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推荐12篇)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篇1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校园管理,保证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结合班级特点,特制定本制度。

一、记分标准

(一)思想品德、行为方面

加分:

(1)关心国家大事,文明礼貌,诚实守信。2分

(2)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2分

(3)学雷锋、做好事,热心帮助他人。2分

减分:

(1)男生留长发;女生烫染发、化妆、穿怪异服装,每项2分。

(2)偷盗,根据情节和数额,每次10-20分

(3)看或传播黄色书刊、录像;听、唱不健康歌曲,每项10分。

(4)谈情说爱,10-20分。

(二)学习方面

加分:

(1)课堂中,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起表率作用,积极发言,每次加1分。

(2)按时完成作业,并受到老师表扬的加2分。

(3)考试每上升一个名次奖2分。

减分:

(1)每缺交一次作业,抄袭他人作业,2分。

(2)在课堂上睡觉,2分。

(3)考试作弊,5分。

(三)纪律方面

加分:

(1)每周全勤,包括不请假。加5分。

减分:

(1)迟到、早退,旷课,每次1分。

(2)爬墙、跳窗、爬栏杆,5分。

(3)自习打闹,影响他人学习,随便下位、换位、出入教室,2分。

(4)组织、参与打架斗殴,勾引校外人员来校内打架,10-50分。

(5)课间随便外出校门,2分。

(四)文体卫生方面

加分:

(1)在各级体育比赛中获奖者,校内一、二、三名,分别加10、5、3分;

(2)在各级比赛、运动会中,精神文明先进集体中的个人,加10分。

减分:

(1)在两操或课外活动中违纪、不听指挥,2分。

(2)随地吐痰,乱扔废纸、果皮、食品袋、杂物,2分。

二、积分与奖惩办法

1、每周学生基础分为100分。

2、周末进行学生思想品德评定,记入学生操行评语和个人档案。量化积分高于120分为优秀;110--120为良好;90--110为合格;90以下为不合格。

3、学期结束时,思想品德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参加一切评优。

三、实施办法

1、学生日常行为的量化积分考评,由班主任负责,班级量化管理小组具体操作。

2、每周评比总结一次,每学期总评。学生个人量化积分倒数10名者,班内批评;

3、学生的品德评定等级或相应处分,都应记录存档。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篇2

优化规范教育理念在我县传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教育者对学生缺乏理解与尊重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过于强调学生的服从、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善于表达师爱、不能正视学生的过失、缺乏耐心、太依赖批评惩罚等强制性手段。由此,引发了许多教育矛盾。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反复引导教育者认识“人是可以改变的”、“学生具有自主完善的需要和能力”、“以积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把理解、尊重、激励放在首位”等观点,促进了广大教师在行为规范教育理念上的优化。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能否对学生实现积极而有效的引导与影响,关键在于有合格的专业化的师资,它直接关系到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发展、幸福。我们侧重对教师队伍进行心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主要从三个层面实施:一是领导层培训。主要是感受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规范”教育的目的、意义、理念、内容、方法、技术、途径、成效等,以提高其认识及需要。二是心育骨干教师的培训。这是培养学校心育中坚力量的关键环节,主要目的是转化教育的理念,明确心育的目标及任务,提高其教育引导的技能。三是普及性培训。普及性培训以介绍心育常识为主,专业知识为辅,主要目的是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解决教育观念问题,提高沟通能力,优化教育方法。培训突出通俗性、实用性、互动性、趣味性等,如怎样理解学生、教师的教学精髓、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术、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发展、班级心育活动的设计与操作等都是我们的选题。在推进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遇到的问题多、阻力大。针对困惑,我们以教科研引路,在已承担的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域推进和特色建设研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制定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心理教育研究”方案,并经过公开招标竞争,成为徐州市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课题。实验中,我们重视过程指导,抓好榜样示范,提倡合作互动,做好反馈矫正,及时表彰激励,努力探索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化的规律和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创造性和地方特色的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经验,一批实验教师也成长为我县教育的骨干力量。

细化整合规范内容传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在内容和要求上显得过于宽泛,在实践中不易操作。我们根据“规范”内容、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对“规范”条文进行梳理、分解、细化、整合。经过反复的调研,确立了“自我教育,注重体验,引导感悟,追求乐趣”的目标和“选题角度要小、教育目的要明、适应性要强、突出主体性、体现渐进性、含有趣味性”等原则,在中小学阶段分别审定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116个和120个选题,组织教师进行设计、实验,并在实践中反复加以论证、完善。目前,我们已经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了45万字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心理教育引导方案》进行推广,由于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受到基层的欢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心理教育引导方案》一书也正在编撰之中。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篇3

一、 学校教育是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的主渠道

1.清新、整洁的校园环境促进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置身于清新、整洁的环境,时时受着美的熏陶,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制约、规范着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校园环境建设始终围绕育人这一中心,突出“五爱”教育内容,做到室外有国旗、醒目标语、宣传壁画(挂图)、板报、橱窗、中国和世界地图;校内有党、团、队室、荣誉(校史)展览室、校园广播室,有条件的学校可建造英雄模范人物和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塑像,力求让校园的每一堵墙都能说话,每一处景点都有教育意义,学生身处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这过程中,结合绿化管理,环境保护,规范的升旗仪式、校园广播室的宣传等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在国旗下的讲话中,对学生进行学校规范、社会规范、家庭规范等教育,结合校园广播,批评不良现象,表扬好人好事。曾经有一位小学生把拾到的7600元的存折交还失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多么可贵,这种事迹就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表扬。学校应把提高学生文明素质的思想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为学校环境的综合治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2.结合各门功课的学习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德育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与智力、技能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的教学。行为规范的养成就离开各门功课的学习,特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班队课及劳动课的教学。比如通过《我们的大地妈妈》《花儿树木点头笑》《我和动物交朋友》等课文的教学,教育学生关心周围的环境,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培养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环境意识。劳动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如对于“洗头”、“洗澡”、“洗鞋”、“洗内衣”等自我服务劳动与“洗碗筷”、“淘米”、“剔菜”、“洗菜”等家务劳动内容,可在课后指导学生实际锻炼,同时,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如“包书皮”比赛,“擦窗户”比赛,“切菜”比赛,“包饺子”比赛等,培养劳动技能和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班队课的形式多样,班主任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表现好坏加以评价、讨论,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行为方向。还可进行讲故事,树立榜样法等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如讲《香蕉皮与垃圾筒的对话》、《废纸片要回家》等故事,提醒学生要时刻注意环境卫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地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3.结合少先队工作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少先队工作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先队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少先队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可以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广泛开展学《守则》、学《规范》知识竞赛、普遍成立兴趣小组,全校每年举行一次文艺汇演、一次体操比赛、一次校运会,结合各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迎奥运书画、征文比赛,开展防震演练,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捐款活动,培养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的品质,营造温暖友爱的氛围,三月八日妇女节,开展“我为妈妈做件事”活动,清明节到烈士墓前祭扫,缅怀先烈。十月一日国庆节为祖国献忠心,教师节向老师表敬心等活动。另外,还可以结合当前实际,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富有特色的活动。如开展“手拉手”联谊活动,“手抄小报”评比活动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竞争意识,在有序、愉悦、和谐的校园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结合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1.社会环境的好坏,对学生成长影响很大

社会上优美、舒适的环境,可以陶冶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也可以制约、规范孩子们的言行。比如,树木花草十分好看,小学生也不忍心随便采摘,洁净如洗的地板,谁还忍心吐一口痰,扔一团纸屑。再如“请勿践踏草坪”“花儿微微笑,请你旁边绕”“请勿喧哗”等标语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大人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纺织厂,让学生聆听生产每件纺织品所费的工序,工时和精力的介绍,目睹工人用一条条细线编织产品的情景,从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明白要珍惜劳动的成果。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接触老人的生活,帮老人做些会做的事,培养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品质。还有参加“你丢我捡”活动,学会垃圾分类,开展“绿化家乡,美化家乡”植树活动,了解植树的步骤及植树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三、结合家庭教育促进行为规范的养成

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熟悉、最关心的环境和人就是家庭、父母,所以,行为规范的训练不要脱离他们的家庭和父母。学校可开展家教咨询,建立家校联系手册和家访制度,通过家访让家长和老师了解孩子在校、在家庭的思想行为表现,共同讨论孩子健康成长的路子,也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相关内容,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子女,与学校培养目标统一、尺度统一。并结合开家长会之机,让家长与教师交换意见,请家长在必要时到校访问,并请家长介绍孩子待人接物或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表现,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变化做出评价,教师将这些反馈信息深入分析,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纠正,进一步促进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篇4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做什么事情都得讲个规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对我们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规范的要求。它教育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运用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他们没有这些能力。为此我根据本班学生的表现情况,在班里召开《学规范,见行动》的主题班会,通过本次班会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懂规范,正确运用规范要求自己。活动目的:

1、教育学生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小学生。

2、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增强自觉性。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讲文明守规范的好学生。

活动重难点:人人参与,活动有序,有声有色,能让《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得到更好地贯彻实施。活动准备:

1、布置组织各小队队员排练有关规范方面的节目,要求人人参与。活动过程:

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规范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讲规范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讲文明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文明规范是一块金子,拥有的人,他的人生便会闪闪发光。文明规范是美德,是美妙人生享之不尽的一笔财富。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学规范,见行动”主题班会。我们要从知识竟答、节目表演、表彰先进三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版块:知识竟答(10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你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道多少呢?欢迎你参加“规范知多少”竞答活动。(老师抽出参加竟答活动的同学。各小队抽二名。)

1、星期一早上,同学们正在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丁丁来晚了,走到操场门口时,正在升国旗、奏国歌。他该怎么办?()

A、立刻跑到班级的队伍中。B、站在原处,敬礼。C、躲一躲再说。

2、倒畚箕时,一张废纸掉在了路上,你认为该怎么做?()

A、不管它。B、捡回畚箕里。C、别人会来扫的。

3、当拾到的钱找不到失主时,你怎么做?()

A、交给家长。B、交给老师或警察。

C、买点学习用品。

4、我国的国旗是()A、五星红旗 B、齿轮和谷穗 C、人民大团结

5、我们值日生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A、随便扫一下B、看老师不在,放学就逃回家了。C,清扫每一个角落,摆好桌椅,关好门窗,灯,一起回家。

6、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都是劳动人民用汗水创造出来的劳动成果,我们应该()

A、吃的好、穿的好 B、家里富裕,可以浪费 C、讲节约,不浪费 D、不能用

7、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养成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放学后按时回家的好习惯。概括地说就是要自觉()A、完成学习任务 B、遵守学校纪律

8、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A、随便提问、发言 B、举手得到老师同意,大胆发言提问。

9、“坐如钟、卧如弓、站如松、行如风。”就是说()A、要做广播体操 B、要做眼保健操 C、坐、卧、站、行姿势要端正

10、校园的整洁与美丽靠我们()

A、值日 B、每一个人的努力 C、爱护花草树木 第二版块:节目表演(25分钟)

1、小品《大姐姐》:

情节:几个小朋友正在开心地玩耍,有个小妹妹摔倒了,一位姐姐走过来,将小妹妹扶起来,拍去小妹妹身上的尘土,安慰小妹妹别哭。小妹妹笑了。

2、小品表演《碰撞以后》

第一场:两位同学,其中A站在窗前欣赏校园风景,悠闲得很。B走过身旁时,正好A转身,无意相互碰撞,便互相出言不逊,后厮打起来。此时,班长瞧见,批评双方,才得以和解。

如果他们碰撞以后,采取另一种方式,又会是如何呢?请大家看第二场。

第二场:A碰撞B后,A先微笑地说:“对不起!” B再微笑地说:“没关系!”礼貌和解。

3、小品《上课纪律》一同桌上课不听讲,手放抽屉,乱动椅子,前后左右乱说话。一同学规劝:上课要认真听讲,不然什么都学不到。书不会读,作业也不会做了。

那么,我们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学生呢?(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想法)

3、童谣《小小学生守规范》

同学们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成了一首童谣《小小学生守规范》,全员参与来读。

童谣《小小学生守规范》

小小学生守规范,爱家爱党爱祖国。遵纪守法有常规,勤思好问爱科学。珍爱生命勤锻炼,自信自强爱生活。马路要走人行道,注意安全保健康。班级是个大家庭,人人都要多关心。尊敬师长有礼貌,团结合作争第一。花草树木有感情,请你别伤它的心。随地吐痰不文明,果皮纸屑不乱扔。人人都来守规范,个个都会夸你棒!

主持人:茫茫人海,我们能相聚在一(1)班,一同学习,一同游戏,一同成长,是多么不容易啊!在班级这个大庭里,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好品质。第三版块:表彰先进(5分钟)

规范的遵守需要大家的参与,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举手投足的细微之处做起。二个多月以来,很多同学在遵守规范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还涌现出很多好人好事,在今天的主题班会上,要对在行为规范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彰。老师宣读“规范章”获得者名单和获奖理由,并给这些同学颁发奖章。(选两名示范生)设计意图:通过表彰先进来激发学生的信心,真正能从学规范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并从具体的行动中绽放出来。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计划 篇5

10大专5班薛静

一、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养成习惯的培养,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进行学生教育,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持续发展。认真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指导思想:

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为基准,强化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三、具体措施:

(1)努力塑造教师新形象,为人师表。

(2)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注意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习惯的培养。着重强调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

(2)抓好诚信教育。

(3)把各项活动中学生的行规表现纳入学生五项量化考核评比中。

(4)加强以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创建班级行规教育的特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能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树立班级及团队意识。

(5)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行规具体化,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各年级行规教育进行层次化教育。

(6)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加大班级人文文化的建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创建良好的氛围。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篇6

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1.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3.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

4.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

5.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的书刊、音像制品,不听不唱不健康歌曲,不参加迷信活动。

6.爱惜名誉,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诱惑,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7.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等。

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8.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谦恭礼让,尊老爱幼,帮助残疾人。

9.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

10.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11.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友善,要讲普通话。接受或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

12.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

13.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

14.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

15.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

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16.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17.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见解。

18.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

19.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遵守活动的要求和规定。

20.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维护学校良好秩序。

21.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乱涂改刻画。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22.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23.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

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24.生活节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

25.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

26.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27.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

28.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

29.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心照顾兄弟姐妹。

30.对家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不顶撞。

31.待客热情,起立迎送。不影响邻里正常生活,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

32.遵守国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33.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

34.遵守公共秩序,乘公共交通工具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35.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36.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

37.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不参加各种名目的非法组织,不参加非法活动。

38.公共场所不喧哗,瞻仰烈士陵园等相关场所保持肃穆。

39.观看演出和比赛,不起哄滋扰,做文明观众。

40.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篇7

1948年,世界各国开始兴起对信息行为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数量众多的涉及用户需求、信息需求和信息查询行为的文献,同时陆续提出一些有关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Dervin、Ellis、Kuhlthau、Wilson等的信息行为模型,大大推进信息行为研究的深入。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相关职业方面以及特定群体的研究上[1],而对日常生活信息行为的研究比较少。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是Savol- ainen,他提出了生活方式和生活支配模型[2]。目前研究某一因素对人们的信息行为影响的文献也很少,文章旨在研究宗教信仰因素对信息行为的影响。

1研究设计和实施

本研究根据由马斯洛需求理论改进的奥尔德弗ERG[3]需要理论设计调查问卷。

1.1日常生活信息需求

根据奥尔德弗ERG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以下三种:

(1)生存需求

生存需求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即指衣、食、住以及工作组织为使其得到这些因素而提供的手段。

(2)关系需求

关系需求指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工作中的或工作以外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它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感情上的需要和一部分尊重需要。

(3)成长需求

成长需要指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方可得到满足。这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一部分尊重的需要。

在DeniseE.Agosto和SandraHughes-Hassell的调查研究中,列出了有关城市青少年的一共28个日常生活信息需求主题[4]。本研究将它们整合到这三个需求部分中,如表1所示。

生存需求中的“流行文化”从信息需求内容上划分。该项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用户在网上经常查询哪方面的信息来设计的。

1.2日常生活信息行为

DavidW.Delong指出,信息行为是个体、组织受到信息环境的刺激时所从事的一些活动,包括信息查询、信息使用、信息评价、信息存储以及信息共享,强调了个体和组织在信息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系列信息行为。

根据此定义,作者将信息行为分为6部分:信息需求目的、信息渠道、信息查询、信息利用、信息分享、信息评价。

1.3问卷框架

本研究的问卷框架就是根据上述内容设计的, 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的信息需求及其相应的信息行为进行问卷设计。例如对生存需求中的“衣食住行”需求进行问卷设计如表2所示。

1.4问卷发放

本研究的总体为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48所南京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包括42所普通高校和6所民办高校)。

为了消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向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和他周围的同学发放问卷。本此调查为试调查,共发出40份问卷,收回20份问卷。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2.1人口统计特征

本调查问卷共有两组样本,一组为有宗教信仰的南京市大学生,另一组为无宗教信仰的南京市大学生。他们的人口统计特征对比如表3所示。

(注:其中有一人是信仰佛教、一人道教)

由上表可得,两组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基本相同, 可以较好地控制这些因素对要调查目标的影响。

下面将按照奥尔德弗ERG需求理论的三个需求层次对问卷统计分析,并根据李永等人的文献《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宗教信仰心理》[5]作出合理解释。

2.2日常生活信息的对比分析

(1)“衣食住行”方面需求

由图1可知,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日常消费品上;其次是在饮食方面的需求。其中在饮食方面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比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比例更大,其他方面基本持平。

(2)流行文化

由图2可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话题主要集中在新闻热点、综艺娱乐和电影方面。其中在综艺娱乐方面,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的比例高于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

(3)“人身安全”方面需求

由图3可知,大学生在健康安全方面比较关注医疗健康和社会新闻方面的信息。在法律法规上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所占的比例高于无宗教信仰的学生。

也许如李永学者的研究指出的那样:当生理需求得到一定满足时,宗教信仰的介入可以减少人的生理需求量,可以解释3个图中所反映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需求信息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他们的共同关注点是日常生活用品、新闻热点、休闲娱乐和电影;而不同点体现在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关注的程度不那么大,或许因为当生理需求得到一定满足时,信仰降低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需求度。

2.3关系需求信息的对比分析

(1)社会关系

由图4可知,大学生情感上关注的人主要是家人、朋友和同学,而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比较关注朋友,而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比较关注舍友。

(2)社会活动

由图5可知,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经常参加朋友聚会和班级活动,而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经常参加朋友聚会和礼拜聚会。

从上面2个图中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重视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是他们最亲密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爱和尊重。而不同点在无宗教信仰者在关心同学舍友上占的比例大,有宗教信仰者在关心恋人上占比例大。原因可能是教义原因、同学舍友排斥或者不理解他的信仰,或者同学舍友有些做法不接受,所以占的比例小。而在群体活动上,有信仰的大学生,特别是基督徒,他们要每周礼拜还要参加其他教会活动,他们会在教会里接触许多异性,得到被关爱和尊重的需求。

2.4成长需求信息的对比分析

(1)哲学关注

由图6可知,大学生在个人成长方面比较关注工作方面的信息,而有宗教的信仰占的比例更高,在其他方面包括生与死、哲学,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更关注。

(2)职业规划

由图7可知,大学生在未来规划上集中在工作方面,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占的比例大, 而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在工作上占的比例大。

从上面两个图中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大学生在个人成长方面比较关注工作,这主要和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以及这个社会的趋势有关系。不同点是无宗教信仰对生与死、哲学上面的关注反而比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的比例大。这是因为有宗教信仰的大 学生,特别是基督徒他们都相信自己已经有了永生, 不会为“人死了以后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而忧虑。

3结束语

教师的日常行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奇异 随便 个性无止境 张扬 积极的情绪 挫折耐受力

人所共知,教师为人师表,方能教书育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日常行为会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教师的穿着打扮不宜奇异、随便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穿着打扮越来越个性化,花样款式越来越多,但教师不能穿奇装异服,不能留奇异的发型,也不能佩戴奇异的装饰品。教师的穿着打扮奇异,不仅会引导学生去追求稀奇古怪的,或者流行的前卫的服饰,更为严重的是,在穿着打扮奇怪已被教师的示范无形的“合理化”后,学生接受一种个性无止境张扬的观点,他们的思想言行久而久之会显得更加夸张、偏激。自我意识发展不合理,自我评价夸大,在发展下去,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导致他形成一定的兴趣、信念和价值观,他们的兴趣、信念和价值观又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性格,因此,教师千万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小的方面可能给学生造成的巨大心理影响,诸如披衣散扣、穿拖鞋上讲台等,既有损于教师形象,又会教坏学生。

教师的衣着不能太随便,随随便便会让学生习得一种自控力差的个性,随着人们生活和消费水平观念的改变,有的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服饰打扮表现得不是很严肃。因此,教师的穿戴既不宜过于奇异,也不能过于死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是有必要的。

二、教师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表现

情绪与人的心理品质面貌有直接的关系,人们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情绪的影响和支配下进行着,不恰当的情绪则会产生不合理的行为,一个人的长期情绪特点,会影响个体对所有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情绪面貌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关注一切影响学生情绪的因素,尽力使学生保持积极情绪,避免学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具有相互感染性,”一个人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会感染给学生。教师的情绪感染给学生,学生的情绪表现影响教师的情绪,这种感染还带有循环性,即当教师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后。学生的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教师的情绪。

在明白上述道理后,我们不难看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必须尽力主动调控,使自己尽量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到学生面前,甚至把自己对一些事物的不满情绪在课堂上向学生倾诉、宣泄。还有的遇到学生稍有表现不良,便粗暴地发火。这些都是不足取的,有的老师则始终显得很严肃,不苟言笑,这种情绪,会是学生的情绪状态显得很压抑难以培养学生活泼的,积极主动的优良个性。还有的老师在一些场合,甚至在课堂上显得紧张、羞涩、退缩。长期影响学生,会使学生的自信心不够,性格内向,畏惧退缩,还有的老师,显得孤僻不愿和人打交道,这也会影响学生孤僻内向、封闭自锁的心理。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许多学校追求愉快教育的境界,提倡教师微笑走进课堂,进一步说明老师具有健康、稳定、愉快情绪的重要性。尽管人各有个性,情绪的发生也难由意志控制,但作为教师,却必须始终保持健康的積极情绪状态。

三、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的言行、方式,也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尤其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进行人际交往,心理沟通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正是通过交往使得学生的心理一天天走向成熟的,因此,教师在跟学生交往时有很强的“示范性”。

1.主动与学生交往。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地与他人交往的习惯,要注意的是,尽管老师与学生经常要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但许多教师与学生交往都是事务性的。有事才找学生,这种交往是被动的,主动的交往是教师利用适当的时间走到学生中去,带着认识性的动机与学生交往,教师主动与学生交往,给了学生一个将自己思想与他人沟通的机会,有利于他们的个性成长。

2.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老师在与学生交往时,切忌摆老师架子,而应该“委屈一点”,主动地向学生表示自己对他们的尊重。举一些例子,有的老师进学校寝室不愿敲门,没得到学生的许可便检查他们的东西等。这些做法,只会让学生学会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讲礼貌,不尊重他人,影响他们今后的人际关系,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老师经常跟学生讲“我们可以加入你们吗”?“能耽误你们一点时间吗”?“谢谢你们的帮助”这类的话,能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3.落落大方。老师在与学生交往时,情绪要轻松,姿势要放松,说话的声音不能太小,语言最好幽默一些,这样便于学生学会轻松地与人交往,培养一种开朗的性格。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还会暴露一些弱点,比如,遇到学生提出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时,不能脸红,更不能怒,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很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这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增强挫折耐受力,培养开阔的胸襟。

4.不可随便。尽管要求老师多与学生交往,且要尊重学生,但落落大方,不等于提倡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有的老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为了迎合学生,跟他们一起“称兄道弟”,抽烟喝酒。这种做法的危害性很大,对学生影响很多,单从对于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上看,这样做法会使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能恰当地掌握分寸,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角色意识。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体会 篇9

纪律和规则是我们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很多事实都能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买票要排队;走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约束,否则任何事情都毫无秩序可言。而我们作为教育在校学生的教育者,处在向迈进社会过度的时期,更是有数不清的纪律和规则来要求我们的学生,教育者要教会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但是,如果学生总在一种被要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是很难进步的,所以学生应该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要自律,当然要有具体的要求。在配合现在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方面,我们要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自律意识,对学校、班级和个人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正确处理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在学习方面,教会学生一要独立,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完成作业;二要自觉,自觉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包括做好预习复习工作、上课专心听讲和按时完成作业。在行为上,我们应该以中学生日常行为守则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做到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在外表上,我们应该要求以简单大方、干净整洁的衣着表现出学生朴素的本质。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 篇10

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1、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3、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

4、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

5、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的书刊、音像制品,不听不唱不健康歌曲,不参加迷信活动。

6、爱惜名誉,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诱惑,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7、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等。

二、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8、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谦恭礼让,尊老爱幼,帮助残疾人。

9、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

10、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11、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友善,要讲普通话。接受或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

12、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

13、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

14、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

15、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

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16、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17、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见解。

18、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

19、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遵守活动的要求和规定。

20、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维护学校良好秩序。

21、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乱涂改刻画。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22、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23、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

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24、生活节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

25、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

26、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27、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

28、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

29、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心照顾兄弟姐妹。

30、对家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不顶撞。

31、待客热情,起立迎送。不影响邻里正常生活,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

五、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32、遵守国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33、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

34、遵守公共秩序,乘公共交通工具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35、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36、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

38、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38、公共场所不喧哗,瞻仰烈士陵园等相关场所保持肃穆。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篇11

关键词:中职生;从众心理;逆反心理

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志趣相投者就会形成从众心理和行为,相反则会出现逆反的心理和行为。那么,什么是“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呢?从众是指“按多数人的意志或流行的做法行事”的一种心理和行为。逆反是指“对事情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思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的一种心理现象。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是完全相反的心理状态,但是,又是辩证统一的,从众之中有逆反,逆反中包含了从众,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相互转化。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通过分析学生从众心理行为和逆反心理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将有助于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一、中职学生从众心理行为及逆反心理行为的表现

目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我国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与日俱增。然而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在学习纪律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一部分家长、老师看来,学生还小,不懂事,他们往往不重视学生的观点。因此客观上学生的心理不成熟与其成人意识需要得不到社会和家庭学校的承认有关,这一矛盾造成了职校生内心苦恼孤独,表现为受挫折感强,严重的会导致心理障碍。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消极的手段来弥补心灵的空虚,从而产生吸烟、赌博、打架等不良行为,或厌学,或辍学,或对抗家长、老师,或用奇特的发型服饰以表现其成熟的心理需要。职校生由于受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这种表现的心理需要比成年人要强烈得多。

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进入中职学校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也有了一定发展。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新的集体生活中,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认可;另一方面内心又充满对自身的不自信和对外界事物的怀疑否定情绪,故在其心理行为上往往表现为“双重人格”,即“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的统一。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大约80%的学生承认在学校期间有过舞弊行为,约35%的学生承认自身存在早恋现象,约30%的学生认为打架也是解决争端的一种方式。甚至个别学生看到其余同学存在上述违纪现象,不但没有引以为戒,反而竞相效仿。之所以存在上述现象,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心智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上。进入中职校许多同学认为没有了应试教育考试的压力,放松了对自身的学习要求,他们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学习以外,更加关注自身的外在形象,更加渴望引起外界(同学和老师)的关注,往往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以及富有个性的发型、装饰。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这部分学生身上仍然存在积极向上的闪光点,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渴望受到同学们和老师、家长的尊重理解,他们的“出格行为”无非是想引起他人关注或证明自身“实力”。作为教育者要及时看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比如学习成绩的进步,或班级集体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及时跟进,予以褒扬,同样会对其余学生“从众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但如果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批评某位“违纪”同学时不顾客观事实,无限上纲上线,不仅不能教育好当事人,反而会引起其余学生的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被批评者破罐子破摔,同情被批评者也大有人在,甚至有人“逆反心理”,公然效仿“违纪”行为。笔者认为产生上述现象主要责任不在于学生,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此进行深入反思。

二、加强对学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的正确引导

针对部分“违纪”学生及其群体中存在的“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笔者认为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认真研究广大青年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加强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结合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和心理咨询室的开设,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端倪,及时跟进服务,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大部分中职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过与同学或亲友不愉快的经历,这些经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阴影,对他们“违纪”行为或“过激”行为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有丝毫松懈。

(二)充分运用科学教育手段,引导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尽管学生存在着发展中个体的差异,但本着“一切学生均可成才”的原则,教育工作者应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每位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今天许多中小学老师采用为学生制作成長记录袋,及时关注每位学生成长进步;笔者认为此种做法值得中职学校效仿,它有助于中职学生自律他律。

2.教师应作为平等师生关系积极先行者,一改过去“我训你听”的简单粗暴的方式,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平时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笔者认为教师的亲和力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绝大多数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笔者曾就“你心目中好老师应该是怎样的”对部分学生做过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回答是“会主动关心爱护学生”“讲课生动、精彩”“没有架子”等。

3.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生活主体性地位。中职学生正处在心智发展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阶段,教师应改变“灌输教育”阶段的包办代替做法,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应侧重于长效性,“春雨润物细无声”。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中考失败者,原先在学校曾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纪律差强人意而长期处于被家长、老师关爱的边缘化。到了中职学校后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存在失败的心理阴影。在学习生活中稍有外界诱因刺激,极易诱发情感爆发。在思想行为中容易走极端,个别学生“违纪”行为容易在“逆反心理”诱导下蔓延成“从众心理行为”,从而导致“问题学生”群体的出现。作为教师面对此种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个别学生存在“违纪”现象,应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既指出其行为不当之处,又要关心其实际存在的困难并给予有效的帮助。“问题学生”群体的出现给我们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确实提出了挑战,也在一定层面暴露出我们德育工作中存在的薄弱之处。但古人说“知耻近乎勇”,我们通过认真反思,及时总结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学生,服务学生,从而更好发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性作用。

总之,通过研究中职学生“从众心理行为”及“逆反心理行为”,笔者认为对这两种看似对立又互相联系的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建立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在素质教育旗帜下,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学习“八荣八耻”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从众心理行为”和“逆反心理行为”成为我们更好了解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健康重要平台。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使广大青年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健康人生的重要意义。通过健全完善考试制度,逐步杜绝考试舞弊现象,将学生考试舞弊行为同学生个人诚信评议相挂钩。邀请成功人士(校友)到学校分享他们成功经验,从而产生积极的“从众心理行为”。通过开展普法知识讲座和辩论赛,逐步杜绝打架斗殴、赌博、早恋等不良现象,建设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邬强.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行为分析及对策核心期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浅谈中职学生的越轨行为 篇12

(一) 中职学生的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

根据行为主体差异中职学生越轨行为分为两类: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个体越轨行为较群体越轨行为更为普遍, 是指学生个人旷课、考试抄袭等行为, 涉及单独的个体行为, 相对容易处理和纠正。群体越轨是不少于两名学生共同犯错, 如打群架。群体越轨行为的影响要大于个体越轨的影响, 涉及人数较多, 有主动挑事的, 有被迫参与的, 在处理群体越轨行为的过程中, 有必要深人调查, 分清不同个人的责任, 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理。

(二) 中职学生的故意越轨行为和过失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是针对行为的结果来说的, 但人的行为受思想意识支配, 不同的个体心理状态也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如有的越轨行为者是有意识有目的去实施不道德或者违法犯罪行为即故意越轨;而有的则因一时大意、过分自信而使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危害即过失越轨。对于故意越轨者, 应当从重处罚;对于过失越轨, 应当依情况从轻处罚。

(三) 中职学生的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违俗行为指不遵守社会规范和风俗, 做出违反社会倡导的良性习俗行为。中职学生追求新鲜、刺激, 奇装异服、夸张的发型是常用的表现工具。它是一种轻度的越轨行为, 除了备受周围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外, 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违德行为指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在中职学生中较为普遍, 如自私自利、虚伪欺诈, 损害公共财物, 随手丢弃垃圾等。违纪行为是指学生不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 违反考试纪律、生活纪律、学习纪律等。违法犯罪行为性质最严重, 中职学敏感、叛逆、身心发展不够成熟, 近年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学校和家长应该履行好各自的职责, 提早预防, 以防患未然。

二、中职学生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 越轨与社会结构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每个人都会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拥有的资源不同, 实现目标的合法机会不能均等地分配给每一个人。有合法机会的人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而另一部分没有合法机会的人就可能采取越轨和失范行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评价标准更多看中的是个人的成功和财富。这种风气也蔓延校园, 成绩是老师衡量学生好与差的“秤”;而同学之间比分数、比长相、比家境, 甚嚣尘上的攀比之风, 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良行为, 如有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甚至偷窃他人财物。

(二) 差异交往理论

参考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的差异交往理论, 越轨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习得的行为, 一个人所处环境越轨行为频发, 那他越轨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中职校园中, 由兴趣爱好、价值观的趋同, 会形成许多小团体, 去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同龄学生群体的产生对学生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可为学生提供平等与人交流的机会, 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也有可能因不正确的价值观而对团体中的学生产生不利影响。如一个学校校风不严, 某一平时准守纪律的学生, 看到周围人考试作弊, 他也会将作弊当做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

(三) 标签理论

根据贝克尔和莱默特提出的标签理论, 一个人先入为主的想法会严重影响着后来的判断。若被贴上了公开负面的标签, 不管标签是否公正, 这个标签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 会使人不自觉地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中职学生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 冒然对一个学生打上负面标签, 这个标签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如某个学生因为一时糊涂偷了同学的东西, 从此被贴上“小偷”的标签, 那么学生会逐渐认可这个身份, 会引起学生思维反应的定型化, 对学生的学习及今后的成长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如何控制和预防中职学生的越轨行为

(一)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根据越轨与社会结构控制理论, 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应采用合适正确的方法。老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增加学生实现目标的合法机会。通过思政课、课外活动、开设心理课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用合理的手段去实现目标。其次, 通过多种途径考核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完善自己的考核制度, 采用多重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可增加日常考核的比重, 对进步的学生予以奖励, 改变唯“成绩论”的做法。

(二) 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及人与人的交往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该对校园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 要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使校纪校规深入到学生心中并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气氛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其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群体意识, 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集体归属感、荣誉感, 但不正确的群里意识可能引导学生做出错越轨行为, 因此要有预见性的引导。最后老师要注意对犯错学生的处理方式, 对犯错者本人和周围同学, 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疏通, 使有过越轨行为者能够正常与他人交往。

(三) 避免为学生贴上负面标签

作为老师都知道皮格马利翁的效应, 因此对于初次较轻的越轨行为, 老师应低调处理, 进行“无痕”教育。其次对行为越轨学生给予适当关注, 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愿意和老师谈心, 通过交流找到学生犯错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对于曾有过严重越轨行为的学生, 不能心存偏见,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帮助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中等学生的越轨问题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影响了一些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的信念, 更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相应的政策, 为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林向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行为及自我管理策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2]杰克·D·道格拉斯, 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 越轨社会学概论 (张宁, 朱欣民) ,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

[3]金一鸣.教育社会学,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检修规程柴油发电机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商业计划书模板 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