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竞赛实施方案
一、竞赛主题
“廉洁自律、坚持‘高线’、永葆政治本色·严明纪律、坚守‘底线’、争做遵纪模范”
二、竞赛时间
20xx年12月上旬。
三、竞赛组织
本次活动由校纪委、监察处主办,zd学院、校团委承办。
四、竞赛形式
竞赛分两个单元进行。
1、笔试预赛:校纪委将统一将印发笔试试卷。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和全体学生党员参赛。
2、现场决赛(具体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在全校选拔推荐4支代表队参加现场决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优秀奖2名。
五、相关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各学院、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次《准则》、《条例》知识竞赛活动,要把竞赛活动作为推进《准则》、《条例》知识学习的重要载体,作为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的有效形式,切实把竞赛活动落实到位。
二要周密组织,精心安排。各学院、各单位要认真组织本单位的竞赛活动,以集体的方式答题,并向纪委上传集体答题电子照片。领导班子成员要自觉做表率,带头参与学习竞赛活动,参赛人员要做到亲自答题、认真书写。因特殊原因未参加者要进行补测,参试率要达到100%。
A C 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 ACM ICPC) 是大学级别最高的脑力竞赛, 被称为“程序设计的奥林匹克”。根据比赛层次的不同, 比赛题目数量为6-10道, 可选择编程的语言为C、C++、或Java。在5个小时的比赛期间内, 参赛队员须完成对程序的编写和调试。程序完成之后提交裁判运行, 运行的结果会及时通知参赛队。比赛对参赛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策略制定和脑力方面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大赛提倡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以解决竞赛的问题, 从而挑选和发掘世界上最优秀的程序设计人才。
2教学现状
目前, 学校的大部分程序设计类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理论教学的课时要远远超过实验课程课时。实验课程内容单一, 通常是理论课程中的程序案例, 缺乏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并且对于算法研究方面的教学比较薄弱, 学生只会根据现有程序进行验证或者简单编程, 对于规模较大或者涉及算法难度较高的问题, 学生就无法解决, 缺乏综合设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有实验课程的考核往往是采取较为单一的方式, 例如考查学生是否完成验证性程序, 或者布置考核题目,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成都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考核方式通常以个人为单位,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不利于培养团队合作性和学生的相互学习和沟通。
由于ACM比赛中涉及大量算法知识, 而传统教学中合适的算法教材匮乏。实际学习过程中, 多数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配套的教材普遍偏难, 公式多, 并且详细讲解少, 内容枯燥。书中的代码基本为伪代码, 对于没有编程基础的学生很难实现,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3竞赛培养方式改革
为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程序设计兴趣, 提高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开展了以比赛推动、积分选拔、集训培养的基本方式, 提高学生ACM竞赛整体水平。
从2012年10月开始, 校级ACM大赛设置季赛和集中选拔赛, 为喜爱程序设计的学生设置季赛和集中选拔赛, 为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采用更系统、更规范的方式对参赛学生进行训练、培养。通过系列积分赛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和学生团队, 代表学校参加省级ACM竞赛和国家ACM大赛。
校级比赛以季赛和集中选拔赛积分制的形式进行。其中季赛积分以个人积分为主;选拔赛积分以队伍积分为主。学校每年举办三次季赛, 时间为每学年第一学期的9、12月份和第二学期的3月份, 季赛结束后, 根据参赛队员的个人积分进行初步选拔, 组成省赛备选队。进入备选队的成员将进行集训培养并参加省赛的选拔赛, 集训时间为每年的4、5月份。
在培养过程中, 建立兴趣小组, 提升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必然无法学习好课程。成立ACM兴趣小组,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 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 在实践环节中培养和发现优秀人才。通过周末论坛、赛前讲座、月赛、季赛以及集训等活动, 学生不仅得到锻炼, 也为参加相关竞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强化课堂讨论教学环节引入参与式教学。模仿ACM竞赛模式, 将3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 让他们自己选择教师指定的题目, 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进行精心准备, 让他们就此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在学生分组时, 将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编在一组, 利用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学习, 增强了差生的自信心。通过课堂讨论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诸多方面提出了创造性想法, 充分展现了自身的思维活力。
长期开展以比赛为依托的教学模式, 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和适应比赛模式, 在比赛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扩展知识领域。在比赛过程中, 学生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做了几题, 排名如何。这样学生在一个竞赛的环境中上机实验, 有一定的紧张感, 会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通过做题, 学生普遍反应计算机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曾经枯燥的离散数学、图论、数值分析等课程, 一旦与ACM竞赛内容结合, 学习起来就很有动力, 也很轻松。在考试的方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基本上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这样的考核方式偏重学生的记忆能力, 忽视平时的学习过程, 很难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课程的考核应注重算法设计策略的灵活应用及效率分析, 而不是死记硬背。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如下: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 分别为课堂讨论考核、上机比赛模式实践考核和期末闭卷笔试。
课堂讨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包括对提问的回答、学生提问及讨论, 给出相应的分数。比赛考核采用开放式方式, 学生可以翻书查阅相关资料, 考核学生实际编程能力、程序调试和解决问题能力。加大比赛考核的比重, 有利于促进动手能力的提升。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算法时间和空间的效率分析, 侧重工科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摘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 我校整体ACM竞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在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打破传统的程序设计和算法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编程能力, 引入竞争、讨论、团队机制, 激发了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ACM竞赛,教学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波.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4) :78-80.
[2]林小茶.“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思考[J].计算机教育, 2009 (12) :24-25.
【关键词】高校;足球团队;竞赛培训;目标体系;构建
1引言
足球是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已经普及〔1-2〕,但专项教学竞赛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校代表队”建制和“竞赛教育”培训体制。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内虽有“选项课”和“校联赛”的设置,但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与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需求上差距较大,“选项课”教学效能与“校联赛”竞技技能之间缺少合理过渡、有效转换,中间缺少一个“年级联赛”环节的过渡;在专项顶层设置上,没有“校代表队”建制的高校比例约占70%,“竞赛教育”培训仅限于少数学生裁判方面,缺乏参赛学生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的指导。现实中,有“选项课”普及而无“校代表队”提高,有“校联赛”组织而无“竞赛教育”培训,这种重视课堂、忽视课外、忽视竞赛教学培训的思想倾向和部分教师对体育专项教育培养目标层次的模糊认识,以及教学与赛制不能系统衔接的现状,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10年,“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3〕 。因此,本文提出学生足球专项团队“竞赛教育”培训目标,完善高校足球教学竞赛制度,建立“竞赛教育”培训以及校院团委管理体制,在探索高校体育专项教育整体改革、培养学生体育优秀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在全国中文期刊文献资料中,对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为此,将我们多年专项教学、竞赛教育培训实验的结果总结出来,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任务以及学校体育竞赛工作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专项发展的潜能和需求,我们将构建学生足球团队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访谈法:课题组通过河南农业大学毕业读研的校院代表队员,对北京、南京、广州、西安等农业院校和上海交大、西南财大等22所高校,以及河南省10所高校的走访调查,了解该校体育教学和足球竞赛培训情况。
实验法:2000年3月至2010年11月,通过河南农业大学举办“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赛前采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专题理论讲座、分析比赛和准备比赛、执法比赛、联赛总结等方法,对河南农业大学的1999—2009级足球项目的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组织者”、“裁判员”和校代表队员进行“裁判员”和“教练员”的培训。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各项数据和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逻辑分析法:根据足球教学竞赛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专项发展的需求,从建立校园“三级联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出发,探讨竞赛培训体制建立和实施培训教育对学生体育人才成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揭示其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各个层次之间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逻辑发展关系。
3结果与分析
学生足球基础不同则发展目标各异。在我校,大学一年级参加足球选项课学习的人数达78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6.6%;大二时学生足球技能提高则参加比赛的需求增加。通过建立“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养学生裁判员833人,其中主裁判323人、助理裁判510人,获得国家二级裁判员53人,自1999年实施“双裁制”以来,学生独立执法比赛600多场,成效显著,开创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校联赛”的新局面。其次,培养学生教练员438人,其中院队教练306人,校代表队员132人,“校联赛”评选最佳射手8人、最佳阵容运动员88人。在上述1270余名体育骨干中,有83人考上本专业硕士研究生,1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还有毕业留校、高校任教等10多人。2000~2006年期间,校代表队在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中,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连续五届获评“体育道德风尚奖”。
3.1建立高校“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训学生裁判员、教练员,拓展参赛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多年竞赛实践,在体院支持和专项教师指导下,逐步完善“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三級联赛”竞赛制度,建立专项教师指导、院团委管理“大二联赛”、“校联赛”,以学生工作为主培训“裁判员”制度,以及院代表队参加“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专家指导院队组织者、校代表队员培训“教练员”的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如图1所示:
第一,培训学生裁判员:主要采用师生组合、学生以老带新的“双裁制”培训方法〔4-5〕。
(1)低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由专项任课教师指导、足球教研室管理培养低年级学生裁判员,15个学院可培训校内“助理裁判员”60人。
(2)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校联赛”,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培养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可培训校内“裁判员”60人。
第二,培训学生教练员: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竞赛指导与总结等方法。
(1)院队助理教练员培训,在“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组织院代表队培训学生“教练员”30人。
(2)院队主教练员培训,在“高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校团委管理组织校代表队训练、指导校代表队员(部分院队组织者)培训“院队主教练”25人。
第三,提高学生运动员比赛技能:举办“大二选项班联赛、校联赛”,组织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拓展参赛运动员技能,形成“二年级队、院代表队和校代表队”的运动员层次。
3.1.1创办“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建立学生裁判员培训制度,提高大二年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参赛学生实战技能
根据对22所高校的调查,各高校足球竞赛体系还不完备,校内仅有一个“校联赛”, 而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赛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上差距较大,中间缺少一个“基础”环节的衔接。
在我校,通过对大二足球选项课的调查,有89%的学生希望参加正式比赛,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专项训练、备战与指挥比赛的知识和技能,其中12%的学生希望学习裁判知识、掌握执法比赛技能。因此,我们在大一足球选项课基础上,创办“大二教學联赛”,将足球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衔接起来;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为“大二教学联赛”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0多年的教学竞赛实践证明,“大二教学联赛”在选项班与校联赛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为选项班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平台,可以弥补足球课中竞赛学时的不足,也为学生裁判知识技能“实践”提供机会,拓展了体育专项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了教学内容和方法〔4〕。
3.1.2建立“校联赛”以培训学生裁判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提高院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院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和大二教学联赛为“校联赛”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和“骨干”人才储备。“校联赛”为“大二教学联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校级竞争的舞台。
根据对22所高校的调查,“校联赛”安排已成制度,各个院系都非常重视并提前予以准备,学生足球干部已经成为各个院系代表队训练和比赛的“教练”。但是,“学生教练”处在专项选项课教学和校代表队培训之间,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培训。因此,我们以“校联赛”的准备期为主,建立院代表队备战“校联赛”培训“学生教练员”制度和“校联赛”由学生裁判员工作、实行“双裁制”方法培训“学生裁判员”制度〔6-7〕,提高院队骨干训练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以弥补高校体育专项竞赛院代表队“教练员”、“裁判员”知识技能培训的不足;建立“校联赛”团体名次奖、学生最佳裁判员、最佳射手和最佳阵容运动员评选奖励制度,逐步形成“校联赛”学生工作、教师指导和院团委协调一致的“绩能效”管理模式,促使校园足球运动健康发展。
3.1.3建立参加“高校联赛”以培训校代表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提高校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校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对22所高校的调查,平时能够坚持“校代表队”培训的学校不多,有7所高校能够赛前组建“校代表队”参加本省市的高校联赛,另外,还有70%的学校存在日常没有“校代表队”而不参加高校联赛的情况。河南农大自2000年举办“校联赛”之后,注重选拔各院核心队员和表现突出、有发展潜能的运动员,组建学生校足球团队,包括最佳射手、最佳阵容运动员和最佳裁判员,安排“校代表队”训练和对外比赛,建立专家指导、校体委与院团委管理的“高校联赛”制度〔8-9〕 ,见图1,河南农大共6次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比赛,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实践证明,“高校联赛”后,校代表队员回到各个院系组织院队参加来年的“校联赛”,带领学生进行课余训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促进了院队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以校队促院队、以院队发展促校队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提高了学校整体竞技水平。
3.1.4建立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制定完整培训计划,确保竞赛教育培训成效
根据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参加高校联赛“三级联赛”制度的安排,我们以教练技能和裁判技能培训为主,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热身赛、联赛实战与自修、联赛总结与指导等方法,建立实战培训模式,确保二级“竞赛教育”培训成效。在培训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学生教练、裁判“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安排如下:
(1)在训练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位置技能与战术训练、体能与技战术训练,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取胜规律与整体攻守方法,自修内容是基本技术训练。
(2)在竞赛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赛前对手技战术分析、布置本队比赛阵型与打法,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观察分析、比赛阵容调整与指挥,自修内容是局部战术训练。
(3)在保健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的自我保护与损伤预防处置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能疲劳、恢复与营养,自修内容是体能、身体机能评价。
(4)在裁判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专项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裁判员哨声、手势、旗示技能和选位跑位原则与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双主裁判与助理裁判的配合,自修内容是裁判执法分析与总结〔10〕。如表1所示。
在培训的课时安排上,做到以下两点。
(1)在培训教练员方面:学生“助理教练”即“校联赛”院队组织者的培训课应达到13次,每次60分钟,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4次应占总数的31%,余下的69%为指导球队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学生“主教练”即“高校联赛”校队队员的培训课应达到41次,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22次占总数的54%,其余46%是在专家指导下准备比赛、执行比赛方案、参与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
(2)在培训裁判员方面:学生大二联赛“助理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中,比赛执法场次和赛后小结37次应占总数的88%,余下的12%为专题理论讲座和裁判基本功训练;学生校联赛“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培训方法与“助理裁判员”培训相同。
3.2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破解“二年级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
根据竞赛培训实验的结果,我们提出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即以选项班(爱好者)为基础,“二年级院队(助理裁判员)、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裁判员、助理教练员)和校代表队(院队教练)”为四个层次,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三个目标。如表2所示。
在构建“三级联赛”塔式“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中,我们以“选项班”为基础、以校代表队为最高层次,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为突破口,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两个瓶颈,弥补足球选项课中竞赛学时不足和院队骨干缺乏培训的不足,优化“院代表队”建设、促进“校代表队”发展,形成学生“教练员裁判员二级、参赛运动员三级”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对足球发展的特殊需求,将选项课教学效能持续发展成为联赛实战技能,巩固足球选项课教学效果,提高足球竞赛培训成效和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实施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养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服务。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提出建立普通高校学生足球团队“以足球选项班为基础,以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和校代表队为四个层次,以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目标”的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强化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结合,巩固体育教学效果和提高竞赛培训质量。通过采取创建“大二联赛”、“校联赛”制度和参加“高校联赛”等措施,建立专项教师指导“裁判员”和校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高“校联赛”执法管理水平和院代表队整体竞技水平。确定“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和二级实战培训模式,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专项选项课教学与竞赛培训的协调发展,提高实战技能,培养高等教育兼有一技之长全面发展的体育骨干人才。专项选项课教学、院队骨干培训和校代表队建设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三驾马车”,采用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的方法,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完善高校体育专项教学竞赛培训体制,培训校院级优秀体育人才和体育骨干。
4.2建议
高校体育应进一步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密切课内与课外之間的联系,增加实战教学内容和竞赛培训方法,以实现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养和终身体育为目标。高校应加大体育教学竞赛经费的投入,保障校代表队的常规训练和竞赛,校代表队应采用“派出去,请进来”和参加高校联赛的方式,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专项综合素质和团队配合技能。补充完善校内各级代表队获得优异成绩的奖励政策,健全学生参赛防止意外伤害发生的医疗保险制度,形成大二年级、院级和校级专项骨干培训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
〔2〕上官义勤,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两年制专项教学模式的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2003(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29日.
〔4〕上官义勤,等.对高等学校学生足球裁判员培养
的实验研究〔J〕. 洛阳大学学报, 2001,(2).
〔5〕赵自明,上官义勤.“双裁制”在高校足球比赛中的运用与研究〔J〕.洛阳大学学报,2000,(2).
〔6〕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训练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404-441.
〔7〕亚洲足球联合会编著,中国足协翻译审定.亚洲足球教练员C级培训教程〔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9-169.
〔8〕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现代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06-169.
〔9〕德国足球协会编著,中国足协翻译审定.国际足球教练员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8-111.
〔10〕上官义勤,等.大学生体育骨干知识技能与培训
内容的相关研究〔J〕.洛阳师专学报, 2000,(2).
为使我校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优良习惯,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我校德育工作开展,经研究决定在11月中旬举行一次瑞廷中学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为使次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领导小组 组长:王羽丽 副组长:任洪光 成员:各年级班主任
二、活动进行方式 时间:2013年11月27日
参赛人员:七八年级各班选派5名学生代表
方式:统一试卷、统一竞赛时间,组织监考、评卷。要求:
1、各班必须重视此项活动,必须周密组织,严肃考纪考风,使学生养成认真考试的良好习惯;
2、各班要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文明礼仪知识,开展好本班级学生文明礼仪知识宣传活动,选拔好竞赛队员,形成处处讲文明,事事懂礼貌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文明礼仪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3、对于测试,要求各班级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测试,注重活动的质量和实际效果,使学生在参与知识竞赛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4、评卷教师必须认真评卷。监考安排:宋敦强 赵顺利
三、奖励方法
1、此次竞赛分高低年级组进行;
2、各组按各自代表成绩的总和,评出一、二、三等奖个人奖分别奖励一份奖状。
瑞廷学校 2013-11
学生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实施方案
瑞廷学校
九龙镇丁营小学
2013-9-16
九龙镇丁营小学生安全知识竞赛方案
一、活动宗旨: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问答及情景表演,加深对安全知识的了解,增强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二、主办部门:九龙镇丁营小学
三、活动时间:2013年9月17日下午
四、活动地点:前教学楼前面的空地上
五、座位安排:从前到后依次为六年级、五年级、四年级、三年级
六、主持人:六年级学生两名。
七、场地布置及相关工作人员
现场总负责人:张静
后背景设计:刘明友
音响:刘凯
成绩统计:
五、六年级数学老师(小黑板、粉笔、黑板擦)摄影:张静
现场布置:刘明友、刘凯、亓升
八、现场纪律:各班班主任
九、竞赛形式
各班抽出3名学生参加比赛,其他同学作为拉拉队或者观众。
1、必答题:每个班要回答5道必答题,每题20分。
2、抢答题:每题20分(共10道),答对加20分。答错不加分
3、抽查题:抽查各班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由各班参赛以外的同学回答。答对加50分。
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竞争的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积累,乐于写作,展现我校的教风学风之美,构建小学生健康和谐的校园生活,促进我校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现和培养写作新苗。我们语文教研组将在教导处的指导下举行作文竞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活动目的:
本次活动的宗旨是让学生贴近生活,从生活中积累、选取习作的素材,并乐于写作,同时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不断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的提高。
二、参赛对象:
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每班选3-4名学生)。
三、参赛要求:
各年级对本次活动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选拔参赛学生,并作好相应辅导,力争赛出成绩,赛出水平。
四、奖项设置:
1、比赛分为高、中、低三组,每组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五、活动具体安排:
1、请各班认真组织选拔3名优秀同学参赛。
2、比赛时间:2014年5月27日、各组均为60分钟。
3、比赛地点:学校操场
评委:由语文教研组各位老师承担。
座虎滩学校
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娱乐性,体育的娱乐性可以说蕴藏在体育竞技性之中,体育的人文性、教育性大多也来自体育竞技性[1]。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体育如果失去了竞技性,体育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如何让每一位当代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各样体育竞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中受到体育教育,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的研究很少。在我国这类竞技体育还没有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进一步的重视[2]。因此如何让每一位当代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各样体育竞赛来,是高校学校体育亟待解决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问等方法对贵州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调查研究,并对当前贵州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分析贵州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得出结论和建议。为贵州高校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贵州省高校大学生。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设计了学生对学校拓展性课余体育竞赛基本问题的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反映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认识和看法的程度,是否经常参加各种拓展性课余体育竞赛及其参加的目的等相关问题进行调查。随机抽取20所高校进行调查,每所学校发放学生问卷50份。问卷发放1000份,回收9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
常规统计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对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认识现状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季克异说:“有些同志认为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实际上仅仅用一周二节的体育课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美好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关键是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来吸引学生参加,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因此,对课余体育竞赛的认识是影响到课余体育对学生接受教育程度,所以将其作为本次调查的重点之一。
注:6项全选率为15%。
上述问题可以看出(见表1、表2),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了解不深;对学校组织的学校运动会,学校开展篮、足、排球比赛,认为是学校竞技运动,而对学生自己组织的各种比赛则不认为是学校竞技运动,认为是体育锻炼。
从调查数据表明(见表3、表4、表5),学生认为应该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但绝大多数认为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锻炼身体,养成锻炼习惯及丰富业余生活,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是一种教育手段,说明在这方面重视得不够。
3.2 大学生参加学校组织课余体育竞赛现状调查
1990年颁布《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各类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以上以田径为主的全校性体育竞赛,也就是平时所称的学校运动会。学校运动会是一种规模较大的比赛形式,是由若干运动项目组成(一般以田径为主)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如:每年学校在春秋两季举行的田径运动会等,其特点是项目多,规模大,参加人数多,组织工作比较复杂,它有助于全面检查学校田径运动的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田径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因此,本研究把学校运动会作为主要调查之一。
从表6数据表明,目前贵州高校非常重视学校运动会及学校开展篮、足、排球比赛 的课余体育竞赛,把学校正规的课余体育比赛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从而推动学校体育的普及与提高的目的。事实上抓住少数大学生的竞赛参与,对大多数的大学生参加竞赛重视不够的现象比较严重。
从表7、表8数据表明,虽然贵州高校非常重视学校运动会和学校开展篮、足、排球比赛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作为一种教育的理念。但是,从学生参加人数来看,只有少部分的学生参加这样正规的课余体育竞赛,与赵波、许可所调查的结果相似[3],以及常生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中得出结论,目前学校运动会有90%以上的大学生被拒绝在比赛之外,有84%的学校能保持每年举办3项以上系际大学生比赛活动,但能够参加该级别比赛的大学生仅占大学生总人数的9% [4] 调查的结果相似。这说明当前我国高校,没有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会。因此这方面的工作有待改革。说明贵州高校开展拓展性课余体育竞赛的紧迫性。
3.3 大学生参加自己组织的体育竞赛的现状调查
自组织拓展性课余体育竞赛的之一,其基本含义:具有相同的体育兴趣、爱好的同学群体,在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大学生们自己组织开展的、协商性的各种比赛活动。如:篮球比赛中的半场,足球比赛中的小场等。自己组织课余体育竞赛是学生提高运动技术、增强体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的关键,也是进行自我教育的最佳形式。因此,把它作为调查的重点对象之一。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9、表10、表11、表12、表13),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组织的课余体育了解不多,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有34%左右和经常参加自己组织的课余体育比赛的人数几乎接近,说明只要平时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以自组织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进行,这一点应该引起特别注意。
从调查数据表明(见表14),目前贵州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和自己组织的拓展性课余体育竞赛在运动项目选择中,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量比较,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与的项目除羽毛球活动量大具有竞争性外,更多参与跳绳或踢键子等强度、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另外,田径项目却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眛,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选择。根据福建师大施文忠老师对福建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1456名学生中,体育课自选田径专项课的只有9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7%;辽宁省相关人士对该省43所高校2505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喜欢田径的只有41人,占抽样人数的1.64%[5];南京大学近几年专项选择田径课的学生逐年递减,1998年一年级2536人参加选课,而自选田径课的只有34人,1999年一年级2778人中选田径7的为18人[6]。与本调查的结果几乎相似。田径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贵州高校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的认识模糊。
2.贵州高校只注重学校运动会及学院系之间的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是少数人的竞赛,是精英运动会,比赛项目有限,很难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贵州高校大学生有强烈参加各种课余体育竞赛的欲望。
4.贵州高校有34%的大学生自不自觉地参加了课余体育竞赛,他们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相对较窄,需要大力的宣传和指导。
5.贵州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和参加自己组织的课余体育比赛的人数几乎接近,说明只要平时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以自组织课余体育竞赛的形式进行。
6.目前贵州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和自己组织的课余体育竞赛在运动项目选择中,男生更多的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活动量较大,竞争性较强的项目。而女生主要参与的项目除羽毛球活动量大具有竞争性外,更多参与跳绳或踢键子等强度、竞争性较小,但富有一定娱乐性的活动。另外,田径项目却不为大多数学生所青睐,只有为数不多的人选择。
4.2 建议
1.领导重视和支持高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开展,同时加大监督力度。
2.课余体育竞赛应抓好体育的基本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竞赛,创造一个学生学习体育的良好环境。
3.增加课余体育竞赛的内容,充分发挥系院、班级、协会俱乐部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课余体育竞赛。
4.分级比赛,满足不同要求,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小团体”比赛。
5.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自己组织的课余体育竞赛。
6.为营造大学生开展自己组织课余体育竞赛的环境,大学应该加大体育投入力度。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问等方法对贵州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当前贵州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分析贵州高校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竞赛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和建议。为贵州高校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贵州,大学生,课外体育,比赛,分析
参考文献
[1]李世生.新时期高校体育改革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36.
[3]赵波,许可.试论我国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现状级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4,(3).
[4]常生.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5]孙德文.普通高校选课制对田径教学的冲击与对应[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3).
摘 要: 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且提高实践能力机会有限的问题,研究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意义,提出了通过参与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的方式可以使青年教师建立完整的综合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 课外科技竞赛 青年教师 实践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全国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各相关院校、广大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指针对高校大学生举办,以课堂之外自愿参与为前提,以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为根基的学术科技作品比赛。比赛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严格的比赛规则,允许学生单人或多人组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可以促进高校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引导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能力[1]。
1.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的意义
参加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比赛是一项辛苦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而言,由于缺少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研究,不知道如何解决参赛过程中可能遇见的各种困难,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他们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缺少自信,往往在申请立项阶段就望而却步,或者跃跃欲试却又不知如何入手,或者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中没有做好研究计划致使项目搁浅最终退赛。这时指导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没有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大学生很难做出品质一流的科技作品。
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可以和参赛大学生多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师生友谊。其次,教师在带队大学生参赛的同时,可以跟兄弟院校多交流,增加与同行之间的联系,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补己短处,扩大学术视野,为提高教学前瞻性和科研水平提供支持。最后,指导教师在带领学生一步步拓展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成功做出比赛作品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心理和智力的快速成长、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既是自身指导能力的体现,又是执教生涯中成就感和自豪感的来源之一[2]。
2.教师参与指导课外科技竞赛的现状
从实际情况和笔者感受看,高校教师对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指导工作缺少热情,通常表现有如下几种类型[3]:
(一)学生凭借自身热情,自己负责竞赛的立项申请、备赛、决赛的全部工作,包括作品的准备、制作和评比,指导教师和指导组织工作很少,往往只在必需的文件上签字。学生和教师的沟通较少,加上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和距离感,致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愿向指导教师需求帮助,仅凭一己之力勉力而为,导致作品出现大的缺陷和纰漏,最终难以取得理想成绩,中途退赛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二)指导教师对参赛工作存在热情,但由于自己教学和科研工作繁重,没有足够精力指导学生,只能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指出大体方向,或者等待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由于这种指导方式过于抽象和模糊,让缺少比赛经验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开展项目并实施完成。
(三)由于学校缺少一整套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缺少名誉和物质上的奖励,对获奖的比赛作品只奖励学生,不给或很少给予教师奖励,指导教师只能依靠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坚持指导工作。在备赛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挤占工作和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有可能逐渐丧失指导热情和参赛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大学生参赛的指导体系匮乏,参赛缺少可持续性。
一些院校积极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在工作之余从事竞赛指导,对付出较大心血和取得丰富成果的教师给予较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如把指导竞赛工作量纳入科研和教学工作量核算,给予经济回馈;在评优评奖、职称评定时适当加分、优先选用;给予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精神和物质奖励,等等。这些激励措施对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了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作品比赛的热情和动力,最终形成了一批以经验丰富、精力丰沛的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业指导团队,对学校参赛和获奖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保证,也使科技作品竞赛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组成部分。
3.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寻求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际能力的良方妙药,其中不乏一些好模式、好方法,如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到企业进行短期培训或顶岗锻炼、下实验室进行实践技能培训等,这些方法给广大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接触工程实际的机会,有利于青年教师尽快提高实践能力。但这些都需要学校提供宝贵的机会和政策的保障,也需要企业的鼎力支持和配合,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很多高校的青年教师尤其是女性青年教师还是苦于没有提高自己实践技能的机会[4]。
近几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和各类组织、企业举行的科技竞赛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2006年学院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最初参与的学生不足10人,指导教师仅有一二人,随着优异成绩的不断取得和第二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批年富力强、热爱教学工作、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集体,而且需要一段时间的知识储备和实践动手的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竞赛为高校青年教师提供了最直接、最便利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
4.提高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举措
提高实践能力是高校青年教师克服自身弱点、提升教学水平、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途径。实践经验缺乏,科研能力不足,直接导致难以真正实现学术独立。科研上,极易盲目仿效,依赖学术能手,缺乏独立工作能力;教学上,常常照本宣科,没有改革,更无从谈创新。因此,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势在必行[5]。具体做法可从多方面着手,现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1)积极参与各类结合专业特点的学生竞赛的带队指导工作(如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
笔者通过近几年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的经验,发现竞赛不仅锻炼了参赛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我们一直提倡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很多问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大量调试、查错,也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或请教经验丰富的人,这无形中培养了指导教师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表达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青年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常用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全面掌握,更有利于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竞赛往往既能反映专业的前沿发展水平,又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是一个很好的通往高水平科研的台阶。
(2)在日常教学和培训中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一般情况下,青年教师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经由这种机会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不多,但他们大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锻炼实践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这几年,每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结束后,我校均组织参与竞赛指导工作的教师进行座谈,对此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最好办法是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参与实验课教学是一个比较容易实现、而且行之有效的锻炼实践能力的方法。随着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实验课堂的内容日趋丰富多样化,在深度和难度上有了扩展,逐渐开始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能实际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对教师本人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在创新团队培训和指导学生科技竞赛时,一是制定严格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二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热衷于学生学术活动指导的老教师开展“传帮带”,三是要求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做,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用最短的时间提高实践能力。这样使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成了实践中“活”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成为课堂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此外,参与学生科技竞赛指导,也让青年指导教师对所讲授的课程有了新认识、新想法,有利于实施科学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
结语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进行,这样科技创新竞赛才有存在的意义。指导教师在参赛中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通过科技竞赛的指导和锻炼,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构建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使实践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提高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佩,梁广辉.指导教师在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的作用及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9):25-26.
[2]彭晓文,凌云.以科技竞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31.
[3]丁珠玉,樊利.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05-208.
[4]王雨虹,张国军,马玉芳.指导科技竞赛对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作用[J].高教论坛,2012(5):61-63.
[5]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3(2):61-63.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展示高红学校学生的风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营造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氛围,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决定在本周举行绘画比赛活动。具体比赛活动事宜及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绘画活动主题:
自由选题
二、活动目的:
过绘画活动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展现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活动时间:2011年5月15日
四、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五、评委:
邓梅镇赵青青
六、比赛具体内容以及要求:
1)比赛分一、二年级组,三、四年级组和五、六年级组,2)1-6年级学生全体参加,美术老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筛选;
3)作者根据绘画主题创作一幅主题鲜明、新颖、构图完整、色彩和谐的绘画作品,形式不限;
4)所有参赛选手必须在作品的右下方注明自己的姓名及班级,方便评比记录。
七、评分标准:
符合绘画主题、构图完整、色彩和谐、作品具有感染力等。
八、奖励办法
奖项分别按照各年级组设置:
一、二年级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
三、四年级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
五、六年级组: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
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广大中小学生安全意识,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学生生命安全,特开展中小学生校园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现制定竞赛方案如下:
二、活动意义:
通过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知识竞赛,宣传学习各种校园安全知识。提高中小学生行为意识,增强遵守规范的自觉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三、参赛对象:
四年级一班全体学
四、参赛方式:
全班分成六组进行竞赛。
五、竞赛安排:
1、时间:20xx年2月26日上午
2、地点:四一班教室
3、活动程序:
(1)主持人介绍参赛规则
(2)竞赛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从青年教师的毕业院校看,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从非师范类高校毕业,尽管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经过简单培训后匆匆走上讲台,但因教学经验不足以及缺乏专门的教学训练,教学基本功欠缺,使得一些教师的丰富学识不能很好地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由此导致教学质量总体水平下降。
基于这种形势,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通知,不少高校通过举办教学竞赛对青年教师加强课堂教学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75%以上的高校已组织或正在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西安理工大学等开展竞赛活动均在10届以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陆续在新千年前后加入到竞赛队伍的行列。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明确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牵头成功举办全国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竞赛活动参与面广、示范效应明显,全国80余所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重点高校在内的93名选手参赛,他们都是经过31个省区市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青年业务骨干和教学能手。2014年8月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将在湖北举行,竞赛规模比第一届更大,参与面更广,社会关注度及学校认可度比以往更高,竞赛活动示范效应更大,深受教职工欢迎。
二教学竞赛的实施效果
纵观全国高校教学竞赛,竞赛规模、层次不断提升,竞赛项目逐步细化,竞赛的辐射效应逐步扩大。从竞赛类型看,至少有6种:(1)直接决赛型;(2)预赛———决赛型;(3)随堂听课———预赛———决赛型;(4)预赛———复赛———决赛型;(5)预赛———决赛———结合检查教案等其他项目型;(6)随堂听课———预赛———决赛———结合检查教案等其他项目型。竞赛从开始所有学科教师一起参赛,发展到分学科竞赛(工科、理科、文科);从教学基本功单项竞赛形式发展到两课、双语、多媒体等多种竞赛形式。虽然竞赛时间较短,通常为20到30分钟,但为了赛出水平赛出成效,有些教师赛前的准备工作少则半年、长则一届。有些青年教师为了研究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尽快适应教学工作,主动听老教师的课,或听同龄授课水平较高教师的课,还有的甚至在几年时间内,坚持听完教研室所有老教师的课,学习他们授课艺术。有的青年教师还主动请老教师随堂听课,及时指出自己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提升授课水平的目的。
笔者结合举办多届教学竞赛经验,对广东省近二届曾经参加过教学竞赛的255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55份,收回问卷246份,其中236人认为所在学校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占调查人数96%;228人认为参加教学竞赛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占61%。认为有帮助的149人,占调查人数的93%,认为有助于提高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占91%,认为能增强教案设计及编写能力的占77%,认为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的占55%,认为优化教学态度的占48%,认为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占61%,认为能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使用的占51%,认为能提高教学时间的控制能力的占52%,认为纯粹属于教学作秀的占14%,认为能提高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能力的占32%,认为能提高图示、板书书写的占27%。由此可见,参加教学竞赛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案编写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很大帮助。此外,通过访谈一些学生,结果显示:认为参加过教学竞赛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比没参赛之前有很大改善的占39%,认为有改善的占58%。这表明教学竞赛确实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参与度
领导重视,年轻教师乐于参与竞赛,是教学竞赛接续的基础。从全国高校开展教学竞赛的实践看,仍有少数学校领导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够重视,被动应付,并影响了一些青年教师参赛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个问题,除有关部门需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外,学校要从提高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多角度出发,利用各种媒体设法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重要意义宣传的力度,营造一种让青年教师以能讲好课为光荣和感到自豪的环境和氛围,不断增强竞赛对年轻教师的吸引力。
2完善竞赛的构成要素
组织者想要办出高质量教学竞赛,需要考虑完善竞赛的构成要素,科学合理设计指标内涵。高质量教学竞赛涵盖多方面要素,包括竞赛指导思想、组织程序、竞赛内容、评分规则、时间要求、奖励办法等,既有教学技能方面要求,也有专业方面要求;既涵盖到课堂内也涵盖到课堂外。由于各要素和指标权重构成直接影响到竞赛的结果,对参赛教师具有很强导向性,因此,哪些要素应列为竞赛的指标,各项指标的权重应如何分配,评分规则、奖励措施等都要深入研究。
3完善竞赛的评价指标
比赛的评价指标对参赛教师具有导向作用,如针对目前的比赛流程还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可考虑增加评委对参赛教师的随机听课项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参赛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师是教师授课主渠道,为横向比较各个不同专业实验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促进实验技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实验课教学水平,可考虑增加实验技术人员的操作技能项目。为加强教师同学生的沟通,使授课教师清楚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需求,以便于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可考虑增加学生评委,从而在教与学的交流过程中构建新的教学互动模式。为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既通过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尤其是自身参与实践的教学活动的追问和思考。除教学反思外,教师自评也是教师自我管理的重要环节。教师自评有利于督促教师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不断完善自我。总之,组织者要正确引导青年教师通过教学比赛去形成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苦练教学基本功,使竞赛真正起到促进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作用。endprint
4构建合理竞赛机制,使竞赛具有激励性
在高校,职称评聘才是高校教师晋升的生命线。职称评价以发表论文质量和数量、科研立项数量和质量等作为参考标准,至于教学效果如何没有具体的细化指标,因此一些高校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此外,虽然教学竞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竞赛是一个短时间内优胜劣汰的竞争过程,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竞赛中取得成绩仅是个荣誉,对职称评聘帮助不大,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对教学竞赛的预期很低或无竞赛预期,参与积极性不高。为此,各高校、各省市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参赛教师的心理需求出发,构建合理竞赛机制。目前,各校、各省市给教学竞赛优胜者直接颁发的奖金额度差别不大,但非物质性的奖励政策各省市各高校差别较大。如广东省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规定,一等奖获得者经综合考核合格后按程序授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并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获得者由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授予“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这些都属于省级奖励。省级以上奖励可相对应一个省级课题。华中科技大学在教学竞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定相关规定,对荣获校级一等奖的青年教师,不仅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时有不同的分级奖励办法,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有提前或越级晋升工资的指标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
5巩固竞赛成果,形成长效机制
高校举办教学竞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但竞赛是个短期过程,要发挥教学竞赛在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的激励作用,需要考虑建立一个巩固竞赛成果的长效机制。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务处、人事处、工会等应将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列入教师培训工作、教学工作的考核内容。加大对参赛获奖青年教师的奖励力度,参考一些省市做法可考虑把决赛中一等奖的获得者树立为校一级的教学标兵,或对在学校决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师提一级工资,或破格晋升高一级职称;人事处、教务处、工会可定期组织历届一等奖获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活动,举办获奖青年教师教学示范课堂,推广他们的教学经验,展现他们的教学风采等。总之,要在全校营造出重视教学并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氛围,激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比赛并取得成绩。此外,重建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机制,并将竞赛的要求和组织竞赛时给予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注重平时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形成长效机制。
6设立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中心,重视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该中心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宗旨,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研究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提供有关教学、课程的评估服务以及相关的职业和个人发展培训;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教学工作创造交流学习的机会。从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上将高校教师培训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匡汉.高校教学竞赛意义与品牌示范效应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42).
[2]赵菊珊,马建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教学竞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3]姚琳.高校教学竞赛的理论与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9).
【高校学生竞赛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高校学生述职报告06-19
高校学生集体户口管理07-27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06-19
高校学生资助岗位职责06-26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07-25
高校学生实习协议书09-09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09-16
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09-19
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险06-13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创新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