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精选10篇)

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 篇1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说明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练习:①人靠声带的振动发声,鸟靠鸣膜的振动发声,蟋蟀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③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2、振动的物体叫。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练习:①电铃实验可证明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8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固>v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常见试题举例:☆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L L L

5200m/s 1497m/s 340m/s

☆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但传声本领不同,一般而言,固体传声本领最强(骨传导),液体传声本领次之,气体传声本领最差(一般情况)传声本领(包括声音传播速度、声音传播强弱等)。事例:在一根灌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铁管的另一端可能听到三次声音

(1、第一次是钢铁(固体)传播来的;第二次是水(液体)传播来的;第三次是空气(气体)传播来的。

2、百米赛跑计时员听声计时比看烟记时要慢,因为声音传播需要时间,故可以利用声速与光速差,可计算雷电发生地距人所在位置的距离;△t=s/v-s/c)声音具有能量事例:(声波体外振动碎石)。

实验☆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

回来的声音叫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听见回声的条件: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叠加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3、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

三、乐音及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振动频率(次数多、频率高、音调高;次数少、频率低、音调低。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常见试题: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常见试题:☆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 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声音品质特征,由物体本身决定,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

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

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听觉下限

0dB(刚刚引起听觉);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隔音墙)、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2、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定向性好直线传播(声纳)易形成回音(海底探测)多普勒效应(速度测定器)易成像(B超)高频率产生剧烈振动生热(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粘合器)

3、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产生(伴随自然灾害形成)危害(使人产生恐惧、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还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等产生毁坏)应用(可预测地震、台风、检测核爆炸)

六、声音的利用

1、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

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等)

2、声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

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

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了解声音的特性

●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25根),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新课教学

1.3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振动快慢声音高低

伸出1/5最快最高

伸出1/3较快较高

伸出1/2慢最低

我的结论 振动的越快 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八年级物理期中复习教案习题 篇3

是 像(选填“实”或“虚”)。

14.以相等的入射角射到镜面上某点的光线有_________条,以某一角度入射到镜面的一条

光线有_____条反射光线。

15.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入射角等于 ,反射角等于 ,反射后光线的

方向______改变(填“发生”或“不发生”),方向改变了 。保持入射光线不动,镜面绕入射点顺时针转动10º ,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16.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两岸风景如画,风平浪静时水中的倒影与岸上景物交相辉映,

美不胜收.一天早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某同学带上照相机来到河边,想拍一张水中倒影更清晰的照片(不逆光),那么,该同学应该站在河______(填“东”或“西”)岸拍摄,这一选择是根据光的 规律而作出的.

17.王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

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8.某同学在做有关光的实验,他用一只无色玻璃杯,在杯内盛上一些清水,杯边斜放一

个平面镜,然后用一张白纸板(在中间开个口),让太阳光从开口中射到玻璃杯内的

镜子上,如图,不断调整开口的位置或镜子的夹角,在白纸板上方就能看到多种色光。这位同学做的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实验,水和镜子相当于__________。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19. 如图为光在空气与玻璃交界面发生的反射和折射光路图,界面的 方是玻璃(填

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导的原理.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生]耳朵.[师]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人耳的构造]

[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生]耳聋是怎么回事?

[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生]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生]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

[师]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生]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

[师]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

[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传声.[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科学世界]

[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生]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生]结果表明“能”.[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

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 篇5

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 篇6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也是学生正式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节,因此,这节课显得非常重要。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就是第一章内容的基础,只有先掌握了这节内容,才能够学好后面的内容。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通过身边的例子把物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物理有一种亲切感,觉得物理就在他们身边,从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对后面的内容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2、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首先引入生活中的各种发声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通过科学探究试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以及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和声速的概念,最后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自己得出结论。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 知道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以及介质的种类。

③ 知道声速以及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②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和别人交流与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合作与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养成自己去探究物理现象的习惯。

②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要掌握本章后面的内容,就必须先了解三点关键性的知识,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靠介质来传播”以及“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所以,这三点关键性的知识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由于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第一节课,他们对物理知识都很陌生,而“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学习“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有很大的障碍,因此,将“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三、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我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观察、感受声音的一些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科学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的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四、学法

学生通过观察声音的一些物理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传播的,接着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然后一起交流与合作,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从中不仅学会了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怎样和他人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用一个课时完成,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科学探究实验来完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分为三大环节: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和小结。

1、观看视频动画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观看各种声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美妙声音的世界。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学生观察、感受的自

主探究活动来认知声音产生的机理,为此,我设计了三个小实验。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备有:一个小鼓、一对鼓棒、铁架台、一个用细线吊着的乒乓球、音叉、音叉棒、音箱、闹钟和水槽等器材)

实验1:用音叉棒敲击音叉,观察悬挂着的与音叉接触的乒乓球的变化(乒乓球不停地跳动着),并用手触摸音叉(感受振动)。

实验2:用鼓棒敲打鼓面,用手触摸鼓面,感受被敲打后的鼓面的变化(发声时鼓面在振动)。

实验3:教师吉他伴奏,让学生唱一段歌曲,同时,学生用手触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唱歌时喉咙的振动并观察吉他发声时的特征(琴弦在振动)。

以上三个设计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产生质疑,再亲身感受,从而找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由此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这是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二。当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之后,提问:

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学生讨论、猜想)

演示实验:将响着的闹铃放在钟罩座上,盖上钟罩,让学生听从钟罩内发出的响声,然后用抽气机抽尽罩内的空气,同时让学生聆听。

提问1:闹铃仍在响,但听不到声音,为什么?(答:因为罩内的空气被抽掉了)

提问2:这说明了什么呢?(答:

1、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2、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展示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视频动画。

提问3: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如何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学生讨论、猜想)同时展示两位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照片。

提问4: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那在水中呢?(学生讨论、猜想)

实验1:要求学生将响着的闹钟用透明的塑料袋密封好,并使其完全淹没在装有适量水的水槽中,聆听。

由学生从实验中得出:声音在水中也可以传播。

提问5:声音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水中传播,那声音还可以在什么中传播呢?

实验2:两人一组,用自制的“土电话”相互对话

实验3:两人一组,一学生在课桌的一端用手指轻轻来回划动,另一同学把耳朵贴在课桌的另一端聆听。

由学生归纳得出:声音还可以在绳子、课桌中传播。

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气体(空气)、液体(水)和固体(绳子、课桌)中传播,这些气体、液体和固体在物理学中就叫做介质,即: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而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所以说声音是靠介质来传播的。

提问6:声音既然是靠介质来传播的,那它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的呢?

展示形成声波的图片以及演示动画来说明[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种波就叫做声波。

提问7:人们如何保存声音?

展示老式唱片、磁带和CD光盘的图片。

(3)声速

提问1:站在远处对着高墙或是山崖喊话,会发现什么现象呢?(答:有回声)

提问2: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提问3:那站在远近不同的地方对着高墙或是山崖喊话,听到回声的快慢相同吗?(答:不同)

教师归纳:声音的传播是有快慢的。而在物理学中就用声速来描述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速的大小就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它的符号为v,单位是m/s,也可以写成m·s-1,读做米每秒。

展示课本上“小资料”中的表。

提问4:这个表说明了声速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呢?(答: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之三。

提问5: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哪种介质中的声速最大呢?(答:固体)其次呢?(答:液体)最后呢?(答:气体)

教师归纳: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而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介于这两者之间。

巩固练习:如果你将耳朵帖在长水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水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声音?为什么?

这道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回去后请您想出能测量声速的办法,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测量出比较准确的声速,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可以进行科学探究实验,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还可以询问他人。)

这道作业题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查阅资料以及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计划 篇7

我们本学期的教学也将近尾声。八年级物理按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已进入复习阶段,而学期末的阶段复习对于师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抓好这段关键时期的学习,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争取在期末考试中考出理想的成绩。现对本学期的物理复习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复习目的:

1、查缺补漏,加强基础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抓住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中、下等学生的成绩;

3、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重点:

1、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基础知识;(声现象中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光的反射定律,各物态变化的条件,电路连接等。)

2、重点实验(如温度计的使用、水的沸腾、晶体的熔化、平面镜成像、光的反射、串联和并联)、书上的插图等的内涵和外延。

3、提升学生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4、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复习难点: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计算能力的提高、真正的理解知识及灵活运用。

五、具体措施:

1、制订详细的课时复习计划。

每节课根据课时内容的多少安排内容,内容量适中,尽量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任务。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每个认真听讲的学生都有进步。

2、抓好教学常规工作。

认真组织日常教学工作,向课堂45分钟要教学质量,研究教材、更新教学手段,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路子。先进行重点内容的复习,搞好《配套优化设计》的练习,抓好学生的学习跟踪等。在复习中穿插单元小测验,通过测验找不足,想办法,争取有更好的成绩。

3、对于基础知识每节课的要点,上课时先和学生一块回顾总结,学生记录在本上就是一项作业,然后在课堂上或课下按学习小组,由组长负责过关,组长由老师亲自把关。对于知识应用的类型题以目标为主,随讲随练。

4、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与学校其它班级平常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安排、测验考试等保持一致。主动和其他老师研讨复习内容和方法,讨论如何处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及细节问题。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5、认真学习新大纲,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教学中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6、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其它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效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白板教学,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复习教学中也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7、为使最后的成绩更明显,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培优补差。让“吃不饱的学生多吃,消化不好的学生好好消化。”

8、本学期物理复习具体时间安排: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篇8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声速——空气中声速(约340m/s);一般的,固体中速度>液体中速度>气体中速度;声音速度随温度上升而上升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第二章物态变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 ②继续从外界吸热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 ②继续向外界放热

【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记忆法】

蒸 发 与 沸 腾

不同点: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相 同 点 :汽化

第三章光现象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u)成像大小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v)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 篇9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介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在液体中传播的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骨传导来听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听到的声音是立体声。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音调高低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为赫兹(赫Hz),物体在1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就是100Hz。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一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噪声源包括以下几种: ①交通噪声。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是流动性的噪声源,对环境的影响最突出,随着城市交通越来越发达,车辆拥有量增加,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②工业噪声。来自工厂的各种机器和设备,不但直接对生产者带来危害,对附近周围的居民影响也很大。工业噪声是造成职业性耳聋的元凶。

③建筑施工噪声,建筑用的混凝土搅拌机、打桩机、推土机、钻机、风动工具等产生巨大的噪声。

④生活噪声。公共娱乐场所、商场、市场等发出的声音以及人群的喧哗声、家庭噪声等都称为生活噪声。生活噪声一般强度不大。在80分贝以下,但它使人心烦意乱,干扰人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噪声的等级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同。

3、噪声的控制: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利用声能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光是如何传播的

传播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应用及现象:a激光准直b影子的形成c日食月食的形成d小孔成像。

2、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或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c=3×108m/s=3×105km/s。光速远远大于声速(340m/s)。

水中的光速为真空中的3/4。玻璃中的光速为真空中的2/3。太阳发出的光大约8分钟才能到达地球,我们在任何时候看到的阳光,都是太阳在8分钟以前发出的(太阳到地球平均距离1.496×10^8千米)。1光年=9.46×10^12km。

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反射的分类:

⑴镜面反射——射到平滑的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⑵漫反射——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物大小相等;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2、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3、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四、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水、空气、玻璃三种介质相比较,传播速度较快的介质中的角较大)。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色光的混合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六、看不见的光

把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1、红外线:在光谱中靠近红光的位置。

2、紫外线:在光谱中靠近红光的位置。

★我们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眼睛。

★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眼睛。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如:老花镜,远视眼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如:近视镜。

2、名词: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光心的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5、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折射光线过焦点;

(3)入射光线过焦点,则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二、生活中的的透镜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实像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虚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和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倒正

放缩

虚实

像距

应用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无像

u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情况总结:

①两个分界点: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焦点;成放大、缩小像分界点:两倍焦距处。

②当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实像变大;当物体从透镜向焦点靠近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大,虚像变大。

③实像与虚像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四、眼睛和眼镜

1、眼睛: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眼睛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及其矫正: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光会聚在视网膜前方,到达视网膜时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近视眼要戴凹透镜矫正,是利用了凹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

远视眼及其矫正: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远视眼要戴凸透镜矫正,是利用了凸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凸透镜做目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物距大于物镜焦距并小于物镜二倍焦距,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该实像相对于目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相对目镜的物距小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像是倒立的)

2、望远镜

开普勒望远镜(课本中讲到的):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凸透镜做目镜,物镜的后焦点与目镜的前焦点重合。物距大于物镜二倍焦距,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物镜在物镜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该实像相对于目镜来说相当于一个物体,相对目镜的物距小于目镜的焦距,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实像放大。(像是倒立的)

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做物镜,用凹透镜做目镜。

望远镜物镜的直径较大,可以会聚更多的光线,使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视角: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物体对眼睛的视角越大,眼睛看到的物体就会越大。

第四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温度计的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②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量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2、摄氏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K)。换算关系T=t+273K。

3、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熔化图像。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凝固图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改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改变。

三、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1、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水的沸点是100℃。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3、液化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液化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四、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常温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

1、电荷 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 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19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并联: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μA)。1A=1000mA、1mA=1000μ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选用0—3A量程时,每个小格代表0.1A)。

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八年级物理声音复习教案 篇10

1.随着共享单车在全国各大城市迅速铺开,“共享经济”的概念迅速普及,“共享汽车”也随之悄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如图所示是某品牌“共享汽车”,其总质量1.2t,该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0.1倍,g取10N/kg,求:(1)汽车所受的重力;

(2)该车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求通过的路程;(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2.电动汽车是正在大力推广的新型交通工具,它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如图,是一辆停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电动汽车,质量为1.6×103kg,每个轮胎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10﹣2m2,g取10N/kg,求:

(1)车对地面的压力;(2)车对地面的压强。

3.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5kg的容器内装有35kg的水,如图所示,水面到水底的深度为1.2m,容器的底面积为0.02m2,求:(1)容器底面所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2)地面受到的压力和压强。(g=10N/kg)4.图甲是修建造码头时用刚缆绳拉着实心长方体A沿竖直方向以0.3m/s的速度匀速下降的情景。图乙是A下降到水底之前钢缆绳对A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取水的密度为ρ=1.0×103kg/m3,g取10N/kg).求:(1)长方体A的高度。

(2)长方体A浸没在水中后受到的浮力。(3)长方体A的密度。

5.如图所示,将边长为5cm的实心正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木块静止时,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为0.1kg(g取10N/kg).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的密度;

(3)木块下底面受到水的压强。

6.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实心物块,物块下表面与水面刚好接触,如图甲所示。从此处匀速下放物块,直至浸没于水中并继续匀速下放(物块未与水底接触)。物块下放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块下表面浸入水的深度h的关系如图乙。g取10N/kg,水的密度是1.0×103kg/m3.求:

(1)物块受到的重力;

(2)物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3)物块的密度。7.“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世界上下潜最深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体积约为30米3,空载时质量约为22吨,最大荷载240千克。(1)“蛟龙号”空载漂浮在水面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大?

(2)若“蛟龙号”某次满载时下沉是采用注水方式实现的,则至少注入多少立方米的水?(海水密度取1.0×103千克/米3,g取10牛/千克)

8.在物理实验操作考核中,水平桌面上放置底面积为100cm2的圆柱形容器(不计容器壁厚度),内有12cm的水(如图甲),某考生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金属圆柱体,从液面开始缓慢浸入水中,拉力F与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当圆柱体下表面距液面为10cm时,系圆柱体的细线恰好松开,圆柱体沉入容器底部(水未溢出)。如图内所示(g取10N/kg)求:

(1)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2)圆柱体的体积;

(3)圆柱体沉入底部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9.如图所示,轻质杠杆可绕O点转动,杠杆左端A处挂了一物块,右端B处施加一个F=3N的拉力,此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得OA=30cm,OB=20cm。(1)求绳子对杠杆A端的拉力。

(2)若物块的体积为10cm3,求物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

10.某型号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4×10W,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是1600N.在额定功率下,当汽车匀速行驶时,求:(l)发动机所提供的牵引力大小;

(2)汽车行驶10min牵引力所做的功;

(3)汽车行驶速度的大小。

11.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航空母舰上将安装电磁弹射器以缩短飞机起飞距离,如图甲所示,航空母舰的水平跑道总长L=180m,其中电磁弹射器是一种长度为L1=120m的直线电机,该电机可在弹射时提供一个恒定的牵引力F牵=5×105N.求:

4(1)弹射器对舰载机所做的功。

(2)该舰载机加速起飞后掠海匀速直线飞行至目标地执行任务。图乙是该过程中舰载机的速度和时间图象,请计算出目标地离航母的距离。

(3)为了获得更大的升力,起飞时应让飞机逆风起飞。请用物理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2.如图所示,工人利用滑轮组将沙子从地面提升到距地面6m高的三楼,沙子的质量为50kg,装沙子的桶的质量8kg,动滑轮的质量为2kg,工人匀速拉绳子的力为300N(忽略摩擦和绳重,g取10N/kg).求:(1)工人做的有用功;(2)工人做的总功;(3)工人做的额外功。

13.新能源车具有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优点。如图所示,在一次测试过程中,该车在水平路面上5分钟内匀速直线行驶了9000米,发动机的功率为52千瓦。(1)该车在这次测试过程中牵引力所做的功为多少?(2)该车受到的水平阻力为多少牛?

14.如图所示是打捞物体的模拟装置。现电动机带动钢丝绳自由端以0.5m/s的速度匀速拉动滑轮组,经过5min将体积为0.1m3的物体由海底提升到海面,物体离开海面后钢丝绳自由端的速度变为0.49m/s,此时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比物体在海水中时增大了12%(不计物体的高度、绳重和摩擦,ρ物=7.6×103kg/m3,g取10N/kg,ρ海水取1.0×103kg/m3)。求:(1)物体浸没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2)物体在海底时的深度;

(3)物体在海底时受到海水的压强;

(4)物体在海面下匀速上升过程中,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计动滑轮体积)15.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90N的货物匀速提升1m的过程中,所用拉力F=50N,不计绳重及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

(1)求上述过程中的有用功W有用;(2)求上述过程中的总功W总;(3)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6.“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清明节人们到英雄山扫墓,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如图所示,位于英雄山山巅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通高约34米,由塔身和水平基座两部分组成,塔身平面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6米,采用乳白色花岗岩砌成,高耸入云。已知该花岗岩的密度为2.6×103kg/m3,塔身花岗岩体积约为60m3.取g=10N/kg。通过计算回答:(1)革命烈士纪念塔塔身的质量是多少?(2)纪念塔塔身对水平基座的压力是多大?(3)纪念塔塔身对水平基座的压强是多少?

17.按照标准,载货车辆对地面的压强应控制在7×10Pa以内。有一辆总质量为24t的12轮平板车(如图甲),每个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04m2.在平直公路上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车重的0.05倍,图乙是它启动后的一段时间内的v﹣t图。求:(取g=10N/kg)

5(1)车辆的重力是多少?

(2)7~12s内车辆驶过的路程是多大?该段时间内受到的水平牵引力是多大?(3)车轮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超出规定的标准了吗?

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复习计算专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计算题(共18小题)

1.随着共享单车在全国各大城市迅速铺开,“共享经济”的概念迅速普及,“共享汽车”也随之悄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如图所示是某品牌“共享汽车”,其总质量1.2t,该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0.1倍,g取10N/kg,求:(1)汽车所受的重力;

(2)该车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求通过的路程;(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分析】(1)知道汽车的质量,利用G=mg求其重力;(2)利用s=vt求通过的路程;

(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f=0.1G。【解答】解:

(1)汽车所受的重力:

G=mg=1200kg×10N/kg=12000N;(2)由v=得通过的路程: s=vt=54km/h×h=27km;

(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f=0.1G=0.1×12000N=1200N。答:(1)汽车所受的重力为12000N;

(2)该车以54km/h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为27km;(3)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1200N。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力公式和速度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目。

2.电动汽车是正在大力推广的新型交通工具,它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如图,是一辆停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电动汽车,质量为1.6×103kg,每个轮胎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10﹣2m2,g取10N/kg,求:

(1)车对地面的压力;(2)车对地面的压强。

【分析】(1)根据G=mg计算重力,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2)已知压力和接触面积,利用公式p=得到压强; 【解答】解:(1)车对地面的压力:

F=G=mg=1.6×103kg×10N/kg=1.6×104N;(2)车对地面的压强: p===2×105Pa。

答:(1)车对地面的压力为1.6×104N;(2)车对地面的压强为2×105Pa。

【点评】此题考查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压强的大小计算,关键是知道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

3.在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5kg的容器内装有35kg的水,如图所示,水面到水底的深度为1.2m,容器的底面积为0.02m2,求:(1)容器底面所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2)地面受到的压力和压强。(g=10N/kg)

【分析】(1)根据p=ρgh求出容器底面上所受到的水的压强;根据p=求出容器底面上所受到的水的压力;

(2)根据G=mg求出水和容器的总重力,容器对地面的压力等于水和容器的总重力;根据p=求出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解答】解:(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ρhg=1.0×103kg/m3×10N/kg×1.2m=1.2×104Pa; 由p=得: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pS=1.2×104Pa×0.02m2=240N;(2)容器对地面的压力:

F′=G=(m水+m器)g=(5kg+35kg)×10N/kg=400N; 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p′===2×104Pa。

答:(1)容器底面所受到水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1.2×104Pa、240N;(2)地面受到的压力和压强分别为400N;压强为2×104P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液体压强、压力和固体压强、压力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

4.图甲是修建造码头时用刚缆绳拉着实心长方体A沿竖直方向以0.3m/s的速度匀速下降的情景。图乙是A下降到水底之前钢缆绳对A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取水的密度为ρ=1.0 ×103kg/m3,g取10N/kg).求:(1)长方体A的高度。

(2)长方体A浸没在水中后受到的浮力。(3)长方体A的密度。【分析】(1)从图象中得出长方体A由下底面接触水面到刚好浸没所用的时间,然后然后利用v=计算长方体A的高度。

(2)分析钢绳拉力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得出重力大小,当长方体A完全浸入后,浮力等于重力减去拉力,据此计算长方体A浸没在水中后受到的浮力;

(3)求出了长方体A受到的浮力,由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A的体积,从而计算出A的密度。【解答】解:

(1)由图乙可知,长方体A从下底面接触水面到刚好浸没所用的时间:t=15s﹣10s=5s,根据v=可得,长方体A的高度:s=vt=0.3m/s×5s=1.5m;

(2)由图乙可知,前10s钢绳的拉力不变,等于物体A的重力,此时物体在水面以上,所以拉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则:G=F=3×104N,10~15s,钢绳的拉力减小,是物体A从与水面接触到完全浸没,由图可知,当A完全浸入水中时,拉力F′=1×104N,所以石料受到的浮力:F浮=G﹣F′=3×104N﹣1×104N=2×104N;(3)根据F浮=ρ水gV排可得,A的体积: V=V排==

=2m3,所以A的密度: ρ====1.5×103kg∕m3;

答:(1)长方体A的高度为1.5m。

(2)长方体A浸没在水中后受到的浮力为2×104N。(3)长方体A的密度为1.5×103kg∕m3。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平衡力的应用、浮力、密度的计算,解题关键是通过图乙确定A的重力,并根据浮力等于重力减去拉力求出长方体A浸没在水中后受到的浮力。

5.如图所示,将边长为5cm的实心正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木块静止时,从杯中溢出水的质量为0.1kg(g取10N/kg).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的密度;

(3)木块下底面受到水的压强。【分析】(1)知道溢出水质量,利用重力公式求木块排开水的重力,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木块受到的浮力;

(2)知道正方体木块的边长求出木块的体积;根据漂浮条件求出木块重,进而求出木块的质量;最后利用密度公式求木块的密度;

(3)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求出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再根据压强公式求木块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强。【解答】解:

(1)木块受到的浮力:F浮=G排=m排g=0.1kg×10N/kg=1N;(2)正方体木块的体积:V木=(0.05m)3=1.25×10﹣4m3,因为木块漂浮,所以G木=F浮=1N,因为G木=m木g=ρ木V木g,所以木块的密度: ρ木==

=0.8×103kg/m3;

(3)由于木块漂浮,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木块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F=F浮=1N,木块的底面积S=(0.05m)2=0.0025m2,木块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强: p===400Pa。

答:(1)木块受到的浮力为1N;(2)木块的密度为0.8×103kg/m3;

(3)木块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强为400P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重力公式、阿基米德原理、压强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虽难度不大,但知识点多、综合性强。

6.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实心物块,物块下表面与水面刚好接触,如图甲所示。从此处匀速下放物块,直至浸没于水中并继续匀速下放(物块未与水底接触)。物块下放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物块下表面浸入水的深度h的关系如图乙。g取10N/kg,水的密度是1.0×103kg/m3.求:

(1)物块受到的重力;

(2)物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3)物块的密度。【分析】(1)测力计可以直接测量物体的重力;(2)根据F=G﹣F得出所受浮力的大小;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物体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解答】解:(1)由图可知,物体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为18N,故物体的重力为G=18N;(2)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F=10N,则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浮=G﹣F=18N﹣10N=8N,(3)由F浮=ρ液gV排得,物体的体积为:V=V排=物体的重力为G,质量为m=,则物体的密度为:ρ===ρ水=

×1.0×103kg/m3=2.25×103kg/m3。

答:(1)物块受到的重力为18N;

(2)物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8N;(3)物块的密度为2.25×103kg/m3。

【点评】此题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考查了学生分析图象和数据的能力,注意分析问题过程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同时要熟练掌握密度公式及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做到灵活应用。

7.“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世界上下潜最深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体积约为30米3,空载时质量约为22吨,最大荷载240千克。(1)“蛟龙号”空载漂浮在水面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大?

(2)若“蛟龙号”某次满载时下沉是采用注水方式实现的,则至少注入多少立方米的水?(海水密度取1.0×103千克/米3,g取10牛/千克)

【分析】(1)蛟龙号”空载漂浮在水面时,根据漂浮条件即可求出浮力;

(2)已知潜艇的总体积,根据浮力公式从而求出浮力,根据满载时需要下沉时潜水器的总重力,然后求出需要注入的海水重力,利用G=mg=ρgV求出水的体积。【解答】解:

(1)蛟龙号”空载漂浮在水面时,根据漂浮条件可知潜艇受到浮力: F浮=G空载=m空载g=22×103kg×10N/kg=2.2×105N;

(2)满载时需要下沉时潜水器排开海水的体积V排=V船=30m3,此时F浮′=ρ海gV排=1.0×103kg/m3×10N/kg×30m3=3×105N,满载总重力G满=m满g=(22×103kg+240kg)×10N/kg=2.224×105N,G注水=F浮′﹣G满=3×105N﹣2.224×105N=7.76×104N,则由G=mg=ρgV可得注入水的体积: V注入==

=7.76m3。

答:(1)“蛟龙号”空载漂浮在水面时受到的浮力为2.2×105N;

(2)若“蛟龙号”某次满载时下沉是采用注水方式实现的,至少注入7.76m3的水。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力公式、物体的沉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要求认真审题灵活应用相关公式。

8.在物理实验操作考核中,水平桌面上放置底面积为100cm2的圆柱形容器(不计容器壁厚度),内有12cm的水(如图甲),某考生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金属圆柱体,从液面开始缓慢浸入水中,拉力F与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当圆柱体下表面距液面为10cm时,系圆柱体的细线恰好松开,圆柱体沉入容器底部(水未溢出)。如图内所示(g取10N/kg)

求:

(1)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2)圆柱体的体积;

(3)圆柱体沉入底部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分析】(1)根据图象分析出圆柱体未浸入水中时和浸没在水中后的拉力,根据公式F浮=G﹣F′求出圆柱体浸没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2)根据V=Sh求出根据F浮=ρ液gV排计算圆柱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即为圆柱体的体积;(3)计算出水和圆柱体的总体积,然后利用V=Sh求出水的深度,再利用p=ρgh计算圆柱体沉入底部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解答】解:

(1)由图乙可知,圆柱体未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读数F1=3N,圆柱体浸没在水中后弹簧测力计读数F2=2N,由称重法可得,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F浮=F1﹣F2=3N﹣2N=1N;(2)由F浮=ρ水gV排得,圆柱体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 V排==

=1×10﹣4m3=100cm3,因圆柱体浸没在水中,则圆柱体体积:V=V排=100cm3;(3)圆柱体未浸入水中时水的体积: V水=S容•h=100cm2×12cm=1200cm3,圆柱体沉入水底后,圆柱体与水的总体积: V总=V水+V柱=1200cm3+100cm3=1300cm3,则圆柱体沉底后水的深度为: h′===13cm=0.13m,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ρ水gh′=1×103kg/m3×10N/kg×0.13m=1.3×103Pa。答:(1)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为1N;(2)圆柱体的体积为100cm3;

(3)圆柱体沉入底部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1.3×103Pa。

【点评】此题考查浮力、液体压强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能够通过图象确定物体的重力和浸没时的浮力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9.如图所示,轻质杠杆可绕O点转动,杠杆左端A处挂了一物块,右端B处施加一个F=3N的拉力,此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得OA=30cm,OB=20cm。(1)求绳子对杠杆A端的拉力。

(2)若物块的体积为10cm3,求物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

【分析】(1)知道拉力的大小和力臂的大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求出绳子对杠杆A端的拉力;

(2)物体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受到的浮力。【解答】解:(1)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 FA•OA=F•OB,则绳子对杠杆A端的拉力: FA=F=×3N=2N;

(2)因物体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所以,物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

﹣F浮=ρgV排=1.0×103kg/m3×9.8N/kg×10×106m3=0.098N。答:(1)绳子对杠杆A端的拉力为2N;(2)物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为0.098N。

【点评】本题考查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应用题。

10.某型号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4×104W,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是1600N.在额定功率下,当汽车匀速行驶时,求:(l)发动机所提供的牵引力大小;

(2)汽车行驶10min牵引力所做的功;

(3)汽车行驶速度的大小。【分析】(1)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大小相等;

(2)知道发动机的功率和行驶时间,根据W=Pt求出牵引力所做的功;(3)根据P===Fv求出汽车行驶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1)因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发动机所提供的牵引力大小: F=f=1600N;

(2)由P=可得,汽车行驶10min牵引力所做的功: W=Pt=4×104W×10×60s=2.4×107J;(3)由P==v===Fv可得,汽车行驶速度的大小: =25m/s。

答:(l)发动机所提供的牵引力大小为1600N;

(2)汽车行驶10min牵引力所做的功为2.4×107J;

(3)汽车行驶速度的大小为25m/s。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和做功公式、功率公式的应用,要注意功率P=Fv的应用。

11.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航空母舰上将安装电磁弹射器以缩短飞机起飞距离,如图甲所示,航空母舰的水平跑道总长L=180m,其中电磁弹射器是一种长度为L1=120m的直线电机,该电机可在弹射时提供一个恒定的牵引力F牵=5×105N.求:

(1)弹射器对舰载机所做的功。

(2)该舰载机加速起飞后掠海匀速直线飞行至目标地执行任务。图乙是该过程中舰载机的速度和时间图象,请计算出目标地离航母的距离。

(3)为了获得更大的升力,起飞时应让飞机逆风起飞。请用物理知识简要说明理由。【分析】(1)由题干可知:电磁弹射器的长度和牵引力,由功的公式弹射器对舰载机所做的功;

(2)由题知,舰载机加速起飞后掠海匀速直线飞行,由图乙可得出速度和飞行时间利用s=vt求出距离;

(3)根据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回答,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这样,当飞机起飞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流速小,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到的压力差便形成向上的升力。【解答】解:(1)弹射器对舰载机所做的功: W=F牵L1=5×105N×120m=6×107J;

(2)由题知,舰载机加速起飞后掠海匀速直线飞行,由图乙可知v=300m/s,t=15min﹣0.5min=14.5min=870s,由v=得:

s=vt=300m/s×870s=2.61×105m;

(3)因为飞机起飞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流速慢。机翼上下方所受空气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当飞机逆风起飞时飞机的速度不需要加速到很大,飞机就可相对空气有一个较大的相对速度,从而获得足够的升力。答:(1)弹射器对舰载机所做的功为6×107J。(2)目标地离航母的距离为2.61×105m。

(3)飞机逆风起飞时飞机的速度不需要加速到很大,飞机就可相对空气有一个较大的相对速度,从而获得足够的升力。

【点评】本题考查功的计算、速度公式和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应用,同时考查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12.如图所示,工人利用滑轮组将沙子从地面提升到距地面6m高的三楼,沙子的质量为50kg,装沙子的桶的质量8kg,动滑轮的质量为2kg,工人匀速拉绳子的力为300N(忽略摩擦和绳重,g取10N/kg).求:(1)工人做的有用功;(2)工人做的总功;(3)工人做的额外功。

【分析】(1)已知沙子的质量和提升的高度,利用W=Gh=mgh可求得工人做的有用功;(2)由图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2,拉力端移动的距离s=2h,利用公式W=Fs求拉力做功;

(3)由于忽略摩擦和绳重,提升动滑轮和桶做的功为额外功,总功减去有用功即为额外功。【解答】解:(1)工人做的有用功:

W有=Gh=mgh=50kg×10N/kg×6m=3000J;

(2)由图知,n=2,拉力端移动的距离s=2h=2×6m=12m,拉力做的总功:W总=Fs=300N×12m=3600J;(3)忽略摩擦和绳重,工人做的额外功: W额=W总﹣W有=3600J﹣3000J=600J。答:(1)工人做的有用功为3000J;(2)工人做的总功为3600J;(3)工人做的额外功为600J。

【点评】本题考查了使用滑轮组时有用功和额外功的计算,知道忽略摩擦和绳重,提升动滑轮和桶做的功为额外功是本题的关键。

13.新能源车具有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优点。如图所示,在一次测试过程中,该车在水平路面上5分钟内匀速直线行驶了9000米,发动机的功率为52千瓦。(1)该车在这次测试过程中牵引力所做的功为多少?(2)该车受到的水平阻力为多少牛?

【分析】(1)知道发动机的功率和行驶时间,利用W=Pt求牵引力所做的功;

(2)知道行驶的路程,利用W=Fs求牵引力;汽车匀速行驶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阻力和牵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解答】解:

(1)牵引力所做的功:

W=Pt=52000W×300s=1.56×107J;(2)由W=Fs得牵引力: F==≈1733.3N,因为该车匀速直线行驶,所以受到的阻力: f=F=1733.3N。答:(1)该车在这次测试过程中牵引力所做的功为1.56×106J;(2)该车受到的水平阻力为1733.3N。

【点评】本题考查了功、功率的计算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计算时注意单位同一。

14.如图所示是打捞物体的模拟装置。现电动机带动钢丝绳自由端以0.5m/s的速度匀速拉动滑轮组,经过5min将体积为0.1m3的物体由海底提升到海面,物体离开海面后钢丝绳自由端的速度变为0.49m/s,此时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比物体在海水中时增大了12%(不计物体的高度、绳重和摩擦,ρ物=7.6×103kg/m3,g取10N/kg,ρ海水取1.0×103kg/m3)。求:(1)物体浸没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2)物体在海底时的深度;

(3)物体在海底时受到海水的压强;

(4)物体在海面下匀速上升过程中,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计动滑轮体积)

【分析】(1)物体排开海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浸没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

(2)由图知,n=5,物体升高速度等于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的,利用速度公式求物体在海底时的深度;

(3)利用p=ρgh求物体在海底时受到海水的压强;

(4)利用G=mg=ρgV求物体重力;设物体在水中电动机的功率为P1,钢丝绳自由端的拉力为F1,P1=F1v1;物体在离开水面后电动机的功率为P2,钢丝绳自由端的拉力为F2,P2=F2v2;而物体在离开水面后电动机的功率比物体在海水中时增大了12%,据此求F1、F2的大小关系; 由图知,n=5,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F1=(G﹣F浮+G轮),F2=(G+G轮),进一步求出动滑轮重力,物体在海面下匀速上升过程中,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解答】解:

(1)物体浸没在海水中时,排开海水的体积:V排=V=0.1m3,则物体浸没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

F浮=ρ海水gV排=1.0×103kg/m3×10N/kg×0.1m3=1000N;(2)由图知,n=5,物体升高的速度: v物=v=×0.5m/s=0.1m/s,由题意可得,物体在海底时的深度: h=v物t=0.1m/s×5×60s=30m;

=。(3)物体在海底时受到海水的压强:

p=ρ海水gh=1.0×103kg/m3×10N/kg×30m=3×105Pa;(4)物体重力:

G=mg=ρ物gV=7.6×103kg/m3×10N/kg×0.1m3=7600N,设物体在水中时电动机的功率为P1,钢丝绳自由端的拉力为F1,绳自由端的速度v1=0.5m/s,则P1=F1v1=F1×0.5m/s;

物体在离开水面后电动机的功率为P2,钢丝绳自由端的拉力为F2,绳自由端的速度v2=0.49m/s,则P2=F2v2=F2×0.49m/s;

由题知,物体在离开水面后电动机的功率比物体在海水中时增大了12%,即:P2=P1(1+12%),代入数据可得:F2×0.49m/s=F1×0.5m/s(1+12%),解得:F2=F1,由图知,n=5,不计绳重和摩擦,两次的拉力分别为: F1=(G﹣F浮+G轮),F2=(G+G轮),可得:

(G+G轮)=×(G﹣F浮+G轮),解得:G轮=8F浮﹣G=8×1000N﹣7600N=400N,物体在海面下匀速上升过程中,动滑轮对物体的拉力G﹣F浮 所做的功为有用功,不计绳重和摩擦,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为额外功,此过程中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100%≈94.3%。

答:(1)物体浸没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为1000N;(2)物体在海底时的深度为30m;

(3)物体在海底时受到海水的压强为3×105Pa;

(4)物体在海面下匀速上升过程中,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4.3%。

【点评】本题为力学综合题,考查了重力公式、密度公式、速度公式、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压强公式、功率公式、效率公式的应用。难点在第四问,利用提供的电动机功率关系求出动滑轮重力是关键。

15.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90N的货物匀速提升1m的过程中,所用拉力F=50N,不计绳重及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

(1)求上述过程中的有用功W有用;(2)求上述过程中的总功W总;(3)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分析】由图可知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n=2,s=2h,(1)根据W=Gh求出人做的有用功;(2)根据W=Fs求出总功;

(3)根据效率公式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解答】解:

(1)上述过程中的有用功:W有=Gh=90N×1m=90J;

(2)由图知n=2,所以绳端移动的距离:s=2h=2×1m=2m,总功:W总=Fs=50N×2m=100J;(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100%=90%。

答:(1)上述过程中的有用功为90J;(2)上述过程中的总功为100J;(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90%。

【点评】本题考查了使用滑轮组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搞清各力与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熟练运用相关公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6.“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清明节人们到英雄山扫墓,铭记历史、缅怀英烈。如图所示,位于英雄山山巅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通高约34米,由塔身和水平基座两部分组成,塔身平面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6米,采用乳白色花岗岩砌成,高耸入云。已知该花岗岩的密度为2.6×103kg/m3,塔身花岗岩体积约为60m3.取g=10N/kg。通过计算回答:(1)革命烈士纪念塔塔身的质量是多少?(2)纪念塔塔身对水平基座的压力是多大?(3)纪念塔塔身对水平基座的压强是多少?

【分析】(1)知道花岗岩的密度和塔身的体积,根据公式m=ρV就可以计算出纪念塔的质量;(2)塔身对水平基座的压力等于塔身的重力;

(3)已知塔身与水平基座的接触总面积(受力面积),利用p=求塔身对水平基座的压强。【解答】解:

(1)花岗岩的密度为ρ=2.6×103kg/m3,整个塔身体积V=60m3,由ρ=得塔身的质量:

m=ρV=2.6×103kg/m3×60m3=1.56×105kg;(2)塔身对水平基座的压力等于塔身的重力,即:F=G=mg=1.56×105kg×10N/kg=1.56×106N;(3)受力面积S=10m×6m=60m2,塔身对水平基座的压强: p===2.6×104Pa。

答:(1)革命烈士纪念塔塔身的质量是1.56×105kg;(2)纪念塔塔身对水平基座的压力是1.56×106N;(3)纪念塔塔身对水平基座的压强是2.6×104P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重力公式、压强公式的应用,要知道塔身对水平基座的压力等于塔身的重力。

17.按照标准,载货车辆对地面的压强应控制在7×105Pa以内。有一辆总质量为24t的12轮平板车(如图甲),每个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04m2.在平直公路上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车重的0.05倍,图乙是它启动后的一段时间内的v﹣t图。求:(取g=10N/kg)(1)车辆的重力是多少?

(2)7~12s内车辆驶过的路程是多大?该段时间内受到的水平牵引力是多大?(3)车轮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超出规定的标准了吗? 【分析】(1)知道车辆的质量,利用G=mg求其重力;

(2)由图乙可知7~12s内车辆行驶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行驶路程;在平直公路上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f=0.05G车;由于汽车匀速行驶,汽车的牵引力和受到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可求牵引力;

(3)汽车对地面的压力等于自身重力,求出受力面积,利用压强公式求汽车对地面的压强,和对地面的控制压强比较得出是否超出规定的标准。【解答】解:

(1)车辆的重力:

G车=m车g=24000kg×10N/kg=2.4×105N;

(2)由图乙可知7~12s内车辆行驶速度v=6m/s,行驶路程:

s=vt=6m/s×5s=30m,在平直公路上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f=0.05G车=0.05×2.4×105N=1.2×104N; 因为汽车匀速行驶,所以汽车的牵引力: F=f=1.2×104N;

(3)汽车对地面的压力: F=G车=2.4×105N,受力面积:S=12×0.04m2=0.48m2,汽车对地面的压强: p===5×105Pa,因为5×106Pa<7×105Pa,所以该汽车没有超出规定的标准。答:(1)车辆的重力是2.4×105N;

(2)7~12s内车辆驶过的路程是30m,该段时间内受到的水平牵引力是1.2×104N;(3)车轮对地面的压强是5×105Pa,没有超出规定的标准。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重力公式、速度公式、压强公式和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计算时注 意受力面积是12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易错点!

18.新能源车具有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优点,如图所示。在一次测试过程中,该车在水平路面上5min内匀速直线行驶了8000m,发动机的功率为52kW。(1)该车在这次测试过程中牵引力所做的功为多少?(2)该车受到的水平阻力为多少牛?

【分析】(1)知道发动机的功率和行驶时间,利用W=Pt求牵引力所做的功;

(2)知道行驶的路程,利用W=Fs求牵引力;汽车匀速行驶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阻力和牵引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解答】解:

(1)由P=可得,牵引力所做的功: W=Pt=52000W×5×60s=1.56×107J;(2)由W=Fs得牵引力: F===1950N,因为该车匀速直线行驶,所以该车受到的阻力:f=F=1950N。答:(1)该车在这次测试过程中牵引力所做的功为1.56×107J;(2)该车受到的水平阻力为1950N。

上一篇:好习惯早养成教案下一篇:小学一年级复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