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共4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篇1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2.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

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

到的作用。

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

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

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唐太宗的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

胸襟。

【教学重点】

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 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

2.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假如面前摆放一架天平,左盘放上 “江山”,右盘加上砝玛 “老百姓”,而定盘的“皇帝”就是天平的游码。我们经常说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其实

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天平中央的游码或右盘的砝码发生变动,都会使“江

山”摇晃不已,甚至有可能使“江山”不保。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

就像一架天平,唐朝就是一架相对

平衡的天平。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你最

欣赏哪一位皇帝?

唐太宗、唐玄宗等。

:今天,我们来聚焦唐太宗,了解唐太宗如何使天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1.:唐太宗青少年时是怎样一个人?

李渊次子,从小练习骑射,喜好文史。→文治武功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

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秦王李世民在统一过程中功勋卓著

卓越的军事家: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经验,从这些

经验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

2.:唐太宗又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通过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

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

★李渊为何肯让位?

二、贞观之治

3.:唐朝由初期的“乱”逐渐地走向了“治”,从而推出”贞观之治”的

内涵,即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并板书标题。提出问题: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中的历史作用。

思考,回答。

唐太宗即位后,次年改元贞观。他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

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朝为什么会灭亡?

①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

运河。

②生活腐化,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③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

他战争使得民

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篇2

一、维护农本思想

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即积极对隋朝灭亡的深刻教训进行了总结,敏锐地认识到统治者必须依靠人民来巩固统治基础。所以,他提出了一切都要以安民为根本的原则,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才能维护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为此,他积极的推行以民为本的思想,且严于自律,从善如流,善于纳谏。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唐太宗和魏征之间的进谏的故事。大臣魏征曾多次劝唐太宗要时刻以隋朝的灭亡为鉴,严于律己。他认为,君王好比是舟,而百姓就是行船时遇到的水,水和船之间管理密切,且船受水的影响极大“,水能载舟,又能覆舟”。所以,必须以安民为根本“,民安思危”。唐王朝建立后,土地荒芜现象严重、经济较为萧条,为了安抚百姓,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

1.提倡简静。武德九年(626)唐太宗在即位之初就对大臣们表示:“吾即位目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实,且当尽以抚之。”在初期即表明了自己以民为本,安抚百姓的思想。而到了贞观二年(628),唐太宗又提出“:国以人为本……人君简静乃可致耳。”其中的“静”就是指的是君主要尽可能的少动用民力,不要轻易大动干戈或者大兴土木,以免过分地使用百姓,要做到役民有节,赋民有度,否则就会造成“民不得耕耘,女不得蚕织,田荒业废,兆庶凋残”的情况。唐太宗的这些话,充分体现了他从安定中求发展的思想。

2.去奢节俭从自身做起。鉴于隋代虐民导致灭亡的教训,唐太宗深知“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所以说,百姓能否生存直接关系到整个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而百姓的存亡又取决于君主是否能做到克己寡欲,要做到“唯欲躬务俭约,必不可辆为奢侈”,这就是说,必须从统治者本身做起,消除奢靡的行为。在李唐太宗执政期间,也曾经多次想要大兴土木,但在魏征等人的劝告下,唐太宗理智地打消了心中的欲望,下令停修宫廷台榭,却步泰山封禅。唐太宗还躬亲示范,以起到积极的表率作用。史料记载,一次,唐太宗想要去南山巡游,一切都安排妥当,准备就绪了,但唐太宗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去巡游了。当魏征问他为什么临时改了主意不去巡游时,他直言不讳地说,你经常劝我励精图治,勤俭节约,决不可懈怠,所以我才改变了主意。

3.以静为农本,注重休养生息。唐太宗多次强调“役民有时”,即在农忙季节不能征用百姓。他说“:农时甚要,不可暂失”,并认为“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贞观五年(631),皇太子举行冠礼,因“恐妨农事”,唐太宗不顾礼部官员的极力劝阻,坚决的改变了阴阳家所择日期,将冠礼的日期由春耕大忙的二月改为秋后的农闲时期。唐太宗甚至将保证农时作为一项规定写入相应的律法,明文规定:“诸非法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赃论。非法兴造,谓法令无文。虽则有文,非时兴造亦是。”其中“,非时兴造”指的就是在农忙时节征用大量百姓进行施工,违背了唐太宗不违背农时的思想,所以被认为是违法的行为。虽然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唐太宗的安民和役民政策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为了维护整个唐王朝的统治和长治久安,但是,他以安民思想为根本,主张不夺农时,役民有度的做法绝对是值得称赞的。

二、轻徭薄赋,奖励农耕

封建王朝赋役过重使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唐太宗从安民的角度出发,提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何余。”为了维护百姓生活的安定,唐太宗积极从与百姓生存息息相关的农业出发,积极地采取了一些措施,推动农业的发展。

1.轻徭薄赋,取之有度。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减轻百姓的负担,唐太宗积极的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均田令”规定“: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出,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收入官,更以给人。”因为唐初地广人稀,所以,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限制士旅、豪强对土地的垄断,唐太宗积极地实行了按照人口的具体数目划分土地的方法。但是,应当指出,在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均天下之田”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荒地较少的地区,百姓很难得到法令的百亩田地,对于受田不足的情况,唐太宗也感到深深的忧虑,为了解决受田不足的矛盾,唐太宗鼓励农民从狭乡到宽乡进行土地的开垦。并以免除徭役为奖励手段,积极地鼓励农民从狭乡到宽乡去开垦占耕,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民受田数。

2.大力发展人口。人口200余万户,劳动力严重缺乏,但是,想要维护国家的稳定,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也就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于是,唐太宗从安民、重农的思想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人口增殖。例如,积极赎取人口,贞观五年(631)的四月,唐太宗派使者携带大量金帛将北方突厥掠去的汉民八万多人赎回本土。而贞观二年(628)的九月,唐太宗又从宫中释放了一大批宫女,鼓励她们“任求伉俪”。据记载,唐太宗在位期间前后释放的宫女多达3000余人。另外,唐太宗还积极地对法定婚龄进行改变,并鼓励鳏、寡者复婚。这些做法,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人口数量。另外,唐太宗还把婚姻和生育状况作为考察地方官吏的重要标准,鼓励人口的大量繁衍。通过这些做法,从安民、重农的思想出发,极大地促进了唐代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整个唐王朝的综合国力,极大地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于是,到了贞观四年(630),全国的粮食出现了可喜的大丰收,许多流浪在外乡的人都返回了家乡。到了贞观后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已完全得以恢复,经济农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到了贞观二十二年(649),全国的总户数已达到380万户左右,20余年间增加了将近一倍。

3.大力兴修水利。水利建设关乎农业的生产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安居乐业,本着安民的原则,唐太宗十分重视对水利的建设。贞观十一年(637),洛水暴涨,淹没了多户农家,唐太宗十分痛心疾首,于是下诏自责说“:静思厥咎,朕甚惧焉。”而同年的九月,黄河出现汛情,他还亲自到自马司坂巡视,足见他对水利建设的关注。所以,在唐太宗执政的23年里,唐代一共兴修水利20余处,有效地实现了“境内无复水害”,于是出现了“百姓获其利”的可喜局面。而且,为了更好地帮助百姓安居乐业,更好地达到安民的目的,唐太宗还专门设置了治水机构来加强对国家水利建设的管理,积极地在工部设置水部郎中和员外郎,要他们负责“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在京师也设置了都水监,负责掌管京师河渠的疏浚与灌溉等相关事宜。同时,唐太宗还积极制定了水利与水运方面的专门法律《水部式》,使治水工作有法可依,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的水利法规。通过种种措施,确保了农田的灌溉,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并有效减少了自然灾害给百姓人民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影响。

三、劝课农桑,着力富民

为了劝课农桑,唐太宗将废弃已久的籍田仪式进行了恢复,并特意颁布了《籍田诏》,采取“躬亲来耜”的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唐太宗还积极鼓励大家参加耕作,实践亲知。他不但不仅“亲祭先农”,还亲自下田耕作,身体力行劝课农桑。贞观四年(630),他对诸州官说“:国以人为奉,人以食为命,若禾谷不程,恐由朕不躬亲所致也。”于是,他亲自实践,在园中种了一些庄稼,但锄了不到半亩就感到十分疲乏,于是他感慨道“以此思之,劳可知矣,农夫实甚辛苦。”因此,他要求各级官员在到达州县任职的时候,都必须“就田陇间劝励”,严格禁止“令前送迎”。作为一国之君的帝王亲自参加耕作,深切的体会百姓的疾苦,于是也极大地带动了全国各地方大小官员的仿效。另外,为了确保劳动力的数量,唐太宗发布诏令规定“民现业农者不得转为工贾”,但这一诏令的颁布并不是说明唐太宗重农抑商,事实上,据记载,唐太宗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对商业也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例如,在贞观年间,规定不准商贾关市之税,但却严格控制官商的数量和规模,规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篇3

著有: 《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唐高宗的真相》、《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贞观之治》等。

唐朝在中国古代几乎是最重要的一个朝代。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公元907年灭亡,将近300年。300年的统治中,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给历史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有一个词叫“贞观之治”,就体现了唐太宗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中国古代各个方面都很讲文化,从汉武帝开始,中国的皇帝都用年号,就是给一个时代起上一个好的名字,皇帝的年号就成了那个皇帝时代的特有标志。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取消了年号,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仍然使用年号,是向中国学的,那就是日本。中国在近代革命过程中,取消了很多传统的东西,包括年号。

贞观这个年号共存在了23年,23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唐太宗的23年却给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政治和谐

大家看电影、看小说,或者看连续剧,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就是越是在政治的最高层,政治斗争越激烈,争权夺利、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没完没了,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有一个时代是特别特殊的,那就是贞观时期。

在贞观的历史中发现,唐朝那个时候的中央核心领导集团内部,关系十分融洽。虽然有矛盾,有分歧,但是大家一定能找到比较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任何时代都会有权力的斗争,越是政治的最高层,它的利益越集中,往往斗争就会越激烈。

为什么在贞观时期却很少见到那种残酷的政治斗争呢?

政治文明很重要。古往今来,我们都关心政治,关心政治人物,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有可能影响这个国家,影响整个社会,影响成千上万的人,所以我们关心政治。回过头来看贞观时期,却很少有内部残酷的斗争,君臣关系很和谐,体现了一种很健康的政治文明,我以为这是贞观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使在皇帝制度下,也可以不进行那些残酷的斗争。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政治的高度和谐。

因为关注斗争,所以碰到那些比较少的、难得的政治和谐局面,我们一定给予高度重视。我认为这就是贞观之治至今留给我们的一个深刻的印象。

这是第一点。

社会和谐

因为中央内部的政治和谐,所以贞观时代,建成了中国古代很少见的一种社会状态,叫社会和谐。

一说社会和谐,大家一定会想到我们今天的状况,但今天的社会和谐和贞观时代是不一样的,不过贞观时代的和谐也能够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和谐建设以启发。

在更远古的时候,中国人讲到社会理想,一般都讲尧舜禹,讲三代时候的往事。说尧舜禹的时代,道德水准比较高,社会治安比较好,用两个词来形容,叫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一直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后来实现了,在贞观时代实现了。

贞观时代就是这样,“贞观之治的时候,社会治安良好,夜不闭户;人们的普遍的道德水准比较高,路不拾遗。”所以从唐朝以后,大家在讲到这个词的时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首先想到是贞观时代,不是首先联想到尧舜禹的时代。所以贞观时代很重要,它创建了一种社会和谐。

今天我们也要建立和谐社会,首先是因为有了不和谐,我们才去争取和谐。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就是国家和百姓的关系问题,或者是政府和老百姓的关系问题。所以,古往今来社会和谐的建设大概都是一样,所谓的和谐就是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和谐。

今天的政府已经不是唐朝的政府了,那么我们要建设的社会和谐,唐朝能够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发呢?

1300年前,唐太宗一班君臣可以创建一个和谐社会,130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在物质条件、技术条件等方方面面都远远超过了贞观时期,我们今天有更多的理由、更好的条件实现社会和谐。所以,贞观时期一些社会和谐的建设经验,对我们今天绝对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这是贞观时期的第二个贡献。

崇高的国际地位

贞观时期,唐太宗君臣领导中国,赢得了十分崇高的国际地位。

在世界国家之林中,每一个国家都会争取自己良好的国际地位,到今天也是这样,每当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我们感到高兴,中国取得了进步,实力有了增加,赢得了尊敬,这当然是我们乐意见到的。

有人会问这个问题,今天的盛世跟唐朝的盛世相去几何?

其实,距离还很遥远。从贞观时代开始,唐朝的皇帝在中国叫皇帝,在国际上他还有一个称号,叫天可汗。可汗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政治首领的政治称号,为什么唐太宗叫做天可汗呢?是西北各国联合起来一起上封号给唐太宗,大家共同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是一个国际信誉的标志。

在唐朝的时候,唐朝的皇帝不仅仅是中国的皇帝,他还是一定国际范围内的天下共主,因此叫他天可汗。天可汗给各国国君发的国书,发的信,接到了要认真照办,因为他是真真切切的国际领袖。

当然那个时候的国际空间是有限的,用现在的眼光看,大概是以东亚为核心,包括部分中亚地区,包括部分东南亚地区,大概就这么大一个范围。即使是在这么大一个范围内,我们今天其实也没有达到唐朝的那个样子。

唐朝的时候,经常会管理一些国际事务,充当国际警察。唐朝时候的一些战争,像唐太宗时代、唐高宗时代的一些国际间的战争,原来都跟唐朝无关,两个外国在打仗,天可汗就要去管,要求他们停战,然后协助他们谈判。

这就是唐朝的国际地位,这个地位,唐以后的中国一直难以望其项背,一直赶不上。大概除了蒙古元朝的时候,但是唐朝和蒙古元朝还不一样,因为成吉思汗的时候主要是靠军事力量进行了一个世界范围的大征服,但是真打下来以后,人家心服口服吗?不是这样的,因为不得不屈从你的军事实力。

成吉思汗建立了很强、很辽阔的一个军事帝国,但是唐朝不能叫做军事帝国,是自己有实力,它的对外政策是合适的,所以它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它是一种自然而然获得的尊敬,这一点很重要。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鸦片战争以后,几乎是过若干年就会被西方痛打一顿。所以近代以后,给中国人心灵留下来的创痛至今还没有平慰。

越是到近代,越是我们备受欺凌的时候,我们越怀念天可汗,若是天可汗在,近代中国怎么会如此这般,大家就这么想象着。

这种国际地位是很重要的,它成了中国人振兴中华、振兴中华文化的一种历史感召力。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已经做到了,1300年后,中国人为什么还做不到?中国有理由今天发展得更好,为什么还不够好?这说明可以发挥、发展的地方还有很多。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篇4

一、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二、古今异义词

1、必固其根本 2.、纵情以傲物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承天景命

5、人君当神器之重

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2、则思知止以安人

3、欲流之远者 ...

4、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5、何必劳神苦思

6、乐盘游 ........

7、貌恭而心不服

8、则思江海下百川

9、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

10、塞源而欲流长也

1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1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3、不念居安思危 ....

1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15、能克终者盖寡 ..

1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四、重点实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 2.必固其根本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必浚其泉源 ...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6.虽在下愚 ...7.人君当神器之重 8.居域中之大 ..9.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0.承天景命 ...11.能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 .12.终苟免而不怀仁 1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14.则纵情以傲物 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6.虽董之以严刑 17.振之以威怒 ..18.诚能见可欲 19.将有作 ...20.则思谦冲以自牧 21.惧满溢 ....22.则思江海下百川 23.乐盘游 ..24.则思慎始而敬终 25.虑壅蔽 ...26.惧谗邪 27.则思正身以黜恶 ....2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9.宏兹九德 ....30.简能而任之 31.信者效其忠 ..

五、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虑壅蔽

3、则思知足以自戒

4、则思三驱以为度

5、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6、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六、重点语句翻译

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心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值得关注的成语】

1、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2、恃才傲物: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3、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4、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5、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6、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固定搭配】

岂……乎? 难道……吗?

况……乎?

上一篇:肇州县2011年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