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液体教学设计(推荐12篇)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带水的烧杯,共同复习水的性质?
2、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液体? 生:牛奶、汽水、啤酒、白酒、醋~~~~~
3、这些液体都有什么特点?
生:对我们有帮助、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4、师小结: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那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液体。(板书课题:认识液体)
二、活动体验:指导学生用感官来初步认识各种液体的表面特征 师:在你们的桌上有4种不同的液体,仔细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呢? 生:指着液体辩认~~~我认为这杯是水,这杯是… 师: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来区分它们的? 师:(板书:水 牛奶 蜂蜜 油)
生:首先,我从颜色上来看,无色的是水,乳白色的是牛奶,淡黄色的是油,深黄色的是蜂蜜。(板书:颜色)
生:我闻气味知道的,无气味的是水,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刺鼻的应该是蜂蜜。(板书:气味)
生:牛奶是酸甜的,油有点油味,蜂蜜很甜,而水什么味也没有。(板书:味道)三:合作探究:进一步研究液体的性质
1、比一比同样多的四种液体一样重吗?
(1)出示一杯水和一杯蜂蜜,让学生猜想谁轻谁重?(2)提问:我们怎样科学的比一比这两种液体谁轻谁重?(3)学生思考:使用天平比一比谁轻谁重。
(4)大屏幕出现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学生一分钟时间看,师提问。(5)提问:怎样公平的比一比这四种液体谁轻谁重?(6)学生回答:同样多才能比轻重。(7)学生开始实验。(8)学生汇报。
(9)总结:同样多的四种液体轻重不同。
2、利用斜坡观察不同液体流动的快慢(黏稠度)
(1)提问:液体能流动,那么这四种液体的流动速度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公平的比一比它们的流动速度呢?(2)小组讨论实验方法.(3)学生汇报(同时倒,液体倒得同样多等)
(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并给它们按流动速度的快慢排序。(5)学生汇报。
(6)总结:不同的流动速度不同,是因为它们的液体粘稠度不同。(板书:液体都有表面张力)3、认识液体都有表面张力
师:我们再来做个有趣的实验:请大家把四种液体各滴在蜡光纸上,每张纸上只滴一种,摇晃蜡光纸,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生:(实验)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液体表面弓起来了,好像一滴露珠吸附在纸上 生:液体的表面好像有一种力,在互相拉着;
生:我们组仔细看了一下,发现四种液体凸起的不一样高,蜂蜜凸起的最高,油第二,牛奶第三,水最低。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液体表面形成的弓形水面,看起来像一滴露珠,这种现象就是表面张力现象。
四、总结 延伸拓展结束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多种方法研究了液体的性质,收获真不小!还有些问题在今天课上没有完成,留给同学们下课去了解。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也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1 现行国家标准是目前唯一的油品取样方法标准
现行国家标准GB/T 4756的制定是科学合理的,是目前全国唯一有效的对成品油抽样方法的规定,具体表现在:
(1)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组织起草,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提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2)标准规定了用手工法从固定油罐、铁路罐车、公路罐车、油桶和驳船、桶和听、或者从正在输送液体的管线中获得液态烃、油罐残渣和沉淀物样品的方法。
(3)标准明确了两个基本的手工取样法:油罐取样法和管线取样法。
(4)标准规定的取样方法适应于确定油品质量、确定油品中水分含量、确定所转移的液体中的其他污染物。
(5)标准规定从油罐取样的3个定义(如图1所示):
上部样:在石油液体的顶表面下其深度的六分之一液面处所取得的样品。
中部样:在石油液体的顶表面下其深度的二分之一液面处所取得的样品。
下部样:在石油液体的顶表面下其深度的六分之五液面处所取得的样品。
(6)标准对所取样品进行分类,并对油罐取样器所用绳或链提出要求,应使用不打火花的材料制成。
可见,现行国家标准对油品取样的规定比较详细而具体,可操作性强,完全符合目前油品取样的实际。
2 现行国家标准已经涵盖对加油站的取样
现行国家标准虽然实施10年多,但是,一些人认为,现行国家标准适用范围没有包括加油站,不适用于对加油站的取样。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不少抽样单位从加油站取样时,不是从加油站固定油罐取样,而是直接从加油枪里取样。这种错误做法不仅地方质检机构抽样时存在,而且一些承担全国成品油抽检任务的国家质检中心的抽样人员,到地方加油站抽样时也不是从油罐取样,而是从加油机的油枪里直接取样。
笔者认为,这些单位和个人对GB/T 4756规定的取样方法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2.1 从GB/T 4756适用范围来看,该标准已经涵盖了对加油站的取样
标准规定的适用范围包含固定油罐。固定油罐就包含了加油站,因为加油站使用的就是固定油罐。标准规定:从固定油罐取样,采取从油罐上部、中部、下部位取样再混合制样的方法,而且是在油罐静态情况下取样,这样才能使样品具有代表性。
2.2 从油枪里直接取样,样品不具有代表性
GB/T 4756规定油品取样数量为4L。如果从油枪里直接取样,所取样品正好是加油枪管线里的油品。按照加油站设计规范规定,油枪的进油口管线必须安装在油罐底部向上20cm处,而该处的油品基本上是油罐底部的油品,从油枪取样无法代表油罐内整批油品的质量,充其量只能代表油罐下部样品的质量。因为油罐内的油品不是每次清空后才加入的,所以,油罐内的油品是多次加入的混合油品,每次加入的油品由于炼油厂不同,或者调和工艺、比重、密度等不同,很可能出现分层等不均匀现象。所以,从油枪里取出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
2.3 取样必须在油品静态情况下进行,油品流动情况下是不能取样的
利用油枪取样时,油罐底部的油品瞬时产生流动,流动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所以不能从油枪直接取样。就好比在向油罐卸油的情况下加油站是停业不能加油一样的,因为平时加油站加油也是在油罐静态情况下进行的。
3 不应该另行制定油品取样方法地方标准
有的省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质检机构不仅不执行现行国家标准,而且提出并正在另行制定《流通领域成品油质量检验取样方法》地方标准,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欠妥的。
3.1 抽样方法不在制定地方标准的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规定: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也对制定地方标准做出相应的规定。
油品取样方法不属于安全卫生要求,所以,油品取样方法不在制定地方标准的范围之内,不能制定为地方标准。
3.2 有国家标准就不应该再制定地方标准
假使可以制定地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地方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实施后,自行废止。”因为成品油取样现在就有《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国家标准,而且该标准是等效采用国际标准而制定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应该制定地方标准。
3.3 相关国家标准中已经规范引用了GB/T 4756
现行国家标准GB 17930《车用汽油》、GB 19147《车用柴油》、GB 252《普通柴油》、GB 18351《车用乙醇汽油》等,在规范引用标准中都已经引用了GB/T 4756《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所以,在抽取成品油样品、判断油品的质量时,只能采用GB/T 4756规定的方法取样,不能再用其他方法。
很显然,石油液体取样法已经有国家标准,一方面是不需要制定《流通领域成品油质量检验取样方法》地方标准,另一方面是即使制定出了相关的取样地方标准也没有用武之地,不能作为油品取样和判定质量的依据。
4 应该严格执行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
我们国家对成品油的取样方法国家标准《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是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而制定的,就连标准名称都完全与国际标准名称一致。由此可见,对成品油的手工取样方法不是中国独创的一种取样方法,而且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取样方法,因为成品油取样再没有别的抽样方法可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液体压强;创新设计;高效探究;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61-02
一、分析教材
“液体的压强”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上一节学生已经知道了固体有压强,且掌握了计算压强的一般公式。这时,学生会想,既然固体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如果有,那它的大小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因此,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个活动:一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或感知液体内部有压强,二是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对于大多数八年级学生而言,液体压强知识比较抽象,学习时要有较高的想象力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因此,很多学生自从接触压强这个物理量后,感觉物理难学,心里顿生畏惧。也是从这时起,许多学生的物理成绩开始直线下滑。因此,我把消除学生害怕学液体压强的心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定位成这一堂课的重点。如何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走进“液体压强”的世界?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二、研究教法
(一)自制教具,创新设计
活动一:体验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教材上用一两端开口的玻璃管,蒙上橡皮膜,分别加水和浸入水中,通过观察橡皮膜发生了形变,证明液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强。此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缺陷:1.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实验室极少。据调查,每所学校只有仅供教师演示用的一个,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种仪器,这就给学生的分组实验带来了困难;2.此方法不能证明液体对容器侧壁也存在压强,换言之,不能让学生体验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为此,我决定自制教具,创新设计。
1.为了克服器材数量少的困难,我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瓶去底,蒙上橡皮膜,代替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此外,将瓶开口处切开,(要连同瓶口下面的漏斗部分一起切),用烙铁在瓶侧壁上烫一与瓶口相当的圆孔,将瓶口塞进圆孔,并打上玻璃胶(以防漏水),在切口处蒙上橡皮膜(如图1)。再加水,这样就能验证液体对侧壁存在压强。
2.利用水管及弯头制成向上、向下、向侧壁开口的器件,并蒙上橡皮膜(如图2)。往水管内加水,橡皮膜分别向上、向下、向左(或右)凸起,很好的解决了液体内部向底部和侧壁存在压强的问题。
3.用铁丝焊接成正方体, 正方体一条边较长,方便手握,在正方体外蒙上橡皮膜(如图3),将此器材放入水中,则正方体六个面均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并向内凹陷。证明液体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均有压强。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正方体上下表面的凹陷程度不同,得到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4.将铜线穿过塑料管,做成球形(如图4)放入保鲜袋内,保鲜袋呈球形,且球面平整,再将它放入水中,可见保鲜袋紧贴球框,且各面保鲜袋均有下凹,则证明了球面上每一点都存在液体的压强。
5.演示“帕斯卡圆桶实验”(如图5),在一只一次性手套里装入少量的水,用一根又细又长的橡胶管将手套和一漏斗紧密连接,向漏斗内加水,使管中充满水,用撑杆将漏斗举高,塑料手套则自行破裂,是什么力量让塑料手套破裂?学生自然联想到液体内部有压强。
6.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乳胶手套(如图6)。学生分组将戴有乳胶手套的手放入水中,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则学生能直接感知到液体对手的压强。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是,前面的实验着重观察实验现象,而此实验则为真实感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由表及里的变化。此外,将手放入水中不同深度,则学生就能得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结论,为后面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对于方向的处理则可将手放在某位置,让手在这一平面四处运动,可谓一举多得。
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制的教具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极其活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高效探究
活动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1.关于学生猜想中伪因素的处理。此实验为探究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去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等一系列探究过程。在提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后,学生的猜想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液体的体积、液体的重力、液体的质量、液体的温度、方向等等有关。教师这时的处理方式可能有如下几种:
(1)置之不理型。 由于事先准备不充分,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伪因素未加考虑,在课堂上则直接用粉笔圈出正确的猜想,而对其它的猜想则明确告知,这是错误的,或者用一句话“课后研究”敷衍了事。这样的探究必定影响到学生猜想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点的掌握。
(2)画蛇添足型。教师有备而来,预设了学生可能提出的伪因素,且准備了实验器材。但在课堂上学生未提出与之相关的猜想,教师为了使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竟启发学生“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与温度有关呢?”学生未提出的疑惑,教师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3)尊重事实型。笔者认为当学生的猜想中存在伪因素时,可以先根据生活经验或简单的实验把低级、无谓的猜想排除,考虑到时间上的问题,可先行探究真因素,而后再对需要实验验证的“伪因素”进行探究,若时间不允许,可以留待下一课继续进行。
2.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探究。课堂教学中,对探究的内容要有所选择,对探究的目标有所侧重。实验探究并不一定要组织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其中的几步。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有效地进行探究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中,通过对前一部分实验的探究和体验,学生已经感知到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在实验二中大可不必再重复实验。探究过程要防止有活动形式,没有实质内容,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实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探究气氛而机械地开展探究活动。
3.要加强实验指导。
(1)本实验中,学生需要接触一个新的仪器——压强计,绝大部分教师在实验前都要对压强计如何使用进行指导,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压强计的使用并无大碍,但对压强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却无从下手,如:“实验过程中,U型管左右液面存在高度差”学生不知道如何调节,有的甚至不知道压强计在使用前应该使U型管左右液面相平;“橡皮管漏气,当用手指按压金属盒的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几乎不变化”学生不知道如何调节,仍在继续实验;“在测量过程中橡皮管处于弯折状态”等等。
(2)实验过程中需要强调实验方法的指导——“控制变量法”及“转换法”。特别是控制“深度”这个变量。在本实验中什么是深度,还有很多学生误以为由下而上是深度,这个在实验前一定要纠正。
三、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认识液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三课。
2、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认识液体》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已学习了《认识固体》。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认识液体。
本课是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其他性质的认识。在探究液体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研究以及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实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目标——认识液体。
3、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有性质。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2)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广漠,知道液体的颜色、味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快乐。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体验液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的性质。
二、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这样说到:“学生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有这样的一个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要依据”。因此,本课为了让学生认识液体的性质,我设计了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等,为学生全面认识液体的多和种性质,提供多种探究方法。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以①自主学习,②提出疑问,③实验探究,④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知道表述一种液体只从它的颜色、气味、味道等这些表面性质是不够的,还要从它的形状、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多方面、多角度去说,才能说得更加具体、更加全面,通过这一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亲复种标准的基本理论,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我根据这一理念,运用简单易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根据学生在上一课中所学《认识固体》的知识,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认识液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猜这些常见液体是什么?并说说自己凭什么来判定。我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颜色、透不透明、气味、味道,接着向学生交代这些都是液体具有的特点,在科学上把这些特点叫做性质(板:性质)
这样以旧引新的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急于了解、认识液体的其他性质。
(二)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
这是本课突破重点、难点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时机。
1、引导学生知道还能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液体的性质。
2、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猜测——怎样研究——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各小组一边做实验一边完成表格的填写。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经过、发现及得出的结论。
(三)全文小结。
通过回顾本堂课所学的有关液体的知识,最后得出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四、说知识延伸
在本课结束之前我设计了课外延伸这一环节因为知识是无止境的,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就必须不断地去观察、猜测、研究,我让学生回去做实验,把两和睦不同的液体倒放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有趣现象。做好记录下节课来汇报。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明、清晰,能充分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3、认识液体
性质:颜色、气味、味道、透不透明、
以前讲液体压强的时候,往往是两节课解决问题:第一节课讲液体压强的特点,及液体压强的`公式推导,第二节课讲解液体压强的应用,包括液体压强的计算与连通器原理和应用。感觉两节课下来学生也能掌握得好好的。现在为什么变成了三节课呢?主要是在第一节课中我花了太多的时间。
在第一节课,我带领学生用实验器材认识了液体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分析其原因是液体受到了重力作用,并说明这也是液体压强的根本原因)
2、液体顷容器的侧壁有压强。(重点分析了液体具有流动性,从而对阻碍其向外流散的侧壁有压强)
3、液体的内部有压强。(动手和学生组装简易压强计让学生了解其构造及原理并注意细节:如U型管中的水看不清楚怎么解决?U型管中出现了高度差说明了什么?如何检验压强计是否漏气?)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挺耽误时间的。
4、让学生辅助我进行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密度和方向的关系,并得出定性结论(一名学生帮助我专门作记录,并及时把记录向同学们汇报,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地去观察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讨论:
1)深度到底该如何判断:(分别说出a、b、c、d四点在液体中的深度,好多学生都说出b是0cm,c是22cm,d是12cm,看来这个说明的意义还是巨大的,不然测试中提问c、d两点谁的压强大时,学生就有麻烦了)
2)回忆学习浮力时大鱼和小鱼的争论,如果改成“大鱼大,所以受到的压强大”和“小鱼深,所以受到的压强大”的说法时,到底谁对谁错?
3)讨论人类对深海的探测,让学生尝试想象一下连钢板都能被压缩的深海中竟然生存的鱼类可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认为设置比较好,学生很感兴趣,也能想象出深海中鱼的一些特点,如形状、发光等)
4)当堂对比实验,学生讨论:矿泉水瓶(瓶中装有适量水)放在手上时,正放与倒放时瓶子对手的压强的比较;矿泉水瓶中的水在正放与倒放时对底部压强的比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液体的与因体压强不同之处。这个实验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了固体压强的分析要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角度分析,而液体压强的不同要从液体的深度与密度的角度去分析。加深了对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
5)课后讨论:当你在游泳池中游泳时,潜入水下1米时受到的压强P1、当你在巢湖中游泳时,潜入水下1米时受到的压强P2、当你潜入大海中深度为1米时受到的压强P3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你又有什么发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探究中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很轻松地回答了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当第二节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试着分析并推导出液体的压强公式时很多学生都能正确地说出其得出结论的过程。
1.本课重点是在归纳液体压强规律的基础上,分析液体内某一深度处压强的计算步骤和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在分析、推导前设想一段液柱(学生的抽象思维),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制,补充做了演示实验(学习支撑点)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过渡到抽象,使学生先有一个实际感受,再进行想象,搭一个阶梯,就比较容易了。
2.本课分析较多,为了使学生在45分种内不至于疲劳,让学生对例题自己练习,并且分为三部不同条件进行练习,练习后再分析液体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更为恰当。同时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分析,这样得出结果就顺理成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冷与热》单元的第二课时——《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玩中带着愉快地心情观察实验现象,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探究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个别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归纳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过程。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并能尝试着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4、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能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学具中的小瓶子、细塑料管、小烧杯、红墨水、小水槽、热水、另备牛奶、食油、白醋、黄酒等易分辨的液体。演示实验:自制魔术箱、试管、细玻璃管、红水等
【教学设计】
(一)魔术激趣,初步感知水的体积变化
“我今天给同学们带了个很神奇的魔术箱,有两个魔洞,如果把装满红水的试管放到魔洞中,魔洞就会对它施加魔法,想看吗?„„”出示魔术箱,把装有红水带细玻璃管的试管分别插入两个魔洞中(学生肯定很喜欢并又很惊奇)学生会迫不及待地猜测箱子中究竟会有什么,并说明理由。教师最后揭示箱子中是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
(二)玩中探究感悟(水受热、受冷的探究)
1、刚才的小魔术喜欢吗?想玩吗?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器材,并及时说明一些学生玩中应注意的问题(温馨提示):A、开水别倒得太满,小心开水烫手,开水壶用完放回原位。B、小心别把玻璃仪器打破。C、实验时,小组成员要互相合作。D、小组长负责填写好实验记录卡,并负责小组内的纪律管理。
2、学生实验。请小组长在做实验时,同时把记录单上的实验1填好,当大家完成在热水中的实验后,再放到冷水中试试,看看能不能有更多的发现?
3、汇报,交流。
你们有哪些发现?
水上升说明水占的空间变大了还是变小呢?占的空间变大了,也可以说水的什么大了? 板书:水-------受热 上升 放入冷水中呢?
板书:水-------受冷 下降
小结:体积变大,科学上说体积膨胀,体积变小,就是体积缩小。板书:体积膨胀 体积缩小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水受冷时体积缩小,这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课题:热胀冷缩
(三)启发联想、拓展知识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这种液体有受热膨胀、受冷收缩的性质,其他的液体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我们可以怎样来证明?(也放到热水中加热,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2、提出在观察中发现许多小组做了好多次,提问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次?并要求下面的实验能反复验证。
3、分组实验,记录,4、汇报,交流。
5、小结:通过实验你们发现这些液体加热或者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些液体都能热胀冷缩,不仅如此,许多液体都能热胀冷缩。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
(四)联系生活,启发创造:
现在你能解释一下,烧开水时,壶里的水为什么会溢出来?那么我们在烧开水时,需要注意什么?
(五)课外延伸,激发再探究的兴趣:
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出示压扁的乒乓球)与正常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有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测描述)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又该通过怎样的实验来验证呢?下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科学课的实践,我的感想颇多。首先我感到自己比较成功的是整堂课我始终都贯穿我所学的科学新理念“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都是带着一种快乐的心情在玩,在玩中学习科学真理。他们时而观察发现,时而探究领悟,时而又笑容满面,我想这就是科学课的乐趣。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我体现的三趣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导课,有情趣;实验,有兴趣;教师语言,幽默更有趣。
不过,这点成功是微不足道的,更多的是在教学中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活动中,我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欲设还不够,新生成目标的灵活处理还不够。课堂上,我用红水给学生做实验,竟然有学生认为红水放到热水中会上升,放到冷水中会下降,普通的自然水就不会这样了。当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时,我只是硬邦邦的把学生领入了我的思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机会。课堂上还有很多学生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如有学生问:牛奶会不会和水一样遇到热水上升,遇到冷水下降?我也没有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也没有组织学生去探究。我想这些都是科学课堂、科学教师最忌讳的不足之处吧。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知道液体可以沉浮,可能溶解;
3.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
小烧杯(每小组3个)、玻璃棒、盘子、量筒、餐巾纸、油、红水、洗洁精。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一杯水,这是什么?它是固体还是液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液体。(板书:液体)
2、在实验盘中,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种液体。(油、红水、洗洁精)对于这三种液体你们想怎样研究?
3、如果将三种液体分别沿量筒倒入,猜一猜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讨论,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猜想的结果。
刚才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但是这些是不是最终的结果呢?下面我们该怎样做呢?(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你觉得在实验时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有关实验要求:
1)、三种液体全部倒入;
2)、到液体时量筒倾斜,沿量筒壁倒入;
3)、倒入之后,把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是什么现象?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填好实验记录表)
6、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先倒入不同的液体,为什么结果都一样?
7、讨论为什么出现分层现象?
8、你们还想继续研究吗?如果老师给你一根玻璃棒,你想怎样研究?如果用玻璃棒在量筒中搅拌,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9、教师讲解使用玻璃棒的方法。
1)、搅拌时玻璃棒尽量不要碰到量筒的壁;
2)、充分搅拌,使量筒中的液体变均匀;
3)、搅拌完用餐巾纸将玻璃棒擦干净;
4)、将量筒放在实验盘中观察一会儿,把看到的现象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10、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本设计围绕液体搅拌机的控制,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7-200系列PLC完成搅拌机的变速搅拌任务。
在炼油、化工、只要等行业中,多种液体混合是必不可少的工序,而且也是其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这些行业中多为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的介质,一直现场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不适合人工现场操作,另外,生产要求该系统要具有配料精准、控制可靠等特点,这也是人工操作和半自动化控制所难以实现的,所以为了帮助相关行业,特别是其中的中小型企业实现多种液体混合的自动控制。
在此次设计中,对于人机交互方式改造系统的操作模式应尽量和改造前的相类似,以便于人员的迅速掌握。从企业的改造要求可以看出在新的控制系统中既需要处理模拟量也需要处理大量的开关量,系统的可靠性要高,人机交互界面友好,应具备数据储存和分析总的能力。
要实现整个液体混合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从怎样实现各电磁阀的开关以及电动机启动的控制这个角度去考虑,此次设计就这个问题的如何实现以及选择怎样的方法来确定系统方案。
沈阳工程学院课程设计 设计内容
整个设计过程是按思想工艺流程设计,为设备安装、运行和保护检修服务。设计的编写按照国家关于电气自动化工程设计中的电气设备常用基本图形符号(GB4728)及其他相关标准和规范编写。设计原则主要包括:工作条件;工程对电气控制线路提供的具体资料。系统在保证安全、可靠、稳定、快速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经济、合理、合用,减小设备成本。在方案的选择、元器件的选型时更多的考虑新技术、新产品。控制由人工控制到自动控制,由模拟控制到微机控制,使功能的实现由一到多而且更加趋于完善。
本次设计中的液体搅拌机包括:3个进料阀 Y1、Y2、Y3,出料阀Y4,变频器控制的搅拌机FM,加热器DH,3个液位器L1、L2、L3。系统要完成的工作过程如下:
(1)开始关Y4,打开Y1进液体A,当L3有输出时,关Y1。
(2)打开Y2,同时使搅拌机以转速1搅拌,当L2有输出时,关Y2。(3)打开Y3,同时使搅拌机以转速2搅拌,当L1有输出时,关Y3。(4)搅拌机以转速3搅拌,同时使加热器DH工作,延时10秒。(5)搅拌机停止工作,继续加热10秒。
(6)停止加热,打开出料阀Y4,延时10秒,在打开Y4时,Y1、Y2、Y3不能打开。
液体搅拌机控制程序 工艺分析及控制要求
3.1 工艺分析
本次设计的液体混合装置主要完成三种液体的自动混合搅拌并控制温度,此装置需要控制的元件有:其中L1、L2、L3为液面传感器,液面淹没该点时为ON。Y1、Y2、Y3、Y4为电磁阀,M为搅拌电机,T为温度传感器,H为加热器。另外还有控制电磁阀和电动机的1个交流接触器KM。所有这些元件的控制都属于数字量控制,可以通过引线与相应的控制系统连接从而达到控制效果。
图3.1 液体搅拌机基本构造
沈阳工程学院课程设计
3.2 控制要求
本次设计要完成以下控制要求:(1)初始状态
容器是空的,各个阀门Yl、Y2、Y3、Y4均为OFF,液位传感器L1、L2、L3均为OFF,电动机M为OFF,加热器H为OFF。(2)启动操作
按下启动按扭,开始下列操作: 1)Y1=Y2=ON,液体A和B同时注人容器。当液面达到L2时,L2=ON,使Y1=Y2=OFF,Y3=ON,即关闭Y1和Y2阀门,打开液体C的阀门Y3。
2)液面达到L1时,Y3=OFF,M=ON,即关闭阀门Y3,搅拌机M启动,开始搅拌。3)经10s钟搅匀后,M=OFF,停止搅动,H=ON,加热器开始加热。
4)当混合液温度达到某一指定值时,T=ON,H=OFF,停止加热,使电磁阀Y4=ON,开始放出混合液体。
5)液面低于L3时,L3从ON到OFF,再经过5s,容器放空,使Y4=OFF,开始下一周期。(3)停止操作
按下停止键,无论处于什么状态均停止。
液体搅拌机控制程序
液体搅拌机控制的硬件设计
4.1 网络结构设计
图4.1 液体反应池控制网络结构图
沈阳工程学院课程设计
4.2 硬件设计
图4.2 液体搅拌机控制的硬件设计图
图4.3 液体搅拌机输人/输出接线图
(1)两种液体的进人 当PLC接通电源后,按下启动按钮SB0后,触点X0接通,由于有微分指令DF,使该路只接通一扫描周期,通过保持指令KP使Y1、Y2输出继电器线圈得电并保持,分别与之相接的Y1、Y2电磁阀带电接通,流进两种不同成分的液体。
(2)第三种液体的进人
液体搅拌机控制程序
当液体达到L2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X2输人继电器接通使Y1、Y2关闭,同时地址为16的X2接通,利用KP指令使输出继电器Y3接通并保持,与之相连的Y3电磁阀得电接通,第3种液体流进液罐。
(3)搅拌机工作 当液位到达L1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该传感器检测到该信息,使Xl输人继电器线圈得电,在梯形图中它的X1常开触点接通,通过KP指令复位端,使输出继电器Y3关闭,与之相连的砚电磁阀关闭,同时接通地址为32的X1常开触点,使代表搅拌机Y5的输出继电器接通。
(4)加热器工作 搅拌机通过Y5的输出信号得电并开始搅拌,并用TIMY0定时器定时,定时时间为10s。10s到后,地址为45的定时器常开触点T0接通,使Y6输出继电器得电,与之相连的加热器H这时接通,开始加热液体,同时关闭Y5使搅拌机M停止。
(5)混合液体开始排出 当液体温度达到预定温度时,温度传感器T检测到该信息,同时梯形图中地址为47的X4接通使Y6失电,从而使加热器H关闭,同时接通地址为51的X4常开触点,使X4接通,与之相连的Y4电磁阀打开,排出搅拌均匀后的混合液体。
(6)混合液体排完 当液位低于L3液位传感器的位置时,L3液位传感器由通到断,使X3也由通到断,这样相当于一个下降沿,驱使DF产生一个扫描周期的脉冲,通过KP指令置位端使辅助继电器R0接通,接通后使定时器TMY1定时,大约5s时间,液体排完。
(7)重复液体混合过程 重复液体混合过程是通过并联在梯形图地址为2位置上的定时器TMY1常开触点实现的。同时T1常开触点也接通,通过保持保持指令KP使R0复位,定时器关闭。
沈阳工程学院课程设计
4.3 电气原理图设计
图4.4 液体搅拌机控制中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图
4.4 I/O地址分配
根据设备的控制要求及系统的I/O点数,并考虑富裕量,PLC系统的输入、输出元件及I/O地址设定如下表所示:
表4.1 I/O表
输入点地址
X0 X1 X2 X3 X4 X5 X6
功能 SB0启动按钮 L1液位传感器 L2液位传感器 L3液位传感器 T温度传感器 SB1停止按钮 FR常闭触点
输出点地址
Y0 Y1 Y2 Y3 Y4 Y5 Y6 Y7
功能 报警灯HL 电磁阀Y1 电磁阀Y2 电磁阀Y3 电磁阀Y4 搅拌机M 加热器H 热继电器FR
液体搅拌机控制程序 PLC程序设计及过程分析、、、、、、、、、、、、、、、、、、、、、、(1)当按下启动按钮后,执行以下操作:
1)Y1=Y2=ON,液体A和B同时注人容器。当液面达到L2时,L2=ON,使Y1=Y2=OFF,Y3=ON,即关闭Y1和Y2阀门,打开液体C的阀门Y3。
沈阳工程学院课程设计
2)液面达到L1时,Y3=OFF,M=ON,即关闭阀门Y3,搅拌机M启动,开始搅拌。3)经10s钟搅匀后,M=OFF,停止搅动,H=ON,加热器开始加热。
4)当混合液温度达到某一指定值时,T=ON,H=OFF,停止加热,使电磁阀Y4=ON,开始放出混合液体。
5)液面低于L3时,L3从ON到OFF,再经过5s,容器放空,使Y4=OFF,开始下一周期。
(2)当按下停止按钮后,所有工作均停止。
液体搅拌机控制程序 结 论
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结束了,我用PLC设计完成了液体搅拌机的控制程序,达到了控制要求,实现了对液体搅拌机转速的控制。
整个设计过程是按思想工艺流程设计,为设备安装、运行和保护检修服务。系统在保证安全、可靠、稳定、快速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经济、合理、合用,减小设备成本。在方案的选择、元器件的选型时更多的考虑新技术、新产品。控制由人工控制到自动控制,由模拟控制到微机控制,使功能的实现由一到多而且更加趋于完善。
就目前的现状有以下几种控制方式满足系统的要求:继电器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工业控制计算机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继电器控制系统灵活性差,响应速度慢;单片机控制硬件设计、制作和程序设计的工作量相当大;业控制计算机控制价格较高,将它用于开关量控制有些大材小用。可编程控制器(PLC)从上个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系统。在PLC已经发展成为不但具有逻辑控制功能、还具有过程控制功能、运动控制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连网通讯功能等多种性能,是名符其实的多功能控制器。由PLC为主构成的控制系统具有可靠性高、控制功能强大、性价比高等优点,是目前工业自动化的首选控制装置。
对于本课设来说,如果液体混合系统部分是一个较大规模工业控制系统的改造升级,新控制装置需要根据企业设备和工艺现况来构成并需尽可能的利用旧系统中的元器件。对于人机交互方式改造后系统的操作模式应尽量和改造前的相类似,以便于操作人员迅速掌握。从企业的改造要求可以看出在新控制系统中既需要处理模拟量也需要处理大量的开关量,系统的可靠性要高,人机交互界面友好,应具备数据储存和分析汇总的能力。
沈阳工程学院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李辉.S7—200PLC编程原理与工程实训.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永华.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3] 程玉华.S7-200工程实例分析.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要通过实验去呈现、通过观察的的现象去体验,本节课,物理实验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液体存在压强时,我利用自制的教学演示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未装入水时容器底部和侧壁橡皮膜的形状是平整的,装入水后橡皮膜形状的变化,思考形状变化的原因,引入液体的压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谈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时,我主要采用了引导学进行思考得出: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但本节课仍有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少了一些,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探究中来。
2.有些环节语言不够简练,浪费了时间,导致最后的练习没能完成。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时间比较少,以至于有些问题提出后很难有预想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预习。
4、教学中细节处理的欠妥。学生在探究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时,没有提示学生:橡皮膜朝上、朝下时注意橡皮膜深度有所变化,学生知识简单的探头盒子旋转了,使得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改变了一下方向,但在转动的过程中橡皮膜的深度已有 2cm左右的深度差距,致使测量橡皮膜朝上和朝下时的压强有较大的误差。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通过“引导、启发、实践、发现、总结”,提高学生自主分析、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自己构建概念和相应的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要强调实验结论——“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而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定浓度”这个概念。所谓强调,就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注重这种概念的渗透,而不是实验结束后一揭示了事。在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溶解了1勺或者2勺食盐后,马铃薯没有浮起,而当溶解了7勺或8勺后马铃薯浮了起来,这就是因为后来食盐溶液达到了“一定浓度”,从而证明只有“一定浓度”的盐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里还间接地进一步理解了“浓度”的概念,使学生对于本课实验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真正做到了在实验中总结,在理解中记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还认识到,不管学什么内容,都要珍视学生在其中产生的问题;或者是假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起点。例如,在猜测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都是盐水,验证的方法都说是用嘴尝尝,但对于不知名的液体能随便尝吗?没有想到在酒精灯上加热蒸发的办法。要及时解决学生困惑,教师的点拨也不可少。是不是盐水才能使马铃薯在水中浮起来?学生们都说,不是。那还有哪些液体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味精水、白糖水、鸡精水。于是大家调制味精水白糖水进行验证,结果与猜想一致,大家的情绪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本课的教学,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一是在给液体加热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二是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能否更人性化,比如在记录加入物质量和沉浮情况时,把沉、浮、半沉半浮等情况标注细致,让学生便于准确记录。同时,可以沉浮情况之后再加上一栏项目“心情如何”,在学生一勺一勺添加物质时,马铃薯从没有浮起来、慢慢浮起来再到完全浮起来的过程中,记录下“焦急”、“兴奋”等心情,会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在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小组实验和记录所需时间较长,而且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所以把教材后边的“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样溶解的”放到了前面,并且省略了“醋在水中的溶解”作为课后作业。教材前面的“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放到了后边作为教师演示实验,并省略了“洗发液的溶解”作为课后学生实验完成。
由此,这一节课内容较少,因此我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观察过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观察,学会归纳描述,深入地生成科学概念。
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我就给学生小组实验准备了两个棕色瓶(分别装酒精和食用油),两根木棒用于搅拌,还有两个装了水的试管。力求让学生在最少的活动中达到最有效的观察效果。
二十分钟的学生实验,我引导了学生从多层次的实验和观察操作活动中研究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现象。通过优化对比观察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的观察。因为学会观察,能在对比中深入的观察,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学生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现象后,又及时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并进行探究,寻求其中的答案。如:当酒精滴入试管后,浮在上面的红色酒精颜色有何差别?酒精和水溶液搅拌出现的气泡和食用油和水搅拌出现的气泡有何不一样?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同时让学生的`描述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学会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也是难点。在实验观察过程中,我注重了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述。如酒精进入水中是“逐渐溶解”,因为“上层颜色较深,下层颜色较浅”;食用油进入水中是“漂浮在水面上”,搅拌后是“分散水中又浮在水面上”……
在演示实验中,我在往试管中倒入胶水时,胶水沿着试管壁划入了水中。后来学生在描述和记录时很多都用了“滑下去”这个词语,发现这一现象后,我及时进行了纠正,重新拿了一个试管,在里面加满了水。这样,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倒入的胶水在水中缓缓沉入水底。由此及时纠正了错误的描述。
电话:025-***6 联系人:林先生 手机:*** 网址:
液体壁纸施工合同(范本)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本着平等互利、公平公正的原则,现达成协议如下: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地点):
2、因工程需要,经甲方认可,决定选用乙方产品;液体壁纸系列。
3、大型造价另立附件。
二、付款方式
合同签定时,乙方收取定金元,材料、人工进场,乙方收取工程总款50%;工程完工后,乙方一次性收取余额。
三、工程造价
“液体壁纸漆系列”工程造价/平方;总造价元/平方。(含基、不含基层)工程量约平方;施工单价/平方;总造价
四、相关条款:
l、乙方于 日之前总体工程完工。
2、乙方进场施工后,甲方应为乙方施工提尽可能的方便,以 免耽误工期。
专业的壁纸生产批发供应商--南京博德莱装饰材料有限公
电话:025-***6 联系人:林先生 手机:*** 网址:
3、多方施工,若他造成需二次施工的部分(如对液体壁纸有所 损伤或擦洗不掉的污染)每平方追加10元,乙方不负责施工现场清 洁卫生。
4、乙方进场后,按甲方认可的底色、图案施工,刷漆施工过程中,若甲方要求更改原底色、图案,乙方要在原定平方价格的基础上每平方增加45%的误工、超标耗料费,定金不退。
5、乙方进场后,按甲方认可项目正常施工,若甲方要求停止施 工,乙方要按原定价格结算已做工程面积。凡已涂涮完毕一遍底漆的 工程,若甲方终止施工,必须按原定合同平方价格结算。凡已批过腻 子的工程,若甲方要求终止施工,乙方要按液体壁纸合同额的50% 结算。
6、异地施工甲方要承担乙方单面的费用(含材料、工具搬迁费; 人员车船费等)。
五、违约责任
若甲方未按双方约定付款,造成的耽误工期,乙方不负责违约责任。乙方未在完工期限内完工所造成的损失,甲方有理由要求乙方承担责任。
六、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解决。
七、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签字盖章生效,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八、备注
甲方:乙方:
【认识液体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液体教案正常07-20
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教案06-26
液体灌装机操作规程10-16
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06-21
认识颜色教学06-02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07-23
认识绿色教学设计10-16
认识面积教学反思06-24
提高自我认识教学设计05-25
我的《认识直角》-教学设计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