”等板块,但是反馈情况和教育效应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是局限于网络环境的不完善而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因此,除了最基本的电话沟通之外,农村示范学校也可开展依附于各类社交软件的沟通渠道。此外,农村学校也可以借鉴城市学校的一些成功做法,比如可定期组织家长到学校进行参观,并开设专门的家长培训讲座,同时向学生家长普及数字化信息沟通交流的相关知识等等。

4.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培养不够重视

各类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数字化教学设施的构建,都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服务的。农村地区学校往往还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法,对基于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学生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个性启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所配备的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知识情境,以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情感,在进一步的问题解决项目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农村示范学校,更加需要教师很好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将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类困难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实践中找到知识的价值和问题解决的乐趣。

三、辽宁省农村地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

1.教育云——提升资源的共享

随着“校校通”和“班班通”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云计算支持下的教育云的优势使其在学习资源和学习管理上都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基于云计算的教育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会给人们提供不受时间、地点和高端设备限制而获取计算、存储、应用服务等信息化资源的渠道。尤其对于农村数字学校来说,教育云既能够容纳校本的相关资源,还能提供更加快速而便捷的方式链接外校的大量教学内容,这也弥补了农村数字化学校资源相对匮乏的缺点,实现更多的教育资源共享。除此之外,大量的电子化管理数据也会被同步到教育云中,就转学这个问题而言,尤其是农村学生转学的频率会相对较高,基于教育云的管理,只要对电子学籍进行简单的更改和处理,就能够避免办理相关文件的烦琐,同时也给予学校和学生相互选择和相互了解的权利。

2.社交软件——促进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结合

随着各农村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个人电脑,学生对信息内容的获取会更加便捷,相关社交软件的应用便于促進学生的开放式学习。社交软件有其在学习上体现出的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对话与沟通的方式,合理引导学生了解社交软件在促进学生学习中起到的潜在的促进作用,以及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社交、休闲和娱乐需要,兼顾社交软件的正式与非正式的使用, 引导学生把使用社交软件的技能转移到学习上,社交软件会更进一步促进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结合。社交软件会让学习和交流变得更有开放性,尤其对于在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也提供了一种交流手段,促进他们与教师、同学课下的沟通,对于及时解决问题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同时,社交软件也是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的重要手段。

3.智慧教室——教学模式创新与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智慧教室作为教育信息化推广的一种智慧学习环境,它的构建会成为未来农村数字化教室发展的一种趋势。对于农村数字化学校而言,由于其地区的制约性,往往普通的教学方式不足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完整的诠释。在智慧教室的教学环境下,会给予学生更多的资源获取渠道、更直观的情境感知环境以及更加丰富的内容呈现形式,以及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方面也有着传统多媒体教室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体现出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视。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个人探究”和“小组协作”会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同时智慧教室的应用会要求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如变化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及运用信息技术技能都有着更高的标准,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尽管面临的挑战巨大,但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总之,伴随着《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 2015 年)》的实施进入到收官阶段,辽宁省农村数字校园示范学校的建设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信息化小组的建立为各所农村数字校园示范学校把握了发展方向;设施配备的相对完善是教育信息化推广的基础;教师信息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更好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也体现出了信息化发展对学校管理层次的进一步保障。整体上,辽宁省农村各示范数字学校的建设已经在教育信息化推广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有效解决了城乡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虽然在农村学校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任务很艰巨,并且实施过程仍旧会面临很多严峻的考验,但是现有各所农村数字校园示范校所取得的建设与应用成效,不仅能够为其他学校数字化发展起到示范和引路人的作用,而且也能为后续的全面推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3]辽宁省教育厅.遼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伍海燕.中小学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6-20.

[5]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http://new.lnen.cn/zwgk/zwtz/280773.shtml.

[6]马娜.英语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7]张屹,黄欣,周平红,范福兰,蔡园园.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6个市区的问卷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6-41.

[8]赵岩.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师,2015(S1):38.

[9]郭小娇.高等学校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7.

[10]唐松林,廖锐.搭建城乡交往平台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15(2):32-37.

[11]杨志和.云计算:教育信息化转型的助推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9-12.

[12]赵志勇,肖俊洪.浅谈超越技术层面的社交软件在学习中的运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4-88.

[13]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2):22-27.

[14]张菲菲.基于智慧教室的高校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及有效性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10-114.

农村道路建设与养护情况工作汇报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钟鸣镇位于铜陵东大门,距县城约30公里,S320、S321、芜大高速贯穿我镇,在建的京福高铁和城际铁路、铜南宣高速公路正在施工,区域位置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全镇总面积15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92个自然村,417个村民小组,人口4.6万人。全镇乡村道路里程89.2公里,其中乡道23.27公里,村道65.93公里,养护工15人。

根据县人大2013年工作安排,我受党委、政府的委托,现将我镇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镇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村村通”工程建设工作的领导 第一,提高认识。2002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抓住上级实行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补贴政策的有利时机,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搞好“三农”工作的高度出发,把“村村通”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二,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农村公路建设顺利开展,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公路建设指挥所,实行镇党政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领导配合抓的责任制,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村也成立了相关工作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确保了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第三,强化宣传。为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主动性,镇党委、政府通过召开会议、出动宣传车、利用滚动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外地的成功经验,宣传镇里的规划部署,使广大干部群众明白“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的道理,引导感化广大干部群众捐钱捐物办交通,出人出力为道路。真正使“村村通”工程这件惠及千家万户的伟业工程达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高标准建设,让农村公路网四通八达

第一,科学规划。坚持从促发展的观点全面规划,从讲政治的高度组织实施,对全镇道路情况进行了普查,请专业技术人员作了科学规划,形成路网,提高通行能力,让公路在农村四通八达,避免盲目、无序、重复建设,为修建精品工程打下了良好基础。并立足实际,着眼长运,科学地编制了农村公路十二五规划,使农村公路建设有章可循。

第二,广筹资金。为解决资金短缺这一难题,镇党委、政府本照农民负担一分不加,硬化道路一米不能减的原则,通过向上争取、部门支持、社会募集、财政投入等途径,形成了以政府、村、组个人和社会各界,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投融资机制。

1、向外界争取。我们不厌其烦,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让他们看到钟鸣的优势,钟鸣的特色,钟鸣的希望,争取他们的支持。多次进县跑市,凭一腔热情跑资金,带着感情搞协调,靠为民的一腔赤诚和执着,上级在分配计划指标时格外青睐钟鸣。

2、以情感人,外出工作人员向家乡支持一点。以家乡情结为纽带,采取树碑立传等措施,激发钟鸣籍在外工作人员支持家乡公路建设事业的热情。牡东村为争取在外工作人员的支持,村里主要干部毫不气馁,五下南京,三上芜湖,带着感情做工作,凭一腔热情跑资金,使在外工作人员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家乡发展的希望,纷纷解囊捐款。第二天一起床便取款2万元汇到村里,又如杨树根帮助水龙村修建道路,此类佳话,数不胜数。

3、群策群力,群众捐一点。按照村民自治原则,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动员群众自愿搞捐资,弥补建设资金缺口。由于工作的深细严透,在党员干部带动下,广大群众踊跃响应,纷纷解囊,毫不吝啬,道路修建所经过的村庄农民自发地进行捐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争做贡献。

4、紧缩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项目建设费用,严格按照专款专用的要求,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严禁截留或挪作它用。实行财务公开制,定期审计,严肃财经纪律,严把建设资金使用关,杜绝各类不合理的开支,切实保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第三,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镇党委、政府树立精品意识和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观念,要修就修精品工程,不修豆腐渣工程的原则,在生尽千方百计抢抓工期的前提下,狠抓工程质量管理。从“村村通”工程建设启动之时,就确立了“建设一条,优良一条,受益一条”的质量要求,要求全部修成水泥路面,从源头上打造“精品工程”。同时,聘请了一批原则性强的人大代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到施工一线,现场监督施工、单位用料的配比、搅拌等工作,严格施工过程监管。

(三)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确保农村公路长期发挥效益 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建养并重的原则,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延长公路使用年限,发挥最大效益。镇政府明确了镇、村主体责任,年初与各村签订责任目标书,定期组织考核,年终对养护工作搞得好的村进行奖励。各行政村根据本村实际,制定了村道养护的村规民约,对于超载运输,通过设桩等措施进行限制。同时,切实搞好路肩陪护,通道绿化美化工作,基本做到路面、路肩、边沟、树木“四同时”,达到“畅、洁、绿、美”。

农村公路的快速协调发展,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平台。极大方便了农民群众出行,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民群众观念的转变,拉动了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镇沿公路已建成了千亩无公害大棚蔬菜、万亩农业化水稻栽插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专业生产基地和采矿、机械、蔬菜大棚、农家乐等四大产业集群。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685元,比上年增长14.6%。

二、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工作存在问题

虽然我镇“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兄弟乡镇相比,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村通”指标量不够。尽管我镇率先实现“村村通”,但实际上相差甚远,目前我镇仍有13个行政村100多公里的主干道急需修建,半截路、断头路较多。广大干群的修路愿望和热情很高,但由于无项目支撑,这些修建计划不得不搁浅。

二是工程质量偏低。由于上级补助资金紧张,公路修建标准不高,因陋就简,公路质量达不到技术标准,极易损坏,尤其是路肩没有培好,导致部分路基塌方,有一定安全隐患。

三是配套设施跟不上。公路上的一些老桥涵,修路时多未重修、宽路窄桥、好路险桥、缺桥少涵安保设施未到位现象突出,不仅影响了通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且已发生事故。四是管护措施不到位。由于资金紧缺、投入不到位,存在重建轻管思想。致使公路非正常损坏现象严重,极大地缩短了公路的设计通行寿命。

五是交通标志设置滞后。目前,乡村公路设置的交通标志微乎其微,造成违规通行现象严重,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三、工作建议

一是公路修建养护要科学谋划好。查漏补缺,形成路网。目前,全镇仍有水龙村与金山村3公里,长龙村2公里没有形成路网。同时,各行政村群众迫切要求延伸修村内主干道,达到自然通。上级指标有限。

二是要工程质量管理好。树立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的思想,强化工程监理,确保工作质量。

三是要公路建设好、养护好。建议上级增大农村护路养护资金,强化公路养护,建立科学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真正使村村通工程建设成为农村的富民路、连心桥。

辽宁省农村道路建设 篇5

一、工程背景

开展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崇明县委、县政府关于抓稳定、促和谐,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决策,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保障重大事项顺利实施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的全面贯彻和生动实践。所以根据崇明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发[]号)的文件精神,为将重大事项纳入维护社会稳定、实施源头治理的系统工程,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利因素。为此,我们主要对我镇“20112.5米宽农村道路建设工程”进行风险评估。

二、工程概况

“20112.5米宽农村道路建设工程”是为改善我镇农村道路状况,贯通全镇农村路网,提高道路通达能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实施重点工程。

本项目共涉及 个行政村的41.2公里的农村支路,道路宽度为2.5米,结构为水泥白色路面,两侧各留30厘米以上路基,以保护路面和将来种植绿化用。工程项目投资总额预计万元。

目前,项目工程已全面开工,预计6月底全部完工。工程全部竣工后,将进一步实现农村道路与县、镇、村道路的全面连接贯通,形成全镇乡村道路大联通的公路网络,直接惠及我镇12个行政村、3万多人。

三、风险预测要点

本项目所涉及的41.2公里道路沿线,对外交通都较为困难,因而沿线群众对以上项目的建设非常支持。镇政府、村委会也极为重视此工程,希

望借此机会能切实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出行问题,以早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有利方面为本项目的实施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但为确保项目实施万无一失,我镇作为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前广泛听取了各方面意见。一是召开了规环办、稳定办、涉及村主要领导、村民代表的风险评估会和项目推进会。二是组织规环办、涉及村、监理方、施工方进行实地查看,就如何实施进行科学论证,并开会明确职责。在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我们对工程实施将产生的风险进行整理汇总,主要体现如下:

1、项目并非进户路,易引起上访事件。

今年进行的是2.5米宽,170米长农村道路建设,而去年进行的是100米长的农村道路建设,群众的意见是去年100米的都已完工,今年已没有200米道路可做,实际情况是,老百姓留下来的进户路一般都在50-100米左右,目前施工的200米农村道路只能涉及到小部分老百姓的进户路,所以百姓对政策的误读、以及百姓之间对比产生的矛盾容易产生上访事件。

2、施工原材料价格的不稳定将影响施工质量。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水泥等原材料价格波动一直很大,施工方在考虑施工进度、质量的同时,一直很担心成本的问题,虽然我镇已将中标价上调8元,但不排除原料价格上涨至成本价以上,这样容易产生施工方偷工减料的问题。

3、农忙临近,存在不稳定因素。

5月底6月初正是农忙开始的季节,一方面农民忙着下地干活,另一方面施工队也需要尽快完工,所以在某些路段会出现阻碍农忙进行或延缓施工进度的矛盾。

4、天气情况将使施工进度滞后。

现在正值梅雨季节,天气变化频繁,一旦出现连续的梅雨天气,将会大大延缓施工进度。

四、风险控制要点

1、宣传政策,上下联动,使“被动维稳”变“主动维稳”。

广泛深入宣传道路建设政策,提高群众对政策知晓率,是本次建路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要多方召开座谈会,规环办、村委会应及时听取周边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做好相关的政策宣传,让老百姓知道政策范围、施工时间、实施方案等一些政务公开信息,真正做到合情合理、以人为本。二是对一些个案、特案,镇村两级要依靠相关政策,认真研究、主动协调、积极动员,全面、有序的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力争源头创和谐。

2、严格监管,确保质量,使工程的任一环节都得到保障。

建立由镇巡查员、专业监理、村社会监理、施工队组成的四方联动工作机制,严把质量关,确保农村道路建设工程万无一失。镇巡查员定期对各施工队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制止,并做好巡查记录;专业监理每日对各施工场地进行监管,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对在规定时间内未整改的施工方开出停工通知单;村社会监理主要负责本村范围内施工现场的监督,防止偷工减料等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产生;各施工队应服从各个层面的监管,确保各施工范围内道路工程的质量。巡查记录需由四组队伍的负责人签字,并保存归档。

3、精心安排,合理组织,使农忙、施工两不误。

规环办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原港东、港西的地区差异,通过合理的安排,使农忙、施工两不误,源头上减少矛盾的产生。施工队进场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先对农田较多的港西地区进行施工,因时、因地的制

定好施工计划,既要不影响施工进度,也不能影响老百姓的农忙。

4、严密关注,积极应对,使道路建设得以有序开展。

因本次道路建设面广量大,时间又比较集中,所以我镇专门派遣规环办、村建所两名同志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排摸,分析可能产生矛盾的不稳定因素,掌握周边老百姓的动态信息,并及时上报镇规环办,由规环办牵头解决。

五、应对和控制风险预案

1、成立了应对和控制风险领导小组。

组 长:盛建明

副组长:黄新新 顾文娟

成 员:诸葛振 李灵洁 宋志刚 卞士新顾小雷

应对和控制风险领导小组将依据上级有政策规定对主要工程事项进行风险应对与控制。

2、应对和控制风险处理流程。

1、发生以上几种风险时,立即报应对和控制风险领导小组,通过协调不能解决的,上报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2、由组长定期召开应对和控制风险领导小组会议,通报发生的风险状况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提出处置办法。

3、按照职责安排,相关人员做好巡查,防范未然。对确实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赶赴现场,做好化解工作,防止事态的扩大。

4、最终处置结果要以书面形式报县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辽宁省农村道路建设 篇6

各村委会:

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保障农村公路完好、安全、畅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四川省公路管理条例》、《四川省公路路政管理规定》和《四川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市、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指导思想和目标

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七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并重的原则,将农村管理养护纳入政府重点中心工作,明确各村对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激发全镇上下建好路、管好路、养好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规范化、市场化管理水平,不断强化路政执法管理及其他各项公路管理工作,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全面持续发展。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目标是,继续加快我镇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保障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正常使用,加强路政执法、路政管理和路产路路权保障工作,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正常化、规范化。

二、工作内容

(一)规范农村公路建设秩序,实施统一监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规定:做到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有路必养,养必有效。镇交通管理站负责全镇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行业管理工作。对辖区各种道路建设工程和规划申批项目实施统一监管,各村要按照统一监管,理顺统一规划管理体制,规范规划管理程序,要求做到有道路建设项目,要上报镇交通管理站,报县交通主管部门审批,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大修工程招标投标制、四项制度,方可开工建设。

(二)交通管理站和村委负责乡道,村道管理养护工作

泸定县农村机耕道路建设的思考 篇7

1 实施机耕道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机耕道的建成, 实现了农副产品的流通, 对开拓农村市场, 促进农村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改变农村面貌, 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实现引机下地, 提高全县农机化作业水平。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大量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进入了千家万户, 建有机耕道的地方, 大量新增农业机械顺利进入田间开展作业, 实现了引机下地, 增加了农机作业面积, 提升了农机化水平。三是提高农机作业的安全性, 有效遏制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2 机耕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现有机耕路况差, 通行能力低。泸定县现有机耕道436.3千米, 除近年来新修的93.3千米外, 大部分建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年久失修, 特别是随着1983年农村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农村集体经济削弱, 机耕道更是处于无人管理、养护, 无钱维修的状态, 致使机耕道通行能力降低, 农业机械在作业时转场的时间增加。据调查表明, 由于转场时间的增加, 一天的作业时间仅有4至5小时, 机具作业效率还没达到设计的60%。

2) 投入不足, 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泸定县机耕道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100多个村, 点多线长, 虽然个体投资规模小, 但总体投资大。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需新建机耕道路800余千米, 改 (扩) 建和维修机耕道路400余千米, 估算需投入资金1亿元。而泸定县财力十分有限, 每年仅投入20多万元, 对机耕道的建设和养护来说是杯水车薪, 无法解决资金缺口的根本问题。随着农村机具的大量增加, 机耕道建设和养护的问题更为突出。

3) 机耕道建设立项难, 投资渠道不畅。2001年四川省机耕道建设归口农机部门建设和管理后, 只是将建设和管理的职能划到了农机部门, 项目报送、立项却没有划到农机部门, 投资渠道更是得不到落实。目前在泸定县, 机耕道建设一是农机部门在搞, 经费主要是县财政每年安排一点, 县农机局从省、州争取一点, 但不确定性很大。二是扶贫办在搞, 主要是从扶贫资金的渠道解决一点。机耕道建设属国家公益性项目, 理应由国家规划建设, 但在大的交通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的甘孜州, 由国家投资兴建是不现实的, 加之机耕道建设相对来说线路短, 受益面窄, 又不涉及国计民生, 在国家及各级发改委那里一时难以立项, 没有项目也就没有资金进行建设。

3 加强机耕道路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 提高认识, 统筹规划。机耕道建设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职责, 是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措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因此, 各级人民政府一是要加强对农村机耕道建设的领导, 将农村机耕道路建设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范畴, 融入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中, 统一规划和实施;按“规划一步到位, 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 抽调专业技术人员, 严格按机耕道建设标准, 做到“一乡 (镇) 一图”, 制定详细规划。二是健全组织机构, 明确专人负责, 全面加强对当地农村机耕道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监管, 及时解决农村机耕道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三是要制定工作计划, 明确职责任务, 建立考核机制, 积极推动农村机耕道建设工作的落实, 促进泸定县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有序快速发展,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 完成新建和整修农村机耕道路400千米, 基本保障农机作业和农机安全生产的要求。

2) 加强宣传, 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农民是乡村机耕道建设的主要受益者,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标语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机耕道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宣传, 使群众变“要我修路”为“我要修路”的观念, 充分调动农村干部群众建设机耕道的积极性。在实施中, 本着“谁受益, 谁负担”和“一事一议”的原则, 构建通过政府投入部分资金作引导, 新农村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资金为推动, 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鼓励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主、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及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工作人员捐资兴建。此外, 在农村土地出让金、农业土地开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 应明确一定比例用于基本农田整治和农村机耕道路建设。

3) 加强技术培训, 抓好规范建设。农村机耕道建设归口由农机部门建设和管理后, 经过几年来的培训、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技术力量和人员仍跟不上建设的需要。笔者建议:一是增加农机部门的编制和人员;二是通过送出去的方法, 选派部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 能吃苦耐劳的人员到有关院校进行深造, 解决机耕道建设的技术问题;三是在实施中既要严格执行《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DB51/T379-2003) , 又要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 科学实施。

辽宁省农村道路建设 篇8

一、辽宁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市场总体情况

截至2013年底,辽宁省危货运输企业840户,危货车辆19839辆,户均23.6辆/户。辽宁省危货运输范围已覆盖危险货物的全部8个类别,主要涉及121个品种的危险货物,其中属于高危险性货物的87个品种,占全省承运危货品种总数的72%,辽宁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具有承运危险货物覆盖面广、高危险性货物所占比例大的特点。

二、辽宁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运输工具的安全监管任务重,很难监管到位。

在辽宁省部分县市,“小车大罐”车辆清理速度有所放缓,造成对暂未清理车辆的安全监管任务依然很重。此外,仍存在《危规》实施之前取得合法经营许可,但超过《危规》规定载质量或罐体容积限值,从事氰化钠或液氯等高危险性货物运输的车辆,对此类车辆的监管既要考虑到政策的延续性,又要确保运输安全,监管的难度非常高。

2、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目前,辽宁省的卫星定位系统(GPS)和无线射频技术(RFID)等现代物流技术在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应用非常有限。一旦事故发生,主管部门和应急救援机构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这就会延误最佳救援时机,从而导致整个事故波及面非常大,影响恶劣。

3、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商榷,应急演练次数也难以达到要求。

辽宁省内大部分危货运输单位都从事两种以上危险化学品运输生产经营,但是所制定的应急预案比较笼统,一旦需要启动应急预案时,很难针对承运的运输介质采取切实有效的补救措施。

4、道路状况也容易引发事故

省内某些路段道路线形设计不合理或交通安全设施滞后,加大了驾驶难度,容易造成危货驾驶员失误增加;此外,某些路段不注意保养,危险品容器或包装会因为高低不平的路面而变得更易破损、泄漏。

三、辽宁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对策

1、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安全意识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事故多数也是由从业者特别是驾驶员引起的,因此,提高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水平的关键是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如何提高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就成为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可通过几个办法来实施:①提高从业培训力度,包括培训时间加长,培训内容增加等;②规定从业者最低学历,就目前辽宁省的现状看,可以设定最低学历为高中学历,并且要求持证上岗;③设置危货从业人员的最低工资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2、加强运输工具的技术检测,严把技术关

交通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技术条件规定,检测、审核和监管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工具,从源头上杜绝“大吨小标”、“小车大罐”车辆等违规车辆的进入。同时对新申请的危险货物运输工具,应严格执行国家对此类运输工具的限制、限值规定。而对《危规》实施之前已取得合法经营许可,但是不符合现有规定的经营者及其运输工具等设施设备,不得以不符合现有规定为由强令其退出运输市场,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其逐步更新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提高管理水平,尽快达到许可条件。对运输工具等相关设施设备的更新完善确有困难的,可考虑按照“企业自愿、行管推动,正确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在确保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逐步取消其相应的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范围。此外,要积极争取当地质量技术监督的支持和配合,做好罐式车辆的监管工作,确保在“十一五”期间平稳、按时完成“小车大罐”车辆清理工作。

3、推行公司化管理制度

根据《安全生产法》,《国家道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交通部《危规》关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为确保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特别是松散联合体在人员和车辆的管理方面切实到位,建议在我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建立公司化管理制度,并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公司化管理应符合“车辆资产统一、劳动关系统一、经营调度统一、财务结算统一”标准。交通管理部门可将此制度列入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许可、监督的重要内容,对公司化管理制度不落实、落实不到位或弄虚作假的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可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视同无健全的安全生产制度处理。

4、鼓励企业采取现代科技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技术用于保障安全生产和管理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在运油(气)槽罐车上推广HAN阻隔防爆技术,以确保罐车的运行安全。进一步鼓励和推动企业使用集装罐、集装束开展罐式集装箱运输和集装格开展气瓶直立式运输。同时对已经广泛应用的现代科技手段如GPS或行车记录仪,应强化其数据采集、分析工作,真正发挥GPS的实时监控功能和记录仪行车过程提示、事后检查记录的作用。特别是应加强对剧毒、易燃易爆、强腐蚀性、放射性等高危险性介质的运输监控。

5、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

危险货物运输要求的安全条件高,技术业务复杂,管理部门可依据危货运输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首先要健全运输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危货运输安全操作规程及岗位责任制,其次要加强监管,保障运输车辆技术档案的完好和驾驶员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强力推行危货运输车辆和设备的定期检测和维护制度,对危货设备和车辆实施动态管理。

6、完善道路安全设施,确保行车安全

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的措施之一就是完善道路安全设施。对于事故多发地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比较严重的路段,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找出这些地带存在的安全隐患,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交通科技,2009.1.

[2]沈小燕,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2006.3.

[3]交通运输部公路司.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

章良,男,经济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运输管理。

基金项目

上一篇:感恩父母的高一作文下一篇:八年级历史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