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教育论文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教育论文(精选8篇)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教育论文 篇1

[Abstract]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 and modernity are the two attributes of ethnic education.The dialectical re1ation existing between the two is the unity of opposites, which acts as an ag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education.l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thnic education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connotations of the two attributes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Key words] ethnic education;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modernity;dialectical relation

传统性与现代性是民族教育的两个基本属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是推动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因。如何认识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对正确把握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 对民族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的解释为:“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下来的。体现人的共同体特殊本质的基本价值观念体系。传统一般都是人们生活中最权威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在一定民族或区域的思想、道德、风俗、心态。审美、情趣。制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文字之中,具有极其宽泛的内涵。传统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群体性。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但并未保存下来的东西是不能称为传统的。”①因此,笔者认为民族教育的传统性是指民族教育中由历史流传下来的。体现民族群体特殊本质方面的属性。

关于什么是教育的现代性,各种教育工具书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汉语大词典 中,“现代”是指“现在这个时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现在这个时期”。《实用教育大词典》中对现代教育有3种解释:(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的‘新教育’和‘进步教育’的统称。(2)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科学进步基础上的教育,以科学知识为内容,并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强调群众性、普及性,随着现代牛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革,以适应社会要求,具有开放性、国际性。未来性的教育。(3)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传统的’‘旧的’相对立,表示适合当今社会生产体系、文化体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观念、形态和特征。它所指示的具体内容是随时代而不断变化的,并因社会制度、国家。民族的差异而有各自的特点。”

现代教育与教育的现代性有一定的联系,现代性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属性,之所以是现代教育,应该是以现代性显著而著称。因此,所谓民族教育的现代性是与其传统性相对应的,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生活方式变化等方面的属性。因此,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代表民族教育的历史性、民族性以及独特性,而民族教育的现代性代表民族教育的科学性。开放性和未来性。传统性与现代性分别体现了民族教育的两个重要的不同属性,分别解释了民族教育在时空上的不同特征。其实传统性与现代性不仅仅是民族教育的两个基本属性,应该说还是人类教育共有的属性。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有传统性与现代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传统性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教育之个性所在,现代性是其共性之处。由于教育具有传统性,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教育才有所区别。所以,科学地认识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属性,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民族教育更是如此。

二 民族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对民族教育定性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而不是其他性质的教育。即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内容,并应采取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②。因此,传统性与现代性是新中华民族教育性质的核心部分。纵观民族教育发展史,几乎每一次民族教育改革,都是其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一次碰撞与抉择。不是强调传统性而忽略现代性,就是强调现代性而忽略传统性,久而久之,形成了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复杂而艰难的普遍印象。其中当然有多种制约因素,但是能否妥善处理民族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确体现了民族教育的不同属性,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和排他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差异就是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且矛盾都有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与斗争性(对立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还要求我们,具体矛盾具体分析,既要看到矛盾的同一性,又要看到矛盾的斗争性,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同一性,也具有相互否定、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的斗争性,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是以其现代性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没有民族教育的现代性,也就没有民族教育的传统性。在现代社会里,没有现代性的纯粹传统性的民族教育是不存在的,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必须是在不断更新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同样的道理,民族教育的现代性仍以其传统性为存在的条件。没有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也就没有民族教育的现代性。现代是传统的延续。是传统的“扬弃”,没有传统性的纯粹的现代性民族教育也不存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积淀着精华和糟粕,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化纯粹是精华或糟粕,没有哪一个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是在完全排斥或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实现的。因此,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具有内在的。缺一不可的依存关系。

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黑格尔说:“所谓对立面,一般就是在自身内即包含有此方与其彼方,自身与其反面之物。”①正如化合中有分解、分解中有化合,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一样,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中有其现代性,现代性中有其传统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为自身的对立面。传统性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传统性,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汲取现代的养分而得以积淀下来的东西,而不是纯粹远古的、丝毫没有改动的传统性。同样,现代性中也有传统性,没有传统性的。完全割断历史的现代性是不存在的,现代性是传统性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结果。传统性和现代性的概念本身也是相对的概念,过去的现代性则变成今天的传统性,今天的现代性将变成明天的传统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

其次,传统性与现代性作为民族教育的两个不同属性,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对立性,即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斗争性”。

在现实中,传统性的强化有阻于现代性的体现,现代性的追求有碍于传统性的继承;或是从民族的、传统的角度反对现代性,或是从现代性的角度否定传统性等等。比如,民族教育中的民族语文教学与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之间就有明显的排他性。从加强民族教育传统性的角度,民族语文教学非常重要,课时越多越好;从增强民族教育现代性的角度,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很重要,不能不学好。民族语文与汉语。外语之间,既然有区别。有差异,就有对立,就有矛盾,这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分别体现民族教育两种不同的属性,甚至是两个方向的时空特点,一个指向于过去,另一个指向于现在或未来;一个体现个性,另一个代表共性。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区别、二者的斗争性,不能主观地、唯心地抹煞区别,更不能混为一谈。

再次,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力量关系是不平衡的。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在复杂的矛盾群体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力量及其地位,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领域里表现得有所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华民族教育初创和奠定基础阶段,根据《共同纲领》、《》和《民族区域自治条例》精神,在扶植传统性。体现民族性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单独创办学校,在民族学校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没有语言文字的民族给予创造文宇等等。因此,全国少数民族学校及学生人数迅速增长。这一时期,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体现得很明显。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等的影响,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等民族教育的现代性逐步凸现出来。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力量关系是动态的、变化的,不是静态的、静止的。

三 正确认识传统性与现代性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科学的认识,才有正确的实践。对民族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和解释,有利于帮助我们纠正过去用孤立的、静止的、对立的观点看待民族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矛盾的做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避免出现激进的现代主义或者狭隘的传统主义的极端倾向。

比如,在民族语文教学与汉语、外语教学的矛盾中,人们常常用孤立的、静止的、对立的观点去看待它们,甚至人为地、主观地扩大它们之间的对立性、斗争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民族语文。汉语和外语之间也有内在的联系,只是研究利用得不够而已。比如,朝鲜语和汉语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学习朝鲜语对学习汉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蒙古语文和日语之间也有许多联系,学好蒙古语文对学习日语也有很多帮助。民族教育发展至今日,关于民族语文、汉语、外语教学,与其简单地做出哪一个更重要的结论,到不如研究探索如何协调发展更具意义。

再如,人们常常以某一个时期的民族教育工作和经验,来反驳另一个时期的民族教育工作和做法,甚至简单做出“滑坡”、“低谷”等结论。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传统性与现代性、普及与提高、规模与质量等之间的矛盾不平衡,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和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也不同。如上所举,20世纪50年代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和21世纪初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都不能简单地相提并论或相互对立。因为它们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背景不同了,它们的内涵、地位、力量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就双语教学而言,也许从学生数量上来讲是“滑坡”或“低谷”,但是从师资、教材、质量以及学生的能力而言一直是持续发展的。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科学地分析民族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看到传统性的重要,又要看到现代性的紧迫,既要看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双方,又要看到传统性与现代性矛盾发展中的重点。

长期以来,无论在民族教育理论界还是在民族教育实践中,传统(民族的、个性的)性和现代(普遍的、共性的)性之间的矛盾忽隐忽显、忽急忽缓,始终没有停止过。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这对矛盾似乎要激起新的一层浪。在多元文化教育的旗帜下,保护传统、崇尚个性的呼声越来越高,民族教育的传统性再次受到广泛关注。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着民族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林.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4.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教育论文 篇2

1 新时期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哲理

1.1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要实现顺利的变迁与传承, 并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潜在价值和优势, 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经过从挖掘、整理到发展的过程, 形成了以娱乐、趣味性为特征, 以竞技争夺为语言, 具有整合功能特色的体育文化。如壮族“板鞋竞技”是瓦氏夫人训练士兵的手段, 体现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板凳龙”、“壮拳”取材于民族历史和民间传说, 都是对民族繁荣昌盛的祈求和祝愿;由祭祀而产生的“龙舟”竞渡, 从祭神转向对爱国人士和英雄人物的崇拜, 体现的是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以及爱国精神在民众中的认同感, 成为喜庆节日风格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充分展现了各民族崇尚礼让、宽厚、和平的价值取向, 讲究对身体的保和养, 讲究对身体内部的锻炼和保持内部的平衡, 如太极拳、导引、气功等都是在意念的主导下, “以心会意, 以意调气, 以气促形, 以形会神”, 这与西方现代体育强烈的功利性、竞技性及残酷性形成鲜明的对比。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平衡和顺其自然的主体效应的价值观。

1.2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作用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主导性、全局性作用, 对现代新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 它不但体现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民族体育精神, 培养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而且也体现民族文化的纵向继承和横向融合。它象征一种文化活动, 其活动形式和内容纯朴自然, 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展示, 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实施, 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优势与作用, 改革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内容, 使其更加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摒弃封建的文化糟粕, 集竞技性、健身性、艺术性、欣赏性为一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不同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进一步增强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健身化等程度。促使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走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 增强民族体质, 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与和谐发展。

2 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学校教育来发展。学校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圣地,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 可以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和了解, 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传承作用。在体育教育活动中, 通过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各个民族、各种风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抛绣球”、“抱花炮”、“跳竹杠”、“板鞋竞技”、“竹铃球”等, 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民族传统体育天地。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时, 向学生讲述产生这些体育形态的时代文化背景、民族行为及文化体验, 沟通传统与现代的体育文化主体意识, 通过体育教育和文化的传承,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文化的文明和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和统计发现, 广西各地县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已有一定的规模, 其活动情况见表1。

2.2 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发展平台,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正走进国际教育新舞台。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基础扎实、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等民族文化特点, 其健身性、表演性、娱乐性强, 作为课程内容纳入高校体育教育是完全可行的。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能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门学科后, 与其它体育形式的教育具有平等的地位, 其在学术与表演两个层面上与教育进行融合, 并依靠其自身的力量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此外, 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有政策的力度, 并进行有效整合, 拓宽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创新的空间, 使民族传统体育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其它社会发展环境相比, 高校体育课程具有的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 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

3 通过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活动,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1 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 更重要的是培养终身锻炼意识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 可以通过教师示范、多媒体课件、实践练习等, 激发学生参加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和简单实用展。这正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最佳手段, 极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 不仅能自觉坚持体育锻炼, 而且还能成为推动社会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的体育健身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骨干力量。

3.2 通过游戏、比赛等娱乐活动进行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践尝试和创新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娱乐性的特点, 它符合当代学生充满活力、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既是游戏, 又是比赛, 使所有参加的人都心情舒畅, 精神愉快, 朝气蓬勃, 充满活力。多年来, 广西多次开展多种类型和年龄层次的民族体育运动会, 1991年广西承办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有来自全国55个少数民族体育代表团和中外记者以及台湾龙舟队参加, 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体育文化, 增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推动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与发展。2001年广西中医学院举办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武术、全国中医保健比赛, 开幕式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爱我中华”民族服饰和刘三姐对歌的大型文体表演, 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给运动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广西高校大学体协、广西区民委、区体育局举办的全区大学生武术比赛、民运会、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抛绣球等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和表演, 以学校组成代表队参赛, 把广西民族传统体育中的项目与现代比赛制度相结合,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创新。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巨大的吸引力,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参与开展的各种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 大力弘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 使人们树立顽强拼搏、公平竞争、团结合作的风尚, 为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4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4.1 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如舞龙、舞狮、龙舟竞渡、踢毽子、太极拳、武术、抢花炮、打陀螺等, 成为广西民族传统竞技运动项目的精髓。它们的运动特性始终贯彻松、柔、圆、匀的特点, 其技理融知识技能、能力、道德、意志与情感为一体。它们不受天气、场地、环境、性别限制, 可随时随地进行健身练习, 合乎人体生理规律, 具有较好的锻炼功效, 并且特有技术性、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等性质。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使脑、眼、颈部、肩部、腰部、上肢、下肢、关节、肌肉、韧带、内脏器官等得到全身性的锻炼, 在得到欢乐的同时, 又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4.2 有效促进大学生神经系统保健效应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每一个竞技动作, 有效带动身体肢体的转体、回旋、缠绕运动, 能使肩、肘、膝、胯、踝、腕等关节达到节节贯穿, 不同程度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如:大象拔河、踩高跷、抛绣球等项目的活动, 能显著增强学生的上下肢力量, 提高心肺功能, 促进血液循环。 另外, 由于每个动作都使人精神集中, 不起杂念, 对提升智力水平和提高大脑思维能力很有实效, 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很好的调节医疗作用, 消除神经疲劳, 如:荡秋千、打陀螺等能提高大脑神经系统功能, 促使整个神经中枢起到良好的作用。

4.3 有效强化大学生调节自我健身心态功能

在新时期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变革的影响, 在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近年来, 近30%左右的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因心理疾病而退学者占退学总人数的60%以上。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和参与, 参与者能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敢于面对困难的心态。可见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些健身功效是现代竞技体育不能代替的。民族传统体育既能锻炼身体, 又能使学生的身心在欢乐气氛中得到积极休息, 其心理状态得到良好的调节,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长期坚持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有利于促进身体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有效强化学生调节自我健身心态, 尤其对长时间俯案学习、操作电脑引起的颈椎病、肩周炎或神经衰弱等能起到保健康复的作用, 同时对亚健康状态也能起到适当改善与预防效应。

5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全民科学健身的和谐发展

5.1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正走向一个空前发展的新时期。传统体育文化理论的建设需要有现代科学规律手段作指导, 用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对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整理和改造, 能够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的发展, 充实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 并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 突出保健化、健身化。强身健体是人类体育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从体育运动中获得健康、长寿的体育价值取向日益增强。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在健身强体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在消除大脑紧张和预防各种现代“文明病”等方面具有其他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难以替代的优势作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既能锻炼身体, 又能使学生的身心在欢乐气氛中得到积极休息。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笔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财富, 其不仅集全民健身、娱乐教育、竞技能力、锻炼聪明才智于一身, 而且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有效的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 使中华传统体育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5.2 广西民族体育文化融入特有的技术性、健身性、趣味性运动元素, 合乎人体生理规律, 是一种较好的娱乐性的身体活动健身方式,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提高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 达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多元性, 促进学生个性朝着生动、活泼、向上的方向发展, 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激发学生去积极参与, 体现我国推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 与和谐社会同步”的有效发展。

6 结语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集观赏性、艺术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身, 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锻炼的内容, 同时也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新风貌。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教育在发展进程中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因此, 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育有机结合, 促进两者和谐发展, 这不仅会促进广西教育的发展, 还会推动民族经济的建设。所以, 我们要确立目标, 科学定位、观念创新, 打破传统的运动发展模式, 建立传统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保障体系, 拓宽交流途径, 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体系, 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民族健身神韵搭建教育和谐发展的共同舞台。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结合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的全民健身活动, 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研究, 探析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教育和谐发展的可行性。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使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而且可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两者在发展进程中实现有机结合, 和谐发展。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时期,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现代体育教育,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主编.学校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2]刘德琼主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0

[3]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 2000 (6) :8-16

[4]龚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9 (11) :213-216

[5]张永林, 等.三江源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2) :94-95

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舞蹈教学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舞蹈教学 影响

我国的传统文化极其丰富,诸如文、史、哲、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文化艺术的传播非常之决捷。我国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积存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产,仅从民族舞蹈艺术来看,它的舞蹈样式、动态及表演方式、动作风格、节奏变化等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如蒙古族舞蹈,它的动作力度大,节奏铿锵,肩部张放劲收,马步轻快敏捷,表现出蒙古族豪迈剽悍和英勇无畏的性格。通过各民族舞蹈风格来比较,那真是各有千秋,色彩纷呈,区别很大,风格特色令人赞叹。通过各民族的舞蹈可以看出,各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环境与生产劳动的影响不同,从而形成的艺术风韵和民族舞蹈语言的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如果把56个民族的舞蹈集中起来是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的。但由于各民族文化观念的不同,在对待民族舞蹈的态度上也大有差异。

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积淀古代传统文化,原始舞蹈遗存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发展。用肢体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现今,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政策改革,使中国民族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可以看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是息息相关的,通过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相融合,让民族舞蹈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国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有一段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可见国家已经把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了课程范围,证明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富创造性的教学任务。作为学校课程,除正式课程外,要有选择性的开展一些活动课或选修课来进行这项教育工作,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创造了风格各异的舞蹈文化,各民族舞蹈特有的风格和情感表现都是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来,在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把中国民族文化渗透到舞蹈教学的骨髓里,将单纯的舞蹈形态的传授,拓展为反映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传承。才能使学生不仅能用优美的体态表现舞蹈,还能从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方面去领会民族舞蹈的真谛,达到心灵与肢体的共鸣。我国民族舞蹈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多种表现形态,只有充分的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去表现民族舞蹈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深深地渗透到舞蹈教学的骨髓里,从民间传统文化的视角探究,来掌握该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语言的动态,才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从内在的去表现舞蹈的真正含义。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在民族舞蹈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赋予民族舞课堂教学活动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更加宽泛、深入的教学方法,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律动流于形式的结合模式产生的弊端,而多渠道的采用由直接获取文化知识、间接引导与生活体验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的方法行之有效的达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舞蹈教学的结合。目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忽视舞蹈文化的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多途径入手,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舞蹈教学相结合,使其教学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舞蹈是密不可分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所以,提高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不光是对民族舞蹈教学有影响,对所有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是有影响的。

参考文献

[1]王凡.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结合的探讨.大众文艺,2010,08期,190

[2]裴亚建.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山东师范大学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教育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教学评价 角色缺失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教育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新课标开展过程中与之并存的传统教育两者的相互影响为线索,就我国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并且提出几点建议。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验,似滚滚洪流不可阻挡。拒绝课改,就会被淘汰;被动适应,就会落后。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教师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而教研工作的策略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将重心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特有的传统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地并行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材、课堂压抑和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文史类课程时也就很难有高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此时不过多参与指导,那么在预定时间里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也只好选择全程指导教学,这一现象在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相当多见。因此,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所以各个学校在发展教研组研究教学理论,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切磋技艺,资源共享等最基层的学习化组织的.同时,也应当同步在相应学生群体中加大教育投入。如中学生心理指导可帮助他们屏弃不良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产生健康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再增加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和设施,如书籍,影视资料,多媒体资料等等来开阔视野,也有助于课本知识的吸收。

二、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新课标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陈旧的课堂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精神的同时,没有同步对我国相应的评价机制进行同步改革。这一现象则直接导致课堂评价的不足,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表扬的泛化,优劣界限模糊,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或不评价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好声一片”,实际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教师角色的缺失。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容易使其养成骄燥情绪从而缺乏必要的抗挫折能力。因此没有直观的标准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家长及学校就难免要沿用老标准“分数”来体现自身优于他人之处了。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综合课相对缺乏重视,处于对分数的追求,科学,艺术类课程被打入“冷宫”,这也违背了新课标“顺应学科之间融合和交叉的趋势,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一初衷。

由于以上几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使得教师――教学的主导,在新课改的洪流中徘徊了,甚至缩手缩脚,不知道该怎么做,于是,他们的困惑也相应地产生了:

(一)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被圈入‘满堂灌稹∫谎蕴灭”。就这眩教师在一节课中几乎不讲解,学生自学、自读、自练成了课堂主线。课后,评课者意见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现在的课就是要这样上,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有人说,这样的课,学生能学到知识?不可思议。上课者彷徨了,听课者也迷茫了。

(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生主体被凸显出来。学生的不良行为被姑息迁就,教师生怕沾上“变相体罚”的骂名,教师角色的缺失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明显。

(三)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能力的评价手段单一,其根源应直指高考这根指挥棒。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既不能应试教育又不得不应试教育,要为学生减负,但往往“后果自负”;实际并未跳出旧的评价模式,教师感觉到被成绩所逼,自然也会给学生压力了。

(四)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要执行者,改革效果的评价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参与,正因为执行过程中有一些难以处理的矛盾,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使得老师不敢挺而走险有大胆新的尝试,只好持观望态度,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害怕成为一旦教育改革失败的责任人而承担骂名。到最后可能所有的教学思路都会单一,谈不上创新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课改中遇到一些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我们必须正视问题,想办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一、教师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理念调整教学策略,让更多的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学生的评价要更科学合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的同时也努力创新出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把形式的创新与效益的提高密切结合,努力创设融“情感、互动、创新”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质量综合评价制度与奖励制度,发挥评价与奖励机制的激励、促进作用。克服“应试教育“在评价、奖励中的负作用。不能把考试结果做为评价教师的目标,不能把考试分数做为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不能把考试各种”率"做为奖励教师的唯一依据。奖励制度的基础是评价。我们各项表彰和奖励都是建立在评价基础之上的。科学的评价奖励机制必须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总之,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上行动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突破。打破已有的束缚,坚持素质教育,服务国家建设。

おげ慰嘉南

1.李石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j].桂林市教育学院院报,.04.

2.李向东.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j].焦作大学学报,.4.

3.董奇,周勇,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浙江人民出版社,版.

4.王策三著.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教育论文 篇5

朝鲜民族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我校是一所朝鲜族散居地区的民族学校,家长中单亲或双亲不懂民族语言的人超过50%,而我们的民族语言、民族礼仪、民族风俗等在家庭中也呈现逐渐淡化的趋势,导致学生在父母身上几乎得不到民族文化和习俗的熏陶。在朝鲜族学校日益走向小规模化、班级日益走向小班化的趋势下,融入朝鲜族传统礼仪教育的德育活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民族学校根据自身传统优势和个体差异,开展有地区和学校个性特点的德育活动,弘扬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美德,赋予德育活动传承民族礼仪教育的内涵,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民族文化,学习民族礼仪,对规范学生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宣传文明礼仪,做到环境育人

我校在各楼层开辟了“民族风情长廊”,专门介绍朝鲜民族的历史人物、名言警句、传统风俗,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进入校园,学生就会被“民族风情长廊”里的图片深深吸引。这里有朝鲜族婚礼、花甲宴的照片,有端午节、春节风俗的照片,还有精美的朝鲜族特色美食照片,每幅照片都配有精彩的文字介绍。照片中的人们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盛装,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开辟“民族风情长廊”是我校积极探索德育活动与民族礼仪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之举,对营造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收获了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课堂教学渗透,达到全员育人

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德育活动中,更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渗透,使得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从而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文化传递和文化整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年开展一次每位教师一节“民族教育特色课”活动,要求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教学特点,把朝鲜族民族特点、民族风情、民俗习惯等自然融入教学环节中,还可以通过朝鲜族历史文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汉语课上,师生共同搜集展示具有朝鲜民族特点的图片和实物,以《我爱家乡的……》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在数学课上,以朝鲜族传统民俗游戏《圈舞》为导入,引领学生进入了“圆”的知识之中;在英语课上,教师巧妙设计具有朝鲜族文化元素的课件,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又融入了民族文化礼仪教育。

三、主题班会融入,激发自豪情感

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结合朝鲜族传统礼仪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年级以“告别不文明行为”为主题,通过童谣朗诵、表演、舞蹈、小品、文明礼仪模特队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低年级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五年级以“我们的约定”为主题,说出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不文明语言、不礼貌作为的具体事例,与同学、老师、父母约定与自己过去的不文明行为告别,做一名优秀的朝鲜族少年;六年级以“文明礼仪与我们同行”为主题,通过观看短片谈感想、讲故事、小品、民族礼仪知识竞赛等形式,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传承民族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开展教研活动,融入传统教育

学校每学期、每个教研组要组织开展一次以民族礼仪教育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此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美德,将教研活动融入传统教育。

(一)组织“挑战金钟”活动

我们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以民族常识为内容的“挑战金钟”竞赛活动。竞赛题目突出了民族性和知识性,内容包括:民族传统美食(如大酱、辣白菜、米肠、打糕、冷面等)、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礼仪(如说话、待客、用餐、走路等)、传统民俗活动(如秋千、跳板、摔跤、花牌、放风筝等)、民族音乐(如《阿里郎》《道拉基》《难逢歌》等)、民族乐器(如洞箫、短箫、大琴、玄琴、长鼓、圆鼓等)、民族舞蹈(如长鼓舞、顶水舞、扇子舞、农乐舞等)、民族名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曲作者———郑律成等)。竞赛的形式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在选择题环节中,答错者被淘汰后经过老师或学生之间的猜词条游戏可以复活,复活的机会有两次,猜对几个词条就能复活几个人;在填空题环节中,让学生将学过的朝鲜语的成语、谚语进行填词,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多者胜。“挑战金钟”活动调动了学生和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对朝鲜语言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以朝鲜族传统礼仪体验和传统美食制作体验为内容组织高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朝鲜族是崇尚礼仪的民族,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但散居地区的朝鲜族学生对朝鲜族礼仪规范的认识逐渐淡化。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在教研组活动中融入了朝鲜族传统礼仪体验活动。一是让学生学会朝鲜族文明用语,如上课用语、师生用语、与长辈交流用语等。二是朝鲜族行大礼的体验活动,现场两名男女生各自示范后,全体学生分成几组,分批进行体验。三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既学会了朝鲜族传统礼仪,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为了让学生了解朝鲜族传统美食,学生全员体验朝鲜族美食制作过程。把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制作辣白菜、萝卜泡菜、圆白菜泡菜、茄子泡菜、黄瓜泡菜等各种泡菜;二组制作朝鲜族传统煎饼;三组制作紫菜包饭。教师事先准备各种食材,现场示范后,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虽然条件简陋,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踊跃参与。通过传统美食制作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朝鲜族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还感受到亲自动手带来的收获和喜悦。

(三)组织低年级童话剧表演

低年级教研组以1~3年级学生为对象,排练儿童童话剧。童话剧以人与动物们怎样和谐相处为主线,以表演朝鲜族童谣、民谣、舞蹈、乐器等形式,完美的演绎了在快乐的童话世界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童话故事。其中,有机融合了朝鲜族传统节日里的饮食和礼仪文化。在剧中有动物和人们一起过中秋节的场面,家家带上用新谷米制作的打糕、松饼和米酒等朝鲜族特色菜肴,一边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喜悦,一边围坐在一起共进美食,又融入了与长辈用餐的传统礼仪教育。

五、学好生活礼节,培养良好习惯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教育论文 篇6

計佑銘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文化歷來是一個偉大國度的立國之本和歷史傳承的精神紐帶。文化興,民族興;文化衰,民族衰。一個民族的興盛,必定是從文化的繁榮開始的;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當我們的國家經濟突飛猛進,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時候,代表國家未來的青少年,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卻顯得虛弱,令人擔心。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培育民族復興的未來人才,值得全社會高度重視。

一、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戰略意義和現實迫切性

中華五千年文明,孕育了優秀傳統文化,積澱和蘊含著歷代中國人的經驗和智慧,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遺產。中華優秀文化蘊涵的人生智慧、價值觀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資源。

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一個民族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弘揚中華文化,既是國家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傳承中華文化,青少年是基礎。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對於祖國的和平崛起乃至統一大業,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然而,令人擔心的是,我們的青少年學生在追求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對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不少大學生能閱讀英文書籍,卻看不懂文言文;有些年輕人滿口的西方格言警句,對中華傳統的古老智慧卻知之甚少;校園中追崇影星歌星、大款大腕者隨處可見,熟知先賢名人的卻不多;一些本科生、博士生電腦玩得出神入化,手寫的漢字則見不得人;有些青少年出現人格缺陷、道德缺失,導致許多問題的發生,給個人、家庭、社會造成傷害;有些年輕人甚至盲目崇洋,看不起自己有五千年歷史的優秀文化,如此等等。這一系列現象與中國這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的地位不相稱,與加強國家軟實力的時代要求格格不入。這使得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傳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顯然,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確實具有現實的迫切性。

二、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建議

第一,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首先從學校入手。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著名的《師說》一文中指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把「傳道」放在教師職責的第一位,足見中國的傳統教育對教書育人的重視。現代的學生教育,主要在學校進行。學校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著先導與示範作用。無論在小學、中學或大學,都應將中國傳統文化納入正規課程中,讓這寶貴文化早早植入年青人心中,播下種子。具體來說,學校應該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特別要提倡中小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國學經典底蘊深厚,內涵深刻,不僅是道德規範,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優秀的國學經典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經典大都語言凝練、富有韻律、朗朗上口,通過對大量的國學讀物熟讀成誦,可以讓學生徜徉於國學經典之中,感受著祖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童蒙少年時期是人格的奠定時期,在學生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獨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在誦讀吟詠中會逐漸培養其人文精神。

二是在小學開設傳統繪畫、工藝尤其是書法課程。在這裡,有必要特別強調小學生學習傳統書法的重要性。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先人將中華文明與道德、智慧融於漢字書寫。在書法的語言裡,大到恢弘宇宙大道,小至個人處世哲理,都化為生動的筆墨意象。書法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厚內蘊,與中華民族的內在生命精神血脈相連,融為一體。書法不僅僅是「技」,是「藝」,更是「道」,尺幅天地,構建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薪火相傳,書法的代代承接起了關鍵的作用。然而,在電腦日益普及的時代背景下,隨著鍵盤越來越多地取代紙和筆,很多人的書寫功能逐漸退化了,甚至患上了一種「書寫恐懼症」。開設書法課不只是單單為了讓孩子寫一手好字或者多培養幾個書法家,更重要的是在書法課的教授中穿插更多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搞好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關鍵在於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在弘揚、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具有骨幹作用,這是傳統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通過培養訓練,形成一支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熟悉傳統文化教材、熟悉教學方法,有獨立教學能力的中小學教師隊伍;一支高學歷、高水平,學者專家型的大學教師隊伍。

第二,發揮傳播媒介在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上的重要作用。近年來,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論壇》非常成功,以簡易形式講解以往大家認為非常深奧的中國傳統文化道理,並引起全國以至全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這種成功給社會帶出重要啟示:傳媒可以利用其影響力,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市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滲透至社會各不同階層。具體來說,可以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要求作為國有資產的大眾傳媒,承擔傳播傳統文化的責任,拿出一定比例的黃金時段,播放弘揚傳統文化的劇集和節目。

二是可以借助各種傳播媒介,特別是網絡形式,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淺顯明瞭的方式,如童謠、民間故事、卡通等,將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展現在青少年面前,引導、熏陶、感染青少年。

三是鼓勵創作更多更好的優秀傳統文化作品。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對各種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起到了精神引領作用,在滿足了人們健康的娛樂和審美需要的同時,也加強了優秀文化的社會傳播。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創作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扶持力度,可以設立優秀傳統文化作品大獎,鼓勵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問世。

第三,政府部門和官員應以身作則,帶領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化和時尚化。

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各級政府部門責無旁貸。具體來說,應該做好以下三項工作:

一是各級政府首先要加強領導,成立相關的機構,負責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的規劃與領導、組織與管理,制訂、頒布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方案,協調、統籌各方面的執行情況,組織、交流典型經驗,表彰先進。

二是各級政府官員尤其是中央領導,在出席重要活動時,應該多穿著中國傳統服裝;宴請外賓時,也應以中國菜式、茶、酒文化為主;積極參與各種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活動,等等。

三是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利用博物館、展覽館、公園和現有各類教育基地等場所,為廣大青少年建立中國傳統文化設施和活動,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園,使其成為學生的校外課堂和群眾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活動中心。

第四,強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將傳統文化的教育融於日常生活之中。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地方,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對人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為了發揮家庭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政府有關部門應支持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以社區為單位,組織社區內家長,從弘揚優秀地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開展各種相關活動,如古典文學沙龍、傳統服飾的美學研究、中華戲曲欣賞等,借此來增強家長們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熱愛,從而潤物細無聲地影響到他們的子女。

第五,兩岸四地聯手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

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來就是與祖國統一緊密相隨。神奇的中華文化,千百年來內化為億萬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積澱、發展並形成共同倫理、價值觀和行為信條。兩岸之間最寶貴的東西,是我們有同文同種的中華文化作為基礎,兩岸的文化交流就是建立兩岸相互信任的最重要基礎。兩岸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利於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和諧相處。

民族教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教育论文 篇7

1 茂名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现状

1.1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地方院校的教学大纲中所占比重较低

当前,在茂名地区的地方院校之中,没有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做到足够重视,致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地方院校的教学大纲中所占比例较低,因此,在进行地方院校体育教学时,仍然大多采用西式的体育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教学,此种教学方式不但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更使体育课程缺乏民族特色,从客观角度分析,西式体育方式和内容是经过长期总结而形成的,会对学生的体魄产生相应促进和强健作用,但我们不能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教育一味摒弃,此种做法使得在茂名地区的地方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院校较少,仅占茂名地方院校的一成左右。

1.2 缺少系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尽管部分地方院校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但却无法从根源上理解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精髓,而又缺乏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相关的教学指导,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开展的院校中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停滞[1]。此外,茂名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均来自于少数民族,当地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为“白话”粤语、雷话、客家话等,而地方院校进行教育时所使用的是普通话,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交流和发展,也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材较为缺乏[2]。

1.3 缺乏专业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

根据上点可以了解到,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能够进行良好教学的教师也较为缺乏,一方面,茂名地区地方院校的少数民族体育教师较少,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进行发展和发扬本身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不能仅靠少数民族的体育教师来完成,更多的则是需要所有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此外,茂名地区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师还没有做到专业的培训和进修工作,很多工作中的难点,仅能依靠体育教师查找资料、询问当地少数民族以及自我学习和领悟,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2 茂名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建议及措施

2.1 政府部门加大力度,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

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中,一直都缺少与之相关的政策、制度或法规,一方面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约束性较差,对于社会资金的注入无法做到透明和公正;另一方面,缺少法规的保护和政策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将举步维艰。因此,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建立并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相关制度和法规,以确保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能够在良好的环境和政策的影响下,得以有效发展和传承[3]。

2.2 使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成为茂名地方院校中的体育课程

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纳入茂名地方院校体育课程之中,是地区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茂名地区现有院校中,体育课程内容基本属于西式体育,虽能够起到对学生强健体魄的作用,但却缺乏民族特点、新奇性、多样性,很多学生已经对传统的西式体育教学产生了厌烦心理,如若院校选取适合该校师生体制的民族传统体育,则会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挖掘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潜能[4]。其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体育亚文化的一个分支,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国家对于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良好的保护和传承,并希望通过国际体育平台将之展示出来,这就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很强的时代感,积极地融入体育课程之中,是我国时代发展的结果。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体育教师能力

体育教师作为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第一引导者,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传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茂名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地方院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情况,应对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体育工作者和地方院校的体育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知识培训,在当地少数民族中聘请年长的族人或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有深刻了解的人员,对体育工作者和院校体育教师进行相关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讲解和介绍,使这些人能够从本质上理解民族传统体育,并能够从中找寻出针对教学的突破点,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5]。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成绩显著,不仅融入校园体育教育之中,更因其具有的民族特色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们带有民族标志的体育运动与娱乐活动。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仍然存在着地方重视不足、发展资金不足、人们的民族体育意识淡化等现象,这就需要国家应加大发展体育亚文化,尤其是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唯有如此,才能使这一块块民族体育的瑰宝闪烁出耀人的光芒。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观念的提出,使得体育亚文化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属于体育亚文化范畴,以茂名地区为例,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研究,能够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和传承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茂名地区少数民族居多,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即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该文简要阐述了茂名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开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茂名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建议和对策,旨在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传承,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桦,任海,王凯珍,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441-1448.

[2]孟刚.学校教育: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重要渠道——以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视角[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1):14-19.

[3]薛欣,朱瑞琪,薛扬.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102-107.

[4]邓永明,姜玉泽,杨德军,等.基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的山东省农村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2):32-37.

传统服装教育与现代服装教育探究 篇8

[关键词]服装教育 传统服装教育 现代服装教育

[作者简介]高毅(1969- ),男,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服装设计的研究开发及教育工作。(上海20023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0-0185-01

一、我国服装行业现状

1.服装市场分析。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服装企业比较分散,规模较小,服装设计水平、制作技术水平不高。90年代,出现了“百业经商”的局面,服装数量供求趋于平衡,市场对服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工艺和仿制已不能适应市场多变的需求。进入21世纪以后,服装市场的需求更趋旺盛,品牌意识增强,除世界各大品牌更多地进入我国外,我国的服装企业也逐步从“订单加工厂”走向了“品牌的创立”,国产品牌服饰越来越得到认可,但仅停留于中低端市场,对高端市场份额的占领仍很小。

2.服装人才现状。当前服装业竞争激烈,其实质是对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的服装人才现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表现为:(1)服装人才不断涌现,但领军性的人才、综合能力顶尖的人才奇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瞻性设计师寥寥无几。(2)在全国,甚至在国际各大比赛中获奖或实际工作中做出成绩的设计人才,由于缺乏进一步深造发展的长效机制而不断流失,当然也难得到国际承认。(3)企业领导层对服装人才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仍乐于依靠廉价劳动力产生短期效益。同时,对服装设计的概念也产生误解,认为新的款式只需在国外流行式样上稍加修改即可产生,使服装人才逐渐丧失了生存空间。因此,服装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传统服装教育探究

1.服装教育的兴起。中国服装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即有“上国衣冠”之美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设计艺术就已有相当丰富的设计理论。中国服装的悠久历史,不仅是我国服装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而且对日本、韩国、泰国、老挝等国的衣着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服装业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以个体裁缝铺的手工操作为主,以来料加工解决老百姓的衣着问题,因此,最初的服装教育是师徒传承式的。这种方式固然能在反复的实践中造就优秀人才,然而,这种方式的从业人员以解决温饱为目的,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理论贫乏,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后来的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

2.传统服装教育的重要性。传统的服装教育方式仍然很有意义,因为没有牢固、持久的传统,就不会有鉴赏和鉴赏的标准。传统服装教育采取经验传递的方式为现代服装教育奠定了各种范畴,使服装文化能够持续、稳定地流传下来。同时,也正是由众多小作坊进行小规模生产的历史传统使服装领域的规范变得更宽容并敦促它承认了价值的多样性,为各个历史时期服装文化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为今天服装设计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提供了可能。

3.传统服装教育的特点及其作用。模仿与借鉴是传统服装教育的特点,尽管现代服装人才的主要工作是“创造”而不是“模仿”,然而,模仿与借鉴仍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真正独创性的天才是罕见的,对一般有创造性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是怎样从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中得到滋养。模仿与借鉴不是死记硬背和简单重复,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借鉴,再进行改正,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就可能产生。不只如此,还必须在做出改正之后概括出新的教育法则来影响更多的人,开始新的模仿—创新—模仿的循环,这才是模仿与借鉴的最大作用。因此,盲目的借鉴与模仿当然需要摒弃,但是一味地反对传统方式,同时也就抛弃了有益的经验,也是不可取的。所以,服装教育应该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多元性实践。

三、现代服装教育探究

1.我国现代服装教育的分类。做好服装教育的分类,有助于对服装教育领域更好地进行探究,按照层次的不同,服装教育可分为三类:(1)高等服装教育。它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包括两种,一种属于综合研究型。注重设计、工艺、管理、营销等各环节的训练,主要培养能熟练掌握高科技手段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领军人才,以及理论知识深厚、能与国际接轨、可以走在国内服装业最前沿的人才。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综合研究型高等服装教育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提高高科技的应用比例。另一种偏向于应用型,主要是高职高专及相关成人教育学校,除了理论教育之外,这类教育更注重对服装职业技术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应用型高等服装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服装领域中的高级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因而,它是一种具有特定功能的高等教育类型,与服装生产及服务的现实结合得更为紧密,与传统高等教育形成了有效的互补。(2)中等服装教育。中等服装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文化技术素质的、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技术人员,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来承担。中等服装人才在服装领域生产一线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但可以熟练地从事制造工作,而且可以参与、协助一线的管理工作,还具有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的空间。(3)在职服装教育。由于种种原因以及地区差异,目前,服装企业中许多一线员工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需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同时,服装企业为了长远发展的需要,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取得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证书,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职服装教育逐渐兴起,而且前景广阔。

2.外部环境对现代服装教育影响很大。服装是艺术载体,服装教育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需求。纵观世界各发达国家服装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不难看出,大环境对服装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三百多年来,巴黎服装一直处于世界领袖地位,其原因是法国政府十分重视著名设计大师的作用,对服装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首先,表现在对设计师的扶植和鼓励,国家出台法律规定服装业的作品应享有与其他艺术、文学作品同样的荣耀。政府高层领导经常出席各种时装活动,接见时装设计师,这对服装人才与服装教育备受推崇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法国政府还为服装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环境,许多博物馆、图书馆、剧场可供学生免费参观、阅读、欣赏。这些都使法国的各种服装学院长盛不衰,为全世界服装爱好者所向往。

3.现代服装教育需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现代服装教育是面向市场的,服装院校只有与服装企业紧密合作,才能使双方长效发展。一方面,合作可以促使学校实现新技术的推广,进行产学研究,使学生更适应市场需要;另一方面,合作也为企业员工专业理论知识的再培训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高等服装院校大部分仍停留在自身的学术性研究中,“深藏闺中”,而多数企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未向相关院校伸出“橄榄枝”。校企合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还是企业缺乏主动性,因此,高等服装院校应主动出击,积极联系企业,通过对企业的优质服务来取得他们的信任,并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上一篇:指导教师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老师给幼儿评语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