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初探(精选13篇)
-----新李小学教导主任邱石
农村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有效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一)学习习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抄袭作业“蔚然成风”;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二)生活习惯。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睡觉时喜欢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现象时有发生;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经常吃烟、酗酒,身体各项发育指标均不理想;个人形象不佳,前卫的衣服、古怪的帽子、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色、不文雅的口头禅时常出现在校园„„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际交往习惯。学生不良人际交往习惯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哥儿们”义气严重;男、女生之间“亲亲热热”,突破了同学的纯洁友谊界限,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暴力倾向严重,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斗殴、欺负弱小;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一)家庭的影响。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由于受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方法欠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疏于监督,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影响差,为孩子树起了坏榜样;二是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三是家庭结构缺损,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长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四是居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五是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把子女当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六是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促成了学生行为的怠慢、攻击、欺骗、逆反及破坏心理,养成了早恋、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行为习惯。(二)学校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不良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局限于学生智育考核,忽视了德育的培养;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极不文明,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三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鞭策”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四是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的影响。俗话说:十人教学好不如一人教学坏。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校园周边一些不法经营应运而生。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受不住诱惑,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抽烟喝酒、聚众赌博、滋生是非,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中、小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诱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不思进取奉献;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当代小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容易造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四是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网吧、舞厅、游戏厅秩序混乱,违法经营,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
三、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逐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和培养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品德培养的错误做法,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评机制,不单纯以教学业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要鼓励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路品行。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变过去的“分数制”为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适当增加学生德育量化得分在学业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教育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二)强化前途理想教育,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充分开展家长的亲子教育,让家长以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积极主动协调街道社区和其它单位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周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其强健的体魄,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机会。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注重行为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良好的行为。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家庭较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学校,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进一步强化训练、反复强调,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学校、社会每位成员,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毛病要坚决指出,并要求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真正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和蔓延。
(四)严格规章制度约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青少年自觉性不强,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要大力提倡积极的行为,抑制不良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要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学校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标准等规章制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逗硬执行,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在制度约束方面,要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形成风气。
(五)做好榜样示范引导,矫正学生不良言行实践。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为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大力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在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善于给学生讲明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道理。作为教师,有义务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表彰,要多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一一列出,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的每一项“恶习”。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成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饮食、卫生、社交、活动等,在文明行为习惯上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向其学习。
(六)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搞好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应高度注重“潜质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对其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做好特殊教育,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从而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针对特殊群体,学校可组建专门的“行为规范强化班”,对部分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强制教育,组织他们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影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逐步规范学生的品行。家庭应加强对“潜质生”这类特殊个体的关心、关爱,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规范的言行来熏陶、影响孩子,教化孩子,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大家庭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 1) 社会大背景分析。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们价值观念也急剧发生变化。 中、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这样的不良习惯在农村对学生的影响尤甚。
( 2) 教育大背景分析 。 当前部分地区教育评价标准只以分数为重,导致学生、家长也只向分数看齐,而忽略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由此学生从小也就养成了万事以分数为重,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的观念, 他们不会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也就越来越多了。 学校教育往往注重“ 说教”,将思想品德教育教条化、考试化、知识化,忽视了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 3) 家庭成因的分析。 一是留守家庭。 部分农村家庭,父母选择离家外出打工挣钱,至于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指点,基本是无能为力或无暇顾及,更别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了。 二是单亲、离异家庭。 俗话说得好“ 家和万事兴”,如果孩子成长于和睦的家庭氛围之中,在父母温馨的陪伴下,常常会养成许多好习惯。 在农村,由于文化层次整体偏低,匆匆结婚、草率离婚的现象屡有发生。 这样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他们容易养成孤僻、散漫、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
( 1) 课堂不良行为习惯的主要表现 。 一是显性不良行为。 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大声喧哗、相互争吵、顶撞教师、违反课堂规则等。 二是隐性不良行为。 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做小动作、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不会预习、不会复习、课堂思维不能紧跟老师走、不善于发现问题、不积极解决问题、不及时纠错对学习没有兴趣等。
( 2) 课外不良行为的主要表现。 一是不做作业。 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作业整体难度大, 数量多。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学生容易从最初的想做不会做, 逐步演变成会做也不做。 二是不诚信。 部分农村学生不诚信的危机已不容小觑, 比较普遍的是撒谎。 有的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编出各种理由欺骗老师;有的学生犯了错误,编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有的学生谎称学校要交费,从家中骗取钱财。 三是校园暴力。 当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常常在第一时间选择的就是武力解决或奋起还击, 并由此拉帮结派、威胁恐吓、大打出手。
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 1) 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机制 。 传统的评价机制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重视学生的德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自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在乎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 自然也会表现越来越好,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 2) 从人性化、从细处进行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注重人性化。 我们要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 进行分层次的教育,使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 关注学生心理和情感健康发展。 学校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 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 我们每一个教师要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以矫正。 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 农村教育是培养“ 伟大的新生命”的活教育,要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
( 3) 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作为学校教育,应高度注重具有“ 不良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4) 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亲子情感是培养孩子优良品德行为的感化力量。 许多良好的个性品格和行为习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并成为孩子品德教育中不可抗拒的感化力量。
四、结束语
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不良习惯不是教师一个强制性命令或采取强制性措施就能纠正的,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纠正不良习惯。
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难免犯错,因此,教师要重视第一次纠正的导向作用,祛邪趁早,首误就扶正。教师不仅要有敏锐的眼光,缜密的心思,还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掌握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做到“对症下药”。
本学期初,我准备进行一次班干部竞选。学生们纷纷响应,竞选班长、纪律委员等职务的人很多,但几乎没人参与体育委员、生活委员的竞选。他们的理由是做班长,既威风,又不用做苦力活:生活委员、体育委员日晒雨淋、早出晚归不说,还可能费力不讨好。为此,在竞选之前,我召开了一次以“惜缘”为主题的班会,在会上同学们感受到同窗几年是一种千载难逢的机缘,集体是一个大家庭,作为家庭一员,于情于理都应为它的温暖和谐献策出力。由此,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聘班干部的意义。竞选当天,各种职务都有学生热情参与……
学生纠正陋习的过程是一次“痛苦”的体验,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坚持并克服困难,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只有持之以恒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心理机制所决定的。
根据经验,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行为习惯纠正训练要做到十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平时表扬与积极奖励相结合。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多种活动,丰富学生体验。我把班会课放手给学生自己组织,班会的主题结合班级情况在星期一的周会课由全班同学讨论拟定,再由学生选拔主持人,确定班会形式……这样的班会课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民主”,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习惯纠正教育还应讲求体验的多样化,除一些必要的活动外,还可以增加阅读材料、心理问答、讨论、谈心、角色互换、实况调查等内容。如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组织优秀学生介绍经验之外,还可以整理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学习方法、技巧及学习习惯等,通过学生阅读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为了增加学生人际交流经验,可以设计“接受建议”的自查问卷,通过自查及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善于为他人着想,乐于接受合理性建议,还可以设计一些正反事例,使学生学会一些“拒绝对方”的方法。
何秀华
张某,男,今年13岁,初一年级学生,在学校观擦,易冲动,有暴力倾向,抽烟、喝酒、上网吧,同学很怕他,平时同学们都不愿与他交往。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若同学不搭理他,他还骂别人;老师若有批评,他还不服气,双眼瞪着老师,常常抄袭作业,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偶尔还偷偷拿别人东西。
一、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张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她外出打工。从小与他一起的只有照顾其起居饮食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疼爱孙女,无暇关注张某的学习。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张某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以及说谎话哄骗教师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开家长会都是爸爸妈妈去,我的开家长会没人来我像个孤儿。平时我想怎么样都可以,只要我喜欢爷爷奶奶不管我,他们也不知道。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张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二、主要纠正过程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中学生各种不良习惯虽有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培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通过观察研究,我与任课老师协商、班委会议成立“师生组”、“同伴组”对张某进行接对帮助,从生活到学习,让他感觉到虽然他以前犯了很多过错,但老师、同学依然爱他,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矫正方法。
1、提高认识。我通过面对面谈话、作业批改一句留言等方式让他认识到行为习惯无小事,它影响个人形象,影响人的成才与发展,增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动机和愿望;
2、循序渐进。开始帮助她矫正时,他总说改不了甚至干脆说不改了,对此我就帮助他把一种原先需要大决心才能完成的事情,分成几个用较小的决心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样,他心理上就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而心理阻力也就小的多。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坏习惯不可能一下子抛出窗外,但可以把它一步步赶下楼梯。”
3、持之以恒。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是说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比培养一个好习惯要难的多,因为这里有一个“惯性效应”问题。我在课间总是走到她身边说:“今天表现很不错。”,“同学们说你最近很棒”,“今天你对自己很满意吗?”,“今天你哪儿做得还不够好?”,“加油,你会更棒的。”等等。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关心激发了她下大气力矫正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张某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学习上进,现在她每每打电话给父母汇报在校情况时,其父母都很吃惊,问这是我儿子吗?
三、思考和建议
1、对有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在矫正过程中,各科教师要协作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交流,鼓励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表扬肯定学生的正确行为,交流说明对学生的关爱。
2、因为在同伴群体中存在社会感染机制,所以,让好的行为同学去感染有问题的学生,充分体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往往通过一两次的训练是不够的。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经常会有反复,教师应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辛的育人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无论一个学生怎么样,都要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多一颗爱心,多鼓励多欣赏,给孩子们的人生当好向导,用心呵护她们成长过程的每一步。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养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因此,我根据教育工作计划,针对我班学生特点,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积极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礼仪习惯、卫生意识与安全意识等系列教育活动。在班会上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逐条向学生讲解说明。其次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和班级里所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大家是议论纷纷啊 最后我逐条总结:
一、不良行为:
1、打人、骂人、说脏话,行为举动不文明;
2、不尊重他人,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3、不遵守纪律,随便;4 自制力不强,不能受委屈;
5、虚伪,不诚信;
6、无爱心,对任何人都很冷漠;
7、不团结集体;
8、欺负比自己弱的人;9、不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10、喜欢背后说人坏话;
11、经不起挫折,不够勇敢;
12、不爱护公物,不讲公德;13、自以为是;
14、无集体荣誉感,什么家务事也不会做;15、随地吐痰,乱仍杂物;16、偏食、挑食、喜欢买零食;17、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作息无计划,无规律;18、在家里乱扔东西;19、不吃早餐(把钱省下买东西);20、自己会做的事偏要别人做。太迷电视;20、上课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21、讨厌学习,作业马虎、应付、拖拉;22、上课不发言,被动学习,积极性差,不会抓紧时间,学习不努力,不刻苦;23、不完成口头作业(如,背诵);24、不喜欢读正规的课外书。
二、讨论重点
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增强在校学生基本做人的态度和习惯方面的教育,就是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简言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很多同学有骂人的习惯。其实,这类的不良习惯通常都是跟家长、电视节目、不良图书等的语言学的,家长骂人,孩子在学校里也会骂人,这样会恶性循环就导致孩子有了骂人的不良习惯,打架也是如此,通常有动武习惯的家长,孩子就爱打架,真正要改必须得从源头做起。所以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调的结果。
在众多不良习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算是乱扔垃圾了,我们在操场上出去玩的时候,最好是把垃圾放到垃圾箱里去,久而久之,垃圾没了,坏毛病也改了。在这里我们没提到的不良习惯还有很多很多,不过,只要大家努力,有克服坏习惯的决心,那么多少不良习惯都可以改掉。
现在的学生身上存在的最严重的不良习惯:喜欢依赖别人;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爱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要改正这些不良习惯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我们自己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中学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今天的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时期,又面临信息时代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的包围,以往的教育规律变得模糊起来,“养成”一下子成了十分敏感和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学生养成教育亟待加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我们的基本道德素养都没有形成,那祖国的未来也让人担心。
三、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三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首先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能直接对学生进行评价。
1、自觉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金钥匙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认知认得形成一种长久而持续的行为。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好的行为。学校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反复强调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还可通过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等方式说明其重要性,改变其行为,进而养成良好习惯。我们要不厌其烦,反复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最终使多数学生会接受这一观点的,于是就具备了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
2、榜样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指路灯
首先,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学高人师,身正为范,在思想上,要明白自己的作用,因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其次,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要立于不败之地,给学生讲养成良好习惯的道理。否则,以己之昏昏,欲使人之昭昭,肯定做不到。再次,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否则说一套,做一套,缺乏价格魅力和权威性,学生是不会听从的。最后,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表彰。为了形成良好习惯,班主任要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认识后,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清单中的每一项“恶习”,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3、制度是养成良好习惯的保障
制度约束分两个方面:一是提倡积极的行为,二是抑制不良的行为。在制度约束方面,加强执行文化建设,增强日常检查的自觉性,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这一方面,德育处承担主要的责任,值周队负责日常检查和督促。
4、活动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石
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断的反复实践。有些习惯必须在群体性的活动中才有可能养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而且通过举办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学校提倡什么,去塑造自己。一般有哪些活动呢?校会、班会、有关文娱体育活动、各种比赛性活动、调查活动等都可以。不在乎具体形式,关键是活动者要贯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理念,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良好习惯。
5、强制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手段
面对农村教育,再好的说教方式,有时也难以转化问题严重的学生,为此,我班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条文,参加必要的劳动,观看预防未成年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直到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并有所醒悟为止。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现象有所抬头,特别是城市边缘乡村的学生,不良行为有增多之势,一些学生在语言、行动中经常出现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有的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形成学生不良行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不当或三者没有有效协调造成的。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是造成部分学生不良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在广大农村,家庭教育意识极其淡薄,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再加上有些家长教育水平缺乏、行为不当,这是造成学生不良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有三:其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劳动率的提高,加之产业结构的调整,种田已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从而使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远离家庭,转入工厂或外出打工。因长时间不在家,其在校上学的子女大部分都是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由于是独生子女,加之隔代惯养,因而对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要求是言听计从、一味满足,从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也无能力束缚他们的行为,从而使他们形成了自傲、任性等不良个性,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其二,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常年在外,偶而回来一次,觉得对不起小孩,因而会多给些钱或者他要什么给什么,对子女的物质要求过分迁就,认为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对他们的补偿,却从不与子女交心,对子女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从不过问或过问甚少。
有的父母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人”或“树大自然直,人大自成人”等缺乏科学根据的育儿观念,采用了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的育儿方法。考试成绩不理想,拳打脚踢或者不闻不问,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叛逆情绪,诸如破罐子破摔、离家出走等。这些方法对子女成长极为不利,也易导致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现象。其三,家长自身行为不当影响孩子。如家长护短惯儿,自家小孩回来说被人欺或被人打了,家长不问青红皂白马上找人家争吵;小孩违反了纪律被老师训斥了两句哭回去了,家长马上找老师论理,甚至有些家长还对老师说:“我家小孩长这么大,我都舍不得打,你凭什么打他,他学习好坏不关你的事……”试想这样的家长,其言行会传给孩子一个什么信息?还有的家长整日整夜打麻将、语言粗俗、信鬼神、占小便宜等,这些对子女的不良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是造成学生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目前学生中出现不良行为现象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受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影响。如有的教育工作者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讲的是爱党爱国爱人民,做的却是与党和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的事,或者对学生缺乏爱心、耐心,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根据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实际进行教学,采取的教育形式不够恰当,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其表现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摆架子,缺乏调查研究,不了解事情始末,批评学生振振有词,而缺乏有的放矢;在全体学生面前讲不该当众讲的学生缺点,或者动辄“揭短”,严重挫伤了犯错误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感到无地自容,从而易产生对教师的对抗情绪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本达不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只能导致师生关系激化,必然会出现诸如当众与老师争辨、顶撞老师,或者不上学、离家出走等不良现象。其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顾抓教学质量,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德育教育机制上,有的学校没有形成一定的德育运行机制,没有建立德育教育机构及其队伍,德育是学校的盲点,学校所拥有的只是应付检查的花架子。其三,受义务教育和上级部门评比制度的影响。由于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生不经选拔,直接升入初中学习,学校对入学新生没有严格要求他们应该具备起码的道德标准和学历标准,那些在原学校本就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升入初中后仍然恶习不改、我行我素;在知识层次上,有的新生根本就不具备该年级的基础知识水平,于是放任自流,干脆破罐破摔,从而影响他人、影响班风甚至是全校校风。
三、社会教育是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现象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就社会教育而言,其一,受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学校周围和生活社区没有什么好的文化设施,有的是营业性歌舞厅、游戏室、台球室、网吧、酒吧,特别是现在社会上泛滥的网络游戏、聊天等,使不少中学生沉溺其中,有的还患上了“网络成瘾症”,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心理疾病。目前受网络影响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乃至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其二,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里充满了暴力、凶杀、色情、、恐怖、抢劫、偷盗等,中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思想品德不良行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其三,那些从事娱乐经营的业主和个体摊贩以及社会不良分子,思想素质差,唯利是图,采用卑劣手段吸引中学生去尝试、去购买、去体验,而中学生由于认识不足,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加之好奇心强,极易受其引诱,放弃学业,从而沦落为思想品德不良的学生。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 社会多元化结构和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农村中小学生受其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 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有效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社会因素
按照社会学理论, 青少年的品行和犯罪行为与后天学习因素有关,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随之发生变化, 会产生许多新的社会矛盾, 规则还没有建立和完善, 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断出现, 让人喜欢的网络迅速普及, 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自律观念不强, 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 抽烟喝酒、聚众赌博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暴力解决矛盾冲突的行为模式等各种社会性刺激都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良好的思想行为的养成。
(二) 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是少年儿童生活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和谐向上的家庭会给青少年以良好的影响, 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 反之, 问题家庭则易引起品行障碍, 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家庭内部的氛围如何, 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是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温床。如:1) 望子成龙型家庭。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素质、能力、爱好, 给予过高的要求或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学生一旦出现不良行为或达不到父母提出的要求时, 其父母就会棍棒相加。这样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得不到温暖, 很容易养成自卑、虚荣、孤僻的畸形心态。由于在家庭中缺少关爱, 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到社会上寻求“哥儿们”的帮助, 进而受到不良诱惑而走上邪路。2) 教育观点有问题型家庭。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的孩子好胜, 喜欢打架斗殴, 这可能跟父亲的行为习惯有关。比如有的家长长期吸烟、喝酒、赌博, 他的孩子有这方面的行为, 他也不认为有什么错, 有时甚至会支持孩子的做法。父母在教育的问题上观点和态度存在分歧, 不注意沟通, 甚至互相拆台。3) 重智轻德型家庭。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 智育是孩子成材的唯一道路, 只要考高分就是好孩子, 从而忽视了其意志、品质、性格、毅力、人际关系、社会常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的父母对子女溺爱偏袒, 不管子女提出多高要求, 父母总会想方设法地满足他。这样就会使子女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品行, 甚至发展到为所欲为、不可收拾的地步。
(三)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仅次于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负担着培养和教育学生, 使他们的德、智、体、能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 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 教育导向问题。当前教育市场化倾向加剧, 校际之间竞争日益激烈, 而竞争制胜的法宝往往是升学率。虽然素质教育人人叫好, 但应试教育却依然大行其道。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 只有少数同学获得高分时有“开心一刻”, 更多的学生在漫长的学习中得到的是失败的消极体验, 加上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 无限制延长学习时间, 学生的集体活动少, 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得不到表现, 这样一来, 大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 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而学生纪律松散, 不文明行为泛滥。2) 教师教育的偏差。对学习成绩和表现较好的学生, 教师常常鼓励、表扬, 给与很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那些学习成绩和表现较差的学生, 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没有表现机会, 得不到老师的重视, 被鼓励的机会很少, 极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于是这部分学生便产生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心理, 导致攻击和破坏行为。3) 班级风气不好。同学之间缺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和相互信任, 易导致相互攻击、讽刺、挖苦、打击上进、主张邪恶势力。
(四) 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 心理脆弱, 模仿性狠强, 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渴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 成为独立的个体。在这个时期, 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 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 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 如渴望独立与依旧依赖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自卑与自傲的矛盾, 性成熟与性心理的矛盾等等, 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
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建议与对策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要纠正必须多管齐下, 各方面协调配合。
(一) 端正观念, 科学教育
首先, 要改革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重视学生特长的发挥, 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有特色。其次, 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 热爱学生, 改变过去以分数, 是否听话等人为因素把学生分为优等生、差等生的错误做法, 认识再差的学生也有其闪光之处, 树立新的人才观。再次, 要创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 学校和家庭均要负担其责。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 多给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生活方式和习惯, 多给关心和理解。最后, 要组织生动活泼、有意义的集体活动, 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展示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家校联合, 齐心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 对未成年人的品格、情感、思想等影响非常重大, 对其生活、学习、劳动等各项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只有当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 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 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 及时与家长沟通, 并对教育孩子粗暴、简单、溺爱的家长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 采取统一的标准进行教育, 从而达到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三) 重视心理, 人文教育
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 他们因为经常受老师的批评, 家长的责骂, 经千锤百炼反倒具备了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然而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自卑、没有信心。而克服自卑、培养自信的有效方法是称赞和鼓励。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首先要学会夸奖孩子, 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夸奖是一种激励, 激励比批评和强迫的效果要好的多。夸奖先生也要注意技巧, 夸奖过分或夸奖不适当会适得其反。
学校、家庭、社会要相互配合。长期以来, 在教育学生问题上, 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配合不够。对行为不良学生转化过程中, 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施与积极影响, 尤其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 形成共同教育的统一合力, 步调一致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摘要:为什么部分学生是非观念淡薄、心理脆弱、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结合自己二十年的教育实践, 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临近市区,不少本地村民用耕地建房出租,以明显低于市区的价格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租住。这造成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复杂,有个体工商户、基层服务人员、靠自建房出租为生的本地村民、单位居民的子女等。
二、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部分学生在家常与父母发生冲突,在校顶撞甚至辱骂教师;部分学生喜欢与社会青年来往,时有恐吓、抢劫等犯罪行为;班集体出游时在车上抢位置,常在教室的课桌凳椅上涂鸦。种种现象表明,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的公共道德素养不高。
2.不良的学习习惯
城乡结合部区域教学条件相对薄弱,这里的学生学习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系统的学习计划,自主学习能力弱,过多依赖教师的督促;易开小差,许多不愿意回答问题,不愿做练习,也很少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看法;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更没有阅读有益课外书籍的习惯。
3.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
部分学生经常迟到;初一的学生还不会扫地,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部分学生没有运动等健康的兴趣爱好,有的染上了网瘾。
三、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断奶期”,个体思想不成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但又想自我独立,容易发生心理冲突,也容易受到暗示。
2.学校教育的误区
城乡结合部学校向来重智育,轻德育,再加上投入少,发展滞后,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重视,或没有系统有效的行为养成教育,见一桩抓一桩,治标不治本,无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从根本上得到矫正。
3.家庭教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后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巨大的影响。学生的家长很多是当地的村民,或者外来务工等基层工作者,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精力有限;部分家长生活起居不规律,或倒班,或起早贪黑,子女在中午和下午放学的空当去了哪里,与什么人来往,做了什么根本无从了解。孩子放学便“放羊”,家庭缺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4.周边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
城乡结合部违法犯罪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粗口不断,随地吐痰,有攻击或破坏性行为,甚至辱骂教师。这些陋习无不跟学生日常所听所看所接触的人有关。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差,公共场合少,黑网吧众多,染上网瘾的学生比比皆是。
四、城乡结合部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1.学校教育的矫正策略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这里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组织系列主题班会或者专项的心理辅导课。其次,开发有关习惯教育的校本课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作为习惯的内容范本,但它们的内容比较模糊笼统。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此外,还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爱来学校,远离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注意营造气氛,在校园里张贴警句、标语等。
2.联合家长和社区的力量,加强校外管理
提高家长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可以向大学等地方招募志愿者集中社区管理,让志愿者给学生辅导功课,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健康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放学后有地方可去,而不是在放学路上或其他地方闲逛。
3.加强与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合作,治理城乡结合部的治安
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力量,专项整治城乡结合部的治安。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提高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意识,抵制违法犯罪现象,改善城乡结合部的治安环境。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活动,消除居民聚众赌博的现象,为城乡结合部学生的习惯培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总之,只有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矫正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本文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2010级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学生)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2、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增强自觉性。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讲文明守规范的好学生。
活动程序:
一、整队汇报。
二、出队旗。
三、唱队歌。
四、活动过程。
(一)中队辅导员讲话: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做什么事情都得讲个规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对我们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规范的要求。它教育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我们中队将举行“告别不良行为,做文明学生”的主题队会活动,下面请主持人为我们主持活动。
(二)活动开始
1、知识竞答
同学们,大家好!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规范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讲规范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讲文明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文明规范是一块金子,拥有的人,他的人生便会闪闪发光。文明规范是美德,是美妙人生享之不尽的一笔财富。“告别不良行为,做文明学生”主题班队活动正式开始。
亲爱的同学们,你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道多少呢?欢迎你参加“规范知多少”竞答活动。
竞答。
同学们真厉害,对规范的内容了如指掌。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大家一定花了不少的时间去学、去背,值得我学习啊。
2、小品
小品《大姐姐》:
情节:几个小朋友正在开心地玩耍,有个小妹妹摔倒了,一位姐姐走过来,将小妹妹扶起来,拍去小妹妹身上的尘土,安慰小妹妹别哭。小妹妹笑了。
主持人:同学们,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帮助弱小是一种美德,也是《规范》对我们的要求。希望同学们都能向这个大姐姐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还要求我们,自己的事自己做,可是有的同学却做不到这一点。你们瞧,这儿就有这么一位——
小品《明明的早上》:
情节:明明早上起床,衣服妈妈给他穿,牙膏妈妈给他挤,吃饭妈妈喂,上学路上还要妈妈给他背书包。
主持人:同学们们,看了《大姐姐》和《明明的早上》这两个小品,你想说些什么?
3、童谣《小小学生守规范》
主持人:是啊,要做规范学生,少先队员可得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从一点一滴做起。瞧,同学们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成了一首童谣《小小学生守规范》,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小小学生守规范,爱家爱党爱祖国。遵纪守法有常规,勤思好问爱科学。
珍爱生命勤锻炼,自信自强爱生活。马路要走人行道,注意安全保健康。
班级是个大家庭,人人都要多关心。尊敬师长有礼貌,团结合作争第一。
花草树木有感情,请你别伤它的心。随地吐痰不文明,果皮纸屑不乱扔。
人人都来守规范,个个都会夸你棒!夸你棒!
4、游戏《红军长征二万五》主持人:是啊,让我们时时刻刻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我们的集体成为一个和睦的集体,温馨的集体,团结的集体。让三(2)班成为是一个让大家都喜欢的大家庭。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很好玩的游戏《长征路上》,让我们在游戏中比一比哪个小队最有合作默契和团队精神。
主持人采访:你觉得这个游戏好玩吗?你认为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在游戏中大家要团结协作,心中有他人,要给同伴提供帮助,只要大家一条心,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主持人:是啊,茫茫人海,我们能相聚在三(2)班,一同学习,一同游戏,一同成长,是多么不容易啊!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同学们经常打架,欺负弱小,不尊重老师,上课不专心的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欺负王金阳同学的行为,深深地伤透了老师的心。让我们对过去的不文明行为说再见,请听《谦让歌》。
5、《文明歌》
好儿童,要谦让,好处方便我不抢,不学小羊乱顶撞,要学孔融把梨让。不抢先,能让人,先别人,后自己,人人夸我“你真棒”!
滴滴哒哒响,公共汽车到,探亲访友的,登山游湖的,谁都希望上,谁都不拥挤,前门上车去,后门下车来,心中都有让。
上课铃声响,碰翻我的书,画画不小心,弄脏我的衣,玩时不留意,打到我的手,想想真生气,你说怎么办……让!让!让!
上学如同去看戏,千家万户校园聚。互相磨擦难避免,谦让二字要牢记;能忍则安是美德,专心致志说学习;一丝不苟求甚解,知丰技高成大器。!成大器!
主持人:同学们,听了《文明歌》,此时此刻,你想对王金阳说点什么?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老师们一定很欣慰。是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同学。
6、表彰先进
主持人:规范的遵守需要大家的参与,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举手投足的细微之处做起。三个多月以来,很多同学在遵守规范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还涌现出很多好人好事,在今天的主题队会上,要对在行为规范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表彰。请杨老师宣读“规范章”获得者名单和获奖理由,并给这些同学颁发奖章。
一、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通过注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紧密沟通等方式来实施。
(一)关注细节,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
行为习惯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生活的过程中,任何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话都可能会对小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意指导小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学习。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式可能会使小学生对养成教育的学习兴趣较低,影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质量。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小学生播放“孔融让梨”、“曾子杀猪”等视频画面,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视频观看过程中,加深对诚信、谦让等内涵的深刻理解,使农村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开展活动,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小学生比较喜欢一些具有竞技性、趣味性的`游戏活动,针对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的方式,在充分激发农村小学生活动参与热情的基础上,更好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知识。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二月文明举止活动,三月尊老爱幼活动,四月绿色环保活动等等[2]。每个月通过不同的主题指导小学生进行文明学习。
(三)家校沟通,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所形成。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形成习惯养成指导,同时也要增进与小学生家长之间的紧密沟通和交流,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正确的思想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一个QQ沟通群,或者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家长的电话,当教师布置“我为妈妈洗脚”等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然后真实而具体的了解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从而针对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指导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
二、结语
关键词: 中职学生管理 班主任工作 不良习惯
1.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从中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相关研究结果可知,中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可分为严重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三类,其中轻度不良行为者占绝大多数比例。轻度不良行为的划分标准主要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对本院校中职生进行的不良行为习惯调查发现,其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超过30%的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或者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情感态度,并且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出勤率较低,纪律性较差,迟到、早退、逃课现象较普遍,缺乏学习自主性、思考性、钻研性;二是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生活不规律,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的保持有问题,生活缺乏自理能力,饮食习惯不健康,就寝随意性较大,而且部分学生存在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三是公德意识薄弱,维护公共场合秩序、爱护环境等意识薄弱,自我意识过强而忽视他人感受,缺乏合作习惯,网络道德观念不强等。除此之外,中职生在诚信度、职业素养、纪律遵守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
2.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1)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对中职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所蕴含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对中职生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从社会大环境看,互联网信息的开放性及复杂性都会对中职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会导致部分自制能力弱、意志薄弱的学生放宽对自己的要求,进而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从家庭因素看,家庭对孩子表现出的过于宠爱,甚至溺爱往往会导致他们价值观及个人意识的扭曲,不利于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此外,社会中的相关群体的行为会对中职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显著的影响,尤其是明星、偶像的行为对中职生的影响较大。
(2)学校教育因素
在学校环境因素方面,学校校园环境、教育理念与模式、教职工素质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教育大众化使得职业院校不断扩招,生源素质差距较大,学生良莠不齐,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比例较高。中职院校自身过于重视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较高,反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得中职院校自身的德育教育水平不高,进而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效果不佳。此外,中职院校的任课教师的工作方向主要是督促学生技能知识的学习,而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注意力有限,这使得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有效重视。
(3)中职生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的心理正处于成熟而又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一方面他们具有自我控制与心理调节能力,能够对外界事物做出一定的判断,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对外界具有强诱惑力的事物往往缺乏足够持久的自控能力,进而在外界的诱惑下容易引发不良行为的发生。从生理因素看,中职生的年龄特征使得青春期生理变化因素成为影响他们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因素,身体的变化极易引起他们心理变化,容易产生不安、敏感、自卑、嫉妒等心理变化,进而引发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在心理因素方面,由于缺乏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学习定位不清晰,行为规范意识较差,对社会公德认识不深,最终导致他们行为随意放纵。
3.改善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班主任工作分析
(1)改善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行动策略
首先,班主任应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体系,将学生真正放在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发挥学生管理的作用,比如增加班级职位数量,尽量兼顾每个学生,利用民主与自我推荐的方式选择班级职位人员,学生自主选择班级代表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其次,加强德育教育,规范行为习惯,按制度要求评优,定期举办主题班级活动,加强法制安全宣传;再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标准,个别对待,转化“问题学生”,加强心理辅导,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班主任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修养,对学生起到健康成长引路人的作用,在班级管理或与学生沟通交流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2)依据策略实施干预并伴随观察
在班级管理策略的指引下,班主任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可结合班级特色、学生特点而设置非常规性职位,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管理活动中实现自我约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比如班级活动负责人、小组代表等。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将各种制度、规定的实施和完成情况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之一,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出学生标兵,并进行适当的激励,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可由师生共同评审出的学生代表主要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慧.班会改变中职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5.
[2]朱倩.中职学校班主任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的调查——以河源市为例[D].广州大学,2013.5.
一、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临近市区, 不少本地村民用耕地建房出租, 以明显低于市区的价格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租住。这造成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复杂, 有个体工商户、基层服务人员、靠自建房出租为生的本地村民、单位居民的子女等。
二、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部分学生在家常与父母发生冲突, 在校顶撞甚至辱骂教师;部分学生喜欢与社会青年来往, 时有恐吓、抢劫等犯罪行为;班集体出游时在车上抢位置, 常在教室的课桌凳椅上涂鸦。种种现象表明,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的公共道德素养不高。
2.不良的学习习惯
城乡结合部区域教学条件相对薄弱, 这里的学生学习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系统的学习计划, 自主学习能力弱, 过多依赖教师的督促;易开小差, 许多不愿意回答问题, 不愿做练习, 也很少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 发表自己看法;没有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 更没有阅读有益课外书籍的习惯。
3.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
部分学生经常迟到;初一的学生还不会扫地, 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部分学生没有运动等健康的兴趣爱好, 有的染上了网瘾。
三、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断奶期”, 个体思想不成熟, 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 但又想自我独立, 容易发生心理冲突, 也容易受到暗示。
2.学校教育的误区
城乡结合部学校向来重智育, 轻德育, 再加上投入少, 发展滞后, 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不重视, 或没有系统有效的行为养成教育, 见一桩抓一桩, 治标不治本, 无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从根本上得到矫正。
3.家庭教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后期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巨大的影响。学生的家长很多是当地的村民, 或者外来务工等基层工作者, 自身文化程度不高, 精力有限;部分家长生活起居不规律, 或倒班, 或起早贪黑, 子女在中午和下午放学的空当去了哪里, 与什么人来往, 做了什么根本无从了解。孩子放学便“放羊”, 家庭缺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4.周边生活环境的消极影响
城乡结合部违法犯罪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粗口不断, 随地吐痰, 有攻击或破坏性行为, 甚至辱骂教师。这些陋习无不跟学生日常所听所看所接触的人有关。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差, 公共场合少, 黑网吧众多, 染上网瘾的学生比比皆是。
四、城乡结合部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1.学校教育的矫正策略
首先, 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是指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验, 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比较稳定的自觉行为的能力。这里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组织系列主题班会或者专项的心理辅导课。其次, 开发有关习惯教育的校本课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作为习惯的内容范本, 但它们的内容比较模糊笼统。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 开发校本课程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此外, 还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爱来学校, 远离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注意营造气氛, 在校园里张贴警句、标语等。
2.联合家长和社区的力量, 加强校外管理
提高家长对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 可以向大学等地方招募志愿者集中社区管理, 让志愿者给学生辅导功课, 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课外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健康的兴趣爱好, 让他们在放学后有地方可去, 而不是在放学路上或其他地方闲逛。
3.加强与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合作, 治理城乡结合部的治安
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力量, 专项整治城乡结合部的治安。加大宣传与教育力度, 提高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意识, 抵制违法犯罪现象, 改善城乡结合部的治安环境。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活动, 消除居民聚众赌博的现象, 为城乡结合部学生的习惯培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研究 报 告
“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组
“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是青龙中学德育处主研,丰都县教育学术委员会主管的县级课题(课题批准号06-01-005,见丰都教[2006]50号文件)。该课题自2006年9月开题至今,经过课题组同仁历时两年的刻难攻坚,现已完成预期的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兹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报告如下,望各位专家审查指导。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文明社会,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国民,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对国民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教育无疑应当成为国民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明确要求: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党和政府的这些方针政策无疑为本课题的提出、研究与实验指明了方向。这对我们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校地处丰都北岸偏僻的边陲之地,走读的小学生突然进入中学寄宿就读,他们都来自农村,如果纯朴和粗鲁是青梅竹马,那么愚昧和野蛮是两小无猜了。由于受到原来居家生活小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大相径庭:他们懂礼尊师,朴实厚道,珍视友谊、崇尚劳动,热爱学习,但是普遍存在着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等缺点。生活能力差表现为:一是宿舍卫生差。走进学生宿舍,一片混乱,他们不会打理床铺,床上乱七八糟,地板难于下脚,床底杂乱无章,分不出那些是垃圾物品,哪些是生活用品。二是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自己不会洗衣服,把脏衣服打包回家,让人代洗。他们生活习惯不好表现为:就寝时间随意性强,有的早晨不愿起床,晚上不愿入睡,不但影响自己,而且影响其他人;乱倒脏水,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饮食习惯不好,互相攀比,践踏花钱,食堂里倒掉的饭菜多,某些学生甚至有吸烟酗酒现象;公共意识差,浪费水电,践踏草坪,涂刻课桌、乱画墙壁,高声喧哗,购买饭菜不自觉排队,上下楼道左冲右撞。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卫生习惯差等现象。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生活习惯。对寄宿学生不仅仅要对其学习进行教育,还要对其生活习惯进行教育,这关系到他一生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素养,素养铸就人生。生活行为习惯上的陋习,不仅损坏了学生的健康,损毁了学生的文明形象,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而且污染了公共环境,玷污了学校的形象。这无疑给我校的德育工作和教学秩序正常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阻碍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由于如此,我们深感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德育处也就重任在肩。为了让学生尽快步入正轨,适应我校的教育要求,从而接受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我们确立了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导向与理论依据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几部重要的文件规范的要求,为我们提供了政策导向。前人的一些正确的教育学专著与相关方面的研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依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我校寄宿学生在生活行为习惯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整合学校德育教育资源,按照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从文明、节约、自立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寻求培养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促进学校校风、班风、学风发生较大好转,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构建有效而积极的德育教育评价模式。
三、对象的选择、课题的组织、研究原则、方法及步骤
在课题申报之初,我们就将我们的研究界定在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方面,同是只针对我校的住校生开展研究。通过这一对象的选择,有利于缩小我们的研究范围;再者,寄宿学生一年的大部分的生活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有利于我们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也便与及时的观察与总结。由于本课题是对寄宿学生生活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主体是寄宿学生。为此,我们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就决定由德育处全面负责,担当主研,同时教科室、教导处、学校团委、学生会密切配合,联合攻关。我们在开展研究的同时,注意遵循主体性、实践性、科学性、知行统一与创新性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①、个案研究法②、观察研究法③等研究方法。整个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在课题准备和初步实施阶段(2006.9-2007.1)主要是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研究重点及措施。在全面实施阶段(2007.2-2007.7),主要是运行操作,修订计划,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进行个案分析,制定阶段计划,操作方法验证,中期成果汇报和鉴定。在深化提高阶段(2007.8-2008.1),主要是进行反思,总结中期成果并推广,加大覆盖面,在全校实践推广。结合实际,查验效果,总结全校推广经验,并进行成果汇报展。在巩固总结阶段(2008.2-2008.7),主要是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加强总结,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自查研究会,申请课题验收。
四、主要实施措施与途径
(一)、加强《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常规,引导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有效规范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两部重要规章制度,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我们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内化,让其深刻领会主要精神,经常利用晨会课、班会课,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守则》和《规范》,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常规来作保证。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以下几项常规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学生生活常规、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和学生劳动常规,同时编印资料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有“法”可依、照章执行。学校积极在知与行的统一上下功夫,常抓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这些常规成为学生的习惯并永久地保留下来。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检查评比功能,建立星级评比制度,在检查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凭简单的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总要在实践中得以训练和体现。因此,我们在两年的研究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同时加强检查与考评,使之在学生中形成一个争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具体活动有:①制定“语言文明使用”推广实施方案。各班级成立了语言文明使用”的监督与推广小组,同时学校德育处对班级进行考核,并纳入班主任的常规考核与文明班级的评选;以广播站、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课前三分钟歌声等为宣传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学科渗透,各学科教师上一堂“语言文明使用”的推广课,并组织学校进行检查考评;同时在学生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力度,在学校评选“文明礼仪示范生”,在班级评选“文明先进个人”树立典型,达到榜样示范作用。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与方式。②开展“内务技能”培训活动,课题组教师以实实在在的要求,如:各寝室的学生应按时就寝,在熄灯之后寝室保持安静;各寝室的被条、枕头应向一个方向放齐,枕巾、床单应牵直,不要留下皱痕;寝室的桶、盆应放在桌子的下面(桌子下放不下可以放在床底下),牙膏、牙刷放在桌子上并向一个方向整齐划一;鞋子在床下靠中间一角,呈一条直线展开等。这些要求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达到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③“向坏习惯告别、与好习惯同行”主题活动:我们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宣传,在以寝室为单位落实,以学校为全局进行考评,以班会、国旗下讲话,“文明班级”与“文明礼仪示范生”等形式的评比。我们更是通过“向坏习惯告别、与好习惯同行”知识竞赛和“良好生活习惯我之面面观”征文评选活动,来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文明意识。④“我们的校园我作主”活动:面对学生的自立习惯,我们以班会、主题教育,生活技能竞赛等形式将活动落到实处。⑤以“节约校园”活动、“文明班级与文明寝室创建活动”、学生养成教育成果展等活动,来具体的落实开展我们课题的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我们获得了转化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良好校园人文环境。
(三)、进行学科渗透,强化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在各学科中都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丰富内容,如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因此如何挖掘这些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强化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加强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此我们坚持做到了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同时开展“文明礼仪培训活动”,科任教师上一堂“文明礼仪推广课”,渗透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我们制定《教师德育工作基本要求》,最大限度的落实课堂德育渗透,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四)、加大自我教育力度,营造学校教育氛围,深化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是更为直接”④于是,我们开了班主任会进行了论证,大家一致同意。在此情况下,我们也就积极行动起来,创建“德育培训班”,利用课外时间对顽劣学生进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青龙中学纪律考评制度》等行为规范的培训,通过我们的培训,部分顽劣学生也有较大的改观。同时我们开展“先进”帮“后进”,“后进”促“后进”:我们运用“先进”典型的宣传与表彰,让“后进”产生转化,发出共鸣,以班会为构架,落实教育,加深印象,使其巩固发展。同时让“后进”作讲座,写出教育其他 “后进”的案例。让他向老师般教育其它“后进”学生。并要求定期写体会。使其从心灵上受到触动,并加以改正。同时利用团队、学生会活动,举行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德育资源,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力度,形成共识。弘扬正气,通过板报和校园广播加以宣传;成立曝光台,对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进行及时通报批评,矫正不良行为。
(五)、加强班主任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班级体的育人作用。
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班主任在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应发挥核心作用,学生很多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和班级体的影响而形成的,这就要求加大班主任的工作力度言传身教、以师育生。同时,通过班主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典型,积极示范、感召全体,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我们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矫正、引导纳入月考评,同时对“优秀班主任”评比,用月考评50%,成绩30%,班风、学生生活习惯养成20%进行考评,以班主任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班级体的育人作用。
(六)、积极开展个案教育活动,攻破“顽劣”学生。
面对部分“顽劣”学生,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跟踪教育活动,达到对个别“顽劣”学生的教育,并实行定期教育,定期跟踪,定期总结,使其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同时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目标法、调查法展开对“顽劣”学生的突破。
(七)、加强校内外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巩固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除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活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接触家庭、社会。要巩固学生所养成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定期召开了家长会,对家长宣传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方法和作用,与家长共同商量养成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对策,同时对于在行为习惯上经常出现反复的同学做好家访工作,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以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另外我们还经常与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发挥好社区的帮教功能,取得了社会力量的配合。从而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齐抓共管,进一步巩固学生
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八)、积极开发德育校本教材,整合我校德育资源,强化巩固效果
通过我们的研究,使我们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还缺乏一种较为规范的东西,对学生进行教育,于是我们组织课题组的成员参考了其他很多学校以及很多的相关书籍,完成了对学生手册的编写。同时积极编写校本刊物《德育之窗》,同时将我们的研究成果编入《德育之窗》之中,以此保持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连续性。
以上八个方面,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措施,同时也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一些具体途径。
五、研究的成果及讨论
本课题的研究,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下,经过我们课题组同仁的不懈努力,经四个阶段,历时二年,终于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具体包括物化性成果、经验性成果和实效性成果
(一)物化性成果
对于物化性成果,主要体现在:
1、校本教材《青龙乡中学校学生手册》编订成功,并上报乡教管中心,下发给我校各班,它有效的整合了我校的德育教育资源,使我校的师生以此为教育载体,树规范、正学风。强化了我校德育管理与教育的建设,有利于学生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初探】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生书写习惯10-27
农村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初探07-15
小学生行为习惯要求10-19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11-16
小学生行为习惯承诺书10-26
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06-03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周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