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原文及赏析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秋日原文及赏析(精选7篇)

秋日原文及赏析 篇1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译文

管理驿站的官吏站在水边,农家连着竹林中的小溪。

枫林里传来蝴日祭神的鼓声,中午时分茅屋里响起鸡啼。

喜鹊在秋熟庄稼里鸣叫,蝴蝶在秋草垅上翩翩飞舞。

在靠近驿亭的树下,疲惫的马儿在不住地长声嘶鸣。

注释

潜水:即前河,在今安复潜山,东南流入皖水。

驿:驿站。

候吏:管理驿站的官吏。

竹溪:竹林中的小溪。

蝴日:祭蝴神(土地神)的日子。蝴日分春蝴秋蝴,此指秋蝴。

午时:中午前后。

晚禾:泛指秋熟庄稼。

畦(qí):田垄。

驿楼:即驿亭。

宫树:屋旁之树。宫,房屋的通称,此处复指驿楼。

赏析:

这首诗当作于唐德宗永贞元年(公元8)至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之间,当时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秋社之日诗人送客至潜水驿,有感而作此诗。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翻译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没有入口,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夜已深,灯已残,灯火明灭之间,只好斜靠枕头,聊作睡去,这无休无止的孤栖,真让人尝尽了孤独相似的滋味。算来这苦苦的等待尚遥遥无期,虽说是终日眉头紧锁,心绪万千,也没有一点办法可以解脱回避。

注释

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月华:月光。

练:白色的丝绸。

无由:无法。

明灭:忽明忽暗。

欹:倾斜,斜靠。

谙尽:尝尽。

都来:算来。

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简析

本词又题作“秋日怀旧”,是抒写秋夜离情愁绪之作。

词的上片以秋景感怀。开头“纷纷”三句,特感秋声之刺耳。因夜之寂静,故觉香砌坠叶,声声可闻。“真珠”五句。特觉秋月之皎洁。因见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亲朋,更何况年年今夜,莫不如此,令人愈难为情。

词的下片为抒愁。过片“愁肠”以下三句,写愁肠只在举酒未饮之时;“残灯”二句,写愁眠只在残灯枕之际;“都来”三句,写愁思只在心上眉宇之间,纯用白描手法,而能得其神韵。

这首词写离人在秋月之夜的离愁别恨。作者本是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刚毅男子,然而,久居他乡,这如练月华又怎能不触发他那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

全词由景入情,情随景生,自然浑成。上片以景寓情,境界疏阔,尤其“天淡银河垂地”一句,显得奔放激越,气象恢宏;下片径直抒情,一个“愁”字,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全诗情中有景,景中透情,可谓情极之语,真可谓善写愁思者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

赏析二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一叶落而知秋”,词人先从落叶写起。枯黄的落叶轻盈落在地上,声音轻而细碎,然而词人仅凭耳朵就能听到这些轻细的声音,说明词人的内心极度孤寂,也反衬了夜的岑静。“寒声碎”一句,词人意在告诉读者这细碎的声响不仅带着寒冷的秋意,更传达着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词人通过开头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词人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只见天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词人本是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刚毅男子,然而,在这空寂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便能触发他内心世界的幽邈情思。因此,接下来就抒写了词人的落寞之情: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洁如练,可惜意中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赏良辰美景,实在令人惆怅不已。此时感情的激流汹涌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于是,词人在下片中,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倾吐愁思。

词的下片抒写词人长夜不寐,无法排遣幽愁别恨的情景和心态。因见不到思念的人儿,词人只好借酒浇愁,可愁到深处,已是肠断,酒也无法来麻醉,酒尚未饮下,已先化作了眼泪。比起入肠化泪,更进一层,足见词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凄切。浓浓的愁苦本已侵扰着离人,可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与室外月明如昼两相映衬,自然更添凄凉,倍加酸楚,使人无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头,寂然凝思,黯然神伤。“谙尽孤眠滋味”中的“谙尽”与上片的“年年”遥相呼应,再次说明愁绪由来已久。词的下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这首词上片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下片抒情为主,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光感发出阵阵思愁,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末尾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作结,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峰。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历来的评词者均认为此词情景两到。另外,词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关于此词的创作意图,历来说法各异:唐圭璋认为此词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乡的愁苦触景生情而作。靳极苍认为此词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时还念朝廷无人,君王无佐,忧心如焚,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情感”。汪中认为此词是“为思念室家之作”。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2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朝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御街行·秋日怀旧》译文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每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

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未喝,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御街行·秋日怀旧》注释

香砌:有落花的台阶。

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

真珠:珍珠。

天淡:天空清澈无云。

月华:月光。

练:白色的丝绸。

无由:无法。

明灭:忽明忽暗。

欹(qī):倾斜,斜靠。

谙(ān)尽:尝尽。

都来:算来。

《御街行·秋日怀旧》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者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者入情,情者交融。

写秋夜者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阶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点知到叶坠阶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点知落叶声,由落叶而点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点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点受,又是孤寒处境的点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点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出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加悠加,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点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御街行·秋日怀旧》赏析二

“纷纷坠天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开头三句是说,纷纷凋零的树天飘上香阶,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风吹落天细碎的声息。

一天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天大多变黄飘落。树天纷纷飘坠在香阶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知寂,而是说四无人声;声还是有的,是寒声,就是秋声。这声音不在树间,却来自树间。就是树上飘来的黄天坠在阶上,沙沙作响。夜里,树天飘落是看不见的,即便是月色如昼,也是看不清楚的。这里写“纷纷坠天”是凭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却知到天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告诉我们这细碎的声响就是落天的的声音,而且告诉我们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却知落天声,由落天而却知秋之声,由秋声而却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季季候的却受,又是孤寒处境的却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这两句是说,高楼空寂,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天色清明,银河斜坠到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上片后三句是说,年年今夜,月色都如白绸一般皎洁,人却常常远隔千里。

玉楼观月的一段描写,却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遗风,然而在骨子里,却自有一股清刚之气。写珠帘、写银河、写月色,奔放雄壮,深沉激越。写到这里却情已似激流洪波,以景寓情不足以表达,很自然的转入下片的直接抒情,切吐愁思。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下片前三句是说,我如何能用沉醉来忘却,酒到不了已断的愁肠,先就变成泪水。

写斟酒垂泪的愁意。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以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这两句是说,深夜里残灯忽明忽暗,斜靠枕头,我尝尽孤眠的滋味。

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视状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是象,更加生动。然后补一句:“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末三句是说,你看这离愁别怨,不是来在眉间,便是潜入心底,我简直无法将它回避。

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苦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像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说得比较全面。

这首词上片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却,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下片抒情为主,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光却发出阵阵思愁,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末尾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作结,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峰。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历来的评词者均认为此词情景两到。另外,词中比喻、通却、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御街行·秋日怀旧》简析

本词又题作“秋日怀旧”,是抒写秋夜离情愁绪之作。

词的上片以秋景感怀。开头“纷纷”三句,特感秋声之刺耳。因夜之寂静,故觉香砌坠叶,声声可闻。“真珠”五句。特觉秋月之皎洁。因见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亲朋,更何况年年今夜,莫不如此,令人愈难为情。

词的下片为抒愁。过片“愁肠”以下三句,写愁肠只在举酒未饮之时;“残灯”二句,写愁眠只在残灯枕之际;“都来”三句,写愁思只在心上眉宇之间,纯用白描手法,而能得其神韵。

这首词写离人在秋月之夜的离愁别恨。作者本是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刚毅男子,然而,久居他乡,这如练月华又怎能不触发他那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

全词由景入情,情随景生,自然浑成。上片以景寓情,境界疏阔,尤其“天淡银河垂地”一句,显得奔放激越,气象恢宏;下片径直抒情,一个“愁”字,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全诗情中有景,景中透情,可谓情极之语,真可谓善写愁思者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

《御街行·秋日怀旧》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关于此词的创作意图,历来说法各异:唐圭璋认为此词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乡的愁苦触景生情而作。靳极苍认为此词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时还念朝廷无人,君王无佐,忧心如焚,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情感”。汪中认为此词是“为思念室家之作”。

御街行·秋日怀旧原文翻译及赏析3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宋代〕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铺满残花的石阶上,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那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珍珠的帘幕高高卷起,玉楼空空无人迹。夜色清淡,烁烁闪光的银河直垂大地。每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如绸缎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醉。酒还未喝,却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泪。残灯闪烁,枕头歪斜,尝尽了孤眠滋味。算来这相思之苦,积聚在眉头,凝结在心间,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避。

注释:

香砌:有落花的台阶。寒声碎:寒风吹动落叶发出的轻微细碎的声音。真珠:珍珠。天淡:天空清澈无云。月华:月光。练:白色的丝绸。无由:无法。明灭:忽明忽暗。欹(qī):倾斜,斜靠。谙(ān)尽:尝尽。都来:算来。

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的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劲。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以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简析

本词又题作“秋日怀旧”,是抒写秋夜离情愁绪之作。

词的上片以秋景感怀。开头“纷纷”三句,特感秋声之刺耳。因夜之寂静,故觉香砌坠叶,声声可闻。“真珠”五句。特觉秋月之皎洁。因见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亲朋,更何况年年今夜,莫不如此,令人愈难为情。

词的下片为抒愁。过片“愁肠”以下三句,写愁肠只在举酒未饮之时;“残灯”二句,写愁眠只在残灯枕之际;“都来”三句,写愁思只在心上眉宇之间,纯用白描手法,而能得其神韵。

这首词写离人在秋月之夜的离愁别恨。作者本是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刚毅男子,然而,久居他乡,这如练月华又怎能不触发他那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

全词由景入情,情随景生,自然浑成。上片以景寓情,境界疏阔,尤其“天淡银河垂地”一句,显得奔放激越,气象恢宏;下片径直抒情,一个“愁”字,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全诗情中有景,景中透情,可谓情极之语,真可谓善写愁思者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

赏析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开头三句是说,纷纷凋零的树叶飘上香阶,寒夜一片寂静,只听见风吹落叶细碎的声息。

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多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在香阶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而是说四无人声;声还是有的,是寒声,就是秋声。这声音不在树间,却来自树间。就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在阶上,沙沙作响。夜里,树叶飘落是看不见的,即便是月色如昼,也是看不清楚的。这里写“纷纷坠叶”是凭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告诉我们这细碎的声响就是落叶的的声音,而且告诉我们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季季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这两句是说,高楼空寂,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天色清明,银河斜坠到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上片后三句是说,年年今夜,月色都如白绸一般皎洁,人却常常远隔千里。

玉楼观月的一段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遗风,然而在骨子里,却自有一股清刚之气。写珠帘、写银河、写月色,奔放雄壮,深沉激越。写到这里感情已似激流洪波,以景寓情不足以表达,很自然的转入下片的直接抒情,倾吐愁思。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下片前三句是说,我如何能用沉醉来忘却,酒到不了已断的愁肠,先就变成泪水。

写斟酒垂泪的愁意。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以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这两句是说,深夜里残灯忽明忽暗,斜靠枕头,我尝尽孤眠的滋味。

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视状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然后补一句:“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分入情。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末三句是说,你看这离愁别怨,不是来在眉间,便是潜入心底,我简直无法将它回避。

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苦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像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词说得比较全面。

这首词上片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以寒夜秋声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楼空的落寞感,并抒发了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下片抒情为主,通过写作者长期客居他乡,不免被如素练般的月光感发出阵阵思愁,将怀人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末尾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作结,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推向高峰。全词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思”字,但字字句句都是“思”,历来的评词者均认为此词情景两到。另外,词中比喻、通感、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是一首情景俱佳的名篇。

范仲淹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原文赏析 篇3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③。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④。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 ②摇落:零落,凋落。指秋来草木衰谢。望乡心:眺望故乡的心情。 ③旧垒:指吴公台。寒磬(qìng):寒空中传来的磬声。 ④惆怅:失意。南朝:指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是中唐著名的诗人,诗风凄清孤寂,空灵飘逸,苍凉深邃,冷寂萧条。我们一起来欣赏他这首千百年一直脍炙人口的名诗。

刘长卿的诗歌地位很高,到现在还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他在文坛上到现在还可以享祀后人的俎豆;但是他在政坛上却始终不顺利,仕途坎坷,起起落落,一波三折。他从二十一考起到三十二岁才中举人,三十三岁到长州(今苏州)当八品县尉,协助县令办事。未到一年就遭到一个叫臧仓的人陷害,马上被罢官,关了一年被流放到南巴(见广东电白县)任县尉。三十五岁又被召回长州。这首诗就是这次被召回来的一个秋天的日子里来到南朝刘宋沈庆所建筑的弩台(后陈将吴明彻增筑,这里我说明一下这首诗题下面有“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九字落款。)游览时所写。

刘长卿从牢狱里里写了很多心灰意冷的诗歌,“不见君来久,冤屈意未传。冶长空得罪,夷甫岂言钱。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因书欲自诉,无泪可潸然”这首诗写给当时任尚书郎的张谓,说自己是被人陷害的,是冤枉的。刘长卿可能认为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出来了,他都开始埋怨起天来了“直道天何在”;后来幸好大赦天下他也出来了;虽然被放出,但是打击很大,再加上后来的`“安史之乱”,国家政治局面不稳定,到处是兵荒马乱,刀光剑影。这样的环境,使刘长卿笔下的诗歌风格充满了冷寂,凄凉,荒芜,萧条的现象。纵观他的诗集,诗篇里到处都是“夕阳”“落日”“夕照”“斜照”“白发”“日暮”“残阳”等字眼。

秋日翠微宫翻译及赏析 篇4

《秋日翠微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

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

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

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

【翻译】

秋天的早晨,露水凝结在朝殿上,在阳光照耀下,山光水色显得是多么的青翠缥缈。宫门外的楼观错落有序,淹映在朝霞里,七彩光芒照耀着重重宫门,紫气东来,万物呈祥,真是一派美丽的景象啊!哎呀,日形如轮,万物生息。鸦鹊飞过,一片阴影。正午,潺潺流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水波荡漾,五光十色。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才能真正看见圆圆满满的太阳。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已经到了秋天。但我们仍然像那葵与藿一样,相恤相依,倾心向阳呵。

【鉴赏】

一般人知道李世民是一代英主,叱咤风云、功德兼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三百年长盛不衰,被历代累世所敬仰,所推崇。但对李世民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知之甚少了。李世民是一位造诣很高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其诗词作品意境深远,寓意深刻,字字锤炼,语言凝重,思路广阔,大气泰然,知识渊博,厚重真诚,想象丰富,感染力强。

李世民曾三次赋诗给房玄龄,一位开国君王,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玄龄公之倚重。《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这首诗,全文共十句,前四句描写宫廷内外美好的秋光秋色,歌颂了朝野上下一派和谐美丽的景象。中间四句通过太阳周转、流光溢彩的描写,表达诗人光阴易逝人已老的`感叹,也隐含太宗皇帝功成名就,玄龄贤臣忠贞不渝之意。最后两句通过葵藿草相恋相依的自然景象,借喻作者与房玄龄的情谊之深厚,将君臣之交赞叹为兄弟手足之情。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重点与赋诗之目的所在。豪情中映射着淡愁,雄浑中蕴含着细腻。

《春怨》原文及赏析 篇5

春怨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释

1、辽西:东北辽宁省等地。

译文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

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啼声会惊破我好梦……

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赏析

出塞原文及赏析 篇6

出塞

作者:徐锡麟

朝代:清朝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

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赏析:

“拼将热血洒疆场”,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纳凉原文及赏析 篇7

原文: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译文

携杖出门去寻找纳凉圣地,画桥南畔,绿树成荫,坐靠在胡床之上惬意非常。

寂寂明月夜,参差的笛声响起在耳边萦绕不觉,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散溢,泌人心脾。

注释

倚胡床:坐靠胡床。倚:坐靠。

赏析:

这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实自杜甫《羌村》“忆昔好追凉”句点化而成。这样,诗人急于从火海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系列动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次句具体指出了柳外纳凉地方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画桥南畔倚胡床。”这是一个绿柳成行,位于“画桥南畔”的佳处。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胡床,依“倚”其上,尽情领略纳凉的况味。在诗人看来,这也可算“最是人间佳绝处”(《睡足轩》)了。胡床,即交椅,可躺卧。陶潜“倚南窗以寄傲”(《归去来兮辞》),是为了远离尘俗;秦观“倚胡床”以“追凉”,是为了驱解烦热,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他们或多或少是有相通之处的。

一二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三四两句则展开了对它的美妙景色的描绘:“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宫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这两句采取了对偶句式,把纳凉时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于是,一个纳凉胜地的自然景色,就活现在读者面前。

此诗以纳凉为题,诗中着力表现的是一个绝离烦热之处。诗人首先经过寻访,发现了这个处所的秘密,其次进行具体布置,置身其间,与外境融而为一,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另外一个“自清凉无汗”的世界。

宋人吕本中曾在《童蒙诗训》中评论“少游此诗闲雅严重”(《诗林广记》引),“闲雅”当指此诗词语上的特点而言,“严重”则涉及此诗严肃而郑重的内容。它很可能是秦观在仕途遭到挫折后的作品。

上一篇:5 机电设备管理办法下一篇: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清洁工3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