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秦风·终南(精选9篇)
《国风·秦风·终南》是《诗经·秦风》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秦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六句。诗的“美”,最主要是赞颂秦公的容颜、服饰和仪态。两章诗都对“君子”的来到表示出敬仰和赞叹的态度。那君子的脸红润丰泽,大有福相。那诸侯的礼服,内里狐白裘,外罩织锦衣,还有青白相间斧形上装和五次斑斓的下裳,无不显得精美华贵,熠熠生辉。诗中对秦公的衣着有着一种新鲜感,不像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秦公也像是在炫耀华服似的,在在证明这确是秦襄公被始封为诸侯而穿上显服的情景。
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莫非他是我君主?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富贵寿考莫相忘。
译文二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山楸来有梅树。有位君子到此地,锦绣衣衫狐裘服。脸儿红红像涂丹,那是我的君王啊。
终南山上有什么?有棱有角地宽敞。有位君子到此地,青黑上衣五彩裳。身上佩玉响叮当,到寿命终结也忘不了。
注:在此“也哉”可用语助词解,而且“也”的其他用法中一般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或许的可能。考为寿命终结和长寿的意思,这样就形成了本诗的不同理解模式。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外。
②条:树名,即山楸。材质好,可制车板。
③锦衣狐裘:当时诸侯的礼服。《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④渥(wò):涂。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
⑤纪:山角。堂:山上宽平处。朱熹《诗集传》:“纪,山之廉角也。堂,山之宽平处也。”一说纪和堂是两种树名,即杞柳和棠梨。
⑥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绣裳:五彩绣成的下裳。当时都是贵族服装。
⑦将将:同“锵锵”,象声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译文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国君要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国君让我们出兵作战,且修整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诗经·秦风·无衣》鉴赏
[译文] 我的心上人儿,她正在遥远的那水的另一方。
[出自] 春秋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zhǐ)。
注释: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朱熹《诗集传》卷六)。秦风,秦地(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民歌。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芦,芦苇。
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伊人:那人,指意中人。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那一边,即水的彼岸。方,边。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之,追寻她。沿着弯曲的河边道路到上游去找伊人。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全文翻译赏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全文翻译赏析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好像。
(xī):晒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跻(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
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澹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
b(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1:
河畔芦苇苍苍碧色,那是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却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茂盛一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啊,那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她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译文2: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凝结成白霜。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河水的那一边.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央。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在那河水的岸边上。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又险又高。 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高地上。
非常茂盛的芦苇,清晨的露水还没有消尽。 我深深思念的心上人,她就在那水边。
我要逆流追寻她,道路险阻多弯曲。我要顺流追寻她,她好像就在那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译文3:
秋天的芦苇由绿转苍,叶上的露珠儿由团成霜。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在这条河的哪一方?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若是顺流去找她,好像她又在水中央。
春天的芦苇萋萋葳蕤,叶上的露珠儿未干闪滋滋。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是在这河对岸的高陂?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艰阻而又疑;若是顺流去找她, 好像她又在水中墀。
夏天的芦苇绿得放光彩,滚在叶上的露珠儿未收回。我心中思念的这个人,是在这条河的哪一涯?若是逆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偏了汊;若是顺流去找她,好像她又在水中崖。
赏析: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全文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几千年来百读不厌、情真意切、风神摇曳的杰作。周孝王时,秦的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出兵护送,论功行赏,襄公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b”,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
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
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
【注释】
01、庶:幸、有幸
02、素:白色,指穿孝服的人
03、韠(Bi):古代作朝服的皮制护膝
04、棘:古瘠字,即瘦。一说指失去父母的儿子
05、栾:假借为脔脔,憔悴瘦弱的样子
06、慱(Tuan):忧愁不安的样子
07、聊:愿意、乐意
08、蕴结:指心中包含千千愁结
[2]关关:雌雄二鸡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1]:一种水鸟,即王雎。
[3]洲,水中陆地。
[4]窈窕,美好文静的样子。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5]好逑,好的配偶。逑,匹配之意。
[6]参差,长短不齐貌。荇菜,水生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7]流,求取。之,指荇菜。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求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
[8]寤寐,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9]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10]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11]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12]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13]芼,择取,挑选。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诗经·国风·周南·芣苡》作者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 《诗经杂》鉴赏
★ 诗经鹿鸣原文鉴赏
★ 高三语文《诗经》课文鉴赏说明
★ 《诗经·卫风·氓》翻译鉴赏
★ 诗经《大雅·皇矣》原文翻译鉴赏
★ 诗经
★ 《诗经》山河
★ 诗经:击鼓
★ 木瓜诗经
《诗经·国风》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经·国风》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的,而不能简单地称为叙事诗。《诗经·国风》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产生了如此众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诗篇,是世界各国文学中罕见的。从《诗经·国风》开始,就显示出中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中国诗歌沿着《诗经·国风》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国风》
《诗经·国风》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国风》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兼具了国风、“二雅”的传统。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感叹齐梁间“风雅不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诗歌革新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不仅陈子昂,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一);杜甫更是“别裁伪体亲风雅”(《戏为六绝句》其六),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称张籍“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实际上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中,从宋陆游到清末黄遵宪,也代不乏人。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国风》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国风》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国风》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后世诗歌中的兴象、意境等,都可以在《诗经·国风》里看到萌芽。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以兴句起头的很多。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时期许多文人的创作中,都不乏其例,这明显是对《诗经·国风》起兴手法的继承。而兴句和所咏之辞融为一体,构成诗的意境,则是《诗经·国风》比兴发展的更高阶段。
战争诗绘本
《诗经·国风》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国风》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同时,《诗经·国风》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兴,在《诗经》被经学化后,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因此,有时“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寓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硕人,留给人们最鲜活的印象,无疑是那倩丽的巧笑,流盼的美目。
《诗经·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注释:
硕:《诗·邶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诗·卫风·考盘》:“考盘在涧,硕人之宽。”《诗·秦风·驷驖》:“奉时辰牡,辰牡孔硕。”《诗·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诗·小雅·车舝》:“辰彼硕女,令德来教。”《诗·小雅·大田》:“播厥百谷,既庭且硕。”这里用为高大之意。
颀:(qí奇)徐锴《说文系传》:“颀,头佳貌。”这里用为头俊美之意。
褧:(jiong炯)《诗·郑风·丰》:“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古代用细麻布做的套在外面的罩衣。
私:《诗·卫风·硕人》孔颖达疏引孙炎曰:“私,无正亲之言。”中国古时女子称姊妹之夫为私。
荑:(ti题)通“稊”。草名。一种像稗子的草。《诗·邶风·静女》:“自牧归荑。”《孟子·告子上》:“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晋书·元帝纪》:“生繁华于枯荑。”《后汉书·方术传》:“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这里用为草名之意。
蝤蛴:(qiú求.qí其)天牛的幼虫。天牛科。黄白色,身长足短,呈圆筒形。蛀食树木枝干,是森林、桑树和果树的主要害虫。此处借以比喻妇女脖颈洁白丰润之美。
瓠:(hù互)瓠瓜。一年生草本植物,爬蔓,夏开白花,果实长圆形,嫩时可吃。如:瓠齿:整齐、洁白的牙齿。《诗·小雅·南有嘉鱼》:“南有樛木,甘瓠累之。”《诗·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犀:《汉书·冯奉世传》:“器不犀利。”《后汉书》:“虽有犀舟劲楫,…,有须者也。”这里用为锋利、坚固之意。
螓:(qín秦)虫名。古书上指像蝉的一种昆虫。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而有文彩。如:螓首(妇人的额头,方广如螓);螓首蛾眉(额广而眉弯。用以形容妇人容貌的美丽)。
倩:(qiàn欠)《广韵·霰韵》:“倩,巧笑貌。”《字汇·人部》:“倩,美笑貌。”这里用为形容美人含笑的样子之意。
盼:《说文》:“盼,目黑白分也。”《字林》:“盼,美目也。”这里比喻为美目流转之意。
敖:《诗·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小雅·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荀子·富国》:“天下敖然。”《礼记·曲礼》:“敖不可长。”《商君书·垦令》:“民不敖,则业不败。”《说文》:“敖,出游也。”《汉书·食货志》:“邑亡敖民。”《汉书·丙吉传》:“不得令晨夜去皇孙敖荡。”本意为闲游、漫游之意,这里用为散漫之意。
说:(yue悦)《诗·召南·草虫》:“我心则说。”《诗·北风·静女》:“说怿女美。”《诗·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既见君子,庶几说怿。”《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雍也》:“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礼记·中庸》:“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孟子·梁惠王上》:“王说曰。”这里用为喜悦之意。
牡:《诗·邶风·匏有苦叶》:“雉鸣求其牡。”《诗·小雅·北山》:“四牡彭彭,王事傍傍。”《诗·鲁颂·駉》:“駉駉牡马。”《老子·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论语·尧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仪礼·丧服传》:“牡麻者,枲麻也。”《大戴礼记·易本命》:“丘陵为牡。”《汉书·五行志》:“阳奇为牡。”《说文》:“牡,畜父也。”这里用为雄性的马匹之意。
幩:(fén焚)这里用为缠在马口两旁上的绸子之意。
镳:(biāo标)《诗·郑风·清人》:“清人在消,驷介镳镳。”《诗·秦风·驷驖》:“輶车鸾镳,载猃歇骄。”这里用为美盛之意。
翟:(dí敌)《诗·邶风·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诗·鄘风·君子偕老》:“玼兮玼兮,其之翟也。”张衡《东京赋》:“冠华秉翟,列舞八佾。”《新唐书》:“舞人十六,执羽翟,以四为列。”翟羽。古代乐舞所执雉羽。
茀:(fu弗)《国语·周语》:“道茀不可行。”《说文》:“茀,草多也。从艸,弗声。字亦作芾。”本意为野草塞路之意。这里用为杂乱之意。
罛:(gu孤)《国语·鲁语上》:“水虞于是讲罛罶。”《尔雅·释器》:“鱼罟谓之罛。”《文选·左思·吴都赋》:“同罛共罗。”《说文》:“罛,罟也。”这里用为一种大鱼网之意。
濊:(huo或)象声词。宋吴潜《和人赋琴鱼》:“扁舟烟雨归去来,卧听鱼槎声濊濊。”这里用为形容水声之意。
鱣:(zhan沾)这里用为大鲤鱼之意。
鲔:(wěi委)鲟鱼和鳇鱼的古称。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鲔鱼,色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在颔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过七八尺。大者为王鲔,小者为叔鲔。”
发:《易·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诗·小雅·蓼莪》:“南山烈烈,飘风发发。”高亨今注:“发发,疾风声。”《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这里用为形容词,形容鱼尾击水之声之意。
葭:(jiā家)通“遐”。《诗·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后汉书·文苑传·杜笃》:“忿葭萌之不柔。”这里用为疏远之意。
菼:(tan坦)《诗·王风·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这里用为初生的荻草之意。
揭:修长的样子。
庶:《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诗·齐风·鸡鸣》:“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桧风·素冠》:“庶见素冠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尔雅·释言》:“庶,幸也。”《玉篇·广部》:“庶,幸也,冀也。”这里用为希冀之意。
姜:《国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水经注·渭水》注:“岐水经姜氏城为姜水。”这里用为地名姜水之意。
孽:(niè聂)《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王逸注:“孽,忧也。”《玉篇·子部》:“孽,忧也。”这里用为忧虑之意。
朅:(qie怯)《诗·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楚辞·九辩》:“车既驾兮朅而归。”这里用为离去之意。
译文1:
高大的人啊头俊美,衣有锦缎但还崇尚麻纱衣。她是齐侯的子女,是卫侯的爱妻。她是太子的胞妹,还是邢侯的小姨,谭公还是她的妹夫。
她的手就象柔软的小草,她的肤色就象那凝结的玉脂。她的脖颈洁白丰润,她的`牙齿象那瓠瓜的籽。丰满前额弯弯的眉,迷人的笑好漂亮啊,美妙的眼睛眼波流动。
高大的人儿啊很散漫,她最喜悦在农郊。四匹壮马骄首立,马嚼上飘着大红绡,插着杂乱的雉羽去迎朝阳。大夫见她肃然而退,她也不让君王多操劳。
黄河之水浪滔滔,北流之水哗哗响。施设鱼网水声闹,鲤鱼鲔鱼闹翻腾,疏远的荻草很修长。希冀那姜水心忧虑,希冀那读书郎有离去。
译文2:
窈窕淑女光照人,外披罩衣身穿锦。齐侯爱女身份尊,卫侯乃是她夫君。她是太子同胞妹,姊妹有嫁邢国君,也有谭国之夫人。
玉手白皙如柔荑,肤色滑腻似凝脂。脖子柔白如蝤蛴,齿如瓠子白又齐。额头方正眉弯细,笑靥巧妙真美丽,美目流转富情意。
窈窕淑女好容颜,停车整息在城边。四匹公马真雄健,朱绸马嚼光闪闪,雉羽饰车来朝见。众位大夫早退朝,勿使君王太疲倦。
黄河水势浩荡荡,花花奔流向北方。撒网入水来捕鱼,鱼尾击水剌剌响,芦苇高直又秀挺。陪嫁女子服饰盛,护送众臣高又壮 。
赏析:
《卫风·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是赞美是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老婆庄姜夫人的诗。庄姜夫人如诗中提到,是当时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可别小看这句“东宫之妹”,这是明写庄姜夫人跟太子是一母所生,也就是王后所生,凸显她娇贵的身份。有人说这位美丽的庄姜夫人嫁给卫庄公之后,受到了冷落谗嫉,没有子嗣,所以卫人同情她,为她做了这首赞美诗——这个“有人说”来自〈左传〉,力挺者是朱熹,不过这个解释向来很有争议,后人多认为这首诗看不出什么同情怜悯的成分,纯粹是赞美,是庄姜嫁到卫国时卫国人拍马屁的诗。从解释的不同看起来,朱夫子也不是纯粹道学,相当有人情味儿——我也宁愿相信这是人民同情美而无子的王后所做的诗也不愿相信这是无聊文人拍新女主人的马屁写的应制歌。
就算不看诗中的生僻字,单从字面也很好理解这首诗赞美的是庄姜夫人的美丽——其实这首诗里多数的语句还是在写庄姜的出身和排场,真正的外貌描写不过是“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这一句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段。
简单解释一下:“硕人”,原意是高大白胖的人,引申为美女,可见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春秋时代,人们(至少是卫国的人们)喜欢高大丰满、皮肤白皙的美人,健康美还是比较吃香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女神雕像,无论哪一个都是高大丰腴、有着结实的臂膀、修长的双腿和一个圆润的小肚子——可见在人类的“先民”时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喜欢那种高大丰硕型的美女,可以说,其审美观是十分健康的。究其所以,还是“美与善相统一”的规则在起作用,先民时期的人们,受自然条件所限,寿命没有现在长,高大健硕的女人至少代表着健康、宜生养,所以,是“好”的,因此也就是美的。女人圆润丰满的身体,就如灌满浆的稻谷,代表了一种生命力,在与天地战斗、生命权得不到保障的岁月里,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发人关于“美好”的想象呢?至于“白皙是美的”这个观念,千百年来一直被我们所承认;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正因其苍白的面容而被赞誉为“有圣处女一般的容貌”;十八世纪的法国贵妇,为了使自己变得更白,不惜往脸上涂抹诸如鳄鱼粪便这种恶心的东西。(黑皮肤也很美,是现代才有的审美观。近几十年,法国女人才流行起黝黑明亮的皮肤,就算巴黎没有海,也要拜托市长在塞纳河边铺上海边才有的细沙然后大家去晒太阳。)而在中国古代也是以白为美的,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说:“……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多受精血而成胎者,其人生出必白……”可见,“白”是中国古代一贯千年的审美观——总之,高大,说明出身娇贵、吃得好、营养好;白皙,说明她不用去室外劳动,从不经风吹日晒,可以说,这是一种属于贵族的美,是一种贵族时尚,除非天生丽质,老百姓是追不起的。“硕人其颀”是说“这位高挑的美女身材真修长啊”,原来古人所谓的高大白胖,是要求凹凸有致,不止是一味的胖下去,还需要颀长优美才是好的;“衣锦褧衣”是说“她穿着锦帛织成的长斗篷”,这位庄姜夫人,不仅美,而且挺会穿,因为身材高,再穿个长斗篷,看起来就会格外修长。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段已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写美女的名句,意思是:手指像细草般柔软灵活,雪白的皮肤像凝脂一般光洁平滑,脖子像天牛的幼虫那样既白且长,牙齿像瓜子儿一样扁而整齐;她额头丰满眉毛弯弯,浅笑盈盈,还有两个酒窝,眼睛黑白分明顾盼生波——看看吧,令人惊叹吧?庄姜夫人几乎没有缺点啊!弯眉亮眼、皮肤雪白、额头丰满、长长脖子、牙齿整齐、手指滑腻……甚至还有俩酒窝……好事儿都让她赶上了,看来山东出美女所言非虚!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审美观好几千年其实并没有特别巨大的改变,除了皮肤白之外,黑白分明的大眼、长脖子等以上提到的优点我们现在仍然认为很美——以前我们认为樱桃小口是美的,后来西风东渐之后,国人也渐渐能接受大嘴之美了,这可能算是中国人审美观里比较强烈的一种变化,可是,《硕人》这首诗里并没有对嘴巴的描写,可能那时候的人不太注重嘴,只注重电眼吧?又或者庄姜夫人是个像朱丽亚·罗伯兹一样的大嘴?人们给她虚美隐恶了?无考。
在那种时代,女人想要在书里留名是件多么难的事,庄姜夫人以“色”走进了《诗经》,走进了《左传》,走进了朱夫子的研究论文等等等等一大批各朝各代好事者的著作里,也算个历史奇观吧。不管怎样,这个高个子美女已经袅袅婷婷地站在了黄河旁,带着她的绝世仙姿和悲情故事站在了字里行间,悠悠千年。
《卫风·硕人》是《诗经》里一首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全诗四章,最为人传诵的是第二章:“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余冠英先生将这一章译为现代汉语:“她的手指象茅草的嫩芽,皮肤象凝冻的脂膏,嫩白的颈子象蝤蛴一条,她的牙齿象瓠瓜的子儿,方正的前额弯弯的眉毛,轻巧的笑流动在嘴角,那眼儿黑白分明多么美好。”(见《诗经选》第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而这一章中最有魅力的是后两句。魅力何在?在其“传神”。正如清人孙联奎所评:“《卫风》之咏硕人也,曰:‘手如柔荑’云云,犹是以物比物,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的请出来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犹如亲其笑貌。此可谓离形得似者矣。似,神似,非形似也。”(《中国古代文论类编》,上,第413页,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是中国美术史和美学史上很著名的一句话,出自东晋画家顾恺之。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意为这个,此处指眼睛。顾的意思是,传神靠的就是眼睛。这是顾恺之的创作经验谈。在人体各器官中,眼睛最能充分流露心灵的秘密,是内心生活和情感的主动性的集中点。要想写(画)好一个人,最好的是写(画)好他(她)的眼睛,因为眼睛能“传神”。
原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释
⑴淇:淇水,源出河南林县,东经淇县流入卫河。奥(yù玉):水边弯曲的地方。
⑵绿竹:一说绿为王刍,竹为扁蓄。猗猗(ē婀):通“阿”,长而美貌。
⑶匪:通“斐”,有文采貌。
⑷切、磋、琢、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均指文采好,有修养。切磋,本义是加工玉石骨器,引申为讨论研究学问;琢磨,本义是玉石骨器的精细加工,引申为学问道德上钻研深究。
⑸瑟:仪容庄重。僩(xiàn县):神态威严。
⑹赫:显赫。咺(xuān宣):有威仪貌。
⑺谖(xuān宣):忘记。
⑻充耳: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一般用玉石制成。琇(xìu秀)莹:似玉的美石,宝石。
⑼会弁(guì biàn贵变):鹿皮帽。会,鹿皮会合处,缀宝石如星。
⑽.箦(zé责):积的假借,堆积。
⑾金、锡:黄金和锡,一说铜和锡。闻一多《风诗类钞》主张为铜和锡,还说:“古人铸器的青铜,便是铜与锡的合金,所以二者极被他们重视,而且每每连称。”
⑿圭璧:圭,玉制礼器,上尖下方,在举行隆重仪式时使用;璧,玉制礼器,正圆形,中有小孔,也是贵族朝会或祭祀时使用。圭与璧制作精细,显示佩带者身份、品德高雅。
⒀绰:旷达。一说柔和貌。
⒁猗(yǐ以):通“倚”。较:古时车厢两旁作扶手的曲木或铜钩。重(chóng虫)较,车厢上有两重横木的车子。为古代卿士所乘。
⒂戏谑:开玩笑。
⒃虐:粗暴。
译文
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
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
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袅娜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美丽良玉垂耳边,宝石镶帽如星闪。
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更威严。
高雅先生真君子,一见难忘记心田。
看那淇水弯弯岸,绿竹葱茏连一片。
高雅先生真君子,青铜器般见精坚,玉礼器般见庄严。
宽宏大量真旷达,倚靠车耳驰向前。
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人不怨。
诗经故事
卫国人对卫武公是很崇敬的,崇敬的原因很多,但卫武公会说话,会办事,可能是最主要的了吧?!
卫武公会说话,这从他九十五岁了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来,‘人人都会发出他自已的看法和意见啊,多思就不会愚笨;你送我鲜美的桃子,我回报甜甜的李子,大家温文尔雅,互相尊敬,这是人人相处的道德基础啊!’。
和卫武公相处的人会感到很轻松、很快乐的,他说的话语总能深入浅出,诙谐幽默,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事例指出说明,让人一点也不觉得累。那时候的还没有幽默一词吧?若有,卫武公肯定是当时的幽默大师了。
光会说话当然不行,最关键的还得会办事,卫武公就很能办事的,他在位五十五年,活了九十五岁;卫国在他的手上,百业兴旺,社会安定,应该是他会办事明证了。书上说他上台后能重修《康诰》、《酒诰》、《梓材》,并以此来治理封国,安定敦睦人民,人民非常高兴;应该是实的了。
在他的治理下,卫国自然变得强大起来,当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之后,卫国能即刻发兵,帮周天子平定了判乱,应该是国力强大的证明。自那他才被周平王命为武公的呢。
他的王位也不是他父亲传与他的,是他从哥哥手中夺过来的;他父王在世时就很喜欢他,但太子已立了共伯余,喜爱他的父王就多给了他一些财宝作为补偿。
那时他的名叫和,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子;可和拿着那些财宝却没有陷于声色犬马之中去,而是招集了天最好的武士在身边操练起来。
太子继位后,和就行动了,他领着武士们趁继位后的太子共伯去给父王祭祀时,就行动了,最后他们把太子赶进了先父的墓道里,让太子去陪了先王,他自已当上了卫武公,一当就是五十五年呢。
这样一个聪明能干的人干了这么久的时间,人们自然会记住他的,他死后卫人是不舍的,他们写下了《淇奥》来赞美他。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鉴赏
《诗经》中有许多人物的赞歌,称赞的对象也很广泛。其中重要一类被称颂的对象,是各地的良臣名将。先秦时代,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走向统一的时代,人们希望和平、富裕的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人们自然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能臣良将身上。赞美他们,实际上是表达一种生活的向往。《淇奥》便是这样一首诗。据《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个武公,是卫国的武和,生于西周末年,曾经担任过周平王(前770—前720年在位)的卿士。史传记载,武和晚年九十多岁了,还是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很受人们的尊敬,人们作了这首《淇奥)来赞美他。
从诗本身而言,只是一曲形象的赞歌,时间、地点、人物的指涉性不强,因此可以说,诗中形象并非实指,而是周王朝时代一个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具有泛指意蕴。全诗分三章,反覆吟咏。但在内容上,并不按诗章分派,而是融汇赞美内容于三章之中。这是因为诗歌本身比较短小,不能长篇铺叙,无法按称颂对象的各个方面一一分述,只能混涵概括,点到为止。同时,三章内容基本一致,就起了反覆歌颂的作用,使听者印象更加深刻。
【诗经·国风·秦风·终南】推荐阅读:
诗经·国风·齐风·猗嗟09-10
诗经名句——《诗经·邶风·燕燕》06-19
诗经自然06-02
最美诗经06-13
诗经·曹风——《蜉蝣》06-18
诗经蓼莪06-24
诗经文学意义07-08
诗经离骚名句07-23
《诗经·木瓜赏析》07-22
诗经与民歌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