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关系调查研究(共8篇)
摘要: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两个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学师生关系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其它一切关系的基础,是建构和谐文明校园和提升高校实力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着诸多急需改善的问题。在当前的大学校园里,师生之间总体上能够体 现积极向上的、和谐的交往关系,但师生交往频率不高,师生关系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 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教育事业的 发展,还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人际关系、未来生存 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分析当下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的策略是必要而有意义的。
关键词: 中国 高校 师生关系 问题 对策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04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每个时代人们的关注点。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大学师生关系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向不良方面发展。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出现黄金发展时期,高校师生关系更加受到重视。
我国的教育现状具有特殊性。大学生习惯了中小学班主任各科任课老师的跟班,进入大学后不适应大学特殊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方式,公共课、选修课、必修课等方式多样的课程也导致了与各个任课老师不同模式的师生关系,大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大学教师基本上都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照顾学生不像中小学那样周全,大学生都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生能否转变思想,适应大学模式也是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独生子女较多,独生子女这一群体如何看待师生关系,独生子女的性格是否会影响高校师生关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要素,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和学的师生关系,进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学校、社会是相互促进发展的,因此,师生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探讨和研究高校师生关系,使人们从更多层面和角度来认知和理解师生关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师生关系内涵,丰富高等教育理论成果。
2、现实意义
首先,通过对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的指导实践,从而有利于师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其次,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尤其引人注目,研究高校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育水平、改进教育体制,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制定正确合理的教育政策方针,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目的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探索和研究高校师生关系,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构建有利于高校高等教育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二、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现状的发展状况与评价
(一)师生关系的界定
我国教育理论界关于“师生关系”含义包括:
(1)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师生关系就微观而言 ,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 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3)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 ,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 ,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其中以教育与被教育、促进与发展为最高核心层次 ,由它制约着师生间的管理关系、人际关系、伦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研究者对师生关系的认识也逐渐从单一的教育教学领域走出,从教育、心理、社会、文化、哲学等多学科、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领域中审视师生关系,将其置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来展开研究,如周新林就认为“师生角色关系的本质内涵是学习——促进关系”;陈桂生认为:“师生关系有三重性质:教育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和自然的人际关系 ,而社会关系的根本性质决定师生关系的性质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金生鈜认为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育性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的人际交流的一部分 ,也就是从属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一种 ‘生活关系’”;师生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 “主体——客体关系 ,或手段——目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何素萍从客观性和媒介特殊性 ,师生之间交往的需要性和个人性、直接性和可感性、情感性和多样性探讨了师生人际关系的特征 ,认为“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它体现着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或心理关系”。
(二)国内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于师生关系问题,曾长期争论教师和学生到底谁为主客体,师生关系理论一直不能有新发展。“学生主体说”、“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师生双重主客体说”、“交互主客体说”等先后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也越加突显出来,师生关系的研究角度、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呈现发散的态势。
孙俊三教授指出“一种全面超越的师生关系研究范式开始迅速生长,这种研究范式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现代性,注重师生之间在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注重师生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①”
1、关于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研究
高等教育作为整个社会运行系统的一部分,应当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一致。在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也应当是安定有序、富有人本精神的和谐校园。学者徐洁则主张新型师生关系将以民主、平等、对话为特点,师生关系的作用至关重要。
杨元业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为基础,认为完善和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和师生关系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归宿,是建立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时必然诉求。”
2、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
这个方向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影响因素、现状、重要性以及建立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对策等方面。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1)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研究一些研究者们的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总体令人满意,但也存在着异化,甚至扭曲现象。
李院莉认为,目前我国大学师生关系好的一面为:“教师与学生相处和谐”“学生也尊敬、崇拜教师”。但也存在着“师生交流被动、感情转淡等一些不和谐的方面。②
何莉的研究表明,有部分教师很少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师生感情淡漠。不少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师权威,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思想交流、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异化。
蒋思勤的研究则表明,在师生之间的人际和谐程度中,在招呼问候、平等身份尊重、观念与时俱进着三项都显示师生关系基本和谐。但由于师生双方在交往中情感投入比较少,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深度不足,层次不高。所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深度不足,层次不高。
(2)关于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研究
学生、教师、高校以及社会都对师生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何莉认为,由于师生比例过大、高校过度重视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出现了许多问题。唐清云认为,影响大学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学生的个性因素、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因素和年级因素③。郑少君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探讨了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认为教师方面的原因有: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政治工作人员重管理,轻交流,重惩罚,轻疏导。学生方面的原因有:大学生对高校的期 ①② 孙俊三:《我国当代师生关系研究范式的扬弃和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04(4):44—47 李院莉.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年 5 月
③ 唐清云.对大学师生关系的调查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3(7):49-50 望值同现实的差距、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滋长①
(3)关于构建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研究 研究者们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江易华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才能使各要素间发生一定的联系和作用,从而使教育过程得以实②现。刘岩认为,师生之间的感情良好,学生心理上就会把教师的管理较快地内化为自己的需求,进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4)关于建立高校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对于如何建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从学生的角度,田园认为,学生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学识;主动与老师沟通,消除误解。从教师的角度,李院莉认为,要加强大学教师的职业修养,大学教师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从学校和社会角度,罗锦银认为:“学校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校要主动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二)国外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比较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往过程,不局限于师生何为“主客体”、何为“中心”,比较偏重于实证性研究,大多通过调查问卷、实验观察师生交往的微观方面,分析实验结果,最终形成相关的师生关系理论。
1、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
心理学学者,主要研究教育与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教师期望”的研究者罗伯特与勒诺发现,教师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于 1968 年提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杰斯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出发,提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真实、接受、理解三种品质。
2、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
老师和学生都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因此师生关系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社会学可分为两大学派:和谐理论学派和冲突学派。其中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有两大模式:社会体系模式和交互作用模式(1)社会体系模式
① 郑少君.高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与构建对策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67-69 江易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年 5 月 ② 具有代表性的有盖泽尔、塞伦的班级师生社会体系模式,认为社会行为受到仆人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并强调班级团体的气氛。阿什勒(B.J.Ashleg)的班级师生关系模式。他认为师生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教材中心型师生关系、教师中心型师生关系、学生中心型师生关系。(2)交互作用模式
具有代表性的有李威德的小团体沟通模式以及佛朗德斯的师生交互作用模式。交互作用模式认为教师对学生的适时指导、沟通、评价,才会形成良好的团体气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产生影响。
3、后现代主义教育者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解
二十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教育者通过自身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对师生关系有了独特的认识。利奥塔认为,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一场革命在知识领域不可避免,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改变:学生不再是关注社会的“自由精英分子”,而变成主动的信息获取者;教师则成为信息控制专家,不再仅是传授知识解决困惑①;弗莱雷指出,“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②;理查德·罗蒂强调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传递真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必须能够使学生产生对话③。
4、德国教学论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探析
德国教学论专家 K.沙勒与 K.H.舍费尔,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 “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教育者已注意把师生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来认识和开发,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派—交往教学论学派。交往教学论非常重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当是平等的。
三、当前研究状况及评价
我国学者,对于师生关系问题,曾长期争论教师和学生到底谁为主客体,师生关系理论一直不能有新发展。“学生主体说”、“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师生双重主客体说”、“交互主客体说”等先后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也越加突显出来,师生关系的研究角度、研究方向、研究思路呈现发散的态势。
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关于高校独生子女与教师的关系方面研究甚少,经济的发展,科技知识的进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 ①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知识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R],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153 ② [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3-55 ③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173 生日渐享受着前人享受不到的,因此,独生子女与教师的关系应当更加受到重视。
四、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方案
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目前研究的学者较多,研究成果显著,多数学者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于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然而,我个人认为研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高校师生关系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我国人口众多,研究大多数情况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些特殊的人群,目前的80后90后,独生子女都呈现出其群体内的特殊特点,对此应当重视;其次,大多数学者的问卷采用的是已有的问卷,再将之修改,而这些原始问卷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会状况;最后,关于问题与对策方面,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是,怎样评价最合适的对策是最重要的,因此,学者应当更加重视实践,以获得最有价值的对策。
参考文献
近年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各地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特别是近几年民办高校达到了顶峰。伴随而来的则是师生关系问题的产生。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和谐与否、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因此就需要把形成良好的大学分为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师生关系的含义和特点
1.1 师生关系的含义
(1)交往与关系。什么是交往?综合上述,我们认为,哲学上所指的交往范畴就是指人与人或与人群共同体之间为了改变生存环境,通过媒体中介开展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改造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所形成的普遍性的社会关系。(2)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观点是基于社会关系来讲的。他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但是交往只是从一种视角揭示教育活动,并不能完全揭示教育的本质特征。而教育本质就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3)师生关系。何谓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以实现教育为目的的活动,通过独特的身份和地位形成的关系体系。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1.2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有着很复杂的情感关系,它不同于其他学段的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自身的特点:第一,民办高校师生关系除了因为考试、录取制度建立起来的特定关系以外,更多的是理性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很好的维系着校园人际关系,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第二,民办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因此形成的师生之间的长幼关系,使两者更好的成为紧密的朋友。第三,在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主导学生,虽然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行为规范要保持一致,但是教师和学生的自身发展不一定形成合力。因为教师和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所以在思想观念和知识层次等都有着差别,这就构成差异性。第四,民办高校师生之间具有互动性。因为双方在情感上都具有一定的成熟程度,两者之间的情感是相互影响的。而角色的期待在民办高校中表现尤为明显,两者互动能够尽快实现期待目标。
2 当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当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1)依附关系。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权威依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学方面还是以传授为主,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因此师生关系只是作为教学的必要条件而存在了。这样权威依附式的师生关系并不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也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兴趣。(2)疏散关系。没有网络时代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有很重的位置。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来源,因为在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已经弱化。比如,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不主动,师生之间缺少了感情交流和沟通,开始变得淡漠。因此,在网络为王的时代,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深深地被打上了“疏离性、专制性、对象性”的烙印。(3)传播关系。为了避免教师只围绕知识传递师生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避免教育关系减去弱化,从而保证教育成果能够积极向上。
2.2 当前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1)师生心理距离扩大。师生交往包括课堂交往和课外交往两方面,是实现师生有效交流的基本途径。但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就造成师生之间情感关系淡漠。目前在民办高校师生之间表现尤为明显,主要表现在“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学生也只是在学业上有问题时,去请教老师,其他事情是不会向老师求助等。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教师就很难真正意义上了解学生的想法。虽然大学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但是与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有着本质的区别。(2)师生之间误解加深。通过调查显示,很多学生还是希望和老师成为朋友的,这样才能够互相理解,相互支持。他们希望在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学生往往情绪低落,没有学习的热情。
3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对师生关系培养不够重视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对师生关系作过精彩的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是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两者才能保持互动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得大学生保持自身该有的个性。(2)教师考核制度不科学,导致教师不去处理师生关系。由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就兴起针对教师的量化考核模式。把教师所有的劳动都与收入挂钩,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就照本宣读,对教育教学没有热情,只在乎最后学生整体分数的局面。(3)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相融合的信息化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形成不同特色的师生关系。由于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多样化的文化逐渐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为了避免与多元化发生碰撞,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 民办高校师生关系改进的对策
(1)民办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观念指导行动只要是从观念上入手,来构建新式师生关系的坚实基础。要构建民办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就要做到重视师生关系,加强师生关系的制度建设,从领导到教师,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构建新式师生关系奠定思想基础。(2)改革民办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民办调查为了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就要明确评价目标,把评价结果能够及时反馈。还要正确对待评价标准,这样才能保证教师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来严格职教。(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为了构建民办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就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样才能架起师生交流合作的桥梁,建立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通过了解双方才能够真正了解自身的不足,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保持稳定、持久的师生关系。
5 结束语
师生关系是教育界永恒的、敏感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新兴的民办高校师生关系也不断在进行转变。虽然还存在不足,但是却摒弃传统的不足不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为如何实现民办高校师生关系发展提供了一些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谈和谐教育[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杨元业.试论现代师生关系和谐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3]徐洁.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摘 要】高校师生关系多年来一直是热门话题。大学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大学,作为大学核心角色的教师和学生。本研究通过在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抽样调查,研究了师生关系的现状和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师生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教学与管理 师生的沟通 师生沟通的对策
一、前言
大学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大学,作为大学核心角色的教师和学生,他们的关系应该呈现出宽容、和谐、平等、交流、互动的特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本研究组织实施了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师生关系的调查,学生调查样本200人,抽样总体为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2000千余人。老师调查样本100人,抽样总体为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教师150人。调查采用国家统计部门提供的抽样方案,按照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统一问卷、直接面访的方式进行,有效样本容量为274人,经验定,本次调查的置信度在95%以上,最大抽样误差不超过3%。
二、师生关系的现状及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我院师生对当前的师生关系状况总的来说是满意的,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认为满意(包括很满意和满意)的学生数为125人,占总数的66.5%。而教师在回答“你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是否满意”这一问题时,觉得“满意”的为62人,占总数的62%。这表明我校师生关系总体来说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师生的教学负担超载、心理压力过重、情感交流困难的倾向普遍存在,教师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方式、方法欠当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调查显示,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是比较高的,但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尊重学生的意识和教育艺术,包括语言艺术还亟待改进与提高。教师在回答“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时选择“关系不大”的有17人,占17%。认为“教师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40人,占46.5%。而在教育教学中“基本能”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的有54人,占54%。可见要解决这个问题裂,需要教师加强个人学识与人格的修养、完善与提升。
(二)师生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有待缩短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师生交往与沟通的现状是不满意的。师生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对话交流、心理沟通,因而未能建立起相容互通的心理关系。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当前与老师的关系”时,选择“我尊重他,他也尊重我”的99人,占52.3%,选择“我尊重他他不尊重我”的16人,占8.5%,另外从调查数据与访谈情况来看,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十分迫切和必要。
(三)师生对沟通的责任和义务存在较大差异
调查揭示,我校师生的道德关系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从学生问卷中可以发现,学生在回答“老师对你的关心程度”时,有占69.1%的130名学生认为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其他的不管,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方面,尽管大多数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但仍有43%的教师做起来有困难,以上情况表明,加强师德建设任重道远。
三、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分析
(一)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导致师生关系疏远
有15%的学生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16%的学生觉得与教师相处十分愉快;23%的学生认为教师不想、不愿、不主动与他们沟通,从而导致师生间沟通出现障碍。以上现象的产生,有以下原因: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师生观影响,师生之间体现着“师道尊严”,部分教师仍以“权威者”“教育者”的形象自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宰、权威地位仍未动摇,这种旧的师生关系依然存在;其次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与学生深入交往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要上好课即可,因而导致双方疏远与冷漠,以上非平等的沟通前提,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
(二)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懂得沟通技巧
调查中,我们发现,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除了非平等沟通、师生不同的心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不懂得沟通技巧。调查资料显示,学生认为不喜欢与教师沟通的原因不是沟通双方存在代沟,认为存在“代沟”的只占12.82%;也不是老师喜欢摆架子,认为老师喜欢“摆架子”的不足10%;或者“其他原因”占16.49%。而认为“不知道用什么沟通方式”的却高达60.80%。
(三)时间是最大的问题
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抱怨玩游戏的时间都不够,更何况花时间跟老师交流;一部分学生忙于学生会、社团活动,时间也紧;另一部分学生忙于各种文体活动,比如各种排练;有些学生反映,大部分教师上完课就急着回去,更不要说没课的时候,人影都见不着。
四、高校师生沟通对策的几点建议
(一)对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与支持
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相应增加对师生良性沟通动机的鼓励和宣传,引导和提倡,从而使学生对良性沟通动机的肯定与信心,消除害怕与教师沟通被误解为讨好教师,达到其他不良目的的思想负担;其次,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表现出良性沟通动机的需求心理,给予良性沟通动机以积极的暗示,思想的鼓励和行动的支持,从而在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给予宽松的沟通环境,促进师生沟通的更好实现,最终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以平等为沟通前提
管理学中的位差效应理论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位差效应在人际沟通与交流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其对沟通过程中双方心理有直接的影响。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惧心理,无法大胆、坦诚地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则多以权威者、施予者的身份出现,难于以成人的心态对待已经成人的学生;以至于沟通不成功或者根本无法进行。针对调查中高校学生处于“断乳期”的特殊情况和师生双方都希望以“朋友”的角色进行沟通的沟通期待,师生要进行有效的沟通,笔者认为最有效和最为可行的应该是首先应确立以平等为双方沟通的前提的沟通思想。
(三)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
目前江西省以及我国大部分高校师生沟通多局限为课堂、讲座等一对多的沟通方式,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及单一的沟通方式是调查中影响高校师生沟通的最大障碍。为此,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是解决目前高校师生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
采用面对面的沟通、书信沟通、电讯沟通等方式扩大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和次数。电子通信设备的不限时性和灵活性使沟通不限于时间、地点等因素,随时可以进行。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可联系的电子通讯方式,可以是电话号码、电子邮箱、QQ号等等,建立信任。其次,在学校网络上建立“师生论坛”,学校相关部门定期在论坛上发布、更新相关信息,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可在论坛上与教师进行交流;通过论坛,师生之间可以在此敞开心扉,自由交流,畅所欲言,不但能增进情感,还为教师及时发布教学信息,通知教学事项提供快速的服务,为师生沟通提供互动的平台。
(四)个性化的沟通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沟通需要
个别沟通。针对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个性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不同的沟通需求、不同的思想认识,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不能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方法处理所有学生的问题,师生可选择个别沟通的方式,一对一进行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进行交流。团队沟通。团队的人数以三到五个为宜,通过学生事前与教师约定谈话问题的方法开展,如“大学生大学期间是否可以恋爱”问题,师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的方式交流思想,加深认识,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五)学习一定的沟通技巧
有了良好的沟通动机、形成平等的沟通意识、具备一定的沟通环境氛围,要达到师生良好的沟通,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以提高沟通的能力。调查中,师生普遍认为,师生沟通的障碍还表现在对沟通技巧的缺乏,不懂得沟通技巧,往往给期望沟通者带来许多的困惑和尴尬,甚至令沟通无法进行,因此,师生都应加强沟通技巧的学习。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大一新生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心理教育等课程,然而,开设人际沟通课程的学校却极少,个别学校在全校性选修课程中开设了“人际沟通”,但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只能在教有余力的情况下才开设,不能保证每学期或每年课程的开设,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伍茂国,徐丽君.人际交流[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王维,林涛.素质教育与师生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
一、研究的意义
师生关系式学校中最基本也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包含十分丰富的社会、伦理、教育、哲学、和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长期以来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也是世界性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近年我国主要教育理论研究为依据,探讨现代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寻找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美国及西方一些国家流行的现代师生关系研究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相互作用模式,另一种是社会体系模式。前者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威特的“小团体沟通模式”、美国心理学家贝勒斯的“师生相互作用过程模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佛兰德斯的“师生交互作用模式”,后者如盖慈尔和塞伦的“班级师生社会体系”阿什勒的“班级师生关系模式”等。这些研究方法值得借鉴。目前,我国学者提出了师生关系研究模式、师生关系本质、师生关系类型及调节机制、师生冲突的冲突及其价值。
1980-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央教科所《教育研究》、山西省教科所《教育理论及实践》等3本教育理论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统计数据中论文总数为15373篇,其中关于教师问题489篇,关于学生问题312篇,专门研究师生关系问题的226篇,占论文总数的1.5%。在这226篇当中论述师生关系的148篇,道德关系的19篇,情感关系的35篇,师生关系实验的15篇,研究综述9篇。总体来看,专门探讨教师问题或学生问题的较多,对二者关系较少探讨。从师生关系研究本身来看,教学角度的研究数量最多,质量较高。而对师生之间心理、道德、文化、法律、经济、政治关系的探讨过少,甚至无人问津。
三、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中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相关课题,由攀枝花市红格小学承担。现在学校教学课堂上存在的一种现象:老师感觉“学生难教,教师难做”、学生不懂如何“敬爱师长、尊师重道”,师生之间缺乏一种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学活动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实质上,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全过程,师生之间的和谐合作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是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是保证课堂任务和效果完成好与坏的关键。对师生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不过由于学者们理论假设、研究视角不同,对师生关系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师生关系的探讨都局限于对师生关系性质的探讨,即师生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而缺乏对其现状的研究,或者说缺乏对当下师生关系现状的现实关注。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我们既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对学生和社会来讲,就是要尊师重教。两者必须结合”。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必须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本课题主要以老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已有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重点探究现今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问题产生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探究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必要条件,力图达到构建真正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由此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是一种回答和解决问题的尝试性策略,具有实验假说的性质。因此,要考虑实验成果的普遍意义及其可行性。因此在学校6个年级中每个年级抽取2个班师生进行抽样调查。
(二)研究时间
2013年9月——2014年1月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比较研究法、实验法,并对阶段和最终成果进行检侧和综合展示。
文献法:查阅相关理论及成果,分析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问卷法:通过分别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总结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比较研究法,实验法:对研究班级的师生关系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策略及与学生的交往策略,研究实施阶段与原有师生关系相比较,总结研究过程中的进展并不断改善研究方法。
(四)研究原则
针对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分析良好的师生和谐关系是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教师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教师的学识水平、师德修养、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学态度和方法等,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研究工作的进行中要以老师为关键,并将以下几点作为研究指导原则:
1、教师自身魅力对学生的吸引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
2、对学生的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3、对学生的关怀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4、对学生的理解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开学前的暑假-2013年9月);讨论研究实施过程及影响因素的控制方法,查阅已有经验及研究成果,总结影响师生关系的原因,正对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群体,分别制定合理的问卷调查表。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2月):
(1)开展对老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工作,总结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师生关系的原因并整理资料。
(2)利用每次教师集体会议时间将资料分发给实验班级的老师,让教师能够了解自己与学生交往中的主要问题并做到及时纠正。(3)每月针对实验班级的老师召开讨论会,讨论改善与学生交往方法后师生关系是否得到改善并对相关疑惑的地方做出讨论及解答,在讨论过程中记录有关研究内容,针对相关研究难点做出研究方案改善。每月针对研究人员召开一次讨论会,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交流各自的具体做法,研究次月工作开展方式。
3.总结阶段(2014年1月):分析调查问卷表和积累的资料,编写简明直观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写出总结报告。
(六)研究条件
实验设计适合学校现行教学管理,教师队伍较为整齐,学校领导大力支持,拨有实验专款。
(七)研究人员及分工
组长及组员5人,组长给每位组员分配任务并做好学校领导及试验班级的老师的协调工作。准备阶段:组员们负责相关理论资料的收集整理,并制作问卷调查表。实施阶段:组长再次与学校领导及老师协调试验班级事宜;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问卷调查工作;每个月组长负责召开讨论会,组员负责记录研究相关内容。总结阶段:全体成员分析调查问卷表和积累的资料,编写简明直观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写出总结报告。
五、经费预算
资料印刷费:150元
会议费:200元
材料费:200元
总计:550元
六、预期成果
本次成都市锦江区“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检测体系,促进区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项目之《师生关系评价学校反馈报告》的结果主要显示:在本区参评13所学校中,我校的师生关系总体满意度处于较高的水平。具体表现在(1)我校班主任与非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总体平均分都高于本区;(2)本校班主任自评在“亲密性”上得分率在本区排名第4位,他评得分率在第2位。本校班主任自评在“冲突性”上得分率在本区排名13位(即我校班主任的冲突性是最低的),他评得分率第11位。本校班主任自评在“满意度”上得分率在本区排名第3位,他评得分率在第3位。(3)本校非班主任自评在“亲密性”上得分率在本区排名第4位,他评得分率在第3位。本校非班主任自评在“冲突性”上得分率在本区排名第9位,他评得分率第10位。本校班主任自评在“满意度”上得分率在本区排名第4位,他评得分率在第5位。
根据报告本校师生关系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的差异比较大,主要有以下这些问题:学习有困难是否愿意请教教师;上课是否开心;教师是否用严重的语气批评学生;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感受;是否喜欢和老师聊天。因此,心理组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整改意见:一是教师应该德才能兼备;二是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三是学校提供师生的心理健康课堂。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为主体
决定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深层原因是教师的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是天生怠惰、不愿意学习的,也是不会学习的、并且学生是不愿意服从教导和遵守纪律的,那么,这位教师就会带着社会赋予的职责和权力来强制学生接受教育认为对学生的管理越严格越好。他不能放过学生的那怕一点小的错误和缺点。因此,他所选择的必然是专制的办法,他与学生建立的关系也就不可能是平等民主的。
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是有学习愿望的,也是有学习潜能的。学生都有发展成长的愿望,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的责任在于给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总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信息交流,在对学生的因势利导中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他着眼于学生的积极方面,总是看到学生的进步,而把学生存在的问题看成是成长发展中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从而采取积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这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采取的是民主的方法,他们与学生建立的关系是平等民主的关系。
科学的学生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观点:
(1)把学生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2)把学生看成是有巨大潜能的人;(3)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一无二”个性的人。
(二)加强和发展师生之间的交往
活动和交往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离开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以及活动中的频繁交往。就谈不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关系形成的首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增加与学生交往的时间次数。通过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首先的教育感染来影响学生,但同时也从学生的访谈及目光交流中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以改善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和内容。教师另一方面要减小与学生交往的空间距离。可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在课堂上来回走动巡视,减小与教室后边学生交往的空间,定期让学生换座位,减少因座位在后面的学生与教师与交往频度低的负面影响等。
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加强与学生特别是学生个体的交往。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师生关系的形态比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多样化。师生双方的修改得到充分的显现,使彼此心目中的形象有血有肉、丰满充实。相应地师生关系也变得丰富多彩。
(三)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 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提供信息,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完成,而且还能够有助于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沟通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注意交流的方式,而且还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归属感。所有的人都想自己对家庭、朋友、和学校是否重要。如果学生缺乏归属感,那么他将会退缩不前,其行为表现也出现很多不为别人接受的异常表现。因此,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应该强调每个学生都很重要,都会受到教师的公正对待。并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给学生以赞赏、爱护、帮助和支持,让他们分担管理班级的任务和承担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责任。让他们为班级和小队的建设付出努力,从而保护他们的归属感。
其次是经常关注和关心学生。对学生的关注的最好方式是每天都能与每个学生进行个别交谈。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主要精力主要放在学业优异的学生和有问题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班上其他大多数学生。由于这些学生既不能给教师带来欢乐,也不会给他们增加特别的烦恼和负担,因此很容易受到忽视。关心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通过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表示关心,同时应该保证广告之间的一致性。
最后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这是指教师应该运用语言和行动来表达他们对学生的支持、鼓励和赞赏。教师不仅应该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而且应该对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进步表示赞赏。不过要注意的是。强化学生的努力与强化他们的品质有差异。如表达“你很聪明”“你是一个好孩子”,其所表达的信息反而不够明确,甚至使学生感到不安,达不到沟通的目的。
(四)尊重与信任学生
现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强调师生互相尊重的同时,更注重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是科学施教的前提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鲜明的个性以及他们的自主自立。对学生的尊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尊重学生发表意见和建议以及表达自身情感的权力和行为;二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行为;三要尊重他们自主学习、自主交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权利和行为;四要尊重他们的创新权利和行为;五要尊重他们犯错误的权利的行为(特别是这一点);六要尊重所有中学生和个体差异,面向全体。特别是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参与、锻炼的机会和帮助指导他们,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总之,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多方面的,要有服务意识,以中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只有如此,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而信任更是尊重的前提和基础。师生相互信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信任学生,相信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相信他们是具有独立思想和丰富感情的主体;相信他们是具有巨大创造潜能并愿意开发自己创造潜能的主体;是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潜能并愿意开发自己的潜能的主体;是具有与老师与同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爱护的愿望的主体;是具有自尊心、自信心、好奇心、自强心、求知欲、表现欲和集体荣誉感的主体。
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与信任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而不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应当成为我们的教育信念。并落实在对中学生的尊重与理解的具体行为当中。
(五)、开展人际交往技能训练
作为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师生关系的训练应该从认知、情感体验、行为训练三方面进行人际交往技能训练。课堂交往技能训练方式包括:认知指导、榜样示范、体验引导方式,也是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可以从交往归因方面进行交往技能训练,因为归因的变化可以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则对行为又有直接影响。可以采取集体训练和个别训练两种方式,其中集体训练主要是通过说服、讨论、示范、强化矫正等方式定期进行,活动内容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充分认识到人品、自我修养、交往能力对于交往成功的重要性而展开的。个体训练主要是针对有交往困难的学生,采用心理咨询和定向训练两种形式。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师生关系是在师生互动的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双方的交往行为不仅要受到交往情景的影响,而且会受到交往主体特点的影响。对作为交往的一方的学生进行训练,不仅可以使他们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培养积极的交往策略,而且对提高中学生的人际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促进其积极的人际交往。因此,改善中学生师生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与老师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师生交往技能,也是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
建始县业州镇七里坪中学课题组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是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的“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子课题。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
1、本课题是总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总课题认为:当前,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这些必然深刻地影响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利益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注重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增进共识,凝聚人心,协调利益,促进发展,共建和谐。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文化中人是主要因素,学生、教师行为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研究必须深入研究师生关系问题。
2、进行本课题研究是促进我校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
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建始县业州镇七里坪中学,是一所离县城4公里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农民工子弟进城读书因素,学生数从2000年的6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1800余人,教职工从30几人到90余人,学校的快速发展带来软、硬件方面的矛盾,学校审势度势,紧抓机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管理体水平,不断明确办学思路与方向,我们提出了三个发展阶段的思路。第一步:2000——2005年,把学校建成一所硬件设施初具规模、教育教学管量规范、质量位于全县中等的学校;第二步:从2005——2010年,把学校建成县内质量一流、管理一流的农村窗口学校;第三步:从2010——2015年,要把学校办成质量优异、特色明显,在州内有较高知名度的窗口学校。根据这个发展思路,我们想要形成鲜明的办学个性特色,要依据学校的历史渊源和自身特点办成精品学校,就必须增强新课程背景下校园文化建
设研究,最终才能实现“三步走”的科学发展。因此,参与该课题的研究,对推动我校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课题界定及研究策略
(一)课题名称的界定
师生关系不是某种单一的关系,而是一个多层面的关系体系,是由教学关系、管理关系、道德关
系、心理关系乃至法律关系、个人关系等多个层面关系所构成。师生关系不是狭隘的老师和学生关系,它包含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具体研究策略
1、通过向实验班学生、教师发放《和谐师生关系现状问卷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当前影响校园和谐人际关系形成障碍因素为:
教师方面:
①学校领导的不和谐,导致圈子或帮派斗争,让教师之间勾心斗角; ②因学校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同级职称的教师之间残酷竞争;
③学科之间因考试分值不同,形成主科教师与副科教师待遇不平等; ④师生关系紧张等等。
学生方面:
①学习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②老师只关爱好学生,歧视后进生;
③老师不理解学生、不尊重学生;
④同学之间因性格、家庭贫富差距造成的不和谐问题等。
针对以上不和谐因素进行数据分析、推论。我们认为校园五大人与人的关系起决定作用是两大关系:一是学校领导(此处的领导不仅指人、还包括领导的内容、领导的方式)与教师的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此,课题组就主要针对这两大关系进行研究。
2、关注教师情感、尊重教师需求、提高教师福利,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富有“凝聚力”的群体。我们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党支部、工会、妇代会的职能,定期将学校发展规划、基础建设、学校管理、交给老师们讨论,通过职代会每两年修订一次《职称评定方案》等重大管理制度。让老师们直接参与学校管理,这种不搞花架子,不扎腾的方式关注了老师们被尊重的需要,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利用节假日,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增强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如:妇女节开展女教师爬山效游比赛。教师节老师开展趣味运动会,通过这些体育活动,让老师们获得强身健体和精神文明双丰收。重阳节把退休教师和在校老教师请到一起,召开茶话会,共同回忆过去在一起工作的历程,畅想学校美好的未来,这种活动让老教师得到尊重,心理更加愉悦,彼此之间更和谐了。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把关爱学困生、留守生作为日常管理的硬指标。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大部分学生是学困生、留守生和单亲家庭学生,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德育处把关爱学困生、留守生及单亲家庭学生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和中班分门别类做好成长记录,各班主任每学期必须找他们单独谈话二次以上,学生数不低于二十人,科任教师不低于五人。课题组统一编发了《七里坪中学建立师生和谐关系心理辅导记录表》,并要求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5、师生共写“心灵日记”,走近学生,解读心灵,校园内设置“心灵信箱”,让学生诉说心理话语。学生把自己不愿说出的困惑、疑问、烦恼等通过写“心灵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需要老师帮助就交给老师,老师以留言的方式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朋友式的忠告,或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如果是投到“心灵信箱”的困惑,课题组有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就与该同学在一种非常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沟通,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如八
(5)班某学生给班主任周老师写了一篇“心灵历程”的日记,她说:“人生有很多难关要过,自古情关最让人难过,爱情,没有对与错,只有爱与不爱,一旦进入爱情的旋涡,就很难全身而退,但是,我还是进入了这个伤心的爱情旋涡,哎„„哎„„,情爱,为什么要和我纠缠不清?”周老师回:“孩子啊!爱情是美好的,但她对于你来说是一颗未熟的果子,忘记她吧!把她珍藏在心里吧!”师生通过几次的沟通,学生终于迈过了这道坎。
6、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全面评价学生。师生关系紧张的最重要因素是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方法的陈旧,教育热情的低落造成的。老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分数,“一切都是分数惹的祸”。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大力开展赏识教育。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对班主任工作和课堂教学都有赏识教育的具体要求,如课堂上,我们要求:多一份感情投入,对学生多一些关心、关爱、多一些合理的期待,多一些积极因素的暗示,多一些鼓励和欣赏,掌握一些课堂提问、课堂评价的技巧。一个学生若生活在充满鼓励与赞美的氛围中,他们将学会自信与执着;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和公正诚实之中,他将学会自爱与正义,一个学生若生活在宽容与友善中,他将学会慷慨和热爱人生。
7、坚持抓师生文明礼仪教育。师生文明礼仪教育是促进师生和谐的重要手段,如果老师有着整洁的外表,规范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都给学生熏陶,那么学生就会潜移默化,投桃报李。因此,我们每学期都把教师礼仪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文明礼仪方面,对不同的场合,使用相应的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都有很详细的规定,现在,当您走进校园,一句句“老师好,老师您早”的话在耳边萦绕,一个个满怀尊敬的鞠躬让您如沐春风。办文明礼仪特色学校是我们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8、坚持每日十分钟读书活动,创学习型校园,以陶冶师生性情,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我们开辟的“德艺双馨”读书活动,每天晚饭后,由校园广播读十分钟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情感美文、知识天地等。每日晚饭后,校园寂静无声,随着轻音乐的响起,甜美柔和的播音,给全校师生以心灵的洗涤,让您感到书香校园的雅致。
三、课题研究初步形成的学术观点
1、学校领导集体和谐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和保障。学校行政部门之
间要协调、高效运转,校级领导要相互支持,配合、理解、形成领导和谐力。校园才没有歧视,才没有勾心斗角。
2、教师和学生关系融洽是和谐师生关系研究的根本落脚点。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
4、课堂教学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阵地。
5、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师生评价体系,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长期任务。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1、用于实验研究的精力、物力、财力还不够充足,第一次承担德育课题研究,经验不足,“严重缺钙”,在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对课题研究的效率上有折扣。
2、学校在出台激励教师课题研究的政策方面滞后,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不高。
3、所选课题,感觉还是太大,不好把握,虽然在操作层面做了不少探讨,但在理论研究方面深度不够,今后要在理论上,力争有所突破。
4、加强研究,要迅速把研究成果落实到教育教育学实践中。
执笔人:雷明武向莉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 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 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伴随着近几年的高校扩招,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 高校师生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 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矛盾、新问题, 尤其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正因如此, 高校师生关系研究成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这些关注构成了学术界关于师生关系研究的一大亮点。而在国外, 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沉稳的学理探讨阶段。无数的专论、文集出版, 学术会议召开, 新的主题和理论不断出现, 新的方法不断在尝试。十多年来, 国内学者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丰硕, 为拓宽师生关系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综合上述国内的有关研究成果, 通观师生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 尽管取得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可也暴露了我国学界在这一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从已有的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诸多研究成果来看, 大多观点仅仅停留在对师生关系的表层现象进行分析,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经验层面多, 理论层面少, 缺乏系统性。再者,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高校师生交往方式的影响还刚刚开始, 所以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或者说为了弥补在研究类似问题所出现的不足, 我们应该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以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去研究师生关系这一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系统, 去解释师生关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从而使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 以全新的视角去宏观地把握师生关系领域的研究, 使师生关系研究得以可持续地发展。
二、现代高校师生关系形成的技术基础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方式更加多元化, 其基本特点包括: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教学个体化、学习自主化、过程交互化等诸多方面。于是, 教育的传统基石也被撼动, 从前人们观念中师生的角色、形象、地位乃至心理状态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必须对其重新予以审视和解读。在数字化时代, 知识传递是双向的、流动的, 知识的表达、解读没有权威可言, 一切观点皆可讨论并将经讨论而形成。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的范围有了很大的突破, 已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课堂。数字化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学习方式和资源丰富的教学环境, 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结构和教育方式。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师生互动变成全方位性的, 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相长的含义从新的角度得到了诠释, 老师可能成为学生, 而学生也可能成为老师。师生之间也不再是传统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平等的伙伴或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三、高校师生关系形成的文化基础
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两大主要文化群体, 分别为高校教师文化和大学生文化。由于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群体, 高校师生在接触中产生冲突实属难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高校教师文化与大学生文化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引发了高校师生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体现在双方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等方面, 这种文化差异使得高校师生文化冲突成为可能, 加之目前高校普遍实施的大班授课, 使得师生间交流减少, 这种状况日积月累后会进一步造成师生文化沟通不畅, 从而最终导致高校师生间的文化冲突成为必然。在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看来, 师生间的文化冲突是学校生活的中心。师生之间存有文化心理位差。一方面, 高校教师想利用自己的优势文化来压制学生群体, 想充当学生的行为典范和价值法官, 希望把学生当作一种材料加以雕琢;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 他们不愿为他人的强制力量所支配, 力图用自己的方式自主生活和学习。长此以往, 文化冲突愈演愈烈, 致使高校师生关系显得疏离, 甚至出现严重对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高校师生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重塑校园文化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高校师生关系发展趋向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内涵将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它使教育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致使长久以来被人们所认可的高校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长远看, 这种师生关系的变化是与时俱进的。师生双方均从传统的课堂中走了出来, 以全新的方式演绎各自的角色, 使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 获得更加全面、快速、和谐的发展。
1. 建立和谐高校师生关系应以宽容、理解为主要内容的人道关系为基础。
教师和学生之间所必须维系的人道关系要求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当作劳动对象, 而且还要把他们看作是具有各种特殊的个人品质的总和的人, 即有感情、有思想、有感受的人, 这些个人品质必须在劳动过程中加以重视。人道关系在教育中的合理性就在于, 教学过程不是学生生活的插曲, 而是主旋律。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师生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 那么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都会变得枯燥无味。反之,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与学生互动, 能充分尊重、理解学生, 教学相长的良性局面才能得以实现。
2. 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态势。
(1) 树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形成尊师重教观念和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其次, 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2) 平等对话, 彰显信任。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格对等的“我—你”式对话关系。通过对话, 高校师生间应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 (3) 爱与尊重, 实现师生情感互动。教育的根本是爱与责任, 创立了爱的教育理论的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 教育的要素是“爱”。可以说, “爱”是教育的灵魂, 也是师生情感互动、升华的催化剂。师生之间的对话应以相互尊重和彼此的爱为前提。对话是促成双方理解的前提, 彼此在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相互尊重和爱。只有师生互相尊重, 师生才能把握对方的情感, 彼此才能产生精神上的相遇和沟通。这种爱与尊重是相互的, 学生要尊重教师, 同样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教师要爱学生, 学生也要爱教师, 双方不应该是单行线。教师付出爱与尊重的同时, 也收获学生的爱与尊重, 教师才能体现自我价值, 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才能迸发出更多的爱与尊重传递给学生。至此, 师生关系才能步入和谐。
摘要:高校师生关系问题, 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又是一个具有无处不在的普遍性与渗透力的现实问题。它“理论”到什么程度, 就“现实”到什么程度, 因此, 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必须与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的教育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应当追求单纯的理论成果。为此, 本文试图通过阐明高校师生关系的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对当今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得以和谐发展提供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形成机制,路径选择,整合重建
参考文献
[1]张丽.论网络技术的文化特征[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07.
[3]叶奕民.数字化教育环境与教师专业发展[J].班主任, 2004, (11) .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5]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
[6]刘德建.师生关系新视野——平等·对话·沟通·理解[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
【关键词】高校 师生关系 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高等学校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关键。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相互交往与相互作用形成的基本关系。它主要包括教学关系、伦理关系、人际关系和法律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公平诚信、相互合作的基础上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自由”地学,教师“自由”地教,双方身心愉悦,思想活跃,实现真正地“教”“学”相长。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
当前,高等院校师生关系还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和谐,师生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还有待改善和加强,其主要表现在:
1.师生关系的机械化
由于传统的教育大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即教书的功能),而弱化了育人的功能,师生关系过多的表现为一种冷冰冰的教学关系,一种单向的被动的授受关系,是“你讲我听”的关系,而非双向的互动关系。不管学生是否接纳、反馈,教师总是强加灌输,这导致师生难以配合默契,更谈不上思想和心灵上的碰撞。精神的理解与交往则更不用说了,可谓胸中有书,目中无人。教师抱着冷漠的态度如同对待机器一样对待学生是违背教育的育人成人使命的。此外,在现代教育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的盛行,导致师生间更多地表现为人—机对话,这人为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两大功能。
2.师生关系的陌生化
由于许多高校采取教室流动、合班上课,一个教师通常面对几百个学生,这种状况自然减少了师生交往接触的机会,师生间时空距离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而且部分任课教师潜意识里认为与学生交流是辅导员的事,主观上不愿意与学生交流,于是“踩着上课铃进教室,踏着下课铃离教室”,一个学期结束,教师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多数学生也不知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课堂上为教师,课堂外为路人”是当前师生关系的形象表达。即使是辅导员老师也缺乏和学生之间真正心与心的对话。另外,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师队伍资源短缺,教师的工作负荷超重,许多时候教师疲于应付,在与学生交流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师生比居高不下,造成了师生关系日益淡漠。
3.师生关系的异化
在教育日益充满功利性及高等教育经济功能增强的情形下,师生关系更多的打上了社会世俗的烙印,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出现了教师过多地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如千方百计在外面兼职创收等。学生为了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为了担当学生干部、入党、找工作、违纪处理上,可以用钱来与教师做交易,使本应纯洁的师生关系染上了铜臭味,蒙上了一层利益主义的神秘面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美喻离教师越来越远。
4.自由化
大学相对中小学而言,其管理方式强调学生自律,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发挥,但也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各自为政,亦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种认同,造成你教你的,我学我的,互不干涉。有的教师感叹如今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况且许多家长对小孩是唯命是从,教师呕心沥血又能如何?与其对学生苦言相劝不如放任自由,漠然置之;而有的学生感叹大学教师不如中小学教师那么热情负责,有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及格就万事大吉,很少愿意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
二、原因分析
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为什么双方的关系会如此陌生化和庸俗化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高等教育现行体制的影响;既有学校方面的原因,又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
1.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家长制、对权力的崇拜等观念根深蒂固,都强调了学生绝对服从的臣民意识和教师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使师生关系生硬化,等级化;赋予了教师绝对的控制权,而学生无自主权,使教学失去了灵性。
2.高等教育现行体制的影响当前高校教师晋升职称主要是以科研学术水平作为衡量标准的,使得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上,其次才是教学。另外,高校的课程设置具有专业性强、课程多且集中的特点,教师更换频繁,教学时间相对较少,这减少了师生交往的时间与机会。
3.学校本身的原因有些高校未能真正“以人为本”,对学生经常反映的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没能认真、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把怨气发泄在教师身上。另外,少数高校存在“教育官僚化”的倾向,缺少教师激励机制。就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辅导员而言,有些高校没能真正落实相关政策,辅导员依旧处在学校最底层,其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依旧困难重重。在这种低质量的校园生活状况下,是很难实现师生关系和谐的。
4.教师和学生各自的原因少数专职教师重教书轻育人,认为育人是辅导员的工作;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内容缺乏新意;个别教师对学生还存在方方面面不公平的做法,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上掺杂了太多的主观因素或功利色彩;少数政工队伍重管理,轻交流,重惩罚,轻疏导。
另外,有些学生心理渐趋成熟,不愿向教师敞开心扉;有些学生性格孤僻,既不易与学生交流,更不愿与老师交流;有些学生对高校的期望值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由此产生消极或逆反的情绪,例如录取专业不如所愿,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习的迷茫,对日后就业的忧虑。
三、对策
这种机械化、陌生化、异化了的师生关系无法承载起发展现代大学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建构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显得越来越迫切。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必须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入手:
1.学校方面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焉可无同情耶!同情谓何!即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是也。”教育是服务行业,高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高雅、便利的学生生活环境,对学生提出的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切勿采取拖延、推诿的方式;对贫困生要积极采取对策,缓解其经济上的困难。
(2)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的管理者要创造有利于教师工作和生活的良好条件,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劳动价值,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潜力。同时,高校要改变旧的教师管理模式,将“以教学为中心”或“以科研为中心”转向“以育人为中心”,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辅导员老师的工作。
(3)建立畅通的师生交流机制。高校要建立健全师生交流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座谈会、校园BBS论坛等方式,搭建师生员工相互沟通的通畅渠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改革的机会以及更多的“知情权”,从而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改善师生关系。
2.教师方面
(1)摒弃“师尊生卑”的传统观念。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源呈多源化,年轻一代思维敏捷,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比年长一代还有优势,这就可能产生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即“文化反哺”现象。因此教师要转变家长权威的传统观念,打破“以教师中心”的状况,自觉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与学生是互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方地位是平等的。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书与育人是辩证统一的。教师传授给学生,不仅是知识,还有教师个人的价值观念。育人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工作。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古代对教师的职业有“经师”与“人师”的区别,“人师”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辅导员教师扮演了“人师”的角色,因此要把一切工作的着眼点放到学生成长成才的终极目标上来,从感情上贴近学生,从心理上赢得学生,特别是要关注“问题学生”(后进生、贫困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奉献观和育人观等师德理想层次的价值取向应成为高校教师的永恒追求。教师应不断自我完善,以自身渊博的知识素养、良好的道德风范、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确立知识上的实质性权威。彼得斯曾把教师的权威划分为制度层面上的形式权威和知识层面上的实质权威。形式权威固然不可缺少,但更为重要的是实质性权威的存在。同时,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诸如问题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发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3.学生方面
(1)发挥自主、创新意识。学生要有自主意识和独特个性,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和发展自己,独立思考,学会质疑,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宰者,不受制于他人。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师生间相互合作,积极讨论,使教学相长的实现成为可能,促使师生关系良性发展。
(2)尊重教师,正视自己。学生既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教师,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又要把教师当作平等的“引导者”来看待。学生应当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大胆地和教师交流,平等坦诚地和教师对话,唯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3)剔除功利主义,树立正确的“三观”。广大学生要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勇于实践,读书好学,多思好问,革新创造,特别是注意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求真务实,把学校和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社会价值的行为规范,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师生关系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它既包含于整个社会关系的大系统中,更体现于日常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往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大学氛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有利于高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5.
[2]傅定涛.文化视野中的大学师生关系研究[J].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李茂森.大学师生关系:问题与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
【高校师生关系调查研究】推荐阅读: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高效课堂教学影响的研究》开题报告05-26
如何搞好师生关系07-02
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07-20
师生关系的主题班会10-29
论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05-28
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06-06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李爱霞06-24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09-30
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模式06-02
班主任工作及师生关系07-03