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工业节约能源管理办法(精选8篇)
【标题】 建材工业节约能源管理办法
【时效性】 有效
【颁布单位】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
【颁布日期】 19910302 【实施日期】 19910302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 企业管理
【文号】
【名称】 建材工业节约能源管理办法
【题注】(一九九一年三月二日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发布)
【章名】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建材工业节约能源工作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能源管理暂行条例》,结合建材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建材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和建材企业、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的能源,是指一次能源煤炭、原油、天然气和二次能源电力、焦炭、煤气、汽油、煤油、蒸汽、柴油、燃料油以及耗能工质水、氢气、氧气等。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节约能源,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合理用能,科学管理,以最小的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五条 建材行业各级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节能管理体系。
第六条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以下简称国家建材局)生产管理司负责组织本办法的实施。
【章名】 第二章 能源管理机构
第七条 国家建材局设置专门的能源管理机构,负责全行业的节能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应明确指定主要领导同志负责行业内的节能工作,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本地区建材工业的节能工作。
地、市(县)的建材主管部门要设专人负责日常的节能工作。
第八条 国家建材局、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建材行业主管部门的能源管理机构负责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参与制定建材工业的节能方针、政策、规章、标准、技术政策和规划;组织、指导节能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检查、督促、协调本行业或本地区企业、事业单位的节能管理工作。
第九条 国家建材局建立节能办公会议制度,定期召集有关部门研究、协调部署行业内重大的节能工作,审定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规章、计划、规划及改革措施等。
地方各级建材主管部门也应相应建立节能办公会议制度。
第十条 年耗能在五千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应由主要负责人主管节能工作,并明确相应的节能管理机构。
年耗能不足五千吨标煤的企业,应设专人负责节能的工作。
第十一条 建材企业节能管理机构是企业节能工作的综合机构,其主要职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的节能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和各项有关规定: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企业节能规划和节能计划,制定能源管理制度,监督检查用能情况;
(三)做好能源消耗统计、分析工作;
(四)搞好节能承包责任制,组织制订并考核各项能源消耗定额,实施节能奖罚办法,掌握节能资金的分配和使用;
(五)负责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节能审查,提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及资金安排意见;
(六)开展企业能量平衡工作;
(七)配合监测部门开展企业的用能监测和检查工作;
(八)组织企业节能升级、节能先进个人评比,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第十二条 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节能管理机构,在能源管理及安排实施节能技术进步方面必须实行责任制。上一级节能管理部门负责指导下一级节能工作。
第十三条 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节能管理机构,应配备有专业知识、有业务能力的热心节能工作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并要保持机构和人员稳定。
第十四条 国家和地方的建材专业节能服务中心要大力开展节能技术服务、节能监测、节能培训、节能情报交流和节能宣传等工作。建材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节能服务中心工作的领导,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章名】 第三章 节能统计和定额管理
第十五条 建材主管部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完善能源统计体系,建立能源统计和统计责任制度,开展能源统计分析工作,定期做好能源消耗统计对比分析,及时掌握能源消耗情况。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应按期汇总并填报本地区能源消耗统计表,国家建材局应按季汇总并填报全国建材企业能源消耗统计表。
企业应建立健全源消耗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县以上的企业必须按期填报能源消耗季报。
第十六条 企业应开展能量平衡工作,重点耗能企业每四年要进行一次能量平衡,并要做好能量平衡后期整改工作。建材行业主管部门要协助企业做好能量平衡工作,并负责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试行)》、《建材工业能源计量配备暂行规定》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对能源计量的管理。
第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要认真执行各项建材能源标准,并积极协助制定新标准。对违反各项能源标准的行为,建材行业主管部门有权采取限制措施。
第十九条 建材主管部门要做好节能升级和企业升级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先节能升级后企业升级,条件成熟时可同时升级。
企业节能升级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第二十条 国家建材局要制定国家级节能企业先进能耗指标,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材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省级指标。地方建材主管部门要定期核定企业的能耗定额指标和供应指标,并认真进行考核。
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能耗定额考核制度,能耗定额考核到车间、班组、机台,实行节能承包责任制。
第二十一条 建材工业实行等级窑(炉)制度,根据窑(炉)等级定额,评定窑(炉)等级。建材企业工业窑(炉)按能耗水平分为特等、一等、二等、三等、等外窑(炉)五个等级。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企业能耗变化情况,定期进行窑(炉)等级的升、降级评定。
第二十二条 对重点耗能企业要实行综合能耗考核和单位能耗考核制度;对其他县以上企业,要逐步实行综合能耗考核制度。
第二十三条 国家级专业节能服务中心负责提出能量平衡等测试办法和验收标准,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章名】 第四章 企业、事业单位用能管理 第二十四条 企业的能源供应应与节约能源密切配合,在制定能源分配方案时,能源供应部门应和能源管理部门协商,共同做好能源供应和节约工作,要体现鼓励先进促进落后的政策,根据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产品能耗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对企业实行择优供应,定量(或定额)包干,节约归已的分配政策。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严格各种能源收、发管理,准确计量,加强煤场、油库、变电所的管理。企业要设立热值分析装置,定期进行热值分析测试,并按实测热值进行标准煤折算。
第二十六条 建材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的政策严格控制烧油。水泥、砖瓦、石灰等建材产品的窑(炉)和工业锅炉等,一般不得采用石油作燃料,已经烧油的要尽快改烧煤,已确定以烧煤代烧油的企业,必须限期改造。
第二十七条 企业要严格控制使用柴油发电机组,除少数建材和非金属矿山在无电源地区生产和作业外,其余地区的建材工矿企业不得使用柴油发电机作长期生产电源。
第二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标准GB3486-83《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的有关规定,定期检查供热系统的节能管理工作,搞好窑(炉)和管道的保温,合理敷设供热管道系统。
第二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标准GB3485-83《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的有关规定,加强节约用电工作,严格实行计划用电制度,推广各种节电措施,降低电耗、杜绝各种浪费电能的现象。
第三十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充分利用余热资源,鼓励热电联产。企业要利用工业窑(炉)余热供热和发电。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设施应发展集中供热,淘汰低效率锅炉。
第三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生活所用能源和耗能工质必须分开计量收费。禁止包费制和无偿使用。
第三十二条 企业对生产用水要做到一水多用,以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和降低供水能耗。
第三十三条 鼓励企业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提倡使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炉渣、石煤、油母页等工业废渣和劣质燃料生产建材产品。
【章名】 第五章 节能技术进步
第三十四条 企业要积极开发和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满足社会需要,提高社会的综合节能效益。
第三十五条 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各种保温隔热材料。研制和生产各种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提高建筑节能效果,增加社会节能效益。
第三十六条 调整建材工业产品结构,发展低耗能产品,关、停、并转生产能耗高、产品质量差、污染严重的企业。
第三十七条 企业要做好淘汰型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作,对淘汰型机电产品,要积极更新改造。杜绝淘汰型机电产品再进入企业的恶性循环现象。
第三十八条 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必须采用合理用能的先进工艺和设备,其能耗应达到国内先进指标。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时,要考虑节能效益。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时要提出节约能源的专题论述,审查时要进行节能专题评审。对未进行能评审的工程项目,审批单位不得批准开工。
第三十九条 建材主管部门应根据行业节能技术政策,编制节能改造的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并组织实施。积极推广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节能示范项目。
第四十条 企业节技术改造资金,主要从企业折旧基金和留用的生产基金中支出。主要产品能耗高于本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必须把节能列为企业技术改造重点,优先纳入计划,安排资金。国家安排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资金,重点是安排节能示范项目和社会节能效益好的项目。第四十一条 对重大节能项目,要按照建材工业技术经济政策的规定进行论证或可行性研究。设计或咨询单位应当依据合同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对列入国家计划的节能项目,国家建材局和省、省治区、直辖市建材主管部门要做好项目的审批工作,并加强对项目的管理。企业要认真做好项目实施工作,保证项目的进度,按期填报“节能项目进度表”。项目完成后,企业主管部门要组织验收,并将竣工验收报告上报国家建材局。
第四十二条 对重大节能技术开发项目,应当列入国家重点科研计划,建材主管部门科研管理机构和节能管理机构,应当积极组织节能技术项目的研究和推广。
第四十三条 企业生产的节能效果明显,社会需求量大的产品,由企业申请,经国家建材局审查,可命名为节能型产品,授予节能标志,并可向当地财政和物价部门申请,实行优质优价。
经国家建材局鉴定批准的节能型新产品,按国务院国发〖1985〗21号文《关于推进国营企业技术进步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免征产品税、增值税。
第四十四条 引进国外工艺和设备,必须综合考虑技术条件、经济效益和能耗水平。严格限制引进能耗高的工艺和设备。
第四十五条 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所需引进机器设备、测试仪器仪表等按财政部(86)财税字第067号文规定,可申请减免进口关税和产品税(或增值税)。
第四十六条 国家建材局要积极组织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开辟节能新途径,组织节能技术交流,实行技术有偿转让。建材专业节能服务中心,要积极对企业开展节能咨询、信息交流、能源测试和监测服务等各项节能服务活动。
【章名】 第六章 节能宣传和培训
第四十七条 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要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节能宣传教育和节能信息交流活动,对职工进行节能知识的教育和传授节技术,提高建材职工的节能意识和节能技术平。
第四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要经常开展节能献计活动,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的活动。
第四十九条 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节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增设有关专业,积极培养从事节能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同时,利用举办短期节能培训班等方式,进行多层次的人才开发。
第五十条 建材行业主管部门的节能管理工作人员、企业主管节能工作的厂长和节能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主要耗能岗位的操作工作,都应当有计划的接受节能培训。节能培训的考核成绩,应当作为其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考核内容,考核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节能管理工作和重点耗能岗位操作工作。
【章名】 第七章 奖罚
第五十一条 对节约能源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个人,由受益单位根据建议采纳后的经济效益,并按照国务院国发〖1986〗59号《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的规定,给予适当的奖励。
国家建材局对在节能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不定期地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五十二条 在节能源工作中取得明显效果的企业,可根据国家节约能源奖励办法和地方的具体实施办法的规定提取节能奖,提奖前企业应制定具体的节能奖励方案,严禁平均分配,主要奖励直接从事节约能源的人员。
第五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情节较轻的单位或个人,由节能管理机构批评教育,情节较重的,分别不同情况,按国务院国发〖1986〗4号文《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第五十三条的有关规定处理。第五十四条 对企业超定额耗用的能源,按照国家(81)物燃字663号文《超定额耗用的燃料加价实行办法》收费。供应部门应从加价收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加价费交企业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做为节能技术改造费用。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建材局生产管理司负责解释。
关键词:高效煤粉工业锅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风险,控制
1 合同能源管理及高效煤粉工业锅炉技术简介
合同能源管理 ( EPC———Energy PerformanceContracting) 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是节能服务公司 ( ESCO———Energy ServiceCompany) 为客户提供先进的节能设备与节能技术服务,与客户共享节能收益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1]。合同能源管理一般有节能效益分享、节能量保证、能源费用托管三种基本模式,其他模式都是这三种基本模式的衍生[2]。
高效煤粉工业锅炉技术是以“煤粉燃烧技术”为核心的新型燃煤工业锅炉技术。由于采用先进的煤粉燃烧技术,锅炉热效率大幅提高,可达90% 以上,与传统燃煤锅炉相比,热效率提高20% ~ 30% ,节煤30% ~ 50% 。锅炉房无堆煤场与渣场,占地面积减少50% ~ 60% 。锅炉操作简单,测控水平高,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节约人力40% ~ 50%[3]。对较大功率设备采用变频器控制,节电15% ~ 20% 。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系统节煤、节地、节人、节电效果显著,是传统燃煤工业锅炉的升级换代产品,也是油、气锅炉的理想代替品。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系统的主要客户为规模企业、工业园区和市政供热企业,为客户提供蒸汽或热水以满足客户生产工艺、动力以及采暖等需要。
近年来EPC模式开始在煤粉工业锅炉项目中应用。从应用实例看,大部分项目获得了预期收益,但也有项目收益未达到预期,甚至终止。本文即主要探讨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的运作模式与风险控制。
2EPC 基本模式在煤粉工业锅炉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2. 1 节能效益分享模式
此模式下,ESCO公司为客户投资建设煤粉锅炉系统。合同期内,ESCO公司拥有锅炉系统的所有权,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 合同结束后,锅炉系统所有权无偿移交给客户,客户享有以后的全部节能收益[3]。
( 1) 优点: 一是节能效益分享是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的EPC模式,根据各地政策可获得300 ~500元 / t标准煤的财政奖励[4]。二是项目节能量越多,收益越多,有利于调动ESCO公司的积极性,使煤粉工业锅炉项目精益求精。三是客户享受节能收益而不需投资,易于接受,对煤粉工业锅炉市场开拓有利。
( 2) 缺点: 一是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系统体积较大、系统复杂( 由12个集成子系统、百余种设备组成)[5],在安装完成后,如果客户违约而终止项目,拆卸转移需付出较大成本且对系统造成损害。所以尽管合同期内ESCO公司拥有锅炉系统所有权,但还是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二是项目的合同期较长( 一般5 a以上) ,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三是锅炉系统对运行状态和燃料煤粉品质都有严格的要求,操作不当会导致系统热效率降低,故障率升高。客户使用不当会造成项目节能效益降低。
( 3) 适用范围: 市政供热企业与ESCO公司合作时多采用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市政热力项目属于公用事业和民生工程,为微利项目。ESCO公司可以为市政供热企业提供节能改造的资金。由于锅炉运营是市政供热企业的主营业务,其较强的锅炉运营能力能够满足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系统的运行要求。另外,市政项目的用能量较为稳定,且大多数供热企业为国企,项目风险相对较小。不利之处是在市政供热项目中,锅炉系统只在采暖季运行,用能量相对较小,所以此类项目要求的合同期更长。
2. 2 节能量保证模式
此模式下,客户与ESCO公司事先约定锅炉系统的热效率,达到承诺热效率后,客户支付约定费用; 达不到承诺热效率,ESCO公司按合同约定补偿客户。客户支付费用后,锅炉系统的所有权和节能效益归客户所有[3]。
( 1) 优点: 对ESCO公司来说,锅炉验收合格后即能按合同约定回收资金,资金回收期较短,收益固定,项目的不确定性较小。
( 2) 缺点: 一是ESCO公司的收益固定,不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二是采用节能量保证模式意味着客户在未享受节能项目带来的效益前即须支付ESCO公司费用,和直接采购锅炉系统差别不大,客户不易接受。
( 3) 适用范围: 从ESCO公司角度,此模式不能约束客户按合同付款; 从客户角度,客户须提前支付节能收益,与直接采购锅炉系统差别不大。所以此模式在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中应用最少。
2. 3 能源费用托管模式
此模式下,ESCO公司投资锅炉系统并在合同期内承包运行费用,承诺向客户供应低于原使用价格的蒸汽/热水。合同结束后,锅炉系统无偿移交给客户[3]。
( 1) 优点: 除与节能效益分享型一样有利于调动ESCO公司积极性和开拓市场外,该模式还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合同期内ESCO公司为客户管理锅炉系统,锅炉系统使用权和所有权不分离,对客户形成一定制约; 二是ESCO公司拥有专业的运营能力,能够保证锅炉系统良好的运行状态。
( 2) 缺点: 存在合同期较长,不确定性高的问题。
( 3) 适用范围: 对规模企业与工业园区客户来说,锅炉运营不是其主业,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模式,既能使精力专注于主业,又能在无需投资的情况下享有节能收益,所以多愿意采用此种模式与ESCO公司合作。规模企业与工业园区项目,锅炉系统几乎全年运行,运营时间长,有着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工业园区为分散客户,用能的不确定性给项目带来较大风险。
3 项目实施风险与控制措施
3. 1 投资增加风险
投资增加风险是指由于设计变更或设备价格变动导致的项目土建、安装或设备采购费用增加的风险[6]。在项目的投资估算与财务效益评价中必须考虑此类风险,一般做法是在投资估算中加入预备费。预备费用分为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因为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1 a,可以不考虑涨价预备费。
3. 2 工程延期风险
工程延期风险是指由于施工单位或其他原因造成工程延期完工,致使项目不能顺利进行的风险[6]。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建设期一般都不超过1 a,所以此类风险可以忽略不计。
3. 3 节能量风险
节能量风险主要有: 一是ESCO公司与客户未就节能量测量、监测等进行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导致双方对节能效益分成产生争议[7]。二是由于锅炉运行情况不佳导致实际节能效益低于预期。
对于前一种情况,为避免争议,应在项目开始前和锅炉系统运行后分别进行第三方能源审计,由第三方确定节能效益。如果客户初始情况不明确,也可以使用该地区的蒸汽/热水指导价格作为客户的初始价格。ESCO公司与客户也可以以约定的形式确定节能量,如在节能效益分享项目中采用吨蒸汽/热水提成的方式,在能源费用托管项目中采用约定蒸汽/热水供应价格的方式。
对于后一种情况,没有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只有通过提高锅炉技术的稳定性和项目建设质量来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3. 4 能源价格变化风险
此类风险主要针对能源费用托管项目,指在合同期内当供应客户的蒸汽 /热水价格保持不变,而运营锅炉的主要成本煤粉、水、电价格增加时导致ESCO公司收益减少的风险。一般用敏感性分析的方法评估项目对此类风险的耐受程度。
4 客户风险的评估与控制
4. 1引起客户风险的原因
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的客户风险主要是客户的信用风险和用能量不确定风险[6]。
信用风险是所有后付费交易中普遍存在的风险,在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中体现为客户不按照合同约定与ESCO公司分享节能效益。在节能效益分享项目中,锅炉系统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ESCO公司缺乏对客户的有效制约机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尤其大。
用能量不确定风险是指由于客户对蒸汽/热水需求量减少致使节能量下降而导致的ESCO公司收益损失,其产生的原因很多,例如:
( 1) 客户经营不善,生产规模压缩导致蒸汽/热水需求量减少。极端情况为客户停业或倒闭,ESCO公司的投资无法收回。
( 2) 工业园区项目中锅炉系统建设往往与园区建设同步,项目建设时园区入驻企业还未确定,蒸汽/热水需求量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比如江苏某工业园区项目,因园区未有足量企业入驻而终止。
( 3) 由于能源价格变化,如天然气价格降低,导致客户对能耗结构调整,对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生产的蒸汽/热水需求量降低。
( 4) 客户业务结构调整导致对蒸汽 /热水需求量减少。
4. 2 客户风险的评估
客户风险是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的主要风险之一,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客户风险进行评估:
一是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如企业规模、经营形式等,一般企业规模大、国有资本高的企业可靠性较高。
二是了解客户主营业务,若属于产能过剩行业,则风险较大。
三是对客户近期可能会出现的重大事项进行了解: 1客户可能进行的重大建设项目或重大投资项目,确定是否存在业务结构调整的可能;2对客户可能会出现的重大体制改革,包括资本结构变化、高层人员变动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3了解客户当前有无面临重大法律诉讼等问题。
四是咨询客户供应商,看客户是否有拖延付款的问题。
五是借助银行的信用系统,了解银行对客户的评价。
六是要求客户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主要关注以下指标:
( 1) 营业利润率: 该指标越高,反映客户主营业务获利 能力和竞 争力越强,经营风险 越小[8]。
( 2) 利息保障倍数: 该指标越高,反映客户经营情况对其债务的保障程度越高,经营风险越小[9]。
( 3) 应付账款周转率: 反映客户占用供应商资金情况和支付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客户信用情况越好,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越低[10]。
4. 3 客户风险的控制
选择适当的客户是客户风险防范的最有效措施,如果客户风险评估过高,应放弃与该客户合作。ESCO公司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客户风险:
一是要求客户提供保函、保证金或抵押物。
二是与客户约定最低用能量,此措施可用于节能效益分享和能源费用托管项目,以规避用能量不确定风险。年最低用能量通过以下公式确定:
( 1) 节能效益分享模式。ESCO公司收益来源于吨蒸汽/热水的提成。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可以将ESCO公司项目收入底线看成是到合同期为止的收益,利息率为银行同期借款利率的后付等额年金。因为建设期通常估算为1a,且建设期内没有收益,所以年金期数比合同期少1 a。
设Q为年最低用能量,A为年金数额,S为吨蒸汽/热水提成,P为投资额,n为合同期,PVIFA为年金现值系数,i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则年最低用能量公式为:
( 2) 能源费用托管模式。ESCO公司与客户按照约定的吨蒸汽/热水价格和客户使用量结算,ESCO公司承担锅炉系统的运行费用,ESCO公司的年收入底线为后付等额年金与年平均运营固定成本之和。
设Q为年最低用能量,A为年金数额,B为年平均运营固定成本,C为吨蒸汽/热水价格,P为投资额,n为合同期,PVIFA为年金现值系数,i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则年最低用能量计算公式为:
5 政策风险与控制措施
5. 1 区域性禁煤风险
在当今中国,污染治理日趋严格。部分地区政府为控制大气污染采取“去煤一刀切”政策,停止煤炭消费,用石油、天燃气取代。福建某地项目,就是因为此政策被强制终止。
为规避此类风险,ESCO公司应在项目实施区域和潜在市场区域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宣传煤炭的清洁利用和清洁燃烧理念。ESCO公司在项目上马前应对当地的相关环保政策进行充分了解,判断该地区有无禁煤趋势。
5. 2 新环保标准风险
2014年7月1日,环保部发布了新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幅提高了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目前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系统需要增加脱硫和脱硝设备以达到最新标准要求,在对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进行经济分析时要考虑到增加脱硫脱硝设备带来的一次性投资和运营成本的增加。
6 煤粉工业锅炉 EPC 项目的敏感性分析
6. 1 敏感性分析的目的
敏感性分析主要是指通过估计每个被考虑变量的乐观、最可能以及悲观的情况下经济效益指标( 通常为内部收益率) 的变化来分析项目风险性的过程。分析既定变量时,其他所有变量都保持最可能值,这个过程是为了分离出对项目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的变量,使管理人员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些变量进行预测或控制,或因风险过大而放弃项目[11]。
敏感性分析主要是分析变量的敏感系数和临界值,敏感系数为内部收益率变化率与不确定因素变化率的比值,是用来比较变量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临界值是项目净现值为0时变量的对应值,是变量的最低要求值。
煤粉工业锅炉EPC项目的敏感性分析主要是考虑在锅炉系统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各变量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在节能量保证模式下,客户支付给ESCO公司的费用已经确定,只需考虑ESCO公司投入的成本费用即可,不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主要用于节能效益分享项目和能源费用托管项目。
6. 2 案 例
6. 2. 1 节能效益分享模式
在此模式下,ESCO公司通过吨蒸汽/热水提成获得收益,影响经济效益的变量为投资额与蒸汽/热水产量。以单套20 t/h高效煤粉工业蒸汽锅炉系统为例进行敏感性分析( 表1) ,锅炉年运行时间为6 000 h( 80% 出力) ,投资金额为1 030万元,吨蒸汽提成为30元,合同期为6 a( 含建设期1 a) ,折现率为6. 2。
从表1可以看出,投资额与蒸汽产量两个变量对ESCO公司项目收益变化的影响大致相当,项目投资额不应超过1 205万元,客户蒸汽用量不应低于8. 2万t/a。
6. 2. 2 能源费用托管模式
此模式下,ESCO公司承担锅炉系统运营,通过向客户销售蒸汽/热水获得收益,影响经济效益的变量为投资额,蒸汽/热水用量及水、电、煤粉等可变成本。
将上述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的案例改为能源费用托管模式,ESCO公司收入从蒸汽提成变为蒸汽销售。蒸汽销售价格为170元/t ( 不含增值税) ,锅炉运营成本为140元/t,其中可变成本为105元/t,其他条件不变,项目敏感性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可变成本的变化对ESCO公司项目收益变化影响最大。水、电与煤粉占锅炉运营可变成本的85% ,比例大致为1∶2∶6。所以煤粉价格的变化对ESCO公司项目收益的影响最大。在项目中投资额不应超过1 205万元,客户蒸汽用量不应低于8. 95万t/a,吨蒸汽可变成本不应高于109元。
7 结 语
序号企业名称 省区市
1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 徽
2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北 京
3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公司北 京
4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 京
5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 山 东
6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 上 海
7江苏华尔润集团有限公司 江 苏
8光宇集团有限公司 浙 江
9 河北省冀东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 北
10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 建
11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 北 京
12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吉 林
13华新集团有限公司湖 北
14浙江三狮集团有限公司浙 江
15山东沂州水泥集团总公司山 东
16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 东
17山东蓝星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山 东
18宁波浙东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浙 江
19天津市建筑材料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天 津
20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河 北
21广东新中源陶瓷有限公司广 东
22河南省中联集团公司河 南
23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浙 江
24嘉新水泥(中国)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 海
25天瑞集团有限公司河 南
26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 南
27广州越秀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广 东
28河北太行华信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河 北
29金晶(集团)有限公司山 东
30深圳成霖洁具有限公司广 东
31日本太平洋水泥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 京
32浙江尖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 江
33泰山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山 东
34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 江
35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广 西
36广东塔牌集团有限公司广 东
37亚细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上 海
38信义集团(玻璃)有限公司广 东
39浙江山鹰建材集团公司浙 江
40福建省建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福 建
41德州晶华集团有限公司山 东
42常州盘固水泥有限公司江 苏
43广东亨达利水泥厂有限公司广 东
44江苏磊达股份有限公司江 苏
45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公司内蒙古
46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广 东
47江苏双龙集团有限公司江 苏
48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重 庆
49江苏金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江 苏
50兆山新星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浙 江
51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 北
52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广 东
53内蒙古乌兰水泥集团内蒙古
54大宇水泥(山东)有限公司山 东
55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 肃
56上海宏和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上 海
57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江 西
58浙江兆山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浙 江
59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汇亚陶瓷有限公司广 东
60秦皇岛北方玻璃集团有限公司河 北
61浙江虎山集团有限公司浙 江
62美标(中国)有限公司上 海
63杭州钱潮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浙 江
64中利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浙 江
65淄博强冠建陶有限公司山 东
66上海斯米克建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上 海
67江苏建华管桩有限公司江 苏
68江西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江 西
69云南国资水泥有限公司云 南
70辽宁工源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辽 宁
71安徽巢东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 徽
72台玻集团长江浮法玻璃有限公司江 苏
73江苏九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 苏
74三水市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广 东
75 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 广 东
76明达玻璃(厦门)有限公司福 建
77宁夏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宁 夏
78佛山科勒有限公司广 东
79广西鱼峰集团水泥有限公司广 西
80宏陶陶瓷有限公司广 东
81高时石材集团有限公司福 建
82陕西秦岭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 西
83山东榴园水泥有限公司山 东
84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广 东
85山东皇冠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山 东
86葛洲坝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厂湖 北
87安徽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安 徽
88河北晶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 北
89欧雅陶瓷有限公司广 东
90嘉俊陶瓷有限公司广 东
91佛山石湾鹰牌陶瓷有限公司广 东
92信益陶瓷(中国)有限公司江 苏
93环球石材集团有限公司广 东
94湖北三峡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湖 北
95海汇集团有限公司山 东
96太原狮头集团有限公司山 西
97广州忠信世纪玻纤有限公司广 东
98立马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 江
99旭硝子汽车玻璃(中国)有限公司河 北
100泰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山 东
建材百强,是依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法人单位月、年报数据,参照国际惯例,以业务收入(销售收入)为序,经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和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认真遴选产生的,集中了建材工业的优势企业,代表了建材工业的发展方向。建材百强的水泥产量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26.35%,平板玻璃产量占全国的62%,建筑陶瓷产量占全国的5.7%,卫生陶瓷产量占全国的9.4%,玻璃纤维产量占全国的43.2%。平板玻璃和玻璃纤维纱的生产集中度相对较高。
在这建材百强中,有47家以水泥制造为主业的企业和14家以平板玻璃制造为主业的企业,两者合计61家,由此可见,水泥和平板玻璃制造业是建材百强的主体。
若从建材百强的地区分布看,有49家在华东地区,这49家的资产总值达1248亿元,2005年实现利润总额达44.1亿元,占当年建材百强利润总额的52.95%。
在遴选出中国建材百强的基础上,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与中国水泥协会、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还共同遴选出了中国水泥产量50强、中国平板玻璃产量10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产量各10强、中国玻璃纤维纱产量3强。
(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既是推进工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县经济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助推器。为了严格遵循 “市场化运作、封闭式管理”的思路,尽快实现园区开发建设的多元化和产业化经营,把园区建设成为整洁、优美、文明的现代化园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托克逊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代表县政府履行对托克逊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核心园区(以下统称“园区”)的管理。管委会为本制度实施的主要部门。凡在核心园区内行使职权的政府部门及生产企业均应遵循本制度,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
第二章 入园管理
第三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核心园区企业入园的管理工作,规范各项工作程序,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以下条款。
第四条 进入园区的投资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的项目;
(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三)符合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
(四)固定资产投资在4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其项目的投入强度为每亩50万元以上。
第五条 申请在工业园区核心区投资新建项目,由投资者向管委会申报以下材料:
(一)项目入园申请书;
(二)投资者身份证复印件;
(三)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企业的国税、地税登记证复印件;
(五)银行资信证明;
(六)项目建议书;
(七)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
(八)项目环境初步评审意见;
(九)项目立项报告或备案文件。
第六条 对符合上述条款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项目可优先审批进入园区:
(一)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
(二)高新技术项目;
(三)与园区产业链之间关联度高,且符合环保、循环经济的项目。
第七条 入园项目审批程序:
(一)入园申请:入园企业提交相关项目可行性报告,领取并填报《托克逊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入园申请表》一式叁份。
(二)项目预审:管委会接到投资方申请后,于1个工作日内转交发改委、经贸委、建设局、环保局、安监局、消防局等联审成员单位。联审成员单位接到预审材料后,按自治区、地区产业政策,2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可行性预审和企业资信审查,并将预审意见书面反馈至管委会。
(三)项目联审:预审通过后5个工作日内,管委会下发《入园通知书》,同时组织联审成员单位召开联审会议,由项目投资方介绍项目基本情况,管委会及联审成员单位对项目可行性提出具体要求和意见。对通过联审的项目,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审批权限,当场承诺办理时限(含上级审批)。管委会排出项目手续办理时间表,与《项目联审会议纪要》一并整理下发。
(四)手续办理:
1、管委会陪同企业现场踏勘,按产业布局规划选址,协助办理项目用地规划定点批复。
2、国土资源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定栽界桩、地面附着物清理和宗地测绘报告,协调地区国土部门办理相关土地手续。
3、环保局参与入园项目的论证工作,负责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本的审批申报及环保专家的评审。
4、发改委、经贸委参与入园项目的论证工作,负责按产业政策对项目的审批。
5、安监局参与入园项目的论证工作,负责对项目安全生产的检查,危化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实行“三同时”审查工作。
6、建设局负责对企业平面布局图进行审查,并协助办理规划、建设相关证照。
7、消防局对建筑工程及设施设备进行消防安全审查,办理消防工程施工许可证;工商局为企业办理名称核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国税局、地税局为企业办理税务登记证;技术监督局为企业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
8、水利局参与入园企业“水土保持方案”的协助审批许可。
第八条 入园企业就本制度第五条款、第七条款办理过程产生的相关材料报管委会存档备案。
第九条 土地的使用,依照国家现行规定办理相关手续。费用由企业承担,管委会负责协助办理。按《招商引资合同》中规定的使用年限期满,企业如需继续使用该地块,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第十条 投资者要按申报项目进行建设,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改变经营项目、不得将土地使用权进行转让、不得超越征地界限占用土地。
第三章 入园建设
第十一条 企业正式施工前,应及时取得立项审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和《国有土地使用证》,并提供厂区规划总平面图和效果图;园区内企业出入口设置,应服从园区总体规划,不得随意设置。
第十二条 企业建筑工程建设由企业自主选择有资质的单位设计、施工,报建设规划管理部门审定后方可实施。施工中要主动接受质量、安全监督和消防审查,确保安全。上述有关事项由管委会会协调帮助办理。
第十三条 企业厂区建筑物、构筑物、所建围墙要退让主干道规划红线最小距离为100米,退让次干道规划红线最小距离为50米,退让支道规划红线最小距离为30米,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内土地应按园区总体规划,实施绿化、硬化,要符合消防等相关规定,服从园区总体规划。
第十四条 入园企业在相关手续齐全的情况下应抓紧施工,按照《入园通知书》下发时间开工,并在约定的期限内竣工。
手续正在办理中的企业,可先行施工建设,后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将手续办理完毕。
第十五条 在规定时间内未开工建设或不开工生产的企业,管委会有权督促其工程进度,无正当理由超期闲置的,将视其情况收回已办理的各种手续,并收回土地使用权,征用土地时的相关费用不予退还。
第十六条 项目竣工后,企业要及时向管委会申请验收,管委会负责组织发改委、建设局、环保局、安监局根据相关规定进行验收。
第十七条 各在建企业要按季度报送进度报表,报送时间为每季度首月的5日前,报送地点为管委会,报送内容包括到位资金、完成投资、工程进度等内容。
第十八条 凡是未达到约定投资额度、节能减排标准、滚动发展进度的入园企业,其资产应逐步退出园区。
第四章 安全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园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促进其健康持续地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结合实际,制定以下条款。
第二十条 园区企业对安监局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二十一条 园区企业或者个人对园区内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企业,均有权向管委会和安监局报告或者举报。
第二十二条 园区企业有保护防洪工程设施和依法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各企业要做好自身防汛抗洪的治理及防护,确定防护对象、治理目标和任务、防洪措施和实施方案。
第二十三条 园区企业在发生或发现安全事故后,应立即向管委会和安监局报告。
第五章 园容和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四条 为加强园区的园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园区容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行政处罚办法》,结合园区实际,制定以下条款。
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所称园容,主要是指与园区环境密切相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公用设施、公共场所、园区景观等的容貌。
本制度所称环境卫生,主要是指园区内道路、公共场所、水域等环境的清扫保洁;园区企业垃圾、粪便等生活废弃物的收集、清运、处置、综合利用。
本制度所称自身责任区,是指园区内企业使用和管理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场所的土地使用权限范围及园管会指定给企业管理的范围。
第二十六条 园区内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损坏、擅自移动、涂改公路附属设施。造成公路损坏的,责任者应当及时报告管委会、交通局,并接受公路管理机构的现场调查。
第二十七条 园区内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应当保持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的完好、整洁;属企业自身责任区的要适时清洗。
第二十八条 园区内主要道路周边不得堆放、吊挂影响园容的物品。
第二十九条 园区内企业设置的广告牌、标语牌、宣传栏等,应当内容健康、外形美观、用字规范。
设置企业应当加强管理,定期维修、清理,确保完好、整洁;损坏严重、影响园容的,应当及时拆除。
大型广告的设置必须经管委会及相关部门同意后,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条 企业对自身责任区内的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照明、电讯、人防等公共设施,应规范建设,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经常维护,保持完好、整洁、美观。
第三十一条 企业要保持园区内树木、绿篱、花坛(池)、草坪等的整洁、美观;企业栽培、整修或其他作业留下的渣土、枝叶等,应自行及时清除。
第三十二条 企业严禁擅自占用园区道路堆放物料、搭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生产和施工产生的垃圾,要按管委会要求,在指定位置倾倒。
第三十三条 在园区行驶的交通运输车辆应当保持外形完好整洁,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得向车外抛撒废弃物。
(二)进入园区的运载车辆不得超载;运送大型设施的车辆应当按照指定的时间、路线、时速行驶,并悬挂明显标志。
(三)运载工业产品、建筑材料、废土废渣和生活垃圾等散装物体以及液体货物应当装载适量,牢固捆扎,封盖严密,不得沿道撒落、泄漏。
(四)进入园区内的车辆必须按规定停放,不得占用园区道路。
第三十四条 进入园区施工单位现场作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施工现场材料、机具应当堆放整齐,渣土应当及时清运。
(二)临道工地应当打围作业。
(三)施工废水、泥浆应按规定处理,不得随地排放。
(四)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五)停工场地应当进行整理和覆盖。
(六)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第三十五条 经批准,占用或者挖掘园区内道路的企业,施工产生的垃圾应当及时清运,竣工后应当及时恢复路面原状。第三十六条 禁止在园区建筑物、公用设施及树木上涂写、刻画。
在园区内建筑物、公用设施上悬挂、张贴宣传品等,须经管委会批准,并保持完好、整洁,设置期满后必须立即清除。
第三十七条 园区内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损坏、占用或挪用环境卫生设施。
第三十八条 园区内的环境卫生设施,应保持其整洁、完好和正常使用。企业应有专人负责看护和管理,对企业内公共场所要有专人清扫保洁、垃圾应有专人负责清运。
第六章 环境保护管理
第三十九条 为加强园区内环境保护,促进园区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结合园区实际,制定以下条款。
第四十条 园区内各企业及个人有保护环境和互相监督的义务,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四十一条 园区内各企业要积极配合管委会及相关部门,做好环保工作及检查。
第四十二条 园区内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第四十三条 园区内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必须依照规定进行申报登记。
第四十四条 园区内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物的企业,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公害。
第四十五条 园区内各企业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企业,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并及时通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企业和居民,向管委会和环保部门及时报告,并接受调查处理。
第四十六条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将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第四十七条 企业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环保设施,确有必要拆除或者闲置的,必须经管委会及相关部门同意后方可拆除或闲置,否则一经发现将处以罚款及停产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对违反以上安全监督、园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企业,管委会将协同相关执法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或者责令停业、关闭。
第四十九条 园区内所有企业要守法经营,按章纳税;坚持安全、文明生产。每月10日前向管委会报送生产、效益、固定资产等方面相关报表。
第五十条 未经管委会同意,园区内企业不得自行转让或对外租赁,政府有关部门不得办理房产过户和土地变更手续。第五十一条 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政府各职能部门确应工作需要入园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必须事先请示管委会,获得同意后在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引导下进入企业。
第五十二条 本制度解释权和修改权属托克逊能源重化工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我国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探析
从可持续发展的视点,探讨我国建材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经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口等四大子系统的角度,提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调整我国建材工业发展战略的方针对策.
作 者:屈雅 岳云龙 QU Ya YUE Yun-long 作者单位:屈雅,QU Ya(山东省水泥质量检验监督站,山东,济南,250022)岳云龙,YUE Yun-long(济南大学,科技处,山东,济南,250022)
刊 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1(4) 分类号:F407 关键词:建材工业 绿色建材 可持续发展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对工业项目用地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工业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抑制投机性需求,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项目准入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效率
(一)强化工业项目入园管理。新建或扩建的工业项目,原则上必须进入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和土地等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严格工业项目入园标准。入园工业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园区产业规划,达到国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有关要求。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等工业项目不予供地。国家明令禁止、严格限制的工业项目,一律不得供地。
(三)适当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各区县要根据基准地价的更新成果和征地成本适当提高工业用地挂牌价格,各区域工业用地挂牌起始价不能低于《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并应按不低于实际各项成本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出让底价。
(四)凡在泸州市参加竞买工业用地的,必须是在我市项目所在地注册并进行工商登记或者预登记备案的实体企业。
(五)各产业园区在拟报送出让工业用地计划前,应向区县政府报告。区县政府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审核把关,即:工业项目用地投资规模不得低于5000万元,或投资强度达到150万元/亩以上;用地创税率应达到5万元/亩·年以上;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建设指标符合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低限以上;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出具的项目拟用土地规划设计条件、建设用地规模是否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上述标准要求需写进招商引资协议,报市工业项目用地监管工作小组备案。
二、严格土地用途管理,实行工业用地退出机制
(一)企业取得土地后两年内,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用地创税率、开竣工时间、投产时间等主要指标经区县政府工业项目监管工作小组考核,未达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按以下方式处理:由区县园区管委会责令企业在1年之内进行整改;到期整改仍不能达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由各区县政府工业项目监管工作小组将企业违约情况告知国土部门,由国土部门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对企业追究违约责任,土地由政府按企业竞买土地时的价格予以收回,对符合规划的地面建(构)筑物残值进行评估收购,动产部分由企业自行搬迁。
(二)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闲置满1年不满2年的工业用地,按出让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闲置满2年以上的工业用地依法无偿收回。
(三)在各产业园区内,禁止土地使用者将工业用地改变用途,确保工业用地在园区的总规模。因城市规划调整需将工业用地变更为非工业用地的,一律由政府收回,并按该区域政府出让的工业用地平均出让价款支付企业土地成本,对符合规划的地面建(构)筑物残值进行评估收购,动产部分由企业自行搬迁。擅自改变工业用地用途的,土地一律依法收回。
(四)园区管委会应加强对企业工业用地转让的管理,企业工业用地转让时其投资额必须达到25%以上并形成工业用地条件。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不得转让的外,可以依法转让。受让方必须符合该地块确定的产业规划要求且工商注册应在项目所在地。以项目为单位整体报批开发的工业项目,其项目用地、地上建筑物均不得分割、转让。
(五)政府收回企业项目土地,所需资金由项目所在地的区县政府负责。
三、建立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奖励机制
各区县政府、园区管委会要大力宣传节约集约用地的目的意义,建立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奖励机制,千方百计采取措施鼓励工业企业做到土地利用率高、按时开工竣工、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率高。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对容积率在1.0以上多层厂房项目,园区管委会可按从第二层起给予企业每个建筑平方米不低于100元的奖励,相关部门可给予减免规费的奖励。园区内原有工业企业在原厂房上建多层厂房,也享受同等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各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
四、加强工业用地监督管理
(一)企业在取得工业用地后,国土部门与其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时应将有关工业用地节约集约考核指标载入土地出让合同,作为日后监督管理的依据。
(二)市政府成立由市经信委牵头的工业项目用地监管工作小组(以下简称“监管工作小组”),由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等部门组成。监管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日常事务。各区县政府应成立相应的工业项目监管工作小组。
(三)区县监管工作小组应建立工业项目用地管理台帐,加强动态监管,督促土地受让人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开发利用土地。负责组织对本辖区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情况、项目建设进度、投入产出情况等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情况报市工业项目用地监管工作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加强监督与考核。市工业项目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对各区县园区检查考核,对各区县园区工业用地项目准入情况和工业项目土地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创税率、开竣工投产时间、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情况、闲置土地情况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市政府审定后与园区用地计划挂钩。对土地利用率高、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率高的产业园区,市政府每年专列10%用地计划用于考核奖励。对于上述考核指标差或者存在闲置土地情况的园区,市政府将核减或不再安排用地计划。
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主办,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建材设计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全国“工业设计行(上海站)”是继北京启动站、淄博站之后的第三站,此站落脚上海市的意义,是通过对上海及周边地区建材行业宣讲工业设计的概念、知识、理念和应用,希望能够有效地推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建材行业设计的创新发展。
参加“工业设计建材行(上海站)发展论坛”的领导、嘉宾及代表,有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张人为,中国工信部原材料司调研员高萍, 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徐尧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执行副会长黄武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所长柳冠中教授和副所长石振宇教授,中国建材报总编辑孟宪江,浙江省建筑材料行业协会会长张余友及副会长张履绥,浙江省玻璃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慧,浙江省墙体改革办公室主任金关标,江苏省建筑材料行业协会会长聂长兰及副秘书长鲁照宁,还有上海市经信委林艺处长,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王日华等,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主要领导和旗下所属企,以及江浙地区的建材企业;“建材行”全程支持单位“营口超烁图码科技板业有限公司”上海地区设计机构、院校的设计专业师生及周边设计创意产业园区等200多位代表。
2012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建材设计专业委员会在全国建材行业中,启动了“工业设计建材行”系列活动,从启动到近一年的有效运作以及深入地方、深入企业时,切身实际感受到,作为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工业设计正在辐射一些传统企业,以提升产业的软实力,用户对工业设计的需求,正在从外观设计向整体解决方案转变。设计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朱焘会长说过,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间缺少一个“抓手”,就是“中国设计”!我们建材设计专委会就是要当好建材行业的这个抓手和桥梁。
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承办此次“工业设计建材行”全国性的大型活动,充分显示出集团领导前瞻性的发展眼光,体现出了他们立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紧跟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的理念。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是国有独资的企业集团,是由上海市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改制组建的以资产为纽带的产业集团。集团拥有直接投资并列为合并报表范围的企业60多户,另有一批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嫁接的中外合资企业。近年来,上海建材集团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用户提供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形成了一批驰名海内外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名牌产品。上海建材集团的业务涉及玻璃、水泥、复合材料、保温材料、墙体材料、防水材料的生产经营及建材贸易、装饰施工等领域,其产品生产技术及品牌在行业中享有较高声望。上海建材集团将致力于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之路,在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面向新的发展机遇,希望借助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整体竞争能力。
上海建材集团深刻理解工业设计对企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争取在建材行业取得工业设计突破性的发展。在此次论坛会上与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是要不断的获得外部咨询及跨行专家的持续支持,提升“立足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紧跟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和“设计战略-设计管理”的综合能力,继续保持领先国内同行的产品品质优势。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10月14日,研究所旨在通过对有关工业设计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基础性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发展战略,影响国家和地方的设计产业政策与发展趋向,通过整合清华大学各个专业的知识资源和集成社会资源,从事原创型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以实验性、实践性的研究为基础,致力于创新机制的探索和生产设计知识;引领和支持更多的企业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创造”的机制和能力。作为全新的“政产学研”一体的管理模式,将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一个学术的通道;将成为连接宏观政策与微观操作、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市场的桥梁,使得国家、地区政府、企业、学院、教师、学生等多方共赢。此次上海签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既是引领和支持更多的企业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创造”的机制和能力。
论坛会上,上海站授旗仪式简短而激动人心,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执行副会长黄武秀向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副总裁张遇海授旗。张总接过“工业设计建材行”的旗帜后发表了即兴感言。
授旗仪式旋即带入论坛会主题:“工业设计建材行”上海站即将书写上海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又一个新篇章。清华大学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副所长石振宇教授与上海建筑材料(集团)总公司副总裁匡鸿一起签署了“设计战略与材料创新框架合作协议”。
被我国设计界誉为“中国设计之父”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柳冠中为论坛会激情演讲了“从造物到谋事的思维转变”为题的学术报告,内容了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中国设计贡献奖-功勋人物金质奖章获得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石振宇教授为论坛会的剖析了一个设计界前辈设计全程的故事,题为“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工业设计”让与会者听的意犹未尽。
论坛会为了丰富会议内容,邀请上海耀皮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型建材岩棉有限公司、“工业设计建材行”全程支持单位“营口超烁图码科技板业有限公司”的嘉宾为与会代表分享他们在工业设计与实践的典型业绩。
关键词:高炉炼铁 钢铁工业 节约资源 减少排放
The straight blast furnace strengthens the smelting view is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saves the resources,the frugal energy,reduces the emissions the key
Xiang Zhongyong
Abstract: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s the resources consumption,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dustry,also is discharges the high pollution high the industry.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attern to the resources is the extensive use.Must transform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to new low mining,the high use,the low emissions pattern,needs to carry on the thorough renewal to the thought idea.The selection transformation idea breach,cuts into the spot to be extremely important.The author thought that,First,holds the resources,the energy consumption priorityarea household ironsmelting system takes the breach,can cause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energy conservation,reduce the platoon to see the actual effect;Next,must reform thoroughly or radically to the blast furnace ironsmelting strengthening view,makes the thorough transformation.Must consume the fuel from the encouragement to transform for reduces the fuel consumption to be able to produce the pig iron.This article goal is must cause the steel and iron to strengthen the view to the blast furnace to take highly,to affects the steel industry the frugal resources and the energy,reduces the platoon to have the clear understanding,thus adopts the measure change thought idea.
Keywords:The blast furnace ironsmeltingIron and steel industrySaves the resources Reduction emissions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112-04
1.前言
钢铁工业是资源消耗型、能源消耗型的产业,也是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钢铁工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对资源是粗放的利用。要把钢铁工业转变为新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模式,需要对思想观念进行彻底更新。
选取转变观念的突破口、切入部位十分重要。笔者认为:首先,抓住资源、能源消耗的重点户-炼铁系统作为突破口,就能使钢铁工业节能、减排见到实效;其次,要对高炉炼铁强化观清源正本,作彻底的变革。要从鼓励多消耗燃料转变为降低燃料消耗才能多生产生铁。本文的目的是要引起钢铁界对高炉强化观的高度重视,对影响钢铁业的节约资源和能源、减排有清晰的认识,从而采取措施改变思想观念。
2.高炉炼铁是钢铁工业消耗资源、能源的源头
炼铁系统,无论是传统的高炉流程还是新型的熔融还原流程,炼铁系统消耗的资源约占整个钢铁流程的90%,能源消耗约占70%;排放的空气污染物占70%以上。
消耗一定量的矿石、燃料用来生产铁水,这是钢铁生产过程所决定了的。随着资源的耗用,带来了污染物。消耗越多,污染越多。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是减少排放最根本的治理办法。从源头抓起,从工艺流程抓起,生产过程的“减量化”是“3R”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减量化”是在生产能力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生产过程采取措施,使输入的资源和能源数量减少,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排放的目的。高炉强化冶炼,增加产量也应尽可能使单位生铁的原、燃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减少,从而减少排放量。
高炉炼铁是钢铁生产的源头,高炉生产指标是炼铁生产的根本。高炉炼铁消耗的焦煤是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我国已经转变为焦煤的纯进口国,如果还不重视节约焦煤资源,有可能重蹈进口铁矿石的覆辙。
高炉冶炼过程存在多种矛盾,就以强化冶炼来说,高炉内煤气因强制鼓风而上升,炉料、渣铁靠自身重力而下降。
为了减小上升煤气流对下降炉料的浮力,可能牺牲煤气热能和化学能的有效利用;可能影响炉料均匀地下降,而高炉顺行是稳定、低耗生产的重要条件。焦炭在风口区燃烧,产生空间;炉料中的碳被炉料中或煤气中的氧化物氧化,体积缩小。在炉料下降过程中,炉料破碎、粒度缩小及小颗粒填充到大块炉料之间,使炉料的体积缩小。矿石通过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的渣、铁不断地从高炉排出,倒出空间。炉内不断产生的空间是炉料能够连续下降的前提条件。
从钢铁企业生产的角度衡量,高炉应稳定地生产铁水,以满足钢铁生产流程的协调、均衡,这是高炉生产的目标之一。高炉的强化水平是由生产平衡决定,不能作为钢铁企业的重要指标。由于高炉炼铁是高消耗的产业,因此在满足钢铁企业生产平衡的同时,节能、降耗、减排是高炉炼铁必须承担的、不可推卸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这应当成为高炉生产更重要的目标。两个目标的统一才是正确的高炉冶炼观。
3.陈旧的高炉冶炼强化观
长期以来,我国高炉冶炼的理论体系是沿用原苏联科学院M.A.Павлов院士[1]建立的高炉生产技术体系。M.A.Павлов院士的高炉冶炼强化理论以“冶炼强度-每昼夜单位炉容燃烧的焦炭量”为中心。
自从20世纪50年代由原苏联引进了高炉冶炼强度指标以来,炼铁界对合适冶炼强度一直有争论,形成了“高冶炼强度”和“中等冶炼强度”两大派。在半个多世纪的讨论中,始终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即使有时意见趋于一致,但时间不长,又产生了分岐,而且每次争论都对高炉生产产生了影响。笔者认为,在炼铁工业新的发展时期,对此,应该认真总结树立科学的高炉冶炼观。
高冶炼强度一派的理论很简单,在焦比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冶炼强度就等于提高利用系数。反之,提高利用系数的办法就是提高冶炼强度。多烧焦炭就多出铁。不承认高冶炼强度会引起的燃料比升高的事实,并用折算折算焦比、综合焦比来掩盖。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我国兴起的“大跃进”、“大战钢铁”,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不讲科学、不讲客观条件,一味蛮干、虚假、浮夸,弄虚作假,高冶炼强度一派占了上风,提出“以风为纲”、“有风就有铁”等等脱离炼铁理论和实践的错误口号,压制了当时的“中等冶炼强度”派。强化高炉冶炼只要“加风”,就能达到的流毒至今仍然存在。
根据高炉生产实践,中等冶炼强度派认为:当风量超过一定程度以后,煤气流会重新分布。特别是,为了减少煤气流动阻力,有意识地发展边缘煤气流,导致燃料比的升高。更有甚者,由于气固两相对流运动达到临界时,引起流态化和液泛,发生管道、滑料、崩料、悬料,使高炉的稳定、顺行受到破坏。
炼铁专家蔡博、成兰伯分别在1955年和1964年对冶炼强度与焦比的U形关系发表过著名的研究文章。亦即,当高炉生产条件较差时,冶炼强度低而焦比较高;当冶炼强度过高时,高炉破坏了顺行,焦比也随之升高;当冶炼强度与生产条件相适应时,能够获得较低的焦比。对20世纪50~70年代的高炉炼铁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最近笔者也进行了冶炼强度与燃料比之间关系的研究,得到相同的规律[2]。中等冶炼强度派遇到的尴尬是,由于冶炼条件的差别,很难得出统一的最佳冶炼强度值。加之冶炼强度高或低,很难定量。这是造成两派长期争论,各执一词的原因。由于炼铁界认识到了冶炼强度的不合理及其危害,于是放弃了这一指标。
但是,由于长期没有建立取代冶炼强度的新观念和新指标。尽管在高炉生产和设计明知个中差池仍然保留,甚至不得不使用冶炼强度。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使用了国外富矿,提高了炉顶压力、提高了富氧率,加之装备水平和冶炼条件的改善,以及钢铁价格上扬。许多企业领导对我国高利用系数、高冶炼强度习以为常,没有认识到已经以牺牲燃料为代价来提高利用系数,致使高利用系数和高冶炼强度的思潮又重新抬头。为了追逐高利用系数,采取瞒报高炉容积等手段。掩盖了统计的真实性、科学性和严肃性。由于冶炼强度与利用系数和鼓风量直接挂钩引发了高炉操作和设计的不合理,出现“大马拉小车”,多投入,少产出,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
高炉过度强化,操作人员忙于处理故障,所有现代高炉的装备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操作凭技艺,管理应付事务,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甚至把故障扩大成事故。
归根到底,以冶炼强度为代表的高炉冶炼强化观是投入燃料越多,得到产品越多的典型传统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的观念,造成我国高炉炼铁燃料比的落后,妨碍了资源、能源技术装备的使用效果,导致炼铁仍然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导致钢铁工业能耗落后的局面。因此陈旧的高炉冶炼强化观是高炉炼铁,乃至钢铁工业资源、能源浪费的根源所在。有必要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新的高炉冶炼强化理论和新的观念。
4.建立新的高炉冶炼强化观
由于炼铁界对冶炼强度的观念非常深刻,非常容易陷入传统经济观念。如果还沿用冶炼强度势必重蹈覆辙。因此,不进行破旧立新、不脱胎换骨,从概念、指标、观念进行革新,否则炼铁业很难洗心革面、焕然一新。所以这是高炉冶炼强化观的革命,为此不得不振臂高呼。革除影响我国钢铁界诚信的糟粕,否则如何能够做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如何能够成为钢铁强国?
4.1 新观念的理论基础。
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把散料体中气体动力学的欧根Ergun方程分析高炉以来,高炉气体动力学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欧美、日本高炉重视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普遍采用高炉炉腹煤气量VBG来衡量高炉冶炼强化程度,进行了高炉强化理论研究。
高炉上部块状带存在着气体——固体两相,气体阻力可以使用Ergun方程进行计算。
在高炉中、下部存在着气体——固体——液体三相。虽然在软融带、滴落带、循环带和死料堆中高温场内化学反应、物理过程复杂,不清楚的地方还很多,可是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研究了软融带、滴落带的气体阻力方程式。同时对限制高炉强化的因素,如液态化和液泛条件进行了研究;对填充床中流体的滞留现象进行了研究。高炉解剖调查对软融带和焦炭窗的分布等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归根结蒂,所有这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高炉炉内煤气的通过能力。简言之,就是改善炉料透气性、合理布料,以及控制炉内煤气流速和减少高炉炉腹煤气发生量VBG。
4.2 新观念的生产实践。
我国高炉生产总结了以精料为基础,“高效、优质、低耗、长寿、环保”的高炉炼铁技术方针,简称“十字”方针[4]。
为了全面贯彻“十字”方针,为了高效地利用能源、资源,必须建立新的高炉强化冶炼理念和观念。
在高炉生产中,经常用高炉透气阻力系数K值来判断高炉炉况。
高炉透气阻力系数K是热风压力PB的二次方减掉炉顶压力PT的二次方除以炉腹煤气量VBG的1.7次方所得之值。即,K=P2B-P2TV1.7BG。它是由描述高炉阻力的卡曼Carman方程式简化、变换而成。
K值对高炉顺行、高产,高炉操作的稳定十分重要。当K值保持在正常范围,说明高炉稳定顺行;高于正常范围说明料柱透气性差;若不断升高,高炉可能发生滑料、崩料、甚至悬料等故障;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发生管道行程。因此,K值可以预报高炉炉况的指标。宝钢采用K值判断炉况,保证了高炉顺行,一年当中几乎不发生悬料。只有高炉炉况稳定、顺行,才能高效利用煤气的热能和化学能,达到降低燃料比、降低能耗的效果。
应当采用燃料比作为评价高炉操作、管理的水平的指标。克服在过去高冶炼强度时,以是否善于处理高炉故障来评价高炉操作者的能力。应改变高炉炼铁生产操作的评价体系。
高炉顺行所能接受的最大料柱阻力损失、风口最高压力和炉内最高煤气流速决定了最大的炉腹煤气量VBG。由于K值存在上限值,炉腹煤气量也存在上限值,并且可以由经验决定或由最大料柱阻力损失、风口最高压力和炉内最高煤气流速三个条件的简单公式计算得到。因而不至于盲目臆测,过高估计冶炼强度和入炉风量。
在计算K值时必需得到炉腹煤气量VBG,两者对高炉操作和设计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4.3 高炉强化的新指标-炉腹煤气量指数。
为了把炉腹煤气量能够普遍用于各级高炉,笔者提出,将炉腹煤气量VBG除以高炉炉缸面积,则得到炉腹煤气量指数XBG。用以作为衡量高炉强化程度的指标,较冶炼强度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代表性、逻辑性。
炉腹煤气量指数是以保持炉况稳定、顺行,达到高产条件下的高炉透气阻力系数K为基础,因此它与高炉冶炼强化程度紧密相关。
笔者分析了在现有各种原燃料条件下,各厂操作较好的高炉炉腹煤气量指数几乎都在58~66左右。由于炉腹煤气量指数是一个新概念,还需做大量的统计分析工作。通过高炉炉内流态化和液泛分析[5,6],即使在理想操作状态下,最大炉腹煤气量指数应限制在71.0以内,是有明确界限的。
在高炉煤气的通过能力有富裕的情况下,以提高炉腹煤气量指数来强化高炉。当K值较高时,应保持高炉的炉腹煤气量指数不变,而以降低单位生铁的炉腹煤气量来强化高炉。即,到达高炉依靠增加风量强化的限度以后,应保持炉腹煤气量指数基本不变,保持炉况稳定顺行的基础上,采取降低燃料比、提高富氧率、提高炉顶压力使高炉高产。这个理念与过去的操作理念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引起高炉操作和设计思想的巨大变化。
在善原、燃料和炉料透气性的情况下,允许的炉腹煤气量指数升高,高炉利用系数和产量提高。当提高高炉炉顶压力时,允许的炉腹煤气量指数增加,产量增加。
当高炉强化到接近高炉允许的最大炉腹煤气量指数的情况下,降低燃料比能减少单位生铁产生的炉腹煤气量,从而提高利用系数和产量。此时,高炉入炉风量反而下降[5]。在相同情况下,提高富氧率可以提高高炉利用系数和产量,但高炉能够接受的风量下降。
因为高炉炉腹煤气量指数XBG与高炉长期起作用的一系列因素有关,因此可以作为长期指导高炉操作的参数。
5.高炉炼铁冶炼强化新观念与资源利用、能源利用
以高炉炉腹煤气量指数代替冶炼强度。才能全面贯彻高炉炼铁的“十字”方针。改变过去对冶炼强度的过分犄重,把冶炼强度作为评价高炉生产优劣的指标,以及设计高炉,确定高炉设备能力的依据。采用炉腹煤气量指数的能够带动钢铁产业的节能、减排,能够使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国的资源、能源基础与原苏联有天壤之别。我国的任何产业都要立足于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之上。
5.1 结合我国的实际,建立更科学、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和能源的高炉冶炼强化观十分必要。新的强化观应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中的“减量化”原则,以此为指导思想。在生产能力增加时,要通过采取技术措施,使输入的资源、能源不增加,甚至减少,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的目的。衡量高炉冶炼强化的指标绝对不能使用冶炼强度,对强化的理念必须进行重大的调整。
5.2 按照高炉气体动力学理论,炉腹煤气量存在最大值。在高炉冶炼强化的途径中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燃料比,也就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两者密切相关,相互配合,矛盾双方才能得到最好的结合。特别是我国强调高炉强化有余(高冶炼强度),降低燃料比不足的情况下,应加强在节能前提下的合理强化、科学强化的宣传和教育。要使节能深入指导生产就必须改变现行的高炉炼铁生产统计考核指标体系。应当很好汲取历史的教训,以除恶务尽的精神,摒弃旧的高炉强化观,以免再造成危害。
5.3 在高炉生产操作中,透气阻力系数K与当前炉况密切相关,并与腹煤气量指数XBG相互配合,则可以完美地指导高炉操作,使高炉炉况长期稳产、顺行。高炉的节能有赖于长期稳定、顺行的炉况。虽然计算炉腹煤气量指数较冶炼强度复杂一些,可是先进的高炉已经采用了计算更为复杂的透气阻力系数的方法来实时指导操作,因此关键还在于对必要性的认识。
5.4 采用透气阻力系数和炉腹煤气量指数能够保证高炉长期稳定,有利于发挥高炉装备功能,特别是发挥节能、降耗装备的功能。只有在炉况稳定、顺行时高炉才能实现低燃料比操作;才能使用高的风温;才能在高的炉顶压力下操作,炉顶余压发电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才能提高煤粉的喷吹量;才能实现低硅冶炼;才能充分发挥高炉自动化的功能,人工智能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5.5 高炉稳定、顺行,管理者不再被处理故障所缠绕,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科学管理。具体分析强化需要改善的条件,制订强化的方针等等。
6.结语
6.1 高炉炼铁仅仅是钢铁生产流程中的一环。从钢铁企业生产平衡、协调的角度衡量高炉生产的优劣应该是及时向炼钢供应优质、充足的铁水。高炉强化水平只能作为钢铁企业生产管理的指标。高炉生产成为钢铁企业生产的瓶颈,以牺牲资源而过度强化,只能说明管理者的能力差。
6.2 五十多来由于高炉强化观方面的争论已经危害了我国钢铁企业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我国要进入炼铁强国,要避免重蹈覆辙必须建立我国高炉强化的新观念。
6.3 高炉强化的新观念是以高炉炉况稳定、顺行为基础,保持合适的高炉透气阻力系数K和炉腹煤气量指数XBG,以降低燃料比为手段,充分发挥新技术和装备的功能来实现高炉强化。
6.4 高炉采用透气阻力系数K与炉腹煤气量指数相配合,能够实时控制和长期指导高炉生产操作。用炉腹煤气量指数指导管理者加强原、燃料的质量,指导操作者发挥新技术和新装备的作用
6.5 由于采用冶炼强度作为选择高炉设备的指标,有一定的臆断和盲目性,容易犯过高估计高炉强化的可能性,忽略了采用富氧等手段来强化高炉时,单位体积的氧气将产生更多的炉腹煤气,此时入炉风量反而下降等。在确定高炉鼓风机的能力就决定了高炉鼓风系统和煤气系统的设备能力。选择高富氧的同时,又选择过高的冶炼强度,采用过大的鼓风机,即使大幅度超过高炉强化的可能性,也不可能发挥高炉的设备能力,势必造成设备能力的积压。
6.6 应用炉腹煤气量指数更新了高炉的设计方法,有科学依据地解决高炉设计中的各种问题。设计者采用炉腹煤气量指数设计内型、选取合适的高炉鼓风机、热风炉、煤气系统、TRT的能力。优化装备系统集成和合理选择设备有了保障。
只有转变高炉强化的理念,树立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树立高炉增产的同时,尽量减少单位生铁的耗用量,全面贯彻高炉炼铁的“十字”方针,纠正强化高炉冶炼就是提高冶炼强度的错误观念。建立以炉腹煤气量指数为中心的新观念。
钢铁市场形势的转变可能是实现思想转变的契机,然而观念的转变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需要暇以时日,有赖于大家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M.A.Павлов Mеталлургия чугунаи.Ⅲ.Mеталлургиздат 1954.
[2] 项钟庸、汤清华.高炉利用系数的确定,炼铁,2006(4):6
[3] 项钟庸、王筱留等编著.高炉设计——炼铁工艺设计理论与实践,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4] 项钟庸.编制《高炉炼铁工艺设计规范》的思路,2006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中国金属学会,2006:10
[5] 项钟庸.以高炉炉腹煤气量指数取代冶炼强度的研究,钢铁2007(9):16
[6] 项钟庸.用高炉炉腹煤气量指数来衡量高炉强化程度,炼铁2007(2):2
[7] 项钟庸.全面贯彻“十字”方针,建立“高效”完整理念,提高节能减排的绩效,2008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中国金属学会2008:45
【建材工业节约能源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工业能源12-09
论建材检验的规范管理06-17
建材消防安全管理制度12-20
建材城物业管理合同11-08
建材营业员管理制度11-13
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思考和建议12-20
建材实习总结06-08
家具建材活动06-20
建材代理合同12-25
315建材活动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