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2024-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精选10篇)

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篇1

根据各级单位的要求,结合我中心校实际,特制定马桥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积极向上、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现代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营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氛围,推动我校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施“五化”,即制度建设为重点,实施学校管理“精细化”;以继续教育为途径,实施教师队伍上“专业化”;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培植学校教育“人文化”;以美化、绿化、净化为载体,实施校园环境“园林化”;以素质突破口,实现教育质量“优质化”,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我校以“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为办学理念,以“诚信、博教、砺志、自强”为校训,将其内涵溶入到师生行为之中,成为师生行动指南。

根据“五化”容,加强“人文化”教育活动,营造学校的人文环

境,学校利用校园广播,主题校班队会,开展教育活动,利用“六一、七一、十一”重大节日和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奋发向上的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根据学校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学校在楼廊、过道、室内饰以与环境相协调,与学生相适应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名家字画、科普知识、历史故事、家乡文化和学生书画作品。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学常规》,规范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切实抓好校本教研,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篇2

一、信息文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信息文化教育, 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 以其体现的思想内核为价值取向, 研究和实施正确的信息技术理念, 并在师生中形成以科学有效地感知信息技术、理解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 从而有效地解决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其特征为: (1) 数字化。信息文化教育让每个学生能够利用数字终端, 借助网络进行数字化学习。 (2) 开放性。信息文化教育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在世界范围的大背景下汲取知识, 打破了单一的课堂学习环境。 (3) 自主性。信息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4) 探究性。信息文化教育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和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提供了探究的可能, 让他们可以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深入探究。 (5) 合作性。信息文化教育为师生的教授和学习创造了交流互动的平台。 (6) 创新性。信息文化教育为师生创造性的教授和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创新性学习和教学。

二、信息文化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1. 实施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让信息文化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我校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验班, 自2010年6月开始启动研究到现在, 已完成了阶段性的研究任务, 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

(1) 理念先行, 考查寻路

从2010年2月, 学校开始关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 从多方面考察、了解, 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所谓一对一数字化教学, 就是在教学中学生每人拥有一台数字化学习设备, 并能够运用这一设备所提供的平台与资源, 采用有效学习的技术与方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旨在把教学活动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数字化学习设备,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学习。我们参观了3所省外已经建立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学校, 从教学作用上评估了数字化学习的教学价值, 从技术角度评估了项目实施的可能性和软硬件的需求条件, 从技术软硬件方面完善了项目实施平台, 从教学内容、资源方面制订了项目实施的教学计划和预案, 从人员投入到经费保障上提出计划方案并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2) 课题切入, 科研引领

其一, 制定课题规划, 明确研究目标。我校确立了“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课题, 以课题为抓手, 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其二, 指导读书, 提升理论水平。我校通过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 让教师在读书学习中, 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提升课堂的品位。其三, 网络教研, 拓宽交流渠道。网络、博客, 使“多对一”的及时研讨、头脑风暴成为可能, 并且由于时间紧凑, 线性跟踪课堂实践, 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都非常合乎实际, 直指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和结果, 效果良好。

(3) 走出去请进来, 广纳先进理念

在两年的信息文化教育实践中, 我校多次派教师和校领导到先进地区学习, 并请校外专家多次来校做学术报告, 指导和引领我校的信息文化教育的研究。比如, 我校曾经请唐山师范学院彭贤智教授来我校做学术报告以及指导。

(4) 依托新课程理念, 大胆创新教学模式

其一, 新的教学观。新课程需要整合教学, 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 建立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其二, 新的课堂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师生对话、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 新激情的鼓动器, 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 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5) 结合新课标理念, 整合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优势

其一, 网络自主预习。实时运用微博, 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自学体会, 提高预习实效, 为学生搭建实时沟通交流的平台。其二, 制作PPT课件, 拓宽交流空间。强化巩固预习效果,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及知识体系建构能力, 为学生搭建对话、展示的平台。其三, 运用交互白板评价功能, 整合学习卡习题资源, 提高知识巩固及检测功能, 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其四, 实验班学生借助C M P C终端进行课堂自学、团队合作学习、课下网络延时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五, 不同学科针对检测模式进行专题研究, 整合学习卡资源、教师自主组卷,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情, 采用预习自测、引入检测、课中检测、课尾检测四种检测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

2. 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大课堂教学模式

一方面, 利用网络学习打破课堂40分钟的时限后, 学生的学习已进入了“课内外结合”的大课堂。另一方面, 网络学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数字化的学习课程, 更为学生提供了及时交流、互动的绿色通道。在此基础上, 我们开始创建“网络自学+课堂互学+微博交流”的大课堂教育模式。

(1) 网络自学

课前学生网络自学除了做预习笔记外, 还把自学中的问题及时发到微博上。教师一方面及时地浏览并回复学生的问题, 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这种通过课前微博交流进行的网络自学, 一方面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了自学中的问题, 提高了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 做好深度备课。

(2) 课堂互学

首先, 课上要充分地利用师生、生生面对面交流、对话的40分钟, 把握重点、难点, 优化教学过程, 提升教学效率。其次, 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课上交流, 有针对性地将网络自学过程中提出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生之中形成互学的氛围, 创建互学的机制。

(3) 微博交流

课后的微博交流是大课堂教育模式的创新, 是课堂交流互动的延伸。其最大优势在于打破了班级、课堂、小组的限制, 实现多层次的交流, 使得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微博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充分交流的条件,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展示才能的机会, 使学生之间的讨论更透彻, 理解问题更深刻, 从而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运用微博交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三、信息文化教育的意义

信息文化教育彰显了学校独特的办学魅力, 使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得以转变, 令学校的办学水平获得提高。

1. 信息文化教育对学生的意义

其一,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拘泥于课堂和课本。在相同的课时容量下, 课堂的广度、深度都得到拓展,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参与度及交互程度大幅提升。其二, “网络自学+课堂互学+微博交流”的学习方式,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强, 令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并拥有了初步的自我导向学习的能力, 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2. 信息文化教育对教师的意义

其一, 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转变。通过对教学内容合理地重组与改造, 并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和课程知识的特点, 在丰富学生感官感受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知识建构, 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的表示。其二,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课本知识传授者、课件制作者转变为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组合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其三, 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由教学内容转移为教学过程, 从内容讲解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引导, 旨在师生互促、共同提高。其四, 教师可以利用同行之间提供的背景资源、练习题资源、课件资源等深度备课, 大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课堂效益。

四、信息文化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1. 信息文化教育的反思

其一, 技术呈现的直白、表象化失去了梳理思维的空间。其二, 过多的渴求技术传授, 失去了把握课堂契机的机会。其三, 思维决定出路, 创新才有价值。创新不仅需要聪明才智, 更须承受一定的困难、挫折、阻力, 并考虑一些不稳定因素。

2. 信息文化教育的展望

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篇3

一、以加强理论修养为出发点,将思想作风建设摆在首位,为干部提升履职能力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个干部的成熟,首先是思想上的成熟;党员的先进性,内因是决定因素。因此,党员干部要强化理论学习,增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改进思想作风,提升政治素养。

一是强化学习意识。要引导党员干部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和终生任务。自觉挤时间学习理论,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克服思想懒惰、纠正忙于业务,忽视学习的问题。每月要制定学习教育计划,确定教育主题,规定学习内容。并且,要在认真执行党委中心组学习和“三会一课”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适合单位实际的集中学习制度,坚持每次学习时间不低于两个学时。使干部把学习作为自觉的、经常的、不间断的任务来完成,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

二是注重载体作用。要充分利用“领导干部讲党课”、“机关干部上讲堂”等活动载体。每年科级干部至少要集中为党员干部上一次党课,每半年到分管单位上一次党课,机关及基层每季度至少上一次党课。同时,要充分利用中石化远程教育平台加强自学交流。要加强在职干部的网上学习注册率,要求每名干部全年学分不低于40分,每月不低于5个学时。并且,要每季度汇总公布党员干部学习情况,并纳入党员干部年度考核。从而激发党员干部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是培养良好学风。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要努力使党员干部在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干部要系统地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章》和《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及中央、集团公司和单位领导的重要讲话等内容,提升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改进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水平,形成弘扬良好风气的氛围

提升干部的履职尽责能力,首先要把加强干部的作风建设作为着力点,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就无从谈责任落实。因此要对照“八项规定”和反“四风”工作要求,认真查找和分析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要查宗旨意识强不强,是否在联系群众,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上取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此,企业要始终坚持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依靠职工群众发展的思路,坚持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入手,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入手,把职工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将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年初制定全年工作规划时,要广泛征集职工群众意见和建议,并定期召开厂务质询会,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形成民意畅达、干群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要看是否求真务实,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成效。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党员干部作风的根本尺度。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不断强化干部责任,认真查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单位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找准影响和阻碍单位发展的“瓶颈”,以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毅力和韧劲,围绕难点问题和棘手问题,定措施、抓整改、见实效。要通过调研、征集意见、自身查摆等形式,研究确定整改项目,并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分门别类明确整改要求,作出具体安排。对需要时间和过程,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要坚持跟踪问责,做到专人负责到底,有力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

三要改进工作作风,在模范带头,推动任务完成上取得成效。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升履职能力,最终成效还是要体现在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上,体现在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要以企业发展为己任,自觉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带领职工群众积极开展“创先争优”、“降本增效”等劳动竞赛活动,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好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

三、以加强纪律建设为关键点,完善创新党员干部管理体制,不断推动干部履职尽责

严格的纪律始终是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重要保证。好的作风,既是“抓”出来的,更是靠严格的制度和科学的机制“管”出来的。

一要通过“一把手”带动、制度约束、群众监督、责任追究四个环节加强党员干部的纪律建设。要始终坚持从严带队伍、从严管干部、从严抓作风,违反纪律的坚持严格追究,切实做到有责必问、有错必究,给人以触动和敲打,给人以警醒和约束。我们经常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因此,领导干部要坚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是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做到。从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二要严格把好选人用人关口。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基层单位要探索实施“基层干部上岗竞聘制”。要严格执行公开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测评、竞聘答辩、组织考核等程序,选好选准基层干部。努力打破以往选拔基层干部形式的单一化,不断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要通过竞聘和岗位调整,使基层班子成员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性格气质及工作能力具有互补性,从而不断提升基层支部班子的整体战斗力。

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篇4

群众文化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提高全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经研究,确定在全镇开展“美丽幸福村村舞、文明和谐家家乐”群众文化提升工程。为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广泛开展文艺骨干培训、送戏下乡、送乐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培养一批农村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完善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演出活动,形成“美丽幸福村村舞、文明和谐家家乐”的浓厚文化氛围,建立“美丽幸福村村舞、文明和谐家家乐”活动长效机制,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注入强大动力。

二、工作内容

(一)组建全镇业余文艺活动骨干队伍

依托东北、王集等村文艺宣传队和蔡氏兄妹艺术团、梦圆艺术团等专业文艺团体,按照自愿报名、镇文化服务中心初核、镇党政联席会确定的原则,确定数支全镇业余文艺活动骨干队伍。每支文艺团体必须是村委会组建或在区民政局注册的民间文艺团体,骨干演员不少于10人,且80%以上的演员具有义和镇或河口区常住户口;自编自演、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节目12个以上,演出时间达到90分钟左右;具有能独立操作的演出舞台、音响、照明等演出设备。

(二)分片指导培训,各村巡回展演

按照分片负责、以奖代补的原则,由镇上组建的骨干文艺团体做好本片区的文艺人才挖掘培养、文艺作品创作、文化活动开展、广场舞活动等工作,在全镇形成村村唱戏村村跳舞的良好文化活动氛围。同时,组织各文艺团体先在各自负责区域内的各村进行巡回演出,对工作认真、演出效果比较好的团体,再参加在全镇各村的巡回演出,检验各文艺活动团体的工作成果,挖掘和培养文艺骨干,创作一批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圆满完成全年送戏下乡任务。

(三)组织全镇消夏文艺汇演

采取各文艺团体每个文艺团体自编自演2-3个精品节目的形式,举办较大规模的全镇性文艺汇演2-3场,检验各文艺团体的工作成效,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四)村级文艺演出队伍全覆盖

全镇没有成立文艺演出或广场舞活动队伍的村,要在2016年底完成组建任务,达到演出或活动队伍村村有,村级文艺演出或活动队伍全覆盖,文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五)深化辅导,打造一村一品牌或多品牌。一是组织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工作。采取镇级集训和村级辅导两种形式进行培训,由镇上选拔的文艺团体,按照分片负责的培训方式,每年每村不低于5次集中集训。另外,各文艺团体还将对自己负责的村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工作,组建文艺队伍,提升文化层次,排练精品节目,有条件的村每年举办“村级联欢会”1-2场。二是创新形式和内容,展现特色品牌文化。充分利用各村的地理位置和本地资源,打造文化建设特色村,实现“一村一品”或“一村数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文化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各村、各文艺团体积极参与,形成推动“美丽幸福村村舞、文明和谐家家乐”群众文化提升活动的强大合力。将“美丽幸福村村舞、文明和谐家家乐”工程列为各村文化建设考核重要内容之一,提高考核分值,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区镇财政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在活动中成绩突出的文艺团体和个人进行补助;对在全镇消夏文艺汇演中表现优秀的文艺团体给予一定奖励。

中共义和镇委员会

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篇5

意见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省委要求,要以政治引领力为核心,以组织覆盖力为基础,以堡垒战斗力和先锋带动力为支撑,切实把党员和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按照中央、省委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把2018年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年,充分发挥“三〃五”基层工作日制度作用,马上办抓落实,全面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工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三〃五”基层工作日为载体,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抓基层打基础,建强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党组织班子,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动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

一做”学习教育、融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做好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三〃五”基层工作日制度结合起来,确保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六是突出效率导向。要提高工作效率,突出运用好马上办抓落实推进工作机制,构建务实管用的信息化平台,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三、方法步骤

(一)排查摸底(2月下旬至3月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门别类列出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建立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台账。

(二)整顿提升(4月至9月底)。实行分类推进,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带头人能力素质不高、党员教育管理不落实、运转经费保障不到位、制度机制不完善、日常管理缺失等突出问题,坚持共性问题集中整治、个性问题专项整改,促进整改提升。

(三)跟踪问效(10月至11月底)。各级党委(党组)对系统、领域内基层党支部“质量提升工程”开展情况进行自查,查漏补缺,取长补短。

(四)检查验收(12月)。以党委(党组)为责任主体,自下而上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开展情况进行观摩评比、检查验收。

四、工作措施

(一)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突出政治标准,把“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

统一”,即统一党群服务中心标识牌、统一村党支部标识牌、统一村民自治委员会标识牌、统一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标识牌、统一悬挂国旗党旗。①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实用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设臵固定的宣传栏和公开栏;引导百货超市、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各类便民设施及公益项目围绕党群服务中心集中布局,明确专人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农村政治引领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议事协调中心、便民服务中心。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落实党建活动、教育培训、形象展示、资源整合、服务群众等功能,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按照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以新建、改造、购买、项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逐步实现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③“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动场所,按照有标识牌、有党旗国旗、有办公和活动设施、有规章制度、有档案资料、有党务公开栏的“六有”标准建好党群活动中心。有30名以上党员的,面积不少于120㎡,有10-30名党员的,面积不少于90㎡,不足10名党员的,面积不少于60㎡。其他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必须有党员活动场所。

(四)加强队伍建设。①优化党员队伍。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高知识群体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倾斜发展党员。实行发展党员“双推双评三全程”、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和农村无职党员“一编三定”,增强党员队伍生机和活力。实施

酬要不低于2016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村主任和“两委”其他成员分别按照村党支部书记的80%和60%同步提高,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和服务群众支出分别达到1.2万元和1万元标准。基本达标后,各县(市、区)要建立村干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随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同步提高。②强化城市社区党建经费保障。推进人财物等资源向社区下沉,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办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每年分别不低于3.5万元、4.5万元、5万元;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工作报酬分别达到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1.2倍、1.1倍以上,其他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作报酬不低于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③强化“两新”组织党组织经费保障。要采取“政策给一点、党费返一点、财政拨一点、自己筹一点”的办法,非公企业党费全额返还,党组织工作经费纳入企业管理费,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1%部分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或通过企业赞助、党员资源捐助等方式,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七)完善制度机制。深化“三·五”基层工作日制度,落实好每个工作日不少于半个小时集中学习制度和党员领导干部“三〃五”基层工作日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学习培训、民主评议党员,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探索运用“互联网+”手段,推进“四议两公开”(“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运用。以“一标准两符合三规范四满意”为标准,持续开展“红旗便民服务

(十)强化典型引领。①建示范点。在农村、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不同领域,按照班子建设、队伍建设、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载体建设等不同内容,分别建立做法新颖、实践有效、干群拥护的“示范点”,成为党建创新的“领跑者”、示范引领的“新标杆”、全面过硬的“助推器”。②建示范带。各地各单位将适合自己区域(系统)特色的做法结合实际辐射推广,连点成线,形成风格,建成“示范带”。③以点带面。通过巡回观摩、经验交流,推进先进做法在不同区域(系统)之间的沟通融合,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让不同行业领域的党组织相互取长补短,全面提升基层党建水平。

五、组织领导

(一)建立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工程”作为书记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作为党建工作的“一号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和安排部署。要以“三〃五”基层工作日为载体,以责任分工为抓手,以制度建设为保证,落实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委(党组)要履行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基层党组织书记为直接责任人,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是具体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把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年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篇6

为进一步提高教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积极推动高效课堂改革,根据太教指

【2013】01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镇教育系统人才队伍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造就一批专家型校长、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为引领,为我镇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以打造我镇教育优秀人才队伍为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平台,加大教育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本土人才梯队培养长效机制,到2017年,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育优秀人才队伍。

三、培养对象、模式及周期

1.培养对象

全镇在编在岗教师(包括班主任、校长及园长)

2.培养模式

分类别:教师培养序列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班主任培养序列为优秀班主任→模范班主任;校长培养序列为优秀校长→名校长。(见附件1)

分层次:各类人才称号分为镇级、县级、市级等层次。

3.培养周期

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培养周期为1年;模范班主任、优秀校长、学科带头人培养周期为2年;名师、名校长培养周期为3年;本土教育家培养周期为4年。

四、培养方案

1.教师队伍

(1)群星计划——争创明星教师与星级化管理

按照胜任本职工作,专业素养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进步的标准,建立健全各学校教师星级评比和管理模式,力求触动每位教师专业成长的神经,让每位教师都有梦想,每位教师都能成长,形成“人人想专业成长,人人能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

措施:各中小学(园),每年举行一次明星教师评比活动。(各校可灵活设置明星称号,如课改之星、教学质量之星、爱岗敬业之星、校本研修之星、管理之星、师德之星、读书之星、爱心之星等。)中心学校根据德能勤绩的综合业务成绩每三年进行一次星级考核,星级分一至五星(一星为初级,五星为最高),各星级人数按照1:2:3:3:1的比例评定。每个教师的星级考核将作为其评优评先、晋职晋级、绩效考核和岗位设置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推荐参加县、市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评选的重要依据。

(2)砺耕计划——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按照能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有自己的独特教育教学风格,教学成绩突出,在本学科或专业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的标准,评选认定镇骨干教师,培养推荐市县级骨干教师。到2014年,全镇培养各层次骨干教师50人,其中镇级骨干教师30人,县市级骨干教师20人;到2017年,力争培养县市级骨干教师80人。

措施: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全镇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两年评选认定一次镇级、镇级骨干教师,建立个人档案,纳入中心学校教育人才库管理,制定专业型骨干教师个人发展规划,通过课改研究、考察学习、交流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素质。

(3)舵手计划——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

按照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在本学科或专业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标准,评选认定镇级,培养推荐县市级学科带头人。到2015年,全镇培养各层次学科带头人30人,其中市县级10人;到2017年,培养市县级学科带头人20人。

措施: 为学科带头人稳定、持续发展创设各种有利条件,通过理论研修与学术论坛、课例研究与现场学术观摩、反思性教学与行动研究、专题汇报与讲座等方式,对学科带头人适时压担子,不断促使专业的发展和辐射作用的发挥,积极营造民主、活跃、和谐、奋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

(4)领雁计划——培养一批学科名师

按照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示范带头作用,能敏锐把握本领域发展方向,在本领域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权威性的标准,评选认定镇级名师,培养推荐县市级学科名师。到2016年,全镇培养各层次学科名师15人,其中,市县级学科名师

7人;到2017年,培养县市级学科名师10人。

措施: 遵循名师成长的规律,通过专家指导、理论深造、课题研究、名师访学、考察学习、学术交流等方式,为名师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名师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配备双导师,进行个性化、分学科培养。

2.班主任队伍

春雨计划——培养一批优秀班主任、模范班主任

按照能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具有良好的班级组织和管理能力,注重素质教育,甘当人梯的标准,到2014年,培养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名;到2015年,培养模范班主任6名,到2017年,培养县市级模范班主任6名,形成一支专业素养高,在全县乃至全市有较大影响力的班主任队伍。

措施: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构建平台,引导班主任制定个人发展规划,采取专题讲座、合作研讨、班会观摩等有效形式,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地聘请专家学者面对面培训和指导,同时发挥骨干班主任的榜样示范作用,让班主任得到全方位、立体式、多层面的培训,快速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管理水平一流的班主任队伍。

3.校长(园长)队伍

领航计划——培养一批优秀校长、名校长

曙光计划——培养一批优秀幼儿园园长

按照精通学校管理、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推行素质教育、办学质量在本地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标准,到2015年,培养中小学优秀校(园)长3名,其中县级优秀校(园)长2名;到2016年,培养名校长6名。

措施:评选镇级优秀(园)校长和名校(园)长,建立个人档案,纳入中心学校教育人才库管理。制定校(园)长个人发展规划, 通过任职资格培训、高级研修等方式,加快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强力推进创新管理、特色办学等专题培训,更新校长管理理念,提升校长管理水平。

4.后备人才队伍

雏鹰计划——培养一批优秀后备人才

按照政治思想好、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强、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标准,中心学校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教育管理后备人才。中心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公开选拔,从全镇中小学选拔共10名(2013年6名)优秀后

备人才纳入中心学校教育人才库管理。

措施:制定培养计划,健全后备教师和管理人才培养制度,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后备人才,做到“重点后备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把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和管理人才及时放到重要岗位上,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挑大梁,在实践中增强技能,增长才干,提升后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职责义务

获得各级各类称号的教师要进一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继续完善和更新任教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反思、完善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总结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经验并推广。

1.承担并出色完成所在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安排的教育教学和教研任务。

2.悉心指导、培养新教师,指导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3.主持、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起带头作用。

4.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咨询。

5.积极参加各级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和各种评课、赛课、说课、献课活动。

6.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参加各种进修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7.著书立说,总结推广教育教学经验。

六、权利待遇

1.各类优秀人才称号由学校校、中心学校分别授予相应荣誉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已获得县级及以上各类称号的,通过中心学校考核后,方能享受规定的待遇。

2.各类优秀人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3.建立优秀人才合理使用和流动机制。在选拔任用教学业务管理干部时(包括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等)优先考虑。在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中,同等条件下,根据工作需要优先考虑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4.优秀人才优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学习。镇、县、市及省级优秀人才,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外出专业学习考察活动,经费由中心学校和本校分级承担。

5.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落实学术活动工作时间和学术假期。积极参加所在学校、中心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业务活动的,视为正常工作并计入个人工作总量,列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考评范围。

6.各级教育部门为优秀人才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适时组织各种专业培训、学术竞赛和交流活动。

7.各级教育部门及时总结推广优秀人才教育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及先进事迹,并向媒体推荐宣传。

七、考核管理

1.年度跟踪管理

一是各学校要结合“星级教师”评价机制,并参考自身教师考评细则,制定学校星级考评细则,以中心校为单位每三年对全体教师进行星级测评,测评结果上报教育局人才办,并按不低于0.5%的人数比例实施末位交流制度。

二是中心校对校长进行能力评级,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方式,聘任各校校长。

三是中心学校对各类人才实行年度履职情况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称号。中心学校人才工程指挥部将对学校考评情况进行抽查,如发现问题,将对考评组主要负责人和全体人员给予纪律处分。

2.任期综合考评

各类称号按照评选周期,在新一届评选前,对上一届人员进行综合考评,考核优秀者可连任,连任人数原则上不高于70%。

3.新一届评选

考评结束后,开始新一届评选,评选人数在上一届总人数的基础上,增加20%,考评优秀的上一届人员,直接授予相应荣誉称号,新增人员通过评审后,授予相应荣誉称号。

4.评选时间

各类人才按照培养周期,学各校在6月份完成,中心学校7月份完成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立即取消其称号:

(1)弄虚作假,欺骗组织,骗取称号的;

(2)师德表现差,有损教师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

(3)不安心本职工作,未经允许,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

(4)教学质量差,在学年教学成绩测评中低于学校前30%的;

(5)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

(6)离开教育岗位的;

(7)其它应取消称号情况的。

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篇7

多年来, 我校一贯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近五年来, 我校每年均有学生的发明创造、科学论文等在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其中有多项一等奖;在各级机器人竞赛中, 也取得较好成绩。可以说, 我校的科技教育特色早已被学生、教师、上级领导、社会各界所认可。在2000年9月, 我校便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1.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今世界, 国家与国家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少年智则国智”, 青少年的智识程度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正因为如此, 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中, 青少年科技教育被置于重要位置, 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力, 直接影响到我国将来科学技术的实力和综合国力。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中小学必须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 并将其视为学校的重要使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科学素养。

2. 适应学校发展的需求

我校是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多年来, 学校扎扎实实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对这一办学特色如何很好地传承与发扬, 是我校一直以来关注与思考的命题。新时期下如何更好地发展科技教育, 是我校面临的新的课题。

3. 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和分化越来越明显。不仅不同的学生个性有差异, 水平有高低, 而且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的课程也往往兴趣爱好程度大不相同。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乐于探究, 对新异事物存在强烈的好奇。因此, 适宜的科技教育课程的实施可以更好地激发兴趣, 开发潜能, 发展个性, 培养孩子们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 激发科学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 提高大家的动脑、动手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 我校以“红领巾科技俱乐部”活动为抓手, 成立“机器人俱乐部”, 在创“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展开机器人训练教育, 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

●设计创意

机器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对它产生了兴趣, 特别是很多青少年也积极投身到各类机器人的实践活动中, 更是在大、中小学生中掀起了一股机器人热潮。

机器人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渗透性、未来前瞻性、创新实践性的学科, 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让机器人教育走进小学, 开发机器人的教育功能和发掘机器人的教育价值, 对推进教育创新, 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日本、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机器人学科教育对高科技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已在《劳技》《自然》《信息》课与课外科技活动开设了有关机器人的课程内容。要赶超世界教育先进水平, 机器人教育必须从小学抓起。如何把机器人教学引入小学课堂具有着深远和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 我校在区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200多人次, 其中省一等奖50多人次, 机器人训练小组在各级各类的机器人大赛中多次获奖, 最近还在“WRO世界青少年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区选拔赛”中, 获得了创意赛亚军, 并在2008年WRO世界青少年奥林匹克机器人竞赛中获一等奖。我校成为武进区青少年机器人活动基地 (小学组) 。

借此契机, 由校长引领, 在学校骨干殷立新、瞿志坚两位老师的创设下, “机器人俱乐部”就此诞生。今年, 我校又争创了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示范基地, 进一步带动了我校乃至全区的机器人活动。

“机器人俱乐部”是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开展科学研究的阵地, 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为宗旨的少儿科学团体。“机器人俱乐部”能精心呵护少年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对机器人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帮助他们了解机器人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并在活动中培养科学理念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自我管理, 为学生将来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过程

1. 组建机构

(1) 成立“机器人俱乐部”

我校成立“机器人俱乐部”, 聘请校内具有丰富科技工作经验和成就的教师担任俱乐部部长, 负责整个俱乐部相关工作。

成立“机器人俱乐部”后, 由学生自愿报名、教师推荐等方式招收俱乐部成员, 以老带新, 成立俱乐部理事会, 推选出理事会的理事成员。

(2) 组建“机器人课堂”

“机器人俱乐部”将整合机器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校本课程等资源, 围绕相关项目展开活动。学校依据教师工作经历和个人特长, 选择适合的教师担任机器人俱乐部的辅导教师, 充分利用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示范基地这一好时机, 上好机器人辅导课, 具体负责机器人相关的训练、竞赛等活动。

2. 确定内容

依据国家的课程指导思想、特色课程建设理论、学生的需求、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我校机器人俱乐部课程设计如下。

(1) 编著校本教材

要求机器人俱乐部辅导教师依据国家相关课程理论, 各年段科技教育相关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 结合机器人活动的实际, 编写本俱乐部辅导教材, 从而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的校本教材。

(2) 丰富活动课程

(1) 培训与咨询。俱乐部通过专家讲座、授课、观摩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有关机器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俱乐部成员可向辅导员、顾问、有关专家组成咨询有关机器人的信息。

(2) 交流与展示。利用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教育示范基地这一平台, 让俱乐部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与技术交流。通过举办各类比赛、研讨活动, 使会员之间取得交流。另外, 俱乐部结合学校相关重大活动, 向社会展示我校机器人活动成果。

(3) 小课题研究。由俱乐部的会员自由结合, 组成小组进行课题研究。

(4) 创意与竞赛。不时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 开展各种机器人竞赛活动。并结合定时开展的区、市、省、全国各级各类的比赛, 锻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3. 完善制度

(1) 制定“机器人俱乐部”章程。

(2) 制定“机器人俱乐部”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必须明确本俱乐部的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及每周活动次数, 俱乐部日常工作由辅导员组织开展。建立会员活动考勤制度、日志制度, 保证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学校通过督查、评比、奖励等方式对各俱乐部活动情况实施管理。

4. 优化评价

评价可以包括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教师评价。机器人的任务完成情况评价, 可以从完成任务的方式和完成任务的效率上进行衡量, 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完成特定的任务一般就是最佳方案。在同学互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辨证的评价。另外, 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也应该重视人文性, 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钻研精神等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感受着失败的遗憾和成功的喜悦, 对遗憾和喜悦的感受必然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之后的教师评价和激励将成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因此, 本俱乐部将制订“机器人俱乐部”评价激励机制, 通过多种平台让学生展示机器人活动的成果, 对表现突出的俱乐部及学生个人进行表彰。

5. 建好基础

(1) 加强设施建设

在长期的机器人活动中, 我们舍得投入, 添置了大量的机器人设施设备, 为学校机器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硬件基础, 如机器人实验室、机器人教室等。

(2) 加强师资培养

学校育人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 机器人教育要形成学校特色, 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为此我校积极提供机会引发教师的特长, 提供机会各展所长。几年来, 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努力加强了机器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1) 加强培训。我们先后组织教师赴上海、南京、北京、海南、成都等地参观地学习, 参加各级各类的机器人教育培训活动, 通过看和听, 使机器人辅导教师获得了一定的理性经验。

(2) 活动锻炼。教师光有理性的经验是不行的。因此, 我们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促使教师将理性的经验运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锻炼, 内化为自己的、有价值的经验。通过活动, 教师组织机器人活动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3) 机制激励。为了让机器人训练工作能顺利有序进行, 我们制订了相应的保障激励措施, 从而激励教师更加努力地开展机器人教育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 我校已有了一支业务水平高、凝聚力强的机器人辅导员队伍。

●预期效果

1. 机器人俱乐部活动将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机器人俱乐部”将是学生走向科学殿堂的摇篮, 是学生亲近自然, 感受科学, 探究科学的阶梯。通过创建机器人特色教育, 让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亲历探究过程, 学会观察、思考、实践、创新, 培育探究意识, 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的神奇与魅力。

2. 机器人俱乐部活动将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机器人特色课程的实施、课程的开发, 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面对竞争激烈的机器人活动与竞赛, 辅导老师在感到压力沉重、责任重大的同时, 更多地激发了自身发展的渴求和冲劲。教师的教学观念将逐渐更新, 科研意识、研究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3. 机器人俱乐部活动将形成学校鲜明的科技特色

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篇8

何建忠:连江文笔中学创办于2009年9月。在连江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指导和旅加华侨陈兆在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办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高标准?摇严要求?摇办特色?摇创品牌”的办学宗旨,提出了“办强初中?摇壮大高中”的办学思路,确定了“三年中考成绩全县前茅,六年办学质量三级达标”的初期办学目标。通过努力,我校已于2012年实现了“三年中考成绩全县前茅”的目标,并于今年4月高分通过“省三级达标校”市级初检,将于10月迎接省级复检。在此基础上,我校又确定了“2016年打造市级文明校,2019年争创二级达标校”的中期办学目标。为实现办学目标,我校通过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打造优质教育质量,以强劲办学竞争力,努力建设县级品牌特色学校。

办学6年来,学校励精图治,办学效益显著。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课题‘基础教育高效教学行为研究’实验学校”“省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市足球特色学校”“县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我校办学6年,历经四届中考,均取得优异成绩,考生上线连江一中等省重点中学人数均名列全县前茅,其中2012年、2015年两届中考,杨先航、林隆中同学分别荣获连江县中考第一名;2015年我校首次参加高考,共有48位同学上线本一,本科上线率88?郾5%,翁碧聪同学以604分考取我校理科最高分,黄焕栋等两位同学被北京体育大学录取。

记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您校是如何创新德育工作模式的。

何建忠:办校伊始,我校树立了“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育人观,在办学理念中突显“人文关怀”“厚德”,倡导仁爱和道德修养,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精神,把“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摆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

1. 挖掘德育优势内涵。我校初中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其余来自城区的大多为独生之女。根据生源情况,我校积极挖掘不同地域学生身上的德育优势内涵,成立校本课题“文笔中学初中部城乡学生习惯养成等德育优势互补的尝试”。几年来,我校在德育工作中一直强调因势利导,优势互补,并不断深化班级管理,目前已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2. 践行“三进”德育工作。以“走进家庭、走进内心、走进班级”为德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学校密切联系家庭和社会,扎实推进家访工作,取得社会、家庭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氛围,在家校间架起感情的桥梁。

3. 创新德育工作模式。我校在每个班级门口由师生共同精心制作一张班级名片,风格各异,不仅汇集了师生的智慧才华,更浓缩了真善美的德育内涵;针对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早恋、考试作弊等普遍存在的焦点难点问题,几年来,学校通过师生互动的主题班会公开课和在每年学校文化节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德育小品,以真实典型事例,引发师生共鸣,德育效果显著;学校尝试开辟的主题班会公开课在市级公开课中,得到专家及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县推广。这些由被动他育走向主动自育的德育工作新模式,有力助推了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到新的层次。

记者:贵校创办6年,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贵校在教学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经验。

何建忠: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工夫。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在强化教学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

1. 同课异构公开课模式。我校十分重视对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及批改等情况的教学常规管理。为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统化了教师课堂教学管理。6年来,我校大力开展“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高效课堂”教改活动,实行同课异构公开课模式。这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校本教研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思维、理念及教学风格的转型,营造了良好的学科集备氛围,极大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武,林良捷等40多位教师获全国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一等奖;多次成功承办了市、县两级教学公开周活动。

2. 业绩评估促教学团队建设。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初中生源质量不太理想,为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淡化教师个人业绩竞争,激发学科团队意识,学校建立了一套切合实际的业绩考评方案。几年来,这套以校际竞争激励团队合作的业绩评估方案,大大激发了我校教师集备教研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团队风格,为教师职称评聘等工作顺利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培优辅差因材施教。我校还建立了一套质量监控制度,实时对教学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对毕业班学生依据学业程度不同,采取分类分层次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专人培优辅差教学强化。实践证明,这套扎实有效的培优辅差质量管控制度,无论在优等生培养还是后进生辅导方面,成效都十分明显。

4. 培养兴趣特长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坚持“面向全体?摇全面发展?摇尊重个性”的育人理念,积极挖掘、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成立了合唱、书法、摄影、足球等学生社团,创办了《文笔山》校刊和《春池》文社,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2012年,我校学生足球队首次代表连江县参加福州市运动会,取得第四名的佳绩,2015年获评“市足球特色学校”;6年来共有100多名学生荣获省市县乃至国家级各种艺体类和学科比赛优胜奖。培养艺体特长生是创办品牌特色学校的思路与方向,也是我校根据校情生情大胆尝试艺体类高考的主要途径。

记者:一所学校的发展始终是文化的发展。在创建校园文化方面,只有强调团队的凝聚力,才能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请您谈谈贵校在创建校园文化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何建忠:办校之初,学校就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立志要办成一所让师生具有幸福归宿感的学校,对师生的关怀更多地从精神层面出发。我校以“人文关怀文化立校质量第一”为办学理念,确立“厚德?摇博学?摇宽和?摇致远”的校训,凝练“坚持梦想〓勇于挑战〓敢于超越”的学校精神,形成了以“文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既德才兼备又勇于担当的“能文能武”的新时期全面型人才。

6年来,我校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倡导独具风格的团队文化,强调治学严谨,教法科学,以专业为导向进行团队文化建设,重视合作与竞争,正确引导,以求同存异为管理宗旨,丰富学校团队建设,并将其视为教师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标准,作为学校文化组成的关键部分不断进行优化与强化。从和谐的行政班子团队、融为一体的学科集备团队、班主任为龙头的班团队到班集体乃至保安团队,学校团队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示。

在不断强化团队文化建设中,学校把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目标与学校管理的目标结合起来,让学校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几年学校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成效,就是依靠这强劲的团队力量。

通过6年的努力,我校已经从制度、行为、环境等表层的文化建设向富有内涵的文化建设跨越,学校文化建设已初具雏形。

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篇9

基层党组织建设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巩固现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经研究,决定在我村实施“动车组工程”,全面提升村级组织建设工作,结合我村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改革创新,树立“火车跑得快,节节都要快”的全新理念,通过激励先进党组织,鞭策中间组织,整顿后进组织,着力解决少数基层党组织年龄化老、动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动车组”,不断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增进和谐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

建立以“县委铺设轨道、镇党委为火车头、村党组织为动车”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动车组运行模式,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新机制,经常性来抓“动车组工程”建设,由偶态变成常态。

三、主要措施

1、以实施“堡垒工程”和“旗帜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坚持以增强农村班子的执政能力为核心,实施以争创“先锋村”、“先进村”、“特色村”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组织建设“堡垒工程”和以增进团结共事、增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为主要内容的基层领导班子“旗帜工程”,全面加强农村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要根据本村自身特色抓好党建工作,抓两头、带中间、促整体,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特色工作方案。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责任,确保取得实效。

2、以党组织设置调整为重点,加快年轻党员发展步伐。立足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党组建工作。实施以推广“支部+协会”工作模式为主要内容的“金桥工程”,不断的扩大“支部+协会”工作模式在农村的覆盖面,着力构架连接农民和市场的“致富金桥”;进一步打破地域界限,合理调整农村党组织设施,把平均年偏大的老党员设立专门的老党员支部。

3、以加大培训为重点,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认真落实“分层培训、分级负责”的要求,要充分发挥业余党校、“电视上网”、“双培双带”示范基地等培训阵地的作用,组织日常专项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得少于30天,扎实组织实施以带头创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员干部“标兵工程”,切实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继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培养工程”,培养“永久牌”的大学生村官。重视选派基层党员干部学习考察和选派干部到非公有

制企业开展帮扶工作。积极探索推行“渲染式、菜单式、体验式”教育法,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培训实效。

4、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刺年纪组织建设,打造“动力列车”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党员议事会,建立健全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加强民主监督,依法规范村级民间组织管理,积极培育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支持他们发挥积极作用。

5、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壮大“动力源”。

认真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按照“坚持标准、改善结构、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注重在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特别要做好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的发展,积极探索外出人群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改完党员队伍结构。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稳妥推进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努力形成党员队伍的自我纯洁;建立党内关怀机制,从政治、工作、生活上关心自护广大党员,认真解决生活困难党员的实际问题。

四、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实施“动车组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是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客观需要,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富裕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村党组织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政治

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把 “动车组工程”,抓紧抓实抓好。

2、加强组织领导。村党组织要把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动车组工程”,作为“三级联创”活动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要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落实工作措施,细化任务指标,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实处,抓出实效。

岔口村党总支

提升学校师德活动实施方案 篇10

为了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队伍师德水平,促进我校内涵发展、科学发展,根据《关于印发〈合肥市20XX—20XX学年度中小学“师德提升工程”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合教【20XX】299号)、区教育局《蜀山区20XX—20XX学年度“师德提升工程”》蜀教体87号等文件精神,根据结合我校实际,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特制订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爱四有”(爱校爱岗爱生、有工作激情、有创新能力、有奉献精神、有职业操守)为主题,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为核心,以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高,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转变作风、优化行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主要任务

(一)坚定职业理想,工作热情明显增强。高涨的工作热情源于对职业的热爱。要教育和引导教师,把教育当成一项事业,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做到“有心、用心、尽心”.

(二)热爱全体学生,育人水平明显提升。热爱学生是教师特有的情感、师德建设的核心。教育和引导教师对学生要做到“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熟悉学生禀赋,理解学生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要热爱每一名学生,善待每一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学风建设,学习能力明显提高。要釆取各种措施为教师学习创造条件,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把学习与教育发展要求、与提升创新能力、与破解工作难题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更能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四)规范从教行为,行业作风明显改善。引导教育广大教师要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宪法及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自己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廉洁从教,依法治教、依法施教。树立教师高尚的师德形象,树立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

(五)塑造文明形象,人文环境明显优化。引导教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自我加压,负重前进;说文明话,办文明事,自觉塑造、维护、发展文明教师形象,营造谦虚友善、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人文环境。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思想引导与制度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既着重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探索长效机制,靠制度规范师德师风行为。

(二)坚持正面引导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弘扬师德师风建设的主旋律,讲敬业、讲奉献、讲爱心,又要着力解决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学先进、找差距、扬正气、刹歪风、树形象、比奉献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学习教育和活动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组织好集中学习和大讨论,又要开展好形式多样的配合活动,使教师在学习中受教育,在活动中有提高,让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丰富多彩、扎实有效。

(四)坚持自我查摆与开门纳谏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组织教师对照有关规定认真开展自我查摆,又要釆取设置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公布征求意见电话和网上信箱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开门纳谏,广泛征求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做到查摆问题全面准确,分析原因深刻透彻。

(五)坚持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能力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式方法,切实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措施,又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明素质,使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上新台阶。

四、活动领导小组

为保证本次活动顺利开展,经研究,成立合肥市潜山路学校20XX—20XX学年度中小学“师德提升工程”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成 员:

五、学习阶段安排

按照学习动员、查摆剖析、整改落实、总结提高四个阶段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有序推进。

(一)学习动员阶段。20XX年10月至12月。在全体教职工中主要抓好宣传动员、全员学习和辅导讨论三个环节。

1.抓好宣传动员。一要召开动员会。组织召开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二要成立组织机构。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三要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全区统一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2.抓好全员学习。一要明确学习内容。一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学习相关法规。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合肥市公办学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及规定。三是学习专业理论。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师德师风建设理论的文章。二要明确学习方式。釆取个人自主学、小组互动学、全校集体学、主题论坛、专题辅导、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师自主学习每周不少于4学时,小组互动学习每周不少于2学时,全校集体学习每周不少于1学时。学校制定学习计划,集体学习要有学习记录,个人学习要有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在学习期间,每个教师都要撰写字以上的学习心得或反思,保证学习质量。

3.抓好辅导讨论。一要开办道德大讲堂。学校举行师德师风专题报告会,组织开展政策法规讲座、师德理论讲座,引导和教育广大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开展师德先进事迹报告会,邀请名师、名校长、师德先进个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对师德的认识和感受,充分发挥带头辐射作用。二要开展专题大讨论。围绕“新时期我们怎么当好教师”的主题,广泛开展大讨论。引导全体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教、德识相长”;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认识和改进有悖师德师风的不良行为,展示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风釆。

(二)查摆剖析阶段。20XX年1月至4月。在全体教师中主要抓好学校和教师自查、征求意见、民主评议等三个环节。

1.开展学校和教师自查。学校要求教师对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合肥市公办学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等要求,分别开展自查。

2.广泛征求意见。学校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座谈会、社会人士代表座谈会,设立师德信箱、公开校长网络邮箱,公开师德监督电话,广泛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征询意见。

3.开展民主评议。学校设置师德调查问卷,并召开由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会议,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及每位教师的师德表现进行评议。

(三)整改落实阶段。20XX年5月至7月。在全体教师中主要抓好制定整改措施、强化整改落实、建立长效机制等三个环节。

1.制定整改措施。针对征求意见、自我剖析中查摆出的问题,结合走访活动,教师个人和学校要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分别制定出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切实可行的师德师风建设整改方案。要突出整改重点,确定整改时限,明确整改责任。

2.强化整改落实。学校制定的整改措施和方案在全体教师会上通报,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教师个人的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通报。要坚持边改边查、边查边改、即知即改的原则,注意把整改过程中新发现的问题及时补充到整改任务中去,确保整改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3.建立长效机制。为使师德师风建设达到常态化管理,做到常抓不懈,各校(园)要结合实际,制定出详细的落实细则或措施, 并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

(四)总结提高阶段。20XX年8月至9月。在全体教师中主要抓好活动总结、成果推广工作。学校对师德提升工程活动的各个环节工作落实情况要认真梳理,查缺补漏,并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要深入挖掘典型,培树典型,发现和选树一批先进的师德典型。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师德先进典型报告会,推广师德先进典型的好做法、好经验,巩固活动成果,放大活动效益,全面提升师德水平。

六、活动方式

推出“六大提升行动”,即:“学习对照提升”、“师生互动提升”、“开门评议提升”、“同伴互助提升”、“标兵引领提升”、“承诺践诺提升”.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全面提升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一)“学习对照提升”

开展“学规范、找差距”专项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和《合肥市公办学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及规定,引导教师积极阅读代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经典著作和最新教育理论书籍,结合自身实际,人人“照镜子”、“摆亮点”、“找不足”,开展对照自查。着重突出以下内容:

一看依法执教情况,能否做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以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二看敬业爱岗情况,能否做到忠诚教育事业,勤恳敬业,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看关爱学生情况,能否做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

四看严谨治学情况,能否做到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因材施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五看团结协作情况,能否做到关心集体,维护大局,尊重同志,互相帮助,互相学习。

六看尊重家长情况,能否做到主动联系家长,听取意见,正确指导家庭教育。

七看为人师表情况,能否做到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八看工作纪律情况,能否做到遵规守纪,不畏困难,乐于奉献,奋发进取。(二)“师生互动提升”

1.开展“走近学生心灵”活动。组织全体教师每名教师与至少1名家庭贫困、后进生,建立学习和教育上的结对帮扶关系,通过辅导关爱、心灵抚慰、思想教育等具体行动去关心学生,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导教师确立“了解——理解——关爱”的爱生理念。

2.开展“感恩老师”活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走近教师”,了解教师工作,理解教师,尊重教师,感恩教师。积极开展“感恩教师”征文活动,组织老师、学生、家长参与征文撰写,描述老师的工作、学习、实践等生活情景,向社会宣传展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开门评议提升”

组织学生评教、家长评教、社会评教活动。结合“家长开放日”,借助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通过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群众评议师德师风,查找师德师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整改措施。定期公开整改情况,并搞好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

(四)“同伴互助提升”

充分利用教师专业成长管理平台,组织优秀师德论文、实践案例、体会感言、家访记录等评选活动,征集优秀师德师风建设经典案例,编辑成册。定期举行师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师德演讲或师德专场报告会等活动。鼓励教师进行师德反思和总结,积极主动地通过媒体发表师德建设的文章和体会;鼓励广大教师对师德建设提出意见、建议,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五)“标兵引领提升”

进一步发挥师德标兵和师德模范在提升师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的榜样和引领作用,积极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浓厚氛围。大力开展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先进个人争创活动,深入挖掘培树典型,定期表彰奖励,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召开师德提升工程总结表彰大会,认真总结活动成果,推动师德提升工程进一步向高水平发展。

(六)“承诺践诺提升”

积极开展师德宣誓和师德承诺活动。通过签订《师德承诺书》、举行师德宣誓等形式,向社会郑重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要在广泛学习、教育、整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关师德建设的工作制度、工作规范,使师德提升工作长效化、制度化。

七、保障措施

1.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学校是师德师风建设的责任主体,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长久的、系统的、事关学校工作全局的大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考虑到师德师风建设的特殊性和长期性,活动安排没有划分阶段,而以“六大提升行动”贯穿活动的全过程。积极发挥报刊、网站和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作用,大力褒奖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2.加强领导,强化监督。学校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学校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广泛接受社会对师德师风的监督。

3.创新载体,丰富效果。学校将把师德建设寓于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中,将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让广大教师在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不断创新活动载体,用新颖的活动载体吸引教师,提高广大教师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思想有触动,素养有提升,从而为更好地教书育人提供动力支撑和思想保障。

上一篇:医务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课标杯”“创新杯”征文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