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事故应急预防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踩踏事故应急预防(通用9篇)

踩踏事故应急预防 篇1

为了有效应急处置学校内可能发生的拥挤、踩踏安全事故,确保事故处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领导机构与职责:

1、机构设置:

1)学校成立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汪上洲 副组长:何定涛

组 员:各值日行政、各值日教师、各班主任、各相关科任教师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日常工作及领导小组交办的事宜,办公室设在学生处办公室,由何定涛任办公室主任。

3)监督检查组:由学生处负责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办公室及领导小组成员随时督察。

4)医疗救护组:当发生安全事故(2人以下的轻微伤)由班主任和当时任课老师负责,医务室负责治疗。当发生较严重安全事故时(重伤),行政值日应立即向就近医疗机构发出医疗求援,拨打“120”医疗抢救电话。要及时果断将受伤人员送到医院抢救。主动向医疗人员报告发病情况,做好秩序维护等工作。并向主管领导汇报。

2、机构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全面领导学校拥挤踩踏事故安全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学校实际,研究制订工作意见,并对办公室、预防检查小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统一指挥拥挤踩踏安全事故处理,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急救援。统一组织事故善后处理工作,落实整改措施,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生活秩序。

定期组织学校拥挤踩踏安全工作总结、研讨,形成评估和反馈意见。2)办公室职责:

下发上级有关文件和制订本办的各项文件、通知,指导下属各相关部门或人员实施应急处理预案。

接到事故报告,立即向领导小组(组长)报告,随时掌握应急处理进展情况,协调各方关系,具体负责人员调度,组织后勤保障,保障应急处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根据工作计划和领导小组的指示,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拥挤踩踏事故安全的宣传预防演练工作,并组织人员对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

查,及时向领导小组反馈检查情况,提出阶段性工作建议。

二、日常工作开展:

1、完善制度。在上级下发有关制度和工作意见的基础上,要求对本校拥挤踩踏事故安全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完善,并上报。

2、强化督查。在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由办公室牵头,以各项安全制度落实为重点,结合学校其它安全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督查结果以通报全体教职工。

3、落实职责。校长为学校拥挤踩踏事故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监督员、值日行政、值日教师、上课教师为直接责任人,管理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分别在自己的岗位职责内负责,实行学校拥挤踩踏事故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

4、加强教育。加强对广大师生宣传教育,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深入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了解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的危险性。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觉性和责任感。

5、添置设备。学校要对照配备标准,逐步完善和提高照明等设施的配备。

三、事故应急处理。

1、报告制度。安全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报告。具体为:师生发现有学生受伤,打电话、口头向学校行政值日报告,再由行政值日逐级报告;发现较严重事故,应立即向领导小组(组长)报告,由领导小组向上级教育部门及当地政府报告,同时立即启动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在事故处理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定时报告制度。

2、救援措施。一旦发生较严重学校安全事故,由校长负责救援指挥。校长应当机立断,立即启动学校应急预案,按照预备方案,各就各位,组织救援行动。初步摸清情况,彻查事故原因,并建立相关名册。

3、医疗求援。学校发生较严重拥挤踩踏安全事故,应立即向就近医疗机构发出医疗求援,并拨打“120”医疗抢救电话。要及时果断将受伤人员送到医院抢救。主动向医疗人员报告发病情况,做好秩序维护等工作。

4、联系家长。学校发生较严重拥挤踩踏卫生安全事故,班主任在学校指挥下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如实说明情况,不盲目猜测。做好学生家长思想安抚,防止过激行为发生。设立家校联络处,及时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力所能及地为家长做好服务工作。妥善处理相关问题,确保问题的解决。

5、人员调度。事故应急处理人员由领导小组组长统一调度,办公室具体安排,必要时可向卫生、公安部门抽调人员支援事故处理。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听从指挥,确保到位。

6、信息公开。保障广大师生和家长在事故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知情权,及时、准确做好信息公开,并如实向上级部门汇报,不瞒报、谎报。对一些谣传也要及时澄清,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四、事故责任追究。

1、对导致事故起因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追究。

2、对事故瞒报、谎报和不及时上报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3、对事故处理中的玩忽职守、推委扯皮等影响应急方案顺利实施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

4、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违犯刑律由公安司法部门对相关管理者实行连带责任追究,追究刑事责任。

五、相关措施:

1、在上操、集合等需要上下楼梯的活动中,不强调快速、整齐,由体育教师和值日教师负责,行政值日进行检查。

2、学校升旗活动由团委(广播站)、值日教师(现场)负责指挥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结束时分年级分班上楼。

3、学生晚间自习时教师值日检查学生课间纪律,并对异常情况进行教育处理。行政值日进行检查,下第二节晚自习时,由上第二节晚自习的老师和值日老师监督学生有秩序回寝室。具体安排如下:(以下方位以面向教学楼为准)

4、出现停电或楼梯间照明设施损坏时,要及时开启应急照明设备,上课教师在教室组织好学生。学校电工、领导与值班教师要立即到现场疏导。

5、总务处及时清理楼道、楼梯间堆积物,确保楼道、楼梯通畅。要加固已损坏的楼梯扶手,更换不符合购置安装规范的楼梯间照明设施,并落实专人定期检修,发生损坏及时修复或更换。

6、班主任为班级安全的责任人,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对学生深入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原因、严重后果及其防范措施,了解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的危险性。要认真填写好安全记录。

寻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踩踏事故应急预防 篇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世界各国交流的增进, 城市规模的扩大, 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各地兴建了大批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和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大型场所, 城市开放式的景区景点也日益发展, 给城市居民及外地游客提供了较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以及欣赏城市美景的平台。随之而来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和一些企业借助这些开放式的场所举办一些大型的社会活动, 包括节日盛会、文艺演出、展览展销、宗教、灯会、游园、守年、观光、企业促销、体育比赛等。这些大型社会活动日益成为社会、企业和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开放式景区点的大型社会活动一方面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典型的就是群体踩踏事件的频繁发生。群体踩踏事件造成的伤害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相关研究也已开展。国外学者主要关注于人群的研究, 即以人群动力学为基础, 构建相关的宏观或微观模拟模型对正常或紧急状况下的人群行为进行分析。最早撰文对人群拥挤踩踏事故进行实证研究的是Lee和Hughes[1,2], 此后Helbing[3~5]、Kirchner[6]、Heigeas等[7]、Teknomo[8]等就“社会力”模型、对非协商性紧急状况下人群行为、人群聚集现象、人群中互作用力中的“排斥力”等人群踩踏事故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Valach L等[9~11]基于社会学角度研究人群的行为。国内学者关于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研究主要有从理论方面研究的覃容等[12]、陈宝智等[13]、白一尚等[14]、赵立群等[15]。从社会管理方面如胡志莹[16]、寇丽平[17]等, 关于拥挤人群的机理进行相关研究的有卢春霞[18]、张青松等[19]、张培红等[20~21]建立群集流动的微观动力学模型, 任常兴等[22]、张青松等[23]、刘茂等[24]对人群滞留和人群安全疏散事故风险方面做了研究, 但研究开放式景区 (点) 踩踏事件的文章却不多见。

2 相关定义与理论

2.1 开放式景区定义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都对旅游景区作出了定义, 指出旅游景区有四大基本要素, 即相对封闭的地域范围, 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 独特的旅游吸引因素和配套的旅游服务。开放式景区相对于封闭式旅游景区而言, 有其独特特点,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二是没有围墙和特定空间地域范围;三是不收门票但可供游客观赏休憩的公共场所。如江苏南京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苏州的金鸡湖5A景区、浙江西湖5A级风景区以及正在创建5A的新疆喀什噶尔老城景区、上海外滩开放式景区、世博园开放式景区、陆家嘴开放式景区等都颠覆了传统景区概念的四大要素。

2.2 事故致因连锁理论

最早提出该理论的是1936年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阐述的, 他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有5个因果关系的事件连锁造成的, 包括遗传及社会环境、人的缺点、人的不安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伤害,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论又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Domino Theory) 。此后美国小弗兰克·博德又提出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认为产生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失误, 其核心理论也包括控制不足、基本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损失5个部分。英国约翰· 亚当斯认为造成现场失误的管理原因是由于企业领导者及安全工作人员的管理失误造成的, 进而提出因果连锁模型。再往后发展出现流行病学理论, 系统理论包括能量转移观点、瑟利事故模型、海尔模型、轨迹交叉理论、动态变化理论、约翰逊的变化- 失误理论 (Change-Er-ror Theory) , 佐藤吉信作用-变化与作用连锁模型 (Ac-tion-Change And Action Chain Model) 的新的事故致因理论。

本文主要采用海因里希和弗兰克·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核心部分, 结合前后研究者的核心理念以上海2014年12月31日外滩开放式风景区的踩踏事件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3 应用海因希里和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分析案例

3.1 上海外滩风景区群体性踩踏事件案例描述

外滩风景区是黄浦区辖区内的公共区域, 是一条典型的开放式景区, 没有围墙, 不收门票, 人员流量大、密度高。2014年12月31日晚20时起, 外滩风景区观景平台开始出现大量观看新年倒计时的市民和游客, 人员进多出少, 呈现人员逐步聚集态势。事发当晚22时37分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北侧人行通道阶梯处的单向通行警戒带被冲破以后, 现场值勤民警竭力维持秩序, 仍有大量市民游客逆行涌上观景平台。23时23分至33分, 上下人流不断对冲后在阶梯中间形成僵持, 继而形成“浪涌”。23时35分, 僵持人流向下的压力陡增, 造成阶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 继而引发多人摔倒、叠压, 致使拥挤踩踏事件发生。 事故造成36 人死亡, 49 人受伤。

事件性质定性为这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

3.2 事故成因分析

3.2.1 直接原因

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连锁发生的结果, 按照因果顺序关系可以归结为社会环境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到位 (设为R1) 促成人为的麻痹大意 (设为R2) ;这种人为的过失又造成了现场人员的恐慌的不安全动作或机械、物质危害 (设为R3) ;后者促成了意外事故R4和由此产生的人身伤亡的事件R5。这5个因素连锁反应构成了上海外滩踩踏的严重事故 (R0) , 见图1海因里希多米诺骨牌。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上海踩踏事件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有人的错误推测和错误行为以及恐慌、不安等, 即上海外滩风景区自2011 年起, 每年都举行一次新年倒计时活动, 2015年新年倒计时活动由过去的“外滩”改成“外滩源”, 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 多数人不知道这样的变化, 还有很多人对“外滩”和“外滩源”是两个不同的地区不清楚, 误认为是一个地区,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根据自己的错误的判断到外滩去参加新年倒计时活动。当外滩景区人群集聚时导致人群密度加大, 甚至出现走路和呼吸困难时, 人群开始出现不安、恐慌心理, 由于人的求生欲望, 人群中部分人本能地采取措施上挤下串要离开现场, 促使现场情况越来越恶劣, 从而导致拥挤情况恶化。再加上人群中夹杂着“异质群集”即体质较弱、妇女 (上海踩踏事件中死亡人数其中女性占总人数69.44%, 受伤的49人中也是女性居多) 、儿童 (上海踩踏事件死亡最小年龄12岁) 等, 他们的行进速度明显低于群体平均行进速度, 他们构成了这次事件群体中的“异质”群集。由于人员聚集成群的现象在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上下人行通道阶梯处 (物的不安全状态) 形成“成拱现象”、“异向群集”、“异质群集”3种情况, 进而酿成惨剧 (图2) 。

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是在狭窄的阶梯处, 复旦大学博士后朱春霞曾结合中外拥挤踩踏事故研究指出:当一个景区景点室内达到1m2/人、室外达到0.75m2/人的人群密度时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据分析, 事发现场当时人群密度0.16m2/人, 在这样一个人群密度极大的情况下没有应急措施加之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

3.2.2 根本原因

上海市“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中第五条指出:“对事发当晚外滩风景区特别是陈毅广场人员聚集的情况, 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思想麻痹, 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 对重点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的大量人员聚集风险未作评估, 预防和应对准备严重缺失, 事发当晚预警不力、应对措施不当, 是这起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从管理原因来看, 事故的根本原因是: (1) 过于自信, 缺少对重要活动风险评估; (2) 信息变更传递宣传严重不到位; (3) 严重缺少预防准备措施; (4) 大型活动中对人员流量变化情况的检测未及时研判、预警, 没有向全体人员发布提示信息; (5) 应对处置不当。

4 城市开放性景区群体性踩踏事件的预防措施

城市开放式的旅游景区 (点) 相对传统旅游景区具有免收门票和没有严格的空间和面积的限制以及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的特征, 基于这种特征开放式景区 (点) 无法通过计算门票确认游客的多少, 同时游客在节假和大型活动的时候集聚的现象也非常突出, 很难控制和预测景区 (点) 游客的流量和流向。因此, 城市开放式景区 (点) 在人流的控制和管理上难度极大。针对城市开放式景区 (点) 的管理和控制特征结合事故成因理论, 对城市开放式景区 (点) 群体踩踏事件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和预防措施。

4.1 厘清事故成因, 切断事故产生的核心因素

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本身来看, 伤害之所以产生是R1、R2、R3因素的作用。在意外事件及伤害发生前,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的做好应急、预防、评估、宣传、提示等管理工作, 厘清事故成因, 分析事故发生的核心问题, 从防止踩踏事故发生的着眼点看, 应集中于事故顺序的中心, 即设法消除事件R3 (人的不安全行为) , 使事故发生的系列中断, 则后面的伤亡事故就不会发生 (图3) 。从下图可以看出如果移去一枚骨牌, 使某一因素出现的概率为零, 例如P (R3) =0, 则伤亡事故的概率P (R0) =0。这时随机事件变为不可能事件, 就可以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4.2 做好安全意识教育, 强化安全行为培养

全国乃至全人类都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公共安全意识, 我国安全教育和宣传都很不到位, 灾难推动型教育是主要的形式, 即某处先发生灾难、造成伤亡后, 才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常态化的培训和演习意识较差, 公共场所应急疏散和大众安全意识更加匮乏。安全教育应当从学校抓起, 从每一个企业抓起, 从大众抓起, 增强全民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使之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政府在推动全民参与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让全人类共同树立忧患意识, 增强安全防范知识, 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4.3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落实安全责任人

城市开放式景区点是一个基于多中心管理的区域, 一定要落实公共区域大型活动“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 切实贯彻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旅游局《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 对承办大型活动应依法审批、依法管理, 落实相应监管和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相关责任部门包括与大型活动有关的旅游、公安、社区、交通、主办单位等统一指挥协调和沟通机制, 落实各方面的安全责任人,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4.4 完善应急制度,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现行的城市开放式景区点的管理存在的管理难题是“条块分割、条线分割、各自为政”, 针对这种现象要防范“形式大于内容”的突出问题, 制定城市开放式景区点的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相关应急制度和应急联动处置暂行办法, 提升应急联动处置效能。加强应急队伍训练和管理, 提高急救专业资质人员比例, 组织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 特别是要针对开放式景区点大型活动开展专项处置和救援训练及演练, 确保现场处置和救援有序高效。

4.5 评估大型活动安全, 完善应急预案

城市开放式景区点尤其是大型活动的安全作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课题进入公众视线, 政府应提前3~6月对此类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建立和完善大型活动应急预案, 设置医院、公安、救援、城市安全、消防、地方政府等立体安全系统。

4.6 科学化设计旅游设施, 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城市开放式景区点在设计时由于考虑到景观、地形地貌的等多种因素, 经常出现多级台阶、复杂地形、装有玻璃的建筑物、突然变窄的通道口、直角转弯等高危地点。因此, 在大型活动场地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最大人流量的容量安全问题, 如安全出口数量、出口宽度、珊栏、路障的设置、照明设备等, 力求从事发前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4.7 巧妙设计旅游路线, 避免异向群集

开放式景区点没有统一的大门, 出口入口较多, 在人流量较小的情况下没有问题, 当大型活动和节假日时游客会大量集聚, 因此在大型活动和节假日时应认真研究游客的行进路线规范人群的进出场线路, 有效的控制人群的行进规律, 尽可能的保证异向群集产生的现象, 即使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也能有效的疏导控制。如南京夫子庙地区在元宵期间0.015km2的范围内将有50万人的容量, 如无有效的线路设计, 发生事故将不堪设想 (见图4) 。

4.8 建立现场信息传播系统, 避免信息堵塞

信息传播不到位是事故发生的共同特征。上海外滩位于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上下人行通道阶梯处, 在事发前已经处于极度危险中, 甚至已经有游客跌倒, 但观景平台上的人和陈毅广场的游客都无从知道, 由于人多声杂以致上面的人发现出现问题不断的大喊后面的人也很难听到。如果现场设有广播系统、扩音设备、对讲系统等信息传播系统就能很快将信息传播给各方面的游客, 有效地防止踩踏事件的蔓延扩大。因此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城市”技术建立大型活动场所的信息传播系统是避免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有效手段之一。

5 结语

城市景区的开放使大众免费享受到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美景, 然而景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现代旅游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和现代人的休闲意识的提升, 景区除日常的观赏、休憩娱乐功能外还时常开展各种类型的大型活动, 增加了很多的不安全因素。从城市开放式景区点大多数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结合事故致因连锁理论研究分析得出:开放式景区点事故的发生是一个原因非常复杂的连锁反应, 导致事件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其根本原因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是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失误所致。因此, 防止开放式景区事故的发生归根结底应致力于加强管理。

摘要:基于海因里希和弗兰克·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以城市开放式景区群体性踩踏事件为研究对象, 重点分析了上海外滩风景区踩踏事件的经过、成因, 研究结果发现:成拱现象、异向群集、异质群集、设施的不安全设计是产生踩踏事件危害的直接原因, 而管理失误则是根本原因。提出了城市开放式景区避免群体性踩踏事件危害产生的措施与策略, 以期对开放式景区的安全管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踩踏事故应急预防 篇3

【关键词】群集流动理论踩踏事故预防

1 前言

人群在拥挤状态下容易发生踩踏事故,踩踏事故发生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就最近几件踩踏事件就让人触目惊心。2004年2月5日北京密云灯会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7人死亡,15人受伤;2004年2月1日,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大批朝圣者出现拥挤混乱局面,发生踩踏事故,约244人被踩死,另有244人受伤,几天后死亡人数上升至251人;2003年12月11日河北成安县商城镇中学发生学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5名学生死亡,4名学生重伤。可见研究如何预防踩踏事故具有巨大的价值。

2 群集流动理论

2.1集结群集人数

从疏散开始时刻(t=0)起到T时刻为止,到达P点的集结群集人数为:

式中N(t)为入口处群集流动系数;B(t)为第i个入口的幅宽;n为入口数目。

2.2流出群集人数

到时刻T为止经P点流出群集人数,包括疏散初期通过的人数和时刻以后出现定常流后通过的群集人数为:

式中为出口处群集流动系数;为出口处的幅宽;为出现定常流的时刻。

2.3滞留群集人数

到T时刻为止在P点的滞留群集人数为:

将该式求导数并令其为0,可求出最大滞留群集人数出现时刻:

3.运用群集流动理论对密云踩踏事故进行分析

出事桥梁位置:密云县城区的西南侧,呈东北到西南走向,横跨白河,为拱桥。桥距水面高度:30至40米;桥面最窄处:3至4米;桥面的跨度:80至100米;周边环境:西北面有一个仿古的排楼,附近有很多在庙会上摆摊的商户,桥东侧是奥林匹克公园,西侧为密虹公园。图一为事故现场示意图。事发的2004年2月5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密云密虹公园的观灯人数骤增至3万多人,观众为赏花灯蜂拥而上,原本为单向的彩虹桥也变成了双向,桥上密密麻麻聚集了上千人,后因一名游人在彩虹桥上不小心跌倒,引起连锁反应,其它游人受到惊吓,互相拥挤,最终造成踩死三十七人,伤二十四人的重大事故。

3.1计算理论状态下拱桥的通过能力

设观灯人群上桥时流动系数为N=1.3人/ ,幅宽由于是双向通行取桥的最窄处的一半B=1.5米;按照实际情况,人群上桥之后不会立即下桥,由于观灯有一定的滞留时间,参照群集流动系数表,可设下桥的流动系数比上桥的流动系数小0.1,即下桥时的流动系数为;由于事故发生时,桥上已密集聚集了上千人,所以有理由假设事故前30分钟内过桥群集已非常密集,出现定常流;由以上三个假设可以由群集流动理论计算出事故发生前30分钟内,由单向通行滞留在桥上的人数,故双向通行滞留人数为540人。可见由于游人滞留在桥上观灯而导致滞留在拱桥上的人数就比较多。

3.2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由上述假设计算可知,在观灯高峰期,由于人群会在桥上观灯,会导致滞留群集人数增加,这与有现场群众回忆说有人要下桥,前边出口却又堵住的情况比较符合;且通过拱桥的是双向人流,构成了异质群集流和异向群集流,很容易发生踩踏事故。事故发生前,桥上群集密度大(约1000人),后因一名游人在彩虹桥上不小心跌倒,引起连锁反应,其它游人受到惊吓,互相拥挤,发生踩踏事故。

4 对群集踩踏事故的预防措施

评价公共场所可安全承受的人群数量:利用群集流动理论,估算公共场所重要通道的通行能力,以及一定人流量下,在该场所单位时间的集结群集人数、流出群集人数、滞留群集人数、出现最大滞留的时刻和疏散结束时间等,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公共场所的最大允许人流量;避免拱形路面:由于上下桥的流动系数存在少许差值会导致在拥挤情况下拱形路面上出现滞留人群,威胁人群安全;防止成拱:在公共场所出入口处用绳子或栏杆围成只允许一个人通行的通道,可以防止成拱;防止恐慌发生:当公共场所发生危险情况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减少使群集不安的因素,从根本上防止恐慌发生;迅速疏散人群:当公共场所发生危险后,必要时调动武警部队帮助维持秩序,迅速疏散人群。

5 结束语

预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 篇4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拥挤踩踏事故,提高校园处置拥挤踩踏事故的应急能力,确保一旦校园发生拥挤踩踏事故时实施高效、有序的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校园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校园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组织机构

各校园必须成立突发学生楼道拥挤踩踏事故应急组织机构,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职责要求。

1、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焦文星

校长:翟建国

副组长:副校长:朱林忠

成员:全体教师

职责:负责制定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在拥挤踩踏事故处置工作中统一指挥、科学果断决策、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应急救援;控制事态发展,把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

2、应急工作小组

(1)通讯联络组

职责:负责联络当地公安、消防、医疗等救助部门,负责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发生和现场抢救、处置情况,做好相关信息的采集与留存和现场的取证、信息的整理和报送等工作,按照学校应急领导小组的意见向社会有关部门发布信息。

(2)疏散引导组

职责:引导全体师生迅速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并负责重要物品的看守工作。

(3)现场救护组

职责:根据情况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急救并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救治工作。

(4)安全保卫组

职责:负责事故现场的警戒,现场秩序的维护,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引导消防、公安、医务车辆驶入现场,配合卫生部门施救,防止事态扩大。

(5)后勤保障组

职责:负责车辆调动,人员调集,工具、设备物资以及受伤人员生活物品的供应。

(6)善后处置组

职责:负责师生及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做好伤病师生的安抚慰问工作;配合相关部门调查,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联系保险公司,对伤亡学生进行理赔,妥善处理各种善后事宜。

二、安全预防措施

(1)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切实加强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将安全工作的各项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全校教职工都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

(2)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常规教育,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形式和班会、团队活动、集会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及自救、自护等知识的专题教育,教育学生课间不得追逐、跑跳、打闹,使学生养成相互礼让、遵守秩序、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行的良好习惯。

四井子学校预防踩踏事故应急预案 篇5

为了有效应急处置学校内可能发生的拥挤、踩踏安全事故,确保事故处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成立学校应急预防踩踏事故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苗锋 副组长:崔云

成员:张杰、祝金库、李国华、耿玉峰、邰亚杰、高海山、白春梅、刘永刚及各班主任

二、各部门工作职责

1、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救援小组分为

1、新闻宣传组

2、后勤保障组

3、救援行动组

4、治安维护组

5、疏散引导组

6、医疗救护组

7、事故调查组

8、善后工作组。各工作组指定负责人,负责各组工作的组织和开展。

2、根据安全应急事故的要求,工作小组可以随时调集人员,调集物质及交通工具,全体教职工都有参加重大安全事故抢险救灾的责任和义务。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处理到位。

三、工作职责

1、当遇到突发事件,及时组织、指挥各方面力量,开展重大安全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控制事故的损失。

2、组织召开处理突发事故工作会议,确定救援方案。

3、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抢险救灾、事故调查、后勤保障、信息上报、善后处理以及恢复生活、教学秩序等工作。

4、检查督促各部门责任人做好各项突发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准备工作。

四、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发生预案

1、结合国内发生的几次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各班要以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集中开展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题教育。

2、规定好学生上下楼梯的通道,在集会做操等活动中,要适当错开时间,分年级、分班级逐次下楼,各班任课教师就是该班的组织者和直接责任人。

3、告诫学生上下楼梯相互礼让,靠右侧行走,遵守秩序,注意安全。集体活动时,做到上时不下人,下时不上人。

4、一旦发生事故,要迅速组织教师指挥学生疏散,及时将事故信息上报区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5、教育学生在楼梯、走廊通行时,如果发生有人倒地,要立即停止前行,不拥挤、不惊叫、自觉回撤。

6、每学期组织一次防踩踏演习。

五、具体工作措施

1、楼道灯手控开关由值周学生开关,做到人走完灯熄灭。

2、采取分流放学的方式,防止一涌而下的局面发生。在放学时,值周学生、教师必须到指定岗位维护秩序,行政领导负责督岗。

3、建立安全上下楼制度。要求各班班主任、任课教师在下课时组织好本班学生排队,按顺序有序上下楼,并紧跟班级,不能离开。各楼层楼道口,有值周学生值日,对乱跑、乱窜、拉拉扯扯、大呼小叫的学生除批评外,还要登记,纳入一周评比中。一楼楼梯口值周教师负责组织好学生排队有序上下楼。

4、各班按学校所规定的楼梯上下楼。不得窜楼梯。楼梯上划分道线,要求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防止了学生乱跑乱窜,发生碰撞事故。

5、利用班队会、晨会时间教育学生“谦让、友好、团结”。在楼梯上,彼此互相关心,他有困难,我帮他,我有困难,他帮我,互谦互爱是防止打闹事故的“疫苗”。

六、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四井子学校

踩踏事故应急预防 篇6

为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市、县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安全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的通知》精神,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为坚决杜绝因楼道拥挤而产生踩踏伤害事故,学校特制定如下应急预案:

一、组织与指挥

(一)学校成立预防拥挤踩踏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具体工作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应急预案处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黄德荣

副组长:马正文

肖培孙 联络员:郑兴永

组 员:汤洪贵

叶子华

林芳友

徐兴新

张英

占新友

余小洲

吴开田

张德军

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组长负责协调指挥全方面的预防或者实施求救工作及本校的发生拥挤踩踏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指导

2、副组长指挥有关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联络员负责安排教师开展相关的预防或者实施求救工作及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组员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疏散,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当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组织,决定是否启动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对部门组织或负责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前应有预见,并根据学校的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生事故,主动纳入学校预案工作程序。

(四)应急状态期间,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校内各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年段)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配合、服从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

(五)学校内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对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提高学生的防患意识。

1、结合有关发生在学校的楼梯间拥挤而产生的伤害事故例子,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安全专题教育,使学生树立相互礼让、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养成过楼梯和走廊要轻声慢行、靠右走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不开导致同学心理紧张的玩笑,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2、各班级要根据各自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具体情况,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纪律、自救自护等方面的专题教育,要向学生强调提出在楼道、楼梯实行右行,不猛跑,不恶意堵道等具体要求及遇到危险情况下自护自救的基本常识等。

3、每期要教育学生知道踩、踏事故多发生在楼梯(道)口、影院、会堂、集会的出路口;因退场、放学、上操、集合等不守秩序而酿成的人为的不安全行为事故,另外,突遇险情(火灾、建筑物倒塌,断电,恐怖分子的入侵),慌不择路而造成的对人的伤害。并知道此伤害对个人、家庭带来的痛苦和损失,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4、教育学生上下楼梯(道),外出活动,集合、上操、放学、进影院、入会堂、进超市、逛街等结束,退场都要讲秩序,不拥挤,不推搡,避开人流高峰慢步走开。在公众场合,遇险、遇惊要冷静,寻找空隙,从安全通道走出。

5、教育学生会自护自救:如遇到踩踏事故或被人挤倒,应立即弓身、抱头,保护好头部和胸部这两个主要人体部位。

6、外出活动,上下楼梯都要订出安全制度,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养成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是外出活动,必须有专人负责、看管,提前看好安全撤离通道,在进出路口要有人疏导。维护秩序。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坚决遏制事故发生。

1、明确各部门及老师楼道安全防范的职责:

总务处、保卫组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对楼道、楼梯设备设施的专项检查,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要及时安装教学、生活设施楼道、楼层的照明,并定期更换;要对不符合标准和不牢固的楼道栏杆、楼道扶手进行加高、加固。

教导处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一是安排作息时间时,课间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二是两操、升旗仪式或各种活动,教务处联合体育老师规划各班学生下楼的路线;三是教师上课时,对学生要求上厕所的应予允许。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要利用集体广播的时间,向全体学生明确不同活动行走的线路及经过的哪些楼道,如:出操、升旗仪式、放学、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向学生强调上下楼梯的速度要适可,前后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且须靠右行;做好对值周行政、老师检查的落实工作。

值日行政和老师按要求准时到岗,各层值日教师认真到位,管理好学生进出操和集会时各楼道学生上下楼梯的秩序,随时注意学生课间活动的安全。

2、充分发挥和值日学生干部的作用,做好对学生不安全行为的监督、检查、劝阻等工作,并及时汇报学校值日行政或直接向班主任反馈。

3、制定学生疏散、抢救预案。A、疏散应急方案:

(1)每日在学生到校前和学生放学前,值日行政和老师应及时到达指定地方指挥和维护秩序,以免造成学生拥挤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2)课间操、集会及(中午、傍晚、晚上)三个放学时间段应依次离开本班教室,先由低到高,由两边到中间依次离开,避免一轰而上,造成楼道堵塞。

(3)总务处应长期对各教学楼、宿舍楼进行安全检查,以确保照明灯光的正常使用。

(4)一旦发生楼道拥挤堵塞现象,在场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疏散,撤离人员密集的地点,并迅速让已通过楼道的学生向学校值班领导报告,以便学校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疏散。

(5)学校领导要亲临第一现场,必须在第一时间组织教师做好疏散学生、抢救受伤者、报告上级领导等工作。学校值日行政和老师要团结协作、冷静处理、沉着应对,确保把事故处理在始发阶段,把人员伤害降低到最底程度。要及时联系家长,正确通报情况,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6)疏散完毕后,班主任老师应对学生进行清查,以便受伤者能及时得到救治,同时要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安定工作。

B、依照就近原则疏散,落实专人负责:

(1)两操、升旗仪式及重大活动由少总部、体育组负责指导各班级按顺序出操或进场。

(2)疏散时艺体教师配合总务保卫处的工作。

(3)疏散时视当时情况进行必要的调度,班级的学生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负责对本班学生进行疏导、保护、管理。

四、严格执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1、对值日值班人员擅自离岗,或不认真履行疏导、保护、管理职责的进行严肃处理,对工作失职酿成严重后果的有关责任人,将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和管理权限或司法程序上报上级有关部门予以处置。

2、将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与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的评比表彰工作结合起来。如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班级在考核评比中采用“一票否决制”。

3、学校将教师是否履行教育、防范义务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考核中。教师未履行教育、防范义务的,在年终考核中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处理。

4、违反学校纪律,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学生,学校应根据其认知能力作出相应的处理,并告知监护人。

5、受伤害学生监护人、亲属或者其他成员,在事故处理中无理取闹。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或侵犯学校、教师合法权益的,学校将报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造成损失的,依法要求赔偿。

踩踏事故应急预防 篇7

1 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组成

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部按等级划分人员组成、职责划分、启动。

2 应急计划目的

使任何可能引起的紧急事故不扩大, 并尽可能地排除事故隐患, 减少紧急事件对人、财产和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3 应急计划的依据

3.1 危险评估

项目管辖区内隧道、桥梁占路线总长的36%, 且沿线地质状况复杂, 岩石组成坚软不一, 基岩节理、裂隙发育, 岩石破碎, 施工过程中极易产生滑坡、坍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或高空坠落、一氧化碳气体中毒或瓦斯泄露事件。

3.2 现场应急

3.2.1 潜在的事故性质及影响范围

(1) 隧道坍塌和爆破作业可能引起施工人员伤亡和机械损失。

(2) 高空坠落、物体打击, 开挖打击, 开挖台架、模板台车上可能造成施工人员伤亡、机具设备损失。

(3) 爆破事故:路基开挖爆破可能危及施工人员、附近村民、路人及民房等安全。

3.2.2 注意事项

(1) 一旦发现事故紧急隐患, 在场人员要尽可能了解判断事故的类型、地点和严重程度, 并迅速报告项目经理,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利用现场设备工具和人员, 控制事故的扩大。

(2) 项目经理接到紧急隐患报告后, 除立即赶赴现场, 组织救援抢险工作外。要对事件严重程度作出迅速判断并立即报告上一级指挥部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救援预案。

(3) 相应救援指挥部接警后, 根据事故类别、地点、范围、人员分布, 迅速制订抢救方案和对现场进行保护。

3.3 危险报告联系步骤

施工现场—项目部—建设指挥部—地方人民政府—当地主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4 应急控制中心

各项目部经理部、总监办要设立有人值守的座机应急联系电话, 项目经理、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经理、总工、总监理正副总监、项目指挥部正副指挥、总工电话均为应急联系电话。各项目部将急救中心、火警、公安报警电话和各医院联系电话编制成表粘贴于项目经理部和隧道施工现场办公室, 以备紧急时刻联系。

5 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

应急物资的准备同突发事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现场抢救要充分利用现场的施工机械, 当现场机械、所需抢险人员不足时可由各个合同段调动。

6 现场主要管理者任务

(1) 决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紧急事故, 要求应急服务机构帮助并实施场外应急计划。

(2) 在受影响以外的地方, 尝试进行设施的直接操作控制。

(3) 继续复查和评估事件可能发展的方向, 以决定事情可能的发展进程。

(4) 在紧急状态结束之后, 控制受影响地点的恢复。

7 现场措施

(1) 现场应急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遏制事故, 从而防止事故扩大到附近人员、设施, 以减少伤害。

(2) 在应急计划过程中, 要有足够的灵活性, 以保证现场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和决定。

(3) 在应急过程中进行下列各方面的工作:

(1) 非相关人员按指定撤离路线到达预先指定的地方集中。

(2) 指定某人记录到达集合地点的人员, 并将信息报告应急控制中心。

(3) 指定某人对事故有关的到达集合地点人员与现场人员名单核对。

(4) 在紧急状态结束后, 恢复步骤中应包括对再次进入事故现场的指导。

8 事故处理

(1) 事故发生后, 为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必须严肃事故处理, 对事故进行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是保证事故查处的公证依据, 事故调查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本着严肃的工作态度, 采用科学的方法, 通过对事故的调查和分析, 弄清事故发生的原因, 分清责任, 妥善进行事故善后处理, 并制订切实可能的防范措施, 对于预防同类事故的重复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事故的分类:按事故性质分类可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责任事故是指未来可预见、抵御和避免的事故, 但由于人为的原因, 没有采取措施预防, 从而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包括自然灾害事故和技术事故, 如地震、泥石流造成的事故。技术事故是指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安全防范知识和技术条件、设备条件均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和性能而无法避免的事故。

(3) 按伤害的程度分类:根据伤害程度的不同, 伤亡事故大体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重大死亡事故和特大死亡事故, 具体伤害类别经医生诊断后进行处理。

(4) 按事故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 对事故进行处理。

9 事故的预防

(1) 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 要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确实落实“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管理方针, 遏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2) 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件或事故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1) 隧道施工:坍塌、涌水、涌沙、突泥、瓦斯爆炸、一氧化碳中毒、触电、施工机械伤人等;

(2) 桥梁桩基施工:洞壁坍塌、缺氧、涌水、涌沙、高空坠物、高空坠落、一氧化碳中毒、触电、机械伤人、风灾、水灾等。

(3) 预制场施工:触电、高空坠物、高空坠落、吊装、机械伤人、火灾、风灾、水灾等;

(4) 路基施工:机械事故伤人、水灾、森林防火等;

(5) 办公住宅:触电、风灾、火灾、水灾等。

(3) 合同要根据所承包建设合同段内工程具体情况和可能出现的灾害、事件、事故制订全面、严格、可行的安全管理规定, 并严格执行。设立完善的安全管理系统, 明确各个部门安全责任和预防责任人, 重要部位安全工作要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负责。

(4) 要强化安全教育, 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要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管安全的良好安全管理氛围。

(5) 要加强安全工作领导, 加强现场巡视、检查,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施工, 处理坚决、果断, 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事件要提前充分考虑, 做好安全预案和必须的组织、物资、设置准备, 防患于未然。

摘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是指针对突发的、具有灾害性的紧急事故所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就是为及时消除可能发生的事故, 为迅速展开应急行动而编制的应急预防救援方案。

在踩踏事故中如何自救 篇8

年轻生命的逝去让世人唏嘘不已,当事家长更是痛不欲生。那么,在混乱拥挤的人群中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减少人身伤害呢? 这是家长要在平时生活中就要熟知并告诉孩子的安全常识。

【观察可能导致踩踏事故的征兆与现象】

家长应该向孩子说明可能导致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形象地描述一些事故的表现以及事件发生的征兆与现象,让孩子学会判断危险可能发生的时间和状况。

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沒有止步。

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家长平时可以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跟孩子讲解踩踏事件可能发生的因素,让孩子从小形成居安思危的意识。自觉远离人多拥挤的地方,减少踩踏发生的几率。

【一旦发生踩踏,要保持冷静】

对于踩踏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家长一定要在平日加强灌输,让孩子在事故发生之前,就已经掌握必备的自救技巧。

让孩子尽可能熟悉所在区域所有的安全出口。

要时刻保持冷静,提高警惕,尽量不要受周围环境影响。

尽量避免被挤倒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应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被人流推倒。

发觉拥挤的人群向自己行走的方向来时,应立即避到一旁,不要慌乱,不要奔跑,避免摔倒。

陷入拥挤的人流时,一定要先站稳,身体不要倾斜失去重心,即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有可能的话,可先尽快抓住坚固可靠的东西慢慢走动或停住,待人群过去后,迅速离开现场。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模拟演练,手把手地教导孩子学习这些自救方法。

若自己被人群拥倒后,要设法靠近墙角,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家长可以先自学上述的自救四招,然后亲身演示给孩子看,让孩子模仿学习,继而掌握要领。

最后还要提醒各位家长平时要教育孩子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如遇到突发情况,机智应对。

防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认真领会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预防学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通知》、以及教育部部长在全国中小学安全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学校安全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命安全,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稳定,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让学生放心,让家长放心。

二、机构与职责

(一)、紧急情况处置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紧急情况处置领导小组职责

1、发生学校紧急情况时,发布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2、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及时向现场派出指挥班子,并确定现场指挥最高负责人;

3、掌握汇总有关情报信息,负责对情况处置工作的指挥调度,及时作出处置决断;

4、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和向有关单位通报事态发展情况,执行上级有关的指示命令;

5、必要时向上级及有关部门请求紧急救援;

6、组织做好善后工作,组织或配合上级开展事故调查,在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写出有关书面材料。

(三)、现场处置机构的设置

现场指挥长:

指挥部成员:

现场指挥部下设抢险救护组、警戒维护组、后勤保障组、事故调查组、协调善后组和预备机动组。

(四)、现场处置机构的职责

1、现场指挥部职责:

(1)执行紧急情况处置领导小组的决策、指示、命令,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事态发展及抢险救灾情况,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协调指挥现场各工作小组的处置行动;

(2)迅速抢救伤病人员,采取措施控制事故险情蔓延扩大;

(3)与各专业部门沟通协调,共同做好处置工作;

(4)负责现场处置所需装备器材和人力的统一调配使用;

(5)具体负责善后处理工作。

2、各工作小组职责:

(1)、抢险救护组:

组长:

职责:凭借自身知识和能力迅速查明险情,在确保抢救人员人身安全、确保不会再发生险情的基础上,主动开展先期应急救援工作,组织救治伤病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险情防止损失扩大;在专业人员到达后积极协助做好现场抢险和伤病人员救护工作。

(2)、警戒维护组:

组长:

职责:负责做好现场保护、危险区人员撤离、维护现场秩序、劝说围攻群众离开事发现场等。

(3)、后勤保障组:

组长:

职责:负责调集提供抢险救援所需的物资装备人员器材,安排好抢险救援人员和伤病员救护工作。

(4)、协调善后组:

组长:

职责:在险情发生的情况下,尽可能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稳定学生及家长情绪,保障抢险救援工作正常有序进行,防止发生新的险情;做好死难及伤病人员家属的安抚慰问和稳定人心的工作,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

(5)、事故调查组:

组长:

职责:做好现场和有关证据的保护工作,调查询问证人,主动对事件性质、发生原因、损失情况等进行分析判断,及时报告有关情况供现场指挥部参考分析;查清事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在有关人员或上级调查人员到场的情况下,如实汇报调查初步情况,积极协助配合专业人员或上级调查人员做好调查工作。

(6)、预备机动组:

组长:

职责:供指挥长临时调动使用,任务由指挥长视情况确定。

三、处置程序

本预案的要点是:迅速控制局面,维持秩序,救治伤员。

1、发现楼梯挤踏和坠落事故的任何人员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向行政值周和校长报告。

2、应急指挥部应当立即下达命令(可用广播或手提喇叭等):

(1)所有人员必须在原地站立不动,不准向前移动。如外走廊或楼梯扶栏已损坏,应当尽可能朝里站。

(2)楼面上的人员有秩序地向后移动,为楼梯上的人员让出空间。

(3)楼梯上的人员有秩序地后退(上楼),为营救创造条件。

3、救护人员应当全力抢救受伤人员,对危重伤员进行急救,并打120求援。

4、警戒小组应当在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维护现场秩序,避免拥挤和混乱,并为救援人员提供通道。

5、后勤保障小组应当及时准备救护车辆。

6、学校应当及时与受伤学生的家长联系,并派干部、老师去医院探视、慰问受伤学生。

7、事故现场的警戒线必须等救援工作完成,校舍事故隐患排除,事故调查结束后方可解除。

8、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当立即向教体局报告。

四、情况通报及调查处理

学校紧急情况的新闻发布由局紧急情况处置领导小组负责,未经局领导小组授权同意,学校和参与情况处置的人员不得擅自对外发布。

上一篇:给一年后自己的一封信下一篇:护理行政查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