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业设计 共享语文魅力(共10篇)
——浅议初中语文实施“减负提质”的策略
元氏县第七中学闫会芬
关键词:减负 提质 作业设计
摘要:“减负提质”其内涵是减少课内外那些机械重复、低效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要实现“减负提质”,一方面要狠抓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优化作业设计,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优秀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课内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常常憧憬带着学生一同欣赏雪景,领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带着学生一同仰望夜空,感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慨叹;带着学生一同踏春游玩,寻觅“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兴奋„„可是,我被如山的教学任务压弯了腰,而学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几乎窒息。如何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呢?
我们所倡导的“减负提质”的核心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兴趣入手,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内涵是减少课内外那些机械重复、低效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要实现“减负提质”,一方面要狠抓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当然不是整节课乏味地讲解或机械地练习,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想学习、爱学习、会学习”,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课后作业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情感体验的一种基本途径,更是洞察教学理念更新的窗口。优
秀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课内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负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用减负这个手段,最终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
在此,我对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做简单分析,同时探讨一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如何转变观念,突破创新,实现“减负提质”。目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完成的作业多,自主选择的作业少
教师布置作业应该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班里几十名学生,其学习能力和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一个学生背诵课文正确流利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能如此,同样一个学生默写诗词出现错误也绝不代表全班学生都是这样。而许多教师不够重视这一差异,作业内容统一,难易程度统一,完成时间统一,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的局面。
二、巩固基础的作业多,实践创新的作业少
大多数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如:抄写词语,背诵课文,默写诗词等,往往一写就是几遍甚至十几遍,认为写得越多记得越牢。却不曾想到,这样机械地写作业与搬砖一样同是体力劳动,根本不经过大脑,只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以致学生出现书写潦草,偷工减料,“只求速度,不管质量”,甚至家长代写的现象。作业中很少涉及能力提高和创新思维的题型,各种教学资料上的练习题都做不完,所以教师也不再设计专项能力提升的作业了。
三、作业评价程式化,学生漠不关心
我们知道,批改作业要以正面鼓励积极引导为主,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切忌横加指责。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作业本上的评语只是“优、良、可、差”或者“较好”“努力”,学生早已对此漠视麻木,不会关心或期待下次作业会得到怎样的批语。学生的作业“优”在哪里?“差”在哪个方面?朝哪个方向“努力”?相信教师短短的一两句话就会使学生眼前一亮,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作业设计如何实现既“减负”,又“提质”呢?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作业有层次,学生可选择
人之五指尚且有长有短,学生不可能素质能力都一样。所以作业要个性化、多样化、层次化,让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类型,使不同程
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语文素养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可设计以下阶梯型作业:
1、识记重点词语、注释,背诵课文第二段和第七段;
2、读“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段语句,体会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运用这一句式仿写一段话;
3、体会并学习“捕鸟过程”一节中动词连用的妙处,然后自己写一段话,也用上一系列动词。
4、你怎样看待“我”在私塾里的读书生活?怎样评价“三味书屋”里的先生?你理想中的学校和老师是怎样的?写一篇短文谈一谈。
再如:《父亲的谜语》一文:
1、识记重点词语;
2、说说课文围绕“猜谜语”写了哪些事情?
3、课文用猜谜语贯穿全文,写出了父女亲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饱含深深的爱意。写一篇短文,通过你的亲身经历,谈谈你所感受到的父爱、母爱。
二、鼓励思维创新,不恪守标准答案
如《精卫填海》一文,可让学生把“精卫”和《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做对比分析,总结其形象特点,是不畏险阻、勇敢坚定,还是不自量力、固执自负?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再如《胡同文化》一文,先让学生讨论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然后自由发言,说说“胡同文化”与当今社会的“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
三、人性化评价,激励性批语
学生辛辛苦苦完成的作业尽管可能出现一些错误,但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业的批语是师生无声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所以批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领悟到老师的期望,欣赏到老师的修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进而使学生用心完成每一道题,认真写好每一个字,对每一次作业批语都满含期待。我搜集了一些不错的批语,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1、相信你下次写得更好,加油呀!
2、你的作业工整干净,只是有几个错别字,认真改正,希望下次不要再写错啊!
3、做题有些马虎,望深思慎行!
4、每次打开你的作业本,都能欣赏到你那清秀的字体,真棒!
5、你的点滴进步,老师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6、这次作业比以前工整多了,看来你是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坚持下去,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声浪高涨的今天,初中语文作业问题已成为老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无效性作业、重复性作业、机械记忆性作业、惩罚性作业受到一致批判。我们要重视研究和设计“减负提质”型作业,巩固和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培养独立的学习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让作业成为语文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关键词:语文,作业,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作业的功能在悄然发生变化, 学生对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如果依然固守“抄抄写写, 读读背背”老一套, 不能与时俱进, 则跟不上学生步伐。教师只有讲究策略, 创新作业形式才能吸引学生, 让学生喜欢上作业, 作业的功能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笔者通过不断探索, 总结出了五种作业创新设计形式。
一、“图说”作业——适用于语文主题实践作业的设计
“图说”一词, 来源于兼附图画以助解说的著作。如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明朝王徵的《诸器图说》等, 是一种以图画为主稍加文字说明的形式。如今的“微信”中时常会运用到“图说”这种形式。
笔者借鉴“图说”这种形式, 来设计语文实践活动作业。
案例1:“春游”主题活动图说
春暖花开季节, 组织学生外出“春游”, 要求学生用相机或智能手机拍下自己喜欢的照片, 回校后, 让学生在拍摄的照片中, 精选一张, 配上简短的文字。内容不限, 可描绘景物, 可描摹人物, 可诉说心情、抒发感受等。要求用A4 纸设计, 完成后张贴于教室墙上, 供同学互相欣赏;以小组为单位评出“最佳设计奖”“最佳解说奖”“最佳拍摄奖”等多个奖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制作电子图说作业, 发到交互平台上, 同学间互相点击评议。
“图说”的作业形式, 可以灵活运用于学生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如七年级学生刚踏进新学校,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校园, 学生自由拍摄, 然后布置“校园之景图说”作业。假期间, 教师可以布置“找寻季节之美”“春节习俗图说”“家乡美食图说”等主题实践活动类作业。
由于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 学生有话可说;由于文字简短, 不必大做文章, 学生没有心理负担。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审美 (拍照片、选照片) 、文字表达 (文字解说) 、情感 (互评互议, 奖项评选) 等多方面得以锻炼与提升。
二、画“思维导图”——适用于发散性思维作业的设计
“思维导图”, 又叫“心智图”, 是在20世纪60 年代初期由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东尼·博赞 (Tony Buzan) 提出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式工具, 它按照人的自然思维习惯, 将放射性思考图形化, 是对人的思维过程的记录。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常见的“树状图”就是思维导图的一种形式。
1. 画“思维导图”, 展现作者的行文思路
——可灵活运用于前置性作业或巩固性作业的设计中。
对于思路比较容易把握的课文, 如朱自清的《春》、冰心的《谈生命》等, 老师可在学生预习课文时, 布置画“思维导图”展现作者的行文思路。
案例2:朱自清《春》思维导图 (如图1 所示)
对于较为复杂的课文, 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 (采用的是双线并行的结构) 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通过画“思维导图”来进行巩固性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
案例3:《爸爸的花儿落了》“鱼骨头”思维导图 (如图2 所示)
当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后, 还可以梳理与检验名著阅读, 比如暑假布置学生阅读《西游记》, 为了检验学生阅读的效果, 可以布置学生画《西游记》的“思维导图”。
2. 画“思维导图”, 搜索脑中的作文素材
——可运用于写作前。
案例4:学生作文《校园生活剪影》发散思维训练 (如图3 所示)
学生通过大脑的反复搜索, 将想到的素材用图形勾画出来, 思维得到了发散, 素材范围越广, 选择的余地越多。通过对比分析, 学生能够比较清晰地找到自己最想写的或觉得最好写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整个思维过程实际也是一个快乐的玩耍过程。
依据美国斯佩里教授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可知, 左脑是理解语言的中枢, 它进行的是有条不紊的条理化思维, 即逻辑思维。而右脑负责的是图形、空间、绘画、形象的认识能力, 即形象思维。“思维导图”要求图文并重, 充分发挥了左右脑协同工作的机能。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而且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有助于培养学生先考虑整体 (主题) , 再考虑局部的思维习惯 (各级关键词) 。
学生在快乐的自由的画画写写中, 思考的过程得以展现, 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而且, 不同的人, 思维方式、角度不一样, 画出来的“图”也是不一样的, 老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对所画的“思维导图”进行交流、评议, 达到启发思维、开阔视野、互相学习的目的。
三、主题式“日记小列车”——小组合作型“写作”作业的设计
“日记小列车”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策划写作主题、学生轮流围绕主题独立写作、组员间相互点评、捆绑评价的作业方式。
其具体操作程序:
(1) 学生分组。采取学生自由组合与教师协调分配相结合的办法, 将班级分成12个小组, 每小组5 人, 组内投票产生组长。
(2) 准备“小列车”——日记本, 组长召集组员开会, 共同策划组名、组训、组规等。
(3) 组员集体商定写作主题, 并对主题进行表述, 提出要求或提示。
案例5:“萤火虫”组第三站的主题及表述
活动主题:看《爸爸去哪儿》心得
写作提示:面对五个可爱的孩子, 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也可以写写你观看这个节目后的感触、心得。字数不限, 文体不限。
案例6:“墨香文颖”组第四站的主题及表述
活动主题:故事大会——《三只小猪》故事连载
小时候, 你一定读过很多很多的故事……那如果让你自己来写一段故事呢, 感觉一定非常棒!快快行动起来吧!相信这一站, 我们会表现得更好!
五人共写一个故事, 考验我们默契的时候到了!因为是故事连载, 除了第一位同学外, 其他同学务必在写之前认真阅读、分析前面的故事情节, 再续写, 这样才能做到连接自然、合理哦。
故事标题分别为 《三只小猪》 (一) (二) (三) (四) (五) ……
(4) 轮流“上车”。各成员根据主题及要求自主写作;阅读“先上车者”作品, 并勾画圈点做点评。
(5) 组长总结评价、反馈, 组织组员共同商讨、确定下一主题, 又开始下一轮的写作。组员若由于拖拉, 影响了本组“上车”时间, 组长先按照组规进行相应处罚, 若屡犯不思悔改者, 组长有权将其“踢出去”, 提交老师协调处理。
(6) 教师评价与点评。一站一评, 分别从主题、内容、参与度、评议、创新等几个方面给予记星评价, 肯定优点与创意, 并提出建议。
(7) 班级展评。老师阅读后, 及时在全班展评, 促进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取长补短。
(8) 每学期一总评, 评选出“优秀团队”, 将团队所获“星级”纳入语文过程考核分里。获得前三名的团队, 再分别奖励5、3、2 分。
由于主题来源于学生, 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喜欢做的事情, 有话可说, 学生乐意去做。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话”, 都可以“点评”, 都可以发表意见;组长有权“踢出”不守组规的组员, 组员也可以“弹劾”不负责任的组长。在相互学习, 共同制衡的氛围里, 学生渐渐成为了自主管理者,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出题自测——常用于文言文巩固性作业的设计
此类作业完成步骤:
(1) 对照书本, 自主出题 (老师提供题目类型及具体要求) 。
(2) 关上书本, 自主检测。
(3) 对照书本, 用红笔批改、订正。
案例7:文言文《马说》“出题自测”作业设计说明
内容一:解释实词、虚词含义
要求:自主选择文中重点实词6 个、虚词2 个进行出题。
题目表述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内容二:翻译重点句子
要求:自主选择文中2 个重要句子进行出题。
题目表述为:翻译下列句子。
格式为:
句子:
翻译:
内容三:理解课文内容
要求:就内容理解方面自主出2 道题。内容理解, 包括对课文内容、主旨、写法等的理解。
题目表述为: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案例8:学生A《马说》“出题自测”作业设计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 辱于奴隶人之手 ( )
(2) 死于槽枥之间 ( )
(3) 一或尽粟一 ( ) ( )
(4) 才不外见 ( )
(5) 之不以其 ( ) ( )
(6) 其无马?其真不知马也。 ( ) ( )
2. 翻译下列句子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
(2) 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
3.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我出题, 把握重点;自我检测, 查漏补缺;自批自改, 明确盲点。“出题自测”的作业形式, 不仅起到了强化重点、巩固知识的目的, 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自助餐”式作业——学生作业自己留
“自助餐”式作业, 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做的语文作业。
1.“扶弱”类自主作业——常用于目标点提升作业的设计
——学生针对自己的弱项给自己安排的作业。例如字写得不好的, 可给自己留练字的作业;时常写错别字的, 每周可确定一个时间将一周来写的错别字整理在“纠错本”上;朗读水平不高的 (读课文、报纸, 读不通顺, 常有丢字、增字现象者) , 可给自己留出声朗读课文或报纸的作业。学生根据自身的不足, 自主设置作业, 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高自身弱势项目。
2.“兴趣”类自主作业——常用于兴趣点提升作业的设计
——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点给自己安排的作业。如喜欢阅读的同学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阅读,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 或画思维导图, 或摘录美句, 或写随感, 或办阅读小报, 等等。一切源于自己的兴趣点, 学生自然乐意去做。
3. 作业超市——常用于差异性作业的设计
教师提供多个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兴趣自主选择其中1~2 题做。
案例9:高尔基《海燕》预习作业
(1) 朗读课文2 遍, 在文中勾画生字词, 然后默写在作业本上。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录音。
(3) 朗读课文, 选择一小段写赏析性文字。
(4) 在网上查找《海燕》朗诵稿听读, 并查找高尔基的相关资料。
或安排必做题与选做题。
案例10:《爸爸的花儿落了》 作业 (周末作业)
(1) 必做题:①默写生字词。②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2 句, 工整地抄在作业本上, 并写一写赏析文字。
(2) 选做题:①看《城南旧事》电影。②课外阅读《成长的风景》《追风筝的孩子》。
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型作业, 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
一、教学设计要灵活务实
教学设计是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在简便适用上下工夫。有的教师把备课写教案当成形式主义,认为用那么多时间写教案,不合算;花那么多力气钻研教材,效果没有反复让学生考试来得快。实施课程标准必须摒弃这些想法,应根据学生实际,脚踏实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要坚持以教材为主线,以培养创新、提高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结合语文这一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堂教学计划,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除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外,还要备课程资源、备过程与方法、备学生活动、备教师指导等,教案也要增加课堂调整与思考等内容,使每堂课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二、教学设计要体现情感性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波动,对学生的遗憾、悲哀、快乐和喜悦等各种情感作出适当的反应,正确地加以引导。
我在《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的教学结束阶段,让学生欣赏与童话故事配套的动画配乐朗诵。那优美的画面、悠扬的旋律,以及抑扬顿挫的朗诵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意犹未尽,纷纷喊着:“老师,我们还想看!”根据教学设计,我理应开始下一环节的内容。不过,我并没有冷言拒绝学生的请求,而是采用了变通的办法,答应学生等这节课下课,一定让他们痛痛快快地看上几遍。一个小小的细节,营造了一种充满爱意和温情的亲密、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任,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安全感。他们心情舒畅,没有任何戒备和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教学设计要注重创新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一节精彩的语文课与教学设计的创新息息相关。如何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呢?我认为,首先要创新思维视角,使事物显示出不寻常的性质,从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就会增加更多的教学设计创意。其次,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其在情境中参与,在实践中创新。
1.创设竞争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天性。采用竞赛的方式展开教学,往往可以激起学生的求胜欲望,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让学生评比“智慧之星”“想象天使”“故事大王”“演说家”“播音员”等。这样一来,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新课,兴致盎然地学习新知,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时,师生共同体验竞赛所带来的愉悦情绪,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良好课堂气氛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树立学习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逐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2.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索性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雨后》这首诗时,我和学生们已经了解到:第一节总体描述了雨后广场的美丽以及孩子们在广场上赤脚踩水的快乐,但文章却留有空白。在学完全诗后,我适时抓住空白处提问:除了兄妹俩,这一群孩子玩得有多快乐?这一问,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又一次被激活,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地描述曾经体验过或想象中的孩子们玩水的快乐情景。在此基础上,我还让学生拿起纸笔,把广场上孩子们玩水的快乐劲儿画下来,或者写下来,并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杰作,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在说、画、写以及展示的过程中,学生既得到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又充分体验享受了童心童趣。
3.创设故事性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构思画面。这样,在用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狼和小羊》一文后,我重新播放录像,并在狼扑向羊之时定格,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他们跃跃欲试,连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几个学生也举起手来。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小羊急中生智,想出种种逃脱的办法,没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打死;也有的学生设想小羊太善良了,跪在地上求饶,结果还是被狼吃掉。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教师相机评点、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创造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见,学生在精读课文内容,并有所感悟后,其想象是多么丰富!教师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思维就能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教学活动既需要预先设计,又需要适时设计,这样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这样的教学才是富有生机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活力课堂。教师应具备创新的精神、深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经验积累,以及熟练的教学设计功底、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只有独树一帜,才能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综合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能力包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三个要素。只要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这三方面创新能力的挖掘和训练,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在创新教育方面得到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展现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在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现阶段教学工作者们正在探讨、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收获。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所谓质疑,就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往往一个好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并在质疑问题、讨论争辩中达到“暮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预先设计好问题,然后说出来,让学生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总跳不出教师设计好的“圈子”。学生久而久之会造成既渴望质疑又害怕出错。因此,让学生质疑,就是学生把质疑当成自身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使其不得不疑。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中,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读题,学生读题后会提出许多问题:泸定桥在哪里?什么叫“飞”、“夺”?谁飞夺泸定桥?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怎样飞夺泸定桥……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学习课文,学习也就会变得更主动。教师应允许学生质疑“出错”,久而久之也就会有目的、有计划、“画龙点睛”地问,最后达到“会问”。学生在问中解决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形象思维也能得到锻炼。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激活学生创新欲望。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从而激发他们创新欲望。比如,在火烧云的天气里,可利用课间引导学生观察云的形状和颜色。说起形状,同学们会脱口而出:“像公鸡”、“像雄狮”、“像大黄狗”、“像水牛”……他们把云的形状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了。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创新思维也得到了训练。说起颜色,他们也会争先恐后地说个不完:“有红色”、“有黄色”、“有金黄色”、“有灰色”、“还有……”。显然,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创新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三、指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探索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任何创新的成果都是经过一番探索所获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时机设计探索性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最佳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自我发现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趣味语文”一的对联时,先让学生充分读这副对联,然后让学生再度的基础上体会对联意思,再问:“看谁最聪明,能区别几个‘好’的读音?”、“这几个‘好’意思有何不同?”。学生就会根据上下联意思弄清第一个“好”读“hǎo”,意思是“读书的有利时机”,第二个读“hào”,意思是“喜欢、爱好”,第三个读“hào”,意思是“喜欢、爱好”,第四个读“hǎo”,意思是“读书的有利时机”。再例如:在教学《语文园地一》中“趣味语文”二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认识杯盖上的五个汗字“清、心、也、可、以”,然后让学生按顺时针方向,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都可以,看看能有几种读法?学生就会自主地按照教师地指导,饶有兴趣地读,而且每一种读法都很有意思。学生在读通顺每一种毒法师,都有创新的成就感,愿意继续探索下去,看究竟有多少种读法。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新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激励学生创新实践。
拓展思维空间就是对已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地思考,让学生对已认识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重新思考,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对未知的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创造性的。因而在思考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电脑住宅》教学后,设计一道练习题:“假如你是一位电脑住宅的设计家,你会设计一座怎样的住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丰富想象。从新的角度和新的思维途径,设计出不同的,想象中的新住宅。这样学生在思考练习中既得到了思维想想训练,又达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编入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同样既可训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学生也在实践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因素和方法,发挥和展现语文学科的特殊魅力。教师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然而,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 语文作业丧失了其特色。语文作业耗时费力、收效甚微, 内容陈旧、缺乏趣味, 布置随意、脱离实际, 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 在笔者看来, 改革现行的语文作业, 从根本上说, 要改变以考点为中心编制练习的旧习, 并对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
一、链接生活, 增加作业的含“今”量
传统的作业不太关注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 主要侧重于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 很难吸引学生。所以, 我们要推陈出新, 将语文学科知识与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仅感到有“用”, 还要感到有“趣”。“今”也包括今天的价值观、今天的审美取向等。
【案例1】
中秋节到了, 笔者设计了一个短假作业:结合课文《词五首》, 请同学们自选一个词牌名, 创作一则和中秋有关的祝福短信, 要求有心意又不失新意, 发给每一个老师和你的亲朋好友。
很简单的一个作业, 非常实用, 而且学生做起来不会很难很累。因为节日到了, 确实要发祝福短信, 可是漫天飞的短信都是转发, 缺乏原创, 缺少“心意”。所以这个作业呈现出四个元素:形式时尚, 内容精炼, 礼仪教育, 古典文学。学生非常喜欢, 在中秋节这天纷纷传来自己的作业, 试举几例如下:
(1) 中秋铭月饼不在多, 够吃就行;短信不在长, 有心就灵。斯是佳节, 祝福温馨, 婵娟忙问候, 嫦娥送真情。往来俱安康, 幸福好运行。 (祝衡)
(2) 天净沙·中秋秋风秋雨秋云, 银桂银烛银扇, 孤楼孤人孤盏。冷月初升, 故人远在天边。 (张梦帆)
(3) 望江南圆月下, 群聚窝心棚。族中大小齐会面, 皓月幽幽同举杯, 醉饮中秋月。 (李东一)
(4) 武陵春·秋节微风细雨在秋节, 盼眼夜月圆。黄花依旧漫漫舞, 倒似颊绯红。日暮明月散光辉, 是寒愈觉暖。人间处处温情在, 愿君望月平安。 (沈文婧)
(5) 采桑子·中秋夜白莲池上此时月, 今夜又圆。月度银墙, 人月共岸处花丛。飞过窗间月镜花, 不及芙蓉。中秋灯灭, 人生恰似圆月中。 (陈诚)
【案例2】
教授《邓稼先》一文, 笔者设计了一个作业:邓稼先一生为祖国的两弹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理应成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请你根据课文所记述的以及课外老师所补充的内容, 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这样的作业, 融入了“感动中国”这样的当代气息,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对学生来说, 写文章原本是“难、繁”的活儿, 但用这样的作业, 就显得一点都不难、不繁了。学生在短短的十分钟内就创作了大量精彩的文字。
学生1困难时刻, 他放弃了优厚待遇, 依然投身于祖国的原子弹事业。一句“我不能走”是他一生的写照。是的, 他从没有走, 用那份质朴的坚定, 在每个人心中永久地停留。
学生2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邓稼先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忘不了他在病榻前艰辛工作, 忘不了他深入试验区寻找失败原因, 忘不了他坚定执着的目光, 忘不了他简单朴素的生活。“两弹一星”是他的贡献, 忠厚平实是他的品质, 鞠躬尽瘁是他的态度。
学生3纯朴平实, 是他最真实的写照;鞠躬尽瘁, 是他最无悔的付出;国富民强, 是他最真挚的愿望。燃烧的原子核的道路, 是他挥洒全部青春血汗所谱写。让我们铭记这个名字——邓稼先!
学生4他, 是中国共产党最理想的党员;他, 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他, 以成功制造并试爆“两弹”为追求;他, 以身先士卒、无私奉献为己任。他, 就是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上述两个作业, 都受到了学生的追捧, 其主要原因是作业中增加了“今”的元素, 使作业的面孔既熟悉又新鲜。增加作业的含“今”量, 要求教师关注新闻亮点, 关注时事, 关注网络, 关注生活, 用新颖别致的内容或形式设计作业, 让学生耳目一新, 又不觉得远离自己的生活, 有话可说, 有文可写。这样, 学生就能积极写出相应作业, 发挥自己的才能, 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开放思维, 拓展作业的空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 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又强调:“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告诉我们教师, 要引导学生用开放的思维学习语文, 走到自然中, 走到生活中, 走到其他学科中。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张扬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潜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案例3】
《开发利用西湖诗文资源, 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课题一出来, 便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从最初的诗文收集, 到实地的寻访, 学生们对西湖所表现出来的诗意越来越喜欢。同时, 对西湖诗文也想有更深层次的研究, 并由此派生出许多小课题研究。下面是学生的部分小课题研究题目。
(1) 新西湖的改造为杭州的美带来了什么 (304班课题组)
(2) 苏东坡西湖诗词的审美研究 (303班课题组)
(3) “新西湖、新南线”诗画审美探寻及研究 (303班课题组)
通过收集、寻访、研究、实践等审美活动, 学生们已不满足于对西湖诗文文本的审美研究, 他们在审美西湖诗文的过程中同时审美杭城生活, 如建筑、饮食、服饰等等, 拓宽了自己的审美领域。
学生在开发利用西湖诗文资源的过程中, 采用各种各样的审美活动形式, 包括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研究性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 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学校, 走向自然, 走入社会。做个小导游, 领着大家逛一逛西湖, 苏堤春晓、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亲身体验西湖的名不虚传;做个小讲解员, 介绍一下那些写在虎跑、岳庙、灵隐等处千古传诵的楹联诗文传说故事;做个小记者, 采访那些和西湖有着密切联系的白居易、苏东坡、秋瑾、岳飞等名人的思想历程;做个小摄影家, 将西湖的淡妆浓抹记录下来;做个吟诗人, 在微波粼粼的西子湖畔吟咏名人诗篇, 感受身临其境的那份浪漫诗意;做个小作家, 将收来的、看来的、听来的、拍来的、体验的、领悟的化为隽永的文字, 留藏下来;做个小研究员, 将西湖的诗文深入研究, 真正地诠释西湖那份动人的美……
开放性的作业可以分为阅读类、表达类、操作类、学科整合类等, 形式上可以分为查找搜集型、阅读延伸型、感悟品味型、口语交际型、角色表演型、动手操作型等。它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拓展了语文作业设计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丰富知识, 发展能力。
三、主题整合, 表现作业的本位
语文作业不仅是对字、词、句、篇知识的了解和操练, 也不只是对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和巩固, 而是对文化精神、言语智慧和言语生命的传承, 是言语上的自我体认、自我实现, 是对言语人生、对话人生乃至诗意人生的理想、信念和抱负的唤醒、熏陶和激励, 这才是作业的本位。
【案例4】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基本上以主题为中心安排单元。在九年级 (上) 的第三单元“青春随想”教学中, 笔者围绕主题“青春随想”设计了一组相互联系的作业:编一张小报, 刊头为“青春随想”, 内有“一句你最喜欢的青春格言, 一个发生在你菁菁岁月中的青春插曲, 一段你最想大声宣读的青春宣言”;接着, 围绕主题“青春随想”开展班会活动, 演讲、说故事、唱歌、朗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歌颂青春。
这一组作业主题非常明确, 涉及编写、创作、表演等多种语文素养,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言语动机, 培养学生的言语热情, 指向学生的言语表现, 开掘学生的言语潜能, 体现作业的本位特点。
【案例5】
在九年级第一学期的寒假到来之际, 笔者布置了一道寒假作业:中学已过5个学期, 我们曾经用自己的笔记录过灿烂的青春、炫丽的年华。在即将告别初中时, 让我们为自己编一本记录青春的文集。要求如下:
(1) 这本文集的题目为《青春永驻》, 下面分为10个栏目, 分别为心情五味瓶 (收录中学生活期间自己或快乐、或悲伤、或迷茫、或昂扬的心情故事) 、校园小论坛 (收录反映校园点滴生活的文章) 、生活启示录 (收录你从一个生活的细节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 、人与自然 (收录你从自然的花开花落、云聚云散中感悟出的人生哲理) 、社会万花筒 (中学期间社会上发生了很多大事, 收录你对此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 、思辨的乐趣 (随着思维的成熟, 我们大脑中经常会对某些命题产生哲理的思辨, 如“‘杞人忧天’不该贬”这样的思考, 将这类文章收录在本栏中) 、我的好朋友 (生命是由一个个朋友串起来的, 收录反映中学好友的文章) 、亲情故事 (随着成长, 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收录反映这种关系的文章) 、可爱的家园 (我们生活的城市很美丽, 收录反映城市变化、市容风采的文章) 、奇闻趣事 (收录反映中学阶段那些有趣的人或事的文章) 。
(2) 请将中学5个学期中所写的随笔、大作文、考场作文中自己认为优秀的好文章编辑进这本文集中。文章可以再进行修改。
(3) 请你最尊敬的人为你的第一本文集写个序言。
(4) 我们将把同学们的文章编订成册, 成为全班集体的记忆, 并将通过网络推向全社会。
这个作业是对学生初中学习生活大盘点。初看工程有点庞大, 但仔细琢磨, 这是一个主题集中、高度融合、串联历史、分享回忆的综合性作业。当假期结束, 每个学生看着自己手中沉甸甸的“果实”时, 不禁心潮澎湃, 感慨万分——一次作业就是一段人生的回顾、整理和感悟。
四、自主选择, 突破作业的瓶颈
自主选择, 是指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布置不同难度、不同数量、不同内容的作业, 让学生自己选择, 从而真正做到因人而异, 努力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同时, 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在作业的时间、内容、数量和评价等方面也可有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案例6】
八年级学生寒假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下列三大项中选择一项完成。
读写类 (1) 阅读一部书, 在书上做批注 (情感体验或赏析语句) ; (2) 阅读每日的报纸,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最有价值新闻一条 (字数50~100字) ; (3) 挑选喜欢的文章5~8篇, 复印粘贴在本子上, 文后附上推荐给同学的理由; (4) 去一个景点, 写一篇游记; (5) 随笔:寒假中最有意思的事情 (一件或多件) 。
古文类 (1) 选择八年级 (下) 教材中你感兴趣的2篇文言文, 自学并编写学案; (2) 选择《初中文言助读》篇目5篇, 完成相应练习; (3) 阅读《世说新语》或《聊斋志异》中的文章, 向同学推荐5篇文言文, 写好推荐理由。
实践类 (1) 录制一篇散文朗诵, 最好配上乐曲; (2) 观看一部影片; (3) 欣赏一部歌剧或话剧。
一、观察型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设置观察型作业,可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在所教授的课文中,选出典型的观察型文章,让学生熟读全文并仔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最后以之为范文进行写作。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有以下几个方法。
1.以课文为例,模仿观察。我国现行的小学课本收录的文章都简单易懂,且描述的事件、景物一般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小学生完全可以用与课文类似的方法描述其他自己熟悉的东西。如在详读《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后,可以让学生参照文章描写的方式,介绍自己童年时发现的趣事。
2.创设情境,有意观察。小学生的生活简单、规律,他们往往觉得生活过于平淡,没有新鲜的人、事、物可以作为写作素材。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创造事件,或者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把日常发生的小事记录下来。这样,有需要时就不怕无事可写了。
3.捕捉素材,随意观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实时观察的良好习惯,平时多关注身边发生的趣事。学生在寒暑假、各个节假日里,一般都会外出游玩。若是到游乐场所,可以观察周围的人、事、物;若是到野外,则大到风景民俗,小到一种植物或昆虫,都可以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新鲜乐事,学生就不会为作文训练发愁了。
二、思考型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考型作业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设置思考型作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类作业的设计有问和想两个步骤。
1.问,可以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精神,对所提问的内容和对象都不做限制,鼓励学生把自己在课本或生活中遇到的疑惑讲给周围的人所,并请教他们答案,这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补充他们的知识面。比如,针对《草原》一文进行拓展性提问,让学生思考草原民族的历史变迁或著名庆祝节日的由来,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功得到答案后又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想,增强想象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想象世界对大人来说是古怪而离奇的。对此,教师可以进行有意引导,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小学课文中就有许多能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能力的“空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
三、实践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置实践型作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读一读等方式,让学生将课文中模糊的文字描述用图画、戏剧等方式具体体现出来,这既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能有效发挥学生的特长,加强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
1.画一画,发挥特长。多彩斑斓的图画可以轻易勾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欲望。小学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类文章,其中不乏具有良好画面感的篇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下来。如《巨人的花园》一文,可以要求学生用画表达出自己想象中的巨人花园。让学生画一画,既满足了学生求新、好动的心理,又可以加强学生的领悟力。
2.演一演,重塑课文。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自我,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对课文内容进行编排,将无声的文字打造成有声有色的舞台剧展现出来,这有助于提高课文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唯一的听众》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将课文排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3.做一做,实验真知。所谓眼见为实,让学生开展实践,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好动性格,也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如学习《打电话》一文后,可鼓励学生在网上搜一搜、听一听马季先生的原声再现等。亲身经历总会使人有较深的记忆和感触,用于语文教学中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读一读,增强领悟。人们的感情往往是通过说话、歌唱等声音的形式达到最大限度发泄的,大声朗读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引起共鸣。而合理设置配乐朗读、读思填空等形式的朗读作业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北京的春节》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动情朗读,可以引起学生对春节的热闹、美好的记忆。而当学生学习和熟读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可指导他们作如下的填空思考: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读第一部分用( )语气,速度要( );读第二部分用( )语气,速度要( );我对地球的污染现状有( )体会,父母听了,有( )反应。这样的作业形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个好的语文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学习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为了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上多花心思,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使其终生受益。
所谓预习作业,指的是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学习,追求预习效果的最大化而布置的有针对性的作业。有效的预习作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预习作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相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发现新教材的疑点和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一、预习作业设计的一般要求
古人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里的“豫”就是“预”的意思,就是提前做好准备的意思。通常而言,预习作业的设计应为之后课堂教学的达成而服务,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服务,因而应具有以下要求。
(一)应具有必要性
对于教师来说,在布置预习作业之前,应充分关注到新的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与新课之间的联系和分歧。预习作业的布置,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也不应该是漫无目的的。好的预习作业,对于指导学生的预习过程应该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无效的预习作业,不仅浪费师生的教学时间,而且有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影响教学效果。
(二)应具有可行性
预习作业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情和学情的实际需要出发。预习作业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让学生明白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超越了学生学习能力的预习作业,不仅不能为新课的教学服务,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对新课产生畏惧感和抵触情绪;远远低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预习作业,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轻视新课的学习难度。恰到好处的预习作业,最好是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想一想,能做到”。
(三)应具有指导性
对于学生来说,在完成预习作业的时候,不仅仅是提前读几遍课文,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前发现自己即将遇到的困难,预知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可以应对的办法。对于教师来说,在检查学生预习作业中,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预知该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从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精心思考,做到备“课”到“人”。
二、传统预习作业设计的误区举隅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重视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视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文预习作业往往以“消化知识”“巩固知识”为单一目的,将“预习”简单地等同于“练习”,因而,预习作业的设计或是加重了学生的作业量,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意识和习惯,或者就是“一纸空文”,预习作业“无所谓”“无作为”,让学生感觉体会预习作业的价值。
(一)随意性
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经常会很随意地在最后加上一句“预习新课”,然后就不做任何要求和指导,学生在对待这样的预习作业时,就会很茫然,不知道这个作业究竟该怎么做,怎么做才算是做好了。是把课文读一读,把生字词抄一抄就行了,还是要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提前看一看,做一做?这种随意性的预习作业,不但学生无所适从,而且教师也无法检查。
(二)机械性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预习作业:预习新课,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词每个抄几遍,把文学常识抄几遍,把人物描写的句子每个抄几遍……似乎语文的预习作业就是抄,不提前抄不足以证明已经“预习”了,不多抄几遍不足以证明“预习”达到效果了。这样地单纯以抄写为形式的机械性的作业,会让学生逐渐丧失预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期待。
(三)封闭性
传统语文预习作业的一个很大缺陷就是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封闭性,说到底,其实是教师备课不充分,同时也是教师能力不足的体现。预习作业没有将学科之间、课文之间的相似点和联系点找出来。比如,教师在布置《化石吟》的预习作业时,能否与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再比如,教师在讲词性的时候,能否考虑到学生正在学习的英语单词的词性?
(四)一刀切
教师要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来进行预习作业的设计。初一新生的学习习惯还相当程度地保留着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因为预习作业就应该有侧重地对生字词的掌握进行要求。初二、初三的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越来越强,这个时候的预习作业,则应以让他们多思考、多质疑为主。同样,一个班级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没有一个合理的分层,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预习作业创新设计的四种尝试
最好的教学应该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施,最后进行自我评价。唤醒学生在传统教育束缚下被禁锢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应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预习作业设计的创新也必然会成为语文教学一种必然趋势。
作为一名立足教学一线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师,近年来,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的要求出发,在预习作业的创新设计方面作了一些初浅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WebQuest,增强预习互动性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研究”“调查”的意思,WebQuest在汉语中相当于“网络专题研究”的意思。在WebQuest中,学习者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进行在线合作学习。WebQuest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它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任务;第二,它提供了一个载体,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第三,它的资源提供了可以便捷存取的、有质量的信息。
笔者利用班级网站建立了“WebQuest语文学习网”,在预习作业中,适时发布WebQuest,让学生去探究答案。比如,在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笔者考虑到这篇文章信息量大,如果全凭教师在课堂内的讲解,是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毕竟由于时代的差异,现在学生的生活状态与鲁迅学习时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如果仅在课堂里听老师的讲解是很难理解“我”童年丰富、快乐、有趣的生活的。因此,笔者首先在WebQuest提供了相关资料与链接,如鲁迅生平简介、鲁迅与《朝花夕拾》、鲁迅作品评析等,然后布置了两个探究任务:(1)各用一个词,概括童年鲁迅在百草同和三味书屋的感受;(2)提出你在阅读全文后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共同讨论。
学生们在接到这两个WebQuest任务后,通过阅读全文和自习我提供的相关资料,开始回答。第
一个WebQuest,有学生用“快乐”和“痛苦”两个词进行了概括,马上有另外的学生进行反驳,他们认为从鲁迅的文字中,看不出鲁迅进入三味书屋学习后有什么“痛苦”,那些课间玩耍、先生自我陶醉、“我”画画的片段,反而给人感觉到一种深深的童趣。至于第二个WebQuest,学生的参与度就更高了,预习特别仔细的学生,甚至还就课文的细节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比如:写长妈妈讲故事这一段,是不是宣扬了迷信?为什么新生人学要对着鹿跪拜?一系列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赞同、反对、怀疑、否定……WebQuest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网络的魅力,也很好地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二)借助课文插图,充实预习生动性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重点课文几乎都配有插图。在最初的教学中,笔者对这些插图并未引起重视。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翻看一名学生的语文课本,发现这名学生在课本上认认真真记下的笔记不多,但是却给课本每一幅黑白插图都配上了色。由此,笔者受到启发:学生既然对插图感兴趣,为什么教师不利用插图为教学服务呢?之后,笔者在教学中,尤其在预习作业的设计时,有意识地去探究插图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上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篇课文时,考虑到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学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二是学会对群体人物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笔者设计的一个预习作业是:熟读课文,根据作者的描写,指出插图中的人物分别是准、
如果仅仅让学生从文本中去找出有关人物的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些枯燥,但是这篇课文的插图,却把文中的几个人物画得惟妙惟肖。所以,把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生动”的预习,这种学习效果一定不错。果然,学生在预习中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他们首先从“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这句话中,判断出福楼拜应该是插图最中间衣服鼓起来的那个人,然后从“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一副朴实但很同执的面庞”“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等关键性的人物描写中判断左拉应该是左边数过来第三个人,因为从插图来看,排除福偻拜,他应该算得上是比较胖的一个人了,而且只有他的下巴下的胡子是“修得很短”的。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将画面中的人物一个一个判断了出来。
(三)借用流行元素,丰富预习的趣味性
预习作业的设计往往重在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圳练学生的识记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在形式和内容上过于单一,久而久之,初中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把它当成枯燥的题海战术。这就要求教师在形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内容上让学生立足享受阅读乐趣。
在媒体力量空前强大娱乐节目日益盛行的今天,巧妙地借用一些流行元素,将其运用到预习作业的设计当中去,有时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预习作业中,难免要设计一些字词记忆、名句名篇背诵、默写的练习,如果形式总是千篇一律的抄写,不免单调,有些学生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依样画葫芦地抄,不见得真能记住这些字同。笔者有时会仿照一些娱乐节目,在班级里搞一些活动。比如,在设计诗词背诵的预习作业时,笔者仿照“我爱记歌词”,推出了“我爱背诗词”;在学习类似于《孙权劝学》《陈涉世家》等充满史学、文化气息的课文前,我仿照“百家讲坛”,推出“历史小讲坛”;在设计《羚羊木雕》的预习作业时,我仿照“实话实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果你是妈妈,你会让孩子把羚羊木雕要回来吗”“如果你是万芳,你会怎么想”“如果你是奶奶,你会不会在一边,想说什么但最后什么也没说”……通过一系列情景问题,让学生体会课文人物的心理。
此外,教师还可利用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为手段来实现预习设计。如《喂——出来》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性较强,含义深刻,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时将课文用漫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水调歌头》这首词,流传千古,脍炙人口,有人用流行歌曲将其演绎出来,别有一番风情,因此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学唱这首歌,学唱本身也是一个背诵和理解的过程。
基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流行元素在预习作业中的设计要合理、有度,教师要予以引导,避免娱乐性导致学生预习过程的随意性。
(四)发挥家长作用,提高预习的幸福感
这里说的发挥家长的作用,并不是简单地指让家长监督学生进行预习,而是说在需要的时候,将家长一起纳入学习的共同体中。这样做一方面增加预习的效果,另一方面提高学习者的幸福感。南于家长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轨道,如果相互之间没有交点,就很难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语文课是最能将家长纳入到与孩子共同学习中来的一门课程。教材中的很多有着浓浓亲情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篇都是很好的共同学习的契机。
笔者在上《背影》之前,曾经布置过这样一个预习作业:学生和家长各写一篇主题为“生命中有你有我”的文章,学生写《因为有了我》,家长写《因为有了你》,当时学生和家长都很感兴趣。考虑到家长工作比较忙,而且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家长的这篇作文,笔者的要求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这个预习作业布置下去,非常顺利。有个女生这样写道:“我身体不好的时候,我常常看到爸爸妈妈也紧张得出汗,甚至我难受的时候,我觉得他们比我更难受,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时不时地安慰我……”这个学生的妈妈在文章中写道:“自从有了你,你变成了我们家的第一元素,成了我们行动轨道上的圆心。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甚至祖辈们的心。还记得你第一次生病吗?那时你只有5个月,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深夜发起了高热,爸爸也不在家,为了防止你高热惊厥,妈妈彻夜未眠守候着你,为你物理降温,望着你通红的小脸,妈妈的心一直悬在半空。直至东方露出鱼肚白,你的体温终于退却,妈妈的心才放回原处……”
当笔者把饱含着温情的文章一篇一篇读下去的时候,很多孩子的眼睛湿润了,四周静悄悄的,一种神圣而又温馨的气氛充满了教室。此时此刻,教师和学生再一起朗读朱自清《背影》,开始这篇课文的学习,那种感觉,相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终生难忘。
开展活动,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1.带活动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中把学生教学的“知”作为基础,去追求“好”与“乐”的境界,针对不同的课采用不同的方法,把演课本剧、演讲、作讲解员等活动带进课堂。如教《荷花淀》《百合花》等课文,让学生把课本改编成课本剧,以演代讲,使学生在演中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把握文章主题。在教《中国石拱桥》《密西西比河风光》等课文时,先预习课文,收集一些有关课文的资料,再以大量图片为道具,让每个学生以讲解员的身份讲给“游客”听,这样就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古诗时,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在筹备中,在朗诵时,学生会对诗歌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带活动进课堂,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课文的内容,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
2.坚持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首先,开展课前一分钟朗读、演讲活动。上课开始,以座号为序,先由三名学生进行朗读,内容不限,要求短小精悍,这样循环进行朗读,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由课前朗读发展为演讲。演讲以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为内容,发表意见,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丰富了课堂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提高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其次,配合教学。举办手抄报为了配合教学,让学生自备材料安排版面,办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报纸。刚开始时,会有些困难,教师应有耐心。比如,近来我们班学生办了一次“向马虎叫板,跟磨蹭宣战”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刚开始办,学生办得并不成功,我就找出较好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指出好在什么地方,同时,找出不成功的作品,指出不足,经过这样反复的讲练,我们学生办手抄报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看着学生一份份欢快的报纸,工整的方块字,真难以让人相信是出自我们班学生之手,更可喜的是,为了手抄报的需要,练字热,绘画热,摘抄热,搞版面设计,在班里悄然兴起。办手抄报开启了学生的心智,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同题作文中培养创新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找准创新的“点”。对作文来说,创新的“点”无非是这样几点: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的语言。
“千古文章意为高”,见解新颖是就作者的主张、看法、认识而言。“新颖”侧重在与众不同、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又顺理成章,站得高看得远、合理透彻又自圆其说。
比如,写《妈妈的爱》大多同学写妈妈对孩子的关爱,而有的同学却与文题反其道而行之,不写真心的爱,却大写妈妈对自己无知的溺爱;或者写“放手的爱”即父母在生活中并不是什么事都亲历所为,而是给孩子一个自己锻炼的空间,让孩子在小挫折中成长的事例。最后,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这样的思维过程表现出与文题指向相反的特征,文章就新颖感人。
三、创设教学情境,步入积极创新思维
“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增强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能向学生展示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把他们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如我在教学《胡同文化》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在向学生展示北京胡同图片的同时,又播放了一段京韵大鼓《说唱胡同》,使学生对北京胡同的形式、数量以及名字的由来有了初步的了解,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由此可见,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始终处于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四、抓住机遇,精心设计,拓展创新思维
文学创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学生写作文都应写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和想到的。教师可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记得夏日的一天下午,正上语文课,突然外面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电闪雷鸣。教室里有些骚动,我知道这是天气突变的原因,我听见有的学生在喊“要下雨了!”教室里的小脑袋纷纷向窗外看,我并没有阻止他们,而是让他们尽情欣赏雨景。雨停后,我让学生把刚才观察的景物写下来。不多久他们就写完了,而且非常精彩。这真如叶圣陶所说:“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悬念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找它的源头。”寻找生活的源头,不仅是自己的事,还需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开发。
反思近两年来的教学,我自己感觉最大的就是带领学生走进了语文天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热爱上语文,当然这才是起步阶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一、挖掘教材创造性内涵,重塑语文趣味性作业
低年级儿童厌烦呆板生硬,喜欢生动有趣。教材在编排处理上,给我们提供了创新作业训练的空间。我们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出有趣味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构建新知识体系,复习整理已掌握的知识。比如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推敲,设计了多项兼具趣味性、综合性、功能性的能力训练。
[设计举例]
给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组成不同的字,再分别组词。如第一组给定基本字“包”,第二组由学生自己选择可以加上多个偏旁部首的基本字,如“兆”“交”“青”等。(把一组练习设计成一朵花的形状,基本字居中心圆内做“花蕊”,第一层“花瓣”环绕中心圆共五个圆,用于写加部首后构成的新字,最外围的“花瓣”与第一层“花瓣”相连,里面将写上新字组成的词语)
[评析]
这项练习可以用作巩固形声字和训练区分形近字,本是最常用的复习生字的方法。但在“花朵”的装点下,在学生眼中便显得不平常了,为了使花多开几个“花瓣”,学生争着抢着动脑筋给基本字“穿衣”“戴帽”“着鞋”。在两组练习中還隐藏着一个台阶:自选基本字组字练习,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生字,还要具有对形声字进行归类整理的能力,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二、开发学科功能性资源,创设语文体验性作业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己任,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要使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就得把语文学习和运用联系起来,让学生情、智、知、能获得同步主动发展。我们设计了一些练习。让学生充分思考,做有个性、有思想的作业。如对课文中人物的评价、对文中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等,这类作业不仅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让学生主动思考,作出了有自己见解的回答。另外,我们还把作业设计为小调查、小演讲、小辩论等,针对一些现象、观点,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来决定作业方式,让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认识去完成。这样,作业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设计举例]
学过《蚕姑娘》一课,要求学生了解一种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养殖、栽种知识。在班级成立养殖或种植小组,学着饲养观赏类小动物,或者盆栽各种植物,用学到的知识精心养护,最后把种、养的过程,观察和体验都记录下来,尝试着写观察日记。
[评析]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其效果可谓“百闻不如一做”。通过有趣的实践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使他们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不能过高,主要是重视过程,重视实践,使他们得到锻炼。
三、捕捉社会生活焦点问题,设计时事语文性作业
语文作业不能简单到只是已有书本知识、已有阅读能力的巩固,语文作业还应是学生继续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途径。因此,语文作业要引导学生把目光从课本投向自己活动的空间甚至整个社会。教学中,我们敏锐地捕捉社会生活的一些焦点、热点问题,有意识、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时事性的作业,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把书上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综合灵活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并在应用中积累知识,达到学以致用。我们鼓励学生在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等等来表达,用创作的乐曲,用摄录的活动录像,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类似于艺术作品式的作业。
[设计举例]
“六一”儿童节前。我们给学生安排了这项作业——“为自己献上一份节日礼物”,可以设计一个聚会,可以制作一件手工作品,可以安排一次郊游,可以献出一份爱心。还可以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要求看谁做得既有价值又有创意,然后把自己的创意、事情的经过和事后的感受写成一小段日记。
[评析]
过“六一”儿童节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们习惯了过节时接受别人的礼物,却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给自己送礼。新奇的刺激激励他们认真去完成这项作业,作业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次检测:组织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合作的意识、创造性、个人的喜好等,都可以从中得以体现。最后的日记。因为学生亲历了活动过程,伴随着情感的跌宕起伏,积累了丰富的体验,因此有话可说,而且不说不快。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作业设计;层次性;趣味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作业无非是重复老三样,即“抄、默、背”,形式机械且枯燥,内容单一且繁琐,这让学生觉得苦不堪言,严重抑制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最主要的是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必须对作业的设计进行创新,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以此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创新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具体方法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作业设计要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业的设计上亦是如此,我们只有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富有趣味性的作业,才能让学生喜欢做作业,并对下一次作业产生期待心理。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时不要总是以指定的题目进行“回答”或“抄写”训练,而是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产生做作业的兴趣,以兴趣盎然的心态去完成作业。
比如,教学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两项作业:(1)在生活中,你一定见过巧妙地运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情景吧,回忆一下,把最精彩的对话以文字形式写出来,课堂上与大家分享语言的魅力;(2)自由结合成小组,将课文改写成剧本,然后各个小组进行排练,在课堂上将剧本情节演绎出来。这样,我通过给学生布置这两个形式比较新颖的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尤其是第二个角色扮演的作业,它符合小学生善于表现、爱模仿的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而以兴致勃勃的心态去完成,对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二、作业设计要注重生活性,让学生感知语文的学习价值
新课改提出“语文应走向生活,生活里也应有语文”,所以,我们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该融入生活的元素,赋予作业生活化气息,让学生在作业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让学生感知到语文的学习价值,进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完成作业,并且在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时投入饱满的热情和情绪,从而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保障。
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在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力量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内容如下的作业:(1)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为自己做过且印象深刻的事情,然后以《你总是和我在一起》为题,将这件事情描述出来;(2)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做几件暖心的事情,如给他们做一顿饭,为他们洗洗脚、洗洗衣服、端一杯热茶等等,让父母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感恩和孝顺之情。这样,我在设计作业时通过融入学生的生活,实现了作业设计的生活化,拉近了学生和作业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价值,从而在日后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语文。
三、作业设计要具有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兴趣爱好等,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形式,那么就有可能出现有的学生吃太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作业要求,如设计富有层次性的作业,即针对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语文作业,以此激发全体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从而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在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作业:语文水平较低的学困生,对本课的生字生词进行抄写,并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还是”进行造句;语文水平一般的中等生,除了完成学困生需要完成的作业,还要通过解析词句来体会文章的写法;语文水平较高的优秀生,除了完成学困生和中等生要完成的作业,还要利用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写一篇作文。这样,我通过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全体学生都能产生做作业的兴趣,并都能在语文水平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全面盛行的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对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进行创新,让学生愿意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完成,以此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并促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彭晓霞.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及实施[D].四川师范大学,2013(07).
[2]任敏.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施[D].南京师范大学,2008(30).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612)成果。
【创新作业设计 共享语文魅力】推荐阅读:
四年级语文创新作业05-26
机械创新设计作业07-20
三年级二班语文寒假作业设计06-19
一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07-02
科学设计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分析10-16
构成设计作业09-25
作业设计记录10-29
创新机制设计10-15
七下语文暑假作业07-27
寒假作业条语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