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篇1

防震减灾事业是一项特殊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认真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永恒主题。

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的目的在于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宣传国家的地震工作方针。在现行的初中地理教科书中,有相当篇幅讲述了有关地震灾害的知识,学生在书本中学习较多的是地震灾害的成因、地震的分布等知识,对于如何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及时应变,减少人员和财物的伤亡和损伤,学生所知甚少。而在社会上更鲜有人了解防震减灾知识,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但对防灾减灾知识所知甚少,甚至存在误区,所以在宣传地震科学知识,增强群众意识这一工作领域中,学校的教育与宣传也将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2008,我校地理教研组仍然紧跟县地震局的领导和指导,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我校地理教研组的各位教师在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遗余力地进行地震科普宣传,既丰富了学生的地震科学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同时,我们还教育学生扩大宣传范围,力求使更多的社会人员具备基本的抗震减灾和应急救助能力,以求更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确保社会安定。

2008年即将结束,为了更好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现将本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我校地理教师继续利用地理课的课程安排,加强地震科学知识的普及,同时积极配合县地震局发放各种宣传材料多达600(包括自印材料)余份,涵盖了全校师生,急时地将有关防震减灾的最新资料及国内外最新地震动态通报给全体师生。

二、利用地理课和自习课的时间、有组织带领学生观看了四部有关防灾减灾方面的录像以及VCD,有美国的灾难片、洛杉矶大地震、飓风等,并组织学生观看了最新出产的连续剧《唐山大地震》的部分剧集,让学生真切地受到了教育。

三、本我们针对县地震局布置的有关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防震减灾知识的精心培训,并继续和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参加了手抄报的制作比赛。

四、在上半年的三月份及下半年的九月份我校地理组配合校德育处的宣传活动,各布置了一期橱窗展览,内容以地理知识为主,覆盖面较广,其目的不仅在于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还向全体师生介绍更多的有关地理方面的各种科技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篇2

青少年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 我们要把气象科普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气象科学素质[1]。通过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 气象科普活动开始走进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 通过这项有意义的活动,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 并初步掌握了气象防灾减灾的常识与技能。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气象科普活动, 经过科学指导学校建立了“少年气象站”, 这对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实践能力, 以及进一步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是十分有好处的;为了使气象科学普及的内容更贴近公众的需求, 必须要不断地完善气象科普工作, 使气象知识能够真正地为公众所用。气象科普工作要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根据不同群体对气象科普知识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提供科普内容, 把气象科普及教育与传播融入到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之中[2]。

通过校园的科普活动, 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满足了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 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使学生更加了解气象, 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气象专家从气象条件、极端天气对人体的影响, 详细地讲解了在极端天气环境下采取防护措施, 减少疾病的发生。组织青少年参观气象站、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气象科普教育,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同时向流动儿童们发放各类气象防灾减灾资料。通过活动, 让小朋友从小就掌握气象防灾避险知识, 帮助他们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校园气象科普活动, 同学们不但了解了一定的气象知识, 而且还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理性思考的能力。

通过校园气象科普活动, 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发展现状, 对气象科学与人类的关系, 以及气象科学与各行各业的关系, 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实践,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气象科学知识, 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2 气象科普教育读本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气象科普教材进课堂, 是强化校园气象科学知识的形象表达上的有益尝试。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表示, 下一步将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 有步骤地在全国各地深入推进气象科普教育读本进课堂工作。广泛开展气象科普教育读本进课堂试点, 针对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特点和教育特色风格来推进这项工作[3]。

2012年5月28日, 《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读本》在温州首发,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为该书题词:“普及校园气象科学知识, 提升学生适应自然能力。”副局长许小峰为该书作序。许小峰在序言中评价这套教材“以气象科学体系为线索, 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手段, 以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气象科学技术应用为目的进行编撰。教材表达的主题与理念符合气象科普工作的内涵, 表现手法与技巧也比较科学, 适合小学学生学习。”[4]该书采取大量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卡通图片进行形象表达, 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了气象科学的基本体系, 同时注重介绍气象和不同学科学领域之间的交叉联系, 采用规定课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对教材进行详细讲解,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质。教育读本投入教学使用后, 将对该校校园气象科普的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气象科普的对象是社会公众, 目的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 因此, 校园气象科普宣传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考虑学校师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 要尽量体现参与性、互动性、普遍性和实用性, 实现寓教于乐, 使气象科普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与理解, 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校园气象科普工作还应以辅导撰写资源与课堂教育为结合点、示范性教学方案, 指导编写资源与学校课外科技活动结合点和活动方案, 使气象科普馆的科技资源真正转化为学校科技教育的生动教材, 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夯实基础[5]。

3 气象科普基地已成为青少年了解气象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每年的3.23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围绕当年的气象日主题安排了各类纪念活动、接待着来自社会的各界群众的参观, 气象科普馆已成为青少年了解气象发展的主要科普基地;气象观测场、科普展厅、并有气象专家现场接受咨询, 气象仪器装备展, 气象科普展板展览, 气象观测体验等活动。在观测场, 了解每天获取的天气第一手资料的出处, 知道了气象要素的采集过程。在空间天气科普馆里, 了解太阳家族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科普知识。展示的内容还包括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发射车, 多普勒雷达, 移动式气象雷达, 气象应急指挥车, 气象与生活知识展板, 不同时期的气象卫星处理设备及各式天线群, 进一步向社会公众普及天气、气候等方面的科普知识。深入宣传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云水资源工作以及风云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中发挥的作用等, 以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工作的认识、了解和支持。

通过对气象科普馆、观测场及相关设施的参观活动, 通过与气象工作者的交流, 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发布流程, 学习高温、雷电、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的形成原因及防范常识, 观看气象科学知识电教片, 在体验过程中探索气象科学奥秘, 增长防灾减灾知识, 同时进一步了解气象工作, 掌握气象知识, 加深对气象科技的认识和理解, 达到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质的目的。在开展校园气象科普宣传过程中, 还要注重加强部门 (单位) 合作, 充分利用好国民教学、专项培训、媒体宣传等社会资源, 多渠道、全方位推进校园气象科普工作。

4 结语

科普工作是气象部门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普及气象科普知识, 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 也是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气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何利用好气象信息, 安排好生活、生产, 这和人民群众有着紧密的关系。加强对校园气象科普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 提高师生对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其他气象科学的认知, 不但增进了师生对气象科学的了解, 提升了学校师生防灾减灾的素质, 还促进了现代科技文明在校园的发展, 提高了师生对气象工作的认同度, 扩大了气象工作的影响力。这对于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引导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社会和管理社会的作用, 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摘要:气象科普的对象是社会公众, 目的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因此, 校园气象科普宣传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考虑学校师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 应尽量体现参与性、互动性、普遍性和实用性, 实现寓教于乐, 使气象科普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与理解并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和作用, 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图书和互联网等传播手段, 开展多种形式的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活动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气象科普,校园,防灾减灾

参考文献

[1]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 2005 (2) :40-41.

[2]任咏夏.浅谈校园科普气象科普平台的建立[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 20 11:1 76-1 82.

[3]周文超.气象科普教育读本有望将走进全国中小学课堂[EB/OL].中国广播网, 2 0 1 2-1 0-2 8.

[4]刘钊.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读本在温州首发[EB/OL].人民网, 2012-05-30.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篇3

近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日益增多,干旱、低温冻害、洪涝、病虫草鼠等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对我省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实践体验活动,有助于社会公众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了解应急避险常识,掌握基本的应急避险技能,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对推动我省防灾减灾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以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中心,以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全省各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植保站为分会场,以张贴宣传标语和技术展板的形式开展了“全省农业推广、植保系统农业减灾技术”专项宣传活动。按照《吉林省减灾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5月9日~15日吉林省农业技术总站统一部署,以“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为防灾减灾日主题,在全省农业推广系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全省各级农业推广中心(站)、植保站等有关单位,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多发易发灾害风险隐患的实际,及时开展病虫情、墒情、苗情和农资供应等情况的监测和信息调度,并加强与水利、气象、农机等行业的会商,适时发布品种、种植、施肥、灌溉、病虫害等信息,同时充分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优势,采取现场讲解、树立宣传标语、发放技术资料等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时间组织开展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同时倡议各级农业推广单位,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经验,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营造了社会普遍关注防灾减灾,全民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近几年来,省农技总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两个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现有省级植保机构1个、地市级植保机构9个、县级植保机构60个、乡级植保机构669个,植保技术人员达2000多名。全省有各种农业防治组织1135个,工商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有327个,从业人员2.6万人。逐步形成纵向分级负责、横向联合协作的病虫防控工作机制。针对草地螟、亚洲飞蝗和水稻稻瘟病等跨区域迁飞性、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的特点和防控要求,成立了我省西部草地螟、中部玉米螟、东部稻瘟病等病虫害防控协调机构,开展了信息共享、技术协作、责任明确的区域联防联控行动。针对局部地区突发性病虫害,各市县都科学地制定了应急防治预案,细化技术措施,有效地防止了重大病虫的蔓延扩散。全省病虫监测对象种类由14种增加到21种,中长期预报准确率提高了5%~10%,水稻病虫和重大病虫周报已实现数字化,重大病虫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在病虫预测预报方面,省站多次利用省电视台及时发布全省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趋势预报,40多个县(市)普及了电视预报,同时还广泛利用广播网手机短信等新闻媒体发布病虫发生、防控信息,提高了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2006~2009年,全省各类病虫害发生面积5.52亿亩次,防治面积5.51亿亩次,防治面积占发生面积99.8%,挽回损失167.5亿斤。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供稿)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总结 篇4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增强了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我校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防御和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震减灾演练方案》,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为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提供安全保障。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开学第一天,宁红明校长在升旗仪式上做了专题讲话,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引导全体同学走进该活动。之后,我校又通过国旗下讲话、板报、墙报、广播站等,进行大力宣传营造浓厚校园氛围。

2、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全校师生分批于多功能教室观看《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光碟。让广大学生了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感受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就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体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体会“不畏艰险、不屈不挠”是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培养自己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精神;体会“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是对人民的高度关注、对科学的高度尊重,珍爱生命,热爱科学,勤奋学习,追求真知。

3、结合“品德”课、班队课,组织学生学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各班利用黑板报出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让广大学生在了解“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的基础上,认识到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品德是当代中小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坚强勇敢”的品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不惧怕,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学习“团结互助”的品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服务集体;学习“乐观向上”的品德,努力在各种环境下,坚定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4、开展抗震救灾为主题的竞赛活动;9月5日下午,举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并从中选拔50名同学进行表彰。

5、学校各部门精心安排,认真准备,努力营造“防震减灾”宣传氛围。学校组织《地震基础知识》专题板报,向学生介绍地震知识及防震要领,并利用学校小广播进行宣传;各班级也利用黑板报出版防震减灾基本常识,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地震来了怎么办》等相关科普知识,提高学生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能力;让全体师生明确防震减灾的重要性,并组织班主任进行防震演练培训,观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演示文稿,明确防震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提高全体教师防震演练的组织能力。

6、学校举行了“防震减灾演练”活动。为了使得演练方案安全可行,演练开始前,学校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演练活动中,全校老师组织到位,保障有力;全体同学积极配合,服从命令,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内,师生全部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紧急而有序地从教室撤离到操场中央空旷地带,没有发生任何互相推挤或踩踏事故,整个演练过程井然有序,不仅增强了师生们的防震避震的安全意识,还提高了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演练活动结束,各班有秩序地回到教室,班主任就本班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

7、学校组织全体教师编辑了抗震减灾宣传楹联,提高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8、学校组织了“防震减灾知识”手抄报竞赛。并对其中30名优秀者进行表彰。

9、学校编排了防震减灾三字歌和韵律操。

10、邀请县地震局闫局长对全体教师进行防震减灾演练培训。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校园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工作总结4 篇5

我班为了进一步贯彻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增强学生防震意识,提高学生防震减灾自我救护能力。我们班十分重视防震科普宣传,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通过宣传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发挥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社会功能,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建立制度、强化宣传:

成立班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小组,班长担任组长,班主任担任辅导员,并结合学校实际,决定将逐步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模拟演习与宣传教育工作。

二、防震宣传教育形式:

我班采取了专题报告、科普图片展示、地震知识竞赛、黑板报等形式强化了学生的安全自救意识,宣传了有关知识:

1、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了地震知识竞赛活动。

2、组织本班同学办防震减灾宣传黑板报,通过板报给学生讲解有关减灾防震的知识。

3、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等全校学生集合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及过程,较好地宣传了防灾自救知识。

4、每年都与科技局联系,在我校展示有关科普及防震防灾的宣传图片。

5、请消防队的干警到校进行防火消防宣传讲座。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树立了安全防震减灾意识,强化了防 震减灾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 篇6

5月7日5月至13日为“防震减灾宣传周”。并且我校在5月8日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宣传周”系列教育活动。突出了安全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狠抓了学生安全防范,提高了学生安全自护能力。现将“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管理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应急避险大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方案。

二、广泛宣传,开展系列活动1、5月6日由六年级4班进行国旗下的讲话。

2、5月7日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自救自护的培训,重点加强学生的逃生意识和技能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在过程中学到了很多防震救灾的知识。开展自救自护的主题班会,及防溺水教育、安全警示教育等。

4、5月9日以班为单位开展“防震减灾”主题班会。(附图片)

5、每班上好一节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课。(附图片)

三、取得效果

1、学生安全知识面更广了,安全意识更强了,对注意安全的理解更深了。

2、通过对各种灾害避险知识的学习,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意识有

所提高。

3、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教育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了。

4、创建了安全的教学环境,形成了“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良好氛围。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篇7

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一定程度上,人为灾害可以避免,自然灾害不可避免[1],但有效的工程措施能够减轻自然灾害[2]。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就地震灾害而言,我国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但近年来,人为灾害的发生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自然资源衰竭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交通灾害、核灾害等。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如图1所示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国务院关于“防灾减灾日”的确定,是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遇难人员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全国广大群众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最好宣传动员。

1 防灾减灾宣传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灾害特点及危害

1.1.1 自然灾害

所谓自然灾害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如地震、干旱、冻雨、雪灾、海啸、台风、山洪、山体滑坡等。其主要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如2008年1月南方冰雪灾害、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和2012年7月21日北京大暴雨等。

1.1.2 人为灾害

所谓人为灾害是指由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致灾过程和结果,也叫人文灾害。其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衰竭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交通灾害、人口过剩灾害及核灾害。其基本特征是无形性、相对性、区域性。近年来,人为灾害也有逐年增加的势头,正严重羁绊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着国民经济建设和公众的生命安全。

1.2 宣传教育成功的典型范例

2008年汶川地震中,与伤亡最为惨烈的北川县毗邻的安县桑枣中学,“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的奇迹的创造与校长叶志平是分不开的。他不仅加固了“豆腐渣”教学楼,更重要的是4年坚持组织学生紧急疏散演习。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 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 min 36 s。

2010年12月24日晚,浙江金华一家国美电器商场发生火灾,无重大人员伤亡。事后调查发现,商场本身有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每个月要进行一次消防演习,所有员工在上岗前都要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在火灾发生前一晚,商场还组织员工进行了节日期间消防安全的培训。

以上两个实例均说明,只要平时做好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掌握一定的逃生、自救技能,就能在灾害来临时成功应对,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 防灾减灾教育现状

多年来,国家实施的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在县级以上的科普教育、宣传、科技人才培养,大区域各种灾害的调查与评估,突发性大型灾害的抢险救灾和灾害防治以及对国家重要工程设施的保护、灾害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3]。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

2.1 防灾减灾教育体系还未真正形成

防灾减灾教育要依靠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宣传媒介和教育主体为抓手的自上而下的体系。近几年发生的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上海高楼大火、沈阳皇朝万鑫大火、酒驾交通事故等一些特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后,各级政府已经将防灾减灾教育提上了日程,但目前为止,还未真正形成一个正规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

2.2 广大民众对防灾减灾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灾害意识淡薄,认为灾害离自身遥远,“等待”和“侥幸”心理严重。如,中国家庭很少能备有应急用的绳子、钳子、药箱、手电筒等物品,而日本家庭基本上都有一个应急箱,里面装有各种灾害应急物品;酒后驾车的现象,很多肇事司机事后都解释说,自己感觉头脑清醒、意识清晰,应该不会发生事故;行人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闯红灯的现象;放鞭炮没有避开电线多、易燃的地方等等。

2.3 防灾减灾教育手段不够多样化

我国现阶段各地防灾减灾教育手段比较单一,大多只是悬挂红底白字的标语、发放宣传册、电视广告等形式。很多情况下,这些传统的宣传形式已不能引起广大民众的注意,不能刺激他们的敏感神经,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的重视。

2.4 防灾减灾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它不仅要使民众通过学习正确的防灾减灾知识,还要养成积极的防灾减灾态度并形成科学的防灾减灾技能,成为具有一定防灾素养的公民。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民众的防灾意识有所提高,很多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街道开展了防灾宣传和演练,但不是常态,往往只是在5月12日、11月9日等几个特殊日子里组织一下演练,而内容也局限于逃离现场,流于形式,没有一个系统的教育内容,更多情况下没有自救、互救方法、手段等技能培训。

3 几点建议

3.1 宣传方式多样化

在宣传方式上,应注重多样性、灵活性。如公共场所假日义务演出或农村庙会免费发放减灾宣传资料的活动、举办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以及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举办专题讲座、防灾减灾知识竞赛等。小到一条标语都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如“斑马线不是起跑线,这里不需要争分夺秒”的少儿频道公益广告、社区的“火灾起、心莫急、湿手巾、捂口鼻”宣传标语,路边护栏的“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泪”标语。大到南京7·28爆燃事故现场建的防灾减灾博物馆和唐山7·28大地震的唐山机车厂地震遗址建的地震遗址博物馆都是很好的防灾减灾教育基地。

3.2 宣传教育内容丰富化

在宣传教育内容方面,要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灾害知识,使他们了解灾害的发生原理、机制和发展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使他们可以在灾害防御和灾害发生时有所作为,还能使人民群众意识到灾害离我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防灾减灾的责任感和自觉行为。同时,在宣传教育中普及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普及和提高群众救生的知识和技能。

3.3 宣传教育制度完善化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要持之以恒,方能见实效。为此,要完善宣传机制,形成制度,建立有效的宣传体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另外还可以建立一套评价指标,用于评定防灾减灾教育实效,促进灾害教育的有序开展。

3.4 其他

鉴于我国的实际,现阶段提高国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的最好途径是提高学校以及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4]。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要将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纳入到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学内容中,使孩子们从小就可以在课本中学到这些知识,增强其自我保护和自救的技能。

4 结语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5]。正如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同志在《防灾减灾教育要注重实效》中讲到的“防灾教育是最重要的减灾活动。”为此,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掌握防灾减灾方面的科学知识;学习减灾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减灾法制观念,使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减灾行动中。只有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及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确保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定和谐的生活。

摘要:通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成功的典型案例说明了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分析了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现状,在如何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从而真正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陈霞,朱晓华.试论灾害教育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灾害学,2001(3):92-96.

[2]陈颙,史培军.自然灾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

[3]王成华,陈永波.县、乡村防灾减灾系统工程[J].自然灾害学报,2002(3):90-94.

[4]薄景山,迟宝明.赴日本学术交流与防灾教育考察纪实[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2):139-141.

浅谈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工作 篇8

关键词: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工作

1.气象部门防雷减灾社会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据

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国务院第570号令《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10年4月1日起实施,570号令对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风险评估、检测服务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国务院第412号令《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378项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由县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实施;200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条例》,条例中规定了气象主管机构对雷电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要求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雷电灾害防御的具体管理办法;2007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条例中对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装置检测部门的检测办法做了具体规定;2008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办法中详细规定了雷电防御工作中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基本内容,规定了防雷装置应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管理办法中还详细规定了防雷装置的安装、检测、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的具体办法;中国气象局先后颁布和多次修改了《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和《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以上法律法规规定气象主管机构防雷减灾的社会管理职能,同时规定了防雷减灾机构(或防雷中介机构)的职责。

2.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的现状

根据国家、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对加强和规范防雷减灾工作奠定了比较广泛的政策基础。气象部门相继开展了雷电防御方面的行政许可、技术评价、风险评估、检测等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负责对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建设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到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对防雷装置设计图纸核准审批,气象主管机构委托防雷技术评价部门(气象主管机构下属的防灾减灾单位)对图纸进行审核,审图后技术评价部门作出评价,气象主管机构根据技术评价作出是否给予核准。根据相关法规规定自治区内的大型工程、重点工程、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易燃易爆设施等建设项目,其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应当有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进行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防雷装置设计图纸核准以后,防雷装置可进行施工,防雷装置施工过程中由防雷检测部门进行跟踪检测,检测结果作为气象主管机构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防雷装置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申报气象主管机构进行竣工验收,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防雷装置设计核准意见书》、《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申请书》、取得防雷装置检测资质的单位出具的《防雷装置检测报告》、防雷装置竣工图纸等技术资料决定防雷装置是否符合竣工验收条件。气象主管机构下属的灾害防御中心防雷检测部门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所属地的防雷装置进行定期的检测。

3.气象部门应承担防雷减灾工作的社会管理职能

防雷减灾的工程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范要求设计、安装防雷装置;二是防雷装置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三是防雷装置的设计要经过防雷专业机构的技术评价和气象主管机构的审核核准方可交付施工;四是防雷工程必须通过防雷专业机构的跟踪、竣工检测和气象主管机构的竣工验收方可交付使用;五是已建防雷装置必须定期检测合格才能确保长期有效。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负责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的核准和竣工验收工作。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时需要对图纸进行审图,这项工作现有气象部门的灾害防御中心承担,发改委对这项工作也做了相应的价格规定。这项工作我认为不能交入社会:一是气象主管机构是根据很重要的技术评价来判断是否进行核准;二是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对图纸审图专业性很强,现在气象部门很多来自各大学的防雷专业毕业生;三是这项工作关系公共安全,必须从源头把握;四是发改委批复的防雷技术评价费很低,只是象征性收费,不存在乱收费情况。

目前在法律法规规章和收费标准还不完善情况下,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应该谨慎。自治区政府主席令中指出“自治区内的大型工程、重点工程、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易燃易爆设施等建设项目,其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应当有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进行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不能全盘否定,公共基础、易燃易爆设施等建设项目应当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有必要也非常重要。当前防雷评估部门已经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研制很多软件,其成本大大的降低。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政府可以修改管理办法,发改委可以降低收费价格。这项工作由谁负责组织,由谁负责实施要进一步明确,但此项工作我认为不能全盘放弃。

防雷装置检测在自治区范围内还是由气象主管机构下属的防灾减灾部门承擔,这项工作也引起争议,由于此项工作关系公共安全,市场准入一直没有放开,根据当前形势放开准入是大势所趋。具体如何放开?放开后如何管理是气象主管机构思考的问题。

雷电灾害的危害是巨大的,造成事故的教训是沉痛的。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防雷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防雷减灾作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增强全民防雷安全意识,落实防雷安全措施,提高防雷技术水平,依法加强监督管理,科学开展防雷减灾。防雷减灾工作的监管重点是公共安全,而防雷减灾涉及到的是千家万户乃至每个个人。由于防雷减灾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性,决定了防雷减灾需要科学防御,通过依法管理,协同配合,构建社会性工作体系,这其中包括政府的主导、法规的健全、部门的协作和社会的参与。随着现代城市化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防雷减灾工作必然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郑国光,新时期我国防雷减灾工作的形势和任务之研究[]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1(2):l一3

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实施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树立正确的安全责任意识,扎实推进全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工作目标

1、认真抓好防震减灾日常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防震减灾科普讲座。

2、坚持开展以“纪念日”为契机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3、组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兴趣小组,观看影像VCD片,定期开展活动。

4、安排设置防震减灾教育活动室、知识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

5、组织师生进行防震自救与互救及逃生演练。

三、具体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为使防震减灾科普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将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结合新课程改革有机地进行学科渗透,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班会课、黑板报、讲座、知识竞赛、科普兴趣小组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师生从中不但受到教育而且提高实践能力。

3、组建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活动。

为广泛有效地配合学校科普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我们准备在各班选拔一部分具有地震知识基础且对防震减灾充满兴趣的学生,组建学校又一个具有特色的科普兴趣小组—防震减灾科普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习地震知识,掌握地震监测与预报的相关技术,并扩大宣传。

4、举办防震科普报告、讲座、知识宣传活动。

学校将利用国旗下讲话和科普讲座、报告会专题教育活动等普及地震专题知识,通过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方面的录像片、VCD,使他们进一步受到防震减灾知识教育。

5、开展防震减灾知识问答、手抄报和征文活动,普及地震知识。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明白防震减灾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宣传教育《防震减灾法》,增强学生防震减灾的意识。

6、开展防震技能训练。

学校将结合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食品安全教育、用电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防地震安全教育、防溺水安全教育等,拓展知识,开展灭火、救护、搬运和包扎伤员等防震自救互救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自我求救助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篇10

运用这些知识。在此次的活动中,学校老师主要利用安全教育课进行课堂讲授安全知识同时辅以实际演练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安全知识并会灵活去活动开始前,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分别给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开了会,布置班主任向学生讲授关于这次防震逃生演习的意义和作用,在事发时应变措施的使用、逃离现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本次演习是一次安全防范活动。学校安全办公室要求疏散中教师各负其责,各就其位,责任到人。动员大会上,安全演练总指挥陈辉校长做了动员讲话,各班主任分别向副总指挥及总指挥报告人数,预备演练开始。

防震演习程序为:灾情预设、警报响起、各班自救、组织撤离、操场整队、盘点人数、活动总结。在防震演习中,同学们能沉着冷静,用手或其他能保护头部的物件遮住头部,钻到桌底下,或跑到墙角。第一波大地震过去以后,老师组织学生有序地离开教室,撤离进程中,所有教师各负其责,维护秩序,使学生安全跑到操场。

这次安全防范演练,全校师生齐动员,教师准时到位,学生动作迅速,秩序良好。增强了师生的自护、自救能力,进步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在演习中学生进行间有讲话,甚至有嬉笑现象,不够严肃认真; 改进措施:

逃离秩序与路径要进一步监管理顺,做到公道、科学,避免拥堵;个别教师逃离动作慢。学校又专门召开了负责人会议,要求在下一次的安全演练中,使学生熟练把握逃生方法和路径,负责教师要做好充分预备,保证学生安全。

西杨寨小学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篇11

1.1 健全法规体系, 实施依法减灾

加强减灾工作的法治化建设, 全面实现依法行政, 依法减灾。认真贯彻国家减灾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行政执法责任制, 加强执法检查和监督。同时, 积极开展减灾工作立法调研, 制定减灾工作和自然灾害管理的地方行政法规, 进一步完善减灾法规体系和减灾预案, 实现减灾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1.2 明确职责, 加强监督管理与协调配合

要全面落实首长负责制, 进一步明确领导职责初部门职责。灾害防治工作中监管, 计委、规划、交通、县政等部门要在建设项以立项、选址、用地、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各司其责, 相互配合, 紧密合作, 加大监管力度, 严格把关, 共同做好灾害防治工作。

1.3 资金保障措施

某县地质灾害发育非常严重, 所需要资金数额巨大, 加上该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财政收入有限, 人民群众自救能力十分有限, 因此, 解决该县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的来源是落实本规则的关键。县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从国家、地方政府、赢利单位以及社会个人几个方面入手, 利用财政专项投入、社会资助、有关专项资金等多渠道吸纳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 建立地质灾害专项资金, 确保防治方案顺利实施。

1.4 技术保障措施

1.4.1 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队伍的合作。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与科研院校、专业队伍的合作,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 提高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特别是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和抗灾应急能力, 加强灾害防治研究, 提高抗灾应急能力。

1.4.2 搞好专业人员技术培训工作。

采取请专家进来办培训班或派人员外出进修等方法, 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 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 从而确保灾害防治规划能更有效落实。

1.4.3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水平。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对城市、镇、县各级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工作人员, 定期组织进行地质灾害基础知识培训, 提高其识灾、防灾技能"。目前广大群众预防地质灾害意识普遍不强, 防灾知识相对缺乏。为此, 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媒介, 深入系统地介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经验, 提高全民识灾、防灾和临灾自救技能, 调动广大群众防灾减灾的积极性, 进一步增强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宣传, 减少人类不良活动有法的自然灾害。

1.4.4 加强工程建设项目过程管理。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类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方案、招投标、施工方案、工程质量、环境管理以及工程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实现程序规范化、设计合理化、建设规范化。

2 搬迁避让措施

地质灾害一般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避让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但是避让仍有诸多弊端:

2.1 县普遍地质环境恶劣, 人多地少的情况下, 难以找到理想的避让新址, 如选址不当, 可能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2.2 避让后, 灾民无地或无误缺少耕地, 不利于经济发展。

2.3 避让所需费用比较高, 各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 灾民的

自救能力差, 避让会给政府和人民带来较大的负担。

因此, 应该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搬迁效益。避让的灾害点一般选择条件为人数较少, 治理施工技术难度大、治理费用过高, 耕地面积不大的灾害点, 或是危险性很高, 己经造成大量房屋明显变形破坏成为危房、极易成灾的灾害点易采取避让的措施。

3 工程措施

对县级当前来讲险情重、危害性大、稳定性差、对社会有重大影响且无法进行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点, 应进行工程治理。

3.1 滑坡的工程治理措施

结合县滑坡地质灾害以中小型土质滑坡为主的特点, 建议重点选择施工技术成熟、工艺简便、造价低的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排水:在滑体周围设置围截排水沟, 使外来水源不能进入滑体;修造渗管、渗井及排水沟, 排走滑体内的水;护坡防止冲刷, 堵塞地表裂缝、防止入渗。支挡:设置支挡构筑物, 如修建挡墙、抗滑桩等, 以增大滑体抗滑力, 防止其滑动。卸荷与填土:为改善斜坡形态, 消除隐患, 可在斜坡上方削方减载, 消除危石, 在坡脚填上加压, 防止其滑动。改良:为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 对坡体岩、土性质进行改良, 可采用灌浆法、锚固法何焙烧法等, 并贯彻早治、小治的原则。

3.2 防治危岩、崩塌的主要工程措施

修建护墙和护坡, 以防止斜坡岩土剥落, 对小型危岩体或峭壁进行人工削坡或清除危石。镶补、填塞斜坡岩石缝洞, 对大的危石进行支挡、锚固, 提高岩体稳定性, 疏导地表、地下水。修筑挡土墙、落石平台、拦石栅栏等, 保护房屋公路及行人安全。

3.3 泥石流的工程治理措施

泥石流活动集中分布在沟道中及附近低地, 泥石流沟道普遍淤塞严重;根据泥石流沟的形成特征, 上游泥石流形成区以拦挡工程措施为主, 稳固坡体松散物质, 采用排水、护坡、拦挡等措施, 使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稳住在原地, 减少补给泥石流的松散物质量。矿山规范采矿废石和弃渣的堆放, 设置一定的拦挡措施, 使其不得挤占和淤塞河道。下游泥石流堆积区以排导工程措施为主, 对泥石流淤积严重的河床进行清淤疏通, 使其排洪冲砂通畅。首先开展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 根据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进行工程技术方案比选。

4 生物措施

要保证地区的生态安全, 仅靠工程建设措施难以扭转生态破坏范围扩太、程度加重的趋势, 必须重视生态恢复与景观再造.改变生态环境.减轻地质灾害, 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生态技术措施主要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林恢复建设、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水库渠塘等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等能够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地质环境的技术措施。依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仁词.改斜坡耕植为水平耕植.变坡地纵向种植为横向种植.以减少水土流失;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 改变以大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商品率:大量植树造林, 恢复良好的森林植被覆盖面, 加强坡地森林的涵水能力, 逐步恢复和优化生态环境。减少地而侵蚀量, 扩大人口环境容量.为土地的复耕及移民安置创造有利条件。建议根据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行业规划, 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配套建设, 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摘要: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减轻人员损失和经济损失, 是一项长期任务。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全面规划,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危害程度的大小, 区别轻重缓急, 确保重点, 分步实施。从自然地质环境的保护入手, 结合国家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宏观上作好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 最大可能的避免和减少危害。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篇12

心手相牵献爱心,志愿服务促和谐

为增强安全意识,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公益xx”志愿服务队在xx市xx村组织当地的孩子们开展地震逃生演练活动。活动中,队员们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解了地震发生之前的预兆、地震成因、地震震级及烈度等常识,并让学生写下自己所知道的地震逃生方法,积极与大家交流分享,队员们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补充。“实践出真知”,为真正提高学生的防范自救能力,队员们组织大家进行了一场地震逃生的实地演练。各班学生在队员们的带领下,按疏散路线快速有序地向空旷的操场上紧急疏散。到达操场后,负责各班的队员让同学们双手抱头下蹲,并及时清点人数后报告到“指挥处”。整个演习活动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大家互相帮助,<莲~山 课件>安全撤离,没有发生任何互相推挤或踩踏事故。

志愿服务队还在xx村建立了农村书屋。队员们除了在学校筹集书本之外,还鼓励村民们为书屋捐赠书籍。一位老大爷得知服务队的来意后,笑逐颜开地说道:“人这一辈子就是要读书,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条件,你们现在搞这个活动非常好啊!”在村民的积极参与下,服务队最终收到了一百余本书籍,在将这些书籍统一分类后,队员们制订了借阅手册,组织村民举行了读书交流会。

防灾减灾宣传总结 篇13

2011年“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总结

为了隆重纪念汶川地震三周年和全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以此唤起全社会人们对防灾减灾的重视;进一步宣传普及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社会民众的避灾自救能力,我局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水灾避险自救和防汛抢险、抗旱减灾的科普知识,不断提高我县人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根据《承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当前全市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和《承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当前全县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为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我局成立了“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长担任,副组长由防办主任担任,成员由局有关股室负责人组成。5月9日县水务局召开第三个“防灾减灾日”和“防灾减灾宣传月”工作会议,就“防灾减灾宣传月”活动工作进行专项布置。

二、创新方法,广泛宣传。

5月12日,县政府在县城广场举行“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活动中,我局悬挂了以“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平安”为主题的宣传标语,设立防灾减灾宣传咨询台,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防汛抗旱减灾知识疑问。向过往群众、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防汛抢险知识手册》200余本,避灾自救常识宣传单4000余份。

三、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体会

通过“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使防汛抗旱减灾意识深入人心,大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水旱灾害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了避灾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为最大限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前防雷减灾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篇14

一是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第一”的方针, 牢固树立防雷减灾意识, 全面落实防雷减灾责任, 努力提高防雷减灾水平。

二是要充分认识当前雷电灾害多发的严峻形势, 建立健全“四项制度”。

(一) 严格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

项目建设、园区建设的主要领导是防雷减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分管领导是各自生产范围内防雷减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各成员单位和主管部门领导是职责范围内的直接责任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任务要求, 层层落实责任, 相互配合, 密切协调。

(二) 严格落实防雷安全生产管理制。

按照“谁主管, 谁负责”的要求, 将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检查范畴, 将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竣工验收和安全检测的资料纳入建设工程的档案管理, 做到“两个一律”, 即防雷装置设计方案未经审核同意的工程项目一律不得交付施工、防雷装置未经竣工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得交付使用和办理房产证。

(三) 严格落实防雷安全联合执法制。

要加强防雷安全联合执法的力度, 坚决纠正和查处影响防雷安全的违规、违法行为, 对不按规定安装防雷装置, 不按规定申报防雷装置设计审核、竣工验收以及防雷装置存在严重隐患的单位, 须责令其限期整改, 对逾期不采取整改措施的, 依法予以查处。

(四) 严格落实雷电事故责任追究制。

建立健全雷电事故责任追究长效机制, 对于发生人力可以防范而未防范的雷电灾害以及因防护措施不到位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得力而造成重大事故的, 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要设立应急处理机制, 在灾害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做到“四个到位”。

(一) 组织领导到位。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应急人员应立即全部到岗到位, 实行!"小时主要负责领班制度。按照职责做好实时监测、加密观测和全程跟踪服务, 并及时向市防雷减灾部门报告灾害的发生、发展情况。

(二) 救援人员到位。

领导小组要迅速调派应急队伍进入抗灾现场, 组织协调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应急抢救、医疗救治工作, 组织社会公众采取相应的自防、自救、互救等防御措施。

(三) 技术指导到位。

领导小组要主动加强与市气象局的天气会商, 并根据气象局发布的指导意见, 做好雷电灾害的跟踪预报、预测和警报服务工作。

(四) 物资资金到位。

领导小组要加大抗灾物资资金的调拨力度, 足额发放救灾物资, 及时安排救灾资金, 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

四是要设立后期处置机制。雷电灾害事故发生后, 领导小组和成员单位要做好“三个及时”。

(一) 及时开展调查评估。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协同市气象局全面开展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工作, 并将调查评估结果在灾害结束后#日内报送市防雷减灾部门。

(二) 及时进行事故总结。

较大以上雷电灾害事故发生后1小时内、一般雷电灾害事故发生后1天内, 事故发生单位要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后果等情况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在应急工作结束后%日内, 将灾害发生的原因、抗灾自救情况及整改应对措施, 形成灾害总结报告上报市政府防雷减灾部门, 同时通报各成员单位。

(三) 及时办理灾害保险。

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积极协调相关保险部门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理赔事项。

五是要建立奖惩机制。

防灾减灾宣传活动总结 篇15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根据民政局文件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范意识

局领导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制定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图版。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加强对所辖乡镇企业、单位、学校以及居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广大群众开展“四个一”活动,并以张贴警示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提醒广大群众注意做好防灾工作。5月11日在中央大街设立了宣传站,为广大群众现场讲解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增加了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加大排查力度,及时消除隐患

为切实加强2012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部门职责制定了《##县2012年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开展灾害风险点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并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对身边的可能引发灾害事故的隐患进行自查整改工作,力争将灾害遏制于萌芽,保证零灾害发生。

三、加大防灾演练,提高自救能力

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方要制定包括监测责任人、预警信号、撤离路线等详细内容的防灾预案,及时向受灾害威胁的群众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认真研究落实预案规定的各项任务及措施,加大对预案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应急演练,确保预案的可操作性,从而防患于未然。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篇16

一、创建宗旨

江苏省是一个经济发达,城镇密集,人口稠密的地区,是国务院确定的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面临的防震减灾任务十分繁重。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及连云港市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文件精神,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积极响应市地震局、市教育局和市科协决定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活动的精神,特制定此方案。

二、组织形式

成立罗阳镇中心小学创建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领导小组,人员为:组长:张来震

副组长:吴大立王绪才李永刚

成员:宋小波仲启强朱建宁朱学快宋随利李伟王统法焦光寇大波蒋阳成三、主题口号

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积极进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努力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四、时间安排

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

五、具体活动安排

1.在地震部门的指导下,编制震时师生避震、紧急疏散预案。(蒋阳成)

2.设立专门的防震减灾宣教组织,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直播、在学校网站开辟专栏、在AV教室集中宣讲等形式负责定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教育工作。

3.学校购买一定数量的防震减灾活动指导用书或科普资料,便于广大师生阅读与学习。(图书室)

4.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将防震减灾知识作为专题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导处)

5.成立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教育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并坚持开展活动。(蒋阳成)

6.学校定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活动,每学期利用重大纪念日如《防震减灾法》实施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省科普宣传周、国际减灾日等举办大型活动不少于2次,在校学生参与率不低于90%。(宋随利)

7.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防震减灾手抄报和绘画比赛,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并评出若干奖项。(宋随利、班主任、美术组)

8.每学期各班级至少办一期防震减灾为主题的黑板报,每个学生至少写一篇关于防震减灾方面的读后感。(班主任、语文老师)

9.建成相对固定的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场所,并配备科普展板、科普图书、光盘等;室外设有防震减灾知识科普橱窗不少于10米,定期更换橱窗内容,每年不少于2次。(李伟、焦光)

10.学校定期开展防震减灾的紧急疏散演练,要求沉着冷静、有序高效。(宋小波)

六、创建要求

1.广大师生全员参与,力求创建活动不走形式,务实高效。

2.各环节的活动落实到人,并确保真实记载活动过程,留下各项档案资料。

3.做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宣传报道。

罗阳镇中心小学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总结 篇17

一、加强检查督导

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和协调, 把防旱减灾关键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确保任务分解落实。四川省农业厅决定由刁学锋副厅长、牟锦毅副厅长和潘海平总农艺师牵头, 派出9个厅属单位的23名处级干部分别对23个重旱县 (区) 进行蹲点督导。各市、县 (区) 也要落实包片督导牵头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及时督导县 (区) 、乡 (镇) 和村社积极开展防旱减灾工作。

二、加强技术培训

大力推进“千名农业科技人员防旱减灾技术指导活动”, 组织防旱减灾专家指导组成员开展分县 (片) 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 帮助旱区制定落实一县 (乡) 一策, 对重点村制定一村一策。市、县 (区) 要重点培训和示范水稻旱育秧、地膜玉米以及集中育秧 (苗) 等关键抗旱技术培训和示范, 确保各项技术入户到田。

三、加强机电提水

主动与水利 (水务) 部门搞好协调配合, 统筹抓好机电提水工作。重点抓紧维修改造农村机电提灌站, 抢修、采购和安装一批提灌设施设备, 保证提灌机械正常运转;及时启动提灌站昼夜提水;组织农机流动防旱服务队紧急提水防旱, 采取找水打井等措施增加有效水源。

四、及时翻挖稻田

通过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助耕服务队帮助农户开展机械作业翻田, 组织动员农户及时翻挖炕田, 以利抢水泡田、节水栽秧。

五、加强物资准备

加快种子、农膜、化肥、旱育保姆等物资的调剂和供应进度, 动员农户及早备足春耕生产物资, 确保春耕生产所需物资足量供应。加强农药、种子、肥料为重点的农资市场监管, 切实维护旱区农民利益。

六、加强宣传引导

上一篇:2024年注册监理工程师市政公用继续教育试题答案下一篇:《我的小天地》教案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